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设备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血站档案管理需要有更高的标准。档案管理采用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合血站的发展,需要有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血站档案管理,有利于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控制因输血引发的纠纷事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血站设备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血站设备管理论文 篇1:

血站关键设备管理的探讨

摘 要:血液质量和安全是血站的生命线,而血站仪器设备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液的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关键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满足预期的采供血工作过程的使用需求,从而为血站的血液采集、检验、制备、供应等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血站 关键设备 管理

近年来,为了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确保病患者输血的血液安全,国家对血站的扶持及監管力度加大,各级血站都更换和添置了许多先进精密的设备,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水平,都将直接影响到采供血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仪器设备的管理经验,找到一条能够满足采供血需要,保证采供血质量的最佳途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1]。”关键设备是指与血液质量密切相关性的新增、维修或大型维护后投入使用前的设备,本单位对关键仪器设备进行科学控制和有效管理,以保障所提供临床的血液质量符合标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关键设备的购置

设备使用科室依据工作需求提出设备购置计划,填写《仪器设备申购预案》报办公室,经单位领导班子会议通过后,交总务科组织采购,采购前要对供应商的评审与调研,强调“三证”齐全及仪器设备的相关资料等,并对设备性能、精度、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生产厂商的可信度、售后服务情况、在安装使用中的特殊要求详细了解,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根据评审和调研结果填写“供应商评价表”,将合格的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报采购管理部门组织讨论批准后实施采购。进口设备需进行采购前论证,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再做申购计划。计划包括:拟采购的设备类别名称、型号、数量、技术参数。属政府招标采购相关规定的仪器设备,按法规、规定办理购置,不在政府招标采购之列的,总务科必须按规范的招标程序组织采购。经质量管理科、总务科、采购员、使用科室、档案管理员及厂方技术员对购置的设备验收、安装调试认可,验收记录应归档保存。

2 关键设备的确认

通过核查并提供客观证据表明仪器设备能满足预期的采供血工作过程使用需求。确认过程应涵盖整个运行过程的硬件和软件部分。确认内容主要包括:操作参数确认和技术参数确认。操作参数确认主要是指新增仪器设备在验收后的安装确认;技术参数确认主要是指对仪器设备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是否能够满足预期的工作需求,如准确度、精密度等。血站各科室关键仪器设备确认清单如表1。

(1)确认流程:设备使用科室编写《确认计划》,确认人员由质量管理科、业务科、使用科室、总务科人员组成。最终形成确认报告,总务科、使用科室编写《确认报告》。质量管理科负责审核和批准确认计划和确认报告,业务科负责确认实施过程科室间的协调。

(2)确认内容主要有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校准/检定:安装确认,首先是设备开箱验收的情况检查:设备及附件是否与合同和装箱单描述一致,设备运输过程是否损坏,还要包括配线、管路、气流提供和通风、电源连接,机械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平衡、参数装换接口。运行确认,对设备的每一模块级整体进行空载试验,观察设备初始化是否正常,观察设备各功能动作是否正常,显示参数是否稳定,一些仪器需测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是否达标,如条件允许,可进一步进行空载模拟运行,考察设备各种参数及状况。性能确认,设计试验模拟实际生产过程,通过收集、分析试验数据,判断设备运用和生产过程能否产生既定质量标准的产品。需要校准/检定的大型关键设备则将校准/检定作为其确认的重要内容,核查校准/检定证书的结果是否能满足预期的实际工作需求。

(3)通过以上确认记录,总务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和使用科室科长根据确认检查的结果和试运行期间的评价意见编写确认报告:报告应包括:确认对象、确认目的、执行人员、确认结果综述和最终结论,相关科室留档。

