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入手,积极探索有效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提出以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以期望在增强我国普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整体效益的同时,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浅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很快。然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二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创业教育意识;三是创业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陈旧。本文主要提出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建立良好的高校教育氛围,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普及,使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创业,就成为高等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些高校引入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创业教学的内容,但是学校对大学生创业还是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只是开设了创业教育,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只是单纯停留在课堂学习的理论阶段,教学实践性不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是很强。其次,在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一般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在校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创业的利益,创业环境和制度都很不健全。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创业扶助政策,但是资金支持还是不到位,没有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难以真正落实到真实的创业活动中。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创业教育的学科知识非常薄弱,缺乏专门的课程研究。虽然有相关的课程,但对课程的研究不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把创业教育当成是一门理论课程,纸上谈兵,很少立足实践,也谈不上理论体系。二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把专业课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创业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创业技能的学习。还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的,多数学生都难以参与,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的、创造性的启蒙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它并不是硬性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开展创业,重点在于向学生灌输一种创业的拼搏、奋斗精神。三是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封闭,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途径比较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上,实行无差别的统一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教学,忽视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单纯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创业教育中,没有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我国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雷同,学校培养的都是同质化的人才,造成社会人才结构失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性思维不足,个性不突出,造成现在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能降低要求自主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促进高校教学的改革,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困难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一方面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内部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造成的。为此,高等学校应该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首先,学校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理论创新,才能够提升学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避免本科教育中的空讲理论、偏深的缺点,加强相应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学校应该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适用范围,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理科类的专业可以学习文科类的知识,文科类的学生可以辅修理科类的课程。比如说经济管理课程、人文社科和法律等课程,文理科学生都应该兼修。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次,学校应该开放教学管理制度,增加選修课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具体表现为鼓励学生自由进出教室和课堂,灵活安排课程时间;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选择教师和研究项目,可以突破专业、学院之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最后,学校也要解放教学体系,突破一些陈旧规则的限制,拆除无形围墙。要真正实施创业教育,就要打破统一标准,实施因材施教,自主办学,鼓励学术自由。学校还应该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界限,一方面,学校要善于接纳社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师生也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体验真正的工作。教师也要尽可能向学生传递一些创业信息,并请教富有经验的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验,最好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就业。学校应加强和校外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在校外创建创业合作和咨询服务机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项目,把创业教育落在实处。

(二)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活跃教育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必需的因素。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实施创业活动必需的。因此,打造自由、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基础。

一是要努力完善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优化学生创业的环境。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大学生和研究生可以保留学籍,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创新学生管理体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自己的创业途径,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是要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业小环境。高校可以对校园合理布局,规划、美化校园周边的环境,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校园,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大学校园里,特别是到毕业季,可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中接受创业的熏陶,从而积极进行创业实践。例如,社團活动、专题演讲活动等。

三是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创业资金。虽然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较早,但是我国真正应用这个理论只有短短几年。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的支持,扶持那些有可以做出成绩的创业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创业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保证将学生的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四是将“双创”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发打造适合学校特色与专业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还应着力于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从更长远的角度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加大创业的“创意”竞争力,从产品的初加工的创业模式转变为与国际先进行业接轨的“创意+创业”模式,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不要小瞧小小的一个有创意的产品,它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已经在多个领域里都得到了验证。所以,当下高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立足本土,大力开发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产品,使其能够在产业园中尝试孵化,在市场上有机会得到验证,并能够具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成长。这就需要将创业教育从大学入学教育开始抓起,使有可能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个足够的生长周期,得以验证。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知识非常薄弱,缺乏专门的课程研究,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学校缺乏创业教育意识。为此,应促进高校教学的改革,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活跃教育环境,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创业资金。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1(1):93-95.

[2]杨宗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3(5):154-157.

[3]刘影,赵志军.论构建与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3-84.

[4]朱倩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6):100-102.

[5]王慧.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6]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74-78.

[7]易金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7):56-57.

