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的游戏化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美术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策略的探索

摘 要:幼儿教育游戏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幼儿喜愛的活动内容,也是园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中缺乏对环境以及幼儿的主体性考虑。因此,本文结合案例,通过游戏环境、课程设计等多方面探索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发展设计,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建立合作的游戏规则,以求提高幼儿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游戏化课程环境;探索设计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游戏为基础,使得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自我的个性。”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和深入,针对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革新,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创设式教育己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课程的实施,就是把课程所需教学的内容、目的等与游戏融合,通过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让幼儿更好的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1 引言

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节中,通过游戏获得快乐的同时,主动的去学习适应游戏的一个过程。当前,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幼儿园把教育游戏化课程化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幼儿的游戏课程,很多的内容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游戏化课程的内容和材料也都是传统的局限的,结果就是幼儿在游戏中处于被动状态。

有效的环境创设是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但通过幼儿园的实地教学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当前幼儿教育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教学活动单单以主题形式开展的,自主性游戏的内容与主题的内容联系不大,真正融入日常的主题活动中成为了当前的幼儿教育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幼儿丧失了自主性,生硬的环境降低了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的探索,并通过对游戏课程的设计更好的发展幼儿自主性。首先从游戏环境出发,探究目前幼儿所需环境与传统现象的区别,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有效促进幼儿游戏化课程发展制订相应的探索设计。

2 相关界定

2.1游戏化课程环境的界定

本文所讲到的“游戏化课程环境”是指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中的支持性环境,它是指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各种行为与需求后,师幼共同参与创设的有利于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建构认知经验、在内化与顺应中学习、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游戏材料、游戏规则等一系列环境。

2.2游戏化课程的探索思路

在不同幼儿的年龄段中,大班的幼儿更善于通过模仿、体验等方式来学习。在幼儿游戏中,环境和材料是构建游戏化课程的前提,自主设立游戏规则。本文尝试探究,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教师是否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并通过鼓励幼儿自主通过模仿等手段,游戏化课程的路径由幼儿自主形成。

3 游戏化课程的实践探索和设计

每一个幼儿都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和冒险是幼儿的天性。作为教师,更要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幼儿通过自发行为,构建课程环境和游戏材料,自主探索游戏设计。

3.1创新性的游戏材料系统

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收到环境和游戏的影响,不同的材料和空间活动,应适应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化的展开。因此,课程环境的创设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本文通过大班幼儿进行实地探索:

益智区的玩具种类十分丰富,有外表精美的现成教玩具,也有教师自制的数学操作类的玩具。班里进入益智区的幼儿总是喜欢去抢拼图、棋类等现成的玩具,而一边的数字排序、看图拼贴应用题则无人问津。这时教师不得不介入到幼儿中,引导他们轮流玩。但轮到玩自制玩具的小朋友显得很不乐意,总是心不在焉的看着旁边的小朋友,有的甚至窜到别的区域中游戏了。

教师自制教玩具总是带有较强的操作性而缺乏一定的游戏性、趣味性,而操作唯一正确的结果也使幼儿对操作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对自制的玩具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对材料进行替换。材料改变后,选择这些游戏内容的幼儿多了起来,益智区内的每个游戏材料都让幼儿爱不释手。益智区不用教师的指导和干预,游戏进行的井然有序。

不管是在区域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教师都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所在。因为,游戏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学习,而在于愉悦身心。

3.2自主性的游戏化课程设计

游戏化课程的设计和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也会有所察觉,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大班幼儿会自发的协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他们眼中的“规则”。

建构区铺上地垫后,幼儿游戏区域就有限制了。第一天,很多男孩和女孩都很想去建构区,地垫上除了积木、奶粉罐等材料一下“闯进”了十个幼儿,人多又吵。没过一会,依依跑来跟我“告状”了:“建构区里人太多了,吵死了,挤得我都没地方撘城堡了。刚才扬扬一转身把我撘了一半的城堡都弄散了。”“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我问依依。“要是人少一点就好了。”依依说。我让她自己去找小朋友商量,看看他们愿不愿意选别的游戏玩。依依走过去跟几个男孩子说,这里人太多了,都没地方撘了,你们能不能先去别的地方玩,下次再玩这个。“不行,我们要玩这里的。”男孩子们显然不肯妥协。依依低头想了一会,说:“那今天你们6个先在这里玩吧,我跟瑶瑶他们先去别的地方玩,下次换我们来玩,也不超过6个人,行吗?”男孩子们点头同意了。

