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使用经济分析工具进行政治学与经济学整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特征及创新意义。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拓展了传统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为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资批判地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篇: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

【摘 要】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较为抽象,西方经济学教学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创新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环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探讨;创新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严密的逻辑体系

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微观经济学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消费者、生产者、资源拥有者的决策规律,以及它们在消费、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微观经济学对经济个体作了一些公理性的基本假设,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提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宏观经济学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一般地说,经济学家总是以决策者是“理性的”为出发点来研究问题、构建理论。

2.清晰的经济学方法体系

经济学之所以异于其他社会学科,在于它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等。经济学方法反映在经济学理论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中,从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理论假设、基本原理到政策主张,都渗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

3.数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做到严密精确。简洁恰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现象。

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创新方法

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创新教育理念,要把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把注重知识与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强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促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独立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教学目标。

1.训练经济学思维

教学要认真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一门课程不但 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还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质和知识的获得过程。教一门课,不是建造有关这一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亲自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解经济学家如何研究他们的领域,这需要通过教学创新来完成。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深化对经济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学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和兴趣问题,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对课程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与发展,脱离实际生活的经济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学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可以列举实例对原理进行分析。例如,讲授弹性理论,可以列举我们身边的事说明弹性理论在价格上的应用,像弹性系数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房屋、公共交通、看病医疗等,价格上涨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弹性系数较大的奢侈品,价格上涨,对奢侈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但不会影响人们的具体生活。

4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经典的“蜜蜂与果园”、“灯塔”、“搭便车”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学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实验教学法。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学生利用课堂实验可以检验理论和发现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讨论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概括性理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经济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效率,如课堂信息量大,能分析和强化难点,且用课件呈现的知识点比较直观和形象,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等。例如在讲解定积分概念时,可以利用软件先画一个漂亮的形状不规则的孤岛,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求它的面积,从而引进曲边梯形的概念,这样比直接给出曲边梯形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接着利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自定义动画让曲边梯形底边无限细分的效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轻松化解如何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个难点,从而顺利地引进定积分概念。

但考虑到经济数学的数学性,也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如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计算过程还是用黑板书写思路清晰,节奏得当。因此针对经济数学基础的课程特点,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熊毅.现代经济学教学的特殊性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2]盧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8).

[3]王文青等.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59-64.

作者简介:

黄敏,(1977.5—)女,湖南长沙,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黄敏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感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进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管理类专业也系统开设西方经济学。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由此该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与核心,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理论基础是否牢固,甚至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学习潜力和前景,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这不利于专业素养提高及人才培养,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很强必要性。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均十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教学大纲中都将西方经济学列为基础必修课。但西方经济学本身比较抽象,所用数学公式、数学推导较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加之一些高校一味追求高的考研录取率,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题,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多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甚至背名词解释之类的教条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相对较少。具体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统一化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选用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甚至非经济管理类学生也用该教材,许多高校还将其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作为国内使用最多的西经教材,其理论体系清楚、知识量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教材结构安排欠妥、前后脱节、错漏较多,同时该教材语言比较难懂,很多名词解释得让人看不懂,对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其内容。虽然该教材由第一版修订到目前的第六版,但书中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问题越来越多。

(二)教师讲授为主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包括微观、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要素分配等;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的时间(但往往不够148个学时),由于内容庞杂、时间紧张,教师为了在既定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不得已采取课堂讲授方式,有时甚至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之间较少互动。课堂上教师一边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边放映PPT课件,学生低头做笔记、在教材上用红笔划重点或者用手机拍下一些课件,师生基本上没有交流。在这样的西方经济上课堂上,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满堂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对问题的思考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无从知道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过于数理化

与《财政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其它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知识和理论通过数学公式推导、表达、计算。比如弹性理论中弧弹性和点弹性、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IS和LM曲线的推导等都需要用到微分等相关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解西经内容时,也大量使用数学推导,或讲解很多微积分计算题。教师讲课时往往也舍本逐末,对模型经济含义、各变量关系一笔带过,用大量时间讲解数学证明和计算,把西经当成数学来上。这种做法割裂了西经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导致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经济含义知之甚少,很多学生无法将不同概念、不同章节串联起来,这难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更不用说用所学理论去解决社会问题了,并用相关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

