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学校管理研究2016年度发展报告

摘要对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的文章作者、来源、基金项目等情况进行统计。对研究者围绕薄弱学校建设、高考新政与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学校空间设计、绩效工资、班主任专业发展等热点问题所做的讨论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学校管理研究;转载情况;薄弱学校;高考新政;校园欺凌;学校空间设计;绩效工资;班主任专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B

1. 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231篇(其中有4组笔谈性质的文章由15部分组成,这里计为15篇),分布在70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15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9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8.87%(见表1)。

2. 作者单位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统计,60.17%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15.15%来自中小学校,11.26%来自教育科研单位,4.33%来自新闻出版部门,4.33%来自政府机关,2.16%来自其他机构,还有2.60%的作者单位不详。

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发文数量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20篇)、华东师范大学(12篇)、南京师范大学(12篇)、华南师范大学(7篇)、浙江师范大学(7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7篇)。

3. 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在231篇文章中,64.94%的文章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有81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数的35.06%。

4. 基金项目文章统计

在转载的论文中,有107篇属于基金项目论文,占总数的46.32%。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4.29%,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占23.38%,其他基金项目论文占8.66%。基金项目论文占比逐年提高,2013年为28.68%[1],2014年为37.97%[2],2015年为40.93%[3]。

热点

1. 薄弱学校建设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当前,我国薄弱学校的建设,以政府主导的资源重新组合和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式改造为主。

(1)政府主导的资源重新组合。这种模式以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名校办分校、学校联盟等为代表,强调资源的统筹、共享。该模式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但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以集团化办学为例,一是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没有理顺,特别是与政府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明晰,政府部门过度介入;此外,对集团化办学的评估标准不明确(张爽,第5期),缺乏退出和再生机制,导致学校动力不足。二是集团校内部重治理结构、轻治理机制,有正式制度、缺非正式制度(张建、程凤春,第12期),导致集团化办学整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

(2)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式改造。这种模式以委托管理和U-S合作模式为代表。前者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来购买服务,机制灵活,学校自主权大,但在准入与退出制度、评价制度和监督制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邓亮、林天伦,第2期)。后者由高校专家对薄弱学校开展全面、准确的诊断,并提出详细的改进建议。与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能深入薄弱学校的微观领域,重在學校自身的改进。而大学“研究型文化”与中小学“教学型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合,则是U-S合作模式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薄弱学校建设更多借助的是“外力”。深层次的均衡发展,是建立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的,是增量式、内生型、特色发展的均衡(杨志刚,第6期)。反观OECD国家,它们将重点放在增强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上。比如:加强薄弱学校领导培训,发展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指导,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预期等(白亮、凌郡,第2期)。

即使是同样的策略,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差距。以教师资源为例,我国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校任教,OECD的一些国家则在教师职前教育中为薄弱学校量身设计课程(白亮、凌郡,第2期);美国教师流动关注“输入校”和“输出校”之间的供求匹配(蔡永红等,第2期),我国教师流动目前还很少关注流动教师与学校的匹配问题。在当前倡导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国薄弱学校的建设也应在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2. 高考新政与学校应对

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方案。新高考方案在考试科目、次数、时间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生的“选择权”,由此也对高中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1)如何设置课程?学校需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这已成为所有学校的共识。

(2)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高考新政实施后,学生将面临多次选择,包括课程的选择、选考科目的选择、高考志愿的选择,如何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至关重要。从上海、浙江两个试点地区来看,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给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成长导师负责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二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涯辅导教师,生涯辅导教师往往由班主任、心理老师、科任老师兼任,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亟须加大生涯辅导教师的培养力度(罗阳佳,第8期)。

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一般要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和职业倾向进行综合考量。有研究者建议,志向坚定者,首选“最相关”科目;兴趣明确者,首选“最喜欢”科目;偏科明显者,首选“最拿手”科目;各科均衡者,首选“最适用”科目(刘宝剑,第8期)。

(3)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浙江省普遍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的学段制教学,“必修分层、选修分类、体艺分项”走班教学成为“新常态”(方红峰,第12期)。行政班设班主任,主要负责课后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活动的管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家校联系工作。教学班任课教师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在教学班的学生的管理责任。学校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晏传友,第10期)。

(4)如何评价学生?学生评价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日常表现,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负责。二是学生学业成绩,有的学校采取综合分层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在同类别考生中所处的位置(晏传友,第10期);有的学校采取等级划分和学分绩点的评价方式(虔晓贞,第10期)。

(5)如何评价教师?主要通过满意度评价和学生成绩增量评价教师的工作成效(晏传友,第10期)。

试点地区在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难题。一是师资调配难,学生的选择在不断调整,导致有的学科教师富余,有的学科教师短缺。二是任课教师工作量大,教研时间无法保障(杨振峰,第8期)。三是学生的课程选择与考试时间选择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考试时间节点与课程设置如何匹配。四是一年的学习与三年的课程统筹存在的矛盾,主要是如何避免高一学业负担过重、课程安排紧张,而高三相对比较宽松的问题(周建峰,8期)。五是学校教学资源保障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挖掘、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后援系统配置等(方红峰,第12期)。

3. 校园欺凌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也称为校园霸凌)事件日渐增多,并且呈现出以下新特征:一是欺凌主体低龄化;二是群体欺凌事件增多;三是女生欺凌现象升温;四是欺凌形式复杂多样,除了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这些传统的形式外,网络欺凌问题开始凸显。网络欺凌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蔽性强和监管难度大等特点,给受害学生带来的伤害更大(孙晋露,第4期;解立军,第12期)。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既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和学生个人的因素。从学校层面来看,重智轻德、法制教育缺失、管理缺位,会增加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周常稳、任锐,第4期)。从学生层面来看,青春期心理恐惧症、青春期行为的易漂移性是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心理因素(王大伟,第12期)。相较于身体条件,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会否成为欺凌者。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现行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更多地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惩罚功能的缺失,也是校园欺凌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侯春平,第9期)。

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建议,发展专门教育制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构建家庭教育制度(佟丽华,第9期);确立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的预防思路,制定主动先发和被动反应的预案,建立被害救助的工作机制,创新安全预防教育形式(王大伟,第12期);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发挥旁观者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师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陶建国,第4期;解立军,第12期);借鉴国际经验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经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安全环境进行评估,细化校园欺凌预防方案(杨廷乾等,第9期)。

关于是否应将刑事责任年龄提前,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随着青少年早熟,孩子到十一二岁已经知道基本的是非对错,因此可以考虑将刑事责任年龄适当提前,否则实施暴力不受惩罚,容易助长“藐视法律”的心态(胡卫,第9期)。有的研究者认为,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种草率的做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当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姚建龙,第9期)。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律应区别对待不同的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轻微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用非刑罚处理办法无可非议,但现实中手段卑劣、后果严重的未成年犯罪行为也无法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则很难获得公众认同(高长见,第9期)。

总体来看,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多从法律视角开展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应用较少),缺少大范围的实证研究。未来,需要教育学者在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方式、预防、应对等方面开展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和科学的数据成果(孙晓冰、柳海民,第4期)。

4. 学校空间设计

学校空间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它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将教育者的价值观投射于构建的环境氛围之中,进而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行为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着浸润性的生成(李晶、吕立杰,第6期)。

当前,学校空间设计正面临着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的范式变迁,其设计理念面临着从强调支持“教”到强调支持“学”的转变,从强调独自学习到强调协作和对话的转变,从强调封闭性到强调开放性、连续性的转变,从强调秩序到强调用户体验的转变(许亚锋等,第6期)。传统的学校空间结构正在解体,表现出从固定到弹性、从管制约束到安全舒适、从实践性到表征性的特点。“趣味性”、“家”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成为校园空间改造的重要方向(张熙,第6期)。比如:芬兰学校注重“人情化”空间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对人性、情感、情绪的关照和对交往的激励(苏虹,第6期)。美国圣地亚哥e3公民高中在学校设计中引入了混合学习空间、绿色可持续和公众多元参与设计等众多新理念(邵兴江、Cynthia L.Uline,第6期)。美国中小学个性化教室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具有教学与办公一体化、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有效衔接、具有按学科分类的小型图书馆的功能(刘翠、徐毅,第4期)。我国台湾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校园空间创新与改革,如制定学校建筑设备规范,建立学校建筑规划设计审议机制,推动“新校园运动”、开放空间、无围墙学校等,并关注校園性别空间、无障碍环境、永续校园、健康校园、空间美学、校园活化与闲置空间再利用等革新议题(汤志民,第6期)。

近年来,我国内地不少学校也开始将学校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设计,以服务于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比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让教室根据教与学的需求进行“变形”,以满足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等多重需要(刘可钦,第6期)。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将教室分成自学区、共学区、阅读区、生活区等不同区域,努力让教室变成“学习室”(陈罡、程冰,第6期)。但是,从总体上看,很多学校建筑环境依然缺乏适当的交往空间,忽视儿童成长的特点,学校空间缺乏对人的行为的考量和满足(苏虹,第6期)。校长的空间领导力亟待提升,包括通过空间领导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推进卓越教学、服务品质学习、优化校务管理、实现社区共融等(邵兴江,第7期)。

5. 绩效工资

自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以来,教师工资等级的评定制度逐步从以个人德、才、资为主转换到以教师能力和教学业绩为主(安雪慧,第5期)。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绩效工资的增幅比例高于基本工资的增幅,但区域间仍有显著差距(吴红斌、马莉萍,第5期)。

绩效工资对教师的激励效果到底如何?安雪慧的研究发现,绩效工资政策的激励效应并不是很显著,高绩效工资水平地区并没有体现出高激励效果(第3期)。薛海平、王蓉的研究发现,教师绩效奖金对学生成绩有显著正影响,教师集体绩效奖金对学生成绩影响大于个人绩效奖金,其中班级绩效奖金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第11期)。毕妍等人通过调查发现,薪酬管理过程满意度和薪酬结果满意度均显著影响教师绩效,且薪酬管理过程的激励效应大于薪酬结果的激励效应。教师薪酬水平越高的地区,薪酬管理过程的激励效果越显著。薪酬管理过程对女教师的激励效应要强于男教师,薪酬结果对男教师的激励效应要强于女教师。薪酬管理过程对中级职称教师的激励效应最强,薪酬结果对初级职称教师的激励效应最强(第3期)。

如何进一步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效应?研究者建议:应重点优化学校薪酬管理过程,构建规则合理、公开透明的薪酬管理体系(毕妍等,第12期);赋予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使学校绩效薪酬管理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和战略(孟卫青,第7期);坚持个人与集体绩效奖励相结合,注重班级层面教师集体绩效奖励(薛海平、王蓉,第11期)。

6. 班主任专业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面临着职业认同困境,许多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齐学红,第3期)。另一方面,随着走班教学的推进,一些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代之以导师制。关于班主任制是否该取消,就存在取消论、保持论、创新论等不同观点(刘京翠,第10期)。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班主任资格制度、工作制度、激励制度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建议建立或完善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地位;框定班主任的工作边界,凸显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健全并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激发班主任的工作动机与专业热情(郑东辉、张赵姝影,第10期)。也有研究者建议实行专职班主任制度,设置与教师平行并列的班主任职称系列和班主任资格证书(冯建军,第10期)。

要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建立班主任准入制度,首先要研究班主任的核心素养。但是,对于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研究者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李季,第10期);有的认为班主任核心素养是育人理念、教育智慧、个性品格的有机统合(迟希新,第10期);有的认为班主任核心素养应包括规划设计能力、沟通能力、活动创新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陈萍,第10期)。关于班主任核心素養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此外,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去行政化与学校治理转型、“互联网+”与未来学校建设、教师职称、教师流动等议题也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3年度发展报告—201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J]. 中小学管理,2014,(1).

[2]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4年度发展报告—2014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J]. 中小学管理,2015,(1).

[3]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5年度发展报告—2015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J]. 中小学管理,2016,(1).

作者:林清华

第2篇:初中数学教育研究2018年度发展报告

【摘要】对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转文统计,发现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展开,基于理论、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等视角研究,重心在析理数学核心素养的本真含义、剖析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表征、评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探究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之策,而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研究仍将着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解构上.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热点;展望

初中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系统的梳理研究成果,明晰研究方向,定位研究价值.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集萃全国优秀期刊之精华,是初中数学教育研究佳作之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转文分析,触摸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

12018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共有专栏7个: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及评价.全年共转载论文176篇,其中理论栏12篇,专题栏49篇,课程栏20篇,教学栏55篇,教师栏11篇,学生栏18篇,评价栏11篇.其中专题和教学专栏论文合计超过载文总量的一半,是期刊的核心栏目,也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

1.2转文来源

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所转论文来源36种期刊,范围较广.其中转文较多的期刊依次是《中学数学》24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3篇、《中国数学教育》18篇、《中学数学杂志》16篇、《数学教育学报》13篇、《数学通报》13篇、《中学数学月刊》12篇、《教育测量与评价》5篇、《教育研究与评论》4篇、《中小学教师培训》4篇,占总转载总量的75%左右,其他26种杂志的转载总量仅占总转载量的25%.

1.3所属单位、地域分布

176篇转文中有83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学,约占总转量的47.16%,60篇论文作者来自高校,约占到总转量的34.09%,其余作者来自教研单位和其他单位,约占18.75%.地区分布详情见表1,江浙地区的研究人员是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

1.4基金项目分布

由表2可知,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共有41.48%的论文是以基金项目成果的形式发表的.其中,省级项目成果论文最多,占到基金项目成果论文总数的52.05%,在基金项目的论文中,教学栏目转载论文最多,占基金项目成果论文总数的32.88%.

