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中建筑技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文明中建筑技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态文明中建筑技术论文 篇1:

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由此生态文明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及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环境保护的心态,才能实现人类的生态文明保护。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建筑设计

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很多有意无意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人类的疏忽和不重视,可以说地球上越来越多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动物种类灭绝。林地覆盖面积减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增长,能源资源紧缺,有着供应难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不符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造成问题发生的需要原因就是人为的活动。所以在日后的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对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重建是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及时解决的重点。

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的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考量因素

2.1 建筑设计融入到生态文明中的意义

由于我国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及生态环境的开发,使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就要在人类的生产及生活理念上下功夫,保证各类建筑设计能够融入生态文明中去,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平衡程度,以保证人类居住的家园更加美丽。

2.2 符合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

2.2.1 节能及节地的建筑设计。这种建筑设计类型主要是在满足人们居住及工作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资源、运转能源及土地资源的节约,并且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可再生利用。可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及生产的废弃物,以及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来实现建筑材料的更新及完善,并且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大胆尝试新型设计,在保证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居住面积的提升,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2.2 生土建筑设计。生土建筑设计的理念主要是利用覆土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建筑工程的保温功能,从而节省的供热能源的消耗。利用生土建筑的设计方案可以保证建筑物能够抵御一般的外界污染及自然侵害。

2.2.3 生物建筑设计。这种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指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衡量及设计,从而使建筑设计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生物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人们的居住及工作规律,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保证建筑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从而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设计更加方便人们的居住及应用。

2.2.4 新陈代谢的建筑设计。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3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3.1 节地节能建筑

节地节能建筑是生态绿色建筑的一种典型,而这种建筑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能尽可能的节省物质资源,并且实现物质材料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在各种资源被过度开发的今天,展开对于天然原生能源的利用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补充,这也是打造节能节地能源的一种有效模式。

3.2 生物建筑

所谓生物建筑主要是从重建人和建筑间的关系出发而衍生的一种生态建筑。在这种视域下会将建筑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而这种新型建筑通常又能够显现出一些杰出的优越性。首先,生物建筑重新审视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方法以及材料选用,会在此基础上做出大幅度改进与革新,更多的选用那些生态化的建造模式,例如给建筑物装配更好的采暖与通风设施,并且采用更多原生态建材等。其次,这类建筑通常能够很好的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的意义得到了延伸,不仅是供人类居住或活动的内部空间,透过生物建筑能够更好的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3.3 自维持建筑

自维持建筑主要是从能源供给角度出发所衍生的一类新型绿色建筑,这种建筑也非常符合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建筑提出的新的要求。自维持建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它能够完全独自供给建筑维系所需的能耗,不需要再从外界获取能源。而这种能耗的补给通常是来源于自然界,例如可以让建筑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从而切断外部的能源供给。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4.1 原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原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是生态视域下发展出的各类新型建筑的核心技术,这部分技术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活力。对于原生态可循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原生自然能源都能够极大的为建筑提供能源供给。首先,太阳能可以作为建筑采暖、干燥、降温的能量来源,只用在房屋的窗户或屋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便能够很有效的获取这种自然资源。

4.2 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项涵盖许多相关理论及基础知识的综合技术,不仅涉及到气候变化规律、物种循环规律,也需要用到能量流转规律以及能量转化规律。绿色建筑技术有着很突出的优越性,不仅能够实现建筑节能,许多新型材料的开发利用也能够推进建筑的生态化,让在这种技术指引下打造出的建筑体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4.3 建筑再利用技术

建筑再利用技术则是从建筑体的循环利用角度出发所衍生的一类生态化技术。建筑体有着一定的寿命及使用周期,当建筑体的生命结束后,这座即将废弃的建筑体上仍然存在许多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展开对于这些材质的回收不仅是减少建筑垃圾的一种方式,这也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后续建筑体的建造成本。建筑再利用技术非常符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许多重要理念。

5 结语

总之,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不仅催生了各项新型技术的产生,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与方向。这些都将帮助打造出更为环保节能,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 刘洋.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学,2014(05).

[2] 王小东.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四川水泥,2014(09).

