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

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现状进行探析。掌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体育消费时应采取的对策,为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蓬勃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国民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体育消费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体育消费问题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刺激国民的体育消费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前提下,由意识来支配的,体育消费也不例外。通过文献的检索,可以获得很多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但是对体育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以及体育消费特点,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为推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理念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认识与体育消费动机

(一)体育消费认识

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消费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有到健身俱乐部消费的想法,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同学愿意进行消费支出。

(二)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行为时很少或几乎没有只处于一种动机的,而是多种消费动机的复合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其中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起到主要影响的动机依次是人际交往动机、学习知识动机、实物需要动机、强身健体动机。不同的体育消费动机中男女学生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差异性。

二、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渠道

大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并产生动机后,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消费行为的下一个环节,即准备消费阶段。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体育消费信息的收集准备和适当选择。

(一)体育消费准备

在体育消费前进行准备,是理性消费较为关键的一步。对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前的准备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体育消费前都会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选择性的进行消费、征求同学或朋友的意见,但能够做到货比三家等实效准备的比例很低。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对体育消费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切实地运用到自身的体育消费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效果和满意度。

(二)体育消费信息的选择渠道

信息在消费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消费是物质和精神消费的结合体,因此,对体育信息的选择既包括对体育物质消费信息的选择,又包括体育精神消费信息的选择。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消费信息获得渠道上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传媒已经在逐渐代替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三、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一)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月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中可以得出:月均体育消费总量在100—500元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3.08%。

(二)体育消费结构

要想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就要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结构。它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内容,通过表可以看出:

1.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指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小型体育用品、器材,体育书刊等的费用。选择体育实物消费的比例高达81.27%,男女大学生在这项开支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参与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参与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进行的消费。本文主要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和俱乐部、体育旅游、租用体育场馆等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参与消费比例为23.29%,男女之间的差异比例比较明显。

3.体育观赏消费指为了愉悦身心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在本调查中主要指观看体育比赛门票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观赏消费占13.26%,且男女比例差别不明显。由于受到所学专业性质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乐于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震撼力。

4.体育医疗消费指为了预防体育运动带来的损失以及在体育运动后发生损失而进行的治疗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医疗消费占9.68%,且男女比例相当,说明体育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也锻炼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在医疗方面也要有一定投入这更能显示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独一无二的特点。

5.体育博弈消费在此类消费的调查研究中本文只对体育专业学生购买体育彩票进行调查,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体育的一项优惠政策,在社会上己经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52%的学生购买体育彩票且男生的比例占大部分。

从比例结构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者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还是实物消费,这主要与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关,另外受我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购买的实物产品可以在生活和学习多方面使用。

四、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评价

体育消费评价是体育消费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维护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权益以实现体育消费行为的预期结果。在本文中将学生对体育消费评价分为五个等级。在被调查者中对体育消费评价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比较满意”占45.17%,其次是“一般”占34.05%,从数据分布的总体来看,消费者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说消费者不满意的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说明体育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体育商家或产品的原因。但不论怎样,最终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再次进行体育消费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同时,本论文对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有10.74%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出现过对商品的不满意情况,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他们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这一调查结果,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体育类商品出现不满意的首要因素,说明目前的体育类商品的质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商家应该努力提高体育类商品的质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此外,和同类商品相比后发现该商品价格太高这一原因排在第三位,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虽然说仍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可以明显发现理性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在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认识比较深刻,更加容易接受体育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理念,大多数学生乐意为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进行消费。

2.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样性,影响最终的体育消费结果的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动机。

3.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消费信息的实效性准备。在获取体育消费信息的渠道上,新兴的传媒逐渐占主要地位,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迹象。

4.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消费水平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稍高于女生。

5.在体育消费结构上,虽然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实物消费占主体,但通过分析得出在体育实物消费的动机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进行体育实物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际交往和学习知识。

6.在体育消费评价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满意评价。在不满意评价方面商品的质量是影响体育消费不满意的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各种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消费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提高他们对体育消费行为的认识,促进他们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2.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应该主要以有利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为主,切不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盲目的攀比,要进行合理有度的体育消费。

3.在进行体育消费前,应该充分利用好现在传媒的信息,对自己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反复比较,多听取同学和长辈的建议,争取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4.在进行体育消费时,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能力,争取做到在自己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的进行购买商品,切不可为了一时冲动而进行超前的消费行为。

作者:张晓臣

第2篇: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摘要:文章以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只注重学习而忽略自身的素质训练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在培养全面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提高现代高等学校全面的教育水平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重点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动机、态度、次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条件,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的建议,并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便利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现实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对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0份。

从调查情况来看,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整体上还算不错,他们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这有利于周口师范学院近几年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锻炼的时间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70.4%的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是在60分钟以上,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51-60分钟的占8.8%,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达到44%,下午课后锻炼的占8.2%。由此可见,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时间而决定的,有6.6%的学生坚持锻炼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锻炼强度达不到,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应该引起重视,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和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有关。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由,闲暇时间比较多,但实际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并不是很理想,观察校园中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情况发现,和调查的结果并无太大出入,除了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热衷于晚上参与锻炼。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短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内在心理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是由学生们自身对体育的爱好来决定,一旦出现喜欢某个体育项目的情况下,体育动机就在他们心中萌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调节、始动、定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对参与锻炼的效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情况统计,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较为明显,其中健身减肥依然是他们的首要动机。不仅在学校中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大部分人的锻炼动机也离不开健身减肥;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主要动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丰富,可利用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当然也有大部分同学以交友和健美的目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动机上还是明显符合大学阶段,动机比较明显,说明学生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在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和消遣娱乐上面有着比较大的特点,促使大学生们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情况调查统计,在所有的统计中,有89.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8%的大学生感觉参加不参加锻炼问题不大,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我国各高校中,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是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发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体现各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调查研究表明:有69.2%的大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有53.2%的大学生一直都参加者锻炼,82%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不喜欢的仅有4.4%。

