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交流材料

2022-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产业扶贫交流材料

刘官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刘官镇产业化扶贫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刘官镇近年来产业化扶贫内容以种植、养殖为主。我镇素有盘县“蜜桔之乡”美誉的红岩,现已发展蜜桔种植4000多亩,年产蜜桔600多吨。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核桃、红梨的种植,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种植核桃 多亩,红梨 多亩,覆盖 个村寨 户,惠及农民近 人。我镇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 我们采取开群众代表会、印发技术性资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镇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在2009年至2011年的经果林“抗旱保果”工作中,领导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时任的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抗旱,并加大了抗旱的资金投入,筹集资金购买发电机、抽水机、抽水管道等抗旱设施。同时,带领群众在灾后补种经果林树苗,力保经果林基地损失降到最低。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镇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 个。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果,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特种养殖有新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镇以松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年至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处。二是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了红岩蜜桔种植基地,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镇中心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三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全镇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镇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资金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近年以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巨额支农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加大“跑市进县”力度,尽全力为镇产业化扶贫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发展规模养殖场11个,建设生猪(火腿)加工厂1个。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镇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果蔬、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蔬菜 万亩,金果林面积 万亩,近年发展生猪 万头,出栏 万头。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镇已发展百万元以上农产品企业1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生猪、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镇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较短。我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镇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红岩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链,以镇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信友核桃乳厂到我镇办紧密型基地,做大果蔬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生猪加工厂、红岩蜜桔种植协会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3、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1万亩以蜜桔以及核桃和红梨为主的经果林、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基地的发展。

4、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全镇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5、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设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松官水库的除险保安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7、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果巩固,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逐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工业厂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一步加快我县沼气和小水电建设步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刘官镇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建设纯农业产业化强镇为目标,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为根本,借“十二五”时期第二轮西部开发的春风,继续推进我镇产业化扶贫工作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篇:某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大家下午好!我是XX,下面,我就XX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相关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自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农业农村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按照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高质量脱贫目标,认真履行产业扶贫工作职责,始终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工作干劲,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的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抓组织领导。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农村科技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统一了人心,明确了目标、细化了职责,为扎实抓好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思想认识。

深刻认识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始终牢牢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贯穿在了整个产业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准确定位县农业农村科技局一类行业扶贫部门的重要作用,坚定脱贫攻坚战必胜的信心,鼓起了产业扶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工作干劲,为实现全县高质量脱贫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抓政策支撑。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XX县XX产业扶贫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支撑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先由挂包帮责任人与档卡户商量决定发展什么产业,确定下来后,先申请扶持资金XX元,待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并经确认后,再申请XX元扶持资金,政策规定,每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超过Xx元。目前,全县共兑现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覆盖农户XX万户。

兑现

XX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兑现XX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

四是抓产业发展。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坚持产业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依托XX多样性的气候特征,打造全县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促进了群众增收的多样性。2019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产业发展项目XX个,投入资金XX万元,占全县财政涉农资X万元的X%。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五是抓主体带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有一定经营规模,也需要有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的扶贫重要论述,我们研究制定了《XX县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和《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确保具有条件的档卡户与经营主体已实现了利益联结全覆盖。

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对农业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随迁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或定价收购产品发展种养殖业的,按每户销售收入的X%给予市场经营主体奖励。

我们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能力提升。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方式,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培训共计X万人次,产业带动覆盖的贫困户

X万户X万人。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抓典型示范。

我们用好用活《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采取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运行机制,培育和引进了XXX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更加明显。如,X公司在XXXX等乡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试点推行“十个一批(土鸡养殖带动一批、代养小猪(商品猪)养殖带动一批、代养生态鸡带动一批、代种模式带动一批、代加工产品带动一批、务工创收带动一批、订单农业带动一批、扶贫车间带动一批、消费扶贫带动一批)”和“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

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把公司、村集体、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示范样板。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特产品打造和包装还需发力;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需加大;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仍需提高。

三、下步努力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正视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水平,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乡产业扶贫汇报材料

孙营乡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中共孙营乡党委 孙营乡人民政府

(2017年9月5日)

