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舞蹈课程简介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特色舞蹈课程简介

地域文化视角下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是传承湘西舞蹈文化,推动湘西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则是提升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此出发,首先介绍了地域文化在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探讨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融入舞蹈发展历史、组织学生民间采风、发掘舞蹈文化底蕴、拓展课程师资队伍等。

关键词:地域文化 湘西特色舞蹈 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区域、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分支。湘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教育中同样有着深刻的应用价值。湘西不少学校正在积极开发民族民间舞蹈,比如怀化学院的《湘西特色舞蹈课程》。地域文化是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賴以开展的文化土壤,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有助于提升湘西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地域文化在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的作用

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是依托于湘西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开发的具有独特区域色彩与鲜明民族风格的舞蹈课程,在丰富湘西高校教育内容,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起源于各民族的民间生活,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归属的角度来看,民族民间舞本身就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且民族民间舞在诞生发展中,受到了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展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等特点,能够增加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容量。其次,它能拓展课程的教学价值。地域文化的融入使得课程教育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属性,在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视角下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湘西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比如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尤以土家族、苗族人数居多。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反映到民族舞蹈中便是浓厚的民族风格。因此,在地方文化视角下的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就以苗族为例,首先加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教育。苗族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蚩尤。因部落首领蚩尤与华夏首领黄帝在斗争中失利,苗族逐渐向江淮乃至西南迁移,相关的民族记忆保存在苗族的各类文艺作品中,民族舞蹈中同样有着很多的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做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湘西少数民族舞蹈极为丰富,除了课程教材中的舞蹈外,还有大量具有民族特点与民间风格的舞蹈,比如苗族的跳香舞、接龙舞、草团舞、先锋舞等,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对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融入舞蹈发展历史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既需要重视湘西特色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也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融入,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舞蹈文化的融入。湘西特色舞蹈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而文化性则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属性,教师要以湘西特色舞蹈为中心,借助舞蹈发展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就以湘西芦笙舞为例,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中最为流行的舞蹈样式,芦笙舞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芦笙舞起源甚早,《新唐书·南蛮列传》中便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的记载,而从出土文物来看,迟至西汉便有芦笙舞表演,芦笙舞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有关芦笙舞起源的说法为数众多,其中,苗族祭祀祈福的仪式是芦笙舞最为重要的起源。教师在湘西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舞蹈自身的发展历史以及背后的文化与舞蹈基础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以舞蹈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与课程教学紧密的衔接起来。

(三)组织学生民间采风

地域文化是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包含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风俗两大部分。湘西特色舞蹈课程以湘西民族民间舞为主要内容。湘西民族民间舞属于人文风俗的范畴,但其诞生与发展与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深入民族民间舞的现场,就成为推动湘西特色舞蹈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对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民间采风,以田野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扎根到湘西民族民间舞诞生与发展的土壤,近距离观察、体验湘西民族民间舞。学生采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体验湘西民众的生活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湘西民族民间舞的物质养分,学生只有走入湘西民众的生活环境,才能把握住民族民间舞中的自然元素;其次,感受湘西的社会风俗。湘西特色舞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不少舞蹈均属于社会风俗的组成部分,比如湘西土家族的跳撒尔嗬就属于丧葬仪式的一部分,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死观念;最后,把握湘西特色舞蹈原生态的艺术品质。民族民间舞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一手原始资料,对学生舞蹈作品创作也有着很好的参考启发作用。

(四)发掘舞蹈文化底蕴

湘西特色舞蹈是湘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的舞蹈样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表现,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深层次发掘、把握湘西特色舞蹈,是学生从形而上的角度把握湘西特色舞蹈精神内涵与民族性格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舞蹈基础的教学,比如肢体动作等,也要重视舞蹈文化底蕴的渗透,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同时,得到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就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为主要的民间舞蹈,已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起源于土家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以“聚舞娱神”的形式来祭祀神灵,表达了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在土家族摆手舞的教学中,要将祭祀文化融入其中,系统介绍摆手堂、摆手歌、摆手舞等与土家祭祀相关的文化内容。不仅如此,摆手舞中的肢体动作同样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摆手舞以“同边手”为基本的舞蹈动作,以“群舞”为经典的表现样式,群舞具有非凡的声势,表现了土家族人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课程师资队伍

对课程教学而言,师资队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湘西特色舞蹈课程属于校本课程,是地方院校立足于区域舞蹈文化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难以与国家课程同日而语。就以怀化学院为例,湘西特色舞蹈课程师资队伍以校内师资为主,他们虽然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湘西特色舞蹈的把握中存在着不深入的问题,限制了湘西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学校需要拓展课程师资队伍,坚持引进来的战略,将具备湘西特色舞蹈表演能力的社会力量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提升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举例而言,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宏观背景下,不少湘西民族民间舞蹈均被纳入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校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需求,积极邀请各族非遗传承人,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参与到湘西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学校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力量。

三、结语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区域性格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区域内部的精神纽带。湘西特色舞蹈课程本身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文化的融入对舞蹈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静.土家族摆手舞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湘西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舞蹈形体课引入本土舞蹈教学初探[J].经济师,2009,(12):126-127.

