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

“精神贫困”的概念辨析

摘要:对精神贫困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精神贫困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精神贫困”概念与内涵,并对“精神贫困”概念进行了合理界定。

关键词:精神贫困 定义 综述

引言

目前,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成为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缘于对精神贫困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数学者将精神贫困等同于物质贫困或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并没能正确、全面的认识精神贫困的致因及其表征,其提出的解决精神贫困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和使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由于缺乏对精神贫困的精确定义,也没有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指标可供借鉴,对精神贫困的定量测度及其应用研究陷于停滞。

精神贫困的概念与内涵,决定了对精神贫困致因和表征的理解及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的各种对策选择,同时也是定量测度精神贫困并将其应用于精神扶贫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对精神贫困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精神贫困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相关研究对“精神贫困”概念的认识

显然,目前各学者对精神贫困及其相关概念内涵的认识和界定还不够明晰。主要体现在:(1)没有对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作严格区分,对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的辩证关系尚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目前,学术界对于“精神贫困”一词的使用,主要是在同物质生活相联系的层面上展开的,即精神贫困要么是物质贫困直接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要么是一种“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1]。虽然物质贫困有可能引发精神贫困,精神贫困也可能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但是,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可能引发同样的,甚至更加严重的精神贫困,而这种精神贫困有可能不一定会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及其获取能力[2]。实际上,物质和精神是反映人的基本特征的两个不同维度,物质反映人的物质消耗等有形生活状况,精神反映人的思维等无形生活状况。物质和精神是反映人的存在和思维的,具有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因而,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反映不同特征的两个具体的表现形态;(2)没有对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作严格区分。部分研究将引致精神贫困原因归于能力贫困,能力贫困一般是指人获取收入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常表现为就业能力低下,教育水平不高,社会关系网络少等[3]。一般来说,能力贫困将导致一种持续的物质贫困状态,因而是物质贫困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将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加以严格区分;(3)没有对精神贫困与心理健康问题作严格区分。部分精神贫困问题的实证研究证据来自在心理学的心理测量量表调查数据,实际上是将精神贫困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虽然精神贫困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但心理问题也可能由于经历痛苦、挫折,或因为身体缺乏某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其他原因产生[4]。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医学上的概念,而精神贫困是一个哲学或社会学上的概念,因而,两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精神贫困”概念界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各学者未能对精神贫困的概念与内涵进行准确界定的原因,是对精神贫困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所致。要对精神贫困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需要对物质与精神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物质和精神是人的世界的两个相互区别但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物质体现了一种客观实在,精神反映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物质和精神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刻画了人的存在或生存状态。

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对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群体或不同的个体而言,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是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主观意志的具体表现。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统一的精神,其差异性比同一性显得更为突出。物质的同一性,使得物质贫困的界定和测度变得相对简单。一般来说,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物质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进行统一的度量,如果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拥有的物质水平,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则称其处于物质贫困状态,基本生活所需求的物质数量,自然成为物质贫困界定的标准,在实践上,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可以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指标进行度量,比如收入、消费、财富等实物量或价值量指标。

精神贫困的同一性不足以提供精神贫困界定和测度的标准。虽然不同社会都需要精神支撑其价值体系的存在,但这种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价值体系之下,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也不一定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念,某一社会的价值体系仅仅是其主流的意识形态表现,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虽然得到大多数社会人的认可,但是,并不存在统一的,得到所有社会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因而,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在实践上,也没有可以统一的指标进行度量,因此,每种精神和精神贫困的定义都是局部的、阶段的、具体的,或个性的概念。

对照物质和物质贫困,可将精神界定为某种个性或特性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水准等精神生活需求或对其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精神贫困是指某个群体或个人对这种个性的精神生活需求或认同程度显著低于群体中其他多数个人的需求和认同程度。例如,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大多数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具用相同的认同程度,有的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的人对此半信半疑,甚至还有的人具有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可以作为度量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定量界定指标,否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者,将被界定为处于马克思主义精神贫困状态。

将精神贫困界定为社会、群体或个人对某种个性的或特性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低于某一水平,有助于将精神贫困的概念与内涵具体化,区分不同的精神贫困类型。在现实当中,一般关注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将这种主流价值观念水平的缺乏当做精神贫困,因而其研究提出的精神贫困致因、表征和对策,仅限于分析和解决社会主流精神贫困问题。

收稿日期:2011-08-0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课题“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106LX499)

作者简介:朱华晔(1975-),女,湖北通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韦国善.当今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5-167.

