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总体情况、突出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根据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实际情况提出破解困境的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1:

西方体育起源之争与身体维度解析

摘要:描述了在西方体育社会学中两种主要的体育产生根源——“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和“体育起源近代说”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两种体育起源说的基本争论和身体与社会、个人和体育间的关联,形成身体维度介入体育起源说分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由此在身体维度的视野下,凸显了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的身体机械论的特征,凸显了体育起源近代说中后现代思维模式下,对身体的理解及身体中介性、场域性的特征。最后,通过反思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中存在的对身体“虚化”抑或“实化”的两种预设,检讨两者对身体的认识遮蔽。在此基础上,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借助体育惯习的概念对身体功能与身体意义的融合作用,尝试构建体育起源惯习说的理论解释框架,阐明体育起源是一种惯习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西方体育;起源说;身体维度

Disputation about and body dimension involve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tion of western sport

GAO 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western sport;origination theory;body dimension

1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体育起源近代说

长久以来,西方体育社会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一直对体育的起源有着激烈的争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首先是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往往认为体育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1]15。比如,法国的体育社会学学者Henri-Irénée Marrou[2]便是此流派观点的代表,他认为体育起源于希腊青年进行各种身体教育的方式的总和。与之相对的观点是体育起源近代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往往认为体育的产生与体育的发展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强调体育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英格兰[3]34。如法国体育社会学学家Pierre Parleras[4]248就认为体育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尤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休闲活动,随着欧洲工业化的进程,逐渐被中产阶级和社会大众所接受[5]13,并开始具有明确的机构性。德国社会学家Norbert Elias[6]13将体育起源近代说观点深化,并对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进行了批驳,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身体运动仅仅是一种游戏,与现代的具有竞技性、机构性的身体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断裂。

在这两种观点之外,存在着一种折中的观点,即认为在古典时代已经存在着体育运动,现代体育与古典时代的体育运动是同源的,但是由于社会基础、经济和历史的整体原因,使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持该观点的学者以欧洲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学者为主[7]72。

2身体维度介入分析体育起源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西方体育起源说的基本争议

从表面上看,两种主要西方体育起源说之间的争议仅仅是历史纪年与区域的不同,一方认定体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地中海地区,而一方认定是起源于近代英国。但从深层角度看,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奴隶制下的农耕社会,而近代英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业社会,两者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结构上的差异。而从两种体育起源说对体育的理解中可以看到,它们都将体育理解成一种身体活动形式,且都认同从机械论的角度,无论是古代的奥运会中的运动项目与现代奥运会中的运动项目都有较大的相似性,可见两种起源说的争论中所蕴含的是更为深刻的对社会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不同的社会结构下,相似的身体活动是否对社会具有同样的社会意义。

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中,支持的学者往往认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参与体育运动的是青年贵族,是一种在奴隶制下的有闲阶层消磨时间、锻炼体魄的方式,是奴隶制的产物[8]40。这与现代体育形成有着极大的相似,持折中主义路线的学者就将这种相似性认同为一种体育运动对社会的超越意义性,如法国新马克思主义体育社会学家Jean-Marie Brohm[7]242就认为体育具有超越“社会和伦理局限”的作用。

而在体育起源近代说中,支持者就反对这种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一体同流的说法,也反对体育运动的超越性。他们往往认为体育是当时欧洲政治议会化和社会生产工业化进程的产物[6]34-43,是一种对社会的调节机制,而非一种宗教礼仪[3]25。如Norbert Elias和Eric Dunning[9]6-9就从对古代、近代的搏击运动中的暴力程度的比较中发现,无论是在规则、训练方式和观众欣赏的角度看,两者都有巨大的差异,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赞美甚至欣赏暴力,是战争的模拟,而后者却以规则、场地、参赛人员限制等多方面来对暴力进行限制,从而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功能。

可见两种起源说在体育运动对社会的反馈意义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并形成了争议。

2)不同的社会结构下,相似的身体活动是否对个体具有同样的社会意义。

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体育起源近代说对体育运动的界说中,亦在个体层面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古典时代说中,将体育认同为一种个体休闲娱乐的身体活动,而在近代说中,则将体育运动认同为不同个体之间一种职业分化的开始。所以根据英国体育社会学学者Graham[10]7所作的一个区分,两者的区别是在于前者将体育的起源视为一种个体“玩耍”的需要,而后者却将体育的起源视为一种个体“工作”的需要。

这一区别在解释古希腊时期的“体校”时,两者有着最为明显的区别。古希腊时期的确存在着专门进行身体训练的“体校”,在古希腊的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的涉及。如在希腊卡里同所撰写的《凯勒阿斯与卡里罗亚的爱情故事》中就有这样的语句:“体校锻就的强健体魄,使他红光满面,熠熠生辉。”[11]4从古典时代说角度看,学者认为这种“体校”产生于两个因素,第一是由于古奥运会的原因,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形成了专业化,第二是由于古希腊时期的商业繁荣,使一部分人在经济盈余的情况下开办了“体校”,形成了体育的机构化[7]216-220。而相反的是,支持近代说的学者却认为这种“体校”仅仅是为当时希腊贵族阶层娱乐的场所,并没有完全进入希腊的整体社会生活,只有近代的工业化后,大众阶层开始接触运动,所形成的体育协会才是真正在社会意义上的体育。可见,在古典时代说的视角下,将贵族阶层的“玩耍”并由此发展而出现的专业化、机构化认为是体育的起源,即便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在近代说视角下,却是将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并成为整体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后,即是个体以“工作”的目的参加运动时,才认为体育由此产生了。

