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摘 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代表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高水平,承担了示范探路等使命。在首批示范区完成创建验收,第二批示范区启动创建时,分析了示范区的独特价值,提出了示范区城市在创建验收完成后,可能遇到的可持续发展3大问题,并以部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城市化冲击破坏为警示借鉴,提出示范区如何构建可约束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

关键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终身制

衡量一个国家先进还是落后,比较直观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需看看它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服务和分布,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8.5亿农民的大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文化力量。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的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各种设施逐步完善,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服务供给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少、弱势群体文化权益缺乏保障……尚无国外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国内某些领域创新也聚焦在“点”上,而公共文化服务事关文化民生和民族复兴,倒逼我们要在一定时间内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文化民生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国家层面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创新举措,主要是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载了“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领路者、探索者使命。

2011年5月,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公布。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中,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由文化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他们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三是突出矛盾加快解决。如各创建城市纷纷增设编制,落实创建标准中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使长期存在的乡镇文化站无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无配置文化管理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是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很多创建城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等难题进行了制度设计研究,上升到政府文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宣传。

2013年9月,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完成创建验收,加上同期入围的32个第二批创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队”初具规模。同时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也陆续启动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可以说,示范区带动了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潮。

2 示范区会遭遇可持续发展之惑吗?

在首批示范区历经创建热情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式迈进,两年时间解决了过去几十年遗留的旧账、欠账,而迎接完“大考”后,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还能持续享受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吗?

2.1 公共文化服务能否由动员型向响应型升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最终验收要“过五关”:一是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评审验收;二是委托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独立实施群众满意度测评;三是中期督导等过程管理考核;四是组织检查组实地验收;五是示范区政府负责人进京汇报集中评审。应该说,在严格的创建考核督导下,热情的社会舆论关注下,示范区政府动员了广泛的资源,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人群、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需求,过去依靠动员一哄而上的无差别供给方式,必然受到针对性、个性化的响应型供给方式诉求的挑战。

2.2 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持续多久?

由于至今每个省仅有2个城市获得示范区或者创建资格,因而示范区对地方政府而言,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动机、紧箍咒,更是体现文化民生执政理念和效能的亮丽名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吸引示范区政府将重点倾斜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主要由政府买单,一旦刚性约束消失后,势必出现下列状况:一是示范区政府财力各有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维持高位投入;二是示范区政府会不会重新更加关注投资、GDP等经济领域,有意无意地忽视掉公共文化;三是对示范区的重视会不会因为主要领导的更替而“冰火两重天”。

2.3 某些长期疑难、遗留问题如何根本性解决?

首批示范区创建至今仅有2年多时间,那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疑难、遗留问题是否根本性解决,老百姓的文化权益能否得到长期保障?实际上这些问题困扰很多地区多年:基层政府在文化领域缺乏正确的绩效观,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充足,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力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公共文化产品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3 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前车之鉴

历史文化名城其命名需满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等条件。它们中有的曾是各朝都城,有的曾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有的是某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地……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受到无序的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冲击,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历史建筑被拆除、历史环境风貌遭破坏,城市文化资源快速消减。这些“要钱不要城”的做法让名城不可逆转地变成了“文化空巢”,名存实亡,对城市、公众、国家的损失不可估量。

一些城市管理者在创建时庄严承诺以保护文脉为己任,而在创建成功后,却将名城作为政绩名片、招商名片,热衷于更带来短期实惠的“造城”运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严格保护,最终“毁城不倦”。究其原因,还是缺乏退出机制,只有进,没有出。如果能够建立约束机制,从政策、法律、舆论等多角度对城市管理者更有效的监督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长期成为遗产的宝库、文化的标杆,而不是受困于“濒临灭绝”的保护。

4 构建可约束的长效机制

如果没有约束机制,继续搞终身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来有可能面临某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尴尬。因此,示范区不仅在软硬件建设上走到全国前列,更要以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为核心,率先构建“约束型、广覆盖、高效能”的普惠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1 健全公共文化法制保障

目前公共文化尚未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那样纳入法制轨道,缺乏法律的强制督导手段。

一是国家层面尽快推动公共文化立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畴,建立示范区后续督查、督办、通报、退出、摘牌等制度。示范区政府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市场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规章制度。

二是各级政府应编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财政预算。

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且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4.2 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一是“种送”文化精品和群众文化活动。以国家、省级评奖活动为契机,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较大影响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精品。充分发挥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基层文化阵地优势,建立流动文化车和文化小分队,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培训、流动讲座、流动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引导各类机构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阵地。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政府工程共建共享。鼓励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开展等领域采取“城乡共建、对口帮扶”。

三是活用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音乐厅、网上博物馆。开通地方公共文化网站,探索使用手机、电脑、GIS等信息产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调动展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高校科研院所等市场和社会的文化资源,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服务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多元互补。

五是确保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以老年人、青少年、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以及场馆服务倾斜等措施,努力实现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机制化。

4.3 加快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放开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级文化人才。采取柔性引才,鼓励高端人才以项目方式合作。

二是建立本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示范区城市的高校、职业院校、社科联、文联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常态化地到其它示范区、国外城市学习交流。鼓励企事业单位互联互通系统内的学习资源,形成开放性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是升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志愿活动。

5 示范区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风向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决不是简单把国家战略赋予某个城市,把一块牌子授予某个城市,它更应该承担起引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步上台阶的使命和责任。作为风向标和标杆,无约束的终身制显然失去了本来价值,也不利于“先发带动后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国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 王霞.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1998,(137):67-69.

[4] 周旺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6-12-9.

