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点综述】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3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文片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1: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每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都是语文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地方,所以,做好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点之一。笔者认为,除了平日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自主阅读、鉴赏能力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下面,就分别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经验。

【记叙文阅读】

一、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四)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五)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六)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七)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八)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九)写作人称及其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十)描写人物的角度(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十一)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

(十二)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十三)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 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 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 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三、 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举例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點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 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_______的特点(使语言更加_______ ),

表达了_______的感情(反映了_______ 的形象)。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 用第一人称;

2. 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_______ ,因为_______ 。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阅读】

一、 常见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说明

三、 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 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 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 對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议论文阅读】

一、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二、 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四、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五、 议论文的文章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或者: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六、 找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方法

A. 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 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 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 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 自己归纳:

七、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A. 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_______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证明了_______.的观点。

B. 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_______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 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比作,证明了_______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 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和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___的观点。

E. 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_______,证明_______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 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感受(看法或观点)

解题技巧:本文观点+自己看法+生活实际(结合文章,结合实际)

答题规范:本文_______ .我认为_______ .生活中_______。

作者:朱继兵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2:

201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及演练

【考点综述】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3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文片段。主要检测内容包括: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④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⑥文言片段的表达技巧和经典语句的品味赏析;⑦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自己的个性感悟等。

【命题走向】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除了上述七个方面的检测要点外,预计今后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设置,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局部有所微调。比如以下三个命题走向,就颇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其一,文言文課内外对比阅读受青睐。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作者不同的两个篇段,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解答此类题型时,对于课内的片段我们只需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选文,我们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与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其二,取材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占主导。

用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已明显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其三,灵活丰富、检测能力的创新题型作压轴。

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寻求突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更加丰富,整体阅读理解题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就目前来说,大约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归纳内容要点类;②概括作者情感类;③分析人物特点类;④表达本人感悟类;⑤选文比较阅读类;⑥文本内容延伸类。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改变,也预示着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目的:注重回归文本,摒弃肢解;注重理解和感悟,反对死记硬背。这也代表了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一种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典例解析】

一、辨识词义

例1.(2016年天津卷)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几个加点的文言实词,都是在课内学习过的,根据语境来理解,“蹴”“奉”“已”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有“恶”解释为“凶恶”不当。“恶”是个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在这里意为“厌恶”, 音w&。

【参考答案】A

例2.(2016年福建泉州卷)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还于旧都 所恶有甚于死者

B.忠之属也 子之听夫志

C.元贞间为古田尉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帅府嘉其忠勇 稍稍宾客其父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中的“于”是介词,分别可理解为“到”和“比”,意义不同。B项中的“之”前者为复指代词“这”;后者为结构语气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出。C项中的“为”前者为动词“担任”;后者为介词“对”。D项中的“其”均为人称代词“他的”。

【参考答案】D

二、停顿断句

例3.(2016年浙江杭州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解析】该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四个句子不是诗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A

例4.(2016年湖北荆州卷)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

画线句: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解析】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读朗读节奏的划分,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的意义,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参考答案】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三、理解翻译

例5.(2016年湖北宜昌卷)翻译房玄龄《陶潜之略转》中画横线的句子。

画线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该句在课内学过,可搜索记忆贮存,并采用对应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应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晏如”四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例6.(2016年江苏南京卷)用现代汉语翻译苏轼《养生》中的两个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第一个句子须重点理解“从”“而”“过”“是”等词语;第二句须重点理解“善处”“然而”“道”“未”等词语。“是”是个古今异义的词,古义为指示代词“这,这个”,今义是表示判断的动词;两句中的“而”和“然而”均是表示转折的连词。这两句均可以采用对应法(直译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先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

【参考答案】(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四、归纳要旨

例7.(2016年浙江舟山卷)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尤其应抓住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段落以及关键性词句,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例8.(2016年四川成都卷)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归纳。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主要考查对选文大意和主旨的归纳。答题时,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联系自己对文本的领悟和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参考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五、品味技巧

例9.(2016年海南卷)选文《曹刿论战》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段落表达技巧作用的分析,选文出自于课内。解答此题时,应认真回顾课内学习时所掌握的与该题相关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该文段的细心品味,来分析作答。

【參考答案】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例10.(2016年宁夏卷)《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因景异而产生 “悲” “喜”之情,试对其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品味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设题材料为课内所学。解答这类题目,应参考课内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景不同,情也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之情虽异,但本质上相同,都是个人悲喜观;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与作者的情怀作对比。(可选其中任意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分析,意思接近即可)

六、分析比较

例11.(2016年浙江宁波卷)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画线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王(齐威王)曰:“善。”乃下令……

