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社会高层住宅和单元楼破坏了这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相互产生隔阂,人也缺少了和自然、阳光、植物的直接接触。针对现代住宅中存在的缺少公共交流空间的问题,人们逐渐重视住宅的基本功能,试图打破当今城市住宅封闭的格局,寻求住宅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以及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接触的新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1:

初探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创新

摘要: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目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小区居住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给小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怎样合理规划居住小区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生活环境。如何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环境的需末,在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创新。本文结合孤岛地区小区建设情况,针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创新,提出个人初步探讨意见。

关键词 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创新

目前,孤岛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干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已经对居住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在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括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在居住小区血脉一一道路布置上,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窄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整个居住小区内的次干道路还可以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努力创新,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 裕 于金伟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2:

浅谈现代住宅公共交流空间的营造

摘要:现代社会高层住宅和单元楼破坏了这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相互产生隔阂,人也缺少了和自然、阳光、植物的直接接触。针对现代住宅中存在的缺少公共交流空间的问题,人们逐渐重视住宅的基本功能,试图打破当今城市住宅封闭的格局,寻求住宅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以及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接触的新策略。

关键词:现代住宅;公共空间;邻里关系;人与自然

传统院落式住宅以内院为交往的中心场所,保持着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直接的亲近。现代社会高层住宅和单元楼破坏了这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相互产生隔阂,人也缺少了和自然、阳光、植物的直接接触。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住宅对立体空间中公共空间营造的探索与设计,结合主要参与设计的广州国际创新城曾边村安置房项目,对这些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1 建筑的现代性

建筑的现代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功能、技术、思想和体制。技术是建筑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结构、材料、设备的技术革新,促使高层、超高层建筑的诞生,创造出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技术的革新,使建筑空间得到极大的解放,促使高度和跨度的突破。同时,现代自由创新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观念日渐受到重视。

在我国,住宅正逐渐经历着从传统民居,到计划经济时代的集约型住宅,再到现代高层住宅小区的转变。传统的居住模式和交流模式也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了新的转变。

2 传统院落式住宅的公共空间

中国的传统住宅采用院落式布局,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和封闭性的有着紧密的连系,同时也体现了注重人、社会、自然同源同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个内敛型的院落是家庭的公共活动空间,人们在此活动交流,让家庭更具有向心性,家庭成员关系更为融洽,这体现了传统住宅中庭院深深的居住形态。这种庭院同时也给平淡的生活帶来了乐趣与活力,可乘凉、可嬉戏。

如北方的传统四合院(图1),内院是整个住宅的主体部分,也是主人全家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南方,由于气候炎热,民居的形式主要是四周的房屋围合中间一个小天井,不仅解决了气候问题,同时也可晾晒衣服,饲养家禽以及各种户外生活活动,为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场所(图2)。

3 传统公共交流空间的破坏

现代社会高层住宅、单元楼的日益增多,正逐步破坏着这种原始的交流模式。围墙封闭管理制度,使住宅小区以自身用地为界限,切断了与城市街道与景观的联系,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个孤岛。在小区内部,虽然配置有市场、会所、学校等公共活动空间,但居民仍普遍缺乏公共交流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小区公共绿地虽然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由于交通流线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小区绿地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区广场和体育活动场所,这些场所具有交流时间短、交流对象不固定的特征,并不能有效提高人们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现代高层住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阳光的接触减少。

针对现代住宅中存在的缺少公共交流空间的问题,人们逐渐重视住宅的基本功能,试图打破当今城市住宅封闭的格局,寻求住宅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以及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接触的新策略。

