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业大学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象参差不齐,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雨课堂等平台应用于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特别是能提高母语非汉语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篇:农业大学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分析与研究

摘 要:近几年,兼职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研究和分析兼职情况,采取问卷形式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出大学生兼职目的主要因素是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丰富自身的经验。同时分析出大学生兼职获取的经济收益主要花费在生活费上,同时存在兼职与学习时间冲突和权益受损的情况。建议学生要有正确的兼职观念,理性规划自我发展,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职责,对提高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兼职 现状分析

一、前言

大学生兼职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从勤工俭学到职场历练,随着社会对职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逐渐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定位逐步清晰。据统计,近7成的大学生都曾兼职过。大学生兼职主要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一部分人是为了满足高消费,另外,锻炼自己能力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原因。兼职工作也提高了学生在工作技能上的竞争力,同时兼职工作也影响到了学习和一些权益受损问题,本文研究从问卷调查着手,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分析原因,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合理兼职。

二、文献回顾

总结国内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有以下几种研究类型;首先,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调查报告来反映问题。经素等“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以南京大学为例”选择问卷和案例访谈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兼职大学生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并接触社会实践。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兼职工作联系起来。[1]李亚玲的“大学生兼职现状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兼职大学生都是贫困学生,现在兼职已经很普遍。现象及其目的是合理合法的。指出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2]其次,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何祖斌的“大学生兼职功能社会学分析”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分析兼职大学生的问题,提出兼职工作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社会系统的改善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3]第三,根据法律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兼职情况的分析,郭伟的“关于维护大学生兼职工作中自身权益的讨论”通过大学生兼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权益的侵犯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推荐措施。[4]

在总结大学生兼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许多相关研究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此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兼职问题上,针对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方法,并没有落实实处,许多对策脱离实际,无法时效性地解决当前问题,因此大学生兼职相关研究还需继续探讨。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兼职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8.6%,其中新生40人,占调查人口的30.08%,大二29人,占21.8%,三年级33人,占24.81%。四年级人数为31人,占23.31%;其中男生总共62人占比46.62%,女生总共71人占比53.38%。

(二)统计方法

在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资料收集处理后,通过对SPSS20.0软件运用,对相关调查取得的问卷汇总,结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兼职现象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133人的样本数据中,有过兼职经验的学生总共107人,占80.45%,相比较来说,没有兼职经验的学生总共26人,占19.5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做兼职,同时结合大学生月消费和兼职与专业相关性及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群体有很强的高消费能力,但自己生活费有限,所以通过兼职收入来满足高消费,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就业,提前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兼职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汇总的数据中“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选项占比27.1%,选择“满足消费欲望”选项的占比也是27.1%,当然有一部分选择“丰富阅历及锻炼能力”和“为了积累经验和就业做准备”的同学占比分别为17.76%和5.61%,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为了结交更多朋友,占比3.74%。也有占比8.41%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兼职是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和为就业做准备(见表1)。很多高校学生开始意识到未雨绸缪,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兼职就是给学生提前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此外“减轻家庭负担”和“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一部分选项占比很大,虽然国家教育政策为家庭贫困学生减少了不少压力,但是很多家庭没有稳定收入,很多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兼职挣钱作为生活费来源。[5] 而为了满足高消费的学生群体,单纯依靠父母的生活费负担不起,所以这群学生通过兼职来满足自己的消费。

(三)兼职形式分析

对数据中分析,38.32%的学生做过家教、做过培训班老师的占比有35.51%,有31.78%的学生做过礼仪模特、45.79%的学生做过发传单、31.78%学生做过校园品牌代理,还有一些做过餐饮服务员占比19.63%。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从数据的角度看,选择培训班老师和一些相关的家教工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兼职,同时一些体面的礼仪模特也是比较认可。家教和培训班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可以锻炼到学生的能力,礼仪模特不仅工资高,对学生的素养也要求高,学生可以学到很多社会礼仪,对后期就业有很大帮助。

(四)兼职收入使用分析

根據调查结果,针对"兼职收入占你月消费收入的比例是多少"和"职的收入用途"两个问题的数据分析,其中34.58%学生选择兼职收入占月消费收入的比例为15%-45%,26.17%学生选择兼职收入占月消费收入的比例为45%-75%,由此看出很多学生基本上是靠兼职收入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同时这群学生平时兼职的也比较多,不依靠家庭,能够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并且分担家庭经济负担。此外,有一部分学生把兼职收入用来交际应酬,作为恋爱资金或者请客吃饭开支上,同时也想攒钱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见图1)

