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读后感

2023-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然之道读后感

循自然之道,雕文艺之真

为深入探究老子文艺创作蕴含的辩证哲思,本文以《文心雕龙》中包括《原道》《诸子》等九篇对老子文艺创作观的评述篇章为研究对象,以老子自然求真的哲学核心为研究方向,从老子文艺创作地位与影响、创作特点、创作义理三个层面出发,深入探讨了《文心雕龙》中对老子“情贵乎真,文贵乎质,理贵乎实”的文艺创作原则与特色的对比评价,并从老子“简约而真”的文艺质朴观角度出发,以诗歌艺术、文学艺术、书画艺术创作为例,进一步明确了文学艺术创作情采兼具、文质相称、义理求真的重要性。

一、《文心雕龙》对老子文艺创作地位与影响相关评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老子凭“五千精妙”“以冠百氏”,是道家哲学思辨美学的渊源,亦是诸子百家的开端,其文质简,其理精深,其情贵朴,其言贵真,在文艺创作地位上对《老子》的文艺创作史地位进行了充分肯定,在理论与范式上对后世学术思想与文艺创作美学的启迪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其文学创作地位与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维推动了辩证艺术美学的发展

《老子》虽非美学专著,然其政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阐发皆源自于对各类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此对后世各领域的文艺创作影响颇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枝条五经”之说,认为老子为贤,所著为子,孔子为圣,所著为经,其蕴含的朴素辩证法哲思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核心,为后世的辩证艺术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美学理论根基。例如,“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艺术创作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后世艺术家逐步从其辩证哲学中引出了一种辩证美学创作理念,即通过“有声有色”的浅层艺术境界进入“无声无色”的生成艺术境界,方为至美境界,故而虚实相生,艺术创作理念应运而生。

(二)老子的自然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美学艺术创作

相比于庄子“辩雕万物”的辞藻之美,《文心雕龙》在整体评价上更倾向于老子的自然美学思想,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自然,文艺美学创作理当贵乎于天真,并以《道德经》中论述的“道”引申出了文艺本真之说。老子强调的“道”化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遵循自然法则而不逾越本真,作为一种万物之长而理当效法自然,此中自然美学深为刘勰所推崇。后世延伸到艺术领域便逐渐成为一种尚法自然的自然美学流派,其美学意旨为“崇尚朴素,回归自然”。“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三二章》),朴者,浑然未凿之貌也,《说文解字》中,“朴,木素也”中的“木素”,即未经加工的木料,故朴与素并举,在艺术作品中常用于指一种浑整为一,师法天然,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这对中国古代各艺术领域自然美学创作都影响颇深,如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一种贵淡思想,极平常之境,抒淡然之情,使之“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令其在后世如陶潜、王维、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创作理论中得以发展完善,并以巨大的张力规范着后世艺术家的审美与准审美乃至非审美的价值取向,直至进入一种平易恬淡、曲径通幽、天真纯粹的自然艺术境界。

(三)老子的艺术求真观引导了后世自然审美创作的发展

历史上不止一次议论到《道德经》中的艺术哲学观贯彻的是“反美学”主义,是审美与艺术发展的否定者,而《文心雕龙》对老子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刘勰在《原道》中评论老子的自然艺术美学为“道之文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名”,由文起于自然的观点逐步引申到艺术审美创作皆源于自然的观点,并以孔子的仁义礼乐思想为对比,言其“天道远,人道迩”,评论孔子的儒家济世观与天道美学绝缘。由此观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老子的艺术哲学观实是对世俗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批判色彩颇为敏锐深刻的美学思想,且其以一种朦胧意识指出了艺术文明发展进程中异化现象的存在,点明了对声色艺术之美过度不合理的追求有妨于生命发展,有碍于艺术本真的危害性。面对自然艺术创作,刘勰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故而老子对后世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一种引导与规范作用。例如,明清石涛的“一画论”,书法领域的“黑白论”,文学创作情节布局的“圆合思维论”,诗歌创作的“自然论”与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皆与《老子》中的艺术哲学理念有莫大渊源。

