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革新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而区块链技术已成为颠覆传统金融业的新一轮互联网技术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对分课堂是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PAD三个环节的实施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权责关系,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相辅相成。本文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为例,设立了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框架,提供了一些经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全面有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分课堂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上个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的人数才30万左右,1979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为6%;1989年,高考录取率已经上升至22.6%,录取人数增加了一倍;1999年,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政策引领下,高考录取人数已经攀升到160万人,录取率已经超过50%,达到55.6%;2015年,高考录取人数700万人,这一数字是1979年的20多倍,录取率高达74.3%(见图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时代。

从历年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来看,1990年两个指标的数值略微超过60万人,突破100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而突破200万和300万人则仅仅分别用了四年的时间。(见图2)2014年,383万人的庞大招生规模给所有高校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教学压力。

在大学生人数不断翻番、大学课堂教学依然是“填鸭式”讲授型教学的情况下,大学生源质量的问题,显得颇为严重。饱受诟病的课堂问题诸如“睡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有老师提问的问题、作业都是找“度娘”帮忙,答案千篇一律;所有逝去的睡眠都在大学课堂上弥补了,而且一点也不影响考试,因为大多数老师都会给所谓的“考试范围”。熊培云教授对比了在国内念大学和在巴黎大学上学时的巨大差别:我在国内念大学时,成绩好坏多半决定于我在考前一晚是否强忍悲痛背诵答案,巴黎大学考试时一门必修课只考一道论述题,连续笔试五个小时,写十几页纸。前者只考我对标准答案是否有过“一夜情”,后者考察的则我若干年来持续思考或者阅读的积累与思辨能力。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试行,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今,无论是部属综合性大学还是地方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究性教学,但开展的效果却褒贬不一:有的是一门课中的一个章节试行了研究性教学,有的仅仅是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表现“研究”,有的是让学生大量搜集文献资料,梳理出简单的文献综述后不了了之等等。薛忠祥、岳伟(2012)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只是一种普通的教学形式,和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不可教的,这恰好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观点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饲养员”角色,彻底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迫切诉求下应运而生。

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具体包括课上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可简称为PAD课堂。与对分教学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相呼应,澳大利亚库克大学心理学系的利文博士也创造了CAR教学法,由Concept(概念)、Action(行动)和Reflection(反思)三部分构成。

从2014年9月1号起,对分课堂开始网络推广,受到众多老师的认可和称赞。截至17号,对分课堂已覆盖到含香港在内的全国所有八大区域。2015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专门针对“对分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举办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海财经大学的乔晓妹老师让同学不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些自己弄懂了的难问题来考验别的同学,让大家互相挑战、回想激励。来自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的复兴中学的孙欢欢老师在分组中首次采用拼图组概念,每个6人小组中派出两个代表插入别的小组,把本组的讨论成果与其他小组分享,像拼图一样,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上海理工大学的何玲老师,在2013~2014第二学期的英语口语课上,使用了通过微信公众号来接收学生口语留言作業的方法,利用网络新技术减轻学生负担,得到学生好评。因此,行之有效、试点成功、覆盖迅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同样激励笔者在自身的专业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搭建适合于自身专业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的PAD课堂框架

《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它立足于以资本国际流动为中心,以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为主体,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两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借助大量的国际投资实例将国际投资理论予以具体地运用、检验。

《国际投资学》课程总共有48个课时,每周上课一次,连续三节,每节45分钟,16周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结合国内专家的诸多教材和自身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课程共分为八个章节,除了第一章的基本概念介绍外,后面的七章均采用PAD课堂教学模式。

(一)P环节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是主体。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接下来的两个环节紧密相连,将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学生非常清楚这一环节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内化与讨论,因此学生会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当然,这样的全神贯注时间肯定不可能保持三节课,所以P环节的时间把控是关键,吸引学生进入这一环节也是必要的前提。

