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形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学科既时尚又实用,正在成为高校校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修养外在表现的体现。既要美丽时尚又要符合学生身份,爱美会美是能力与智慧的象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你的形象就是你的未来,现在为你的形象投资,将会给你带来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

摘 要:通识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强有力的载体,扩展了通识教育的范围、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形式。因此,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本文就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 第二课堂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创新学习项目(CXXM[2014]22)、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4-106)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王盈盈、李少寒、郭小磊、赵明阳、李雪文、邓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能够在根源上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建设,从而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一、第二课堂内涵、意义及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沟通交流和处理情感等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课堂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第二课堂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乐”即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第二课堂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一个健康、文明、开放、科学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不拘泥于课本,形式多样,学习的空间范围非常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第二课堂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首先,第二课堂能够锤炼大学生的基本品质、道德情操和个人素养,能够增强个人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第二课堂可以辅助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各门学科的理解、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其次,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对各学科交叉渗透地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科学指导,能够使我国的教育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我国高校的教育观念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后,第二课堂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带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弘扬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理性和感性的均衡发展。

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了各种竞赛活动、社会实践调查、课外社团活动等,将通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具有延伸作用。第二课堂在教育宗旨上和通识教育一致,教育方法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内容上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更乐于在第二课堂中学习,这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第二课堂内容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发展方向精心设计的,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到专业课程以外的素质学习中,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识教育的益处。因此,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作用。

二、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其价值越来越重要。然而,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局限性,无法摆脱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课程开设单一化和呆板化,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融合性和整体性。这导致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教育定位不准确,从而影响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其次,高校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比较少,使得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要求降低,责任感减小,这样有远大理想的教师宁愿担任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很多经验丰富的教授不愿意去教第二课堂教育课程,多数大学生也不愿意去听。由于大学生不愿意学,教授也更没兴致去教,导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表面应付,很少切合实际去讲解和指导大学生,更是很少结合社会的发展去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单调乏味的课程氛围,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越来越不重视。

最后,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课程的选择没有正确的意识,往往会选择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忽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选择。并且,在选课的时候往往先关注学分后看课程,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建议

1.引导大学生重视通识教育

高校要注重通识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用教育成果向社会各界人士阐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争取社会对通识教育经费的资助力度,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大学生对通识教育是培养素质综合、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的信心,让大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重要性,这样大学生才会更认真地对待第二课堂。

2.提高第二课堂师资力量

激励通识教育代课教师运用教学实践经验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并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参与第二课堂建设老师的实际利益,这样才能切合实际、最大限度地挖掘有利于第二课堂建设的潜力。还可以将第二课堂的代课质量和数量作为教师绩效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更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保证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第二课堂得以有效开展,促使高校通识教育的更深层次发展。

3.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内容

高校应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借鉴西方的课程设置,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规整第二课堂优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课程比例和质量,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选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科书的种类,聘用不同教课风格的教师,丰富完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教育,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此外,也可以开设课外兴趣课,注重大学生的兴趣发展,提高价值观念、锻炼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针对各个高校具体情况、专业特色成立社团组织,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普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比如举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更加利于大学生领悟通识教育的内涵。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势必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如何造就综合类人才的关键就是高校通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下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的研究既有很强的科研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第二课堂和实施通识教育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中国特色,还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点,构建一套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专业教育,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向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

[2]庄志刚,李华群.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刘建平.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作者:王盈盈?李少寒?郭小磊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篇2:

“形象管理”课程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探索

[摘 要]形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学科既时尚又实用,正在成为高校校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修养外在表现的体现。既要美丽时尚又要符合学生身份,爱美会美是能力与智慧的象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你的形象就是你的未来,现在为你的形象投资,将会给你带来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

[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形象管理;大学生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笔者通过形象管理课程引发了对整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在大学里开设通识课程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1.在大学里开设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好的方法。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学生们可以不受专业限制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真正让大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贴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的课程,例如艺术类或科普类;一类是紧密结合时代前沿的课程,例如介绍先进科学技术或思想理论等课程;还有一类是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健康类、急救类等。当然,这样的分类比较粗糙,相互之间也有重叠的部分,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对于在大学里开设通识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好的方法,开设学生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程是前提和基础。