帝(唐高祖)大悦,即诏……

【解析】该题考查对两个不同人物相同特点的分析,要求结合画线词语,在比较中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点。甲文出自课内,乙文选自课外,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课内人物特点的回忆并结合对两个画线词语的理解,来分析并归纳出这两个不同人物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例12.(2016年浙江湖州卷)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一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两个不同人物不同特点的分析,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在比较中归纳出他们的不同特点。“愚公”这一人物我们在课内学习时,已把握了他“愚”的内涵;“柳宗元”这个人物我们在课内也有所了解,但对于他的“愚”,还必须结合这篇课外文本来分析。通过比较,并结合我们所了解的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对课内外两篇文本的分析,则不难归纳出他们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愚公下定决心移山,并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愚”实是志向远大、目光长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来命名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

七、感悟评价

例13.(2016年四川南充卷)你从【甲】文《河中石兽》和【乙】文《卖假药尽孝》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该题要求在阅读文本后,谈自己受到的启示。【甲】文出自课外,【乙】文选自课外。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通读文本,理解大意,然后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悟。

【参考答案】【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意近即可)

例14.(2016年浙江杭州卷)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的评价,文段选自课外。解答这类题目的前提是,必须读懂文本大意,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人物言行的分析,归纳作答。

【参考答案】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还无偿给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

八、记诵赏析

例15.(2016年贵州安顺卷)根据提示默写。

①《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②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 ”表明远大的志向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解析】该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这类提示性默写的题目,不仅需要平时注重积累,还要正确理解提示语及其要求,然后配以恰当的古诗文句子,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例16.(2016年宁夏卷)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稱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虽出自于课内,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应把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适当的联想来作答。

【参考答案】“直”写出了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烟之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圆”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技法指导】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文言文阅读备考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系统梳理重归纳,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该考点的主要题型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②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③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④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⑤了解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并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两点:

1.迁移课内所学

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后一个“本”指根本,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②要瞻前顾后、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掌握解题技巧

①与现代汉语比较,推敲文言词义。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词义。③利用成语,类推文言词义。

二、诗文大意的把握和归纳:注重理解多训练,大胆表述展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①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②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③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④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⑤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考查方式一般为主观陈述。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重点培养理解能力

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还要尽量多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应结合语境练习,归纳特点。

2.强化训练,熟悉题型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检测考生的“会用”为主,因而没有一定量的综合训练,就难以适应试题的考查。我们要通过强化性训练,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大胆表述,展现自我

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一般分值较重且答案是不唯一的。解答这类题型时,要拓展思路,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解答比较阅读的考题时,应加强创造意识,积极探究,在对比中探究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根据指令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古代诗文的朗读和停顿:把握规律辨词义,熟读精思明结构

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诗文断句和运用标点的能力,以及朗读文言诗文时句中的语音停顿。

考题形式为朗读节奏、朗读停顿、断句标点等,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掌握朗读规律

古诗的朗读节奏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五言诗和七言诗都可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言诗句子的节奏为二三(特殊的有“二一二”和“二二一”);七言诗为四三(特殊的有“四一二”和“四二一”)。

2.准确理解词义

①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有一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其全句乃至全段,如“夫”“又”“盖”“至”“是以”“已而”“故”“惟”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②古文文简语约,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又多为单音词,因此要注意古文省略和单音词占主导的特点。若读古文按现在的习惯理解去判读,难免出错。

3.弄清句子结构

①主语与谓语之间有停顿。②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停顿。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应停顿。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⑤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应连读,以使语意更紧密。

四、诗文名句的记诵和积累:用心识记常总结,善于思考勤动手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考查的题型有:①直接根据提供的上(下)句,填写出下(上)句;②根据题目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原句;③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实际运用化的默写;④根据平时积累写出描写同一类型事物诗文的句子;⑤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类比联想;⑥根据题目要求,配以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注重平时积累

“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我们提倡理解性背诵,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经常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体制、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反复进行记忆。这样便会在短时间内巩固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善用脑,勤动手

历来有这种现象:学生将诗文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默写,便要么错字连篇,要么添字、漏字,要么张冠李戴。究其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动脑,懒于动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勤于动手,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真题解析】

(2016年湖北宜昌卷)文言文整体阅读:纵情诗酒真名士,安贫乐道醒世人。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阅读练习】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愠( ) 辍( ) 但( )

【解析】该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只要搜索记忆储存,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尝:曾经;愠:生气,发怒;辍:停止;但:只,只要。

2.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解析】该题考查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和辨识,“之”这个文言虚词在课内经常见到,这里用作结构助词“的”,这也是“之”最常见的用法。

【参考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全文、理解该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断句的相关规律来划分。

【参考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该句在课内学过,可搜索记忆贮存,并采用对应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应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晏如”四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5.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前后联系、上下融会的理解能力,应读懂全文,尤其是理解“晏如也”一句的含义,然后找出与之相關联的句子。

【参考答案】“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6.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联系人物性格,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解答时,应理解文本的大意,并联系课内所学的与该文相关的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作答。

【参考答案】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7.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情况。该题属于提示性默写,要求所写的内容是课内记诵过的,可搜索自己的记忆贮存来作答,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试题演练】

