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工作报告

2022-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xx年旅游局工作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xx年旅游局工作报告

文化和旅游部启动2019年动漫企业认定工作

为做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落实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2019年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报了2019年动漫企业认定和年审的有关工作事项。据了解,本年度申报工作截至10月10日,主要采取纸质材料報送与电子材料在线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相关制式表格可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下载。

第2篇:2020年青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产业,也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青海省在2019年的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目标,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全要素投入,深化合作共享,大力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积极协调搭建交流交往平台,实行规范管理,净化文旅环境等措施,使得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要素不断增强、基础不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使得文旅产业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9年5月18日,中宣部在深圳召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大有可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①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精神,着眼于座谈会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目标,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三江之源、昆仑之巅、丝路之冲、民族之和”的省情特点,着力于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文旅产业成为青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0年青海文旅产业融合现状

(一) 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青海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2870家,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3.7亿元,2019年1月到8月,全省文化旅游企業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93家,营业收入47.45亿元。2019年1月到10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933.07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实现旅游收入546.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人员达106万人,超过全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香巴林卡公司作为全省首家上市文旅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海南州、同仁县、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中国唐卡艺术之乡”“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泽库县和日镇和日村一直享有“高原石刻第一村”“石刻艺术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三江源移民搬迁后的和日村积极探索以石刻为支柱的村集体经济,同步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脱贫增收,为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二) 文旅产业要素不断增强

截至2019年年底,青海省培育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108家,其中4A级以上26家;星级饭店34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227家;旅行社508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5家;旅游商品展销店107家;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250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0处,乡村旅游接待点324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省级旅游创客基地12家。②青海以因地因时制宜为原则,审时度势、找准定位,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文旅产业资源配置,使得全省文旅产业全要素不断增强。

(三) 文旅产业基础不断优化

根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年底的统计:全省有文化馆(群艺馆)55个,公共图书馆51个,馆藏文献图书442.68万册(件),乡镇文化站36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69个。31个县、乡(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17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家、名镇1家、名村5家,国家级传统村落79个,省级传统村落231个。博物馆、纪念馆3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7家。③文旅产业基础不断优化与完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 文旅产业业态不断丰富

青海在持续加快传统产业包括工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的同时,积极推动新兴数字产业,在青海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一期的基础上,结合文旅融合发展新需求,2019年实施了大数据平台扩容升级二期建设,新增和优化文旅资源统计分析、文旅产业扶贫分析、景区运营分析、交通自驾游线路分析、文物数据分析、旅游指数统计分析、公众评价分析、旅游景区实时监控等8项数据功能④,对全省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同时链接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10类,共计1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展现。同时,几何书店、云藏藏文搜索引擎、VR体验等新型业态文化产业逐步兴起。此外,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以藏医药为依托的高原康养等业态发展。省图书馆、博物馆和柳湾彩陶博物馆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全省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

青海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青海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修订了《青海省旅游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其次,2018年11月底,根据机构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整合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及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关于文化方面的职责,组建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统筹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专门机构。文旅厅成立后,积极履行职责,先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作为推动青海文旅产业发展的全域规划,同时青海省“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也在全面推进之中。再次,2019年年底由省文旅厅牵头成立青海省文旅产业发展联盟,联盟由省内外70余家单位和企业构成,旨在创新开放合作共赢模式,打破行业阻碍和区域限制,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青海省优秀文旅企业,推动青海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合作共享

首先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据统计自2016年青海省累计投入文旅产业引导资金15.8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3.92亿元,中央专项资金1.92亿元。其次启动文化惠民卡西宁试点项目,向西宁常住居民发放5万张惠民卡。再次设立各类基金,吸纳社会资本,省政府相继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投资资金、省级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和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最后,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省文旅厅分别与9家省内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家景區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省文旅厅与工商银行携手启动“大美青海”综合金融服务项目,打造“旅游+金融+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圈。2019年前三季度,省内各金融机构为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到47.43亿元,比2018年增长33.98%。

(三)深挖特色资源,增强产业基础

首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以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打造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能够集中欣赏和体验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其次,在民族手工艺方面,着力打造“青绣”品牌“八个一”工程,连续两年举办“刺绣”大赛,深挖土族“盘秀”艺术,目前全省从事刺绣人数达30万。再次,在民族艺术剧目创作方面,民族舞剧《格萨尔王》《唐卡》、秦腔《尕布龙》等二十多台剧目先后登台,儿童京剧《藏羚羊》创排至今在省内外巡演达到1000场,《唐卡》先后赴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地区巡演45场次。同时,依托青海湖、茶卡盐湖、天境祁连等重点景区,制作《爱情的证悟》《天境祁连》《天空之境》等演艺作品,满足游客深层的文化体验目的。最后,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戏曲进乡村”项目、文化流动车和图书流动车配备工程,组建成立了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同时,加大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签订《共建热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基地框架协议》,致力于共建青藏高原首个国家级考古研究基地,开展都兰及柴达木地区的考古挖掘工作,丰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学术研究。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7家。

(四)“走出去、请进来”并重,搭建交流交往平台

一是成立青海文旅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包括13个省直有关部门、8个其他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7个省内金融机构、8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3个新闻媒体、31个省内外文旅企业共计70个。其中8个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和省外企业,主要以援青平台为依托,借力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援助方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补齐青海文旅产业的短板。二是打造品牌节庆活动,依托青海文化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平台,开展“大美青海”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活动,扩展“大美青海”的品牌影响力。三是在项目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览等省内外文物巡展,有效扩大青海宣传辐射范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创新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青海数字文旅高峰等论坛。三是组织我省文化旅游企业、演艺团体、民族手工艺人、文化旅游协会等参加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和展览展会活动,累计赴英、美、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开展交流活动600余人次,首个“青海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在泰国曼谷成立。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净化市场环境