周口师范学院的调查情况说明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良好的。今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项目,适当地举行有关体育锻炼的小活动,使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锻炼中来,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我锻炼、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学生有7.8%,每周参与两次的学生相对来说人数比例比较高,高达45%,每周在三次锻炼以上的,人数接近于参与一次人数的两倍,占到14.6%,除此之外,不固定参加锻炼次数的人数也比较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2.6%。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观上讲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的认识稍有不足,没有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客观上讲就是学校拥有的便利条件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

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根据大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调查的调查可以看出,球类运动还是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选择参与项目最多的是健身跑步,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三。此外,根据参加的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们所选的运动项目,部分与学校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有关,学校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相对多一些,参加这些项目的人数也相应多了起来。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配套设施和增加项目场地,不能只凭学生们自己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对所喜爱的项目产生距离感,当场地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之后,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进行,时间形式等各方面不受限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健美操、舞蹈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娱乐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评价的主要思路,随着体育功能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希望把一些休闲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等活动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六、建议

综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以及分析,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的实际,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查阅相关介绍关于锻炼效果的书籍,练习持之以恒的态度,练习敢于拼搏的精神,在锻炼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尽量多地给学生们传递积极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我锻炼我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1).

[2]代杏杏,王彬.河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0 (31).

[3]常生,陳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0).

作者:梁田

第3篇: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影响因素和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认识不够深入,参与较少,同时参与项目比较单一等情况。对此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力宣传,加大对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增强学校对课外体育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引言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和美好的幸福生活,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水平。国内外专家以及体育工作者,对如何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育的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本人通过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找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150位(男生75人 女生75人)在校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体育专业课本知识、网络、电视、新闻报纸等查阅、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调查访学生以及老师,了解本文研究的相关疑难问题。

1.2.3观察法

通过五个学期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参与早操情况进行统计,这样比较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些情况。

1.2.4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给非体育专业学生(其中男生75人、女生75人)150份问卷,收回148份问卷,有效问卷145份(男生73份、女生72份),回收率98.6%,有效率96.6%。

1.2.5数理统计法:

主要通过Word、Excl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根据对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的论文了解到:现在我国大学生大约有70%左右的人以不同方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情况下男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高于女生。而学业压力大、没有掌握锻炼方法、气候的影响、无人指导、场地器材短缺等外在因素仍然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运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2.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2.2.1锻炼的目的

通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运动的目的”调查见“表1”

表1 学生对课外运动的目的 N=145

目的男(人数)比例(%)女(人数)比例(%)

提高健康水平3953.423751.38

充实课外生活1621.911926.38

缓解心理压力1013.691419.44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810.9522.77

从表1看出:大部分人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参加体育锻炼,这充分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单一,对体育锻炼目的还不够透彻,不以专业的角度去对待。如何使用各种媒介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运动的认识,也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2.2.2锻炼的主要形式

在锻炼形式的问卷中: “愿意和同学一起锻炼者”的学生为92人,占总体的63.44%,其中女生高于男生,而“随意”锻炼的学生为39人,占总体的26.89%,“独自锻炼者”只有13人,占总体的9%。结果说明:现当代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友好;而又有部分学生参与运动的“随意”性也较强,经过长时间的孤军奋战,有些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就缺乏了持久性和稳定性,而具备自坚持到底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

2.2.3锻炼的频率

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与锻炼次数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每周参加锻炼 N=145

每周锻炼次数锻炼人数比例

1-2次109人75.17%

2-3次30人20.68%

5次以上6人4.13%

从表2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但很少学生参与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3次以上。根据访谈30位非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到,他们除了上课时间外,大部分时间却一直在寝室不愿意出门,网购、看电影、打游戏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有些学生甚至周末都没有出门的现象;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一心把精力投入学习中,偶尔才参与锻炼;也有根据年级的不同,时间的充裕问题也影响参与体育的重要原因。如何安排课内外时间,让学生每周增加体育运动的次数这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

2.3影响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3.1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不高

根据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运动场地进行统计,体育馆、田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所各一个,篮球地十四个。根据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数情况来分析,场地足够使用,但有些场地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馆等运动场所一般只针对上课时间开放,其他时间几乎不开放;而篮球场地虽然全天开放,但到晚上由于无灯光而无法进行;田径场也几乎全天开放,但早上一般在六点半才开放,而晚上九点左右就关闭,这样对于那些出早操比较早和喜欢在晚上锻炼的同学来说,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器材方面,大部分只针对上课和专业学生训练时间开放,其他时间几乎不开放。通过以上了解;学校场地器材并不缺少,只是充分利用比较少。解决场地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也是增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

2.3.2学业压力大和没有时间

根据学校调查,反映没有时间参加锻炼的大学生占71.03%、学业压力大占26.2%。近年来,贵州工程应用加大学院虽将早操、课外活动时间都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并没有引起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加以重视,甚至出现大量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现状出现。另外,应付各种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也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锻炼也是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教育的方式,课程的改革也是增进学生参与体育的方法之一。

2.3.3无人组织指导

26.89%的学生认为,没有人组织而进行指导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平日运动形式情况也能看出,男生锻炼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协作意识比较强,女生则更希望有人进行组织和指导,因此在体育运动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特点,同时自控能力也相对比较差。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实施课内外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现状参与,是学生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重要阵地。但是管理者身体素质差、阅历经验少、管理经验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使大部分俱乐部或协会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以上表明:想提高学生参与锻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组织进行指导。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对课外体育的认识落后

大部分学生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目的还不够透彻,盲目的参与体育锻炼,没有较好的锻炼方法,项目认识比较单一,不以专业的角度去对待。

3.1.2活动项目单一

由于场地的有限,在锻炼项目选择上,男生首选项目就是篮球,女生首选项目是跑步,选择其他项目的比较少。男生喜欢动作比较随意,项目比较剧烈,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方式。而女生却与男生则相反,喜欢一些动作随意自由、体现身体优美动作的项目上。所以影响学生选择活动的单一性。

3.2建议

3.2.1学校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领导

充分认识并重视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课外体育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学年学生工作的评价之中。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体系,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挖掘现有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要。

3.2.2课内体育教学应与课外体育结合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学生对教材选择的自主权,把教会学生锻炼方法做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教材要灵活多变,传授学生感兴趣的和至少让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并接受的内容,并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尊重和学习的目标。(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李建荣(教授)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63页.