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的跨国公司避税问题为例,P环节的开篇是五分钟的007系列电影之一《黑日危机》的节选,影片中出现在西班牙毕尔包的瑞士工业银行可以替当事人存放保管一切保密的物品,可以满足当事人的所有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引导,将学生带入避税问题的世界;接下来举出近些年来全球著名跨国公司“臭名昭著”的避税案例与令人瞠目结舌的避税金额,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与热情。在以上两步的铺垫下,正式向学生讲授避税的相关概念和基本避税流程(见图3)。

(二)A环节

在课外内化环节,学生是主体。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诸如“填鸭式”“灌输式”之类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仅仅完成了知识的传递过程,学生好比是复读机,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字不拉地默下来,或是背诵出来。这些被动学习的效果已经有目共睹了,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以数学形式形象显示了被动学习的收益(见图4)。在金字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就是我们最熟悉传统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显然,在对分课堂的A环节,“吸收内化”是主角,学生不仅要将书本相关知识、逻辑关系梳理清晰,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收获更多的“隐性知识”。但盲目地让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复习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收获肯定也是寥若晨星。所以,在这一环节张学新教授的比方是像有间隔地打洞,笔者将其比喻成设立航标,具体的航标可以是思考题作业,可以是几篇抛砖引玉的文献,也可以是一些简短的案例,这些航标引领学生从基本的知识概念走向主动查阅、理解、思考的旅程,最终收获自己的“隐性知识”。经过自身的整合构建,这些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在将来的D环节中,学生可以积极、自信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仍然以跨国公司避税问题这一小节为例,提供给学生的航标形式可以是如表1的关联公司损益表,学生可以凭借前面的避税流程,自行设定各种避税方案,研究对比避税前后公司的损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去相关数据库寻找跨国公司避税的实例,了解现实中跨国公司真正采取的避税方法。在2016年秋季学期的授课中,笔者还提供了另一个航标,时寒冰教授的一篇博文《特朗普正在开启全球大萧条》,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美国著名跨国公司避税的程度之深,而且还提及特朗普回流资金的具体政策,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从反避税的另一个视角来学习。这就像冬天北方的穿杆、冰眼捕鱼,一个个航标就好像一个个窝子,找准了捕上来的一堆堆的鱼,然后进行分筛、归类。

在课上讨论环节,学生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教师是制片人。这一环节的学习直接是主动式学习,借鉴学习金字塔中主动学习部分(见图5),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主动学习带来的鲜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无疑是讨论方法。讨论的话题可以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思考题、案例研究,也可以是本节课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讨论的组织安排既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讨论。在《国际投资学》理论章节的教学中,有一个话题是关于跨国公司寡占反应理论的,讲的是跨国公司将国内的寡头垄断竞争延续到东道国市场,促进了东道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一理论的讨论环节中,全班学生按照领头羊与跟随者的关系如肯德基与麦当劳、康师傅与统一等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成员一般都在四人左右,一组组学生将一对对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的竞争、相互促进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别出心裁,比如康师傅与统一之间的寡占反应学生采用的是“相声”的表演形式,一人扮演康师傅,一人扮演统一,一人旁白,让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对这一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小组为了凸显出追随者模仿领头羊的种种表现,将它们的产品进行了现场的对比,让同学们和教师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正如图5中的由讨论过程向实践过程的转移,可以使学生的有效记忆不断增加。

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之后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与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导演也好,制片人也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等的,学生在讨论实践中逐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有可能产生出新的问题,教师在讨论环节中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与深度,考虑是否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讨,甚至对于学生讨论产生的新问题自身陷入更深研究,激励教师课后进一步探讨。

三、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在对分课堂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上课的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是“闲”不住的,思维一直是在跳跃着的。教师的教学告别了“单口相声”、“自问自答”,学生肯学了,教师自然会在学生的鞭策下挖掘出更多、更新值得探讨的东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还是遇到了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笔者想通过以下几点为提升对分教学效果、更大范围推广对分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1.教学的灵活性受到的限制过多。在教学时间上,受到教学大纲学分课时的限制,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是不可能变化的,这就束缚了对分课堂中D环节的开展,有些内容因为时间的因素挖掘得不够深入,把更多的学习内容压在了A环节。在教学考核上,受到评分系数的限制。如果要增加一些考核方法,如口试、案例讨论等,在所谓的网络系统中是难以实现的,甚至将平时成绩提高至超过50%,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行政手续,较为繁琐。