作者:黄洁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入手,积极探索有效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提出以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以期望在增强我国普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整体效益的同时,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 科研 项目管理

1 高校科研管理应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1.1 可以改善高校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影响高校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因素,除了不可回避的客观原因外,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管理的漏洞占很大成分。在项目的一开始,项目管理就要使全体参与者都知道和理解项目的目标,并将项目分解成管理要素,使范围的确定、承担的任务、计划、控制和报告处于可控状态;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采用认证和交付跟踪的方式,检验项目完成情况,以确保项目达到预定目标。在进度计划上,项目管理中有严格的时间期限要求,利用网络图来表达项目中各项活动的进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关键活动与关键路线,以求得最短周期。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对高校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控制,可确保科研项目高质量地按进度计划完成。

1.2 可以有效地控制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其原理就是监控成本的正负偏差,分析原因和采取措施以确保项目朝着成本最低的方向发展。利用项目管理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对任何科研项目中与预算编差的费用及时检查跟踪,会防止课题组对经费的滥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1.3 项目管理可以促进高校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项目管理重视项目各个分项管理执行的情况,更重视整个项目全过程的综合质量和效益。把项目管理应用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必然会对科研项目的方向产生影响,改变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多年来“偏理论轻应用”的风气,使项目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最终目标的范围与结果都有严格定义。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要求,科研项目完成后,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及各种文档资料应非常完整,对于以后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2 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

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为科研项目的结题总结、论文发表和专著的出版以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统计、分析评价等。各期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作用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确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2.1 重前期项目立项申请而轻中后期管理过程。立项过程中,存在项目申报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难以避免。另外,由于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项目改头换面多头申报导致项目重复立项,经费投入效益低。托关系,找门路,想尽各种办法争项目,项目拿到后,发表论文、应付检查、结题,又去争取新的项目。这些直接导致项目完成的质量不高,科技成果产出率低,社会资源投入成本增加。如果高校仅将重心偏向于科研项目的立项,而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就很难有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更不会有后期的开发转让,实际上达不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2.2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首先,科研项目的合同或责任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因此,结题时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2.3 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此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3 强化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分为立项申请、实施与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和结题管理四个过程。为确保项目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开展好科研项目管理首先必须从抓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开始,建立一套科研实施项目管理的保障机制。

3.1 建立项目立项准备机制。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办公系统资源,让教师全面了解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做到申报前做好准备,申报中充实好材料,申报后认真总结;二是由高校科技处牵头,对广大教师进行项目申报有关知识的讲解,并认真、详实解答各位教师提出的问题:三是积极聘请相关领域有经验的专家举办座谈会,在项目资助情况、资助的重点领域、项目申请人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等给予详细说明和解答。

3.2 建立项目执行过程管理机制。由于科研项目通常具有研究周期长、投资强度高、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项目目标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选择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机,评估项目既定目标的有效性,考核项目进度、质量水平,对于确保项目完成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对全校项目进展进行评估,对项目当初的研究计划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比较、监测、评议,并考虑新的环境因素变动或主客观要求,

3.3 建立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评价的关键问题在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合理,权数的确定也要科学。同时,对准则层中的每个评价指标的等级也要客观度量,还要根据科研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与时俱进,对评价指标、评价权数和指标等级的度量要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通过层层评判,可以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使科研及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层次,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3.4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要使得项目管理应用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发挥效益,高校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做好科研激励的整体规划设计,做好激励工作,使激励成为高校科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克服激励工作中的短视和各自为政的弊端,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和学习兴趣,使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

[2]胡建江,倪霖.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管理模式与评价模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

[3]刘琦晖,李霆,张素娟.知识经济下对科研计划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2).

作者简介:

陈彦武(197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项目管理在读工程硕士。

曾长虹(1982—),男,南华大学讲师,主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陈彦武 曾长虹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

摘 要:在教育部等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大创业”观念,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需要创业教育;改变高校学生就业瓶颈,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需要创业教育,但相关模式、政策措施等还在探讨完善之中。文章从我国“创业教育”概念正式发端出发,阐释了创业教育相关理念、模式、功能和原则,探寻了创业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分析了我国创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得出我国创业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以“全渠道”为主线,从教育理念创新到学生价值实现,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创业教育;新时代;全渠道;理念价值;政策解读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40

“创业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地位,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高速迭代和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发展,高校更需要精准把握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要义,秉承“全渠道”育人理念,主动服务、内涵发展、完善价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创业教育”概念的起源

关于我国“创业教育”概念的起源,学界目前尚未达成普遍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概念起源自1989年《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创业教育”发端应以1990年我国参加亚太地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改革合作项目”为标志。[1]笔者比较认同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概念由胡晓风提出。胡晓风于1998年3月借助开展“生活教育整体试验”契机,在各个层级、各种类别的教育中开展了创业教育试验。[2]

