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镇环境规划报告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乡镇环境规划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生态乡镇环境规划报告

生态乡镇规划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生态乡镇规划建设直接关系到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乡镇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有决定性作用。阐述生态乡镇规划的内容和原则,对我国目前生态乡镇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生态乡镇规划的相关问题,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生态乡镇规划发展的建议,对我国乡镇的生态建设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乡镇 规划 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镇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但却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生态乡镇规划对改善乡镇环境和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就开始将建设和发展生态乡镇作为我国一项重大战略,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生态建设的新需求。虽然我国的生态乡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要实现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对生态乡镇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和经济意义。

1 生态乡镇规划概述

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指导,主要研究对象为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规划和建设目标。生态乡镇规划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乡镇规划要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兼顾环境,综合开发,坚持总体规划的原则,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2)坚持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乡镇规划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学规律,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做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3)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依靠特色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4)做到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对生态乡镇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县市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建设的长期规划,做到分步实施。五是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结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确保生态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乡镇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为我国生态乡镇规划造成了许多困难,以下就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

2.1 缺少自身生态规划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的建设普遍缺少自身的创新思路,甚至有些直接照搬城市的生态规划思路。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存在自身的特点,过分盲目效仿城市建设思路,一味求快,没有充分考虑乡镇自身的实际情况,往往打破了乡镇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使规划杂乱无章,为后期的生态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许多乡镇参照城市建设规划思路进行交通改造,造成了大量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了大量垃圾和噪音、空气污染,同时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生态乡镇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2 忽视了乡镇规划中的景观保护

乡镇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优势,然而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中往往忽略了对这些优势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严重违背了生态乡镇规划的原则,给生态乡镇建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情感交流等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居民更倾向于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活模式。乡镇拥有浓厚的乡土人情和独特的田园风景,这些都是乡镇所独有的资源。然而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规划时,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对山体和林地随意开山采石、滥砍滥伐,导致乡镇原有的生态自然风貌严重破坏。除此之外,一些乡镇还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进行乡镇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古桥、古建等景观。因此在以后的生态乡镇规划中,一定要加强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保护,提高生态乡镇规划的内涵。

2.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乡镇规划建设中的大问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给生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乡镇建设中虽然有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不到位,使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生活环境和河道、农田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4 生态规划内容不明确

虽然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也是制定了长期和整体的规划方案,但是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尚不明确,由于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导致乡镇规划无法到达整体设计目标。生态乡镇规划方案中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是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了解;(2)规划的内容不明确;(3)盲目效仿,缺乏创新性;(4)缺乏对人为社居、生态文明和产业的整体综合考虑。

3 生态乡镇规划中的几点建议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具体介绍如下:

(1)加大乡镇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乡镇规划应与乡镇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对乡镇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将乡镇建设提升到生态发展层次。为了实现生态乡镇规划与人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应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保证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在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污水收集排放管道和垃圾收集系统,生态乡镇规划要建立在详细的调查基础上,严格控制农村化肥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努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和乡镇沼气工程建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促进生态乡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污染源的防治工作。

1)加强农药化肥防治规划。改变农村的化肥使用方式和灌溉模式,采用更科学定量的施肥方式,推广生物肥使用,防止化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水体。2)加强家禽养殖业治理。做好畜禽粪尿的回收利用,推广新技术,实现养殖业与农业的有效结合。3)做好废物防治工作。积极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安全,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废弃物则需要做好回收处理工作。

(3)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之所以出现许多环境问题,这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是分不开的。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同时提高基层民众和领导的思想观念,建立人、自然协调的生态观。另外,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山水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进行重点保护、建设和开发。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三方面做起:1)充分发挥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如借助广播、电视、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切实使民众参与到本地区的环境保护中来;2)对各级乡镇干部进行生态环境知识培训,转变领导的生态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严重影响,使民众认识到乡镇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增强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4)加大政府对生态乡镇建设的政策支持。

生态乡镇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作为乡镇建设的领导者,应不断加大对乡镇生态规划的财政资金投入,将生态乡镇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并进行预算。同时针对生态规划项目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贷款优惠或资金补贴,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生态乡镇规划的发展。

4 总结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生态乡镇建设时,要符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我国生态乡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明雷,陈宏文,廖兵,等.江西生态乡镇规划若干问题浅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3] 刘琳.陕西省富县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1.

作者:刘丰源

第2篇: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经济应是其法律内涵。其中的政府责任源于环境公平和客观实际的需要,公众参与则应定位于优化政府运行和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同时,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污染转移等相关环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内涵;政府责任;公众参与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密切相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良好的运行需要法制的保障。为此,本文拟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完备的环境法制。

一、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

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启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截至到2008年4月已先后命名了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共629个,国家级生态村共24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提出的加强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要创建200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万个生态村。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活动。为此,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门制定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2002年)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2006年),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这些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从形式要件上指出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努力方向,如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考核指标包括了经济水平、环境卫生、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这对美化村容镇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全国4万个乡镇和数十万个行政村来说,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标准的要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除了要考虑形式要件外,更要注重实质内涵。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实质内涵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其法律化即是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所谓生态经济,又称绿色经济,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与环境和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仍在走传统的发展之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化问题,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展生态经济是农村脱贫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只强调了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它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改变农村的贫困局面,但最终却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则强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要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统一规划、综合建设,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化问题。由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确立为其法律内涵,从而为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打下良好的基础。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其法律内涵,有助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乡镇和行政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建设,努力争取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标准的要求。

二、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政府责任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保护已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农村环境保护在中国的整体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地位,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这其中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原因

1、环境公平正义的需要。公平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对人类而言,环境领域的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维护环境公平正义是政府当然的职责,其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当代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城乡二元化结构,这一特征在计划体制时代被进一步固化为城乡二元化体制,其虽然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系统的扩张,但代价却是农村的发展滞后和城乡系统的对立,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基于此,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中央作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城乡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环境保护也要协调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立法长期深受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的中国环境保护立法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突出表现出大中城市利益中心主义和大中企业中心主义的特征。政府更多地关注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需要,对农村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城乡环境问题解决的分离;现实后果就是在城市环境问题尚未很好控制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公平和正义受到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环境利益。因此,从维护环境公平正义出发,政府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应承担责任。

