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遵循和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观念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继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经济发展目标来说是必然要坚持的价值观。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区分,并对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迫切性进行说明,对于认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1:

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

摘要:集体主义是一种适应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的价值观,它向人类展示出一种美好的、高尚的、可实现的道德生活,满足人类对自我道德人格完善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人的生活就变得空虚、迷茫、无意义,社会进步也就缺乏根本动力且没有目标。可见,集体主义对人们的道德引领作用之显著。

关键词:市场经济;集体主义;整体主义;道德引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完善,一些社会、思想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现行的市场经济中人对利己追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利他要求的矛盾。

一、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过几十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改革开放初期工作的总结。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进一步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近20年来,基本保持了健康快速的经济增长。现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人均GDP已超过3 000美元,实现了基本的小康;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10年已有48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它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革命性体制创新。事实告诉我们,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是正确的。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性

集体利益,无疑高于和大于个人利益。所以,当两者产生矛盾而发生冲突时,如果遵守集体主义原则做出一定的自我牺牲,从总体上说利益增加了,符合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因而是道德的、是善的,自然也是应该做的;反之,损人利己,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无论对集体还是个人都是不利的,因而是不道德的、恶的。

当然也不排除集体利益小于个人利益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来看,当个人与集体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时,适当牺牲自我利益、维护集体主义原则、保障社会集体存在发展是必要的。因为只有社会集体的存在发展,每个个体才能生存发展。反之,损人利己,使社会集体的利益受到伤害,必定阻碍个人今后利益的获取。这样,遵守集体主义原则适当自我牺牲而不损人利己,就某一特殊情况来说,可能害大于利,但从总体上说,这样既保全了集体,又从长远上保全了自我,因而利大于害、总体大于局部。可见,集体主义原则是解决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符合道德终极标准的道德原则,亦即解决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因而可以说:集体主义乃是真理。[1]

三、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条件

市场经济无疑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明确和商品经济长足发展的综合结果,但这不意味着它只有经济学上的意义,它还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价值的和伦理的观念在其中。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市场经济是受“利己”和“利他”这两条伦理原则共同支配的。首先要承认,市场经济中的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市场主体在实现为自己争得利益的过程中,必定要为市场当中的其他主体或是整个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换言之,“利己”这个终极目标只有在交换中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后才有可能达成。这就刺激了市场主体努力生产他人需要的商品、提供他人满意的服务。所以,市场经济在客观上是利他的,体现出了“利他”伦理原则。由此可见,在逻辑内涵上,市场经济中的“利己”和“利他”这两条伦理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两原则之间没有不能调和的矛盾。而“他”的内涵并不受具体对象的限定,自然可以理解为“集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逻辑内涵的层面上,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原则并不矛盾,集体主义原则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是合理的。

从市场经济中这两种伦理原则分别出发,必然发展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逻辑外延上,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主流价值观是有巨大可能性的。纵观世界,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以哪种价值取向为主导根本决定于该国是何种社会基本制度。当然,还受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和西方世界有着不同类型的社会基本制度。个人主义可以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居于主导地位,可不一定就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否则就不能成功运行市场经济。在主导价值观地位确立的过程中,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对其影响更加明显,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即使有着相同的基本社会制度,主导价值观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甚至是根本的不同。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欧美国家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他们所奉行的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差异,即欧美明显是个人主义,而日本是整体主义。这种差异体现在了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包括他们国民的行为之中。国与国的历史不同,造成他们对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存在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有着整体主义传统的国家中。

既然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内涵的许可和外延的相容下,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那么对于市场经济来说,集体主义的存在有必要性么?即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集体主义?

市场经济虽然受“利己”和“利他”这两条伦理原则的共同支配,但“利他”终究不是目的。所以在很多时候,市场主体更多地表现出利己的一面而非“利他”。托克维尔才会担心“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2]。但是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终究会妨碍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从而根本无法达成利己的目标。因此,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要克服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的缺点,还要靠人类自身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另外,米歇尔·鲍曼在其著作《道德的市场》中明确提出“集体精神”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如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不存在和谐,关注主观利益的个人主义占据上风势必导致违背他人利益和公益的行为方式”,而且“经济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善意’和‘集体精神’,的确运作得非常糟糕”[3]。这些观点都是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力证据。