太白捉月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①,乘醉跨驢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②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③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④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⑤。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⑥。白晚节⑦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注释】①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②翰林:我国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③崔宗之:人名,袭封齐国公,后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④永王璘:唐玄宗第十六子。⑤僚佐:属官,属吏。⑥夜郎:古郡名,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⑦晚节:晚年。

【阅读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登华山( )

(2)辟为僚佐( )

(3)累系浔阳狱( )

(4)乘酒捉月( )

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与“引至庭下曰”的“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军引而去 B.引兵欲功燕

C.丁壮者引弦而战 D.引而不发

3.请指出下列句中的“书”意义不同的一项( )

A.白供状不书姓名 B.乃丹书帛曰

C.家书抵万金 D.即书诗四句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宰不知,怒

B.白长笑而去

C.禄山反,明皇在蜀

D.见郭子仪,奇之

5.指出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乘醉跨驴经县治 B.曾令龙巾拭吐

C.著宫锦袍坐 D.诏长流夜郎

6.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

B. 宰惊愧,拜谢曰

C. 白时卧庐山

D.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

7. 请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四处标点。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9.列举文中的一两个事例(可引用原文),说说李白是一个具有怎样个性的人。

10. 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因此他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请写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这种境况和心情的两句诗。

【参考答案】1.(1)打算,将要 (2)招聘 (3)牵连,连及 (4)趁着,就着 2.B(带领;A避开、退却;C、D义同,拉开弓) 3.C(信;A、B、D义同,写) 4.D(奇,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奇特” ) 5.C (“著”通“着”,意为穿着) 6.C(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B谢:古义为“道歉”,今义为“感谢”;D是:古义为“这时”,今义为判断词) 7.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8.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9.“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李白是一个诗才横溢而又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不畏权贵的大诗人。 10.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王代福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3:

2016年中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及演练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构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筵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它的考查也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近几年来,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一直备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在备考复习中,自然不可忽视。其常见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一、把握文意

概括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这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它涉及对小说的内容、情节、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它既可指文本局部整体,亦可指文本全部整体。常见题型: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概括小说叙写了几件事;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概括小说的主旨;⑤概括小说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迹;⑥对文中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前后照应的关系加以解说;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形式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情节入手,理清故事脉络,弄明白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几个关键问题。

二、评价人物

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作品)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小说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都体现在人物身上,只有正确把握,才能深入领悟小说的生活与社会价值。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都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常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③评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④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三、分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说来,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而自然环境则指节气时令及相关的自然景物。常见题型: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中考命题常以自然环境考查为主,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题型常见为表述题。

四、品析语言

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义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不同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不同人物的个性语言不同,这对我们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度理解小说主题有很大帮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选择、批注和简答。常见的方式如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语言的音乐性、画面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等。

五、领会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 、物、现象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命题者自然也会青睐于此。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和简答,角度有:文中某事的叙述或某一句(几句)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或其变化过程,简述“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等。

六、揣摩写法

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颇具特色的。命题者常常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写作技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设点命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形式有: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是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说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等等。

七、感悟体验

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题型都为简答。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高潮: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故事情节,考生仔细阅读文章,根据作者的思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主要的情节发展和高潮即可。

【参考答案】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 “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

2.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小说题目含义的理解。考生围绕小说题目“迷路”的一语双关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画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需仔细阅读文章,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刻画手法等,仔细分析出小说的思想。结合本题看C项,不能说是品质败坏,只能说是调皮,喜欢恶作剧。

【参考答案】C

4.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让考生结合生活中如“环境气候”等迷路的示例,谈谈对自己的启示。做好本题考生一定选择好的生活示例,然后写出对自己的启示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问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夺地球资源,导致陷入环境气候危机。如罗布泊的消失,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的濒临干涸,又如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也可以从社会层面作答:古往今来,为官做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罔顾黎民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到底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还可以谈谈身边的事例,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皆可。第二问只要是谈到了“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即可给分。

1.了解时代背景。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小说是这个产物的重要代表,作者用小说这种形式,通过人物的遭遇,来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了解时代背景,对于了解小说的主题尤为重要。

2.把握人物的外貌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代表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的描写,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物的经历,也了解到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过程。

3.认真体会语言、动作描写。语言是人的心声,也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把握小说人物的语言,也就能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默默的尊重

无声的背后,饱含着温暖与尊重……来自我在德国的切身感受。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不知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个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精短小说》2015年第5期)

1.小说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默默尊重?

3.请你说出画线句子令我惊异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中“寒风习习”与“暖意融融”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1.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正在阅读的中年男子默默走到盲人后面、吸烟的女孩主动熄灭烟、车上的乘客主动后移、小男孩让座等。3.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4.语言描写。母亲告诉小男孩,不要打扰导盲犬工作,体现了母亲与小男孩对导盲犬的尊重。5.不矛盾。寒风习习是说天气,而暖意融融是人们默默尊重盲人的做法,温暖了“我”的心。

作者:李传鹏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少先队工作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