(四)课时安排有限

不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安排有所不同,有的72个学时,有的96学时,有的108学时,有的148学时,有的甚至将微观与宏观压缩为一个学期。西方经济学需讲授内容很多,然而课时数量却往往很有限,但多的教学内容却没能和课时数相匹配,有的高校甚至大幅压缩西方经济学的课时数,如72学时内完成,这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微观与宏观很多内容无法上完,学生无法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对于后续专业学习与考研形成制约,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与知识拓展。如宏观部分的经济增长内容非常重要,而学生又不具备自学该部分的能力,造成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与知识,对很多内容一知半解。

(五)学生有畏难情绪

西方经济学大都在第二学期开设。大一阶段主要修高等数学、微积分、统计学等知识,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普遍觉得西经课程抽象、晦涩,很难学、很难理解,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听天书,感觉难于上青天,在这样的恶性学习情节和学习环境的循环下导致学生学习西经收获不大甚至是学无所获。在财经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补考率与重修率基本是最高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是立杆见影的事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互促的结果,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最迫切的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师不能一讲到底,充分利用课堂实验、课堂案例、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尝试课堂实验经济学

课堂实验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简单游戏。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社会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在游戏式的模拟经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认识。通过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老师讲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弊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目标。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独立决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经济学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微观部分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宏观部分选择博弈论、信息不完全等内容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

(二)尽量采用本土案例

现有经济学案例大多来源于国外,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案例教学与启发效果欠佳。教师授课时尽量采用本土案例,这样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所学经济学理论分析日常现象。如讲解消费者均衡理论时,可以学生在食堂购买米饭和馒头数量为例,如何在米饭与馒头间达到效用最大化;讲解机会成本时,可与学生讨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也可计算期末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有助于理解何为机会成本,如何度量机会成本;讲解经济增长理论时,可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同学们,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哪些因素所决定;讲解外部性时,可以举例宿舍里通宵聊天、企业排污的外部性;讲解公共产品时,可以学生宿舍卫生为例;等等。这些案例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些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学生从来没有对它进行过经济学分析。通过这些日常生活案例,学生会感受到经济学无处不在,逐渐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身边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学生开始形成经济学素养的一种表现。

(三)增加热点问题讨论

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不仅可从关注日常生活入手,也可从关注国内外热点大事入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社会医保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房价、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加以关注。教师可将有关资料分发给学生,也可将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相关热点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也可课后再进行讨论,甚至可组织学生正反方开展辩论,也可以小论文形式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并作为平时成绩。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亚投行、经济下行压力,这些都是经济热点,都可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讨论这些问题具有非常必要性。通过国际国内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最重要的是不仅让学生增进了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而且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三、小结

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多年,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感触与体会良多。教材选择上,目前虽然西方经济学教材可汗牛充栋,但真正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并不多,国内编写的教材学究味太浓,往往把简单问题搞得复杂化,开篇就是名词解释,而且名词解释又解释得不清楚,把简单东西说得让人费解,而国外教材直接拿来使用也不适合,往往显得过于简单,表达与逻辑上也往往不符合中国的思维习惯。教学内容上,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需借助大量的图表、公式、模型、数学来说明原理及理论推导,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显得比较难,而且枯燥无味,一方面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也使部分學生对此望而生畏,同时这门课程纯理论、多图表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很难讲得生动活泼,无法通过大量案例讲解达到教学效果,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授课的沉闷。

从近年教学来看,要使学生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内容,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建议要增加教学课时,为了赶进度,很多内容不能深入讲解,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而且大量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这不得不说是教学的一个遗憾。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张春生

第三篇: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述评

摘要: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使用经济分析工具进行政治学与经济学整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特征及创新意义。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拓展了传统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为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资批判地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新政治经济学;整合研究;启示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陈银娥 秦 静

