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陕西省作为西部大省,如何发展其金融生态环境尤为关键。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论文 篇1:

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路径选择

摘要: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关键词:金融生态  评级指标  路径选择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流入资金洼地,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资金的需求,而且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推动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正在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以适时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一、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的好坏,关系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关系到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要将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作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体现

金融业涉及面广、风险程度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和谐金融,创建良好的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局面,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根本。只有合理建立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指标,与金融生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结构协调,金融业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二)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是打造“资金洼地”、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的好坏,是影响资金流向、流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无限商机和融资便利,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只有具备透明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信用、融洽的银企关系,才能为“资金洼地”营造更加和谐协调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高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效益,提高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三)构建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种战略性的稀缺资源。如果过度开发和滥用,就会导致金融资源枯竭和流失,破坏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遵循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按照金融运行规律来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要倍加珍惜和爱护金融生态环境,尽快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合理利用指标体系,实现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经济金融協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的路径选择

虽然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归纳起来基本都可以纳入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这四方面内容。因此,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子系统来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一)建立经济环境指标子系统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健康的经济基础,金融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反之,一个较差的实体经济,必然会制约金融的有效运行。因此,经济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中的基础因素,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发展的质量。所以,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经济指标应包含以下内容:

1.经济总量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地区经济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一般性收入、人均储蓄存款、工业加工度、地区产业结构及贡献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物价水平、就业率。作为反应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考核依据,这些指标可以显示区域金融生存的资源基础条件,决定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

2.地区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百元资金利税率、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贷款资金周转次数。这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生产部门运行效率,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3.企业经营指标。包括地区平均企业生命周期、所有制结构、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货币资金周转次数、贷款成本收益率。作为最主要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发展水平特别是资金运行效率是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不断产生的主要市场来源,对银企关系建立和金融创新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4.贷款产业集中度指标。包括贷款流向地区前五位的行业余额合计占比、贷款流向直接受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占比、贷款流向地区前五位支柱产业余额合计及分别占比。这些方面的数据能够反应出区域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结构风险,分析经济结构对金融结构的锁定效应。

(二)构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子系统

信用环境评价体系建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信用活动。因此,信用环境评价指标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是分析评价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最重要内容。从信用环境角度来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应包含以下指标:

1.贷款质量指标。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当年形成不良贷款金额、公共企业不良贷款比例、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

2.逃废金融债务指标。包括企业逃废债比率及金额、个人逃废债比率及金额、抵押资产损失率。

3.金融资源利用率指标。包括金融机构存贷比例、贷款净投放量、累计贷款投放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量、实际金融资源利用率、本地企业获得异地金融机构贷款量。

4.信用中介指标。包括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规模及占贷款比例、信用乡村及信用社区覆盖面。

(三)司法环境指标子系统

金融是融通资金的高风险行业,法律法规则是经济高效运行的首要前提。因此,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将对金融体系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起到规范、制约、维护和保障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立法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所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法制环境建设就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效率上。它主要包括:本地区金融案件的比率、本地区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本地区金融案件的平均诉讼时效、本地区金融债权法律保全胜诉率、本地区金融机构诉讼成本占比率、本地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率。

(四)政策环境指标子系统

当前,地方政府能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金融活动规律,能否正确理解国家金融政策,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积极出台配套措施,支持、保护而不干预金融企业自主经营,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推进的政策环境保障。虽然这方面执行情况很难量化,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1.国家金融政策落实情况。是否有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和支持国家的金融政策,是否存在与国家金融政策相违背的地方。

2.地方产业和金融政策措施。地方的产业政策是否发挥了本地的区域优势,是否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呼应。地方政府出台的金融配套措施是否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3.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其中包含了是否存在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的行为,是否对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旧政策”进行了及时清理,是否建立了支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考核机制。

以上这些指标并未穷尽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所有因子,但基本上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上反映了金融生态的面貌。综合加以分析,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概念,充分运用这些指标采用因素打分法,则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游.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及思考[J].西南金融,2018(07):36-39.

