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防震减灾措施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防震减灾措施

防雷减灾措施及检测概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雷电灾害的背景及现状,逐步深入了解了雷电过程及危害形式,系统性的对防雷减灾管理和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保证防雷减灾工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雷电电磁脉冲

1前 言

雷电灾害,是目前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 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水灾、爆炸等时有发生,而我国有21个省区市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天。雷暴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由此雷电危害造成的损失也将越来越大。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但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具有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

防雷减灾成为国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内容,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防雷减灾行业的管理,繁荣了防雷市场,提高了防雷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2防雷减灾技术基础

雷电是因强对流气候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云层与大地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当雷电发生时,产生强大的雷击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瞬变的电池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综合物理效应,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装备和人、畜造成危害,是一种严重的气象自然灾害。

2.1直击雷

直击雷是带点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放电现象。雷电流也是电流,它具有电流所具有的一切效应,不同的是它在短时间以脉冲的形式通过强大的电流;尤其是直击雷,它的峰值有几十kA,以至几百kA。它的峰值时间(从雷电流上升至1/2峰值算起,直至下降到1/2峰值至的时间间隔),通常负闪击只有几微秒到十几微秒,正闪击较长些,正是这种特殊情况,使雷电流具有它特殊的破坏作用。

2.2感应雷

感应雷是带电的云层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相反的电荷,当直击雷发生后,云层所带电荷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散流速度相对较慢,以致出现局部高电位,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位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

2.3球形雷

球雷是一种橙色或红色的类似火焰的发光球体,偶尔也有黄色、蓝色或绿色的。大多数火球的直径在10 cm~100 cm左右。球雷多在强雷暴时空中普通闪电最频繁的时候出现。它在空中漂游时间可由几秒到几分钟,常由建筑物的孔洞、烟囱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时也通过不接地的门窗铁丝网进入室内。

2.4雷电电磁脉冲

雷电电磁脉冲,简称LEMP,是天空打雷时产生的作为干扰源的强大闪电流及其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对建筑物、人身和各种电气设备及管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3现代防雷技术

3.1直击雷防护

说起防雷,人们只会想到避雷针、避雷网、引下线及地网,有了这些并不意味着你的设备就安全了,这只不过是解决雷击时不使强大的雷电直接击中处于地表面较高位置的设施和设备。而直击雷不只是由在你装有避雷针、避雷网之上发生,凡处在地表表面的凸出物,比如高低压输电线、电话线、电视接收天线、电杆、旗杆、树、竹等均属直接引雷入地的良导体,直击雷在引下线上产生的强电流在其周围感应出强磁电场。

对直击雷的防护措施,首先应根据需保护的建筑物或装置等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照有关规范做出正确的评估;其次,根据规范对各类防雷建筑物或装置的不同要求,选择合理的接闪器(针、网、带)类型和高度、引下线的截面积、间距及数量、接地装置的结构和达到设计要求的接地电阻,均压环的设置及距离、等电位连接、防高电位反击的距离等措施,这样就形成较为全面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3.2感应雷防护

感应雷击是由于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脉冲通过电源供电线路,室内外信号数据传输线、天馈线进入机房的各种管道、电缆进入电子信息系统,击毁各类用电设备和微电子芯片,使设备遭到永久性损失。防御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防雷设计方案是笼式避雷网,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笼原理。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物遍及各处,不用很多钢材就可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法拉第笼,从而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得到很好的屏蔽。屏蔽做得好,不仅能防御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内部的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

3.3球型雷防护

防护球雷措施最好的是笼式避雷网,如果达不到笼式避雷网条件,就在建筑物的门窗上安装金属纱网并接地;堵好建筑物墙面上不必要的孔洞;烟囱与出气管上口均要加装铁丝网并接地;储存或损伤易燃易爆物体的仓库和厂房的烟囱和放气管应加装阻火器并接地,对高大树木下的重要建筑物尤其要采取防护球雷的措施。

3.4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是将雷电侵入的“路”断掉,使其不对内部设施造成损坏。等电位连接是将各类电气、电子信息设备和分开的导电装置用等电位连接导体连接,以减少装置所在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装置之间或装置与装置之间因雷电产生的电位差。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有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建立一个三维的连接网络是实现等电位连接的最佳选择。任何器件之间的电位差均衡到它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则永远不会被电击穿损坏。

4防雷措施

雷电活动是雷云放电的自然现象,雷电现象的机理十分复杂,至今尚未有一个无懈可击的理论,防雷工程也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所以从行政管理、技术标准、工程实践各个角度说,防雷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4.1加强防雷检测行业管理

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不同于一般的业务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依法进行安全检测和技术服务,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防雷部门聚集着防雷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特别是相当一部分部、委系统防雷的技术力量、设备配置都有较强的实力和基础,有的多年在开展这项工作,但这些部门和系统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规范化管理。那么,如何利用好各方面的优势,履行好政府赋予我们的管理职能,又不造成行业垄断的态势。应建立避雷装置安全检测网,比较好地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果只依靠气象部门承担检测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部门、特殊行业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履行《气象法》赋予我们的职能。为加强检测管理工作,制定了检测资质审批制度、资质年审制度、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复检制度、资料报送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检测仪器年检标定制度等,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4.2加强雷电防护资料管理