1.5高频关键词分布

论文的关键词可凸显文章主题,透过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的知晓当下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和重点领域.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的176篇论文中有关键词704个,篇均4个,表3是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2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热点析理

2.1理论专栏:剖析数学教育现实,建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数学教育理论是指导数学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是分析、解决数学教育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初中数学教与学》中主要对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中的“教思考”、课外补习、数学焦虑、数学抽象等现实数学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讨论,并通过对比分析来探析数学教育理论发展的走向.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于文化视野进行数学教育研究,基本论题是: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以及数学教育的社会研究(黄秦安,第10期).同时,纵观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所经历的三次争议,研究者提出的“寻找‘平衡点’”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柯雅梅等,第1期).

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与落实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支撑点.范连众、孔凡哲提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要经历“想得通”“想得到”“做得到”三阶段(范连众等,第8期);张定强等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需重视学生数学情感(张定强等,第2期);张晋宇等在“双基”“四基”和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生成、演化过程基础上,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与“四基”的关系,并结合贝朗塔菲系统定义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系统的三级结构以及此系统的功能,以期逐步建立、完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张晋宇等,第5期).

2.2专题栏目:着力数学教学探析,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专题是由若干聚焦于共同问题探析的稿件组成的集合体.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专题栏目选择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热点话题形成12鼐主题,共49篇转文,一主题约4篇,主题数量仅次于教学栏目,着力于探析数学史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學、中考复习备考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评价问题研究,诸如2017年中考试题评析、数学素养测评、教材研读等,其中研读教材中倡导用整体观念、动态眼光以及拓展思路等视角切实做到读懂教材(葛余常等,第2期).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专题栏目聚焦于学生的符号意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重构教学内容结构、渗透三层符号意识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数学符号意识(张锋、李梦娜等,第4期);通过数学实验、图形直观、现代教育技术等着重在数与代数领域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水平(杜宵丰等,第7期);通过讲清算理算法、关注运算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张宇,第5期);通过将数学史融入课堂、“知”“行”统一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黄健、张昆等,第11期).

2.3课程专栏: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径,解析教材建构的差异与价值

课程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跑道,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首先要深度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周达等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素养与数学课程标准及大纲之间的契合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未来深入整合信息素养与课程内容提供借鉴参考(周达等,第8期),陈月兰和代钦分别对法国、日本的数学教育指导文件(相当于我国的课标)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在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以探索我国具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新路径(陈月兰,第2期;代钦,第11期).同时邵文鸿和周建忠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数学史拾趣”“数学实验”“数学思想与方法”“生活中的数学”等4门拓展性课程的必要性、价值性、成效性(邵文鸿等,第9期).

教材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载体.首先,教材分析通过选定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深化对教材编写意境的理解,如对章引言、章小结、习题情境、例题难度、内容选取方式以及编排方式等进行不同教材的对比分析;部分学者还通过单个教材的研究,对教材中真实性生活问题、分类思想、阅读材料以及教材教学化进行了研究.其次,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范连众、董林伟等解析了当下数学教材的应有风貌,即:数学教材应依托数学学科核心知识,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融入教材,注重学生文化修养与品格塑造,学习情境应主题化与生活化、内容应具有典型与可迁移性、编排设计应螺旋化(范连众等,第1期;董林伟,第12期).最后转文研究者提出了教材现存的问题,如数学史走样、数学教材前后不一致等.通过不同方位教材分析一方面深化对现有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提供未來教材编写的思路,使得学术形态数学知识更易于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2.4教学专栏:优化数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析数学教学发展之策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转文中主要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内容的设计,以不同视角如“四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再创造”、HPM等来阐述数学概念、法则、原理等的教学设计,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设计涉及较少.转文中阐述了做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拥有高立意、宽角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设计目标(张克玉等,第4期),在设计中强调尊重学生,使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夯实“四基”、体会运用化归、推理、建模等思想方法,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要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控制,调整教学过程中从情境到问题、现象、以及问题解决中种种实施策略,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统整教学各环节,让师生充分享受教与学的愉悦.

教学研究转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抓数学知识在教学目标及过程中的定位与落实,关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关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如针对有理数、无理数、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研究者提出“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增强情感体验”的教学目标确定(钱德春,第5期);还有“三教”“三学”等教学理念的贯彻,数学实验、单元再构、对话性讲解、“自学—解题—深评”模式以及分步递进、分层达标等教学策略的优化,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学生猜想探究能力和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等,这些探讨有助于数学教学方式的丰富化、多样化.

2.5教师与学生栏目: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研究学生素养落地之策

数学教育离不开教师与学生,教师起主导和引领作用,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栏目的11篇转文对此进行了研讨,学者主要从质性研究、分析学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能力建构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提升反思能力、解题能力以及讲题能力(钱云祥,第5期).同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利用“TOP+X”培训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渐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陈沫,第8期).

学生是数学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是其目标.2018年的学生栏目比去年增加了8篇,强化了学生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指向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研究者何声清、綦春霞对我国6个地区的大规模的数学学业测试后从认知领域和内容领域分析了数学学优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表现(何声清、綦春霞,第6期),针对于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数学推理能力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师生关系、学生自信心、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数学焦虑等(杨碧云,第2期;徐玉庆,第6期);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地还须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借助基本图形辅助解题以及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来逐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陈建新,第4期).

2.6评价栏目:深度解析中考试题,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促进数学教育进步的利器.评价栏目的转文着重于中考试题的深度解析,分局部与整体解析,如对2017年全国各地区100余份中考试卷的专题“图形与坐标”命题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联系、突出思想、适度创新等特点(谷晓凯,第5期),对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试题进行统整评析发现其具有“突出选拔评价功能,导向核心素养教学”的命题立意(潘小梅,第10期).学者还对命题研究的过程进行了探析,指出试题命制要精读教材,关注细节;以生为本,合理预知;不断积累,用心钻研(陈林香,第4期).

结合中考解析、命题研究和评价研究等,不断深入挖掘试题的价值、发现命题视角,以期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四基四能的培养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测量学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提出,学者高宏伟等基于广州市区域性九年级数学能力评价项目的分析对测评问题进行了探索(高宏伟等,第5期).同时,在对评价试题的研究下针对具体素养的考察也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素养的培养方式,如推理能力等,邵长松通过例谈考察了合情推理的主要方式,总结出教师可在探究规律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并通过把其与证明问题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还可在统计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推理能力(邵长松,第8期);易良斌则提出注重几何直观来强化学生逻辑推理,进而丰富数学模型,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体验(易良斌,第12期).

3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展望

3.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主题的数学教育话语体系研究

对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论文基本情况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不断深入,如对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实证研究、各个素养内容的阐释、素养体系的完善以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探讨了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讨,挖掘其深层内涵,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表现形态、实现途径及各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水平划分及测评体系;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贯通性研究;不断完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主题的数学教育话语体系研究.

3.2基于课程标准修订的学业质量体系研究

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深入到数学教育领域各层面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学业质量体系来评析数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育中应该在对每一个素养正确理解的前提之下加强对数学学业质量体系的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的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数学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对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整体性把握的实证研究;学业质量水平与中考等考试评价的关系研究;数学试题命制的合理性研究;以及教师实施评价体系过程中价值功能等实证研究.

3.3基于信息化时代数学教育变革路径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初中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共生共存已是客观现实,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探索数学教育变革路径?如何在数学教育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加强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与信息化教学方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评价与管理?面对这些问题,在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空间,从融合的生态视野,视数学、技术、文化、教育于系统整体观下,建构协调、绿色、共享的数学教育新体系.

作者:张定强 杨怡

第3篇:2000年度国际科技发展报告(下)

第四章节 美国

2000年克林顿作为冷战后第一任总统任期届满。由于他的科技政策适应了新时期综合国力突出经济因素的变化,在两届执政的8年中,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为它推行单极战略和霸权主义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2000年作为克林顿执政的最后一年,美国在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一 、对克林顿科技政策的评价和布什政策的展望

<一>八年来美国技术与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

美国评论家认为90年代是美国20年代以来本世纪的第四个经济“黄金时代”。60年代创下的106个月经济扩张纪录已在2000年2月被打破。8年来经济增长率平均达4%,2000年上半年为5%。在经济强劲增长过程中,失业率与通膨率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多年大额度联邦财政赤字已于1998年提前消灭,以后财政盈余逐年增加,预计10年后盈余累积将达1.87万亿美元。从1994年起美国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由第5位上升到第2位,一直保持到1999年,2000年又取代了多年由新加坡占据的榜首宝座。美国经济长期出现的高增长、低通膨、低失业率的理想态势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它同80年代到冷战后初期美国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形成明显的反差。

美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基础是在高新技术支持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90年代前期,美国企业率先利用IT改革管理体制,实现“精益”生产,使劳动生产率由80年代年均提高1.4%上升到2.75%。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德、日高10~28%,服务业高30~50%。90年代后期,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继续不断提高,1999年~2000年上半年达到5%。主要原因是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80年代末,在促进经济增长的94项技术中,美国已有30%处于落后状态。在克林顿第一任期届满时(1996年),美国已基本重占失去的技术阵地,世界高技术产品生产总量美国已占1/3。在他的第二任期内,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知识经济在美国初露端倪,为各国所关注。

<二>克林顿科技政策回顾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和稳健的金融政策因素外,克林顿重视科技和推行面向经济的科技政策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突出科技的战略地位,改进国家创新体制。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时,即针对冷战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已转向经济和美国经济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形势,把科技面向经济作为施政纲领,并且强调:“经济增长已不再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资金,技术、职工和基础设施将构成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林顿是第一位阐明知识经济含义的国家领导人。他入主白宫的头一年组建了国家科技委员会,由他与副总统兼任正副主任。与此同时他还扩大科技政策协商机构,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联邦积极介入民用技术开发。美国一向只有科学政策,而无技术政策,联邦政府不介入民用技术开发。克林顿为尽快扭转美国经济竞争力减弱的趋势,从各个方面加强国家对民用技术的干预。其基本政策主张与实践包括:加强官企合作,共同研发对经济增长起到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扭转联邦研发经费分配重军轻民的偏向,由60:40调整为对开;增加国家科研机构研发民用技术的任务;为企业投资研发提供优惠政策。

3、把IT作为研发重点。克林顿上台伊始,即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列为重点任务,利用竞争机制推动企业对NII投资。1995年又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GII),率先制定网络技术标准。美国的经济优势集中体现在IT产业的优势。《财富》杂志2000年10月列出的世界16家最孚众望的计算机和软件公司中,美国占15家。IT产业的优势则来自于IT优势。美国在微处理器、系统软件、大规模平行处理等IT基础技术方面,都遥遥领先其它各国。

4、为把握未来科技优势,加强基础研究,改革教育。克林顿在第一任期内,由于偏重于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有所削弱,在第二任期内有明显扭转,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并设立“美国21世纪研究基金”为基础研究提供资金保证。主管科技工作的戈尔副总统提出的“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是技术的能源”的论点,被普遍视为是对科学、技术、经济三者关系的经典诠释。加强教育也是克林顿的工作重点。他尤其侧重于改革美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中小学教育,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并要求在2000年实现中小学与公共图书馆联网。

总的来看,克林顿在其第一任期内对科技的指导相当活跃,被誉为“技术总统”,而在第二任期内趋向平淡。

<三>布什科技政策展望

10月,《科学》杂志向戈尔和布什提出有关科技政策方面的20个问题。两人虽有一些共同观点,但凡是涉及克林顿任期内的重大改革和措施,布什都持批评态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必须加大对军事研发投资,5年内增加200亿美元;尽早部署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修改反导条约,如俄反对,美将退出条约;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反对联邦干预企业创新,实际是批评克林顿施行官企技术合作的“先进技术计划”(ATP);强调美国应保持探索和利用空间的领先地位,对国际空间站的作用要重新评估;能源部对国家实验室领导不力,对实验室要严加控制。这些意见基本上反映了共和党对克林顿科技政策的批评,也反映了布什科技政策的走向。布什上台后将对克林顿的科技政策做出重大修正,但这要有一个过程,他必须慎重行事。克林顿的科技政策带来长期经济繁荣,但2000年第三季度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慢,普遍认为2001年将降到3%,或者更低。有分析家指出,8年前克林顿上任时美国经济出现复苏的苗头,御任时增长势头减退,等待布什的可能是衰退。这将迫使布什不敢轻举妄动。按照美国的惯例,新总统上任后头一年是过渡期,仍以贯彻原有政策为主,到第二年方可推行自己的政策。考虑到布什胜选十分勉强,地位并不牢靠,他更不可能骤然把克林顿的科技政策全然抛弃。

二、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一>2001财年联邦研发预算继续向民用倾斜

2月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提出的2001财年(2000.10-2001.9)的研发预算总额为85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增幅2.5%,略低于上年的3.2% 本财年预算分配有以下特点。

1、民用连续第二年超过军用部分。民用部分为434亿美元,占整个研发预算的50.9%。民用部分增幅为6.6%,上年为2.9%;军用部分下降1.4%,上年下降5.7%。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估计到2005财年民用部分将增加到465亿美元,扣除通膨因素,年增幅为3.4%。

2、基础研究明显增加。数额为203亿美元,增幅为6.8%,占本财年联邦研发预算的24%,超过历年比例。应用研究184亿美元,增加4.5%。技术开发443亿美元,下降0.1%。