2、客观现实的需要。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进行的,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运动自下而上地开展有着根本不同。在中国的环境保护中,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群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可能要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的重新规划等,从而对一些群众的现实利益造成影响;加之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脱贫的压力,发展经济的冲动往往造成了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尚不能适应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是发展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但目前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文盲率较高。所以,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政府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应承担责任。

(二)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性质

政府从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一定的职能。“近代社会,随着政治社会化历程的启动,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开始了此消彼长的运动……尽管政府的统治职能依然存在,而社会管理职能却不断地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的统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以至于在今天,人们从常规的政治生活中,往往看到的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早期,在环境法功能定位局限于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环境领域的政府责任是较为单一的,对行政相对人的管制是政府的主要环境责任。但随着环境法功能定位的调整,政府环境责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管理责任仍是必要的,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加强;另一方面服务责任逐渐成为主流。

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虽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但其责任的性质主要是服务责任。原因在于,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的主要环境公共需求是政府的服务,这其中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环境教育等方面。满足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是政府的责任。由于环境具有供给的普遍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所以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市场或私人是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只能由政府负责提供。所以,现代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服务最多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才会高,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因此,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有责任通过提供更多的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环境需求,以解决长期在此领域的欠账,如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唯有如此,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三)政府责任的配置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构建需要制度的保障。“在将公众合理的公共服务需求确认为公民的公共服务权利的同时,规定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定职责,这就建构起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服务供求关系。”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配置。现代政府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架构。从纵向结构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配置,就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环境职责的配置,但如何配置则要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能力。

1、中央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且某些政府能力是地方政府所不具备的。因此,中央政府应承担地方政府所不能承担的环境责任,如发展生态经济所需要的重大科研支撑的研发、普及性的环境教育、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跨地区的基础性环境设施等;同时,对地方政府承担的环境责任,一方面要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在其能力不足、难以履行时要给予帮助。

2、地方政府的责任。《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第16条)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地方政府应比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具体责任,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规划、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落实、农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但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统合的概念,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在我国,地方政府共分为四个层级,即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各层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政府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承担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省、市政府由于政府能力较强应承担较多的提供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而县、乡政府只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乡镇和村清洁的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

三、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保证政府的作用外,还要强化公众的参与,唯此才能构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公众参与的定位

当代环境法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强调公众参与到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这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民主原则的体现。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中更应贯彻环境民主原则,积极推动公众的参与,但这首先涉及其定位问题。

公众参与在整个中国环境法治建设中地位一直不彰有其历史原因,这个历史原因就是专制主义的法文化传统。专制主义的法文化传统虽然是历史的,但其影响却弥漫至今。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专制主义,所以中国有着迥异于西方的法文化传统,如尚“礼”、鄙“诉”、重“刑”、轻“民”等,从制度化的历史来看,对普通民众强制性的规制成为主流。所以,传统的家长制在法律上往往表现为过度的“父爱主义”。国家主义成为专制主义法文化传统现实存在的缩影。法文化传统是历史沉淀的产物,要消除其影响并不容易。在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中,政府一直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并且由于现实的需要这一特质还会保持较长的时期。但现代社会正在从管理走向治理,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必须加强公众参与。这一点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政府的能力是

有限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会必然会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如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等,面对这些公益与公益、公益与私益、私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并不是最佳的裁决者。公众参与“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由此决定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定位是:一方面公众参与并非是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是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尤其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而言,它有助于实现环境公平和正义。

(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与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相比,农村环境保护中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有着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1、公众参与的方式。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所谓直接参与,就是农民不借助其他力量亲自参加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所谓间接参与,就是农民借助其他力量参加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根本上,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由于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应该鼓励农民的直接参与。但在现实中,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的间接参与也是必要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农民间接参与所借助的力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像城市地区那样依托于一般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而必须依托其他的力量即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2条)由此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应实行村民自治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公众参与的途径。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以上这些都可以成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协商来进行。协商不同于对话、讨论和一般的交流,它强调理性的观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和强迫。“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公共政策的过程。这种协商过程基于政治谈判或契约交易,同时受公共利益责任的支配。”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寻求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三)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公众参与不足;二是公众参与不当。

1、公众参与不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众参与不足,即农民对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参与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加之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许多人有“搭便车”的想法,在许多事务活动中存在等和看而不是积极参与的现象;二是相关法律权利的赋予尚不完备,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表达权和环境参与决策权在环境立法中并不明确。因此,必须普及环境教育,提升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完善环境立法,赋予公众相关法律权利,才能解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2、公众参与不当。与公众参与不足不同,公众参与不当是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只考虑自身的现实利益,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采取非规范化、非程序化的参与方式。农村群众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冲突以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时把握不当,从而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参与不当。因此,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要切实考虑农村群众的实际利益。唯此,才能解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不当的问题。

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的相关制度完善

(一)土地规划制度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需要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其符合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现行土地规划制度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法》中,其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17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第20条)上述规定要求乡(镇)土地规划要划分土地利用区并明确用途,这对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是必要的。但当前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即对已存在的不当土地利用进行重新分区,从而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使其土地用途适应生态经济的要求。因此,现行土地规划制度应对土地利用重新分区作出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土地利用进行重新分区时,应考虑对原土地使用者的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切实保障相关个体的私益,从而促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对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生态经济的实现。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第2条)据此,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规划和建设项目。这其中,开展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立法的主要目的。但现阶段有关规划环评尚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战略环评方面,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为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健全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角度在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行业结构上提出要求。只有在规划层面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禁止污染转移制度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升级,同时,城市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强。在此背景下,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不断显现,这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严重的外部威胁。因此,必须强化禁止污染转移制度。禁止污染转移制度,在现行多部环境法律中都有体现。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第34条)《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19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依照前两款规定的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22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28条)但上述规定缺乏对城市向农村转移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的具体规定,结果导致许多乡镇和村落为了发展经济,从城市接收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其他法律制度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需要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还包括有关经济刺激制度和环境审计制度。在经济刺激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和技术援助。为此,应实施政府优惠贷款、减税和无偿转让有关技术等经济刺激方面的措施。在环境审计制度方面,应加强对政府的环境绩效审计,重点关注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环保政策落实和环保目标实现情况,并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周振新 朱 蓓)

