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2023-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基于体育强国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考

体育强国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探究有效教学策略解决问题,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基于体育强国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机遇分析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多种教学问题。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相关政策明确的提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形式,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高度关注,将要纳入学校的考核机制中。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需要以体育强国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特点,创新体育项目,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建设作出巨大的奉献。

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2.1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对课程方向的设定,对课程内容编写具有重要影响,是课程开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部分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没有进行足够重视,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从体育强国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制定明确的公共体育教学目标。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标准不统一,同时具有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照搬硬套,难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外,部分高校在教学课程目标设定的过程中缺乏和实际结合,对于兴趣的根本目标不相符合。

2.2 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目前,高校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没有进行足够重视,缺乏相关资金的投入,造成体育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运动设施设备和场地的支持和保障,对许多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比如缺乏篮球、足球等专门的体育锻炼场地以及相关的体育项目器材。高校公共体育硬件设备不完善,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

2.3 缺乏特色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许多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的实际要求和新时期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缺乏特色的教学课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降低学生在课堂体育项目活动的参与度,难以取得理想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管理体系不完善,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选择的过程中对各项体育项目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性,进行体育课程的盲选,形成热门的体育课程选择人数较多,对于运动量大的足球、排球等项目选择较少。学生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正确的体育课程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初衷不相符合。

3 基于体育强国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考

3.1 明确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思想意识,熟练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进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设置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习惯和意识为中心教学内容,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加强健身娱乐性、实用性和终身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另外,体育教师要加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体育运动项目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勇于面对和解决。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健身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知,同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课程基础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设备。高校可以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根据体育教学课程建设相配套的运动场馆,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比如,在高校受到欢迎的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可以在室内室外建立相应的场地,提供充足的器具,同时需要加强体育教学场地的维护工作,为学生提供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校可以积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和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可以采用互换资源、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校外的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学校体育设备、运动场地的建设。

高校要注重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策划和管理,保证课程科学合理性。高校逐渐减少体育兼职教师,壮大师资力量,适当增加公共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吸进更好的优秀教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另外,高校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岗位职责,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3.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创新

第一,高校创新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进行课内外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设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比如,根据课程开展相应的篮球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高校在课外时间可以创办兴趣社团、体育娱乐活动等,开展课外时间的体育运动,为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提供锻炼的平台和环境,满足学生人性化需求;高校定期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举办运动会、院系和班级的体育联赛等赛事,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直观的考量,发挥一体化集中教学的重要作用。

第二,高校可以凭借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线上线下体育教学模式,利用健身和运动的APP进行教学,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行自主锻炼,同时可以利用软件聊天和视频功能得到教师的远程指导,便于教师通过软件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另外,现代钉钉、腾讯会议等相关教学软件,能够为教师在特定班级内进行线上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体育运动专业技术技能进行专项教学,对学生的训练进行检查。教师还可以以直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即时互动,传授体育教学知识,调动學生参与直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基于体育强国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对自身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加大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资金支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

(作者单位:私立华联学院)

作者:吴丹霞

第2篇:试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 要】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除知识和能力要向高标准看齐,还特别强调要有强健的体魄。本文就试着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入手,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全面剖析,以此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以获得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质量

近年以来,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已有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及观念正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教学方法也在逐渐改进,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提供更多教学选择的同时,也将公共体育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为此,我们务必要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略作讨论,以求找到有效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提供必需的引导。

一、厘清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以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进步,社会个行业对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本只关心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逐渐转变为综合考虑人才知识储备、能力高低、身体素质强弱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已进入到了大刀阔斧改革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从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找准能够使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高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以获得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具体而言,體育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让学生开始变得热爱运动,又可以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让学生能够一生受益。可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尚存一定的问题,体育教师未能根据课程实际需求来制定出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不仅是学生认为公共体育课程只是用于放松的娱乐性课程,就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认为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不必要,而体育教师也极为消极地将课让给其他学科,这样大家也就形成了体育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认知。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必须要进一步厘清,体育教师需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自己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知,清楚地知道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公共体育课程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上来,以此来使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为学生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增强奠定基础。