一是严格执法。以文化、旅游、出版、文物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执法能力,累计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14.29万人次。二是落实旅游市场安全监管责任,检查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单位7.66万家次,形成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常态监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深入开展“平安景区”创建,规范整治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责令整改2086家(次),警告819家(次),罚款48.61万元,停业整顿122家(次)。对文化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严肃惩处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回顾2019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青海在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上紧跟中央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后发优势依旧受限于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科学编制规划、有效策划项目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文化创意、研发设计、项目融资、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关人才匮乏等困境。2020年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为更好地做好青海文旅融合发展,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做好规划引导

一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要求,以《青海省就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年)《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为指导,加快建设以西宁为核心,以河湟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昆仑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区,各州县根据不同州情,分别以文化节庆、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工艺美术品、文化演艺、生态旅游、文化生态、遗产保护开发等为主体⑤的“一核引领,两区联动,五带辐射”空间文化产业布局,同时与旅游发展“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新格局相衔接,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进全省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有机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提升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青海文旅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机关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解读政策,咨政献策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打破行业和区域限制,激活文旅市场,促使文旅企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打造文旅精品,推进文旅供给侧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补齐青海文旅产业短板。三是做好全域文旅产业发展规划。自“生态立省”战略实施以来,应在《青海省“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规划》《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修编过程中,依旧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原则,避免浅层次同质化开发。

2、进一步深挖特色资源,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全域文旅产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做好文旅产业的合理性布局。以省会西宁为中心,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南热贡文化、果洛格萨尔文化、玉树康巴藏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班玛和海晏红色文化等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作为重点,围绕特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體验区和文化旅游线路,并促进不同主题文旅产业区的协同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解决青海文旅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季节性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打造“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开拓冬季冰雪旅游节和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定制冬季高端旅游项目和路线。开发藏传佛教寺院年度内于冬季例行举行的各类法会、热贡於菟仪式等在冬季举行的宗教、民俗活动,吸引对文化具有深度爱好的人群于冬季进入青海。同时拉长服务产业链,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禅林,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厕所革命”为引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在公共交通枢纽、主要景区、商业中心等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优化旅游住宿设施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度假型、会议型、保健型、旅居型、养生型等特色主题酒店,大力发展家庭宾馆、农家旅馆、青年旅社、汽车旅馆、露营木屋帐篷等适合大众的旅游住宿设施。在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与机场、车站、码头间建立便捷的换乘系统,构建全域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3、进一步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一是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在毕业季前往各地招聘财税、金融、旅游管理、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高端人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政策,做好人才保障的配套工作,充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制订文化产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制度、机构、人员及经费,并有培训绩效评估和改进意见。三是柔性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昆仑英才”计划中的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为依托,加大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依托援青平台,借助援助放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将文旅产业相关人才纳入专家咨询库,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经常性地咨询专家库成员意见。

4、进一步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构建共建共享平台

一是进一步做好“大美青海”品牌营销,积极组团参加省外品牌节会,进行青海精品线路推介,展示“新青海”形象。二是开展好国内外文化交流、展览推介等活动,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网站等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加强与携程网等网络平台合作,加大对青海文化旅游资源、文旅企业、文旅产品的宣传推广。三是进一步推动与甘肃省、西藏、新疆等自治区构建旅游大环线,加大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铁路沿线省市的交流合作。

(特别感谢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于本文写作中在数据、建议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注释

①《中宣部在深召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深圳特区报》,2019年5月20日。

②③资料来源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截止于2019年11月卡30日的统计数据。

④伍策 宋卿:《青海:以数字化强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6月18日,中国网。

⑤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7年12月21日。

作者简介

靳艳娥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藏族文化史方向博士在读

作者:靳艳娥

第3篇:2019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视频会议在南昌召开

本刊讯:3月31日,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视频会议在南昌市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更高层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全血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以及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决策部署,回顾总结2018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安排部署2019年重点任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作工作报告并指山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紧扣“一条主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川新的思想指导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实践。着力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求突破、着力在项目带动牵引上做文章、着力在品牌塑造推广上出实招、着力在防风险守底线上下功夫。艺术创作要抓质量出精品、公共服务要抓覆盖补短板、文化遗产要抓保护重利用、文旅产业要抓平台优环境、资源开发要抓特色创品牌、市场管理要抓标准强监管、深化改革要抓人才打基础。

报告要求,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旗帜鲜明训政治,以改革为契机,齐心合力加强管理,切实落实全年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任务,为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任永新主持会议,厅领导陈晓平、郞道先、丁新权、黄小蓉、雷朝晖、谌洪敏出席会议。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浩出席会议。厅机关全体干部、驻厅纪检组和厅直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会议。全省各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全体干部、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作者:王玮