当幼儿意识到游戏无法正常进行时,他们会通过协商的方式制定他们认为适宜的规则,形成规则下的“有效环境”。这是幼儿由内而外萌发的对“规则”的需求。

3.3实践性的同伴评价机制

同伴在游戏中的相互的评价是幼儿形成游戏中行为规则的重要手段。同伴合作是构建支持性环境的有效途径。对于幼儿来说,同伴间的模仿、评价往往比教师更有影响力。

4 结论

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游戏化探索,不单为了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和行为习惯。每个幼儿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环境的创设也应紧紧跟随他们的脚步。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不是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的游戏,也不是教师看幼儿进行的游戏。

通过本文研究,教师在教学游戏中既是参与者也是指导者。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活动,才是有效师幼互动开展的提前。

良好的幼儿教育游戏,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建构良好的积极有效的互动,也能从中探索每位幼儿的才能,突出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作者:黄海兰

第2篇:幼儿教育游戏化探微

【摘 要】 针对幼儿教育游戏化问题,从游戏精神重建的视角分析了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中游戏精神确实的具体体现,进而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原色”的教育目的、改进幼儿园管理、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游戏精神重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教育;游戏化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游戏化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中,游戏失去了本该有的游戏精神,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本该具有的理想状态没有实现,其价值没有得到发挥。因此,从解决幼儿游戏化教育问题的角度出发,重建幼儿游戏精神对于幼儿教育游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幼儿教育游戏化过程中游戏精神缺失的表现

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这不仅是因为其是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形式,同时还因为它能够使幼儿教育活动充满游戏精神。从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在教育游戏化的教学实践中,游戏精神的缺乏主要表现为自由精神的消退、愉悦精神的缺乏、体验精神虚假、创造精神的封闭。这些游戏精神的缺失使得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中游戏化没有发挥其原本的价值和作用,难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的重建

1.立足于“本真”的教育目的

当前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中出现的游戏精神缺失,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目的偏离了幼儿教育“本真”的价值取向,将成人的思想和社会思维过多地加入到幼儿游戏教育活动中。因此,在重构幼儿教育游戏精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就要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本真”这一教育目标,合理定位幼儿游戏教育的目的。例如,我们的游戏教育要遵循幼儿本身的本真特点。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差异等现实情况来合理制定游戏教育的教学目标。如,三岁的幼儿规则意识还很薄弱,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教育目标就不要过多强调规则意识的培养,而是要突出娱乐性,尽可能让幼儿玩得开心、玩得快乐。此外,教育目标还要立足基础性发展,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以《纲要》和《指南》两大文件为基本指导,将游戏作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载体。最后,幼儿的教育目标要追求幼儿的特长发展,偏向发展性目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同阶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目的,只有充分结合教育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实效,做到事半功倍。在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中,从“本真”出发,以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合理制定游戏教育目标,让幼儿的天性得到保护,在顺应其身心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2.改进幼儿园管理

(1)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在幼儿教育游戏精神重建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信任是实现游戏精神重建的关键。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宽容。要充分相信教师有责任心、有足够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给教师足够的空间让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实施活动材料等的调配和安排,还要充分放权,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使教师积极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同时还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在注重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评价的同时将教师师幼关系处理、幼儿的表现与收获纳入到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还要引入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性、全面性地评价,在多元评价机制中对教师进行更加合理地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加强师幼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具有游戏精神。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对于幼儿的影响十分巨大,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游戏精神的培养,在开展幼儿游戏教学活动中贯彻游戏精神,为幼儿游戏精神的养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中,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幼儿精神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幼儿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构建平等沟通、对话的师幼关系。幼儿游戏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育中注重维护师幼之间人格尊严的平等,采取平等对话的师幼交往方式,理解和尊重幼儿的需要。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1)幼儿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游戏精神意识。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教师要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开展游戏时在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另一方面,对幼儿要有宽容之心。幼儿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作为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对于故意为之、不负责任的错误要给予幼儿及时的教育和纠正,不仅不能给予自由、还要在教育引导下让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

最后,还要引导幼儿合理把握自由的限度。教师要在教育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让幼儿理解、知道自己所享有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的、毫无限制的自由,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和纪律基础上的,自由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纪律,才能拥有自由。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到具体的班级管理规则和游戏活动规则的制定中去,使其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2)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幼儿天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总是希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和事物,教师要注意欣赏幼儿好奇心驱使下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生成性,任何的教学设计都不能做到天衣无缝,因此,要在教学设计时留有一定余地,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开放性,根据情况对教学进行具体的调整。最后,幼儿教师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游戏氛围和教学情境。

游戏精神重建是提高幼儿教育游戏化水平,发挥游戏教学本身价值和作用的必然选择。幼儿教师在教育游戏化实践中要努力探索游戏精神重建的具体实践路径,为幼儿教育游戏化中游戏精神重建找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颖.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与皈依[D].湖北师范学院,2015.