二、灵活安排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有较强关联性和延续性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就与高中阶段保持了完全一致,大致就是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创新,部分课程安排还与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所重叠,加上为了节约教学资源多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并没有能够享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安排必须要变得更为灵活,体育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延续初高中时期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资源配置来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以此来使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升,为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创造更多的可能。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将公共体育课程表进行丰富,不仅要让公共体育课程囊括初高中阶段的经典体育活动项目,还要将更为丰富、精彩、多元化的项目提供给学生,如电子竞技就可以纳入到课程安排之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对体育锻炼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既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获得了肌肉与韧带的锻炼,又借由新兴的电子竞技运动项目强化了身体四肢的协调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从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还要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取舍,既要确保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的有效教学,又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先讲解、再示范、后训练、最后纠正的程式化教学,转而采用“理论+实践”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构建良好体育活动氛围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培养,从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才能得以保障。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要对公共体育课程所采用的教材进行改革,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除了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必要的户外训练教学之外,还要注意教学大纲中对理论教学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体育教材予以正确对待,尽量精选一些形式新颖且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如户外攀岩、瑜伽、电子竞技等,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同时,确保教材内容的设置能够符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从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才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三、持续优化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以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也存在过于注重成绩的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先考虑的是如何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去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做过多的考虑,未能将“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之中,反而是大量采用强竞技性的课程安排来迫使学生进行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变得更为合理,体育教师既要保证在课程中设置一定的竞技性项目来让学生能够绷紧神经努力学习,又要安排适当的理论课程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巧进行有效提升,还要不断降低学习成绩在考核评定中的权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将“重在参与”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促使学生能够更为灵活地去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训练,以此来以此来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增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极为迅猛的,在大量需求人才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逐渐要求人才除了要具备能满足工作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有足以支撑工作持续稳定进行的强健体魄,故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向更高层次的标准看齐。此时,高职院校应更为积极地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持续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体魄强健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将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及环境,一举打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李颖

第3篇: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和能力的高要求上,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对于学校中的公共体育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较好的运动技巧,是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论文将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入手,从公共体育教程的设置、课程结构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立等多个角度,剖析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如何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教学 公共体育教程 教学质量 对策

步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已得到大力深化,教育思想也受到革新,教学方法不断进化,为院校老师提供更多教学思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公共体育教课中,仍旧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教育部更是对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针对要求和不足之处,高职院校应当加快解决的步伐,提出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目前高职院校公体课程与教学现状

尽管近多年来,诸多院校已对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了大大阔斧的改革,如设立了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多选课程、专项提高课程等多样化的课表,但依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喜欢运动、但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很多院校在公体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课程指导思想含糊不清

体育课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均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指引学生养成终生热爱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受益终生。不过,因为在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却明显存在着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的问题,使得体育课程背离实际需求,体育课难以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偏差,最明显的表现为,不仅是学生,也包括了很多其它学科的教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可有可无,更为偏重成绩的观念,而体育教师则表现消极,主动让课给其它学科。受整体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自然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二)课程安排生硬,灵活度有限

在走访本市数所高职院校发现,其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与高中阶段雷同,包括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数个门类,创新之处不大,且因教学资源紧张,多为大班上课,学生对重复的课程多有诟病,兴趣较低。

(三)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在公共体育课程测评的设置上,以及对公体教师的考核上,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成绩的问题,相反,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被摆放在次要位置,这实际上违背了“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同时,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安排上,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二、提升公共体育课程和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改善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

体育课表,不仅要囊括高中阶段的体育活动选项,更要有丰富、多元化的项目提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

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局限于常规的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努力提供多元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其中。同时也包括了教师层面上,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在体育课上,教师应终止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先的基于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基本技能的体育教课方法,摆脱先讲解、再示范、后训练、并纠正的固定程式化教学,这种方式往往过多地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操控性,会抵消学生的创新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反之,应该在实践中带动学生的训练,在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问题,寓教于乐,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二)优化体育考核制度