[2]刘敏.论湘西特色民族舞蹈的课程价值[J].艺海,2012,(06):100-101.

[3]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李敬敏.地域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和文学[J].文学评论,2002,(04).

作者:向娟

第2篇:淄博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可行性研究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学校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课程由“单一”转向“多元”。在此基础上在淄博市选取5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开展体育舞蹈课程,进而对开设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度探究。

关键词:体育舞蹈;中学教学;特色课程;可行性

1研究现状

体育舞蹈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许多学者和专家对中学开设体育舞蹈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高艳通过对体育舞蹈的特点进行剖析,全面分析了开展体育舞蹈的运动价值,讨论了体育舞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促进效果[1]。丁兰琴提出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更要以切实提升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为目标[2]。张晓铁通过对体育舞蹈所具备的特征和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对学校师资和教育能源设施等进行调查,为中学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建立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3]。左鑫睿认为体育舞蹈由于自身对动作的要求并不激烈,使得其深受人们喜爱[4]。把它列入体育课程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发展,更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还有诸多专家学者从特色课程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舒依[5]通过对我国各地中学所开展的体育舞蹈特色课程进行分析,讨论了特色课程在定位、课程类型、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为我国中学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张力勇[6]、赵倩[7]均指出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不但能够切实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中学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现状

2.1淄博市中学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现状

2.1.1普通中学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济南艺术中学、枣庄九中、泰安一中、青州实验中学均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淄博市还没有中学开展此课程,但是不少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舞蹈比较感兴趣并有所了解,学校已经意识到体育舞蹈特殊的健身和健心功能,所以将体育舞蹈课程引入淄博市的各个中学也是指日可待的。

2.1.2淄博市中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爱程度。由于课程开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对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的支持程度和喜爱程度。其中非常喜欢的占14.2%,喜歡的占31.5%,一般与不喜欢的分别占42.2%和6.9%。可以看出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人数基础。

2.1.3淄博市中学生体育师资力量分析。师资队伍是衡量体育舞蹈课程能否引入课堂的重要指标,专门的体育舞蹈教师或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教师将有助于相关特色课程的开设。

2.2淄博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

2.2.1淄博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舞蹈不仅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体”的美感,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2.2淄博市中学对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分析,可以看到淄博市五所学校均对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的重视。同时,校方也纷纷表示开设这一课程作为特色课程需要优先做好学生安全方面的保护以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2.2.3淄博市中学运动硬件设施状况。要想将体育舞蹈课程引进学校,除必要的师资力量外,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有充足、宽敞的运动场地。

3结论

3.1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对体育舞蹈完全了解的学生人数较少,但有所了解或者了解少部分的学生仍占大多数,对于教师而言,有接近一半的教师不太了解体育舞蹈。

3.2淄博市中学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体育舞蹈专业或者热爱体育舞蹈项目的教师有一定数量,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师资力量保障。

3.3淄博市中学将体育舞蹈课程作为特色课程首先有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其次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上具备一定的安排空间。

3.4学校领导和教师认知度比较高,对将体育舞蹈引进中学课程大多数都非常认可与支持,而学生对体育舞蹈也兴趣浓厚,这就为课程引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4建议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舞蹈的宣传工作,提高教师对体育舞蹈的认可度。

4.2学校应该坚持两手抓,在培养优秀体育舞蹈教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设施、设备、场地等的筹备工作。

4.3学校在做教师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舞蹈课程。

4.4淄博市体育及舞蹈相关部门也应该对体育舞蹈走进学校给予鼓励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应该提供教师培训,加强场馆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艳.浅谈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的意义[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4):47-49.

[2]丁兰琴.浅析中学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J].科技信息,2011(04).

[3]张晓铁.在中小学推广体育舞蹈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83-85.

[4]左鑫睿.在长春市各级中学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舒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框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1).

[6]张力勇.开发体育特色课程引领学校科学发展[J].学校发展,2013,04(03):16-18.

[7]赵倩.论体育舞蹈与校园体育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2004,07(01):107-108.