2.独木难以成林。在现今全面开展绩效考核的制度下,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或增加工作量,都特别注重数量的增加,再加上科研的压力,在教学上搞一些创新或变化的积极性十分微弱。教学制度中,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工作量激励也仅限于个别专业个别课程,更不用说对分课堂这样的新生事物了。所以,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一厢情愿,教学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4]李欣.對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6-17.

[5]马陆艳,陈瑞丰.对分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格的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168-170.

[6]薛忠祥,岳伟.“研究性教学”与“朝三暮四”式创新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07):20-23.

[7]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05):653-658.

[8]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5,(05):5-10.

[9]朱品文.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4):117-118.

本文是校教改博士专项“应用经济学课程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作者:蒋兰陵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革新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而区块链技术已成为颠覆传统金融业的新一轮互联网技术创新。面对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各个层面的结合与应用,投资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应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发的投资环境变化,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投资学教学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在投资学学习过程中求新求实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投资学教学;课程建设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在当年的金融改革目标中将其视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信息金融业务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有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发展模式,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应用,而区块链技术又掀起新一轮互联网金融技术革新。面对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各个层面的结合与应用,投资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学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在投资学学习过程中求新求实的需求。

一、投资学教学定位及要求

投资学是一门系统介绍金融市场组织与运行,金融工具分类、使用及定价知识的课程。在各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筹措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场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投资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经济基本理论和知识基础上,扩充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相关投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投资意识和投资分析能力,并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投资技巧和手段,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地在金融市场上有所作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投资分析中的专业词汇,初步掌握股票、债券、基金等概念及特点;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分类及公司上市条件、各类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监管环境;熟悉利用投资理论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利用财务指标进行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

(2)利用投资学分析方法解决证券投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股票、债券、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功能;掌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金融工具收益与风险的衡量及计算原理、投资学经典理论及应用等内容。

(3)具备用较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发散的思维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条理清晰地将投资学以及其他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及解决问题,使自身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得到提高。

二、现有教学基础及手段

投资学课程传统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授课,而该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投资学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及授课风格、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的知识架构和接受程度,还依赖于授课教师在学科理论基础及发展前沿方面的掌握程度。当今经济发展对授课方式及授课效果要求日益提高,但传统教学方式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并得到学生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填鸭式”的授课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缺乏师生互动等。因此,在当前投资学课程建设基础上,教师除了做好基本授课外,可以辅助多种组织形式和推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之一是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投资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投资模拟大赛等活动,并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充分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根据授课重点撰写公司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主要采用调研小组方式,学生以3~4个人为一组,选择任一家国内外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报告的内容必须包括四部分: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公司基本面分析、公司发展前景展望,这样基本涵盖了投资学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研究报告后,举办4个标准课时的讨论会,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完成的PPT分析公司投资价值及增长前景。

(二)模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投资学教学中,对各种投资理论核心思想的掌握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一些章节内容可以采用模拟实情教学,比如建立投资学模拟实验室,通过证券投资模拟交易,使学生体验从证券公司开户、建仓、下达交易指令直至最后平仓的模拟投资过程,同时让学生思考证券投资从业人员的业务职责,以及作为普通投资者在证券买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操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系统和全面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更好地发挥。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对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围绕现实问题撰写课程论文和讨论报告,例如,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授课内容之后,可以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最新理论进展及金融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团队协作研究。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有效查阅文献和相关信息,扩展知识面。除了要求学生课堂上全神贯注外,还要求学生总结章节知识点,并以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检查和督促:建立全面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出勤率,研究分析报告质量、课堂讨论及活跃程度等表现以及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积累,减少他们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现象。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投资学教学实践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了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并将持续引发行业创新,这必然会反映到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中。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理论研究和顶层制度设计的高级人才,也需要懂得基本交易规则和熟悉实际操作的技术性人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投资学教学需要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及时定位与调整。但在现实中,投资学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课堂授课比重较大,理论传授多于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薄弱,主动学习动力较弱,过于依赖教师讲解等问题。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需要对投资学教学进行以下调整与改革。

