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

2023-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

四年级下第三单元 大自然的启示习作指导4

红缨枪教育品牌教育 造就精英四年级

四年级下第三单元 大自然的启示习作指导

【习作要求】

1、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

2、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

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

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

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引入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用它们的行动,它们的坚毅,要我们懂得怎样的生活;要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迷茫彷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当我们面对挫折时遭遇困惑时,不妨放下包袱,聆听一下这奇妙的大千世界,感受一下这些美好的精神,也许从中我们会找回自我,领会到生活的真谛。如果你细心地思考一下,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随时都可以从我们的身边找到例子。

【例子1】山涧小溪,叮叮淙淙,它没有大河的澎湃,没有瀑布的磅礴,但它纤细中不乏刚强,柔弱中颇具信念,它不怕山石的阻挡,不贪幽谷的清静,不恋百鸟的妩媚,毅然地向着大海昼夜奔流。从中我感到了小溪的坚毅,执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当我们面对诱惑时,要敢于放弃,毅然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要相信,只要我们有精神,就一定会到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例子2】春日小雨,淅淅沥沥,它没有暴雨的洒脱,没有秋雨的威力,但它缠绵里包容着力量,轻微里蕴含着生机,它从细腻的柔情滋润着万物以温馨的母爱奏响春天的乐曲。 从中我看到了春雨含蓄,柔韧的魅力,我们虽然没有超人的力量,优越 背景,但我们要有润物细无声的精神……

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 所谓大自然的启示,就是人在观察体验自然中现象中受到的启发。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

【习作方法】

一是广开思路二是选好角度三是选好材料

广开思路

我们可以从灾害启示出要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从动植物的生长启示出做人要有××的精神,我们奥裔从动植物的生老病死(生命循环)启示出生命的可贵,做人要过得有意义……

观察体验大自然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

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

第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把观察到事物活化起来。

第四,在想象、联想时,注意融进饱满、浓厚的思想感情,以便习作时情景交融,物具感情,真切感人。

如何选材

1.选材要真实。2.选材要典型。 3.选材要新颖。

捉蝗虫的启示

大自然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

夏天,我来到姑婆家玩,只见草木茂盛的坡地上,有许多蝗虫在活动,我想捉一只蝗虫拿回家观察。可正当我准备用手遮盖住一只蝗虫时,它嗖地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哇,它竟然能跳得这么高,是什么力量使它跳得这么高?一连串的问题让我迷惑不解,我决定好好观察一下蝗虫。

我捉了一只蝗虫,把它带回了家,观察了起来。只见蝗虫有一双翅膀和六条腿。它的后腿又长又强壮,看起来很有力,可它的两条前腿却很短很小。我再一次把蝗虫放在地上,并用放大镜来观察,它的后腿先朝地上一蹬,接着就是一跳,它跳的高度大约有40厘米。这么说来,是蝗虫强健的后腿使它跳得这么高,我断定是这样的。后来我又问了大人,上网查阅了资料,结果都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蝗虫的观察,我又联想到我们所折的纸青蛙,它的后腿同样又大又长,我们一按纸青蛙,它就能跳出去很远。

练习列提纲

开头:直接点题,说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中间:具体描述一个故事,你是怎样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现象的。

结尾: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好词好句我会用】

天那么蓝,连一丝浮云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瑰丽地熠熠发光。

电闪着,雷打着,风卷着云,雨乘着风,整个天空上呀,就像个演出的大舞台。

星,是自然界闪光的生命;星,是夜空中跳跃的心灵。它充满了感情,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稚气地、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要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提着鸟笼,笼中的鸟儿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羽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使我想起看过的一份资料:在一只美洲画眉发现自己的孩子被人关在笼里,就一定会喂给小画眉致死的毒梅。因为它坚信,自己的孩子即使死了,也总比活着做因徒好些。这则消息犹如雷鸣般,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个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竟然是如此深刻。它们是多么渴望自由,自由仿佛就是它们的生命。从这则消息中,我知道自由是宝贵的。

五彩的蝴蝶锦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翅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惹,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我翻书查找鲨鱼的资料,一看,令我大吃一惊:鲨鱼在海洋里已经生活了3亿多年,而且时速

