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南方森林资源丰富区域的林下土鸡养殖技术进行了介绍,目的是提高土鸡养殖技术,为农户或企业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森林资源;土鸡养殖;养殖技术我国南方森林资源丰富,靠近居民区有广大的林下资源可以利用。而土鸡自然生长时,无论是肉质还是蛋的品质都较佳,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副产品,丰富人们的餐桌,提高生活质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篇1:

对合肥市林下畜禽养殖的调研与发展探讨

摘 要:合肥市林业资源丰富,林下畜禽养殖作为一种生态立体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该市拓宽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为掌握当前合肥市林下畜禽养殖现状及问题,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论证,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合肥;林下;畜禽养殖;探讨

1 林下畜禽养殖现状

合肥市是典型的丘陵地区,现有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再生能力强,可循环利用资源多。近年来,通过山林绿化、退耕还林、果茶园经济、经济苗木、沿路绿化等,林业面积不断扩大,区域内农林交错,温度适宜、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林下可利用饲料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畜禽养殖业。

林下畜禽养殖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实现林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立体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合肥市诸多地方通过林牧有机结合,既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拓宽林业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一体化,培育了促进农民增收一类新兴产业。据统计,目前合肥市现有各类林地总面积约16.13万hm2,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畜禽养殖6.29万hm2,已利用发展0.88万hm2,占总面积5.4%。全市开展林下畜禽养殖经营主体共2808个,其中企业151个、专业合作社172个、农户(家庭农场)2485个,共林下养猪4.3万头,年出栏8.9万头;养禽740.9万只,年出栏2480.7万只;养羊1.78万只,年出栏2.24万只,年林下畜禽养殖总产值达7.2亿元。在全市涌现出了一批林下畜禽养殖大户和典型,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供了可借鑒的经验。

总体上,合肥市林下畜禽养殖具有5个特点:一是经济效益明显。林下养殖畜禽产品的优势在于绿色、无污染,比同类畜禽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市场需求量大,受消费者青睐。以养鸡为例,由于肉质纯正、鲜美,活鸡市场售价比棚养鸡高出2元/kg,比规模化舍饲经济效益能提高30%以上。二是主要由实体带动。尽管目前从事林下畜禽养殖的回报丰厚,但多数只有点上的发展,而缺少面上的规模,全市还没有形成一体化格局。比较有特色的林下养殖典型,大多数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支撑,或有一定的项目支撑。三是呈多样化发展。生产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模式有:“林-禽”、“林-猪”、“林-羊”等,饲养方式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属林牧统筹兼顾,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四是现有畜禽养殖模式的延伸。从畜禽养殖面临的环境看,由于各地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场作为污染源,纷纷被关闭、拆迁,有的地方将原有的养殖场转移到林下,转变为生态化、专业化经营,突破了圈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局限。五是与林木生长相互促进。林下具有防风、防高温、防雪灾等自然属性,且空气清新,饲料来源丰富,为畜禽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可降低饲养成本。同时林下畜禽养殖可以对林木产生以耕代抚、改善土壤、增加肥力、防虫治害等附带效应,加快林木生长,形成生态循环的立体种养优势。

2 林下畜禽养殖主要形式

2.1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场(户) 如长丰县立华畜禽公司按照产业化发展模式,培植雪山草鸡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1100余农户发展家庭式饲养,年出栏草鸡2300万只,其中90%以上沿乡村公路退耕还林的林带内养殖,每个棚与林地比约为1∶3,共利用林地约0.03万hm2。

2.2 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基地 如庐江县神农土鸡专业合作社通过吸收周边林下土鸡养殖户入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现有成员208个,土鸡养殖规模10万只,年销售收入800万元。

2.3 以农户或家庭农场自主经营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场 如下塘镇林青家庭农场,租用林地3.33hm2,建养鸡棚8个,常年存栏1.5万只,年出栏约5万只。

2.4 以企业自主经营建设林下养殖基地 如巢湖市恒生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山林面积约53.3hm2,主要从事林下家禽养殖,共饲养鸡、鸭、鹅约2万只,采用山林放养模式,立足于名、优、特农产品开发,推出“滴能呱叫”家禽产品。

3 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缺少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 从调研情况看,不少农户有发展林下养殖的意愿,当地政府也已认识到其发展潜力,但缺少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推进手段。相对于林下畜禽养殖,农户更愿意接受现代规模化、集约化舍内饲养,因为其条件和技术相对成熟,社会化程度高,即使收益少,但承担的风险较小。同时各地发展总量和多样化不平衡,从事林下养鸡偏多,虽然有林下养猪、养蛋鸭、养羊的实例,但零星分散、数量较少。

3.2 缺少启动资金 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畜禽养殖有兴趣,认为这是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看到别人挣钱也想发展,但真正决定要干的时候,因无奈启动资金不足,有心无力,同时无自身发展的林地,被迫放弃发展机会。