[5] 迟福林.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刘洋 唐任伍 隋吉林

第2篇: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报告

[摘要]文章对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研究,分析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最后作出发展规划。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宾市

[作者简介]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广西南宁,530022;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广西来宾,546100

[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文化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来宾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创建工作推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向纵深发展,让来宾市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市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2008年,以创新精神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加强了来宾市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市以来,来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张秀隆书记、杨和荣市长两度率队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汇报来宾市文化工作,多次带队向自治区领导、自治区文化厅汇报文化工作,得到了中央各部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起,该市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出台了《来宾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实施方案》、《来宾市创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使来宾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该市正在加快推进市区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 投资约1.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为14883.20㎡,总建筑面积为23515.78 ㎡,集影视、音乐、歌舞剧、会议、展览、娱乐及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市文化艺术中心已顺利封顶,进入装修及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11年6月将投入使用。投资约2.16亿元的来宾市农民体育馆顺利封顶并投入使用,其总用地面积为67943.4㎡,净用地面积为59457.7㎡,总建筑面积为27884.5㎡,建筑基底面积12302.2㎡,观众座席达7974座。2011年动工建设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来宾市新传媒大厦,总建筑面积20000㎡,项目作为电视台集影视节目内容生产、互联网信息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节目营销、商务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新基地。这三项公共文化标志性项目的竣工及投入使用,将为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展览馆等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工作,拟于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争取2012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编制李宁青少年图书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力争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据统计,来宾市有县级以上图书馆6个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管理所3个、电影院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59个、农家书屋315家、村级文艺舞台754个、灯光篮球场856个、农民文艺队851支、农民篮球队1155支、村级电影放映场地72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1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620个、800个村级服务点、广播电台(站) 1 个、电视台 6 个、微波台1 个、调频转播发射台7个、电视转播发射台6个、农村卫星地面收转设施141692个,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来宾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来宾市提前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2010年加密型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为3139个村点,94165套设备,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切实解决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受益农户109665户,达43.9万人。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这几年,一是策划承办CCTV“中华情·情暖2008”赴来宾慰问演出、2008抗冰救灾和2008抗震救灾赈灾义演、《奋进来宾》大型演唱会、来宾市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吉祥来宾》、来宾市建市八周年文艺晚会、组团赴港代表广西举行主题为“魅力来宾·风采八桂”、“庆回归、促和谐”的少数民族歌舞演出、2010天下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演出30多场次。二是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期间,市、县、乡、村均能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10年春节举办的迎春山歌擂台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导。2010年,各县市区文化部门结合各种节庆,开展系列丰富的文化文艺展演活动。忻城县在国庆节组织开展了“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合山市举办第三届奇石节,同时举行规格高、规模大的开幕式文艺晚会,武宣县开展以才艺展示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七仙女评选”活动。三是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所搭建的平台开展各项群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开展各类体育比赛12218场次,其中篮球比赛10299场次;开展文艺演出3678次,农民进城演出584场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000多期,培训群众近50万人次;开展文艺骨干培训176期,培训文艺骨干6612人次。四是成功举办了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农村文艺大展演等活动。第二届农村文艺大展演把自治区“和谐文化在基层”的“周周演、季季赛、年年奖”扩展为“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已成为广西“和谐文化在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试点。根据来宾市人民喜爱山歌这一传统,该市多次举办“桂中歌王选拔赛暨广西歌王擂台赛”,“山歌擂台赛”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也活跃了群众文化。五是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两年来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观众30多万人次;送书下乡8万多册,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20万份,连续几年送春联到农家。2010年度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安排8723场,观众人数12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8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六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来宾市召开,该市被评为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市。2006~2007年通过无线覆盖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水平。2008~2010年,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直播卫星覆盖方式)3655个村点,受益农户109665户,人口43.9万人。七是组织参与开展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优秀村屯文艺队”等评选活动。2009、2010年来宾市共有3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有10户获全区“农村文化示范户”,共有18人被评为“优秀文艺骨干”,有9人被评为“优秀辅导员”,是全区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最多的市。八是成功举办来宾市农民运动会、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来宾市农民篮球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农民运动会上,全市6个县(市、区)的66个乡镇716个村都组队参加了比赛,参赛的运动员达到了7810名,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全市715个行政村参加比赛,参赛率达98.7%,迅速掀起农民体育健身的高潮;來宾市农民篮球大赛中,全市共有724个行政村的738支农民篮球队到市区进行398场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和谐文明。

二、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扎实

来宾市实施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在村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做法措施、相关政策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为来宾市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10年12月,来宾市“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投入资金累计达2.1亿元,全市724个行政村已完成58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建成灯光篮球场 856个,文艺舞台754个,组建农民篮球队1155支,农民文艺队851支。2011年6月底前再完成13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实现全市100%的行政村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空前发展。两年多来,全市农村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平台“五个一工程(一幢綜合楼、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支篮球队、一支文艺队)”共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3万场次,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开展各类农民培训上万多期,培训农民100万多人次,利用部分建好的综合楼卫生室为农民看病近60万人次。

该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有力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后发展地区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新路子,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看戏难、打球难、看书难、看病难的问题,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公共服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总结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主要经验、做法,提升形成理论、制度,指导开展创建示范区工作。

主要经验是:

(一)把满足需求、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宾市始终坚持“越是困难,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来谋划,政府出实招、工程见实效、群众得实惠,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

(二)把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作为推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这是该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主导各项建设,把更大范围的民众力量聚集起来、把更多层面的各种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起来。

(三)把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作为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主线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资源分散投入,必然造成“投入大、浪费多、成效小”的局面。鉴于此,该市突出“整合”二字,把散落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土地、屋舍全面整合,集聚能量,形成规模效应,“一项工程,多部门受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四)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作为发挥“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作用的重要保障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重要标志,就是确保工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因此,来宾市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放到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实。实践表明,加强长效管理,形成一整套农村文化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正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长期发挥作用的治本之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系统的惠民工程,要想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好,要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来宾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和做法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如能善于总结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开展创建设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来宾市创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在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不完善,市级、县级、乡镇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一)市、县、乡镇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薄弱

来宾市是新建市,财政非常紧张,能用于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目前,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基础场馆尚未建好,新区尚无文化广场。县(市、区)图书馆馆舍面积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总藏书量少。6个县(市、区)文化馆仍有合山、武宣2个县无馆址,有3个县无影剧院,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24个是有站无站址或有站址不达标的,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被出租和占用。部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化站因建成时间长,已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全市80%以上的乡镇没有图书发行网点。

(二)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部分图书馆因经费投入少,年购书经费不足最低的4万元,办公经费少,运转困难。部分文化馆无专用设备,无法开展正常业务活动,下乡开展文艺辅导天数偏少,有的人均不足10天/年,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只有极少数有业务经费,因缺经费、设备,很多文化站无法正常开展职能工作。