四、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不但在逻辑内涵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不矛盾,而且,在逻辑外延上也是相容的,市场经济理性发展从本质上对集体主义又是有需求的,全球化进程中关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悖论更加说明了它不可能成为普世价值观。那么,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也就具备了必要性和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要求看,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其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丹尼尔·贝尔曾指出,“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4],并“扎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把集体主义作为主导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真实集体被定义为“把个人的自由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5]的“联合”。在其他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甚至有用“集体主义”这个词直接替代“社会主义”的范例。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对自身进行的巩固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而不是颠覆。由此可见,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伦理上的必然结果和根本原因。进一步说,现实中市场主体的利益多元化造成了比想象中更加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坚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才能处理好众多市场主体之间,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配关系;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优化的配置资源;只有坚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才能制约市场调节的弊端,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和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文化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主要思想就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包括日本在内,中国周边的众多国家都是如此。个体对群体在伦理上的认同促进了对群体的义务承担,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整体主义中确有对个体的自由和发展不够重视的某些的因素,但在培养国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依然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传统的整体主义中,个人、集体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契合。当前,我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各项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端,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中国化的改造。显然,集体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无产阶级价值观。首先,从理论上讲,集体主义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其存在发展是合理、可能和必要的。其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保障。最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必然的选择。集体主义是一种适应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的价值观,它向人类展示出一种美好的、高尚的、可实现的道德生活,满足人类对自我道德人格完善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人的生活就变得空虚、迷茫、无意义,社会进步也就缺乏根本动力且没有目标。集体主义对人们的道德引领作用由此也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海明.集体主义之我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5).

[2]Pierre Birnbaum. Individualism[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0.

[3]Steven Luks. Individualism[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73.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校对:马 斌

Value of Collectivism in Market Economy

Yang Zijing

作者:杨子敬

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论述

摘 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遵循和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观念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继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经济发展目标来说是必然要坚持的价值观。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区分,并对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迫切性进行说明,对于认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势不可挡的国际背景以及根据国内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应积极探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多种渠道,以期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整个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多元复杂,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目前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影响人们最广的两种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二者进行比较并且对关系进行说明,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必要性,进一步探索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多种方式。

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复杂的背景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最主要的两种,区分好这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厘清二者的适用背景,是我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根据。

1.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比较

“所谓集体主义,就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各种文化、价值观在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但是,集体主义的思想却能一直延续至今,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几千年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一直影响着我们,这种集体主义观念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的企业强调团队合作,中国的态度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已成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

所谓个人主义,就是主张个人利益的优先,其他一切利益都要为个人“让路”,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反对统一的社会标准,强调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个人主义产生的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典型的代表国家就是美国。“美国是一个从建国到如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传承以及条条框框,他们有着无限的土地去激发他们探索,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的家庭观念就是给以孩子充分的自由,因此他们从小就有了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美国的电影有“美国队长”这位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从美国的家庭观念到电影艺术创作,无不体现个人主义的影子。

1.2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的。从“主语”来看,前者强调整体和团队,而后者强调个人;从经济基础来看,集体主义是公有制下的思想,而个人主义是私有制下的思想;从阶级属性来看,集体主义是受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下的派生观念,而个人主义则受资产阶级思想下而产生的观念。无论是从两种价值观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受这两种价值观影响下的国家的各方面的表现来看,这两种价值观之间都是对立的。

但是,更要清楚的认识到两种价值观并不完全对立。集体是由每个个人组成的,集体获利就代表个人获利,集体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并不妨碍个人获利。相反,集体主义强调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尊重每个劳动者的个人才华的充分发挥和体现。正如斯大林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遵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又需要借助国家宏观调控的“外力”来弥补市场的不足。而集体主义作为一种思维观念又是弥补市场不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思想导师”,主要体现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方面。

2.1 集体主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内在要求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使市场有序运行,而且可以为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共同富裕“添油助力”。

市场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私人生产者为私利的市场竞争关系的总体”。如果不对其进行人为干预,最终会发生混乱无序的情况,所以需要政府这个“有形人”来加以控制,各负其责。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市场进行人为干预之外,参与市场运行的各个主体也要自觉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个人私利而影响集體,自觉遵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要求,和宏观调控相协调、齐心协力发展市场经济。所以,对于市场各个主体来说,要自觉的在道德上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和国家、政府一起创造最大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有着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也要团结,主体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再加上和谐的市场秩序,最终一定会实现双赢。

2.2 集体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992年1-2月的南方谈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直到今天,我们党依然不忘初心,向着实现全面脱贫、帮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而奋斗。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内心深处筑牢集体主义精神,一定要有集体观、大局观。从党的十四大的提出到现在,我们走的一直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也必将矢志不渝的坚持走下去。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道德的要求是集体主义。只有秉持集体观念,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带动其他人,最终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花路”。