[2] 路春雷.关于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中的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0(2):27.

[3]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 田麦久.轮运动训练0过程[J].成都:四川体育出版社,1988.

作者:韦天住

第4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个案研究

杨英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

摘要: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从2003年学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的师资情况和专业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及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

Sports on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social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rts and Sports College Sports Professional social classes 05 2 Hu Tao

Yang Ying,(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China 625014)

Abstract: This paper in my school social studies professional sports,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and data such as statistics, from my school social sports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social and employment status of the practice analysis, etc. research to identify constraints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 key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随着新世纪人们对体育文化需要的增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道,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自1989年天津体育学院最早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来目前办学院校已增加到200余所,并由最初的单科体育院校开办发展成单科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开办。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211”综合性大学,结合我院系师资和场馆设施情况,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学生382人,现有毕业学生4届。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该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3级、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与社会体育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用表格和图形直观的反应数据。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办现状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以“树立理念,立足创新,育人强己,与时俱进”为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国家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诸多方面加以探索与改革,目前有在校学生276名,三届毕业学生145人。

2.2 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表1:体育系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人数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25312%1144%936%28%

表2:体育系教师学位、学历情况统计表

学位结构学历结构

博士硕士学士研究生本科大专

总人数 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

2500%936%1456%936%1456%28%

从职称结构上看,我校高职称教师占整个教师比利的56%,教授占整个教师比例的12.5%,教师的职称层次还是比较合理;但从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看,没有博士生教师,只有硕士学位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36%,大专2人,学历学位层次明显不足;同时从专职教师的结构上看,单科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体育教学为主,专业的学科教师和边缘学科、新兴发展学科的专业人才欠缺,这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2.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现状

2.3.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过级率情况调查

表3: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比例

年级2003级2004级2005级2006级

英语15.09%21.95%15.28%5.40%

计算机92.45%82.5%100%100%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过级呈上升趋势,2005级和2006级学生过级率都达到100%,但英语三级过级率却很低,社体专业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差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对英语学习有很强的惧怕心理,学习以学校的授位英语为目标,对英语学习的刻苦性和积极性欠缺。这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低的重要因素。

2.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调查

表4: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频率表

实践次数1-5次6-15次15次以上

2003级17%54%29%

2004级14%55%31%

2005级11%54%35%

2006级9%50%41%

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我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当地的中小学校、体育局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训练和裁判等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15次以上的达30%以上,通过社会实践即锻炼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情况调查

表5:200

7、200

8、200

9、2010届毕业生概况

专业总人数毕业人数毕业率授位人数授位率未授位原因

社体2003级535196.23%4483.02%英语未达标、4人受处分

社体2004级403792.5%3280.0%英语、计算机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5级534992.5%4788.7%英语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6级3737100%37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授位率逐年提高。在未毕业和授位学生中,英语未达标是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受处分,再次是计算机未达标。到目前学生的计算机达标已不成问题,但社体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依然是难题,还有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冲动、好强,导致受纪律处分而得不到学位,也是影响学生毕业和授位率的主要因素。

2.3.4学生就业现状

表6:200

3、200

4、2005级就业情况调查

年级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就业率

社会体育2003级5348590.57%

社会体育2004级4038295.00%

社会体育2005级53530100%

社会体育2006级37370100%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可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错,到2005级就业率达100%,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就业地域以省内为主(以成都为主),这与体育专业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有密切联系。

2.3.5 学生就业去向情况调查

表7:社会体育专业200

3、200

4、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情况调查

年级就业部门 商业部门 自主创业与体育相

关部门

2003级(51人) 22(41.51%) 4(7.84%)

2004级(40人) 21(52.5%) 3(7.5%)

2005级(53人) 23(43.40%) 3(5.66%) 8(15.69%) 8(15.69%) 4(7.84%) 4(7.84%) 1(1.96%) 5(12.5%) 5(12.5%) 4(10.0%) 1(2.5%) 1(2.5%) 9(16.98%) 8(15.09%) 4(7.55%) 3(5.66%) 3(5.66%) 教育部门 其他 公务员 考研从毕业三届学生的就业单位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流动性强、跨专业就业比例高,毕业后从事与体育相关单位平均为15%左右,教育部门的约14%,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为主,考研率不高,这与我们初办专业经验不足有关,在今后的专业教育里,必须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提高学生毕业质量。而跨专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专业办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3存在问题

3.1 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

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中发现,31.54%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属主动勤奋的,偶尔才会偷偷懒,68.46%的同学认为学习不重要,考试混过关就可以了,反正学与不学差不多。课余时间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以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习的同学为11.27%,偶尔上自习的为70.4%,还有7.04%的同学选择从来不自习,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CET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10.22%的人表示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27.8%表示是为了找份好工作;39.76的人表示是为了拿到学位证,22.22%的人表示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这些考试。英语三级过级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都以能拿到学位的学校英语分数线为目标。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低的毕业率和受位率。

