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

探析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烟草行业内部监督体系建立中内部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全面推动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审计部门要注重做好多方面创新,拟定针对性发展措施。在审计方面要注重精准化创新,拟定针对性发展措施,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促进行业内部审计活动高质量化发展。

关键词:烟草行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措施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开始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为高质量增长。烟草行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转向为高质量发展要全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可持续发展动力,也要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积极转变发展动力。在烟草行业内部监督体系建设中,要注重集中发挥其职能、积极履行各项职责。通过提高审计工作整体质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当前要注重从多路径拟定针对性操作措施。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职责,实现精准化发展

在烟草行业审计中要保障各项政策精神落实更为精准,其中“1+6+2”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实际站位较远,各项内涵较为丰富,其中涵盖了烟草行业经营管理诸多方面。相关审计人员要注重强化认识,强化学习,注重强化高质量发展体系文件进行系统化学习,能有效把控审计内涵,能明确审计发展目标,为后续审计活动开展奠定基础。要注重围绕主题、服务大局整体审计发展目标,要有效结合监督、内部审计服务职能,要注重把控现阶段“1+6+2”政策体系内涵。审计部门要注重明确各项参谋职能、监督职能,保障多项职责能有效落实[1]。习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当前要注重积极构建“权威高效、集中统一、全面覆盖”审计监督体系,保障行业监督全面覆盖。当前要注重紧紧围绕高效化发展目标,审计审计部门要注重积极探究科学规范化的工作方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发展机制,要注重将高质量发展要求与审计工作现状有效结合。审计活动开展要和审计活动现状、审计工作职责等有效结合,与审计目标相互结合,找寻正确的审计工作方法,保障审计活动高质量开展[2]。

二、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审计任务,加强审计创新

在烟草行业发展中,要注重做好审计理念全面创新,从差错纠弊转为风险防控。在各项风险防控中,也是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环节。当前在烟草行业长期建设发展、经营管理中存有较多风险问题,所以当前相关审计人员要注重积极转变传统审计理念,将审计发展目标从过去差错纠弊有效转为风险防控。集中突出审计活动专业性突出、触角广泛等作用,注重将审计关口适度前移,将事后监督有效转为事前防控,提前采取针对性筛查、识别、梳理操作,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各项重大风险问题集中控制。有效完善多项制度,堵塞发展漏洞,对各项违规、违法纪律问题进行重点控制。在审计范围层面上,要注重从原有的账务审计转向为业务层面。从原有的财务收支朝着多项经营业务转变,在审计活动开展中不能片面关注账本,要注重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阶段集中管控。全面依照审计全面覆盖基本要求,从点到面,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逐步拓宽审计范围,对监督领域进一步深化。在审计过程中,要注重重点关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等,提高审计活动深度性、重点性[3]。

在审计内容层面上,要注重从制度落实转向为各项政策落实,在宏观审计中政策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审计领域重要发展趋势。相关审计部门要注重对企业各项制度拟定情况以及执行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还要做好各项部署情況有效追踪落实,从微观审计朝着宏观审计发展转变。基于掌握行业各项政策集中整合多项措施拟定中存有的多项问题。比如对烟草行业内部各个单位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攻坚战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中,要注重集中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对弄虚作假情况集中控制,促使行业发展中多项部署活动能有效落实。

在审计目标拟定中,要注重从发现问题逐步转向到解决问题。其中审计中发现问题并不是主要目的,全面督促、集中解决问题才是主要发展目标。现阶段要注重建立完善的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对各项任务集中分解,明确落实主体责任。从体制机制层面上深入分析各项问题,拟定针对性建议。全面推动参与式审计活动开展,在突出审计独立性基础上,审计部门要注重引入更多业务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到审计活动中。集中整合各项问题,对审计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集中控制。针对各项问题集中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实现多项业务审核有效结合[4]。

在审计结果应用中,要注重基于不公开朝着公开化转变。全面推动审计结果公开,强化内审活动发展震慑力,保障企业能正确对待各项问题。在审计手段选取中,要注重实现线上、线下审计同步发展。注重突出科技强审,基于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实现审计活动远程化操作。突出大数据应用价值,建立问题库、案例库、审计相关的法规库等。

三注重求真务实,做好审计整改,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在审计活动开展中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重要生命线,也是有效检验审计工作结果的重要标准。当前全面提升审计质量,要注重做好做实,这样能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当前要注重全面落实审计制度,强化审计项目质量过程控制,对各项审计风险集中控制。在审计活动开展前,审计部门要注重做好各项筹划,针对性拟定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活动执行中,要正确合理应用相关的审计程序、适用法规、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还要注重分析复核程序、复核权限。针对各个项目审计要注重整合审计意见,做好全面复核以及检查活动,保障多项活动开展规范且合理,工作质量水平较高。针对诸多重大问题、复杂问题,要注重建立专业参与审计讨论、形成机制,全面提升问题审计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5]。

对于审计阶段发现的各项问题,要注重实施整改挂号、销号制度、分类逐项建立审计问题台账等。定期以及不定期进行检查回访,对各项审计环节中额各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在规范化审计检查过程中,能从源头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这样能从根本上对各项问题进行控制。将问题与线索有效结合,实现规范化管理与腐败斗争有效结合,提高审计成效[6]。

结语:

综合上述,当前在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要注重从多路径拟定发展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职责,实现精准化发展。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审计任务,加强审计创新。注重求真务实,做好审计整改,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保障行业审计活动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田波.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7):168-169.

[2]史雪萍,黄靓.基层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2):152-153.

[3]任杰.如何做好烟草行业技改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58,60. [4]何刚.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用于烟草工业企业的探索[J].财经界,2020(26):211-212.

[5]郭佳,于涛.基于内部审计准则下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实现路径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8):44-45.

[6]林琳.对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创新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31):182-183.

作者简介:

宋小清(1971.3-)女,民族:汉,籍贯:江西,学历:本科毕业,职称: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内部审计。

作者:宋小清

第2篇: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要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在充分理清现实发展基础的前提下找到发展突破口。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总量和生均上均得到较大改善,经费保障较充足,师资队伍发展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办学空间有限、教师结构欠优化、经费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性较大等挑战。针对问题和挑战,建议各地兼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从质量、规模和结构方面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缩小区域投入差距;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整体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基础;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经济步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近1.6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证明,在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斩断贫困代际传播、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这就需要准确把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巩固基础,弥补短板,进一步谋划未来发展。

一、问题提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主要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分类有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规定和国务院现行的“三定”(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方案,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成人中专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归人社部门管理[3]。

2010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在高中阶段教育占比基本在40%以上,对提升我国学龄人口高中入学率、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规模占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总量的60%以上,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持续为高等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中等职业教育在促民生、保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6年以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脱贫攻坚、助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职免学费、助学金政策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其中约70%的学生在县市就近就业[4]。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巩固其基础地位,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职教20条”强调,“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具体行动和举措,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到2025年我国职业教育将实现格局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变。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整体上看,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区域、城乡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仍是短板;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投入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面加强;发达地区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帮扶欠发达地区的作用,等等。针对面临的挑战,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方向,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現实基础

本研究依据近十年数据,从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经费保障、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学生规模和质量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缩减,学校布局持续优化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缩减,普通中专规模较稳定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规模近十年处于逐渐减少趋势,从2011年的13093所减少至2020年的9896所,共减少3197所,减少了24.4%,见图1。在减少的中职学校中,普通中专减少487所,占15.2%;成人中专减少623所,占19.5%;职业高中减少1586所,占49.6%;技工学校减少501所,占15.7%。可见,减少的3197所中职学校中,半数是职业高中。各类型中职学校中,从2011年至2020年,普通中专减少了13.0%、成人中专减少了38.6%、职业高中减少了33.0%、技工学校减少了17.1%,整体来看,普通中专处于较稳定状态,见表1。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系列政策对中职办学格局优化有明确要求,多地通过撤销、合并、兼并、划转、转型、共建等措施整合了一批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校集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办学能力。

2.各省区市学校规模差异大,中部地区学校数量最高

2011-2020年十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变化差异较大。有30个省区市呈现学校数量缩减趋势,只有西藏地区从6所增长至13所。其中减少较多的有黑龙江、安徽,均减少40%以上。2020年各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存量差异较大,河北、河南、湖南分别有607所、544所、494所,而西藏、宁夏、青海分别为13所、29所和33所。由于我国各省区市在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本研究将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作为衡量各省区市为居民提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多少的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拥有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较高的有吉林、山西、内蒙古,分别为10.1所、9.7所、9.6所;数量较低的有江苏、广东、上海、西藏,分别为2.3所、3.1所、3.6所、3.6所,见表2。

对各区域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减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就2020年每百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看,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见表3。

