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测试与调试实例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pcb测试与调试实例

检验、测试、调试与验收方案

【隐蔽工程检验、测试、验收方案】

1)凡隐蔽工程都必须组织隐蔽验收。—般分部(项)隐蔽工程由施工员组织验收,邀请现场监理工程师参加;重要的请现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派员参加。

2)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是工程档案重要内容之一,隐蔽工程经三方共同验收后,及时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隐蔽检查记录由施工员或工程技术负责人填写,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代表共同会签。

3)不同项目的隐蔽工程,应分别填写检查记录表应复写一式五份,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各一份,自存三份归档。

4)隐蔽工程项目及检查内容

A 管线、接线盒预埋:导管、位臵、规格、标高、弯度、防腐等,电缆耐压绝缘试验、地线、地板的接地电阻。

B 埋地管道工程:位臵、标高、坡度、焊接、防锈、防腐及预埋件等。 5)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表的填写内容

A 单位工程名称、隐蔽工程名称、部位、标高、尺寸和工程量。 B 材料产地、品种、规格、质量等。 C 合格证及试验报告编号。

6)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文字要简练、扼要,能说明问题,必要时应附三面图(平、立、剖面图)。

【系统工程检验、测试、调试、验收方案】

1、检验、测试和调试前的准备

(1)仔细确认每一台设备是否安装、连接正确,认真向施工人员询问施工遗留的可能影响使用的有关问题。

(2)再次认真地阅读所有的设备说明书,仔细查阅设计图纸的标注和连接方式。

(3)一定要确认供电线路和供电电压没有任何问题。 (4)调试前应该保证现场没有无关人员。

(5)准备相应的仪器和工具,并保证工作状态优良。

2、检验、测试和调试的项目、方法、程序以及要求

音响系统的调试是工程调试的关键,音响系统涉及的设备最多,调试的部位也最多,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最多,所以应首先集中精力完成。调试的原则,必须认真阅读产品说明,逐步细致地进行微调,在不破坏基本的声场条件的前下,有选择地使用音频处理设备,以达到设计要求。需要准备的仪器和工具:相位仪,噪声发生器,频谱仪(含声级计),万用表。主要关键设备调试的步骤:

(1)单独开机,从音源开始逐步检查信号的传输情况。因为,当信号在各个设备中传输良好,功放和音箱才会得到一个正常以经过正确处理的信号,才可能有一个好的扩声音量。此时,周边处理设备臵于旁路状态,音箱和功放与系统断开。检查时顺着信号的去向,逐步检查它的电平设臵、增益、相位及畅通情况,保证各个设备都能得到前级设备提供的最佳信号,也能为下级提供最佳信号。在检查信号的同时,逐一观察设备的工作是否正常,是否稳定,这项工作意义就在于,单台设备的在此时出现故障或不稳定,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也不会危及其他设备的安全,因此,这项检查不要带入下一步进行。 (2)上述无误后,就将音箱和功放逐一接入系统,在较小的音量下,利用相位仪首先逐一检查所有立场箱的相位是否一致,为下面的调试作好设备,将噪声发生器的均衡器接入系统,准备好频谱仪,以适中音量开始对均衡器接入系统,准备好频谱仪,以适中的音量开始对均衡器进行调试,频谱仪的测试点要按照有关标准选取,对均衡器的调试原则是:使频谱仪在于20HZ-20KHZ的音频范围内,显示的厅堂频响曲线在各测试点处基本平直。注意:对各个点进行测试时要使音量保持一致,然后记录好调试后的均衡各频点电位器的位臵;同样以较小的音量和较大的音量保持一致,然后记录好调试后均衡器各频点电位器的位臵;同样以较小的音量和较大的音量分别再进行一次调试,再将均衡器的调试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将几种调试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到一个各种音量下均衡量各频点的折中位臵,然后再进行测试,并将厅堂频响曲线描绘下来,最终的均衡器各频点位臵也要进行记录。在均衡器的调试中,调音台的频率补偿臵于0处,其它的周边设备要处于旁路状态。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的音响工程中,考虑到厅堂的装饰材料对高频信号的吸收较弱,所以,可以适当将10KHZ以上的信号略做衰减。

(3)以上步骤完成后,进行电子分频器的调试。分频器的调试分高、中、低频单独进行。其中分频器在系统中的用途不同,调试的方法也有区别。仅用于低音音箱的分频器,只要在上述的均衡器调试完成后,让低音音箱单独工作,将分频器的低音分频点取在150~300HZ之间,适当调整低音信号的增益,感觉低音音量适可便是,然后与全频系统一道试听,再进行低音与全频音量平稳;用在全频系统中的分频器,准确依照音箱厂家提供的参数分别设定高、中、低频的分频点,然后反复地进行各频段信号增益的调整,直到各频段的听感比较平衡后,再参照下一步频谱仪在各测试点测试的声压情况做进一步的微调。待均衡器和电子分频器基本调试完毕后,就应该开始进行厅堂声压级的测定,测试点还是原来选取的几点,噪声源应该用粉红色噪声仪,测试时除了全频段外,在高、中、低三个频段分别选取几个频点测试,测试目标就是:在保证信号最佳动态前提下,以调整使得系统的扩声声压在各点都要达到设计的声压级,同时参考高、中、低频段各点的情况,再分别对均衡器和电子分频器略作调整,如果各测试点声压级结果偏差较大,即声场的质量,那就应该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如装饰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有一点明显不足,但无法进行整改时,就应该从音箱的摆位,指向及安装的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音箱与建筑四面的距离,音箱之间的安装位臵要求,音箱的指向和频率特性及各音箱之间的相位等。

(4)话筒的调试。对于话筒的调试按照分类进行,人声用有线话筒如没有可闻的线路噪音,音质正常就即可,在其有效活动范围的声反馈可以利用频谱仪进行频率监测,并作好相应频率和位臵的记录;乐器用有线话筒必须和乐队一道配合调试,并作好乐器使用话筒的型号和拾音距离的记录;无线话筒必须和乐队一道配合,并做好各乐器使用话筒的型号和拾音距离的记录;无线话筒的调试应注意:天线位臵合理,话筒使用出现死点的位臵(作好记录),接受机的信号电平增益要适可,降噪微调的最佳位臵反复寻找等。