第4篇:商贸旅游局XX年工作总结暨XX年工作安排

XX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积极实施“经济强区”发展战略,现代城市服务业在前几年高强度投入,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概括其总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重招商,抓落实,优服务;二是导向明,干劲足,办法多;三是调结构,优行业,引外资。具体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创造发展环境作为工作的根本。一是进一步树立城市服务业是越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力军的理念。年初,召开了越城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三产服务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决心和发展措施。出台了《商贸旅游业奖励办法》,编制了《越城区三产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对岗位责任制三产经济部分进行了修改完善,确保其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和镇街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实行三产例会制,定期交流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重点企业情况、引进企业运作情况、政策制定及操作、社区服务及商业发展情况、存量资源更新等9多个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制订出台有关文件、工作计划,确保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进一步树立为城市服务、为市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积极提升旅游发展环境,配合进行“绍兴市旅游电视宣传协作网”的组建,组织参加各种促销节会,有效实现越城区旅游形象展示和旅游品牌宣传的突破。并做好企业突发事件的协调及安全生产督促工作,在“颐高数码广场”出现集体罢工事件后,第一时间介入,帮助企业进行协调处理工作,使市场马上恢复了正常的经营。半年来还帮助“放心一百”做好摊主、媒体的解释工作,扭转相关工作的被动局面;帮助可的、富临名家等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帮助解决工商、税务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多次安全生产检查,检查企业40余家,组织出动检查50人次,发现隐患87处,有效保障了服务业安全生产良好局面。同时,改进统计方法,促进服务业统计、分析规范化,加强对服务业市场运作的监测预测。密切与工商、财税部门的联系沟通,掌握新增企业的基础资料。重点是继续加强与财政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引进企业的税收指标在统计上得到真实全面的体现。三是进一步树立引进和培育人才是城市服务业发展关键的理念。在9月底,成功举办了首次“越城区商贸旅游服务业人才、人力资源推介会”。共有45家企业前来招聘,推出岗位1100多个,有1000余人前来应聘,达成就业意向400余人。为城区商贸旅游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人力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区商贸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相关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主题。一是通过摸排土地房产存量、借壳招商楼盘资源,了解人才需求和休闲旅游资源,更新越城区存量资源库,并通过各渠道进行发布,继续做好“借壳、借势、借地招商”的文章。在10月份,举办了“越城区投资项目推介会”, 共推出41只投资项目,其中标准厂房项目20只,仓储用房项目2只,商务楼盘项目13只,留地安置项目4只,其他存量资源项目2只。本次投资项目推介会共有签约项目16只,其中投资项目10只,计划总投资7.53亿元,家居贸易合同6只,总销售金额2.3亿元。推介会充分宣传了越城区的城市区位、投资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主导产业、优惠政策、和谐发展等,充分展示了越城区全面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使客商对越城区的投资环境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二是把积极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贯穿始终,重点放在与市财政局的衔接上,促使上报的引进企业最大可能的进入城区“笼子”。到目前为止,已向市财政局申报上海“七斗星”商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乐购超市、宏图三胞数码城、金皇海鲜城酒店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同时,积极落实XX税收分成工作,绍兴市新三象酒店有限公司等四家引进企业共创造税收220.55万元,区财政分得35.27万元。

(三)坚持把留地安置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城中村改造预留地这一发展平台,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起草了实施意见及督查通报制度,并着手进行了第二批预留地项目的筛选、包装和申报工作,到目前为止,被征地村留地安置项目有实质性启动的6只,其中计划投资3000万元,征地12.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北海寨下综合市场,规划设计方案已批准,正在办理用地手续;计划投资5000万元,征地6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府山绿叶商贸项目已办理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在填塘渣;计划投资1800万元,征地11.07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城南中兴农贸市场(一期),已办理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在申报规划设计方案;计划投资1500万元,征地12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王家庄组团配套市场,已办理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在做规划设计方案。另两个项目西郊综合市场和蕺山村星光大酒店正在办理好规划选址。

(四)坚持把拓展提升作为工作的基础。一是推进城乡安全消费。做好放心店的提质工作,增加网内配送力度,提高配送企业占有率,对自行进货部分加大源头整治力度。并不断扩大品种,使报纸、药品、音像制品等进入放心店。到目前为止,已建立村级放心店139家,全面完成了市政府给我区下达的农村消费安全网的建设任务。二是积极发展新兴业态。迎合国家提出的新农村改造、城乡一体化等政策的要求,利用越城区周边有利开发条件,引导农庄走休闲配套产业支撑的道路,使农庄全方位体现出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内涵。到目前为止,我区共有休闲农庄8家,年接待游客人次15万,在建农庄2家,总计划投资5000万元。三是扶持培育引进企业。引进企业中的富临名家在今年被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绍兴市首家“五钻级”酒店;海潮4S店被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评为全国区域最佳特约店和区域市场开拓奖。这些引进企业在产生税收效益的同时为我区产业升级提升起到了不小的拉动作用。

(五)坚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工作的突破。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在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上要全力“破题”的要求,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一是在思想上把社区服务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城区第三产业的基本点,从服务市民、服务城市的高度来认识对待这一课题。二是对社区服务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针对原来社区服务资源点小而散的局面,逐步进行整合。在积极帮助亿家乐放心早餐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的同时,引进“放心一百”,对原有证经营户摊位外观不符合城市市容的现状免费进行外观改装。到目前为止,改造签约摊点189个,已经基本完成此项工作。现市区“放心早餐”摊点共计320个左右,极大地方便了各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市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三是利用原有资源,大力构筑10分钟服务圈,高度关注城中村改造新组团的配套功能。主要是积极提升“好邻舍”、“家家乐”等社区服务品牌,更好体现其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培育发展可的24小时便利店,目前在各社区布点24家。