3.3 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意识

表8:对受处理人的原因及受处分类型统计(单位:人)

受处理的原因打架考试作弊、代考赌博旷课酗酒盗窃

8 人3人2人0人2人1人

受处分类型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留校查看记过严重警告警告

0人2人2人4人3人5人

从03年招生以来,通过对受处分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因为打架和考试违纪受到处分人数为8人和3人,占受处分学生人数的68.75%,其中男生15人,女生1人,可见男生是违纪的主题。受处分中勒

令退学2人,还有6人未拿到学位,占违纪学生的53.33%,这也是影响毕业率和授位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有效降低违纪率和提高毕业率和授位率就必须针对这些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开展教育引导和监管,强化教育的重点群体,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3.4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学生社会实践不足。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比较单一,设置与体育专业院校雷同,缺乏特色和重点,没有充分依靠农业院校学科优势办学,同时与当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社会联系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出的社会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特色不鲜明,就业面向以跨专业为主,这是资源浪费的一个表现。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不足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和对社会认识不足,在选择就业问题就存在一定的偏差。

3.5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高。

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以上占56%,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只有39%,没有博士,存在高学历少、低学历多的问题,这就造成一方面多数教师自身发展不平衡,教学能力较强,科研能力偏弱,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少,层次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公共体育课教师向体育专业教师方向的角色真正转变,对研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职称晋升”,这不仅导致大多数教师学术水平上不去,而且还导致体育教师出现学术游离现象,无法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亲繁殖状况也不利于该专业的长足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生进校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大二大三跟进监督和提高,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全过程。强化学风建设,完善奖励先进和鼓励后进学生的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划拨专门资金,设立学院单项奖学金、学年进步最快奖、全勤奖、学生工作贡献奖等奖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积极主办各种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影响毕业率、授位率的外语、计算机过级率,体育系紧抓这一主要矛盾,每年采用强化组织学生学习,考前专门出资聘请外语教师、计算机教师给学生进行辅导等方法来加以克服,同时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对提高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的给予班一定物质和行政性奖励,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4.2 严格管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

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性格活跃、好胜也比较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特别是男生,所以违规违纪是影响他们毕业率和授位率的另一原因。因此,每年新生进校后的入学教育,体育系均应安排高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使新生进校后及时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其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严格要求教师、班干部双考勤制度,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到课查巡制,考勤与成绩挂钩等,对缺勤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对缺勤达到规定学时的给予严肃处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4.3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学科资源优势,树立特色,培养出涉农体育的专业人才。

非体育专业、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必须树立 “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培养出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与之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学为特色、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文理渗透、多学科互补,为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体育学科必须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学科的办学特色,探讨“农村体育”“生态体育”“体育教育教学”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满足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体育事业、教育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有特色的专业必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4.4 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人员的培养

优化教学队伍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保障的专业师资队伍。拟继续送培1-2名博士,2-3名硕士,要求送培老师在2015年前拿到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职称建设方面,拟增加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

引进人才建设,拟引进博士生1-2名,教授1名。同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形成集体优势,以提高体育系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1).

[2]陈兴胜.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王树宏,李金龙.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

[4]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 2008(7)

[5]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6]刘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7]杨家坤,理工科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现状与效果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作者简介:杨英(1971.5——) 性别:女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社会体育系主任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系

通讯地址:四川省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艺体学院体育系

邮编:625014联系电话:13568744008

E-mail: yy-44008@126.com

第5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

6、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和社会对体育师资、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提出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办出体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多年来,历经了成人教育一专科教育一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确切地说是以培养初中体育教师为主,截至2007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500多人,为沈阳市城乡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学和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据粗略统计,沈阳地区中学70%的体育教师是沈阳大学的毕业生,在其他教育相关单位也有近20%的管理人员从沈阳大学毕业。他们活跃在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舞台上,许多人成为教学精英和业务骨干,为沈阳地区基础教育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真正体现了大学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口〕的办学特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的转变,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地区体育教师队伍自然淘汰率与培养速度之间巨大差异的形成,中学体育教育人才市场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文试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力争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现实依据。

调查情况: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对沈阳大学2006,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69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

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约占5%;

(2)进人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约占30%;

(3)支援大西北、辽西北,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约占5%;

(4)从事专职和兼职健身俱乐部教练工作的毕业生约占20% ;

(5 )从事其他相关职业的毕业生约占10% ;

(6)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约占30% o

2.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1)国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007年5月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提出了对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要求增加,需要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同时,初升高考试、高考都将体育成绩列入升学的条件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的工作来实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前景。

(3)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学校体育相对开展较好,也更容易开展,对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需求,这都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空间。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学校定编、用人需要区教委审批等,使毕业生顺利进人学校有一定的难度。

(4)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人才需求不平衡。由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阶段学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地区及农村,市内的需求主力则主要是民办学校。

(5)学校需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据调查,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①对人才综合素质、专项技能的考核;②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③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6)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急需一定数量的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健身操、健身舞蹈、器械健身、游泳、小球、武术、散打、贻拳道等)和科学指导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健身指导员及社会体育人才,这都为我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总结与建议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规划、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建立较为科学的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将是今后专业建设的重点。

(2)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抓好主干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确定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界定选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开课计划,同时大力加强选修课教材的建设。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充分论证确立5-6所中小学和1--2个区教育局体卫艺科作为我们长期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逐渐扩大基地范围和数量,确定本专业社会实践挂牌基地。充分利用校内、中小学、社区三级实践基地,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安排教育见习、裁判实习、专项训练、教育实习和健身指导员实习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同时加强教师在校内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

(4)规范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体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确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