3、各方兼顾,各有所得。除国防部外,其他联邦机构的研发预算有增加。过去过份突出国家卫生研究院生命科学领域的状况也有改变。

4、较大幅度加大对跨部门、多学科关键性研发项目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信息技术计划,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研发,确保国家安全的研发,生态系统变化综合研究,保护人类健康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民用航天计划,教育网络技术计划,净化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二>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预计2000年企业研发经费为18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75.2%。分析家估计,在美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形势下,到2004年企业研发经费可能超过2500亿美元,加上联邦部分,研发总经费超过3500亿美元,占GDP的3.2%,将超过所有国家。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于高技术产业大公司。经济竞争已演变成“创新战”,公司要占领市场必须在技术开发上领先一步,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

企业研发经费增长也同美国风险资本迅猛增长有关,大批高技术企业的组建与成长都是在风险资本支持下实现的,10年来风险资本已从5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0亿美元。2000年风险资本已占到企业研发经费的40%。当前美国风险资本正由西部向东部扩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企业的向外扩张出现由下游向上游转移的趋势,即由产品出口、设立海外销售与生产部发展到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当前企业20%的研发资金用于设在外国的科研机构。其好处是:(1)有助于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2)跟上国外的技术发展;(3)可利用当地廉价智力和科研设施。

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总经费比例的大幅度增长反映了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现在企业承担的研发任务已占到全国总数的70%。同时联邦在全国研发活动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在研发上对政府的依赖正在减弱。

三、联邦科研机构人才流失严重

<一>大幅度增加“知识移民”名额

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将来发给有高等学历和有专长外籍人的H-1B签证名额提高到19.5万的议案。美国于1990年开始发放H-1B签证时限额为6.5万,1998年扩大到11.5。新议案规定到2003年限额将下调。但分析家指出,由引入外籍专家来弥补人才缺口绝不是一时之计。H-1B签证主要是用来解决IT人员短缺的。随着因特网普及,尤其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因为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都是以软件开发为基础的。现在编程人员已分布到各行各业,非软件公司的软件人员已占到软件队伍的80%。1999年商务部的一份报告预测,以后10年中美国至少需要130万软件人员开发新系统,并且需要更多的人来管理这些系统,靠美国自己培养,数、质量都不敷需求。根据7月美国IT协会对美国32万家公司的调查,2000年美国共需160万IT人员,由于应聘者不具备条件缺口为84.3万人,其中编程人员需要21.4万,有11万不合格。

H-1B签证的一半发给印度人,其次是中国人。大部分签证申请者已在美国就学。他们都把申请签证作为长期在美国工作的第一步。由于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最多,加之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软件人才争夺中,美国占有明显的优势。

<二>联邦机构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在公司高薪利诱之下,联邦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的科技人才不断被挖走。实验室的科学家年薪为9-10万美元,到企业后可增加30-50%,外加利润丰厚的配股待遇。能源部下属三大国家实验室减员率2000年已达2位数字。减员最多的是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两个部门。有些科学家在风险资本的扶持下自办公司,很快成为百万富翁。在桑地亚国家实验室工作已12年的一位科学家说:国家实验室已不像过去那样有吸引力。以前科学家一心一意搞科研,现在发财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联邦科研机构人才流失不仅影响基础研究的正常工作,而且也不利于保密。

1999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发生原告美籍科学家李文和“核窃密案”后,国会提出一系列控制原籍“敏感国家”科学家的措施,大批原亚籍科研人员受到冲击,纷纷出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美籍华人田昌霖指出:“在这样的氛围下,(原亚籍)科学家不得不三思是否还要在联邦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继续工作下去。”原外籍科学家在联邦科研机构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阿拉莫斯共有365位博士后高层科学家,其中有一半来自中、印、俄。李案发生后,美国两个原亚籍人组织联合号召美籍亚洲人不要去国家实验室工作。2000年上半年申请去三大国家实验室工作的原亚籍人仅6名。李文和虽已于9月被释放,但李案留下的阴影远未消除。

四、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草稿绘制

<一>官企竞争,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

6月在华盛顿举行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仪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任务是由两个实体分别同时完成的。一个是由国家卫生研究院和能源部牵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该计划启动于1990年,投资30亿美元,预计2005年完成,后来有5个国家加盟,6国的16个研究中心、1100名科学家分工合作,其中美国占54%的任务份额,英国33%,日本7%,法国约3%,德国约2%,中国1%。另一个是一家私营企业塞莱拉基因信息公司。它成立于1998年,投资3亿美元。由于它采用先进的“整体基因测序法”,1年之内测序进度即赶上HGP,取得公认的“正确而完整的数据”成果。双方都宣布将提前2年,即在2001年6月完成全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一家私营公司敢于在大科学项目上向政府挑战,并且取了公认的佳绩,这在美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被誉为生物学家的“登月计划”,其意义甚至超过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和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是由于目前的科学发现都属于对自然界内在规律的认识,而人体基因密码的破译则是打开了认识人自身的大门,开始真正了解人的生命奥秘。

<二>信息经济与生物经济两个时代的重合

分析家指出,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生物经济两个时代重合的时期。这两种经济都有它们形成、成长、成熟和消亡的4个阶段。现在信息经济刚刚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是因特网,并将以大规模使用廉价高性能芯片和广泛使用无线通信网络结束,这将发生在20年后。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的完成标志生物经济开始进入成长阶段,这相当于信息经济成长阶段的半导体和软件产业的发展。这个阶段也叫后基因测序阶段,主要任务是要“读懂人体说明书”,弄清10万基因功能,了解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认识人的各种疾病和生理特征形成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把科研成果商业化。人类基因组研究将继之以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现在美国有9家公司竞相开发研究人体蛋白质的研究工具。这个过程要比人体基因组研究困难得多,需要10-20年。

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的完成将给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利用生物芯片的基因诊断可以早期了解病情,减轻人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利用基因药理学能根据各人的基因特点开发出适用于个人专用的药品,由“一药多人共用”发展到真正对症下药的个人专用药。更重要的是新医学的功能将从治病转为以预防为主,实现延年益寿,减缓衰老。

<三>有关人类基因的争议

1、基因信息带来严重的社会与伦理问题。人们通过基因分析可以获知自己和亲属已患和将患何种疾病后将惶惶不可终日,更严重的是这将导致“基因歧视”,给“基因缺陷者”的婚姻、求职、上人寿保险带来困难。基因测试固然有利于治病,但个人隐私将为他人或私营部门所掌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个人基因信息由谁控制将是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

2、先进技术加剧两极分化。基因诊断、基因药物只能使富人延年益寿,转基因技术甚至可使胎儿按照家长的意愿生长,多数人无缘问津。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尚未见良策,“基因鸿沟”却接踵而来,两极分化在美国社会和南北世界都将更加加剧。

3、基因数据库共享存在分歧。HGP参与国一致同意要贯彻百慕大原则,即基因数据库免费供各国科学家使用。但塞莱拉公司坚持保护技术专利原则,现在该公司已申请大约1万项关于基因的专利。这一争议将随着基因组商业化而日趋激化。

4、基因决定论盛行。除外伤外,人的疾病都是由个人的基因、习惯和环境造成的,但现在很多人把基因的作用绝对化,甚至把个性、智力、信仰、品德、行为都归因于基因。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物与人口的保罗·埃里奇教授于10月出书《人类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指出认识人不可忽视文化的因素,反对当前盛行的人的一切都受控于基因的观点。他强调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文化起着主要的作用,文化信息比基因信息更能深刻地改变人。

五、组织全国科技力量攻关,加快发展纳米技术

<一>纳米技术是今后20年的主导技术

在2001财年联邦研发预算分配中,对纳米技术投入4.9亿美元,增幅达84%,成为最优先发展的领域。

以分子甚至单个原子为基本的构件组装装置的纳米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可以浸透到各个高技术领域,使它们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利用它制造的存储芯片信息存储量可达数万亿比特,计算功能可以提高100万倍;利用它组装的机器人可以从事各种复杂任务;利用纳米碳管可以制造超轻超强度的原材料;利用纳米组件组装的超微型传感器可诊断各种疾病和分析DNA;超微型人造卫星群比现用卫星成本大大降低;利用纳米技术的人工光能合成可以净化能源;超微型机械在数年内即可应用。以上仅仅是初步设想的一小部分。美国政府认为,在未来10-20年内纳米技术的突破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将相当于20世纪中末期的IT 和生物技术,它将主导各个领域高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将引发一场工业革命。

<二>制定“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协调全国科技力量攻关

纳米技术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需要跨部门协作。但这些年来在研发纳米技术中联邦机构各自为战,资金重复使用,影响科研效果。针对这种弊端,国家科技委员会于2月制定“国家纳米技术倡议”(NNI),成立跨部门纳米技术工作组(IWG NI),集中各方面力量有步骤地联合攻关,以确保美国在当前这一国际科技竞争热点领域夺取优势。NNI初期计划为5年,它是美国10年来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以后的第三个国家计划。

NNI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牵头实施。部门包括国防部、能源部、国家卫生研究院、宇航局和商务部。7%的资金分配给大学,大学负责基础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基础设施。计划鼓励企业与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合作,当前IBM公司在纳米技术应用方面领先,包括提高计算机功能、提高存储器存储密度、开发智能薄膜与纳米发动机等。

六、国际空间站正式启用,火星仍是空间探测重点

<一>宇航员正式入驻国际空间站

7月俄发射服务舱,同已在太空的俄制货物舱与美制节点舱组成的联合体对接成功。服务舱是空间站的基础部件,是宇航员生活与工作的场所。随后俄、美又分别为空间站运送燃料、饮用水和科研设备。10月30日1名美宇航员和2名俄宇航员组成的“第一远征队”搭乘俄“联盟”号宇宙飞船登上空间站,这标志世界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的正式启用。宇航员计划留驻4个月,为以后在空间站长期生活与科研作准备。由16个国家参加的空间站计划在2006年全部建成,重达480吨,总成本600亿美元,成为太空连续工作至少15年的太空实验室。它的任务是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在空间制药、生长蛋白质晶体以及生产特殊合金钢与半导体材料。

<二>制定火星探测7年计划

国际空间站之后,美国空间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资源,为探索火星和人类登上火星作准备。1999年宇航局两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失败。10月它宣布2001-2007年火星探测计划,准备发射6次探测器,了解火星的地面与地下水源和矿物。

<三>利用航天飞机绘制高精度世界地形图

2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利用雷达天线从地球轨道对地球连续进行22小时扫描作业,绘制历史上清晰度最高的三维世界地形图。扫描面积11270平方公里,介于北纬60度到南纬56度之间,北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到南美洲的合恩角,覆盖地球75%的区域,占世界人口的90%。共收集到12万亿比特的雷达信息,录入332盘数码磁带,相当于20600张CD盘的数据储量。专家可望于2003年绘制相当于现用地形图精度30倍的地形图。地图分两个档次:高精度地形图达到30米可视度,属机密级,专用于军事与情报目的;低精度地形图可视度为90米,比现用地形图精确得多。科学家认为新型地形图对精确预测地震、洪水、地蚀、火山、滑坡以及掌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此次名为“航天飞机雷达地形图任务”共耗资6亿美元,国防部出资2亿。

七 、加强网络安全

(一)实施“国家保护信息系统计划”

美国政府强调加强网络安全需要官企协同和国际合作。年初联邦政府决定在2001财年预算中以20亿美元用于加强政府网络设施的安全,其中主要是实施“国家保护信息系统计划”,计划要求企业全力保护自己的网络,并与政府合作。该计划是继1996年政府提出“保护关键基础设施计划”后又一次国家级加强信息安全措施。“爱虫”袭击事件后,克林顿立即召集有关机构领导人和大网络技术公司技术主管,商讨对策 。他指出“爱虫”对美国是一次“警报”,要求提前启用信息安全计划资金。以900万美元立即实施计算机安全教育计划,培养有关人才;以5000万美元组建“信息设施保护研究所”;以1000万美元组建“联邦闯入监测网络”。5月,八国集团技术和法律专家在巴黎研讨高技术犯罪对策问题,但未取得统一认识,仅为7月八国冲绳首脑会议提出原则性建议。

2000年美国官方还从技术上加强了防范网络犯罪措施。2月FBI开始提供可侦测网站是否受到袭击的软件。10月克林顿签署批准电子签名技术业务合法经营的命令,为电子商务活动创造安全条件。经过3年物色,于10月 正式确定由两位比利时计算机科学家开发的Rijindael密码标准取代已沿用数十年的DES系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极大地推动通信保密营业的发展,年营业额增长1倍,已成为网络技术产业中最火爆的部分。

(二)利用因特网的弱点加强情报收集

联邦调查局正筹资总额为7600万美元用于加强窃听、情报分析和建立情报数据库。中央情报局自办一家公司,专门开发可从网上获取情报的设备和情报安全传递的技术。该局一高级官员供认,以前颇费周折搞到的情报,现在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获得,当前95%的经济情报是经过因特网的渠道收集的。

八、高技术推动农业革命

精细农业是指综合利用信息、航天和遥感等技术,针对土壤、气候等具体情况精确使用农资与水源,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环保,把农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美国中、西部、精细耕种法已被广泛用于种植玉米、大豆和甜菜。新型的耕作方式要求生产高度社会化,农场、农业咨询服务公司和农资供应商密切协作。播种前后,三方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分析农田各个地块土壤化学成份和随时掌握作物生长、草灾与虫灾、温度与温度变化等情况,并将有关数据存储于计算机,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引下,恰如其分地施撒化肥、农药和供应水源。在作物收割时,利用红外产量监控器精确计算出各个地块的实际产量,其中包括作物的含水量乃至谷物的油质与蛋白质含量,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土地的经济效益,为土地有效使用提供准确数据。精细耕种法2000年被未来学家列为21世纪头10年内十大技术突破之一。