首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投资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突出的课程。在理论方面,需要详细讲解金融市场运行、投资过程及投资行为、金融工具特征及价格形成等相关问题,在这一点上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较为完善。在实践方面,需要结合理论授课内容,增加校内实践课程与校外金融企业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市场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以及交易人员的行为法则等内容。校外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金融市场运行现状以及市场监管环境有直观认识和感受。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经营实践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市场最新业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及风险管理相关内容。在教材选择上,第一要兼顾国外经典理论核心思想、理论前沿进展及理论应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投资学理论基础;第二要兼顾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发展现状及中国金融市场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投资动态;第三要兼顾互联网金融对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适应金融市场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原来以投资品定价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从自身经历及经验积累角度出发,用余额宝、P2P、众筹、比特币、区块链等经典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流程及风险管理,使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发展方向。

再次,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投资学教学要求起点高,所学内容是在金融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市場定价机制及定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授课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投资概念和模型,而是要把投资学相关理论作为工具,研究与之相关的重大金融问题与投资实践问题,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实践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设定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比如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基础及其在投资中的运用,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示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精心设计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结合程度来设计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典型事例。

最后,充分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当前投资发展、投资市场与投资基本理论的影响,在实践方面增加产业投资理论与实务、贵金属投资策略与技巧、MATLAB投资数量分析与应用、EXCEL投资建模与应用等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各种网络通信设备为核心的网络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移动媒体资源,比如微信、QQ等通信工具以及慕课、经管之家等APP软件,使互联网成为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工具和学生得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 超,李吉栋,徐 临.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6(11):207-208.

[2]李文辉,孙红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1):119-121.

[3]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89-191.

[4]丁 杰.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探析[J]. 亚太教育,2015(19):70-71.

作者:郭晨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3:

西部地区财经院校投资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当前在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定位混乱、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激励机制未真正建立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投资学的教学目的重新定位、选用合适的投资学教材、加强任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引言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同时大批大专、成人教育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中国高等教育从而开始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被适时提出。这种教育模式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变时期的现实,它不仅注重学生系统扎实理论功底的培育,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希望通过有高度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目前运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主要是省属或地方高校,以及各类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这些院校的学生来源及工作去向主要是本地区,基本定位是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西部财经类院校投资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运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投资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11门主修课程之一,是经管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投资学”的学习,学生们可掌握金融学、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定量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部分现实投资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金融投资学、保险投资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该学科的教学主要围绕成本、收益、风险展开,以定量分析为主。当前西部财经类院校在投资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定位存在混乱

就师资力量而言,西部地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的大专、成人教育院校升格而来,本身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引进大批硕士博士充当教学力量,但教学水平也不可能立竿见影的提高。就生源质量而言,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本省,由于西部地区的小学、中学基础教育普遍比较落后,学生的数学功底、逻辑思维能力、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较之发达地区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而投资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大量运用数学工具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学的教学必然面临较大困难。然而现在一些西部财经类院校将自身发展定位为学术型,在教学中偏重于基础理论的讲解,在大纲设计和教学安排上盲目照搬发达地区财经类大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课堂反映来看,许多学生一开始对投资学充满兴趣,但随着大量数学推导的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立即消失了。