(二)师资规模稳定,学历水平整体提升

1.师资规模趋于稳定

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中职教师规模整体缩减,呈现出“规模缩减后又小幅增长”的态势。教职工总量从118.9万人减少至108.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万人,约占总量的0.9%;专任教师规模从88.19万人减少至85.74万人,呈现出“小幅减低后又小幅增长”的态势。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从2011年的74.2%增长到2020年的79.2%,增长了5个百分点,见图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逐渐优化,从2011年的25∶1下降到2015年的19.6∶1,至今均处于20∶1以下水平,见图3。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较稳定,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师生比达到1∶20”的基本要求,为我国中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2.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学历水平是体现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十年间,我国中职师资(不包含技工学校)整体上学历水平有较大提升,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从2.7万人增长至5.2万人,翻了近一番;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规模基本没有变;拥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从10.8万人减少至4.6万人。但是,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数量有所减少,从543人减少至430人,见表4。

对比2010与2019年中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可以发现,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升。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9%增长到8.1%;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9.3%增长至84.4%;拥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5.9%减少至7.1%,见图4。综合来看,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比从84.1%增长至92.9%,可见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整体有较大提升。

3.职称结构处于合理状态

2010-2019年间,我国中职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为:高级职称人员从21.2%上升至25.1%,增长近4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从40.4%下降至38.6%,减少了1.8个百分点;初级职称教师比例从29.7%减少至23.9%,减少了5.8个百分点。数据也反映出,未评定职称的教师比例从8.8%增长至12.4%,增长了3.6个百分点,见表5、图5。按照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的要求,我国中职教师队伍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一直处于20%以上,总体达到要求。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处于稳中有升态势。

4.外聘教师规模不足

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数据显示,2010-2019年间,我国中职学校外聘教师占本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徘徊在15%左右,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15.2%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12.6%。从数量规模上看,外聘教师的规模从2010年的10.2万人减少至2019年的8.1万人,减少了2.1万人,见图6。

(三)经费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但与普通高中尚有差距

1.经费收入整体稳步增长

教育经费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事业收入等。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主要部分,如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教育经费收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87.9%。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总值从2009年的119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464亿元,十年间翻了一番。经费总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只有2014年有小幅减少,较上年减少了91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09-2018年十年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9.1%,整体增速呈现“M”型;2009-2011年,从14.3%增长至20.7%,经费投入处于加速阶段,2011-2014年呈现投入增幅减少阶段,从20.7%降低至-4.6%;2015-2018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见图7。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增幅均低于普通高中

2009-201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从814亿元增长至2167亿元,增长了1.7倍。相应地,普通高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109亿元增长至3891亿元,增长了2.5倍。可见,普通高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高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73.4%下降至2018年的55.7%,下降了17.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财政性经费收入与普通高中的差距不断加大,见图8。

3.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占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0%左右

2009-2018年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中职生均经费始终低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约是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80%。从具体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值来看,中职学校生均经费从2009年的3901元增长至2018年的13605元,增长近1万元,增长近2.5倍。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9年的4557元增长至2018年的16382元,增长近1.2万元,增长近2.6倍。据此可以发现我国高中阶段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职普增速相当,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高于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见图9。

(四)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1.校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均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的优化,部分中职学校被撤销、停办或合并,中职学校占地面积减少,校均规模不断增长。2010-2019年,我国中职学校占地面积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10年的51513万平方米减少至43787万平方米,减少约9726万平方米,减少了18.9%。我国中职学校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19651万平方米增加至2014年的21550万平方米后逐渐减少,2019年为21052万平方米,整体看来目前处于逐渐减少趋势,见图10。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优化、资源重组,校均占地面积也从4.7万平方米/校增长至5.7万平方米/校,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生均建筑面积也从10.8平方米/生逐渐增长至17.3平方米/生,见图11。虽然生均建筑面积持续增长,仍没有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的要求。

2.固定资产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长近10%

我国中职学校固定资产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215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844亿元,增长了78.0%。中职学校固定资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6%,2010年较上年增长率最高,为13.27%,接下来的年份处于稳定增长态势,见图12。

3.教学仪器设备值十年间翻了一番

2019年,我国中职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达90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8亿元。从近十年中职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的增长趋势看,基本呈现较稳定状态,2010-2013年间,基本都在10%以上,2014-2019年间呈现稳定趋势,增幅有所回落。但是从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实际增长值看,增加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2011-2019年每年较上年增长值分别为34亿元、52亿元、62亿元、52亿元、45亿元、57亿元、70亿元、65亿元、58亿元,见图13。

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呈现逐年增长趨势,这其中,要考虑中职在校生规模减少因素的影响。2019年,我国中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7417元,比2010年的2244元增长5173元,增长了2.3倍。就增长趋势来看,2011-201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从增幅11.0%增长至23.9%,之后处于逐步增幅减少状态,从2013年的23.9%逐年减少,2019年减少至6.6%。虽然增幅减弱,但整体来看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还处于较快增长态势,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2500元”的要求,见图14。

4.图书资源小幅缩减,但生均水平提高

2019年,中职图书册数为31626万册,生均图书册数为26册。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中职图书总册数在小幅增长后逐步快速减少,2010-2012年分别为34302万册、35164万册和36202万册。之后逐步减少,从2012年的36202万册减少至2019年的31626万册,减少了4576万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下,电子阅读以其海量、便捷等优势得到师生青睐,纸质图书受此影响,在规模上处于逐步减少趋势。受近年来中职在校生规模逐渐减少的影响,生均图书这一指标处于缓慢增长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保持在26册/生,但尚未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适用印刷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的要求,见图15。在传统纸媒图书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大电子阅读图书资源建设,保证中职学校师生学习需要。

5.教学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教室多媒体化率达半数以上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职教学用计算机数达到281万台,比2010年的232万台增长了59万台,年均增长6.5万台。从增速上看,2010年和2012年增幅较大,分别为5.7%、4.0%。2015年至今呈现小幅增长,见图16。

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是考量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不少于每百生15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平均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数从2013年开始达标。2019年中职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数为23.1台,比2010年的12.8台提升了80%,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增长态势看,近十年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增幅呈现倒“V”字形,2010-2013年呈现快速增长,之后年份呈现增幅回落态势,见图17。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从2013年的14.6万间增长至2019年的20.6万间,增长了41.6%。在中职教室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教室多媒体化率越来越高,从2013年的35.5%增长至2019年的53.9%。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室一半以上已经实现多媒体化,见图18。

(五)中职专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向第三产业集中

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专业分布中,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大,均占总数的10%以上。其中信息技术类专业在校生占18.3%,财经商贸类占11.9%,交通运输类占11.6%,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

对比2019年与2010年的中职在校生专业分布可以发现,我国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变化明显,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统计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的在校生规模从2010年的9.8%减少至2019年的3.8%,减少了6.0个百分点;加工制造类的在校生规模从2010年的19.3%下降至2019年的11.2%,减少了8.1个百分点;其他在校生规模比例有所减少的专业科类还有信息技术类、轻纺食品类、石油化工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等。中职在校生规模所占比例增幅较大的专业科类有交通运输、教育、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和财经商贸,增幅分别为6.5、5.9、2.3、1.5、1.4个百分点,呈现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科类转移趋势,见表6。

(六)学生规模在大幅缩减后有所增长,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1.学生规模在大幅缩减后有所增长,招生职普比回升

2011-2020年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2011年的2205万人减少至2020年的1663万人,减少542万人,减少了24.6%。从图19所示的我国中等职业学生规模及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18年是一个拐点,中职学校招生和毕业生规模由减少转为增长。

高中阶段学生规模“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提出至今近40年,目前中职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为42.4%。数据显示,2011-2020年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下滑后又有所增长趋势。其中,2011-2018年招生规模基本处于快速减少阶段,年招生规模由813.9万人减少至557.0万人,减少256.9万人,减少了近1/3。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再次提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并初见成效,2019年、2020年中职招生规模呈现增长趋势,较2018年分别增长43.4万人、87.7万人,见图20。

2.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就业率是反映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它能反映学校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理念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敏程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近十年数据显示,就业率均在96%以上。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体现了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效果,見图21。

从近十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现实基础可以看出,整体来看中职教育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生规模等方面基本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大部分指标基本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但受我国各省区市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情况差距较大,同一省区市不同隶属层级的中职学校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整体平均水平达标的情况下,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处于“不达标”的状态。

三、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方向

(一)优化布局结构,兼顾各地职教发展实际

近年来,国家政策文件多次强调优化布局结构。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职教20条”要求“指导各地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科学配置并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资源”。《意见》提出:“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意见》还明确了完成目标的时间节点:到2025年职业院校“办学格局更加优化”。盘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扩大学生规模,增强中职学校办学效益,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近十年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了近1/3,校均占地面积从4.7万平方米扩大至5.7万平方米,初显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布局的成效。

中职校均学生规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资源优化的程度。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缩减的情况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维持在1500人左右。2019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校均规模分别为2107人、1035人、1224人、1506人,基本满足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应在1200人以上”的要求。但有研究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规模在1200人以下的占一半左右[5]。在发掘优化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应兼顾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重点支持每个地市原则上至少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满足适龄人口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6]。