二、《文心雕龙》对老子的文艺创作美学特点论述

(一)文风贵清疾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辩证讨论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源起关系,认为老子的道中含有相当成分的艺术自然之味。《原道》有言:“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可见,刘勰眼中的文艺世界,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日月田园,都带有一种韵律分明、雄浑激荡的自然美感,都映射出一种富有生机活力与美学色彩的自然之真。李约瑟将此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对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家而言,这使得他们格外推崇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崇尚自然之道,坚持去伪存真,保留文艺作品中符合人性真、善、美并且契合自然之道的元素色彩,崇尚清简朴素的文风、学风,渴望远离人性丑恶的渊薮,追求一种纯朴天真的文艺创作生活。是故魏晋时期才艺高绝者,身处闹市堂前,却多向往一种高卧林中、啸傲风月、吟诗作对、潇洒自如的隐居生活。而这种人生理想直接影响了刘勰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使得其作品不自觉便流露出对亲近自然的憧憬。

(二)文辞贵实疾华

刘勰在《物色》篇中重点阐明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文学论述,首句便以“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展开对自然审美的客体观照,并从老子的清减朴素、哲理颇深的文辞特色出发,强调在文艺创作上理当贵实疾华,讲究气、貌、采、声,推崇写、图、属、附,通过对自然美学的细致观照,充分体现文艺创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物心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心理状态。而所谓的艺术哲学,正是哲学在“以自由为艺术的本质,以真理为艺术的形式”的理念指引下對艺术界的美学范围与对象进行理性思辨的一种认知体现,是哲学思想以美学为中介,作为审美意识出现在艺术领域的一种观念存在,这恰恰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老子文辞特色思辨性、朴实性、自然性的美学评判不谋而合。

(三)文思贵真疾伪

在《养气》篇中,刘勰以“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提出文艺创作者主体应当是自己的思维空灵澄澈、返照真我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观照,用自然哲思孕育文艺作品中的崇尚真我与自然的思辨色彩,借此摆脱虚伪与浮夸,达到物我两忘、物我相宜的自然状态。这便要求艺术家们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抱真知足、淡看物欲的无为意志,在艺术创作上甘于枯守,甘于寂寞,既不因物欲声名而趋附潮流,失去真我,亦不因贪得无厌、恬不知足而放纵欲望,打破虚静,从而创作出极具生命色彩与自然之味的艺术作品,不落于俗套、庸碌之流,而这正与老子“守虚尚静,贵朴崇真”的艺术特色相契合,强调一种心物共鸣、返璞归真的审美效果。

三、《文心雕龙》中关于老子文质观创作义理评析

(一)诗歌艺术与动静结合论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范畴,首见论于老子哲学,其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刘勰在《夸饰》篇中对以自然为基质的诗歌审美创作进行了生动刻画,认为创作者在诗文创作过程中应尽量使心灵处于虚空状态,保持极度宁静。并借用老子的动静观点,强调了万物间的运动与变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认为“万物并作”即是动静转换下“道”的运动,文学艺术创作应当遵循自然往复之美,“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强调诗歌艺术创作中,当以虚静作为唤起思想的事前准备,以思动作为构建诗歌文艺逻辑的艺术动能。

而在中国诗歌创作笔法上,中国艺术家在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笔法的运用上较为普遍,由此在生机勃发的艺术意境中透露出生命的韵律,获得含蓄而生动、内敛不外张的审美效果。诚如艾略特所言:“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地运动着。”此之谓洞悉了中国艺术动静之奥妙,明达了刘勰在《神思》篇中强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动静相宜的妙音。明清思想家王夫之亦云:“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极合动,动不舍静。”在王夫之眼中,动与静相互依存,对立统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同时运动绝对,而静止又是相对。因此,在描景状物中静止可以通过运动来验证,运动亦可通过静止来显化,“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化之,方显动之奇崛。“废然无动而静,阴何从生哉!”在诗歌景物描写中,绝对的静止是没有的,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老子艺术动静观的总结不谋而合。