通识课程安排不应拘泥于某方面的理论知识。面对非本专业的“长篇大论”,学生很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往往会因知识的晦涩难懂而失去兴趣。相反,我认为教会学生一些相关的简单易懂、能引起学生共鸣且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知识是最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为通识教育更重视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宽度,而非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度。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力争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学生以听课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以便讲授更多内容,但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既然所属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该领域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不如更多的引入“参与式课程”的模式,增加互动环节,在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可只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以笔者授课为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起初学习积极性、参与度并不高,许多学生成了“刷手机”的低头族,这种现象已在各高校成为普遍的现象,这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既然学生离不开手机,那就不如充分利用手机功能让学生回答问题。例如: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判断对或错,要求学生们举起手机回答问题是?或x来显示,还有一些选择题A/B/C/D//E/F,不太明白的还可以有?号等方式来表达学生的反馈,然后我再拍张照片把图片发到班里群里,谁回答和谁没回答问题一目了然了,这样既有互动又有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快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授课时要时常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更喜爱的授课方式,增加课程获得渠道,提供更多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形象管理既时尚又实用的课程很受学生们青睐,但由于课程安排往往是和时间冲突问题导致学生难以选到心仪的课程,目前开设的网上慕课就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形象管理课程已在2016年超星尔雅慕课上线,作为网络课程已有上千所高校引进该课,有上百万学生选课,学生上课时间也更加自由,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可线上获取知识点,线下翻转课堂。

3.将通识教育课程改为通过制,让学生真正因喜欢而选择。通识教育由于相比于专业课程简单,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也很宽容,造就学生们喜欢上哪门课好过还给分高就选哪科,针对这种现象我校进行改革措施,可以用两级制和百分制给学生成绩,这需要老师自由的选择,笔者选择两级制。

通过制度其实有诸多可取之处,学生可以完全根据兴趣,并非是否容易得到高分的“功利心”来选择课程,因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是不分专业的,学生掌握知识量往往差距不大,期末时既要给出学生具体分数又要兼顾公平,这对教师而言也并非易事。所以,笔者所开通识教育课程都改为通过制,从长期看是对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所裨益的。

二、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艺术修养

教育部重磅!从2019年起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课程,学分不够不能毕业。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時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别看这份文件的名字不长,可是含金量却是很高的,这份文件中表达了大学要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1.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在很多其他的国家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俄罗斯,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带着孩子前往大剧院欣赏歌剧,观看芭蕾,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这些如同周末看电影一般,是正常的娱乐消遣,这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从小培养着孩子的审美观。不仅如此,在很多国家,服饰礼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教授,在不同的场合有着特定的服饰要求,这种礼仪文化也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形象美的根源。然而在中国,由于观念的不同,学生阶段对美的追求是不被鼓励的,如,学生的校服都会被设计成宽大且不合体又没有性别区分,导致学生缺少行为约束。笔者认为,目前的校服是世界上最难看的校服之一,就这样我们错过最佳审美启蒙阶段。

2.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安静地听讲课记录笔记,说教式教育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中学时期过于看重升学率,教师总是以一种发令者的身份给学生布置任务,关注的是成绩。庞大的学生数目又使得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被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常常会被压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时候并不总是平等的。然而健康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在形象管理课程中,笔者用简单通俗易懂的方法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地位的差别,这样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学生对教师也不会因为身份的差别而产生距离感。我们共同去研究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造力。

3.形象管理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象对于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形象,既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别人,美好的形象还会影响每个人的品格和行为。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生活的代言人,是走向人生更高阶梯的扶手。明确形象设计的实质概念,运用服饰搭配进行自我风格定位,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要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外在因素包括: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饰品配件要素等。内在因素则为:个性要素、心理要素以及文化修养要素,我们力争做一名内在与外在同美的大学生。

三、形象管理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更好发挥作用

尽管课堂一般都是由教师掌握,但学生也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一个好的素质教育课堂不仅仅是学校以及教师的努力成果,更是需要学生们的全力配合。故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专业素质的必须,但却是一个人以后在社会中立足的必须。

1.形象管理收益。通过本课程内容学习与训练,可以掌握专业的服装解读、分析方法,快速把握服饰产品的特征与审美元素,结合人体形象基因进行专业色彩与风格的分析,能让学生清楚知道自身风格规律,从而解决了人们在装扮风格及用色方面的一切难题。一个人如果知道那种风格更适合自己,然后再运用最适合自己的色彩群,利用妆容与发型的打扮,不仅能把自己独有的品味和魅力最完美、最自然地显现出来,还能因为通晓服饰间的搭配关系而节省装扮时间,回避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你要清楚知道什么风格与颜色是最能提升自己的,什么颜色是你的“排斥色”,你会在一生中的任何形象关头都能轻松驾驭你风格,科学而自信地装扮出最美丽的自己。服装搭配不一定昂贵的衣服就一定适合,也不是当下的潮流就一定时尚,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个人的风格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能让你更加自信,还能得到人们的欣赏,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你步入社会面试求职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形象管理课后的学生反馈:

附学生作业一份

形象管理——自我分析

在本学期的形象管理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东西,对管理自己的形象也有了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外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找准自己的风格、展现合理的形象十分重要。接下来我将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分析自己的类型,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1)量感分析

相同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类型、风格不同。找准自己属于哪一个类型,首先需要进行量感分析。

内轮廓9.5 头高22 内:外=0.43>0.375,所以内轮廓偏长。

1.肤色冷暖:脸型偏骨干,所以偏冷。2.肤色明度:肤色偏白。3.脸部轮廓:脸部轮廓偏曲。4.脸型量感:中间型。5.眉线:眉头到眉峰距离较大,为直线型。6.眼线:大而圆,为曲线型。7.眼线量感:柔和。8.鼻线:较短,为曲线型。9.鼻线量感:为矮鼻,属于曲低,柔和。10.唇线:薄唇,为直线型。11.唇线量感:普通型。12.肩部轮廓:窄而薄,属于柔和。

经过测试分析,我属于量感适中,偏曲线型,偏静,比较适合优雅型、少女型、自然型。因此适合柔软、娇小一些的服饰搭配。

(2)发型分析

从小到大,我其实也尝试过多种发型。剪斜刘海、戴压发圈、剪短发,或是就简简单单地梳一个马尾。之前更换自己的发型并没有一个专业的依据,只是单纯地想试一下,就剪了。明显不同的发型对我来说有好有坏,在听完老师的讲述之后,我终于有了一定的依据。

首先,我的上庭较长,应对此做一些修饰。多年的扎马尾的习惯也导致了一些发际线的后移。解决这个问题相对应的方法之一是向下留一点刘海。因此我现在留了一个八字刘海儿,上边是对比图。这种方法不仅遮住了上庭,也减缓了发际线的后移。

其次,我的额头相对较宽,八字刘海儿也有效地遮挡了额头的两侧,看起来额头没有那么宽大。

但是相对而言我的下庭比上庭好看,而且目前的八字刘海儿有点偏厚,戴眼镜的时候刘海儿还容易飘起来,所以之后会尝试一下空气刘海儿或斜刘海,看看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

(3)色彩分析

人体是有颜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属性。找准自己的色彩,才能在日常穿搭中搭配自然。这是我在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理论,但在老师介绍之后,我觉得十分有趣。回想之前的穿搭经历,衣服的不同色彩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色。因此找准自己的色彩属性合理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将对自己进行分析。

1.判断皮肤的冷暖属性。在自然光下,我的血管偏绿,皮肤偏向于黄色,所以在皮肤方面我是属于暖调。

2.判断眼睛、头发二者的亮度的深浅、颜色的明暗。我的眼睛为棕褐色,属于暖调;头发为黑色,应该是中间。

3.判断四季属性、给出适合色彩。根据肤色、发色、瞳孔、唇色的自我测试中,我是属于头发稀、薄、软,棕色偏黑;眼睛温柔、沉稳、有亲和力、不明亮;皮肤苍白、薄、偏黄;唇色偏旧、发乌、苍白。因此我是夏季型人。

夏季型人给人温婉飘逸、温柔而亲切的感觉。我适合在自己的季型中选择相同色系或相邻色系进行组合搭配,比如粉色系、蓝色系等,这样看上去会更加柔美。在日常的穿搭中,根据朋友的反映,我确实比较穿粉色的衣服,黄色系的衣服也确实是雷区。因此我认为这种色彩分析于我而言是十分准确的。

(4)化妆技巧

1.隔离霜:我的脸上有痘痘,因此比较适合选择绿色的隔离霜。2.眼线笔:作为一个新手,我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先使用眼线笔3.眉笔、眉粉、染眉膏:同理,我决定先尝试一下眉笔4.腮红:我比较适合粉红系列的腮红

(5)综合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發现自己比较适合浅一点、柔一点的风格。不宜穿过于中性或是过于夸张的衣服,也不太适合过于深沉或是过于鲜艳的颜色。在发型方面也要适当扬长避短,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在这学期的形象管理课程中,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很多的搭配技巧、化妆技巧。管理好自己的形象不仅能让自己开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不同的场合都能有合适的衣着,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非常感谢老师教授我们形象管理这一门艺术,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让自己生活得舒适、整洁、快乐。