在中国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应当尽力避免唯以成绩定优论,每一位公共体育教师都应当自我优化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学校则应该优化体育考试制度。首先,对体育教师来说,不能以体育成绩来判定学生是否适合体育训练,本着体育重在参与的精神,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之中。果断摒弃对死板的考试章程,因为唯成绩论,会挫伤很多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体育学习的兴趣。建议实行小班上课,教师认真体察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及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校而言,则努力优化体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完善考核要求,不能仅以成绩定优劣。

(三)体育教材的大力改革

实践应当与理论完美结合。在公共体育的授课中,除了户外训练外,还有理论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在现实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将体育教材被视为空物,实际上,教材的师范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学生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性体育意识,培养理论素养,立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因此,在教材的改革上,应精选一些形式新颖、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并符合青春期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材料,同时,补充一些适合现代社会的体育项目,如时下流行的瑜伽、户外攀岩等,努力与市场化体育项目接轨,让需求改变体育课程。

三、小结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学校应该积极培育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身强体魄的青年俊才。而对于目前学校中公共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少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纠正,克服难题,完善体育教学体制。此外,也需要从改变观念做起,将体育生活化,不以成绩定优劣,深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实行多维度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以培养全面素质教育学生为最高目标,努力开拓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孔军.高校体育与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 鱼飞.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运动训练方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3] 张振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4] 单保海.大学体育教育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 张景凯.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陈欣

第4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贯彻国家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响应国家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许多高校纷纷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显示:(1)武汉工商学院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身体健康作为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逐渐下降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接受体育课程的最后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制约着学生未来能否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因此,本文力究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期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笔者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量图书资料,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期刊、论文,全面了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这些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1.2.2、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对比,为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1.2.4、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需要的信息,设计关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抽取部分学生发放问卷。

2、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条件和基础,教学目标的模糊势必会造成预定教学效果的偏差。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教学目标不应该只限于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应该放在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意识,达到生理、心理、技能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发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同样造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武汉工商学院开设的体育课程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武术等项目,以学生自己选修为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项目都有人数限制,一部分学生被迫调到其他体育项目,相应地限制了这一部分学生上课的兴趣。经过调查得知,武汉工商学院只有大一和大二学生才有体育课,每周一节,由此可见,体育课程设置的不仅年限短,而且课时少,不能有力促进学生大学四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2.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

国家实行新课改以来,许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泛泛之谈,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导致教学模式维持没变,依旧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缺少许多师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和讨论,难免造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生体育技能达标情况考核为主,只注重学生最后考试结果,忽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情感、努力程度、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评定。调查过程中发现,体育课程选修之前,部分学生从小受过一定程度上的体育兴趣培训或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致使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参差不齐,虽然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努力,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这部分有基础的学生相比,依旧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采用传统的技能达标考核标准进行考试,很容易磨灭这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

中学阶段,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没有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进入高校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生自由度的提高,电子产品进入了学生生活,手机和游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势必会减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欠缺,不能将自身专业知识很好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有些教师从小运动员出身,在体育教学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往往以较高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理清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没有开设游泳、体操、体育舞蹈等诸多项目,学校有不少这类项目的教师,他们不得不进行跨项目教学,这种跨项目教学不但影响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2.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

场馆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具备充足的场馆、完善的器材,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选修课中,存在许多学生共用一片场地情况,造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大打折扣。同时,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课程在室外进行,难免遭受下雨等恶劣天气影响,严重影响课程目标设计和进行。体育文化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活动是宣传体育知识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来看,武汉工商学院每年在体育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举办上少之又少,加上各种体育社团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支持,不能发挥其真实的作用,也相应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当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身体是工作或学习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因此,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学生现阶段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工作、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课程上的第一选择。同时,应当增加体育课程的年限和每周体育课程的次数,合理分配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实践课程的比重,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和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程度,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3.2、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体育课程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逐渐由控制者向引导者过渡,引领学生由灌输式向合作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迈进。比如:教学前,教师可以挑选有运动经验的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老师再对此进行评价,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不但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易犯错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沿用考核评价体系,考试虽然是展示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存在许多偏颇。评价时,应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因认真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技能、心理、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3.3、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度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表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追求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体育运动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引入新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目前,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派遣年轻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进行任教,调整好师资结构,院校领导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教师做好自评和反馈工作,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4、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文化活动宣传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体育设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武汉工商学院目前场地设施较为短缺,学校领导应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增加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同时延长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时间,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对场馆进行维修,确保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健康观念的另一种方式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拉动学校及周边商家对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利用校园广播、学报、宣传栏等媒介对武汉工商学院近期体育活动举办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开展体育文化知识讲座和举办体育知识技能大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学校领导要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大力支持,不仅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1):94-99.