雷电灾害大多是由直击雷、雷电感应和雷电波入侵引起的,局部性强。在气象部门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涉及雷电天气现象的观测项目主要为闪电和雷暴,是作为两种天气现象分别予以记录。若按现有的雷电观测资料对于地上在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中雷暴日数的应用标准以及雷电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继而建立雷电灾害预警监测系统等在某种程度上尚存在一些不足。而在航天、航空等领域所需的雷电探测资料更被细化、范围也更广、测量技术要求也更高,包括电磁发生演变过程以及雷暴云的电结构、起电机制等。完善的雷电检测体系有利于提升防雷工作的科学性和扩大雷电探测资料的应用领域,对于雷电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也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雷电灾害资料主要来源于四方面:一是在雷电防护工作常规检查和检测中发现;二是雷电灾害受损单位和用户在办理保险理赔过程中要求气象部门提供雷电证明或保险公司、有关单位和用户咨询雷电发生情况时获知;三是从广播电台、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的报道以及从年鉴资料和部门简报中获知;四是通过在区域内设置的几个人工雨量观测人员发现雷电灾害后上报的。上述4种雷电灾害资料来源均存在着较大局限性,容易被遗漏,时效也被延误而失去现场调查价值。全面而完善的雷电灾害资料对于分析雷电灾害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建立雷电灾害的预警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有必要建立由各有关单位、部门参加的雷电防护信息网络,明确责任,形成由下而上的雷电灾害上报(备案)制度,做到全年重要雷电灾害资料不遗漏,另外,雷电灾害档案资料也是开展雷电防护广泛宣传和对广大市民进行雷电安全教育的良好教材。

4.3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价

风险是可使未来的管理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就工程风险而言,风险评估已成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质量广义化可靠性认证的重要手段及度量指标之一。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近30年的雷电资料分析,得出雷电的主导方向和次主导方向,以及雷电方向玫瑰图,评估该建筑物的雷电截收面积、落雷密度;现场勘测土壤电阻率,绘制土壤电阻率玫瑰图,评估土壤对雷电流的散流系数及方向,从而为建设单位专业设计提出《雷击风险评价报告书》。

4.4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

建筑物防雷装置审核前期主要分为防雷管理、设计和施工角度来评估的。从防雷管理的角度,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前期可行性评估主要程序是首先认真学习有关的防雷规范和施工图集(《建筑物防雷设计安装图集》〈99D501-1〉),掌握有关技术要求,注意平时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讨论、共同提高审核水平。再次,查看建筑水平总说明和规划许可证,了解建筑的性质、用途、栋数、总建筑面积等情况,查看总平面图、建筑施工图及把握整栋建筑物的建筑、结构概括和功能分区、用途、基础、转换层、标准层、屋顶等重要部位的详细情况。最后,根据建筑物地理位置综合环境、全套电力施工图和防雷设计图(屋顶防雷平面图、基础接地平面图、均压环设计图、等电位连接图、转换层防雷平面图、玻璃幕墙接地设计图)做出明确具体的可行性评估意见。从防雷设计的角度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前期可行性评价程序依次为基础接地系统评估、接地线系统评估、均压环系统评估、侧击雷系统评估、屋面接闪器系统评估、电源防雷电波入侵系统评估、信号线防雷电波入侵系统评估和等电位系统。从建设项目防雷装置施工监审、竣工验收角度防雷施工竣工评估程序依次为防雷设施隐蔽工程分段检测、桩、承台、地梁、桩筋引下线、均压环、外墙金属门窗、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等电位、避雷器、电磁脉冲性能等相关评价。

5结论

本文初步探讨了防雷减灾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首先,对防雷减灾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总结了雷电主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方式。其次,由于科技的发展,雷电灾害的形式得以改变,防雷减灾工作应该从少数专业人员扩大到全社会,目光转向高新技术的防护,重点从强电转到弱电防护上来,遵循科学、经济和耐用可靠性原则,层层防护,采取全方位的防护。再次,根据雷电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每种形式的防护技术作了分别的研究,提出了防护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防雷技术标准在各行业不统一,重复甚至矛盾,法规上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技术措施不完善,人员的防雷工程知识缺乏系统性,实践中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要做好防雷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防雷检测行业、雷电防护资料的管理,制定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建立政府、技术机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雷减灾管理体系,对雷击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进行了探讨。对防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新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规程,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Measure of the Thunder Reduces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Dyke and Measuring Summary

Li Xiaocong

Key words: Attack the thunder directly; Reaction thunder; Spherical thunder; Electric magnetic pulse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作者:李小聪

第2篇:浅论建筑防震设计方法与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普通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从普通建筑抗震设计中一些可靠度方法及不规则建筑进行分析,且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抗震设计 多安全系数 层间位移角限值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震灾害在我国最严重的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建筑抗震设计方法是随着地震学、动力学、建筑分析和建筑试验等的进步而有的,同时在震害调查、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目前,在普通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做好抗震设计工作就必须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普通建筑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合理经济,是建筑抗震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建筑抗震设计中相关方法的适用性

强烈地震尤其是大震级地震是破坏性很大但发生几率很小的小概率事件。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大部分地区都受到破坏性地震的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 1976 年 7. 8 级的唐山大地震和 2008 年8级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多数抗震设防区的建筑物在其整个服役期间并未遭受较大地震的袭击。

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人们对地震动机理的认识不能不说还十分肤浅。抗震设计中竖向荷载、风荷载、材料的力学性能等的随机性可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对工程设计来说,已可足够准确地掌握其统计规律和特征。而地震则完全不同,强震发生次数不多,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机会更少,无从进行工程意义上的有价值的统计分析,由于其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使可靠度设计方法失去最基本的依据。除了地震输入,建筑响应的不确定性也是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基与基础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震过程中建筑自身动力特性的变化。当前,将地震视为一随机过程已为工程界所接受,但将非平稳的随机过程视为与时间无关的平稳随机过程,并以最简单的、一个参数即可表达地震发生的概率分布的泊松模型来描述这个随机过程,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由实际发生的地震统计数据的支持。迄今为止,还没有较可靠的方法来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发生地震的强度、频谱特性及持时等对建筑反应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震作用实际上是“给定的”,与当前对地震的认识水平相对应所能达到的可靠性相关,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当前建筑构件抗震承载力表达式除了形式上与建筑抗力相似,并不存在抗震设计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可靠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难以估计。