一、基本情况

孙营乡位于县城西北约9公里,辖3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5.2万人,耕地8万余亩。全乡33个党支部,1671名党员,其中24名贫困党员。共有贫困村4个,贫困户652户1979人,其中,赵龙门、蒋家已分别于20

14、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南李佐、南孙营计划分别于20

18、2019年整村脱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位一直居全市前列,主要种植胡萝卜、土豆、花菜、洋葱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2:8。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专门组织到南阳、许昌、尉氏等地学习,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扶贫项目,用足用活政策,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组,以乡长为组长的金融扶贫领导组,乡村成立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服务站。三是责任明确到位。乡党委、政府带头落实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责任组及帮扶人产业扶贫帮扶责任,确保产业脱贫见实效。

(二)运用“四种模式”,确保精准施策。一是合作社

- 1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把“输血”式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最终形成由点带面,覆盖全乡,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一个产业园”即拓展南李佐、姜寨脱毒红薯种植产业园,运用入股分红或租赁收益的方式,将新庄现有的20个标准塑料大棚纳入产业园,进行脱毒红薯种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肥料,鼓励引导贫困户进行脱毒红薯种植,市场价回收,预计可比普通红薯种植亩均增加收益2000元以上。

“新建一个基地”即新建东赵亭、赵龙门早熟桃种植基地。早熟桃因其反季节、品质好、产量大,近年倍受种植户青睐,群众有种植意愿。依托现有早熟桃种植,鼓励引导东赵亭、赵龙门等南部、西部贫困户开展早熟桃种植,并协调提供种苗、技术、资金支持。

探索两种模式。一是“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能人、大户,将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无资金贫困户组织起来,集中互保贷款,自主发展产业,既解决贫困户无钱创业,又解决了生产分散、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二是“挂靠帮带”模式:实行“挂靠经营+入股分红”带贫困户。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增收资金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

- 34 -

第四篇:扶贫交流材料

全国地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开拓思路,创新模式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残疾人脱贫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006年11月28日)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共建立省、市、县及镇级基地100多个,依托基地组织培训了10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辐射带动40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转移安臵了6000多名残疾人在各个就业基地集中就业,带动20000多名农村残疾人实现劳务输出,在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基地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基地建设发展方向 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在我省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省残联领导对如何搞好基地建设极为重视,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郭德勤同志在多个会议及不同场合谈到如何

1 搞好基地建设时都反复强调,残联组织不要单独建基地,建设基地要符合“三个一”(即找一个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一个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场地、一个好项目)要求;省残联分管扶贫工作的林圣德副理事长提出基地建设要达到三赢的目标,即使基地老板有效益、促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受益。由于基地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筹建基地建设工作中,严格按照“三个一”要求和“三赢”目标,积极与社会热心企业合作,以公司(企业)为载体创建基地,同时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意与合作的公司(企业)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残疾人受益的同时,让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使基地建设少走弯路,更好地扶持残疾人。

二、创新模式,建设残疾人扶贫和就业基地

一是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我省粤西和粤北地区,侧重于通过建立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发展种养业;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由残联与适合残疾人种养和技能培训的企业或种养大户进行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村残疾人免费进行种养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的基地还实行类似小额贷款的实物借贷扶持方式,把种苗、饲料、肥料等按照优惠价格先送给残疾人种(养),待产品回收时再扣除成本,帮助没有启动资

2 金的残疾人有信心、有能力发展种养业;部分基地也安排适合的岗位给残疾人就业。全省已建立粤西(茂名市)、粤北(韶关市)、粤东(汕头市)3个规模较大、功能配套齐全、扶贫效果较好的省级基地(均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创办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协议书”),以及市级、县级、镇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点、站)100多个,按照省残联要求,每个地级以上市都建有至少一个综合性的扶贫基地,部分市还因地制宜建立一县(市、区)一基地、有的县实行一镇一扶贫项目(扶贫点或站)。项目除了养鸡、养猪、养鱼、水果种植等传统种养业外,也有鸽子、海狸、肉兔、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业。在各级残联的努力下,这些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在扶持农村残疾人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地建立后,由基地制订培训计划,市、县级残联负责组织、接送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学员,必须是有劳动能力、有种养计划或有发展种养业愿望的残疾人。培训结束后,基地向学员提供优质优惠种苗、技术跟踪、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回收等服务,确保残疾人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茂名市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全省建设得较好的扶贫基地之一,基地依托载体企业——化州光辉养殖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基地内建有培训教室、阅览室、饭堂、宿舍、活动室和篮球场等设施。基地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