因地制宜优化学校布局,是基于我国省域中职学校规模呈现较大差异性的现实情况提出的。2020年全国中职学校规模最高的省区市为河北(607所),规模最低的为西藏(13所)。每百万人口中职学校数最高的为吉林省(10.1所),最低的为江苏省(2.3所)。近十年间,全国有30个省区市中职学校规模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各地都在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但优化办学格局并不仅仅意味着合并和缩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推动地方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扩大教育资源”,各地应兼顾当地实情合理调整中职学校布局,如近十年间西藏地区中职学校在原有6所的基础上增加了7所,湖南省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了28所农村中职学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质扩容优化结构

一是提升中职教师质量。教师的学历水平是体现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从2010年的4.0%增长至2019年的8.2%,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从2010年的84.1%增长至2019年的92.9%。研究发现,各地中职教师学历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高的相关性,近十年数据分析发现,二者相关性达0.81。2019年,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分别为22.5%、18.3%、16.8%,而青海、江西、四川、黑龙江、甘肃等地的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均在5.0%以下。有研究發现,经济机会是影响中国高学历人才集聚的主导力量,其中工资是核心驱动因素[7]。因此,师资质量薄弱地区需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薪酬待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到中职教师队伍中。

二是扩大中职教师规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意见》要求,“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目前,我国中职教师资源不足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虽然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为1∶19.4,整体上满足“师生比达到1∶20”的要求。但是我国各地中职师资配比存在较大差异,全国还有13个省区市没有达到1∶20的要求,如青海、广西两地的中职生师比为1∶34.6和1∶33.3,中职师资严重不足。第二,目前我国高中阶段中职招生占比为42.4%,在各地积极落实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背景下,中职在高中阶段的招生占比将提高近8个百分点,对现有中职师资规模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中职师资存量薄弱的地区更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管理,通过优化事业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吸引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或兼职;深化中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在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任教的中职教师予以倾斜;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加大职教师资供给等举措,增加中职教师总量。

三是优化中职教师专兼结构。近十年来,我国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徘徊在15%左右,尤其是近五年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要求的差距不断加大。我国中职学校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好而实践技能薄弱的情况,而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各地要完善校企人才互聘机制,支持中职学校专设流动岗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优化中职学校专兼教师结构。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缩小区域经费投入差距

《意见》提出,“优化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在总量还是生均规模上,都明显低于普通高中。2020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年增长了7.15%,占GDP比例为4.22%,连续第九年做到“不低于4%”[8]。在此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十三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增长5.56%,明显低于普通高中8.45%的增速。近十年,我国中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总值一直低于普通高中,二者的比例从2009年的73.4%减少至55.7%;中职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中的比例在80%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对接先进技术,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更新设备、实践器材等。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的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而现状是中职学校教育经费明显不足且低于普通高中。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加强经费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研究还发现,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当地人均GDP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71)。2018年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平均值为19739元。31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中职生均经费明显高于其他省区市的有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为69631、68554元,是全国生均水平的3.5倍左右。中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低的是贵州省,为9693元,不足全国中职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一半。可见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注重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完善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政策”。缩小区域经费投入差距,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才能推动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均衡发展。

(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中职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从4.7万平方米增长至5.7万平方米,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生均建筑面积也从10.8平方米逐渐增长至17.3平方米;中职学校固定资产值年均增长近10%;教学仪器设备值翻了一番;每百生计算机台数增长了80%;中职教室多媒体化率达半数以上。但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仍没有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的要求;生均图书26册,没有满足“适用印刷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的要求。《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确保中职学校办学硬件条件达标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基础。由于我国各地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如中职教室多媒体率方面,浙江、广东等地超过70%,西藏、吉林、新疆等地不足40%。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平均水平达标的情况下,全国还有多个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低于设置标准,急需在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上加大力度。

(五)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专业分布中,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大,均占总数的10%以上。與2010年中职学校在校生专业分布进行对比发现,我国中职学校在校生结构变化较大,在校生比例减少幅度较大的有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轻纺食品类、石油化工类等;中职在校生规模所占比例增幅较大的专业科类有交通运输类、教育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和财经商贸类,集中在第三产业,为助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等职业学校要突出服务的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进程中做好服务支撑[9],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新兴专业;根据民生需求加快建设学前、护理等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内涵与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8(25):1.

[3][4]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426号(教育类220号)提案答复的函[Z].教职成提案[2020]82号,2020-09-29.

[5]于明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86-88.

[6]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874号(农业水利类321号)提案答复的函[Z].教职成提案[2020]293号,2020-10-28.

[7]古恒宇,沈体雁.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21(2):326-340.

[8]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EB/OL].(2021-11-30)[2021-12-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1/t20211130_583350.html.

[9]李玉静.我国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1.

作者:岳金凤 郝卓君

第3篇:推动国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铁宝桥“六廉”工作室。

做好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既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国企的贯彻落实,也关系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大局。国企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改革發展实际,着力把准方向、突出重点、提高水平,推动国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三种意识 把握正确方向

强化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自觉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纪检监察工作是国企党建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部门在坚持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加强国企党建中承担着重要政治责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担当作为,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

强化效能意识。推动国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体现政治属性和把握经济属性结合起来,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重从深化国企改革、强化经营管理、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结合起来,精准开展监督执纪问责,防范化解廉洁风险,筑牢国企健康发展屏障。

强化法治意识。推动国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国企纪检监察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强化纪检监察干部法治意识,提高纪检监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突出工作重点 发挥监督效能

聚焦靶向精准监督。监督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责。提升监督质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国企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实际出发,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监督重点上,突出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突出对本单位中心工作和重点业务开展情况的监督,突出对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情况的监督。在监督对象上,要紧盯“关键少数”,加强对同级党委和下级党组织的监督,突出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广泛采取走访、调研、督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做细做实日常监督;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充分用好第一种形态,做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经常化,增强监督约束力。

盯住动向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抓住不放,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时刻防范,对餐饮浪费行为要长期监督,对新问题露头就打、老问题反复敲打,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高度关注改头换面的违规违纪行为和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大查处问责和通报曝光力度,释放作风建设一严到底的鲜明信号。突出整治发生在职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使职工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的温度和力度。要避免工作简单化、机械化,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治“四风”问题中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把好导向强化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常态化开展党纪法规教育和案例警示教育,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纪律规矩意识,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明白人。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家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亲与清、情与法的关系,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注重总结宣传职工群众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事迹,弘扬新风正气,营造促进国企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工作水平

强化基础抓规范。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质量,必须强化工作基础。健全纪检监察部门。规范设立国企党的基层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选好配齐纪委书记和纪检委员,明确职责任务,确保纪检监察工作有人抓有人做。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国企党建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基本制度,科学界定纪检监察部门与上级、同级、下级组织的关系定位和工作方式,形成科学合理、务实管用、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规范业务流程。严格遵守制度规定,对监督检查、信访受理、线索处置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专业化。

提升能力抓队伍。对党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要求,是“大德”所在。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思想上坚守、政治上坚定、行动上坚决。业务过硬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要求,是履职之基。国企纪检监察干部“半路出家”的多,要广泛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岗位练兵、联合办案等多种方式,促进纪检监察干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作风扎实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要求,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底气所在。要强化纪检监察干部自我约束和监督管理,坚决防止和严肃查处“灯下黑”问题,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努力做到个人干净、清正廉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弘扬斗争精神,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公平正义;坚持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矢志不渝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细化责任抓落实。做好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要在明责履责,重在狠抓落实。国企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各级党组织、领导人员和业务部门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形成合力。要建立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纪检监察工作定期报告和情况通报、纪委书记任职谈话和述职报告等制度、举措,督促各级组织和领导人员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

(作者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钟鸣

校对:任海军、徐雅维

作者:阿茹娜

第4篇: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年以来,我区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市委建设法治文化名城战略为指导,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夯实基础与创新争先相结合,坚持拓展阵地与挖掘文化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七五”普法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为×区“决战新三年、决胜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在求真务实中做到谋篇布局成竹在胸

我区对“七五”普法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作为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使命。为保证“七五”普法工作启动快、开局好,我区从制定规划、健全组织、发动宣传入手,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动员部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保证了“七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明确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根据中央和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精神,我区在全面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并经由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决议》。及时分析普法现状与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工作意见,明确工作重点,真正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进度、有措施。

二是强化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区委、区政府把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启动之初,及时调整充实了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由区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镇(街道)、各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全区完善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普法工作组织网络。同时,区政府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逐年递增,确保普法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三是层层部署,全面宣传发动。×年×月,我区召开了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七五”普法启动大会,对新一轮普法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并与各镇(街道)、机关各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全面拉开“七五”普法工作的序幕。各地、各部门也层层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本地、本部门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与基层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将责任分解到基层、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形成普法宣传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注重成效,在贴近实际中做到提升素质一着不让

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区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坚持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引导干部群众联系自身实际,在工作、生产、生活中学习实践相关法律知识,具体做到了“四抓、四突出”:

抓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始终把领导干部学法作为“七五”普法的重中之重,坚持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讲座制度,做到年度有学法计划、每月有学法重点、每季有学法考核,全年有学法心得报告,并做到自学与集中学、辅导与交流、学习与调研相结合,从而强化了领导干部学法的自觉性、规范性、有效性。在全面实施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推行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法治建设实绩和依法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条件,着力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带动全体公职人员法律素养的不断提升。围绕服务民生、招商引资、产业优化、公共管理等领域,邀请专家、教授为领导干部上法制课,利用党校阵地、远程教育等形式和平台,广泛开展集中培训与自学轮训。×年以来,全区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共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场,讲学互动讲座×场,每年组织×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合格率达×%,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

抓基础,突出青少年学法普及化。坚持学科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机制,目前我区配有法制副校长×名,校园法制师资力量与法制教育能力得到增强。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等一系列创建工作为抓手,广泛组织法律知识座谈、法治校园演讲比赛、法制青春志愿者等各类适合中小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法治夏令营、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和法制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制作评比、“唱响法治畅想明天”法制歌曲唱响校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预防违法犯罪的自觉性。整合家庭、村(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少先队员、青年团员成立村(社区)团队,组织青少年在阅览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市民学校等场所参加有意义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学法自觉性和守法自律性。

抓骨干,突出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实用化。坚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每月依法学习制度,突出学法重点,实行普法与园区企业、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工作机制,及时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传递普及最新的、最实用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联合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采取法制讲座、骨干企业座谈会及走访企业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经管人员培训。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模拟纠纷调解等法制实践,企业经管人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专家为企业送去贴近式法律辅导,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企业干部职工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充分发挥企业普法骨干作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定期开展法制安全知识与依法维权等培训与辅导,农民工群体法制意识进一步强化。×年以来,我区共举办企业普法骨干培训班×场次,参训人数×多人次,开展送法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场次,举办企业经管人员普法讲座与座谈×场次,组织个体户法制辅导×场次,开展各类企业经营管理法律咨询活动×多场次,有效增强了企业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抓基层,突出群众学法多样化。依托镇村普法讲堂,广泛开展普法“接力棒”活动,通过村(社区)普法骨干学法讲法,层层传递普法接力棒。目前全区×个镇(街道)完成从村(社区)向企业、学校、机关部门的交棒。推进法制书香工程,保障群众学法有阵地、有教材。编印《农民学法手册》和《外来(出)务工人员学法手册》各×万册,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充分整合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广播网站等平台资源优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五个百千万”工程,建立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法治同盟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燎原志愿者等×支百人宣讲队伍,举办千场法制宣传活动,组织万名基层群众参与其中,让法治文化深入民心。截至目前,×支队伍共开展普法活动×余场次,受益群众超×万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农民工学法活动月”、“余林杯”法律知识竞赛、“喜迎十八大网上学法考试竞赛”、“纪念宪法三十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基层群众接受多层次、多模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层群众学法用法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景象。

三、贴近群众、弘扬文化,在创新实干中做到因时循变寓教于乐

“七五”普法以来,我区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将法治融入文化,促进平台与队伍相协调、风景与阵地相交汇,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不断拓展法治文化的社会覆盖面,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体做到了平台、形式、阵地的“三创新”:

创新法治文化推广平台。一是打造法治文化模型。我们借鉴和发扬企业文化模型理论,从法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工作重点着手,在双桥街道康乐社区和地税局率先打造了由价值追求、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三大核心模块组成的法治文化模型,并在全区加以推广,成为了扬州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在基层实践的一种新模式。二是构建校园法治同盟。在环保、卫生、国土、工商、质监等×个部门选聘了×名优秀执法人员作为法治同盟者,定期为在校学生讲授专业法律知识,并借助自身工作专业条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业+社会法治同盟”的模式,搭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平台,提升了校园法治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打造法治文化建设联动机制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三是开通免费法律咨询电话。开通×免费法律咨询电话,实现全区居民法律咨询“零成本”,充分调动了居民“平时学法、日常守法、遇事找法、维权靠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开设普法微博短信。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推广,在原有×普法网的基础上,开设普法微博,针对网民的特点制作发布一些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法治产品,寓教于乐。定期向居民发送普法短信,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创新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一是“原生态”法治文化精品日益丰富。作为全国诗词、毛绒玩具之乡,我们组织×多位诗词创作者深入到基层、社区和厂企单位一线采风,创作编印了《×法治诗词》。采用卡通形式制作的法制动漫长毛绒玩具,让法治文化随着玩具礼品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地方法治文化主题巡演寓教于乐。×年在×街道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年在汊河街道举办法治文艺调演出,×年在双桥街道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巡回法治汇演或主题活动,向全区群众展示各镇(街道)地方特色法治文化,让群众在娱乐中提升法治素养。三是地方特色民间普法队伍深得民心。在加强法治文化传播、引领法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典型人群、典型做法的引导示范作用,成立了×等多支地方特色民间法制宣传队伍,引导他们在发扬社区文化和镇村特色的文艺表演、义务实践和志愿调解等各项活动中,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创新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一是法治文化“四线百景”遍地开花。结合新一轮的区划调整,按照“一地一品牌,一类多亮点”的目标,沿润扬路、扬天路、扬菱路、文昌路“四条主线”建设“百个”法治文化阵地,不仅依托现有的法治景观资源进行层次提高,品位提升,同时凭借“万亩良田安居工程”、工业集聚区、双拥一条街等农业、工业、人文资源进行优势整合,资源共享,使各类法治景观相串联、相呼应,做到串点成线、串珠成链,铺线成面,铺花成锦,形成具有×特点、富有鲜明个性的法治文化精品。至今,建成邗上消防文化街、西湖镇金槐村普法大道、黄泥沟石刻法治风光带、税收法治文化宣传基地等×座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基本实现每镇有阵地、每村有景观、机关有典型,其中引潮河法治文化广场喜获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二是法宣中心核心工程紧跟潮流。×年,我区投资×多万元,建成×平方米的以声、光、电多媒体展示形式为主的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心。法宣中心自今年×月运作以来,举办多次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法制讲座与培训,接待×多批省内外兄弟单位莅临参观交流,并获得广泛好评。三是法治文化“示范工程”覆盖全区。在全区实施基层法治文化“×”示范工程,重点培育×个法治文化示范镇(街道)、×个法治文化示范机关、×个法治文化示范村(社区),以典型带路,构建富有特色、覆盖全区的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

四、强化基础、突出检查,在创先争优中做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七五”普法以来,全区各地以宣传促发展,以试点带全面,用典型促整体,基层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创建带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强化以村居民依法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标准、夯实基础、丰富内涵、培育特色,进一步规范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内容和程序,提升“双创”工作质量。全区已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村”×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个,市级创成率达×%。通过开展普法“接力棒”延伸工程、村(居)换届选举法制培训和法律服务等基层普法活动,推进“学法讲堂”建设,引导广大公民自觉有序地参与依法治校、治村、治企等法治实践,基层依法自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艺鼓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法治文艺是我区开展普法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坚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戏”,在全区开展“法治文艺大篷车”进镇入村巡回演出,以歌舞演出、知识竞赛、小品短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缩短了法治文化与群众间的距离,引发了参与者的强烈共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重视法治文艺宣传队伍的建设和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成立了区法治文化中心、邗上街道木兰苑普法文艺队和大学生村官普法工作室,区、镇、村三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业余)的骨干,每年创作大批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等获奖作品素材取自基层,创作依靠基层,成果贡献基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欢迎。

检查促动,整体提升法制宣传水平。按照考核验收办法,我们对全区×个镇(街道)、×家单位进行了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促进全区“七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有效提升了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

五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依法行政不断强化,行政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公正司法有效推进,司法为民理念进一步确立,社会管理协调有序,法治惠民实践进一步丰富,民主政治得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升,“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是普法教育在基层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把职工的普法当作一种负担,被动应付。二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提升流动人口普法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今后,我们将紧密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深化对普法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抓好普法工作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打造普法工作的品牌特色,不断加快全区法治化进程,以法治环境的优化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提升。

我们将以此次“七五”普法中期考核为契机,把思想高度统一起来,把精力高度集中起来,把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在区委的领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全区普法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稳定大局,为我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第5篇: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

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 按照《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 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文旅局精心谋划、组织实施了一批健康旅游体育项目。现对文旅局健康产业进展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 该项目以温泉和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打造综合型温泉文化旅游项目,规划以温泉健康产业为核心,重点引入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康养医疗,该项目中的构建“温泉+”产业体系,实现多产业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该项目中的医养社区版块,以温泉为元素,中医为核心,发展医疗保健、养生养老、引进大健康理念,与省内知名中医院校合作,邀请专家坐诊等多方面服务。建设国际养生养老场所,提供温泉疗养、水疗项目、养心禅修、中医保健、健康体检、康复医疗、生活服料、膳食营养、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采取“温泉+特色医疗” 、“温泉+康养”的特色模式,营造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医养社区项目,已经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正在报批报建阶段,