2.办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师范”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础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实用性,以师范教育为本,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锻炼自己,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内容,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同时,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4)大力支持和引导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考研,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考研学校,给予咨询和指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根据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我们需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课程,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第6篇: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文章以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从参与校外实践调查得知,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男女比例为女生实践人数较高高,学生校外实践多以教学实践为主,实践中每周授课节数多为6节以上,校外教学实践的内容为少儿拉丁及啦啦操为主。本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存在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以及创编能力不足的情况。影响学生校外实践的因素:第一,学生校外实践的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有所冲突;第二,构建校外实践的学习水平;第三关于沟通能力等问题和意见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宜春学院 体育表演专业 校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136―03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体育表演在新时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与艺术的交融衍生中已不断被发掘出新的文化,高校开设的体育表演专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为社会大众所服务,学校对培养该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推动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我院大力发展体育表演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教学设备,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建立更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积极主动探讨专业性研究课题,为科研教育做充分准备,为能够更系统更规范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宜春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表演专业的部分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陆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表演专业实践现状进行了解,拥有一定的一些资料跟理论依据,为其研究提供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专门的有关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向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为75份,有效率为96.2%。

1.2.3 访谈法

在宜春学院利用课余时间随机抽取几位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电话联系方式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看法。重点求证现在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校外实践的现阶段状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调查到的相关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法方法问卷的结果进行基本的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对比。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校外实践状况基本情况

2.1.1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学生性别分析

根据表1得出,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部分校外实践学生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比率为69.3%,男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比率为30.7%;女生多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表演专业的男女比例本就不平衡,女生较多,因此在外实践的女生比较多。

2.1.2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年级比例分析

根据表2得知,宜春学院参加校外实践大

一、大二占少数,大

三、大四占多数。其原因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课程比较多,校外实践的时间可能会自身的课程与发生冲突,因此占少数.大三大四人数比较多,尤其是大四占百分比最多.因为大四课程少,又要面临毕业,需要有更多的校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因此大四在外实践人数比较多。

2.1.3 学生校外实践地点调查

根据表3得出,学生校外实践地点主要分布在市内和市外分别占54.7%和30.7%,省外实践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4.6%。大部分分布在市内原因是因为交通便利距离学校近;分布在市外主要是因为薪金原因或者市内没有合适的工作,分布在省外的大多以大四的为主原因就是因为面临毕业想有更好地的发展和更好的机遇。

2.2 学生校外实践具体情况

2.2.1学生校外实践的领域情况

根据表4得出,学生校外实践主要以教学与培训为主占96%。其原因是学生校外实践多以自己专业为主,体育表演专业现状多以实践教学和俱乐部培训班为主而且校外实践的需求也多以教学和培训为主,因此,学生校外实践健美操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符合大众要求。

2.2.2 学生校外实践教对象情况

根据表5可得,少儿在实践教育学习授课中所占人数最多,占了33.3%的比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童的身体形态和健康要求及艺术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家长体育表演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该趋势看少儿体育表演的教学在日后的人数将会不大断上升。高考培训生在实践教学培训中所占人数位居第二,其所占比率为26.7%,其原因是,一些相关政策对于艺考生进入大学的要求越来越吸引,一些高校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艺考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想要孩子能有更专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要求,所以对授课的需求越来越大。上班族所占比率为2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成人来学习体育舞蹈,帮助他们完成塑造身体形态增加身心健康。初中生所占教学比例最低为18.7%,由于初中生该阶段学习压力繁重,可能很少有时间来学习体育舞蹈知识,所以对老师的授课需求相对较少,以及受授课地点位置的影响,与其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相冲突,造成这一现象。

2.2.3 校外教学实践中每周授课课时的基本情况

由表6可得,学生的周实践节数主要集中在5-6节和6节以上,1-3节以上相对较少。周实践6节以上所占比率最高为46.7%,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课时数还是很高的。健美操多以健身房教学实践为主平均一天上一节,而体育舞蹈专业大部分在周末进行实践,平均一天3节课左右。健美操多以在健身房做兼职教练为主,体育舞蹈多以在培训班为主,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实践教学课时,它还会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地的设备条件;住宿交通问题,与学校课程冲突等。以现在发展趋势来看,体育表演项目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学习的人数的增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当实践课与学校课程相冲突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性的矛盾,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自身条件结合,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教学实践的最优化发展。

2.2.4 体育舞蹈、健美操专项学生实践的内容

根据表7可得,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育舞蹈主要集中在少儿拉丁系列而健美操主要集中在啦啦操系列各占了74.7%,24%,芭蕾舞基础占了极小部分所占比率为1.3%,。对实践现状分析得知,实践教学的项目虽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少儿拉丁与啦啦操着来年各个项目上。根据实践课时发现芭蕾基础一般运用于课时开头的准备活动中,基本耗时半小时的左右,显示出芭蕾基础的重要性,面对课时的分配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地,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时间力求简单明了,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平均教学内容不过于单一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地位,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多样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学习,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教学,促进体育表演专业实践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达到教学实践效率的最大化。

2.2.5学生校外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

由表8得知,学生认为在体育表演校外实践反馈意见只能个体到最多的是自身专业水平问题.原因是学生在校外实践基本都是教学实践,并且都是以本身专业体育表演进.教学实践。其次就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间接表现,是个人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指社交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心能力。因此也是反馈意见较多的原因。教学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很多学生不能同时兼备因此也成为反馈意见之一。最后是沟通能力主要指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

2.3 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影响因素

由表9可知,学校课程安排与实践实践安排冲突是参与校外实践的最大影响因素,由于大一大二校外实践人数比较少,所以尤其表现在大三学生中,大三课程比较多,很容易与校外实践课程产生冲突,薪金占于影响因素第二位,当代大学生比较独立就业压力大,希望能尽早的分担家庭经济压力,校外实践地点战局第三位.原校外实践地点与学校的距离以及实践地点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安全等问题都能间接影响校外实践。

3 结论

(1)体育表演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中,男生占30.7%,女生占69.3%.体育表演学生实践的与学校课程安排有冲突的大三的学生居多。

(2)学生校外实践的领域不是特别广泛.除了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行业其余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业。

(3)通过校外实践,参与校外实践的影响因素最大的因素就是学校课程安排与实践安排冲突以及实践还有薪金。

参考文献:

[1] 金晓阳.培养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4):56-59.