图1兼职收入用在哪些方面

(五)兼职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在对于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的调查中,在调查数据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学生群体在兼职中处于弱势,其中有43.14%人选择"工资没有保障"、45.1%选择"安全问题",而"被中介或公司欺骗"占比37.25%,这些问题表明了,在兼职大学生的过程中,权利和学生的权益受到侵犯。体现在劳动报酬纠纷、自身利益被侵害和基本的劳动保障权益没有落实到位,大学生兼职在遇到困难问题时,解决方法通常主要选择是与其领导交涉和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反映了学生兼职群体在遇到兼职中的问题时,能够主动积极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学校、社会方面要加强管理,合理规范兼职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群体大多倾向于兼职。第二,影响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和满足购买欲望以及锻炼自身能力。第三、学生兼职类型比较多,大多数学生偏向于选择有提升能力的兼职岗位,希望与专业相关性程度高。第四,兼职工作时大学生屡有遇到自身权益被损害的事情。

(二)建议

一系列大学生兼职分析,通过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在关注,但问题依然频频出现。基于此,希望下面的建议能为大学生兼职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对基本的劳动保障权益法律要知晓,在兼职工作事要懂得保留证据,其次兼职权益受侵犯时,要学会冷静处理,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不能冲动暴力解决问题,也不要忍气吞声了事。[6]第二,高校要加强在校大学生兼职指导,应该设置就业问题指导中心,向学生介绍兼职中的注意事项,通过介绍社会兼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从而加强学生认知,提高保护意识和懂得如何维权。第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在校大学生兼职相关法律保护工作,现行的法律解释的比较模糊,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没办法合理的为自己维权,因此,想保障在校大学生兼职工作的合法权益时,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来完善,保护大学生兼职中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兼职权益提高明确的法律保护依据.

参考文献:

[1] 经素,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職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5,(10).

[2]李亚玲,廖晓文.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72-75.

[3] 贺祖斌,杨红秀.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87-90.

[4]郭杪.关于大学生兼职中维护自身权益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3):119-121.

[5]邰 文. 大学生兼职现状浅析[J]. 法制与经济,2012( 6) :28 - 30.

[6]郭迈丁. 大学生兼职热下的冷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07( 6) : 13 - 15.

作者:徐智

第二篇: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摘要]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阐述了大学逻辑的基本含义,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大学;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大学逻辑;大学治理;张维迎

[

从政府层面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社会公众对于种种名目的大学排名及其排行榜的过分关注,昭示了一个强大的、和平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使中国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日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举措。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诸多利益在博弈中的难以平衡,更由于改革对于现实利益格局的巨大冲击、传统习惯势力和利益既得者的种种阻挠,任何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或缩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差距的改革尝试都变得极其艰难。如今北大的改革,之所以令人深受鼓舞,因为改革者提出了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不仅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的口号,并着手进行了指引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快速迈进的制度变革,如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推行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等。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尽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种种非议,但张维迎不仅有着对于大学理想的憧憬,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北大的改革。《大学的逻辑》一书,则记载了他参与推进北大改革、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里,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所阐述的大学逻辑与大学治理的关系,不仅切中时弊,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如‘近亲繁殖’、‘家族式组织’,‘武大郎开店’和‘官本位’及其所导致的学术评价不公等问题),而且坚持现代大学制度变革的学术趋向,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里,大学的逻辑,用他的话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很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1]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1关于大学的理念与治理

