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陶瓷雕塑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点滴思路: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和追求艺术真谛。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篇1:

论当代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

【摘要】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中可以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随着陶瓷艺术热潮的兴起,陶瓷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泡沫泛起的迹象。该文尝试提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为促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国际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陶瓷绘画 陶瓷艺术品 品评标准

中国的陶瓷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时期之前。事实上,民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制瓷历史同样值得重视。

从艺术陶瓷到陶瓷艺术

在御窑制度随着清廷覆灭之后,近现代陶瓷史发生了巨变。以“珠山八友”的作品为代表,陶瓷的发展脉络开始由艺术陶瓷转向陶瓷艺术。由此延伸出来两个问题:“陶瓷绘画”是否成立?“荣誉称号”是否过多?

自晚清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潘匋宇等浅绛派艺人以文人画绘制釉上彩瓷开始,以民国“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艺人也逐渐以绘画的技法、品格绘制陶瓷,景德镇里弄皆是画瓷红店,“陶瓷绘画”成了一种社会时尚。直至今日,陶瓷艺术依然是陶瓷收藏界的热点。

晚清、民国时期的绘瓷艺人大多是描摹,少有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的梅健鹰先生多次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展瓷上绘画创作。

潘匋宇先生是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都出自他门下。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前身是陶业学堂,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瓷专门学府。故此,在近代陶瓷历史中,无论是民间还是“学院派”,都是存在“陶瓷绘画”的。

1959年,景德镇市政府开始授予艺人“陶瓷美术家”的荣誉称号,到1999年一共评选了五届;自1979年到1997年,由国务院轻工业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共评选了四届;1995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开始评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6年,该荣誉称号由国务院工信部重新评选,至今又评选了六届;2011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选了首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此外,江西省政府从1995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景德镇市政府也开始评选“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在这些荣誉称号背后,需要我们反思的是,陶瓷艺术界真的有这么多“大师”吗?“大师”的评选过程是否客观公正?

诚然,国家相关部门评定“大师”是为了保护民间手工艺人,弘扬中国千年陶瓷文化。但如今,“大师”却成了陶瓷艺术品市场泡沫的重要成因。在许多陶瓷博览会上,艺术品收藏者常常感到困惑:为何此“大师”的作品格调高雅,彼“大师”的作品却粗俗不堪?

陶瓷艺术品亟待制定品评标准

陶瓷艺术与中国画都属绘画,二者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也适用于陶瓷艺术。

自东晋《魏晋胜流画赞》始,历朝历代都有对中国画艺术进行分类品评的著作,如南朝的《古画品录》,唐代的《四格》、《历代名画记》、《画断》,宋代的《图画见闻志》、《圣朝名画评》,明代的《中麓画品》、《吴郡丹青志》,清代的《二十四画品》等。总结起来,历史上的中国画品评标准,主要围绕逸、神、妙、能四个层次展开。时至今日,这四个字还经常被当代的中国画理论专家和艺术评论人套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美术界不断有人喊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提倡艺术创作的时代风格。诚然,文化艺术理论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革新。

近年来,中央再三强调“文化软实力”。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什么是文化话语权?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同样需要评判标准。事实上,美国人正是以自己的评判标准输出文化艺术,将其价值观附于文化艺术批评之上,让“美国意识”像可口可乐一般行销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的文化艺术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都是空谈。

艺术品收藏是制定当代艺术品品评标准的直接驱动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而由于收藏的盲目性等因素,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泡沫泛起,2003年市场泡沫更是达到高峰,随后才有所改善。随着“陶瓷热”的升温,陶瓷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这种艺术品泡沫经济。究其原因,与当代艺术品缺乏明晰可循的品评标准有关。

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

古今中外,艺术品评历来有其标准,比如中国历代的四品、六法。当然,这些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所不同。就当代陶瓷艺术和艺术环境的现状而言,可以把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归纳如下:

最末:能。即自我认可及周边人群认可其作。艺术家本人绘画技法不错,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品格,能够得到身边朋友的认可。艺术家靠艺术养家糊口,往往有自己的小圈子。大多数艺术工作者的作品属于此类,他们在景德镇被称作“瓷工画匠”。