2、采用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进行建筑构件承载力设計

我国 GBJ 11—19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颁布并沿用至今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已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与当今世界上抗震设计较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他们以设防烈度地震即中震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我国则以多遇烈度地震即小震作为设计依据。前者验算中震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安全性,同时也就保证了“小震不坏”; 后者辅加各种以小震作用组合及地震作用调整系数进行建筑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满足较大安全系数的小震组合的承载力要求,也就保证了“中震可修”,从最终结果看,有安全度的高低,但并无原则性的差别。但是,采用小震地震动参数有如下缺点:

(1) 借鉴和学习其它国家的抗震设计的经验和方法是提高我国抗震设计水平的途径之一。决定建筑构件抗震承载力安全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地震作用的大小; 建筑材料强度的取值; 安 全 系 数 的 大小。虽然其它国家的做法各有特点,但由于地震作用取值存在较大的差别,还是不方便进行横向比较和彼此间的交流。

(2) 与美、日、欧洲等国家的抗震设计原则类似,我国也以“中震”作为设防目标,但却用小震作用进行建筑构件承载力设计,并又考虑了各种与抗震等级相关的内力增大系数。地震作用取值小,调整系数多,对应于给定可靠指标的、小至 10- 4 ~ 10 -3 量级的失效概率不便于设计人员对建筑总体及关键构件安全度的直观把握。

3、不规则建筑的应对措施

结构工程师总希望所设计的建筑规则、对称、传力路径直接、简单。但由于业主、建筑师对使用功能及建筑平、立面的多样化要求,不可避免地造成建筑复杂和建筑体型的不规则。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建筑师的要求,同时又确保建筑的抗震安全性,是建筑工程师所要面对的挑战。考察美国、日本等国关于不规则建筑的应对措施,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美国著名学者 Wilson指出: “当实施三维动力分析时,不必区分规则建筑与不规则建筑。如果建立了一个精确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刚度和质量的垂直与水平的不规则性及已知的偏心率将会引起振型的位移和旋转分 量 进 行 耦合。基于这些耦合振型上的三维动力分析会产生较大的力且产生远比一般建筑更复杂的反应,有可能以规则建筑相同的精确度和可靠度对一个非常不规则的建筑预测动态力的分布。因此,如果一个不规则的建筑设计是基于一个实际的动态力分布,那么在逻辑上就没有理由认为它将会比使用相同的动态荷载设计的规则建筑具有任何更低的抗震能力。资料记载表明,许多不规则的建筑在地震期间显示了较差的性能,这是因为它们的设计通常是基于近似二维静力分析的。”[3] 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规范如UBC 1997应对建筑平面及竖向不规则的措施显得十分简单: 将建筑平面及竖向不规则的定量判别标准作为能否采用静力分析方法即基底剪力法的判据,规则建筑可以采用静力分析方法即基底剪力法,不规则建筑应当采用三维动力分析方法。日本则规定在第二级设计时,不规则建筑的基底剪力应乘以系数 Ces= Ce Cs ,其中偏心系数 Ce= 1. 0 ~ 1.5,视偏心率的大小而定,刚度均匀系数 Cs= 1. 0 ~ 1. 5,与楼层的侧向刚度比相关,即不规则建筑视其不规则的程度,设计基底剪力增大 1. 00 ~ 2. 25 倍。这是两种应对不规则建筑的思路和方法: 或者建立较少假定的、符合建筑实际情况的三维计算机分析模型,能较准确地捕捉建筑的动态力分布; 或者采用较简化的方法,但加大设计地震作用来考虑其不利影响。

4、结语

本文仅就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作概念性的讨论。我国的建筑抗震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则不但关乎工程技术,也关乎公共政策。我们期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适当提高普通建筑的安全度和耐久性,从而使建筑有更多的“保有耐力”来抵御发生概率小、破坏性大的强震; 在地震高烈度区的乡村,普及简易的房屋抗震基本构造,对贫困农民自建房有必要的资金扶持; 在工程技术方面,加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研究,为新一代设计规范的修编提早做准备,例如,期望地震学有长足的进步,避免或减少在 6、7 度设防区发生 10、11度的大震; 又如,研究建筑构件延性与整体建筑延性的拓扑关系,为确定地震作用-延性等级组合提供依据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 . 混凝土建筑的安全性与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 法 [J]. 建 筑 技 术,2001,32 ( 10 ) :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李先林

第3篇: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措施

摘 要: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且我国每年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所以新时期需要切实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指导相关单位制定防御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本文从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内涵入手,讨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的主要特征,阐述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如何加强我国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建设

分类号:D631.6

对于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来讲,其具有复杂性特征,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加强配合。关键在于对防灾减灾信息进行搜集和集成,实现多主体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在当前我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共享不足、业务协同性差等问题,还存在着重复建设等情况,最终导致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机制不完善,所以新时期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工作开展,以此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内涵

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并且在信息管理系统下成为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系统,在当前我国救灾减灾工作开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来讲,其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统一性法定性的技术规范,能够明确数据标准,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机制,促进政府间以及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搜集、编制,各地区、各部门、各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风险信息数据之后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库,还可以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综合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趋势加以预测。此外,各部门间可以消除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全面提升减灾救灾决策的科学性,不仅可以处置重大事件,还能够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指挥作用,最终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水平。