所以,古典时代说和近代说在个体层面上,争论的核心是体育之所以为体育要看是否能将个体推入整个社会生产链中。

通过上述对两种基本体育起源说的分析,可以看到,两个流派主要在体育运动,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是一种身体活动方面。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多种、多维的作用和影响中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和界说。抽象而言,就是在分析身体活动、个体、社会三者的关联中形成了分歧,身体活动是其中关键点。所以,通过身体维度的解析,会更为透彻地理解两者分歧的本质所在,能更清晰地分析两者的方法论层面上的背景,有助于反思其短长。这也是身体维度介入体育起源说分析的必要性。

2.2身体与社会、个人和体育的相互关联

1)身体的“遮蔽”与“显现”。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说开始,到中世纪笛卡尔的心物二分理论,一方面身体被认为是“误导我们的判断,阻碍我们追求真理”[12]9,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13]36,是需要极力排除的一种对象;另一方面被蜕化为一种“肉体”,充斥着“动物性”,仅仅需要“饮食的规范,医疗和宗教的践行”即可[14]12。所以直至当代,身体一直被道德论所鄙夷,被机械论所抛弃。所以身体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处于“遮蔽”的状态[15]2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医疗、大众媒体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身体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得到了与日俱增的重视[16]761。首先身体具有了生物学层面上的社会基础意义,是所有人类行为和机构的基础,而不再是心性的从属;再者身体具有折射意义,通过身体的行为可以反映行为者的社会阶层、社会偏好等多方面个体的社会属性[17];最后,身体具有了反思意义,通过社会对身体行为的规范、描述,可以透析出社会权力对个体、身体,抑或是部分个体的身体进行的统治和压抑[18]126。

所以,借助身体,在后工业时代抑或是后现代思潮背景下,能更为明晰地理解某些社会现象。

2)身体与体育。

在很大程度上,体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身体活动[19]300,所以“身体构成了体育运动最为引人注目的符号和物质内核”[20]149,所以身体性是体育运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属性。且体育运动中所凸显的身体性不仅仅是在可视层面上,如参与者在参与运动时,肌肉、力量、线条、技巧等方面的显现;更在潜在的、与社会各因素相结合的层面上,凸显了一种针对身体的审美情趣、价值观,乃至社会分层对身体的影响。可以说,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凸显是多层次、复杂的,且与社会相互关联的,既有个体层面上的,也有社会层面上的。

3身体维度的解析与体育起源说

3.1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身体维度的解析

1)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身体机械论。

从身体维度审视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身体机械论。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机械论的主旨是:“身体只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的机械性手段,产出过程和产品的物化因素——一个实现产生工作最大化和能量最大化的机械”[15]33-34。这一身体机械论的背景可以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的以下两个层面中得以发现:

首先,体育运动判定方式的身体机械论定位。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看来,判断一项身体活动是否是体育运动的方法是分析其身体运动方式和身体运动目的,认为只要是拥有相似程度的身体活动性——身体运动方式、身体竞技性、身体运动目的的具体体现,便可以认为是体育运动的某种形式,并将这种判定的方式扩大至社会历史各个阶段,使具有相似身体活动性和身体竞技方式的身体活动都被归于体育这一范畴之中。如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看来,古希腊时代的角斗和现代体育的自由搏击、拳击同属于体育运动,因为角斗和自由搏击、拳击一样,有着激烈的身体运动性和身体对抗性,且同样追求获胜的目的。自由搏击与拳击只是在古希腊角斗的基础上,发展了规范、场地等方面的内容,其本质未发生任何变化。

其次,体育与社会关联身体机械论的解析,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并不否认体育与社会有关联,运动中的身体也有其社会属性,但是这种属性是将身体置于一种社会超越性之中,具有一种超越社会变化的“基本伦理价值”。在此层面上,几个耳熟能详关键词是其最为突出的体现,如“追求胜利”、“拼搏”、“公平竞争”等。这些关键词就体现了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中对体育超越性的“基本伦理价值”,且持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的学者认为,这些在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基本价值是亘古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下都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体育”的被遮蔽。

由于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将体育中的身体落于一种机械层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超越性,所以体育运动的主体——人的身体,在研究者的视域下逐渐与社会相脱离。这种“剥离”形成了一个结果,即按照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21]203所说的,练习体育的人——那些能掌握身体技能,在默会层面上理解身体知识的运动员,与研究体育的人——往往是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乃至社会学角度的研究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抑或是相互之间的“轻视”。所以,在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中,呈现给大众的是一种与丰富的身体社会意义相剥离的体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是对体育在社会大范围层面上的“遮蔽”。

3.2体育起源近代说与后现代身体认识的变革

体育起源近代说与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后结构主义与建构-结构主义的繁盛有密切的联系。其中,Marcel Mauss的人类学研究以及Norbert Elias的构型社会学对体育起源近代说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都较为细致地讨论了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在具体的体育运动中和体育起源中身体意义改变的重要性[22]148。所以按照Bourdieu和Boltanski[23]的界定,在体育起源近代说中,浸透了两种有关身体的观念,其一是在体育运动中个体与其身体的关联,其二是体育运动中,身体社会应用性的显现。由此可见,在体育起源近代说中体现了一种有关身体的预设——身体中介论。从中深刻体现了后现代对身体认识的变革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1)古典时代的游戏和现代体育。