2000年美国农业利用网络技术落后于其他产业的情况有明显改变。全美38万大型农场的60%已建网,农场主通过网络可以最低价购进农资,以最高价出售家畜产品,并可在网上签订购销合同。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农产品价格预测和有关农贷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合理安排来年生产计划,克服盲目性。还可以迅速了解气象分析、病虫灾害警报、环保法规的要求以及广泛收集国内农业经营的经验,总之,网络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农业生产地域局限性这一传统的弱点,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九、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一>NMD技术不过关,暂停部署

克林顿于9月宣布NMD暂不部署,后续工作由下任总统处理。白宫这一决定固然同NMD遭到俄、中坚决反对,受到除英国以外的所有盟国的批评以及国内抑制声势增大有关,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它的技术不过关。按照国防部的安排,为了2005年在阿拉斯加首批部署20枚NMD导弹,在1999年10月第1次拦截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00年再进行2次试验,随后作出部署计划。1月、7月的试验均遭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拦截导弹高速运动(时速2.4万公里),导弹上的传感器不能辨认来袭真弹头或诱铒弹头。而且据国防部专家揭露,第1次拦截成功有假,军方为了降低试验标准,有意降低来袭导弹和拦截导弹飞行速度,诱饵弹头数目也被减少。53位众议员已要求调查这一舞弊事件。另外3次试验都是以假想敌发射单发弹头,而不是以多目标袭击的多弹头导弹为前提的,与实战条件有很大差距。

<二>计算机模拟核爆获得突破

5年来能源部每年都为下属研发核武器的三大国家实验室配备1台最新研制的超高速超级计算机,用以模拟核弹爆炸各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以便了解已有核弹老化情况和设计更新部件,而无需进行核爆炸试验。以前的计算机模拟试验都是二维的。7月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取得了三维模拟的突破。三维模拟可使科学家了解核弹新零部件安装到旧核弹的可行性和观察核装料的压缩与爆炸过程。

十、科学家发出防范高技术负面效应的警告

太阳微系统公司首席科学家乔埃认为,构成21世纪三大技术的基因学、纳米技术和机器人(简称GNR技术)既可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将危及人类自身。例如:随着基因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可以设计可使某个民族、种族致命的疾病,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超微型机器人将导致出现“亚微观自我复制机理”,造成生命的大范围毁灭,到2003年计算功能增加100万倍,利用这种计算机制造的超智能机器人可以自我繁衍,甚至与人争夺资源。埃强调,GNR技术滥用的威胁可能要超过20世纪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人类能够有效地控制这类武器,但却难以控制滥用GNR技术所造成的灾难,这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第一,尖端武器研制需要利用大型设施和稀有原料(如核弹的铀),而GNR技术则主要依靠信息处理。2000年度第二,尖端武器由国家与军方研制管理与使用,而新技术则完全是各行各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进行开发应用的,国家管不了它们。第三,在IT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出现技术大众化的趋势,即个人能像国家一样掌握非常规资源。GNR技术的最大危险就在于它们的自行扩散性,这是乔埃观点的核心。

乔埃主张国家、企业和科学家缔结自我约束法规。科学家要认识到某些进步同时也将带来巨大危害,为此要对技术研发进行必要的限制。但他认为核查这种禁令的执行情况要比侦测试验要困难得多。他要求科学家要遵守道德准则,并建议将这一问题列入帕格沃什年会的议程。该会议是科学家专门讨论核武器威胁的论坛。

不少人批评乔埃的观点是杞人忧天,兼有叶公好龙之嫌。但也有许多科技专家一方面强调新技术的贡献是主要的,但乔埃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他的预言是值得深思的。应完成欧洲创新成就表;在欧洲投资银行支持下,发展泛欧高速科学信息网络,2001年年底前,将有关的研究所、大学和科学图书馆联结起来;努力消除限制研究人员流动的官僚体制,2002年年底前,建立起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研究人才的体制;建立统一的欧洲专利体系等。10月4日公布了为研究区制定的2002-2006年欧盟科学研究活动指南。

第五章 日 本

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从1999年下半年起,日本经济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00年7-9月经济增长率比第二季度高出0.2%,按年率计算可达1.0%,经济复苏露出一线喜人的曙光。日本政府采取了加强领导高新技术的行动,大力推进IT革命的兴起,设计了“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国家”的新蓝图。日本在科学技术和产业领域也有不少喜人的进展。

一、日本政府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领导

(一)建立官民结合、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企业为主力军的发展科技的最高“司令部”和“参谋部”

日本政府决定从2000年1月起,将日本科学技术最高决策机关——“科学技术会议”改组为“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并新设专职大臣,下设14名综合科学技术官,分别由有关省厅官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增加“综合”二字,是强调今后该会在制定战略决策和规划时,要着眼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的相互关系。该会的具体任务是:设定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研发目标;制定实施战略计划;审核历年科技预算总额;协调各方关系;评价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实施情况;必要时有权修改计划或勒令停止计划的进行。

还将“科学技术厅”与文部省合二为一,成立“文部科学省”,并将通产省主管的部分科研项目分流给它,对科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即密切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又加强了通产省对产业经济的领导,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森喜朗第二次组阁后在总理府成立由全体大臣组成的“IT战略本部”,森喜朗亲自兼任本部长,新设主管信息技术的大臣一人,作为首相咨询机关新设“IT战略会议”,议长由索尼公司总经理出井伸之担任,成员主要是民间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企业家。此举表明今后政府制定重大科技政策和规划要官民结合,由下而上广泛吸取民间意见。日本媒体称之为森喜朗成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最高“司令部”和“参谋部”。

(二)制定、实施一系列同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日本除现行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外,2000年又制定了“信息技术基本法”、“个人信息保护发”、“信息公开法”、“电子签名法”、“商业登记修改法”、“认证业务法”“禁止克隆人法”等。另据日本媒体透露:日本政府准备提交2001年国会审议的有关信息通信法案多达50件,其中有“电子政府法”、“电子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生物食品检测法”、“通信与广播融合法”以及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消费者保护法”等。其作用可归纳三类:一是保证作用,政府借助“法律武器”,保证各项科学技术发展事业按政府既定战略目标和研究计划顺利发展;二是限制作用,对某些产业或产品尤其是对污染环境的某些技术、产业和产品,通过征收高额税率和罚款甚至勒令停业等手段严加限制;

三是保护作用,除保护国家利益外,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消除国民对发展生物技术、信息通信网络、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担忧与不安,增加安全与信任感,从而消除发展高新技术的思想阻力。

三)制定新的五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年--2005年)。计划明确规定了发展技术和产业的大方向和基本政策

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三大目标。1、日本要成为创造知识、活用知识和受全世界尊重的国家;2、日本要成为国民生活安心、安全和舒适的国家;3.日本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持续发展的国家。  与实现上述三大目标相配套的10条基本政策是:

1、加强作为知识源泉、技术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取得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此,首先要重视人才,在现阶段要培育与引进并重,还必须尊重研究人员的自由意志和设想。对研究人员采用任期聘用制,鼓励35岁左右的年轻研究人员流向国际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

2、增强产业技术力量。要使研究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研究成果的利用率。

3、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和新材料领域。能源和日本的强项--制造技术也不能忽略。

4、要勇于创新,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要进一步扩大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要有预见性,对处在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抓住时机进行研究开发。

5、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竞争环境。研究人员通过竞争获得研究课题。竞争性研究资金将由2000年度的3000亿日元增加到下年度的6000亿日元。

6、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五年科研总经费为24万亿日元,远远超过1991年-1995年计划的12万亿日元和现行计划的17万亿日元,比现行计划增加40%。

7、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和科研体制。及时采取适应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措施,包括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8、 加大科学技术研究体制改革力度,完善产官学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9、不断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

10、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二、日本政府实施“富国强兵”的“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信息通信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但自身在飞速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积极影响。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预计今后5年将净增86万个就业岗位。2000年电脑销售超过1050万台。1999年底到2000年6月国内上网人数达到1900万人,已占总人口的14.5%,仍保持继续增长势头。据调查:由于个人IT消费的不断增加,1999年信息通信器材的销售额为1729亿日元,到2005年将猛增到45206亿日元,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据预测,到2003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日元,是现在的15倍。

2000年11月,日本“IT战略本部”和“IT战略会议”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出“日本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也被称为“富国强兵”战略。森喜朗政府雄心勃勃决心用“革命”的手段,以IT技术为动力,改革日本经济、产业和社会体制,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在人力、物力、资金和科研方面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使日本经济新生和国家新生,建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国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政府各省厅的带动下,各地方自治体以及企业界,纷纷重新修改研究计划、加大信息领域投资、增加信息机械生产、加快地方信息网络建设等,一股以IT技术革命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发展浪潮正在日本兴起。日本政府重点制定和实施了以下三个研究开发计划:

(一)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开发计划

加快建设高速、大容量信息通信网、建立电子政府、完善电子商务和高速公路交通系统。在2005年前先后实现全国光纤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地方信息化、远程医疗。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未来五年内研究开发的主要项目有:

1、重点研究开发信息通信技术。包括:使用大容量光纤的高速网络构筑技术;网络安全和服务技术;家庭电器网络构筑技术;运算速度比现在高1000倍的计算技术;可供100万人同时存取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存贮装置技术;声音、语言和影像的识别技术;高灵敏度的传感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编程、制作、操作、信息检索、数据库软件技术、通信数据压缩和传输技术;计算机的兼容和并行处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世界一流的宽频带高速、大容量信息通信网络。使1000万户家庭使用廉价超高速光纤因特网、使全国几乎所有家庭使用高速因特网,不分时间和地点能让每个人按自己的愿望获取、处理和发出信息,使广播与网络融合,提供网上娱乐与服务;加紧建立“国土空间资料库和通用信息系统”(GIT),及时提供可耕作的地形和土壤的信息资料。建设高速道路交通系统(ITS),用最尖端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行人、道路、车辆一体化的体系,以解决车辆堵塞、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环境等交通问题,提高物流效率、开拓新的商机与产业。为使作为下一代网络通讯程序的“IPV6”达到实用化,将把所有家用电器与网络连接,如果冰箱里的食品减少,冰箱就会自动通过网络向商品店订货。

3、建立“电子政府”,政府内部、政府同民众和企业凭书面或面对面处理的行政业务全部上网,在2003年实现行政办公电子化、办公无纸化。

4、完善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日本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已初具规模,据日本官方预测: B to B、B to C的市场交易规模2003年将是1998年的10倍,其中,B to B交易规模约为1998年的10倍,达70万亿日元;B to C的市场交易规模约为1998年的50倍,达3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加紧建设高速、大容量信息网,制定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改善传输信息慢、购物成本高、安全性能差等问题。

5、加紧培养信息人才。计划到2005年,在信息领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要超过美国。与此同时,还要从国外招聘三万名优秀技术人员。

(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计划

2000年初,日本科学技术厅长官、文部省大臣、厚生省大臣、农林水产省大臣、通产省大臣有关五位阁僚共同签署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认为“以生命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可望为21世纪的经济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和进步”。要以基因技术发展为开端,技术革新迅速取得进展。要求各有关省厅在2001年共同研究开发生物领域的下述各项技术:

1、以人的染色体为中心研究开发生物基础技术。包括有关染色体、基因、蛋白质等的构造与机能,以便进一步研究开发有关医疗、环保、食品生产、矿业生产等技术,实现对老年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医疗,制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药(包括农药)和高品质植物、高产量水稻等。

2、推进脑科学技术研究:一是“了解脑”——搞清脑活动机制;二是“保护脑”——征服脑疾病;三是“创造人工脑”——制造人工脑计算机。

3、开展生物细胞发生、分化、再生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制造无排斥、具有自行修复能力的人造骨和人造血管,开辟全新医疗技术。

4、研究开发有关征服疾病,保持、增强健康的科学技术。重点研究癌症、艾滋病、0157传染病等复发的和新兴的传染病。

5、研究利用动物、植物和昆虫开发有用物质的生产技术。搞清动物、植物和昆虫在体内制造各种物质的机能,利用重组基因技术予以改良或强化,使其变成制药和化工的有用原料。

(三)环保技术研究开发计划

推进有关预测大气、海洋、生物等地球变动的研究:

1、建立现代化的海洋监视系统,包括:建立成层圈观测平台,制定深海地球探测计划。有关省厅集中全力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地球上空进行综合的环境观测,特别是要搞清楚日本周边环境变化的历史。

2、研究开发有助于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技术。重点研究有关原材料、产品制造、使用直到废弃的全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研究开发能消除所有废弃物的技术。

3、研究开发其他同地球环境有关的技术。重点调查生物体内分泌物质和类似的内分泌化学物质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研究二恶英剧毒物质,加强研发消除二恶英的技术。

三、今后产业政策的大方向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是解决资源紧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将消耗资源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改变为节约资源、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减轻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扭转战略上的不利局面;二是搞活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生活,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产业是今后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日本认为,由于劳动人口减少,储蓄率下降,国民和企业的公共负担必然增加,会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靠不间断的产业技术创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率,确保经济持续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体制是日本迎接新世纪大竞争时代挑战的必备条件

当今,各国将围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展开激烈竞争。为此,要充分运用大学的研究资源、政府的政策资源、企业的经营资源,加快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建设。要完善产学官合作研究开发体制,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

(四)高新技术产业是将“新知识”物化成商品的加工厂

至今仍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科学奥秘,人们渴望在21世纪发现它们,例如,通过对基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奥妙;搞清脑机能的奥秘。让这些新知识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乃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任务,即由高新技术产业将研究成果物化成商品。