探讨大学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可以说是常谈常新。因为大学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也会因时而变,加上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故人们对于大学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就本然状态下的现实际遇而言,还是就应然状态下的理论解读而言,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讨论还是有一个逻辑上的预设前提的,即大学是社会所需要的、用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文化组织或机构。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构成了大学逻辑的起点。为了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由应然逻辑向实然历史的转化,就有了一个大学的治理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关于大学性质、目标(使命)和功能的一般性认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和官员的行会组织,到以英国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践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从哈佛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大学的使命在于“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所有现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进”,到德国洪堡提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2],以及发端于美国的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理念经历了由中世纪行会组织向传统的社会知识中心、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向进一步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不断演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学作为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的性质却没有丝毫变化。大学在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学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拓展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其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而且固守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了批判、反思和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治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的理念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应该保证始终不移地不偏离大学的核心理念,不偏离基本目标[2]。这里,大学的治理实际上是对于大学教育的治理,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的控制权究竟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是校长、教师、学生、抑或政府?也即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中谁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大学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如何规范和约束大学的掌控者,使其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即维护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的公共利益?三是如何选拔最适合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也就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的问题;四是如何激励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北大为例,在变革大学制度、改善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他们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学术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将创造对其他方面改革的强烈需求,推动行政和后勤体制、学术评价体系、博士生培养体制、科研资金分配体制、大学决策体制和干部任命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北大的改革及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大学的逻辑,因而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典型意义。它提醒每一个大学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鼓励的(如进行规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须的(如在匿名评审的一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更重要的是,它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个大学教师,不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惩罚(如up or out等)。这样,无疑会大大促进包括学术市场规范在内的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关于大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由大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必然引出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也即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事业的问题。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大学教育是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即“一方面,我们招来的学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2]。他进一步从知识传授这个角度探讨了大学教育是怎样把客户变成产品、使大学拥有忠诚的客户和自己的品牌的,并对大学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科学概括。事实上,大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知识中心和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而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它所从事的大学教育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其他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

大学教育具有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功能。无论是张维迎所强调的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还是通常所讲的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大学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且必须将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实现。这是因为,大学教育中所传授的不是一般性、常识性知识,而是变革思维方式、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或获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深知识。在大学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这些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则分别是由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性活动加以完成的。以往大学教育中对教学强调的多一些是应该的,毕竟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但要传授高深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光靠教学传授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过程、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学术前沿,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掌握的高深知识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创新。为此,就必须加强所属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以知识运用和获取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实际问题解决或重大理论创新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只有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传授的是高深知识,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推动知识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大学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区别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具有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特功能。

大学教育具有把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促使大学基业常青的特点。历史上,大学因其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享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那么,大学教育又是怎样做到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呢?研究发现,这是与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定性定位和大学教育准入制度特别是学术标准的确立分不开的。大学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把它与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区别开来,也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学术趋向。比如,在供给方面,大学教育始终坚持学术取向的准入标准,即按照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不是根据谁出钱多就录取谁的市场经济原则或谁出身好、有家庭背景就录取谁的政治原则,来决定是否提供大学教育机会。在需求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大学教育能否吸引学生,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和价格,甚至主要的并不是取决于质量和价格,取决于还有谁在上这个大学,也就是取决于其他客户的质量。与此相类似,任何大学对教师的吸引力也取决于其他教师的质量[2]。就是说,大学教育是一个关联品,注重的是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塑造的,而是通过多年办学积淀特别是优秀校友资源的积累和无数往届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打造起来的。正是大学对于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追求,与教师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成就及其预期、政府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和学术及文化发展的努力、捐赠者获得的社会声望和个人名声、社会公众包括当地居民得到的由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将上述大学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融入大学以增进人类知识和引领时代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共同体,为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品位和质量提供了持久动力,也吸引了优秀生源和高水平的师资。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2]。这一点,足以说明大学教育具有强大凝聚力,不仅能够为大学积聚无与伦比的社会资源和品牌价值,而且也可以培养无限忠诚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和客户,从而把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大学的生命,确保了大学基业常青。

大学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作为大学逻辑的中介,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性活动,在不断塑造大学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过程中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教师、学生、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校友、捐赠人、投资者、周边居民,等等)联系起来的。这是因为,大家作为利益相关方是可以从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中获取实际利益或其他好处的。但是,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源于大学为社会所作出的知识贡献、得益于往届毕业生的杰出成就或工作表现,最根本的是要靠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内的大学教育都属于社会文化领域里的学术性活动(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为特征,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区别于社会经济领域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竞争中的等价交换为特征,以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也不同于社会政治领域中政府的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活动(以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运用为特征,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为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术发展尤其是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上,把是否有利于学术发展作为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大学治理的根本标准,突显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和大学治理中的学术主导,从而将大学应然逻辑上的内在要求与大学实然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尽可能一致起来。

