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22-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有限目标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思考与实践

摘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空间有机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小城镇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剖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浙江省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破解之道,即: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瞄准核心问题;多规衔接,统筹协调,着眼整体提升;有限目标,民生导向,突出整治重点;创新机制,多方筹资,保障整治效果。同时提出三方力量协同、四个维度聯动、四个层面支撑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并以慈溪市天元集镇为例,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机制,以期为其他地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限目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2.004

文献标识码:A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n Planning of Small Town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with Limited Goals: A Case Study of Tianyuan Town, Cix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LI Huaxiao, XIE Haodong

[

[

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浙江省继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之后的又一美丽行动,是“两美”浙江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浙江省计划用三年(2017—2019年)时间,整治全省1191个乡镇和独立街道,“使全省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1]。

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我国小城镇经历了曲折变化的发展过程,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更多扮演着配角,因此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也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随着新型城镇化新阶段的开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小城镇的角色与地位已悄然发生改变,新时代将赋予小城镇新的历史使命。但由于多年的配角式发展,使得小城镇积累了诸多的问题,如功能设施不健全、空间秩序紊乱、内涵与特色缺失、生态环境破坏等,各类“城市病”“农村病”在小城镇并发。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国层面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小城镇空间更新发展势在必行,任务艰巨。本文尝试通过总结浙江省具体案例的规划经验,为全国层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提供探讨的基础。

1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现实困境

1.1高改造成本与有限财政能力的矛盾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涉及道路交通、市政水电、河道水系、环卫设施及街道立面、绿化广场等多重领域,牵涉面广、改造内容多、工程量大,且多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政府项目,整治成本较高。如建德市梅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实施道路、水域景观、停车场、市政及背街小巷等25个改造项目,估算总投资达到7.13亿元。而梅城镇2016年财政总收入仅为2.44亿元,这意味着如完全由本级财政承担,需要3~5年甚至更长远的期限才能陆续完成这批整治任务。而梅城镇是浙江省经济强镇,相比之下一般镇的财政压力更大。

1.2高社会期望与有限市场参与的矛盾

由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本着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城镇环境品质的目标,承载着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的厚望,因此“是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重中之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也是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还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2]。但由于整治项目多为政府工程,存在投入成本高、直接回报率低甚至零回报的特点,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一些具有优質资源或靠近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市场参与度相对较高,但社会资本也往往在整治后期有一定成效之后进入。

1.3多样化社会需求与有限公共供给的矛盾

相比城市与农村,小城镇拥有更为多元的利益主体、产权属性及住宅形式。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产权属性包括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住宅形式包括商品住宅、宅基地自建房等。由于建制镇大多是基于行政村基础发展而来,因此村民、集体土地、宅基地等成分在小城镇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需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合理配置有限的公共供给。

1.4多职能管理任务与有限行政职权的矛盾

在现有管理体制中,小城镇是县管辖的有限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其行政管理架构是部分承接上一级行政事权的职能配置。但随着小城镇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城镇职能也越来越综合,如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提供社会保障,环境与资源保护,外来人口管理,文化交流等,现有的职能配置已暴露出诸多不适应。小城镇在履行上述职能的很多权限和机构都不属于镇政府,存在权力与责任不对等、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等问题。此外,由于部分职能条块关系不顺,加之小城镇所管辖空间有限,存在多部门事权交叉、界限不清的现象,容易产生缺位与越位现象(见图1)。

2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解决之道

2.1理念与方法

2.1.1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瞄准核心问题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因问题而起,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靶向精准。由于所处区位、发展历程、经济基础、规模大小等不同,小城镇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建设水平差异,在环境整治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侧重。因此,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需通过深入、详尽的基础调研,聚焦核心问题、梳理典型问题,精准把脉,使整治对策与整治项目的确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1.2多规衔接,统筹协调,着眼整体提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总体上必须树立高远目标,着眼整体提升,做好顶层设计。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加快完善治理体系,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面统筹各类专项环境治理行动规划,明确总体目标、落实分期任务,使之成为具有全局统筹意义的综合性和纲领性规划。同时,加强与城镇各类已编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强调规划的科学性与落地性。

2.1.3有限目标,民生导向,突出整治重点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基于小城镇自身财政能力,从核心问题入手,有限目标、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聚焦显著问题、重点问题,精准发力,突出分阶段整治任务,划分一般整治和重点整治区域,并分别采取中观指引、微观示范的方式,循序渐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底线思维,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与突破口。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具体省情与共性问题,提出以规划设计引领、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等六个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落实“一加强、三整治”①18项工作任务,并制定《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3]。

2.1.4创新机制,多方筹资,保障整治效果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高成本投入、长回报周期的政府工程。资金瓶颈是最大的瓶颈,财政压力是最大的压力。从建立长效机制角度,需要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目前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地方财政、上级转移支付、投融资平台、社会资本及考核补助。此外,为加快推进整治进度、保障综合整治效果,各地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如浙江多地实践的EPC建设模式,借助央企人才、技术、经验、资金等优势,采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有效解决传统项目审批周期偏长、设计施工衔接不畅、投资规模不可控等问题,并简化招标环节,大大节约项目周期。

2.2路径与保障

2.2.1三方力量协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既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协调,也离不开技术团队的全程支持,更离不开利益主体的积极配合。因此,需要管理部门、设计团队、城镇主体等三方力量协同,建立长效机制。浙江省为保障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专门成立了以管理部门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和专项整治小组,建立了以设计院为主体的机构库和专家库。具体整治行动中由设计院、镇政府和各专项整治小组共同谋划整治建设项目和管理机制,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整治机制,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就业增收与增值。

2.2.2四个维度联动,落实四大整治任务

借鉴浙江省的经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需基于长远目标和整体效果,从空间、生态、文化、产业四个维度出发,重点落实四大整治任务,即以城市功能修复为目标,落实城镇秩序整治任务;以生态环境修补为目标,落实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以地域文化彰显为目标,落实乡容镇貌整治任务;以产业转型提升为目标,落实低小散企业整治任务。通过点状突破、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升。整治过程中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公益项目与社会(企业、个人)项目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2.2.3四个层面支撑,缓解整治资金压力

从长效目标出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需拓展多方筹资渠道,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主要包括省市扶持资金、地方财政、项目融资、社会资本等。以各级财政投入和项目融资作为启动资金,快速产生效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因此,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从顶层设计角度厘清政府项目与社会项目、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精心策划,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分期滚动推进,实现良性循环。

3周巷镇天元集镇小城镇环境整治规划实践总结

3.1深入调研,精准把握核心问题

3.1.1城镇建设水平与经济强镇的地位不相匹配

天元集镇为原天元镇所在地,2013年合并至周巷镇,但集镇功能仍然保留。天元集镇所在的周巷镇是浙江省经济强镇和工业重镇,先后被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镇。2016年财政总收入14.18亿元,在全国百强镇中列第89位。境内个私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密集。天元集镇素有中国古旧家具“民间故宫”之美誉,形成了以永淦古玩、启发家具、阿尔特家具为代表的全国古旧家具整修、仿古制作的最大集散基地。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天元集镇的城镇建设明显滞后,无论是空间规模还是功能配置已无法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要求。在天元集镇的老镇区,空间与功能的局限对产业的制约尤为突出(见图2、图3)。

