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解题分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探究题对于广大高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解题难度。刚刚结束的2017年高考将文学与实用两大文本类型都列入考查范围,探究题更是重中之重。文学类的文本阅读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具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小说等体裁的作品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所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阅读题解题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题解题分析论文 篇1:

巧用“三法”指导高年级语文阅读分析题解题

【摘      要】阅读分析题的解题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针对学生在阅读分析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文题结合法”、“要素归纳法”和“赏析领悟法”,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解题,取得较好成效。

【关 键 词】阅读分析题;解题方法;高年级语文

著名教育家崔峦认为,培养小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和“对文本做出解释”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课文信息做出某种解释,来解答阅读题。但目前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题的解答中,审题不清、扣题不紧、答题不全、逻辑不严等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经过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文题结合法”、“要素归纳法”和“赏析领悟法”三法,用于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解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简述如下,以便抛砖引玉,共同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方法。

“文题结合法”就是紧扣文章题目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由于逻辑不严而出现答题有偏差的习题例子(见表1),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文题结合法”来促使高年级阅读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提升。

一、运用“文题结合法”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情感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对于课后习题“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就利用“文题结合法”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从而培养学生答题逻辑严密的能力。如,

老师: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学生1:母亲想给巴迪一些鼓励,父亲却想实事求是,让巴迪学会修改,使诗更好!

老师:让我们再深入地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眼睛,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题目来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谈谈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学生2:“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让巴迪充满信心,给他力量;“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警告和教育巴迪谦虚、不骄傲,也是巴迪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巴迪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他是多么幸运。巴迪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题目直接反应内容的文章用“文题结合法”回答课后问题逻辑更严密,效果也比较好。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学生1来说,能用“文题结合法”来理解文章内容,回答该问题时就更具体、更严密了。

二、运用“要素归纳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复述故事

“要素归纳法”是将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归并在一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五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事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抓住记事文章起因、经过、结果这三大要素来理解课文大意,复述故事。根据学生因“扣题不紧”而导致阅读解不到位的错例分析(见表2),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素归纳法”来提升学生阅读题解题能力。

《草船借箭》是一篇典型的故事性文章,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非常明显,只要能抓住这三点,运用“要素归纳法”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复述课文就简单了,学生紧扣题目答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

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1:课文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取箭,战胜周瑜的故事。

老师:这个学生说到了课文的主要事件,但回答得不够完整。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一,先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组织语言把这三个部分串联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老师:同学们抓住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大要素,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很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哪个同学来尝试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2: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召弓弩手来向船射箭,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自叹不如。

学生1蜻蜓点水式地用自己话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虽然此生心理非常清楚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因为没有掌握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以致于讲述故事不完整。学生2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要素归纳法”学习叙事性的文章,把故事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串联起来就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扣紧题目答题,使得复述故事清楚明白、完整而生动。

三、运用“赏析领悟法”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色

“赏析领悟法”就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桥》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多处描写大雨和洪水。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运用“赏析领悟法”体会文章的表达特色,并学会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答题全面的能力。如一上课,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小组交流认为文中写得最好的地方,进行小组比赛。

生1:前后照应。

师:能说出具体例子吗?谁来补充?

生2:“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何区别?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全面具体,合乎题目要求。

生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生4:“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你们能概括出表达方法并举例说明,很好。比第一轮回答有进步,但还有没有回答不全面的地方?

生5: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景物、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生6:“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表现力。

学生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一部分,不能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分析理解回答问题。教师步步诱导,启发学生运用“赏析领悟法”体会文章的表达特色,培养学生答题全面的能力。

再如六上《最后一头战象》课后题,(下转75页)(上接141页)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运用“赏析领悟法”抓住嘎羧绕村子一圈、亲吻礁石、吼叫等动作描写,体会嘎羧怀旧、不舍的感情。

四、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在日常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在阅读解题时逻辑不严、扣题不紧、答题不严等问题,结合不同的阅读题材,综合运用“文题结合法”、“要素归纳法”和“赏析领悟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M].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9,

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林素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166.

[4]常伟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段教学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3,(18):17.