作者:张建伟

第3篇: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对当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质量过硬的水利工程保障我国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本文意在根据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特质,详细分析水利建设工程对当地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的放矢深入探索改善不利影响的有效應对策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关键词: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由于大量挖掘土壤,并对采挖土壤任意搁置,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易造成大量水土资源流失问题。水利工程建造的沟渠、沟渠与生产道路一体、临时道路等,破坏当地田间生物的生态环境;新修建的沟渠净水能力不如原有土质沟渠,影响沟渠下游湖泊、河流水质。

一、乡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包括灌溉排水、沟渠建筑、田间道路、沟渠与生产道路一体的改造修缮及新建等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田间灌排农渠、沟渠与田间道路一体、背水桥等。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时长、投资数额以及质量的因素较多,一般由工程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状况等构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有以下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需求面积大,利益牵涉方众多,协调各方利益要求并达成一致的难度大[1];农田水利工程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并且多数施工地区交通情况不便,给建筑材料运输造成极大困扰,一部分地区甚至只能依靠工程施工方临时自建道路满足运输需求;破土动工后土石方挖掘回填量过大,大大增加工程作业量;农田水利工程按照工期行进易受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干扰,工期无法灵活安排,只能调整至农闲期,同时需注意当地雨季时间。

二、对当地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破坏地表植被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期间,大量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流动频繁的工作人员,均会对施工地区原有植被、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打破作业区域建立的生态平衡。地面动植物生存环境被强制损坏,逐渐形成裸露的地表,使该地原有水土保持能力大大减弱直至完全丧失;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铺筑在施工地点的土地表面,阻碍雨水渗入供土地吸收,产生地表径流现象,渐渐加剧水土流失问题。

(二)废弃土渣过多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废土废渣过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原土质沟渠挖掘淤泥流沙、一般土方时,除部分土渣重新用于沟渠回填和修筑田埂之外,其余大量剩余土渣需运送至外地弃置。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前期,拆除作业地点原有的破旧渠道和其他设施。此部分发掘的土渣如若没有及时修筑围栏、采取截流措施,被挖掘的土渣将随雨水冲刷产生径流流失。

(三)施工地未采取对应措施造成水土流失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需要必须自建大量临时施工道路,保证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及时供应。临时铺设的路面结构多为砂砾石或素土,又因工程需求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与车辆频繁碾压,导致施工地点地表长时间处于暴露状态,被雨水冲刷致使水土流失[2]。新挖掘的边坡较为陡峭,若施工方未对边坡采用有效策略,应对滑坡崩塌问题,易形成水土资源流失。开挖的大量松散土壤堆置在沟渠两边,如若施工方未及时采取覆盖与拦挡措施,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将造成水土资源大量积流失。

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当地生物的影响

1、对当地生物影响的主要原因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施工期间,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产生负面效应。水利工程建设的田间道路与渠道的防渗衬砌,对田间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致使区域性生物系统失衡。部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追赶工期,不分昼夜进行施工,影响当地动物生活习性;对当地水土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损害田间动物的繁殖环境。由不同生物维系区域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当地农业生产同样造成一定影响。

2、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实际影响概论

农田水利工程沟渠防渗衬砌方法,基本由混凝土浇筑、预制板衬砌与水泥砂浆批荡等构成。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沟渠渗漏,增加水流速度,但一定程度上损害施工地区生态平衡。对渠道内砖砌渠道见光面用水泥砂浆批荡,构成的渠道内壁光滑陡峭,深度基本达到40厘米至120厘米之间。对于在田间栖息的生物而言,渠道深度与长度过大,一些动物掉入沟渠内难以脱身,唯有坐以待毙。田间沟渠做完防渗衬砌处理后,使渠道流速度糙率降低、水流比较湍急,对渠道内水温调节以及缓冲功能有所影。原有土质沟渠和农田土壤水体交换被阻碍,使水流中存活的鱼虾等河流生物栖息地受到巨大改变。新建于田间的道路及道路两旁沟渠,阻碍田间生物的原有正常活动。

(二)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使农田附近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激增[3];而农机肥如家禽的粪便等,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就肆意使用,同样会导致农田土壤与附近水环境中遭受重金属、激素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土质沟渠对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元素与激素等污染物质截留效果,优于衬砌渠道。土质渠道中富含的底泥、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均可对渠道内的污染物质起到自主净化吸收作用,进而实现水体自我清洁的效果。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衬砌沟渠由于渠壁光滑、经过的水流流速过快,难以囤积底泥,不具备水中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必要条件。沟渠内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加重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影响渠道下游湖水、河流的水质安全。

四、解决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标准除应考虑工程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等,还需建立在对施工地点自然环境、天气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考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平衡问题;在工程规划设计中融入维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权衡有关施工作业项目与破坏环境程度之间的利害关系,多角度深入思考水利工程建设宗旨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沟渠建设除要满足基本排水、灌溉需求外,工程设计方应尽力在合理区间内,调整沟渠密度与农田占地面积,降低因沟渠堆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开展渠道衬砌防渗工序,应避免为减少投入成本而全部一刀切,使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式。适量保留原有土质沟渠,避免因新建沟渠产生严重水体污染问题。实际施工阶段可因地制宜,采用设计水位线下使用防渗堆砌,设计水位线上运用土质沟渠的生态建设方式。既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效果,并最大程度保护该地区生态平衡。

(二)加大工程施工监督管理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期间,因施工作业的必要性,易导致区域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资源流失、占压地表等环境破坏问题。在此工程行进期间,施工作业产生的噪音、建筑垃圾、废水废料及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等,都会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形成恶劣影响。综上所述,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施工作业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承包方应详细制定实际施工流程规范及环境保护策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督促施工人员重视水土流失现象,对表土实施剥离与防护工作。注重对土地开挖与回填的合理分配,尽力保持挖土量与回填量之间的平衡,减少水土资源流失。切实做好预设防护工作,根据施工地点实际情况,布置建筑材料取料地点、废弃地点;在沟渠修筑作业地点,设置遮盖、边坡、拦挡等防护设施,预防因工程监管工作不力导致水土资源严重流失。

结论

大力建设乡镇农田水利工程,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增长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具有诸多益处。但大型工程开发建设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牢记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有关行业部门需致力于解决水利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姝颖.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0(12):55-56.

[2]王盼.浅谈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02):41-42.

[3]刘振明,魏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8(02):73.