XX年年工作计划

在XX年年的工作中,我局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化“经济强区”战略内涵,进一步鼓劲造势,凝心聚气,迎难而上,继续突出“谋发展,重招商,抓落实,优服务”的工作主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从而推动我区现代城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服务,增强我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上述思想为指导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致力加速三产经济扩量提质。继续以开放促发展,利用多种管道,多种方式,搞活招商引资工作,致力加速三产经济扩量提质。要充分发挥我区服务业潜力巨大等优势,精心包装一批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努力推出一批有潜在竞争力的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越城区现代城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横向结对连手,整合市、区招商局的信息资源,建立招商信息网络,搭建信息平台,掌握招商存量资源和新增商贸业资源。继续不定期进行存量调研,整合村级留用地、城中村改造已安置组团的配套用房和市区现有的楼盘等存量资源,与各镇街进一步保持信息对称。重点关注玛格丽特商业中心、情缘龙山、惠风和畅商务楼等楼盘的建设,关注浙江高农农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绍兴市商贸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举办推介会和参加各地经贸活动及节会等方式,把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向高潮。

(二)以各大平台建设为依托,有效实现产业升级空间拓展。一是家私城建设。采取政府牵头与“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思路,举办浙江家私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并继续完善绍兴家私城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消协、技监、治安等组织,规划建设金融、物流、停车、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二是生态产业园开发。一方面要加快意向项目的洽谈进度,另一方面要克服土地、电力等要素的制约,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梯度推进。逐渐建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行政、文体和商贸中心。三是配合做好预留地项目论证、招商和服务工作。对预留地投资建成后的设施和共建设施配套用房进行产业论证,合理“招商选商”,提高投资效益。并重点针对新组团开展“10分钟服务圈”的配套建设。

(三)以服务市民为宗旨,健全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一方面用新的发展思路打造旅游业龙头。聚“三地”之优势,一是以吼山奇特石景为依托;二是以宋六陵深厚的传统南宋民俗文化积淀为亮点;三是以杨白湖自然风光农家闲趣为基础。以“大吼山”的理念,开发建设成为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的综合风景名胜区或影视拍摄基地,使之成为越城旅游制高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皋埠、鉴湖等南部山区的生态旅游观光资源,依托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田园生态观光村,融入现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休闲观光业。重点关注并且,不光在修建上下功夫,为了休闲旅游产业在我区得到蓬勃健康发展,还要不断引导其提高档次,出台《越城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点认定办法》。同时,进行挂牌试点,在休闲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做好规范引导工作。

(四)以社区服务业为抓手,努力提升城区商业氛围。重点引导小商贸网点在社区的发展。初步打算以仓桥、八字桥、广宁桥、书圣故里社区为重点,开展彻底的资源摸排。以文化、旅游、服务的思路为指导,进一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旅游进社区”这个课题为切入点,制定《越城区社区旅游资源点和服务点评比标准》,并对这两种“点”进行确认挂牌,从而启动社区服务业的试点工作。然后进行商贸、中介、招商模式的配套,使社区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在试点基础上对有相关条件的社区进行推广。并且,立足当前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夕阳产业”,重点围绕坡塘老年服务中心,做好论证等相关前期工作,促进其顺利动工建设。

(五)以创造公平和谐环境为目的,不断加强监管整治力度。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强酒类流通秩序的规范和管理,促进酒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市各级要求,着手开展越城区酒类管理专项整治,对酒类实行流通备案登记制度,并切实开展酒类流通随附单管理制度,确保流通各环节的规范运作。另一方面以消防安全工作为重点,针对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重点做好火灾事故的预防和遏制,对人员密集场所不断强化管理,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并且,针对“十•一”等各类节会,做好旅游安全工作,对景点防护设施继续加强督促检查,并要求景区管理部门继续完善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工作责任制。

第5篇: XX年旅游局群众信访工作自查报告

市委群工部: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信访接待、投诉处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办理、及时反馈,强化排查和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着力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纠纷,为全市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按照德市群工91号文件要求,现将一年来我局群众信访工作总结如下:

一、群众信访基本情况

今年,我局共受理来信13件,其中办理市长信箱来信8件,协调办理旅游投诉5件。同时,办公室会同各科室按照《信访条例》要求,建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设立举报箱和公开举报电话,落实领导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做好接访工作,及时受理、处理各种信访事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群体性事件的隐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领导,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

局党组坚持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等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大力提倡和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从讲政治、讲稳定、讲大局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访工作作为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局党组针对不同时期的信访形势和任务,结合业务工作,及时对各科室信访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全局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信访制度的落实

根据《信访条例》,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访工作的管理,健全完善了信访工作各项制度。一是强化了政务公开、文明接待,对来访群众做到 “四个到位”,即教育疏导到位、问题解决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依法处理到位,引导群众正确上访,有效地规范了信访秩序。二是强化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报送信访信息,掌握信访动态,为从源头上预防,突出苗头性问题的解决,把矛盾解决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了矛盾和问题产生之前的有效预防。三是认真落实办信工作“三见面”制度,强化了信访督查、矛盾排查、领导包案、责任倒查、反馈抽查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促进了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热情接待、文明办理

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信访工作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和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思想上纠正“好人不信访,信访 无好人;好事不信访,信访无好事”的错误认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开门接访”。及时在XX旅游信息公开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全年印制政务服务告知单600余份。认真办理信访、投诉案件。做到接待、受理有记录,办理信访、投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到了不违反政策,不激化矛盾。认真做好“两会”、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假日的维稳工作,确保假日期间无涉旅信访事件和不良事端发生。

XX年,我局信访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信访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 XX年外侨旅游局双拥工作总结

市双拥办:

XX年我局双拥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双拥办的安排部署,结合外事、侨务、旅游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拥军爱民优属工作,共创平安、共建和谐社会,保证外事侨务旅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现将本年度双拥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在局党组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进一步重视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根据局领导工作变动我局及时调整了双拥领导组,坚持局长对双拥工作总负责,分管副局长和纪检组长协同抓双拥工作,规划培训科继续负责具体工作,并将双拥工作列入年度全局目标管理,下达三级目标任务。落实了每年5000元双拥工作经费,确保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