[2]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2):157-160.

[3]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5):88-96.

[4]韩冰.终身体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

[5]刘星.泰山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6]陈龙.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8]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2):157-160.

第5篇:体育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应用的优化思路研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关键点,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多媒体教学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 体育多媒体 公共体育课程 优化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成为高校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当前体育教学手段创新的关键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和动画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体育多媒体教学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积极意义

(一)多媒体的运用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兴趣,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和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变化,直观又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打破体育教师的年龄局限,一般来说,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动作渐渐无法完成示范,而讲解示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而体育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重点与难点制作成课件,着重的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讲解,容易帮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配合适当的练习,更加深学生的体会与印象。

(四)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大量相关视频、图片以及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整合,配以文字说明,形成动静结合、多位一体的容量更大的演示课程,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一)课件制作的不规范,使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时起到反作用,过多的追求视听效果,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略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过多的演示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教学效果评价缺乏整体性。视理论教学为灌输理论的过程,实践课教学为单纯的动作演练。

三、体育多媒体教学的优化思路

可以看出,在体育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容易突破重点与难点,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意识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操作不当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理解有误,反而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鉴于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树立系统的观念,将多媒体融入实践教学内容

应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体育课程中的辅助性工具,多媒体教学只是在适宜的有必要的教学过程中辅助体育教学,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加入,而忽略了学校体育教学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相统一的原则。应系统地设计教学方案,将其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来考虑,这样才能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

(二)充分利用便携式多媒体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体育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体育多媒体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在教室观看视频、图片,而后,在下一个教学过程进行实践,这样的操作,往往导致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手机、掌上电脑、便携式投影仪均可以作为多媒体工具,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可以在讲解示范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重点、难点技术的体验立即得以唤醒,并且得以巩固。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体育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同样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让多媒体课件成为了教学的主导,而只是通过其进行展示,而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课程内容。

基于上述的优化思路,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往往能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相互配合、相互参照,使得评价真正整体化。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课题号:13XKYTB043。

参考文献:

[1] 佘敏克,何彦辉等.体育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不同教学模式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闫冰.基于体育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体育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2010(9).

[3] 张萍.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4] 蔡志坚.试论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创建过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24-125.

[5] 郭宇杰,高沫.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

第6篇: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公共体育课程 立体化教学资源 建设 应用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2.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2.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2.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5结论

对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利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体育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第7篇: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冬季体育;公体课程;体育教学;冰雪项目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的健康意识及在中小学积累的冰雪项目的运动技能是其产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关键,对冰雪项目的认识不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是畏惧冰雪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对开设冰雪体育课持肯定态度;高校冬季体育场地、器材条件制约了冰雪体育教学的开展。提出应弘扬冬季体育运动文化,加强冬季体育课程建设,冰雪项目与非冰雪项目课程同时开设,加大冬季体育课程资金的投入等措施改善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提高冬季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课客观上对全民健身和大学体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当前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学生们对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不但能增强体魄、提高御寒能力和预防疾病,还有利于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在冬季应该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与冬季体育运动有关的健身娱乐活动。针对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冬季体育教学的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中的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15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5人、体育教师75人、不同专业的在修体育选项课大学生1500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调研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广泛阅读、收集、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重点研究了冬季体育课程建设和学校体育的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社会调查方法的问卷设计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3种问卷,并请11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专家对问卷可行性的认可率是90.9%。于2006年12月对东北三省15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大学生分别发放问卷15份、75份、1500份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份、66份、1052份,回收率分别为100%、88%和70%。

1.2.3访问调查法

对东北三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省高教处和相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并到教学场地对学生、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访谈,全面了解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程情况。

