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起始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文言文教学起始

浅谈初一文言文的起始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自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内容的含量也增加了。可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看不懂,读起来也感到非常拗口、费劲,不自觉地用现代汉语去理解,结果与文本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于是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这样会影响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应该把握初一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做好起始教学。

一、明确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个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距现代时间久远,学习文言文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明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如: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性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文言文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丹青照汗青”等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

二、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短小的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向学生讲述,然后提出:这些故事在古书中是怎样记载的呢?选择其中一篇用文言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每句话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只不过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只要找准它们的意思,学起来就不难,从而不但消除畏惧心理,也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学习《论语》十则,使学生明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学习《为学》一文,使学生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及时表扬、激励。

三、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阅读古文不能急于求成,要教会学生反复诵读。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变,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途径,是打学习文言文之门的一把钥匙。但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要读明白文章的大意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阅读法,即初读识记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其音、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次读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中心;再读找出难句以便交流。这样经常坚持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注释和查字典的习惯。做到字典随身,边看边查;开动脑筋,边看边想;笔不离手,边看边注。同时,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句读,指导学生正确断句以便正确理解它的意思。

四、扶放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些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通常采用“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在应试上有一些成效,但这种方法却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不但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也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解释、引导、提示作用,即扶,更应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文章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不解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基本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条件之下,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重视考查,增加积累

初一文言文起始教学,教师除了要做到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通过增加考查次数的方式增加生字、生词的复现率。在阅读中,要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和一些固定句式,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068350)

作者:杨兆林

第2篇:初中起始阶段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但作为教学内容确定的分支——文言文教学内容,尤其是初中起始阶段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少人问津。本文即立足于当前初中起始阶段文言文教学内容呈现的现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该阶段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给初中文言文教学带来诸许有益参考。

一、问题的生成——从听课谈起

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笔者近来关注的焦点,为此三年来听文言文教学课例达100余课时,也研究过一些公开发表的课例、教学设计,学段包括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内容上涵盖必修课、选修课,课型涉及文言阅读课、试卷讲评课、朗诵课等。值得肯定的是我们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基本摆脱了“逐字串讲、句句翻译”的传统文言基本教学模式。“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教学“八字真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令人不解和担忧的问题同样存在: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观念存在盲目倾向。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王荣生教授有如下论述:“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式样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可以析出三个要素: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文言文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或文学),文化。”从中衍生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外乎四种模式:文字、文章、文化或面面俱到。而真正落实到当前教学实际中可以发现,文章、文化层面的教学内容被过于强化,而文字层面的内容几乎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所忽视。课堂上部分关注到文字层面教学内容的教师也多以一句“字词含义不清楚的同学可以提问”而一带而过。似乎教师只要过多地关注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就是没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就是泥古不化,就是没有从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如何呢?表面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学生可以就文学、文化自由畅谈;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连最起码的文言学习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浅易的文言文也读不懂,试问在根本读不懂内容的情形下去畅谈所谓的文学、文化又有何意义?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个误区:长期以来我们确实在文言教学中否定过“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但应该清楚:实质上我们否定的是这样一种失去活力的教学方式,而绝不是否定“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二者有本质区别。任何由对落后教学方式的否定影射到对“文字层面”教学内容否定的观念都是对新课标精神的曲解。文言文教学中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需要改变的是教学方式,而非这一版块的教学内容。

(二)初中起始阶段文言文教学课堂建构程序几乎同高中无异,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漠视课标精神,漠视编者意图,漠视文本实际,漠视具体学情,所有的课文一刀切,一个模式六年走下来。这种绕开语言文字本身、绕开学生接受能力去“泛语文化”“伪语文化”地漫谈文学、文化,在初始阶段的教学中更是不可取的。初中文言学习和高中文言学习,二者之间不应该是一种并列式、不断重复的关系,而是一种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学段的课堂呈现面貌上,应该是有所差异的,差异中蕴含前后学习的铺垫关系,而不是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

二、问题的阐释——从影响教学内容确定的因素谈起

初中文言文教學,尤其是起始阶段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不解决,教学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下面将分别从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文本面貌、具体学情四个影响教学内容确定的因素进行阐释。