3.1 架空层的处理

为适应亚热带的潮湿气候,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中早就存在底层架空的空间,如干栏建筑或吊脚楼,而这部分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使用。近代广州出现的骑楼建筑,其面向街道的底层架空空间已经初步具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而真正将架空底部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手法和原则,有意识的加以运用,还是在现代主义建筑时期。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他发表的《明日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架空城市”的构想:城市建筑底层架空,在下面4米高的架空层里设置市政设施等公共空间。这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萨伏伊别墅中,采用底层架空,使上部被托起的生活空间远离车流噪音和街市喧哗,这一想法是勒·柯布西耶关于理想生活的原型。在当今的小区规划中,底层架空常常作为一种活跃的元素,实现功能的合理排布,节约用地,调节亚热带气候,创造邻里交往空间。

在曾边村安置房项目中,提出了架空层“公共会客厅”的概念。公共会客厅提倡居住社区人与人之间交流、人与环境的交流并营造居家文化。倡导在社区内自由交流沟通,特别在架空层配以儿童乐园、健身中心、老年活动、健康运动、花艺插画、问茶聚会等活动。各架空层通过小区绿化步道贯穿,利用室外庭院和架空层相通,即可丰富景观层次,让景观更具有空间感和趣味性,又增强了其功能性,形成环绕小区的邻里公共空间体系。

可见,架空层的处理,不仅适应岭南气候,更多的是激活建筑与外部空间领域的连系,创造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提高住户的居住质量。

3.2 立体绿色空间的引入

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就使用了屋顶花园概念——他认为屋顶花园是补偿自然的一种方法,“意图是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

传统院落住宅的中庭保持了人和自然、人和人亲密的接触。现代居住小区中,由于空间尺度的改变,小区的景观绿地并不能维系这种原始的关系。因此,如何在立体空间中引入绿地也成了现代高层住宅关注的焦点。注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在曾边村安置房项目中,将传统庭院绿化引入立体城市之中,将现代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绿地和亲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对公共城市生活环境的深层次的关怀。集中商业四层裙房屋顶设计为一个开敞的空中庭院,通过微地形的营造,利用台地式庭院和塔楼架空层相通,即可丰富景观层次,让景观更具有空间感和趣味性,又增强了其功能性。这个空中庭院是各户与社区之间的缓冲区,回家和出行的必由之路。人们在空中庭院可以散步休闲、舒展身心、访朋会友。空中庭院分为若干主题,景致与风格各不相同,共享空中庭院的住户亦会对此产生归属感,邻里之间的亲密程度随着居住时间而加深。空中庭院栽种的植物一定程度上可调节温度和净化空气。这样就使人和自然、阳光有了密切的连系。

3.3 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植入

文化活动设施在小区中的规划一直满足不了住户的需求。而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大家仍把艺术空间的印象停留在博物馆、美术馆、创意工厂的时候,文化艺术空间在住宅小区的植入,不仅促进了艺术走向大众,更建立起了当下封闭小区与城市公共空间新的互动关系。

芒福德曾说,“交往是引起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正是交往的压力带来了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要建设一个现代的城市,首先就必须打破显存的封闭格局。只有把城市里一个个如同堡垒般的社区真正开放了,城市才能繁荣起来。在住宅小区中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可成为打破小区与城市相隔绝的现状。

在曾边村安置房项目中,为延续原项目用地宗祠文化,满足村民日常祭拜、节庆欢聚、举办宗族事务等需求,在用地中部,设计有三层的村文化中心,传承祠堂的文化与功能。村文化中心主要功能为大开间展示区和餐饮,满足不同节庆的使用需求。沿村活动中心周围,设有敞开架空连廊。不仅半围合出岭南园林,形成对景,同时提供了遮挡日晒和遮风避雨的场所,起到很好的降暑作用。立面则运用大量岭南建筑的装饰手法——花窗、砖雕、牌坊等。村文化中心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植入,打破了文化活动设施的封闭独立,使居民可以融入其中,参与其中,同时又不破坏小区的管理。小区居民可以共同使用这套公共文化系统,成为小区与城市生活的连系的桥梁。

4 小结

住宅缺乏活力,不能满足人们当下居住需求的现象逐渐体现。社区邻里关系的重构、人与自然阳光的互动、封闭小区与城市空间的连系等问题成为现代小区建设的热点问题。上述現代住宅的公共空间营造手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现对人的关怀,注重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将成为未来现代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白德懋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