[2]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60-61.

[3]李若衡,杨艳.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0,(2):103-105.

[4]于春洋.试论经济富足与精神贫困——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中国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8):4-7.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朱华晔

第2篇: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可能导致母猪不发情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瘟、(HC)、猪伪狂犬病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强化猪的饲养、 科学饲养 、科学管理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隔离制度。还可采取适当的刺激措施如:混栏 、运动、饥饿催情 。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营养管理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分类,一般根据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因素对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影响程度和性质,通常可分为永久性的不育、暂时性的不育和低繁殖力三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可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人根据近几年临床经验,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简介于后。

1发病情况及经济损失

我县X镇陈某生猪养殖场2006年因疫苗注射不及时不规范,全场30头母猪52头青猪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死亡母猪6头青猪11头,其它24头母猪当年只有2头生育。经济损失15万元。

我县X镇杨某猪场2010年4月私自从周边县引进母猪10头、仔猪23头。一天后发病,经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造成该场引进母猪一年半后才能正常产仔。经济损失16.5万元。

2病因

可能导致母猪不发精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血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胸膜炎)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该病常因引种不当传入,我县于2000年在忠县拔山镇洋三元种猪场首次发现此病,以后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生,种猪场尤其多见。

2.1.1临床诊断要点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差,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母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产后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怀孕母猪前期流产,后期产木乃伊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呼吸困难,运动 1

失调,几天内死亡。母猪发病后本身呈良性经过,很少死亡,但怀孕后期感染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断乳前后的仔猪最易感染,感染后体温升高,呼吸严重困难,呈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少部分仔猪皮肤发紫,表现出严重的渗出性皮炎,死亡率高达40%-100%;育肥大猪患病后发生鼻漏,呈一过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耳、腹部深紫色,15天左右能自愈,很少死亡,但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2.1.2 病理变化

可视粘膜苍白,全身不同程序黄染,皮下水肿,死胎胸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肝变病灶,切开气管,内部充满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粘液,肺间质明量增宽,部分猪有渗出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个别严重者,肺边缘有红色肉变区;肝肿大变性,呈现棕黄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切面有出血点;肾肿大苍白,表面有凹凸不平灰白色坏死灶,个别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变软,个别呈蓝紫色;小肠粘膜有点状出血,结肠内容物稀薄。

2.1.3防治

疫苗预防: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50天、30天时各免疫一次,每次肌注1头份,应在其他疫苗免疫后再实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注射,以防免疫干扰降低免疫效果;经产母猪在每窝产后25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仔猪在产下后20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0.5头份;种公猪在每年的3月、9月各免疫一次,每次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在排除猪瘟感染并初诊为本病后,应对发病猪作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发病初的1-3天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在日粮中增加青料。在3天后,再按以下治疗:采用肺炎咳喘停、菲克亭、长效土霉素肌注。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等对症治疗。对呼吸困难者,用卡那霉素、地塞米松消除肺部炎症,解除呼吸困难,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2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单股线状DNA病毒。

2.2.1 诊断

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进行血清学检查(HI),采取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做PCR及病毒分离、鉴定。本病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病状。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

2.2.2 防治

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注射。在该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因该病产生流产或木乃伊胎的同窝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对早期发病猪可采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变异红链康肌注,效果较好。

2.3 猪瘟(HC)

2.3.1病因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d。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3.2 防治

疫苗预防:一般小猪猪瘟免疫剂量为1头份,商品猪2头份,种猪可用到4头份。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选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1次,配种前半个月免疫接种1次。应根据本场中母猪、仔猪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以及是否来自疫区选用以下免疫程序:种母猪于产后断奶或空怀时期免疫接种1次。非疫区、未受威胁地区仔猪于20-25日龄、50-60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超前免疫,免疫接种2h后方可哺乳;到50-60日龄时,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强化免疫1次。

治疗:早期可采用巨能1号、抗体维他饮水,呼喘蓝康、巨能1号拌料同进肌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长效土霉素效果较好。