(一)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7-9年级文言文教学作了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无疑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指导原则。“浅易”,即浅显易懂,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难度以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和兴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强调的则是文言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该层面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格外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习得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识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一种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对内容的理解做到面面俱到,非常深刻,只要基本可以读懂就可以了。

(二)从编者的编排意图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共6本教材,其中七年级(上)选了5篇文言文,七年级(下)选了6篇,分散在各个单元。篇幅都较为短小,易懂,内容或贴近学生生活,或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学习量则增加为每册2个单元,10篇课文,占到每学期学习任务的1/3,且依据一定主题,集中编排。这样的编排体例,体现了编者怎样的编纂意图,又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第一,文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尤其是七年级,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时应弱化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

第二,起始阶段,应强化学生文言学习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序列性,理解的梯度性,前后的关联性。要让学生的文言学习在教师的所控范围内有序地进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三)从文本呈现面貌看

从呈现面貌看,统编新教材文言类文本主要由导语提示、课文、注释、课后习题四部分组成。较白话文本而言,除导语部分多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角度提示学生学习要点以外,文言文本呈现出的相当大的比重还是放在文言字词、语言知识的传授、积累上,在初中学段表现得更为突出。尽管读懂文言文的字面意思绝不是文言学习的全部,但在学习初始阶段,它绝对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学好整个中学文言文的关键。文本呈现的面貌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普遍性的价值取向。

(四)从具体学情看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反映到教学领域依然如此。学情就是最大的实际,所以它是制约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因素。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文本面貌所界定的往往是我们“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而一切设想最终都要回归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去完成、检验。“学情”决定了在“一般应该教什么”确定的前提下,“实际需要教什么”;在“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确定的前提下,“实际最好用什么去教”。只有尊重具体学情才能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处于该阶段的学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起始阶段就是最根本的学情。它决定了其他一系列具体学情的产生。从听课及课例研究中看,很多教师显然只是心里清楚——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看起来课堂设计亮点频出、高潮迭起,但教学内容是否是该学段的学生需要(或最为需要)的,则值得商榷。如有老师上《世说新语·咏雪》,课程容量大,拓展丰富,典故故事信手拈来,不得不为其渊博的学识所折服,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要上出《世说新语》的“世说味”,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大气磅礴的。但回归学情,作为统编教材初中文言文的第一课,想必我们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容量如此丰富的一课,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能消化得了多少呢?这样的一课是刚刚入学的他们最为需要的吗?初中文言学习,高中文言学习,二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必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换句话说,初中文言第一课,初一的文言课,初三的文言课,高三的文言课不应该呈现出同样的课程面貌。我们有必要为每个学段的学生确定最适宜的学习内容。最精致的不一定最适宜,追求精致必须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适宜。

该学段的学生文言知多少?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文言在我们当下日常生活中缺少使用情境,所以语言层面的学习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该学段的学生文言学习过程中最缺什么?第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去解决?第二,缺少文字层面语言知识的积累;从开始学习到最终的读懂、理解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达到最终的质变就离不开不断的量的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最终读懂、读透整篇文章。第三,缺少大膽质疑,主动提问的意识。对于课文注释,学生奉为真理,很少抱有求证意识、质疑意识。事实上,课文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依然存在,单就人教版课文注释的商榷之处笔者就已发现多处,已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对于明确注释的部分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对于没有注释的地方更要主动质疑、提问,文言学习过程中切不可囫囵吞枣。

三、问题的解决——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点构想

(一)设法激起学习兴趣,保持学习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拥有了对课程的强烈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学习并积极进行探索。所以让学生对文言学习产生兴趣是前提条件。毋庸置疑,文言学习对于初中学生存在一定难度,可正是由于困难的客观存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更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并始终保持这份自信。这两点是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需要格外引起关注的。如笔者在文言教学实践中就恰当地活用了趣味引入法: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有趣故事或发生在作者身上的轶闻趣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语,生动活泼地带领其他同学进入到相关知识背景中,从而第一时间吸引住其他同学,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学习自信的提升。