3关于大学教师的选拔与激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都还只是制度设计的范畴。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促进和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还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必要的大学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选拔和激励教师队伍?[2]说选拔和激励大学教师非常重要,是因为大学教育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大学教师完成的,大学教师队伍在大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校的其他所有机构都是衍生工具,是派生出来的而非原始需求。在张维迎看来,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当教师队伍是由最具有学术兴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组成的时候,大学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才会追求卓越,才会注重自己的名声。试用期基础上的终身教职制度是保证大学教师质量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是能否实现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学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声誉取决于大学教育的水平,大学教育的水平取决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而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质量,故选拔最优秀的学者做大学教师、并且激励他们去努力奋斗是大学治理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大学实现核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大学创造并传授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对此,张维忠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不是一个给人提供铁饭碗的地方,而是提供给那些最具有思想、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去创造的地方。大学教师的选拔,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学者,讲师、副教授都只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试用阶段[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试用、最终确定优秀学者人选的过程,涉及包括学术评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而决不仅仅是一个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制度安排问题。为了能够将最为适合的人选拔出来,除了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资格、选拔程序之外,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实施规范而又公正的学术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问题。一般而言,学术评价只能由同行来做,不可能靠外行。因为,一个学者的研究做得好不好,只有和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人,才能说得清。但是,同行评价需要解决好“武大郎开店”(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和“近亲繁殖”(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身边)这两个制约学术发展的前提性问题。为此,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确立学科末尾淘汰制度、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就成为目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此外,学术评价本身还必须有一个同行认可的专业(学术)标准。一个教授有没有成就,学术界都有杂志,有学术会议,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学术成果信息的这种透明化为公开招聘、到学术市场上去选人提供了可能性。问题在于,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是“外行评内行”,尤其是内部评价体系中学术评价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而非由相关领域的学术同行做出,直接导致学术评价的标准因过于注重易操作性而片面强调学术成果数量、忽视了质量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大学外部的学术市场,制定一个同行认可度较高的专业标准,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事实上,学术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可以观察(甚至不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学术贡献,通过学术市场上的在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的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等市场评价手段,变得可以证实,从而形成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上,Tenure track制度恰恰发挥了学术市场的上述功能,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向每一位申请人明确地发出信号:有望成功的申请人必须首先通过在同行公认的权威匿名评审期刊公开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同行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则在于使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同行形成相同的预期:在众多的申请人中,具备哪些条件的申请人才可能授予终身教职。上述制度可以使无论同行,还是申请者本人都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客观评价,而最终使每一位真正有实力的申请人“确定地”获得终身教职,因而是目前比较好的选人制度。

大学教师的激励是大学的治理能否促进学术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激励大学教师,主要靠大学之间自由、充分的竞争,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学术争鸣的学术环境。当前,对于学术发展最大的伤害是官本位及其行政主导下缺乏学术上的公平、自由竞争。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扭曲外,还与学术规范和学者水平有关。如果没有好的学术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因为低水平的学者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会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就会拼命去争当“官”,这样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事实上,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迷于内部权力斗争。与此相反,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和学术上的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对当官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可见,高校的官本位不利于学术发展,只会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内部权力斗争及其所关注的分配问题,而不是激励大家创造价值。只有自由、充分的学术竞争,加上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也就是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学术自由,使其忙着去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知识贡献,从而确保越优秀的学者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和高的职位。一句话,学术上的自由、充分竞争,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创造知识的激励,而且会引起人才流动,进一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和大学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抑或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都充分说明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为真理而生的,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保存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以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大学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和保存文明。而大学价值的实现,则离不开热心大学教育、从事知识创造和传播等学术活动的学者,这需要有一个能够选拔一流学者充任大学教师、并激励和保证他们不断提高学术生产力的大学治理结构。毕竟,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价值取向,而是以学术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始终以大学理念即社会所赋予大学的社会知识中心地位和社会文化组织特性作为学术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大学教育即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作为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大学教师即热心大学教育、能够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学者作为学术发展的依靠力量。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主要是以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价值中立作为大学治理的根本原则,以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作为大学治理的制度保证,以培育大学文化尤其是学者个人的学术声誉、事业心、使命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大学治理的最高境界。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功能,但它们都不可能自动实现,而是通过大学治理结构、最终由大学教师加以实现的。因此,大学必须以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立身之本,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大学教师必须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作为终生追求,这便是大学的逻辑。概言之,大学的逻辑是学术的逻辑,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促进大学能够始终维护社会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保存文明等方面公共利益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3,6,8,10,5,48,31.