作者简介:

常钰琪(1996—),女,汉,山东淄博人,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操方向。

党子佳(1995—),女,汉,河北唐山人,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损伤与康复。

作者:常钰琪 党子佳

第3篇:中职畲族音乐舞蹈特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畲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内容及表现形式与畲族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及生活习惯有较为紧密的关联。畲族舞蹈是民俗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传承畲族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培养人才的重要美育功能。以培养更多民族舞蹈人才、传承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分析了畲族舞蹈的几个重要特征,对其如何在中职学校实现合理的课程设置及采取别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为构建民俗舞蹈人才培养体系创造条件。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畲族舞蹈教学;课程设置;模式探究

[

畲族舞蹈以其传神、怡情、感召的特色动作表达了畲族人民享受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民俗文化特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写照,是不加任何商业色彩经济因素的原生态文化,是畲族文化独具魅力的活化石。经过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民俗文化受到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大多数的畲族民俗艺人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满怀着对畲族舞蹈无限的深情却无法使其传承和发展。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将畲族舞蹈纳入畬乡地方中职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方面尊重了畲族民俗特色舞蹈的原生态本色,另一方面促进了畲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壮大。

一、追溯畲族舞蹈的渊源

畲族舞蹈是畲族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畲族的民歌相互依存、相伴共生,是当地民众抒发情感、表达心底愿望、憧憬美好生活的根本体现。畲族舞蹈最初的形态是为了驱邪降魔避鬼而形成的“祭祀舞”,那时人们内心对神灵有着较高的崇拜和信奉,将内心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巫师那里,后来发展为尊重祖先、警示后人的“丧葬舞”,随着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畲族民众将自己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文化研究者将民俗、生产、舞蹈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了畲舞,以舞传情、以舞抒怀,充分展现了畲族人勤劳、勇敢、淳朴的品质。

二、畲族音乐舞蹈的美育特征

(一)广泛适用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开办的舞蹈课程都被刻上了现代派、学院风,在身体动作、舞蹈张力、情感表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民族风格的舞蹈,也都被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失去了本真,这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生,而且无法展现他们的舞蹈艺术素养。畲族舞蹈重要的特色就是不断地变换步伐,团体舞蹈也集中体现在成员彼此之间的眼神动作交流、适时地调整变化队形,肢体动作、身姿律动简单易学,是每个人都能学会、都能跳好的一种民族舞蹈,尤其对于学生而言发挥其重要的美育功能,学生在展现舞蹈动作的同时,感受到畲族舞的博大精深、无限美妙。

(二)自然淳朴

大多数舞蹈都注重肢体动作的协调、形体曲线的柔美、律动技巧的精湛,充分体现轻柔、舒缓、豪迈、刚韧的各种特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降低了学生学舞蹈的积极性,致使其美育价值无法得到发挥。畲族舞蹈比起其他民族舞更具民族性特征,其源自民间,由民俗艺人发起,舞蹈动作非常简单,只是躯体的摆动伸缩、步伐的转换,不增添任何艺术色彩的修饰,自然、轻松、畅快,使舞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得以尽显,畲族舞蹈美育的功能较强,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淳朴和真实,也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美好,这是其他民族舞所无法比拟的。

(三)民俗文化

畲族舞蹈是当地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的生动体现,见证了畲族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生活变迁,在每个阶段都促使畲族人的情感思想发生变化,不断增添了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新内容,其中包括山歌、服饰、设施等辅助舞蹈开展的多方面信息,充分展现了畲族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等本土文化。通过对畲族舞蹈的深入学习,能逐渐感悟到畲族的民俗文化,对整个畲族形成深刻的记忆,继而深化民族精神,形成各族友善、和谐统一的民族情感。

三、探究中职畲族音乐舞蹈特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路径

(一)编撰符合本校特色的畲舞教材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都使用中央民族大学或北京舞蹈学院的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较为系统、全面而且技能化程度较高,与中职生本身学习诉求及专业的要求并不匹配,也就是说使用的教材较为不合理。对于地处畬乡的中职院校而言,须添加以畲族舞蹈为主导的民族舞蹈系列教材的整编,以突出本校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特色。有个别院校为我们树立了标榜,不仅创编了本地区内所有民族的多类型舞蹈教材,展开了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职业化教育,而且还创作了一些极具本地风情的民族舞蹈剧目,为地区民族舞蹈传承夯实了基础。畲族人一直和汉族人过着杂居的生活,畲族舞难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汉化,畲族舞以变化舞步为主,基本的舞步包括小跳步、坐蹲步、软步、两步半等,中职院校在搜集畲族舞素材、进行教材的编撰时,一定要将其最本色、最自然的元素挖掘出来,不能失去畲舞的本色特征,通过不断搜集、整理、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文化特色的畲族舞系列教材。

(二)设置独具畲族地区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

中职学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及教学整体结构最直接体现在专业化特色课程设置上,畬乡中职学校应设置畲族本族特色的专业化舞蹈课程,将中职生培养成为畲族舞蹈、地区民俗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结合本校校情和专业化教学特色合理、科学地进行畲族舞蹈特色课程的设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系列畲舞专业化讲座,鼓励学生依据教材或所给素材创编出不同组合的畲族舞蹈,促进畲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开办畲舞专业化系列讲座须引聘畲舞专业舞蹈家及舞蹈技艺精湛的本土艺人来言传身教,将畲族舞独特的民族风格进行充分诠释,准确把握畲族地区本土民族舞的文化根基,為畲族舞定向成为畬乡中职学校音乐特色课程、成就各学校民族舞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三)确定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深刻,才能确保整个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开展畲舞教学首先须明确指向性的教学目标,它和其他类舞蹈教学的目标也有相同之处,都有美育的功能,但核心却不同,其他类舞蹈注重学生舞蹈技艺培养,塑造高超的身体调控力,以及肢体动作的顺畅和整体的曲线美;畲族舞蹈截然不同,它更注重民族文化、思想精神的传承,要求学生将这门艺术印刻在骨子里感受其深厚意蕴,可以说它实质上是心理学方面的一门课程。

