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艺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制订、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对艺术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艺术评价教学相对滞后,导致学生难以提高美术作品的评价欣赏能力。本文分析了在小学美术艺术评价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三个关键因素,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美术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艺术论文 篇1:

在小学美术艺术评价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小学美术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感的课程。而艺术评价则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作为一种经典的教学手段,常为美术教师所采用。文章在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审美兴趣、教材内容、审美情景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如何借助艺术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期为更多的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思路。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评价;审美能力;策略

藝术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即让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教学中的艺术品内容进行评价,从而形成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育自己的美学观。实际上,在小学美术的艺术评价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评价,而要以艺术评价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重视学生兴趣激发,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

在进行艺术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对艺术评价产生兴趣,对审美这一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才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小学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当对小学美术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把大纲教学要求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艺术评价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拿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觉得这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会把美术的学习等同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十分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有序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以湘教版四年级上册“剪纸故事”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设计进行评价,可以先从学生的兴趣激发入手,为学生准备一些本地区剪纸艺术的实物,或者播放不同地区剪纸艺术变化传承的视频。教师先播放这些视频片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及时了解剪纸艺术背后的故事,像湖南地区和福建地区云溪的剪纸,就继承了当地剪镂雕刻风俗,喜用龙、凤、虎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具体例子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想通过艺术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入手,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为后续深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教学内容讲授,为学生进行适度拓展

结合现有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艺术评价教学活动时,容易脱离现有的教材体系,难以确保艺术评价切合教材实际。其实,以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这套教材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内容设置,都体现着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的艺术评价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逐步精进。因此,教师在教授小学美术课程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教材内容,以教材为根本,以课外为补充,做到双向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五年级下册“聪明的机器人”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程教学时,五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初步认知,对审美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教学开展机器人美术设计,让学生通过电脑去了解机器人中的艺术美感。教师可以先以课本内容为例,借助电脑技术展示教材中的各种机器人造型,并让学生结合电脑展示对机器人艺术形象进行艺术评价,谈谈这种机器人形象美不美?美感在哪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电脑技术的使用让机器人更具有美感,在进行机器人形象设计时该如何利用电脑进行操作。这一系列的评价内容都是以课本教材为依托的,这样学生能够对照教材内容及时反思自己评价的优劣,并且在交互过程中,每一名学生也能够不断培育自己的审美能力。

当然,教师在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的同时,还要做到适度拓展,这里强调重视教材内容是提醒教师不要舍本逐末。而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仅仅依托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积极引用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深化评价,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观念。还是以刚才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教材内容后,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实操,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利用电脑进行机器人形象的设计,学生既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评价内容,也能够在操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充分理解教材知识。此外,教师要准备一些课外素材,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图形,让学生去操作,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可以变得好看,怎样进行变换才能使其更加好看。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也正是评价丰富的过程,更是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进行艺术情境构设,营造审美的良好氛围

在学生进行艺术评价时,教师还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具有审美效果的有效情境,通过情境搭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情境教学一直都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情境也是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元素,教师通过情境的构建,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言之有物。在艺术评价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对着实物情境积极发表评价观点,这样能够提高艺术评价质量以及审美能力。此外,在构建完善的艺术情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对情境进行评价,还能够在课下进行自发评价。教师既可以利用评价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借助这种情境向学生传递艺术评价知识,培养学生美感,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发评价,在充分结合已学知识的前提下,对这种情境进行艺术评价,让学生在自觉和自发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一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教室空间进行改造,美术是陶冶情操、培育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所处的教室空间,积极为学生打造有效的审美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区域地对教室进行装饰,增添一幅手抄报,准备一件小艺术品,培养一株绿植……这些都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之所以要分区域进行设计,就是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那块区域提出艺术见解,教师要注重整体把关,让教室氛围形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在装饰完成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内容进行艺术评价,同时对他人的装饰进行艺术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现别人审美的闪光之处,也能够发现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借助这种情境,学生处于一个优美的大环境之中,那么教师无论是开展课堂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评价,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借助良好的审美情境,学生进行艺术评价时也会更加言之有物,让审美能力的培育方式更加具体明晰。

四、不断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的艺术评价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堂之外,及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艺术评价,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更多的是考查小学生的评价运用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在生活中进行艺术评价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开展艺术评价活动时,不仅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更要学会把评价运用到生活中,而这一过程的转化就需要美术的实践活动。在开展美术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重以艺术评价为基础,以审美培育为导向,让课下实践活动成为课堂艺术评价教学的一种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以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爱校园”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如何对校园内各种艺术景色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走向校园,开展实践活动,或者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进行探索,选择校园内的艺术景色或者艺术作品进行艺术评价,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与大家进行分享。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艺术评价,并在课堂上分享这种评价感受,能够促使学生认真体验实践生活,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切实开展完善的艺术评价活动。

在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艺术评价为引导,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艺术品进行评价。在学生的接触面变广,浏览了更多的艺术品后,他们的艺术评价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正所谓见多识广,这也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彼此评价认知的交流,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同一件艺术品,也能够不断培育自己的审美观念,真正实现美术育人的理想目标。

綜上所述,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评价环节,依托艺术评价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艺术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同时注重评价过程中教材内容的科学讲授;还要在学生进行艺术评价时及时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最后积极开展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开展美术的学习,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艺术评价与方法,真正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剑眉.提升小学生艺术审美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35):64-66.

[2]王长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26-28.

[3]方永渠.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7(2):111-112.

[4]徐 佳.艺术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艺术鉴赏力[J].文教资料,2019(7):113-114.

[5]刘建芳.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6(22):14.

[6]孙 蕾.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运用艺术探讨[J].情感读本,2019(26):7.