(三)公共文化机构基层从业人员偏少,素质较低

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数量偏少,大部分只有1~2人,且多数是兼职或被借用。这些人员,年纪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知识了解较少,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缺少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文化工作管理人员,平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能靠村委干部来进行。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不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队伍(机构和人员)、设施(场馆和设备)、活动(文化和体育)、管理(奖励和处罚)建设等构成,只有这些方面建设好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运行才顺畅。目前,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混乱,如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划归乡镇政府管理,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认为文化工作可有可无,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没有经费投入到文化站,文化站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忙乡镇的中心工作中,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文化工作,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所以很多文化站开展职能工作成为空谈,没能落到实处。除此之外,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些站的人财物属广电部门管,有的属乡镇政府管理而业务属文化部门管理,有利益大家争着管,没利益大家都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多个部门管却谁也管不好的结果。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不健全

要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必须要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上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国家的二元经济政策和重经济轻文化的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或少投入导致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普遍存在。投入机制的不健全,使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重大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得不到保障。

四、来宾市创建示范区两年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

1.总体目标

(1)整体达标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科学规划、坚持标准、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机制创新、惠及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用2011年、2012年两年的时间,建设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硬件设施,即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影剧院;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村级全部建成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规定标准。

(2)免费开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3)通过验收

2012年底通过文化部、财政部创建审查验收,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命名。

2.建设原则

(1)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在原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重点建设,分级实施

按照创建任务,分级实施。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的“三馆一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3)拾遗补缺,完善功能

合理规划市区、县城、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布局与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拾遗补缺,完善功能。

(4)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深化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运营、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5)建管结合,完善体系

在加快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完善体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使用高效、服务优质。

(二)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1.实施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来宾市图书馆(2012年10月底前,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来宾市博物馆、来宾市群众艺术馆、来宾市影剧院,2012年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建成与全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重点建设来宾市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5150㎡,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11740㎡,附属设施面积3410㎡,项目估算总投资6941.63万元。市级投入为主,申请国家、自治区支持建设资金,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博物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670㎡,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9500㎡,附属业务用房5170㎡,项目估算总投资为6813.57万元,市级投入为主,申请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群众艺术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8450㎡,其中业务用房5430㎡,附属设施面积3020㎡,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176.28万元,市级投入为主,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影剧院。建筑面积为3652㎡,总投资926.1万元,市级投入为主,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新传媒大厦。建筑面积为20000㎡,总投资8000万元,市级投入为主,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2.实施县(市、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上半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或改扩建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已建有三馆一院的开始按部颁三级标准装备;2011年12月底前通过部颁三级标准验收。2012年9月底前,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开放。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巩固现有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基础上,扶持一批县级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合山市博物馆。市(县、区)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适当补助,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文化馆、合山市图书馆、合山市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达1500㎡以上,市(县、区)财政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适当补助,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金秀县影剧院。按小型影剧院建设标准建设,要求达观众座席达600座-700座或有4个观众厅。县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适当补助,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项目。象州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1050㎡、910㎡,金秀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560㎡、582㎡,为达到创建示范区最低标准,象州县、金秀县改扩建县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至少要达1500㎡以上。县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适当补助,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3.实施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12月底前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每个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重点建设28个(含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综合文化站,目前有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相关政策,每个站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補助20万元,非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补助16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补助每个站12万元。2011~2012年再争取将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在2012年前全部建成符合标准的70个(含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综合文化站。

4.实施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重点建设138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2011年6月底前全市724个行政村都必须按来宾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标准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并投入使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功能布局包含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新家庭文化屋)、卫生室、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培训室(含排练、各种培训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一条室外展廊。有条件的行政村结合村委办公楼建设,整合农村信息服务站、“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委办公室(民政工作站)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5.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来宾市2010年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目前,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基本实现户户通,解决好盲区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强电台、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提高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做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售后服务工作;建设市本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站点,加强市广播电视节目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提高来宾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人口覆盖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6.继续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

该市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村村建起了电影放映场地(全市724个),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很好的场地支持。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确保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逐步实现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的过渡。

7.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12年10月底前全市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要实现: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8.建立和完善农家书屋工程

2012年前完成全市724个行政村农村书屋建设工作。加强对农家书屋建成后的维护工作,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农村书屋长期运转机制。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2011年、2012年要组织本系统干部职工为所联系的乡镇捐书,每个干部职工每年捐书10册以上。

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

(1)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好的“三馆一院”、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要完善配套建设,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要求配齐相关设备,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专项资金,把添置设备经费、维护使用经费、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2)拓展延伸服务内涵,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免费开放。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42小时以上。同时要拓展服务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开放成果。

10.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制定和完善全市文体活动实施办法,使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制度化。每年举办全市体育运动会、全市万人农民运动会和全市农村文艺大展演,使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市、县文艺团体每年下乡演出累计要达50场以上,鼓励其他专业队或半专业队到农村进行义演活动。鼓励农村文艺队进城演出,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3)广播影视职能部门要协调电影放映单位到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1场以上电影,其中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每年组织电影队到点上放电影2次以上。

(4)实施文艺骨干培训计划,加强对市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市、县(市、区)、乡每年要对全市文艺骨干培训一次以上。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5)深挖来宾市农村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传承和挖掘该市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民族手工艺文化、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等民间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来宾市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与打造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全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和提高盘古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影响力、培育和提高壮族始祖文化地的影响力、建设全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创品牌活动相衔接,彰显来宾市文化魅力,探索来宾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打造来宾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品牌。

11.制度设计研究同步推进、同步实施

(1)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指导作用。从2011年起每年要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机制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到来宾市进行调研考察,成立市级领导、省级专家组、文化管理机构者组成的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总结来宾市的做法经验、提炼提升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

(2)利用制度设计课题成果指导示范区建设,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把示范区建设作为课题实践基地,通过制度设计研究,把缺项、短项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建设成为未来示范点,并进一步实践推广;在实践中找规律,形成实践理论,提炼出制度要素,使制度研究上升到政策、规范、法律层面,指导全区和西部实践。

(三)完善机制,确保创建示范区工作顺利实施

1.成立工作机构

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亲任组长,市四家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县(市、区)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开展创建工作。