二是“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项目。位于镇东新村。该项目中草药产业园完成栽、种金莲花等名贵观赏中药材 800 亩,为下一步发展中医药康养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是冠庆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 由冠庆发展有限公司于 2019 年投资建设。项目位于满族自治县头道村高家屯。

该项目的康养漂浮体验中心已建成。康养漂浮集中医调理、物理理疗、水力漂浮、音乐疗法、放松减压、心理疗法及保健氧疗等为一体的静眠调养新技术。通过物理理疗和心理治疗,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头昏、失眠等精神症状目的,可有效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针对亚健康、三高、肥胖、,慢性病人群,可达到深度排毒、疏通经络、修复细胞、提高免疫系统机能、激发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

该项目目前处于试验阶段,待条件成熟后推向市场运营接待游客。

四是体育产业相关内容 以县武术协会为基点,在全县各乡镇逐步建立分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良好作用,推出居家太极拳教学视频,以网络为媒介,线上、下同步推

广,丰富群众太极拳学习渠道;积极发展户外运动项目,推广微型马拉松、自行车、徒步等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

第6篇: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工作讲话

充分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刚才大家在发言中,都谈到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改革打开了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中国经济每一个周期性增长的背后,都离不开改革的强力支撑。这些年,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困难,下行压力加大,各种显性和潜在风险相互交织。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改革,用改革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为我们吸引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所以,我一直强调,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都属于“浅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能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可以说,谁在改革上赢得先机,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在改革上贻误了时机,就只能做一个追赶者,甚至被淘汰出局。

总的来说,我省在改革上是抓得非常紧,也是很有成效的,各地也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改革品牌。但同时,我们对改革的成果还不能估计过高,企业和群众反映,改革的“风”虽然刮起来了,但是“风力不强”,一些顽症难题还是“岿然不动”,老百姓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够多,距离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三个最”的改革目标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下一步,要下大决心、大力气继续推进。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

该市场发挥作用的,一定要放开。政府发挥作用,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放”的问题上,要以放为原则,不放为特例。经过几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目前省级累计取消下放了X项审批事项,占到X.X%。这里面很多的审批事项,确实属于“实在没道理”、“自己都觉得荒谬”,取消掉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那么还有一些审批事项,表面上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也行之有据,但事实上却束缚了市场活力、干扰了公平竞争,这些必须坚决彻底地取消或下放。比如,省编办作了一个调查,企业从市场准入到生产经营,还要过“五关”。一关一关地加起来,就像一个“套娃结构”,层层束缚了企业活力,推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革自己的命从来都是最难的,只有步步紧逼,才能把审批环节里的“水分”一点点挤出来,才能把多余的审批程序真正压减下去。

在“管”的问题上,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管为特例。在更彻底放权的同时,也要从根本上改变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批不管的现象,避免留下大片的监管盲区。有的部门不管审批了,不是说可以什么都不管了,相反,事中事后监管要做的事情更多,要担的责任更大,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便利和实惠留给企业群众,把责任和“麻烦”留给自己。现在还有些部门,抱着“谁审批、谁监管”这个挡箭牌不放,就是不提“谁主管、谁监管”,这事实上就是在推卸责任。同时,现在新的技术手段很多,要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注重流程优化、机构重组和队伍整合。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事物的监管,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抱着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不能简单套用旧思维、老黄历,搞“削足适履”,这样很可能就会把新生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是改革要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推进。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因此在改革推进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改革的碎片化。

比如,基层同志和企业反映,不少有价值的改革举措,都和条线部门的红头文件“打架”,以至于没法落地;有的改革“前减后增”、“主减附增”,前面的环节看上去省了,后面要跑的环节一样不少、甚至有增无减。

二是只见“盆景”、不见“风景”。

我们各地都有不少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做法,但是改革成果在面上复制推广还不多,“盆景”不少,“风景”还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效应的发挥。

推动改革的系统化、集成化,有这么两条要把握好:一个是各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说白了,就是要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一个“整体政府”、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服务。第二个是各层级之间要实现贯通。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理念,对于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确保改革上下顺畅、左右贯通、前后呼应。

三是加快构建“不见面审批”的办事模式。

我们提出的“不见面审批”模式,要作为全省一个普遍的制度安排,真正做到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数据问题。数据信息只有在交换和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现在反映比突出的是“信息孤岛”“信息烟囱”、地方上网率不高等问题。如果是因为技术标准不统一、端口不一致的原因,就要加快推进数据标准化,尽管过程可能会比较繁琐,但效果也会和“书同文、车同轨”一样,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如果是因为一些部门把数据信息作为垄断资源,甚至将此当作牟利工具,那么就要毫不客气地整改。省政府已经在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各地各部门要自觉主动配合,按照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一个渠道来报信息、用信息,形成完整高效的信息网。

充分发挥县一级落实改革任务、进行改革探索的双重作用。第一,作用独特,当好先锋。对县而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央和省级有什么机构,县一级也有与其大体对应的部门。一项改革如果在县级成功了,那么在全省推广也就问题不大。县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我省改革的重大突破,往往也都是在县级率先探索成功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矢志不移抓改革的激情,需要这种为了改革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讲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县一级对问题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症结在哪里、究竟怎么改,县一级的干部群众可能最有发言权。现在是发展的转型期,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很多东西都在重构,不管是经济发达还是相对薄弱,不管是苏南的县还是苏北的县,只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就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新机遇,有可能实现发展的“弯道超车”。

第二,空间很大,大有可为。县一级的改革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基层推进改革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责任与权力的困境,县一级责任大、权力小,很多事情看得见、管不着;二是事权和财权的困境,在分税体制下,县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财政运行压力较大,有时还存在“上面请客、地方买单”的现象,地方履职尽责的财力保障较弱;三是法律和改革的困境,很多改革举措动不动就碰到法律法规的“天花板”。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问题在工作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省里也充分理解。但是也要看到,任何重大改革都不是在万事俱备的时候才推出的,都需要冲破重重阻碍、克服种种制约,杀出一条血路。我们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改革也是如此,改革的空间是需要我们去争取、去创造的。比如,法律“天花板”问题。改革本身就是一项要触碰“天花板”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天花板下面把改革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这个“天花板”很多时候也不是原地不动的,是可以“往上顶一顶”,争取些空间的。特别是有的所谓“法律问题”,往往是法规规章的细枝末节问题,有的就是条线部门出的一些规定,而且不同部门的规定还有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正确理解立法精神,从立法意图出发、从上位法的规定出发,不要纠结于一些过时的条条框框。

第三,乘势而上,打造亮点。近几年来,各地在抓改革落地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希望大家乘势而上,聚焦关键、突出重点,打造更多的改革亮点。

改革的亮点从哪里来?要从试点效应的放大中来。我们省的改革试点很多,包括国家给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都赋予了我们很多先行先试的权限。不管是国家给我们的牌子,还是我们自身的试点,都要在改革上做足文章,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改革项目上,形成鲜明的改革品牌。

改革亮点,要从特色优势的打造中来。X各地改革发展的条件不一,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到自己推动改革的着力点,进而形成自己的改革亮点。省里正谋划实施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优化、细化和重构全省的发展布局。希望各地在省里明确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所处的功能区,对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推进的模式和机制,进行再审视、再谋划、再提升,通过改革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集中力量,来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干得好的事。

改革亮点,要从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来。衡量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县一级直接面对老百姓和市场主体,必须把他们反映最强烈、最直接的问题作为改革的风向标,直奔问题而去、直到问题解决。现在,我们在全省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富民增收改革等等,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要每年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抓成几件实实在在的改革事项,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

充分发挥“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改革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改革进行到今天,好啃的骨头基本上都啃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一把手”如果不把改革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工作是推不下去的。我说的这个“一把手”,既包括各地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也包括各级机关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大家都要把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负起主体责任,重大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第一,要敢为改革拍板。现在,改革越是深入推进,越是会遇到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一把手”当机立断、敢于拍板,否则很容易让改革“烂尾”、煮一锅夹生饭,对发展、对稳定、对老百姓的期望和信心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改革工作中有时候会存在这种情况,牵头部门提改革方案的时候,还是有棱有角,拿出来交由相关部门讨论的时候,有的部门要“出处”,有的部门要“依据”,找不到明确的“出处”和“依据”就拿掉,最后形成的方案棱角都磨光了,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样的文件发了还不如不发。有的改革文件老是在“翻烧饼”“打转转”,反复研究来、研究去,就是定不下来。这些时候,“一把手”就得站出来,亲自把关制定改革方案、文件,不是让你推敲字句,而是表明态度、划出重点、作出决断,抓住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放,让改革文件有棱有角,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在谋划改革方案时要广泛听取意见,集中更多智慧,一旦方案成型,主要领导就要及时研究、敢于拍板。特别是对一些意见分歧比较大、协调起来有难度的改革,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支持试。