其上:专。即专家认可其人其作。一些品格较高的艺术家脱颖而出,为某些专家所赏识,其作品上升到学术高度,这类艺术家被称作“画师”。由于他们的艺术有学术支撑,能得到学界认可,故可以为“师”。

再上:市。即市场认可其人其作。艺术家的作品得到市场认可,即销量好,艺术家个人名声大噪,收藏者慕名而至。这类艺术家普遍具备“省大师”、“省高工”、教授、研究员等名头。这类艺术家身处体制之内,其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作品收藏风险小,也因此常为市场所追捧。

上之:资。即资本认可其人其作。艺术品资本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在资本运作中,艺术家本人往往被“悬置”,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艺术作品才能够进入资本市场流通,而前面所述的市场认可是最基本的条件。从市场认可的艺术作品脱颖而出,从而进入高层次的资本市场,需要得到更广泛人群的认可,而不仅仅是收藏家或者收藏群体的认可。

次高:政。即政治认可其人其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画论中的这句名言很好地描述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作为政治控制艺术的典型代表,北宋的画院体制形成了院体画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大众审美,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并对艺术品品评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浮梁瓷局、明代御器厂、清代御窑厂是历代官窑制瓷的最高机构,同样显示了陶瓷作为工艺始终受到政治的控制。而从各种史料中可以看出,过于严苛的政治控制往往会成为束缚陶瓷艺术发展的枷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组建了轻工部陶研所,将大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汇聚在一起,这些人很多成为陶瓷界最早的“人民艺术家”,王锡良先生即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革命摇篮井冈山》巨幅瓷板画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江西厅,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西厅的入口处展示的也是他的作品。

最高:史。即历史认可其人其作。学界一般将史分为正史和野史,这里指的是正史。在正史留名的艺术家及作品,首先必须得到政治认可,毕竟,正史是代表执政者意志的历史。当然,历史认可的艺术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这样的艺术作品除了需要具备上述五点的所有要求外,还需具备无上的品格,即他们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艺术创作的的巅峰,还形成一种样式,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唐英、“珠山八友”等人,尽管没有受封过“大师”的名号,但他们是实至名归的大师。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珠山八友”的历史地位提出质疑,有些甚至骂声一片,以此为例,恰可以检验上述“标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珠山八友”源自民间,团体中几位画家的笔墨技法娴熟,此为能;他们所绘釉上瓷板在行业内上得到一些认可,此为专;所绘作品供不应求,在当时领跑于市场,此为市;本地政府作为强有力的“艺术经纪人”大力推捧“八友”,使他们在体制内红极一时,此为政;在被推上体制内最高殿堂之后,他们也为无数“粉丝”所追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艺术作品即使拿到现在的展会上也不过时,更重要的是他们确立了陶瓷绘画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陶瓷艺术有着深远影响,此为史。

当然,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此呼吁相关部门制定当代艺术品的品评标准,从而促进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形成我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结语

陶瓷自古存在于器物层面,论及“器”,会让人联想到俗语中的“小器”,如《论语·八佾》中的“管仲之器小哉”。可见,器物与人性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在研究陶瓷的时候,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说文》中对“器”的解释是“皿也”,亦即一种用具,确切说是一种容器。而既为容器,则需有容量,因此,有了大器和小器之分。由此延伸地思考,研究陶瓷也需要有包容的心态,这种包容应该存在于陶瓷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陶瓷的工艺性与艺术性之间,陶瓷的器物层与制度层之间,陶瓷的文化与生活之间以及陶瓷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之间。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

作者:叶加贝

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篇2:

浅论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艺术品味

摘要:陶瓷雕塑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点滴思路: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和追求艺术真谛。

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体感、独立性、可触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制而成。

一、制作工艺的多元化是建立在传统工艺、时代精神的基础之上

陶瓷雕塑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在时代的发展中,除了对技上的传承外,并结合了现代的人文思想作为其创新的一个方向。现代陶瓷雕塑的综合性已经超出了传统陶瓷工艺产品的范畴,它体现了陶瓷工艺雕塑与现代人类文明的真实联系。陶瓷工艺雕塑家们往往打破常规,体现雕塑与人文的关系,作品与自然空间的交融。