二、加强双拥国防教育,开展宣传报道

1、倡导全局职工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建国六十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增强民族自豪感。全局职工收看了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鼓舞职工爱国拥军热 情。

2、组织全局职工收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一周年纪念活动实况转播,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宣扬了抗震救灾精神和部队官兵为抗震救灾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3、我局在9·18前夕开展局机关政治理论学习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学习,感受防空警报,教育干部职工不忘国耻,激发工作干劲和激情。

三、开展军民共建,完成拥军优属任务

1、我局今年继续与江阳区人民武装部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双方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协议。按照双方签订的共建协议,结合本局工作在景区开展军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活动。春节前夕,局长陈昆德、副局长吴晓、纪检组长王正荣等领导前往江阳区人武部赠送旅游宣传资料,让部队了解**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为景区开展安全文明建设出谋划策。人武部童政委等领导介绍了XX年度人武部开展抗震救的先进模范事迹,极大地激发了我局职工干好本职的热情。通过共建活动,达到了促进工作、联谊感情、融洽军民关系的目的。

2、对我局现有退伍、转业军人开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为他们排忧解难。利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同时了解他 们的长处和特点,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发挥他们工作干练、节奏快,效率高的特长。

3、为困难退伍残疾军人邓树华办实事。对茜草街道卫国村邓树华同志进行真心诚意的帮扶,解决该同志的特殊困难,积极想办法为该户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每逢节假日走访邓树华家开展慰问,全年送去衣物、棉被、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小孩学习用品价值达800元。

四、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开展关爱活动

我局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对我局下发的《关于旅游景区落实特殊群众优待政策的通知》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在A级景区评定工作中,对景区落实特殊群众实行免票情况作为一项评定的重要指标,帮助拥军优属政策顺利实施。

五、自查评估

对照市级部门双拥工作目标任务,我局认真自查,评估得分为100分。请双拥办继续对本单位工作给予指导和关怀。

第7篇:XX旅游工作总结暨XX年工作思路

XX年,旅游局党政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勇于奉献,团结和带领全体旅游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和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突破景区市场运作模式,全面提升旅游形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XX年工作回顾

(一)旅游经济全面振兴

XX年,全市旅游业在确保旅游经济各项主要指标都全面提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预计全市今年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截止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04.8万人次,完成计划的96.3%,同比增长13.02%;旅游综合收入19814万元,完成计划的95.8%,同比增长11.59%。其中:四面山共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完成计划的94.6%,同比增长13.33%,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完成计划的92.4%,同比增长15.2%。无一例有效投诉,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

(二)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今年8月,成立江津市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是主管四面山景区的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挂江津市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江津市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其中党委书记由市领导兼任,进一步理顺了景区管理体制,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三)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九易其稿艰苦细致谈判,3月5日,与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成功联姻,实现了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同时与重庆德鸿实业有限公司的解约工作,经过7次谈判,最后以268万元的补偿金额解除了重庆德鸿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协议,为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合作开发四面山创造了发展环境。截止10月底,新华集团共投入资金5700万元。

(四)科学编制旅游规划

一是配合重庆市旅游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做好《“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旅游规划》,已通过评审。二是编制完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三是邀请了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博士专程赴江津进行旅游规划指导;投入160万元邀请深圳锦绣时代旅游投资顾问公司对四面山进行整体策划。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加快旅游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一是四面山客运车站、游客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咨询、休闲一站式服务。二是对龙潭路进行了硬化改造。三是新修四面山了停车场,整治洪海码头,规范旅游景区(点)的商品摊区管理。四是望海公路5.6公里完成硬化工作并投入使用,对付家至四面山公路加装生命工程。五是硬化中山古镇入口公路520米、修建停车场1个、公厕2个。六是双福至四面山旅游观光线的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七是完成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可研,协助完成部分相关手续,重庆高投司已介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

(六)红色旅游纳入立项开发

以聂帅陈列馆和聂帅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100条旅游线路,同时完成了“红色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并通过重庆市评审上报国家审批。

(七)挖掘文化旅游内涵

我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局与中山镇人民政府于七月中旬开展了中山古镇主题形象和楹联征集活动。这项活动圆满共收到海内外30多个地区以不同形式寄来的作品2750件。开展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课题工作,组成调研组对中山古镇深入调研,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八)强化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编制了江津旅游宣传促销规划,科学地制定出迅速提升江津旅游整体形象的最佳实现方式和行动方案,切实提高宣传促销的总体效果。二是制作了《江津是个好地方》、《千年古镇—中山》、《千瀑之乡—四面山》风光片。三是增强主流媒体、主要客源地和黄金栏目的重点宣传,组织旅游景区、镇街、旅游企业到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宣传促销。四是加强行业内外的整合营销。出台了江津市民游四面山优惠办法,旅游企业招徕优惠政策。五是加强与渝川黔等周边省市跨区域联合营销,《川黔渝区域旅游联合宣传促销方案》、《川黔渝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施方案》已组织编制完毕,并通过评审和审议,已上报三省(市)人民政府审批。六是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参加了香港重庆周宣传促销,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等,不断开拓市场。七是江津电视台设立了“旅游兴市”栏目。

(九)依法强化旅游监管

1、强化依法治旅,规范旅游市场

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健康、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对旅游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一是成立了重庆区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旅游监察执法大队,加强旅游执法力度。二是联合交通、卫生、安监、公安等部门对以四面山为重点的景区(点)进行集中整顿,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三是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的监管,切实规范旅行社(门市部)经营等行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了XX年三峡库区景区导游员培训班,出租车司机、公共汽车驾乘人员培训班,对各部门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进行旅游知识培训。五是加强对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旅游定点单位的评定和监管,制定出台了《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评分标准》和《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