作者:张娉娉

生态文明中建筑技术论文 篇2:

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内容。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是能够满足农民对住宅条件与环境改善需求的基本举措,加强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能够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民的生活特征和生产特点,切实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筑呈现出协同性、绿色化、持续性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绿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利用这一理念推动环境技术设计的发展,是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由于环保意识、绿色环境的技术设计已成为一个全面、独立的设计体系,并正在不断发展。在生态艺术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实施是重要的,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绿色设计的概念引入新农村住宅设计中,使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们创造良好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改变建筑设计的结构形式,完成其设计理念的表达,从而实现建筑的综合应用设计。首先,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直接表现为建筑总体格局。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的整体设计,也是一种整体化的空间设计效果。在其设计展开过程中首先是对建筑的整体进行设计,包括建筑主体形式设计、建筑风格设计以及建筑环境改造设计等方面,通过整体的设计分析,完成对建筑空间的设计,确保其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另外,在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观赏者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其首先是对建筑的整体风格以及形式进行观赏和分析。所以,在实际的建筑設计过程中,通过对其整体风格的设计应用,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设计效果,确保其建筑设计综合应用更加合理,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设计质量。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其表现为建筑的空间形象设计。在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空间形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对于建筑设计展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建筑空间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解决空间的尺度、比例、协调等结构问题。同时也包括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整体设计。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间隔等处理。通过其空间格局的艺术表现,能够分析建筑设计的综合应用。

2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策略

2.1住宅环境的水景设计

水是最活跃、最精神的生态因素。它具有意义深远的特点,能使居住环境更具层次感和生动性。浅谈水景元素的构成,主要包括小品设施、地面铺装、植物、山石、水体等内容,不同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可以发挥出协调空间变换、组织景观、串联景观的作用。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可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采用椭圆形、多边形、圆形、方形等水体形态,使水体更切合周边植被、建筑特征,“蜿蜒曲折”、“连绵不绝”。为提升水景所呈现的功能特色,增强农村居民的审美体验,设计师应通过设置景观桥、木栈道或水景亭的方式,深化居民与水景的关系,使居民更直接地感受到水体所带来的人文氛围、生态氛围及艺术氛围。在水景装饰上,设计师可采用瀑布、喷泉等类型的水景,如采用斜坡瀑布、分层瀑布、自由瀑布,使周边的景观与水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驻足观看。此外,在庭院水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居民的意愿及房屋结构特征,采用涉水池、瀑布、溪流、叠水等水体设计思路,使庭院景观与水景交相呼应起来。但在水体形态上,则需要考虑静水和落水的特征,明确其在声觉、视觉等层面上的表现,进而控制水流流速、反射程度,提升水景设置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抓手,主要体现在新风尚、新农民、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等层面上。在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理念,通过明确人、自然、行为之间的关系,凸显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及历史特点,使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表达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满足新风尚、新环境构建、新房舍的需求,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新的依托和抓手。

2.2建筑环境艺术的节能和环保设计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理念是新农村住宅设计的主要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建筑设计的核心需求。在实际的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应用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与节能和环保的良好融合。(1)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与节能设计的融合,通过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与节能设计融合,不仅能够实现现代建筑艺术理念的融合发展,更是能够提升现代建筑艺术环境的应用效果,确保建筑设计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设计效果。如,在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与节能理念设计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简约设计理念的应用,完成对建筑的综合设计管控,确保其建筑设计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设计效果。简约风格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式建筑设计理念,在其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应该一切从简,减少新造型应用、减少奢华装修材料的应用,体现简单、简约的设计风格。同时,以建筑环境设计为基础,能够实现对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确保其设计展开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设计效果。(2)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环保理念的设计应用。通过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建筑的环保性。减少建筑设计造成的工程污染,提升建筑设计效果。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展开过程中,可以在建筑空间环境中应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从而提升整个建筑空间环境的环境保护效果,确保其设计应用更加合理。并且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求对其空间进行综合应用管控,并且其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应该保持自然环境主体不被破坏原则,通过其设计原则的核心把控,确保建筑设计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设计质量。