[2] 田 彤.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视域下“3+1”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济南大学体育学院,2012(5):120-123.

[3] 洪燕燕.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164-165.

[4] 孙金波,贺明津.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滨洲学院学报,2010(6):114-117.

[5] 任 文,郭 敏,李 溯.体育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95-9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Perform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ituation in Yichun University

Jiang Yongbin( P.E. Colleg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professional sports performance students in Yichu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es their practical situations, learns from off-campus practice survey finding that sports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sex ratio for the number of girls is higher, the objec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eenagers, more practice more day book number of lecture per week in practice for section 6 or section 6 above, outside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children’s Latin and oper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professional 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basic skills don’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solid and insufficiency of choreographing capability. 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there are also factors: firstly, 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time conflict with school hours; secondly,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practice learning platform; thirdly the study is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opinions.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Yichun University Sports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Off-campus practice

第7篇: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天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与没有明显好转的社会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抓好素质教育这一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文章结合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赵天辉(1967- ),男,黑龙江克山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74-02本文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要具有前瞻性,在大力提倡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并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件和著述等资料;其二,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拟订访谈提纲,对廊坊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其三,问卷调查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06和07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8.7%。

二、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健康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指导需求也在逐步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再单一地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个职业,而是拓宽到体育社会指导员、健身教练,甚至其他各种社会角色中。这种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缓解社会与学校的压力。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如右表所示),当年就业的学生只占41.1%,就业率还是比较低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就业观念上的偏差。学生选择体育教师为就业方向的占82.9%,而对这一职业感兴趣的只占35%,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压力(占76.1%)和就业地域(不愿意到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占81.1%),而对自己就业选择没有明确概念的占到了23.9%;

(2)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缺失、就业知识与技巧的匮乏。这恰恰说明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陈旧(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必然造成培养模式的单一(占54.7%)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占52.1%),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占56.6%)。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社会与学校在资源、信息上互动,让更多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学校应做出适应性改革

(一)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确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业教育向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转变。长期以来,高等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后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师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等工作,把小口径专业教育直接与将来的职业对应起来。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影响其就业方向。

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体育教学实践和严格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无论是从体育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从高质量体育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都应该在体育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宽口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基本走向是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为此,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科教司多次修订体育专业目录,以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应贯彻上述思路,改革并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制定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未来体育事业改革需要的宽口径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对专业教育体系实施整体的改革和优化。新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强调重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内涵和人才标准,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除了对体育学生的业务技能要有明确的规定外,更要突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体育教育应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动态、开放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选定内容和设置课程,及时反映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入能够体现现代科学发展特征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应加大人体科学、教育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促进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教育学向体育理论基础课、运动技术课的渗透,更好地体现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成就,更大地开发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潜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侧重学生对体育资源、社会环境与体育、人类与体育运动、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课程设置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是判定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它决定了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塑造人才的模式。从高等教育的功能来讲,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21世纪社会发展将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选择,组合各类课程,如选修课时比例上升,人文社会科学类和非竞技类课程的开设,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大幅度增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和知识领域,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对各种知识加以交叉渗透,扩充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并把不断获取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适合个性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社会化。

3.体育教育课程社会化取向应充分体现现阶段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是实践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社会需求中贯穿体育与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课程的社会取向可根据以下内涵来设计:(1)精神性课程内容:运动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保持积极的态度。课程应努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实现自我精神追求的方式、与人分享精神体验的方式,以及尽情地进入和谐状态的方式。(2)价值性课程内容:身体是生活的基础,健康的身体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人的自信,考虑到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应帮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运动中获得的价值不能直接在工作、学习中体现出来,但在获得价值时被激发出来的潜在能力会被发挥出来,帮助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益处。(3)情绪性课程内容:在运动中胜败是常事,经常地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状态。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就需要创造性地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唤醒学生的人格,去化解焦虑、愤怒、紧张、抑郁、惊恐等不良情绪,使之经常处于愉悦的身心状态。(4)超越性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术,培养技能,使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中的随心所欲是在严格的规范下实现的,如动作的完成要符合力学的原理,集体性的对抗要遵循规则,相互的协作配合需要搞清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只有真正带着理智去行动,才能体悟身心的自由和超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锻炼,是超越性课程的核心,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过程。(5)人际性课程内容: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人在不同的运动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会不同的角色扮演,有助于设身处地地处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借助运动发展良

好的交往关系,在协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体悟人的交往互动所产生的效能,进而理解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培养交往意识。(6)素养性课程内容:体育素养会改善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它可以作为工具调节人的身心,趋向良好的状态;它可以作为途径,去帮助人达到未达到的目标,去发现自己未知的部分,使人格趋于完善。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定位受到了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教育领域发展的事实本身也应当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理念。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定位应充分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保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前提下,充分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定位符合我国国情,使体育专业学生能满足当前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3(2).

[2]杜光宁.我国高师体育教育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2).[3]张建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危机和出路[J].体育与科学,2002(4).

[4]周远清.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 加快高教改革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12-14.[5]单成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4(6).