体育起源近代说对古代游戏与现代体育做了严格区分,身体层面上,最明显的是在对身体暴力的控制和张扬层面上作出区别。德国社会学家Elias[9]9对古代的游戏分析中,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战争的演练,而在当时以冷兵器为主的城邦战争中,身体的近距离接触和对抗是主要的战争形式,所以身体的强势是当时身体练习的一个主要目的,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身体暴力的强调。而与之相对的是,体育起源近代说既然将19世纪英国上层贵族的休闲运动认作为是体育的起源,那么其中蕴含对身体的理解也随之附着于体育之上。由此发展而来的现代体育不再将身体的强势作为目的,而更为重视心灵的愉悦、比赛的规范以及比赛的结果,身体逐渐成为一种中介性符号,承担着各种社会意义,而与之相应的是现代体育逐渐排除暴力因素,排除所有的身体反社会应用[24]217。

可见,体育起源近代说中,身体暴力的控制成为了体育运动形成的重要因素。身体在体育运动中,再也不被认为是简单的机械性功能的体现,而是社会机构和规范控制社会暴力的一种中介。在此视角下,身体就不仅仅是展示力量的工具,或者仅仅是人体力量的载体。相反,身体成为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展示了社会对暴力的容忍程度、对暴力的控制方式,更深层面上说,体现了社会的社会规范的文明程度以及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如古典时代基本上以人力为主,而近代工业革命后,机械逐渐代替了人工)。

2)古典时代的游戏与现代体育。

在身体的价值层面上,体育起源近代说也较为清晰地区分了古代游戏与现代体育。他们认为古代的游戏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为注重结果,即胜利,而在现代体育中,更为注重过程,即表现。在这一论述中就凸显一种针对身体的价值层面上的差异,前者,即古典游戏是注重身体的使用价值——比赛的胜利才能真正体现参与者身体的价值,如果失败则价值顿失;而后者,即现代体育更为注重身体的交互价值[7]318——比赛的最后结果仅是体现了一部分的身体价值,而在比赛过程中,对规则的遵守、对手和裁判的尊重等方面,已被列入思考参与者身体价值的依据之中。

由此可见,在体育起源近代说的视野下,通过对体育运动中身体暴力和身体价值这两方面进行探析,以区别古典时代的身体游戏和现代体育,使古典时代的游戏不再如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那样被认为是现代体育的起源,而其中也深刻地凸显了身体中介论。体育运动中的身体不再仅仅是一种力量、速度的体现,而是一个交互作用发生的中介性场域,各种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可以在体育运动中的身体,这一既是抽象却又是具体的概念中得到整合。从中凸显了后现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对身体的认识和理解,身体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性“肉体”,而是复杂的“社会性身体”。

4结论

身体维度是透析西方体育起源说争论的一个视角,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在身体这一维度上的争论是来自于体育运动的身体性——身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属性。在身体维度上对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体育起源近代说的分析彰显了蕴含于其中的身体机械论与中介论的背景。这一研究维度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反思两种体育起源说的某种理论预设,同时也能对在研究方法论上形成一定的促进。

1)身体的“实化”与“虚化”。

无论是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抑或是体育起源近代说,都显然和潜在地对身体进行一定的界定可以认为是将身体这一整体进行了功能和意义的割裂。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蕴含的身体机械论,存在着对身体“实化”的倾向,即在体育运动中将身体完全肉体化或是实体化、超越化,这样的结果是,对身体的理解——这一在意识层面的问题,脱离了体育运动的发展,脱离社会意识与结构的变迁,完全坠入了生物体功能性的描述上。而反观体育起源近代说中蕴含的身体中介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社会变迁与体育之间的关联,但是却将身体“虚化”,即对人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意义的解释,完全出自当下或者历史的社会性解释。虽然体育起源近代说中的身体中介论使身体脱离了生物学层面上的束缚,成为了社会的身体。但是肉体性仍然是身体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属性,如果完全如身体中介论一般,将身体理解为凸显社会状况和历史的平台,追求一种反思的意义。如此以往,身体的肉体性属性就被忽视,一种非实体性的意义覆盖了身体,反而在另一层面上形成了对身体的遮蔽。

2)惯习对身体功能与意义的整合。

通过对身体的功能和意义层面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和体育起源近代说,都将身体进行了割裂,从而使其对体育起源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所以,只有将身体的功能和意义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的体育起源说才可能避免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所引发的偏失。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24]209所创建的建构-结构主义社会学流派,从体育起源的基本历史性界定上,承袭了体育起源近代说,即认为现代体育起源于近代的英国精英学校,但是他对体育惯习的形成和对身体的功能与意义整合方面的论述能更好地界说体育起源,进而弥补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所带来的割裂问题。

(1)体育惯习的形成。

从概念的界定看,惯习所描述的是“部分行为者在没有任何关于社会游戏规则知识的情况下,却能行之有效的扮演其社会角色”[25]788的行为特征。在Bourdieu看来,体育运动只有成为相对稳定,但又充满矛盾冲突的体育场域后,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社会机构,进而影响个体的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惯习的形成。由于体育运动较强的身体性,体育惯习也可以理解为身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符合某项运动特定的运动规则的行为特征。同时在法国体育社会学家J Defrance[5]48的解读中,体育运动凸显的惯习,也同时反映了体育运动及其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所以,体育惯习连接了身体、体育运动规则和社会背景3个维度,且无论缺失哪一个维度,体育惯习都不能得到完成的理解,甚至不能称之为体育惯习。在体育惯习这一概念下,身体与体育运动规则相联系,实现了对身体的生物性功能的凸显,身体与社会背景相联系,身体的社会意义得到凸显。所以体育惯习实现了身体意义和功能的整合,如它能参与体育起源观的界定,将有助于规避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与体育起源近代说的缺憾。