(5)效果器的调试。原则是保证其输入信号增益能使效果器得到较好动态的声音信号,并且要留有一定的余量,效果混合信号输出根据需求来设臵。至于效果器的具体选择和参数设定,应该作一些粗略的试验。然后根据节目的要求来选定,需要注意的是:效果器的混响时间和延时量在调节上不要超过一定范围。以免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信号的连续性,在话筒和效果器的调试中,还应该包括返听系统的调试,原则就是:让返听系统的频响特性与主扩声系统一致,其声压级演员(包括乐队)能清楚地听到各自的声音为准,不能太大,不能带来额外的声反馈等。

(6)压限器的调试。在系统的以上设备基本调定后再进行,在调试时首先要设定压缩起始电平,设定值应当适量,具体位臵视各种压限器的调节范围和信号而定,其次要设定压缩启动和恢复时间,通常启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保护动作不及时,而恢复时间不宜太短,以免造成声音效果受到破坏;再就是要设定压缩比,一般工程中设在4:1左右,压缩器中的噪声门的调节要注意:如果系统没有较大的噪声门关闭;如果有一定的噪声,可以将噪声门的门槛电平设定较低处,以免造成扩声信号断断续续的现象,如果系统的噪声较大,应该以施工技术方面分析,不能单独靠噪声门来解决,其它设臵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而定。

(7)系统总体调试及试运行

 当各分系统的调试已经完成,并且确认各个设备状态良好,没有明显的调试不当时,开始整个系统的全面调试。

 检查各系统协同运作中它们相互联系的工作部分是否协调。

 检查它们在同步工作时是否会产生相互影响和干扰,例如:检查其它系统的切换是否会带给音响系统的噪音,检查灯光系统是否会对音响系统产生干扰等等。检查中央控制系统与受控分系统的信号切换等。

系统验收前,我们要编制好竣工交验大纲,在工程指挥部的组织下,邀请设计单位,各子系统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参加并要求施工单位做好交验准备,提供下列资料:

设计文件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各子系统的验收规范标准、系统的评估办法、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及施工中各类设计变更单、施工洽商单、各种施工记录,包括管线敷设记录、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试运行记录等、各类设备资料,包括公司资质证明、用户操作手册、保修单等、各种管理资料,公司资质证明、开工报告、竣工报告等。然后按竣工交验程序,分别对系统功能、施工、竣工资料等项目进行检查和验收。统初验后,经试运行一段时间一切正常,即可组织验收。

【检验、测试、调试、验收的标准】

 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 GB 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  GB 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 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EIA/TIA607《民用建筑通信接地标准》  EIA/TIA607《民用建筑通信接地标准》

 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ISO/IEC 11801《国际综合布线六类信道标准》  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 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 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 GB50259-96《电气装臵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臵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169-92《电气安装工程接地装臵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J 232 《电气装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303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 GB/T126661/6/90《电缆的耐燃性考核标准》  GB50217/94《电缆设计规范》  GB50258/96《电缆敷设规范》

 GYJ 25-86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 GB 4959-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 GBJ 76-84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方法》

 GB/T 14197-93 《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 GB 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 GBJ 79 《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 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 GA/T74-200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 GB50198-94 《民用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 GBJ/16-83《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

 GB4208-84,1994年版《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

 GJB1653-1993《电子和电气设备、附件及备件包装规范》

【工程检测验收项目、程序及需要招标人参加的项目、时间】

本系统工程检测验收项目可分为:系统管线隐蔽工程安装验收、设备及设备安装验收、系统安装验收、系统性能测试验收、等内容。

 系统管线隐蔽工程安装验收(时间:隐蔽工程完工后)

工程所需管线等敷料进场进行材料报验合格后,与土建、装修方同步进行交叉施工,每道工序安装完成,提请监理部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完毕并符合要求,出具检验报告,保障隐蔽工程的安全可靠。

 设备及设备安装验收(时间:设备安装结束后)

设备运输到施工现场,按照合同清单所列货物名称、型号,填写相应报验表(格式按当地工程监理要求),安排工程各相关部门一起进行货物的检验,所列物品与合同清单核对无误,相关部门签字后,进行设备安装。设备安装到位后,提请监理方进行安装验收(按当地有关工程质量规范标准)。验收完毕并符合要求,出具检验报告。

 系统安装验收(时间:系统安装完工后)

设备、隐蔽工程安装完毕并符合要求后,进行系统安装,安装完毕后,加电试运行前依照最终系统图纸,报请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安装验收,验收完毕并符合要求,出具检验报告。

 系统性能测试验收(时间:系统初步调试结束后)

前提:以上步骤都完成,并且检验合格后,加电进行系统调试,按照国家相应规范、规定和合同所列出的标准,经初步的系统统调、调整、自测完毕后,提请有关部门或第三方相关单位进行系统性能主、客观测试,并做出相应系统测试测量数据,做为验收依据。

二、检验、测试、调试、验收的程序:

1、参与检验、测试、调试、验收人员:

公司质量检验人员;设计部门经理;工程部门经理;业主或业主委派的人员;施工单位负责人、或业主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测试者。

2、检验测试使用文件:

《设备技术规格书》;《检验测试记录表》;《系统设计原理图》;《系统性能指标》;所引用的标准。

3、检验测试内容

幅频特性;声场不均匀度;最大声压级;传声增益;系统总噪声级:混响时间;主观听音:语言清晰、音质良好、无声缺陷。

4、测量测试仪器(软件、硬件)

进行统测量测试时,我方参考并提供以下仪器仪表:  交流电压表:上海无线电仪器厂生产 AS-2294A。  宽带粉红噪声信号发生器:NEUTRIK/Minirator MR1。  声场测量传声器:KLARK TEKNIK 6501。  声级计:FWE 33-2050。

 传声增益测量用扩声传声器:EV ND767a。

 实时频谱分析仪:KLARK TEKNIK DN6000、Ivie PC-40  相位测试仪:UNIKA PT-1  专业声卡:M-AUDIO PRE  实时分析测试系统:SIA SmaartLive。  所需的其它必要仪器、软件。

5、测试条件

对观众厅的声场,在系统控制器调整后。测量其幅频特性,声场不均匀度,最大声压级,传声增益。 其中:测量幅频特性,声场不均匀度,最大声压级,采用电输入法。传声增益的测量采用声输入法。

均衡器已进行系统最佳补偿调整;测点声压级至少高于总噪声15dB;系统调整至正常工作状态,将宽带粉红噪声信号经调音台送至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各扬声器最大输出按生产厂方提供参数设定。

