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展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发展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环境整治方案探讨

摘要:本文对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环境污染状况以及治理状况进行分析,总结行而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并对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的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环境整治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39

Key words: Hardware; industrial gathering;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1 小五金工业聚集地基本环境概况

1.1 环境污染影响严重

小五金工业集聚地产品以民用五金零件为主,如地弹簧、五金装饰品、锁类、铰链、支架、卫浴五金等。根据相关部门的调研资料,小五金集聚地企业根据生产工艺及排污类别主要分为三大类,详见表1。

1.2 環境整治困难重重

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环境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但是在整治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困难。首先,小五金行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政污水、供电、交通等方面相对薄弱;其次,小五金企业多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分布于工业聚集内,给环保部门的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1];第三,大部分小五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利润不高,单个小企业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及污染治理。

2 小五金企业污染治理措施综述

2.1 水污染防治措施

小五金行业酸洗、碱洗、磷化等表面处理工序产生一定量生产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pH、COD、石油类、总磷、SS等。其水污染防治措施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对于无污水处理设施和能力的小五金企业,可考虑设隔油隔渣池,并将收集到的废水定期运至专门的工业废水处理单位进行处理;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能力的小五金企业须严格执行当地的废水排放标准限值方可排入附近水体。(2)加强水重复利用率,实行一水多用。对于用水质量要求不高的清洗工序可通过污水回用、逆流漂洗等节水型工艺,减少废水的产生量。(3)实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流。为了减少污水处理运行成本,未受污染的间接冷却水回用后可作为清净下水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的污水可进行分类收集处理。

2.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小五金行业表面处理工序产生大量酸/碱雾,喷漆工序产生有机废气,喷粉工序产生工业粉尘。对此,产污工序应设立局部气体收集管道及集中净化装置:如针对酸/碱雾可采用喷淋吸收塔,针对有机废气可采用活性炭吸附装置或UV光解净化 装置,针对工业粉尘可采用布袋除尘装置[2]。

2.3 噪声及固废污染防治

生产设备运转噪声若影响附近居民、学校等敏感点的正常生活时,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布局高噪声设备、使用低噪型设备。

为满足《一般工业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小五金企业应采取以下固废污染防治措施:固废进行分类收集、规范处置;漆渣液、废矿物油、废酸碱等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雨棚、围墙或围堰,地面作硬化防渗处理,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外要设置危险废物警示标志,危险废物容器和包装物上要设置危险废物标签。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资质单位处置。

3 小五金聚集地区域环境整治建议

3.1 加强环保思想的宣传

政府主管部门可深入开展污染整治宣传,做好小五金企业负责人的思想工作,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环保整治认知,正确理解开展污染整治与新形势下行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树立先进标杆,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予以宣传推广。

3.2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可通过加快城镇污水设施、供电、供水及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设立五金创新技术平台等设施优化小五金聚集地的发展环境。

3.3 鼓励区域产品升级转型

通过减免税费、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扶持政策鼓励小五金企业抓住机遇,对科技含量不高的单一产品进行升级转型,发挥五金产业集群的优势,为高端产品提供零部件配套服务。

4 结语

小五金工业聚集地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企业环保生产线的建设,环境整治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林.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6,(07):111-112.

[2]马国强.武义江工业磷污染整治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01):101-102.

收稿日期:2017-4-20

作者简介:莫大富(1986-),男,本科,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社会服务类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监理。

作者:莫大富 罗鸿玲

第2篇:要用硬措施来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

“我省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执法不廉、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作风不正以及效率不高等方面,根本原因还是执法队伍的素质问题、观念问题。”“在我们的软环境面前,有的企业给卡死了,有的商人给卡跑了。”“整治软环境要把典型事例拿出来公开通报处理,以警示教育他人。”“要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定期检查,要用法律、制度等硬性措施……”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省监察厅厅长高金祥所作的《关于全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引起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热烈审议。