高达70千米。科学家在显微镜下检查深海鲨鱼的皮肤时,意外地发现鲨鱼的鳞屑是扇形的,而且有小槽。过去人们认为,表面越光滑产生的阻力就越小。科学家们把数百个模型鳞片按不同的角度摆放,经过测试表明:这样,摩擦损失比光滑表面还要小10%,这项新发现如果利用在仿生学上,将飞机的外壳改进后,便会使每架飞机每年减少了350吨的燃料。如果每年来往于世界各地的客机都装上这种外壳,节省的燃料可达数十亿美元,并且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也会大大降低,改善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夏日里的一棵路旁的小树,在毒辣的阳光的炙烤下,挺起笔直的躯干,伸出被晒得有些颓废的叶子,尽管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着,但是就那么笔挺地站着,愫然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我惊讶大自然赋予小小树木这样的忍耐力,忍受着阳光的炙烤,饱经风吹雨打,正因为这样的忍耐,才逾显坚强,才能在磨难中成长。人生在世,该忍则忍,不必为鸡毛蒜皮而斤斤计较,学会忍耐,心胸才更宽阔,才会拥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

【精彩开头】

大自然,教了我们许多知识,也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发明了许多东西。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没有大自然的启示就没有人类现在如此发达。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能丢垃圾、吐痰、随意砍树。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用它们的行动,它们的坚毅,要我们懂得怎样的生活;要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

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为我们人类提供大量粮食的同时也给着我们启示。

大自然是伟大的,大自然也是神奇的。只要认真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就会从中受到启迪。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精彩结尾】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人们从大自然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一棵芽,可以振奋一滩荒原;一场雨,可以唤醒一方旱地:一滴水,可以拯救一个生命;一点启示,可以造福一个地球!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让我们共同去寻找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吧,让它为我们创造辉煌,光明的道路。

第2篇:六年级下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六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围绕理想这个话题表达,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3.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对理想的憧憬和自己为理想不断努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二)创设情境,交代任务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吧?对,就是周恩来。他一生为新中国的事业呕心沥血,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称道。 2.讲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ppt)

3. 交代任务:同学们,一个有理想的人,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找到了航标灯,会指引自己走向成功。你的理想是什么?愿意用你的笔描绘你的理想吗?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理想之旅吧。

(三)明确要求,理想起航 1.朗读写作要求。(ppt) 2.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1)提问:什么是理想?结合自己收集理想的格言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ppt)

(2)小结:每个人都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也许你的很大,也许你的理想很小。不信你就静下心来好好想你想,问问自己,一定会有发现,你的理想是非常美妙的。

(四)围绕要求,畅谈理想 1. 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吗?(ppt) 指名说让学生充分说,鼓励他们说清楚。 2.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教师提示: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

让学生在小组互相说,再指名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 3. 怎样实现我的理想

(五)理清条理,引出提纲(ppt)

明确习作要求说说自己对本次习作的理解,并列作文提纲

1、开头: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2、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原因有几个,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途径有哪些。

3、结尾:怎么做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导语:写《我的理想》这篇习作,可以写成想象作文,而想象作文是一种内容较为新颖的思维训练。想象,简单地说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想象作文是全文运用想象,或主要部分运用想象,如我们这次的习作,以及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

2.练习写想象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想象的中心要美好,要有意义,要给人以启发。 3.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作者的想象。(ppt)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几次写小女孩划燃火柴?想象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想象都表达了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t)

(七)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你列出一个作文提纲,然后和大家交流,听听别的同学们围绕理想写些什么?再修改自己的提纲。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写一写自己产生理想的原因?注意要把原因说清楚。 3.读读下面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让理想与兴趣一起编织未来,人生必将精彩。

——黄俊闻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龚世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评题目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学生是否写清自己的理想。 (2)是否写清产生的原因。

(3)是否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

(四)(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我的理想——人民教师》表现了小作者的心声——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通过描写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使小作者不由被这份工作的意义所震撼。结尾提出目标: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得努力,要以丰富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一颗爱心感染学生。

《我想当个美食家》小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理想为主线,在梦中心想事成。在大吃特吃的同时还不忘记让自己的祖国得第一。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的理想》连“我”以后可能设计出来的衣服也描绘出来了,可见小作者对服装设计的喜爱。小作者的想象显得合情合理。写想象类的文章,最好能在对所想象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这样才能使想象出来的内容有真实感。因此,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吧! 《我的理想是当舞蹈家》写清产生的原因——我与舞蹈的相交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并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尾呼应,语言优美。 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用上面的标准衡量,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我理想中的学校》小作者想象很丰富,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文章表达上要注意内容的连贯,不能前后矛盾。如开头,可把它设置成一个清晨被闹钟惊醒匆忙上学的场景,这既为结尾的场景作了一个回环照应的处理,缓冲了“突然”之感,又为聪明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暗示:这么神奇的学校两天之内就出现在面前,会不会是梦中的校园哪?再如,还可以把文中“还有,出太阳或下雨的时候,校园上空会升起一把大大的五颜六色的伞,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防晒,这样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处理成这样:王琳在一旁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操场哦,太阳过猛,或斜风细雨的时候,校园上空就会升起一把超级巨型五彩伞,既可以蔽雨,又可以防晒,这样永远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由好朋友介绍得知,至少要比原先的处理更符合情理,同时为了证明真实性,还可以把王琳妈妈的教师身份在前面交代清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假如我是建筑设计师》,小作者将未来的屋子想像为昆虫一般,有毛毛虫式的,有螳螂式的,还有蝴蝶式的„„也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设计”,因为他们的脑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好奇之心。初读此文,我们不禁被小作者惊人的想像力而折服,但是再仔细一品,就发觉文中的想像颇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毛毛虫房吧,狭小曲折,如何能让胖子和缺少运动的人开展锻炼呢;再如蝴蝶房吧,若常有客人来的人家都住在蝴蝶房里了,那又何来易于辨认之说。小作者很会想像。但是想像作文也并不提倡过于离谱的胡思乱想,想像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可以是对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也可以表达小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总之,“假如”后面表达的仍是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就显得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