2、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

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纳入本职工作之中,做到计划有安排,工作有部署,考核有目标,结果有奖惩。在主要景区(点)增设旅游区公共信息标识牌、景区介绍牌、安全警示牌。要求各旅游经营承包单位建立健全旅游机构和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全年没有一例安全事故。

(十)认真履行好旅委会办公室工作职责,确保政令畅通 按照旅委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抓好旅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一是组织召开旅委会会议,制定和完善对旅委会成员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二是认真贯彻好旅委会精神,做到上传下达。三是组织成员单位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四是协调好旅委会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 先进性教育成为满意工程,效果明显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有了新提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上有了新进步;强化自觉性和责任感,纪律上有了新加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廉洁自律意识,作风上有了新转变;激发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上有了新举措;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旅游事业的改革发展。

(十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XX年我局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以反腐败“三项工作”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信初访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存在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整合不够。 旅游产品缺乏策划,旅游产品整体形象不够鲜明,资源垄断性与特色性尚未发挥。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旅游商品,没有集中的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综合效益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景区道路、住宿、电力、通讯也亟待完善;旺季出现宾馆、停车场等接待能力不够,景区车辆运力不足,道路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旅游市场有待拓展,目前仍是周边市场,由于投入不足,宣传的形式不多,规格不高,重点目标市场拓展不够,没有形成大投入、大宣传、大市场的营销机制和体系。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三、XX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23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共2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旅游综合收入10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

(三)工作重点

1、实施规划、打造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

(1)加快以四面山为主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实施规划,全面启动四面山“红石寨”接待设施和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突出特色,延长旅游旺季,扩大旅游产业,开发人文景观,将观光旅游向度假、生态旅游发展。将四面山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真正成为江津旅游业的龙头。

(2)加快培育“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世界名品。一是加大“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发展协作会的联系沟通力度,集中两省一市、四县市的各种优势,做好“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广泛宣传和项目启动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利用“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推出建设项目,广泛招商引资。

(3)发展一批旅游名品和旅游新品。完成黑石山——滚子坪景区的总体规划。着力培育“古色文化旅游”、加大对中山古镇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改造旅游商品,重点包装金银花、花椒、四面山腊肉等旅游产品。

2、更新观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1)积极推进《中共江津市委、江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定位、政策支撑。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完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全力做好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做好四面山、中山古镇、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包装、立项,争取专项政策扶持,推出一批招商项目,重点是中山古镇,实现民间资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3)创建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的指导和管理,对其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合作开发达到预期目的。

3、强化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快旅游市场的拓展;邀请中省(市)电视台拍专题片,成渝等地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到成渝及沿海地区召开旅游推介会;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与成渝及周边城市旅行社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江津旅游报刊和网站的质量,加强信息交流,增强服务功能。

4、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

借助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在继续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争取一次性申报成功。

5、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加强对江津市旅游协会的业务指导,以行业自律来规范旅游市场。强化旅游执法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培训力度,以整顿景区客运市场为突破口,打击非法营运、拉客现象;围绕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以游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创新服务观念,塑造最佳的旅游服务形象。

6、建立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制度,提高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旅游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把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岗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培养实用人员,以一流的旅游服务、一流的旅游环境提升我市旅游形象。

第8篇:XX旅游工作总结暨XX年工作思路

XX旅游工作总结暨XX年工作思路 XX年,旅游局党政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勇于奉献,团结和带领全体旅游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和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突破景区市场运作模式,全面提升旅游形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XX年工作回顾

(一)旅游经济全面振兴 XX年,全市旅游业在确保旅游经济各项主要指标都全面提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预计全市今年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截止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完成计划的%,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19814万元,完成计划的%,同比增长%。其中:四面山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完成计划的%,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完成计划的%,同比增长%。无一例有效投诉,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

(二)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今年8月,成立江津市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是主管四面山景区的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挂江津市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江津市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其中党委书记由市领导兼任,进一步理顺了景区管理体制,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三)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九易其稿艰苦细致谈判,3月5日,与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成功联姻,实现了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同时与重庆德鸿实业有限公司的解约工作,经过7次谈判,最后以268万元的补偿金额解除了重庆德鸿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协议,为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合作开发四面山创造了发展环境。截止10月底,新华集团共投入资金5700万元。

(四)科学编制旅游规划 一是配合重庆市旅游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做好《“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旅游规划》,已通过评审。二是编制完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三是邀请了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博士专程赴江津进行旅游规划指导;投入160万元邀请深圳锦绣时代旅游投资顾问公司对四面山进行整体策划。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加快旅游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一是四面山客运车站、游客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咨询、休闲一站式服务。二是对龙潭路进行了硬化改造。三是新修四面山了停车场,整治洪海码头,规范旅游景区(点)的商品摊区管理。四是望海公路公里完成硬化工作并投入使用,对付家至四面山公路加装生命工程。五是硬化中山古镇入口公路520米、修建停车场1个、公厕2个。六是双福至四面山旅游观光线的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七是完成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可研,协助完成部分相关手续,重庆高投司已介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

(六)红色旅游纳入立项开发 以聂帅陈列馆和聂帅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100条旅游线路,同时完成了“红色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并通过重庆市评审上报国家审批。