作者:罗家林

第4篇: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序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助力“强·富·美·高”新x、实现“美丽X”梦想,笔者在X镇“和美小康镇”的号召下,深入X镇各个街道乡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X县X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干部群众中发放了x份问卷,基本了解了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状况,笔者在调研基础之上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形成了此次调研报告。

X县X镇位于X县东南方向,是一座山青水秀、风景迤逦、物产丰富的小镇,是闻名遐迩的“水晶之乡”、“鱼米之乡”。经过农业文明雨露的滋养、工业文明风雨的洗礼,X镇现在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号召,落实X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X镇党委政府切实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仔细比照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指标,严格要求,扎实推进,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此外,由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社会人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盘考虑、立足长远、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实现

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X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的问题原因分析,提出促进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X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以全镇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为重点,以镇区、主要道路、出入口为突破点,分工到村、责任到人、检督集合、奖惩分明。现在,全镇已清除村庄“三堆四乱”x万余处,清除垃圾x万多立方,栽植树木x万余棵,绿化面积x万多平方米,新建水泥路x公里,铺设沙石路面x公里,改厕x户,修建垃圾池x座,疏通下水道x千米,清理沟渠、河塘x条。注重生态环境整治同时,X镇也在着力发展绿色农业,草莓园、农家乐、桃林山庄等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绿色农业生态格局逐渐形成。

经过近些年的绿色农业发展和村庄环境整治,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见成效。全镇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基本实现了

X镇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工作也是稳步推进,X镇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省三星级旅游示范乡镇、省创新型试点乡镇等荣誉称号。

此次问卷调查中,为切实了解X镇生态文明建成效,笔者提出了“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如何?”的问题(如附录所示),设置的选项分别为:非常好、比较好、不好、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如图x-x所示):选择非常好的占x%,比较好的占x%,不好的占x%,不清楚的占x%,满意度达到了x%,比全市生态文明满意度调查平均值高出x%,总体上还是体现了民众对X镇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的肯定。

(A.非常好;B.比较好;C.不好;D.不清楚)

图x-x: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如何?

二、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X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未完全解决,绿色资源要催生绿色产业,需要的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X镇“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现在仍处于薄弱环节,我们应勇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朝着“美丽X”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x.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位,工作面貌有待提升。政府是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是公共管理者的重要责任。X镇生态文明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否是政府责任缺位?如图x-x所示,笔者设置了选项: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企业配合力度不够;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积重难返;其他。其中只有x%的人选择了“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而选择“部分干部责任缺失”占到了x%,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村民反映主要是一些村支部领导班子没有负起责任,存在不作为现象。

(A.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B.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C.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失;D.企业配合力度不够;E.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F.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G.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积重难返;H.其他)

图x-x: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偏重生态建设,文明制度建设尚需强化。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环境而取得物质成果与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图x-x所示,受访村民在“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x%选择了“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没有建立或落实环境保护的长效保障机制,所以在“您对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调查中有x%的人选择了“干部一时兴起,难持久”,从侧面体现了X

镇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有一套完善、长远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X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x.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宣传亟待加强。村民是乡镇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制度建设的主力军,是村庄环境整治的最大受益人,同时也是促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推动力,因而,X镇生态环境整治离不开当地百姓的公共参与。相反,如果百姓不能传播正能量,反而破坏环境,也将损害X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笔者在此次“身边影响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的调查中,分别设置了如下选项(如图x-x所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湖泊、河流);乱搭乱建;其他。其中选择最多的是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水污染(湖泊、河流),分别占到了x%和x%,高于全国此类污染平均值的x%。通过访谈,笔者从村干部和群众那了解到,水污染主要是村民长期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投入河中,进而造成了湖泊与河流的污染。由此可见,村民环保意识的缺乏影响到了X镇周边环境的美化。

(A.生活垃圾随意堆放;B.农业污染(化肥、农药);C.畜禽粪便污染;D.空气污染;E.噪音污染;F.水污染(湖泊、河流);G.乱搭乱建;H.其他)

图x-x:身边影响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

(二)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x.群众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没有消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乡镇村民身边的生活垃圾、水污染等现象,与村民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走访中,笔者发现很多村民居住地不远处就有垃圾池等垃圾处理设施,可是为了省事、方便,就直接将垃圾投入河中或者随手扔向住所屋后。在“X镇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谁的责任”的调查中(如图x-x所示),笔者设置了政府管理不善、企业不配合、村民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清楚四个选项,其中

x%的居民认为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可现实生活中还是避免不了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惯性。通过走访,笔者经过探究发现:乱扔垃圾现象的出现,是垃圾处理设施离住所过远或者数量过少。是村民已经长期养成了随手扔垃圾的习惯

(A.政府管理不善;B.企业不配合;C.村民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D.不清楚)

图x-x:X镇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谁的责任?

x.责任考核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职责监管出现漏洞。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是组织运行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保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与监管,组织效率和执行力也将受损。X镇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成果,据调查,有x%的村民对生态建设的成果表示满意。然而在“文明制度建设仍缺乏哪些方面”的调查中(如图

x-x所示),笔者设置了如下选项: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制度;公众参与、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土地资源管理、使用等行政审批制度;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环境投入、生态收益、利益分配等经济制度;其他。其中却有x%的村民选择了“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这说明我们部分村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缺失。缺乏较为完善的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的约束,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惩处制度,则难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A.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制度;B.公众参与、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使用等行政审批制度;D.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E.环境投入、生态收益、利益分配等经济制度;F.其他)

图x-x:X镇文明制度建设仍缺乏哪些方面?

x.文明制度执行力显弱,公众参与不够积极。X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执行保障措施和制度,然而笔者在走访各村支部书记后了解到,很多制度很有约束性,对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也有很好的督促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完全落实,奖惩等制度的约束力就被削弱了,不利于生态建设成果的维护。在“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如表x所示),有x%的人选择了“生态文明包含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这从侧面说明了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此外,生态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文明制度同样也需要公众广泛的政治支持,文明制度得不到群众的响应、支持与配合,文明公约、社会规范就无法正常运行,因而也就无法为生态文明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环境整治

生态建设重于文明制度建设

包含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

不清楚

x%

x%

x%

x%

表x: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单选)

三、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纵观X县,X镇山水相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较高水平,但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的形势却依然紧迫,节能减排压力也持续增大。希望

X镇能以此次X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突破“瓶颈”,完善制度,加快“美丽X”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此,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X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环保宣传,完善基础设施