作者:王红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

摘 要:在科技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媒体得到的进步也在持续巩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过往的问题,整体上取得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当下已经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而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也必须有所改善,由此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识教育

大学生通识教育是近几年才提出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简单而言,通识教育的开展,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全面培养,减少错误培养的问题,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多专多能”方向,对于文科、理科主张综合培养。因此,在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需要借此来做出更高的成绩。

一、 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不足

(一) 具有一定功利主义色彩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锻炼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想要在未来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现如今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大学生想要将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必须利用一些多元化的手段来完成,既要达到自身的良好进步,又必须在专业能力上有效的发挥出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通识教育表面上积极的实施,可实际上存在的功利主义色彩是比较严重的,这就导致大学内部的竞争趋向于两极化,同时在人才的培养上,并不容易得到综合的成绩。虽然表面上积极的迎合,自身做出的努力和接受教育的意识也比较突出,可是在最终的实践上,存在很明显的形式主义特点。

(二) 课程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通识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在国内执行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还有很多的地方是需要积极弥补的,要以端正的态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对待。就目前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而言,的确有一部分高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可是大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把控上并不理想,有很多地方都是凭借过往的经验来完成的,这就导致课程质量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大学生通识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进行一个良好的衔接处理,很多层面的工作都无法按照正常流程来开展。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加入,对固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也产生了打破的现象,短期内想要彻底的纠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在大学生通识教育当中,学生的部分选修课程,并没有真正落实,而只是在表面工作上努力,仅仅是为了在学分上做出填补,这样操作以后,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通识教育走向偏差的道路,难以将人才更好的培养。

(三)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通识教育在目前已经成为了必要性的教学内容,可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仍然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对大学生的综合成长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无法在最终的成绩上快速的提升。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直接对其他院校进行套用,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生的数量、学生的需求、培养的方向等,都未达到一个科学进步的态势,促使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目标渐行渐远,甚至是在学生内部形成了很低的评价。第二,在课程体系执行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而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思来开展的。这种通识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干预,很容易产生师生矛盾,且在校园内部造成的各种恶劣影响,容易引起师生的双重不满。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影响

(一) 正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来临后,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最直接的获益者。对于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接受程度较快,同时在相关的操作当中也表现出了非常积极态势。例如,当下的微博、微信十分流行,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项目,给自身的专业学习和社会拓展等都提供了较多的帮助。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识教育在融合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后,能够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完成,对学生的尊重程度较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二) 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得过于强烈,学生自身获得的自由程度较高,教师想要对学生做出引导和把控,很难按照预期的设定来完成。例如,当师生之间出现矛盾以后,大学生通识教育主张的是良好的沟通、交流,去积极的解决问题。可是在新媒体时代來临后,某些大学生特别容易在思想上表现为极端发展的态势,其会利用新媒体的功能与特点,对教师开展强烈的批评,甚至是能够引发社会上的舆论压力。在教育界当中,师生矛盾和错误归属等,本身就是特别敏感的内容,一旦学生利用新媒体批斗教师,再加上文字、图片、视频等,很容易对教师的个人声誉造成强烈的影响,甚至是在社会上引起不良思潮。

三、 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对于新媒体时期而言,既然已经来临,就不能再应用传统的方法来对抗,而是要本着因势利导的方法,对新媒体做出综合性的利用,确保能够将大学生通识教育积极地进行健全,将正面影响扩大,将负面影响缩小,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必须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趋势做出分析。对于大学生,提倡线上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新媒体有其固有优势,大学生应当取其精华,例如网络便捷性,可以为课堂知识点提供大量信息用以参考,在理解某一社会问题时,大学生可以搜索到最新案例帮助理解,但传统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流途径,学生应当利用新媒体工具,弥补课堂学习不足,同时利用外出机会,参与实践活动。

四、 总结

本文对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展开讨论,现阶段的通识教育虽然有所改善,可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各项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新媒体时期的各项思想来完成。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识教育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部署,要在科学、合理的原则下开展,绝对不能对其他院校的模式直接套用。

参考文献:

[1]李良华,廖春华.通识教育理念中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179-182.

[2]袁油迪.论电影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3,(04):177-180.

[3]王蔚虹.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J].科技资讯,2011,(23):197.

作者:刘艳

上一篇:儿科医生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财务部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