2、教学内容晦涩难懂

现代投资学是一门建立在数学、统计学基础上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内容比较抽象,过于依靠数学推导,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而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从小生长的环境比较闭塞落后,对证券、股票、期权、期货等概念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受限于落后的基础教育环境,数学功底较差,再加之财经类院校的生源标准是文理兼收,这就不能保证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通行的教材,甚至是英文原版教材,这样就使投资学的教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使得原本数学、英语基础就不是很扎实的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必然对投资学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当前,很多西部财经类院校的投资学专业老师在授课时,过于依赖课本,按部就班地推演公式模型,滔滔不绝地讲理论,而学生则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缺乏沟通和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本和笔记的复习和背诵掌握相关知识点,但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心智难以被开启,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强化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西部财经类院校的许多专业老师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老师虽然学历学术方面满足投资学的教学要求,但是毕竟缺乏教学经验,而教学经验的获得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经历才能形成。另外这些新进教师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进入大学学习的,原本就缺乏经济学、投资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西部财经类院校往往在制度创新、管理改革方面比较落后,这也对教学方法的进步造成了消极影响,比如有的院校过于刻板地强调教师教案大纲的准备、教师的迟到早退,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一整套客观全面的弹性评价体制,这使得教学检查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改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激励机制未真正建立

当前不仅西部财经类院校,甚至全国所有高校都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消极影响。职称是高校教师安身立命的法宝,职称的评定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如果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不仅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物质和荣誉奖励,而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评上职称,而获得高职称后,教师又可以通过课题、项目、讲座等方式获得更高的物质回报。因此,搞科研对教师而言是名利双收的事情。职称评定虽然也将课堂教学列入考核条件,但只局限于课时量,对教学效果完全没有考虑。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高校教师普遍看轻教学,不愿意在教学方面付诸过多的时间精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另外,学校在对教师支付课酬时,也基本按照课时量和教学班人数进行支付,完全体现不出教学质量在报酬分配中的地位,这种体制很难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质量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三、相关解决方案

1、对投资学的教学目的重新定位

投资学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有准确的定位,定位不能脱離西部财经类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首先要承认学生的数学基本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与发达地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存在的较大差距,明确学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本地区。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时,要以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在教学时应尽量淡化投资学的理论色彩,对于不必要的或者过于复杂的数学推导应尽量省略,授课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多用案例教学,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将投资学的定理和结论用一种深入浅出的、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2、选用合适的投资学教材

教材选取的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投资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统计学方面的公式推导不可完全避免,而这恰恰是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学生的普遍弱点。在此背景下,任课老师不可盲目地拔高教材的选取标准,非“21世纪教材”、“省部级教材”不选,更不可随意地选择英文原版教材,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负责任地选取最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那些不合适学生理解和学习的章节要么进行删减,要么采取教师自编教学内容的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满意。

3、加强投资学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投资学本质上是一门与数学统计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学科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为了让数学功底较差的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具备用深入浅出的案例讲述高深复杂的投资学定理的能力。由于投资学专业在许多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都是新设专业,任课老师都是近年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显然缺乏相关的投资学实际经验。另外,中国应试教育的通病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专注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对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背景往往了解不多,这部分学生在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担任投资学教学任务时,知识面狭窄、表达能力欠缺的弱点马上暴露无遗,往往只会照本宣科,自然难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应对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投资学专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投资学教师的教学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相关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报酬分配方式决定的。如果教学管理方式和报酬分配方式不能很好地引导投资学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增加其在教学准备方面的时间精力投入,那么仅仅依靠个人职业道德是很难长期支撑投资学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当前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即使从事,也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上付诸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管理部门不应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奉献精神的缺失,而应该从制度层面寻找深层原因。在现行的主要按照课时量和教学班人数计算课酬的规则下,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其实与报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学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作为理性人的理想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敷衍应付,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教学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有弹性的能够全面衡量教师劳动成果的课酬评价体系,打破原有的课酬分配体系,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不要太专注教案、教学大纲、教师迟到早退等形式方面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2] 张继鹏、张家来:比较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统计教育,2008(5).

[3] 王世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4] 孙雷:哲学视野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D].苏州大学,2007.

[5] 古天龙、顾剑华、磨玉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教学型高校办学定位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董科

上一篇:企业环保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设计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