3.1.2城镇环境品质与小城市试点目标不相匹配

作为浙江省小城市试点镇,虽然在行政上仍为建制镇,但在城镇功能与设施配套上,已按照城市标准打造。在周巷由“镇”向“城”的转变过程中,城镇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风貌格局、环境品质等配套功能尚处在升级转换中,对应“城”与“镇”的配套匹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此同时,因周巷镇是由原周巷、天元合并而成,合并后尽管城镇行政中心已集中至周巷,但天元的公共服务和商业中心依然存在,其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仍一定程度上延续着集镇的发展路径,对城镇环境品质的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3.1.3空间利用效率与产业转型需求不相匹配

过去三十多年,天元集镇的经济发展主要来自于工业的单一驱动,但因工业门类杂、中小企业多,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问题严重。在天元集镇,古旧家具制造类企业用地约占集镇总工业用地的30%。但除了阿尔特家具、天元明清家具、博古家私、启发家具等大中型企业外,大部分为小规模个体家具厂。现状低小散企业占据大量的产业空间,不利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进入,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同时,低小散企业的无序分布也对居住环境造成一定干扰(见图4)。

3.1.4街巷风貌特征与城镇人文底蕴不相匹配

天元集鎮立镇历史悠久,商贸发展源远流长。自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以西界塘路为中心已形成集市,清朝中叶天元已成姚北名镇。每逢农历十月下旬(廿七)兰街庙会期间,宁绍地区商贾小贩云集,一时人群熙攘、百货纷呈,并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表演。至今沿革百年,天元仍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但由于过去几十年集镇的建设重心主要集中在空间规模扩张和工业经济发展上,对城镇整体风貌和特色形象塑造方面有所忽视,对主要街巷沿街立面和入城口景观缺乏控制,对背街小巷的投入改造力度不足,对具有地域特质的历史人文内涵挖掘不够,导致城镇整体风貌形象不突出和可识别性不佳。

3.2全面统筹,精确落实分期任务

3.2.1制定以统筹各类行动计划为目的纲领性整治规划

近年来,天元集镇针对“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治危拆违”等陆续编制有多个专项环境整治规划,但各规划多关注局部地段或某一专项的问题,缺乏整体统筹。小城镇综合整治规划通过对已有各类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对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已有规划,制定集镇近远期整治目标、划定近期整治范围,明确近三年整治任务。

3.2.2明确分期整治目标与任务

就浙江省“治脏、治乱、治差”三大环境整治任务而言,天元集镇主要面临的任务是“治乱”,包括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等问题。近期目标为用三年时间针对交通混乱、镇中村混杂、城镇风貌不佳等问题,以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沿街景观整治为重点,形成整洁有序、幸福宜人的宁波活力卫星城镇新面貌,争创“国家卫生城镇”“国家园林城镇”;远期目标为通过环境整治最终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质量,探索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美丽小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全国小城市建设样板。规划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划定天元集镇区1.35平方公里作为近三年整治范围,其中核心区0.15平方公里作为重点整治范围。同时根据省整治要求落实三大重点整治任务,即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和乡容镇貌整治(见图5)。

3.3重点突破,精心引领环境品质提升与产业转型

3.3.1以城市功能修复为目标,落实城镇秩序整治任务

以打造精品小城市为目标,坚持民生导向,补齐功能短板。在天元老镇区,一是通过改造污水管网、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改善老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见图6、图7);二是通过拆违拆危、河道水系治理,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和邻里交往的公共场所。

以道路街巷治理为抓手,整治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等问题。一是通过打通断头路,优化道路网络,实行货运交通管制,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集镇交通拥堵。二是通过改造道路断面,满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停车及街道两侧商业店面的不同需求,提升街道功能,恢复城镇空间秩序(见图8)。三是合理渠化交叉口,疏通交通拥堵点,规范交叉口信号灯设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四是规范路内停车泊位设置,在保证道路畅通的前提下进行适量工程性改造,沿路挖潜部分停车位,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五是加强管理,规范停车秩序,严管路内占道经营。

以综合管线治理为抓手,整治线乱拉的问题。规划对主干道路及次干道路线缆进行地埋改造,拆除原有入户飞线,移除原有通信杆,入户线缆全部共建共享。老镇区根据原有线路分布情况、建筑立面特色、周边绿化景观因地制宜探索十大整改方法(见图9)。

3.3.2以地域文化彰显为目标,落实乡容镇貌整治任务

挖掘地域文化符号,展现地域特色风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天元集镇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特色,加强整体风貌管控。通过充分挖掘集镇历史悠久的经商文化、名扬海内外的古旧家具文化、逐渐兴起的古玩文化内涵,重点提取明清建筑形式及建筑构造元素,全面引导重点街巷、重要节点、特色建筑、景观小品的整治提升,塑造源自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城镇风貌。强化整治项目的设计引导,把文化元素融入小城镇的大街小巷和居民生活场景中,有机更新现存的传统街区、传统民居和老厂房,形成有内涵的公园、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展示浓郁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见图10—12)。

3.3.3以生态环境修补为目标,落实环境卫生整治任务

天元集镇地处滨海平原,区内水系发达、水网密集。集镇内现有大面积的河道和坑塘水面,丰富的水系资源是具有重要景观利用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但由于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水体环境破坏,水体、水岸景观不佳,生态环境堪忧。整治规划通过“河道综合治理、规范企业排污、控制蓄禽养殖、加强水体保洁”,实现水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其中河道综合治理包括:全面消除黑臭河,进行河道疏浚、护岸加固、护岸绿化,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整治目标。同时,对河道蓝线和绿线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建设滨河绿化,植入小品、休闲座椅等,打造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见图13)。

3.3.4以产业转型提升为目标,落实低小散企业整治任务

基于民營经济发达、大中型企业亟需转型升级的诉求,规划通过整理“低、小、散”企业,缓解居住与企业用地混杂的问题,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主导型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针对现状实际情况,规划提出保留、整合、搬迁、退出四大整治对策。重点保留天元明清家具、阿尔特家具、博古旧家具、启发家具四家古旧家具大型生产企业;对与城镇定位相符的小微家具企业,如中太家具、长申古玩家具等,实施整合集聚发展,统一搬至智慧生产区;对基地内发展较好的非主导型大中型企业,如宁波科飞电器等,建议远期搬迁至周巷城东智能家电科技园区;对“四无②”“低小散”,以及不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涉及企业实施“退二进三”,逐步退出。

结合整治过程中的产业空间整理,植入古旧家具专业交易市场、会展中心、产品研发基地等功能,使古旧家具产业从生产、加工、销售到后期运营、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可进一步延伸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功能,将古旧家具产业与旅游业、建筑装饰装潢业、展览业等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观光式、体验式、互动式旅游。

目前,通过综合整治,素有“中国古旧家具民间故宫”美誉的天元古玩街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已形成集休闲、旅游、淘宝、文化交流展示于一体的明清风格古玩特色街。在此基础上,天元正在谋划“古香艺宝”特色小镇的打造。

3.4量力而行,精选政府启动项目

从利于改善民生、利于塑造整体形象和易于产生整治效果的角度,优先选择城镇主要入口、主要街道、步行街巷、街头广场、公共建筑等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并针对核心区块、商业街、生活性街巷、交通性街巷、门户节点、景观性节点、交通性节点编制整治设计指引。

通过对天元集镇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测算与分期可投入资金情况的分析,界定“一园一点三轴”为近三年整治重点,即古香艺宝博览园、天元大道与开发路交叉入城口节点和天元大道、镇北路、芦庵公路三条道路风情轴,总投资约8500万元(不含新建项目);界定“一点两线两片”为2017年度整治重点,总投资约2200万元(不含新建项目)(见表1)。

为保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落地,慈溪市委、市政府在总结现行管理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效管控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如创新设立“慈溪市村镇建设管理中心”,理顺市镇两级行政职权关系;制定整治项目资金补助奖励政策和市镇两级共同分担机制,积极尝试采用PPP、EPC等方式筹措资金,发起“关爱家乡”行动,发动乡贤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

4结语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空间有机更新的内在要求,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性契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显得尤为迫切。未来,小城镇需要更多参与区域分工,融入区域协同发展。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功能补短、环境改善、特色塑造,吸引人才、产业、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为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内涵式提升发展提供支撑。但面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困境,小城镇唯有以“有限目标、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理念和方法方能寻得破解之道。这必定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注:

①“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

②“四无”指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委办发〔2016〕70号)[Z],2016.