(二)文学艺术与奇正圆合论

“奇”与“正”这对哲学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深受中国古代艺术家青睐。“奇”指反常、创新、参差、变化、怪异,“正”指正规、正常、正统、整齐、均衡,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原道》篇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此自然之道也。”可见,在刘勰眼中,“奇”与“正”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成因素与形成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又有参差、矛盾、變化,这正好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在情节与架构上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显正、奇正相生、正反和谐的美学特性相互契合,于是产生出协调统一、新颖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美。由此可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的“清”与“真”,指的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辞清而志显,天然去雕饰”的文风特色,而《老子》正是《文心雕龙》中强调的“文质附乎性情”的典范。

(三)书画艺术与黑白疏密论

刘勰在《序志》篇中说:“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说明了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主要是为了反对魏晋时期文艺美学创作浮夸雕饰的风气,并与老子守黑知白、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相结合,强调古之作书画者,密者重工笔细描,疏者重抒情达意,故“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老子有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守黑知白意即虚实相生,一幅艺术造诣较高的书画作品向来注重以实代虚、以虚寓实、虚实结合,故而疏密有致,韵味无穷而意境自生焉。是故有言:“字体疏密是黑白论的形体表现,黑白论是虚实论的艺术门徒,虚实论是黑白论的哲学导师。”由此可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的重简重虚,虚中生实,故成画外之画,而“虚实相生”正是道家贵“无”尚“简”思想在绘画上的鲜明体现,充分体现了老庄学说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濡染与浸润。

《文心雕龙》从老子的文质观角度出发,结合其文艺创作地位、影响、美学特点及创作义理对老子的文艺创作价值及理念做出了深刻评析。在刘勰眼中,老子凭借其严谨理性的哲学类比手法,奇妙恍惚的艺术想象力,夸张优美的文学描写以及朴素自然的辩证法思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建构描绘了一张以“道”现物、追求自然的理想蓝图,在划时代地提出一个本体论的“道”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的同时,其达观自在的理性思想中蕴含的丰富艺术哲学也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架构起一道超越现实美的理论桥梁,对中国传统诗、文、书、画在内的传统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作者:高霫倬

第2篇:悟自然之道画山水之魂

天府之国,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雄奇秀险的名山大川,广博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中国画坛异军突起的巴蜀画派及众多名家:张大干、陈子庄、石鲁、赵蕴玉、朱佩君、谢临风、李道熙、张采芹、刘既明、钟道泉、孙竹篱、龙国屏、王永年、岑学恭等大师,可谓灿若星河、光彩耀目。

在当今中国巴蜀画坛,同样活跃着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青年山水画家,王利君便是其中一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王利君天资聪颖,从小热爱绘画艺术,上小学时就开始用铅笔在图画本上描摹《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连环画本。后来从别人那里借到一本《芥子园山水画谱》,如获至宝、每日临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成都当时还没有设美术院校,一批有志致力于国画创作的青年学子,在苦苦的摸索中探寻一一自学国画,成为那个特定时间段的无奈和现状。万幸的是,成都的老一辈书画艺术家们,具有强烈的国画传承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他们自发筹备、组建了“蜀江国画学习班”,其中有吴一峰、赵蕴玉、岑学恭、邵仲节、葛墨安、游铁堂、江苹、伍端、袁志权、张幼矩、罗其鑫、林旭中等名家。

王利君非常庆幸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名学员,自此得到名家指点,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成都书画圈渐渐小有名气。后来又跟巴蜀名家朱常棣、管苠桐,中国彩墨山水画家曾刚等老师系统的学习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观王利君的山水作品,皴法遒劲、笔法豪壮、墨法清雅,画风迥异,他笔下的山石俊秀,林木挺拔、楼阁雄伟、气象万千。从他的一笔一皴、一石一木、一楼一阁,便能感受到他的传统绘画功力之深厚,技法之精湛。尤其在笔法、墨法、设色等方面,他既有传统技法的传承,又具现代美术的创新。

这得益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临摹古画,用他自己的话说:水有源、树有根,画家在画纸上的每一处落笔都应有出处和用意,看似随意实则无一笔多余。他画画的心得是:用最大的毅力坚持临摹古画,用更大的自信走出古画一一师法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

观王利君的山水作品,如酌美酒,要慢慢品味、仔細观赏、用心体会、回味无穷。他的作品笔触婉转、线条飘逸,但画面不失浑茫苍厚,大气磅礴;他的画面设色温润如玉、丰韵如诗,既有古画之意,又具现代气息,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身临其境之感。