1.2.4观察法

对全部被调查的各高校冬季体育课进行现场观摩,了解教学场地、设施条件及教师的业务能力等基本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冬季体育课的认识

2.1.1学生对冬季体育课程的选项情况

东北三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大约11月20日~次年1月10日期间,以下同)的开设分为3种情况:冰雪项目课程、冰雪项目与非冰雪项目课程兼有、非冰雪项目课程。其中,冰雪体育课程的选项中学生选择率列第1位的是滑雪(33.9%),其它选项依次为速度滑冰(21.4%)、雪地足球(17.9%)等;学生选择非冰雪项目列第1位的为游泳占21.6%,其它选项依次为篮球(19.6%)、健美操(15.5%)等。

2.1.2学生选择非冰雪项目课程的动机

从调查结果看(表1),共有465名学生愿意接受非冰雪体育课程,其主要动机是害怕寒冷、占67.5%;列第2位的是专项爱好,占62.6%;列第3位的是使身体更健康。在寒冷的气温下进行体育锻炼具有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预防感冒等益处。可见,大学生对冰雪体育项目认识不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是畏惧冰雪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

2.1.3学生选择冰雪体育项目课程的动机

在调查中共有587名学生愿意接受冰雪体育项目课程,其主要动机是使身体更健康、专项爱好和发挥自身体育能力(表1)。可见,学生的健康意识及在中小学积累的冰雪项目的运动技能是其产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关键。大学生们对冬季性体育课的热爱主要来自于雪上项目,因为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大学生竞争意识强,乐于参与竞争和接受各种挑战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具有刺激性强、竞争性激烈的高山滑雪、雪地足球和冰球运动等冬季体育项目很受大学生的喜爱,这些项目都能使大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到愉悦,能够满足其体验成功、体现自身价值的欲望。

2.1.4学生对冰雪体育课程上课收费的认识

如果学校没有冬季性体育课程的场地设施,到校外上滑雪室内滑冰课的学生能够接受收费(30~80元/天,约7天)的占26.1%,不能接受收费的占67.7%,无所谓的占6.2%。可见,虽然现今经济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学生对体育学习收费的问题多数人持反对态度。各高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需加强冬季性体育课程的宣传、引导,为创建冬季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冬季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多做工作。

2.1.5学生对开设冰雪体育课程的建议

学生对“多开几个冰雪项目的体育课,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的选择率为62.9%;“场地设施再好一些”的选择率为52.6%。可见,一些被调查学校存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调、硬件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实地调查中,也有个别高等院校开设多门的冬季性体育选项、选修课程,已经朝着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但多数学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客观条件的限制,课的开设形式、内容等还远远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

2.2体育教师对开设冰雪体育课程的认识

2.2.1对冰雪体育课程的看法

在回收的教师有效问卷中,没有一位体育教师选择不应该开设冰雪体育课程。认为应该开设冰雪体育课程的占66.7%;选择东北三省属严寒地区,冬季时间较长的占41.7%;选择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的占50.O%;选择冰雪体育课程是东北地区的特色课的占66.7%;选择冰雪体育课程与非冰雪体育课程同时开设的占33.3%;选择响应“三自”教学方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的占65.3%,选择可缓解室内、外教学场地的紧张状况的占75.6%。可见,大多数体育教师对开设冰雪体育课持肯定态度。 2.2.2对制约冰雪体育教学因素的认识

体育教师认为是制约冰雪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表2)。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但走访中了解到,许多高校考虑到季节性问题,认为浪费过大、利用率低,便对其资金的投人大打折扣,甚至不开设冰雪体育课程。

2.3冬季体育课程开展及设施现状

2.3.1开设冬季体育课程情况

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3所辽宁省的高校、1所吉林省高校没有开设冰雪体育课程,主要原因是其冬季气温相对黑龙江省略高一些,很难形成一定时间段的积冰、积雪。很多南方学生几乎是第一次见到冰雪,对他们来说,大学4年在北方学习,没有参与过冰雪运动是一种遗憾。冬季体育课的开展,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2.3.2冰雪体育课程教学设施

目前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在校生2万人以上的有11所。其中有6所学校只开滑冰课,如果大