[2]夏宝龙.全面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决不把脏乱差带入全面小康[J].政策瞭望,2016(19):8-11.

[3]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浙镇治办〔2016〕20号)[Z],2016.

[4]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Z],2016.

[5]宁波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分类编制技术导则[Z],2016.

[6]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总体规划(2013-2030)[Z],2015.

[7]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慈溪市周巷镇(天元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Z],2017.

[8]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慈溪市周巷镇(周巷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Z],2017.

[9]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J].时代建筑,2002(4):21-23.

[10]李琳,陈曦.原真性保护下传统小城镇街道风貌设计研究——以木渎古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7(5):106-110.

作者:厉华笑 谢浩东

第2篇: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几点建议

摘 要: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及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其不但会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及其污染状况,同时也决定了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其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始终坚持以治污为主,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工作。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需注意的事项及工作要点,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议

1. 河道水环境的含义、整治范围及整治对象

河道水环境则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并将其周围环境包含在内的特定区域。河道水环境主要由河水环境、河岸环境以及河道周边环境三部分组成。河水环境主要包括河道水质、水源补给、水系循环、合理控制污水入河比例以及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而河岸环境主要包含河岸的宽度、走向、驳坎以及河岸上的建筑物、绿植、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特定范围内地上及地面的环境状况;河道周边环境具体指的是河道沿线建筑物的布局、道路的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铺设状况和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等等。在编制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以上水环境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且还要保证水环境规划内容的丰富性,以防出现其规划设计仅仅只考虑了水利方面的内容,现阶段河道水环境整治必须始终反映综合整治的要求,把工作的重心转移至水环境的整治上。

2.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定位

2.1 对农村发展定位要求的分析

不同地区其发展定位都是不同的。例如一些农村地区则以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一些农村地区又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 其发展方向通常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只有相关部门能够准确定位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针对于农村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问题,还必须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针对性较强的环境保护策略、治理策略,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凸显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确保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以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村地区而言,其工作重心应以生态景观建设以及河道水质治理作为重点,着重突显水文化、水旅游的建设要求,辅之以泄洪排涝、生态治水、截污纳管等措施,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创建优质生态环境及条件。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村地区而言,在进行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以水利灌溉、河道水质治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还需制定一系列的泄洪排涝、生态治水、截污纳管措施,以确保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发展方向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农业生产及生态旅游两种,应结合当前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农村的发展方向,未来应将农业生产以及生态旅游两者相结合发展,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其他方向的定位,发展其他项目。

2.2 河道水环境功能定位要求

河道水环境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单条河道的具体功能定位以及河网水系中的区域功能定位。自然界中的每一條河道都存在于河网水系当中,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同时不同区域的河网水系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各区域的河网水系都具有与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特点,所以,在制定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确保其规划与该河道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相统一,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的设计,通常会划分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景观河道开发建设区、水源保护区、重点水域保护区以及缓冲控制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以确保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可行性、合理性。

在准确把控农村河道水环境区域功能的基础上,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正确定位单条河道对应的具体功能。文中所说的具体功能定位主要包含河岸景观目标、水质规划目标以及河道的基本功能(如灌溉、排水、景观、航运)等重要内容。在编制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应以河道的具体功能定位为主要参考内容,以其他功能定位为辅助内容。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根据各种不同河道的具体功能定位,在河道两岸建设自然生态区、休闲度假村、旅游观光区以及商业娱乐区等,对农村河道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整治,以实现功能定位的理想目标。

3.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思路及指导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编制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时,必须根据该区域所对应的基本指导原则来编制规划方案,同时还需充分考虑该区域河道功能的定位要求以及该地区农村的发展定位要求,通常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河道、不同时期各地区的整治目标都是不同的,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坚持一般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调整,而一般性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如综合治理、重点整治、全面规划、由点到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巩固阵地等等。

除上述一般性原则外,在规划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过程中,还需重点把控以下几点原则:(1)截污治污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污染问题是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而要有效整治污染问题,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头,拦截污染,所以,在编制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截污治污放在首位,同时还需系统排查污染源,分析各种污染源在河道水环境中所占的比重,根据污染程度以及污染源的类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河道水环境整治方案;(2)标本兼顾原则。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整治过程中,若只对水环境的末端进行治理,这种治理方法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这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补救措施, 所以,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应该从末端向源头转变,对内污染源、点污染源及面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农村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成果,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

4.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措施分析

根据上述规划思路和指导原则,规划中,应结合当前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整治措施,现阶段所使用的河道整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两种。工程措施通常包含水利工程措施、河道景观工程措施以及截污治污整治措施等,这些措施均是使用一些技术方法来改善河道水的质量、降低河道水污染系数、解决河道淤泥堆积问题等;而非工程措施则是通过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重视水旅游业的发展等,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及其他工程措施之外的措施,以达到河道水环境整治目的。由于工程措施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近年来,在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非工程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束语

由于农村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所以必须要保证所编制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编制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定位,从农村河道水环境的功能定位入手,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靠性、科学性,以便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波.海口市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8.

[2] 朱晓春,马江关,任汉路.对农村中小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J]. 海河水利,2015(04).

[3] 芮娥,周洋,刘晓成.江阴农村中小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长期管理实践[J].治淮,2017(01).

作者:赵伟 张伟 卓慧敏

第3篇:问题导向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过程。小城镇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作用,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城乡发展中起着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兼具城乡特点的小城镇不仅没有体现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反而兼具了其缺点。本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为例,基于城镇环境现状特色和面向城镇未来发展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区域关系研究和城镇环境制约根本因素挖掘,提出以道路交通整治带动城镇秩序整治,恢复城镇历史风貌特色的同时对城镇环境卫生进行全面优化的整治规划策略。通过见微知著的更新手法而非大刀阔斧的建设,使城镇环境整治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小城镇更新整治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问题导向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12?