3 聘请专业农科老师和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授课,主要讲授猪、鸡、鸭、鱼等的饲养以及果树、蔬菜等种植技术,并安排专人管理;培训结束后,由劳动部门和残联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基地还向残疾人提供优惠猪苗、鱼苗,对有困难的学员给予资金帮助,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种养业的学员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及时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对产品销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市场价格实行回收。几年来,基地共组织了十五期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1000名学员,扶持了近500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为了拓宽扶持残疾人的方式方法,基地又根据饲养母猪的有利条件,在省残联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流动致富母猪”扶持残疾人,探索和尝试扶持残疾人的新办法。具体操作是,基地从养殖场挑选一批配好种的良种母猪,免费供给贫困残疾人饲养,待母猪产仔后,猪仔留下,母猪经配种后再送给另外一批残疾人饲养,通过这些母猪不停地流动,滚动扶持残疾人。有的贫困残疾人饲养致富母猪后,一年的收入就基本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目前已通过“流动致富母猪”扶持了60户贫困残疾人,其中有50多户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二是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基地,转移农村残疾人劳动力集中就业。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企业较多,但人多地少,我们通过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把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到企业集中就业。残

4 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是由残联与当地热心民营、私营企业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定点就业、集中管理”形式,帮助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并安臵就业,组织他们劳务输出,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福利型企业,而是以民营或私营企业为载体,对残疾人进行定向培训后定点安排就业,并进行集中管理,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一种做法,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有效形式。基地根据用工需求,把招收残疾人人数和有关要求提供给当地残联,残联负责组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送到企业工作,对路途较远的地区,则由基地派人到当地招录,方便残疾人;需要跨地区招收残疾人的,省残联积极协助,把招工人数分配到有关市,并参与组织落实工作。基地为残疾员工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组织残疾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简单手语,便于管理和加强与残疾员工沟通,倡导健全职工要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残疾员工在基地享受同工同酬、平等晋升机会及其它用工待遇。各级残联与基地密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残疾人工作情况,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逢年过节组织慰问活动,省残联每年中秋节都安排一定资金对部分基地的残疾员工进行慰问,让残疾员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残

5 疾员工大部分都安心工作,积极学习技术,努力拼搏,在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也赢得社会的尊重。几年来,全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如江门市荣盛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安臵了600多名、惠州市侨兴公司安臵了近500名、汕头无语珠宝集团安臵了200多名和潮州升煌陶瓷有限公司安臵了200多名。规模小一点的基地,有安臵100多人的,也有安臵几十人的。基地项目的种类包括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宝石加工、陶瓷制作等等。实践证明,组织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能帮助残疾人在较快时间内创造财富,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终生受用,确确实实是一条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汕头市地处粤东,人均1分耕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是一间从事金银珠宝的制作加工,总资产达2亿多港元的外资企业。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001年汕头市残联与该公司合作建成“汕头市残疾人永桂宝石工艺培训基地”,2005年省残联、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残联共同签订“广东省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安臵——汕头基地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基地内建有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成为集残疾人教学、培训、就业、生活于

6 一体的培训基地,几年来基地共组织培训农村残疾人300多人,其中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聋哑人)被安排在公司就业,100多人成为珠宝加工的能手,残疾人魏顺喜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技能竞赛中获得金银首饰加工项目第二名;基地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手语,使很多管理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手语知识,能与聋哑员工进行简单的交流。基地在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学习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残疾员工自由恋爱,组织家庭,并为18对残疾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帮助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2004年,公司又投资近100万元,建成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汕头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特聘专业教练开展举重、田径、羽毛球、篮球及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残疾员工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在各种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该公司在汕头市中心繁华路段开设了第一家中国残疾人无语珠宝中心店,售货员全部安排聋哑姑娘,同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无语印象”加盟店,扩大安臵聋哑残疾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视察基地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朴方主席还为基地欣然题词“自强不息”,予以鼓励。