[2]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高祥.通过游戏来教与学——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作者:镇佳思

第3篇: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摘 要: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内涵和意义;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的思路:(一)导入游戏化激兴趣;(二)设问的游戏化推动幼儿发展;(三)过程游戏化促生幼儿多元作品;(四)评价游戏化燃激情。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

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笔者认为是幼儿参与到关于美术学科的活动中,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美术活动的形式或模式贯彻游戏,美术游戏活动在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内容选择、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借鉴游戏来开展,以此来提高幼儿学习效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愉悦、核心发展。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内涵

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尝试挖掘游戏化、多元性的美术活动,把多元材料以多种形式引入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提高教师对多元化美术教育概念和多元化美术教育内涵的认识,对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美术作品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让幼儿喜欢美术,爱上美术,在寻美之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让多元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美术教育成为真正是塑造人的教育。

(三)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可见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任何幼儿教育都围绕着游戏化这一中心,幼儿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是我们采用多變的绘画形式,丰富的工具材料,让美术创作方法简单、有趣,活动形式突出创意,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体验各类美术创意的欢娱,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经验型总结的层面,缺乏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阐述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研究仅仅注重了活动内容的游戏化,对美术活动过程、评价等方面如何游戏化地开展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研究的思路

导入游戏化激兴趣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水母的生日会》中,教师巧妙的在活动导入环节加入了手指音乐:利用音乐游戏吸引幼儿注意,让幼儿在优美、充满节奏韵的音乐背景下用舞动手指的来感受、表现水母飘逸灵动宛如飘带的触手。前半段音乐教师鼓励幼儿和着音乐节奏自由做动作,后半段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边做水母动作边讲述自己的动作:我最喜欢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有透明的身体,身上还飘着长长的丝带,有时候我还会发光。律动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中感知水母的特征,激发幼儿对于水母的创作兴趣;中班美术活动《气球宝宝爱跳舞》中,导入部分教师以起律动《健康操》导入,在做操的过程中教师加入了活动的主角:气球宝宝,气球宝宝和小朋友一起来跳舞。跳跃触碰气球的环节,幼儿一开始游戏有些拘谨,但在不断的参与感受后幼儿变得大胆活跃起来,开始有幼儿对气球发生兴趣,进而引发了幼儿将气球作为载体,粘上各种颜料后在彩色卡纸上拓印画。

(二)设问的游戏化推动幼儿发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把握活动提问的技巧。可见,教师提问,看似简单,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游戏化的教师设问会起到有效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 把握问题的游戏性,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又有简单、明确、具体、有游戏性性。将幼儿置于游戏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而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可激发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考,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真正主动获取新知识。如在中班美术活动《美味冰淇淋》中,教师创设了小猫开冰淇淋店的情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设问:“你们发现店里的冰淇淋有什么颜色?”幼儿:“冰淇淋店里有粉红色、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咖啡色的冰淇淋。”教师进一步设问:“你觉得这么多种颜色的冰淇淋都是一个味道的吗?如果不是,那这些颜色的冰淇淋又分别是是什么口味的?”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发幼儿通过观察与讨论,深度学习与思考如何将冰淇淋颜色和味道相匹配,这为幼儿后期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过程游戏化促生幼儿多元作品

1.凸显材料的气息

材料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材料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如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点画、吹画、版画、浆糊刮画等趣味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在水粉画活动《汽车开来了》中,教师大胆的将小班幼儿喜欢的玩具汽车作为绘画材料,让幼儿将小汽车放在颜料盒蘸色到纸上进行车轮滚画、或者在画纸上泼洒,然后汽车辗压。大胆的作画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小班幼儿玩色的兴趣,体验车轮辗压在不同颜料上留下各种图案及色彩变化带来的快感;大班滚筒画《草帽》,幼儿以滚筒作为绘画工具,粘上各色颜料,在草帽上做画,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美术活动就是“玩”游戏,美术是一件在快乐中完成的活动的事情。