Study on the Problem-oriented Planning Strategy and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ownship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Xieqiao Town, Haining City

ZHANG Xinxin

[

[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逐渐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过程。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城乡发展中起着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然而,由于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历史发展过程和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对小城镇的发展及其整体环境品质塑造的忽视。小城镇“脏、乱、差”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介于城乡之间、兼具城乡特点的小城镇不仅没有体现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反而兼具了其缺点。这其中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摆等“农村病”,甚至还有在小城镇表现尤为突出的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等“集镇病”。这不仅对城镇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也成为了小城镇未来发展的阻滞。

由此,为了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和开展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行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作为该行动的先期启动项目得以全面进行。本研究即在此背景下,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契机展开。

1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与问题

关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孙守谋等在2004年提出包括对小城镇布局、功能区划分的合理规划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防治,对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及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等三方面内容[1]。而此次《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整治规划内容包括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和整治乡容镇貌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和小城镇自身发展阶段的进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从关注宏观城镇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向着微观的城镇环境更新及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环境设施与风貌的调整。然而,导则文件整齐划一的内容规定解决了关于小城镇环境整治的全面推动,却忽略了问题导向的规划研究过程,有可能造成后续整治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抓手不突出和资金浪费问题。

此外,“小城镇综合整治规划”字面解读看似是关于城镇环境的专项规划,并且从浙江省对此次行动相关文件①中也可以看到,对本次整治规划内容的界定多集中于城镇环境物质空间实体层面。但是,城镇环境的整体格局与风貌定位离不开对于城镇总体发展定位与功能要求的依托。城镇总体定位层面的研究与分析缺失,难免造成城镇环境整治总体方向的迷失与偏离。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从城镇在区域环境中的总体定位入手,进行聚焦城镇自身特色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整治规划策略和方法制定研究。

2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斜桥镇位于浙江省海宁市主城区西端,紧邻海宁中国皮革城为代表的市场区块,距中心城区仅15分钟的车程。城镇的历史文脉渊源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镇域范围内至今仍存有新石器良渚文化遗迹。独特的区域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既是城镇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是城镇发展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使过去的优势可能成为现今的掣肘。因此,本次斜桥镇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研究,首先从城镇现状特征与问题出发,透析其城镇表象环境问题背后的本质症结所在。

2.1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现状特征与问题

为了梳理出影响斜桥镇城镇环境的问题根源与整治行动抓手,研究从三方面入手,包括:斜桥镇的区域关系定位与城镇自身资源,内外两个层面的调研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城镇环境品质的突出问题进行识别。

2.1.1区位特征导向下的城镇功能定位与转型

斜桥镇因具有紧邻海宁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使斜桥镇与海宁城区的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发展过程中,主城区的发展带动了斜桥镇由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使其逐渐成为海宁市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现如今,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背景下,随着海宁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紧邻中心城区的区位特征又为斜桥镇带来了新的发展与转型机遇;同时,城镇功能与发展定位也需要进一步与海宁中心城区进行对接:在海宁市总体产业能级提升的战略导向下,强化为主城的服务功能,培育面向中心城的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海宁中心城区西组团和宜居卫星镇②。

但是,虽然海宁城市总体定位③与斜桥镇城镇发展定位④中已经明确了宜居宜业、建设宜居新市镇的总体目标。然而,由于之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对城镇环境造成了破坏,斜桥镇的城镇整体环境品质与区域定位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城镇现状整体环境品质较低,城镇环境的“脏乱差”成为了建设宜居城镇的障碍和制约城镇转型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市政线路等各类管线乱拉、垃圾乱堆放占用城镇公共空间,甚至居住区中夹杂着“低小散”的工业企业厂房等(见图1、图2)。这些问题不仅对城镇环境造成影响,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城镇整体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城镇未来发展与转型的突出问题。

2.1.2历史资源导向下的城镇风貌保护与利用

斜桥镇是海宁市除中心城区、盐官景区、长安镇之外的第四大文化旅游资源地。斜桥在明永乐年间因桥得名,清乾隆至宣统年间逐渐由市集发展为镇。并且,明清至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建国后的人民公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老斜桥集镇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城镇活力。至今,镇内各历史时期的众多建筑构筑物和街巷空间尺度仍清晰可见(见图3、图4)。尤其是斜桥老集镇洛塘河沿岸的东、中、西街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缺少合理的维护与修缮,导致建筑质量相对较差,建筑立面被空调外机、管线等杂乱设置,破坏了整体建筑界面与风貌(见图5)。且滨水空间虽然保持江南水乡良好的空间尺度,但是水岸空间的公共性特征已经破败与不复存在(见图6)。曾经繁荣的城镇环境如今却成为了城镇发展的负担。而传统空间环境背后是居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历史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也是本次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2.1.3影响城镇环境品质的突出问题识别

斜桥镇的城镇环境问题特征为“脏乱差”的表象观感,而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脏”“乱”“差”三者之中,尤以“乱”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构成城镇骨架脉络性结构的道路上交通混乱——人车混行、机非混行、客货混行、人行道被机动车停车占用、机动车道上乱摆摊设点、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共用道路断面,不仅没有良好的空间秩序,也造成使用不便甚至安全隐患(见图7、图8)。尤其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城镇道路拥堵严重——承载与传输城镇生产生活主要功能的通道上、城镇公共形象的界面窗口中的人类活动混乱,造成了城镇整体“脏乱差”的观感体验。城镇秩序的混乱导致了城镇整体环境“脏乱差”的氛圍基调,因为“乱”而更加突显城镇的“脏”与“差”。

2.2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目标与原则

通过对城镇与区域关系的研究、城镇环境现状特征与问题的识别,可以看到,斜桥镇的小城镇环境整治是对城镇物质空间层面的一次整体提升,更是一次通过对城镇物质环境的整体提升、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带动未来城镇整体能级的提升、为城镇的产业转型做好准备的过程。因此,本次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首先承接斜桥镇的城镇发展目标与定位:作为海宁市未来的宜居宜业新城区与海宁市区进行服务衔接,在公共服务设施与产业上与市区形成联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以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向服务型城镇的功能升级。具体而言,即是为斜桥城镇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奠定物质空间和环境基础。

2.3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与策略

在确立规划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整治规划内容与策略的提出以切实对症城镇环境具体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即是在抓准斜桥城镇环境关键性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具体包括:“做哪里”“做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

2.3.1“做哪里”——整治范围划定

本次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是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纲,为此,该计划提出的三年时间也成为了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如何使规划在三年时间内起到切实指导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同时,又可以为后续的城镇环境改善起到提纲挈领的示范效果,使规划范围的划定成为了本次规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整治规划范围的划定方法为:首先根据此次整治规划确定的城镇功能与发展目标,选取最能体现斜桥镇服务型城镇定位的整治区域,即城镇的居住、生活和服务功能区;同时,针对城镇环境现实突出问题,选取斜桥镇现状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即城镇的建设集中、人口密集区域;在此基础上,由于斜桥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能体现其城镇历史风貌的地段也是本次整治规划的重要区域。由此,划定此次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核心整治范围,也是三年规划期限的工作重点范围,而其他城镇建成区范围则作为一般整治范围。

2.3.2“做什么”——规划内容界定

在明确规划范围的基础上,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三年时间内的整治工作内容,即此次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内容界定问题。《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提出的整治行动内容包括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的“一加强三整治”,是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纲领,也是本次规划内容界定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城镇各自的环境特征与问题各异,针对城镇自身特色与问题界定规划内容是做到规划设计引领的关键。因此,在文件要求和规定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针对斜桥城镇环境突出问题——以道路交通为代表的城镇秩序“乱”,因“乱”而更突显的城镇环境“差”“脏”问题。因此,针对城镇中的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等道路交通问题的整治,形成有效管理的城镇秩序是斜桥镇此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关键所在。在治“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恢复与修缮斜桥老城镇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并形成对城镇环境卫生的整体完善与优化。完成由环境基础整治、到环境特色塑造、再到环境整体提升的“三步走”整治过程,并由此构成此次的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内容界定的基本框架。

2.3.3“怎么做”——整治策略提出

在确立了以道路交通整治引领整治城镇秩序为基础、形成城镇风貌特色、优化城镇环境卫生的整治规划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各部分的环境整治内容依据斜桥城镇自身特点,进行具有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的具体规划设计,提出透过城镇环境表象直击城镇环境问题本质的整治策略(見图9)。