2.3合理利用空间设计,推动内外环境共融

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主题,建筑环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功能,在此期间的能源和设备损失也是不同的。因此,使用绿色设计的概念时,首先要掌握空间的可用因素,通过精密简洁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从而进一步整合内部和外部环境。例如,自然材料机制的概念可以应用到空间设计中,景观元素可以通过绘画添加到室内空间中。同时,野外自然元素使用花盆植物、插花等空间显示设施,可能与室内空间设计密切相关,从而使空间的设计成果更体现艺术性、人文性,还可以大大减少在设计过程中的能源损失。

2.4提高资源利用

在工业文明中,能源短缺问题必然是焦点。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能源消耗危机正在加剧,解决能源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现代课题。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必须把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视作一个设计重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从温度管理、水的保护、光的收集等各方面入手。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考虑直接影响门窗数量、温度控制、照明等的空间位置,以最小的能量接触环境空间,使其在环境中消耗最小的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理念,厘清人、自然、行为的关系,凸显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及历史特点,使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表达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满足新风尚、新环境构建、新房舍的需求,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新的依托和抓手。

参考文献:

[1]王俊.新时期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策略研究[J].艺术大观,2021(15):57-58.

[2]解俊.新时期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策略[J].居业,2019(08):55+57.

[3]金亮.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11):84-87.

作者:高崇源

生态文明中建筑技术论文 篇3: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冲突下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城市建设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生态文明突破了工业文明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无情掠夺的经济发展瓶颈,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绿色的文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功能和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并从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发展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平衡系统、实现低碳型居住建筑、树立低碳行为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文明

殷乾亮(1970—),男,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学。(江西南昌330013)

农业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与环境保持着相对的生态平衡。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它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资源,虽然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但过度的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河道断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因此,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并逐步认识到“黑色的工业文明”是人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终将是不可持续的。据相关资料报告显示,中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有1亿多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超标的环境中。中国每年农田受灾面积260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174万平方公里,有400座城市存在供水危机,全国1/2以上河流和湖泊被污染,1/5的城市的大气受到污染等等。[1][2][3]在不断面临的各种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走向。正是基于此,一种新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就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这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它呼唤低碳环保,呼唤低碳经济,呼唤健康的生活空间,呼唤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内涵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断前行的时候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每个文明态势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方式和思维理念的差异。那么它们的内涵如何界定呢?由于认识的视角不同,笔者强调的方面也有所不同。

(一)工业文明的内涵

一般认为,工业文明被分为传统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两个不同的时期。传统工业文明是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工业文明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不可否认,工业文明形式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文明形式[4]。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工业文明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开始重新考虑工业文明。“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5]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环境功能的秩序和联系,以掠夺资源为目的,注重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无视事物间的生态功能。这种无视生态功能、鼓励消费、以生产为目标的工业文明是难以为继的,需要一种新型文明来代替之,即要发展,又要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这种新型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由于生态文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由于视角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价值观还是较一致的。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6]。姬振海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7]。廖福霖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人—自然—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转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以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社会文明形态[8]。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要从建设低碳城市的角度来认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形成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在于通过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寻求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的正确途径,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其突出标志则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出,导致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么,如何理解低碳城市?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单元,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9],低碳城市的实践和内涵拓展成为低碳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低碳城市的研究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变革,也是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中国于2007年5月启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今后将有更多的城市进行低碳化建设。但相对而言,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10]。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探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低碳发展将有深远的含义。

自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后,国内专家学者也对低碳城市进行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1]。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9]。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12]。综合国内专家学者的论点,低碳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如下: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3]。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任何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都有其显著的特性,有不同的特征,才能显示出优越性和进步性。生态文明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其根本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与工业文明的弊端相比较,生态文明有其重要特征和功能。