[5]王立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02):76-77.

[6]黄幼珊.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2003,(08):60.

作者:张润柳 吴小波 雷小荣

语文阅读题解题分析论文 篇2: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分析

【摘 要】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探究题对于广大高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解题难度。刚刚结束的2017年高考将文学与实用两大文本类型都列入考查范围,探究题更是重中之重。文学类的文本阅读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具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小说等体裁的作品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所了解。笔者结合了高考相关例题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探究,试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探究题 技巧

一、学生答题情况及问题探究

以李雄州的《哑父》为例。笔者现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四位同學的答案进行了分析,他们之间存在共性问题。在李雄州的《哑父》中,答案甲:1.“父爱如海,博大深厚。”他辛勤劳动,从而怨言,日复一日,只为支撑这个家;2.“父爱如火,炽热燃烧。”父亲为我强行学会了骑摩托车,满足我的一切需求,我要的小水枪他也买给我;3.“父爱如山,高大巍峨。”父亲年近花甲的人仍出去转赚钱,却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一辈子始终为我着想。答案乙:1.父爱深沉、博大而坚定,它没有母爱的温暖、细腻却也无声滋润我;2.哑父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仍以闲不住为由外出打工;3.父爱深沉无私,撑起我们头顶的一片天地。答案丙:1.父亲的爱对我们来说是博大又深厚的,时刻会给你无私的关怀,父亲尽管很节省却带我出去买了一把手枪;2.父亲的爱一刻都不会停息,发现我的不开心后,就千辛万苦地学会了骑摩托车;3.父亲的爱是伟大的,父亲为了给我还房贷,放弃了村里组织的旅游活动;4.父亲的爱是对你的支持与鼓励。答案丁:父爱在这个世界上是最伟大的爱,文章中体现的父爱就像深沉的大海。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许多消逝发现父爱的存在。上周父亲因事回家,在离开之前帮我安顿好了一切。放学我回家看到房顶上漏风的地方补起来了,桌上放了两百元钱,还有一张便条,写到:“按时吃饭。”

上述答案可以看出考生的答题水平存在差异,通过以上答案以及出现率较高普遍问题,笔者总结出高考考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大致问题:一是书写水平较低。二是所答非所问。三是序号的标注问题。四是答题思路混乱,答案缺少条理性。五是答案内容缺乏扩展,不够充实。

二、解题技巧探究

针对考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现结合探究题的实例,试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进行总结。

1.全面准确理解《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

要注重试前对考纲的理解,区别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这两大文本类型的答题异同。比如对于小说的探究,就可以对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研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就要偏重于对考点的解读,“从多种角度和不同层面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意图”,就是要求考生不再局限于文本的本身,去结合写作背景和意图、文章内涵等去答题,同时注意答案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联系相关考题来说,题目如下: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看见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显然出自一个文学文本,而非实用文本。我们就要用“陈述对象+文本观点+展开性陈述”这种答题基本模式进行作答,当然这只是主体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找到文本观点是关键,即第②段中作者的留恋之情和第③段中作者年幼尚无太多感受。

2.熟悉考试题型并将题型涉及的相关知识加以掌握

综合往年的高考题型,我们可以根据高考试题的题型设计来灵活运用多种答题方法。以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为例,总结文本内容:具有末代进士和民初知名记者双重身份的黄远生,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护逐渐少有人知了,作者对这样的状况深表遗憾。在本篇文章的结构要点上,文章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他的一生,则是一段被淹没的传奇”,文章结尾“非等闲之辈,但却从未听说过“当日风云人物”。还有“这个人的死是一个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章的表达效果来说,是文中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以上都是源于文本分析。根据以上答题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答题中,评论——引用——分析——结论的答题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评论文章中的问题,概括作者观点,引用文章相关文本内容佐证观点,分析过后进行总结。

3.精确答题角度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答题层次,并加以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列,注重顺序排列时的思维逻辑关系,让阅卷老师能够一目了然。