3 关键设备标识管理

标识管理。统一分为设备编号、设备类别、科室代码。设备编号从001号开始;类别分生产、检验、辅助三类;代码以科室前两个字汉语拼音声母为科室代码,业务科即“YW”,设备状态标识设定“三卡”即正常、维修、停用,使用科室负责依据当前状态放置标识卡,卡上注明设备使用日期及日常保养周期。比如粘贴红色“停用”标识的具体情况包括故障或损坏、经校准/检定不合格、性能无法确定、超过校准/检定周期、不符合规定的使用要求等。

4 关键设备运行管理

关键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设专机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每天记录运行及日常维护状态。

5 关键设备档案管理

关键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要建立、健全设备档案。主档保存在办公室,包括购买设备的论证报告、申购单、采购合同、厂家“三证”、发票复印件及设备技术资料。使用科室建立副档,质量管理科对设备档案管理实施监控,设备档案管理要注意防虫、防鼠、防潮、防震、防火、防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进入了血站,这些设备为提高采血和输血质量,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供了物质保障。血站系统的特殊性,一些设备比较先进,如果因掌握仪器设备管理的人才缺乏而出现仪器设备维护和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管理不到位,轻则缩短仪器设备寿命,增大维修成本;重则影响血液质量,导致输血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做好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保护血液质量,维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是血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作者:刘建飞

血站设备管理论文 篇2:

血站档案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由于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血站档案管理需要有更高的标准。档案管理采用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合血站的发展,需要有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血站档案管理,有利于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控制因输血引发的纠纷事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血站要针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全面质量管理对档案管理模式加以优化升级,以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 血站 档案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模式

血站的档案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基础管理质量。由于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以及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血站档案管理需要有更高的标准。血站的档案管理不仅要保证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输血安全,也是血站业务开展与管理决策的基础。血站档案强化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提升档案管理效果、推动血站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组织以质量管理为目标,发挥全员参与,借助质量改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所有成员基于质量问题会采用持续改善的方式,以实现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既体现为一种管理方法,又体现为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注重质量的持续改善,还注重发动组织中的全员参与质量工作,提升了质量管理的覆盖范围[1]。

二、血站档案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意义?

血站档案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血站管理层、档案产生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的全面参与,借助PDCA,实现质量的持续改善。PDCA 方法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有利于提升设备管理的水平,当前已成为许多医院设备管理的重要方法。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方法,PDCA 最初应用于质量控制,在后来的发展中延伸到多个领域,成为一种基于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使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保证了质量改进的持续性。PDCA 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Plan(计划)阶段、Do(执行)阶段、Check(检查)阶段、Action(行动)阶段。四个不同的阶段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在循环实施中提升了管理的质量。

血站对于档案管理有着较高的标准,依据相关管理的要求,血站档案的内容要如实表明献血过程,如对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筛选过程,血液采集、检验数据、制备、发放等环节的记录。血站档案资料要体现出采、供、检各环节的原始记录,档案的保管期至少为十年,原始记录要有签名确认,签名更改时要备注原因。血站档案管理针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引入,全体人员都要有质量意识。血站借助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数理统计,用收集到的数据体现档案管理质量,对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以确定主要原因,并针对要因采取对策。影响档案质量的直接因素得以控制,借助贯穿于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档案质量[2]。

三、血站档案管理现状

(一)缺少规范化的管理标准

当前国家对于血站档案管理缺少统一标准,血站档案管理采用人事档案或工程档案的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血站的实际。血站档案管理还需要摸索,以实现进一步完善。当前各个血站都有相应的档案管理模式,管理的方法、范围、记录标准、数据收集、资料归档等环节很难实现标准化,血站档案管理的质量受到影响,表现为系统性及完整性存在欠缺。

(二)档案综合利用率低

血站中的每份血液流转要经过多个科室,由于流程长、速率高,职能科室只负责其中一部分工作,导致记录交接环节多,档案材料分散、数量大,会频繁利用等,及时归档、定期检查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档案仅年末集中清查上交,档案归档前由于分散保管易发生丢失;档案集中上交期间工作量大,分类立卷的质量难以保证,血站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受到影响。在血站的档案管理中,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档案管理的目标。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也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志。血站档案管理不仅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考虑到长远利用需要,提高利用效率[3]。