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换互评,再次修改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五)作业: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总结: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希望理想的种子在我们萌动的心中生根发芽,早日变为现实。

第3篇:2017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练习课第4课时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

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

1 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第4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教学设计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1. 水

无色、无味、透明 洗衣、饮用、浇花

冰、水蒸气、淡水、海水 植物、动物、人类——离不开

【水一课】教学反思:猜测袋中物品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好,这一活动设计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小组学生的出谋划

策中他们很容易的分辨出了石头、木块、树叶、空气,而对于水、醋和牛奶的辨认有一些学生一开始坚持认为用手就能做到,可通过活动才发现不行。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液体的相同点,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水 食用油 洗洁精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教学反思: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保持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相同,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游戏中就渗透了公平竞赛的思想,所以这堂课在讨论实验公平性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师生共同的互动,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但是在本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在学生滴液滴时,没有注重指导方法,学生把握不好,出现了比赛的不公平,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当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比赛更公平、公正?其实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个问题上去,问学生:比赛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去

讨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会更有目地些。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

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生自己学与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在探究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而已。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看不见 摸不着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教学反思: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空气存在吗”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这节课学习地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同学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同学兴趣极高。在讲解空气会流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会问: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在吹电扇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这里就需要跟同学们特别讲明:空气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是可以间接感受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看不见 摸不着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教学反思: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空气存在吗”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这节课学习地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同学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同学兴趣极高。在讲解空气会流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会问: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在吹电扇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这里就需要跟同学们特别讲明:空气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是可以间接感受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

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6.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能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变化(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

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空气是否有重量?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本课就是要让他们经历人

们用实验验证空气有重量的这个科学发展过程。小天平的实验比较难,在器材上要为孩子们准备大气球、笔帽、橡皮泥、长木条、图钉、线、铁架台、打所筒、长尾夹等材料。但是,提供了材料,学生在操作中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如:调整“天平”的平衡、线打结了等,操作难度大。所以让他们用自制小天平来验证实验是有困难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入“天平和皮球称重”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确实有重量,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活动的实验改为了演示实验。

第5篇:人教版 三年级下 作文教案第四单元

三年级下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挑选学习本领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布置有条件的学生拍摄自己学习拿手的本领的照片或录像,打开记忆的闸门。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我们回忆一下《绝招》这篇课文中,三个孩子各自的绝招是什么?(ppt)

学生回答。

2.导语:我想同学们在佩服他人的同时,心里肯定会想:我还有我的绝招和本领呢!学生介绍,以照片的形式展示。(ppt)

3.交代任务:你想不想把自己的绝招或本领介绍给大家呢?让看到文章的人都为你具有这样的本领而为你喝彩。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

(三)明确要求,打开思路

1.明确写作要求。(ppt)

2.内容的选择很广泛。(ppt)

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包饺子、收拾房间、做菜„„

在日常学习中学到的本领,如:电脑打字、上网查资料、查字典„„

在日常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如:踢毽子、游泳、滑冰、骑车、学跳皮筋、学钢琴、学照相„„

本次作文不要仅局限于以上方面,视角还可以广一些,可以从思想、待人接物等各个方

面来考虑。

(四)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选取最深感触

一提起学本领,很多同学也许都会想到“学洗衣服”“学刷碗”“学做饭”,实际上这些

活大家天天干,你一说题目,人家就基本上知道大致的内容了。那应该如何从众多学过的本领中挑选出吸引人的事情呢?这就涉及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选材。那应该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呢?(ppt)

(1)选择真实的材料。不能编造作假,无中生有,更不能改头换面,移花接木。

(2)选择新鲜的材料。选择别人没有写过的内容,即使是老题材,最好也应换一个角度写。

(3)选择内容曲折的材料。学本领有时是一帆风顺的,一学就会,但更多情况是一波三折的,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遭受失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选择内容曲折的,这样就容易写具体。

2. 明确文章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作文?回忆写事作文的结构?