当前防灾减灾管理信息以及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涵盖知识系统、数据库规范模型、危机预警系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所以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当中,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水平。具体说来,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需要建立单一并且易于操作的防灾减灾信息门户网站,对网络学习、设备资源和工具进行全面整合;其二,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防灾减灾信息通讯系统以及信息分布网络中心,以此快速分析各种灾害,并且能够为各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相关信息,在掌握全部信息后及時联络负责人员;其三,利用知识管理协调信息管理,对防灾检测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共享机制,以此为全部应对灾害的地区发布信息,也有利于和媒体保持联系,及时更新和发布相关信息数据。

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信息的搜集与利用是防灾减灾应急决策的核心要素。从战略角度讲,信息可以发挥其预警功能,通过前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够判断事态发展,及时传输信息。与此同时,信息可以发挥防灾减灾决策支持作用,促进信息共享,为各地区防灾减灾部门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大大降低各种灾害事件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能够起到安抚群众情绪,提升政府应对灾害信心的作用[1]。

二、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的主要特征

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能力的主要特征如下:其一,监控和预警国家外部生存环境;其二,监控和预警国家内部潜在风险与灾害;其三,对灾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以此提升在国家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完善的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其一,灾害信息跨越多地区、多行业、多部门;其二,灾害数据具有准确性;其三,灾害信息分析具有权威性;其四,灾害信息的多样化、多元化、多渠道、多媒体特征;其五,信息已发布的合理性;其六,灾害信息发布具有影响性;其七,灾害信息沟通是否顺畅;其八,灾害信息解释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涵盖两个层次,分别包括防灾减灾部门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此外,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具体说来:其一,重大风险以及危机信息的预警和识别能力;其二,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进行大容量灾害信息中发挥采集与整合能力;其三,跨越诸多地区和行业,保证灾害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能力;其四,判断灾害信息和分析能力;其五,利用灾害信息控制和防范风险、危机的能力[2]。

三、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影响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的因素,目前防灾减灾部门的信息收集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其一,当前政府自身是否具备灾害意识;其二,防灾减灾的部门领导自身素养和能力;其三,公民隐藏灾害的动机;其四,灾害信息收集制度的健全性和沟通效果。而防灾减灾部门对信息灾害的处理能力主要受到综合资源和科研能力的影响。在根本上讲,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提升在于相关人员,终究需要落实到个人。从该角度讲,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和培育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具体说来:其一,能否意识到灾害信息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其二,在法律以及政策层面对灾害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提供支持和保障,其三,能否在文化层面促进信息共享,高度认同信息发布的准确性、透明性;其四,在组织层面通过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其五,灾害信息上报汇总渠道和设备原因。目前,我国核查灾害实施主体为基层核查员,日常工作中尚未统一信息汇总渠道,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并且数据库融合方面全国同类灾害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发生突发灾害后传统通讯受阻。

四、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提升路径

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灾害应急管理的成效,当前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全国灾害信息收集、汇总和报告机制需要完善,并且相关部门的灾害信息统计以及监测、跟踪调查等工作机制依旧不健全,还存在着防灾信息不畅通、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等问题,所以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不足已经对政府及时处理灾害构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防灾减灾部门职能的发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灾害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成为了灾害信息发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公开化、透明化关键,也是防灾信息管理的根本要求,更是衡量我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审视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的建设[3]。

五、如何提升防灾减灾信息管理能力

为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需要对中枢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开发与建设,同时要建立综合灾害信息管理咨询部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信息的管理水平,并积极构建信息披露以及共享机制,打造公共灾害信息公开制度。为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要求尽快建立可以辅助防灾减灾应急决策,打信息咨询管理系统,保证具有指挥反应灵敏、覆盖全面、检索便捷等功能,而国家灾害数据库以及信息处理中心的建立是关键,主要功能如下:其一,与灾害相关的信息采集、存储,也就是灾害发生原因、前期监测数据和灾害预测预警情况;其二,对灾害标准划分,认定管理责任;其三,提供灾害信息统计、检索、显示和分析等相关服务;其四,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综合研究,制定预防和处理灾害的应急预案,并且要明确处置程序;其五,全面监督灾害处理期间的执行情况是否满足法律规定;其六,在灾害总结和评估造成的影响当中总结经验[4]。

此外,我国还需要提升灾害信息的统一管理,打造灾害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该方面西方国家对地方以及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专业分权管理给予足够尊重,并且为了应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信息分散的问题,不断打造信息系统,建立灾害信息共享中心。以美国为例,“911事件”之后暴露了信息管理分散问题,由此美国白宫加强了信息收集和分析管理,能够及时获取、诊断、筛选和评估相关信息,最终提升了災害管理质量。再如日本于1996年设立信息汇集中心,24小时进行信息搜集,及时向首相以及内阁成员通报。通过配备防灾行政数据通信系统和图像信息系统保证防灾机构的信息传递能够及时对灾害决策进行评议和决定。再如新加坡应急公共信息中心直接由政府组建和负责,与其它主要政府部门联系和获取信息,以此打造灾害信息传播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对国家主要灾害事件的了解需求[5]。

六、电子政务平台的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对于电子政务,就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网络通讯方式把管理和服务整合在网络环境下,以此实现了工作流程管理电子化、电子政务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结合,打造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利于防灾减灾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组织从垂直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转变,以此为重大灾害管理提供支持。