第四篇: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学说体系大量引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做一次总体性的认识。

关键词 竞争神话 唯科学主义 数学形式主义

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学说体系大量引入。长期以来,经济学界的主流学派,往往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加批判的照搬,“套用”其基本理论来解释我国经济中的矛盾,指导我们的改革。这种唯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马首是瞻的做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的误导。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改革。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二、对西方经济学的评析

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建立起一个非常完整庞大的体系,其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一)“竞争神话”的实质。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这三大理论构成了市场竞争万能论的神话,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带来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所谓“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其实质是把强者的利益普遍化为全体人的利益,其结果是加剧了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其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宗教。

市场经济的逻辑即“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盲目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发育过程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或者说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教育、医疗、住房三大领域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以“产权明晰”为导向的国企改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口号的市场模式,导致了中国社会分配机制的扭曲,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 。

市场机制的引进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经济活动本来是人类赖以维持和改善生存状态的工具,是人类进化的手段。只有全社会全面的壮大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现在急需正确摆正对市场机制盲目的崇拜心理,在分析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公平的问题。

(二)“唯科学主义”的盛行。

当今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不顾一切的顶礼膜拜,导致了“唯科学主义”的盛行。一些学者认为,只有西方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科学”的科学 ,因此,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唯一重要标志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理推导是判断,而中国的现实国情、东西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别等等因素,是无关紧要的,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指出,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关键要看它承认不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不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研究经济问题,能不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通过合理的抽象,来描述客观世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方,进而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活动。可是,如果通过一系列的抽象之后,得出的“理论中的世界”与“客观的世界”有明显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这种理论就有问题了。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些根本不正确的假设前提下的,而且现实中的经济行为也不能无限细化。所以,将西经理论不加分析地直接运用到我国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也是不科学的。

(三)滥用数学。

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这种滥用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形式主义的盛行。可是,西方经济学中正确的数学形式,决不能证明其经济理论的正确。现阶段的西方经济学已经陷入无用的数学符号迷阵,忽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其经济理论中装配数学公式,恰恰是给错误的内容以貌似科学的包装。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得更为准确和精确 。但是,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但是可以给错误的经济理论披上科学的外衣,使读者不易识别它的伪科学性。西方经济学家现在在他们的经济学论文、专著和高级教科书中相当广泛地运用数学,这本来是一个进步,但是,他们不考虑现实情况而滥用数学公式,无疑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一门科学,而是建立在虚幻假设基础上的理论。

三、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

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不是为了更好地批评它,不是在理论上争个高低。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改革。为此,对待西方经济学我们应当明确:

首先,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评论乃至批评是必要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是高度数学化的经济学理论,如果不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而只是从对该理论的介绍中了解它,评析它,是不可能击中其要害的。

其次,应对西方经济学加以应用。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应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时,不应只是照搬其理论,而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不管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的经济学需要改造,在改造中需要借鉴和利用西方经济学。因此,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最后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的经济学,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研),对外经济关系方向)

注释:

蔡继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含义.学习论坛,2004(07).3-4页.

金鸿.西方经济学的陷阱.http://www.wyzxsx.com.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117页.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24页.

参考文献:

[1]李炳炎、江皓."科学经济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学术研究,2005.

[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含义.学习论坛,2004(07).

[3]金鸿.西方经济学的陷阱.http://www.wyzxsx.com.

[4]李正发.“效率优先”原则过时了吗——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探.经济学动态,2006(04).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

[6]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靳佳彬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前沿发展研究