[3]勒·柯布西耶 博奥席耶 斯通诺霍 勒·柯布西耶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富永让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5]刘家琨 私园与公园重叠的可能,时代建筑,2007年

作者:吕萍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3:

基于未来社区理念的南京老城南居民区更新设计

摘要:未来社区代表我国城市社区将来建设、改造、管理的新方向。文章对浙江省未来社区的概念进行解读,对南京市老城南居民区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并分析,再结合未来社区“1+3+9”建设模型,探索南京老城南居民社区的更新策略,提出关于南京老城南居民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新场景设想。

关键词:未来社区;城市更新;老城区;智能社区

1 未来社区概念及内涵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维护社会有序安定的最小单元,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于社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若干思考。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概念,旨在利用物联网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实现对社区的智慧管理。随后国家先后提出低碳社区、街区制、完整社区、绿色社区等相关概念及行动指南,这些都从单一方面对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思考,也旨在解决某单一问题。而未来社区的概念是对于居住区域建设的多目标的集成,其包括住房、教育、安全、健康、交通、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统筹规划与建设[1]。

未來社区概念的提出,基于2018年在浙江省开展的大规模的关于居住区问题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万余份,旨在了解社区居民最关注、社区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问题主要集中于邻里关系淡漠、养老设施与服务缺失、入幼难、停车难、交通不便、社区医疗“看不好病”等。2019年,未来社区建设正式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浙江省采用“1+3+9”模式对未来社区的概念进行定义:“1”指1个中心,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标。“3”指3个价值导向,即以人性化、数字化、生态化为价值导向。人性化和生态化的价值导向在传统社区已有所体现,因此数字化将是未来社区区别于传统社区的一大特点[2]。“9”即9个场景,指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9个场景[3]。未来社区与此前较为流行的城市更新有密切联系,但是未来社区拥有更广泛的内涵,其设计重点在于搭建数字化平台,打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邻里、教育、健康、交通四大场景,如有需要,设计中也应囊括以上九大场景所有内容,并且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场景结合设计场地特点进行重点突破。

2 南京老城南区域现状

南京老城南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区,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在仍是南京地域文化代表地之一。夫子庙、秦淮河、甘熙故居、老门东等著名历史景点以及秦淮灯会、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源自这里。

现阶段老城南构成复杂,该区域主要以中华路为轴线分为东西片区,老城南居民区主要集中于中华路以西,包括尚未改造的老门西,留存有许多古民居建筑和巷道,“北京胡同,南京巷子”指的就是这里,还有许多老旧小区,包括来凤小区、双乐园小区、达来花苑等。中华路以东,除了居民区外还有历史街区、景点、商业区。

2.1 老城南居民区存在的问题

2.1.1 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复杂

老城南居民区平时以老人、儿童居多,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严重,除了部分本地居民以外,还居住有部分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房屋的频繁租赁,人口的快速流动,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该区域道路狭窄而居住密度大,时常能看到儿童和骑车的居民同时穿梭在街道间,非常危险。老城南东部有以夫子庙、老门东为代表的南京著名景点,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周末,都会迎来各地的游客,因此给该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行人拥挤。

2.1.2 基础设施老旧

老城南居住区基础设施老化、破旧,小区大门破损,并且无人管制。小区内停车位规划混乱,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直接停靠在路边,占据了道路位置。民居建筑墙壁上涂有“补丁”,电线交错复杂地穿梭在建筑之间,离一、二楼民居窗户、门、晾衣架很近,存在安全隐患。居民垃圾堆积在垃圾箱周围,缺乏管理。运动健身设施生锈破损,消防设施缺失或破损,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急需整改优化。