(1)以道路交通整治引领城镇秩序整治

斜桥镇的城镇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具体城镇道路的使用不畅、道路断面设计不合理。但是,城镇道路拥堵的表象背后,是城镇整体道路体系的不完善与功能不合理。因此,规划在进行城镇秩序道路交通整治之初,首先对斜桥城镇整体道路交通体系进行梳理,明确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道路职能,将过境交通与货运交通流线通过完善道路建设、设立标识牌、分时管理等硬体和软体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交通疏解(见图10、图11)。

同时,针对城镇道路交通表象上的停车乱占道,而实质上是城镇停车空间缺乏所引起的问题,规划在城镇停车场地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再进行道路断面与沿路停车位的划线管理——解决现状道路虽然红线宽度合理,但是动静交通互相干扰、机动车非机动混行,造成行人安全和行车不便的问题(见图12、图13)。因此,整治规划在设计策略上采用“标本兼顾、双管齐下”的方法:首先进行道路交通的系统性修复,然后提升细节、优化现状道路的断面使用合理性,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城镇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为斜桥镇形成良好的城镇秩序打下基础。

(2)建筑风貌与公共空间兼顾的城镇风貌整治

斜桥老集镇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众多,除洛塘河沿线的明清建筑,尚有许多民国与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的建筑仍保存完好。根据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与风貌特征,实行分区分片整治的规划策略与设计指引。由于不同时期的建筑分布的城镇空间不同,但同一时期的建筑地理位置呈现相对集中的状态。因此,规划在城镇内划分形成明清、民国、近代三个独具时代特色的建筑风貌带,并对每个风貌带的建筑进行建筑立面、颜色、风格等风貌特征进行整治修复的引导与控制。整体上,严禁大拆大建、建筑风貌的整治修复秉承建筑本身的时代风格和修旧如旧的原则;细节上,对于后期现代功能设施如空调外机、电表电箱整治,建议采用颜色和材质与原建筑和谐的材料,如结合木格栅等装饰件对其进行隐蔽遮挡等,在保证建筑功能的同时保有原有建筑的风貌特征;并且在施工上,建议使用当地原生材料和熟悉当地建筑建造工艺的工匠进行(见图14、图15)。

在对城镇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提出整治措施、塑形城镇特色风貌的基础上,针对斜桥镇江南水乡的公共空间特点和城镇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缺失的问题,规划对城镇滨河休闲空间和城镇重要出入口空间等,结合建筑风貌特征的引导进行整治规划的设计指引(见图16—19)。城镇公共空间整治秉承城镇历史风貌修复的原则,避免使用现代装饰元素,建议使用石、木等当地原生材料,并与建筑界面风格保持统一,在体现斜桥镇的传统城镇风貌特征的同时而不失现代城镇功能,保证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与舒适性。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镇环境卫生整治

在城镇秩序与风貌整治的基础之上,城镇环境卫生的整治提升,是斜桥小城镇环境的全面提升。而城镇整体环境卫生整治的方法与策略,除了自上而下以国家和省市环境卫生规范和政策⑤的规划引导和管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环保意识与群体归属感营造。所以,本次斜桥镇小城镇整治规划除了自上而下地明确环境卫生标准、提到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水平,如明确垃圾堆放位置的设置、长效保洁街道节点、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垃圾容器箱设置的位置等,还提出加强群众环保活动与环保教育讲堂的组织,培养小城镇居民自觉维护家乡环境的意识与责任心,以期形成城镇环境整洁的长效保证机制和群众基础。

3结语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浙江省此次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也为在全国层面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从斜桥镇的实际案例出发,聚焦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总体上,研究城镇环境在区域发展与自身资源特征层的作用与定位;细节上,找到影响城镇环境突出问题的行动抓手;系统上,从深挖城镇现状特色与问题出发,通过对城镇环境表现问题背后本质问题的探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规划解决方案与设计引导策略。

在斜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设计引领与实施工作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斜桥镇的城镇的秩序、风貌、环境卫生通过规划策略逐步落实,城镇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见图20—23)。本研究探索的适合城镇自身特色的规划路径与方法,也希望为后续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借鉴。

注:

①《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技术导则》(2016.9)、《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9.26)、《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6.11.3)、《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指南》(2017.1)、《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评审技术要点》(2016.12.21)、《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核验收暂行办法》(2016.12.30)、《嘉兴市镇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5.24)、《海宁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

②《斜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

③《海宁市域总体规划(2012-2030)》提出“宜居宜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

④《斜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中提出斜桥镇为“发展特色工业、面向海宁中心城区配套服务的宜居新市镇”“建设海宁中心城区边缘的宜居卫星镇”“重视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环境优先战略”。

⑤《城镇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DGT J08-401-2007)、《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核验收暂行办法》(2016.12.30)。

参考文献:

[1]孙守谋,燕灏.我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J].城市环境与生态,2004,17(1):19-20.

[2]周荣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以海宁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7(7):25-27.

[3]刘震天.小城镇环境如何综合整治[J].开放潮,2004(8):62-63.

[4]肖秋云,刘仁义.小城镇道路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9(12):94-96.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9.12.023.

[5]邱璐,张红喜,田志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探索——以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8):60-6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8.009.

[6]夏宝龙.全面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 决不把脏乱差带入全面小康[J].政策掺望,2016(9):4-7.

[7]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小城镇建设,2016(3):10-13.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3.003.

[8]張莉沙.规划视角下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策略研究[J].建筑知识,2017(9):38,45.

[9]周晓宇,寿松,涛徐斌.新型城镇化理念下小城镇综合整治思路探讨——以昌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2):174-175.

[10]赵莹,李宝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3):8-11.

[11]刘佳文,谌永红.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2003(4):21-22.

[12]张山岭,孙炳彦.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2(6):26-2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2.06.006.

[13]李宏伟,王炜,罗瑞章,等. 谈小城镇环境保护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10):247-249.

[14]谷永芬,李松吉.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26.

[15]匡少平,梁爱琴.城乡结合带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10(2):1-4.

作者:张昕欣

第4篇:九成宫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12年至2015年)

九成宫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六月

前 言……………………………………………………………3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农村环境现状……………………………3 第二章 综合整治总体框架 …………………………………

5规划指导思想…………………………………………………5

规划原则………………………………………………………5 规划时限………………………………………………………6

规划目标 ………………………………………………………6 第三章 规划重点 ………………………………………………6

1、村庄环境综合治理…………………………………………6

2、道路环境建设………………………………………………7

3、农业环境综合整治…………………………………………7

4、饮用水安全及农村河道治理建设…………………………7

5、农村改厕……………………………………………………7

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8

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8

8、推行节能减排………………………………………………8

9、实施生态城镇建设…………………………………………8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镇建设…………………………8

1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9

12、加快农村电网改造………………………………………9

13、实施三网覆盖工程………………………………………9

14、实施农村建房……………………………………………9

15、加快镇村文化中心建设…………………………………9

16、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9 第四章 资金估算………………………………………………1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0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10

2、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11

3、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与意识 ………………………11

4、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分工 ………………………11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切实改变城镇环境面貌,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麟办发(2012)41号《麟游县农村环境综治整治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我镇全面组织生态产业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控制以及生态村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安全饮用水进一步强化,镇村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规划综合了近年来开展的“打造中心集镇、创建绿色家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围绕全县“十大工程”,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村、各社区及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保障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镇”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农村环境现状