(二)注重培养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基本的学习方法

对于初中文言教学而言,针对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习得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文言教学最终还是要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可以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从知识习得到能力内化,离不开个人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介入。如学生在文言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专业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翻阅工具书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文言学习习惯。当下文言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的课桌上准备有工具书,甚至有些学生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去查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诸如此类现象,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学好文言第一课。笔者的文言第一课中就设计过如下一个随堂练习:用自己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咏雪》注释中的词语在工具书上查找到,并标注页码。前三句用音序检字法查找,后三句用部首检字法查找,比一比谁查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样的教学内容放在文言教学第一课,甚至初始阶段都应该是适宜的。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注释的求证意识、质疑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工具书将日益成为他们接下来文言学习过程中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再者,我们还可以贯穿常用的文言词义推究方法在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诸如成语系联法(联想出一个包含所释字的成语,因为成语中的字往往保留古意)、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旁往往对词义类属有规定作用)、语境法(观察上下文中有无同义、反义、类义的表达)等。

(三)文字层面的学习、积累依然是初中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方式亟需改进创新

对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我们一定要尽快从重文学、文化,轻文字的误区中走出来,长期以来我们否定的只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方式,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对文字层面教学内容的否定。文字层面应该是初中文言文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后续阶段文言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初中学段脱离了文字层面的“泛语文化”畅谈,无论过程多么热闹、精彩,都是不科学,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在该层面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我们的研究重心要转移到怎样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上,以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如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狼》时就极具创意地绘制了一幅惟妙惟肖的杀狼图,要求学生看图找茬。从本质上说王君老师落实的是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但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更有兴趣。这应该是我们在文字层面的教学中需要积极倡导的。以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去呈现既定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朗读是初中文言教学最为重要的抓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尤其在初始阶段,诵读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把利器,是学好文言文之关键。而事实上,当下的文言教学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间被无形的挤压、占用,取而代之的是空洞的分析和看似热闹无比的讨论。难觅琅琅书声的文言课堂,其教学效果必然是要大打折扣的。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文字层面的教学内容如何生成?笔者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朗读。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学生就容易读错音,遇到一些句子长、句意深、句法繁的情形,学生朗读时就容易“读破句”。这些朗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契机。所以每进入一篇新课的学习,我肯定会先请同学朗读全文,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所暴露出的字音、断句的问题,往往就是接下来文字层面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教授《咏雪》时就“公大笑乐”一句的断句,学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公大/笑乐;公大笑/乐。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生成就为下文“探讨谢太傅更为欣赏哪个比喻?”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关涉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断句的问题。又如在教授《寓言四则》时,《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中都出现了“父”,学生就不理解为何“邻人之父”中“父”应该读上声,这里就应该抓住契机告诉学生文言中的读音是由它的意义决定的,“父”表示老人、老翁的意思时读上声,表示父亲的意思时读去声。

对于初次朗读中暴露出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呢?笔者采用最多的办法依然是诵读。在七年级初始阶段,选文大多比较短小,对于这类课文,笔者一般会要求五分钟以内朗读成诵的,不要替他们担心,事实证明学生的抢背能力绝对会令你惊叹。而初读时学生提出来的文字层面问题大多数会在成诵之后自然而然的解决,原来“书读百遍”,真的可以“其义自见”。学生自己也会惊叹诵读的奇妙魔力。对于部分背不出的同学,我们可以鼓励那些背的较快的同学介绍经验,在介绍经验时大多数会谈到作了预习、明确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内在逻辑顺序等,这就自然又生成了文章层面的教学内容。

如何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呢?朗读依然是最好的方式。于漪老师说:“读要动脑,饱含感情,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寄寓的情和意。读的人要读的荡气回肠,听的人思想才会受到碰撞。朗读的好,传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会说话,而不是枯燥的符号。”如在教授《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依然是请同学来朗读,显然在背诵全文、分析内容之后的朗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站立起来。这就要求朗读者充分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因为这些都是人物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的体现,正确的读出人物的语气、语速、语调就是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与演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绝大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最后一读让文中的人物瞬间站立起来的。

四、问题的延伸——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展望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尚属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本文只是立足于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这一面上的点的研究,只能算是一次尝试:试图就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層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而就整个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研究尚需继续深入,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下面简要谈谈自己对该领域后续研究的展望,以期与有识之士共同深入研究。

中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有序性、系统性研究:打破目前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内容生成零敲碎打、个人自由甚至任意确定的现状,真正贯穿整个中学六年的文言文教学,从课标制定、教材编写、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形成一个较为明确具体、系统有序的框架。将相关点层面的研究系联起来拓展为线层面的研究,进而拓展为面、体层面的研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6]余映潮.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

[7]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8]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9]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许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

[11]况伟.浅谈《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12]李文俊.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曾照军.“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究竟该作何解?[J].学语文(双月刊),2011(4).