3.3 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林牧混作对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性强,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存在技术制约和经营风险,尤其是在畜禽养殖方面,很多农户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林下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造成病害发生率高,损失较大。为此,有的农户选择观望,不愿意贸然承担风险。

3.4 优质难以优价 除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一体化经营外,目前林下畜禽养殖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决定了其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生产经营中,多数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往往优质不能获得优价。

3.5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目前适宜发展林下养殖的地方普遍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无法推广应用,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同时也制约了林下畜禽养殖不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的发展。

4 对策建议

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畜禽养殖已成为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的生态型新兴产业。各地对其发展的认识正在逐步提升,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该产业,尚需形成上下共识和具体政策的落实。针对合肥市林下畜禽养殖的现状,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4.1 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相关的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和规划,省内外仅个别地方制定了发展林下畜禽养殖的指导意见。各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发挥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为前提,研究制定指导发展林下畜禽养殖的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为其发展提供支持,使其成为绿色生态林牧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

4.2 加大对典型示范的扶持 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林下畜禽养殖、流通和加工一体化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使之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典型示范。各地要林下畜禽养殖发展给予资金扶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选择区域内有潜力、有影响力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支持,采取奖励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方式,鼓励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发展林下畜禽养殖,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缓解存在的风险。

4.3 进一步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林下畜禽养殖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农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抓好典型示范等建设,总结推广经验,使典型示范在经营项目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有新进展、新突破,以推动林下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4.4 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目前技术缺乏是林下畜禽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也是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弱的重要原因。各地要加大对林下畜禽养殖的技术投入,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提升和完善熟化关键技术,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收益。要支持畜牧部门和相关企业做好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推广和扶持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

4.5 完善市场和服务机制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也是影响林下畜禽养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农户难以克服的风险所在,因此要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首先,要注重规模效益。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抵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其次,要重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共享,及时有效,以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各地要从培育典型经营主体入手,以带动周边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要组织和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抓好典型大戶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要组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发布相关新技术和产品市场需求等信息。

(责编:王慧晴)

作者:文桂淦 陈元生 程定

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篇2:

林下土鸡养殖技术

摘要:针对南方森林资源丰富区域的林下土鸡养殖技术进行了介绍,目的是提高土鸡养殖技术,为农户或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森林资源;土鸡养殖;养殖技术

我国南方森林资源丰富,靠近居民区有广大的林下资源可以利用。而土鸡自然生长时,无论是肉质还是蛋的品质都较佳,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副产品,丰富人们的餐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进行土鸡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林下土鸡养殖的条件

本地鸡品种俗称为土鸡,其具有适应能力强,抗病能力强,野外捕食性强,善飞跳跃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宜在野外自然养殖。而我国南方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正在不断的恢复中,靠近居民区的林下资源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而且将这些林下资源用于养殖土鸡,不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是“以林护牧,以牧保林”的养殖产业[1]。因此,林下土鸡养殖的条件除了鸡的品种是本地品种外,还需要有林下资源。

2 林下土鸡的养殖技术

林下土鸡养殖技术适于全国山区范围,本文以南方山区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南方气候特点下的林下土鸡养殖技术。

2.1 气候特点

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季风明显,冬季温和,夏季多雨。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配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南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成绩突出。这为林下土鸡养殖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和气候保障。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土鸡生长受季节影响小,林下资源利用率高。

2.2 林下土鸡养殖技术要点

2.2.1 养殖场地构建 场地选择需远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地下资源开发区、水源,林中夏季覆盖率在70%左右即可。冬季要求叶落透光增温,以落叶为主,常绿为辅,常绿树种比例不超过10%,交通方便,坡度18~25度,水源方便。由于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容易造成居民区的空气质量下降和病菌传播,因此,在进行养殖场地构建时要有一定的隔离带,考虑到季风的影响,根据季风风向将场地建在下风口。隔离距离至少在1km以上。选择少有人畜活动的林区、果园等地。

2.2.2 品种选择 林下放养土鸡,需要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自捕饵料才能健康生长。因此,对于品种的选择十分关键。土鸡要能适应野外生存环境,还要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对气候的变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因此,南方可选用土鸡品种有南丹瑶鸡、芦花鸡、三黄鸡、乌鸡、桃源鸡等。这些品种具有矫健的身姿,具有较强的林下飞腾跳跃能力,适应性和抗病性上也较强,是林下土鸡养殖的优良品种。

2.2.3 养殖密度 林下养殖能够充分利用林下生态系统,将食用链底端的昆虫类利用起来,为土鸡提供天然饵料。为保证林下生态不被破坏,又保证养殖户的收益,在养殖密度上可以控制在每667 m2投放60只左右,一个养殖群土鸡数量控制在800~1 000只。