胡晓风等人对“创业教育”试验经验进行了学理化总结提升,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对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界定,高度凝练的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进行创造并将这一创造和职业相互结合的教育,提出了“志在创业的创造教育、创造和职业结合的教育、整个生活的教育”的新的教育理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教育方法体系等。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民主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生教育。其中,全面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强调创业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人生,提高学生人生生活质量。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生活力、劳动能力、创造力三个能力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强调创业教育有三个原则:一是树立经济转化理念,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人才的品格素质的培养教育,三是坚持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职业能力相统一。[3]胡晓凤等人的教育理论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机统一,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正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

二、我国创业教育进入“新时代”

1.創业教育1.0时代:高校自发摸索阶段 (1997年—2002年4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状态,主要关注点在如何通过在校期间相关课程和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以提升商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1997年,创新创业课程开始进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尤其是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全国风气之先,相继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比如,有的学者就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标志就是1997年清华大学MBA学生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4]

1998年,流行于海外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国内落地生根。清华大学率先将这一比赛本土化,并在当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次年,清华大学承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使创业热潮向全国高校扩散。同时,共青团中央高度重视这一态势,启动了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校师生的创业教育,探索有关措施激发师生创业热情,鼓励师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年召开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这一任务目标进行了强调,提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5]

2.创业教育2.0时代: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02年4月—2010年4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八仙来同、集中示范”状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尖端化,创业者也以多种形式反哺高校创业教育。

2002年4月,教育部组织确立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6]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养”试点、上海交通大学的“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等。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名单,其中立项建设32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创业教育3.0时代: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4月—2014年9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面向全体、遍地开花”状态。各高校尝试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对创业的需求、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个人人生职业发展助推作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探索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意识、方式方法,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7]

2010年4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着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举措。同年5月,教育部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要实现对全体学生的覆盖,要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2011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建设集创业课程教育、创业实践培训、创业帮扶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明确指出把要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从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组织五个维度作出具体要求;次年11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开展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8]

4.创业教育4.0时代: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2014年9月至今)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全民创客、跨界融合”状态。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和人们干事创业的遵循,知识的跨界、技术的跨界、经济的跨界、群体的跨界使“跨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而且,个体需求日益极致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对需求(特别是“幸福”需求)的定制化满足和深度服务,创造出新的业态和奇特价值;加之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创业成本日益降低,全民用户成为创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9]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引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

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经济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引领着时代(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供求即时匹配、存量高效盘活、智能数据驱动、领地野蛮扩张、跨界深度融合,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人的个性愈发张扬,生产要素的活力被充分激发,创业教育也迈入了一个“人人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矛盾相应转化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美好学习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11],国家层面针对高校创业教育,从资金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提供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教师在职离岗创业等,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大学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他深入了解师生创新创业与企业招聘情况后说,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就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指示从教育理念到学生价值实现,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就以此次指示为例,解读国家层面对于创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和理念指引。

1.指示精准运用了“全渠道”理念,为就业、创业、创新教育服务指明了宗旨和方向

全渠道理念源于客户服务领域,是企业全面整合实体、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组合优化产品类型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购买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无差别的购买体验。高校的“客户”是学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应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向“以发展需求为中心”转变,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保障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运行,特别在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教育服务方面,高校要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全渠道”的解决方案。

2.指示高度概括了就业、创业和创新的相互关系,打通了三者有效衔接的通道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而是创新型的创业,以创新驱动创业,进而用创业带动就业。只有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闭环,才可以说打通了就业、创业、创新的全渠道。创新,是对现有的突破;创业,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新超越,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新跨越;就业,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而创业是创新的发展结果;创业包括在就业范畴中,是就业形态的创新;创新为就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创业之路已从经验型为主進入到越来越重视知识、能力、科技的创新型创业,这对创业者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健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流程,加强与企业、政府、社会的交流互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实现三者形态的“转型升级”,才能积极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进而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3.指示清晰阐释了全渠道服务和人才价值最大化的因果关系,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和关怀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条件。经济新常态下,高素质人才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主要推动力。高校要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全线的培养方案,让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能享受就业、创业、创新服务和“打磨”。如面向学生全体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坚持价值引领(幸福观念)+方法路径,配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明了“幸福”创业的内涵;加强学生就业引导,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更和谐更幸福地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

[2] 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30-38.

[3] 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4):1-8.

[4] 陈慧女.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86-89.

[5] 储召生.大学生创业不抢农民工的活儿[N].中国教育报,2010-06-03(3).

[6] 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7] 焦新.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如何规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9):12-13.

[8] 牛金成,陆静.“能力”与“精神”并重促進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4):79-82.

[9]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简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30-134.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11] 王晓南.习近平青年观的丰富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23-27.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孙大永 杨璐 寸凯宁

上一篇:市场营销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经济学与市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