一要加大舆论宣传,营造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当前,我们很多群众对我们X镇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如表x所示,有x%的人了解一点,而真正了解的不到x%,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广播、海报、横幅、宣传册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村庄环境整治的强烈氛围,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乡镇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二要强化垃圾房与垃圾中转站作用,加强管理、使用、维护,建立顺畅的垃圾清理机制,不定期开展垃圾清扫巡查行动,切实做到垃圾日清日结。三要加大投入,增加垃圾处理设施的数量。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村庄,则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环境维护工作进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了解一点

不清楚

x%

x%

x%

x%

表x:您了解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吗?(单选)

(二)落实考核机制,强化干部责任意识

首先,加强督导考核力度,不断释放整治效果。成立由纪委牵头的督查组,每天进行督促考核。对村庄环境整治进行实时拍摄对比、资料整理、效果通报。实行“一天一汇报、一天一检查、三天一评比”的督导措施,严格奖惩制度,把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对行动快、效果好的村庄和干部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取得成效。其次,强化组织安排,形成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采取定目标、定任务、定进度、定人员、定责任的办法,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村和相关站所,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各部门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协同作战,全力配合。在全镇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生态建设,兼顾文明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推动文明制度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体系、总量控制、公众参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做到村庄生态建设有规有矩、长效运行。真正将文明制度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相辅相佐,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制度的作用,从而为乡村“绿水青山”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要坚持生态建设,常抓不懈。配备专职人员队伍,配置专用设施设备,对重点区域实行公开招标,专人承包负责卫生管理。各村按照常住人口比例或每个自然村不少于x人的标准配备村组保洁人员,组建清扫保洁队伍,满足清扫清运工作正常运行的需求,确保村庄环境管理落到实处。

四、结论

习总书记在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面对生态文明建设,X镇也是干群一心。近年来,X镇经过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迎国检”公路环境整治,已初步树立起“和谐X”、“文明X”、“美丽X”的良好形象。针对目前存在的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位、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文明制度建设迟滞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制度考核,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上进意识、忧患意识;强化环保宣传、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民参与环保的活动力、战斗力、凝聚力;统筹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树立文明典范,用制度保障生态发展的科学化、优质化、常态化。从而推动X镇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实现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让我们的“水晶之乡”更加澄澈晶莹!

第5篇:生态乡镇规划工作方案

1、 确定生态镇名称、地点

2、 收集该乡镇的基础材料:①乡镇的基本概况(包括占地、人口、民族、行政中心、用地情况等),②乡镇企业基本概况、排污、环保措施情况,③农业、养殖业情况,④2011年乡镇政府报告,⑤乡镇城镇总体规划,⑥乡镇给排水现状及规划、垃圾处理情况等,⑦供电、供气和交通情况,⑧教育文化、卫生机构情况

3、 证明材料:

(1)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2)乡(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3)乡(镇)辖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4)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情况证明(县建设局/环保局)。

(5)乡(镇)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环保局)。

(6)乡(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环卫局或统计局)。

(7)乡(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环卫局或统计局)。

(8)(涉农街道)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9)乡(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农业局)。

(10)乡(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农业局)。

(11)乡(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建设局)。

(12)xx乡(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施用强度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统计局)。

(13)乡(镇)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农业局/能源办/环保局等部门)。

(14)乡(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城建局)。

(15)乡(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级以上城建、园林部门)。

(16)乡(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统计局、县林业局)。

(17)乡(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级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局)。

4、 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资料收集、现场监测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范围

5、 关于创建生态乡镇告知全乡镇群众书及照片、群众对环境满意率问卷调查样表和调查汇总表、宣传栏照片等。

6、 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餐饮娱乐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其各自采取的环保措施等。

第6篇:乡镇创建省级生态环境乡镇工作总结

韩场镇地处四川省大邑、新津、邛崃三县的交界处,离XX县城只有8公里,离成雅、成乐高速公路10余公里,离普兴火车站、青龙场火车站20公里,大新公路横穿韩场镇,交通便利,地理优越。全镇辖4个村,2个社区,58个村民小组,30个居民小组,18182人,幅员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32亩。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示点小城镇”、四川省贸易厅推介创建“三绿食品”无公害生产基地、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畜牧高科技园区”、2001年和2003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百强协会”、2004年被省食用菌协会评为“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镇”,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决定为XX县“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镇”、2005年7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蘑菇生产优秀基地镇”和“食用菌行业先进协会”。

我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生态县的统一部署,紧紧扣住生态乡镇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坚持重点拉动、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方针,在完善城镇功能、强化环境整治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我镇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镇村环境得到改善。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韩场镇建设成为“有机·绿色”的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推动了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镇容镇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现将我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虽然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还远远落后于日益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为此,镇党委、政府对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创建工作要求,组成各专门工作组,主要领导分别把关,确保完成各项指标,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结合实际,按照省环保的法律法规和“省级生态乡镇”的建设要求,我镇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乡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制度:一是政策和管理制度的保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三是加强环保监督和管理;四是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实施;五是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六是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镇党委政府还召开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各专项创建工作。同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党政一把手的任务是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副镇长及其领导的相关部门的任务是按要求负责一项或几项创建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对创建工作目标做到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个工作持续有序的完成。

三、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了营造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共同参与创建活动,我镇不断通过宣传车、标语、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广泛宣传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目的和意义,并组织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中来,促进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的不断改善,从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绿化意识,以促进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群众对我镇环境状况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调查研究、科学规划

在省、市、县等部门以及专家的支持和科学指导下,我镇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韩场镇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XX县韩场镇创建生态乡镇环境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规划内容详实、数据准确,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强化规划管理。涉及我镇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规划一经审定,坚决严格执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切实加强对生态资源保护,促进韩场镇的可持续发展。

五、严格实施规划,推进项目建设

(一)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韩场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态肥料,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2009韩场镇化肥施用强度为245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为2.9公斤/公顷.年(折纯),达到了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

(二)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一是制定水环境整治方案,由挂片领导带队,对每个沟渠实施掏淤和沟渠两侧保洁及日常维护管理;二是投入20万元,完成了镇域内10条河道,50条农渠进行了掏淤,全镇共掏淤200余立方55000米,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三是引进业主投入2000万元,修建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四是投入700万元从自来水厂西河集中供水厂引水供集镇区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用水,解决了5000余人的饮水问题; (三)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力度。积极宣传引导农户利用秸秆还田,再利用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00%以上,确保了今年禁烧工作取得了“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的好成绩,大气排放达标。