(三)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部分血站的檔案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没有结合质量管理,实现同步规划与同步发展,存在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不高、档案资源缺少开发等问题。

(四)质量管理难以保证落实到位

由于血站的特殊性,档案管理要有更高的质量标准。部分血站的档案管理针对质量问题缺少前期规划。档案管理缺少质量监控,难以实现持续性改进,管理模式局限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模式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五)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些血站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档案管理中的质量问题缺少评价标准,缺少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血站、科、个人没有建立起职责明确的档案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过程缺少监督、评价体系。

四、血站档案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全面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血站要结合档案管理的要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为了保证管理效果,首先要注意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保证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员要有质量意识。(1)血站要发动全体人员结合岗位特点参与质量管理。血站档案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参与人员众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档案质量管理,血站要鼓励全员主动参与。除了血站档案管理人员要提升质量意识外,采血科、检验科、质控科、发血科等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都要增强质量控制意识,重视管理方式、方法的规范化。(2)血站档案生成、利用的相关环节都要实现质量控制。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要覆盖血站业务的全过程,借助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将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血站档案要强化前端控制,注重整体规划,业务环节要融入质量监控,针对采血、验血、供血等相关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资料的生成质量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也要保证质量。(3)血站针对管理部门的职责要细化质量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

血站档案管理与企业生产产品类似,檔案的形成包括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1)在质量策划阶段。血站档案管理要强化体系的基础设计,针对质量管理设计不同的管理模块,要对血站的档案制度加以完善,明确人员的职责与具体流程,明确质量控制方法。档案管理的前端人员要明确管理的质量控制要求。针对质量管理,血站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培训,人员要明确血站档案管理的质量标准,防止后期质量没有达到标准而发生的返工,引发人力、物力存在的浪费现象。(2)针对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血站档案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要结合血站档案的形成,包括记录的收集、汇总、分类、立卷、保管、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针对这些环节要考虑到如何实现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加强行文管理,资料的鉴定、立卷、归档保证标准化。血站档案生成的实体资料要规范化入库、上架。针对数字档案信息,要利用好数据库,对血站档案借助信息化管理体现出多方面的优势,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入库档案针对信息化管理要编码,明确。比如借阅或归还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管理体系可体现出状态,标明“借阅”或“归还”。(3)针对质量监控。此环节涉及档案管理的内部管理优化,档案管理要强化鉴定审查、归档入库、借阅流转等环节。质量监控要在系统中存有痕迹,以全面控制血站档案的状态。(4)针对改进。全面质量管理要强化过程控制,针对质量要采用循环管理的方式,对已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加以反思,分析质量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在后续加以解决[4]。

(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1)血站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血站针对质量管理要用规范化制度来控制,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具体要求,结合《血站管理办法》的内容,结合血站档案管理的质量实际,完善《血站档案管理质量控制方案》。此外,科室或部门针对档案质量控制也要制订《档案管理操作手册》,管理要保证档案收集、归档、交接、保管、借阅、销毁等环节操作的规范化,业务交接也要加以规范化管理。(2)血站要完善组织机构。血站针对档案管理除了要建立管理制度外,还要借助组织机构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得以具体执行。(3)加强信息化管理。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日益繁杂,仅借助人工难以有效识别档案信息,信息化建设代替这些简单又枯燥的工作,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效果。

五、结语

血站档案管理的质量效果会影响到血站业务的开展。血站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档案在血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档案管理升级工作[J].山西档案,2017(4).

[2]陈艳.对当代血站业务档案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7(1).

[3]吴马建.血站档案管理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6(25).

[4]张铁强.血站档案管理在输血事业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17).