三、转变观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分类培训

7 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残疾人要实现就业,必须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是能否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中,注意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的路子,依托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如与劳动部门的培训机构成立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以就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又与技工学校共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等。我们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组织残疾人开展短期培训、定向培训和高级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努力适应残疾人就业或从事种养业的需求,从残疾人的实际出发,确保残疾人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避免盲目培训或重复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利用基层农科部门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短期的种养技术培训,或者是组织准备到企业就业的残疾人进行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等;定向培训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开展定单式的培训,另一种是重点培养高级残疾人技工人才。从2005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从智力扶贫工程中安排了50名指标专门用于招收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生就读技工学校,今年又增加到了100名。这些贫困残疾学生除享受减免3500元/年的学杂费、毕业后100%推荐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残联还给予每名残疾人学生每年2000元的生活等补贴。这些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经过3年正规、系

8 统的学习,将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大有作为。

四、强化残联指导和服务意识,规范基地管理 省残联党组、理事会一直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把它作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认真研究和部署基地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通过会议或下发文件等形式下达各地。在开展业务方面,省残联教就部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各级基地在筹建及开展业务方面加强指导,在基地考察、项目选择等方面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以保证基地建设各方面能顺利进行。省残联拨出专款,与省农科院合作制作一批种养技术光盘,免费发放给各市,用于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各市扶贫干部的业务和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对筹建基地和开展业务工作的正确认识,省残联于2003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残联就业扶贫干部培训班,介绍了茂名、汕头、惠州、潮州等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使基地建设在全省更加统一认识,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努力方向,推动了基地更快发展。今年3月,省残联又在茂名市召开全省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研讨会,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为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及管理,省残联近期印发了《广东省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办法》,明确各种基地建设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奖励示范基地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基地创建示范基地,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促进基地规范、

9 健康、持续发展。在各地筹建基地过程中,对规模较大、扶持残疾人效果较好的基地,省残联将该基地升格为省级基地,参与共建,并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合作企业、当地残联共同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书或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保证基地的顺利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保障基地持续发展 省残联不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开展基地建设,还努力争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基地的补贴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省残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农行、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广东省农村“十五”残疾人扶贫计划》,并明确规定每年省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安排20%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补助。2002—2006年,省级共安排5260万元就业保障金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专项补助;据统计,全省各级残联共投入基地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省残联一次性补助每个省级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经费50万元、市级基地10—20万元、县级基地5—10万元,每年还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和扶持效果,再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省残联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培训、扶贫、教育专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残疾人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指导各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扶持残疾人。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建设残疾人扶贫、培

10 训、就业基地有深刻的体会:

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建好基地的保证。我省第一个省级基地建在茂名,就是因为茂名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茂名市残联给予积极配合。省残联在化州光辉养殖场考察选点的时候,茂名市陈亚春副市长时任化州市委书记,他亲自陪同一起考察,一起拍板定下来,而且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省里把这个基地建设好。我们觉得这样的条件对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这个基地一定能办好。所以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要建设好基地,一定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地才能建立并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在茂名建设粤西基地取得成功的经验体会。

二是找准“三个一”是建好基地的前提和关键。按照郭德勤理事长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对号入座来选准老板、选准项目,创造办基地的条件,“三个一”标准是衡量基地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热心老板,光靠残联唱戏不成,残联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搞基地,一定要依托老板,因此找准一个热心老板很重要,合作的老板有爱心,就能更加理解残疾人事业,少一些功利思想,对残疾人多一份关心,如茂名粤西基地依托的化州市光辉养殖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地老板李学森先生既是一位种养能手,又是一位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每期培训班从开班

11 到结束,他都认真负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亲自为学员上课,把自己多年从事种养业的经验和用高价买来的各种饲料配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又如汕头市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潮州市升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烈先生对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就业都是不遗余力;项目也要选得很准,要与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密切相关,同时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当中得出的另一条经验。这将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必须考虑遵循的一个问题。

三是各级残联的积极配合是建好基地的重要环节。省残联提出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设想后,各地残联积极配合,按照有关要求,把基地建设作为残联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没有各级残联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进行谋划,我省将很难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效果。可以说,各级残联这几年在基地建设、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建设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使残疾人受益,使残疾人通过我们的服务最终实现就业、实现脱贫和致富奔康,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坚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残联系统的重要作用,只有上下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四是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进行基地建设,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下发一个文件或者一个号