第二,要勇为改革担当。现在,确实有不少同志存在思想顾虑,生怕在改革推进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要承担责任。我在这里强调,我们不会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出现工作失误而追究干部的责任,但要对推进改革不力、延误改革时机的进行严肃问责。不可否认,过去之所以办事流程复杂、提供材料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部门为了规避责任或图省事儿,一级压一级,最后把责任和麻烦都推给了基层,推给了群众,现在还有一些“孙连城”式的干部,说到底也是害怕承担改革干事的责任风险。我们抓改革,就是要向这样的“避责思维”说不,各级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从“避责思维”变成“负责思维”。省委旗帜鲜明地鼓励改革、支持干事创业,对勇于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干部,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奖励,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失败,只要是出于公心,没有谋私利,就宽容包容,不搞求全责备;对慵懒散甚至乱作为的干部,要坚决问责。省级机关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各市、县的改革探索,特别是遇到一些与现行规定不一致的问题时,要抱着支持改革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少说或不说“不行”,多研究探讨“怎么样才能行”。涉及需要修改法规规章的,要及时向上反映,多做改革的促进工作,而不能墨守成规地不改革甚至阻碍改革、否定改革。

第三,要善为改革用人。“一把手”是有很大权力的,这个权力要更多地用到改革推进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为改革用人、用改革的人。为改革用人,就是要把最优秀的干部、最精锐的力量用到改革上。改革涉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看问题、想办法,要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不是什么人都能来抓的。“一把手”要善于排兵布阵,让有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挑起改革的大梁。对有冲劲、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也要更多地放到改革一线,大胆使用、加压锻炼,形成一支能打硬仗的生力军。用改革的人,就是要重用想改革、会改革、改革有成果的干部。改革既要用干部,也要出干部,越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越是可能得罪方方面面的人,甚至会在一些关键时候丢票失分,对这些改革的闯将,要公正对待、倍加爱护,确保好钢用到刀刃上。改革的成效,要与政绩考核、选人用人、经费支持、倾斜政策资源等事项挂起钩来,切实强化改革的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形成竞相抓改革的生动局面。

第7篇: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促进 xx 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一、深化把握“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与战略意义 二、积极融入“ “ 双循环” ” 发展格局谋划 x xx 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立足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建设消费主导型城市 四、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 x xx 自主创新能力 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升 x xx 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六、以高水平开放合作作为支撑深入参与引领国际经济循环 七、以高紧密度区域合作为载体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八、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积极促进有效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这一战略部署,让 xx 经济在融入“双循环” 发展格局中全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不断促进 xx 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把握“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与战略意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十分丰富,要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这是我们做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工作的前提。首先, 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带动,对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循环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任何一个大国经济都是以国内需求为主体的,外部需求只是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的延伸和补充。其次,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开放为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与世界市场和国际规则接轨,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世界经济保持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 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要求。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在工作中, 要积极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国际循环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短期看近年来由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滥,“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沉渣泛起,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特别是今年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人流、物流阻断,全球物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跨境投资受阻、国际贸易放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损,世界经济将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正进入 xx 世纪 xx 年代全球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把扩大内需作为

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方向。

长期看后疫情时期,是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最佳时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市场、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受制于人, 其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于外需,依赖于国际循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调整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充分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成为必要的选择。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完善国内大循环,主要是畅通商品的大循环,保证全国在统一高效的商品市场上实现货畅其流;畅通要素供求大循环,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最终形成内需主导增长、消费拉动增长、创新驱动增长的局面。

xx 是典型的内需主导型、投资拉动型经济。在后疫情时期,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化发展动力的要求更为迫切、任务更为繁重。要抓住国家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时机,让 xx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二、积极融入“ “ 双循环” ” 发展格局谋划 x xx 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融入xx亚区域合作中谋划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xx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心,是区域或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是区域经济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一个中心

城市需要规模和体量,也需要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功能,这些都是在与区域的经济循环中实现的。xx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把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品位做高、形象做美,充分彰显在全国、在xx 亚地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xx 在“双循环”格局中加大对内合作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强化城市的开放功能,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提高参与国际合作的层次。

三、立足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建设消费主导型城市

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从全国而言,外部市场的萎缩使得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投资消费失衡成为突出矛盾,投资主导既严重扭曲了产业结构,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而且投资的边际产出持续下降。消费作为最主要的内需,应当成为xx 最主要的拉动力。xx 由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逐渐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由生产主导型城市,逐步变为消费主导型城市。针对居民消费需求,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居民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广大居民能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提升对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保障水平,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更多市民敢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居民消费好。特别是充分发挥交通设施便捷、发展基础雄厚、网点布局完善、高端消费业态集中、购物环境优越的有利条件,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态,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 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打造“xx 购物天堂”,使 xx 真正成为 xx 商贸中心。

四、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 x xx 自主创新能

发挥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市场急需、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组织政产学研用共同攻关;实施创新平台工程,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着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设国内枢纽型技术转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战略高度抓紧追赶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全力保障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氛围,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集中精力抓好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

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升 x xx 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围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压缩机、燃气轮机等优势产品,梳理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尽快实现突破。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维护产业安全。以国内价值链为依托,既壮大本土的“链主”企业,又培育有发展前途的“隐形冠军”。梳理具备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链,通过实施产业协同延链、企业培育建链、项目牵引强链、创新提升补链、数智赋能畅链、要素保障稳链等行动,增强

产业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善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建设力度,探索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走开放创新道路。

六、以高水平开放合作作为支撑深入参与引领国际经济循环

坚持开放带动,顺应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新型分工,积极加入新型产业链价值链和区域供给链,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本和资源,争取在国际经济新的循环体系中有所作为。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以及 xx 中心城市和 xx 地区广阔腹地的优势,打造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吸引集聚更多高质量外资企业。绘制重点产业招商目标“地图”,打造“区中园、组团式”模式,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扩大中欧班列等通道建设,在“走出去”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立足 xx、xx 亚区域合作,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和市场循环关系。

七、以高紧密度区域合作为载体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在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布局等方面, 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及相关规划做好对接。融入 xx 腹地和xxx 发展循环, 增强 xx 区域协作机制,发挥 xx 振兴与 xxx 协同发展连接带作用,推动产业合理转移和高效集聚。融入 xx 经济带、xxxxx区发展大循环,强化 xxx、xxxx 对口合作机制,全面对接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和思想观念,全面加强产业、资本、金融、项目互利合作,参与国内大循环和产业分工,促进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协

作。

八、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积极促进有效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坚持改革推动,着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要素提质增效,形成劳动力要素集聚效应,突出资本要素输血功能,破除技术要素转化瓶颈,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强化对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 xx 企业家投资兴业致力全面振兴。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从抓住“关键少数”向抓好“绝大多数”延伸,从优化政务环境向优化社会环境拓展,从整治突出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清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存在的“堵点”,让各种生产要素、各种优质资源按市场规律顺畅地运转起来,使域内域外企业“能投资”“敢投资”“愿投资”,真正使 xx 成为“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第8篇:企业2020年党委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X届X次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9年党建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20年党建工作任务,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积极投身新时代,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2019年党建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公司打造“三个品牌”,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实现良好开局、跨越式发展成效凸显的一年,也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服务中心效果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品质XX、创新XX、民生XX”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加快企业跨越式发展中彰显了党的作为。企业实现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三连优”,党建工作考核实现“两连优”,公司党委连续两年被授予“国资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企业发展在把关定向中提质增效。我们坚持把“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工作要求内嵌到公司生产经营各个方面,进一步发挥“两个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党委会前置程序,2019年,党委专题研究公司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等问题X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的把关定向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和培养使用,2019年,调整中层岗位X人,提拔任用中层干部X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主题教育与企业发展互动互促,先后组织集中学习3次,专题研讨X次,结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完成调研课题X个,领导班子共检视问题X个方面X条,并全部完成整改。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2019年,党委重点听取了公司棚改工作和XX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关情况的汇报,积极引领和推动改革创新,助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二)项目建设在精准服务中有序推进。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个重点,鼓劲造势,凝心聚力。坚持抓党建促业务,机关二支部继续深化“党建+项目”“党建+棚改”特色做法,在黄沟、体育馆、柑树等多个项目设立党小组,有效发挥了党员在项目征迁、攻坚克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置业公司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建进小区,设立“红色会客厅”,有效解决物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机关一支部深化党建创建双驱动,党建带创建、党建带脱贫攻坚,城市创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得到有效促进。公司党委与XX党工委在“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项目中成立了临时联合党支部,驻地联建效果明显,有效推动了“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围绕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在项目一线处理和解决问题,严格督查督办,派专人在体育馆、黄沟等项目现场驻地督查,有效破解了制约项目建设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党建工作在强基固本中得到加强。坚持从严管党治党,自觉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年初工作会上同时安排部署年度党建工作,每季度召开党建工作例会,及时召开党委会研究有关党建工作,每月将党建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考核。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素质提升,全年举办大讲堂X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春节收假全员大学习,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青年夜校”,集中授课X学时,对X多名青年员工进行了培训,是近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一次。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两学一做”内容纳入了支部“三会一课”,大力实施“强根铸魂国企兴”主题实践活动以标准化党支部创建为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积极推行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和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关一支部、机关二支部和置业公司支部顺利通过标准化党支部创建验收,X支部均被命名为标准化党支部,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统筹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措施,公司党建工作得到市委组织部和国资委党委的充分肯定,公司党委被市国资委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强根铸魂国企”先进单位等荣誉。注重在项目和基层一线发现、培养、发展党员和锻炼干部,2019年,发展党员X名,培养积极分子X名。

