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案

2022-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童年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童年教案

贝利的童年教案

《球王贝利的童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童、旧、破、穷、岁、回、队、买”8个字。认识偏旁“阝”。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习生字。

3、朗读课文,能用“喜欢”、“越来越”说话。

4、懂得从小刻苦训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自主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小伙伴们是怎样刻苦训练的。 【教学用具】:球员卡片、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足球运动员的照片,看看认识哪些球星,你比较喜欢谁? 2.然后老师来给大家介绍认识一名球星——贝利(播放球星贝利比赛的精彩画面,引起学生兴趣),接着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球星贝利。3.贝利创造了20世纪的足球传奇,那么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初识课文,感知整体

1、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看连环画,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组连环画,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课文,包括图画,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认真听。)

2、老师已经把这个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吧?请打开书,自己试着将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宝宝来帮忙,边读边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故事?

三、采用灵活的方式,自主学习生字

1、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标记好。把会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比比看,互助学习

要求:每4个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会认,会读,会拼,并且每组完成好老师发下的导学练习。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3、首先以每组开火车的形式检验自主认读的情况,对于完成好的组给予激励。其次,检查导学联系,查看完整情况,给完成效果好的激励。

4、老师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加以补漏查缺,重点指导。

四、开展游戏,熟记生字

仍然以小组形式进行猜字谜比赛,每答对一题的那组获得一面红旗。(每组四题) 字谜: ①立+里=? ②衤+末=? ③穴+力=? ④大口+小口=? ①山+夕=? ②艹+古=? ③月+却=? ④石头砸破皮=? ①辶+先=? ②石+皮=? ③王+求=? ④夕阳下山=?

五、指导书写,规范写字。(展示台)

1、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生字所占格式,说说生字要注意的地方。

2、指出新偏旁 “阝”。

3、老师师范写,注意提点生字书写的地方(在田字格中写“童、

旧、穷、岁”,要注意结构的安排。“买”与“卖”在字形上的区别。

4、让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在本子上模仿书写,认真写。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贝利小时候家里很穷,居住在贫民窟里,他买不起足球,就踢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没有地方踢就在院子里、巷口、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当圣诞节时,没有钱买礼物送给教练的他为教练祈祷,还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坑,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就收他为队员。三年后,终于夺得了金杯。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通过对球王贝利的认识,初步了解人物,并激发探索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的兴趣。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的读和理解的困难,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再通过读课文,能把书读薄了,读成几个词,来说明贝利能成为球王的真正原因。直奔中心,抓出关键词:喜欢、勤奋、真诚。然后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通过找句子来说明,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贝利很喜欢踢足球,踢得很勤奋,很真诚?然后抓住学生找出来的重点句,逐一体会、理解、感悟,并指导好朗读。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课外书中和自己身边像贝利一样的经历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依靠勤奋能获得成就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自己也可以做到。最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爱心书签上,希望这句话能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上。我通过各种方式的小组学习比赛,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通过猜字谜比赛,既让学生学到了,有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给予一定的奖品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因为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强,生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脱离重点,因此还不够放,不感让学生自由地说,限制太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再者是对学生的回答没能进行很好的提升,因为学生的回答是很具体的,很口语化的,老师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能用精练的词加以概括,这样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能积累词汇。教学是一门很精深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不断追求更好。

第二篇:对比童年教案

对比童年

感悟幸福

-----“1+1” 语文主题学习课型

江西省弋阳县弋江镇二小 洪 玲

学习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课后阅读丛书第四本192页《苦儿流浪记》

【设计意图】

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能够珍惜幸福、寻找幸福,快乐地追求幸福。本堂课想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抓“虚实对比”的语言训练点进行整合,有感情地朗读,由扶到放,一课一得,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主人公现实生活的不幸,读懂她(他)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从而感悟幸福,学会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习目标:

1、通过文中主人公希望与现实的对比,学习“虚实对比”的写作手法。

2、通过联想生活实际进行对比,感悟幸福。

一、古代儿童幸福生活场景导入

1、每一个时代的儿童生活都有所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儿童的生活?出示:《小儿垂钓》、《所见》、《村居》、《新市徐公店》,这些孩子们在做什么?你觉得他们的生活怎样? 是啊,悠闲自在!

2、古今对比,课题导入

现在来看看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看看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出示:小女孩卖火柴的段落。谁来读?

A、这个小女孩在什么时候在地方做了什么?

大年夜啊,下着雪,小女孩却赤着脚会感受到—— 大年夜啊,别人都在餐桌上吃烤鹅,小女孩会觉得——

大年夜啊,别人都在明晃晃的美丽的圣诞树下欢乐,小女孩却在黑暗中—— 别人都有亲人的疼爱,可是小女孩却很——

这个寒冷、饥饿、恐惧、孤苦的小女孩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谁来说说主要内容?