第8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思考

摘 要:我国自1897年兴办师范教育以来,教育实习就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开展,逐步提高,并形成了一种符合现代师范教育发展规律,并强调努力提升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由“准教师”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任务的完善提供借鉴,有利于培育合格体育师资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育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239-02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体育院系,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根据师范专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习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异体育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的,笔者将从这个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阶段性梳理及分析,主要划分成以下3个阶段。

(1)产生阶段(1949―1959)。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学习苏联师范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主。在这10年里,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从而建立相关教育实习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53年,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的报告提纲》中总结到“各校对教育实习开始重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在这个时期,主要采用的实习模式即为期12周的集中实习。主要是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进行的,尽管在这个以学习苏联先进的师范教育为主阶段,我们仍然取得一些令人高兴的成绩,为当前的教育实习打下了良好根底。因此,在建国以来的10年之际中,正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的产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我国刚刚建立了一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又被作为重要专业,则教育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重视教育实习是该专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这个时期的研究甚少,给笔者对这个阶段的研究分析带来了巨大问题。因此,只能简单的阐述大概情况,不能够具体详细的分析,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发展历程的一大遗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等变化,教育实习一定会形成一种成熟与完善的制度。同时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问题。

(2)低谷阶段(1960―1977)。在这个阶段,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于高校停办、教育得到否定、导致教育实习制度的取消。1963年《教育部关于颁发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中提到对安排高师的教育课程占5%左右,实习6周左右的内容,再一次突出了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可教育实习在这个阶段面临巨大考验,在挣扎中摸索前进。1977年,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改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因此,高校的教育恢复正常,相关的教育活动也会正常发展,教育实习也会得到重视。

(3)发展阶段(1978至今)。在这个阶段,明显有了进步,许多高校将积极开展教育实习改革工作,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校教育实习政策。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中提到:“为了适应经济、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改进和加强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积极改革实习内容、方法和管理工作,不断探索搞好实习的新途径、新办法”[1]。新形势下,我国针对教育实习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可见,从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实习得到重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和灵活性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固定的、多年一贯制的教育实习模式。

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在这个由应试教育慢慢转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倾向人才的全面发展。因而,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会引起高校的重视与关注。笔者对近些年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我国,纵观整个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大量的相关研究篇幅。主要是经过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现状考察,分析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解决措施。从参考的文献中能够得出以下论断:教育实习模式的观念、内容、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1)教育实习观念过于落后、狭隘。由于没有考虑到实习生以后是否从事教学行业,就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未得到教育实习的关注,仅仅是侧重于对实习生的理论教学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2)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前期准备不充分,实习内容少、评价不规范;部分实习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部分高校不重视与实习中学的沟通等问题。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实习模式,拓宽教育实习方式,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健全实习基地建设。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系统的规章管理制度、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各体育院校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模式不适应各大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长期以来,不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采用何种模式,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学生都很难避免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在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学实践时间少、时间安排不周密,有的学校没有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等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然而,构建一个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最应该关注的事。“全程化实习实训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全程化实习模式的实施办法。华中师范大学的陈爱莲在《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中提到:全程化的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教育实习体系、教育实习方式的统一体,它是一种高于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同时又是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深化。与以往的毕业前“终结性”的一次突击性实习不同,全程化的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3]。武汉体育学院的张颖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中,对该校现行的“一次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分析,针对“一次性”教育实习的不足,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育实习模式成果,假设构建了一种“全程化与集中式相结合”教育实习模式,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体现出,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培养上,还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 结语

分析我国教育实习发展历程和现状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各种形式的变化,各个院校也都在主动解决问题的出路,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习模式,但仅仅是针对传统教育实习的局部问题的一种突破,如实习时间、内容、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义不容辞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Z].

[2] 俞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8-20.

[3] 陈爱莲.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张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第9篇:关于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与分析

专业:社会体育班级:2000级2班姓名:酒元明指导教师:刘善云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网络检索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全国20多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的相关专业资料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办学不成熟等因素,如当前中国总体的体育环境不成熟、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同时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现状调查改革建议

前言: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体育作为一种需求,它的概念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社会体育因之应运而生,并且内容发展越来越丰富,包括全民健身的各项活动,补充了除竞技体育之外的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内容。社会体育使得体育与人更接近,不但加强了人们的体育意识,而且使人们的体育行为更加规范科学。体育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

“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战略的实施给社会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中国申奥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都加快了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联系。体育逐渐成为一种经济,它的增长使得社会中急需大量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单纯的针对体育师资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教育成了一种必然。而同时,许多大学为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扩大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也都将目光瞄向了社会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成为形势所需。1995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几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全国已有80余所院校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但目前办学遇到很多困难,专业建设工作还不完善,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等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现状发现些许问题,同时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1.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1研究对象:全国2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包括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石油华工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院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整理分析全国第二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的资料,并查阅部分国

外体育动态。

访谈法:咨询相关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对目前中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建议。网络检索法:检索国外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状况。

1.3研究内容:2002年12月在沈阳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全国范围内有30多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带来了各自详尽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统一整理、分析各个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对社会体育专业前景的预测以及相关地区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等资料,并进行归纳与分析,借以研究更新的发展战略。

2.现状分析: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是为适应经济、社会、体育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需求,在地方试办专科的基础上,于1994年经国家批准新增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试办专业,几年来,该专业的设置得到了许多体育院校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专业办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面对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已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体育高等专业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大致如下:

(1)各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大致有以下专业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经营与管理方向,体育新闻方向等等。

(2)各大学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大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基本符合教育部有关的专业规范。

(3)四年本科学年制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有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两大方面的内容。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各门政治课、运动医学类、英语、体育专业知识、计算机、新兴体育知识如体育产业经营与开发、体育场馆及俱乐部的管理运营等课程;技能主要包括: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保龄球、足球、篮球、排球等。

(4)就业前景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岗位:

就业前景预测:本专业为社会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干部;为厂矿部队机关高校社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为各健身娱乐场所体育产业体育营销部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等。