【摘要】 发展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并且总是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线索吸引我们去探求其中的规律。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研究主题变迁的考察,实现对经济学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是说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经济学侵入了其他学科。由于经济学的大举入侵,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导致许多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出现。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一门“新政治经济学”,它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起来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关键词】 西方经济 前沿 发展研究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称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科学,因为根据他们的定义,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和人们的欲望无穷多样的条件下研究如何选择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满足人们当前最为迫切的需要。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私人物品市场上的个人选择问题:个人在既定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引上了这条研究轨道。 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一次综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理论主张。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这一稳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应运而起,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代表着经济学研究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几年授予的都是并非纯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计量经济学、认知心理学、实验经济学等等摘走了这一殊荣。 许多学者都认为,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对经济学传统的研究对象说法提出挑战;科技的发展也加剧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资源、环境的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战争并没随着技术的提高而离我们远去,经济学应该关注这些新问题和老问题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在现实经济社会,个人需要和消费的是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相应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政治过程或选举制度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公共利益,获得他所需要的但又无法通过个人行动获得的交易对象——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公用设施、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宪法秩序、政治家,等等。并且,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政治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个人经济决策的内容和后果,脱离政治的“纯”经济决策是不存在的。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现在到底在研究什么?到底都研究过什么?这种分裂是常态还是终将结束?它将向何处发展?我们无法逃避过去,研究主题的变迁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其中也蕴含了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为研究客体的意义正是在于探索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过去,可能会找到我们困惑的原因,有助于说明这门学科将来合理期望的发展。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首先介绍变迁过程;接下来归纳了变迁的特点及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这些特点包括:迂回的变迁、研究主体多元化、人 WP=41 本主义精神、国别化特点;随后分析了变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现实要求发生变化、知识发展的累积性和突变性、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学者个人的因素;最后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作者个人对理论分裂、综合的看法,并且展望经济学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主题与每个时期学者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有关,所以本文按照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分类考察研究主题的变迁。最早的是财富观点,古代经济学将财富理解成物质,他们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家庭财产管理;重商主义理解财富为金银,研究了流通、开采、对外贸易等相关问题;古典经济学把财富概念又转回生产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历史学派则主张从一国具体形式和特有的国际关系出发研究本国具体情况。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提出了微观效用观点,用心理感觉来解释商品、效用、价值等范畴。随后是人类行为观点:以马歇尔和罗宾斯为代表,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主要论述均衡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开创宏观经济学,研究主题是失业和危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价格的关系。“滞胀”问题使得货币主义、制度经济学等繁荣起来,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现存问题。后来经济学研究又拓展到人力资本、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等领域。 纵观变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迂回的变迁。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变迁过程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存在迂回,但实际内容决不是简单重复过去,而是适应当时环境的一种新的再选择,由于前人理论中的真理性因素使得其再次被引用、推崇。第二,研究主题多元化。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使得可以纳入研究主题的内容很多。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多元化趋势使得经济学本身进一步细化、整个体系更加完善。第三,坚持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无论是财富生产、效用还是货币、制度,其根本一直都没有离开“人”,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人本主义精神,也就是以人的需要为本。第四,主题变迁呈现国别化特点。 WP=42 接着分析了变迁的原因;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新问题的出现就成了新的研究主题确立的最直接原因。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变化,决定了研究主题的發展变化。比如凯恩斯革命就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理论产物。第二,进化是遗传、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知识发展到现在主要是靠积累实现的。主题变迁一方面缘于后人补充发展前人观点,另一方面是批判否定前人理论。第三,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对经济学研究主题确立的影响。第四,经济学者个人因素,包括学者所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生活背景等。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经济学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看法:第一,经济学的理论是发展变化的,追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本着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各种理论间的差异和不足,从中学习有价值的,而不是陷于挑剔和无止境的争论;我们看待经济学理论还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客观评价某一阶段的理论成果。第二,经济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其它学科开阔思路,经济学将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学科交叉现象日益突出,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方向的学者间的沟通将影响到各自的研究效率,需要有效的交流方式。第四,经济学的发展会坚持人本主义方向,担起其分析与研究人类活动的社会科学的责任在现实经济社会,个人需要和消费的是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相应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政治过程或选举制度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公共利益,获得他所需要的但又无法通过个人行动获得的交易对象——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公用设施、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宪法秩序、政治家,等等。并且,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政治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个人经济决策的内容和后果,脱离政治的“纯”经济决策是不存在的。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市场营销系市场营销一班)

作者:曹彦朋

上一篇:文教论文下一篇:谈判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