作者:毛锦茹 张博文

第三篇: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象参差不齐,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雨课堂等平台应用于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特别是能提高母语非汉语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雨课堂;教学改革

[

在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根据“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和十三五规划的实践要求,新疆亟须一大批高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高校作为为新疆发展和建设输送生力军的重要角色,在培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存在多种具有特色的民族药材及动植物,而要对其进行有效成分的提纯与分析,多依赖于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发展。然而,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

目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在线视频教学模式,自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上“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后,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由此,许多教师结合自身特色开始尝试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将视频等用于教学,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和课后思考,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束缚,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新的平台[2]-[4]。近年来,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了“雨课堂”,连接师生,提升课堂教学体验,将PowerPoint和微信相结合,使得课堂互动永不下线,成为受国内许多教师、专家青睐的智慧教学工具。目前,新疆高校尝试将微视频、网络平台等手段运用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中的较为罕见,本文结合新疆高校现状,将微视频和雨课堂等运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中,以期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新疆发展和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一、 新疆高校有机化学现状

(一)教学对象参差不齐

新疆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教育水平低,文化基础差,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有机化学实验;其世居的12个少数民族使得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中有多种语言、习惯、文化和思维方式,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难以互动

目前,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1],即教师提前组织安排、调节仪器,上课后讲解有关实验目的、原理和涉及的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讲述实验步骤,对于对汉语掌握理解有困难的双语班(维语、汉语)学生还需演示实验过程,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对实验中的现象给出理论解释,然后学生按教师讲解的基本步骤实验来获得数据,验证规律。这种从教师和书本上进行“Ctrl+C”和“Ctrl+V”的工作,使学生往往缺少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降低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把意识都放在被动接受操作和完成任务上,不能主动地消化理解实验涉及的知识和原理,更无创新性思维可言。

(三)教学内容缺乏趣味

由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与生活联系不紧,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常常感到乏味。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结合现状,将微视频和雨课堂等运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堂中,通过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二、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初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解决传统模式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法。翻转引发时间、空间、角色等多维度的课堂延伸与变化,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性,时间利用率提高,激发创新性思维,更有利于做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5][6]。于是笔者利用翻转课堂的先进理念,结合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现状,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基本构架

1.课前

图1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模式。课前学生通过雨课堂或微信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精心制订教学计划和任务,设计和预备实验相关PPT、视频和习题等材料,向学生发布任务,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教学;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等进行预习,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提出问题与汇总,反馈预习情况。

2.课堂

学生通过课前充分预习,带着对知识和操作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与讨论;教师通过课前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向进行修正与调整后在课堂中进行教授与引导,使课堂完成从“灌输”到“内化”的转变。在课堂中,学生分组后对有机化学实验理论和操作进行讲解与演示,列举与知识点相关的实例,其他组学生则进行纠错与提问,学生通过互动来分析与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利用雨课堂同步PPT进行弹幕式的互动,同时还可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与安全点进行点评、归纳总结。然后学生可根据前期预习和课堂互动进行实验,提取实验数据并针对实验进行提问、讨论与归纳。

3.课后

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反馈教学效果,参与第二课堂和拓展实验等相关实验设计、验证、实验操作大赛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教师评改实验报告册,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并搭建实验平台。

(二)实践数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新疆农业大学化工、林园等专业5个班,其中汉语班2个、双语(汉语与维吾尔语)班3个进行教学模式探索。以有机化合物沸点的测定与蒸馏为例阐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情况。

1.课前

(1)教师角色。①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教学任务和目标——了解沸点的影响因素,掌握微量法测定沸点的基本原理,掌握蒸馏装置的安装及操作方法。②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准备视频、PPT、预习题等资料,通过网络热点新闻“泰国僧人下油锅”的3分钟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沸点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置课堂讨论时间;准备蒸馏装置搭建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操作步骤;PPT小结关于沸点的知识和蒸馏装置搭建的注意事项和难点;通过预习题巩固课前预习内容。③搭建网络平台,通过雨课堂等网络客户端建立班级,并提前三天在相应班级中发布有机化合物沸点的测定与蒸馏的视频、PPT、预习题等资料,并发布相关任务。④回答平台中学生的提问与反馈,并对平台给出的数据进行总结,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从习题反馈中可以得知维汉双语班中有三道题的得分率不高,仅为65%~75%,而汉语班学生得分率不高的题与维汉双语班完全不同,通过雨课堂平台查看题目并获得答错的学生的信息,通过这一信息调整课堂授课内容和方法,尽可能做到针对性教学。

(2)学生角色。①进入网络平台,输入学号、姓名等信息进入对应的班级,并按照教师发布的视频、PPT、预习题等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归纳知识点并提交习题答案。②针对难点或疑惑点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反馈相关意见。③根据分组收集资料,预备课堂知识点、生活现象问答、仪器搭建演示等环节所需的材料。