(四)思想文化在宣传引领中凝心聚力。坚持把引领思想舆论、凝聚攻坚合力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召开党委扩大会、中心组学习会、理论研讨会,做到党员领导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及时跟进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最新文件精神,全年累计开展中心组学习6次,并利用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党员学习群、学习强国、安康先锋等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出台了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宣传通讯队伍,通过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短视频,及时报道公司决策部署、工作进展和一线动态,对内讲好XX故事,对外传递XX声音,全年公司网站刊登新闻X篇,微信推送报道X篇,省市媒体对公司各类报道X余次。

(五)廉洁建设在立规肃纪中纵深推进。坚持逢会必讲党风廉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从严商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管理。坚持防范在前,做好源头防控,对公司招投标和重大物资采购程序进行全过程监督,抓住关键节点,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督导检查,进一步发挥了效能监察堵漏促管、增效促廉的作用,全年纪检监察室参与重大项目招标工作X余次。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不定期对员工工作作风、劳动纪律和考勤出勤等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建立学习、会议等学风会风专项督查机制。狠抓督查落实,结合年度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强化落地考核,进一步牵紧了责任分解、检查监督、责任倒查的工作链条。坚持挺纪在前,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立足早提醒、早警示,对新提拔调整干部进行任前廉洁谈话,提升了廉洁从业能力。

(六)群团工作在和谐共建中彰显活力。坚持党建引领,党工团群共建,以群团组织为平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围绕企业目标任务,通过保障员工福利,开展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员工跨越式发展共识,成功举办了迎新晚会和迎新春茶话会;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实现了党有所指,团有行动,开展了文明劝导、助残扶志、关爱智障儿童、义务献血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公司团委被团市委授予“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奖”“2019年度共青团工作优秀奖”;组织了妇联换届,选举了新一届妇联组织,启动了“优秀文艺人才库”建设,汇聚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公司法务部办证小组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五一巾帼标兵岗”,被市妇联授予“2019年度市直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坚持“党建+创建”双驱动模式,扎实抓好城市创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公司五城联创工作在创建工作年度考核工作中,得到市创建办考核组的高度肯定,脱贫攻坚工作围绕产业扶贫和扶持龙头企业产品推介上做文章,帮扶企业201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0%,得到了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倍感艰辛。一年来,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三个XX”战略基础得到夯实,企业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发展效果正在凸显,全年实现利润XX万元,资产总额突破百亿大关,全面完成年初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目标指标;各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业务板块蓬勃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政治引领、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干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公司党委,向过去一年来为公司发展付出辛勤努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员工,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深刻感到,做好公司党建工作,必须善于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契机,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要求、充满激情活力,以坚定决心坚持定力,用持续胜利激发更大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大局和方向、组织和队伍、教育和培训、基层和基础、考核和奖惩五个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找准工作抓手,坚持不换“频道”抓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须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重大任务,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勇于担当作为,有效发挥作用,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方面聚焦聚力,奋发有为,使党建工作真正富有活力、富有内涵,更好地服务、保障和推动公司各项工作开展。

二、形势任务分析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公司纵深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市国资委党委各项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尤为迫切,坚定不移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重大政治原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部署,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为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国企党建工作的新理念,用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领航新征程,开创国企党建工作新局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国企党建新思维,适应新时代,落实新要求。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公司纵深发展,是凝聚智慧和力量,引领和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流企业需要一流党建,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企业。近年来,XXXX能够走出低谷,走向持续健康发展轨道,顺利实现国资考核“三连优”,发展成为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得益于很多因素,但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价值引领和优势发挥。坚定不移打造“品质XX、创新XX、民生XX”,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是公司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重要部署和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公司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坚定信心、攻艰克难,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公司纵深发展,是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需要。近年来,公司党建工作呈现出逐步加强、不断进步的良好态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照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创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权责不清、管理粗放的问题日益显现,需要企业党组织站位更高、把向更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经营水平、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年轻党员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不够。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做大,关键岗位人才不足和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并存,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落实“三项机制”,加大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克服和解决。

三、2020年党建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司坚定不移打造“三个XX”,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认真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党建工作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九次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党建工作的新成效凝聚员工思想、提振员工精神、汇聚员工力量,为打造“品质XX、创新XX、民生XX”,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公司党委今年的整体工作思路是:突出“一条主线”、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五个提升”。

突出“一条主线”: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力量,坚决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抓住“一个重点”: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员动员,奋勇争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坚定不移打造“三个XX”,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实现“五个提升”:通过扎实工作、创新载体、发挥优势,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新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政治建设提升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首位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刻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态度特别坚决、行动特别自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党组织各项工作要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三是把强化理论武装贯彻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永恒主题,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研讨,努力实现成果转化。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采取专题党课、现场体验、互动教学等方式,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员干部活动,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和情感融入。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重大问题党委会前置研究讨论要求,优化完善前置事项清单,提高前置审议质量。落实“三重一大”事项按制度规范执行。

(二)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组织建设提升

持续加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党支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一是要压实党建工作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汉阴项目公司党支部建设,选强配优支部班子,做好安康宾馆党支部换届工作,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方式方法。各党支部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真正把党的建设抓到底、抓到位。二是要激发支部活力。各支部要全面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格程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借助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介,开阔视野、丰富形式,精心谋划和部署主题党日活动,催发党建内生动力。要进一步深化特色亮点,注重总结提炼和推广,打造XXXX党建特色品牌。三是要做好深度融合。坚持抓生产经营从抓党建工作入手,抓党建工作从抓生产经营出发,坚持“四同步”“四对接”,聚焦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发展,聚焦重点改革推进,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要在项目建设和棚改拆迁中,积极与各工程单位和项目所在地开展党建共建、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行动等活动,发挥合力,促进项目高质量完成,要在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改革推进方面,加大调查研究,为企业优化产业布局,理顺体制机制,完成转型转变把好脉。

(三)进一步抓实意识形态,推进思想建设提升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一是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员工队伍思想动态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绝不给错误思潮和主张提供传播的空间和渠道。二是要提升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力。持续加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员工爱党爱国、爱企爱家、爱岗爱业。把握重大节点、重点任务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强化典型引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用活公司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站等宣传载体,深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形式,通过内外推广和全面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引领、示范、带动效应。以“学习强国”APP积分排行为抓手,积极实践“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要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继续坚持党建带群建,以群团组织为平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青工委、志愿服务队等群团组织作用,重点做好重大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和主题党日等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好各种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全面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统筹做好省级文明单位创建,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继续做好城市创建和脱贫攻坚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推进队伍建设提升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我们要强化人才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一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公司党委将进一步发挥在选聘标准、规范程序、组织考察等方面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政治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认真落实“三项机制”,切实加强对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和培养使用,制定出台公司中层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部分岗位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好局面,不断提高中层干部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进出机制,保持队伍活力。二是要完善培养使用机制。要树立“岗位育人才、人人可成才、人人是人才”的理念,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对急需的、短缺的专业人员要采取送出去培养、放到关键岗位历练等办法,使其尽快成才。要打破论资排辈,把握人才的最佳使用期和发挥作用的最佳岗位,扬长避短、用长容短、取长补短,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三坚持正向激励,破解“马太效应”。在员工队伍中,好的愈好、差的愈差的“马太效应”日益显现。有的人能力强、态度好,受到器重,什么苦活累活都交给他去办,忙得要命;有的人能力偏弱、态度不够积极,不受重用,没有承担太多任务,闲得发慌,于是就形成了干的人在干、看的人在看。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们要树立起担当作为的正确用人导向,把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员工及时大胆地用起来,产生“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五)进一步加强纪律约束,推进作风建设提升