2.筹措资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遵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的精神,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应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认真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0〕63号)等政策措施。抓住国家开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国家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文化建设补助资金,包括各类基金、专项资金,用好中央财政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市财政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下拨。对创建工作进度快,质量好,投入力度大的县(市、区)优先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先进。上级下拨的资金也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给各级用于补助建设。创建阶段的资金筹措采取“争取上级支持解决一点、市县财政解决一点、帮扶联系部门解决一点、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创建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可以采取BT模式和财政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3.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

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明确项目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创建工作要落实有创建任务的每一个点,有一个县(市、区)的部门帮扶;每一个乡镇有一名市或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每一个乡镇有一个市直部门联系帮扶。同时,将领导联系包片、部门包点的责任分工情况在《来宾日报》等媒体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措施,结果有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市督考局定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项目建设安全、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对未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市(县、区)、乡镇(街道办),市对其上报的其他项目的审核和资金安排暂缓考虑。对完成任务的进行表彰;不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主要领导向市委、市人民政府说明原因,并进行责任追究。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有知识,懂管理、热爱文化工作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充实公共文化服務队伍,重点解决好基层文化服务缺少专业人员问题;二是把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入口关。按照图书馆、文化馆(站)的性质和职能,确定编制人数。新进人员必须通过业务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安排培训时间、经费,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四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岗位锻炼。

5.明确创建阶段各级各部门职责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市直有关部门进行创建的整体规划设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负责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各县(市、区)创建的实施工作。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作者: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 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课题组

第3篇: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及启示

摘 要 论文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四个典型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的调研,总结了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总体状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对我国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发达国家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0.xxx

“基层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文献范畴中一个特有的概念,位处图书馆结构体系的末端。其定位是以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一切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图书馆,涉及的图书馆有城市中的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区图书馆,以及农村的村图书馆(室)、乡镇图书馆、县图书馆,还包括以灵活形式存在的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流动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作为公共馆中最重要的细胞,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前沿阵地,其分布广、对象多、影响大,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基层图书馆的调研分析,论过其实践及特点,以此提出我国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1 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的概况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年9月统计,目前美国有各类图书馆119 487所,其中公共图书馆9082所,其数量领先世界其他各国[1]。基层图书馆数量约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76.6%,保障了居民家1~2公里的范围内有图书馆。无处不在的美国基层图书馆服务已充分融入美国社会,在普及大眾文化、发展文化教育、知识文化传递、社区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国广播公司数据团队的统计显示,2016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为3765家,基层图书馆占绝大多数的比例,且基层馆与其他图书馆的服务差别是全球最小的国家之一,英国的免费图书馆服务网络也在世界领先[2]。英国的基层图书馆为遍布城乡的六千多万英国居民提供功能强大的各种服务,包括借阅、教育、娱乐、资讯、网络、以及社区服务等,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学习、娱乐、生活为一体的文化场所,到访当地图书馆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乐趣,位居英国第五大业余消谴活动,普通老百姓对于图书馆的喜爱与认可程度可见一斑。

具有多元移民文化的澳大利亚,其公共图书馆分为国立、州立、市立三级图书馆,前两级主要是非外借型的研究参考性图书馆,市立图书馆属于外借型图书馆,由一个总馆和分布在每个自然居住区或邮政编码区的若干分馆或流动服务点共同构成服务体系,目前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为1480家,平均1.35 万人享有一座图书馆[3]。澳大利亚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平等、及时而准确的为所有人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在资源、娱乐、教育等方面的多种需求。

日本公共图书馆分为都、道、府、县、市、町、村7级,市町村图书馆作为一线图书馆即基层图书馆,直接向所有读者提供各类服务。日本图书馆界十分重视文化,提出了 “定居圈方案”“把图书馆办在身边”“把图书馆办到生活中去”等口号,目前已形成“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平均每所公共图书馆可覆盖3万多人口,服务半径约为1~1.5公里,普通民众徒步20分钟内可达图书馆[4]。众多的基层馆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情报信息、教育文化平台、休闲娱乐咨询与场所,大力提升了普通大众的综合文化素养。

2 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及其特点

2.1 法律保障,奠定了文化服务的坚实基础

美、英、澳、日四国基层图书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1850年英国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案规。美国也于1956年颁布的《图书馆服务法》,规定公共图书馆要将服务拓展到基层乡村地区[5]。此后陆续出台的各种图书馆方面法律法规,较好保障了美国基层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澳大利亚制定了详尽而具体的州立性、地方性图书馆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了图书馆属于全民、细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规定了资源的馆际共享、保障了普通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日本颁布了《图书馆法》《图书馆法施行令》《图书馆法施行规则》《图书馆自由宣言》 等,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为民众服务,规范了图书馆的设立与运营标准。法律法规的强大约束力保障了基层图书馆顺利发展。

2.2 优势互补,提供灵活的多模式文化服务

美、英、澳、日四国主要的服务模式为“总馆—分馆制”。 总分馆制是目前比较优越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优势是总馆对资源、经费、人事、业务等统筹管理,增加了其合理性、规范性、一致性,减少了重复建设等各种浪费[6];而众多小巧玲珑的分馆作为基层图书馆深入群众、星罗棋布遍布各个角落,方便了基层大众读者,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丰富了地方文化,保障了普通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和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

流动图书馆模式是总分馆制最主要辅助形式,美、英、澳、日四国都有良好的流动图书馆服务传统。流动服务模式从最初的流动马车,发展到普通的流动汽车,再到如今加入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各种网络化服务的现代化汽车图书馆;服务对象从最初的为偏远地区群众、为远离图书馆服务半径的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提供服务,扩展到如今甚至将流动车开到海边的沙滩,方便沙滩上的休闲人群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享受更好的图书馆服务[6]。

“家庭递送”服务模式,是另外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基层图书馆辅助服务形式,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将图书递送给行动不便、无法到馆也享受不到流动图书馆服务的读者,并通过与读者的深入交流、探讨,了解其偏好,定期主动推送相关资源[7]。

2.3 立足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信息服务

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在社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各种改善生活质量的信息服务[8]。除了常规的文献资料借阅外,基层图书馆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社会资讯,涉及献血、纳税、入伍、选举、移民等;各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信息,如公共服务单位名录、医疗机构简介、社团联系方式、天气预报、旅游出行路线等;各种活动的举办与通知,如安全、健康类讲座,舞蹈、手工、美食等类培训,影评、书评、演讲等类集会,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实用贴切;求职就业等信息,如不同寻工网站信息的介绍、各种招聘信息搜集、各种教育活动信息提供等。这些文化信息及活动,对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体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4 重视弱势群体,提供人性化的文化关怀