二、首尾对比,引入“幸福”。

1、是的,文中的最后这样写道: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两段。

2、师:看到这两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默读。生质疑。

对学生质疑进行预设:(1)为什么生活如此不幸的小女孩,课文最后却说她幸福地离去?(2)为什么小女孩死后嘴角还带着微笑?(3)小女孩究竟看到了哪些美妙的幻想? 过渡语:那么让我们去看看这个面带着微笑离去的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让她感到幸福?

3、出示:

1、快速浏览5——10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共点燃了几根火柴,又曾经在幻想过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让她感到幸福?现实怎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汇报,朗读。

4、生汇报。小女孩点燃了五根火柴。

汇报规范:我找到的是第(

)次点燃火柴的情景,描写小女孩幻想的句子是第(

)自然段——

读句(我请某同学和我一起对读;由我来读;我请小组内齐读,

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是——

谈体会:我知道了小女孩点燃第(

)根火柴时,她在幻想中看到(

),其实是渴望(

),可是现实中她很(

)。

第一次点燃火柴 出示句子:

A、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是一幅神奇的画面,红色的字就是刚才同学找到的幻想部分,我把这部分幻想的内容删去,然后稍微变动一下,改成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火柴灭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没有这段话感受不到什么?在小姑娘的这次幻想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美丽、幸福……看,这么多美妙的感受,都在这几句话里边了。谁来读出这份美丽、温暖?一生读——(优生读)

其实安徒生的语言,就像一首诗,让咱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男女生对读—— 师:小女孩此时该有多么幸福啊!但是——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的?你说。 生:十分失落,读出这种失落。生读——

A、火炉虽然不见了,可是那些美丽和温暖还在回味……她又彷佛闻到了一股喷香的味儿——

B、火柴虽然又灭了,可是那只自己跳下来的烤鹅让人觉得有趣,让人满足,她面前的墙不再又厚又冷,她又擦燃了一根火柴——

C、哪怕是片刻的欢乐,她也幸福,她又不假思索燃起了一根,要是能见到那个最疼爱自己的人就好了。

生汇报:由学生邀请与老师合作读

师读旁白: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慈爱,那么温和。她好容易见到疼爱自己的奶奶,她大声地喊——

快乐地喊---- 幸福地喊----

恳求地喊----

师:她生怕奶奶马上就不见了,赶紧擦燃一把火柴,她觉得奶奶——全班读— 师读小女孩死去的段落,渲染气氛。

小女孩含笑离去,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无限的温暖和满足,配乐读——

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她将获得永久的慈爱和永恒的

快乐。读读我们改编后的结尾,全班配乐读——

3、小结: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小女孩为什么死去还带着幸福的微笑了,她跟着奶奶满足地步入了幸福的天堂。那么有没有思考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呢?相机出示方法:虚实对比。(意图:由“写了什么”到“怎样写的”)

C、当堂训练:作者运用虚实对比的表达手法让我们读懂了小女孩幸福的希望,看到了不幸的现实,现在来回顾一下。

四、以例悟法,学习《凡卡》,感受凡卡的不幸与幸福

师: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渴望的美好世界。快速浏览直接描写凡卡悲惨学徒生活的第8自然段,来谈谈凡卡的学徒生活。

体会学徒生活悲惨。生找段落汇报 师:是的,老板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才九岁呀,怎能忍受这无尽的折磨,所以他给爷爷写信,他在苦苦地哀求——

【音乐起,学生读】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

2、体会“景色美”

痛苦的生活他一天也无法忍受,他的思绪早已回到了那乡村。那是怎样的乡村,怎样的生活,谁来谈谈?

(齐)天气真好……

师:啊!乡下的夜景,像一首诗,更像一首歌!难怪凡卡想念家乡,除了景色美还有什么事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谁来谈谈?

3、生汇报“生活乐。”

过渡:虽然生活那么快乐,可是也只能回忆,出示课文结尾。生读。

4、那一封没有地址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出示原著的结尾。这信爷爷能收到吗?出示小说原文的结尾——默读。

作业:

1、对比童年,品味生活 ,感悟幸福。

过渡:凡卡和小女孩的生活是如此悲惨,我们今天的生活怎样呢?