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富有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软环境建设是有成效的,变化也是明显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宪强对我省软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刘仰义委员认为,省委、省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上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对于推动我省国企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审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全省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推进,在整治中不断优化,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省软环境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组成人员认为这是我省采取了如下有利措施的结果。(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为整治软环境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2004年10月,省委、省政府组建了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领导小组,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全省9个市州及所属县(市、区)也都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软环境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二)加强宣传教育,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几年来,省软环境办、省纠风办等部门协调各新闻媒体开办了聚焦软环境、政行风和软环境热线及关注软环境专栏,构建了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四位一体的宣传格局。(三)加强制度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省委、省政府专门作出了“不准乱收费、不准乱检查、不准乱处罚、不准乱摊派”等为内容的“十不准”规定,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转变职能,规范行为,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努力打造阳光政务;不断深化审批收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省政府先后两批下放了876项权力,取消收费项目29项,降低收费标准117项;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使一大批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纠正和解决;清理规范中介机构,推进“诚信吉林”建设。(五)严肃查处涉软案件,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全省各地软环境办认真受理企业、群众投诉,及时查处破坏软环境问题,形成了涉软案件直诉快查速结的办案机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和司法活动,使企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得到了遏制,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感得到增强。

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张国珍委员说,我省的软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兄弟省区市相比,还存在着标准不高、效益低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邢利发委员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从实际生活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来看,我省软环境问题还不理想,不令人满意。”组成人员在充分肯定全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开诚布公地指出,我省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振兴的意愿和要求相比,我省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抢抓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新形势。

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还不够强。我省在软环境方面存在的差距,从根源上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树得不够牢,思想解放不够到位。突出表现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滞后于发展的需要,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干部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缺乏攻坚克难、拼博奋进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是行政执法随意性比较突出,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还没有完全转到服务上来,衙门作风表现得还比较突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在执法中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有的属于粗放型执法,有的甚至属于野蛮型执法,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的执法人员出于一己私利,不给好处不作为,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司法人员以权谋私,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有的案件审判和执行久拖不决,有的则“速办速决”,有的甚至枉法裁判。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优,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从需求看,我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优,政策“中梗阻”现象仍比较严重,民营企业融资难、维权难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市场准入的问题上民营经济受歧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金融系统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大,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四是企业负担依然较重,“收费养人”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办公经费需要;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靠收费罚款支撑自收自支单位,由此导致一些单位以收费代管理,以执罚代执法,只收费不服务,只罚款不教育。

软环境的整治需采取过硬措施

“整治软环境对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项工作应当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的话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愿。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组成人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在“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深入推进“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效率型”机关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重点是教育那些掌握资源和权力部门的干部,培养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着力强化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不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护商、扶商”的人文环境,为我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服好务。

——要进一步强化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着力健全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脚踏实地常抓不懈。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要继续加强对整治软环境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在整治工作中把创新机制、规范管理贯穿于全过程,努力推动软环境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目前,省软环境办仍是临时机构,省政府应尽快研究解决省软环境办的设置问题,确保其能够进一步履行好职责。

——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和司法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决策公开,稳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逐步推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不断深化基层政务公开,提升政务大厅管理和服务水平,彻底解决“前店后厂”问题,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依法办事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规范的行政执法机制,着力解决执法中刁难设卡、态度粗暴、以权谋私等现象。要进一步加强“诚信吉林”建设,要努力建立“诚信政府”和“诚信企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企业的可信度。要进一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少数司法人员作风粗暴、脱离群众和司法不公等问题。当前要围绕平安吉林建设,切实搞好集中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金融诈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对涉软案件,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各地、各部门应抓紧制定与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的实施意见》相配套的政策,并进一步加大对落实有关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大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制定和采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和措施;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有关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整治活动,对影响和破坏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

——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围绕重点工作搞好服务。要进一步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对各类年审、年检和经营性收费项目,从加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该取消的取消。要认真规范执收、执罚行为,采取“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管理、政府统筹”的管理模式,实行“收缴分离”。要不断深化机构改革,撤并那些靠收费罚款支撑的自收自支单位,分流富余人员,积极研究,定期解决“收费养人”的问题。凡需保留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应由财政全额拨款。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围绕全省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调整完善各项政策,着重解决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开展跟踪服务,特别是要精心培育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主动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好涉及民生的每一件实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继续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实行综合治理,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构建和谐吉林的关键部分。”这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心声,他们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这一项工作,以促进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晨 忠 刘禹山

第3篇: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谱写小城镇发展大文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两个高水平”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基础工程,也是2017年杭州市必须打好的“六场硬仗”之环境整治硬仗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部署了许多新战略、新举措,赋予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我们要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认识,以更加务实扎实的工作打赢硬仗,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杭州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第一,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论断,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的实践意义。第三,党的十九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绝不仅仅是扫扫街面、刷刷墙面、装装店面,而是要牢牢把握“让城镇环境美起来、让居民生活好起来”这一根本要求,兼顾当前和长远、面子和里子、保护和发展,以规划设计引领、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六大专项行动为重点,切实解决好群众环境之所求、民生之所急、发展之所需。推进过程中,要做到“四个优先”:

一是基础设施优先。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小城镇新一轮发展的瓶颈。“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断头路”等乱象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我们要以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加快道路、通讯、水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该规范的规范,该落地的落地,该提升的提升,有效改善城镇面貌,不断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二是公共服务优先。现在小城镇之所以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居民生活不方便。要持续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双下沉、两提升”等举措,合理引导和推动城区、县城的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小城镇延伸,切实解决历史欠账,优化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在小城镇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三是拆迁安置优先。这次纳入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小城镇,不少也有拆迁后实物安置任务。要参照城中村改造提升的做法,把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同步规划建设安置房,原则上要在拆迁后半年内开工建设安置房。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拆迁安置房的质量、结构和设施配套,确保安置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让群众放心。

四是产业发展优先。小城镇发展要有活力、可持续,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产业。我们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倒逼,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低小散”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整治,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该舍弃的坚决舍弃;另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基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小城镇发展打开新空间,为居民就业增收提供新渠道。

坚持讲好小城故事 推动历史、现实、未来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理解,就是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吸收好外来文化,创造好新的文化。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打造每个小城镇的特色和亮点,讲好感染人、打动人、吸引人的小城故事,让更多小城镇脱颖而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严守生态、文化等底线,既要注重延续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格局肌理,又要注重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保护;既要抓好老街、老宅的保护,又要捡起古树、古桥等历史文化碎片;既要加强对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的挖掘整理,又要做好舞龙、剪纸、竹编、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小城镇古民居的原住民不能全部迁走,因为只有一代一代的人住在这里,一代一代的故事传下去,才能让小城镇有历史传承。要坚持守正出新,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手段、传播方式,推动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人们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体验。

二要处理好环境整治与素质提升的关系。小城镇的精彩历史是人创造的,小城镇的现实环境问题是人造成的,未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要靠提高人的素质。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深入推进“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文明行动,引导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推进小城镇环境整治的過程成为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过程。

三要处理好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的关系。每个小城镇都要着眼市域“一张图”,着眼实施“拥江发展”战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等资源禀赋,找准自身在县域、市域乃至省域中的坐标方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市场运作,接地气、聚人气、拢财气,努力推动特色发展,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方面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坚持系统思维 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决不能画地为牢、就事论事、单打独斗,必须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指导和推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着眼全局、全面发力、又好又快。

一要环环相扣。目前,149个小城镇的整治规划已全部完成,能不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把蓝图变为实景,还要看规划的执行、建设的水平、管理的能力。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各相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加强沟通、强化互动,弘扬工匠精神、追求质量高线,确保规划能落地,实现建设高水平,推动管理上台阶。对工作缺位、配合不力的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避免过度城市化,建筑风格要避免“西洋化”,开发不要过度商业化。

二要区域联动。坚持以点带面、全域治理,在抓好主要入口、主要街道、步行街巷、街头广场、公共建筑等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基础上,推动整治从中心地带向镇郊延伸,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缝衔接,确保全范围无污点、有亮点。对于线杆治理等跨乡镇的整治任务,区、县(市)层面要统一协调,做好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

三要整体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要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危房治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在力量配备、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督查考核等方面加强统筹,确保取得最佳综合效益。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政府、市场、居民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既不能增加群众负担,也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集聚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好具体职责,更好发挥政府主导、块抓条保的作用,切实担负起小城鎮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标准、监督、管理等工作职责。

二要坚持群众主体。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平台”,落实“四问四权”,丰富“街长制”“河长制”、志愿者等载体,做到重大方案共同协商,矛盾纠纷共同解决,长效管理共同落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希望解决的问题,要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对群众一时不理解的措施,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整治工作中的矛盾纠纷,要综合施策、多方调解,特别是要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变阻力为动力。特别是对出租房、门前“三包”、交通秩序等管理中的痼疾顽症,要鼓励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在商量着办中把事情办好。我们推行“数字城管”,就是要让老百姓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在参与管理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真正实现市民和城市一起成长。