(一)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具有自身的环境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反思的结果,也通过自然界自身发展中通过不同时代的人表现出来。例如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大规模开垦沼泽低地,进一步拓展其活动空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也是自然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的时代。通过对各种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如果过度开采与利用,就会妨害资源的再生,导致资源的枯竭,影响到以后的继续利用。俗话说:要使“物得其养”,就必须“取物有节”。《荀子•王制》说:“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这里的“万物”包括人、动植物等,同时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是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构成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实践将证明,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危机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与工业文明有明显的冲突: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以原料高消耗、产品低产出、环境高污染为特征,是线性的、非循环的生产。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以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为目的,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是非线性的、循环的生产。二是在生产技术上。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科学技术是征服自然,创造高效益的工具;而在生态文明中科学技术则是维护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助手。生态文明社会要以低碳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低碳化,使低碳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生态文明社会要广泛运用低碳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目标是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在生活和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追求最大最多最好的享乐主义,认为高消费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生态文明则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二)生态文明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合理应用与环境保护,造成城市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由点到面,迅速蔓延,其中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扩散;而且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所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在农业环境污染中也占相当的比例。

生态文明是在扬弃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它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资源,重视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全球气候气温上升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继而对自然的掠夺肆无忌惮,过度地剥夺自然资源,过度地开采石油天然气煤、抽取地下热水、砍伐森林,造成能源危机。工业文明的过程,在深层上是一个对抗自然掠夺资源的过程;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2005年,整体空气质量评选中依然有27%的城市处于“劣三级”状态。城市居民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只有32%,有193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0%[14]。当前,要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生态文明正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生态灾害威胁到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明城市的思路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在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46.5%,从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看,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的3.5倍,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城市成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所在。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城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更是发展低碳经济极为重要的空间载体。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的要求为指导,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个人来说,要有节约的观念;对企业来说,要有绿色经营的理念;政府也应大力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因此,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是提升企业、公民低碳意识的有效手段,促使人们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演变。这也是鼓励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鼓励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低碳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产业是一种可持续产业,即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产业长期供给社会和经济利益的产业模式。其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即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并以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有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为主导。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技术[15]。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清洁技术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目的一致。

(三)构建生态平衡系统

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21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地方,是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地,助推了全球温室效应。所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要建设低碳城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很多国家和城市通过建设城市森林,迈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数据表明,每公顷阔叶林每年大约吸收360t碳当量、每公顷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930kg碳当量、每公顷草坪每年大约吸收870kg碳当量,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二氧化碳。另据IT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的二氧化碳,其中1.15万亿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所以说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16][17]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CO2,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提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净自然林,尽量少挖土地,少砍伐林木,保持土壤和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以“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思想为指导,建设城市森林,构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四)实现低碳型居住建筑

据权威数据显示:一次性能源消耗中30%用于建筑,而在城市中这一数据高达60%。因此,宜从建筑设计到居住使用各个环节上都引入低碳设计理念,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一是要求建筑与房地产业应采用美国绿色建筑LEED标准。采用LEED技术,使用天然石头、竹子和低碳建材可建设的节能建筑。据测定一个住宅小区一年可减少近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5000万度电的排放量;用回收的雨水浇灌小区景观花木,每年能省17万立方米水。二是推动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三是建设屋顶花园。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很多国家和城市通过屋顶绿化,迈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五)树立低碳行为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必须让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良好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为此,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加大宣传力度,告诉公众什么是“低碳”?“温室气体”又是指哪些气体?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能减少“碳”的排放?据资料统计,少乘坐一次电梯,可减少2~6公斤碳的排放;少看1小时电视,可减少0.966公斤碳的排放;少买一件衣服,可减少5.7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每样生活用品都需要资源和能源,就会带来碳排放问题,碳排放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全球的环境恶化。

四、结语

生态文明突破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无情掠夺的经济发展瓶颈,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绿色的文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因此,加强低碳建设刻不容缓。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低碳城市是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灾害信息网[EB/OL].http://www.Zaih ai.cn.

[2]刘文仲.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7,(6).

[3]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EB/OL].中国林业网.

[4]张玉荣.工业文明形式的哲学基础[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文明论坛,2007,(12).

[7]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廖福霖.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9]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10]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1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1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

[1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14]探路中国的城市低碳化 [N].第一财经日报,2009-09-02.

[15]塔蒂安娜,伦敦气候变化署.低碳城市——从伦敦到上海的愿景[J].城市中国,2007,(21).

[16]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7]现解低碳城市[EB/OL].http://na-ture.31931.cn/view-46285-5.html.

【责任编辑:龙迪勇】

作者:殷乾亮

上一篇:患者自残精神科护理论文下一篇:医生工作汇报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