2.绘画过程游戏化

在绘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孩子拿着笔不动手的情况。老师上前询问,孩子会回答:“老师,我不会画!”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创作氛围过于紧张,二是幼儿未掌握绘画要领时,不够自信,所以绘画也就变得被动起来,兴趣更无从谈起。(1)考虑适时进入幼儿游戏的时间。要做一个“闲的住”的教师,不要下意识的对美术活动中的游戏进行插手,许多教师生怕自己预设的游戏达不到最终目标,无法为美术技能服务,不自觉的开始 “交”幼儿游戏。事实上,教师不舍,幼儿就不得,倾听比立刻帮助给为重要,在美术活动的游戏上,教师要表现得比幼儿慢半拍;(2)接近幼儿,把握好支持幼儿美术活动游戏的度。美术活动中教师将重难点、学习常规贯彻于一个玩笑中、一个动作、一首儿歌、一句提醒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客串”,对幼儿在美术活动游戏中只需要适当的时候“轻推一把”。如纸团印画《妈妈的花裙子》教师在讲解纸团印画的重点时,把美术知识要点巧妙的变成一首儿歌:“拿起一张纸,揉成一个球,抹上红口红,亲亲小裙子”(蘸什么颜色就抹什么颜色的口红);(3)讨论交流,解决美术活动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学会等待,把问题交给幼儿去讨论、交流,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就算答案不是最佳方案也无妨,尝试才是最重要的,持有自己想法才是最可贵的。

(四)评价游戏化燃激情

华爱华教授指出:教师要从读懂儿童的艺术作品开始,在和幼儿聊画、赏画的过程中理解幼儿的艺术思维、审美情趣、认知经验和学习品质;提供真实的感知对象积累体验和感受,支持和引导幼儿个性化的审美感受与表现。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设计“我说我画”的自我评价环节,其实就是帮助教师及伙伴通过画面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在面对幼儿美术作品时,有时候并不是每一个幼儿的作品的技巧都很娴熟、完美的,对于画笔稚嫩的画面,教师更应关注,教师伏下身来,倾听幼儿如何描述自己作品,你会发现幼儿思维的天马行空、与众不同,例如在幼儿美术作品《小鱼快跑》中,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故事:两条大鲨鱼在追一条小鱼,小鱼想快点游到“任意门”里,进了“任意门”就会消失,大鲨鱼就吃不到小鱼了。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甦著.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孟庆谷.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及方法指导.湖北教育出版社.

[5]陈帼媚.学期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杨景芝.美术教育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

作者:何志丽

第4篇: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概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教育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游戏与教学的良好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绘画的乐趣。由于游戏是幼儿的本能、需要。所以我们应从美术活动中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绘画过程等诸方面增强游戏性,以此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使幼儿的绘画尽量游戏化,减少枯燥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关键字:游戏教材环境兴趣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的良好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特别是美术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陷入了机械模仿学习的困境。仍然把幼儿绘画单纯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的意义,抑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去发现美、表达美,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现在的幼儿园的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开创新路子、改变新的观念,他们逐渐意识到幼儿是有潜力可挖的,他们笔下那稚拙可爱的形象是最生动有趣的。开始着手从美术活动中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绘画过程等诸方面增强游戏性,以此为幼儿提供宽松自在的环境,更好的引导幼儿多得观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从而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1. 美术材料的多样性

色彩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幼儿对一些艳丽的色彩更加有兴趣,喜欢涂抹颜色。以往的美术教学,幼儿绘画工具仅限于水彩笔、蜡笔或油画棒,用蜡笔涂色时需要一定的力度,绘画速度稍慢,水彩笔又易没有墨水,所以幼儿有时会出现急躁情绪。而水粉颜料鲜艳、强烈,有很强的覆盖力,作画方法不受限制,可任意涂抹,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并且水粉笔容易掌握力度的大小,所以也不妨可以尝试一下用水粉给孩子作画,这样更加激发了孩子的绘画欲望。