(七)挖掘文化旅游内涵 我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局与中山镇人民政府于七月中旬开展了中山古镇主题形象和楹联征集活动。这项活动圆满共收到海内外30多个地区以不同形式寄来的作品2750件。开展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课题工作,组成调研组对中山古镇深入调研,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八)强化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编制了江津旅游宣传促销规划,科学地制定出迅速提升江津旅游整体形象的最佳实现方式和行动方案,切实提高宣传促销的总体效果。二是制作了《江津是个好地方》、《千年古镇—中山》、《千瀑之乡—四面山》风光片。三是增强主流媒体、主要客源地和黄金栏目的重点宣传,组织旅游景区、镇街、旅游企业到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宣传促销。四是加强行业内外的整合营销。出台了江津市民游四面山优惠办法,旅游企业招徕优惠政策。五是加强与渝川黔等周边省市跨区域联合营销,《川黔渝区域旅游联合宣传促销方案》、《川黔渝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施方案》已组织编制完毕,并通过评审和审议,已上报三省(市)人民政府审批。六是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参加了香港重庆周宣传促销,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等,不断开拓市场。七是江津电视台设立了“旅游兴市”栏目。

(九)依法强化旅游监管

1、强化依法治旅,规范旅游市场 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健康、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对旅游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一是成立了重庆区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旅游监察执法大队,加强旅游执法力度。二是联合交通、卫生、安监、公安等部门对以四面山为重点的景区(点)进行集中整顿,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三是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的监管,切实规范旅行社(门市部)经营等行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了XX年三峡库区景区导游员培训班,出租车司机、公共汽车驾乘人员培训班,对各部门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进行旅游知识培训。五是加强对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旅游定点单位的评定和监管,制定出台了《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评分标准》和《江津市一星级至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

2、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 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纳入本职工作之中,做到计划有安排,工作有部署,考核有目标,结果有奖惩。在主要景区(点)增设旅游区公共信息标识牌、景区介绍牌、安全警示牌。要求各旅游经营承包单位建立健全旅游机构和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全年没有一例安全事故。

(十)认真履行好旅委会办公室工作职责,确保政令畅通 按照旅委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抓好旅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一是组织召开旅委会会议,制定和完善对旅委会成员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二是认真贯彻好旅委会精神,做到上传下达。三是组织成员单位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四是协调好旅委会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 (十一)先进性教育成为满意工程,效果明显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有了新提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上有了新进步;强化自觉性和责任感,纪律上有了新加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廉洁自律意识,作风上有了新转变;激发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上有了新举措;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旅游事业的改革发展。

(十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XX年我局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以反腐败“三项工作”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信初访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存在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整合不够。 旅游产品缺乏策划,旅游产品整体形象不够鲜明,资源垄断性与特色性尚未发挥。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旅游商品,没有集中的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综合效益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景区道路、住宿、电力、通讯也亟待完善;旺季出现宾馆、停车场等接待能力不够,景区车辆运力不足,道路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旅游市场有待拓展,目前仍是周边市场,由于投入不足,宣传的形式不多,规格不高,重点目标市场拓展不够,没有形成大投入、大宣传、大市场的营销机制和体系。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三、XX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23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共万人次,比上年增长%;旅游综合收入10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

(三)工作重点

1、实施规划、打造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 (1)加快以四面山为主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实施规划,全面启动四面山“红石寨”接待设施和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突出特色,延长旅游旺季,扩大旅游产业,开发人文景观,将观光旅游向度假、生态旅游发展。将四面山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真正成为江津旅游业的龙头。 (2)加快培育“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世界名品。一是加大“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发展协作会的联系沟通力度,集中两省一市、四县市的各种优势,做好“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广泛宣传和项目启动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利用“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推出建设项目,广泛招商引资。 (3)发展一批旅游名品和旅游新品。完成黑石山——滚子坪景区的总体规划。着力培育“古色文化旅游”、加大对中山古镇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改造旅游商品,重点包装金银花、花椒、四面山腊肉等旅游产品。

2、更新观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1)积极推进《中共江津市委、江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定位、政策支撑。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完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全力做好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做好四面山、中山古镇、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包装、立项,争取专项政策扶持,推出一批招商项目,重点是中山古镇,实现民间资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3)创建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的指导和管理,对其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合作开发达到预期目的。

3、强化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快旅游市场的拓展;邀请中省(市)电视台拍专题片,成渝等地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到成渝及沿海地区召开旅游推介会;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与成渝及周边城市旅行社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江津旅游报刊和网站的质量,加强信息交流,增强服务功能。

4、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 借助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在继续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做好四面山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

,争取一次性申报成功。

5、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加强对江津市旅游协会的业务指导,以行业自律来规范旅游市场。强化旅游执法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培训力度,以整顿景区客运市场为突破口,打击非法营运、拉客现象;围绕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以游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创新服务观念,塑造最佳的旅游服务形象。

6、建立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制度,提高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旅游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把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岗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培养实用人员,以一流的旅游服务、一流的旅游环境提升我市旅游形象。

第9篇:XX县文体旅游局二OO五年旅游工作总结

二OO五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工作会议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努力在科学修编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全年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50万元。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科学修编旅游发展规划

一是由西华师大科研处编制完成的《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于今年5月29日通过市级评审,现正根据评审意见和南充市旅游发展总体要求进行修编;二是邀请省、市专家、领导到XX考察,认真听取他们对XX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南充市嘉陵江旅游开发规划》、《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项目策划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和搞好服务,并认真做好了嘉陵江旅游开发调查研究和嘉陵(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第一桑梓旅游区建设详规编制准备工作;三是根据省、市旅游专家、领导来XX考察意见和龙角山公园建设实际,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院西南分院正对《龙角山公园建设详规》进行修编;四是聘请绵阳园林规划所专家在对大深南海相如岛进行实地考察、多方听取意见之后,编制完成了《大深南海相如岛建设规划》初稿;五是结合XX旅游发展实际,认真起草了《XX县“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写入了《XX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我县“十一五”期间旅游的发展。