三要坚持社会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无论是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加强管理,各地各部门都有探索,也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值得借鉴。比如,在资金筹措上,在通盘安排用好财政预算、专项补助、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的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项目打包、放宽门槛、科学定价等办法,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要坚决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要坚持党建保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能取得今天的成效,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这是杭州城乡建设成功的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同志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我们要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载体,结合“百千万”蹲点调研和“三提一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中锤炼作风、增强本领。

作者:赵一德

第4篇: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统,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高促进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升统计监督和服务质量,营造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务环境,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结合统计工作实际,特制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工作方案》,以确保此次活动扎实有序推进。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县委提出的“建设一流的都市南部新区、新型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认真组织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统计观念和统计职能,以提高统计队伍素质为核心,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为重点,促进统计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运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对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加快统计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的政务环境。

二、目标任务

县统计局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一项,主要是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县局主要职责仅仅是组织和代训,最终审批权在山西省统计局,我局将在行政审批职责内减少相应环节,压缩时限,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一)整治思想环境,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县统计系统开展优化政务环境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找准当前我县推进系统中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坚持改革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扭转不愿负责、不敢负责的工作态度,着力克服不思进取、小成既满的惰性思想,自觉地把全县工

作大局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工作创新上有新突破;深入查摆工作中有碍经济发展的思想表现和行为方式,有针对性地整改存在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力争在工作推动上有新进展。

(二)整治执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一是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09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财综〔2010〕20号)要求,认真清理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切实规范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务费的收费行为。二是转变执法观念,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树立预防、监管、教育、服务与惩戒并重的执法理念,继续加强关口前移工作力度,全面强化对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服务与指导,选择重点企事业单位通过“统计法制讲堂”等多种形式督促统计工作规范化,夯实基础建设,明晰指标填报,严格报表审核,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三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工作流程,严格设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程序,减少权力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三)整治工作环境,改进机关作风。全县统计系统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省纪委发布“五个不准”、市纪委发布“八条禁令”等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模范执行工作纪律,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效能问题。对各级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对近年来群众反映的有关发展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梳理,着力加以解决。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要畅通沟通渠道,做到即来即办、及时反馈。

(四)构建监督平台,规范权力运行。一是构建决策监督平台。将健全决策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

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定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要求追究责任。二是构建信息监督平台。通过适当渠道向社会公开项目批件及其审批进度,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构建责任追究平台。根据统计部门工作特点,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对滥用职权、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动员与自查自纠阶段(5月—6月)

1、开展宣传动员教育活动。对我局“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进行思想发动和安排部署,开展教育活动,切实把干部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2、制定工作方案,组将工作机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对标,学习借鉴全国、全省、全市、全行业政务环境最优、效能最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成立“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领导组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担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组织协调、督导检查。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考核及资料整理等。

日常工作联系人:XX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3、开展自查自纠。全面开展“四查四看”活动。一查本单位设置的审批项目是否合理,看应当下放的事权是否下放,应当简化的审批环节是否简

化;二查执行上级政策法规、决策决议的情况,看政令是否畅通;三查机关履行工作职责和干部精神状态、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情况,看机关干部是否存在作风不正当、工作不实等现象;四查公务人员办事情况,看服务理念、办事效率等方面是否适应发展需要,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就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向社会和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同时公开整改方案,接受群众监督。

(二)集中治理阶段(6—11月)

1、公布涉企收费事项和标准,规范行政处罚程序。认真清理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行使程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2、制定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符合效能政府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针对工作流程变化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1、总结工作。对集中开展的活动情况进行“回头望”,寻找差距,制定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要通过活动,力求“三风”明显改进,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牢固树立;行为规范、管理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对活动成效和不足之处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成功经验要制度化,存在问题要提出解决办法,巩固整治成果,确保工作实效。

2、建章立制。针对问题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行政审批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发展环境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展环境建设的有效性、规范性和长期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机制,切实抓班子、带队伍、抓落实、提效率,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加强监督,明确责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活动的质量;立足实际搞整改,注重与统计工作相结合,确保活动取得切实效果。

(二)强化舆论宣传。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好动员大会,深入宣传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形式,持久深入地进行发展环境整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确保整治实效。在整治工作中,依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深入查找存在的发展环境问题,力争通过整治,使我局发展环境明显改观。

第5篇: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的决策部署,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服务发展,乡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3月起到明年年底,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建设环境整治,实现经济建设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治安环境整治,实现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实现城乡面貌明显好转;加强诉求环境整治,实现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全乡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形成发展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具体负责整治行动的组织联络、综合协调、目标分解、情况通报、督查督办等日常工作。各科室、各村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打好综合整治总体战;各村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承担好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整治方案,“一把手”负总责,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保障到位。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利用标语、横幅等载体,加大对整治行动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整治行动,