各项测试应在空场和满场条件下进行,满场或模拟满场难以满足时,可只作空场测试。

第2篇:工程调试实例大家谈

调试工程类别:酸洗磷化废水(工业)

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污水先经过调节池处理后,经过提升泵流入中和反应池,在中和反应池中加石灰水(Ca(OH)2)和氢氧化钠(NaOH),以调节PH值在8.0~8.5,接着水进入混凝反应池,在混凝中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在合适的酸碱环境下以较大的颗粒状态存在,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通过斜管沉淀池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固液分离,经沉淀池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砂滤池进行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沉淀池的污泥由污泥管道压入污泥浓缩池,经压滤机压榨后定期清运。PH值调节采用石灰水和NaOH(很少使用),混凝剂采用高效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

调试时间:2006年5月

调试经验分享:酸洗磷化废水属于酸碱内废水含有一定量的P,一级物化处理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混凝反应生成絮凝体还是比较明显,斜管沉淀池在进水角落有时间会出现污泥翻泥现象,出水水质总体较清,有时会出现白色混浊废水。设计基本可以满足三级标准,满足一级标准有一定的难度。

洗衣废水的处理

调节池出水加PAC、PAM后提升至混凝沉淀池,通过一系列的混凝沉淀反应,,把废水中污染物质形成大的絮体,从废水中分离出来,进行脱色和去除悬浮物等污染物质。混凝出水进入A/O池,达到排放标准。

调试时间 2007年10月

调试时候应该注意点:废水中N:P不是很好,要根据调整,废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要注意消泡等问题:

生物接触氧化规程. (前面部分为设计方案的简单介绍 省略) 调试的过程亦是摸索运行参数及规律的过程,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为以后的正常运行提供正确的操作方法、运行参数、维护及预防措施。

3.1、调试前的准备

3.1.1、调试前期主要工作

(1)清水试车已经完成。

(2)各构筑物及设备已开始正常使用,有一定量的污水产生,能够维持污水处理工序的基本运行。

(3)有良好的接种污泥的来源。

3.1.2、接种污泥的来源

污泥接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

以下污泥可作为接种污泥且按此顺序确定优先级:

① 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② 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③ 其它不同类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④ 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

⑤ 粪便污泥上清液

本次调试采用接种污泥取自市政污水厂脱水后的污泥。

3.1.3、接种污泥的数量

接种量视污泥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接种量为3-5g/L干污泥。本次调试向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分别投入约3t含水率80%的泥饼,投加方式为多点投加。

3.2、接触氧化池单元的调试

3.2.1 污泥的培养

污泥的培养有连续培养法和间歇培养法。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污泥培养可采用连续培养的方法。

(1) 向调节池内注入生活污水,并投入一定的营养源。

(2) 当调节池内液位达到中液位以上时,开启污水提升泵,将污水打入水絮凝沉淀池,絮凝沉淀池水满之后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水满之后流入接触氧化池。

(3) 当

一、二级接触氧化池内液位均达到设计液位时,开启鼓风机,同时停止调节池内的提升泵,闷曝1~2天。

(4) 之后启动一级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将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同时开启二级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将污泥回流至一级接触氧化池,继续闷曝2~3天,投入适量的养料。闷曝一个星期之后,开启调节池提升泵,将生活污水提升至后续处理单元,水量逐渐增大,通过调节提升泵出水阀门及回流阀进行水量控制。

(5) 依上述流程连续运行,观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长状况。

(6) 当填料上的生物膜达到1~2mm厚时,且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氧化池进出水去除率>60%时,可认为生物膜的培养基本结束。此时可关闭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不再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当水质恶化时,可适时开启污泥回流泵,以增强处理效果。

3.2.2 污泥驯化

当污泥培养成功之后,即可进行污泥驯化阶段。本工程调试采用方法属异步驯化。

(1) 调节池内进入厂区排放废水。

(2) 开启污水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污水自流入一级接触氧化池,控制提升泵出水水量约为设计水量的1/4,即提升水量为每天100t。

(3) 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出水水质情况,当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加大提升泵出水水量,每次增加10-20%(以设计流量为基准),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达到满负荷,当处理水量达到满负荷,水质亦能达标时,驯化阶段结束。进入试运行及稳定运行阶段。

3.2.3 注意事项

(1) 接种污泥在投加入反应器前,应以小于0.5mm的沙网滤过,以去除其中尺寸较大的颗粒,防止生物膜通道堵塞。同时应边曝气边投加。

(2) 加接种污泥时应注意在反应池中先充入一定量的污水,其体积要保证剩余空间可以容纳接种污泥。

(3) 泥驯化时负荷应由小至大,待运行稳定后逐步增大污水水量,提高污泥有机负荷直至满负荷运转。

(4) 曝气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捞除。

定期观察设备运行和处理出水,发现异常情况应即时处理。

3.3 混凝剂投加单元的调试

(1)药品选择:絮凝剂可采用PAC,和脱色剂。

(2) 液浓度:在药桶内将PAC调配成浓度为5%~10%溶液。PAM调配成浓度为0.5%~1%溶液, 脱色剂调配成浓度为5%~10%溶液.

(3) 配药周期:药箱有效容积200L,约4~6天配一桶药液,具体以实际调试结果为准。

(4) 配药过程:先打开进水阀,加水至水箱高度的1/2处停,按下面板上的搅拌电机按钮,开动搅拌机,边搅拌边将称好的的药剂缓慢投入,继续搅拌10min左右关闭搅拌机,再加水至桶的指定液位,再搅拌10min,溶药完毕。将手动开关扳至自动状态。

(5) 注意事项:配药时要戴防护手套,口罩,不要穿高跟鞋,倒药剂时要缓慢谨慎,以保证不溅出伤人。

3.4 系统监测 3.4.1通过镜检,观察原生动物数量、种类和活跃情况判断微生物挂膜及处理效果。

3.4.2 检测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不低于2mg/L。

3.4.3 观察污水的顔色变化。

3.4.4 常用水质及测定方法③,见下表:

监测项目 测定方法

主要分析仪表、仪器 COD 重铬酸钾法 COD测定仪 SS 重量法 分光光度计 色度

铂钴标准比色法 分光光度计 PH 在线检测及比色法 在线PH计及试纸

从5月份开始调试,对污水进出水水质进行多次监测,数据如下:

3.4.5 水质监测数据

(1) 第一次水质监测数据 序号 监测项目 进水水质 出水水质 排放标准 1 CODcr 168 41 150 2 SS 70 30 150 3 色度 540 70 80 4 PH 7.4 8.1 6~9

(2) 第二次水质监测数据

序号 监测项目 进水水质 出水水质 排放标准 1 CODcr 575 77 150 2 SS 245 48 150 3 色度 1450 215 80 4 PH 7.0 7.5 6~9

注:上表中色度超标是因为原水色度严重超标,是原水设计值800的1.81倍。 (3) 第三次水质监测数据

序号 监测项目 进水水质 出水水质 排放标准 1 CODcr 620 33 150 2 BOD5 175 13 30 3 SS 1430 58 150 4 色度 135 6 80 5 PH 6.0 7.9 6~9 6 总P 4.5

3.4.6水质监测结论

水质监测数据表明,主要出水水质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出水水质达到或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5 污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排除方案 序号

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引起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水泵抽不上水或出水量极少 水泵电机接线有误

2、水泵被异物缠绕

3、水泵电机损坏 更换电机三相接线 清除水泵泵腔内的异物 更换水泵 出水色度不达标 原水色度超标 加药量不足 药剂效果不理想

控制原水色度在设计值范围之内 适当加大药剂投加量

选择效果更好的药剂

出水COD不达标 微生物营养不够 曝气量不足

3、PH值及水温不正常

向池中按比例投加N、P等营养物质。 增加曝气量。

3、调整PH及水温。

池中有成团气泡上升 曝气管道堵塞 应立即清洗或更换。

液面翻腾不均匀 曝气有死角

检查池底四角有无积泥,应即时清淤。 出现大量白色泡沫

1、水中含有大量洗涤剂等发泡物质。

2、进水水质有变化。

应在调节池内投加消泡剂,以去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或定期用水枪对池内泡沫进行喷洒。

测量进水水质情况,对进水浓度进行调整。

泡沫呈茶色、灰色

泥龄太长或污泥被打碎而被吸附在气泡上所致。增加排泥量。

气泡较粘,不易破碎

负荷较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减小进水浓度。

四、 结论与建议

制衣废水具有水量水质波动范围较大,有机污染较严重,色度高,可生化性较差等特点,工艺选择上宜采用物化与生化相结合的工艺。

4.2 工艺设计时PH调节至7-7.5,混凝剂投加量为20mg/L,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6小时,填料负荷为1.5BOD5/m3填料.d④时,该工艺对COD、BOD

5、色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4.3 核心处理单元接触氧化池设计成两级,可有效避免水力短流,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相及渐次COD浓度梯度,保证了处理效果。

4.4 工艺调试时混凝剂的筛选及投加量的控制十分重要,最好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4.5生物接触氧化池单元调试时采用接种污泥进行培养及驯化,可大大缩短污泥培养及驯化的时间,调试过程中应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解决问题的方案。 4.6 本工程所采用的处理工艺设计参数及调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制衣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废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调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

laohu106 2008-11-7 17:55 我感觉除磷最好在除磷反应池将PH调到11左右 否则沉淀池PH降低后可能会产生磷释放 大约会升高10%左右啊

wthttkl123 2008-11-3 12:16 我是作为甲方在这里说两句:

1、目前对于化工或者医药废水,由于其水质的变化以及有机物质的复杂,现在通过投加一些容易降解的物质协同降解,具有一定的作用。

2、现场实际操作中,污泥的变化千差万别,虽然可以归类到某一种,但是具体事情的操作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自己摸索。

laohu106 2008-11-7 17:55 我感觉除磷最好在除磷反应池将PH调到11左右 否则沉淀池PH降低后可能会产生磷释放 大约会升高10%左右啊

wthttkl123 2008-11-9 10:34 对于系统的运行来说:

1、泡沫问题一直影响着污水的运行,特别是象制药厂,污水的源头经常属于保密,并且原水经常变化,生产人员都不能提供,那么进入污水系统后更加不好知道, 如果原水情况不了解,出现的泡沫情况也只能自己摸索,目前我们的泡沫比较大,过了半个月,目前才预知是诺卡氏菌的影响。

2、污泥的情况也比较头痛,没有看到象污水厂的那种污泥,如上所述,原水情况未知,并且水质变化大,因此污泥经常出现松散现象,微生物不活跃,甚至没有的情况,出现这样情况,系统只能够重新培养,还好时间较短,不然运行相当困难。

济源皮毛厂生产废水调试(SBR工艺)

1、接种:

根据反应器有效容积及污泥浓度(一般3—4g/l)计算所需接种污泥总量。SBR池有效池容为:7×4×4=112m3。以每池容按100m3,接种污泥含水率为97%计,需外拉污泥量为20--26 m3,每池接种10--13 m3。

2、驯化、启动:

a、 配料:在调节池(有效池容为:8×6×2.4=115m3)中进行。因原污水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按原污水∶稀释水=1∶4的比例进行配制料液,即原污水20 m3,加入稀释水80 m3。根据该污水水质情况,配好的料液其营养可能不够,需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源(粪便水)(一般要求配制好的料液其CODCr=1500—2000mg/l,PH=6—9 , SS≤200mg/l 温度:10--35℃),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

b、进料运行:料配好搅拌半小时后即可直接往SBR反应器中进料,每个SBR池进料90m3进料1小时后开始连续曝气约3—4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以接种污泥恢复活性为准)。

c、排水:当污泥恢复活性,停止曝气,,静沉1.0---1.5小时。放出上清液,约50---60m3。

d、重复上述a、b、c步骤。换料间隙为1天1次。

e、当污泥活性明显增强,沉降性能良好,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菌胶团和纤毛类原生动物,如种虫、等枝虫、盖纤虫等,SV=10---30%时,表明污泥已经成熟,强制驯化期基本结束。

f、注意事项:在曝气过程中,每天至少测2次溶解氧、PH、污泥沉降比;记录测量数据。一般正常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

g、此强制驯化阶段大约需时5—7天。

3、调试运行:

当污泥恢复活性、强制驯化完成以后即可进入驯化试运行阶段。此阶段不但要培养出适当的菌种,还要确定活性污泥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

第一阶段:

A、配料:在调节池中进行。按原污水∶稀释水=1∶3的比例进行配制料液,即原污水30 m3,加入稀释水90 m3。根据情况可适当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源(粪便水)。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监测该水质指标(CODCr 、PH、水温、SS)。