九成宫镇位于麟游县城所在地,总面积418.69平方公里,东接扶风县和本县常丰乡,南临岐山县,西与风翔县和本县

招贤镇毗邻,北和本县崔木镇接壤。有西麟、麟宝、眉麟三条省级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共有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94个村民小组,8184户,26878人。其中:农业户5073户,农业人口17784人。耕地面积120038亩,人均耕地6.7亩,主要农特产品有核桃、蜂蜜、杏仁、药材、黄玉米、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由于群众居住分散,大多地处深沟残垣地带,交通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不强,农民增收步伐缓慢。由于过去不合理开发及自然原因,尤其是受每年雨水冲刷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土地资源质量低下。近年来,我镇围绕生态示范镇建设,充分发挥镇域资源优势,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功能与特点,先后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各类农业生态模式、农村循环经济得到有益探索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镇村面貌及人居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步和提高。

目前,我镇正处于集镇扩大化、工业规模化的过程中,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加上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森林覆盖及蓄储水量退化,水源枯缩甚至部分消失,缺水面积和人口在不断增加。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合理使用,大棚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致

使“十一五”期末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较高,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水体清洁程度在不断降低。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相对较低,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垃圾收运清理系统不健全,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用水难、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综合整治总体框架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臵,根据陕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以建设新农村为抓手,按照创建生态镇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 (二)坚持源头、末端和过程治理三结合 (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当超前 (六)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4年,分为近期(2012年3月- 2013年1月)和远期(2013年2月- 2015年12月)两个阶段。

四、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镇村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8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1、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坝修葺、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旧房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

每村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序时进度。其中2012年已完成公路沿线11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墙体涂白95696平方米,拆除公路沿线100米范围内土坯房209间、废弃的烟炉16个、篱笆墙5806米,整治三堆3737个,清运垃圾215吨,改造旱厕50个,植树47150棵,绿化12416平方米。计划到2013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85%,至2015年底达到100%。

2、道路环境建设

继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在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工程的基础上,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到2015年,实现组级道路绿化硬化,所有行政村通客运班车,打造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齐全,各类资源齐备的最佳小镇。

3、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治理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全面实施人饮工程,以管网改造和管道延伸为重点,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群众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

5、农村改厕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所有水厂(供水站点)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3年,全镇农村改厕完成率达到90%以上,重点建设10个农村改厕普及村,创建省卫生村达到15个。

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 到2015年底建成94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臵,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臵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

在示范村开展生活污水净化池试点建设,总投资28万元,到2015年,确保在每个村民小组建成1个生活污水净化池,年净化生活污水能力达20万吨。

8、推行节能减排。推广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积极实施沼气池、太阳能、网络等再生能源,到2015年,实现城区农村通天然气,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

9、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绿化模范县城和全国最美小城创建活动。加大村庄、道路、庭院、台塬坡面绿化,实施青莲山、官坪新区亮化,凤凰山美化,同时,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大幅提升城镇品味,到2015年,人均绿化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镇建设工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实施杜水河流域农业综合治理工程和澄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2015年共完成平整土地10000亩,新增耕地1000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亩以上。

12、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2015年全镇21个村农村电网改造达到100%。

13、实施三网覆盖工程。加快农村通讯、广电、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乡村在线工程,到2013年实现村村通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2015年实现三网信息全覆盖。

14、实施农村建房。加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逐年实施农村整村推进和扶贫到户工程,到2015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

15、加快镇村文化中心建设。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立项,着手筹建九成宫文化娱乐中心,加快紫石崖、蔡家河等村文化中心建设步伐。到2015年,力争全镇21个村60%以上村有文化娱乐中心。

16、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实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示范工程,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节约型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资金估算

1、涉及24个村8184户26878人生活污水处理,需污水管网25000米,资金:25000×100=250万元;

2、在20个村建设文化广场8万平方米,需资金:80000×85=680万元;

3、在24个村实施绿化美化,植绿化树72000棵,需资金:72000×20=144万元;

4、在24村94个村民小组建设94个垃圾屋,需资金:94×6000=56.4万元;

5、在全镇范围内基本形成污水简易处理池全覆盖需资金500万元;

6、在24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建立每小组一个垃圾填埋点,共建94个,需资金:94×10000=94万元。

以上项目实施总计需资金1724.4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各村、社区实行统一组织领导,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认真组织实施。探索新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镇村两级责任体系,严格督查考核,提高农村环境

监管力度,制订奖惩办法,把农村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坚持环保投入优先原则,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安排,积极推行农民以工代资,积极扶持整治项目,鼓励和引导经济条件好的村组加大对整治的投入力度,发动煤矿等企业筹资搞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环保投入优先原则,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积极扶持整治项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各种本地资金,逐步形成规范的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工作投入机制。

三、加强宣传发动,增加参与意识

综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各村环境整治的阶段性任务,广泛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落实责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力合作,共同实施。镇机关成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联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各村也相应成立本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为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5篇:XX县XX镇XX村村庄整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XX县XX镇XX村村庄

整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落实张庆黎书记提出的“十个一定要”和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指示精神,依据驻村工作组调查摸底找出的农民群众最关心、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十个方面问题: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农村垃圾处理、安全稳定用电、农村通讯通邮、文化体育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项目等,围绕“水电路讯房、山水林田村、科教文卫保”建设内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坚持以村容、村貌建设发展为重点,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创建幸福乡村为目标,本着集中治理与长期建设为起点,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为前提,动员和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促进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顺利实施。

(二)设计原则

1、要坚持科学适用的原则

按照满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科学确定村庄建设布局和综合整治内容、方式,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当地相关规划相衔接。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调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积极性,充分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农村实际,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村庄综合整治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对村庄垃圾处理、绿化、道路建设、房屋整修做出安排,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4、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远期发展的关系。村庄规划即要满足建设需要, 又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规划依据

1、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河北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4、XX县住房和建设规划局委托书

四、规划目标

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是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1、整治后的村庄面貌要达到村庄房屋及墙壁色彩协调一致。使整个村庄体现出社会主义新民居的新面貌。

2、将村庄道路建设成路边没有垃圾和其他杂物的平整宽敞明亮,村庄道路;道路两侧的各种线、杆、缆排列有序;雨水有出路,生活污水有地排放;道路两侧绿化要形成乔灌木立体绿化模式;生活垃圾收件箱的摆放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前提,做到有序一致。

3、收集所有垃圾和生活污水在合适的地方建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站,将村内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4、将村内散养的畜禽集中饲养,推广秸秆和畜禽的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5、美化村庄环境从点滴开始,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提倡在自家的院落内种树养花。在村庄内结合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布置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广场,为村民提供相互交流的文化娱乐场所。在村庄建设用地的周边种植防护树篱,以保证村庄的幽静。

本着“认真规划、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调剂、村民参与”的原则,引导建设现代化、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实用住房和环境设施完备、功能实用的理念,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结合农村特点,将村庄建成社会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型新农村。

五、村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村庄现状

耕地面积252亩,以玉米为主要作物,部分种植葡萄。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全村109户,341人,其中质量较好房屋61户,旧房45户,危房31户,需旧房翻建14户,急需新建住房15户。村内南北街道3条,宽度5.5米,总长1500米,东西街道7条,宽5.5米,长2100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所有街道均没有修建排水设施,

存在问题较多。

2、存在问题分析

(1)道路硬化不完善,占道堆放问题严重。

(2)绿化面积少,没有成片的集中绿地。

(3)公共服务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差。

(4)居住环境差,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3、发展优势

XX村位于XX县XX镇的西南部,南邻高速公路,是XX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六、整治内容