2.课堂

(1)教师角色。①通过课前反馈信息,调整与修正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向。②主持、引导和把握课堂节奏和时间,在必要时进行安全提醒与知识点小结,使课堂完成从“灌输”到“内化”的转变。③通过雨课堂平台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与安全点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关注弹幕中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发布实时练习题,着重对预习中存在问题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必要时发送课堂红包活跃课堂气氛。④根据不同班级预习和课堂互动获得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授,对各组的表现和讨论进行归纳点评。

(2)学生角色。①分组对有机化合物沸点的测定与蒸馏理论进行讨论,各班级分组后均能将影响沸点的因素(物质结构、压强、纯度等)讨论出来,有些小组将其与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如预习视频中提到的“泰国僧人下油锅”事件,有些学生猜测油有问题,可能成分不是油,或不是纯油等。②一组学生对沸点微量测定法和蒸馏装置的搭建进行演示,其他组学生对其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③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分析、探讨与解决遇见的问题。④进行实验操作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3.课后

(1)教师角色。①通过学生、同行的教学评价与反馈,自我评价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②评改实验报告册。③搭建第二课堂和拓展实验等相关实验设计、验证兴趣实验,组织实验操作大赛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为有兴趣的学生搭建实验平台,提供相应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

(2)学生角色。①课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解释实验现象;对实验过程中遇见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完成实验报告册。②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师预备资料、习题和课堂掌控环节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③参与第二课堂和拓展实验等相关实验设计、验证,参加实验操作大赛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④完成教师的课后思考题,如本次实验思考题“在有机化学合成过程中,经常需要除去溶剂,你可以采用哪些方式?”等。

三、 总结与思考

(一)问卷调查

在课程进行时及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互动调查,了解学生对这种雨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學模式的认可程度,为后续课程与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数据表明,对该模式进入有机化学实验课堂,学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①课前通过视频、PPT和练习等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尤其是对汉语理解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不了解、不清楚的知识点可反复观看或通过平台与教师沟通,这样在课前就能对实验的重点、难点有一定的认知。②学生对实验过程与装置的搭建已胸有成竹,能空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解决实验中遇见的问题,发掘和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课堂中学生可以思考与相互讨论,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④课程中构建学生发挥的平台,让其充分表达自己与团队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演讲能力,使其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更加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⑤新一代的学生往往拥有对事物的新见解、新思想角度,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接触和获得新知识,促进教学相长。

(二)数据反馈

雨课堂平台支持随时提问、弹幕功能,能让教师实时回答问题,掌握学生对难点的反馈,解决了学生上课表达意见困难症问题;课程中幻灯片跟着教师讲课推送给学生,学生可收藏保存,有跟不上或未掌握的幻灯片可课后反复观看。课前和课堂小测验数据可马上获得,教师根据数据反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甚至针对个人进行解惑。如旋光测试实验中,对化合物是否具有旋光性判断,应化161(维汉双语)班的正确率为79%,通过数据可知选择错误的几个学生的姓名,再讲旋光性时教师可多留意这几个学生的反应,做到针对性教学。

(三)困难与优化

①上课需要网络来推送PPT、进行课堂互动、分发红包等,但在教学楼网络十分不稳定,影响上课质量;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是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关键,学生能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是否有保证,没有监管的方法;③要很好地运用雨课堂平台,教师工作量很大,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时间和精力安排。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困难和有待优化的地方,但已有的效果将激励我们吸取学生、同行的合理建议,并通过实践反馈不断改进,形成更加可靠、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并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翻转课堂的先进理念,借助清华大学等研发的雨课堂工具,对新疆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学生中得到了认可与好评。尤其是对汉语掌握、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创新意识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教学模式为新疆地区非汉语班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玉才,赵丽凤,木尼热·阿布都克力木.新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与实践[J].化工时刊, 2017(3): 51-52.

[2] 钟益宁,贾智若,李春玲.基于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 95-98.

[3] 于秀兰,姜红,李文泽.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7(1): 131-133.

[4] 强根荣,王红,杨振平,王海滨,方文军.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3): 200-203.

[5] 樊陈莉,洪娟,徐世前,张强,冯光峰.信息化应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职业技术, 2017(3): 61-63.

[6] 杨淑珍,苏进,和悦,张园园,张小华,康威.视频教学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 2017(5): 31-32.

