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创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紧跟时代要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吸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习惯;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1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1.2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時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3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1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2 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2.3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2.4 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3.1 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2 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精心备教案的时候,头脑中不能只有一个“教”字,而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何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很深很广的问题,以下是我所谈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指导学生通常性学法,養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基础。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效率,着眼点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是牢固的基础。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学习语文便如鱼得水,教师的教学也如顺水行舟,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我给本届高一学生上了第一节语文课,便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主要局限于抄生字词,读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由此,这更使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前做好预习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在预习中,学生通过查工具书,通过阅读、思考、研讨、作笔记等活动,做到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预习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每节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质疑,以便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堂学习。课上听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求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做好笔记。笔记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板书,还包括课文圈点批注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坚持养成学生课堂读书的良好习惯,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结合,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其全方位发展。

(三)复习的习惯。复习必须及时,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隔了较长时间,知识大部分遗忘了,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特别是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

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学生由无习惯到养成习惯,其中必有一个过程,还有部分学生要剔除坏习惯,这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重视指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慢慢习惯就成自然了。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学习习惯之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养成如下一些好习惯,让学生在高中三年所写的三百篇左右的语文读书笔记中形成自己语言的习惯,让其在三年所学的一百篇左右快速作文的过程中形成快速作文的好习惯,在三年所上的七十节左右综合实践课中形成听说的好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每日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的习惯等。

二、交代目的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文体角度来看,高一年级的记叙文应重点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章记叙顺序、中心、详略关系、表达方式等来阅读。例如:学生在学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后,就会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了。

人物形象分析上可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身份。从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分析,像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等课文时都会联系时代背景,从书本上找依据来分析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揣摩运用语言的途径,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主要从语言的生动、艺术性等角度去入手;说明文、议论文主要从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考虑;诗歌语言从凝练入手,应用文语言从简洁、准确入手。上述这些阅读的好方法,犹如一把把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将会受益无穷。

三、指导学生课外延伸性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高中语文教材有六册,对于如饥似渴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加以延伸、扩展,使学生自觉深入到阅读写作的广阔天地中,领悟语文所特有的情韵,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深入地领悟,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一,要求学生拓宽阅读面,课内课外阅读相联系。如读同一题材的文章,在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指导读朱德的《我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看看汪曾祺的散文《桃花源记》,对学习课文一定会很有帮助。读同体裁同写作方法的课文,如在学习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可再读读老舍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由此更好地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其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力求对所读文章有所感悟,品味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1.比较阅读法。找出可比之处,鉴赏文章,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同是咏雪,因作者心情不同,处境有异,产生了两篇意境迥异的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同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就明显不同,各人诗作独具特色,可以把《石壕吏》与《秋浦歌》作一番比较。同是送别诗,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也会有不同作品,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比较就会有所发现。

2.引申阅读法。可由正在阅读的文章引申开去,或深入体会,感悟内涵,或了解作者及其思想历程,以便今后更好地投入学习。如学完第一册第一单元五篇有关生活的文章后,学生都能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关怀、照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在讨论《羚羊木雕》一文时,很少有同学理解“我”的父母,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是双向的,“你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吗?想想是谁不够理解谁呢?”请把你的思考写出来。学生文章写出之后,我阅读了一下,发现学生在文中较多地注意了与父母的相互理解。讲评时,我肯定了这一点,并作引导:“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让学生学完课文后真正有所感悟,我想学生对语文的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因为它不仅给我们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收效甚好。

通过这三方面的指导,语文在师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个点,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平面,而是由点、面走向了立体化,构成一个个缤纷多彩的立体图画,吸引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谁能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益呢?