一是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配备专用的电梯、通道、轮椅、借阅柜台、洗手间、电话等;收藏音频、盲文书籍、杂志和其它材料的资源,自行录制录音图书、制作盲文资料,提供专门为残障者利用的应用软件等;提供当面朗读、上门服务或邮寄等,积极为弱势服务[9]。

二是为知识贫困者提供服务。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贫者愈贫,世界各国在消除贫富差距方面做出了多方的努力,利用基层图书馆提高基层贫困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如美国的芝加哥,在穷人区建立起一流的公共图书馆,将穷人区变成文化区,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为无家而归者提供避难所。世界各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无家可归人群,为了更好的服务该群体,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如制定无家可归者服务准则;寻求无家可归者协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对馆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方式进行培训,了解无家可归者的需求并提供帮助。

2.5 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服务人群无限拓展.基层图书馆十分注重培养小读者对图书馆的兴趣,为学龄前儿童讲故事、唱儿歌等形式屡见不鲜,如日本的“用图画书援助育儿”活动,甚至是从三四个月的婴儿开始培养阅读兴趣[10]。澳大利亚从2005年开始的“Better Beginnings”早期儿童识字项目全澳覆盖,至今已对12万个家庭的儿童阅读习惯产生积极影响[12]。针对在校学生,一方面定期走访本区的各类学校,了解师生需要,配合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参考书和其他课外读物等。另一方面通过纸质或网络书目导航等方式指导阅读,培养学生寻找资源等“图书馆技能”。此外,从不忽视成人的社会文化教育,在“科普”和“扫盲”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尽职尽责,努力让图书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天堂。

2.6 尊重各类群体,丰富多元文化服务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在这个大融合的地球村中各国都存在大量的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群体,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日益加剧,文化多样性也愈加明显。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的理念是:尊重各类群体、尊重文化的多样化,竭力公平、公正的为不同年龄、民族、语言群体的各类读者提供相同标准、同样水平的多元化服务。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主要体现在馆藏资源语种丰富、馆员文化背景广泛、多语言网页及多样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较好的满足了多元文化用户的需要。

2.7 注重技术应用,发展先进数字文化服务

发达国家基层图书馆注重科技革新,在引入新技术、应用新工具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美国社区基层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络服务,以数字信息化的服务手段为社区读者提供资源介绍、在线咨询、网络社交等服务,深受广大社区读者喜爱,为社会有效缩小数字鸿沟做出了一定贡献。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英国基层图书馆也日益普及,2011年英国设立2000万英镑“农村宽带基金”用于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宽带化、网络化建设,目前英国已建成世界领先的、发达的数字图书馆网络。日本也非常重视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采用直接或区域性服务网络模式、引入移动信息技术开创“I-mode”服务等,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能力。澳大利亚在政府的统一协调支持下,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果突出,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与网络世界互通的先进的网络数字信息服务以及网络技术方面的帮助。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坚定服务理念,让文化服务从“心”开始

服务理念决定服务效果,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宜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图书馆要尊重公民文化权利,以均等化无差别的服务理念满足公民的文化服务需求。基层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公共图书馆链条的末端,常常成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软肋”,所以基层图书馆坚定均等化的服务理念尤为重要,只有将这种服务理念内化于心,才能让基层图书馆服务达到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等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文化服务效果和水平,从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

3.2 健全法律体系,保障文化服务有效进行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图书馆相关方面的法律,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的颁布,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法律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但目前我国图书馆法律还不够健全,零零散散的各种图书馆法还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等问题。我国还应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图书馆法律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规范,保障我国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均衡发展,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提升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保障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3.3 调整建设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第一,发展适合我国实际的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基础、管理体制、地区差异等条件的限制,实施国外通行的“单一投入、统一管理”的统一型总分馆模式有很大的难度,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不能照抄国外经验,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适合我国实际的总分馆制建设模式。

第二,发展多方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首先,可以寻求图书馆系统内的多方合作,打破图书馆系统内条块分割限制,除了公共图书馆系统内的合作外,可探求与高校馆、科研馆、专业馆之间的多方跨系统合作,形成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其次,基层图书馆可探求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合作的服务模式。基层图书馆可与非营利组织、学校和企业合作,依靠社会力量从多层次、多方位来加强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扩大基层馆的经费渠道,提高基层馆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满足社会公众各层次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高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三,探求多种服务模式并存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当前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在全国统筹发展的基础上,以总分馆制为核心,寻求多方合作,并探索多种服务模式并存,如移动图书馆模式、家庭递送模式等多种模式并存,发挥各种服务模式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促进基层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发展。

3.4 聚焦民众生活,彰显文化服务全功能

我国基层图书馆应以社区为切入点,围绕民众生活,密切联系社区群众需求,主动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让社区这个群众生活的集中地发展成为文化信息集散地。基层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供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文化生活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在生活娱乐、文化教育,以及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总之,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聚焦民众生活,让公共文化服务走进民众、贴近民众、服务民众,保障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权益,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3.5 统筹兼顾,倡导多元文化服务

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要广泛而多元,兼顾社会公平,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用户的不同需求。首先,要有广纳所有用户之识,将所有的服务对象考虑在内,不受其年龄、性别、种族、语言、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兼顾到各种用户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实现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化和公平化。其次,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残障人士、流浪人群、农民工、留守儿童、高龄老人等群体由于其享受图书馆服务的能力低于普通大众,基层图书馆更应兼容弱势群体,给予他们重点的关注和扶持,为其设计更为包容性的服务,这也是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服务公平公正的最好体现。

3.6 因地制宜,让文化服务落地生根

第一,尊重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提供特色性服务。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基层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要在尊重当地特有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联系当地实际,将基层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融入到当地社会发展之中,提供适宜当地民众发展的,可不断优化和提升当地人民综合文化素质的特色文化服务。