[14]曾照军.“怅寥廓”的“怅”该作何解?[J].语文月刊,2011(7).

[此文获第十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论文项一等奖。]

围绕课堂改革的新名词层出不穷,面对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堂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在纷繁的资源中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简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点带面,一线串珠”的方法比较有效,“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就是找准切入点,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使之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呢?下面是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一词立骨,举纲张目

“一词立骨”也叫一字立骨,一字经纬,这本是一种写作技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熟语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第一个提出“一字立骨”思想的是晋朝文学家陆机,他在《文赋》(节选)中写道:“或文理繁复,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词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真正将“一字立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释的是明代的金圣叹,他在所编的《才子必读古文》一书中,在对历史上三百多篇优秀散文点评,同时对“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多次反复出现的字词,能够突出文章旨意,可以增添文章气韵。所谓“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在教学中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从课文中的某一个字、词、句生展开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比如黄厚江先生在执教《孔乙己》这一课时,他巧妙地抓住孔乙己的“手”来解读文本。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了: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找“手”,圈“手”,“画”手,“论”手,由这双“手”一路牵引,以点带面,个性化解读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整堂课,由浅入深,如行云流水般。

我在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时,抓住第一自然段的“动人”二字走进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打动人的不止是先生非凡的出场,个性的谈吐,率真的举动,真正打动人的是先生演讲中的情感。教学设计紧扣“动人”二字设置了这样两个主要环节:一、自读,圈点批注先生在演讲中动人的细节。二、研读品味,先生在演讲哪些内容时情感最为强烈,最打动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动人的细节到动人的情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二、就地取材,逸而有终

发掘课堂资源已经成为许多课堂的自觉行为,但是有些课堂舍近求远,为了延伸而延伸,这种表面上热闹,实质上空洞的现象并非个例。“取课本之材”,创造性地利用课本资源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途径。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利用课本的资源,先抓住文本内容建构知识系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设计《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我注意到教材中有一幅汉画像砖《荆轲刺秦》的插图:

在教授此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弄清人物,明确感情倾向。荆轲是插图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绘画者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在挺拔伟岸的荆轲面前,不可一世的秦王也只是两股战战。追根溯源,是因为汉取秦而立,在汉人的心中,荆轲是反抗暴政的英雄。出自西汉王室刘向之手的《战国策》同样是这种观点。无论是“士为知己者死”,还是“有道伐无道”,通过汉画像砖,我们看到荆轲就是汉人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

上面所说的“就地取材”是借助课本本身的资源,其实在教学中,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资源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点已成为了教育者的普遍认识,但是我们却常常只把学生当作资源服务的对象,却忽略了学生本身就是资源之一,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学习资源。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或者期待,也反映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尽可能地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预设相联系,结合文本,实现二次预设。同时,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体会,课堂的回答等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资源,“取学生之材”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例,投影到大屏幕,这样借助身边同学的作文示例的做法,就是“取学生之材”,不仅贴近了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课本是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取课本之材”,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取学生之材”,贴近学生。所以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三、名家观点,导入贯穿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使用名家对本篇作品的评价,或者借用名家其他方面的见解,作为纲领来贯穿自己的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借鉴名家观点贯穿始终呢?“一师一优课”的评选中,李白《蜀道难》一课中,我是从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此诗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抓住“奇”字,从诗歌的风格之奇,手法之奇,意蕴之奇展开对全诗的鉴赏。一、风格之奇。通过对主旨句的反复诵读,感知李白雄浑奔放的风格。二、手法之奇。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这些浪漫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再现了蜀道的高、险、凶。三、意蕴之奇。知人论世知意蕴。教学内容层层推进,重难点突出。板书如下:

再如曹禺先生称巴金先生为“20世纪的良心”,在《小狗包弟》一课中,哪些内容体现“20世纪的良心”?二十一世纪又需要怎样的良心?以引用名家观点或其他方面的见解为切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他山之石,可来攻玉

这里的“他山之石”,指的是借助教材之外有效的资源作为切入点,为课堂服务。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课内可以通过教材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内是无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的。因此,激活教科书以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2014安徽省优质课大赛中,来自黄山屯溪一中的郑静老师就大胆地以黄永玉先生的一幅关于《边城》的插画为突破口,赏析文章中的细节,感受一抹情。先出示黄永玉的插画《翠翠与傩送》,然后让学生找有关鱼的段落,进而分析翠翠的心理,感知人物形象。鱼因一句话而来,因一抹情而来,这条鱼让边城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它在翠翠的心中游来游去,也游进了听课者的心里。以“鱼”带起对细节、人物的分析,这样的设计巧妙生动。一幅画,让一个人,一座城,一节课灵动起来了。“他山之石”并非是想法设法地补充诸如电影,音乐,图片,网络资源等教材之外的资源,这样的“他山之石”要用得恰当,要让语文教学更加高效。《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一课中,我借助经典歌曲中的典型的修辞现象把整个课堂串起来,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学习修辞。这样的“他山之石”有效地辅助语文教学,是课堂更高效灵动了。

总之,语文教学想要简洁高效,就需要找准切入点,删繁就简。以点带面,一线串珠,选好恰当的教学主线,教学环节围绕主线,做到条理清晰,環环相扣,让学生在简约中学到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此文获第十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论文项一等奖。]

作者:曾照军

第3篇:文言文教学起始课[最终版]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 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

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 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四, 要善于积累资料。

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4篇:初中起始阶段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研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升入初中后,正式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学习,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导致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厌烦,这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就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简单谈谈:

一、激发兴趣——轻松愉快中投入古文学习

“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激发学习兴趣最为关键。首先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地分析讲解,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探究,体验探索的乐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避免枯燥乏味。比如充分挖掘教材中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精心设计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或者把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或者在翻译句子等环节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等等。

二、注重积累——诵读记背中吸收文言精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参考在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教学建议中就特别指出,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就是熟读背诵课文,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因此,诵读记背是吸收文言文精华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另外,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在优秀诗文背诵7~9年级的推荐篇目中,除诗歌外,还选入了一些短篇文言文,这些诗文供学生读读背背,还是为了增加学生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可把课内教材和推荐篇目结合起来,捆绑背诵,学生就会越背越多。比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再布置学生记背课标推荐篇目中《论语》12章。学生在背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或图书尝试理解,会渐渐着迷于孔子仁义理智信的儒学思想之中。

三、巧用媒体——展示中搭建学习平台

文言文时代久远,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学生难以体会的。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对文言文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比如七年级文言文《山市》,是选自于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中描绘的山上蜃景给人美丽而奇妙的感受。但是学生对这种景象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教师仅凭借教材大讲特讲,即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不知所云。所以教学伊始,教者就宜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海市蜃楼”的奇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当中,再让学生将观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再读课文,与作者的感受和描绘进行比较,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四、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中发掘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学习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必须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更多时间和更广空间对文言文更深入地探索,针对文言文开展实践活动,学习诵读、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去发掘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丰厚的人文养料充实自身文化底蕴,获得文言古韵带来的美的享受。比如,在开展“走进文言文”活动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可以讲从文言文中寻找的历史故事讲给同学听,可以把同类的文言文归为一类汇编成册,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言短文用配画再现情景或办手抄报,还可以开展文言文的知识竞赛等等,通过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活动中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合作的品质。

总之,起始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无足轻重的,教师一定要多研究、多总结,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才能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篇:高中语文学习起始课

《祝福》教案

高一语文免费教案

2006年2月23日12:9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2、 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2、 如何读小说

三、基本功训练: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2)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说的整体面貌:

提问:

1、什么是小说?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

明确: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的作品,它可以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