创造深远的意境,可谓是王利君山水画作的一大特点。因为一名优秀的画家,除了掌握纯熟的技法,最难能可贵的是创造高深的意境。意境可谓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人与物、画境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创意,用笔墨对自然风光的美好再现,让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意境的美学范畴是中国山水画家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精神境界。笔墨与气韵等所表达的思想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意与象”“情与景”之外体现出了诗意美、空灵美、外象美。

王利君的绘画风格,既有统一性,兼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水墨山水和彩墨山水,细致真实的描绘现代都市风景作品,是王利君近年来创作山水画的又一大突破。他创作的《最美天府绿道锦城生态大公园》主题长卷作品,恢宏的描绘、展现了成都市近年来所提倡的绿色生态园林宜居城市生活画面,他把现代化大都市“美丽成都、幸福家园”描绘的绘声绘色。

他在着墨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的同时,画面更多的是精心勾画出了婆娑树影、茂林修竹、河流婉转、长桥如虹、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城市之外,是阡陌纵横的一派田园,农房屋宇、竹篱茅舍、点缀其间,还有山川湖泊、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处则是山势绵亘、幽岩邃谷、流溪飞泉等自然景象。千里江山,跃然眼前,壮阔无垠。该画作以诗为画,禅意澄明,充分展示出了作者纯熟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国画功底,也展现出了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多姿和天府之国的美丽富饶,描绘出了成都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通过画卷也抒发和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人类理想的宜居环境,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共存关系,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用山水画的形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人们对宜居环境的向往。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宜居环境,也是山水画家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山水画也是中国人情感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尺幅间的视觉意识,是山水画演绎的主轴线。

再观王利君的山水条屏,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颇有古意。画面构图周密、用笔精细、一丝不苟,法度严谨,意境高旷,设色清雅、立意隽永,气韵生动,有如天生丽质不施粉黛的美女。该作品用纯水墨完成,正所谓墨分五色,把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画面构图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主次错落、参差勾连、远近虚实、气象萧疏、烟雨迷蒙。画中主峰突起、群山绵延、飞瀑如练,从悬崖飞泻而下,在山脚下汇聚成流;山道蜿蜒,有三五行人策马桥头;几间竹篱茅舍掩映林……这一切都在他的笔下表现出高山雄伟、空谷苍凉的氛围和意境。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尺幅之间,达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透露出浓郁的秀润之气,意境深远,让人赏心悦目,引人人胜。正所谓“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

在王利君山水作品中,绘画手法、艺术形态、表现内容、审美主体、表达情感等,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艺术美感。这种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恣意抒发,源于他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描绘自然的力量。再加笔墨的锤炼、精微的观察、细腻的体验、深入的剖析,成为他最崇尚的艺术追求。他力求把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并赋予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从他的山水画作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热爱。

王利君的巨幅作品气势恢宏,江山千里。他的丈二、丈六巨幅山水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他笔下的扇面、斗方等小品则清新淡雅,一派小桥流水、烟雨江南景象,深受藏家欢迎,常年订单不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市场也是检验画家的不二法则。雅俗共赏、受大众喜欢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书画家的艺术体现和艺术成就,是作品被广大书画爱好者追捧和收藏,而不是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元的文化元素对现代书画创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书画家只有把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找到一个彰显自身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表达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用全新的绘画语言对传统的山水画进行新的诠释,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使之焕发生机。

作者:昆仑雪

第3篇:对老子自然之道的辩证解读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原则,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与万物都应当服从自然法则。但是万物是对自然之道的自觉服从,而人则是对自然的背离。老子试图以应然符合自然的方式,实现向道的复归,这实质是以人的自然性统摄社会性,颠倒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关系。被后学者曲解为“道术”或“君王南面之术”。表现在发展论上,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与变化,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和周期性,把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的自然性混同于原始的自然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论。因此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需要我们辩证地批判和吸收,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老子;自然;应然;循环论;辨证否定