在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之后,通过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体系的建立,和电子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适应的防灾减灾管理系统逐渐完善,最终全面提升灾害的防控水平。电子政务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当中可以将灾害管理政务流程发送到信息网络通道以及信息平台上,使得信息流通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升,促进灾害管理政务流程的改造。与此同时,灾害信息从垂直传递转变为水平传递,有效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减少了信息传递周期,实现远程一体化交互以及跨部门的管理,有效提升灾害信息的挖掘、处理和利用能力。具体说来:在电子政务平台下,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安全预警与灾害预测子系统、灾害应急决策和指挥子系统、灾害状态和跟踪子系统、灾害影响评估子系统。其中安全预警和灾害预测子系统涵盖的社会安全状态、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状态数据域值体系、灾害预测以及预告信息系统、灾害预测信息系统。而安全状态数据域值体系可以对安全状态范围界定,之后把安全范围整合成为带有警戒性质的体系。在社会安全状态信息采集系统当中可以对能够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控,搜集和灾害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迅速掌握灾害变化的资料。通过灾害预测和预报体系鉴别、分析监测到的信息,然后对未来发生的灾害类型和危害程度评估,以此在必要时发出警报。灾害预控系统可对引发灾害的可能性因素进行预判,然后采取相关措施应对灾害预案,提升处理水平[6]。

七、互联网络技术的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互联网技术下,打造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具有传输方式简单、速度快和操作便捷等特点,助力防灾减灾系统的建立,可以及时监控和作出反应,让防灾减灾部门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对信息对比,提升决策制定质量,需要建立一个高速有效、容灾抗灾的信息报送渠道,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对外部环境灾害信息收集。在该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防灾减灾部门可以对多种信息收集和整理,特备是有潜在威胁的外部环境信息分析,目前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以及搜索引擎工具都得到了利用;其二,灾害信息诊断。在整理和评估搜集的灾害信息后,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罗列,然后制定目录清单,经过分类之后确定管理的先后顺序,进而完善管理规范[7]。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预警、分析灾害成因,加强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合作,全面减少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琼.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刍论[J].云南社会科学,2021,23(1):117-129.

[2]邓玲,李学敏,谭姗姗.湖南省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8):176-179,189.

[3]徐琰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作用及对策[J].新农业,2021,34(2):9-10.

[4]张倩.铁路防灾减灾通信中北斗卫星系统与TMIS融合发展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1,22(4):87-88.

[5]林娇蓉,王明汉,缪星.福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13(2):136-137.

[6]范海晶,穆清晨,于翠红.人工影响天气在吉林地区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7-68.

[7]李晓平,鲁宇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农村百事通,2021,22(3):157.

作者:薛小磊

第4篇:2021年“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保障措施

一、建立配套法律规章,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在依法行政方面,强调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把防震减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依靠政策法规,有效调整防震减灾领域复杂的社会关系,引导、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开展。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防震减灾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以“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内强外联的工作机制,巩固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大数据开发为基础,推进防震减灾基础数据资源、成果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相互沟通联络,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保障。

三、制定规划评估体系,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实际便于考核评价的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工作指导,明确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发挥评估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市、乡两级防震减灾规划机制。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从全市战略高度统筹各项资源,明确本身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适时推行规划阶段评估,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制考核范围。

四、完善投入运行管理,提供事业发展支撑

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地位,逐渐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地震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以财政为主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实现防震减灾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5篇:防灾减灾措施

虽然各种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只要充分重视,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灾害的侵袭,

防灾减灾的技术手段

(1)合理的结构设计首先在于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是安全性、适用性与经济性的综合平衡。对于多高层建筑结构,从抗震安全性的角度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能力强于框架结构,而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能力也一般高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往往容易受到地震破坏,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为砌体,是城镇沿街建筑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称为底层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在强震区经常出现底层垮塌现象,这种下部过柔的结构形式,应该在高烈度区尽量避免;合理结构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要求结构有足够的材料强度和截面尺寸,以保证其有足够的抗震抗风承载能力。在材料强度方面,混凝土的强度高于砌体的强度,而钢材的强度高于混凝土的强度,承载能力不够导致的地震震害比比皆是;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还必须满足构造要求,合理的构造是结构发挥其功能的最终保证,例如对于砌体结构,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是保证结构抗震能力必不可少的构造措施。

(2)采用隔震减振新技术,在结构中设置专门的装置来减轻结构的振动反应。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柔性装置,减小地震作用向结构的传递。隔震结构出色的抗震性能在很多大地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医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在1994年的美国北岭地震中,地面加速度0.49g,而屋面加速度仅为0.21g(g为重力加速度),建筑结构及室内医疗设施完好无损,成为救灾中心;同样位于洛杉矶的橄榄景医院采用传统结构抗震技术,地面加速度为0.91g,屋顶加速度2.31g,虽然主体结构完好,但是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建筑内部的医疗器械及家具翻倒,水管破裂、各层浸水。隔震技术已在全世界各地得到很多应用,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份,中国已建成近3800栋隔震建筑,最高的隔震建筑高26层,2012年竣工的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总面积50万平方米,在结构底部安装1800多个橡胶支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除了可以通过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以外,还可以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利用耗能材料的往复相对变形或者相对速度来耗散结构振动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黏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黏滞液体材料分子间的相对运动,把建筑结构振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黏弹性阻尼器由钢板及黏弹性材料组成,黏弹性材料夹在钢板之间,通过黏弹性材料的剪切变形来消耗能量,建于1969年的纽约世贸中心,每座塔楼安装了10000个黏弹性阻尼器,在多次飓风中,有效地减轻了结构的风振反应,黏滞阻尼器与黏弹性阻尼器通常通过钢支撑与主体结构相连,不装阻尼器的钢支撑也经常作为抗侧力构件在结构中使用,但是其缺点是在大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屈曲破坏,钢支撑作为抗侧力构件,在单层工业厂房中广为使用,普通支撑的屈曲破坏可以通过在其外侧加设屈曲约束钢管或混凝土加以解决,这样形成的支撑称为防屈曲支撑,其通过钢材拉压塑性变形消耗能量,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和耐久性,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的抗震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通过其附加质量块与结构的共振吸收主体结构的振动能量,然后通过其阻尼器消耗掉这些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台北101大厦在87——91层安装了一个重达600余吨的钢球,作为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惯性质量,测试结果表明其风振控制效果达40%,高层高耸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大型土木工程结构造价昂贵,在其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服役期间环境侵蚀、材料老化和荷载的长期效应,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累计损伤和抗力衰减,从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1.对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