2、课外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六年级下(4) 《苦儿流浪记》,还可以读读原著。

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虚实对比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小女孩和凡卡两个孩子都是小小年纪就很辛苦,他(她)们内心渴望和追求幸福,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依然寒冷、饥饿、没有爱,希望不可能实现。刚刚同学们也都谈了自己感悟到的幸福,由此,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最后,祝愿幸福的感觉常驻同学们的心间……

第三篇:习作《童年趣事》讲评教案

设计意图:

一、分享习作快乐

二、集体评议,树起修改范例

三、多形式评价,促进交流。

教学流程:

一、总评习作情况,分享习作的快乐。

、宣布“火眼金睛”奖(好题目)

①出示好题目

②请相关作者站起来,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③说说你对哪个题目最感兴趣,为什么

2、宣布“凤头奖”(好开头)

①出示写好开头的获奖同学名单

②同学们推荐个别写好开头的同学展示作品,并请该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开头的。

3、宣布“豹尾奖”(好结尾)

①出示写好结尾的获奖同学名单

②同学们推荐个别写好结尾的同学展示作品,大家评一评该结尾。

4、宣布“猪肚奖”(好重点)

出示把趣事写好的同学名单,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二、引导评议,为自我修改树起范例

、同学们推荐一位获“猪肚奖”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要求:①倾听的同学找出优点(这事情是否说得清楚,有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吗?找一找好词好句)

②发现不足(错别字、毛病句、描写不具体的地方)

③还可以给建议

2、作者组织同学评议,教师根据评议用红笔在稿子上批阅(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强调修改符号的运用)

3、小结修改的方法

三、自我修改,有所提高

要求用红笔自改,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小组内交换修改,促进交流

五、总结修改方法。

第四篇:《童年的影子》第二时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构图法则和用光技巧,学习用主体表现视觉中心与突出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取景构图拍摄出有趣的摄影作品,获得敏锐的发现力和观察力、敏捷快速的操作能力与大胆的想象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感受摄影瞬间的精彩与光影的魅力,体验摄影学习的快乐,通过照片欣赏,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

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的练习。

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欣赏导入、分析探究、方法学习、讨论交流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摄影技术给了我们更好的记录让精彩的瞬间得以永恒!

2、欣赏《童年的影子》,引导讨论作品中的光与影。导出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摄影艺术的用光级构图。

二、认识光源,尝试体验

、了解光源方向

顺光、前测光、正侧光、顶光、正逆光、侧逆光

2、观察图片,判断光源方向。

3、尝试体验用光,比较不同用光的人物脸部光影效果。

三、用光分析,方法探讨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用光方案充分表达意图和需要。

用光效果你最喜欢哪一种?你是喜欢强烈还是平和的光影效果?

2、比较逆光、侧逆光、顶光的光影效果对表达意图所具有的优势。

四、把握构图、突出主体

、基本构图,就是将拍摄对象以最恰当的比例安排在画面中。

2、斜线构图会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从左往右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上升,从右往左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下降,上升意味着成长、前进或是光明、希望,而下降则有赋归。

3、三角构图也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意义,正向三角给人的感觉是希望或是目标,倒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朝气或是焕发,而交叉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满足或是成功。

4、十字形构图,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

五、优秀摄影作品欣赏

教师大屏出示图片。

学生欣赏摄影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光源方向

2、互动探讨各种用光的光影效果。

1、比较各种用光方案的优势。

2、学生比较分析,所处自己的感受。

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照片的构图。说说自己喜欢的构图形式。

教学

反思

第五篇:画家笔下快乐的童年教案

一、分享与交流

1. 师:同学们在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开心、有趣的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回答

师:快乐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这里有一些很美的照片,想跟你们分享,你们愿意吗?(愿意)好,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吧。(展示图片)

2.师:照片里都是什么人?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呀? 3.生汇报,师小结谈话。

4.师:说得真好,童年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呀!老师现在长大了都特别渴望童年生活呢,真羡慕童年时代的你们呀! 引入课题,板题,读题。

5.师: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画家是怎样把快乐的童年留住的,(板题: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来,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题)

二、欣赏与讨论

1.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现在请你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我们一边欣赏书上三幅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作品,一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围绕:画的种类?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进行交流)

2. 师:你们认真思考的模样真可爱,哪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呢?(抽生说,其他学生可补充。)

3. 师:说得太棒了。是呀,我们欣赏一幅画,首先就得先了解作品的绘画种类,它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画家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副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探究与深入 1. 关注细节

(1)欣赏《悄悄话》,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抽生说)你呢?(抽生)你呢?

猜一猜 :小女孩可能在说什么?为什么?(课件出示《悄悄话》局部图1,《悄悄话》局部图2)

师:大家真是个会观察的小能手!1979年,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我们看到孙女在和爷爷说悄悄话,(出示局部图1)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们什么?小女孩在说什么呢,你们听到了吗?我真猜不透,你们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抽生说)

我们从爷爷微笑的表情,小女孩激动的神态上看出他们高兴快乐,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我们从小女孩手上拿的这张纸上面知道了他们快乐的原因,她收到入学通知书了,换了是你,你会怎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抽生说)

师小结:《悄悄话》是中国画家王友政1979年的一幅绘画作品,这是一幅中国画,画家在作画之前,对自己要描绘的事物进行了很细致的观察,抓住人物高兴的神态表情,带我们走进画的意境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2)(出示《洗澡》)欣赏《洗澡》,讨论这幅画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快乐幸福的?