同各类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要积极配合县宣传部门深入挖掘整治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对查办的重大、典型案件,要配合其开展专题报道,达到处理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确定专人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及时报送整治行动有关信息。

(三)加强督促检查。乡党委政府将发展环境综合智力工作纳入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制定考核办法,逗硬奖惩。乡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6篇: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工作方案

市编办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总体目标,着眼于解决我市政务环境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四整治、四构建”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根据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并办发[2011]19号)要求,结合我办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我办“围绕一个主题,抓好三大目标,树立四大标杆,细化分解29条责任”的工作思路,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着力点,以整顿干部队伍作风、完善工作制度和提升服务水平为重要抓手,对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努力打造机关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的政务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努力清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四个转变,逐步建成公开公平、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1 (1)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核心,在管理理念上向法治理念和服务理念转变。着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做好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工作。一是研究政府职能转变方向、重点、途径;二是研究各层级政府的功能定位,明确各层级政府职责重点和权限;三是研究理顺各层级政府之间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四是研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问题;五是研究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改进工作作风。(机关处、县区处、政策法规处)

(2)积极推进行政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完善决策程序,修订政府工作规则,推行专家咨询制度,积极推进政务运行公开和重大事项社会公开制度等,探索建立行政问责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机关处、县区处、综合处、政策法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3)积极推进政府由管理审批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以制约和监督行政审批权力为核心,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不符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原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其他方式运作的项目;对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可以达到管理目的,而不必设立审批的项目;对多个部门或环节重复交叉审批,增加行政成本和管理相对人负担的项目等,要本着“应减必减”、“该放

2 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及政府对社会和市场的干预。(机关处、政策法规处、县区处、事业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4)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向人本文明转变。重点理顺各层级政府行政执法间关系,合理划分事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执法机构和队伍,积极推行综合执法改革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关处、县区处、政策法规处、事业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成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事业机构。

(5)明确改革目标,抓住改革关键。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政府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动力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事业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顺,制约社会事业发展和有效提供公益服务问题;二是着力解决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直接具体管理,造成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事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问题;三是着力解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僵化落后,小团体利益膨胀和趋行政化明显等问题。(事业处、机关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政策法规处)

(6)积极推进绩效管理,管理手段向多元化转变,管理队伍向精干优化转变。一是引入绩效评估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政社分离,率先改革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在大部分转企中介类、服务类事业机构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实现

3 公共服务多元化。二是推行事业机构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实现民间化和自治性。三是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载体优化干部结构。(事业处、机关处、县区处、监督处、政策法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7)强化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一是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准确把握事业机构发展方向和我市事业机构状况,加强工作经验交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实施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强化社会公益作用,逐步实现事业机构设置科学、名称规范、职能清晰、经费适宜、编制合理、内设精干、分类准确、效益明显。三是研究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的鼓励措施,以放宽准入、财税优惠、特许经营、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事业处、县区处、政策法规处)

(8)加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和实践,推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探索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法人治理模式,最终形成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事业机构现代运行新模式。(事业处、县区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政策法规处)

(9)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标准化管理研究,分行业、分类型出台部分标准。(事业处、县区处、政策法规处)

(二)继续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优化执政资源配置,着

4 力解决严格控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遵循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立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调整”16个字,改革思维定势,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效能化、法制化迈进。

1.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问题研究。

(10)开展宏观管理研究。一是建立管政策、管标准、管总量、管结构的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及与财政配套与组织、人事衔接的制约机制。二是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根据部门“三定”和事业单位职责,采取跟踪督导、职能审核、法人年检、群众测评等方法,探索建立对部门或单位履职情况的监督评估体系。三是根据评估情况,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严格审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对机构编制进行合理调剂,实现机构编制五年内不突破。(事业处、监督处、综合处、政策法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11)加强“实名制”管理。以黑龙江省为标杆,实现机构编制监督关口前置,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的状况,完善“实名制”管理程序和手段,逐步建立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个人编制证、实名制信息数据库、机构编制台账为载体 “四位一体”的数据详实、信息全面、功能多样、管理科学、上下联动的机构编制实名

5 制网络化管理体系,使我市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监督处、综合处)

