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就安徽省农业的地位、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发展措施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优化有所启示和帮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1:

“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是立身之本,从古至今,我国农业发展都没有落后在经济发展后面,在古代农业发展更是优越于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在国际上经济发展力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发展也在历史滚轮下不断向前推进。进入新时代环境,我国农业发展开始倡导“绿色”理念,越绿越优,因为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为生态环保环境做出的思想提升,绿色生态化农业是一个全新的业态,也是一个重新启航。本文将分析陕西省“绿色发展”理念下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农业;新业态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盛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近期,赤道附近的某个国家在夏日炎炎的天气中下雪了,而世界两极却冰川融化,可见生态环境已然遭到了破坏,我国需要灵活建设生态文明道路,发展绿色高效的农业新业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取原有农业的精华,弃原有农业的糟粕,结合生态环保式农业的发展要求,打造新型农业产业链,以此来适应农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农业领域的接续以及永续发展。

一、我国当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一)化学制品使生态污染加剧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只依靠土地肥力、水的浇灌来种植农作物不同,现当代的农业作业大都会采取喷药、施肥的方式来使作物增产增收,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粮食在增产增收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民喷洒杀虫剂使药物残留浸进河流,从而致使水中生物中毒,长此以往,就会对生物灭绝造成负面推动作用。还有对农作物施有机肥,致使土地里硝酸盐含量超标,由此造成土壤污染的状况也层出不穷。

(二)农业生产结构失衡

农民生产农作物是为了获取利益,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他们都会选择“卖的贵的”粮食作为生产对象,那些卖价低的农作物就会被放弃,久而久之,趋于淘汰,这就导致农业生产比例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出现,经济型农作物逐渐成为了宠儿。与此同时,农户为了使农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会使用适合的农药和污染源,最终结构失衡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劣。

(三)农作物种竞争激烈,本土农种受排挤

我国走出中国,走入世界是各领域的成功,在农业育种方面也是如此,从本世纪开始,我国不断地进口国外农种,屡次尝试新兴农业种植生产方式,不得不说,这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采纳国外优秀农种的行为是非常好的,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获得永续发展。但是,由于大量进口农业良种,我国本土的种子就遭受冷落,销路低迷,不利于本国农业物种繁衍,使其灭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另外,国外的农业物种大多是用未知新技术培育的,虽然抗倒伏性能,抗病虫害功效惊人,但是这种交杂基因所培育的植物不如本土农种健康安全,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四)农业产业链接式发展造成了生态破坏

农业发展的好必然会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据了解,我国许多地区的村庄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开启了工业化经营。比如,一个村子里玉米种植出名,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投入市场,那么不久后这个村子就会有一些与玉米相关的产业进驻,啤酒厂可以用玉米做原材料生产啤酒,淀粉厂可以将玉米加工做成玉米淀粉,食品加工厂可以用玉米制作膨化食品。这样,渐渐地,这个村子会形成农业+工业的双合作深加工模式,来增加总收益。然而,工厂的生产都会排放污水或废料,对河流和土地造成危害,有的還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发展中去

(一)采取经济保持+生态管理的新模式

农业模式对种植生产有重要引导作用,各省各村应当落实健康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在既能保证经济不下滑的情况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来。村支部应当做好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管理好村子里的污染企业,控制好村民务农作业过程中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源头,将“生态管理”做到最优,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生态能够并存。

(二)转化升级原有农业

将“绿色发展”融入生态农业必须加快对原有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这种转化要不仅是产业与产业间的转型,还要确保系统与系统间完成对接合作,使生态系统与农业系统相结合,将原有农业中污染环境的一部分剔除,合理植入生态环保系统,优化产业链,使转型后的生态农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农业转型升级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开展作业。

(三)着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平衡农业生产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失衡问题,我们应当坚持重点发展与两点发展相结合的思想,这里重点发展指的是绿色生态化农业的发展,两点发展是既要经济性作物又要多样性作物,不能一支独大,要均衡作物种植种类,既种玉米又种棉花,还种小麦。只有农业种植结构均衡了,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

(四)保护本土农种

保护自有的粮食物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持稳定,还可以保护物种不被灭绝。只有坚持本土特色,农业发展才会有优越性,每个国家的土壤性质不一样,适合农业种子培育的条件也各不相同,美国的种子在中国培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副作用,高技术的农业种子不全是良种,要避免只追求种植效果而忽视后期污染的情况。

三、结语

总体来说,生态环保事业在农业方面的进军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准确将绿色环保诠释出来,切实落实原有农业的改造升级,发展高产能的生态农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农业与生态的和谐并存。只有这种价值观念真正落实,才有可能打造环保和谐的生态共生系统。相信在各方协调统一,互相合作帮扶下,不久将来,我国一定会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许标文,郑百龙,曾玉荣,等.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福建省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台湾农业探索,2016(03):74-77.