一、大二两个年级上课,那么冬季冰上课每周约5000人上课,平均每天约1000人。问卷调研得出冰场平均面积为6535rrf。到其中的4所院校现场观察,平均每次课的人数就在350人左右,冰场上的个人活动空间平均约为18.8m,很难保证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安全。没有一所学校有自己的滑雪场,上滑雪课仅是集中几天时间到校外滑雪场进行教学,雪地足球是在夏季足球场地进行教学等。

2.3.3提高冰雪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采用“强化教学的阶段性与连贯性,将教学班划分为初级、中级或高级分班进行教学”占13.3%,分出的级别可随着体育技能的提高而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向上的精神;“实行俱乐部制”占25.O%;“教师岗前培训,考核上岗,不合格教师不参加冰雪体育教学”占75.O%,这样能由更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上课,使教学效果更趋理想。

3改善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措施的讨论

3.1弘扬冬季体育运动文化

学生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体育行为J。各高校对冬季体育的文化宣传、引导不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冰雪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电视台、地方报社等新闻媒体应加强对“冬季体育运动”进行多方位的报道,高校体育部门及大学生体协应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冬季性体育活动、比赛等,使冬季体育运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让社会各界和大学生家长对“冬季体育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使冬季体育项目走进大学体育课堂带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使东北地方特色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

3.2加强冬季体育课程建设

大学生多数喜爱冰雪体育课程,学生选滑雪课的占33.9%、选速度滑冰课的占21.4%,这些项目都能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到愉悦,能够满足成功、体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只有强调和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目的,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目前应完善针对高等院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多样性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以使冬季性体育课程的开发、发展有更坚实的理论依据,可操作性更强;以利于推动东北地区普通高等院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3采取适当的措施,满足部分大学生参与冬季体育教学的欲望

制约体育消费的因素表现在体育运动的观念和消费的观念上。虽然现在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学生对体育学习收费的问题多数人持反对态度。为了使更多大学生能享受到冰雪所带来的乐趣,对于学校资金难以承担的某些需要收费的冬季公共体育课程,在选课时需提前告知收费标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由学生自愿选择。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减少了负面影响。

3.4冰雪项目与非冰雪项目的冬季公共体育课程同时开设

体育教师认为在冰雪体育教学较难开展的因素列第1位的是场地、器材,占60.6%;列第2位的是气温寒冷,占33.3%。可见,一个学校的冬季体育硬件设施紧张是致使冬季体育课程内容单调的主要问题。如果冬季体育课同时开设冰雪项目与非冰雪项目课程,这样既缓解了场地设施不足的压力,也使部分不愿参加冬季性体育项目的学生有其他的选择,减少了被动体育人群。

3.5加大冬季体育课程资金的投入

黑龙江省冬季体育课程开展得较好,其中的哈尔滨市以冰雪为龙头打出了鲜明的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市所有的高校都开展了冬季性体育课程,“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搞得也很热烈。如果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是很难获得如此效果的。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获得学校领导的认可、支持,才能有望增加对冬季体育课程的资金投入,改善冬季教学设施条件,使冬季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3.6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冬季体育项目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被调查的体育教师对开设冰雪体育课程持肯定态度,这必将对该课程的开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对冬季体育项目课程的认可,必将其开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体育教师没有选择“不应该开设冰雪体育课程”这一项,可见,教师们不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也深知冰雪课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东北三省部分院校在冰雪课程教师的安排上还存在着“全员上冰雪”现象,没有加强教师冰雪体育项目的教学培训,没有实行考核上岗,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现在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新奇刺激及高校公共体育学科教学需求多样性的特点,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体育教师。

4结语

东北三省地处寒冷地带,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然而多数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内容却相对单一,许多冬季体育活动未能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开发和利用。通过对东北三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可以把握东北地区高校冬季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脉搏,了解大学生对冬季体育的需求,从实际出发,更加科学合理地配备东北地区高校冬季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服务。

第8篇: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形式。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及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西华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我院师资、场馆、地域、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使每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既能锻炼身体,保持较好身体素质,又能愉悦身心、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掌握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目标

1、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了解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关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具备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二、体育课类型