(12)完善编制使用核准制度。在管住的基础上,率先实行结构化管理,严格按照核定的结构比例,审核用编计划,提高编制使用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创同行业一流业绩。同时进一步改进编制使用审核工作流程,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监督处)

3.强化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3)一是实行全程化监督管理,严格审批前后监督检查。建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综合协调制约机制,重点解决超限额设立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超职数配备干部、擅自提高规格及混编、混岗、条条干预等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事后纠错和事先预防教育机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三是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以“12310”电话举报、网络举报、传真举报、来信来访举报等“五位一体”的社会监督平台。(监督处、综合处、事业处、机关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14)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大督查机制,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及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监督处、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15)建立各开发区、园区的编制管理定期备案制度。各开发区、园区每季度按要求上报其所属机构编制使用情况及人员实名制变动情况。(监督处)

6 (16)建立健全县级党委政府领导机构编制责任追究制和业绩考核制度。明确县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机构编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并把抓机构编制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县区处)

4.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7)树立法制意识、服务意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要求办事,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5.积极探索标准化管理体系。

(18)积极探索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研究制定各类机构编制设置标准,实现用标准核定机构编制的目标。一是进行要素研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单位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人口数量、地域面积、交通状况、社会治安、行政层级、改革力度、办公自动化程度等多种因素,逐步研究和制定机构编制的标准。二是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摸清国内情况,逐步制定切合我市实际的机构编制标准。三是通过深入细致研究和开展试点活动,对现行机构编制标准逐步进行合理修改完善。(事业处、机关处、监督处、政策法规处、综合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6.强化行政机构及事业单位台帐管理。

(19)做好太原市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台账更新、补充、完善工作,做到底子清楚、基础扎实,为日常机构编制工作提供精

7 准依据。(机关处、事业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三)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机构编制法制体系,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20)重视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治编、执法为民、服务大局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机构编制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政策法规处、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1)制定和完善机构编制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特别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程序性规定。以南通市等为标杆,拟定切合我市实际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办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办法》等,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政策法规处、监督处、事业处、机关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2)进一步完善“三定”规定,逐步研究以立法形式,对各部门的性质、法律地位、职责权限、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以及领导职数做出明确规定和规范。(机关处、县区处)

(23)跟踪了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执行实施情况,适时提出修改和完善

8 的建议意见。(政策法规处、监督处、机关处、事业处、县区处)

(24)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机构编制决策事项,在发文前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审核,列入日常机构编制日常审批工作程序。(政策法规处、综合处)

(四)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流机关。

(25)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积极倡导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集中培训等制度,形成学习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升党性修养。(机关党支部、综合处)

(26)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完善各级编办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本单位职能配置、内部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二是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三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综合处、机关党支部)

(27)切实加强业务建设。努力学习业务,强化机构编制工作研究,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思维,摆布好各项工作。(综合处、各处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8)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一是细化“三定”规定,健全审批民主决策、内外部分工协调和公文处理办法等规定。二是完善

9 内部工作规则,细化财务管理、安全保密、人事管理、廉政建设等制度规定。三是健全工作责任制,探索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内部督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四是进一步实现政务公开,通过网站、报纸、期刊等多种途径,将机构编制办事制度、办事程序等公开公示,拓宽民主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综合处、机关党支部、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9)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做到工作勤奋务实,服务热情主动,自觉廉洁从政。(综合处、机关党支部、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动员与自查自纠阶段(4月)

1、做好思想发动。召开全办“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切实把干部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2、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订我办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方案,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分解到岗,责任到人。

3、开展自查自纠。查摆制约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务环境优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工作对象、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结合本单位实际,着重开展“四查四看”活

10 动。

(二)集中治理阶段(5-11月)

1、各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要从最迫切、最关键的环节入手,开展层级“对标”、阶梯“对标”和专题“对标”。层级“对标”,就是从处室职责、工作岗位、办事程序、目标任务逐级展开“对标”,形成纵向到底的“对标”格局。阶梯“对标”,就是通过查找差距、制定计划,不断达标、超标,逐步缩短与四大标杆的差距,争创行业领先标准。

2、制定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符合效能政府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并结合机构编制工作特点和实际,针对工作流程变化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1、总结工作。对集中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巩固活动成果。对活动中存在的成效和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成功经验要制度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2、建章立制。进一步建设健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环境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展环境建设的有效性、规范性和长期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此项活动落实到位,成立市编办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处。