12 召,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和有效指导,否则基地建设就会走弯路,达不到扶持残疾人的要求或者实现不了制定的目标。建设基地不是一种摆设,基地建设的主要考核标准或衡量的尺度,要看有多少残疾人通过基地培训辐射带动受益和实现就业脱贫奔康,说到底考核的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基地能让多少残疾人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的跟踪服务,进行业务指导,使基地真正发挥这样的作用。几年来我们也很注意对基地发展的动态包括各方面的业务加强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省基地建设已摸出了路子,我们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信心更足了。

第五篇:扶贫交流材料

坚持综合开发式扶贫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镇坪县位于陕西南端,与重庆、湖北交界,幅员1503平方公里,辖4镇6乡、78个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由于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始终是制约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瓶颈因素。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1997年我县跨越温饱线。近年来,我们全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城乡统筹搞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抓扶贫,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的信心越干越足。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1.2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1247.47元,增长到2004年1636.65元,年均递增9.45%。

一、 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建设“一区两谷”,发展特色经济

作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4%的植被覆盖率,年径流量9. 9亿立方米的南江河是镇坪最具优势的自然秉赋。为避免 ‚贫困-开发-破坏-再贫困‛的恶性循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在开发方式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重点,坚持把解决贫困农民的问题放到全县工作的突出位臵。

我们认识到,让占人口总数近40%的贫困农民实现温饱、迈

-1- 向小康,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渐成为财富的创造者、消费的拉动者是我县全面发展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目标,落实发展任务,加强干部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等方面,都将是否有利于农村发展、是否有利于农业增产、是否有利于贫困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标准和考核指标。

一是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自加压力,创新机制,在规划管理、资金捆绑、产业服务、考核评比、乡镇职能转变、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创造了前提。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重点村建设,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抓住政策机遇,大胆提出和全面实施了统筹城乡的‚三个两万人‛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村,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激发了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扶贫到村到户,‚扶真贫,真扶贫‛。区别村情,对重点村实行了相对集中的集镇式建设与相对分散的庄园式发展相结合。到户划分层次,对不具备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予以救助,确保基本生活;对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扶持帮助、创造条件,激励致富;对少数尖子户优化环境、加强服务,促进发展。工作的重点紧紧抓住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提出了‚122‛的发展目标,抓住了扶贫开发的关键。

四是坚持扶贫工作一盘棋,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增加投入,形成合力。以‚三个两万人‛统筹城乡,‚捆绑‛财政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户自投资金,加强了重点村建设;实行干部包扶、社会帮扶、群众参与 ‚三结合‛,加大了对重点

-2- 户的扶持;建立群众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协调金融扶持的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建设;坚持‚路、电、水、通讯、电视‛五到村,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到位,找准了扶贫抓手,形成了扶贫合力。

五是坚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始终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两手抓,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科普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县乡村三级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全县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建设‚一区两谷‛,理清了以产业开发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在多年积累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镇坪,发展‘一区两谷’‛的发展思路。即:把保护和开发1000平方公里自然生态区作为贫困农民致富、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为依托,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区;发展以优质地道中药村产业为主的特色‚药谷‛,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绿色‚畜谷‛,积极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方向和目标,争创人均经济强县。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五年来,认真落实天然林禁伐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植被覆盖率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木本药材6万亩,核桃、板栗等林果10万亩,在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同时为农民培育了新的增收产业。坚持突出优势、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玄参、黄连等地道品种为主的草本药材4万多亩,在种植业结构逐渐调整的同时拓展了群众的收入渠道。立足本县生猪养殖规模大、农家腊

-3- 肉品质好的实际,积极扶持生猪产业,200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2.2万头,实现了农民人均2头猪。‚一区两谷‛战略的实施,突出了镇坪特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了扶贫开发的后劲。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抓手 2003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发展规划,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二万人居住县城、二万人居住集镇、二万人居住新村的和谐人居目标,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通过三年努力,城镇和扶贫新村已吸纳2.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7%),使近7000贫困农民结束了高山居住的历史,告别了‚肩扛背驮、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一是把握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机遇,扩大扶贫新村的人口容量,推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向新村集中居住。省市确定我县40个扶贫重点村,在建设中我们在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评上狠下功夫,在捆绑建设资金、突出民居特色、形成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上集中突破,现已有6个村通过验收,20个村正在建设,已经吸纳人口1.2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偏远山区的大量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产和生存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发展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广大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是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扩张集镇规模。2003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公路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年内将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同时对全县9个集镇完成了规划修编,全面实施了集镇街道硬