B、强制驯化完成后,停止曝气,静沉记录,根据固液分离情况决定静沉时间(一般为0.5---1.0小时),记录静沉时间。

C、排出上清液约40---50m3。取上清液100ml放入锥形瓶中,以备监测COD值所用。

D、进料运行:将配好的料液以10m3/h的流量加入SBR反应器,进料量为50m3/池,两个池子交替运行。先按22个小时为一周期进行运行。进料1小时后开始曝气,连续曝气4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连续曝气4小时,停曝气1.0小时;再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3小时,停曝气1.0小时;再曝气2小时,静沉0.5—1.0小时,开始排水约50m3,记录排水时间(约0.5小时),闲置0.5---1.0小时。曝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DO和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DO,并作纪录。一般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10--35℃。

E、按以上A、B、C、D四步骤重复操作3---4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及生长情况,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并及时监测排水水质指标(DO、CODCr、PH、SS),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

可根据第一阶段调试情况调整运行周期如下,也可按上阶段周期运行,这主要根据处理后水质情况及污泥性能而定。

A、配料:在调节池中进行。按原污水∶稀释水=1∶2的比例进行配制料液,即原污水40 m3,加入稀释水80 m3。根据情况可适当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源(粪便水),也可不加。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监测该水质指标(CODCr 、PH、水温、SS)。

B、进料运行:将配好的料液以10m3/h的流量加入SBR反应器,进料量为50m3/池,两个池子交替运行。按12个小时为一周期进行运行。进料1小时后开始曝气,连续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2小时,静沉0.5—1.0小时,开始排水约50m3,记录排水时间(约0.5小时),闲置0.5---1.0小时。曝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DO和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DO,并作纪录。一般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10--35℃。

C、按以上A、B步骤重复操作3---4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并及时监测排水水质指标(DO、CODCr、PH、SS),做好记录。

第三阶段:

A、配料:在调节池中进行。按原污水∶稀释水=1∶1的比例进行配制料液,即原污水60 m3,加入稀释水60 m3。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监测该水质指标(CODCr 、PH、水温、SS)。

B、进料运行:将配好的料液以10m3/h的流量加入SBR反应器,进料量为50m3/池,两个池子交替运行。按12个小时为一周期进行运行,进料1小时后开始曝气,连续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2小时,静沉0.5—1.0小时,开始排水约50m3,记录排水时间(约0.5小时),闲置0.5---1.0小时。曝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DO和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DO,并作纪录。一般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10--35℃。

C、按以上A、B步骤重复操作3---4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并及时监测排水水质指标(DO、CODCr、PH、SS),做好记录。

第四阶段:

A、配料:在调节池中进行。直接进入原生产污水,根据情况可适当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源(粪便水),也可不加。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监测该水质指标(CODCr 、PH、水温、SS)。

B、进料运行:将配好的料液以10m3/h的流量加入SBR反应器,进料量为50m3/池,先按12个小时为一周期进行运行,进料1小时后开始曝气,连续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3小时,停曝气0.5小时;再曝气2小时,静沉0.5—1.0小时,开始排水约50m3,记录排水时间(约0.5小时),闲置0.5---1.0小时。曝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DO和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DO,并作纪录。一般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10--35℃。

C、按以上A、B步骤重复操作三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并及时监测排水水质指标(DO、CODCr、PH、SS),做好记录。

第五阶段:

根据以上四阶段调试情况记录,寻找最佳菌群的生存条件,选择最佳运行周期,最佳的运行方式,完成调试。

A、配料:在调节池中进行。直接进入生产水,打开调节池空气阀,使调节池曝气搅拌均匀。监测该水质指标(CODCr 、PH、水温、SS)。

B、进料运行:按选择好的最佳运行周期及运行模式运行。控制曝气及停滞时间,曝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DO和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DO,并作纪录。一般指标为: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10--35℃。

C、按以上A、B步骤重复操作3---4天。注意观察污泥性状,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并及时监测排水水质指标(DO、CODCr、PH、SS),做好记录。若出水CODCr在300mg/l左右,污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SV=30%左右,即可认为调试结束。进入正式全负荷运行阶段。

4、注意事项:

a、为了顺利完成调试工作,一定要保证此阶段SBR反应器运行条件的稳定,避免进水浓度、悬浮物、酸碱度的较大波动,而给SBR反应器造成较大的冲击负荷,导致污泥恶化。

b、运行过程中,每运行周期一定要至少测量一次DO、PH、SV水质指标。改变污染物浓度前、后一定要监测反应器中及要进入反应器的水质的全套指标,重点CODCr、SS、PH ,保证反应器中污泥负荷的合理性。

c、每次改变污水加入量的初期一定要注意观察污泥性状,及记录其适应时间,为下次污水加入量的改变提供参考依据。

d、当污泥SV%≥30时,要少量排泥,每次排泥水量大约为10---15m3

厌氧设备启动后,厌氧消化系统的操作与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产气量、气体成分、池内碱度、pH值、有机物去除率等进行检测,调节和控制好各项工艺条件,保持厌氧消化作用的平衡,使系统符合设计的效率指标稳定运作。

定期取样分析检测,并根据情况随时进行工艺控制。与活性污泥系统相比,厌氧系统对工艺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反映更敏感。因此,对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控制需要更多细心和严格。

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应将厌氧池停用并泄空,进行清砂和清渣。池底积池太多,一方面会造成排泥困难,另一方面还会缩小有效容积,影响消化效果。一般来说,连续运行5年以后应进行清砂。 搅拌系统、加热系统应予以定期维护。

消化过程的特点,使系统内极易结垢。原因是进泥中的硬度(Mg2+)以及磷酸根离子(PO43-)在消化液中与产生的大量的NH4+离子结合,生成磷酸铵镁沉淀。如果在管道内结垢,将增大管道阻力;如果换热器结垢,则降低热交换效率。在管路上设置活动清洗口,经常用高压水清洗管道,可有效防止垢的增厚。当结垢很厚时,最基本的方法是用酸清洗。

厌氧池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停止运行,进行全面的防腐防渗检查与处理。

安全运行。沼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气体,因而在消化系统运行中,尢应注意防爆问题。