总之,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及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学法,应该成为今后语文备课和教研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校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以上所谈,无非是想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课题的重视。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作者:陈鑫

第三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紧跟时代要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吸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新思维、新方法进行教学的活动。如何摒弃长久以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中笔者在吸取同行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各位共同探讨这一新课题。

一、 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采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的不断探索可直接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提上了议事日程,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高分低能。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教师的探索,不仅应该深刻理解教材,还要做到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很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并乐在其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游戏、表演、演讲等项目,使课堂更加多样化,能有效改变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双边活动生动有趣,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尽早解答他们的疑难,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是一种感知与认识过程。课文涉及到各种景物、形象、声音等,即使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但因其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不容易领悟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和呈现的意境。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正好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它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及教师对教学内容表述能力的某些不足,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枯燥难懂,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课文的内容变成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见得着的画面,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使用这种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五、结束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念、学生自身特点及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要建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让枯燥单一的书本内容传授变成丰富多彩的知识传授,变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敢于尝试与探索,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探索性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钟 维. 小议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08(12).

[2]葛秋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

[3]陈元德.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5(1).

[4]徐秉政. 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式[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作者:彭格妮

第四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新课标改革下,中学语文作为在学科教学占据地位明显的基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文章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环境,是一门十分值得鉴赏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只是浅浅的背诵而未曾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浪费了那么好的文化体验过程。中学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的课程。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提升中学生发现美享受美的能力,更能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增添乐趣和优势。

关键词:鉴赏能力;审美技能;潜移默化

一、什么是中学语文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鉴赏能力。在中学阶段,是学生吸收外界视野和知识,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水准,感知外界美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中学语文能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语文鉴赏中,占据了一个不小的比例。中学语文的审美能力不仅包括图文的鉴赏能力,题目的审查能力,还包括文学素养人文情怀的重要内涵等,是一个又具象又抽象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中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生又正是青春叛逆时期。所以,必要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引导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意志走向。而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语文教学中,所以,语文教学是中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在传授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知,之所以我们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插入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是为了辅助教学活动,更应该是对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培养。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相关策略

1.注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注入人文关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看待文章诗词寓意内涵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文化的熏陶,环境培养,循循渐进的训练才能得到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在简单的解析文本意思的前提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向学生传授文本所发生的背景,作者或者是主人公的内心历程,性格品行等,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文章文本时能够牵涉到比较多的文本内容。放射状发散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视文章的能力,这都是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刻挖掘剖析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母语知识,还承载着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的艰巨任务。

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积极性

审美并不是简单地看到一个事物,觉得它优秀就是一种审美能力。真正审美能力应该是一套系统的感知能力,它应该是详细的,有依据的,有一定规律的。由此可知真正的审美学习应该是长久而又苦涩的,所以,如何让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从心里喜欢上鉴赏,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想从头到尾地了解和精通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中学生,学历尚浅。他们在面对枯燥的文化内涵和古文翻译等内容时,难免会感到厌烦。如何激发学生对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的兴趣就成了众多教师们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从心里产生热爱,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灵活应对各种尴尬的场面,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说,老师正在教授一首古诗的意境美,如果单纯地解释古诗词的注解是根本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份不一样的情怀。所以,在解说古诗词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一起加入进来,共同演绎这份独特的意境,最好是让学生能够上台表演主人公的心理历程,让台下的学生一同鉴赏,挖掘主人公内心感受,而不是粗俗的理解注解,而是深入了解古诗词环境中存在的人文关怀。当学生在亲身演绎这一份美妙的意境时,不仅让学生加入了鉴赏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更加地激发起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实现提高审美能力到创造美的愿望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分数至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有着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性,也就是底蕴性。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传授审美能力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这表明教师的确对教学有了重新认识,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入的鉴赏知识与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相比是相当微薄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中学语文教师保证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更应该保证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阅览最新的优秀作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更应该为学生提供能够创造美的平台,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好交流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更多的學生参与进来,敢想敢说才是真正地让学生创造美的关键。新的教材按专题分类编写,跳跃性强。一些教材并没有完全讲解所学知识,其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不像以前的教材,包含了所学的所有知识,学生自主阅读后一目了然。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即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时必须大量查阅资料,重新驾驭、整合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角度,为学生设置出一个在可理解的条件下能够自主创造美的环境。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矣金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3]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學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珠江教育论坛,2013,2.

作者:马云莉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之我见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习惯 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1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1.2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3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1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2 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2.3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2.4 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3.1 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2 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作者:李永前

上一篇:中国安全论文下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