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读情节,情节是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小说不仅是为了消遣、娱乐、猎奇。在课堂上读小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会文学鉴赏去研究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形成取决于典型环境,而小说则是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因此我们学习《祝福》就是要关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鲁镇;典型人物是祥林嫂

(二)明确典型环境: 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

明确:发生在鲁镇。鲁镇的风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

提问:就读第

一、二两段,从环境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鲁镇的特点。

明确:①鲁镇这个地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旧中国到处是鲁镇,可以说鲁镇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儒:旧历年底忙着“祝福”。“祝福”是这里的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的好运气。

释、道:。。。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的“寿”字;还有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一旦民俗成为人民呢的生活习惯,它就会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中国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的,统治者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利用宗教来愚昧老百姓。

② 封闭保守、不开化、不理解革命;如四叔大骂新党

③ 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封建礼教制度森严: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福礼的只限于男人

( 三)、明确小说中的人物:

提问: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哪些人物出现?

(注意:四叔、四婶、卫婆婆、柳妈、“我”,要将那些不属于鲁镇的人排除掉。)

(四)、通过人物关系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提问:这些人和祥林嫂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是和祥林嫂最早接触的人

明确:是有着特殊身份的“我”。(读“我”与祥林嫂的相见与对话)(第五页、第六页) 提问:

1、祥林嫂在听完“我”的答话后,心理上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恐慌和焦虑。祥林嫂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既希望又不希望人死了之后有灵魂:希望有是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但又害怕自己会被锯成两段,由两个男人来争。“我”的答话非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加深了的恐慌。

2、小说中谁与祥林嫂的接触最多? 明确:是柳妈。

3、柳妈给祥林嫂带来了什么?(读二人的对话 14页 87——100段) 明确:是恐惧和不安,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重创。

在二人对话的时候,祥林嫂“笑“了,这是小说中她唯一的一次笑,但给我们留下的是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无尽的思索。这笑是回忆到过去的会心的笑;是无情的显示中的含泪的笑。屠格涅夫说过:”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4、柳妈的“善”却无意间伤害了祥林嫂。怎样评价柳妈的“善”?

明确: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还将与她的对话传出去供大家谈笑。

柳妈的“善”实为对祥林嫂的“恶”。它不是对祥林嫂进行人身的压迫,而是对他进行心灵的伤害与摧残。她不杀生,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

5、四叔和四婶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鲁镇的其他人呢? 明确:冷漠、嘲讽、取笑。

6、讨论:祥林嫂是如何死的?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拼命硬干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过早的离开的人世,为什么?

① 祥林嫂的本性使然。在她的骨子里封建礼教比较根深蒂固。可以说她是封建病毒的携带者。如:捐门槛

② 更多的人不自觉的将她往死路上赶。千百年来传统积淀,已无形中根治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甚至是进入了人的遗传因子。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残余呢?有的。这更揭示了封建文化的残害性和隐蔽性。

总结:祥林嫂的死是自杀+他杀。她先是心死,然后是身死;先是灵魂死亡,然后是躯体死亡。封建礼教是一张无形的网,一条沉重的锁链,一个无底的黑洞,一点点地把祥林嫂吞噬了。

五、思维拓展:

读鲁迅《祝福》补充资料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它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

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无仅有的一个贞烈女子的故事。封建礼教扭曲人性、摧残精神、吞噬灵魂。翻开中国的历史 ,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是写着这样的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吃人!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什么?病根又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如果《狂人日记》是主题曲的话,《祝福》就是它的参照本。

六、总结反馈:

看课本前祥林嫂的插图,结合所学,写一段观后感。

第6篇: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师生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精选内容、强化基础、塑造人格、提升能力多管齐下。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83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使用的一种较为固定的书面语言,用以记载史实,表达思想,在我国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今,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了种种历史沿革,文言文已丧失了主流的书面语言的地位,应用较少。但在经过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普遍认为基本的文言文知识仍然需要掌握。对于我们,“文言”不仅是一种历史语言,作为历史上长期存在和使用的语言,文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文言仍被保留下来。新课改后,文言仍然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的必修内容,文言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学,在此我们并不多做讨论。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何种效果才是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