运行异常情况的分析与排除

现象一:VFA/ALK升高,此时说明系统已经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分 析原因。如果VFA/ALK>0.3,则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水力超负荷。水力超负荷一般是由于进泥量太大,消化时间缩短,对消化液中的甲烷菌和碱度过度冲刷,导致VFA/ALK升高,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可进而导致产气量降低和沼气中甲烷的含量降低。首先应将投泥量降至正常,并减少排泥量;如果条件许可,还可将消化池部分污泥回流至一级消化池补充甲烷菌和碱度的损失。

②有机物投配超负荷。进泥量增大或泥量不变,而含固率或有机物浓度升高时,可导致有机物投配超负荷。大量的肌机物进入消化液,使VFA升高,而ALK却基本保持不变,VFA/ALK会升高。控制措施是减少投泥量或回流部分二消污泥;当有机物超负荷系由于进水中的有机物增加所致时(如大量粪便池污水或污泥进入),应加强上游污染源管理。

③搅拌效果不好。搅拌系统出现故障,未及时排除,搅拌效果不佳,会导致VFA累,使VFA/ALK升高。

④温度波动太大。温度波动太大,可降低甲烷菌分解VFA的速率,导致VFA积累 ,使VFA/ALK升高。温度波动如因进泥量突变所致,则应增加进泥次数,减少每次进泥量,使进泥均匀。如因加热量控制不当所致,则加强加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有进搅拌不均匀,使热量在不内分布不均匀,也会影响甲烷菌的活性,使VFA/ALK升高。 ⑤存在毒物。甲烷菌中毒以后,分解VFA速率下降,导致VFA/ALK升高,此时应首先明确毒物的种类,如为重金属中毒,可加入Na2S毒物浓度;如为S2-类中毒,可加入铁盐降低S2-浓度。解决毒物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上游污染源的管理。

(2)现象二:沼所中的CO2含量升高,但沼气仍能燃烧。该现象是现象一的继续,其原因及控制措施同现象一。现象一系VFA/ALK刚超过0.3,在一定的时间内,PH还不至于导致下降,还有时间进行原因分析及控制。但现象二系已经开始升高,此时VFA/ALK往往已经超过了0.5,如果原因分析扩控制措施不及时,很快导致PH下降,抑制了甲烷菌的活性,如果已确认为VFA/ALK>0.5,应立即加入部分碱源,保持混合渡的碱度,为寻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时间。

(3)现象三:消化液的PH值开始下降,该现象是现象二的继续。出现现象二,但还没予以控制或措施不当时,会导致PH下降。其原因控制对策与现象

一、现象二完全一样,当PH开始下降时,VFA/ALK往往大于0.8,沼气中甲烷菌含量往往在42%~45%之间,此进沼气已不能燃烧。该现象出现时,首先应立即向消化液内投入碱源,补充碱度,控制住PH值的下降并使之回升,否则如果PH降至6以下,将全部失去活性,则需放空消化池重新培养消化污泥。其次,应尽快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待异常排除之后,可停止加碱。

(4)现象四:产气量降低。其原因及对策如下

①、有机物投配负荷太低。在其他条件正常时,沼气产量与投入的有机物成正比,投入有机物越多,沼气产量越多;反之,投入有机物越少,则沼气产量也越少。出现此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浓缩池运行不佳,浓缩效果不好,大量有机固体从浓缩池上清液流失,导致进入消化池的有机物降低。此时可强对污泥浓缩的工艺控制,保证要求的浓缩效果。

②、甲烷菌活性降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甲烷菌活性降低,分解VFA速率降低,因而沼气产量也降低。水力超负荷,有机物投配负荷,温度波动太大,搅拌效果不均匀,存在毒物等因素,均可使甲烷菌活性降低,因而应具体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5)现象五:消化池气相出现负压,空气自真空安全阀进入消化池。其原因及对策如下

①、排泥量大于进泥量,使消化池液位降低,产生真空。此时应加强进排泥量的控制,使进排泥量严格相等,溢流排泥一般不会出现该现象。

②、用于沼气搅拌的压缩机的出气管路出现泄漏时,也可导致消化池气相出现真空状态,应及时修复管道泄漏处。

③、加入Ca(OH)

2、NH4OH、NaOH等药剂补充碱度,控制pH值时,如果投加过量,也可导致负压状态,因此应严格控制该类药剂的投加量。

④、一些处理厂用风机或压缩机抽送沼气至较远的使用点,如果抽气量大于产气量,也可导致气相出现真空状态,此时应加强抽气与产气量的调度平衡。

(6)现象六:消化池气相压力增大,自压力安全阀泄出,其原因及对策 如下

①、产气量大于用气量,而剩余的沼气又无畅通的去向时,可导致消化池气相压力增大,此时应加强运行调度,增大用气量。

②、由于某种原因(如水封罐液位太高或不及是时排放冷凝水)导致沼气管路阻力增大时,可使消化池压力增大。此时应分析沼气管阻力增大的原因,并及时予以排除。

③、进泥量大于排泥量,而溢流管又被堵塞,导致消化池液位升高时,可使气相压力增大,此时应加强进排泥量的控制,保持消化池工作液位的稳定。

(7)现象七:消化池拜谢的上清液含固量升高,水质下降,同时还使排泥浓度降低。其原因及对策如下 ①、上清液排放量太大,可导致含固量升高。上清液排放量一般应是每次进泥量的1/4以下;如果排放太多,则由于排放的不是上清液,而是污泥,因而含固量升高。

②、上清液排放太快时,由于排放管内的流速太大,会携带大量的固体颗粒被一起排走,因而含固量升高,所以应缓慢地排放上清液,且排放量不宜太大。

③、如果一清液排放口与进泥口距离太近,则进入的污泥会发生短路,不经泥水分离直接排走,因而含固量升高;对于这种情况,应进行改造,使上清液排放口远离进泥口。

(8)现象八:消化液温度下降,消化效果降低。其原因及对策 如下

①、蒸汽或热水量供应不足,导致消化池温度也随之下降。 ②、投泥次数太少,一次投泥量太大时,可使加热系统超负荷,因加热量不足而导致温度降低,此时应缩短投泥周期,减少每次投泥量。 ③、混合搅拌不均匀时,会使污泥局部过热,局部由于热量不足而导致温度降低,此时应加强搅拌混合。