理解老子之道的关键性概念,也是把握老子整体思想的基础。老子对道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然后通过归纳的方法把自然从经验世界超越出来,赋予以道的概念,成为万物产生的源泉和根本依据。人相对与自然而言,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会产生各种情感、欲望及智慧。这对于自然之道而言,是违反自然的。因此老子要求人类通过节欲、寡欲乃至无欲的方式,来认识道,体会道和把握道,实现生命、社会向道的复归。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老子试图使人类由应然转变为自然,虽然恢复了人的自然本性,但是却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违背了人本质特征。同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老子看到了事物在原始自然与成熟自然的一致性,但是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中的自我否定性,也就忽视了事物自身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因此老子所讲的复归自然,实际上是从自然到自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是没有变化和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环论。因此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我们要辩证批判和吸收,而不应当全面肯定或者全盘否定。

一、自然与四大——老子自然的基本意涵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讲:“道法自然”,学界通行解释为“道以自然为法”,把自然作为道的基本属性,并且把自然与道视为统一层次。王弼注“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1]65道不违自然,实际是道即自然。因为以自然为法的道,纯任自然之性而无所干预,因此道对于万物而言,是“辅万物之自然”(1)64章)。自然从其本源意义上看,就是作为道的基本属性而存在的“如其自身的状态”[2]74。

老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作为万物统一的根据,把自然作为道的根本属性。这一形上之道的根源仍然来自于现实世界,尤其是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由现实层面逐步进入到超越层面。因此老子的自然之道,是通过经验归纳由自然天地上升到统一的自然之道,再由自然之道推广到人类世界的逻辑进路。

老子对现实自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考察天地运行而得出的。天地涵盖了人以外的万物。老子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考察中得出天地的最基本特征:一是“不自生而故能长生”,二是“骤雨不终日”。不自生体现了自然的超越性,骤雨不终日,体现了自然的现实性。因此老子思想中的自然,是无所对待的形上本体与形下自然万物的统一。

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就在于不自生,反而能够长生。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不自生而长生,意思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反而能够长生。其原因在于天地的运行时没有自己的目的和意識,一切都是顺着万物本来的面貌来运行,万物各顺其性而生生不息,同时也使得天地成为长久的存在。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自然无为是天地最基本的特征。天地所表现出来的柔弱不争、公正无私等特征也是天地自然无为的具体表现。

天地柔弱不争,一方面表现为无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对于这两个方面特征,老子是通过对水的观察而揭示出来的。在老子思想中,水是自然界的一种物,但却是与道最为接近的东西。主要表现为:第一,水虽然处下不争却在流动中却生养和滋润了万物,因此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谦下不争而便利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就近似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8章)其次是柔弱。水虽然柔弱,却能够战胜刚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由此老子得出一个结论:“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一切柔弱的事物,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蕴含着无限发展的潜能,能够战胜强大的事物。柔弱代表着生,刚强则代表着将要灭亡。所以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因此天地自然无为的特性,从老子对水的讨论中可以揭示出来。

天地的自然无为还表现出了公正无私的一面。天地本来如此,没有道德观念,也不会有私心,因此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而不会有一己之私意在里面。所以老子把天地比作风箱,把万物比作刍狗,天地没有仁德,也无所偏私,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

天地不自生而长生体现了自然的超越性,但是自然又有现实性的一面。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23章)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涵盖万物的天地,而是具体的自然界。涵盖万物的天地,是由于自然无为而生养万物,使自己也得以长久,是天道无为。但是自然界的万物,则是有生有灭的。这体现了老子对天地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理解和把握。正是由于自然界具体事物的自然生灭才造就了天地的生生不息,从而由有限的自然进入到无限的自然。

因此,老子的自然,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的自然界,包含了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现象,属于现实层面;另一方面则是从天地万物运行过程中得出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了公正无私、柔弱不争等基本特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老子把自然这一特性所包含的种种内容称之为“道”,作为天地万物都应当遵循的根本法则。

道在老子思想中具有多重含义,作为本体意义上的道,是指道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章)作为宇宙生成意义上的道,是指道产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作为规律意义上的道,则是指万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上述三种含义从根本性而言,都与自然性有关系。从自然的角度看,一是万物的生成正是因任自然的结果,构成了宇宙生成之道;二是自然所表现出的无为、柔弱不争和公正无私的特征正是实现和成就万物的根据,构成了宇宙本体之道;三是自然界的往复运动过程正是道的规律。正是在这种层面上,老子把天、地、人、道列为四大,而把自然作为最高准则:“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二、天地之自然与人之自然——本然与应然之间的对立