日本政府在2000年初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确定将以下领域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重点:

1、大力研究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新技术与产业;加大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能源、资源自给率;

2、重视海洋研究开发,挖掘海洋中埋藏的数量巨大的能源和资源,以弥补日本陆上自然资源的匮乏;

3、研究开发具有创新性、萌芽性的技术,开创技术新领域;

4、研究开发可作为发展产业技术基础的技术。

四、日本正经历产业、经济、社会体制的大转变

在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冲击下,日本的经济、产业和社会体制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从“现代工业生产体制”转向“信息社会生产体制”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在长达130多年中,共进行三次生产体制大革新:第一次是明治维新,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政策,建立帝国主义国家生产体制;第二次是战败初期,推行贸易立国政策,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体制;第三次就是现在,推行IT革命建立高度信息化国家生产体制。2000年森喜朗第二次组阁后,又提出“日本新生计划”,他比小渊决心更大,以IT革命为动力,用“革命”的手段使“日本国家新生”。

(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由“模仿”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战后日本采取以“模仿”欧美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本国产业技术革新的方针,到80年代后期,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此外,随着日本技术、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在一些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各国都在拼命争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引进现成的高新技术成果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9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即转变为自主创新为主,充分发挥日本人的独创精神,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从发展经济牺牲自然环境的生产体制转向经济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体制。长期以来,人类发展经济是以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已经严重地威胁人和动植物的生存,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日本专家认为:治本的办法就是改变为同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产体制。为实现这一目标:

1、国家和地方要制定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与制度,营造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不断提高国民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活环境的意识。

2、大力发展环保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环保型的产业结构,办法是:大力发展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控制开发自然资源;限制排放废弃物;鼓励生产可循环利用的商品和旧商品、零部件的再利用。

3、建立同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体制,才有可能创建新型的环保产业,生产附加价值高的环保产品。与此同时,建立提供环境信息和软件服务的产业。上述三大转变,可以说是日本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最佳选择。它将给日本带来深远的影响。

五、高新技术的负面影响

日本人一直将高新技术视为“双刃剑”来喜悦、方便和快捷,也给人增添无限忧虑与灾害。

日本人对复制人的克隆技术会给传统伦理、各种行为和思想带来混乱的担心尚未平息,2000年初,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的计算机“千年虫”问题,也在日本国内引发一场虚惊。现又对防不胜防的“电脑犯罪”、网上黑客和电脑病毒接连骚扰大伤脑筋,至于未来的信息战和电子战,日本人更是怕的要命。对生物技术和化学物质未来发展的可怕后果更是忧心忡忡。有的科学家甚至呼吁:在有关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危害尚未弄清之前,应在国际范围内暂停转基因生物在大自然中的应用。近年来,日本又接连发生核反应堆放射物质泄露事故、H2型火箭发射失败、地下铁道脱轨事故、隧道坍塌、1.5万人喝牛奶中毒事件等,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这不仅暴露了日本在科技研究与管理上的失误和问题,同时也打破了日本科技“安全可靠”的神话。一股对发展高新科技的忧虑与不信任的思潮正在日本蔓延。与此相关,年轻人“不学理工科”、“不愿搞科技”的现象,至今没有减少反倒有所增加,已成为社会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日本高新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

2000年,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强劲的增长。据预测,2000年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工业化经济体的实际国内(地区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超过7%,发展比较缓慢的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增长率也将达到3%~5%。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扶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果。

一、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网络作为划时代的产物带来一场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经济革命,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的产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经济,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一)制定信息社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韩国确定了在2002年使其成为世界十大信息国家之一的宏伟目标。为此,在1999年3月发布至2002年的国家信息化综合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信息通信技术开发五年计划,宣布从2000年起至2004年的五年内将投资4.14万亿韩元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用于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光通信、数字广播、无线通信、软件和计算机等6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将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提高50%以上。韩情报通信部提出了2000年推进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尽早建立旨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生活信息化,革新国家、社会运行的框架;建立明朗、健康的信息社会基础;通过把因特网变成新的产业和扶植信息通信产业,实现经济的新飞跃。

印度政府于1999年10月成立了信息技术部,并推出了一系列争取将印度在2008年建成“超级信息技术大国”的计划和政策。

新加坡在2000年元月公布了《信息通信科技21世纪蓝图》,它是《信息科技2000年计划》(智慧岛计划)的延续,战略目的是使信息与通信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和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提高国民在信息社会的生活质量。标是发展无国界的互联网络,用5~10年时间把新加坡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出台的主要行动计划有:开放电信市场;全民上网;吸收引进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电子政府计划;推进信息通信产业发展。

(二)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韩国政府2000年在信息领域的预算总额为1.05万亿韩元,比上年增加13.7%,其中的1.2%,即2205亿韩元将用于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在全国144个地区建立超高速通信干线;在所有中小城市建立自动柜员机;为用户提供光缆网、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网线、有线电视网、无线网、卫星网等多种服务;在2004年前开发出比现在快1000倍的下一代因特网技术。新加坡的“信息科技2000计划”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建成的全球首个国家宽带网络——新加坡综合网具备真正实用的交互式多媒体功能。目前,光纤网络已覆盖全国98.4%的地区,可为14万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总投资6亿新元、可覆盖全岛住宅的电缆电视网已于1999年完工;新电信2000年继续投资2.6亿新元,提高光纤网的容量和传输速度。

(三)继续推进信息通信产业

韩国目前正在积极制定政策方案,选择有关企业以引进泛世界通信网(IMT-2000)。计划利用现已开发的90多万件音像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制作目录,并选择文化遗产、历史、地理等30余个领域开发可供检索的目录,将优秀的资料库和目录打入世界市场。

新加坡计划到2005年,信息通信年产值达到400亿新元(现为200亿新元),扩大信息产品出口量到70%(现为50%),年内宽带用户达到20万。发展宽带交互多媒体;提升主要增长领域的创新能力;建立与印度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和同盟关系。

(四)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韩国政府始终把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互促进。根据《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1999年在全国107个地区建立了超高速通信网。韩国上网的人数在1999年为700万人,2000年则突破1000万人。网上证券交易额1999年底达到547亿韩元,占证券交易总额的3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上证券交易比例最高的国家。

印度上网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98年底仅17万,到1999年底剧增至95.5万,目前已超过100万,估计到2004年将达到1720万。同时,各种网站也像雨后春笋般在印度涌现,在世界最大的网络域名注册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的网络应用公司注册的域名,1998年只有2.3万个,1999年猛增至8.4万个,目前已超过10万个,即平均每天有246个、每小时有10个网络公司问世。

新加坡59%的家庭拥有电脑,居世界首位,上网家庭比例达到42%,居世界第二。预计两年之内全国拥有电脑的家庭将超过80%。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全民上网计划,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人人上网。政府拨款1.5亿新元,推动互动宽带多媒体发展,通过资助宽带网基础设施来降低上网费用。要在2001年底之前通过网络提供公共服务,并设立“政府服务网站”。如今已有大约130项公共服务通过网络提供。新加坡政府推出的电子政府计划是“信息通信科技21世纪蓝图”的最新行动计划,投资15亿新元。通过该计划,政府部门已经实现了电脑化。计划在十年内把新加坡转化为蓬勃活跃的环球信息通信大都会和形成生气勃勃的因特网经济。

(五)大力推进电子商务

据估计,全球电子商务的规模1999年为3400亿美元,2003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韩国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也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已建立了800多个购物网站,市场规模达到2500亿韩元,2000年将达到1.7万亿韩元。2000年2月韩政府发表了“促进电子商务综合对策”,提出了搞活电子商务的5项主要措施,即:建立健全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扩充超高速通信网和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促进政府采购的电子商务;在企业间引进并扩大电子交易;建立网络贸易的基础,制定《网络贸易法》,并加强电子商务的国际合作。

印度的电子商务交易额1999年为1亿美元,2000年有望达到6亿美元,2004年将增至43亿美元。印信息技术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正积极支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推广,目前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的项目有:印度关税电子资料交换系统、银行间电子资料交换示范项目、银行对客户的自动电子商务示范项目、港口电子资料交换基础设施、汽车工业电子商务示范项目等。

新加坡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电子商务枢纽,到2003年,新加坡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达到40亿新元;电子商务占商业交易的50%。政府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蓝图”提出了五项发展战略,即:发展与国际一致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迅速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电子商务枢纽;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促进B to C的电子商务活动;制定适宜跨国交易的电子商务的法律和政策。目前,新加坡已分别有96%的大公司和86%的中小公司上网,61%的大公司和32%的中小公司拥有网站。电子商务当前大部分是B to B的交易。政府部门2000年推出了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目前在网上采购价值3万元以下的商品,计划让80%的政府采购在网上进行。政府综合服务网站是世界上最发达完善的服务网站之一,将把政府部门的服务从现有的104项扩展到200项,提供给新加坡人。

(六)促进教育信息化

韩财政经济部计划在2000年内在每所学校设立计算机实习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为所有中小学提供多媒体教材,对50万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给予经济支援使他们能接受信息化教育,其中对5万名优秀学生每人免费提供一台电脑,并在5年内免费使用因特网。从2000年3月起对100万名家庭主妇实行因特网教育。为普及电脑,韩政府鼓励生产厂家推出售价不足100万韩元的低价电脑,目前,韩国每百人拥有电脑16台,到2002年将增加到32台。

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信息科技教育5年计划”,目标是到2002年在350多所中小学完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届时,所有中小学可全部上网,平均每两名学生共用一台电脑,30%的课程通过计算机授课,所有老师具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能力。同时,政府将拨专款培训公务员熟练掌握和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公众提供高效率和优质的服务。

(七)加强信息安全法规建设

为了提高电子商务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韩国制定了《电子商务基本法》和《电子签名法》,成立了电子签名公证管理中心。为了有力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安全,韩国在2000年内出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保护法》,成立以总理为首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设立“网络恐怖活动举报中心”和举报电话。韩警察厅也于2000年2月出台“网络恐怖活动对策方案”,决定严惩入侵网站的黑客,特别打击有组织的网上犯罪。

印度议会批准了《信息技术法2000》,成为当今世界上12个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专门立法的国家之一。该法使电子商务活动有法可依,也为防范与打击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加坡则采取政府管制、行业自律和教育消费者三者的综合平衡,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除制定电子交易法、成立电子证书认证中心外,还建立起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基础设施:初级法庭设立了采用最新科技的电子法庭、交互法庭解决纠纷,电子司法实验室正在建立之中,电子纠纷中心还将推出网上调解中心。

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速发展科学技术

(一)推行技术创新计划,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开发

2000年是韩国实施《科学技术革新五年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年初,韩科技部就发布了《特定研究开发计划2000年实施计划》,并对《科学技术革新五年计划》后三年的内容作了调整,提出要努力确保国家战略核心领域的独创性技术创新力量和建设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将重点实施以下五项计划:《重点国家研究开发计划》2000年投入973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8.3%,重点是推动已确定开发项目能取得实际成果,特别是新一代半导体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21世纪未来研究开发计划》着眼于2010年以后的技术发展,将选择20个技术课题进行重点开发,以确保十年后能在这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1999年确定的2个课题--智能型微技术和通过基因分析开发新的遗传基因,并要确定3个新的课题,2000年投资规模为500亿韩元,增长733.3%;《国家指定研究室计划》通过竞标方式选出一定数量的研究室,在五年内国家每年给予3亿韩元的资金扶持,但在两年中间评估时,处于后20%之列者将被取消资格,1999年共选出研究室140个,2000年该计划投资规模为750亿韩元,增长158.6%,将新增指定研究室150个;《创造性研究振兴计划》着重支持开辟新的研究流派和具有全新意念的研究课题,2000年计划投入275亿韩元;《宇宙技术开发计划》2000年将重点加强宇宙开发研究体制建设和宇宙中心的建设,进行多目的使用卫星和三级科学火箭的开发,力争到2005年时能以自己的技术发射2号科学卫星,2000年计划投资746.01亿韩元。

印度于2000年1月的科学大会上提出了印度21世纪的发展构想: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模式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印度模式。同时还提出,要将社会、法律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方位的创新,确保印度在大系统创新、渐进创新和重要科学技术突破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成功;要把印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就扩展到其他领域,将印度建成世界上的“超级知识大国”。

为了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巴西科技部于2000年7月推出了“绿-黄计划基金”,用于支持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该基金将来源于个人所得税的10%,年总额估计可达2.5亿雷亚尔。同月,巴西研究与项目信贷局推出了“技术创新新计划”,为新生的技术型公司提供风险资金,以促进投资商在技术创新方面投资。首期投入的资金为3000万雷亚尔。

(二)加大投资强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韩国政府研发预算一直呈增长趋势,计划至2002年,将政府研究发预算占政府财政预算的比例提高到5%。2000年政府研究开发预算为35312亿韩元,占政府预算的4.1%,比1999年增加0.4个百分点。韩科技部2000年预算规模为8688亿韩元,占政府研发预算的24.6%,比1999年增长11%。科技部2000年对特定研究开发计划的投入为4264.77亿韩元,占科技部预算的49%,比1999年增长17.2%。同时,韩国政府提出了以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刺激出口、增加就业为重点的产业技术支援政策。如执行包括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等对技术开发的税收支援政策;实施低利率政策;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及育成基金;发展风险投资业等。

印度2000年对科研的投入将从往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6%提高到1%,并计划在今后4~5年内提高到2%。创建了技术开发与应用基金,在科技部内成立专门管理该基金的技术开发委员会,设立国家技术成果转化奖。