(一)秉承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

艺术创作过程是以人的认识、人的情感为创作的基点,突出体现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感知,传统的艺术文化即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现代陶瓷雕塑作为传统文化积淀发展的一个载体,必然具有这一切的特点。纵观中国的陶瓷发展史,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我国传统人文传承的特征。如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纹陶盆和小口尖底瓶,宋代影青酒壶。

工业文明带来了机械化的大规模产生,陶瓷工艺长期以来作坊式的劳动组合被打破,但冷漠无情的机械制品存在着非人性化的特性,也极大、快速地侵蚀着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资源快速枯竭、环境的污染,解体着脆弱的生态系统,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地球生态平衡的问题,催生了人类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强烈愿望,陶瓷工艺雕塑虽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但为了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要求,必须秉承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提高雕塑的文化价值,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二)追求个性化特征

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创作,它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它最大特点之一是对心理物象的追求。传统陶艺的体裁多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主,并以极力模仿为能事,如历史上的“拟形器”,就是模仿鱼龙、飞禽等形象的陶塑作品,并将这些形象又与器型进行结合,发展而成的;还有以及模仿胡桃、莲子、藕、石榴等植物果实的“象生瓷”。而这种模仿,势必是以牺牲个性精神为代价的。现代陶瓷雕塑艺术,是自然物象经过了个体审美体验之后升华的美,是审美情感的符号表现,偶发在其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效果,所产生的审美体验的愉悦感,使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在手工制作中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被陶瓷雕塑艺术家们用最敏锐的眼光捕捉,并被直白、率真的表达。陶瓷雕塑由原来的注重现实转而重视挖掘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表现人流动的意识和对可以产生多种认知现代世界和社会。为此,陶艺家罗小平曾经说:“十几年从艺生涯,为抛弃传统我狂呼与呐喊,为学习传统我跋涉与陶醉,为立意创新我痛苦与狂喜。”

(三)多元化的制作工艺

中国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不仅程式化模式体现在审美上,而且,保守、神秘和盲从性在制作上表现尤为强烈。同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有着严格的制作工艺上的分工。如原料开采、淘洗、成型、修坯再到釉料配制、装饰、施釉、入窑、烧成等等程序,各类陶工各专施一职,显示出极强的分工协作,单一技能的工匠特征。

在继承传统成型、施釉方法的同时,现代陶瓷雕塑在制作工艺上,艺术家们能够进行大胆地、多种新工艺的尝试。例如,在陶瓷成型方法应用上,采用在干燥软质上吹某些物体进行自然成型,传统成型方法中是没有采用过的。在施釉方法中,利用干燥坯体较强的吸水性,采用泼、滴、旋、荡、刮、点、堆等方法相结合,也能给釉色充分地机会自由发挥。而且,还时常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釉面缺陷的艺术效果,比如剥釉、釉泡、棕眼等缺陷所产生的现象。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等级概念已消除,不存在传统陶瓷品的等级认定,审美范略已经扩大到把各种质地、成色以及剥釉、窑变的痕迹等也纳入其中。

二、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点滴思路

(一)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陶艺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的状态。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就是陶艺工作者们可以不断汲取的源泉之一。足以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陶瓷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千年制陶历史丰富技艺经验的积累,沐浴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先民理解与把握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到之处,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些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后者,为有这种广泛而深厚的陶艺制作基础是我们的福分。

(二)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和追求艺术真谛

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家长期以来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是停留在感性的表现手法上,对陶艺缺乏创造性的思考,在工艺技术传承方面上表现的特别突出。一些人由于缺乏对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的认识,缺乏对陶瓷创作思维方式的改变,只是一味地重复先人们走过的轨迹,使粗制滥造或仿制的陶艺产品混入现代陶艺作品行列,以致让受众难以感受到现代陶瓷雕塑真正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吸取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发展未来陶艺的基础,追求艺术的真谛是发展陶艺创作的灵魂,只有建立在此两点的基础上,才能将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多样化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颜新元.中国现代陶艺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建窑陶瓷研究所】

作者:吴志勇

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篇3:

陶艺界有真正的经纪人吗?