2.2.4 饲喂技术 放养配合喂养,以放养为主,适当补饲。土鸡天然采食,以昆虫、幼虫、杂草、低矮树叶等为食,一般每天投喂谷粮50g/只即可,投喂时间可选择在16:00点左右。可在林下分散种植苜蓿等牧草,以供土鸡啄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鸡肉、鸡蛋的绿色无污染品质。饲喂时间一般在5个月左右肉鸡即可出售。

2.2.5 雏鸡管理 林下养殖模式下,雏鸡一般在出壳45 d左右即可将其投放到林中。此时由于幼鸡的捕食能力、适应能力较低,可将喂养作为主要投喂方式。随着幼鸡的慢慢长大,逐渐将投喂量降至成鸡水平即可。在林下投放鸡龄选择上,四季各不相同,春秋两季以45 d,夏季以30 d,冬季以60 d为宜。这种随季节变化幼鸡鸡龄适当变化有利于幼鸡适应本地的气候。

3 林下养殖防疫技术

3.1 免疫程序

为了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增强土鸡的抗病能力,免疫接种必不可少。3日龄可接种新城疫疫苗;12日龄支原体、法式囊;15日龄接种禽流灭活苗0.3 mL皮下注射[2];23日龄再次接种法式囊饮水;40日龄禽流感接种;50日龄传喉接种;90日龄新城疫接种和鸡痘接种;110日龄新城疫接种;120日龄新支减和禽流感。

从幼鸡开始至成年,定期按照免疫程序表对土鸡进行接种防疫,可以大在提高成活率。因此需要养殖户或企业提高免疫认识,主动配合免疫。

3.2 消毒管理

在放养过程中,定期对禽舍、活动场所、接种工具等等都要进行消毒。可用生石灰、百毒杀等进行消毒。排泄物要每日清扫,做到鸡舍清洁、通风、干燥。另外要求土鸡养殖与水禽养殖要区分开来,间隔2 km以上[3,4]。平时生人不要进入土鸡舍内或活动场所,以免带来病菌素风险。如遇到病鸡,要及时隔离确定病因,对症治疗,莫要大意引发大规模的病患。

4 小结

林下养殖土鸡,可以在降低养殖成本的条件下,利用森林资源,提高肉鸡的品质和蛋的品质,提高其市场安全性和市场价值。对于养殖户来说经济效益巨大,特别适合在林区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可玲,王明章.浅谈林下土鸡养殖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4(1):129-130.

[2] 徐国安.土鸡野外放养生态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82-284.

[3] 谢皿来,罗宏毅. 浅谈林下土鸡养殖技术[J]. 湖北畜牧兽医, 2014,35(8):80-81.

[4] 兰翠莲.浅谈林下土鸡养殖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10):181.

作者:罗继阳 韦家猛

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篇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职工多元增收

引导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是一师十一团党委的重点工作。围绕工作重点,该团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特禽养殖,收到了较好成效。

政策支持,为职工多元增收搭建平台

2012年,团党委鼓励职工群众走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路子,加快打造“特色养殖园、特色餐饮区”的步伐。团党委、工会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在特色养殖上做文章,出台扶持政策,对职工自愿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的,团协助解决资金、场地、材料等;筹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农家乐和特色餐饮一条街等项目,为职工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承包土地之外的增收搭建平台。2012年,全团共有从事果园林下养殖户202户,特禽和家禽养殖3.5万余只,实现庭院经济纯收入4528万元,户均纯收入8771.30元。

措施落实,为职工多元增收助力

为保证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增收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团工会多次走访各基层单位,及时为职工解决在发展特色养殖和果园林下家禽养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职工增收致富的服务工作,成立了各类协会,协助职工群众解决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2012年7月,召开了特色养殖现场推进会,为养殖户的产品免费进行宣传和推销。建立激励机制,对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的积极性。

典型引路,职工增收致富的积极性高涨

根据枣树种植的特点,团党委、团工会以“发展果园林下养殖和特禽养殖为重点,鼓励职工走以生态立体种养相结合、多种渠道增收的发展道路,引导职工在庭院和枣树地里发展林下家禽、特禽养殖,涌现出一大批依靠特色养殖和发展林下经济增收的致富带头人。二连职工刘晓林的金瑞特禽养殖场,于2010年开始建场,主要养殖七彩山鸡。建场初期,缺乏养殖场地,在团党委、团工会的帮助下,将废弃的原三监区调剂给刘晓林发展特色养殖,并协助解决种苗防疫、棚圈木材等问题。目前,养殖区规模大幅提升,去年出栏野山鸡5000只,纯收入20余万元。在众多发展林下特色养殖和特禽养殖职工的启发和带动下,先后有200多户职工发展林下鹅、鸭、山地乌骨鸡、七彩野山鸡、火鸡、鸳鸯鸭、土鸡、珍珠鸡等特禽养殖,均取得了较好收益,养殖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栏目责编:知行

作者:陈秀英

上一篇:永不放弃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党员理论学习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