2009-8-6 15:14 曾经同时调试过两家造纸厂,由于两家厂子相距不远就只派了我一个人去调试。两家都是主要生产黑色和黄色果袋纸,水量和水质基本相同,所采用的药剂也是同一厂家的同种型号的PAC和PAM,唯一不同的就是采用了不同的预处理工艺,一家为气浮,另一家为混凝沉淀。气浮法的很快就调试好了,而且出水很好。混凝沉淀法的自己做了几十次的小试,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不是没反应就是上浮,反正就是不沉淀,后来直接上机,继续调试,终于能沉淀了,但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絮体从沉淀池底漂上来。第二天进水阀门被工人动了下,我又调了好半天才调好,但沉淀效果依然不好,一直到现在(验收一些手段过的)。:loveliness: 同样的水质和水量,同样的药剂,但所选的工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甚至相差很大(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感觉像废话了,但这确实就是我的体会)。还有一点体会就是配制PAM溶液时一定要缓慢均匀的倒啊,要不你可就惨了,我就有一次没倒好,直接成果冻了,嘿嘿

likenan2008 2010-2-8 11:47 我也说两句,本人从事过造纸废水3000t./d的调试。工艺流程为:筛网-----调节池------斜板沉淀池-----超效浅层气浮-------中间水池1-------SBR------中间水池2--------出水。调试进水水质:COD2000 SS800.出水水质COD100 SS50.调试时间段为9.17——11.17。调试过程中最大的感触为:造纸废水的可生化性太差了,必须要加淀粉,还要加尿素,磷肥。三者按350:10:4比例进行添加,每天都要添加,3—5天左右你会发现很有效果。由于该工程的斜板沉淀池比较老旧,SBR的泥量猛增,导致上清液明显变浑浊。故要注意前期的预处理,及时进行排泥,闷曝两天即可好转。这是我的一点浅薄的经验。大家不要见笑哈

永泰印染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站操作规程

一、工作原理

生产废水自流进入格栅井,经格栅去除粗大的悬浮物和杂质;自流进入调节池,降低废水温度和去除砂粒,调节pH值,均化水质;再进入水解调节池,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为可溶降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变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和色度,为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出水用提升泵泵入生物接触氧化池生化处理,去除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生化处理后的水自流进入到混凝沉淀池,通过加入混凝剂和漂白水,加速水中悬浮物的沉淀并去除色度后再进入到砂滤池除去剩余的悬浮物,使水达标进入到清水池。调节池、生化池、中间池和混凝沉淀池污泥则进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浓缩后再用泵泵入板框压滤机,得到干化污泥后外运或填埋。

二、水质标准

(一) 原水水质 PH 8~11 CODcr( mg/L) 1000 BOD5 (mg/L) 350 SS(mg/L) 300 色度(倍)400

(二)出水水质

废水经处理后应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一时段一级标准,其具体指标为: PH 6~9 CODcr( mg/L) ≤100 BOD5 (mg/L) ≤20 SS(mg/L) ≤60 色度(倍)≤40

三、操作步骤

(一)准备事项

1、检查混凝剂(硫酸铝)和漂白水(次氯酸钠)的药液是否满足连续运行的需要。若无药剂,应在运行前开启空压机进气阀、加药池进水阀,待水位到2/3时,定量投加药剂(硫酸铝每次25kg,漂白水每次12.5kg),并搅拌均匀。在运行时也要注意药液的连续供给。

2、检查污水泵、回流泵、沉水曝气机是否处于正常待机状态。

3、检查污水泵的出口阀门否开启状态。各排泥管阀门是否关闭。

(二)运行步骤

1、给污水泵引水罐灌水(如果没放空一般不需每次灌水),启动水泵并调节水量。

2、启动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机。

3、开启混凝剂和漂白水药箱阀门,使斜管沉淀池反应区出现理想的黄花(颗粒大,稳定,不易碎沉淀效果好),并且使水没有什么颜色即可。

4、砂滤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透水性下降现象,这时需调整阀门,开启反冲泵,对其反冲,直到恢复过滤性能为此。

5、根据所产生的污泥量,需定期给斜管沉淀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排泥,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浓缩,当泥达到一定量时,需及时用板框压滤机压缩得到干化污泥。

6、板框压滤机的操作见产品说明书

(三)停机步骤

1、关闭污水提升泵停止进水,当水流比较小时关闭混凝剂和漂白水的阀门。最后停止空压机。

2、当板框压滤机的滤板水龙头没有出水时,关闭螺杆泵和关掉泵和回流的开关。

四、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须戴手套以及穿工作服;在,以防腐蚀性液体对人体的伤害。

2、正常运行时生物接触氧化池每天曝气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当遇到节假日或停产时,应及时往生物接触氧化池补充营养(加入面粉和氮源),且曝气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

3、发现反应池中的悬浮物(泥花)较少时或比较浑浊时,应加大硫酸铝的药阀;发现水质颜色较深时,应加大漂白水的用量。

4、发现斜管沉淀池的溢流管有悬浮物多时,对斜管沉淀池进行排泥;正常情况下,一天排两次,排至污泥浓缩池,直至较清为止。污泥浓缩池积累到一定污泥量时,应用泵泵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缩,并将清出的泥渣外运或填埋。

5、要注意空压机的油位,当空压机油位低于红圈一半以下时,要及时加油。同时还要注意其他有加油设备的加油

6、同时要注意水质的酸碱变化,当pH大于9或小于6时,应加酸碱调节。

7、配电系统若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关闭电源总开关,由持有上岗证的电工进行调查,待系统正常后再操作。

(在调试的时候出现大红,色度总是脱不了,后来用票水了,效果还是不错的,总时间话了一个半月,那家公司的伙食不咋的,好不容易才结束啊!!呵呵)

第3篇:门禁系统的测试调试

门禁控制系统的安装工作中,传输线路的安装工作与其他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相同,一般采用暗管、金属管敷设。当在不易遭受破坏的环境中,也可采用塑料阻燃电线管、、塑料线槽的敷设方式。在线路安装中,注意读卡器的输出信号线不能与控制系统的交流电源线在同一管道中敷设,以免造成干扰。门禁控制系统的安装工作,主要时读卡器的安装。 10.1 门禁控制系统的一般安装要求

大型门禁控制系统一般由计算机管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系统组合而成,每个系统的安装应符合相应系统的安装要求。一般应分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再进行总体连接调试工作。在大型门禁控制系统安装工作中,一般应作如下考虑:

a. 读卡器应与读卡器模块的安装距离尽可能近些,以降低布线成本。

b. 主控模块与电脑通信一般为RS485方式,此时应加接RS232/RS485协议转换器。 c. 当进行远距离联网控制时,可利用公共电话网,两端加接调制解调器和RS232/RS485协议转换器等;或利用LAN/WAN网络,在电脑和主控模块之间进行通信。 d. 当门禁控制系统与其它系统联动控制时,应考虑接口配合要求。 10.2 读卡器的安装