2.1.3 与周围商业区存在明显割裂

老城南居民区与东部商业区形成强烈对比,老门东等商业区经过政府多次整改设计,虽然仍存在问题,但总的来说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且相关的景观、建筑设计能体现代表南京的秦淮文化、科举文化等,体现该区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且具备审美性,而居民区仍然缺乏规划,街道混乱,肌理零碎。商业区与居民区彼此紧挨并交融,但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貌,产生明显的割裂感。

2.2 老城南居民区发展优势

2.2.1 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老城南片区内历史景点较多,有老门东、夫子庙、瞻园、愚园、白鹭洲公园等景点,一直是南京文旅的核心区,使这片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其孕育出的秦淮文化不仅包括红粉文化、科举文化、祭孔文化,还能充分体现南京的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了文人风骨、民族气节等精神。老门西地区有多个古民居保存完好,历史建筑丰富,代表南京地区的江南民居风格。

2.2.2 地理位置优越

老城南地理位置较优越,位于秦淮区中心地带,周围交通便利,市井繁华。地铁1号线经过,公交站、公共自行车停车站点也较多,秦淮河从中穿流而过。居住区内及周边有商场、菜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生活所需场所,街边各种民生小店包括理发店、水果店、文具店等一应俱全。

3 南京老城南居民区更新策略

南京老城南历史悠久,在新的时代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对南京老城南居民区的更新改造,应把握住三点:一是突出社区特色,丰富社区文化。老城南占有区位优势,应把握好具有代表性的秦淮文化,建立邻里文化标识系统,建设文化景观、文化小公园等。二是以数字、智慧化为纲,搭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解决社区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人、房、事、物”的紧密相连。三是以人为核心,打造舒适的生活圈。建设社区医疗服务室、共享图书馆、儿童托管中心、公共交通、双创空间等,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4 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构想

4.1 未来社区邻里场景设计

著名学者凯文林奇认为,每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精神。打造具有地区文化、地区精神的特色社区,将南京老城南文化——秦淮文化、夫子庙科举文化等融入社区景观建設中。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将社区的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作为保留并传递地区记忆的新场所。

打造社区级“邻里中心”,社区内人口密集,可以由社区物业委员会领头,制定邻里公约,居民履行协定。也可以组建各类兴趣爱好小组,并邀请有兴趣的居民加入,促进居民邻里之间多往来,构建和谐友好的居住区。部分社区如老门西片区,还保持传统聚居形式,由于室内空间狭小,所以居民会将洗手池、晾晒衣架放置在室外,导致部分公共区域被占有,虽加强了邻里沟通互动,但也增加了争吵的可能性,应由社区委员会对该区域内公共场地的使用进行限制,作出相关规定,减少争吵,促进邻里关系和睦。

4.2 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设计

老城南居民区的少年儿童较多,针对儿童在狭小混乱的街道玩耍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在社区内设置儿童活动中心或托管中心,并完善托管中心的监控设施,保证安全性。预留智慧课堂场地,利用5G技术、VR技术及其他智能设备开展虚拟实验、虚拟研学,丰富少年儿童的课外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全龄段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可以举行相关文化活动,引进共享书吧、24小时自动还书架等。老城南地区本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应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融入居民生活环境中,促进居民主动了解并自发传承[4]。

4.3 未来社区建筑场景设计

老城南区域有多处商业文创空间,如老门东商业区内部分建筑为仿古建筑,与我国传统建筑存在差异,因此从效果上来看,缺乏传统街道意趣,应充分挖掘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而不是进行粗糙的复制。可以结合老南京的传统文化,设置茶馆、室内外戏台等,为白局等戏曲文化提供鉴赏、学习、交流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修缮老城区建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老门西区域未经过改造,因此很多古民居还保留完好,在开始更新改造这片区域时,应以现有历史民居为基础,在其原有肌理上进行修复,对有历史价值的老宅要实行保护措施。同时大部分居民的厕所、厨房空间都十分简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部分老宅所用材料多为砖木,在当时是很常见的材料,但现在来看,这些材料明显在防雨、防火、保温等方面有所欠缺。