4.树立全局观念

这里所说的全局观念就是指在考生答题过程中,要分别进行观点的横向或纵向议论,有时候是二者的结合使用,多角度探究文本。例如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题目要求考生回答文章最后引用网上一段故事的必要性,考生就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议论,这属于横向议论范畴;纵向议论就是对议论的深度的考虑。在《哑父》中,哑父对于儿子父爱的如海火如山,下文对于上述总结的深入探讨和佐证就属于纵向议论方式,作者结合事例通过对父爱具体特征的展开式探究,加深了其观点的深度。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主旨所在,通过对个人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等的探讨,发现其中隐藏的矛盾,提出质疑或者给出答案。由此来看,高考考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要注重对于知识的储备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当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联系知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考场上的胜算率。

参考文献

[1]戴箔.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张青云

语文阅读题解题分析论文 篇3:

如何突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摘 要】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停留在阅读表面,难以深入的理解、体会阅读内容。如何纠正初中阅读的普遍问题,指导学生突破阅读困境,是提高语文教学层次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常见问题、误区的分析,通过举例的方式阐述了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若干建议,以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出。

【关键词】语文阅读;指导体系;阅读积累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文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致使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首先,学生在阅读训练时,读完文章不知道文章写的什么,或抓不住阅读的重点、中心,很被动的在文章中寻找阅读题答案,甚至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答案。例如,文中出现的“非常”一词,用什么词可以代替,就是近义词的问题学生却不明白。又如,读完文章,漫无目的的“乱”做题,等着老师讲解正确答案,对于阅读的理解、体会不深入,换一篇文章又不知如何下手阅读。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习阅读文章,而是以讲代读,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强制性的“塞”进学生脑子里,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却学不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被动的、死板的阅读题解题思路,阻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再次,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范围小、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一方面,练习阅读受时间影响较大,多以短片文章的阅读为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另一方面,在练习阅读中,老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挥,还容易造成课堂学习的自由、散漫,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完善语文阅读指导体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文阅读又是语文读、听、说、写的汇聚,其内容多样、形式多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不能针对一个问题、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而是要将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文章,通过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精要。例如:七年级上册,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这篇文章为例,教学开始,先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完后先不急于让学生进行答题,而是简单的提问,由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如:我们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文章的冬天是什么样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带着心中的疑虑有目的、有方向的阅读,比较一下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效果,让学生逐渐的体会阅读技巧。其次,抓住重点字、词、句,寻找文章中心,发现和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例如《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借景抒情表的是怎样的感情,采用怎的表达、描写手法。在“响晴的天气”中“响晴”一词,“慈善的冬天”中“慈善”一词,这些词起到了怎样的修饰作用,描述了怎样的冬天景象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句子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该由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多注意不同的修辞手法,文章都用了那些修辞,体现在哪里?再次,分清阅读文章描写的层次、顺序。《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他描写的景物的顺序是怎样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还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2.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很多阅读题中,都会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如文章中一些字的正确读音;对文章中一些字词的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含义、修辞手法等,这些题的得分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密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要懂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比赛(例如:看谁读的书多,看那个同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强等)、开展读书奖励(如对学习上有进步、表现好的同学奖励学生书刊)、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采用格言鼓励学生多读书(如“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其义自现”等。)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贵在坚持,不能走形式主义,要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第二,可通过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多读书,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可以向学生引申到我国的四大名著,向学生讲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半白话文的阅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第三,为学生创造读书环境,如设置阅读角;利用自习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多表扬爱读书的学生等,造成一种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的气氛。培养学生认真的读书、思考着读书、理解着读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发读书、自觉读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做好学生读书的把关工作,对一些有“暴力倾向”、“不良思想”、“积极趣味“的书籍进行清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结语

语文阅读理解对语文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还会影响到数学解题、理化解题、政治答题等方面学生能力的发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完善、系统的阅读指导为前提,通过讲解、引导、启发外等方式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破成绩约束,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为指导,引导学生突破阅读困境,走向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向,为学生的持续学习铺平道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章,浅析初中语文各种体裁的阅读技巧[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09):79-79

[2]陈国娟,浅析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3(05):152-153

[3]申君,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阅读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23-23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

作者:武春玲

上一篇:工商所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人力资源半年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