(2)体育惯习与体育起源惯习说初探。

布迪厄所提出的体育惯习的概念,为体育起源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发点。虽然在时间节点上,仍然沿袭体育起源近代说对体育起源于近代英国上层阶级的身体游戏的论断,但是却能积极形成新的论述和分析模式,与原有的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和体育起源近代说相比,有着以下新的尝试:

首先,认定体育起源不是以具体的某种体育项目为起始,而以体育惯习的形成为起点。其中包含的因素就不能是简单、割裂的。而体育规范的形成、体育机构的形成,是在个体、规范和社会背景3个层面上共同实现的。其间的体育规范可以沿袭原有的身体活动规则,并加以机构化,而社会背景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工业化的现代性背景。个体层面则是一种参与和显现的意义,是否在规范意义上参与了体育运动,是否实现了对工业化现代社会背景的凸显。具体而言,虽然也认同体育起源近代说在体育起源时期上的分析,但是注重的却是在近代体育惯习的形成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并将其作为分析的起点。

再者,通过确定体育惯习形成在体育起源中的中心地位,使个体的参与行为与参与意识在个体的身体层面上得到了整合,惯习-身体这一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使研究者对体育起源的关注不再以机构、项目、人员数目的产生与增加为主要参照,转而关注在体育运动中身体对规范和社会的承载及凸显。

最后,体育起源惯习说在关注和界定起源的同时,注重的是体育惯习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转变及接受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发展、推广过程。因为体育惯习不是具体的某项或者某些体育项目,后者可以在非常明显的层面上得以显现,而体育惯习的传播和接受需要受到当地或当时的身体文化的考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如现代参与乒乓球比赛的运动员,再也不会像第1届世乒赛时礼服长裙的装扮出现在观众面前。

综上所述,身体维度介入了体育起源说的探讨,拓展了一个新的分析和反思视角,同时也展开了体育惯习这一概念,进而能利用体育惯习概念对体育起源说进行尝试性的建构。可见,身体维度深入体育社会学研究,一方面能提升反思前人理论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也能对原有的方法论体系进行一定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Baillet Dominique. Les grands thème de la sociologie du sport [M]. Pairs:L’Harmattan,2002.

[2] Marrou. Histoire de l’ éducation dans l’antiquité[M]. Pairs:Seuil,1948.

[3] Pociello Christian. Sports et société [M]. Pairs:Vigot,1981.

[4] Parlebas Pierre. Eléments de sociologie du sport[M]. Pairs:PUF,1986.

[5] Defrance Jacque. Sociologie du sport [M]. Pairs:La Découverte,1997.

[6] Elias Norbert,Dunning Eric. Sport et civilisation[M]. Pairs:Payard,1994.

[7] Brohm J M. Le mythe Olympique[M]. Pairs:Bourgeois,1981.

[8] Rouyer J. Recherche sur la signification humaine du Sport et du loisir[J]. Recherches internationales à la lumière du Marxisme,1965(48).

[9] Elias Norbert. Sport et Violence[J]. Paris: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76(6):2-21.

[10] Scambler,Graham.Sport and society:history,power and culture[M].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

[11] 朗戈斯. 希腊传奇[M]. 陈训明,朱志顺,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2] 理查德•舒斯特曼. 通过身体思考:人文科学的教育[J]. 学术月刊,2007,39(10):5-14.

[13] 汪民安,陈永国.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J]. 外国文学,2001(1):1-8.

[14] Turner B. Body and society[M]. London:SAGE,1996.

[15]. Shilling C. Body and social theory[M]. London:SAGE,2003.

[16] Shilling C. The rise of the bod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J]. Sociology,2005(39):761-767.

[17] Bourdieu Pierre. Physical space,social space and haibus[R]. Institutt for sosiologi og samfunnsgeografi,Universitetet i Oslo,1995.

[18] McNay Lois,The foucauldian body and The exclusion of experience[J]. Hypatia,1991,6(3):125-139.

[19] During Bertard. La Sociologie du sport en france[J]. L’Année Sociologique,2002,52(2):297-311.

[20] Andrews David L.Desperately seeking michel:foucault’s genealogy,the body,and critical sport sociology[J]. Sociology of sport joural,1993(10):148-167.

[21] Bourdieu Pierre. Programme pour une sociologie du sport[M]. Paris:Ed Minuit,1987.

[22] Clément Jean-Paul. Contruibutions of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to the sociology of sport[J].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995(12):147-157.

[23] Boltanski Luc. Les usages sociaux du corps[J]. Economie,Societé,Civilisations,1974,1:205-233.

[24]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5] Meter K. La sociologie[M]. Pairs:La Rousse,1992.