2.4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猪高热病的病种之一,目前,本病在我县正在流行。

2.4.1临床诊断要点

1-20日龄的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升到41-42.5℃,运动失调,全身发抖、趴在地上口吐白沫,腹泻,同窝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21日龄以上及3-4个月龄幼猪患本病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前撞后冲或转圈,声音嘶哑或发生尖叫声,个别病例还表现皮肤奇痒,一般于病后4-6天死亡;4个月以上的育成猪发生本病时,仅见打喷嚏、咳嗽及体温升高等轻微症状,一般呈良性经过。公猪患本病时可引起睾丸鞘膜炎;母猪患本病时,伴发便秘、厌食、眼睑水肿、呼吸困难、产死胎和弱仔。

2.4.2死尸剖检及病料送检

肺部暗红色,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肝脏和脾脏肿胀、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脑膜明显充血。采病猪血液,分离血清送县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作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呈阳性。

2.4.3防治措施

疫苗预防: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经产母猪在怀孕后70-80天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仔猪40日龄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猪场感染本病后,对发病猪可采用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苗2头份/头紧急免疫接种,并用磺胺六甲和恩氟沙星按说明书用量配合治疗,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3 营养因素

最常见的是能量摄入不足,脂肪贮备少,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的p2点膘厚应在18-20毫米;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精,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有些虽然体况正常,但由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致使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都会导致发情推迟或不发精,如饲料中钙含量偏高阻碍锌的吸收,易造成母猪不孕,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4 饲养管理因素

4.1 饲养方式

对后备母猪而言,大栏成群饲养(每栏4-6头)比定位栏饲养好,母猪间适当的爬跨能促进发情。但若每栏多于6头,则较为拥挤且打斗频繁,不利于发情。若用定位栏饲养,应加强运动。

4.2 诱情

很多猪场不注重母猪的诱情,没有采取与公猪接触或其它措施来诱导母猪发情,母猪发情不发情听之任之。

4.3 发情档案

有些猪场不建立发情档案,有的在7月龄以后才开始建立发情档案,超过8月龄不发情才开始处理,处理越迟效果越差,这样母猪淘汰时大多达10月龄。正确的做法是在160日龄后就要跟踪观察发情,6.5月龄仍不发情就要着手处理,综合处理后达270日龄仍不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时间太久则造成饲料浪费。

4.4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抓好消毒,搞好卫生,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期的卫生,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

5 母猪繁殖障碍性病症的症状

5.1

发情障碍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5.2

妊娠障碍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5.3

泌乳障碍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法,拒乳等症状。

5.4

公猪繁殖障碍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5

仔猪成活障碍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死亡。

5.6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5.6.1 强化猪的饲养

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5.6.2 科学饲养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不易发生传染病。

5.6.3 科学管理

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根据猪的品种、性别、年龄、性能等进行合理组群,按照养猪生产条件。

5.6.4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消毒制度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入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定期消毒。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消毒次数。对各类猪舍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防疫制度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的间隔时间。在猪群免疫后10-14d,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能盲目免疫和多次重复免疫。

6 对于营养因素和饲养管理导致的猪繁殖障碍治疗

6.1 发情母猪刺激

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精的母猪关于一栏,几天后发情母猪将不断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性中枢活动增强。

6.2 适当的刺激措施

6.2.1 混栏

每栏放5头左右,要求体况及体重相近;

6.2.2 运动

一般放到专用运动场,有时间可适当驱赶。

6.2.3 饥饿催情

对肥母猪可限制3—7d,日喂1kg左右,供给充足饮水,然后自由采食。

6.3 对发情不明显母猪的处理

在发情过程中有部分母猪由于某种原因而发情片状不明显或没什么“静立”状态,这些母猪只能根据外阴的肿胀程度、颜色、黏液浓稠度进行适时输精,同时在输清前1h注射氯前列烯醇2ml(或促排3号),输精前5min注射催产素2ml。

6.4 激素催情

生殖激素紊乱是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不发情后备母猪注射外地源性激素可起到明显的催情效果,但有试验表明,采用激素催情的母猪,与自然发情的母猪相比,产活仔数平均要少1头。在以上的方法都采用了之后,仍然不发情的少量母猪最后可使用激素处理1~2次,还不发情的做淘汰处理,但在祖代、曾祖代猪场笔者不主张使用该方法来治疗。常用的处理方法有:(1)氯前列烯醇200μg;(2)律胎素2ml;(3)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IU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IU;(4)PG600处理1次(1头份)。

第3篇:保育猪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近段时间走啦很多猪场,跟很多养猪老板交流,有30℅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不好养,死亡率较高;有45℅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好养,死亡率很少;还有25℅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一般好养,死亡率正常。根据我们跟养猪的交流和现场查看,就保育栏保育猪不好养的这种情况做个简单的分析:

一、 出现保育栏仔猪不好养,死亡率高的仔猪,通过现场查看主要情况:

1. 一般进保育栏3-4天后开始出现症状,症状为:仔猪参差不齐,进行性消瘦,毛色枯萎、错乱,生长迟缓,弓背、呼吸困难、喘气;后退走路摇摆,甚至有的关节肿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有些甚至带青色;腹泻,有些仔猪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皮肤苍白、贫血、部分猪出现黄疸症状;有些出现肾皮炎综合征,几天或数天后及其消瘦,虚脱至衰竭死亡,死后腹部发红或呈紫色。

2. 病死猪解剖:肺脏肿胀,质度坚硬似橡皮样,其上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肝变硬、发暗、有些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肾脏水肿、呈灰白色,皮质部有白色病灶。脾脏轻度肿胀,胃的食管区戮膜水肿,有大片溃疡形成。小肠呈鸡肠样,盲肠和结肠赫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4至5倍,切面为灰黄色,可见出血。特别是腹股沟、纵隔、肺门和肠系膜与领下淋巴结病变明显。可见胸膜炎、胸腔积水、腹膜炎,心包积水、心肌出血等,有些关节腔有胶质状液体甚至出现化脓性液体

二、 诊断分析

1.从症状和病理解剖来看,主要是出现断奶仔猪综合征,当然这种综合征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作用致病的结果:最先感染的可能是圆环病毒,以圆环病毒为主导,然后继发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支原体等

2.从一般保育栏仔猪出现症状的时间来看,主要是进保育栏期间仔猪应激。这种应激包括环境改变,突然饲料的改变,饲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在原先没有做好圆环病毒疫苗的情况下,最先发生圆环病毒病,一旦发生圆环病毒病,整个仔猪的免疫系统被受到致命的伤害,使仔猪的免疫力更加下降,接连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喘气病,最后出现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导致最后死亡。

三、危害分析

1.死亡率高,成活率低,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有些猪场保育猪的死亡率达到30℅-40℅,一些猪场老板感到非常头痛,不知所措。

2.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低,猪场保育栏的仔猪一旦感染圆环病毒或发生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仔猪长速大大折扣,严重影响仔猪的整齐度,保育时间须得延长,甚至有些育肥,延长出栏时间,浪费大量的饲料,料肉比不堪计算。

四、发生原因

1.应激;应激会导致仔猪的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感染病毒和细菌。

2.疫苗:通过调查,保育栏仔猪不好养的大部分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特别是没有接种圆环病毒疫苗,或者说只接种一次。

3.仔猪断奶进保育栏期间采取保健措施。由于近两年行情的影响,猪场对药物保健不太重视,甚至对消毒措施都不感兴趣,过度的考虑成本,而导致猪场的猪的健康状况下降;对保育猪也是如此,想来个侥幸心理,能不发生就不做药物保健,一发生再说。

4.卫生状况等环境,环境卫生状况差,潮湿、阴暗、氨气过重,温度没有达到保育猪所需要的温度等等,也会导致保育猪的疾病发生。

5.营养状况:走过好几家猪场,说保育猪不好养,在与饲养员交流时说老板不让喂饱,一天 饲喂,甚至更少。保育猪的营养是根本,一定要保证保育猪的营养需要,特别是正在发育阶段,一定要保证仔猪的营养需求,还要考虑营养的全面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仔猪的抵抗力。

五、保育猪疾病的防控

1.疫苗一定要做好,在产房时该做的疫苗,一定要做好,对于圆环疫苗,还是接种为好,而且要做两次:一般在仔猪2-3周做一次,3周后再做一次。

2.断奶前把栏舍卫生消毒好,栏舍温度要调试好,最好调到最适合于保育猪生活生长的温度,进入保育舍当天栏舍的温度要达到25℃,以后要保持在22℃-24℃

3.做好药物保健工作,转群前三天-转群后7天,饮水中添加‘维立康’;转群当天饲料中添加‘比龙副清’和‘优乐欣’,每吨饲料添加:比龙副清1公斤+优乐欣0.5公斤。在转入小猪栏之前三天-转栏后五天,每吨饲料添加:比龙副清1公斤+优乐欣1公斤