师:(出示《洗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抽生说)

看到这个画面,我想到了我的小时候,也像画中的这个小女孩一样,享受着妈妈对我的爱,多幸福啊!{你们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

在你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又是怎样照顾你们关爱你们的?你们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说?(抽生说)

如果你就是画面中的小女孩,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幸福、快乐)是呀,父母的爱,表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家想一想,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这幅画中画家是从哪个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呢?(出示《洗澡》局部图,引导生围绕洗脚的细节方面来讨论汇报)

(3)小结。师:跟《悄悄话》相比,《洗澡》这幅画,画面并没有把人物的表情清清楚楚的刻画出来,而是把我们的视线引导到母亲给女儿洗脚的细节上,充分表现了深厚的母爱。 板书:细节

2、了解留白

(1)出示《耍孩儿》,欣赏。 师:(出示《耍孩儿》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放风筝)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放风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么,这些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快乐、开心) (2)比较《耍孩儿》和《小八路》的不同,了解什么是“留白”。 师:放风筝的孩子是快乐的,你们平时都在哪些地方放风筝?(抽生说)那画上的小孩儿在哪里放风筝?画家把地点画出来了吗?(没有)画家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们在哪个地方呢?大家想一下。(学生思考)(出示《小八路》图片,引导学生从画种上比较)我们再来看《小八路》这幅作品,小八路在什么地方呀?(芦苇丛中)你们看,它们都是一个画种吗?(不是,《小八路》是油画,《耍孩儿》是中国画。)其实呀,画家不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而是在中国画中,把背景留下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法,它叫做“留白”, 板书:留白

“留白”就是画家留下空白让我们自由想象的意思。现在要你把这些空白的地方画上背景,你会画上些什么呢?(抽学生说) 师:快找找这一课的中国画中还有哪些背景留了白?

师小结:你们学习知识的能力真棒!“留白”是我们中国画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朋友们,这个知识点你们记住了吗?

3、比较画面,感受衬托 了解颜色的深浅

出示《康乃馨、百合、玫瑰》、《提着水罐的小女孩》,生分组讨论,感受深浅颜色的衬托。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对比搭配的方法来欣赏这下面两幅画,(出示课件《康乃馨、百合、玫瑰》、《提着水罐的小女孩》)这两幅油画作品都表现了小女孩在花园中快乐玩耍的情景,你们发现它们的背景有什么不同吗?(课件出示两幅画的黑白图)

师:(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背景不同,一幅背景颜色很深,人物衣服的颜色很浅,一幅背景颜色很浅,人物衣服的颜色很深。)小伙伴们真厉害,一点就懂,这两幅画上的小女孩是通过背景色调的衬托而表现出来,第一幅画是以深色背景衬托浅色主体形象,第二幅画是以浅色背景衬托深色主体形象。(课件分别出示:以深色背景衬托浅色主体形象,以浅色背景衬托深色主体形象。)这样的表现方法叫色彩对比,

板书:色彩对比

作用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来衬托画面的美。

四、尝试与赏析

1. 自主选择一幅画,说说你选择的是谁的作品?属于什么画种?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你感觉到画中的人物心情怎么样?画家在处理人物和背景时用了什么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欣赏这些画吗?(课件出示:《小八路》、《三月三》、《三毛迎解放》、《闲庭春画》、《牧童生活》、《扮小丑的保罗》、)

2、学生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

3、师生共评。

(说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补充?)

五 、小结与延伸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啊?(引导学生说收获,如:注重细节,“留白”是我们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浅颜色的对比衬托)

2、师小结:童年生活天真烂漫,幸福美好!画家笔下那些童年快乐时光给我们带来的是美好的感受,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相信你能用上你的画笔,记录你的快乐童年。

第六篇:欣赏童年的回忆音乐教案

第二课时《童年的回忆》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童年的回忆》

2、歌表演《童年的回忆》

3、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 》《丢手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童年的回忆》,体验天真可爱童年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节奏, 用竖笛演奏歌曲《我们多么幸福》。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听唱法、视唱法、练习法。 教 具:钢琴、课件、多媒体、头饰。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歌曲《摇啊摇》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一)

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二) 聆听《童年的回忆》

1、导入:(放背景音乐) 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

2、

听音乐: 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板书:

<难点解决》

1、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2、可请一个学生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

引出“中速”

并板书。

3、

听《童年的回忆》说说第

1、2 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完成书上练习)。

(三)听辨练习:用LU模唱3 5 6 三个音

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 5

5 3

5 6

5 3

3 6

6 3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 后记:

学生们能用愉快的情绪欣赏乐曲《童年的回忆》,并能感受歌曲的愉快气氛。通过学习歌曲,感受了3 5 6 三个音的发音。

上一篇:外企年终总结下一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