[责任编辑 刘凤华]

作者:周蓉

第四篇: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投诉探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读者投诉;高校图书馆阅览室

摘要:文章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投诉的因素分析出发,阐述了减少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投诉的六个创新方向及措施。

1读者投诉的原因

1.1人为原因

1.1.1图书馆阅览室馆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服务方面的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从2007年6月份以后,采用“学科分区”的服务模式,要求阅览室馆员不仅是书刊借还的管理员,而且还是学科知识信息的“导航员”,但现实中往往是阅览室馆员综合素质差,专业知识欠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主动开展高层次服务。服务工作被动、单一,对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掌握不够,对读者的咨询一问三不知,遇事推诿,起不到图书馆员应有的导向或导读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更让传统的图书馆员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导致读者投诉。

1.1.2读者本身存在的问题。①有的读者对图书馆阅览室期望值过高,在使用阅览室的过程中,如果实际得到的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时,就容易对阅览室产生抱怨。②有的读者对阅览室的规章制度、服务项目、设备设施和检索技能等不够熟悉。③有的读者的素质和修养差,出现问题时往往回避自身的原因。

1.2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质量

从2007年起,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就采用了“学科分区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虽然极大地方便了全校的读者,但由于时间久了,阅览室存在不少客观问题,引起读者不满。

1.2.1信息资源因素。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有限,满足不了读者多样化需要。文献资源不丰富,藏书建设不够合理,网络资源缺乏,读者所需的书、刊不配套等。

1.2.2服务设施。许多读者尤其是不少教师和研究生们为了科研,需要查找大量资料,来到图书馆阅览室就是冲着图书馆可利用、检索的数据库和上网的便利条件来的。由于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网速太慢或有些数据库经常打不开或登录不上,电脑出现故障未能及时排除,大大地影响了读者的热情和馆员服务的主动性。

1.2.3书目数据系统。因书刊目录数据差错导致有号无书或有书无号而影响读者借阅,书库调整、图书遗失、污损等未及时修改数据导致索取号与馆藏地址不符,图书转库、剔旧、遗失等数据未及时修改;书目检索系统出现了故障而未及时排除等,由于阅览室书目数据系统造成读者无法查阅、预约、续借不成功。

1.2.4阅览室管理。①书刊的管理。新书刊上架或过刊装订周期长,书刊破损严重,书刊严重乱架,开放时间不够等。②座位管理。因为阅览室有学习的环境氛围,并且可以免费享受无线访问互联网等优良的网络条件,吸引了许多读者,但是由于空间和实际座位量的限制,经常出现占座的现象,引起了来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读者的不满。

2减少阅览室读者投诉的创新方向及措施

2.1提高阅览室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形象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从2007年就开始实行“学科分区”,实现了书、刊、盘、网、藏、借、阅“一体化”管理,这就要求阅览室馆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有敬业精神,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等文明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能,有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和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的能力。馆员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时通过网络系统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并把分散的信息组合整理,产生出新的信息提供给读者,构筑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图书馆专业知识结构,并利用现代化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自己所具备的某一学科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来解答读者与专业有关的咨询问题,开展高层次的专业文献服务工作。

2.2畅通和加宽投诉渠道

2012年4月,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各个阅览室醒目处设立了读者意见簿,读者可以将对阅览室的意见和建议用书面的形式提出,每天有专人负责将意见进行整理、分类,交相关人员处理。2014年3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及时发现和纠正图书馆及阅览室的工作问题,由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主管领导带头,加大了投诉渠道,将投诉电话、网络信箱、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于读者,畅通和加宽投诉渠道,为以后阅览室的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并最终减少读者投诉创造条件。

2.3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失误的结果往更好的方向转化

作为一名阅览室馆员,应明白读者和自己是平等的,要放下架子,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为读者多想一想,抱着积极的态度主动观察、细心询问,以得体、礼貌的语言和平等的心态对待读者,当面对读者投诉时,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作为一名投诉者,也应多了解图书馆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从心里面尊敬馆员的劳动成果,把馆员真正当成自己的师长,遇到问题,多与馆员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理解馆员,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坚持下去,相信读者投诉会大大减少,使双方失误的结果往更好的方向转化。

2.4加强读者培训,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教育和指导功能

2009年以前,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尽管每年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但是仍有好多新生读者对图书馆阅览室如何进行书刊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阅览室及阅览室有何规章制度等还不是太了解,使用起图书馆阅览室来也就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2009年9月份以后,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基础上,还结合公益劳动课,让学生打扫阅览室卫生,充当阅览室馆员,对书刊进行上架和下架、分发期刊、光盘数据库输入、书籍和文献资料分类整理等,使读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与图书馆阅览室有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在劳动中,使读者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书刊的检索能力,既发挥了图书馆阅览室的教育和指导功能,还为积极有效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劳动中,读者与馆员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双方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减少了读者投诉。