作者:高 强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2: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总体情况、突出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根据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实际情况提出破解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广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

长期以来,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一直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做好对社会开放工作。根据广州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教育系统体育场馆共计7166个,占全市场地数量36.47%,其中中小学体育场地占全市数量的25.48%。[1]学校体育场已成为全市体育场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有利于缓解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剧增与体育场馆资源不足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广州学校体育场馆的调研,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矛盾,并提出破解之道。

1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总体情况

1.1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变迁

2003年7月22日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范管理。2005年,广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原有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正式下发,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部分调整,部分项目收费标准更加具体。2010年广州市人大通过并公布的《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优先满足本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前提下,在非教学期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2]201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中再次明确提出“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应该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而且明确指出“具备开放条件”是指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和“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3]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市教育局再次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范围、开放对象、开放时间、管理模式及经费保障做出明确要求。近十年以来,就广州市层面连续出台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多项政策,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成效不高,没有深入分析造成当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1.2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总体状况

2003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后,全市近五成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2007年,广州市约有1000所中小学早已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或设施。[4]为了彻底摸清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数量,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对全市高校、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进行调研。调研覆盖了全市1137所公办学校,其中普通高校9所,普通中学307所,中职学校38所,普通小学783所。经鉴定,目前有仅有167所学校具备开放条件并已经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学校占全市学校比重的14.69%。

2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问题

2.1 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后期开放受限

学校体育设施首先要满足学校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在完成学校教学和训练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对社会开放提供服务。因此,在校园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过程中,不应对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造成影响。市教育局出台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开放条件:(1)体育设施相对独立,有独立的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或体育设施区能通过物理方式与其他功能区隔断。(2)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加强防范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5]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在学校前期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社会开放的问题,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形成有效隔离,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具备对社会开放条件,在后期对社会开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例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华路校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等单位,教学区与运动区相互交叉混合,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2.2 体育设施相对简单难以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在类型上以综合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游泳池为主,部分学校有网球、轮滑、健身房等设施。中小学的运动场地主要以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加之学校的场地条件及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所限,大多以安全、实用、相对简单为主要特征,主要满足教学和课余训练功能。特别是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老城区学校规模小、设施少而陈旧,根本不具备开放的条件。[6]因此,广州市亟待对现有学校基础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丰富设施功能,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多元需求。

2.3 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不足

实地调研发现,广州部分老城区的学校单位,都存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情况,如广州美术中学、广州协和小学等单位,基础体育设施的不足甚至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和课间操活动的开展,更谈不上对社会开放的问题。对花都、从化、增城、萝岗、南沙、番禺、白云七区学校基础体育场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没有一个区的学校体育基础体育设施完全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标准。

2.4 忽略体育设施质量和安全

在学校体育场馆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通常关注学体育基础体育设施的数量上能否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质量有所忽视。特别是部分新建学校单位,存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接管使用存在三脱节的问题,过分地追求校园建设风格和美观,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材料质量、器械安全等方面考虑不足,将引起后期众多的问题。

学校运动场地建造中场地的安全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如人造草场地与塑胶场地的连接要水平,以避免学生在活动时造成踝关节扭伤;考虑器械与场地连接是否安全牢固的问题,是否可能对学生产生伤害;建造运动场地所用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部分劣质产品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质成分的改变或材质的质量不合格,往往会出现散发出刺激性气味,甚至危害学生的健康。以上问题,都是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7]

2.5 学校安全存在隐患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后,由于社会群体相对复杂和强势,而学生群体相对简单和弱小,特别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学生群体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可能存在由于社会群众法制意识的不健全,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责任。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安全的角度出发,存在两大顾虑:第一,开放后学校安全管理的问题,外来人员鱼龙混杂,一些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分开,担心对学生和学校造成伤害和损害。第二,是参加锻炼的居民安全,如果在校园内发生意外,将给学校带来安全责任风险。

3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对策

3.1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建设学校体育场馆要遵循学校发展规律,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学校规模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场馆建设与学生体质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学校体育场馆前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后期学校体育教学和对社会开放的因素,避免造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不足或无法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3.2 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

由于学校场馆硬件条件问题,也是造成学校体育场馆难以对社会开放的重要原因。从保障学校体育、提升学生健康的需求出发,考虑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综合因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提升。对于有规划用地的学校,可按照办学规划和国家办学标准进行改造和升级;对于因受用地环境限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可因地制宜进行体育基础设施改造。

3.3 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

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主要以学校自行管理为主,而由于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工作精力等因素,学校自行管理难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求。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承包管理、委托管理、青少年俱乐部管理、与街道社区(镇村)联合管理等,每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学校体育场馆应该根据设施情况和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例如广州铁路第一中心小学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4 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各类各级学校都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活动,逐步开放校园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以支持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士,在体育锻炼及竞赛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意外伤害,风险大。当前保险业相对完善成熟发展,国家也积极鼓励体育与保险业态融合,创新体育保险内容。随着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逐步推进,学校已成为安全风险的潜在高发区。通过在保险公司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以购买保险及风险管理服务的方式转移校方体育活动风险及相关的其他风险,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广州市层面已出台多项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但至今只有14.69%的学校对社会正常开放。

4.1.2 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主要矛盾包括以下几方面:前期规划不足与后期开放受限的矛盾、体育设施相对简单与社会需求多元复杂的矛盾、学校体育需求增长与体育设施资源有限的矛盾、强调美观数量与忽略质量安全的矛盾、社会群体复杂与学校安全隐患的矛盾。

4.1.3 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的多元途径破解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4.2 建议

4.2.1对学校体育设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核实学校体育设施项目种类、场地数量、开放情况、收费标准、管理模式等情况,并建立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情况数据库。

4.2.2 加快政策执行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4.2.3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学校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明确开放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责任,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安全。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广州:广州市体育局,2015(3),2.

[2]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Z].广州: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

[3]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Z].广州:广州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11月.

[4] 广东省135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EB/OL].(2007-05-17)[2015-04-08] http://news.sohu.com/20070517/n250076680.shtml

[5] 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Z].广州:广州市教育局,2014年7月25日.

[6] 郑富. 关于广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17.

[7]王港,孟庆生. 学校体育场地的基本功能与设计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6.7:78.