健康监测系统是通过传感元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对结构进行状态评估和损伤诊断的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建筑及桥梁结构建造与服役全过程的受力和损伤演化规律,为加固维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保障结构抵御灾害的能力。健康监测系统已经在很多大型土木工程结构中得到应用,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于2004年建成通车,是目前跨越黄河的最大规模的桥梁,也是国内最早安装健康监测系统的桥梁结构之一。广州新电视塔由一个扭转型钢结构外筒和一个椭圆形混凝土核心筒组成。塔高600米,是目前世界上第三高建筑物。结构健康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作用和结构状态的监测,在环境作用方面,主要监测风速、风压、温度和地震,在结构状态方面,主要监测沉降、倾斜度、关键部位的位移、应变、应力、加速度和腐蚀度

第6篇:车站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车站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板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及乘客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二、及时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使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在车站进站及出站口设立三品检查点,购置安全检查仪,配备2-3名专职安全检查员对进站乘客及出站车辆进行安全检查,防止三品进站上车。

四、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在夜间进行不间断巡逻,防止火灾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7篇:石油化工企业抗震减灾

(PPT演示稿提纲)

一、石油化工企业的地震灾害

1、石油化工设备的地震破坏⑴、储油罐的地震破坏

⑵、电气类设备的地震破坏 ⑶、管道的地震破坏

2、汶川地震中设备与建构筑物的破坏

(1)、地震概况

(2)、地震中设备与建构筑物的破坏情况

(3)、思考与建议

二、国家抗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

1、抗震减灾法律法规

2、抗震技术标准规范

三、石油化工企业抗震设防的重要性

1、重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

2、认真做好抗震设防工作

3、做好抗震普查和鉴定工作

(1)、抗震普查的“范围”

(2)、抗震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3)、抗震普查的“依据和方法”

(4)、抗震普查的“结果”

第8篇:粮食企业转型措施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 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某种程度上对粮食流通市场已造成垄断。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以来,每年生产的小麦70%左右被国家收购。收购结束后,市场能够直接流通的小麦很少,不能满足小麦加工企业需求,小麦加工企业不得不去批发市场竞拍小麦。收购企业为了效益放松质量标准,抢购小麦,农民也不愿再整晒清杂,造成入库小麦水份高、杂质大、出库损耗高、储粮安全隐患多、保管成本增加,同时,大量的小麦入库,国家需要付出的利息、收购和保管费用也很大。

3、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政策支持,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加上贷款难、效益差,难以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国有基层粮库50%左右的仓房为50—70年代建造,且仓容小、基础设施配备差,已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二是国有基层粮库土地多为国有划拨,房屋评估价值低,根据农发行有关制度规定,国有划拨土地不能抵押,国有粮食企业仅靠房产抵押获得的信贷额度很小,而粮食收购需要的贷款额度往往很大,不能满足企业收购需要。粮改后,原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仓库设施建设、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没有了,在国家粮食央企和各种性质民企的挤压下,国有粮食企业完全靠市场竞争,生存十分困难。

近几年,粮食流通中产生的抢购、加价、出库难、粮食品质差、储粮不安全,甚至出现短库等种种现象都与上述问题有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粮食流通市场得到健康有序发展,以下为个人挫见,仅供参阅:

二、几点建议

(一)政企彻底分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粮食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确保国家库存粮食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1、明确职责任务。《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粮食流

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彻底脱钩,不仅理清了政企之间的关系,而且政企分开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粮食行政执法上,不用再去忙于经营,也改变了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状,同时解决了其后顾之忧,有利于执法公平公正。

2、强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一是尽快出台《粮食法》,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列入政府行政序列,真正落实其编制、机构、人员、经费等,为粮食行政执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 件;二是以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包括其下属企业在内)、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还是社会各类粮食经营者,必须依法主动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避免造成监督缺失。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要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区分开来,可采取统一检查和临时抽查的办法,重点对中央储备粮轮换、质量、数量、库存安全及动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质量、数量、竞拍及出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粮食流通市场上的贸易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3、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在粮食流通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执法能力和水平提升不快,目前大多数地方仍处于健全机构、完善制度阶段,执法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国家不断健全完善有关粮食法规的同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在粮食流通监管办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大探讨力度,提高监管能力,同时,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掌握粮食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既盘活了国有基层粮库的现有资产,又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及主渠道作用。

1、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十分必要。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国有粮食企业享有的粮食政策没有了,企业被推向市场,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基层粮库一夜间成了没有饭吃的孩子,虽然政企未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很大帮助,但也是举步维艰,日子过得很艰难。有的说了,找市场要饭吃,但民营有民营的灵活,外企有外企的优势,中储粮、中粮等央企不但享受国家政策,而且还在不断的抢地盘、占市场,刚从计划经济脱胎换骨的国有粮食企业找市场吃饭确不容易。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国有粮食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管理规范等多方面优势,在粮食收购和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其主渠道地位。实践证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的好处很多:(1)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同时避免多家介入,百家齐鸣的抢购现象发生,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客观调控。(2)国有粮食企业点多面广、人员业务素质高、管理规范等诸多优势,可得到充分发挥,避免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保证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安全,同时便于群众售粮。(3)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仓库等国有资产可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社会仓库重复建设或低标准建设,减少占用耕地。(4)国有粮食企业处于储备与市场之间,粮食紧张时,将政策性粮食投放市场,不仅可起到了调节市场的作用,而且对中央储备粮起到了缓冲作用;粮食较多时,敞开收购,临时储备,保护种粮农民利益。(5)稳定国有粮食企业队伍,保护了职工权益,巩固了这块不可缺失的阵地,有利于在关键时刻发 挥其主渠道作用。