大学第一学期为身体素质提高期,第

二、第

三、第四学期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每一学期1个学分;

三、四年级为体育选修课,修完一学期获得1个选修学分。

三、体育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分班原则

1 根据进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体育保健班和体育班;对于身体有残疾及有心脏病、哮喘或动过大型手术等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将之统一编入体育保健班学习和锻炼,并采取与体育班不同的考试办法进行考核。身体健康的学生则统一进行体育班。

2 对体育班学生根据其运动素质情况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锻炼和考核,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训练和考核。

(二)课程设置及结构

1、体育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79学时(含8课时体质测试)的体育课程。第一学期为13周,每周2学时,第

二、第

三、第四学期均为17周,每周3学时;学生达到大纲规定的出勤次数、通过体育素质考试标准及技术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该学年体育学分。

2、体育保健班开设太极拳或瑜伽等健身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28学时的体育课程。第

一、学期分别为13周,每周2学时;第

二、第

三、第四学期均为17周,每周2学时;学生保持每学期无故旷课三次以下的出勤率并通过保健班相应的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3、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辅导锻炼,同时安排10%的理论知识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

(三)体育俱乐部管理及实施办法

1、一年级第—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30人左右一个班)男女生分班上课,进行身体素质为主,男生武术,女生舞蹈为辅的教学形式;第

二、第

三、第四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项课。学生在此阶段必须选择一至二个以上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和锻炼。

2、第二至第四学期,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各分三个教学单元(14:30—15:30,15:40—16:40,16:50—17:50注:夏时制顺延。),周五下午两个教学单元(14:30—15:30,15:40—16:40),每个单元均开设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学生根据每学期公体部公布的体育项目、时间、地点及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俱乐部,按照每学期平均每周参加两次俱乐部的学习和锻炼要求,共完成48学时的学习和锻炼;各单元的学习及锻炼指导由体育学院指定的负责人安排相关专业老师组织进行。

3、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4、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5、学生在开学两周之内可以申请调转项目,经任课教师同意后可转入所选项目班 上课,学期中途不再办理转班手续。

(四)考核办法及组织

1、第一学期进行12分钟耐力素质测试及所学项目技术考试;耐力测试经体育学院与其他学院协商确定测试时间后在规定的统一时间里,由所有担任该学院体育教学教师及校医院相关同志共同完成测试工作;技术考试由任课教师组织考试评分。

2、俱乐部考试由该项目所有任课教师组织进行技术、专项素质及相应专项理论(作业或小论文)考试。

3、学生大学四年每一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4、体育保健班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所学教材的考试及评分,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 5.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同时,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务处从宏观上指导,体育学院负责体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各学院协调安排好体育教学时间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做好监管和协助工作。

(二)师资保障。体育学院应确保各项目均有充足的专业教师,确保改革成效。

(三)修订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课程改革措施及要求,编制适合的教学大纲,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

(四)技术支持

教务处负责公共体育课选课工作。体育学院负责项目设置、班级划分等工作。

六、本方案自2012年9月开始实施。

注:本方案要涉及教学课时的增加: 以下以一个教学班为基数即(30人)

具体是:一学期教学内容变,学时不变。即13*2=26学时(教学班)

二、

三、四学期教学内容与学时数有变化。具体是: 以前的学时数为:18周*2学时*3学期=108学时(教学班) 现在的学时数为:16周*3学时*3学期=144学时(教学班) 总的情况是:

以前的总学时为:108+26=134学时(教学班) 现在的学时数为:144+26=170学时(教学班)

教学学时之差:170-134=36学时,增加的比例为26.7%。 请教务处定夺!

第9篇:阳光体育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养生”成为众多网络热词之一,这不仅体现出人们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应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和广泛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因此本文在介绍阳光体育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给出以阳光体育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身心健康;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因

2.1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2.2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2.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

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从人员层面来看。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从教学层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学物质基础。

3.3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蹇晓彬,路毅.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31):124.

[2]金安铭,杨锐,王祺,等.“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5):61-64.

[3]王俊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青春岁月,2013(15):187.

上一篇:影子校长培训总结下一篇:挂职组织部工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