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树叶等,孩子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这样的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给幼儿以绘画形式上的更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也更加生动活泼。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2. 美术教学环境的创设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因此,可以根据中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课题,并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导入活动,活跃教学,让幼儿平等参与绘画活动,共同讨论,让幼儿发表自己的建议、设想,有时因孩子的大胆设想而改变老师的设想。总之,要进入孩子们的天地里,和孩子同处一个世界,用一颗童心来认识他们的发现和理解。孩子有了高兴的心情,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深化,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有人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必要时带孩子到大自然或创设的“情境”中多活动多感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克服记号性和概念性的绘画形象。如画《有趣的兔子》,可以拿实物兔子来给幼儿观察,让幼儿自己观察兔子的各种形态,有吃东西的,坐着的,趴着的,跳着的……不同形态的兔子都是幼儿自己观察到的,这样表达出来的作品生动形象,更真实。总之,孩子们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灵活的引导,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作品的质量。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极为重要的。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教师应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观察,对孩子的独特见解应加以赞赏。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允许幼儿在事物的原有特征上发挥想象。如画《马路上的车辆》,要求幼儿在观察之后画出来,车上的图案可以是幼儿自己设计的。这样孩子们经过细致观察加想象最终的结果就会出乎我们的想象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把潜意识中的“创造图象”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幼儿绘画作品。不过,在创造绘画之前,要善于提出一些诱发幼儿主动观察的主题,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远看、近看,还是蹲着看,站着看等。这样,为幼儿的创造性绘画打好基础,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创造的思想。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孩子还习惯把纸的上方当作天,太阳当然是天空概念的一部分,而把纸的下部当作地,记号性的花、草就是地的标志,这样,以这个基点平行展开画面,出现最原始的构图,这种情况,我们要指导孩子使新鲜的感受和印象更加丰满,要突出画面的主体形象,然后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去体会画面的平衡。在用色时也要丰富多彩,形与线要变化多样,也可根据自己的感情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同样的题材,由于孩子的个性以及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画面。 3.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活动

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教师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以娱乐、玩耍的方式,使幼儿饶有兴致的反复学习和操作,通过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学习绘画。例如,在水墨画的活动中,由于水墨画不像一般的美术活动,不可能通过

一、二次的练习就可以见效,往往需要反复的活动,而过多的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所以,练习应当采取多样的游戏方式,变换花样达到练习的目的,在游戏中使幼儿更好的掌握绘画技能。幼儿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另外,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可以设计“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让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既“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教师指导语言的游戏性。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来说绘画本身就是游戏,他们在涂涂抹抹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乐趣。

4. 科学的对待幼儿作品

在儿童美术界经常可以听到儿童美术作品不需要评价的议论,因为儿童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不可用成人的绘画语言、思想观念去理解。如有个孩子画了“黑太阳”,问他为什么?他说画的是晚上的太阳……他们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用画笔来表达,这是多么可贵呀!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乱涂乱画而指责孩子画得一团乱糟,相反应该鼓励他们的巧妙构思,我们要把关爱的目光倾注于幼儿稚拙的画面上。我们知道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总之,通过从美术活动中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绘画过程等诸方面增强游戏性,让绘画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这一种游戏也必将成为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

第5篇:注重幼儿对音乐和游戏化的教育

摘要:文章主要对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当下幼儿园音乐教师对游戏活动指导缺乏全面性,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缺乏完善性的现实情况,展开论述,希望在优化幼儿音乐教学质量有所帮助。音乐教学对幼儿的情感体验方面之培养,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现状,并且提出一些改善措施与建议,故而能够提升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对孩子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 游戏化 教育

一、教育意识游戏化,培养幼儿音乐素养

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幼儿音乐教学环节的导入,宗旨是使幼儿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得某些感悟,此时幼儿会从某种角度去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为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奠定基础。游戏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幼儿音乐教学进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是寓教于乐教学理念体现的主要形式,从而协助幼儿实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标,在充满娱乐色彩的教学环境中,幼儿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进一步加深。例如在《鲁冰花》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幼儿展示妈妈与孩子相处的图片,使幼儿从思想上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本堂音乐教学课堂上幼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为了将游戏教学方法导入进本堂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音乐中的情节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幼儿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与教育,在这样的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中,很多幼儿力争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面对抽象化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尽量使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其思想上受到教育,为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内容游戏化,实现优化音乐教学资源的目标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深入的理解音乐文化内涵,在感知方面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音乐教学游戏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对音乐内容采取游戏化规划措施是必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具有趣味性、情节性与故事性特点的音乐曲目,为音乐游戏化教学奠定基础,这样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教师在对音乐内容实施游戏化设计策略之时,教师应该以游戏者的角色,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特征,选择出最佳的音乐游戏内容,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学习音乐游戏学习需要。幼儿音乐以及幼儿游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资源来源渠道也绝非是单一化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效的处理好幼儿音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创编适合幼儿发展的音乐学习内容。在对音乐教学内容改编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对多元化教学资源进行精确的辨别是基础,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心理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事实,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之时开展调查工作是必要的。