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扎实推进党风廉洁建设落实落细,坚持以党风带作风,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一要驰而不息抓教育。要进一步深化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党规党纪教育、案例警示教育、重要节点教育、岗位风险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学习“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规党纪,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以上率下,常抓不懈,大力改进文风会风作风,推动化风成俗、成为习惯,做到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不断优化廉洁教育方式方法。二要坚持不懈抓监督。要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支部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责任体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加大对企业关键岗位、重点领域的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部门的监督,突出“三重一大”决策、工程招投标、改制重组、产权变更和交易等重点环节的监督,严肃查处侵吞挥霍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违规违纪问题。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冷硬横推”等问题和现象,坚决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做事、占位不谋事”等软、懒、散、拖现象,建立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三要一以贯之抓执纪。要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提醒、明察暗访、专项整治活动,特别要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对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不力、管党治党责任缺失、问题整改不落实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责问责,综合运用“四种形态”,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辛勤耕耘有收获,整装出发向未来。同志们,做好新时代党建工作,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和市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书写历史的信心气魄和不辱使命的担当作为,坚定不移地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努力推动公司党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不断深化,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三个XX”,建设全市一流国有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第9篇: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国家统计督察为契机,聚焦统计法定职责履行、统计造假专项治理、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切实维护统计法律法规权威,推动统计改革发展,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统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加强党对统计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决依法治统管统,切实提高统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忠诚履职、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高度来认识依法统计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保障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二)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统计法》?《意见》《办法》《规定》以及《省统计条例》为根本遵循,全面执行国家统计法律法规,遵守国家统计政令,履行统计法定职责,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三)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违纪违法行为。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加大统计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常态化开展推动统计“双随机”核查,严肃惩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形成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高压态势。

(四)坚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坚持以制度管数、管人,从严规范执行联网直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普查等统计调查方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数据填报、审核、查询、汇总等各环节工作,全面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三、组织机构

县统计局成立关于进一步加强系统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服务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抓好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如强督促检查和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升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1.加强名录库管理。坚持“先进库、后有数”,?“要进库、走程序”的要求,规范名录库管理和“四上”企业审批工作,杜绝名录造假、编造虚拟单位,确保统计名录库信息真实、准确。一要实现基本单位信息动态化管理。严格按照省市统计局安排部署,加强与工商、民政、编制、税务、质监等部门沟通协调,定期维护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确保新生单位及时入库、变更单位及时完善相关信息、关闭或注销单位及时进行标志剔出。二要加强“四上”企业入库审核。加强“四上”企业名录库管理,确保“四上”企业基本信息实现动态维护,把好新投产企业动态入库、成长性企业年度入库“第一关",确保入库企业信息准确、完整。三要强化“四下”企业名录维护管理。加强与各专项调查的协同配合,及时为“四下”企业调查或样本轮换提供准确全面的样本框信息。

2.切实保障统计数据源头质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管理本辖区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认真组织调查对象按时完成各项常规统计工作及普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统计调查任务,及时报送相关统计资料。一要加强调查单位统计规范化管理。督促所有调查单位(包括“四上”、“四下”企业、投资项目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乡镇街道等)必须依法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严格落实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做到统计台账、财务资料、原始凭证与直报平台数据相符,落实统计员、分管统计领导、主要领导签报制,特别是乡镇相关统计资料,要有行政村(新型社区)基础数据资料支撑。实现源头统计报表全程留档管理,确保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不迟报,确保数出有据,可核查、可追溯。二要全面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督促“四上”企业、投资项目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乡镇(街道)必须有专职统计员、有专用电脑、有资料柜、有办公场地、有统计制度,确保联网直报系统畅通。三要夯实部门统计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基础数据提供部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牵头负责部门、《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提供部门要建立相关基础数据合账,确保部门数据动态衔接,对异常数据及时进行核查校正,并按时限要求及时向同级统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

3.健全和完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全县统计系统要从严落实《统计法》《意见》《办法》《省统计条例》?,切实抓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一是要面落实统计方法制度。县区、乡镇(街道)要认真贯彻执行普查、常规调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统计方法制度,依法、依规开展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查询、汇总、评估、上报等工作,确保数据动态衔接、关联指标匹配、异常数据可核查。二要明确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严格、务实、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机制,乡镇为辖区内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责任主体;县区统计局为主管专业数据质量的监管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为行业数据质量的责任主体;各调查单位为报送数据质量的直接责任主体,对签署、上报的统计资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三要健全完善“双随机”核查制度。重点围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台账建立情况、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数据动态衔接和关联指标匹配情况、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联网直报平台畅通情况等内容,对发现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4.加强统计法规宣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统一授课、上门讲解、选派业务骨干讲授等方式,加大统计法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党校集中轮训等载体,或送学上门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培训。坚持“四上企业"和准规模企业、项目单位统计人员培训全覆盖,对统计业务技能、入库申报要求、统计法律法规等重点内容常态化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基层统计业务水平,确保基层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5.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责任意识,依法从严治统、管统,将统计数据搜集、审核、加工、汇总、上报、公布纳入法治化轨道,对统计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二)对标《规定》督察内容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要对标对表《规定》明确的督察内容,明确职责、查疑补漏、立行立改,充分做好国家统计局督查各项准备工作。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等情况。

聚焦问题:没有完全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没有完成国家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不严格。

整治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有关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意见》?20项具体工作任务(有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有印证资料)。二是对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处。三是整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成果,做实做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2.履行统计法定职责,遵守执行统计法律法规,严守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法律底线,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职权,依法组织开展统计工作,依法实施和监管统计调查,依法报请审批或备案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制度,落实统计普法责任制等情况。

聚焦问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的意识不强;未经批准、备案开展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管理不够严格;制定违背统计法精神的文件,放任默认其他机构和人员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编造虚假资料申报“四上”企业和投资项目名录库;强令或者授意调查对象按指定数据、数值区间、增速报数;编造并代填代报企业(单位)数据;篡改调查对象原始统计数据评估不够规范严谨,评估依据不够充分;

-没有及时查询资料;要求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调查对象瞒报、漏报、迟报、虚报数据,对行政干预不抵制、甚至主动配合统计造假。

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对统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培训教育全覆盖。二是严肃查处非法统计调查项目,依法审批备案统计调查项目。三是全面清理纠正违背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五是清理行业主管部门代替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进行培训的做法。六是对源头数据造假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七是严格“四上”企业和项目入库管理,确保入库对象真实准确。八是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做到统计普法全覆盖。

2.执行国家统计规则,遵守国家统计政令,遵守统计职业道德,执行统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各项统计工作部署,组织实施统计改革,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等情况。

聚焦问题:执行国家统计规则、统计政令不严不实,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统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执行不力;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各项统计改革没有进展;统计基层规范建设没有全覆盖,部分数据数出无据;没有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数据评估不够规范严谨,评估依据不够充分;指标审核规则不够科学合理,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设有及时查询校正;统计机构对数据质量审核不到位。

整治措施:一是对执行国家统计规则,遵守国家统计政令,遵守统计职业道德,执行上级统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各项统计工作部署。二是各项统计改革稳步推进,有资料、有成果。三是加强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检查、指导,实现基层统计机构规范化达标全覆盖。四是按照《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体系。五是完善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制度,确保数出有据、客观真实可追溯。六是加强数据关联指标联审把关,及时查询校正异常数据。

3.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监督检查统计工作,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移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或者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落实统计领域诚信建设制度等情况。

聚焦问题:履行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主体责任不到位,防惩统计造假担当不够,对地方行政干预抵制不坚决;履行统计监督检查职责不到位,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缺乏主动性,长期不执法、软执法、选择性执法;包庇纵容统计造假行为;对国家和省市转办案件未严格进行执法检查;未设立公开统计违法举报渠道,对举报的违法案件线索未及时核实处理;统计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能力不足;统计违法责任人责任追究“宽松软”,未严格按照《意见》《办法》向纪委监委、任免机关移送相关责任人违纪违法线索,应当承担党纪政务责任的责任人未予以追究;未严格依法对企业等统计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未按照诚信建设制度,认定、公示统计严重失信企业。

整治措施:一是严格落实统计机构负责人和统计人员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制。二是推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统计机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统计法纪意识。三是对落实防惩统计造假第一责任和主体责任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四是落实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五是对2017年以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是否到位(包括案件是否查实、对违法单位行政处罚是否依法进行、处分处理建议是否按规定提出并移送、是否依法认定严重失信企业和人员并进行公示等)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六是加大“双随机”核查力度,规范核查程序、突出核查实效、做实源头数据质量。七是对2017年以来接到的统计违法举报线索核实处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八是严格按照《意见》《办法》规定,规范及时向任免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移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九是对统计违法案件查处不到位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

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十是持续加大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公示和联合惩戒力度,严格按照《意见》《办法》认定和公示统计严重失信企业。

责任单位:县统计局

五、工作要求

(一)深入自查自纠。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对照“两方面、九项”主要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围绕“聚焦问题、查疑补漏、强化措施、突出整改”的原则,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工作。梳理汇总形成自查报告(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措施,特别要收集整理相关印证资料),于2020年4月15日前报县统计局。

(二)严肃督查核查。县统计局将适时报请并会同县政府督查办对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核查,对统计工作规范化要求落实不到位或相关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具体督查时间另行通知。特别在延伸督查源头调查对象时,一旦发现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将启动统计执法程序,严肃处理。

(三)以实战状态做好国家督查准备。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早着手、精心准备,以实战状态扎实做好国家统计督察准备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统计督察的重要意义,对照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计法律法规、国家统计政令等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整改落实。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统计局、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早安排、早动手,把规范统计管理,依法开展统计调查,提高数据质量等工作做实做细,确保本辖区、本部门统计工作经得起督察检查。

上一篇:银行金库方案下一篇:学校消防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