[2]张雷,丁宇,马蓓蓓.绿色发展从理念到现实——中国大气环境治理与现代草场建设[J].地理科学研究,2019(01):11-17+2.

[3]李国锋.“绿色发展”视域中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初探——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2017(09):6-8.

作者:于颖平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安徽省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探究

摘 要: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就安徽省农业的地位、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发展措施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优化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安徽省;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

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也需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明确安徽省农业的地位,进而以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基点,研究相关的发展措施,从而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安徽省农业的地位

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腹地,属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安徽省耕地面积可以达到417.8万hm2,气候相对适宜,雨水和光照都较为充足,这些都为安徽省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安徽省还是我国南北物种汇集地和重要的基因库,因此,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条件。

除此之外,安徽省还是我国全国13个粮食生产省之一,我国很多重要的商品粮的生产基地都建立在安徽省。

另外,根据相资料显示,安徽省在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400.75亿kg,总播种面积73 163 km2,平均产365.1 kg/667 m2;总产量位居全国第4位,比2018年上升1位。与2017年经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修正数据相比,2018年安徽省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分别下降0.31%、0.07%和0.24%。其中,夏粮总产量160.75亿kg,较上年下降2.26%;早稻总产量11.25亿kg,较上年下降10.9%,秋粮总产量228.7亿kg,较上年增加1.71%。

2 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 农业投入有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目前,安徽省在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其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农业上的资金投入仍有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较为短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安徽省的农业面积相对较大,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农田、林网、路、渠、塘、闸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上还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的脚步。

第二,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融资较为困难。

第三,受到安徽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部分村级防疫员的薪资水平还有待提高,進而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其工作积极性还有待加强,执法效率不高。

2.2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安徽省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地位还不够突出,导致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且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这也是影响安徽省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徽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较大的空间,就从种植业的角度上来看,传统的粮棉油生产仍然占据着安徽省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约占种植业增加值的80%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业增效以及农业结构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第二,安徽省在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从而间接也影响了安徽省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安徽省的农业品牌化的发展优势还不够突出,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待加强;第四,安徽省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还有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安徽省的农业发展水平[1]。

2.3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安徽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第2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安徽省的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水平程度的约占52.8%、高中以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4.6%,这就反映了安徽省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无形中也增加了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风险。

另外,受到人们自身认知的影响,具有更高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人员更加倾向于第二、第三产业,导致安徽省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待加强。

3 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3.1 完善生态农业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借鉴,完善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允许使用以及在农业、农村清洁等环节要做出明确规定,为安徽省多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政府要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生态农业环境监测标准,对于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以及有机物的使用量都需要制定统一且完善的规定;第三,政府要明确执法主体,建立并完善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执法机构,并安排专业的人员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监督,对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政府要进行严厉处罚;第四,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非法化学、农药等污染品,导致我国的水土以及大气等环境受到了污染的行为,要提高处罚门槛,严重时还需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第五,安徽省当地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考核标准,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官员的绩效考核中,提高其执法力度,保证执法效果[2]。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安徽省要想加快多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分散化的小生产向社会化的大生产方面进行转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态农业经营。

另外,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安徽省相关企业则需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方向不断发展,改变传统的数量增长的模式,实现数量、质量以及效益的综合发展。

除此之外,安徽省还需要加强对和农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研究,通过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多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

最后,安徽省相关企业还需要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使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熟练应用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安徽省的农业生产水平,建立更加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3.3 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

上文提到了我国安徽省的农业结构还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其在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

第一,在种养结构上,安徽省可以结合省内的實际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口粮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作物。

第二,安徽省相关企业还可以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建立可以实现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实现农业和畜牧业的相互促进。

第三,在产业结构上,安徽省可以结合省内的实际形势,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注意打造全新的产业链,将农业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发展。

第四,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实现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生态农业发展和省内的资源环境的匹配度,最终实现其多功能发展。