陶瓷艺术品经纪人的作用

专业经纪人队伍的兴起,可谓是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一大景观。随着当代艺术瓷市场的火热,通过经纪人包装、宣传,打开艺术家市场知名度,渐成新趋势。

对于陶瓷艺术品经纪人的作用,评论人士普遍认为,陶瓷艺术经纪人可以在陶瓷艺术家和购藏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即可给陶瓷艺术家提供一个销售作品的高品位平台,还可给陶瓷收藏家及陶瓷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放心购物的平台,更可给众多顾客提供选购名人名作的广阔空间,他们经常出没于各种艺术沙龙,提拔尚未崭露头角的艺术新锐;利用各种媒介的力量,发掘、推广艺术家及其作品并赋予它们全新的价值;为买家推荐艺术家与作品,为卖家寻找合适的买主。

今后,陶瓷艺术品经纪人会越来越像艺术领域的投资、理财顾问。

陶艺界有没有真正的经纪人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名片,素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瓷都”之称谓。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艺术品投资收藏的不断升温,景德镇陶瓷艺术品渐成中国陶瓷的风向标。扫描景德镇这个艺术之都的经纪市场,可窥视中国陶瓷经纪的全貌。

“他们一方面大量邀请外来艺术家,到景德镇进行陶瓷文化交流和创作,并对这些艺术家进行包装、宣传,另一方面,立足瓷都本土文化,留足时间和精力寻觅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进行重点打造和推广。”一位陶瓷业内人士轻描淡写地描述着这些“经纪人”的日常工作。

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品经纪人!用著名陶瓷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经纪人(经纪公司)的雏形。

马未都分析道:“不少初入艺术品市场的企业家习惯于找一些懂行的专家‘掌眼’,这说明,中国目前已经有了经纪人的雏形,但职业经纪人尚未出现,经纪人制度更未成型。”马未都认为,成熟经纪人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的就是“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诚信环境。

但陶艺界对诚信颇有诟语。

嘉德堂名人陶瓷负责人谢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以前有几个青年艺术家求着我们当他的经纪人,可我们把他捧红后,他们翅膀硬了就不理我们了,我们的成本付之东流。”而艺术陶瓷销售公司的负责人曹先生,也证实了谢的观点:“我们以前也包装过几个青年艺术家,还帮他们搞职称,等他们名气大了,作品价格上去了以后,他们就不认账、不领情了,就追加各种条件,否则就终止合作,或者私相授受以伤害经纪人的利益。”

笔者在调查采访当中,经纪人对艺术家的这种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当然,陶艺家对经纪人也颇有微词:利润分成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样一件作品,价格可能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谁知道经纪人到底卖了多少钱?此外,也有一些经纪人私自拉抬陶艺家作品价格,或以次充好,或伪造证书、造假售假,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使陶艺家名誉受损。

由于相互的不信任、不诚信,导致心照不宣,导致貌合神离,导致艺术家与经纪人矛盾与日俱增。

从外部环境上来讲:一方面是陶艺家、购藏群体对经纪人有现实需要,经纪人有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是,陶艺家与经纪人之间,因为诚信文化的缺失,经纪人没有成长的环境。

从内部因素上分析,经纪人承担着“为藏家找名瓷、为名瓷找藏家”和包装、推广艺术家的责任,但目前,景德镇大部分经纪人(经纪公司)名气小、实力弱、资金贫、人脉窄、渠道少、专业乏、观念旧,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纪人自身的发展。这些经纪人能否做大做强,或者说能否“活下去”,都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而正是目前这种缺乏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外部文化土壤,和经纪人实力弱小等内部自身的原因,导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陶瓷经纪人(经济公司)并未出现,想发展成国外那样——成熟的陶瓷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则需要更长的等待。

艺术陶瓷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并以其高形美的特色及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

笔者祝愿中国陶瓷艺术再创辉煌!

笔者呼吁陶艺市场共筑诚信长城!

笔者期待真正的经纪人早日出现!(吴爱华)

上一篇:课时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餐饮工作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