[7]武红民.美术课堂的评价艺术[J].教育,2020(19):56.

[8]张新钦.多样评价模式在小学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6):106-107.

[9]李春华.中小学美术课堂节奏之教与学[J].科学咨询,2020(4):58-59.

作者简介:郭玉文(1971—),男,福建德化人,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作者:郭玉文

小学美术艺术论文 篇2:

在小学美术艺术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近年来,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制订、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对艺术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艺术评价教学相对滞后,导致学生难以提高美术作品的评价欣赏能力。本文分析了在小学美术艺术评价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三个关键因素,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水平。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艺术评价 审美能力

纵观当代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安排的美术评价活动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走走过场”。这样的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让学生戴上观察的“眼镜”

美术源于生活,并将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如在教学米勒的作品《拾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季节;其次,笔者让学生观察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穿戴及劳动内容,从而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形象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感情的凝聚,为之后的艺术评价指明了方向。如此一来,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了美术欣赏的快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和能力,为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挖掘学生潜能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领悟能力等因人而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不同天赋,而且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陪伴他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游戏等过程中探究美术的踪影,感悟美的存在。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进行艺术评价时,教师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挖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评述作品。

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时,蒙娜丽莎那具有无穷含义的微笑,可以引起学生的无尽联想和深思,学生会想象她的笑是对幸福生活的微笑,是慈母般的温柔微笑,或是憧憬美好未来时的微笑……学生的无限想象,是做好艺术评价的催化剂。

又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向日葵》时,笔者引导学生由红色的向日葵联想到熊熊燃烧的火焰,进而提示作品奔放的主题和作者热烈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出深刻、全面地艺术评价。

三、让学生开启表达的“阀门”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敢画、敢想、敢评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教师过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会成为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屏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对作品做出艺术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教学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笔者鼓励班上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学生们议论纷纷:“画面上的十一个纤夫让人感觉很真实”“一个个纤夫都举步维艰,蹒跚地走着”“我觉得这幅作品整个色调有点灰暗,看了让人觉得心情沉重”“这幅作品中每个纤夫的形象都是不同的”。虽然学生的评价会有失偏颇,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源自内心的观点和感受,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学习、比较、评论,不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美术语言,丰富创造方式。此外,在组织学生进行艺术评价时,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接受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熏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紫阳第五小学)

作者:汪雄刚

小学美术艺术论文 篇3:

小学美术课外艺术活动开展的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当前,随着新一轮“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学科的教学都有了重新整合的可能。而在小学美术学科中,课外艺术活动是教学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以促进学科的延伸,增强学科的生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外艺术活动;策略探析

前言

美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艺术学科,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时间太短,且缺乏考试的支持,大多数小学老师和同学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学校的美术课成为了许多学校的软肋,很难高效地开展。因此,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会,利用美术课其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意识到艺术的价值。

一、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有意识的记忆、理解,并随着深入的学习而逐渐发展。意味着无意识的记忆仍然会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小学美术课能否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影响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授开展教学,这一过程相当呆板、单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学课时有限,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很难得到有效激发,这大大影响到他们的美术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该通过拓展丰富的教学资源,赋予课外活动更具意义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的闪光点在活动中能够尽情顯现。

例如,在学习了“家乡古建筑”的内容之后,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内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本地特色的建筑画作或者我国各大地区的特色建筑的相关画作和资料,然后开展“建筑”主题的想象绘画展,鼓励学生们从中了解到当地建筑和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然后积极地参与添加自己想象力的绘画创作。与传统的理论灌输相比,这种课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和思考的空间,并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认识。

二、课后艺术活动的设置——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教学依旧过分重视理论讲解,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小学生缺乏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创造能力,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学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外活动中的大量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逐步掌握美术技能和绘画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预期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纸盒城堡”的内容后,为了举一反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后分组进行动手制作手工的实践活动,以“变废为宝”为主题,要求学生们利用生活中的废纸盒制作出有意义的纪念品,然后在下一节美术课之前完成作业。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内化成一种艺术技巧,也将理论知识外化成纪念品,达到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后活动目标。此外,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后实践活动中,不仅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形式,而且将“变废为宝”作为一种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活动设置——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于美的感知不同,且小学美术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章节,所以美术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将美术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说不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学习绘画人物时,因为小学生对绘画的人物比例知识了解不够深刻,所以画出来的人物比例不符合审美的要求。为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人物绘画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我们组织了一场“人体结构和比例”主题的课外活动。首先,要求同学们互相测量绘画需要的数据,如身高、臂长、腿长和头部长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接着,采用“黄金分割”的比例,将不同比例下的人物绘画作品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视觉感官上得到一个最满意的比例。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后体验让学生们觉得印象深刻,并且在以后的绘画中对于人物的最优比例绘画也能熟练地运用,这就使得本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四、课后活动设置——延伸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小学美术教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原因是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一些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落实,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课外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的课堂空间。在美术学科的课余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某些重要的内容进行扩展,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立体感、也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学完《剪纸故事 》以后,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传统剪纸的机会很少,所以他们对其特点和设计仍有疑问。因此,在课余活动中,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文化馆或者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学习“编织条”的知识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制作草编工艺品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进行实践,有的同学利用草编工艺制作动物形象,有的同学则制作花篮和草帽等具有实用性的装饰,这样的体验课程让整个活动过程都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完成课堂知识内容的有效拓展。

五、结语

简而言之,教师应主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更加灵活、开阔的视野,并持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小学美术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新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美术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文娟.对小学美术课外活动教学方法的探究[J].中外交流,2018(52):358-359.

作者:李婷

上一篇:师德师风自查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互联网调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