(2)教师讲授:这篇文章除具有一般写事文章的结构外,还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因为学

本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学习哪样本领都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它是一步接着一步的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3)推荐常见的写作结构顺序有:

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之后的反复练习→感受或

收获

不会某种本领的情景→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之

后的反复练习→掌握了本领的情景

(4)出示课文片段,请学生体会结构。

片段一《绝招》第4——12自然段(ppt)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首先写第一次比赛中小柱子失败时尴尬的处境,用一句话既写出了小柱子当时的心理,又写出了他当时的神态、动作,他之所以明白了苦练就能成功的道理就在于他和奶奶之间的对话,从奶奶的话语中他明白了“想拿出绝招,只有练。”经过一天天的苦练,在第二次比赛中,小柱子终于取得了胜利。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3.体现“学”的过程

(1)把“经过”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

(2)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片段二《检阅》第4——6自然段(ppt)

教师小结:《检阅》写出了具体困难是什么,当时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大家的心理活动描写,用了几个疑问“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说呢?”把大家的为难与关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把自己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就需要写清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自己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自己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出示片段三,请学生细读体会。(ppt)

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

三胖子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

暖屋里,炕头上,几个小伙伴又在比绝招了。„„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说:“只要你们说出两个不过百的数,让我做乘法,我能立刻说出得数,保准不错!”

三胖早把嘴瞥到下巴颏了。„„——《绝招》

教师小结:值得学习:A:语言简洁。如介绍第一次绝招比赛前,写到“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有地点,也有时间;第二次绝招比赛前,写到“暖屋里,炕头上,几个小伙伴又在比绝招了”,有地点,也有时间。B:符合人物身份。写的是几个农村孩子的事情,像“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 “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把嘴瞥到下巴颏了”这些语言都是平时我们儿童在生活中常说的,尤其是“把嘴瞥到下巴颏了”更是农村孩子经常用来形容看不起人的语言。

4.总结:写“我学会了 ”要做到:

(1)选择自己付出最多,或者最感到骄傲的本领来写。

(2)把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仔细描述出来。

(3)将自己在做事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以及自己心中想到的描述出来。

(五)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用简单的语句写一写学某项本领的时间、地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

2.详细写一写在学某项本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是怎样做的?

3.详细写一写学会某项本领后你的心情(感受)。

(六)作业:完成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把学本领的事情写清楚、完整,重点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在修改中能够体会把“学”的过程写清楚、完整、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肯定优点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选材是否广泛。

(2)是否把学本领的过程写清楚。

(3)是否有真情实感。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选材、结构、语言等具有特色的)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一般同学在写这篇作文时都选择“我学会了做饭”“我学会了打篮球”„„ 《我学会了认真》的小作者却从学习、做事的态度写出了自己的进步与收获。视角非常新颖,选材新颖。

《我学会了擦玻璃》先写我学擦玻璃的原因是为了让父母多休息休息,接着写了擦玻璃的过程,做好打水、拿毛巾、搬椅子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开始擦了,当发现把玻璃擦成了大花脸后,想办法用干毛巾擦,用纸擦,直到擦干净为止;文章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整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我学会了拉小提琴》小作者以向往“要是有一天,我也像老师那样,身着黑白相间的燕尾服,站在夜深人静的小树林中,轻轻地拉上一曲小夜曲,那是多么令人心满意足呀!”作为自己学习的起因,然后选取练习夹琴来描述自己练琴的艰苦,如“脖子也酸了,头也麻了,汗也下来了”“脖子开始抽筋”。随后以练琴时出汗、流血来表现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努力。这样,“学会”的过程既生动又可信。

2. 评点进步作文

(1)出示进步作文

(一)

(二)(ppt)

(2)请小作者读一读,其他学生想这篇作文哪儿值得我学习?

(3)教师分别评点进步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

《我学会了包饺子》这篇作文把“我”由不会到会,由包不好到包好的这个过程写得非常具体。第一次馅放多了,弄了自己一手的馅,包了个圆球;第二次包了个“瘦干”;当“我”泄气时妈妈教育了“我”,最后经过“我”一次次地练习,终于包出了“乖娃娃”!

《我学会了种水仙》这篇作文用上“先、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来表达顺序,很有条理。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突出了感受。

3.教师根据优秀作文的优点,引导学生认识明确好作文的标准。(ppt)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这篇作文只讲到按老师的要求去练就学会游泳了。至于在练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却没有写。应该把学游泳过程中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或苦练的)详细地写出来。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自己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请人批评,再次修改

和同学交流,互相提出意见修改。

(五)作业:继续修改习作

第6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第4课时 练习六(1)》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

(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上一篇:400字满分作文写自己下一篇:卫生院办公室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