11 组 长:雷金根 市编办主任 副组长:张静南 市编办副主任

寇国瑷 市编办副主任 范振会 市编办副主任 冯寅卯 市编办副调研员 吴春福 市编办副调研员

成 员:毛丽民 市编办综合处处长

庞英杰 市编办机关处处长 郝全成 市编办事业处处长 王海鹰 市编办县区处处长 王建功 市编办监督处处长 陈新奇 市编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褚润丽 市编办机关党支部书记 贾瑞琦 市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 冀晓军 市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毛丽民 副主任:徐 艳

惠艳民 刘 鹏

(二)强化工作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机制。要高度重视活动的开展工作,切实负起抓

12 班子、带队伍、抓落实、提效能的领导责任,严抓狠管,对发生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效能低下、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严查严办、主动追究,决不袒护迁就,确保活动深入开展,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强化舆论氛围。要结合贯彻全市“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动员大会精神,充分运用会议、党课、板报、网络、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形式,持续深入地进行发展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0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7篇: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方案

为更好地营造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优质服务质量,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开封市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方案》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营造优质服务环境为目的,以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集中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纪检监察室),主任由纪委书记兼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

三、活动步骤

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统一思想(8月18日—8月31日)

1、学习动员。召开动员会,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文件,学习各级领导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讲话及招商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等,进一步统一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意识。

2、开展宣传活动。局机关和局属单位要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工作范围,将各自承担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理效果、奖惩措施、举报电话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在单位明显位置、服务窗口设置专栏予以公示。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自我整改(9月1日—10月31日)

1、自查自纠。局机关和局属单位要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重点清理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改进影响办事效率的工作程序和环节,查找在执法和服务中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等。

2、积极整改。局机关和局属单位要针对问题深刻剖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严格规范相关制度,活动期间各单位每月4日前向局纪检监察室报一次自查自纠和整改情况。

第三阶段:集中治理,整改提高(11月1日—11月30日)

1、制定整改方案。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查摆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落实整改的时限和领导责任,把整改的内容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2、规范执法行为。一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社会反映和群众举报的有关问题,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经常组织执法执纪人员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和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文件精神,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建章立制(12月1日—12月31日)

1、建立人社局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领导责任制。

2、建立工作协调和社会监督机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投诉,及时协调处理反映的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全体人员要提高对开展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克服畏难思想和松懈情绪。

(二)加强领导。各级各单位要把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摆到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成效。

(三)落实责任。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实主要领导对整治活动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分管科室和单位负责、科室和单位负责人对本科室本单位负责的责任制。

(四)强化督导。局活动办将不定期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对各单位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舆论氛围、自查自纠、优质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通报情况,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二○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第8篇:2010年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方案

2011年市住建委集中整治经济

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全系统上下聚焦发展,服务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加强市住建委系统的效能建设,通过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经住建委党委决定,今年将继续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效能、落实制度和强化监督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基层、夯基础,抓班子、建队伍,抓项目、促发展,抓管理、上水平,抓服务、创一流”的整体工作思想,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下兼顾重在基层的原则,着力解决建设系统中阻碍和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为城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目标任务

1、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深入排查和切实解决委机关及直属单位、服务窗口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结合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大力提升机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机关效能监察,着力查处作风拖拉、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行为。在全系统推行行政问责制,对行政出错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2、重点整治“三乱”行为。杜绝“三乱”现象,严整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向社会公示现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和“吃拿卡要”的人和事要实行行政问责制,对不干事、不管事,特别是重要环节(部位)、重点工程中出现的有损住建委整体形象并造成事故、引发案件的要从严处理。

3、规范行政许可审批行为。确保审批服务承诺制,着力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探索在建设系统内部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审批的途径和办法,做到凡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窗口的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一定时限办结。彻底解决反映强烈的“两头跑”问题和“中梗阻”现象。

三、实施步骤

(一)学习教育阶段(4月上旬至5月上旬)

1.召开动员会议。委属各科室、各基层单位要在全面总结2010年整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召开动员会,对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2.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各单位的整治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要制定新一年的学习计划,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学习时间,严肃学习纪律,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市有关优化发展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软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科室和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

3.组织专题研讨会。机关科室、各单位要采取举办学习交流和研讨会、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在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专题讨论,进一步提升观念,理清思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营造发展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后,各单位干部职工要结合实际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二)自查自纠、整改落实阶段(5月下旬至11月下旬)