学什么?首先就是需要学习哪些文言文,也就是要精心选择内容。文言文作为一种存在时间长、历史影响大的书面语言,其内容磅礴复杂,远不是我们在高中语文阶段这短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学深学透的。加之,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科多、学习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本就客观存在,如果不加以认真选择,盲目开展文言学习,盲目追求数量,贪多嚼不烂,必定达不到好的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这样的原则,即:从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出发,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精选内容,选择常用的、经典的、代表性强的、适合学生学习层次的、有延展性的。数量上要适度,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不能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不能随便拿过来一本400篇、200篇的就用。在选择内容时,要注重不同选择方式的结合,既要有教师选择的内容,还可以广泛吸收学生们自己选择出来的内容;要注重不同要求的结合,对于有些内容,只需要知晓,有的则需要掌握,投入的精力、提出的要求自然也要不同,总之,要有重点地抓,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安排不同难度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教无类,都加以关怀和重视,同时要因材施教,制定分层次的目标,不能一刀切;内容上,要层层筛选,既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一定要及时、深刻。

学什么?还有目标、过程、效果的问题。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很关键,教学目标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基本的指导,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走向,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可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这个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过去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对实际的教学过程没有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两张皮”,既违背了设立教学目标的初衷,教学的效果也不好。新课改后,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仍然有些欠缺,甚至有时候失于偏颇。因为文言文的使用范围比较有限,学习起来难度也相对较大,我们对文言文的定位往往就局限在了基本的知识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并没有错,注重双基,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往往也是新课改后教学实践中被忽略的,再说,没有基础,就谈不上能力,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古代汉语。但是,仅仅有基础也是不行的。文言教学的目标,还包含着发挥文言的文化作用,让学生受到古代伟大文化思想的熏陶,更好的提升文学素养、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培根在《论学习》里有一段经典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里面就讲了各种学问对人的性格、人格的塑造作用。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知识,而忽略了知识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更严重的是把知识和能力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买椟还珠”,自觉放弃挖掘到真正的宝藏的机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定会得不偿失。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在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注重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古代汉语的同时,受到古代伟大文化思想的熏陶,结合实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扬弃。

学什么?还包含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后,我们的视野逐渐更加宽广,更加全面,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前的教学过程,我们往往只追求教学的效果,而不顾教学的过程。事实证明,那种做法是错误的。方向和过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结果的优劣。所以,学习的过程同样重要。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如何?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课堂氛围怎样?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学什么?还要注重学习的实效。也就是考察学的效果的问题,我们不唯结果是从,不唯分数马首是瞻,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只看分数、只看结果不全面、不科学,但并不代表我们的教学可以不追求实效。没有实效,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要从实效出发,用多样化的考核来检验实效,并根据实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

怎么学?学习是一个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些相互的作用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效的,可循环、可持续的。三者里,学习内容是客体,教师和学生都是都是主体。至于客体,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精选内容的必要性和原则。这里重点谈主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采取的是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司空见惯,事实已经证明,效果并不好。我们教的、甚至重复强调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并没有掌握,更严重的是,提问的时候,回答的积极性不高,自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这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固然有关,但也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改变,需要过程,但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更多教授一些可用的技巧、创设更开放、更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肯定、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是不错的选择,鼓励他们对文言文做出新的解读,就是不错的尝试。

第7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任玉芳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文学知识、文言知识链接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实词、虚词,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加强文言文练习,特别是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词语和句式积累、训练、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是传授文言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文言文意义深远,简言之:可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明理、向善、修身养性);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对象。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兴趣不大;费时最多,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固然也是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但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有采用各种技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责任;由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相关文学知识联系法。课本上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些许范文,相关的文章、故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知识链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联系到苏轼的个人生平,向学生讲苏轼坎坷的一生,讲乌台诗案,讲他《定风波》中的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自若,讲豪放旷达的他也有柔情似水的《江城子》,讲余秋雨写的散文名篇《苏东坡突围》。学生对这个人物了解多了,提高了兴趣,就能深入进去理解其文。在讲到毛遂自荐的故事时,我也提到了毛遂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毛遂在关键时候敢于表现自己,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毛遂正因为此次得到了领导平原君的赏识,

1 在次年燕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被力荐率军御敌。结果赵国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自刎而死。这种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有这么好的东西,学生了解了,就会去找着看,钻着学。