毕业生就业岗位:我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一定或较大需求量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社会体育的组织或机构。如在各级各类行业、系统、人群的体育协会,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或管理中心,大中型群众性体育俱乐部或其他社会体育活动社团中,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第二类是按规定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机关团体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专职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员;第三类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体育产业经营场所,如健身房、康乐城、武馆、健美中心等社会体育的经营组织、商业性俱乐部、宾馆饭店的康乐部门和其他旅游部门的体育机构中,从事社会体育专业技术指导以及有关的经营、管理人员;第四类是各级各类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如各级体委、文体局、体总或其他体育管理机关中的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

(5)毕业生就业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院目前已有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9

5、9

6、97三届毕业生部分成员为调查对象,其就业现状大致如表1所示。

95级调查25人,占本专业全部毕业生的83.3%

96级调查27人,占本专业全部毕业生的39.7%

97级调查32人,占本专业全部毕业生的50%

表1,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年级

95级

96级

97级

人数 25 所占比例 27 所占比例 32 所占比例 学校 12 48% 19 70.4% 15 46.9% 俱乐部 4 16% 3 11.1% 5 15.6% 企事业单位 0 0% 1 3.7% 0 0% 6 24% 2 7.4% 12 37.5% 3 12% 2 7.4% 0 0% 政府机构 其他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时去了学校,某种程度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混淆;而同时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很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的人员,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专业人员接收单位,可我们去的就业生却比较少,在城市或者农村的社区就业的几乎没有。由此可得出结论:尽管各高校办学中培养目标的定位都不尽相同,开设的课程也有差异,但却都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结果,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时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许多受教育者因急于工作从事了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并没有到与自己专业密切联系的部门工作,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达到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目的,造成了较大的人才浪费与师资浪费,反映出本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分析与讨论

3.1 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比较。

根据有关文献的介绍,在国外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中,除了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专业外,设立类似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有关专业是较为普遍的。在日本,全国24所国立和私立大学设立了研究生和本、专科办学层次,培养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还有40余所与体育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门学校,培养社会体育方面的初级人才。在美国,全国100多所体育院系中大多数都有类似社会体育方面的专业。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社会体育方面的专业设置。

总之,在国外,政府重视程度比较强,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他们的管理更加法制化,同时各种群众体育组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发展有经济效益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强化学校中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学校中的投资多,设施多,有的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意识普遍较强。

3.2 我国高等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3.2.1中国总体的体育环境不成熟。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阻力。人们的体育意识淡薄,同时对体育还存在

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他们简单地把从事体育想象成很累的体力劳动,在教育孩子时,玩耍可以,可一旦涉及专业从事体育,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反对。他们认为体育工作累,地位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职业的前途。这一点限制了社会体育教育的生源,尤其是良好生源的提供,导致社会体育专业的生源普遍知识面较窄,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自身能力的良好发展及自主就业的能力。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成绩或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这些。中国申奥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重视。

3.2.2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宣传体育、提高市民体育意识的公益活动不够多,在社会中执行一些体育文件的力度不够,例如某些建设体育设施的款项被挪用,这就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3.2.3社会体育教育与社会接轨不够密切。

受社会发展的趋势或其他先进国家体育发展的影响,中国某些领域或行业中存在潜在的需求,而学校却过早地把培养适合需求的人付诸了行动,从而导致市场开发人员少,能力也不高,单凭毕业生个人力量无法在潜在的市场中找到工作;或者毕业生没有能够及时地跟适合自己专业的用人单位联系,因急于工作而转从了其他行业等等,这些都是当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3.2.4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学校的师资、教材、课程设置、学生的实习等方面存在不足。

(1)专业教师配置优化程度不够,大多数是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又转轨,从事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不够快,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要求,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如教学方向越来越细,但教材奇缺,某些专业教材和专业参考书几乎为空白;课程设置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我们将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搬进教学计划后,很少结合本地区或本学校自身优势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没有及时编写专业所需的特色教材,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科学性,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学生实践能力不够强,实习效果差: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够强;学生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实习单位仅作为一名服务员或临时工,自身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等。

4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尚存在较大距离,专业建设工作还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教师、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等。各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加强研究和改革,以使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尽快走出困境。

4.2建议:

(1)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体育产业的兴起,

使得社会中急需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样,我们每次进行新的专业细分之前都应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分清已有市场与潜在市场,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症下药。

(2)多出一些有关社会体育专业知识的书籍以及相关专业书籍,在社会中多举办一些技能赛事或公益赛事来吸引更多的人关心、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人们的体育观念。这一点可以在我们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给予部分程度的解决。

(3)新专业由于涉及诸多新课程,所以最好尽快编写适合社会又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当务之急,同时应注意与其他院校的交流,选取专业教材。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有计划地筹编教材。

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交际能力、推销能力等。由于知识更新快,所以部分课程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应随时给专业传授新知识新经验。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于社区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无就业岗位,所以不适合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应考虑健身娱乐部门、体育企业单位。比如可组织一批学生在实习时承包某个单位的体育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工作,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5)在学校中建立一个类似外交部性质的社会体育市场调查部,以便及时了解社会中现行体育的运行状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需求程度等等,定期开设社会体育专家指导讲座,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为自己定位;同时也便于跟各种与体育有关的俱乐部旅行社等公司企业联系,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体育类的经济管理业务。

5.参考资料:

[1] 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论证组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21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3月第13卷第一期

[2] 冯胜刚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中国第二届社会体育专业研讨会相关资料

[4] 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03年6月第二期页码:72—73

[5] 程杰龚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17卷第5期页码: 38—41

[6] 美国大众体育运动概况国际体育动态

(4)加大新专业的宣传力度,优化生源。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质量。课堂中注

上一篇:男人最爱这样的女人下一篇:我想对太阳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