-4- 化工程,硬化集镇道路总计8.9公里,加快完善了集镇的排供水、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大力加强了集镇市场建设,着力提高集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以财政性资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拉动民间资本在集镇二三产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推动集镇内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为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是把握市场开发的机遇,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我们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县城规划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张到3平方公里,并对县城功能分区和各类行业规划,按照2万人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布局配套。在建设中,按照‚开发-臵换-再开发‛的思路,对临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臵换,投资1283.9万元,完成了两期县城综合改造。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实施了街心广场、南江大道、南江二桥和三桥等十大工程,开工建设了狮子凸生态公园,规划启动了柿子树坪商住新区开发,拉大了县城骨架,完善了整体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为脱贫以后的农民进入新的发展领域提供了平台。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了综合扶贫、全面开发

(一)实施‚122‛工程,推动产业富民

稳定人均千斤粮。大力开展农田保护、治理改造、水毁修复,积极为移民搬迁户调整耕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普及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稳定人均粮食1千斤粮,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加快发展药材产业。按照企业GAP基地种植与农民传统种植相结合,耕地种植与林地种植相结合,草本药材与木本药材相结合,引导按市场需求发展了10万亩中药材基地 (其中草本

-5- 药材4万亩,木本药材6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药,增加了药农收入。

着力壮大生猪产业。坚持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的生猪发展模式。县财政建立了1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协调金融部门年均投资500万元贷款,狠抓县-乡-村三级良种仔猪繁育、疫病防治、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测,建成了2个畜牧强乡镇、1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畜牧专业村和120户专业大户。

同时,把外出务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强技能培训,规范输出行为,健全完善劳务输出管理,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2万以上,输出人员年均收入2000元以上,有力支持了农民脱贫致富。

(二)发展五大特色工业,为扶贫开发提供支持 我们坚持在建设‚一区两谷‛中农民建基地,特色工业搞加工,专业队伍攻销售,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村扶贫开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发展五大工业,一是办好制药厂,开发植物药资源。全力协助镇坪县制药厂通过国家GMP认证,达到了省级高新技术认证,其主导产品葛根素,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正在开发的‚2035‛、‚八宝素‛即将投入生产,有效地拉动了农村中药材发展。二是突出腊肉加工,发展食品工业。2001年建成的美味佳有限公司,集生猪屠宰、分割肉处理、传统腊肉加工三位于一体,生产能力达1000吨以上,年消化商品猪3万头以上,主导产品‚镇坪腊肉‛畅销省内外,食品工业带动了农产品的转化。三是实施南江河梯级开发,发展水电工业。已建成三大峡、南江、红旗等28座小水电,装机达6300KW。

-6- 通过招商,引资3.2亿元,正在建设的双河口、浪河口等水电站装机达4万KW;装机12万KW和1.76KW的竹叶关电站、樟树潭电站将在近年内开工建设,水电产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四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壮大种子产业。镇坪有全省唯一的县级农科所,培育的4个玉米自交系、5个玉米杂交种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产品保证了农民稳定千斤粮,产品远销4省市、20多个县区,每年为制种农户创造收入近40万元。近年来,围绕‚药谷‛、‚畜谷‛建设,积极开展仔猪、药种研究,并取得了实效。五是稳步发展以石煤为主的矿产工业。发展煤矿企业8个,年产量达20万吨。

特色工业的发展,一是消化了农民的药、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300元以上;二是为1000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三是为镇坪农民连续10多年稳定千斤粮提供了科技保障;四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电费从5年前的平均1.8元/度,降到了现在的0.49元/度;五是增强了财政支持农业的能力,去年以来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县财政用于种养业的奖补、扶持资金从30万元增加到了100万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扶贫开发后劲