(广州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510500)

作者:王钊 王敏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3:

基于WSR分析框架下的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

摘要: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WSR系统方法对体育赛事产品进行层次性分析,从物理、事理、人理特征3个层面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控制和把握相关因素,协调3个层面的均衡发展以提高赛事消费水平,促进体育赛事消费。研究结论:1)不同维度下的影响因素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2)物理、事理以及人理3个层面的各个因子有机结合是促进体育赛事消费效益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3)人理因素的协调是促进体育赛事消费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体育赛事消费;WSR;影响因素

目前,全球范围的体育产业年总值约为5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0%。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体育产业在探索中逐渐发展,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突破0.5%。我国体育赛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体育赛事的举办价值逐渐由精神、政治向经济转型。然而,由于体育赛事举办的盲目性,致使赛事出现入不敷出运营惨淡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全球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仍面临着严峻的金融考验,经济仍处在紧缩状态,居民收入受到很大限制,居民的消费欲望严重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并增加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体育赛事消费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主要还是体现在人为的行动中。然而,当前的研究大都过分强调物理事理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却忽视了对体育赛事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理因素。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赛事消费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100余篇关于体育赛事与消费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并利用WSR系统方法统筹优化体育赛事消费的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层面的因素,抓住影响体育赛事消费的关键因素,制定全面的保护政策,对提高居民消费欲望,增加赛事消费,促进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WSR系统方法论的概述

WSR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简称,是在1994年我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提出的。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其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统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繁杂的系统问题时,WSR有其独到的特性。根据实际情况,借助WSR方法将复杂问题条理化、层次化达到化繁为简之效果,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系统思想。

国外学者将WSR与TOP(Technic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Personal perspective,H.A.Linston)、TSI(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R.L.Flood,M.C.JaeksO)一起列为整合系统方法论。WSR方法论认为,现有的一些系统方法理论从表面上分析那些物理结构或事理结构的问题比较清晰可行,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忽视了人理作用的原因才造成效率低。把WSR作为一个系统,其内涵思想为:决定任何事物的因素都不是单独的,都处于一个目的性、价值性、工具性等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影响事物的因素又总是处于内环境系统之中,如图1所体现。

2.体育赛事产品的层次性

体育赛事的实质是一项营销活动,是从体育赛事消费者的需求入手。通过发明创造,向消费者提供体育赛事产品并与之完成产品和价值的交换,让顾客的需要得到满足。有些学者将体育赛事产品视为消费者满足欲望和需求的一种物质。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所有产品均可以分为核心价值或效用、有形产品(式样、品牌、名称、包装等)、无形产品(服务或利益)3个层次,并认为这3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将菲利普·科特勒的产品层次学说与体育赛事结合研究,体育赛事产品可分为核心价值、基础产品、附加产品(实购、观赏、派生、冠名等需求为目的的相关衍生品)和外部产品4个层次,如图2所示。赛事产品的层次性的确定更好地反映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动机的多重性,同时也直接客观地显示出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本文将WSR作为一个系统工具,结合赛事产品的层次性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研究,为分析影响赛事消费复杂因素提供可靠地依据和工具。

3.依体育赛事产品特性对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由内、外2层构成。内层因素是消费者消费动机的主要决定因素,决定着体育赛事外环境的发展趋向,是影响体育赛事消费的核心因素;外层因素是消费行为的承受者,限制着内部消费的规模和效益。有关外层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较深,如宋杰的研究认为外部因素通过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消费实践,以开拓体育赛事消费市场,促进外部大环境影响因素的改善及作用力度。相反对内层因素的研究还甚少,所以笔者将从内层影响因素的研究人手,利用WSR系统方法论统筹优化各影响因素,使体育赛事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外层人理维度包含关系协调、评价、机制等;物理维度包含体育学、美学、建筑学、历史文化、系统工程等;事理维度包含体育探险、体育观赏、体育健身、体育休闲等。内层人理维度包含人文环境、社会因素、消费观念等;物理维度包含体育赛事本身、大众传播媒介、市场等;事理维度包含组织与开发、制度保障、营销与管理等,其总体结构示意见图3。

3.1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物理 (w)维度剖析物理是指物质运动和技术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是象征着本体论(Ontology)的客观存在(自然、社会、具体、抽象),包括物质及其组织结构。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物理中包涵具体的体育赛事、抽象的市场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

3.1.1体育赛事本身是体育赛事消费的源泉 体育赛事是一种可以通过金钱这一介质在市场上进行其价值交换的客观存在的商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既有无形的精神价值,又有有形的物质价值,可以被人们消费和利用。作为一种商品其必须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体育赛事项目必须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参与性,这些因素同时也体现着体育赛事基本性质。一般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全过程,从最初对产品或品牌毫无印象开始,经历“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培养欲望-形成记忆-促成行动”5个依次推进的环节,即注意、兴趣、期待、释放和回味5个阶段。在赛事的营销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贯彻“引人注目-使人感兴趣产生消费欲望-形成记忆-转变为消费行动”的原则,让体育赛事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实际,适合更多的人群。在赛制的安排上要适合现代观众的欣赏特点,科学地增强赛事的地方特色,增加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及娱乐性,使之实现“体育赛事-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再次消费体育赛事”的循环,这样才能最终促成消费者的消费。