巴西《科技进步法》规定,全国对科技的投入必须保持每年5%的增长率。为了激励企业技术开发,制定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还强化大学与企业的联合,大力兴建“孵化器”,刺激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以色列则推行以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化学、医药和生物技术等为重点的高技术出口产业发展战略。其高技术研发活动,将有无国际市场潜力作为能否立项的必要条件之一。随国际科技进步与市场变化迅速调整发展重点是以色列高技术产业的一大突出特点。1999年,以色列吸收高技术风险投资达10亿美元,高技术研发新品出口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0%。2000年上半年,通信、控制、医疗及科研设备出口增长36.1%,电子元器件、办公设备和计算机行业出口增长达121.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工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从24%增加到30%。

三、生物技术及产业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行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计划

韩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历时14年(1994~2007)的生物工程育成基本计划,目标是到21世纪初,将韩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提高到先进国家水平,用自己的技术占领世界生物技术市场5%。目前,该计划处于第二阶段(1998~2002),基本方向是建立生物科学研究开发体制,推动生物科学基础源技术的先进化,加强基础支援,提高生物产业的国家竞争力,积极支持企业走向世界。研究课题涉及基因研究、脑科学研究、老化研究、结构生物学、生命体材料的设计研究、尖端生物材料技术等等。2000年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规模达2232亿韩元,主要开展人体遗传基因、尖端生物材料等研究。在《重点国家研究开发计划》中,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是仅次于半导体的第二大项目,2000年投资规模达127.66亿韩元,比上年增长4.6%。

以色列在以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研发活动为宗旨的“磁石计划”中,将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作为重点,最高资助强度可达到项目研发总经费的65%。在高技术孵化器计划中,国家支持的200项新技术项目中有100多项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及其相关领域。

(二)积极推行生物技术产业化政策

韩国的重点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决定在1998——2000年投入323亿韩元设立生物技术实用化中心,从技术和设施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支援,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扩大生物产品的出口。设立安全性研究中心,加强对新物质和新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力求达到国际标准。设立产学研合作研究支援中心等。

为了适应高技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以色列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自1992年以来,在生物技术及医疗领域已集中近5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仅就医疗设备及其相关领域,单个项目的平均风险投资额已从1997年的150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220万美元,增长近42%。以色列的生物技术公司一般均将销售额的4%——— 7%用于研究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据以科学部预测,2000年以色列生物技术产业的年投资将达到4.3亿美元,2003年达到9.8亿美元。近年来,以色列生物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将成为以色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超过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以色列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产业1999年其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2000年预计将达到8亿美元,2003年将达到18亿美元。以色列在生物技术领域还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四、增加国防预算,加强军事实力

印度2000——2001财年国防开支比上年增长28.2%,达到139.4亿美元,成为印度有史以来国防开支增长最快的一年。其目的是淘汰过时的武器系统,增强核威慑力量。印度国防工业计划在下世纪实现现代化。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和国营军工企业计划通过技术引进、提高效益和私有化等措施,争取在2005年达到主要军用装备和零部件国产化的目标。其中,计划在今后5~7年投入10亿美元,实现国有军械厂的现代化计划,使军械厂在同一时期的销售额翻一番,达到5亿美元。

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新加坡正大量采购军事装备。到2003年,F16战斗机的数量将达到43架,同时还采购了4架KC 135R空中加油机,这将大幅度扩大F16战斗机的行动范围。4艘经过翻新的瑞典潜艇中有一艘2000年已投入使用,使新加坡具备了水下作战能力。6艘法国设计的隐形护卫舰之一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届时海军的力量将大大增强。以色列以其在世界五大洲的军火销售生意、军事合作协定和军事训练计划数量的增长,排在世界军火出口国的第五位,占世界军火市场份额的4.1%(美国占37.2%,英国占25.6%,法国占14.6%,俄罗斯占4.4%)。1998年的军火出口达到16亿美元,2000年为20亿美元。

作者: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第4篇:精准发力,推进学校美育整体发展

×××着力“三个新”推进全区学校美育教育

整体发展

在“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确立美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整体推进德智体美共育,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现从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形成新共识,针对美育基本认识的关键方面精准发力。根据国办《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强全区上下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一是摒弃旧观念。摒弃“搞美育意义不大,出不了成绩”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重智育,轻美育”造成了农村美育成为“最短板”。但反观之,“最短板”的美育也可能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具“绩效”的利器。二是树立新理念。树立“美育关乎社会治理,不是教育一家的事”的理念。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治理方面,对提高我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已形成全区上下共识。三是确立新定位。×××给美育的定位是:推动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突破口之一,“生态教育,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区委

1 区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

二、建立新机制,针对美育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美育资源整合中部门协调、人员培训和考评激励等关键环节中的问题。一是建立管理新机制。将美育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列入“十三·五”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区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表彰奖励包含美育在内的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每年专项投入40万元用于美育,构建区级部门及艺术文化团体共同参与的美育新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建立培训新机制。每年有针对性地通过引进、考调充实优秀美育教师队伍,并对美育教师进行轮训。利用“区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读书班”“××之春文艺汇演”“家长学校公益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对公务人员、校长、学生家长等特定群体开展培训,扩大影响。三是建立督查新机制。区目标办根据区域教育重点工作要求对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评价;区政府总督学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各界专兼职督学常态化开展美育专项督导,兑现奖惩。

三、找准新方向,针对美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部位精准发力。坚持把美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美育改革。一是聚焦推进“一体化改革”,提高均衡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四大

2 工程”198个项目,建成21所学校少年宫;持续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学校美育质量大幅提高,“一校一品”格局初步形成。××××等7所农村中小学成功创建为省市级“艺术特色学校”“环境优美示范校”。二是坚持开展“发展性评价”,保障美育学科地位。在保留“德体卫艺”专项考核占教育质量评价权重(小学40%,中学20%,考核结果与校长绩效和学校质量等级挂钩)不变的情况下,从2015年秋期开始,将学生艺术素质和体质健康纳入教学板块予以考评,加强学科融合渗透,落实艺体教师“六同”待遇。二是持续实施“综合型测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开展学生艺术素质综合测评,完善了“121体艺教育促进行动评价方案”和“基础”+“特长”模式,“区测”与“校测”、“普测”与“抽测”、“笔试”与“展示”结合互补的测评模式已基本成型。因其“反馈及时有效”“以评促教效果明显”“尊重差异兼具公平”,得到了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和艺术教师的广泛认可。

3

第5篇: “红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美育发展

太平中学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川黔交界的美丽的赤水河畔。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碧草映阶;花团锦簇,鸟语传歌。蓝天与绿地相伴,假山共池沼齐辉。现有教学班18个,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0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生近1000人。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管理规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立项在研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课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红色扬校”的办学方针,先后荣获“二级合格中学”、“县文明单位”、“县校风示范学校”、“县级教工之家示范单位”、 “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建校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太平中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倾注了诸多的建设投入和人文关怀。学校各界领导也十分重视自身内涵提炼,不断挖掘适合太中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普职联教”、“警校共育”、“家校同教”、“红色扬校”等教育行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依托“四渡赤水”的鲜活红色历史题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美育教育,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在基础设施上熔铸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在修造太平中学校门时,学校就精心设计规划,四根立柱代表“四渡赤水”,校门整体颜色采用暗红色,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理念构想。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了“红军园”“国学园”和“励志园”。在“红军园”中设置“四渡赤水出奇兵”石刻壁画和“韧”字警语石,在“国学园”中设置《弟子规》,在“励志园”中设置“勤”字和“和”字警语石,以及将“励志园”设计为“雄鹰展翅”的造型,并将其中的假山设计为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模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文化的理念,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中外名人浮雕和创办“红色文化墙”,在教学楼走道上悬挂革命年代伟人、名人画像及其名诗名言警句。这些都凸显了我校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

2.在班级建设上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红文化建设。在学

1 校统筹安排下,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规划本班目标和班主任寄语,班训主标和副标、条幅内容及自主张贴板块名称,学校专人规划班牌模板及教室内红文化体现形式,包括字体及颜色、大小,各个板块的大小及体现红文化的图片。力求做到每一处设置都展现红文化的元素,充分营造班级红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上进、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专人规划下,七—九年级的张贴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精细班务栏”、“互动展示台”和“智慧管理窗”,体现本班特色的张贴板块有“乐园”、“起点”、“起跑线”、“焦点荟萃”等。条幅设计上,

七、九年级都采用了古典镂空窗口封闭边框形状,八年级则采用双手握物形状,并用暗红作为主色调,同时插入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图片。寓意我们各班都要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形象窗口。所有这些设计,充分彰显学校打造红文化特色学校的理念。 3.在舆论氛围上营造红色文化。

我们利用广播、黑板报、展板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努力营造红色文化舆论氛围。学校广播室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播放一首红色歌曲、宣讲一个红军故事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让学生不拿书本、不进图书室也能受到红文化的熏陶感染。黑板报也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宣传窗口。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一二·九等重大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创办学校和班级黑板报,向学生宣传红军的历史和故事,大力营造红文化的氛围。同时,我校还利用各级领导来校检查督导和开展大型活动、校级活动之机,设计制作反映我校德育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展板,充分展示我校红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感染作用。

4.在课程建设上诠释红色文化。

学校经过长期酝酿和周密考证,决定编纂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红色记忆》和校刊《红雨点》。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四渡赤水”的故事,充分认识“四渡赤水”,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学校专门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有关“四渡赤水”的资料,汇编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红色记忆》校本课程。这一本教材的问世,填补了我校无校本课程特别是无“红色文化”课程的空白。编写这本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当年红军转战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的整体情况;进而去感知红军及领导人在古蔺、太平范围内两渡赤水、巧妙周旋、适时歼敌的战斗故事;让学生了解、认识在太平

二、四渡赤水期间(含红军进驻古蔺),发生在古蔺各地,特别是太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同时,我们选取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图片,向学生展示红军当年战斗场面、劳动生产、生活宣传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接受“四渡赤水”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洗礼。为了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

2 活,展示我校师生在“四渡赤水”精神沐浴下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决定恢复《红雨点》校刊的编写工作。我们将组织教师编写一期一刊的校刊《红雨点》,充分反映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营造我校独特的红文化氛围。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思品课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机融合,向学生诠释长征精神、“四渡赤水”精神;美术课上,组织学生编写以“清明节”为题材的手抄报,并开展班级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相关红色故事,写读后感,使学生受到长征精神、赤水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音乐老师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内容,精选了如《赤水船歌》《赤水情》《月亮河》等多首颂扬“四渡赤水”精神的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

5.在实践活动中凸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来抓,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红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1)深入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学校利用“清明节”或少先队建队节,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碑,开展清明扫墓和学生入团活动,瞻仰纪念碑,聆听红军感人的故事,追寻红军留下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培养学生崇高志趣和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纪念馆参观,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四渡赤水”的历史和传统,感知红军革命的伟大和神圣,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开展国旗下讲话和唱红歌活动。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以升旗仪式为切入点开展单周国旗下讲话和双周唱红歌活动。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爱校爱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开展国旗下“唱红歌”活动,让全校师生感知红军理想抱负、革命情怀、人生态度,激发师生高昂工作、学生热情。国旗下讲话和唱红歌已成为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常态化的活动,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每当班级学生唱响嘹亮的红歌时,每一个太中人的心中就荡起那种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怀。唱红歌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一道靓丽的风景。

(3)定期开展阅读革命诗文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充分认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特别是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和事迹,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要看一本“红色”书籍,并将每周

3 三定为学校图书室借阅“红色”书刊的开放日和阅读日。这一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阅览室、教室,甚至学校的三个园里阅读“红色”书籍。同时,德育办还借每年4月2日儿童读书日之机,组织红色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阅读收获,以培养学生崇高理想、革命情怀、意志毅力、爱国情操。

(4)利用节假日开展唱红歌和诵红诗比赛活动。为了继承革命光荣传统,激励学生争当新人,德育办和学生会借每年的“五·四”节和纪念“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之机,举办唱红歌或诵红诗比赛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革命先辈奔赴沙场的豪情壮志,攻坚克难的毅力恒心,临危不惧的英雄胆识,从而使学生受到红文化的熏陶感染。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进而实施美育教育,引领学校向前发展,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虽然,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在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并去解决。学生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学习热情还不高涨,缺乏解决大困难的毅力和做事情的持久恒心,仍有一些行为习惯与学校创设的红文化环境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形式还较单一,内容还较贫乏,如何去挖掘、搜集、整理、编纂更具特色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更让我们感到困难之大。再有,学校经济基础差,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还显不足。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太中人需要努力去做的。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红色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古蔺县太平中学 2015年11月20日

第6篇: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我国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校以《“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为行动指南,制订此《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一 、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东方村尾学校于2009年9月创建,学校占地面积20156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8平方米。学校以科学先进的设施打造专业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所有班级均配置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拥有闭路电视、有线广播、校内网站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有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足球场、篮球场、塑胶场地、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自然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史地室等。

学校现有5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56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教师115人,专任教师106人,中共党员26人,大专及本科学历占教师数100%,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三年来,学校积极探寻特色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逐年攀升。

(二)发展优势

过去三年中,学校办学经验有所积淀,学校管理、教学常规、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持续提升。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为切入口,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能为目标, 坚持开展公开课。从加强学科组建设入手,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评议反思活动;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教学规范管理,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以抓学习、抓制度、抓管理、抓激励为基本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三)发展困境

1.教师发展尚不均衡,教师培养的力度与速度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整体上不均衡,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学校需要深度探索与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2.家校合作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