全力突破交通‚瓶颈‛。到上世纪末,我县公路仍是‚口袋阵‛、‚鸡肠子‛。近年来,我们以干争投,狠抓提等升级和路网扩展,先后贯通三条出省路、两条通市路。现在,平镇二级公路和‚大华‛、‚曙双‛两条通乡油路正在加紧施工,到年底将实现‚乡乡通油路‛,农民群众的‚出门难‛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积极克服电力制约。5年前,镇坪还是‚水大冲了堰,水

-7- 小发不了电,不大不小灯泡一根红线线‛的用电状况。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千言万语争并网,千方百计改电网,千辛万苦抓建设,2003年贯通了110KV输电线,建成了35KV配变站;争取投资2382.34万元,改造农电线路269公里,降低了农村发展成本,促进了扶贫开发。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狠抓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2001年以来建成村组公路60.9公里,连户路28.85公里、桥涵38座,人饮工程20处,新修农田2198亩、新增入户电话1312部、新建农民技校19所、村卫生室19所,改善了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把扶贫开发引向深入 我们坚持经济上帮扶与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紧密结合,争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1.6万平方米,落实了3000名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78个村全部建起集班子办公、农民培训、党员活动三项功能于一体的村公房,每年培训群众1.2万人次以上,实现了每个青壮年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行了县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的新机制,完善了78个村的卫生室;实现了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的规范化,建成了2个乡镇文化站,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捆绑资金,巧用民力,凝聚扶贫开发的力量 开发式扶贫,投入是关键。我们坚持国家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民自筹资金集中‚捆绑‛,全县已启动建设的26个村,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村均300万元以上,保证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一)发挥国家扶贫资金的主导作用。我们坚持以国家扶

-8- 贫资金为‚引子‛,明确投入方向和使用重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扶持主导产业。通过提供种苗、种畜,开展技术培训,在重点村建成了20个药畜产业示范点,建成林果园6464.3亩,发展药材7865亩,新增家畜9.5万头,培养绿色庄园示范户546户,促进了产业发展。二是奖励补助建设家园。完成‚五改三建‛2145户,改造圈厕7万多平方米;发展圈厕沼一体化示范户100余户。三是补助公共建设项目。对水、电、路改造重点工程启动和尾留消化进行补充,实现了已开工的重点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造。四是推进扶贫异地开发。2001年以来,以分散搬迁、集中安臵为主,认真落实‚1+5‛补助政策,累计投入1003.2万元,建成20个扶贫移民新村,完成搬迁1892户7597人,改善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集中各类项目资金办大事。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集中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用强大的投入,推动重点村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一是围绕‚五到村‛捆绑。发展惠及千家万户、单家独户干不了的水、电、路、广电、通讯等公益事业,主要依靠项目资金,先后向重点村投入了3430.78万元,已开工建设的重点村都实现了‚五到村‛。二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捆绑。累计投入2202.2万元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对重点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改造,实施退耕还林30015.97亩,小流域治理52平方公里,修复农田2198亩,实现一次建设,长久受益。三是围绕协调发展捆绑。投入280万元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项目资金,在重点村改造学校7所,建起农民技校19所、村卫生室19所,使农民有病能就地诊治、子女能就地求学、学习科技能就地完成。

-9- 同时,省市对口扶贫部门先后支持钱物近200万元,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发挥贫困群众的投入主体作用。坚持对群众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逐渐形成了发展主导产业、改造家园环境、培育庄园经济等群众直接受益项目,由群众自己决策定案,自己详细规划,自行筹措资金,自行管理施工为主要特色的建设模式。对部分群众联户受益,涉及面不广的小型公共项目,采取项目资金解决关键设备,提供主要物资,由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农民自筹资金3800多万元,占到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

五、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一)健全领导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的责任。一是县委、政府定期研究扶贫工作,讨论决定重大问题。2001年以来先后研究出台了《镇坪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镇坪县综合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实施意见》、《镇坪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动态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二是落实领导干部的分工负责。政府县长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指导,联乡领导联乡抓点,与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相适应,建立健全了干部管理、考核、任用办法。

(二)加强了县乡村分级负责的落实机制。一是实行部门包村。把包村扶贫作为部门工作三大考核指标之一,在综合考核中赋予30%评价分值。引导各部门领导班子讨论扶贫工作,选派干部包村蹲点,开展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2001年以来,县级部门出资、干部集资152.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二是乡镇组建专门班子包抓扶贫。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挂帅,成立不少于3人专门班子,分村分项目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要