第二,区分不同地区用户的文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不同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用户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不同因素影响,其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十分必要。如在农业区提供当地相应的农业文献、举办农科专家讲座、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在工业区普及科技知识、追踪前沿科技动态、提供创客空间等;在服务业区侧重提供人文社科文献、开展心理学讲座、营销技能培训等。基层图书馆因地制宜的提供针对性服务,才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当地社会、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弥补不同地区社会服务短板,提供拓展服务。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条件限制会存在不同的服务短板,而基层图书馆作为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化服务单位,在弥补不同地区社会服务短板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例如:可在人口密度大的城镇社区图书馆设置水、电、天然气、话费缴纳等服务处;在信息不够发达的乡村社区图书馆设置车票代购、合作医疗、保险代支等服务点;在当地遇到飓风、地震等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时,提供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信息帮助和临时避难所等服务。

3.7 强化互联网技术建设,促进文化服务快速发展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同时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无论是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基层图书馆在地理位置、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局限,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距离无限缩短,资源最大共享,促进文化服务的快速發展。让网络这只无形的手进入千家万户,拉近图书馆与每一位用户的距离,让图书馆的用户畅游在信息共享的海洋,让图书馆高效能的文化服务真正的惠及大众。强化图书馆互联网技术建设,无疑是进一步有效缩小文化鸿沟的有效途径,是基层图书馆适应时代加速公共文化服务进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必然之举。

作者:吕亚娟 冯永财

第4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一、简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1年5月,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1个单位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创建,2013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评审,获得示范区称号。

二、示范区意义:

1、探索新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

1 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

2 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创建工作:

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化部党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通过对示范区、示范项目的统

一、集中、有序的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工作内容:

(一) 在文化部机关报和创建工作指定宣传平台《中国文化报》开辟专栏和专门版面,组织重要稿件,有效推动、指导各地文化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1、开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专栏和专版:及时报道文化部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创建工作动态。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

3 (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 信息宣传内容要求: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论观点: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相结

4 合,以国家课题和各地课题为重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理论阐述。

4、举办有关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扩大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影响。

5、及时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工作: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进行全面的报道。 组织机构:

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联系实施,并接受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领导。 工作机制:

1、每个创建单位确定1名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组织。

2、各创建单位应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

3、参加中央媒体宣传统一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协调安排。

5

第5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加大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的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现就加强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过程管理做如下规定:

一、建立领导机制

(一)成立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区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人事、编制、文化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项目建立由当地文化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分工。

(二)设立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日常工作。

(三)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专题研究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落实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形成会议纪要备查。

二、建立联络员制度

(一)为加强工作联系,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应确定一位联络员,原则上由文化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与省(市、区)文化厅(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衔接与信息沟通,协调落实有关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具体工作事宜。

(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示范区联络员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创建示范项目联络员工作会议,由各创建示范区和创建示范项目所在地区轮流举办。

三、建立经费管理制度

(一)中央财政拨付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加大基层文化投入,进一步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用于地方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训基层文化队伍、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组织管理、新闻宣传、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支出。对奖励补助资金分配应遵循“规范公平、鼓励先进、引导投入”的原则,不得充抵当地的创建资金。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要制定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经费使用方案,包括使用范围、详细的项目预算和用途、预期效果等,使用方案应经省(区、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审核后报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创建资金需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建立经费使用报告制度。各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期向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经费使用情况,并报送相关材料,同时抄报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四、建立督导检查制度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督查组赴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地开展1-2次督导工作。督导检查情况以书面反馈的形式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立工作自查机制,每半年在领导小组组织下,开展一次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报送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及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五、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联络员负责,定期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进展情况。各创建示范区每月(示范项目每季度)报送一次工作动态,每季度(示范项目每半年)报送一次深度工作进展情况、制度设计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创建成果。

六、建立信息宣传工作评分制度 按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定期完成报送任务即可获得基础分50分,没有按要求完成定期报送任务的基础分为0分。根据报送信息采纳情况,分为几档加分值:

(一)被《新华社内参》、《人民日报内参》、《求是》等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50分,在中央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一次得分50分;

(二)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40分;

(三)被文化部《文化要情》、省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30分;

(四)被文化部《文化信息》、创建示范区(项目)同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20分;

(五)被文化部网站、国家公共文化网、示范区(项目)人民政府网站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10分。

创建示范区评分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评分结束后清零重新开始,评分结果由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通报各地。创建示范项目评分工作在两年创建周期内进行一次。在创建周期内信息宣传得分情况将作为对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验收的重要内容,占验收测评总分值的一定比重。

过程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情况将作为创建示范区验收的重要依据,纳入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考核指标体系。对过程管理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时将实行一票否决。

2011年11月18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第6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摘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肩负探路示范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最高水平的代表。随着我国首批示范区的验收和第二批示范区的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在分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其当前发展中的困惑,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看报纸、看电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及鉴赏等文化权益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也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常人们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做出衡量时,会直接考量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分布、服务及数量等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和8.5亿农民的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复杂,因此,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必要。自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后,我国日益关注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展了各项惠民工程,不断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创新服务的供给手段,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结构合理、实用高效、功能完善且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国家文化民生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好发展,我国财政部与文化部在遵循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与便利性的基础上采取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创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2011年5月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名单正式公布,各级党委政府优先考虑与重点推进相应体制、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通过撬动地方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矛盾和加强课题研究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飞速发展。到2013年9月,第一批示范区成功验收并展开了32个第二批示范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热潮。

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困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否持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示范区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也是文化民生执政效能的体现者,然而偏重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益较低,政府一般在刚性约束下不得不为之买单,若强制性约束消失,示范区政府的重视度是否还能持续。

(二)历史性遗留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从第一批与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过程来看,一些基层政府往往因绩效观不正而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投入,经费的不足拉大了区域、城乡差距,运行不力、结构欠妥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失、资源的匮乏、法规的不完善等都是示范区建设的难点。

(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升级为响应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经过制度设计成果验收、第三方调查机构测评群众满意情况、中期督导考核、实地组织验收、负责人集中汇报评审后才能创建,示范区政府在考核督导和舆论关注下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并广泛动员文化资源。考虑到各阶层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传统的无差别供给无法适应个性化、针对性响应型诉求的要求。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