2、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后,国有资产受国资委委托,由集团公司管理经营,国有粮食企业自负盈亏。目前,部分省市粮食集团已组建完成,国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规范、推广。

3、探索政策性粮食收购新办法。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可分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性储备收购。即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及时启动预案,敞开收购;如果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不启动预案,如库存较低,不能满足市场调节需求,可根据当前粮食库存情况、生产情况、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等制定临时储备收购计划和收购价格。建议总结广西等省级储备粮收购经验,大胆探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总量的合理范围和收购方式,在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收购数量,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强化中央储备粮管理,确保其在国家急需时调的动、用得上,确保其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强化管理,确保安全。中储粮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中央储备粮,保证其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中央储备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特殊地位在粮食安全中尤为突出。1998年国家建立储备粮管理体系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中储粮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特别近几年又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中储粮肩负任务的增加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的说是管理或监管缺失问题,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是体制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是必然的:(1)中储粮既是中央储备粮管理主体,又是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和管理主体,已违背了成立中储粮的最初目的。(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与政策性粮食收购和管理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由于它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资源,事实上对其他粮食经营主体已形成了严重打压,中粮、华粮、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它。实质上对粮食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垄断,而且是政府行为造成的垄断。(3)2007年中储粮规划三年内将70%中央储备粮从国有粮食企业集并到其直属库,以后逐步全部集并,造成国有粮食企业许多原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甚至部分为国债投资库大量仓库闲置,而中储粮由于仓容不足,大量征地、租地,到处建仓,存放粮食,造成仓房一边重复建设,一边大量仓房闲置,国有粮食企业很是不解,怨言很大,对中储粮产生矛盾就不难理解。(4)中储粮为了自身发展,除中央储备和政策性粮食外,利用自己在政策上的优势,大量从事政策性粮食收购和贸易经营,极力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影响力,把国家储备、政策性粮食与市场经营搅在一起,容易造成执行政策走样。这样做实质上也是把粮改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模式原封不动又搬到了中储粮身上,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有粮食集团公司承担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中储粮从繁杂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中解脱出来,也不从事贸易经营,不与其他粮食收购主体抢占市场,专门从事中央储备粮管理,重新回到中央与地方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的正确轨道上来,不仅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也有利粮食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2、加大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的上收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储粮成立后,在代储库上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也遇到了许多阻力。一些地方粮食部门为了自己利益,有的不愿上收,但储备粮被拿走后又很有意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经国家统一考核,对一些条件好的国有粮库,特别是国债仓库,进行上收,纳入储备粮管理体系。二是允许一部分储备粮由国有粮食企业代储,有效利用闲置仓库,同时安置部分职工。

3、合理核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及费用标准,减少国家财政支出。(1)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1992年国家制订了粮食储备制度,1995年以后国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不断增加了储备规模。近几年,国家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动用储备粮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粮改后,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也分别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因此除1994年粮食大涨价,国家动用储备粮调控市场外,基本没有大规模动用储备粮。国家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储备规模。(2)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作为储存国家粮食储备的仓储企业,属纯财政支出企业,国家确

保其充足费用本无可非议,但直属库在各项费用支出较大,职工工资远高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情况下,一个粮库一年少的产生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的利润,值得思考。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储备粮存放过于集中。二是费用标准核定高于实际需要。从这方面讲,储备粮的存放应该向国有基层粮库倾斜,为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有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其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1、加大投入,搞好国有基层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给予重点支持,按照“重新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国有基层粮库进行合并,能利用的库区保留,进行改造;条件不具备的库区采取置换、征地等办法重新建仓,根据区域辐射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确定仓库建设规模,彻底解决零、散、小问题,把国有基层粮库打造成现代化粮仓,全面实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电子测温等,同时有利于大型机械操作,提高粮库利用效率,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2、稳定税收优惠政策。(1)在税收方面,国有粮食企业一直享受许多优惠政策,但近年来,许多企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需要财税部门每年认定一次,看该企业是否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未认定前,税务部门一直督促粮食企业缴纳有关税款,在税收问题上企业几乎每年须和税务部门协调沟通。国家应该在土地税、房产税、营业税等方面有一个稳定的优惠政策,给国有粮食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2)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粮食收购企业的特点是库区占用面积大,利润率很低。多年来一斤小麦的利润一直维持在0.02元/斤左右,物价涨了,职工工资涨了,但利润不变,可见粮食企业想要获得好的效益很不容易,生存发展也十分困难,因此,从客观上讲,粮食收购企业都应该享受到与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3、为国有粮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多为国有划拨。由于粮食企业底子薄,2004年粮改时国有粮食企业土地多未按规定程序出让、过户,可抵押的只有房产,不能满足收购需要。建议农发行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在贷款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粮食安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温家宝总理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的五点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形成以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为龙头,各级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为支撑,各种粮食经营主体自由竞争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维护粮食流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9篇:企业节能减排措施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号召,及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不少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节能减排措施。

其中某工厂对其员工现有的宿舍进行了节能改造,具体方案如下:

一、项目概况

XX工厂中央热水改造项目,主要为在校约10000名职工提供洗浴生活热水。目前,工厂采用一台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洗浴生活热水的供热源。锅炉存在噪声大、效率低、路径损耗大(锅炉房与洗浴点的距离约为 1000m)、总体能效低等问题,且对工厂及周边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综上原因所述,现有的锅炉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