三、激发幼儿自身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对于出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是塑造其艺术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孩子们对不同音乐内容的反应,安排最合理的音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幼儿的情感领悟力。只有先提升学生的情感领悟力,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全面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形式的创新上。比如说可以通过歌唱表演比赛,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去,这样反而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音乐艺术潜力,并努力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幼儿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而探索和发掘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音乐所在,也能够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情感。另外也可以安排一些和外部环境等挂钩的音乐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力与感知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用情感体验音乐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琦.情感体验—音乐教学的核心[J].甘肃教育,2006(06). [2]肖卓平.满足幼儿对积极情感的需求[J].幼儿教育,2000(05). [3]周菊芳.让音乐活动更美妙[J].少年幼儿研究,2012(10). 作者:刘红松 单位:第一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第6篇: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作用研究

【摘 要】对于幼儿来说,其往往比较喜欢游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开展也和游戏有着直接关系。美术活动能够将幼儿自我表现意识很好的激发出来,若是能够将美术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对幼儿思维发展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美、理解美并表现美,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健全幼儿的人格。笔者主要研究了幼儿美术教学中游戏作用。

一、利用游戏能够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

幼儿兴趣产生和好奇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利用游戏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的积极性。在游戏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果园中去,分给幼儿水果贴纸,让幼儿找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贴上。通过找水果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创作,这对幼儿的美术兴趣激发也有着重要作用[1]。

教师在进行游戏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心理,一方面能够让幼儿始终保持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轻松的开展美?g活动。并且,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对其进行表扬,并且应该做到因人而异,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幼儿本身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更浓厚。在表扬的时候,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真正的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需求来对其进行表扬,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的获得成就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

二、利用游戏来提升幼儿本身的美术色感

对于幼儿美术活动而言,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幼儿时期的色彩激发对幼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笔者开展的《美丽的烟花》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烟花的颜色,并说出自己喜欢什么颜色的烟花[2]。再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花衣服”的裁剪,通过不同颜色的剪纸来进行色彩的搭配,有的幼儿会比较喜欢黄色和红色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喜欢黄色和绿色的搭配等等。通过游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颜色的偏好,并且色彩的多样性能够让幼儿更加的身心愉悦,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笔者还开展了其他活动,如《服装展览》《美丽的吹画》《小飞机》《树叶印画》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带领幼儿去观察附近的绿草和各种颜色的花,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的感受不同色彩的美。利用游戏来培养幼儿色彩感,对于其性格发展和智力发展都非常重要。

三、通过游戏来推动幼儿美术技能的进步

美术技能对于幼儿参与美术活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其基础。所以,教师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技能融入进去。比如在开展剪纸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比如椭圆形的茄子、圆柱形的黄瓜、弯弯的香蕉等[3]。在游戏氛围的影响下,幼儿的剪纸活动也会更加的认真和积极。所以,应该合理的利用各种游戏来吸引幼儿,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美术技能。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幼儿美术技能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美术,这种方式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比较喜欢用的一种方式[4]。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全面的考虑到游戏和美术教学的融合,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蕴含的艺术,需要幼儿进行想象和体会,绝对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在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时候,将美术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能够将幼儿内在潜能挖掘出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重视美术技能教学,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时掌握各种美术技能,这对于幼儿创造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开发以及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运用进去,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游戏的选择,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样还能够将美术教育和游戏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技能,也可以在美术活动的开展中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这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奚静.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23.

[2]王艳.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26.

[3]刘晓丹.开展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活动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251.

[4]张娟.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示范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180-181.

第7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策略运用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被幼儿接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游戏化 有效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还不能把音乐活动当做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他们只是为了满足活动需要、因为自己喜欢才进行音乐活动。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且被幼儿接纳。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大胆参与和自由表现的乐趣,并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活动游戏化,让孩子乐不思蜀

游戏化体现在音乐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形式、方法、内容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使幼儿体验“玩”一样的感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乐不思蜀。

1.活动内容丰富化,乐在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的思维和肢体都积极地运转。如在节奏创编活动中,用拍手、跺脚、拍肩膀,甚至可以拍小肚子、拍屁股表现节奏;在乐器编配中,拍手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拍腿用什么乐器演奏等;还有乐器材料的选择,沙球可以用什么替代(饮料瓶灌小石子)?手鼓呢(小盘子和小勺子)?三角铁呢(啤酒瓶)?在音乐欣赏中,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等,音乐活动不是单一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全身心地在“玩”中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2.活动组织多样化,乐在趣中。