1.广泛征集意见。为畅通投诉渠道,设立软环境整治投诉举报电话,并在窗口单位及各相关办公地点向群众公开,主动收集群众意见;设立整治经济环境建设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登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意见;要通过交心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征求上级领导、相关职能单位的意见。

2.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充分运用民主生活会,进行一次大讨论,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的原则,按照“只谈问题,不谈成绩,既摆现象,更挖根源”的总体要求,不遮掩、不怕丑、不怕痛,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通过领导带头自查、干部自我检查、单位内部互查,认真查摆出在本部门、本单位和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明确整改的重点。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查找问题,组织自查自纠:一查政策落实到位不到位,看是否有裁剪、截留、刁难、打坝行为;二查办事效率高不高,看是否有办事推诿扯皮,让办事人“多头跑”等问题;三查执法规范不规范,是否有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四查服务到位不到位,看是否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说的衙门作风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及“吃、拿、卡、要”和权力寻租等问题。

3、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做好落实工作。要按照“出重拳,下猛药,治顽症”的要求,动真碰硬,标本兼治,集中治标,重在治本。各单位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研究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要把集中整治与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与廉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抓住突出问题,加大力度,集中查处,重点整治。整治工作坚持“四不放过”,即对基层、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不放过,重要问题没有查纠不放过,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整治办依据活动方案,对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进行督查;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适时召开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推广经验,通报批评反面典型,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查处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规违纪事件。

(三)总结阶段(12月份) 检查验收,考核评比, 组织好年终专项考核评比,总结表彰。

四、组织领导

市住建委成立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主任刘旭东任组长,副书记黄泽军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监察室、机关党委、办公室、政治部、人教科、审计监察科、法规科、热线中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部,主任李文生、副主任杜艳梅。职责: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相关措施;编发工作信息简报;受理、处理举报投诉;进行检查、督查、评比、总结等。

五、具体要求

1、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各单位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注重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内外结合、以内促外,要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要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贯彻活动始终。

2、畅通投诉渠道,完善投诉机制。整治办设投诉电话和举报箱,投诉电话为3113390、12319(24小时)、(电子信箱:jwzzb3113390@163.com),相关单位都要公布投诉电话和设立举报箱,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设立主管领导和专门负责人,完善投诉案件分析、跟踪督查和通报等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定期汇总、上报、公布投诉情况,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对实名投诉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着落。

3、加强督查,狠抓落实。各单位也要畅通投诉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加大舆论监督,及时查纠,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深入剖析查找原因,使整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住建委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办公室将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方式,组织力量对各单位的整治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检查情况定期通报反馈,对重大事件或被市整治办等相关部门查出问题的,将对所在单位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并对相关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4、深入宣传,造浓氛围。各单位要切实加大对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的宣传力度,在广泛深入动员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内外部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依托各种宣传阵地、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调动各种宣传手段为整治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调,争取系统内外对整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葫芦岛市住建委整治办2011年4月6日

第9篇: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整改方案[定稿]

关于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整治工作

整 改 方 案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整治年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县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关于开展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内容。我局对本局前阶段广泛征集、认真查摆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下一步如何整改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

念不够解放,工作主动性不强;

2、法律服务业管理力度不够,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基层普法工作基础薄弱,普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作风不实,队伍素质还需不断提高。

二、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要进一步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服务,为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的方向。要狠抓“四个提高”: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表率作用,争创一流班子;提高干警队伍依法行政水平,努力锻造一支过硬的队伍,争创一流业绩;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阜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六个转变”:实现人民调解工作,由传统的调解方式、调解定位,向法定调解、规范调解转变;实现普法依法治理由一般号召、简单推进,向突出实效、“法治六进”转变;实现班子、队伍建设由常规管理、一般要求,向依法管理,制度管理转变;实现工作作风、指导方式,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向开拓创新、突出重点转变;实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由封闭指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转变;实现法律服务工作,由常规服务向开拓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 要教育和积极引导干警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激励奖惩机制,增强干警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管理。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治六进”活动,即“法治进机关”、“法治进乡村”、“法治进社区”、“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法治进单位”活动。要在全县农村开展“自助学法活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要全力打造诚实信用型的法律服务队伍,服务为民型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大力倡导顾大局、讲团结、干事业、重实效的机关精神。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教育年活动。

上一篇:宣传品制作管理办法下一篇:各科室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