[2]张伟.发揮绿色金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信,2018(7):14-19.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金融学、法学双学士

作者:葛鹏

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论文 篇2:

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分析及优化建议

【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陕西省作为西部大省,如何发展其金融生态环境尤为关键。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陕西 区域金融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后,这个用生态系统的观点研究金融环境问题的方法便备受瞩目,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从这一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问题。所谓金融生态, 又可以被称为“金融生态系统”,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发展,与外界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金融主体运行提供有利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基础,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政府公共服务支撑,必然有利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内部平衡,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是中国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科技教育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陕西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发展效果尤为显著。

首先,各类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截止至2010年底,陕西金融市场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量达6375家,保险机构40家,证券机构3家,金融服务主体有了大幅度增长。于此相对应的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以及金融机构的账面利润等也均呈持续增长趋势。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5年的6866.13亿元增至2010年的20734.92亿元,实现账面利润也从2006年的48.6亿元增至2010年的222.26亿元。其次,金融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政府投入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2010年,陕西省证券市场新增上市公司和融资总额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截止到2010年全省有上市公司37 家,年融资额190.4 亿元,年债券筹资额273.4 亿元。

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界共同努力,统一意识,从全局出发,科学有序的去推进。近年来,虽然我省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基础差,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先天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陕西省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国家军工企业较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方式也以投入高收益低的粗放型为主。相比较为发达的地区,我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后期建设方面发展也相对落后。

(二)金融法制环境不健全,金融案件的执法效率低

法律环境将直接影响金融环境的有序、稳定、平衡和创新能力。由于起诉难,执行难,抵押物由于行政干预难以变现等原因,陕西省金融机构普遍反映通过法律手段仍使得资产难以保全。据陕西省安康市案件执行情况调查反映,商业银行对欠贷不还的贷款户起诉后,胜诉率达 100%,但真正执行收回的本息的却不足10%。省内针对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很大一部分法规缺乏约束力,致使许多信用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三)是地区信贷结构不合理,信用状况欠佳,社会信用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

截止到2010年,陕西省企业直接融资额占新增信贷的比重仅为3.3%,个人人均消费信贷额866元,远低于全国个人人均消费信贷1846元这一水平。另外,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普遍不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多有发生。

三、优化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运行环境

陕西作为西部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西安自古就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这使得陕西拥有着雄厚的人文底蕴。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推动,陕西应该立足省情,从重点因素入手,如提高GDP增长率,降低单位耗能率,大力发展地产能源行业等。金融行业要和全省各个行业全力配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金融机构也要改进服务方式,正确对待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要加大对高科技新兴行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行业的投入,统筹兼顾,创新形式,实现共赢。

(二)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正常运转的基础。一方面,要提升政府的信用,政府要做到取信于民,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完善奖惩机制,并配合国家建立省市区的征信数据库,为各项经济金融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管理,做好宣传工作,让信用真正的深入人心。

(三)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完善现行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合理的金融法治环境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也决定着金融生态环境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司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债权保护、信用管理、房产抵押、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有效保护金融资源。各级政府要转变固有守旧观念,充分认识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加大司法力度,积极的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维护债权。另外,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危害金融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减少金融资产的损失,确保金融资产的良性循环,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威慑力。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07.

作者简介:孙旭(1987-),男,江苏连云港人,西安财经学院2010级统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孙旭

金融生态环境分析论文 篇3:

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摘 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金融风险。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法制环境较差,金融调控能力不足,金融结构和社会信用问题突出。为此,黑龙江省应该充分利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和政策优势,立足本省实际,尽快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动态良性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 金融生态环境 评价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在借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的生态系统(eco-system)基础上提出的,是指金融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2004年,周小川率先提出了金融生态的重要性,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概括而言,金融生态指的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通常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一系列环境要素。

2006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通过分析50个大中城市样本所形成的要素贡献弹性,对九个宏观要素进行了由大到小的排序,表明法制环境、经济基础等前五项因素的贡献弹性总和达到75%左右,是决定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

二、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1.法制环境基础较差。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主体面对的最基本约束,决定了金融主体行为规范,从而决定金融体系的发展。国外学者运用多种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证明了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对投资者良好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活跃投资。

与我国司法环境改善背景相适应,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立法环境有较大的改善。2006年以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有关金融法规规章67件,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规章、办法20多条。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和“诚信龙江”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企业增信行动计划》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意见,把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投入运行,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全省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司法部门制定《金融债权管理条例》、《逃废金融债务责任追究办法》等强制执行法律条款,从法律层面加大对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