保育猪的健康问题是整个猪场的关键,直接影响猪的生长与育肥速度,关系到整个猪场整体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只有提高保育猪的健康水平,才能给生猪育肥和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提高饲料报酬,缩短饲养时间,提高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给保育猪一个健康生活成长的环境,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正常的药物保健,使保育猪健康茁壮成长。

第4篇: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与治疗

浅谈青少年颈椎病

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有调查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占患病人群的10%--20%,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我国有80%以上的青少年处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和严重不健康的分别为82.5%和17.5%。为了更好地预防青少年颈椎病,现将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一. 青少年颈椎病发病原因 1. 体位不良。

学习坐姿不正确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因素,而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坐姿。养成一尺,一寸,一拳书写姿势的良好习惯对预防颈椎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长期伏案学习使后侧韧带不平衡,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睡姿不正确

近50%中学生枕头高度不符合要求,不良睡姿主要与枕头过高、过低或不枕有关。高枕,一般着力点在后枕部,低枕或不枕着力点在后枕部和上胸椎,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前凸的生理曲度自然变直甚至反弓。长时间不良的睡眠体位必然引起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疲劳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劳损。

不良生活习惯

长时间躺着看书、看电视也会引起颈部不适,严重可发生颈椎病。颈部某些肌肉由于长期过度紧张易发生劳损、痉挛,促使颈椎小关节发生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同时对颈髓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进而出现颈椎病症状。 2. 坐位时间过长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骨骼、肌肉组织的生长尚未完全定型,这个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白天大部分时间要坐在课堂上,课间活动时间比较短,休息时间少,颈部长期维持过伸、过屈的姿势,极易造成颈部肌肉和椎间盘疲劳,引起慢性劳损或颈椎间盘的变性。 3. 外伤因素

50%以上的颈椎病发生和外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预防头颈部外伤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如运动时不注意保护颈椎,尤其是突然转颈,或者外界暴力,均会导致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局部软组织损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和神经刺激症状,加重颈椎的负荷。 4.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发育性椎管狭窄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二、 青少年颈椎病的特点

青少年颈椎病与中老年颈椎病有所不同,青少年的椎间盘尚未退变或处于退变的初始阶段,X线侧位片上仅出现生理曲度的改变(曲度变直或反张)。这种生理曲度的改变在青少年颈椎病中普遍存在,被确认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之一,是早期诊断青少年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征和客观指标;或2~4个椎体局限性失稳和位移,相邻上下关节和椎体后缘出现“双边、双突征”;正位片棘突偏斜、寰齿关系紊乱等。少数患者并没有X线改变或X线改变轻微,没有明显的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及小关节增生等退行性改变。这个阶段是预防颈椎病发生的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此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就会提前发生,最终导致颈椎病。

三、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

①症状:以颈肩部酸痛、颈部不适及颈部僵硬为主,部分伴有偏头痛、头晕、恶心、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憋气、失眠、耳鸣等症状。

②体征:大多数患者颈部触摸棘突偏歪,一侧关节突隆起,颈部周围软组织绷紧、呈条索状、压痛明显。

③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双边、双突征;棘突偏歪;张口位见齿突偏向一侧,环齿关系紊乱等。

四、选择有针对性的中医正脊手法治疗

我们认为,颈椎力学结构的失衡是青少年颈椎病主要发病机制。治疗青少年颈椎病的关键是纠正椎间关节错位以及调整颈椎曲度,恢复颈椎力学结构平衡。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青少年颈椎病不仅要考虑到下颈椎结构紊乱,也应注意上颈椎及上胸椎结构紊乱,同时要注意上颈段、下颈段与上胸椎之间的关联关系。87%的颈椎曲度改变合并胸椎侧凸,其侧凸是旋转性的。临床治疗时,要十分重视这些相关性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确定了四大针对性手法,分别用于上颈椎中寰枢关系紊乱的调整、下颈椎中椎体错位的调整、颈椎曲度异常的调整、胸1~2椎体旋转移位的调整,同时配合理筋手法来松解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来恢复颈椎正常力学结构的平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合并有头痛头晕的患者,寰枢椎的调整,治疗效果显著;合并有心悸、胸闷、憋气的患者,除调整颈椎外,胸1~2椎体旋转移位的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可能与星状神经节和胸1~3交感节前纤维受刺激有关。颈椎曲度的调整在青少年颈椎病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颈椎曲度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标,它表现了颈椎与椎旁软组织之间相互关系。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与症状体征的消失呈明显的正相关。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的远期稳定性及恢复颈椎本身的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生理曲度的恢复对防止邻近节段乃至整个颈椎的进一步退变有积极作用。