教师须将文化传承的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传授舞蹈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畲族民俗文化基础的建设,每节教学都是技能表象授課和思想文化实质教育结合的过程,两方面的相存相生是进行畲舞深度学习的根基。借助于肢体语言动作深化了畲族文化的全面渗透,畲舞授学的精髓和灵魂就是民族思想文化的建设,反之,思想文化的深化更促进了对畲舞动作技能的牢固掌握,只有实现文化传承深层教学目标的畲舞才称得上是纯粹的民族特色舞蹈。

(四)建构独具畲舞特色的层次化授学新系统

中职院校与其他类中专学校比较其优势在于职业化突出、技能性明显,专业化较强,将畲舞教学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全校掀起“学跳畲舞”的文化浪潮。学校应建立一个畲舞艺术表演团,诚招爱好畲舞民间文化的中职生,这个团队应建构起逐层深化的层次化人才培养新系统,不同层段的学生应采取符合他们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取得更大进步和发展。对中一的学生采取最基础的动作培训,塑造他们肢体动作、舞姿步伐的和谐顺畅,帮助建立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底,具备熟练的舞蹈技能;对中二学生须进行畲舞组合舞步及队形变换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舞蹈剧目的演绎能力;对中三学生须针对畲舞高难度动作进行技巧强化、形体塑造方面的培训,以强化他们表演更多舞蹈剧目的能力;对即将参赛的中职生开展拓展训练,不断培养他们对舞蹈动作的创新意识。

(五)建构畲舞艺术人才培养的两大平台

第一,建构畲舞艺术创作的平台。在中职学校内建立一个专门研究畲舞音乐舞蹈的研究小组,开展畲族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创编更多的不失畲舞本色而融入新元素的畲族新舞蹈,以促进畲族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些小组编创演出的畲舞或组合剧目在中职中专生艺术演出活动、各类民间艺术活动中荣获奖项,这些新创的畲舞作品被社会许多大型演出活动特定为必演的舞蹈节目,这自然为当地政府弘扬发展畲族民俗文化打出了一张王牌。

第二,积极参加多种民族文化演出活动。中职学校应鼓励和组织本校的专业化畲舞团队参加全国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文艺演出、竹柳新桥畲族活动等大型演出节目,充分展现独具畲族民风文化的剧目,这对于发展地方产业、推动社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学生通过参演各种类型的活动,加强了与畲族民间艺术家、诸多畲族文化工作者的交流和切磋,获得了更多的宝贵经验,不仅促进了学生畲族舞蹈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加深了社会各界对畲族舞蹈的认可,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畲族舞蹈传承人和主力军。

四、结语

当前,我国畬乡各中职学校应不断拓展多元文化的视野,将畲族舞蹈融入音乐课程教学中,建构起畲族舞蹈人才培养的教学新系统,设置合理、科学的畲舞系列课程,使畲族民俗文化在中职校园内生根结果,培养出更多的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人和主力军,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嫣.试论畲族舞蹈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2):53-54

[2]林冰冰.在畲族舞蹈教学中传承与发展畲族文化[J].教学创新与应用,2018(4):69.

[3]郑晓.温州畲族民俗舞蹈的现状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6-28.

[4]朱琳,王琳霭.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57-58.

编辑 郭小琴

作者:林晓燕

第4篇:小学-舞蹈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舞之韵

我校开展舞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舞蹈教学训练,塑造美丽,增添魅力,锻炼体力,增强体质,磨练毅力,培养自信心,丰富想像力,促进智力,还可以陶冶心灵,培养出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舞出宝贝的气质 。实践验证,学习舞蹈的孩子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她们的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孩子相比,身材更挺拔、修长、曲线玲珑,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一种优雅,无疑学习舞蹈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益处,包括 :优美形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他们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协调动作: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孩子更有节奏感。灵活、柔韧肢体: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孩子的柔韧性,动作灵活性好。磨练毅力: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素质:舞蹈需要一定的体力消耗,练习后能促进孩子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益感:舞蹈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由此训练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纪律,培养了协作的观念。审美情感:舞蹈能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艺术表演的熏陶,使孩子们热爱生活,并能欣赏美、体验美。培养自信心:舞蹈演出能培养孩子当中表演的能力,使孩子们不怯场,表现力强,增强自信心和更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力:舞蹈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来表现的,在跳舞的过程中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培养舞者气质 :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因为舞蹈多以绕环小关节的运动为主,因此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