(四)大力加强集镇的管理。我镇从市场规划,摊点设置、城镇卫生和环境整治入手进行综合整治,着力对街道、交通、秩序和卫生进行重点整治,切实做到座商归店,行商归市,摊点归区,垃圾归箱,最大限度地把韩场镇管理成文明、优雅、整洁的集镇。一是投入资金用于增添场镇垃圾桶(房)等市政设施,添置垃圾清运车1台每天将我镇生活垃圾清运至XX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二是成立了城管执法队,专门负责集镇区域内环卫秩序的执法工作。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镇以食用菌为产业支撑,结合安韩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着力抓好集镇打造。一是投入资金320万元对商业街进行风貌打造。二是投入1170万元,完成了5.7公里的道路亮化工程和道路绿化工程。三是投入1800余万元,完成了小河子新区工程和商业街雨污分流、道路、绿化工程和集镇光缆闭路、电力管网、通讯电缆的改造。

通过我们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集镇公共设施逐步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城镇卫生厕所建设管理达到省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农产品农药施用强度为2.9公斤/公顷.年(折纯),全镇从未发生过较大污染事故和较大生态破坏事件。经过近几年打造,韩场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无脏、乱、差现象。

第7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建瓯市玉山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总结

2009年4月

一、基本情况。

玉山镇位于建瓯市南部山区,距市区51公里。集镇所在地海拔410米。全镇土地总面积32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我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林业用地41.29万亩,其中有林地39.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5%。耕地1.82万亩。现有中型水库(洋后水库)一座,小

(一)型水库二座(洋潮水库、下洋水库),总库容达5700万立方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围绕“保稳定、强基础、促增收、建新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休闲旅游的新玉山”的发展目标,按照《福建省环保局关于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通知》(闽环保然„2005‟13号)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立镇”理念,把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作为推进小城镇环境建设和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组织形式,切实加强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环境面

貌进一步优化。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3万元,财政收入64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2元。城镇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3.9%。城镇公共设施完善,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相关标准。城镇垃圾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辖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地表水、空气、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率达95%。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一是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环保和创建工作,我镇成立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下设创建办公室,抽调3名干部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环保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长期计划,使环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玉山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实施方案》,报经市环保局审核同意后,印发给各村、各单位组织实施,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落实环保法规,坚持走可持续道路。

一是把好建设项目初审关,防止新增污染源。在发展工业上,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批;凡与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劝阻不办;凡须落实治理设施的轻污染项目,有过硬的“三同时”措施才允许报批。二是抓污染源监督管理,确保排污达标。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配合执法部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落实“三废”治理措施,确保环保设施运转率100%,排放达标

率在95%以上。

(三)推进城镇建设,城镇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在建设审批中严格把关,不符合城镇规划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对历史形成的功能混杂区域,采取迁移、转变用途等方式逐步予以规范,使城镇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玉融小区是按规划要求开发的别墅型商住小区,小区房屋布局合理,立面设计高雅,道路、绿化、污水排放管网等配套设施齐全,是城镇建设新亮点。二是加强市场管理和交通管理。建立农贸市场管理责任制,实行承包管理。对集镇主街进行划线,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分行管理。加强城镇环境整治,及时纠正乱搭乱建、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三是完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城镇常住人口4442人,集镇建成区日产生活垃圾3.11吨。为了切实加强对集镇生活垃圾的卫生管理,镇政府与各单位、店面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建立“户收集、街清运、镇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现配有6人的保洁队伍,配备机动保洁车3辆,负责集镇日常卫生保洁。沿街摆放垃圾桶120个,垃圾直接转移到处理场。垃圾处理场离集镇2公里,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有一座垃圾焚烧窑,直径4.76平方米,日焚烧能力5吨。镇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同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向店面、企事业单位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2008年我镇共投入卫生经费42万元,其中垃圾归集处理设施建设35万元,日常卫生保洁经费7万元,实现了街道路面整洁、排水通畅的卫生管理目标。四是坚持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城镇建设向“生态化”和“景观化”发展,努力达到人文景观和历史、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敷锡农民综合服务中心、玉融小区等新建小区均留足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小区建设规划做到道路宽畅、功能完备、布局协调。加强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如位于镇郊敷锡村的腾云桥,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清朝,伸臂式廊桥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五是加强镇郊结合部的建设与管理。将毗邻城镇的长布村、敷锡村及城镇所辖玉山村纳入城镇发展总体框架,参与城镇功能分工,综合安排建设布局,使镇郊结合部成为城镇中心的一部分,同城镇中心一样建设和管理。玉融小区、敷锡农民综合服务中心、长布商住小区等建设就是镇郊结合部科学规划与实施建设的重要成果。

(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初显成效。 一是加大耕地开发和治理力度,改善区域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2008年由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的东山、玉山、长布、下洋连片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中,总开发面积3239亩,预算投资586万元。通过对河滩地、荒草地、闲杂地的整理,可新增耕地746亩,形成“田、水、路”布局合理,田块平整、水源充足、灌溉自如、旱涝保收的生态农业区。通过耕地整理开发,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绿色生态农业取得初步发展。玉山镇素有“粮仓之乡”之称,是省级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全镇现已形成粮、菜、茶、果、竹、榛等“六大种植基地”,粮食播种面积22511亩,反季节蔬菜基地2060亩,高山云雾茶面积4253亩,翠冠梨、甜柿等名特优水果1457亩,毛竹林141349亩,锥栗林19548亩。其中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有机水果(翠冠梨)实验示范基地300亩,与建瓯绿剑食品有限公司、三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有机笋生产基地20000亩。通过绿色生态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全镇农业、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岭后村反季度蔬菜生产,采取专业合作社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的夏阳白大白菜、石头番茄、辣椒等蔬菜质优价高,正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全省首家由农民创办的果树研究所——福建省建瓯市惠津翠冠梨研究所,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省农科院组织的“百名专家扶持百家企业”的“双百行动”,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绿色有机水果(翠冠梨)生产技术实验与推广,建设生态(翠冠梨)果园300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农业的示范点。研究所还以专业合作社形式,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注册了“惠津”翠冠梨商标,经营面积达到2000亩。“惠津”牌翠冠梨2008年经省出口检验检疫局检测合格远销俄罗斯国际市