但黑龙江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企业融资体制,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资本金对金融债权的补偿能力较低,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逃废金融债务、金融债权维护不被尊重的特定历史和现实,使得黑龙江省金融债权维护存在制度上的脆弱性。黑龙江省2006年金融债权的胜诉率74.82%为,但实际执行率却只有30%。2007年两项指标均有提高,但和我国东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江苏、辽宁等相比仍然不容乐观。国务院在2001年出台了《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但该条例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确保金融生态环境稳健运行的相关法律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法律对于金融债权的维护不力,金融违法惩处力度不够,征信体系相关的法律不完善,法律对于诚信意识的培育不够。

2.经济发展较快但金融调控能力不足。国民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金融的有效需求的规模,从而直接决定金融发展的空间。

2007黑龙江GDP70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地区GDP18510元,增长12.0%。GDP指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2007年全国GDP增长1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4%,稍高于全国的4.8%。总体而言,经济增长能力较强,但对能源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的依赖性较大。

2007年财政收入全年实现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低于全国的32.3%,地方财政支出1325.6亿元,增长25.0%,高于全国的22.62%增长水平。但从经济调控能力指标即财政收入/GDP与财政支出/GDP上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来源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较大,突显地方经济调控自主性较差和经济调控能力弱。

3.金融稳健发展但结构性问题突出。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法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逐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年上升,资产流动性不断提高,存贷款比例也保持在合理水平,中长期贷款比例逐年下降,经营安全性比较高。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过分干预行为逐步减少。

银行业发展比较稳健。银行资产总额连续几年逐年提高,资产总额增加,受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和城市信用社改革的影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同比减少9148人。2007年四季度末,黑龙江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为73.2%,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55.0%,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为82.7%,城市信用社流动性比率为73.6%,流动性管理意识增强,流动性状况不断改善。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实力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深化;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开业;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哈尔滨银行,跨入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79家县级联社中,有56家票据到期兑付,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实力逐步增强。

证券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我国证券业取得发展迅猛,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企业间接融资比例有所提高。但黑龙江省证券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还是融资额的增长率都比较低。

保险业发展相对平稳。2007年,全省共有保险机构25家,比上年增加7家。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3亿,保险密度(元/人)399.2元,保险深度2.2%。保险业机构数量较快增长,但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几个重要指标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

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银行业依赖性过强,融资风险集中,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加大本地区经济的波动性。

4.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目前黑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能力较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秩序缺乏规范。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弱

黑龙江省不良贷款占比高、清收困难,被列为高风险区。虽然经过国家几次剥离,但不良贷款仍在高位运行。据统计,剔除政策性因素,不良贷款不降反升,银行隐性信贷风险继续缓释。2006年12月末,黑龙江省主要银行机构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061.8亿元,不良率为 26.5%,分别较年初增加46.1亿元和上升0.5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商业银行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505.7亿元,占不良贷款的87%,另据统计全省主要金融机构1002.1亿元的不良贷款中,预计损失506亿元,损失率50%。由于黑龙江省银行存量资产质量较差,因此在贷款授权、授信受到制约,贷款种类和区域等都受到各自总行的限制,基本上列为限制发展类或严格控制类分行。

企业信用等级低,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少。据省银行业协会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一季度末,全省逃废银行债务企业2486户,涉及逃债金额115.84亿元,其中贷款本金76.08亿元,贷款利息39.76亿元。涉及逃债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0家,涉及逃债金额97.09亿元,其中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占比高达86.27%。2006年9月末,在我省银行业贷款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3365户,逃废债131亿元。

三、结论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对于增强地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与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受制于法制、信用、经济以及金融系统结构等问题而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和政策优势,立足本省实际,尽快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动态良性发展。具体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以政府为领导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的法制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为核心改善金融生态运行质量,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

[项目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科研启动项目《黑龙江省农村信用风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21]

参考文献:

1.苏军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优化策略.河北金融,2007(3)

2.那洪生等.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证分析.黑龙江金融,2007(3)

3.廖林.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南方金融,2008(9)

4.潘劲.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与影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

5.徐诺金.金融生态论.中国金融出版,2007

6.殷仲民,杨沁,张琼.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当代经济,2008(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责编:贾伟)

作者:张德江

上一篇:产业研究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