以规划为龙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三高”,即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坚持“五性”,即规划性、前瞻性、独特性、服务性、法规性;科学合理,讲究实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做到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减少盲目性,分步骤、分阶段,量力而行,逐步到位,不断推进旅游服务型新民居建设。具体整治措施如下:

1、街道整治

进一步完善道路硬化。拆除违章占道、占地建筑,清理乱堆杂物,美化村容村貌。由于东西巷道南侧房基较低,致使雨水浸泡地基,造成安全隐患。东西街道南侧高于房屋的土坎需做护坡,对南侧房屋后墙散水进行硬化,保障雨水畅通。增设排水渠,使雨水汇入到主干道的排水系统中。

2、绿化整治

对现有树木进行修剪、补栽。村内新建公共绿地2处,东西巷道内道路北侧种植常绿乔木、灌木与花卉相结合的绿化带, 与庭院经济

林相互映衬,形成春季开花、夏季清爽、秋季采摘、四季常青、生态良好的绿化景观。绿化苗木和花卉,选择适应本地环境,体现村庄特色,突出自然和谐景观。

3、亮化整治

主干道每50米安装一盏路灯,达到夜路不黑的要求。大力提倡村民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光源。

4、公共设施整治

在现有医疗、商业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新建,增设幼儿园、卫生医疗站、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活动场地、等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改善环境卫生,设垃圾箱10个,将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及时清运填埋。村内增设公共厕所2个,成立村庄卫生清扫组,购置相应清扫、清运工具,定时定点清理卫生,将垃圾统一处理。加快餐饮、住宿、采摘园等商业服务设施和有线电视、宽带的建设。

4、住房建设整治

(1)新建南北道路宽度6米,东西巷道宽度6米,并修建绿化、给水、排水、电力、路灯、垃圾箱、公厕等基础设施。

(2)对现有房屋进行翻建的,住宅要考虑到与周边街道相协调,不得侵占道路,并与相邻住宅风格、色调保持一致。对现有沿街住宅及围墙进行改造:采用外墙抹灰,围墙修整,粉刷涂料等形式,粉刷颜色要统一,突出农村特点,充分体现新农村的时代特色。

(3)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使用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结合本村实际加快推广使用“太阳能”和“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推广力度,并聘请县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户解决改造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沼气池出渣)。

(4)庭院整治:农民对自家庭院进行清理,应做到庭院内外地面清洁卫生,无垃圾、杂草、污水等,院内外无瓶、坛、砖与杂物堆放,有用物品堆放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吊挂现象。

七、村庄建设风貌及整治特色

在村庄现有的基础上,解决残强断壁现象的存在,统一村庄住宅和公共设施建筑的色彩,在尊重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住宅建筑色彩以转红色为主,公共建筑以蛋清或浅灰色为主。建筑风格以河北北部农村建筑为主。

八、工程造价一览表

第6篇:镇环境综合整治典型材料

建管结合 立足长效 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镇党委、政府 (2010年4月 日)

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来,**镇按照市、县的部署要求,突出“五化”建设、店外经营、广告整治、环境保洁四项主要内容,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突击整治为手段,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氛围。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订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党委政府每月的中心工作任务进行调度考核。同时,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过街帘子、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全镇上下人人参与环境综合整治。

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五化”建设。 将“五化”建设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两线五点一面”的环境整治总体格局。“两线”即汤郯公路和*黄路。镇累计投资860万元,硬化道路1.4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98盏、铺设路沿石7800米、彩砖8500平

- 1

加强日常巡查,发现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问题及时处理,切实解决市场冒市、跨路经营等顽症。

四、统一标准,立足长效,集中整治广告牌

美观的广告对提升整个城镇的环境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规范广告工作中,镇政府聘请广告专业设计人员,按照“五年不落后,十年不更换”的标准,统一设计、制作出样式新颖、档次较高的立体式广告牌。镇政府拿出10万余元,对新装广告牌进行补贴,目前共制作安装新式广告牌207块,粉刷广告牌底漆3800平方米,建成大型跨路广告门3个、单柱立式广告牌6个。同时,对广告牌使用权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业户可通过竞标等方式,获得广告牌使用权。建立广告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广告管理办法,对镇、村主要街道的广告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制作必须经镇城管执法中队审批,对违规广告及时清理和整治。

五、完善设施、市场运作,初步建立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 我们深知环境综合整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其中建立保洁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关健。镇党委、政府采取竞标的方式,对驻地段绿地养护、路灯维护、路面净化等工作实行“市场化动作,物业化管理”,承包给具有资质的保洁公司,与承包公司签定责任书,对承包公司的工作实行考核,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监管。镇成立城管执法中队,投资15万元,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设备,对保洁公司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依据监督检查情况履行合同。

虽然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县委、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环境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和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保洁

- 3

第7篇: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二、突出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三、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一是订立责任制度6万米河道、圩堤落实了经营承包管护人。

各位领导,我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市、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小康先行村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踏实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富裕、秀美新_而奋斗。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8篇:XX镇环境综合整治汇报

XX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全镇工作实际,按照“五化”和长效机制建设要求,实行“四抓”、“四到位”,确保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一、抓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

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把此项工作当做当前中心工作来抓,召开了工作区书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会计参加的动员部署大会,制定出台了《镇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此项工作进行统一研究部署。成立了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成员任分组长,部门负责人、工作区书记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实行班子成员、工作区书记、部门负责人包村责任制,重点对XX路沿线及xx大道附近各村进行了部署,促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扎实开展。

二、抓资金投入,确保物资到位

镇党委、政府投资 余万元种植绿化苗木3万余棵,粉刷树木 棵,粉刷路沿石 米,清扫街道 公里,关停违法违章建筑 余户。开展了一次专项整治活动,对驻地店外经营、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广告杂乱等进行彻底清理,不留一点死角,

1全面提升镇驻地档次和水平。

四、抓督导奖惩,确保工作到位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突出重点、促进工作”的原则,对2012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镇党委、政府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近期中心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实行奖惩责任制,三天一评比,三天一调度,三天一奖惩;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工作区书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示范村支部书记、包村人员先后进行了现场观摩,按“五化”要求现场打分,确定名次。一等奖一名,奖现金 元,二等奖1名奖现金 元,三等奖1名奖现金 元,最后一名表态发言,罚现金 元。同时在上级检查考核中,出现扣分因素,加倍扣分;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所有评先树优资格。根据镇考核情况对各村从高分到低分排出名次,在全镇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各村年底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由党委、政府记“三等功”一次,并颁发证书。

四、抓长效建设,确保体制到位

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XX镇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XX镇关于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2考核表彰办法》、《XX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考核评分表》等,并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列入村级

目标考核,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层层落实,一抓到底。镇政府聘用9名保洁员专门负责镇镇驻地环境卫生的清理、保洁;各村配备的1-4名保洁员对村大街小巷每天进行定期打扫,垃圾实行日扫日清,严禁乱摆摊设点和乱堆乱放的现象;对村主干道、河流岸边、公路沿线、村内街巷等公共场所卫生进行重点清理,并实行定期清扫。各村对村民庭院及房前屋后,要求村民做到柴草、生产工具堆放有序,家禽家畜实现圈养;建立“门前三包”和“村规民约”等相关卫生保洁制度,从制度上约束人们行为,形成人人爱卫生,人人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我镇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整治力度,努力营造美好家园,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生态、宜居新XX而不懈努力。