此外,还可以建立统一的社区数字化信息平台,应用CIM数字化建设平台,开发建设地下空间。采用绿色建材,使装配式建筑与装修一体化[5]。

4.4 未来社区健康场景设计

在社区中可以结合康复景观构建涵盖健身、运动、医疗服务的平台。秦淮河从城南片区穿流而过,可以沿河设置景观步道或跑道,秉持“蓝绿交织”的概念,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室内外的运动健身场所数量及位置。随着城市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社区应承担好关注独居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职责。社区可以和周边医院打造联体机制,搭建智慧就医平台、远程协同平台,设置一键报警功能,以防独居老人发生意外。

4.5 未来社区创业场景设计

社区依托智慧平台搭建创业者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创客学院,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的全面共享,定期开设“民生市场”产品推介会和创意分享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等。

老城南区域内有一个文创产业区:悦动新门西产业园。原计划将其打造成集博物观览、文化办公、运动休闲三大功能区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目的地,但是目前该区域发展并不好,知名度低,人流量少,进驻商铺也较少。未来创业可利用这片区域,联合办公,开设众创空间,结合运营方提供的天使投资基金,在此定期举办小型集市活动,提供常态化微办公空间,启发年轻人创业思想,打造年轻人梦想起航之地[6]。

4.6 未来社区交通场景设计

老社区普遍存在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可以建立智能停车系统对车位进行管理,该系统还具有停车引导、在线寻车以及自动结算停车费等功能。社区内非机动车停放混乱,应为非机动车统一划分停放区域。建设并完善社区内慢性交通系统,进行人车分流,老小区内老年和儿童较多,要确保他们的出行安全。

4.7 未来社区低碳场景设计

低碳社区是我国在2015年就提出的设计目标,低碳设计仍是社区改造须遵循的原则。社区建设应实现绿化高覆盖率,打造立体、多层次、复合型绿化系统。如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缓解城市化后绿化面积紧张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服务设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互协调。鼓励部分居民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点绿植,或将屋顶改造为屋顶花园,屋顶花园有降温隔热、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同时能够补偿建筑物所占用的绿化面积。

4.8 未来社区服务及治理场景设计

老城南居住区本身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但据实地调研,现在药店多集中于中华路两侧,而且综合性大超市数量极少,对于居住偏远的居民来说极为不便。应合理规划超市、药店等便民设施的数量及位置,打造“家门口5分钟生活圈”。

老旧社区人口密集,大多数可以随便进出;很多社区无物业、门卫管理,监控设置不合理,或是监控数量少或是盲区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完善社区的消防系统、安保体系,增加监控数量,进行无盲区管理,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设置门禁,可以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数字身份识别等。

5 结语

我们对居住区的美好向往,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正逐渐变为现实。文章对南京老城南片区进行调研,结合未来社区的理念,对该地居民区进行城市更新初探,设想了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规划。目前,我国未来社区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也无较为成熟的未来社区创建案例,仍有许多问题及相关制度值得探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的思考与实践,开启新时代中国居住区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奇峰,钟碧珠,贾姗,等.未来社区: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J].规划师,2020,36(21):27-34.

[2] 汪欢欢,姚南.未来社区:社区建设的未来图景[J].宏观经济管理,2020(1):22-27.

[3] 王中岳.未来社区建设模式初探[J].中国市政工程,2020(3):1-3.

[4] 吴歆悦,李雪艳.“未来社区”创新模式初探:以南京玄武老城区区域城市更新为例[J].设计,2021,34(5):131-133.

[5] 周勇.未来社区特色场景设计研究:以礼贤未来社区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25-27.

[6] 蓝健玮.长租公寓式老旧小区改造:杭州瓜山未来社区[J].住宅产业, 2020(12):51-54.

作者简介:齐筠倩(199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齐筠倩

上一篇:写工作总结下一篇:监控中心年终工作总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