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1: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及对策

摘要: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出发,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难点,研究其形成原因,提出对策,以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履职情况、促进勤政廉政的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实施细则》、《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法规为依据,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由于审计对象多、任职期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责任界定难度大等特点,经济责任审计比一般审计的难度、风险更大,所以如何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成为审计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难点

1.1审计发现问题责任难以确定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被审计单位,但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不是很容易就能归结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现实审计中,领导干部往往以前后任交接时间与任职时间不一致,没有办理交接或交接不清晰,经营结果是政策性、潜亏或外部环境造成的,被动执行上级决策等各种理由加以解释。这些理由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分清责任往往比较困难。

1.2审计评价标准无法量化

不同于财务报表审计,对于每一科目都有明确的审计目标和评价方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较为笼统,且面面俱到,如履行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只能凭感性认识下结论,缺乏科学依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容易造成接(离)任者和组织人事部门不满意,不能使离任者心服口服。

1.3审计重点难以确定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面临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时间跨度长、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任务繁重等问题,如果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所有情况进行审计,必将浪费有限的人力资源,也无法达到审计目的。只有找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流程及业务,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2针对难点问题的对策

2.1如何正确划分责任归属

对于问题的责任归属,要对行使权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进行分析,考虑经济责任履行结果发生的背景和有无主观动机,分清主观与客观、被动与主动、故意与过失、共性与个性。

一要分清是否主观。对于因社会环境或不可抗力如各种自然灾害、金融危机、产业政策调整,政策性亏损、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国家注入资金等客观因素影响领导任内损益的,应当予以调整。二是分清是否主动。如果是因为被动执行上级政策或受到上级不当干扰造成的损失,则不能简单归因为领导个人问题,要做进一步分析,甚至对于可能存在的违规违纪线索,要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三是分清是否故意。对明知有风险,很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因受到利益诱惑等原因主观武断,属恶意做出错误决策,应追究其渎职责任,加重处罚;对于论证考察充分,决策民主,管理监督到位,由于个别环节存在疏漏而产生的经济责任,属过失责任。四是分清是否属于共性问题。部分共性问题在多个单位中普遍存在,对于这些问题不是单位加强管理就可以解决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分析,通过体制改革或制度创新来解决。

2.2如何建立适当的审计评价标准

为了全面反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全面,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

定性方面,从经营指标完成、“三重一大”事项执行、财经制度遵循、个人廉洁自律、企业经营管理等五个方面,定性评价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同时制定7大项54小项量化考核指标,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分值,总分100分,按照得分评定为优秀(90分及以上)、良好(80-89分)、基本称职(60-79分)、不称职(60分以下)等四个档次,结合定性评价,综合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7大项定量考核指标及分值为: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占25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占5分;企业“三重一大”事项执行情况,占10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占20分;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占10分;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占20分;任期内各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占10分。54小项多为扣分项,如:企业利润基本真实、不真实、严重失实的,分别扣2—4分;任期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活动有违法行为的,扣2-4分;任期涉及“三重一大”事项,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决策程序和方法,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的,扣1-3分;任期内企业治理机构和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等导致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风险的,扣1分;任期存在未经批准,擅自出国考察,用公款购置商品房、装修私房,大肆请客送礼等问题的,扣1—5分。

2.3如何确定审计重点

利用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常用的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发挥风险评估方法的作用,合理确定审计重点,有效使用审计资源,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考虑企业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所适用的审计风险模式、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和风险评估方法等,实施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比如,企业的生产规模与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国家政策因素影响、销售量、销售价格情况,甚至宏观经济环境均应纳入考虑因素。实际工作中,结合上述经济责任审计定量指标的评价体系,实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有利于快速抓住审计重点。

遵循适当的风险评估步骤。不同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不同的审计项目对应的风险因素也不同,一定要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主流的风险评估的主要阶段包括:确定风险评估因素、评估分析并按优先次序排列风险、决定下一步骤等。具体程序如下:(1)根据风险管理提供的或审计人员分析的结果,确定审计范围;(2)根据企业性质确定风险因素;(3)根据风险程度(损失额、可能性和发生频率)确定风险性质;(4)根据每一个因素对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性采用比较等方法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确定风险权重;(5)审计打分;(6)按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风险次序;(7)选择风险程度高、对审计目标实现影响大的业务活动作为重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资源配置。模式图如1。

实际审计工作中使用的概率影响矩阵示例:

概率影响矩阵法的具体运用是建立风险可能性调查及赋值表,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很高、高、中、低、很低”五档,对应赋值分别为“0.9、0.7、0.5、0.3、0.1”;建立风险影响程度调查及赋值表,將风险影响程度分为“很大、大、中、小、很小”五档,对应赋值分别为“0.8、0.4、0.2、0.1、0.05”;将风险发生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相乘,得到风险概率和影响矩阵表,如表1所示。

根据风险的计算值,矩阵中大于0.2的区域为高风险,大于0.1小于0.2的区域为中等风险,而小于01的区域为低风险。每一风险按其发生概率及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评定级别,将风险级次高的确定为审计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Z].2010.

[2]刘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率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6).