本次应XX工厂的要求,深圳市卓益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拟采用中央热水设备为XX提供中央热水节能解决方案,拟对原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改造项目会充分利旧),以实现节能降耗、改善工厂环境的目的。 附图 1 现场照片

附表 1 XX现有热水设备统计表

二、工程设计、施工依据标准及执行规范 1)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 2)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 3)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3 4) 《燃气燃烧器具安全技术通则》GB 16914 5) 《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94 6)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 7)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8)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4709 9)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3384 10)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 1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 1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 13)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 14) 《设计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4272 15) 《管道及设备保温》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集 98R418 16)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三、中央热水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3.1 改造方案简述

中央热水系统简介:卓益节能中央热水系统由多台燃气节能中央热水机和一套中央控制箱组成,主要用于工厂、宾馆、机关单位、洗浴中心等需要大量生活热水的场所。可替代热水锅炉。也可作为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辅助供热,以弥补太阳能、空气能热泵难以在低温下供热的情况。系统具有出热水速度快、节能环保、自动控制无需专人值守、出水量配置灵活、检修方便等优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优于普通锅炉(无须办理繁杂的消防安检手续和特许使用证件)是替代锅炉、电煤等传统供热设备节能改造的最佳产品。

附图 2 系统工作原理图

燃气节能中央热水机简介:卓益节能中央热水机由燃气电磁阀(可调节控制火力大小)、不锈钢燃烧器、电子脉冲点火器、不锈钢盘管换热器、强排抽风机、智能控制总成、安全保护装置等要件构成。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人工煤气等气体燃料,运用最新燃烧热交换技术设计制造,热效率达 90%,出水升温速度快,流量大,具有节能环保、24 小时不间断出水、自动控制无需专人值守、检修方便等优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比远优于普通锅炉(无须办理繁杂的消防安检手续和特许使用证件)可单机或联机模块组合使用,是替代锅炉、电煤等传统供热设备节能改造的最佳产品。 附图 2 产品图片

表 2 燃气节能热水机功能简介

3.2 本次改造设备技术指标 表 3 燃气节能中央热水机技术指标

3.3 主设备选择

设计要求:现有 2 台 20 吨水箱和管网系统,70 个淋浴喷头。每天浴室开放时间为10 小时(12:00-22:00),每天需要热水约 150 吨,根据工厂要求,不改变现有的管网及使用方式。需要将水箱内的水加热至 60-65 度,最大温升约为 55-60 度。通过冷热水混合的方式满足 70 人同时洗浴的热水需求。方案设计说明:浴室共有 70 个淋浴喷头。浴室单个淋浴喷头流量约为 0.12 L/S,洗浴高峰时浴室最大用水流量约为 30 吨/小时,每天用量为 150 吨。成都冬季冷水温度为 5-10度,保温水箱内高温热水温度为 60-65 度,冷热水混合后的水温控制为 35-38 度(洗浴最适宜温度),冷热水混合比为 1:1.25。浴室用水高峰时每小时的 60 度热水量为 16.6 吨,日用60 度热水量约为 66.7 吨。 冷水:60 度热水=1:1.25,每小时热水最大使用量为 30 吨。 则: 每小时 60 度高温热水量=30 吨/2.5*1.25=16.6 吨

每天 60 度高温热水量=150 吨/2.5*1.25=83.3 吨

以每小时 16.6 吨 60 度热水、每天 83.3 吨 60 度热水为设计依据,主设备选择方法如下:

卓益节能燃气节能中央燃气热水机每小时温升 25 度的出水量约为 3-4 吨,温升 55 度每小时出水量约为 1.3 吨,需要热水机的数量=16.6 吨(热水总需求量)/1.3(每小时热水产量)=12.7 台。考虑 16.6 吨的设计值为峰值,有一定的余量,且系统由两套保温水箱组成,为了保持两套系统的一致性和负载平衡。主设备设计数量设定为 12 台。

系统每天工作时间=83.3 吨(每天高温热水需求量)÷16.6 吨(系统每小时高温热水产量)=5 小时,即:系统由两组热水设备组成,每组由一台 20 吨保温水箱(利旧) 台中央、6燃气热水机和一套控制系统组成。整个系统每小时可产 60 度热水约 16.6 吨,可满足 70 个淋浴喷头同时使用。系统每天工作 5 个小时,可能满足每 150 吨 35 度热水的需求。 表 4 主设备数量选择分析表

3.4 系统水、电、气接入说明 表 5 水电气接入说明

附图 3 主设备安装位置

燃气中央节能热水机拟安装在以下位置。

3.5 方案设计图 详见附图 1《XX中央热水节能改造工程方案设计图》

四、优势分析

1、节能、高效

相比传统设备节能率高达 30~50%;

节省时间 50%;

2、操作方便

一键式开关操作,电子脉冲点火;

无需专人值守;

3、安全、环保

设备内置多重安全保护和自诊断程序;

低噪音、无烟尘、改善了工厂环境;

4、外形美观、安装位置灵活

采用不锈钢材质, 外观美观、性能稳定;

可根据现场情况就近安装;

五、设备、辅材、安装工程量明细及报价 表 6 系统工程物料明细清单

六、服务保障计划

1. 本公司将为贵校提供工程现场勘测、设计方案、施工图、 设备说明书、合同书、售后服务记录等相关文件,全部由方案设计方建立专门档案,以备养护和维修之用; 2. 工程竣工后,公司将义务培训操作人员 1~2 名,使其熟练掌握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日常维护;

3. 公司保证提供的产品是全新的,质量合格的产品。

4. 本公司对贵校本次工程的主设备提供一年的免费保修服务。

上一篇:中国护照知识下一篇:人教版物理压强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