3.1.2市场是体育赛事消费的动力 从经济学上讲,市场是供给与需要的矛盾统一体,是买卖双方关系的总和。体育市场是以体育服务为宗旨,具有显著体育特征的专门市场。体育市场的交换对象是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物质产品,体育赛事消费分为有形消费和无形消费2种。通过提高有形消费促进无形消费,强调有形市场带动无形市场最终发展成有形与无形的统筹兼顾,促进体育赛事消费。从内涵来看,体育市场包含着体育赛事资源、赛事的组织与开发和良好有效的营销与管理策略。从逻辑关系上看,消费是市场的指挥棒并受市场的影响,有怎么样的消费就有怎么样的市场。

对比NBA和欧冠,两者不仅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同时为了保障其经济市场运作的地位和利益还享有反托拉斯法的豁免权,这样的举措更好地保障了品牌参与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反观我国大规模的体育赛事,例如中超、CBA、排球职业联赛等也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尝试进行了一些全面的市场开发,但尚未形成长期的整体品牌规划和市场推广,而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组织方更没有提供针对赛事品牌保护和赛事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文件。我国的赛事组织者和管理机构缺乏营销与管理策略、缺乏从长期品牌战略出发的各项战略措施和规划,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对于赛事市场特别是赛事消费市场的培育保护不够,难以维持长期的购买力和市场发展推动力,忽略市场培育的开发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借助政府提供的制度激励以完善体育市场,导人私营资本。实行市场培育与市场开发并举的战略目的是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和参与体育赛事,扩大消费人群,活跃市场文化。此外,还应加大市场投资力度,制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优质的交易和服务环境,培养消费者获得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文化素养,丰富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使体育赛事的消费得到持续稳步增长。同时作好长期的品牌规划,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的持续发展,使品牌参与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赛事的消费。

3.1.3大众传播媒介是体育赛事消费的途径 21世纪的社会正处在知识型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广泛、迅速。大众传媒作为体育赛事消费文化的输出机,在体育消费过程中起着传播体育信息的作用。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与大众传媒的联系十分紧密。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让人们可以零距离地接触体育赛事,也让消费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体育赛事,增加他们对体育赛事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促使人民去积极的参与体育赛事,达成体育赛事消费的认识,为我国体育赛事消费做出积极贡献。

在体育赛事的期待期,人们对待体育赛事的情感和消费行为受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有效途径缩短了体育赛事与人们的社会距离,广泛吸引社会的注意力,实现赛事注意力经济的创收。在体育赛事的释放期,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媒介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水平与传播技术促使人们自觉参与到体育赛事中,充分挖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经济。而在体育赛事的回味期,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高端的传播技术创造出精彩的比赛画面,强化消费者在参与体育赛事过程中的美好印象,促使消费者再次消费体育赛事,充分开发体育赛事的“回头经济”。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以视频、微博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超过平媒,成为企业投放广告的“热门地带”,应拓宽大众传播媒介,抓住网络业发展和日趋成熟的契机,完善赛事网络平台,联合网络电子销售、微博销售这一现代化超新兴的传媒途径。加快转播技术的创新实现赛事转播的智能化,制作精彩震撼的比赛画面,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潜力。宣扬普世的价值观,宣扬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以进一步增加体育赛事消费。

3.2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事理(s)维度剖析事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原理时参与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层面上。亦指人做事时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它是围绕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目的而开展的宣传、策划、组织、指导、服务等职能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互动程序。

3.2.1统筹完善营销与管理策略 成功的体育赛事营销与管理可以促进体育赛事消费,可以促进体育赛事自身的质量和文化气息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体育迷们进行体育赛事消费,还可以提高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认知程度,增强人们参加体育赛事活动动机,带动其它关联产业的繁荣,促进消费者对体育赛事的消费。

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知识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于体育赛事的认识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体育赛事消费观念类型的分类可分为娱乐消遣型、群体归属型、社会尊重型、时尚个性型和自我实现型这几类。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其对待体育赛事消费认知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消费目的。根据消费群体和项目差异选择营销对象,并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再根据不同社会人在消费体育赛事的不同时期的消费观念分类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模式,与商家互惠互利,商家则提供优厚的赛事资金助其提高知名度和感召力,创建品牌赛事(恒大集团的成功即是典型案例)。另外,还可通过创造有特色的产品和眼务,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善世、公平公正的形象,使得体育赛事具有连续性和趣味性等亮点都接近?肖费者的需求动机,让消费者主动地去消费体育赛事。

3.2.2提高赛事资源组织与开发效益 体育赛事资源是体育赛事消费的核心,也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它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如电视转播权、冠名权、广告、商业比赛、赞助、门票、网络等,且在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的期待期、释放期和回味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加强对中国奥委会的会徽、会标,全国性综合竞赛的会徽、会标、吉祥物等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

精彩赛事并非是品牌赛事,但品牌赛事必定是精彩赛事。在我国体育赛事表现出资源匮乏、市场效益低和开发利用不平衡性、单纯的体育赛事消费范围狭窄等特征。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也只由体育赛事组织者、开发商、赞助商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合作开发,缺乏成熟的运作技术和营销策略。各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基本上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是当地体育局主管,首席执行官管理赛事运营。这种管理体制与我国的当前体育组织现状密切相关,职能界限划分不明显,多方机构协调不利,管理体制不顺,科学规划不足,投资主体混乱,导致多方管理职责难以全面落实,无法对整个体育赛事实施有效的挖掘和管理。因此我国应加强体育市场的调研,整合各大体育赛事资源,在保持体育赛事本身的性质和纯洁性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引进商业化的市场机制,扩大体育赛事产业及其相关产品、服务的创新开发。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对非体育系统、非公有制成分投入项目产业的限制。提高体育赛事品质、改善赛事服务质量、缔造精品体育赛事、打造地方特色赛事,建立效益投资体系。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加强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体育科技进步,使体育科技工作更好地为体育赛事发展服务,坚持“科技兴体”战略,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精彩的体育赛事。