第9篇:镇 “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敛全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精神,根据《中国共产党阜阳市委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阜阳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颍上县“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重点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重点区域(路段)入手,广泛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推动农村环境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切实改善我镇城乡人居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从现在开始,集中1年左右时间,紧紧围绕镇域“三线三边”重点整治地段突出治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卫生盲点死角和薄弱环节,通过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改造,基本消除垃圾污染问题,提升我镇公路、河道、景区的容貌秩序。力争到2016年底,全面实现镇域范围内环境治理全覆盖,全面提升我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成效,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迪沟。

三、整治内容

(一)公路沿线环境整治

1、沿线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所有堆存的垃圾、渣土、杂物、废弃物;过村镇路段面及排水沟内无垃圾等堆积物,两侧无乱堆乱放现象;在道路沿线居民聚集区设立必要的垃圾箱、垃圾桶、垃圾池,同时要加强保洁、定时清运。做到国道省道公路路面、桥面干净整洁,边沟、排水顺畅、无杂物。

2、沿线环境秩序整治。做到公路路界隔离墙、防护墙、排水沟等设施完好,道口设置规范。对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废旧建筑进行拆除,特别是对各类洗车站点、汽车维修站及各类棚亭进行规范整治,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公路两侧红线建筑控制区内做到无违章建筑及不雅建筑,严格控制省道周边的建筑审批。禁止骑路经营和占道经营,确保道路畅通。

3、沿线过街道路立面整治。224省道过街路段做到街道整洁,公路过街段要进行亮化、绿化、美化、加大街道景观环境整治力度,清除乱贴乱画、乱搭乱挂、规范种类指示牌、标识牌、广告牌等,达到统

一、整洁、大方、美观,对损坏的夜景灯要修复,保证正常使用;对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护栏要及时养护和整修。

4、沿线货物集散地整治。对公路两侧的合法建筑材料、煤场等散装货物集散地出入口,要及时清除道路污染。对散装货物集散地进行清理规范。货物一律不得裸露堆放,做好防护措施。

(二)河道沿线环境整治

1、河道河岸沿线整治。对河道沿线的垃圾进行清理,重点做好卫生死角的整治,对河道管理范围内扰搭建、乱倾倒、乱采挖等“三乱”进行清理,依法严肃查处破坏河势稳定、危及人民性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河道两岸防护林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2、河道河面整治。以水闸、涉河桥梁等为重点,集中打捞水面漂浮物,开展通航水域内船舶的生活清理和油污防治,解决河道堵塞、污泥堆积、杂草丛生、水质恶化等问题,恢复保持河道自然生态功能。

3、提升节点生态景观。抓好河道城区集镇周边、交通沿线、桥梁、住宅周边及支流交汇节点为的综合环境整治,提升河道节点的生态景观。

(三)镇区周边环境整治

重点治理城区周边道路及城乡结合部乱占道路、乱摆摊点、乱停乱放等问题,清除城乡结合部垃圾堆、粪堆和柴草堆。全面清理残墙断壁,修缮和改造道路沿线的围墙和建筑;取缔露天茅坑,改造旱厕;疏浚河道沟渠和下水管道路,清掏淤泥杂物,清理垃圾杂草,清除污水。生活垃圾由镇统一运送至垃圾填埋场。

(四)景区周边环境整治

全面治理景区周边道路及景区周围存在的垃圾带、卫生死角、泥潭烂路、雨天积水等问题;严厉打击景区门前及周边各种经营和导游人员截客拼团行为,查处“无证黑导”查处景区门前车辆违章停放、非法营运等行为;整治旅游景区门前及周边随意占道经营、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依法拆除景区周边违章搭配建的小排房、板房、铁屋和各类棚帐等违法违规建筑或设施,并利用适当景区位置,打造一批生态景观走廊。

四、工作步骤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从2013年11月下旬开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集中整治阶段

主干道路:以224省道和郑彭路全路段沿线为重点,并切实做好济河闸段、阳光大道段、世纪大道段、卢高路等部分重要路段的清理。

(1)治理卫生死角,整治乱搭乱建。整治道路沿线乱摆摊、乱设点行为,对道路周边的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维护道路周边的容貌秩序和正常通行功能。

(2)强化协调配合,取缔济河闸洗煤场。对洗煤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巡查,积极配合做好各洗煤厂取缔工作,全面清理沿224省道上的砂石堆放。

(3)塑造沿线风貌,提升绿化水平。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主干道路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档次,努力营造畅通、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河道治理:谢展河沿线,截岗沟等各大沟、塘、坝。

(1)清理垃圾,疏通渠道。结合冬修水利工程对河道沿线卫生死角进行整治,集中打捞水面漂浮物,抓紧疏浚清淤,解决河道堵塞、污泥堆积、杂草丛生等问题,并对两侧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2)治理乱象,整修堤坝。结合冬修水利工作,对截洪沟等进行彻底清淤,增强通水和防洪能力。对污水管网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梳理,确保各村主要水体水质达标。

景区治理:迪沟风景区周边、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周边。

(1)全面治理景区周边道路及景区周围存在的垃圾带、卫生死角、泥潭烂路、雨天积水等问题;严厉打击景区门前及周边各种经营和导游人员截客拼团行为,查处“无证黑导”查处景区门前车辆违章停放、非法营运等行为;整治旅游景区门前及周边随意占道经营、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依法拆除景区周边违章搭配建的小排房、板房、铁屋和各类棚帐等违法违规建筑或设施。

(2)清理整治,取缔开采。联合县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取缔迪沟风景区、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洗煤厂等污染行业。净化环境,植树造林。并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做好湿地公园周边植树造林活动,整体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恢复景区自然生态面貌。

(二)延伸拓展阶段

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由主干道路、重要节点向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和各村、社区内主次干道路及村委会周边等明显地方延伸。

(1)集中清理乱堆乱放。集中清理暴露垃圾,对村内主次干道两侧5米范围内及公共场所堆放的杂物全部清理,逐步建立起以“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

(2)开展水系沟渠清淤。彻底清理各村内沟渠、涵管的淤泥堆积、杂草杂物和漂浮垃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持水体透明,做到村内无黑臭水体。各村疏浚沟渠管道长度要达到总量的80%以上。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村边、道边、房边、街边、田边、水边、渠边、堤边区域和空地绿化为重点,种植石榴树等经果林,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三)全面覆盖阶段

做好每家每户庭院和各村(居)委会内环境卫生整治,实现镇域范围内的无死角、全覆盖。

(1)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清除乱贴乱画等“牛皮癣”,整治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行为,及时清理垃圾积存,疏通沟渠,清理坑塘及室内外环境卫生。

(2)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评比,责任到人,并完善保洁网络,加强保洁队伍建设,做到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

(3)结合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和宣传,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调动全体村民参与村庄整治,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努力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保障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镇里成立“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指导全镇整治工作。镇党政领导按照包村分工,具体指导负责包片范围内的整治工作。按照镇统筹、村负责、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各村、社区要明确工作计划和任务节点,将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2)全面营造氛围。“三线三边”清理工作涉及镇域各家各户,整治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党员干部要积极率先垂范,并要将工作动员到村(社区)中,宣传到户内,落实到人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动手,户户参与,打一场全民参战的环境卫生整治战役。

(3)加强督查考核。为确保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将把清理整治情况纳入对各单位每年的绩效考核内容。集中整治阶段实行周调度、周通报的,此后将实行月调度月通报的长效督查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将予以奖励,对不能按规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村干部,将视情予以通报、警告或处理。

上一篇:项目中期小结下一篇:公交车司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