我校选编的《激情舞蹈》校本课程,目的在于使练习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自信和气质,让人心情愉悦,纾解情绪。在舞蹈课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尽兴,动作是否奔放和潇洒,因此在心理放松上,舞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兴城市温泉小学

2014年3月

1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一课 重视基本训练…………………………………………………………………… 3

第二课 舞蹈站立姿势的训练……………………………………………………………. 4

第三课 舞蹈的节奏训练………………………………………………………………… 5

第四课 舞蹈的意识训练…………………………………………………………………. 6

第五课 肩的训练………………………………………………………………………….. 7

第六课 腰部训练………………………………………………………………………….. 8

第七课 压腿、压肩训练…………………………………………………………………..10

第八课 推脚背组合和把杆训练 …………………………………………………….. 11

第九课 踢腿和劈腿训练……………………………………………………………….. 12

第十课 下腰的训练…………………………………………………………………….. 13

第十一课 小跳组合训练………………………………………………………………..14

2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一课

重视基本训练

孩子们就是这样从小一点点训练基训,然后走上一

个个展现自我艺术才华的舞台,走上艺术院校,成为有艺术气质、有灵气、有智慧的一代人!

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手势、表情、舞姿

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任何舞蹈的训练,都是从基训开始的,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更是舞蹈表演的基础。

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我们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

舞蹈的基本功包括站立姿势训练、舞蹈节奏训练、舞蹈的意识训练等,当舞蹈成为日复一日的功课时,把基本功训练和舞蹈联系起来,加上心随神游的

情感及意识,舞蹈就更加显得光彩夺目和意味深长了。日常的训

练功课需要我们去不断摸索,我们所学到的不能只是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最终实现由兴趣向内在需要的转变。

3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二课

舞蹈站立姿势的训练

一个好的站立姿势,必然是头部端平,两眼平视,颈、肩放松,挺胸,收腹,收臀,膝关节伸直。但是,挺胸收腹必然会影响到呼吸的困难,我们可采用胸腹式呼吸和快吸慢呼的方式。直立的关键,在于关节控制程序如何。保持头、椎柱、胯、腿的垂直,重心在一条垂直线上,达到物理平衡的标准,这样就避免人体的局部因紧张用力而致使运动时受伤和运动的完成欠佳。

在运动中保持直立感,来自于静态直立的基础训练。在学习中,直立感的训练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在伴随着地面在进行着勾绷开直,尤其是仰躺在地面上的单勾绷脚,单吸抬腿,直的感觉才容易得多。要找到单腿既直又立的感觉,上把训练是最佳的方式,也是为中间练习和今后的舞蹈练习最重要的一环。在没找到双腿直立

状态下就上把杆,过快的学习重心转移的训练,结果易导致坐胯。

比如:向外开绷脚背,向旁出腿,是动与静的配合。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首先不能动胯,一条腿外开绷脚向旁擦出,同时主力腿要保持直立,上身不能晃动;如果动力腿继续延伸抬起,需要逐步加强主立腿力量和肌肉的力量,同时动的一条腿要绷紧不能晃动。这种动与静的配合,可借用地面上的训练找到直立感觉和各关节开合的控制。尤其是外开和旁抬腿,在侧卧情况下找方法和感觉是最佳的做法。

4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三课

舞蹈的节奏训练

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间,即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及相

互之间的关系,反应在流动的动作过程之中。基训老师常用拍子捕捉动作,通常在单一动作的学习中,我们是以节拍来记忆动作的。

比如小腿前踢的训练:五位脚站立准备,第一拍经擦地有力度地向前直线踢出,第二拍绷直动力腿控制在度的位置,第三四拍收回到五位脚,这就是一个单一动作的完成,一般是强拍动,弱拍静。那么我们针对节奏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还是以向前小踢腿为例:将三个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前二个单一动作和上面要求一致,在做第三个时,可采用变化,即第一二拍动作不变,第三四拍时做绷腿快速点地再抬至度,或者直接在度的位置上做一个勾绷脚,然后收回到五位脚,或者在收回五位脚的同时加上一个半蹲。这是向前小踢腿的过程,我们把这种节奏应用到向旁小踢腿、向后小踢腿的动作上,在结束全部动作时加上一些配合头、腰和手的动作,与舞姿结合,与韵律结合,形成形体的流动,把所要体现和表达的做有序的整体安排,既节奏鲜明,又富有生机,整组小踢腿的组合就增强了趣味。这样的训练不仅在身体机能方面得到了增强,而且在适应动作变化和驾驭节奏方面也得到提高。