音乐活动的形灵活而多样。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音乐活动要注意情趣性,要能激发幼儿兴趣。例如在《库企企》的音乐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曲风,表现音乐,我们设计了探寻宝藏的游戏。通过游戏,幼儿仿佛身临其境,骑着马儿,越过高山,跨越河流,历经千辛万苦,念着咒语找到宝藏。老师在游戏中只是一个“领路者”,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满足,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之中。最后,找到宝藏,不但让幼儿感受了音乐的速度和风格,而且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3.表现形式多元化,乐在奇中。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多元化地表现音乐作品,将音乐知识或技能融入游戏中。如休止符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进行《小肥猪》音乐活动时,设计了一个帮小肥猪拍蚊子的情境游戏,加上语言节奏的练习“有―蚊―子―啪(拍手)”,让幼儿感受和掌握最后一拍休止符的时值,这样一来,幼儿既玩得开心,又能很好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4.增强活动探索性,乐在创造中。

幼儿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发起行动的内部动因。为了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向幼儿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强调元素性的音乐教育,即元素性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和元素性的动作。在音乐活动中,有许多即兴创作和创编的游戏,例如《杯杯乐》活动,就是通过几个一次性纸杯,让幼儿进行四拍子节奏的感受和创编,从创编1个四拍到2个四拍,最后进行二声部的演奏,幼儿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纸杯中“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对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及休止符的学习和运用表现得积极主动。

5.提高活动自主性,乐在参与中。

音乐活动中没有旁观者。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模糊了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以角色为阶梯的同伴关系。在进行《魔链》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动作,在8分音符和4分音符、2分音符转换过程中,幼儿始终不能掌握,后来利用角色游戏《猎人和大灰狼》,听到2分音符节奏就做大灰狼,听到4分音符的节奏就做小动物,听到8分音符的节奏就做猎人,幼儿很快就能掌握。

二、音乐环境丰富化,激发孩子生命活力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良好的音乐环境更能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情绪和体验。音乐环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1.选择音乐素材,营造视听环境。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充满丰富多彩的视听音乐资料,把音乐环境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可在幼儿来离园、户外活动、进餐、午睡前、起床后等各环节播放适宜的音乐,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音乐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浸润。

2.创设活动空间,营造互动环境。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设置一个供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由操作摆弄的区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如各类成品或自制的乐器、听音筒、图谱、节奏谱、表演道具、服装、多媒体设备等,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和建构有关音乐的经验。

3.搭建展示平台,营造自信环境。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认知后,他们更愿意通过肢体和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如“艺术节”、“我的舞台我做主”、“毕业典礼”、“童话月”等,充分满足幼儿展示的欲望。每当幼儿看见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他们的自豪就感油然而生,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音乐教育生活化,培养孩子游戏精神

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幼儿园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也不在于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终身需要,激发幼儿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声、炒菜声、各种餐具、炊具的敲打声等,引导幼儿仔细聆听、适当模仿,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获得喜悦和成功,增强自信,这就是游戏的精神。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追求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通过美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英.幼儿园音乐教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第8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本站推荐]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唱、跳、演奏,它的手段应该趋于综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形式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中去感知音乐。

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游戏活动

1.边玩边学,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

一切活动从感受入手,先感受再学习,边感受边学习,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学习歌曲《滑滑梯》时,提问幼儿:“玩滑滑梯时什么时候最开心?”幼儿:“滑下时最开心。”于是老师弹出节奏5176―5654―3523―1―,幼儿边玩边唱,演唱的欢快活泼,很有感情,而且很自然的唱出了附点音符的重音。

再如,学习歌曲《小猫》时,让幼儿边感受边学,并采用和实物小猫(在笼子里)边玩边唱的方法,幼儿学习兴趣极浓,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愉快的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况下很快地用自然、连贯好听的声音唱准了曲调,并在第

四、第八小节的地方和谐的配上了“喵!喵!喵!”的猫叫声,唱的好听极了,时时听到幼儿的欢笑声,整个音乐活动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2.举办小小音乐会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小小音乐会,幼儿凭票自由入座,像真的看演出一样轻松愉快。从节目主持到演员表演,全由幼儿自愿报名,幼儿把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编出来演给大家,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没有任何负担,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另外,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地参加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幼儿的兴趣爱好,锻炼了胆量。以游戏形式构成了“音乐会”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幼儿去表演,创作、探索,并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愿望。