作者:陈翀

血站设备管理论文 篇3:

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控制保障因素的研讨

【中国分类号】R512.9

血站的核心工作是:“提高血液质量,满足临床用血”。血站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近年来都在不断的更新,大部分血站实验室都配置了全自动分析系统。这既提高血站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效率,也减少人为误差,减轻人员工作强度和受污染的机会,使血站实验室对血液的检测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保证血液质量安全。仅就我们工作的体会对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控制的保障因素研讨如下: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要求。

仅有先进的设备还不够,因为任何设备都是靠工作人员来操作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有效检测的更要保障。因此,血站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与其他人员一样要参加上岗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的培训,以及安全卫生和职业暴露的防范知识的培训。更要注意加强和强调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后对新技术知识和新进的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技术培训。这很重要,只有对新进仪器设备的熟悉才能保证正确的使用。在对新进的设备安装调试确认完成后,先要建立设备及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认真培训考核操作人员,要有培训记录和考核记录,考核合格者才能上机操作。还要建立有效的设备管理烤制程序,正确使用自动化设备,定期校验,认真保养维护,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血站实验室检测水平的目的。

二、仪器设备的管理很重要

血站实验室的自动化检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有效检测的基础保障。所以实验室的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不同于一般设备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以及持续监控管程序。要求遵守一个原则,编好的程序,工作人员不能随意改动,但在更换试剂时一定注意查对试剂说明书,需有变动要及时报告,及时修改。

在新的设备安装好,调试完成后,必须确认后才能使用。并要注意与设备商签订好维护和校验协议,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并要建立维护记录和校准记录,在出现误差时,问题好查好找。

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日常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在对设备使用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做好消毒,台面还原保持整洁干燥。对仪器的硬盘剩余空间,要每月检查,已对检测的数据及时备份。并要注意设备机械部分的定期润滑保养,随时检查调整,保证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

三、试剂的使用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仅管血站质管部门对每批进货的试剂都按规程做抽检确认试剂合格,但使用前还是要注意检查,比如试剂盒的微板包装密封的破损,或各种试剂偶有不足,即使洗剂配制的浓度不够准确,或配液用水的质量不好都会出现花板,影响结果。

在试剂的使用时,要求注意事先把试剂从冰箱取出,至于室温达到温度的平衡,是用前才可把试剂盒的微板密封包装打开使用。做完实验后剩余的试剂要加盖置40°C-80°C冰箱保存。容器注意清洗,避免试剂受污染,而检测结果出现花板。在做免疫检测时,除按试剂说明书加阴性、阳性对照,注意还设临界值质控和高值质控的对照,已保证每批检测结果准确有效。要求做好质控记录和分析工作。

四、注意标本的处理

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系统的使用,对血液标本的处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然就会影响检测结果,比如最简单的是标本管的条型码标签,贴的位置不正,或上或下,或贴不平整,就会使仪器对标本的唯一性条形码标签扫描不正常,出现错误。离心后检样的标本,一定要仔细查看,血清量够,质清亮。如有溶血或浑浊会影响检测结果。对离心后不合要求的检样一定及时处理,以避免自动化加样时吸不到适量的血清,或因检样中的纤维蛋白造成加样针的堵塞,造成检测结果的错误。

五、自动化检测设备对环境设置的要求。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会是血液自动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准确的影响保障。比如,实验室周围如有电网强磁场等的干扰,会影响结果检测。例如环境温度过低会对自动检测结果特别是免疫分析系统的造成显著影响,容易使弱阳性标本出现漏检。因此在卫生部发布的《實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已对实验室的建筑与设施提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国个血站的质量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改进完善。我们文中所提出的论点仅管烦杂,但确是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操作规范执行中容易忽视的细节,提出应以引起重视和注意。以促进血站的自动化检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安全输血提供更加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183

[2]寸伟、杜霞、段有斌血站自动化检测实验室ELISE实验失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10(8):270-272

作者:何怡 徐诺

上一篇:煤矿办公室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办公室规章制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