场。

(五)保护绿水青山,打造绿色生态乡镇。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镇党委政府立足玉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树立“生态立镇”的理念,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玉山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一是提出打造建瓯城市供水战略水源地的目标。玉山镇地处高海拔山区,地理环境相对独立,自然生态良好,无工业污染源,且现有中、小型水库三座,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是建瓯市城市供水战略后备水源地的理想选择。我镇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按这一目标积极推进。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全镇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6.3万亩cript href="http://jpfwbfb.blog.163.com/blankE

1] ditor.html#_msocom_1" face=宋体 size=3>[微软用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5.2%。逐片确定管护责任主体,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同书,各级财政每年投入管护资金达42.5万元。加强林木采代管理,科学安排木材生产。限制采伐指标,控制采伐总量;用材林提倡择伐,天然林禁止皆伐,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采伐,以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能力和水资源涵养能力。三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和管理。我镇重新编制了饮用水水源规划,划定了集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设立了保护区界牌,保证了集镇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各村均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区界牌,对保护区内的人工林地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种上阔叶林涵养水源。四是加强农村清洁能源推广。镇成立农村能源开发管理站,专门负责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能源开发管理,转变农村群众生活、烤烟生产、茶叶加工、水煮笋生产等用能以燃柴为主的传统,推广使用煤、电、液化气、沼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替代能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008年我镇共筹措资金18.6万元,补助村民建设沼气池155口,每口补助1200元。采取政府每台补助300元,商家让利460元的方式共安装了26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五是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广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宣传,加强监督检查,严禁乱挖、盗砍、滥杀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六是提出打造生态旅游乡镇的目标。立足优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我镇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乡镇的目标。今后将在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推介陈家山峡谷、仙山牧场、石塔山杜鹃花、石大岗(蟹龙岗)、洋后水库、三龙寺、大圣庙、敷锡廊桥、生态果园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游,把生态资源转

化为经济资源。

(六)科学规划建设,创建福建省生态村。

把“生态立镇”理念融入新农村中心村试点建设,在上房村中心村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一是高标准建设新村。聘请南平市城乡规划研究院对上房中心村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整个中心村包括上房新村和山后新村两个生活区和旱田坪公共服务区。上房新村占地面积26.8亩,规划72户,建成72户,每户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包括户内花园12平方米。房屋联排式布置,主街道宽8米,巷道宽6米,配套完善了户内卫生厕所、化粪池、下水道等生活污水排放系统。配套建设了深井提水自来水系统。配套绿化了农民公园8667平方米,建设了蓝球场、健身路径等休闲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057万元cript href="http://jpfwbfb.blog.163.com/blankEditor.html#_msocom_2" face=仿宋_GB2312>[微软用户2]。山后新村占地面积23亩,规划68户,在建34户,每户占地面积102平方米,包括户内花园25.5平方米。房屋二栋一体别墅型布置,主街道宽12米,巷道宽5米,配套完善了户内卫生厕所、化粪池、下水道等生活污水排放系统。配套建设了深井提水自来水系统。配套绿化主街道。电力、广播、通讯“三线”全面地下式布置。累计完成投资511.5万元cript href="http://jpfwbfb.blog.163.com/blankEditor.html#_msocom_3" face=仿宋_GB2312>[微软用户3]。旱田平公共服务区是该村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有村委会、网络农坊、卫生所、学校、水冲式公厕以及商店、饮食店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积极发展生态竹林。毛竹是上房村的特色主导产业,人均面积达10亩,笋、竹收入占村民收入的八成以上。为使毛竹林可持续发展,我们聘请市林业局竹业科专家为顾问,在上房村设立优质高产生态竹林示范片1000亩,与建瓯三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有机笋生产基地9000多亩,示范推广竹阔混交、生物防治虫害、笋壳回山、施用有机肥、人工或机械劈草等生态环保技术,提高了鲜笋品质和经济效益,又改善了竹林生态环境。

(七)广泛宣传发动,创建工作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影片、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今日玉山》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在镇区主街道设立跨街环保宣传标语二条,不定期出版环保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等,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环保培训。对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性、事业心;对企业职工,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组织专题活动。在中小学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镇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社会成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开展群众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向机关干部、普通村民、个休工商户、中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结果显示群众

满意率达97%。

三、今后努力方向 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城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

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城镇面貌。

(二)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和企业业主环保责任宣传教育,加强对“三废”治理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促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

系认证工作。

(四)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勇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总之,我们决心以南平市、省环保局对我镇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为新的起点,更加扎实努力工作,为不断提高我镇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而

继续努力!

第8篇:洛阳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

创建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围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战略目标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树立一批区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典型,把洛阳区域生态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乡镇企业和农药、化肥的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逐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镇、村庄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实现农村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

三、分阶段目标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

第一阶段:2005年底,伊川、栾川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

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嵩县、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获得命名;

第三阶段:2009年—2012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获得命名;

第四阶段:2012—2015年,洛阳市各城市区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洛阳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一阶段:开展省、市两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第二阶段:具备一定条件后,选择有条件村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

四、实施步骤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

1、2005年底,伊川、栾川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嵩县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

2、2006年,嵩县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偃师、汝阳、孟津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

3、2007年,嵩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

4、2008年,偃师、汝阳、孟津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

5、2009年,偃师、汝阳、孟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宜阳、洛宁、新安、吉利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

6、2010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50%。

7、2011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项目的80%。

10、2012年,宜阳、洛宁、新安、吉利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工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洛阳市各城市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并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的编制、上报审批工作。

11、2012—2015年,洛阳市各城市区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申报、创建任务,洛阳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申报国家级生态市。

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1、2006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

2、2007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个。

3、2008年,全市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5个。

4、2009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市级生态文明村7个。

5、2010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个。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1、以政府主要负责为主成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生态示范区建设。

2、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由县(市)人大审议通过,列入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3、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效作为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多方筹措资金

1、本着自愿的原则,建设经费由地方按现有的资金渠道自筹。

2、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

3、争取国家、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库资金。

(三)、强化管理

1、市政府定期组织监督、检查、经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评比、验收工作。同时,根据各点的工作情况,必要时可对部分试点作增减、调整处理。

2、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纳入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实行环保目标“一票否决”。

(四)、加强宣传

1、提高各级政府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认识,促使其加强对建设工作的领导。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第9篇:生态立镇、创新发展 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乡镇