[3]鲍国明,刘力云.现代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作者:王永磊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2: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对策

近年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但是受国家现行审计体制、审计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展。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就其中的难点问题及相关对策谈几点看法。

1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1.1 审计程序不到位,“先审后离”执行难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委托审计,从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上,已实现了任中审计经常化。但委托的项目也存在大量的离任审计。按规定,应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这样才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对大多数离任领导执行的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即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位或被换岗、或被提拔,才交给审计机关去审计。这种“马后炮”的作法,偏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其次是弱化了审计监督功能,把审计机关推向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审计,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委托;如果审计,被审计人升迁去留已基本敲定,审计结果的好与坏,已经无关紧要。

1.2 相关单位及责任人主动性不强,协调配合难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个人配合也很困难。第一,因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相对较长,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配合不够积极。第二,经济责任审计现在往往是被审计人被调离或被免职后进行的,被审计人虽愿主动配合,但已离开本单位,又使不上劲,很难配合好。第三,现任者存在有避嫌心理,现任领导认为审计无非是挑刺查问题,又事不关己,能避之最好。第四,审计延伸时配合不力。一些单位认为毕竟是老领导,又是以前的同事,还是多栽花好,与审计的配合也就可想而知。

1.3 审计力量不足,素质不高,“审计风险”控制难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审计时段跨度大,审计人员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审计任务与实际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作用特别,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任务能力及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审计项目。但是审计人员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尚有差距,许多项目是临时组班,如果审计抓不好重点,深度广度不够,这不仅加大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1.4 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健全,责任界定难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涉及到对被审计责任人个人的评价,是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认定领导干部功过是非的主要参考依据。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核心组成部分,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明确责任,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缺少一套较为健全、便于操作、规范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在审计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同时,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虽然《审计法》中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者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该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1.5 问题整改落实不利,审计成果转化难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干部任用计划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不同步,委托交办审计不够及时;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滞后于干部任用工作,造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相脱节,形成了审计只是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得不到整改、落实,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2 针对上述难点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坚持“先审后离”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基本条件是认识到位和领导到位,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真正将“先审计后离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首先,离任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和质询,积极配合和协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审计部门应严格依法从审,不搞关系、人情审计,要向组织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结果。第三,离任领导应在审计部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组织部门再确定其离任与否,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2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争取领导重视 审计机关首先要加大《审计法》宣传,同时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可通过不同途径,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宣传,有选择性地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其次,审计机关应多汇报,多沟通,多方面取得重视和支持。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除取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还要取得纪检等部门的支持,提高部门整体协作能力。审计机关要多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请示工作,建议不定期地召开“小组会议”及部门联席会议,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有关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

2.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其专业性政策性很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风险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其覆盖面较广、群众期望值高。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按照审计工作的要求,加强专业化建设,要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健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着力引进人才,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

2.4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的不同,进行的评价也不同。作为县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经济或职能工作业绩情况进行评价。即领导干部任期职责、相关的经济工作目标或职能业务目标完成情况,对被审计人为本单位的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业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其次,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等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三是对投资决策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对单位重点投资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效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四是对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五是对个人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进行评价。

2.5 科学运用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运用。审计机关应会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制度,形成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应当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审计结果利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干部管理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升降和奖惩的参考依据。同时,干部管理部门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资料库,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供入库资料,形成网络,共享成果。

作者:荣静林

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论文 篇3:

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在近年来的审计工作中发现,当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数量、质量兼顾难,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首先是观念上不兼容。审计机关普遍认为,县一级审计机关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宜安排过多,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而干部任用管理、监督部门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必须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落实任职必审制度。如果有选择的进行审计,势必出现审计监督的盲区和空白点。其次是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现阶段,干部管理部门普遍对任中审计并不十分看重,而主要关注的是任后和离任审计,加上县以下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变动相对频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十分繁重,且常有硬性时间要求。如我市某年一次性下达了70多名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这种成批性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就显得特别突出,造成审计流于形式。其三是单纯靠增加人员编制亦非良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下达具有时间集中、成批性的特点,若单纯靠增加人员编制,又会出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状况。这不仅增加了审计成本,且与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的要求相悖。

二、计划、程序链接难,经济责任审计无所适从。一般情况下,审计计划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分别由政府和经济责任领导小组下达,由审计机关充当中间角色完成二者的衔接。作为计划执行机关,要对两个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并确定项目的增减,显然是不合适的。除了计划安排的项目外,多头交办现象普遍存在。有领导批办的,有组织部门委托的,也有纪检监察机关交办的,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都是部门直接向审计局下达,在程序上缺乏规范,审计机关在具体操作上也面临孰先孰后难于把握的问题。

三、评价、归责到位难,经济责任审计效果不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经济决策正负面效应同时并存,给审计评价带来诸多困难。比如,有的单位领导招商引资的项目,给地方增加了可观的税收,但对环境存在一定污染。审计部门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进行评价,但在评价是非的量和度上不好把握。同时,一些事出有因的经济行为,也给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比如,有的单位领导在财政预算经费不能保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通过非正常渠道争取了资金。如果站在局部的角度,很可能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就只能作出否定性的评价,而要作出完全否定性评价,又很难让被审计对象心悦诚服。所谓“归责”难,主要单位违规违纪的责任界定、追究难,板子打不到人。这也是导致一些单位财经违纪违规问题屡查屡犯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是在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大整合审计资源的力度,同时搞好与专业、专项审计的结合和成果利用,使经济责任审计既能适应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审计质量。

二是统一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立项程序,变有关部门多头交办为通过某一权威机构审核后立项交办。对应由执纪部门调查处理的一般性举报信访件,可作为线索向审计机关提供,一般不要作为案件交办审计,以便突出审计重点,增强经济责任审计交办、立项程序上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减少随意性。

三是正确贯彻“据实评价”的原则。要以政策法规文件为准绳进行评价,不能离开大前提简单地就事论事。

四是克服怕得罪人的思想,敢于刺刀见血。只要敢于坚持原则,责任界定、追究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井冈山市审计局)

作者:赵为平

上一篇:文艺部工作计划下一篇:质量活动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