3.2.3加强制度保障,兼顾各方利益 目前我国尚未有以立法形式出现的体育经济政策,只有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赛事方面的法律l生政策更不健全,尤其有关赛事消费的政策制度还很单薄。从政府保障性制度上来看,体育赛事组织的利益保障制度,公平交易制度,消费者消费安全保障制度的制定不够健全,不能保护赛事组织者的切身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在体育赛事转播制度上,体育赛事采用多元竞争赛事转播制度,不能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只有在各方利益都受到保护时消费者、组织者及开发商才敢于去创新的组织体育赛事,只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保护性政策法规,1)为赛事组织者和开发商提供资金和政策的奖励,保障他们的最基本利益,促进消费期待期的赛事消费增涨。2)制定大众传媒权利政策法规,明确大众传媒的权利与义务,加强赛事的转播与宣传,促进赛事消费过程中回味期的消费增长。3)制定一系列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体育赛事消费者的消费权利,才能促进释放期的赛事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3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人理(R)维度剖析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通常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解答“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其内容包括人、群体、关系、感情、利益知识等为人处事的道理。关注涉及系统项目中所有团体之间的主观关系,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结合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来把人组织在一起进行有效开展工作的方法。本文在体育赛事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从个人、群体、关系的因素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3.3.1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培育是体育赛事消费的源动力 消费观念是基于体育赛事对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进行考虑的,并且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图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观念影响人们对体育赛事的选择。消费观念越超前则选择的赛事越时尚,消费观念滞后的消费者只能从消费体育赛事的需要选择。2)消费观念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赛事场馆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选择,如体育场舒适度高,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体育场馆。相反,消费观念滞后的消费者则感觉体育场馆和相关的体育用品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不高,重要的是自己精神得到了放松且愉悦了身心。3)消费观念影响人们对体育赛事的消费预期未来和预期消费。

面对当今时尚消费时代的现状,可以采取“跨位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并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创新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缩短流行周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时尚消费观念。

3.3.2社会因素是体育赛事消费的催化剂 社会因素是指消费者周围的人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以参考群体、家庭以及角色和地位最为重要。参与群体就是影响1个人态度、意见和价值观的团体,可分为2种:1种是亲人、朋友、同事等;1种是运动英雄、体育明星等,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班杜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偶像可以被视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榜样,他们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关于个人崇拜现象,美国曾作过1项“谁是你心目中最崇拜的人”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著名NBA球星“飞人”乔丹位于榜首。哈佛大学的2位经济学家豪兹曼和伦纳德对这种“乔丹效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乔丹至少对20%的销售产生了直接推动,主要包含来自于观看赛事、NBA官方授权的球衣、帽子和纪念品的销售收入。美国《财富》杂志中也曾指出,从1998年开始,乔丹效应就持续发挥着迷人的魅力,这使得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增大到130亿美元。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劲的追星力量来支撑,体育明星偶像化,会使更多的人注意并参与到体育赛事消费中来。在体育这一领域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消费者追崇的目标和方向。人们从关注自己的偶像到追崇偶像所在的体育赛事,进而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消费体育赛事产品。因此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赛事品牌,增加赛事影响力,提高大众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而这种关注与参与正是体育赛事的消费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

除明星效应外,在生活中消费者的从众与攀比心理是极其强烈的,亲戚朋友是消费者经常生活在一起的,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与消费观念会受到亲戚朋友兴趣爱好的直接影响。据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只有极少的个人愿意自己独自买票去观看比赛,他们更愿意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去观看比赛,甚至一些人把相互拜访变为一起去观看比赛,把体育场当成朋友聚会的场所。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因素对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的影响。赛事的组织者、开发商和赞助商应全面的包装体育明星,提高和树立正确的公众形象,为消费者传递正能量。与此同时还要普及群众体育知识,活跃体育赛事的文化,使消费者在消费体育赛事的各个时期都受到积极影响,促进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

3.3.3人文环境是体育赛事消费的支撑力量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宗教信仰、认知环境等。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理论认为体育赛事是人文环境的一部分,是可以满足居民需要的一种文化符号。人文环境影响着人们对待体育的观念、行为和心态,而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消费者的体育赛事消费动机。

体育赛事作为可以满足居民需要的文化符号,其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人文环境的差异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着最终的受众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走进一个体育的时代,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体育。欧洲各国的足球联赛、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赛以及网球、赛车、高尔夫等体育赛事都在伴随着人们度过每一天,并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赛事消费需求表现尤为突出,各国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对体育赛事都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消费观念并参与到体育赛事和消费中,这一“叠加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体育赛事消费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普通消费者的思想文化教育,组织更多的利于活跃和宣传文化的活动,改变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的观念,从而形成独立的文化教育体系及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系统。

4.结语

体育赛事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影响体育赛事消费因素的层次性,而不同的层次维度下的影响因素对赛事消费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体育赛事消费的主体包括观众、电视传媒、博彩机构、企业和网络等,虽然消费主体不等同于人,但最终的消费者还是人,而不同的消费者人群所处的大环境又决定了消费者对体育赛事消费的态度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因此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借助WSR系统工具分析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并抓住当前时期不同社会环境消费者的主观臆想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以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赛事消费的最大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作者:铁钰 代长义

上一篇:新人销售计划下一篇:被忽视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