-10求倒排工期,考核检查到现场、到农户,实行全方位包干,保证了各重点村启动快、进展好、质量优。三是村班子包项目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把项目落实作为发挥班子作用,党员实践先进性,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的主战场。将公共性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建设、‚五改三建‛,移民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等具体任务,分解落实给党员干部,作为开展‚双联双定‛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村组干部的载体。在党员干部齐抓共管下,确保了重点村建设一年启动、两年建设、三年大变样。

(三)完善项目监督和资金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执行公开办事、民主监督各项制度。选择产业、确定公共性项目、落实移民搬迁一律实行‚两榜三审‛,做到了群众不知情的不干,群众有意见的不干。在资金管理上,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管理收费和减免优惠有明白卡,资金到村要张榜公布,资金到户由真名实姓领取。对全县各类扶贫资金定期专项审计,违规违章的坚决追究责任,达到了以禁效尤的效果。

总结过去,我们在新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市、县(区)相比,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乘本次会议的东风,争取省市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借鉴兄弟县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增添措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实践中,把我县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1

第六篇:产业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产业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男,**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原本是个贫困户的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党的产业扶贫政策的鼓舞下立足本村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茶叶产业,是一个通过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的活典范。

一 、开展茶叶种植,带头脱贫致富

在产业扶贫政策和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实施的鼓舞下,**带头在自家承包的山地上进行了茶叶种植,为了更好的掌握铁观音茶叶种植技术,积极参加乡政府举办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茶叶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15%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意动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茶叶。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效果并不如他。**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茶叶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另一方面亲赴福建安溪参观学习铁观音种植和管理技术,回来后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种植的茶叶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铁观音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茶叶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茶叶种植积极性,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亩多。

二、共同富裕,不忘帮扶“穷亲戚”

在搞好自己产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时时关心其他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4口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袁全家3个人,妻子是重病在床人,生活不会自理,仅靠老袁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两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扶。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茶叶种植的各种事情,使他们做到自给有余。

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他富不忘本,授人以渔,帮扶其他贫困户发展产业;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他被评为村中优秀致富带头人,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脱贫致富带头旗,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进而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产业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杨庄寨村位于辛店镇西北公里处,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130口人,土地面积亩,是镇确定的中心村之一。

杨庄寨村属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自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支部书记赵长德就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建设当中,他就对路难走,地难浇,电不够用,厕所不卫生等。组织村民实施生态建设,村级道路建设,不断加大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该村、电、路、拦河坝、改厕、路灯、文化娱乐广场配套到村,特色产业品种栗子、核桃、晚秋黄梨等建设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道路扶贫快发工作,他经常走村串户,深入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杨庄寨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本村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村委其他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杨庄寨村委扶贫开发计划”,科学合理的改善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杨庄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条件。

二:做好带头人,为民办实事

回想到以前,杨庄寨村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致富路子差,虽然有搞种植和养殖的习惯,可小农思想严重,意识 不够开放支部又没能及时为群众致富当好引路人。赵长德为及时了解情况进入角色,他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克服各种困难,走村串户与农民交谈,听民声,察民情,几年来他走遍全村的每一个角落,重点走访了村民代表、组长、党员骨干和养殖大户,困难户家庭,除了直接走访农户外,他还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分片到村民家中召开多次民情恳谈会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会后他又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村委会集中讨论,通过他的积极反映外出跑项目筹借资金,新修村组扶贫道路4000多米,生产路1000多米,改厕150多个,修筑拦河坝5座,为今年的秋季旱灾挽回了500多亩玉米田旱不减产。

三:勤于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工作能力

他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进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作风效能建设等活动。同时注重学习实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又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表现出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贴心人

赵长德同对志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一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吧切实我民办实事,当作转变工作作风的头等大事来抓,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我群众办好事实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杨庄寨村委伴随着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状况、照明、改厕明显改变,种植晚秋黄梨、黑梅子、品种核桃,以及特色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改变,自觉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农业综合效益,难怪杨庄寨村委老百姓都说扶贫使杨庄寨村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而赵长德更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上一篇:超市客服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产科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