3.音乐欣赏后用游戏化巩固对作品的感受

幼儿的音乐欣赏过程,首先是从音响感受开始,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达到理解内容,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并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如,幼儿欣赏过《快乐的小厨师》后,把旋律改编成适合幼儿动作的简单旋律,并结合小厨师的工作为幼儿编语言节奏,全体幼儿扮演小厨师,边听音乐、边朗诵歌词,并自编动作,个个像小厨师在真的切菜、做饭一样。快乐的韵律活动促使幼儿注意倾听音乐,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等,这就使幼儿获得的音乐感受更加丰富。

4.复习歌曲的形式多样化

幼儿对音乐理解、感受在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后才能形成音乐表现力。幼儿好动,持久性差,容易喜新厌旧,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练习。在复习歌曲时既有合唱、齐唱、领唱的训练;又有节奏、舞蹈的练习;还可以边听音乐,边歌边舞;歌曲联唱等形式。孩子们听着音乐拍着、跳着、敲着、打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高音、节奏、速度、力度,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大家齐心合作,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游戏活动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讲:“……要将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幼儿在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好听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外,音乐能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提高记忆效果。

寓品德教育于快乐的音乐活动之中,寓理于情,以情感人,音乐起到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歌曲《旅游》,通过演唱,巩固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认识,培养了对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情感。用歌、舞、游戏的形式较系统的从爱幼儿园、爱同伴、爱集体、关心尊敬长辈、爱周围的人、爱劳动、诚实礼貌、保护环境等等方面萌发幼儿爱国主义情感。

三、日常活动中对幼儿倾听能力进行培养

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声音,如:鸟叫声、雨声、雷声、车辆声,人们的语言……这些声音是具体的,能直接感受到的,幼儿期是听觉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有意识地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倾听活动室、卧室、旅游途中、回家路上及生活中的种种声音。

四、一日生活中自发的音乐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自发的音乐活动是指一日生活中由幼儿自己组织和提出的音乐活动。幼儿对这种活动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感情,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幼儿生活,常常可以造成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随时把握幼儿想要唱、跳的情绪,顺着他们自然产生的音乐反映来开展活动。如:看到时装表演,教师因势利导,出示各种服装道具,和幼儿一起表演,挖掘幼儿的表演天赋,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石化幼教中心天鹅湖幼儿园)

第9篇: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26-01

在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游戏化是近期涌现出的一项显著成果,其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及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研究,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做好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

1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课程游戏化研究则是针对幼儿身心特点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课程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顺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课程趣味性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游戏化作为主要模式,孩子们会学得更加有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举动回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趣味性活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可以打造学前教育的特色品牌。学前教育应当向着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有所体现、有所表现。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拓展,能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影响力,并以此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要点分析

在课程游戏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在推动研究深入开展和质效提升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要确定本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计划方案

虽然幼儿园针对这一研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但最关键的落实环节还在于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研究的实践者,因此要确定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课程游戏化方案。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兴趣,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可结合之处开展分析研究,使课程游戏化活动能具体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对象,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这是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2.2要落实课程游戏化研究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在整个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推进者。首先,要积极响应和重视这一研究,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抓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他人的成果,寻找游戏化改革研究中的有效突破点。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案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融入这一研究,使课程游戏化研究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另外,还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使自身能够在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要将教研活动与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课程游戏化研究作为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期、教研计划,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安排。另一方面,要针对研究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障碍因素,探究如何有效突破。经过这样的融合,为课程游戏化研究增添强劲动力。

2.4 要体现课程游戏化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习惯与良好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孩子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以游戏化的趣味形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游戏,要求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扮演医生和患者等。以这样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文明礼貌教育。游戏化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再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协调性小游戏,如拍球、队列等,可以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游戏方式代替单调的教学或训练,可以让幼儿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5要定期交流总结游戏化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回顾,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心得,通过相互观摩、开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得到推广。这是进一步放大课程游戏化研究运用成效的有效路径。

3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科学性、实效性。一是要注意博采众长。既要从教学网站、教学资料中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大家总结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参考,从中汲取有用之处进行拓展。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学科、年级段的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及现有设施条件,科学组织各种游戏化活动,做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要注意家校联动。一些益智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幼儿园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这些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交流,请他们配合开展,在家庭中实施游戏的延续,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教师要深入参与、主动作为,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的辨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邓铮.面向幼儿生活世界的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传统节日作文教案下一篇:计量测试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