2.2.1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本身就包含着集体的观念,而且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表现在比重上占大多数,而且也表现在对其它成分经济的影响程度上。集体主义价值观还要求在始终坚持公有制的地位和发挥带动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始终坚持帮助、引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来说,都必然要树立并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才能最大的发挥二者的合力,才能为发展生产、实现共富的目标贡献力量。

2.2.2 分配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分配格局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集体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可见,分配时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公平效率两手抓。

3 如何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和精神驱动力,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大背景下,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保持稳定的发展,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迫切需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势的,方法途径也是多元的。

3.1 加强媒体平台的舆论宣传

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产生出许多新的可被人们接受的兼具中西方特点的新文化,但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来,对我国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形成了传播的障碍。但是,我国的舆论宣传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现在我国的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发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等来宣传,也可以利用现下比较受欢迎的各大新媒体平台等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从而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成员进行感染教育。同时,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不同程度的予以舆论宣传平台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来增强宣传的积极性。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可以增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效率,增强人们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可,多多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渗透集体主义元素,使集体主义观念潜移默化的进入到人们的思想中。

3.2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无论是在学校、在社会上还是在工作、在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子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好这个途径,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形式,可预想的效果会是十分可观的。比如,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小组、班级之间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可以不定期的通过一些培训或团建活动来培养员工的集体观念等。

3.3 借助法律的威慑作用

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由于市场具有一定的不足,再加上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市场主体之间为了个人利益会出现一些不良竞争,扰乱社会秩序,严重的會引起利益双方的肢体冲突,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在当代社会,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仅通过道德约束已经不够,还需要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来进行行为约束。所以,通过严肃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法律来帮助人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强化与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障”。通过对一部分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社会秩序,引发不良竞争的风气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惩罚,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来使人们自觉将集体主义观念铭记于心。

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驱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而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层面的现实指导意义。有理由相信在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借助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集体为重”的思想会真正的深入人心,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承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7-11.

[2]杨博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文化价值观比较[J].戏剧之家,2020,(05):228.

[3]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4]胡钧.政府与市场关系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3,(08):22-30.

[5]张瑞霞.浅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2006,(04):5-6+58.

[6]陈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文明内涵——集体主义价值观[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6):160-161.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关影

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新论

[摘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道德原则,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也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一方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要求,以确立集体主义现实性和时代性;同时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的特殊内涵,以确立集体主义伪本质特点和价值指归。

[关键词]集体主义;市场经济;个人利益;道德原则;计划经济

[文献标识码]A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个道德体系的“阿基米德点”。无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当然,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道德建设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要求,需要研究、需要探索、需要回答。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也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一方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要求,以确立集体主义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同时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的特殊内涵,以确立集体主义的本质特点和价值指归。

值得指出的是,在以往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集体主义曾在一定程度上被添加上了一些有悖集体主义真实内涵的成份。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是剔除附加在集体主义的不实成分,抹去唯整体主义和“左”的色彩,还集体主义的真实面目,从而继续宣传提倡集体主义,而不是否定集体主义。

一、传统集体主义的内涵解读

传统集体主义有三个逻辑层面,首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次,在集体利益之下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再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传统集体主义虽然强化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但也出现了三大偏差。其一是对“集体”认识的偏差。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而上学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一切唯“集体”至上,把“集体”神圣化、绝对化。往往只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只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性,只强调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支配地位:忽略了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特性,忽略了个人对集体的积极意义,忽略了实现个人利益对实现集体利益的积极意义。因此,个人是集体的附属物,个人利益也就不会有它合法的地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就必然成为牺牲品了。其二是对集体主义先进性的认识偏差。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虽然强调了集体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却没有对这种先进性进行对象区分,而是把适应社会普通群众的集体主义要求与适应社会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最高层次的集体主义要求等同起来,这种适应对象的泛化使传统集体主义具有了“大”的色彩。其三是在具体践行集体主义原则的过程中,有些人为了工作的方便,往往人为地简化和压缩集体主义的内涵,不负责任的对立个人与集体,他们不是从二者的统一性寻找解决问题,而是从二者的矛盾出发。仿佛一提集体主义,就必须撇开个人利益,仿佛集体主义就是一种反对个人利益的国家主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控制社会的所有资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直接合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有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个人利益空间的不断扩大,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矛盾日益增多,这是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合理性论证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