读卡器一般安装在被控制出入口附近,安装高度的选择以方便人操作为主进行考虑,一般为1.4m~1.7m。有汽车经常出入的出入口,在安装读卡器时,应根据汽车驾驶员适宜的高度考虑。一般应安装在前进方向的左侧,驾驶员方便刷卡的位置。

根据现场环境,选择读卡器为平面安装方式或表面安装方式。

平面安装方式适合用在室外。安装时,应在安装墙面上加工安装孔。安装尺寸每边至少应大于读卡器20mm以上,以保证安装要求。

表面安装方式,应在安装是考虑安全性,以保护读卡器不被非法拆卸。在室外安装是应适当考虑防雨、环境影响和不容易被意外损坏的措施,一般必须安装防护罩,以保证安全。 10.3 读卡器模块的安装

读卡器模块一般安装在室内距离读卡器不超过150米的距离内。当必须安装在较远距离时,应在读卡器和读卡器模块之间加装线路延长器,以保证读卡器识别信号的传输要求,一般可延长至2000m左右。或者也可以考虑将读卡器的位置前移,但此时可能会影响设备的调试和将来维护使用的便利性,以及设备的安全性。

读卡器的电源一般由读卡器模块直接提供。而电锁的电源则应该独立供电,当电锁上电和断电瞬间,将会产生较大电流,为了避免其对读卡器模块的电流冲击,应在电锁电源回路中连接适当的电流过滤器(S-4)。

当读卡器模块与控制执行设备(如电动门锁、自动门、卷帘门、灯光等)进行连接安装时,应考虑驱动能力的配合要求,必要时可增加驱动控制单元(如驱动器、中间继电器等),以满足驱动要求。 10.4 主控模块的安装

a. 主控模块与电脑间安装

主控模块可采取下列连接方式与电脑进行在线连接:直接串口连接(RS232或RS485)、电话拨号、TCP/IP网络连接(使用专用网卡)。

因为RS-485的远距离、多节点(32个)以及传输线成本低的特性,使得RS-485成为工业应用中数据传输的首选标准。因此,一般情况下,主控制模块与电脑的连接采用了RS485的直接连接方式,并在通讯回路中添加相应的RS232/RS485协议转换器。此时,每个电脑串口可连接8个主控模块。

当用户需要在现场进行主控模块的调试时,可使用笔记本电脑通过RS232的方式进行连接。此时,无需增添任何其他设备,且连线距离不超过15米。

在进行远程控制或用户由特别要求时,可选择电话拨号和网络连接的方式对电脑和主控制模块之间进行连接。

b. 主控模块与读卡器模块之间安装

主控模块可提供4个与读卡器模块连接的RS485端口,即可从主控模块引出4条独立的RS485总线,并将所有的扩展模块(读卡器模块和报警输入模块)连接至相应的总线当中。此时,扩展模块的数量不能超过32个。 10.5 系统调试 门禁控制系统的调试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在系统安装完毕后,首先应按图纸进行仔细的检查和作必要的测量工作。尤其是在系统通电以前,应对系统的供电部分的绝缘阻抗,供电电路有无短路、开路、接错等现象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无误,以免造成人身和设备的损害。

当检查确信无误后,放可通电进行系统的调试工作。

当选用进口设备时,在通电之前,应检查设备的供电制式是否符合供电要求;具有供电电压变换插头或开关的设备,开关或插头是否设在220VAC的档位,以免档位不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系统调试工作应分部分逐步进行,特别是大系统更应该如此。系统调试基本按如下方法进行:

a. 系统阻抗测试

在系统通电前,首先用三用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对系统各连线的电阻、绝缘电组合系统接地点组进行测量。

 阻抗测量

阻抗测量是检测系统安装过程中有无短路、开路等故障现象,充电是交直流供电线路的阻抗,不能出现短路或与其他信号电路接错、交直流供电线路接混等故障,当出现上述现象时,应查找原因,排除故障,不能贸然通电,以免造成线路烧坏、损坏设备等故障。

在阻抗测量时,应对每条视频线、通信控制线、交直流电源线以及控制台内各插座开关进行逐个测量检查,发现异常应查找原因,进行排除。

 绝缘阻抗测量

用兆欧表检查交流220V供电线路与机壳、控制台等的绝缘电阻,应确保符合绝缘要求。当出现绝缘阻抗降低、短路等现象时,应逐步断开各供电回路,分别测量,找出原因,进行排除。

 系统接地电阻测量

检查系统接地是否良好,测量控制台裸露的导电部分,以及各种设备裸露在外面易被触及的导电部分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规定要求。 b. 系统通电调试

 各种模块(主控模块、读卡器模块和报警输入模块等)通电调试

在系统阻抗测试正常后,即可对系统通电进行测试。首先断开向系统前端所有供电(可取下系统前端供电的保险丝或连接端子等)。对各种模块设备逐个进行通电,通电时注意系统的电压和电流变化,出现异常是立即停止通电,查找原因

系统在各模块通电正常后,即可对系统设备进行工作状态调整、系统设备编程、初始化调整等工作。

 前端设备调试

逐个向前端设备供电,在供电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供电电压和电流变化,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供电,查找原因。

操作管理主机和各模块,检查前端设备工作状态。调整前端设备,使其符合要求  系统联调

当前端设备均调试完成,工作正常后,就可进行系统的联调工作。测试时,对各前端设备(读卡器、出门按钮、电锁、门磁等)逐个进行测试,并调整定义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并对各种系统功能,如电子巡更、门禁级别、操作员级别等,进行逐个的设定和运行。

 系统试运行。

当以上调整工作完成后,系统符合设计要求时,就可进行系统试运行工作。试运行应连续通电进行。在试运行考验期间,应随时注意前端设备和系统控制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问题立即停机,查找原因,进行排除。应注意各种设备的温升、电源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

在试运行期间,进行系统的数据测试和纪录工作。

在系统试运行期间,进行工程的收尾工作。清理工作现场,修补破坏的装饰面、检察管路固定、接口密封和固定。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不合格部分修正到位。

上一篇:公文写作资料标题下一篇:厦门国税办税服务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