五、预防。

颈椎病危害很大,不但容易影响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绝对不可小视。为了预防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要保证必需的营养要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保证必需的营养要素,以获取较高的骨峰值,维持骨量的稳定。为此,青年人在身体发育前及发育过程中,应合理安排饮食,多食用含钙、磷和其他骨代谢必需物质的食物,以补充骨代谢所必需的原料,为日后做好更多的贮备。

其次,青少年要积极锻炼身体。适当增加身体的活动量,可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于骨组织的生长发育。锻炼身体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骨骼的锻炼,也就是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使骨骼受力,增加对骨骼的良性“刺激”,这样有利于骨小梁的发育和骨量的增加。

再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吸烟与饮酒会严重地影响内脏的功能,使消化系统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而从尿及大便中的排泄增加,使体内骨代谢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严重的影响骨镐的正常发育。

最后,不要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和咖啡因。因为过多地摄入蛋白质会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并从尿中排出。这样会使大量的钙从尿液中排出,不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学中的酸雨。咖啡因食入过多,会使胃肠功能下降,促使钙从尿及大便中排出,不利于骨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青少年预防颈椎病家长不容忽视,要积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锻炼,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5篇:因病缺课病因登记与追踪制度

为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有效防止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发生,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了解缺课原因

任课教师对于因病缺课的学员,应当了解学员患病的缺课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上报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及时了解学员患病的情况,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二、及时统计上报

任课教师负责每天做好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员的联系工作,学员第一节课下课前将缺课的学员名单上报培训部,任课教师要与学员家长保持联系。

三、规范请假制度

告知学员缺课时要向任课教师请假,说明具体是事假还是病假,如是病假需向解释病因。

四、严禁带病上课

任课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患病学员在家治疗休息,严禁“带病上课”。培训期间,学员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与家长联系。学员病愈后由医院开具相关证明,经学学校核实后方可复课。

第6篇:学生因病缺课病因登记与追踪制度

学生因病追踪登记上报制度

为确保校园内的卫生安全,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制度如下:

一、各班班主任对于因病缺课的学生,应当了解患病学生缺课的可能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疫情报告员。疫情报告员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了解学生患病的情况,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二、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做好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生的联系工作,学生第一节课下课前将缺课的学生名单报告学校相关负责人,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三、告知学生缺课时要向班主任请假,说明具体是事假还是病假,如是病假需向医院询问病因。

四、班主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患病学生在家治疗休息,严禁“带病上课”。在校期间学生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病愈后由当地公立医院开具相关证明,经学校政教处核实并经疫情报告员同意开具复课证明后方可复课。

五、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员。学校疫情报告员应联系当地公立医院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太平一中

第7篇:晨检与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制度

新学期开始,又逢气温多变,乍暖还寒的春季,正是传染病高发的时节。事实证明,学校是群体聚集的场所,一些群体性传染病的流行,往往是个体传染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造成的。校园内学生的健康、安全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卫生预防措施。学校每天执行晨检与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制度,对于确保校园内的卫生安全,关系重大。因此,遵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每天早晨7:40—7:50各班进行晨检。

二、晨检时,各班班主任和每天首节课的任课老师在上课前应检查学生到班情况,检查内容:学生出勤情况和健康状况,到班学生有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肤出疹等情况,学生个人卫生、教室内环境卫生、开窗通风等。如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及时报到医务室。医务室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各班生活委员负责每天的班上同学因病缺课情况的统计,发现同学发生的不良身体状况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及医务室;

三、班主任对于缺勤学生,无论是住宿生还是走读生,均应及时追踪,明确原因。凡是因病缺勤,应当仔细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是否到医院诊治,然后报到医务室。对在家就医的学生,做好后继的家庭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诊疗进展情况。告知学生在病愈返校时,带好就医资料。

四、医务室负责全校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的初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如为疑似传染病者,就地隔离,上报主管领导、常州疾控中心及教育局,追踪医院诊断结果。学生病愈返校时,根据其提供的医学资料,判定是否符合复学规定,实行传染病复学医学诊断制度。医务室建立传染病病人登记册,做好传染病登记工作。

五、保健室负责抽查各班晨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清河门区实验小学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上一篇:机关的人事工作总结下一篇:橡筋动力飞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