5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四课

舞蹈的意识训练

意识在心理学中是指心理活动,在人的动作行为中起支配主导的作用。舞蹈训练中,这种意识是要求我们做动作时精神保持高度的集中和统一。在意识的引导下去完成动作或舞蹈,才能达到舞者解放身体、舒展身心的目的。做动作时松而不懈,力而不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在舞蹈基训中如何贯穿意识呢?我们以蹲为例:蹲的训练主要围绕着膝关节、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拉长、收缩的运动。要求上身保持直立,收腹,收臀,蹲时关节外开。准备运动是一位脚,一位手,手臂由“心”引入,气息下沉,意识往指尖和头顶上送。我们在下蹲时,要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气流迫使往下蹲,立起时,感觉气流压在身上,只有靠腿部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推起来,好像是一种内在的对抗性力量拉动着富有弹性的肌肉,拉得长而送得远,因此动作的力量也更大了。

意识是一种感觉,是无形的。而动作是富有节奏性的,身体“提、沉、冲、靠”的变化,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动作要经过无形的感觉来体现,这样才能达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 ”的舞蹈效果。

基训中腰的训练,单一动作有前下腰,后下腰,旁腰,拧腰及斜腰等。我们按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动作流动过程:准备时五位脚站立,一手扶把,一手做三位手,手在圆弧形的基础上往上送……这时意识也上送。经快吸气再慢呼气下前腰,快速起来后又是快吸气慢呼气下后腰。两者都是拉动腰肌,从头部起,经颈部下段,胸部以及腰部一节一节地向前和向后弯曲,由两个八拍完成动作。

动作进行时气息随着动作走,意识随着气息走。下旁腰时经左到右或经右到左一个迂回后往正旁腰下,把动作和感觉(意识)集聚在某个点上,是静态的动作延伸。接着做拧腰,先半脚尖立起快速吸气和呼气,成大踏步向后方拧腰,两拍立脚尖,两拍变化成大踏步。和旁腰一样节奏是先动后静止,感觉是静中有动。

这一组腰部训练组合是气韵、律动、意识的结合。所以,它所传达出来的内涵既柔美典雅,又耐人寻味。

6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五课

肩的训练

1、压肩胛带:

准备:小八字直膝站立,面向把杆,双臂向前抬气上体前屈,双前臂搭在把杆上 做法:上体尽量往下压 要点:挺胸,肩关节松弛。

2、后拉肩胛带

准备:小八字直膝站立,背向把杆,双臂平展开,双手放于把杆上

做法:身体挺直向前倾斜,双臂在后伸直尽量并拢,双手抓住把杆

要点:收腹,收臀。

3、蹬背挺胸掰肩胛带(两人一组):

准备:甲直膝绷脚伏卧在地上,双臂夹头,手掌贴地,伸直于头前。乙坐在甲的 大腿上

做法:甲双臂夹头起上身,乙抓住甲的上臂并用一只脚蹬甲的后背,往后掰肩胛带

要点:抬头,挺胸,收臀,双臂伸直,肩关节松弛。

4、大的拉肩胛带(两人一组):

准备:甲平卧在地上,双臂夹头,掌心贴地,伸直于头前,乙坐在甲的身后,用 双脚夹紧甲的小腿。

做法:甲双臂夹头起上身,乙抓住甲的上臂帮助甲往后下腰,掰肩胛带,尽量要使甲的双手握住腿部

要点:双腿并紧,肩,腰部松弛。

7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六课

腰部训练

1、腰背肌:(两人一组)

准备:甲直膝绷脚,伏卧在地上,双臂屈肘上抬到头两旁,双手手指交插,掌心贴在后脑。乙跪在甲的身后,用双手压住甲的小腿

做法:双肘保持不动,上体往后抬起

两拍往后抬起上身,两拍还原。 两拍往后抬起上身,停半拍,两拍还原。

要点:上体往后抬得幅度越大越好。

2、腹肌:(两人一组)

准备:甲直膝绷脚,平躺在地上,双臂屈肘双手手指交插,掌心贴在后脑下,乙坐在甲的小腿上,乙坐在甲的小腿上,用双手压住甲的小腿。

做法:双肘保持不动,上体往前立起 两拍往后抬起上身,两拍还原。

要点:上体向前的幅度越大越好。

3、侧腰肌:(两人一组)

准备:甲直膝绷脚,侧身躺在地上,双臂屈肘双手手指交插,掌心贴在后脑下,躺地一侧的手臂上臂着地。乙坐在甲的小腿上,双手扶住甲的大腿。

做法: 双肘保持不懂,上体侧着身立起

两拍往后抬起上身,两拍还原。 两拍往后抬起上身,停半拍,两拍还原。

要点:上体侧身立起的幅度越大越好,身体始终保持全侧面 。

8 校本课程——舞之韵

4、站立拧腰

准备:小八字直膝站立,背向把杆,双臂平展开,双手轻放在把杆上

做法:腰髋部和下肢不动,上体尽量向左后(或右后)平拧腰,右手(或左手)上抬成托掌,半拍拧,一拍停,半拍还原

要点:拧腰时,上身保持直立,收腹,立腰,收臀

5、直膝扛腰部(两人一组)