1.集体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真实的集体”的思想是理解集体主义的关键,这一经典性的思想是集体主义的生命永恒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真实的集体”出发来揭示集体主义的内涵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利益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正当需要,个人利益对于现实的社会和个人而言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次,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说集体一定高于个人,也没有说个人自由的获得可以完全脱离集体,而只是阐明个人自由获得的条件,在革命的无产阶级集体中。“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体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显然,这里的“联合体”和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形式,就是作为“真实的集体”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基本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表现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然是以“每个人”为主体,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集体所要实现的个人自由,不是个别人、阶级的自由,而是共产主义集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而“虚幻的集体”是指独立于个人并作为异己的统治力量而与个人相对立的集体,它是剥削集团特殊利益的实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言,“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可以看出,在“虚幻的集体”中,共同体至上的话语剥夺了个体话语权,尽忠、奉献、服从的道德要求排斥与否定了个体的尊严、权利和利益。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條件下的集体,虽然不等同于马恩所说的“真实的集体”,但较之以往的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人民的政治主人翁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也使得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今天的集体在本质上属于“真实的集体”的范畴。当然,我们现时的集体,仍是以不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在现实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非真实的情况。因此,强调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就必须根据现有的国情,按照客观规律采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加强“真实的集体”建设,去掉那些“虚假”的成分,使“集体”真正为人民、公民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某些少数人、“集体”的掌权人谋利。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一脉相承地展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新路向。

2.坚持和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集体主义的最高道德目标和最核心的内容是集体利益与个人

利益的辨证统一的集体主义在于确立一种比较合理的规范来调节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在两者之间选择一方,否定另一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对“集体”和“个人”的双重要求,不能把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解为是对个人利益的限制,也不能看作是国家、集体对个人的单方面道德要求,应该说它是对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双重要求。对于个人而言,个人要积极关心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对于国家和集体而言,要高度重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为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发展创造条件,集体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决定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止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行为原则,也应该是集体主义行为原则。集体和个人都要从各自的角度重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和协调。况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使得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实现不总是处在非此即彼的对抗矛盾之中,更不是非要以一方的牺牲为代价。正如邓小平所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集体主义原则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要有层次性。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基本原则,在实践中都必然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集体主义原则在对人们提出具体道德要求时,也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道德素质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既有最高的要求,也有最低的要求,必须允许集体主义原则在多种层次上实现。我们要提倡“公而无私”,“大公无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所力求达到的。同时也应承认低层次的道德标准,如不损人利已,不假公济私,不损公私等的合理性。作为一个社会道德价值的基本原则,必须能够反映该社会的特点,反映当时社会道德生活的现实。我们不能对一切人一味地拔高其道德的品位。对一般的人来说,只要行为主体能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个人本位的趋向性不发展为极端的自私自利,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就应当允许。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中,其价值标准应是具有层次性的,应形成一个自低而高的递进系统。

三、两种体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异同

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集体主义及其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只能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导向。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它共同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就思想和政治基础看,根本上是由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目标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原则所决定的;从它的经济基础看,则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决定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求价值观念上的集体主义与之相适应。我国在公有制为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它既讲经。济效益,更讲社会效益;既讲个人利益,更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结合的利益,这些反映在价值观上必然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应当承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价值趋向的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也是客观存在的。从价值观来说,真正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是集体主义。因此,计划经济是个手段,它不能成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基础。当然应该承认,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会影响集体主义原则的贯彻执行,比如在贯彻这个原则时,有时会忽略个人利益,带有强迫命令的长官意志,但集体主义的基础不是计划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样,我们也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是个手段,它不能成为这种道德观的基础。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观的深刻的经济基础是剥削制度,是私有制。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劳动者缺乏在劳动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容易造成集体、集体利益具有绝对、强势地位,个人、个人利益处于单向顺从的弱势地位。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优先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利益的优先性是相对的,有限的,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如国家遭遇敌人的入侵,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危险时,才要求个人五条件的为集体利益而献身,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虽然也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辨证统一,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义务与权利不对称,要求个人五条件的服从集体,似乎个人对集体只有义务,集体独享权利。这种集体主义使集体不再是个人自觉自愿建立起来的联合体,而成为对集体成员具有相当威慑力量的“虚幻的集体’。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实现不总是处在非此即彼的对抗矛盾中。“个人对集体负有责任和义务,集体对个人也负有责任和义务,二者之间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关系。”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所蕴涵的个人对集体利益的维护,集体对个人利益的保障正在逐步获得制度性支持,如联产承包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这种集体主义原则“双向关怀”的最大特征是个人与集体关系中主体地位角色的双向选择,权利、义务的双向定位,利益获取的双向制衡,价值追求的双向实现,这正是市场经济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集体主义,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完善、丰富和充实,是集体主义原则演变中的一大进步,它将使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基础上获得新的勃勃生机,在社会道德领域中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主导作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郭聪惠

上一篇:中班家长会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幼儿大班学期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