学校周边属于城乡结合部,中小企业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单一,或者粗暴打骂,或者不闻不问,几乎谈不上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他们有的不仅对教育孩子存在着许多误区,而且自己身上的一些恶习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旦孩子在学校有点事,例如同学们之间发生点摩擦,他们便会自己亲自向学校、向老师兴师动众,更有甚者竟然出手打别的学生。凡此种种,都为学校与家庭之间在教育上的交流沟通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

我校提出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以美养德"就是用美塑造完美的人格,用美陶冶优良的品德,用美养成良好的习惯,用美发展健康的个性,用美滋养善良的心灵。“以美育人”,则是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三、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美育素养,加强美育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中的渗透,深化美育特色课程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整体构建美育办学特色,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把我校办成为一所风气优良、质量过硬、美育特色凸现的知名学校。

风气优良——学校呈现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勤奋、好问的学风,自强不息的精神。

质量过硬——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师德、能、勤、绩全面发展,学校各项成绩得到家长、社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特色凸现——学校彰显美的校园,美的课堂,美的活动,美的教师,美的学生。

(二)培养目标

2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培养品德优良、素质全面、艺术专长的东方村尾少年儿童。

品德优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道德文明,具有一定的道德辨别、体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

素质全面——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少年儿童。

艺术专长——赋予学生以文明的、艺术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重点工作与主要举措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美是道德的象征。” “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就是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积极营造浓厚的美的德育氛围,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逐步形成“以美养德”的美的德育工作特色。

1、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当前德育中仍存在较为浓重的功利色彩,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情感和想象力,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的手段就是灌输、强制灌输。德育美学观就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提出来的,他是对功利主义德育的颠覆。

德育美学观以德育与美育“深层交叉,灵魂借鉴”为目标,将德育理论探讨置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对幸福人生的至境追求下,为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效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用通俗的话解释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德育,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就是欣赏型德育模式。在德育美学观思想的指导下,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①确定目标,自我养成

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近三年我校将重点抓“两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

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 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

3 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 开展“轻轻走,让我们的楼道静悄悄”、“弯弯腰,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等活动。

②学做主人,实践体验

实行“班级自治”, “班规班法”民主制定,“班务承包”落实到人,“自我评比”激活动力,让学生从“被人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在行动上做班级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做负责任的一员。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教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③以自主教育为主线,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团队和阵地作用。 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 搞好阵地建设:做好鼓号队的培训交接工作,做好团队室和广播室和各种宣传阵地的工作。 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

加强理论建设:组织学生干部学习团队工作的基本知识,学习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 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2)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就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①开设《艺术与欣赏》和《学科中的美》校本课程,每周有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②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欣赏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中国书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ⅰ隔年组织一届学校美育活动节。

ⅱ每学期组织校级学生才艺大赛 ⅲ评选校园美育之星 ⅳ评选校园感动人物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

①从美的视觉出发,通过专题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②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14岁花季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

③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在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和公共场合中的礼仪礼节,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3.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4 (1)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着重探讨实践它们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2)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年组的作用,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1)进一步加强学年组建设,把欣赏型德育活动纳入优秀学年组量化考核之中。 (2)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把欣赏型德育活动纳入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之中。

(3)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宣传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德育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增强全员德育美育观意识,加强德育队伍自身美的建设;启动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有特色的校园墙文化和班级温馨教室文化。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全员德育美育观意识初步形成,德育队伍自身美的建设比较自觉,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成果,欣赏型德育活动初步形成系列,制作班级温馨教室文化DVD。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全员德育美育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自觉指导性意识,一支自身美的专业化德育队伍成长起来,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形成系列,欣赏型德育活动全天候占据学校德育阵地。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着力推进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建造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乐学、美学”的学习品质,大力弘扬教师 “乐教、美教”的教学品格,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美育为重点,形成学科类、艺术类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校本课程。

(2)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3)每年召开一次以“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开发过程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制订分年级、分学科美育校本课程方案。

2.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兴趣,提升教师教学过程美育化的自觉和能力,

5 加强师生之间美的交流和互动 ,构建美的课堂,成长美的教师和美的学生。

(2)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大力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培育出美的课堂、美的教师、美的学生。

(3)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使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负担。

①要求各学科教案都有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美育的体现。

②要求各学科每学期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都要向学生介绍讲解本学科的美育因素,要写成教案。

③要求各学科教师每学期都写一篇关于打造美的课堂方面的论文。

(4)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增强教师个体的学科质量自我监控、团队互控意识和能力;形成制度化的学科抽测、评价分析、督促反馈、奖励制度。

(5)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学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积累学科类、艺术类校本课程素材。 (2)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尝试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

(3)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 (4)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 (5)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

(6)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进行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的探讨。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

(1)继续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初步形成学科类、艺术类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

(2)进一步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初步形成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的途径和方法。

(3)继续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初步落实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 (4)继续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各学科美的课堂的样板 。

(5)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

(6)继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推出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的草案。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

(1)继续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形成学科类、艺术类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 (2)进一步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形成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的途径和方法。

6 (3)继续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形成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校本教材。

(4)继续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学科美的课堂的拔尖教师 。

(5)继续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形成方案。 (6)继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推出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三)着眼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引领,探索“学习、研究与教学”有效整合的教育科研途径,实施“教研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优化校园网“课题研究”栏目,初步形成有东方村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提升教师队伍教科研素质。

1.明确核心课题,坚持科研引领

(1)确定“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为学校核心研究课题。从课题项目的研究入手,确立学生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学校环境即课程的现代课程理念,形成课程开发过程的立项、实施、跟踪、评估和反馈机制。

(2)聘请专家指导,帮助学校科学地建立校本课程整体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强年级纵向与知识体系方面内在的衔接,并从整个课程教学层面融通各校本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3)积极探索学科研究推进的策略与路径,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英语节、体育生活节等项目研究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从校园环境、班风班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多个侧面,着力营造课程开发的浓郁氛围,促进课程实践有效进行,大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2.强化科研管理,形成科研意识

(1)健全各项教科研制度。建立校级课题申报制度,开展年终教科研论文评奖活动;建立促进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重要依据;建立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立科研交流制度,聘请教科研专家,指导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的质量与层次;每学年安排1-2次教科研报告会,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教师确立“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动机”的理念。

(2)本着“求真务实,研以致用”的原则,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工作。在已有基础上制定、完善“东方村尾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形成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真正发挥出组织、研究、培养、评价和服务等功能。

3.实施教研修一体,打造教科研氛围

(1)树立教研修一体的意识,要求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课改,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工作者”。

7 (2)明确教研修一体管理模式的意义。“教”即基于课堂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即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修”即基于发展的研修行动,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通过教研修一体管理模式的实践,为课题深入阶段的教师指明发展途径,提供肥沃的发展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以学科组、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每学期各组织一次基于课题的理论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必须填写过程记录、相关案例及反思随笔,帮助教师开展广泛的应用性研究。与此同时,要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注入理性思考的活力,增强他们来自教学实践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充分运用集团网“课题研究”栏目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向“课题研究”栏目投稿,充分发挥专栏对我校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5)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论坛”,让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问题或已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火花,促进专业提升。

教育科研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教科研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点上制定、完善学校教育科研条例;定期组织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的交流、研讨活动,做好课题实施反馈、诊断、调整工作;组织一次教科研报告会,提升教师科研理念;启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组织一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 以新的教科研制度,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激励教师的教科研行为;定期组织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的交流、研讨活动,做好课题实施反馈、诊断、调整工作;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组织一次教科研报告会即课题中期汇报;继续开发“东方村尾学校校本课程”,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系列。组织教育论文评比活动。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 严格施行教科研制度,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激励教师的教科研行为;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推广好的经验,反馈研究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课题研究式推广和成果课程推广;完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课题结题与成果推广,进一步深化研究,完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成果总集;组织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通过校本研修,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全体教工中提倡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鼓励教师主动发展、鞭策骨干教师特色发展;建设一支质量高、有特长、数量足、结构合理、具有个体学习能力的、适应美育特色办学要求的专职教师队伍。

1.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要求教师做到思想上发展,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发展观念;学识上发展,努力做到知识渊博,投身课改;理念上发展,专业引领,开放多元;行动上发展,务实创新,善于积累。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8 2.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高,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和学历进修,推进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奖励机制,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3鼓励和激励艺术教师持久、主动地保持自我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充分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潜能,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技能与风格,并有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学研讨示范课的积淀。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指导,关注发展。有计划地引进特长教师和把关教师,把教师引入与学科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集团优秀学科组评选标准规划各学科组建设。

5.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特长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鼓励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集团优异教师的评选。

6.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街道、集团、学校的各类公开教学、教学研讨、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创美杯”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根据学科、教龄等特点设置奖励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成长需要,组织全校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 督促全校教师修改并进一步实施“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继续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 组织教师做好个人专业成长的反馈、诊断、调整工作,继续实施“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继续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五)依法治校,形成内外兼修的学校管理文化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刚柔并济,形成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民主、科学和良性互动的管理文化。

1.规范管理,完善评价。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完善“教师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发展,克服“短板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加强班子建设,弘扬团结协作、务实勤奋的作风;树立亲师、爱师、为师的形象;强化安全意识、共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引领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强有力团队。

3.畅通管理网络,营造公平环境。强调管理中各级职、权的充分发挥,强化自下而上的互动反馈渠道畅通,确保政令畅通、有效监督,营造公平、公正、透明、安全的教师工作和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和安定感。

4.倡导刚性制度实施中的人性化,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心理需求,尊重教师工作方式的个性化、风格化,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职业价值观。

5.充分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积极创设适合不同教师发展和不同发展层次教师需要的推优机制、培养渠道。不断深化“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交往”的工作生活理念,畅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和平台,最大化地激发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酿造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9 学校管理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健全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制和建立健全“行政部门问责制”,以“密切合作”与“奋发进取”为最高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大协作精神,实现部门、条线工作的和谐共振。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学校管理人性化、规范化、精细化,逐步建立和谐、高效的人本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支精神状态好、民主作风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学识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师信得过的干部管理团队。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党政工团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稳步、和谐发展,形成民主、愉悦、开心、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学校在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形成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注重师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塑造,艺术化地体现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文化艺术殿堂。

1.精神文化建设。建设“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学校后勤作风;形成“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保障、规范、评价等重要作用。改善学校制度的执行环境,使师生具有制度化的科学意识、规范意识,使依法治校和依章办事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3.行为文化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扩大覆盖面,注重实际效果。

4.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开展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宣传工作,重视学校品牌形象的推广和公共关系工作,扩大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5.圣洁文化建设。以纯洁神圣的美德统领师德师风建设、诚实守信建设和遵纪守法建设,构筑东方村尾学校美好圣洁的灵魂殿堂。

6.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十一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庆日,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和关键环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努力组织好 “美的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充分展示美育教育成果,激励师生特长发展。

7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楼房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摆放等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

10 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艺术字、草地、楼房墙面、路灯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清晰思路,统一认识,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好习惯和“孝、善、礼”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艺术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美好和快乐。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抓好校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言谈举止文雅,校园书香气息浓郁,校园文化活动品位高雅。

五、保障机制

(一)实施策略

1.分析现状,寻找差距,围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深化特色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制定各部门分、阶段性计划,逐年落实学校发展规划。

2.根据特色学校发展规律,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3.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保障制定规划的集思广益,落实规划的有序推进,监督规划的有效运行。

(二)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保障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由校长、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领导和级组长、科组长组成。

2.建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估小组”,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进度,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规划实施的步骤。

3.建立以美育为主导的课程开发小组,做好学校美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

(三)制度保障

1.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学习规划、了解规划、接受规划,并结合本部门与本人的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自觉主动地落实规划。

2.评估制度。建立评估小组,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客观、全面、真实地把握规划实施的进展与水平。

3.通报制度。定期向教职工通报规划的组织实施情况、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和下一步措施,使教职工了解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任务。

11 4.整改制度。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规划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研究具体的整改措施,以保障规划实施与推进的有效性。

六、评价设计

规划的评价设计是以学校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学校自我发展和进步为评价准绳,对规划制定的办学目标、工作内容和主要举措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以日常化监控和阶段性评价保障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外部评价

接受区、街道级政府督导室、教育局、教研室等指令性的监督评价。 2.内部评价

组织每年一次表彰先进活动,树立美丽形象,做好“美丽教师”、“美丽学生”的评比活动。

总之,未来三年,东方村尾学校将致力于“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规划的实施,在人力、物力和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校时时、事事、处处、人人都以美育人,用美的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用美的教育活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的能力;用美的环境熏陶学生,使校园成为学园、乐园、花园,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知名学校。

第7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年度发展报告

石咀镇中心小学 艺术教育年度发展报告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点。我校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原则,将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并重,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为789人,在编在岗专任教师36人,其中专职艺术教师2人(音乐教师1人,美术教师1人),兼职艺术教师9人。音乐、美术的器材配备达标,但没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艺术教师队伍

1.教师配备与培养培训

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艺术教师的数量(共有艺术教师11人,其中专职2人,兼职9人),教师全部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师生比比例为1:71,没有达到标准配额。

(1)学校鼓励并支持她们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市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与教研,不断走出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眼界,加强艺术教师的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 (2)重视艺术教师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成立了艺术中心教研组,通过教研组的小组教研活动,来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素质。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2.艺术经费投入

我校虽然教育经费紧缺,但非常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公用经费中每年都有艺术教育的专项经费。只要是艺术教育、教学或活动需要,学校领导都能给予经费上的积极支持,学校投入艺术教育的经费是完全可以保证艺术教育有序开展的,而且还不断增加对艺术工作的投入。