准备:大八字步直立站好,双臂向上伸直乙面对甲双手扶住甲的腰部,一只脚插在甲的双脚中间

做法:甲向后下腰(手不扶地),乙抱住甲的腰部帮助扛腰 一拍向下腰,两拍一次扛腰, 扛三次,两拍还原。

要点:扛腰时腰椎要一节节后伸。

6、挑胸腰

准备:仰卧地面,头朝3点或者7点方向,双手手心贴地,距离头部45度

做法:由胸椎主动,一节节挑起到头顶,头要留住,稍离地面即可,一个八拍一节节挑起,半拍停, 半拍一节节躺平

要点:胸部尽量要松弛,肩胛骨向里面夹,胸往上迎出去 落下时头先留住,由胸椎一节节有控制的下来到平躺。

7、耗胸腰

准备:面对把杆,小八字站立,双手扶把。由头顶带动做 耗胸腰。

做法:由头顶带动,经上往远往后挑胸腰,达到胸腰与天花板平行的状态(头顶对正后方,鼻尖对天花板,一个八拍由头顶带动,一节节到胸腰,半拍停,半拍还原。

要点:胸椎向上顶、挑,肩胛骨并拢,胸部松弛展开,向上迎的感觉,起时脚踩扎实,沉肩、收腹、夹臀。

9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七课 压腿、压肩训练

一、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

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过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姿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

压旁腿和后腿 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

压后腿时,注意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

伴奏带:选用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二 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伴奏带:中速,节奏舒缓。

10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八课

推脚背组合和把杆训练

一、把脚背组合

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1-2拍单脚脚后跟抬起,五个脚趾紧扒地面3-4拍脚尖绷直,向墙内推,使整个脚背绷成月牙型5-8拍换另一只脚,动作相同双脚背练习亦同。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醒和规范动作。

二、把杆训练组合

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1.(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2.(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3.(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4.五位脚,单手扶把小踢腿组合 5.五位脚,单手扶把移重心组合 6.(双手/单手)转腰组合这些组合,适宜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

11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九课

踢腿和劈腿训练

一、踢后退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姿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

二、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

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除了身体和腿要注意外,两只手臂

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

三、劈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12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十课

下腰的训练

要点: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眼睛看脚后跟。

注意:下腰的训练通常是要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一个人也可以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解除下腰的僵硬感。

1、身体上直紧靠坐椅后背;

2、伸直腿,然后弯曲。用双手将膝盖拉至胸前,持续30秒,然后回复(每条腿分别实施);

3、平举双臂与肩齐,身体尽量向下弯曲,然后回复(站着实施);

4、向前举起双臂,身体向下弯曲。

下腰分跪腰和大腰(站着下的那种),先练

跪腰较容易,重心在两腿间,胯

部前推,先倒头,跟着脊椎一节一节放松往下掉,控制住腰背,把握好重心。

13 校本课程——舞之韵

第十一课

小跳组合训练

训练弹跳能力。可以由简单的一二五位小跳,发展到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复合型小跳。小跳过程中,双膝直立,、双脚背向外推开,着地时,脚尖先落,落地要轻,上半身不能前后摇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绷紧向下,臀部夹紧。

示范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

示范,但局部示

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学习方法是依据教学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完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也认识是无止境的,教学方法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第5篇:小学写字特色校简介

构建写字特色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油盘庄完全小学写字特色简介

油盘庄完全小学现有教师20名,学生383名。本学期以来,我校以“2012年特色教育推进年为契机”,深入推进特色教育学校创建工作,以写字为切入点,“构建写字特色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成为我校特色教育,为此,我校拉开了传承中华文明,特色引领学校的序幕。学期初,学校制定了写字特色实施方案,把写字作为特色发展项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字育人,陶冶师生身心。

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化。我校教师更多的关注了那些字迹潦草得连老师都无法识别的学生。通过实践证明:普及写字教学,夯实基础,提高写字艺术修养,把写字艺术变的更简单,更具有实用性,更容易普及才是硬道理。

开展特色学校以来,我校将周一到周五早晨20分钟的时间定为全校师生共同练字时间。做到了时间有保证,教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写字不少于5分钟。在此基础上,主要书写学过的生字,这样使写字与识字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写字比赛、作业展览等活动。教师每周上交一份钢笔字作品或毛笔字作品,要求每位教师在作业批改、评语书写、教学板书等方面应做出示范,教师板书必须是规范的正楷字。同时,学校对写字的姿势、写字技术、书写速度、写字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镇中心校组织的三笔字比赛中,我校有3名教师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三笔字比赛,通过活动提高了广大师生的书写水平。

总之,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探索。让写字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让快乐相伴我们每一天吧!