国家应当重视公共文化的立法,在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中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健全示范区的相关通报、督办等制度法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设施管理等一系列法律规章。由各级政府共同编制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中的长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以超出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例投入公共财政,借助项目补贴、特许经营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端先进人才,确保收入分配、人才流动等机制与当下市场相适应,借助柔性引才等方式努力吸引高级文化专业人才,倡导以项目形式同高端人才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要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做出升华,组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构建相关志愿者档案、注册系统、数据库等,让服务对象、项目和志愿者三者间进行有效的交互,利用科学的激励体系吸引文化志愿者。此外,还应着力健全本土培养人才机制,设立示范区高校、社科联等的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给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企事业单位学习资源的互联来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

(三)加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首先,要种送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精品,借助国家或省级评奖全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学、影视、戏剧等方面的精品,让图书馆、文化馆等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来建立文化分队与流动文化车,展开流动培训、电影和演出等,丰富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增强其凝聚力。其次,要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宣传教育、书报阅读、文艺演出等功能的乡镇基层文化站,将城乡共建原则落实到城市文化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再次,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现有信息技术资源的灵活应用,全面调动科技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的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领域、部门上的跨越,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活用先进网络、数字、计算机技术,做好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可以构建网上音乐厅、图书馆等。最后,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通过政府补贴、采购、文化消费券分发等方式保证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和失业、退休人员的文化权益,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

五、讨论

综上所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是对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的全面贯彻,是统筹我国城乡间的文化发展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先进代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仍存在文化投入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社会力量支撑等问题,需从制度、人才、资源供给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确保示范区的顺利构建,确保示范区领头作用的真正发挥。(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杨乘虎. 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9-146+161.

[2]高福安,刘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5.

[3]齐勇锋,李平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64-72.

[4]白雪华.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3:32-40.

[5]李红岩. 建设绿色图书馆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J]. 图书馆,2014,02:31-33.

第7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

示范区创建标准

东部(略)

中部(略)

西部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固定设施、流动设施与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并建成与当地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都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图书馆建设。市、县两级图书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4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5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2次以上。

3、群艺馆、文化馆建设。市辖两级群艺馆、文化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6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6、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7、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8、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9、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

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0、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2、政府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16、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1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19、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0、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1、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2、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4、结合具体实践,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课题报告通过专家组验收。

25、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26、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的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示范项目创建标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入稳定,设施完备,队伍健全,活动丰富,服务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此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创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和体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2.导向性。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典型性,在全省(区、市)产生广泛影响,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3.带动性。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好的作法和经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4.科学性。结合具体实践,承担或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

第8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查的通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督查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交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首批示范区创建目标如期完成,2012年3月至5月,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督查组对各省(区、市)创建示范区工作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督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文化部、财政部对本次督查工作高度重视。蔡武部长审定督查工作方案,杨志今副部长召集相关司局部署落实,赵少华、李洪峰、杨志今、高树勋4位部领导带队前往基层督查,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同志参加督查。督查组按照“三三制”结构组成,其中包括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省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省级图书馆、文化馆馆长,确保督查工作科学、严谨和公正。同时,首次引入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零点调查公司深入各创建示范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抽样调查。

本次督查共组织了16个督查组116人参加,深入31个省(区、市)的31个创建城市、68个县(区、市)、123个乡镇(街道)、135个村(社区)进行督查。督查主要采取听、查、看、访四种方式,“听”是集中听取省级文化厅(局)、创建示范区人民政府专题汇报;“查”是对照创建标准,审阅创建工作档案材料;“看”是实地考察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并随机抽取所辖1县、2乡镇、2社区进行现场检查;“访”是主要由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零点公司进行入户访问,开展抽样调查。督查组将督查意见形成文字材料反馈各创建示范区人民政府,并作为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验收时的重要参照。

本次督查把督查、调研、交流、宣传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达到了预期目的。督查内容以示范区创建为重点,综合考查文化设施建设、农民工文化工作、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重点文化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并与“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调研了解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督查组抽调第一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文化局局长参加跨组交流,每个组都有1-2名创建示范区文化局长,通过现场考察和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本次督查还与“中央媒体公共文化基层行”活动紧密结合,每个督查组都有中央媒体记者参加,共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60多位记者随队参加督查,相关地方媒体记者也全程参与报道,掀起了新一轮宣传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媒体共播发新闻稿件超过100篇,百度搜索相关报道篇目1000多条。

二、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从督查情况看,各省(区、市)文化、财政厅(局)高度重视示范区创建工作,对示范区创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支持。各示

范区创建城市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才保障、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江苏省苏州市、北京市朝阳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区的湖南省长沙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渝中区、云南省保山市等创建示范区工作推进力度较大,取得了较好的创建成效,初步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示范区创建城市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有规划、有政策、有部署、有落实。从督查情况看,首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其中23个创建示范区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8个创建示范区由宣传部长、副市长等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工负责的组织架构,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文化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绝大多数创建示范区组织召开了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动员部署,为创建工作理清思路、营造氛围;建立了完善的工作落实机制,将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促进了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的履行,有效推动了中央关于示范区创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示范区创建城市文化事业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速。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湖南省长沙市创建期间仅区(县)级财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0亿元,北京市朝阳区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投入财政资金达4亿元。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渝中区、青海省格尔木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创建示范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河南省郑州市、西藏林芝地区等多个创建示范区还专门设立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项资金。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大提速。如,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西省赣州市、云南省保山市、贵州省遵义市、陕西省宝鸡市等示范区创建城市上马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不少示范区创建城市按照创建指标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固强补弱”的措施,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提高设施体系化水平。如,北京市朝阳区打破依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形成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服务网络,推动了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河南省郑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广西来宾市等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在示范区创建城市得到了较好落实。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以开展创建工作为契机,

认真把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民工文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取得可喜成果。一是全面实现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各创建示范区通过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如,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2011年到馆读者人次同比增长98.9%,新办读者证同比增长651.3%,文化馆到馆人次同比增长44%,公益性培训人次同比增长180%;山东省青岛市2011年到文化场馆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人次同比2010年增加了4倍。二是农民工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如,广东省东莞市、宁波市鄞州区、福建省厦门市、天津市和平区等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加快实施,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北京市朝阳区、江苏省苏州市、重庆市渝中区等创建示范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方面初见成效。