(1)改善艺术教育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本年度里,更换了各班级的艺术展示墙、教室和办公室班牌、教室及办公室都进行了美化,给学生和艺术教师都创造了美的享受。

(2)每年增加艺术活动投入。我校每年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学生极其喜欢,学校也不断加大投入,把它们办成了学校的精品活动。

3.器材设施改进

学校在已有器材的基础上,今年加大了对一些学生器材的增补。比如音乐用的鼓类,美术用的工具类等,让更多学生能使用音乐器材,感受音乐魅力。

(二)课程建设与艺术活动 我们深知,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由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两条线推动贯彻。艺术教学常规工作归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贯彻落实,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时开展艺术课堂教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从学校的德育活动入手,以学校社团、艺术节、文化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美育深入学生的心灵。我校每学期都对艺术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将艺术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确保管理到位,档案资料齐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评定。

1.艺术课程开设

我校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国家基础型课程设置上做到各个年级、各门艺术课程开齐、开足,由专职教师任教音乐、美术学科(因人员不足,部分班级美术由兼职老师任教)。艺术课程开课率为100%。除此以外,学校还提倡非艺术学科的教师能够将艺术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欣赏、表演等各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我校的艺术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在艺术教材方面,我们按照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美术、音乐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拓展教学内容。 我们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生动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学反思强调对本节课优缺点的总结,着重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学习团队,实行小组捆绑评价,并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主动回答问题的双倍加分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和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生动的审美体验。

我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评价等方式,提倡多主体评价。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运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参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参与问题的记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有学生的自评、教师的等级评定与学生作品讲评及互评以及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2、课外艺术活动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是我校每年的重点活动,每次活动前都会由学校行政会反复商讨活动计划,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在比赛活动中,全校师生投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我们还积极与社区合作,让艺术团优秀节目参与石咀社区“迎七一”、“庆国庆”等表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

3、特色发展

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书法、简笔画等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然后利用每天的午写对学生进行书法训练,经过一年多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书法水平明显提高,在去年贵港市举办的小学生艺术展演(硬笔字书法比赛)中我校的何天源、杨翔等同学均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4、校园艺术环境

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我校没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的专用教室,但平时上课所需的教学设施、音像资料,艺术图书与资料,在薄改项目中国家都分配有,所以基本可以满足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需要。

在“蒙以养正,厚德强能”办学理念指引下,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为实施途径,树立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班风,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本期学校在各班教室外墙上开辟了“班级展示墙”,里面展示了大量的学生作品,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在每天的大课间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歌曲,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 1.艺术素质测评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素质测评小组,由分管艺术的领导和音乐美术老师组成。每年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所有学生均参加测评,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覆盖达到100%。对于测评结果不合格的学生及时报给相应老师,组织辅导与再测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艺术教育工作自评

学校每年都会进行艺术教育工作会,在会议上进行学校艺术自评工作,由美术组和音乐组分别进行工作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为下一年的工作做好规划。

3、艺术教育管理与体制建设

我校艺术中心教研组由教学副校长分管,建立艺术活动的管理组织和艺术教育工作议事制度,不定期开展艺术教育研讨会议。做到每学期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艺术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工作碰到问题和困难时,能体现出艺术组的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老教师热心帮带年轻教师,共同将工作做得更好。艺术组老师在学校的各项艺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本校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积极加强组内教研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技艺。 学生的艺术修养还不够高。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培优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学校艺术活动和艺术社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我校围绕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都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今后我们将在艺术工作中不断努力,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石咀镇中心小学 2015年11月22日

第8篇:农高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年度报告

农高区在体育工作中一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强身健体的体育意识。2016年农高区教办协同全区中小学校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现就本学年度体育工作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责任到人,保障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区教办按“两个工作条例”的要求,责成各中小学组建了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体育老师及部分班主任代表为组员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到人。校长熟悉有关体育工作政策法规,负责学校体育的全面工作。学校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总结,评定先进时,能把体育列入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上级文件,研究学校如何开展体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具体工作有指导、解决问题有办法。领导还经常深入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开展体育工作,如趣味运动会、绳舞飞扬跳绳比赛、冬季长跑、大课间活动等等,校长与中层干部都带头参加。正是在各个学校都有这样一支体育工作团队,确保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的全面落实,使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真正了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也确保了将学校的体育工作能常规性地列入校级工作日程和校级发展规划,还确保各项体育经费能按上级要求在校级预算中予以落实,全区学校共有400米的塑胶运动场1个,400米灰渣跑道四处,和20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等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基本达到器材配备的要求,每所中小学都配备专职器材管理员负责管理,对体育器材的管理能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体育器材使用的安全性。对体育器材的数量、品种、添置和损坏有明确的记录,每所学校每年还拨款购买一定的体育设施设备。并做到了有计划地逐年添置充实体育器材。我区现有专职体育教师40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95%,达到有关文件的要求;体育教师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具备从事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组织体育竞赛和训练能力,学校也能考虑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工作服装配置等有关规定,在体育课课时计算和职务职称评定时与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视同仁。

二、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我区始终把体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提高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健康第一”是体育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切实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前提。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向40分钟要质量;学生有笑声、有汗水。要落实好“课标”的新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才能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为此,我们推行各学校体育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交流经验等各项教学交流活动;从而使得我区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每位体育教师能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2016年以来,我区共外出参加学习体育教师20人,并有1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体育艺术国培班的学习,为提高我区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理论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也促进了教师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和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以帮助他们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各学校体育教师均能根据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结合学校的实际资源上好每节体育课。通过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三、开展有效的大课间活动,增强师生体质。

学期初,要求各学校根据气温的变化设计两套大课间活动方案。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学校组织以广播操、武术操、特殊活动为主的大课间活动。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同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各个学校通过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磨练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效的提高我区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水平。各中小学加强体育小组工作的领导,做到定人定班定时间,督促“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区教办专门组织人员对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却进行打分评估并将结果反馈到学校。对不能认真开展活动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考核降一等级处理。

四、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各学校把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健身观念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观。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将充分利用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运动会,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各学校开展一系列校内年级竞赛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不但活跃了校园的文体生活。而且又确保了每一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自带体育器材:跳绳、篮球、排球等体育器材回来,让他们在课间或活动课时间练习,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达到锻炼的目的。并掀起了一股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五、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 为顺利完成学年度体育测试工作,提高我区体育成绩,由区教办牵头,级组织各学校校长成立督导组,到各学校进行实地察看测试工作的进度情况,各学校也都成立测试工作小组,如方下镇中心中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全体班主任为组织者,以体育教师为指导,体育教师、校医室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主要是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50*

8、引体向上等项目的测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本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全区各中小学学生的测试成绩优秀,健康测试合格率达68%,其中优秀级占10%,良好级占31%。

六、组建运动训练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为更好地统筹安排各教师资源,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的四落实,我区各学校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体育类竞赛的训练分工计划和各训练队的训练规划。这样也方便了训练。各中小学组建足球队、田径队、篮球队、跳绳队、健美操队等竞技项目训练队。各训练队第一阶段利用每周的校本课进行训练,同时也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训练。各学校积极参加莱芜市每年举办的体育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虽然在体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不够细的,有待我们不断去提高。体育工作任务比较重,要顺利按计划完成任务,还需要我们发挥团队、拼搏、奉献的精神。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将更加努力,继续发展我区的优势,弥补我们的不足,使全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让体育这朵花开得更艳。

农高区教育办公室

2017年1月

第9篇:补郎乡中心学校(本部)美育工作调研报告

补郎乡中心学校(本部)美育教育调研报告

教科室:鄢其猛

多年来,我校的美育教育工作在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普定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文件,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与探索,终于建筑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美育教育之路。

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高举邓小平理念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总书记“十九大”会议精神,与时俱进,拥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十三五”规划争创一流的业绩。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方针,把学校美育教育提高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使美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确实做到了以科研为先导,以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美育精神相融合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总体构想完成我校的“十三五”奋斗目标再创佳绩。

二、具体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营造美育教育氛围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美育教育运行良好的基本保证,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美育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从而提高了美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本着:“有条件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为美育教育特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为学生开辟了相应的活动场所。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了保证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立会,专门研究,建立了各种保障制度。美育教师的听、评、导、说课制度同语文、数学教师一样,并且美育教师每学期要上一次公开课。

(二)抓好美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施美育教育。

1.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保证了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开全内容,不随意安排美育教师其他工作,确保美育教育的正常实施。40分钟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抓好教学中心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校在抓好音乐、美术、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时,主要是通过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及说课、上课、评课等比赛来推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师教歌,学生学歌”、“教师板画,学生学画”、“教师讲解、学生只听不做”的单调的做法,把游戏搬进课堂,把器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其次,我们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拓宽教学之路。美育教育不只是音美教师的事,而是学校的要事、大事。我们组织其他学科的教师与美育教老师一起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教案,做到教学环境优美化,教学手段艺术化,学生学得实,学得活,切实提高美育教育质量。

在音乐课中,采取“听、唱、奏、赏、动”的愉快教学法,“听”引导学生专心听音乐;“唱”指导学生把歌唱好唱准;“奏”让学生

参与各种表演歌曲乐曲的活动;“赏”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中外名曲;“动”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在美术课中,让学生“听乐曲,想意境,玩玩画画,剪剪贴贴,”把音乐、绘画、工艺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我们坚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中,配上录音,录像、图解、小品等,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颖的艺术构思,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课文的内容,懂得语言美、行为美。

2.我校课堂教学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建立健全正常的教学秩序,落实美育学科的教学常规,教学模式等,确立了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年终根据《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府办函【2017】15号文件)给美育教师进行打分,并作为年终考核中的一个依据。

3.教师适时、科学地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和教学工作总结,教研组和教导处适时检查评比,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备、说、导、上、评、听“六课”。活动材料齐全,坚持标准,注重实效。

4.美育教师能够认真落实美育学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细则,积极探索美育学科的创新教育切实完成教学目标,把音、美的成绩纳入评选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之中,美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适时开展美育教育活动,推动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广泛开展大型群众性美育活动,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一次歌咏比赛、一次书法大赛、一次田径运动会、跳短绳、踢毽子、拔河、跳长绳比赛?每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次都有一个不同程度的进步。

(1)在文艺汇演里体验,到艺术活动中品味,创造中我能行。 近几年来,学校学生每年在“六.一”儿童节,搞一次汇演、校园小品或课本剧大赛。校园小话剧、小品的演出成为了我校学生活动的又一靓丽风景。

在开展大赛之前我们先发动学生挑选自己愿意演、感兴趣的课文。然后帮助中队查找资料,我们还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创作剧本,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开展合理想象,创造性的编写。孩子们乐于创作,在编写中你一言我一语,尽情发挥想象,提高了队员们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排练中,老师指导队员给人物形象定位,包括表情、动作、语气、语调、人物性格?常常在这时就形成了孩子们爱憎分明的立场。在小队里每位学生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尽情发挥,尽情表演,看谁演的最棒。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演好角色我能行。人人是编剧,人人是演员,人人是评委。我们欣喜的看到在编、排、演过程中,队员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无形之中找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东西。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作为新世纪的少先队员要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这种活动形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他们在艺术创造中找到了快乐。

(2)在课间活动去体验,在艺术活动中去感悟

大课间活动35分钟,全程由音乐控制,一曲曲优美的旋律,明快的曲调,伴随着优美的操姿、矫健的步伐,使学生的情感完全融汇于优美的乐曲之中,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锻炼学生的身体。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保证美育教师的数量(其有美育教师2人)本科学历2人,学校鼓励并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与教研,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观摩,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使美育教师真正做到敬业爱生,勤于本职工作。在我校每一个美育教师就有一串感人的故事,他们为了是学生能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更多的知识,几年如一日地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行为真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加强对美育教师的微机培训,并会制作简单的课件。 4.保证美育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是我们的一贯宗旨,为了鼓励他们安心工作,在荣誉上对他们进行倾斜,让他们劳而安心,劳有所获。

(四)配齐教学设施,保证经费投入。

1.在我校校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宁可其他方面场所挤一挤,其他活动室合并共用,也充分地保证了美育队训练有场地,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2.为保证美育学科教学和活动,学校为此配备足量的教具,学具;

(五)开辟美育教育阵地,优化育人环境。

1.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园内受优美艺术环境的熏陶,我校开展了班班常年有鲜花,三季有花坛、绿树、还有常青的松柏,同时又建立了各种园地,楼外有橱窗,楼内走廊有各种展板、书法、绘画,班内设有班报,板报并且做了定时更换,定期检查制度,把检查结果纳入到教师月份考核评价表的档案之中。

2.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开展每周一歌,大唱国歌、校园歌曲、铅笔字、钢笔字等活动,并且每周开展“我为升旗写献词”的评选活动,从而浓化了学校的艺术教育氛围。

四、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美育教育初见成效

由于我校有一个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强化了领导,舍得投入,使我校的美育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校园达到“四化”标准,校园布局规范合理,文体器材齐全,操场平整、教室和办公室干净清洁,教室、走廊盆花四季盛开,全校师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努力把学校办成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学特色,体、音、美、劳动技术特色和优美环境的农村一流学校,以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如今终于换来了百鸟争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我们坚信,经过艺海中的风雨搏击,一定会使我们补郎乡中心学校的羽翼更加丰满,在完成好“十 三五”规划的宏伟目标中,我校艺术教育定会再创新的辉煌。

补郎乡中心学校(本部)

2017年10月26日

上一篇:商标权利用尽理论下一篇:学习部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