第6篇: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2、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建校以来就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特色教育,开展了20余个特长小组和近10个特色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

第7篇: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1985年,日本临教审的咨询报告更是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的问题,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中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四、强调德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文部省规定,中小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其目的,一是使德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德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德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教学计划则包括本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了中小学抓好德育总体计划和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重视德育乡土教材的建设。

日本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词句上,必须是具体的、切近于现实生活的,为此,文部省从1984年开始,组织部分地方开展德育乡土教材的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84-85的《道德教育的乡土资料》一书作为教材使用。乡土教材包括的内容有:①在乡土出生、成长的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物传记、轶事等;②对提高本乡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劳动的先进事迹;③在乡土中流传着的传记和民间故事;④通过描写乡土美好的景物、文化、习惯等,表现对乡土的赞美和热爱。试图通过这些乡土教材促进少年儿童对自己乡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德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方面的原因。美国占领军的方针政策的外在压力和国民教育民主化的内在要求是战后初期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之后,随着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时期,社会对国民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也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未使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极端的个性自由、人际关系的失调等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诸如青少年犯罪、吸毒、性罪错、暴力、辍学等常有发生。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为了克服教育中的荒废现象,迫使他们把加强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视,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教育动因。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个人自由和社会民主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社会特点制约着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也渗透到学校德育课程之中。因此,从本质上说,日本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及其改革是为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才、确立资产阶级价值思想体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是德育的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对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具体内容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本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博爱”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看到它相对封建主义具有历史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它虚伪性、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一面。再如,日本学校德育提出了“国际理解”、“世界和平”的教育,但至今仍不对学校进行反侵略教育。战后,日本始终对战前的历史缺乏深刻的反省,对侵略史实态度暧昧,特别是篡改教科书改“侵略”为“进入”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问题,其实质是为军国主义招魂。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第8篇:西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简介

西 合 小 学

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简介

2011年秋,我校在县局“质量第一,特色鲜明,全面发展,安全运行”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学校始终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指导思想与目标,旨在培养全体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化的热爱,在经典中受到感悟与熏陶,提升个人素养。 我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以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努力营造国学诵读吟诵氛围。利用配乐诵读、韵律诵读、办手抄报、诵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国学诵读成为习惯。利用学校展板、铃声、教室板报、专栏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接受祖国经典文化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国学经典,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以《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和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古典诗词和蒙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分学段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笠翁对韵》、五年级《增广贤文》、六年级《幼学琼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将努力让学生通过沐浴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培养学高德厚的君子品性,力争把我校特色打造成全县一流的特色教育。

第9篇:红旗小学业余无线电特色活动简介

业余无线电活动是一项集英语、语文、体育、科学等综合学科为一体的科技体育项目。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业余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和无线电测向。

目前,业余无线电作为一项新的特色课程,其活动内容主要是:业余无线电通信和电子制作两个方面。业余无线电通信包括:无线电常规通信、综合通信、电台抓抄和卫星通信四个项目,其中卫星通信是去年刚刚开发的一项新内容,且省和全国的比赛都已经将其纳入其中,这项比赛最受学生的欢迎,也最能锻炼学生。设想:一个电台,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持天线,一副耳机,一个录音笔和抄收板,学生要使用以上所有设备查询卫星轨迹,跟踪卫星轨迹,搜索卫星信号,并将卫星发出的莫尔斯电码信号录制和抄写下来,学生从这项活动中要掌握多少知识?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

为了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使无线电特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从此活动开展之日起,学校每年都出资聘请镇江市的专业教师来校执教,同时学校还积极将一些年轻教师送出去培训,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教师,现在我校有取得专业培训资格的教师两名,此外,学校每年都投入部分资金为兴趣班增添无线电设备,目前,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电台室,学校的无线电设备通过多年的积累也已经完全能够为日常的训练和竞赛提供支持和保障。

我校的办学思想是: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我校从2000年前就在学校开展业余无线电兴趣小组活动了,近10来年的时间,这项兴趣小组的活动越来越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目前,此项特色活动主要在

三、

四、

五、**个年级中开展,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在各年级都开设了一个兴趣班,学习业余无线电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接触业余无线电,通过理论的学习,基本功的操练,掌握业余无线通信的专业技能,到

五、六年级时学生便能独立操作对讲机和短波电台进行业余无线电通信了,除此以外,我们还开设了无线电电子制作班和SSTV图像通信班,让学生感受电子世界的奇妙和无线电技术与电脑结合的神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无线电的热情,学校每年都组队参加市业余无线电竞赛、省业余无线电竞赛和全国业余无线电竞赛,并在这些竞赛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充分展现了红旗小学业余无线电运动员“精确迅速显特长、合作创新求提升”的无线电运动精神。渐渐地,我校的这项特色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2010年12月,在市体育局和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之下,“镇江市青少年业余无线电训练基地”落户我校,2011年省无线运动协会的领导视察我校,为我校的业余无线活动的开展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申报“镇江市业余无线电科技运动俱乐部”,相信红旗的业余无线活动将会走的更远。

上一篇:北京邮电大学科研院下一篇:个人业务自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