2、采用相关文言知识联系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没有弄懂,后面困难就会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后来听文言文如听天书,做翻译题时望文生义,笑话百出,恐怕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前后文言知识的联系。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对初中的几篇文言文记忆深刻,能够流畅背诵,但是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所以我在高一讲文言知识时多联系初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熟悉,觉得都是自己会的内容,兴趣颇浓;对文言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古文教学要做到上下节课之间相互联系,上下两篇课文之间互相联系,上下册书之间互相联系。学生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依此类推,知识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在日常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课后要总结。要学就学透:要学生掌握住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等,注意古今意义的演变;然后可以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虚词要把各种用法都给学生总结下。比如“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假设、目的等各种关系,要花时间给学生总结,让学生掌握。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不住就难以准确理解文意。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但在考题得分点中也不时露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多是通过解释实词和翻译句子体现出来。词类活用要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处在副词“欲”字之后,又位于“相如”之前,是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动词“杀”。词类活用也有些规律可循。比如: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文言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和现代汉语不

2 同。比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就是因为和现代汉语相比语序有所不同,所以才叫特殊句式;这个要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谈,否则学生较难理解。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无何”、“之谓”“已而”“所以”“是以”等等。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才不为难。

3、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只要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掌握住,然后根据语境能在课外文段举一反三运用就可以了。古今异义词如果讲得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比如:“是”字在魏晋后才有作判断词的用法,大多数情况则是指示代词“这”;古代的“走”是现在的“跑”等等。

三、加强文言文方面的训练

1、平时要注重练习。要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练习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用专门的时间去做专门的训练;只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才能出成绩。

2、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我的做法是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划出较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另外在专项训练时,印发精心挑选的文言文小文段,这种文章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很适合学生练习。翻译能力要从直译开始训练,字字有着落,句句要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根据:“增”、“删”、“调”、“补”、“换”等原则去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另外句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考试这个是按点给分的。译文尽量保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不可随意乱改句式和语气。

四、采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

1、激情在先。教师首先应该怀着对文言文的热爱来教授文言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授课的内容才能有高度的激情,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感染学生,创造出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厌倦、厌烦,怎么能影

3 响、感染、激励学生?文言文难懂,学生最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精神不振、照本宣科、刻板讲授、颠三倒四,怎么能令学生精神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2、创新在后。传统的串讲文言文的方法固然很好,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今天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让学生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聆听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 轻读、默读、齐读、分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借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的任何学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然后通过积累词语、理解重点的文言语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心的,有自己的思考的,有高度学习精神的教师同仁们去钻研的。我认为:只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行之有效,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都是好办法。让我们满怀激情、高举创新的火把去共同努力,创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黑永先《文言文阅读》

张 鹏 《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第8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刍议

一、 “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体悟诵读,不求甚解”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都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所以投入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当然在这里,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领熏陶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要求见得读得有多么好,关键是要投入感情,读出味道,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学生。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涵咏诵读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教师也正是通过创设这种情境,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这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听,自然就会沉

浸其中,乐在其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了这种情感,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有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比较深刻的哲理,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发现我国古代的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不必去对文言现象做过深过细分析,即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文言文现象,我始终认为是属于工具性方面的东西,学生完全可以在逐步深入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涵咏诵读经典古典文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原因就是如此吧。文言文的陶冶功能,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三、教材为主,步步为营

高三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难点,高考的要求,使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不得不更多的把文言知识作为主要方面来讲解。我的一点体会是以教材为核心,狠抓落实,以课内辐射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步步为营。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适当练习课外语段,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还要分门别类的进行专门复习:

(一)、关注源于课内的常见实词;

(二)、注意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三)、注意古今异义词语;

(四)、注意一词多义词语;

(五)、注意词类活用词语;

高三文文言文的教学要本着面向高考,追求实际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总采用老师一言堂的模式,要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己在学习思考中发现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在坚守这块阵地的时候,也要想方设法的提高课堂的高效性,高效灵活的课堂组织策略,是保证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很好的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达到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以上只是我在六年的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希望能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点帮助。只要在全体语文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上一篇:建筑材料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居民用电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