(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积极督促、指导业主单位和经营业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政府投入60万元为白云山风景区安装了光纤闭路电视,修建了2公里的游步道。为大深南海安装了天然气,修建了南海寺1.5公里公路,新修了2公里游步道;二是白云山、大深南海两景区业主单位和经营业主分别共同投入10万元和30万元,对白云山风景区会议室、客房进行了装修,添置了电视、空调等设备。对大深南海迎宾楼和南海宾馆重新进行了装修,增添了设施设备;三是龙角山公园管理处投入资金20万元,修建了游步道5公里,增植了树木10000余株,使公园绿化率增加了20%以上;四是锦屏区政府投入15万元,对陈抱一故居进行了维护修缮;五是马电公司投入20多万元对XX宾馆消防系统进行了改造,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先后两次上街设点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二是投入资金16万元继续利用成南高速路上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进行旅游宣传,更换了宣传牌内容;三是配合河舒镇举办了第五届桃花艺术节,吸引县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同时,组织景区、宾馆饭店在桃花节期间用横幅、宣传牌、宣传单进行宣传;四是指导河舒豆腐经营店、桃花村农家乐与山城啤酒经销商等共同制作灯箱广告进行宣传;五是协助XX电视台拍摄制作播放了XX旅游风光片和旅游商品系列专题片;六是加强与省、市电视、报刊等媒体的联系,不定期刊载宣传XX旅游的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章;七是组织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参加了南充市举办的红色旅游摄影作品展。八是邀请有关专家就“司马相如文化”和“如何挖掘相如文化,发展XX旅游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努力打造我县的相如文化品牌,推动XX旅游的快速发展。司马相如研究会印发了《司马相如研究会会刊》800册。各种研究文章分别在多种媒体上发表刊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XX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了XX旅游的知名度。

(四)加强旅游招商引资

一是精心包装旅游招商项目,通过XX招商网对外进行宣传招商;二是借参加西博会和赴雅安学习考察之机,一方面宣传促销,一方面招商引资;三是不定期与国内旅游开发单位和个人联系,推介我县旅游资源,吸引业主参与我县旅游开发。通过广泛宣传、内引外联,于今年10月与青海西蜀农业科技旅游开发公司XX籍客商姚远签订了龙角山公园开发协议,协议引资35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20万元。

(五)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一是认真抓好了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工作,共培训人员95人,参加省市技能比赛2次;二是在全县旅游行业中继续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和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活动,杜绝坑客、宰客和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三是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开通了旅游投诉电话,加大了旅游法律知识宣传;四是不定期对星级宾馆饭店的服务质量、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让其始终保持相应星级标准,并督促指导其认真做好星级宾馆饭店复查工作,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五是在大深南海、相如饭店开展了旅游调查问卷工作,充分了解我县旅游市场、旅游客源状况。

(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一是制订了《XX县旅游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了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安全主体责任,年初分别与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以此强化对涉旅单位的监管;三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狠抓旅游安全工作,坚持每月一次旅游安全检查和节假日拉网式安全大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使我县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事故;四是会同卫生、交通、公安、消防、安全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开展综合治理,认真治理了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接待经营店的旅游环境;五是我们既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办旅游产业,又严格市场准入,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允许其开办旅游企业,维护和规范我县旅游市场秩序。

二、存在具体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旅游景区管委会和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在具体的管理中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和依法管理。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把旅游产业真正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还没有形成全县上下群策群力、齐抓旅游发展的共识和氛围。

(三)旅游基础薄弱。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XX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四)旅游投入不足。在政府投入、招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引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致使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严重滞后,工作力度不够。

(五)旅游结构不合理。旅游深度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没有特色和品牌,旅游支撑性产品尚未真正形成。

(六)市场主体不发育。参与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商品生产、旅游企业经营的主体不多,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的整体推进。

三、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南充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动员大会精神,以朱德同志诞圣120周年纪念和南充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1、积极配合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南充市嘉陵江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2、完成《嘉陵江“第一桑梓”风景区详规》编制工作。

3、完成《相如古县城保护和开发概念规划》编制工作。

4、进一步加强对白云山、大深南海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

5、积极配合、督促做好龙角山公园上山公路和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工作。

6、做好对周口镇下河街、锦屏镇相如古县城保护的立法工作,抓好古街道、古民居、古铺面的保护和恢复性建设。

(二)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1、办好桃花节、豆腐节等活动,以节会开展宣传促销。

2、加强与国家、省、市、县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促销。

3、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

4、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开展联合宣传促销。

5、精心包装,打造精品,积极融入国家、省、市旅游精品线路。

(三)抓好旅游招商引资

1、广泛宣传XX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我县旅游产业的开发。

2、精心策划白云山、大深南海、嘉陵江“第一桑梓”招商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对外招商。

3、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招商活动,一方面宣传促销,一方面招商引资。

(四)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1、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办旅游商品开发企业。

2、配合商业、经济、农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组织有关厂家和单位抓紧研究和开发一批具有XX地方特色的名优特土产品和文化内涵较高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3、配合相关部门参加各种旅游商品展销活动。

(五)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1、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

2、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

3、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宣传和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

4、狠抓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安全生产。

5、加强对旅游企业、景区的管理力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上一篇:个人简历中的自我评价下一篇:部编版二上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