我们北宿镇们位于山东省邹城市西郊平原地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故里。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临城靠矿,全镇45个村,人口8。3万,农业人5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创新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态立镇”的意识,经创建生态示范区为总抓手,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转化废除弃资源,治理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同时,努力创建环境优美型乡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00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2亿元,镇财政收入达到3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达到8600元。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乡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自1986年以来连续1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镇”。工作中,我们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制订生态示范区规划

北宿镇是国家大型煤炭企业“兖矿集团”的重要采煤区,辖区内有兖矿集团南屯、北宿、唐村三个煤矿和济宁市地方煤矿落陵煤矿,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贸经济活跃,工业发展迅速,集聚人口不断膨胀,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为此,镇党委、政府结合北宿实际,牢固树立“生态立镇”的意识,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一)

建立上下贯通、调控有力的组织机构。

镇里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经贸、土管、农机、畜牧等10余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优美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在体育场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成立9个专业项目工作组,各工作组都制订工作方案,并与领导小组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指标层层分解,采取组长碰头、工作调度、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每季召开一次调度会议,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镇政府与驻地大企业建立发良好的地企共建关系,互通环境整治工作的情况使地企双方在治理环境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

(二)

着眼可持续发展,科学制订生态示范区规划。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聘请了德国、以色列、中国家业大学中国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等国内外10余位专家教授广泛参与,对我镇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广泛的考究论证,从经济因素到技术因素,从政策因素互社会因素等进行充分研讨,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邹城市北宿镇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把规划与:“九五”、“十五”规划和《2010年经济与社会远景目标》紧密结合,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废弃资源开发、绿色小城镇建设四个工作重点,即西南部粮食主产区攻结构调整与生态农业;北部矿区主攻采煤塌陷地开发治理与固体煤矸石的转化利用,东部工业园区主攻污染防治;小城镇主攻绿化、美化工程。每一重点又细化为若干小区,每一项都明确了要达到的程度及完成时限。力求使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推进的预期目标。

二、

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烽培育生态农业

最近几年,单靠生产粮食,农民增产不增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镇党委,政府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让农民认识并尽快调整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为此,在认真研究,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北宿镇生态示范区规划》,我们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调整家业结构的发慌路子。经过了前后四年的不懈努力,全镇家业结构高速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蔬菜、高档鲜食葡萄、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济林木五大主导产业,粮经比例达到6:4。目前,全镇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2600年,中小拱棚3200个,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1500万元,规模养殖企业30余家,产值勤1。2亿元,速生林业10万余棵,产值2000凭着万元。

一是创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走示范带动的路子。1998年我们聘请另家业大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了高科技示范园,占地下920亩,总投资达3800万元,建有四连栋智能温室,特色双连栋温室、钢架无立柱复合墙体日光温室、1200吨冷库、工厂化育苗车间和家业组培中心等国内先进的基础设施。组培中心采取营养液无菌配制等方式引进、培育果菜苗木新品种,减少了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的使用率,每年为农民提供种苗200余万棵,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有5个大类20余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证明书”。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被命名为“山东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农引推广重点基础上区”和济宁市“无农药残留、放心生产区”。

二是创办生态规模养殖企业,让农民做无本生意。为拉长产业链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镇政府与北宿煤矿联合创办了不起10万头生态养殖场“北晨养殖有限公司”,配套无添加剂颗粒饲料加工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仔猪,颗粒饲料赊销给农户,并提供饲料技术,让农民做上了“列本生意”,先后引进推广美国PIC台系杜洛克等优良品种,全镇生猪存栏量达到20余万头,2001年成功获得入沪销售格,并被确定为“全国生猪活体储备基地”。为解决粪便资源污染,该公司投资240万元,新上了利用猪粪加工颗粒有机肥项目,每年为蔬菜种植户提供颗粒有机肥20万吨,减少了辖区内种植业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建立绿色产品示范推广基地,加强对农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培训。镇政府在镇成人学术、家业高科技示范园、2000亩高档鲜食葡萄园、前后瓦“贡品”“香椿芽”温室培植基地、西故村樱桃谷鸭制品公司、10万头生态养殖场创办了8处绿色产品科技推广基地。1998年以来共举办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班次50余次,发放明白纸3万份,培训农民5000余名,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酴和争创环境优美乡镇意识。

四是深化林业产权改革,建设平原绿化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我镇支持年年造林不间断,沟、渠路、田、村统一绿化。镇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监督实施,全镇农田林网,每个网不大于300亩,中级产田不超过200亩,同时坚持一路两沟,沟旁植树,目前,全镇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木覆盖率14。2%农田林网覆盖率达90%。载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大力进行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林业产权,林业经营权,按照一路、一渠、一片林,一档案的要求,实行科学管林,依法治林,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客护树木的积极性。使植树变得群众热心,政论省心,农民受益,政府省钱。原来被称为“败家树”、“赔钱树”,改制后成为“绿色银行”和“自然氧吧”。

三、

是治理转化废弃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高标准治理采煤塌陷地。由于我镇地处矿区,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逐步扩大,造成部分耕地结构和生态植被发生变化,农田灌溉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面沉陷积水逐年增大,全镇共形成不同程度的塌陷地1。4万亩,其中低产田8000余亩,绝产6000余亩,个别村庄人均已不足3分地,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99年,按照我镇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我们聘请了中国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有关塌陷地治理专家进行勘测并规划设计,对6000亩绝产、稳沉的塌陷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发,采取控深垫浅、覆土造田和矸石回填、土体再造形式,实施了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复垦农田地1200亩,建高标蔬菜温室大棚94个,栽植“美人指”、“亚都密”,等高档鲜食葡萄园600亩,毛白杨等经济经济速生林木1万余棵,深挖精养鱼塘87个,特种养鱼,塘18个,建深水养鲼多箱500个,100万只养鸭场一处,种物鹅厂两处,建环湖路程。6。5公里,休闲垂钓鱼6处,栽植垂柳5000棵,花卉草地等绿色植被16公里,100余亩,配套游船、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开发水上旅游观光项目,年接纳休闲旅游观光人员3万余人次,年经济总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切实把采煤塌陷地变成了“聚宝盆。2000年9月,国家环保局,国土资源部召开的治理工程确定这“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样板工程”。上前我们正着手实施

上一篇:消防开学第一课下一篇:阿尔沁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