3.4 加强养殖业污染的防治

第一,安徽省需要结合整体生态农业的规划,以市或县为单位,划分禁养区、限养区以及适养区,由当地政府出面相关的文件进行实施。对于安徽省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以及人口相对聚集的地方,需要实施禁养政策,在限养区内也需要严格控制牲畜的养殖规模,避免出现过度养殖的现象;第二,政府要加强对新建养殖场的监管,保证其符合安徽省的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排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强令其拆除,并进行处罚;第三,适养区的养殖场数量以及养殖规模都需要符合安徽省的粪便排放标准,并将其按照规定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商品有机肥,实现粪便的综合利用[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徽省在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条件优势,但也存在较多的发展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加强对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的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并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以及加强养殖业污染的防治等措施来提高安徽省的农业发展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张艺博.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D].合肥:合肥

工业大学,2016.

[ 2 ] 汪燕,吴凤阳.“互联网+精准农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研

究——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20):75-76.

[ 3 ] 董文兵.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

权),2018(3).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项目编号:QS2019102)。

作者:张永兵

发展问题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3:

新形势下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环保性,还要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资源配比合理,从而进一步保障生态农业顺利开展。但是当前,我国虽然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发展,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农业发展停滞。因此,为促进生态农业进一步發展,必须对其运作方式进行研究,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关注,确保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优化措施

当前,我国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活动都要求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其中,实现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具农业生产的环保性,使我国农业经济绿色健康发展[1]。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的消耗量也较大,因此在社会发展前期,我国不断加大粮食产出,对土地环境以及周围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而生态农业指的是在保护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逐渐形成

我国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逐渐形成。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体系。在该农业发展体系的指引下,各地区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开展了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以及不同生产规模的生态农业发展点。各个生态农业发展点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各试点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真正证明了生态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的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前期由于快速发展农业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地位,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当前,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基本形成,并独具体系。

1.2 发展范围逐渐扩大

在国家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提出后,各地区积极践行该理念。各省各地区依据其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特点,发展不同的生态农业。因此,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3]。2014年底,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点200多处,县级生态农业试点1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500多个。为确保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我国在2015年建立了两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向全国推行生态农业提供实践经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范围逐渐扩大进一步证明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成熟,并且为后期向全国推行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奠定了基础。

1.3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提出后,国家及各地区科技人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并探索出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方式以及更加科学且具有实践性的发展技术。生态农业从发展之初的单一模式与初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综合多种技术以及模式的新型生态农业,并出现大量生态农业发展成果以及新科技。现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1)北方以土地、太阳能、沼气、种养业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南方以沼气、畜牧业、果业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在平原基础上发展的农业、林业、牧业复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4]。从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

1.4 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

在生态农业发展口号提出后,国家积极予以政策扶持、经济帮助,以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极推进和发展生态农业,出台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政策,如在法律上,我国出台了多条法规来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与此同时,也出台了多项规定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如《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规定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方式。此外,我国还颁布了多项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使我国农业兼具经济性与环境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2 新形势下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2.1 产品品牌化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对农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中发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生产的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落实。因此在未来,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化。为此,必须深入挖掘农产品价值,通过延长农产品生产线等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社会市场占有率,增加其竞争力。同时,还要积极培养相关人才,为农产品品牌化进行正确指导,为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品牌化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国家农业竞争力[5]。

2.2 农产品结构调整

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使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社会需求也是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国家科研人员以及地方农产品研究部门需进一步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例如在调整玉米产业结构时,可酌情减少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相关农产品发展,从而优化玉米产业结构。同时,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时,要保障农产品安全,酌情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农药及化肥对周围土壤造成污染,从而保障生态环境。

2.3 农产品生产规模化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也是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实现农产品生产规模化需要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使农产品生产方式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使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还需各地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产品价值,全方位评估农产品发展潜力。此外,还要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保障相关环节的稳定性以及规范性,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

3 结语

生态农业发展极具社会意义,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可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土壤以及周围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活力。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士麟,孙璐.生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20,51(10):17.

[2] 艾海军.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182,184.

[3] 王绍权.探究发展生态农业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2020(13):1.

[4] 李振华.试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8):100-101.

[5] 陈培彬,张精,朱朝枝.印度“绿色革命”经验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启示[J].农业经济,2020(6):11-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徐前良

上一篇:煤矿思想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公路收费站春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