(四)认真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取得初步成效。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对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出台了强化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等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一是加快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西省长治市、海南省澄迈县等创建示范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了创建标准中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广东省东莞市、宁夏银川市、甘肃省金昌市等创建示范区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等社会文化力量,促进了民间文化队伍的快速发展。同时,各创建示范区还广泛开展文化队伍培训,提升公共文化队伍从业水平。二是加快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分散、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不少创建示范区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上海市徐汇区在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下,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共享格局;安徽省马鞍山市打破条块分割,初步形成了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新疆喀什地区整合内地援疆项目,综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成效。三是加快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机制等问题。如,辽宁省大连市研究出台政策,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宁波市鄞州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国有公共文化为主体、民间公益文化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山东省青岛市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并把考核指标纳入对区县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提高了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能的积极性。

(五)制度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创建示范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一些创建示范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取得了制度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初步发挥了在区域乃至在全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些省、区、市文化行政部门也组建了自己的专家队伍,开展了以示范区为实践基地的课题研究,在指导示范区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如,湖北省黄石市完成了文化

系统人才选拔、培训等制度设计成果,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宁夏银川市通过制度设计研究,初步形成了关于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和管理的一套政策成果,创新了民间文化队伍管理机制。在创建工作中,不少地方还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如,江苏省苏州市、湖南省长沙市探索建立了“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使公共图书馆服务重心下移,走进基层,为建立低成本、高效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机制提供了借鉴;安徽省马鞍山市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方式,将延续多年的行政性下基层演出变为市场性项目采购,按需供给,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供了示范。

三、督查发现的问题

本次督查是示范区验收工作的一次预演。通过督查,全面了解了各创建示范区的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了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示范区创建工作和示范区督查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少数创建示范区党委、政府没有进入角色,创建工作存在“有规划、无落实”问题。一是少数创建示范区党委、政府在示范区创建资格申报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后续的创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具体,组织协调不力,政策措施不完善,工作推进力度过小,还停留在“文化部门抓创建”层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创建示范区还存在明显缺项,如期完成设施建设任务困难很大,形势严峻。如某些创建城市地级三馆尚未建设,一些地方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率过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硬件设施条件距离示范区验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三是部分创建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硬件设施建设,维持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日常业务经费、队伍建设经费、服务经费等经费仍然不足。四是部分创建城市基层文化队伍编制要求尚未落实。按照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有3个以上编制,村(社区)活动室要有1名以上财政补贴的文化协管员,但在一些创建城市,这一要求还没有得到落实。

(二)部分省文化、财政厅(局)在示范区创建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省文化、财政厅(局)仅发挥示范区申报“二传手”作用,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省文化、财政厅(局)没有对创建示范区给予资金支持,没有对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及时指导,创建示范区在省内的典型示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部分创建示范区存在“唯指标化”问题,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各创建示范区普遍重视落实创建标准,对“全面达标”抓得较紧,但对如何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少数创建示范区没有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设施网络、服务供给、组织支撑、措施保障等方面凝炼特色、打造亮点,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特色文化品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四)部分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进展缓慢,没有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一些创建城市对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一方面,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专家闭门造车”、“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没有及时转

化为党委政府政策性文件、工作制度,距离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工作制度和措施还有较大距离,尚未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督查还发现,示范区创建工作在指标设定、督查人员组成、工作流程、第三方社会调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待完善。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创建示范区工作写入了《决定》,成为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署,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文化部、财政部将结合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一是结合督查情况,组织力量制定首批创建示范区验收办法和验收标准,修订第二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二是根据各地要求,组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各地创建工作特别是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是根据首批创建示范区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强化专家力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第三方社会调查的科学性,完善验收工作机制。

(二)各省(区、市)文化、财政厅(局)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一是鼓励各省根据本地实际,开展本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陆续启动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省、地、县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的良好氛围,其他省(区、市)文化厅(局)也可参照中央做法,将本地区创建工作与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有效对接。二是要在经费投入、队伍培训、重大文化项目立项等方面对本省创建示范区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在这方面,一些省(区、市)积累了较好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如湖北省、河北省组织全省各地市级文化部门负责人在示范区创建城市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北京市文化局对朝阳区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4000万元资金支持,湖北省文化厅对黄石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500万元资金支持,云南省文化厅对保山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300万元资金支持。三是要组织专家对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进行定期指导,及时把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上升为省文化部门的决策,发挥创建示范区在省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要加强对本省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定期通报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度,积极组织省内其他地级市文化部门负责同志到示范区进行观摩交流,扩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影响。

(三)各示范区创建城市要切实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创建目标。一是要根据督查组反馈意见,针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紧制定整改方案,及时将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要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创建水平。三是要加快推进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尽快形成研究成果并及时转化为党委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机制和决策。

希望各地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特此通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文化部代章)2012年7月3日

第9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参考宣传标语

1.贯彻十八大,人人学文化。 2.参观影剧院,进入不收钱。 3.富裕温暖心窝,文化充实生活。 4.文化惠及城乡,老少喜闻书香。 5.共享文化资源,城乡馆站不收钱。

6.提高文化素质,经常进入图书室。 7.文化图书博物馆,人人免费去参观。8.创建文化示范区,来宾人民齐给力。9.鸟无翅膀难飞起,人有文化才充实。10.城乡老少寻欢乐,吟诗写对唱山歌。

11.唱歌跳舞演小戏,城乡老少都满意。

12.篮球排球乒乓球,强壮身体乐春秋。

13.遇到困难怎么办?图书室里找答案。

14.文化繁荣中国梦,科教兴国少年宫。

15.没有文化脑空虚,富有文化人充实。

16.争做一流文化市民,共创一流文化来宾。

17.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就没有好的幸福家园。

18.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来宾人民都满意。

19.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20.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 均等化

21.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 打造文化服务亮点

22.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 丰富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形式

23.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公共文化免费服务水平

24.开门办馆送文化 免费开放为大家

文化馆 和谐家 免费进 惠大家

25.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 开放的群众展示舞台

26.基本的公共文化项目 公益的艺术知识传播

27.文化资源共享 惠及城乡群众

28.立足社会公益 情系文化民生

29.文化大餐村村行 免费服务零距离

30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保障文化服务质量

上一篇:忘不了那一刻下一篇:古今算命大师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