田亚丽: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投诉探析田亚丽: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投诉探析2.5阅览室要主动查找潜在的服务失误

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馆员通过分析读者投诉的原因,挖掘内部潜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解决投诉问题;对于类似问题,尽可能地做到提前预防,将失误控制在源头上。如2013年2月,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图书的上架标准由原先按中图法的三级分类变成了完全级分类,还回的书刊保证了当天上架,大大方便了读者找书,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在工作中发现某一本书刊的数据有误,及时与编目组的馆员联系纠正。2013年9月,为了防止读者占座位,在各楼层的入口处安置了座位取号机,读者根据号码对号入座,防止了占座位的现象。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各层阅览室的过道上添加了桌椅,供来阅览室学习的读者使用,缓解了座位的紧张。经常对阅览室电脑设备及网络系统进行保养与检测,保持运行良好,促使阅览室尽快地向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数字化方向发展。

2.6图书馆阅览室工作尽量做到细节化、艺术性

在为读者服务时,应从细节小事做起,更要注意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不断地发现细节问题,并处理好细节问题,并将细节服务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使任何细节在小事情上都能够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比如在阅览室内设置小药箱,备有创可贴、风油精、胃复安等常备药品;在服务台可放置一些手纸、笔、小纸条,以备读者急需用;在晚上闭馆前,放首舒缓的轻音乐等。

图书馆阅览室服务的艺术性,不仅包括环境艺术性,比如在不同的区域,利用不同的壁画、饰件及各种流派的文字、图案活化区域主题。也可在不同的地点和空间采用不同的绿化进行装饰,如在宁静的阅览室放置一些文竹、青宝石等叶片植物。还包括与读者沟通时,更应该凭借在工作中的经验,在服务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语言的艺术性和行为的艺术性。当读者与图书馆阅览室产生矛盾时,阅览室馆员要通过恰当的语言艺术和处理技巧,与读者进行巧妙的沟通,通过这样处理一方面把图书馆的情感、价值、理念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又收集到了读者的感受、满意和情谊,大大降低了读者投诉,营造出图书馆阅览室和谐的服务文化。

3结语

服务读者是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永恒宗旨,图书馆阅览室只有全方位积极调整自身服务策略,从读者满意的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并对已经发生的失误进行认真、及时和有效的补救,才能赢得读者的理解,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图书馆阅览室整体服务质量,减少读者投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亚丽.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阅览室的阅览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3):188-191.

[2]吴晶娥.从服务补救看图书馆服务策略调整[J].图书情报知识,2005(3):38-40,55.

[3]李劲.从读者投诉处理谈提升图书馆读者满意度[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4):67-69.

[4]袁建娟.高校图书馆化解读者投诉之我见[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2):66-70.

[5]朱新均.读者投诉与图书馆应对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86-87.

[6]刘群.基于读者满意度的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57-59.

[7]蔡冰.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艺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15-17,74.

( 编校:崔萌)

作者:田亚丽

第五篇: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

:贵校在专业上采取大类招生模式,请问这种模式有哪些特点?

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现有招生专业58个,分属33个专业(类)。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将多个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为一组,一般以专业大类作为招生单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专业大类,入学后经过1—2年统一的基础通识培养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就业前景和学校条件,在组内选择一个专业完成后续的专业学习。

:贵校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提供哪些平台与指导?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毕业生提供发展机会与多方位指导,每学期常态化组织8—10场大中型招聘会,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方向提供支持,一是针对国内深造读研的学生,分学科举办暑期夏令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举办考研培训班和开展复试指导,帮助学生全力备考;二是针对就业学生群体开展指導与帮扶,开设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生涯咨询、职业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定位、简历优化和面试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次性求职补贴;三是针对出国学生群体,开展语言考试培训、国际组织实习讲座指导,提升学生的国际胜任力;四是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器,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

:贵校在转专业方面有哪些要求与限制?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近年来转专业渠道畅通,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大一学生(有特殊规定的特殊类型招录学生除外)发布转专业信息,学生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核同意、转入学院考核通过,可转入相应专业学习。

注:更多信息可查看P24“华中农业大学高招政策亮点直击”。

上一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闽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