道不仅超越于万物,而且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这种超越而内在的特征,是通过德来实现的。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万物由于德的作用而分有了道的种种属性,也就具备了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的品质。水是具有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特性的典型,除了水之外,老子还以山谷、树木等来证明其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的特性。二是具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运动。一切事物都来自于道,最终要复归于道。对于具体事物而言,一切事物来自于自然,最终要复归于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而事物最终的发展方向都是要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有与无、生与死、善与恶、柔弱与刚强、公与私等。

人首先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因此人应当与天地万物相一致,应当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但是人又与天地万物不同,人有目的有意识有能动性。人不是消极顺应和服从自然,而是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因此马克思在指出人与动物不同的时候,以蜜蜂造蜂房为例,来说明人说具有的能动性。他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208

老子看到了人身上所包含的双重属性,是自然与应然的统一。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的人,是肉体生命的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76章)与天地万物一样,都要服从自然的法则。柔弱代表了生命的潜力,僵硬代表死亡的降临,任何人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人有目的、有意识、有智慧,会产生与自然不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也就会产生种种机巧和欲望。这在老子看来,是非自然的,属于人的应然状态。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应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由应然状态向自然状态转化,从而复归于道。要实现这一转化,在认识上,通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的方式,达到对道的认识和体悟。在个人修养上,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44章),节制自己的欲望,使生命符合自然的要求。在社会关系上,做到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通过不争之德,从而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目的。

老子思想中的自然,是“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的自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盲从,顺自然而行。因此老子强调自然无为,而人也应当摒弃有为,通过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从而实现人与道的统一,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被众多研究者所肯定的,如徐复观说:“道家的宇宙论,实即道家的人性论。因为他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安放在宇宙根源的处所,而要求与其一致。”[4]288朱晓鹏认为老子思想的逻辑理路是“借自然以明人事、发天道以建人文”[5]242。但是老子试图限制人的欲望、人的目的和意识,从而否定人在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以实现对道的复归。这不仅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行的。

人是自然本能与情感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人一方面是自然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6]167与其他生物一样,人有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需要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不断得到满足:“人们……正如人和动物一样,他们首先要解决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7]405但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性的形成,如人的阶级性、实践性、能动性、道德性以及精神属性等,是各种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60

既然人是现实的存在物,对于人本能的生理欲望,是不能消除掉的,只能通过理性引导的方式使之合乎人的需要。而对于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及理性等,只能是引导与发展,而不可能抑制或者消除。一旦消除了人的思想或者精神,人的生命就变成纯自然的生命,也就是纯任自然的生命了。这就背离了人的本质。张岱年先生看到了老子思想中自然与非自然之间的矛盾。他说:“无为的思想,是包含一种矛盾的。人的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实都是自然而然。有为本是人类生活自然之趋势。故而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以返于原始的自然,实乃违反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所以人为是自然,而去人为以返于自然,却正是反自然。欲返于过去之自然状态,正是不自然。”[9]303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就在于老子把自然之道作为世界统一性的根据,在以道统合万物过程中,由于人的存在而产生了与自然之道的背离。因此老子试图使人类行为符合自然的方式来迎合统一性的道,但是却忽视了人本身的目的性、意识性。究其本质,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把人放到自然属性之中。因此在具体实践上,老子虽然强调人要复归自然,但是却无法脱离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如不争之争,以不争的方式达到无不争的目的;无私之私,以过无私的方式成就私的目的。这都表明了老子强调人效法自然的不彻底性,在表面的无意识、无目的性下渗透了自己的目的和意识,这也正是老子之后的一些思想家把老子之道解释为“道术”或“君人南面之术”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自然和应然之间,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和应用,使二者保持一种必要的统一和张力,避免以自然来统摄应然,而是应当做到合自然与合目的的统一。

三、原始自然与成熟自然——循环论与辨证否定观的对立

老子思想中的自然,包含了原始自然与成熟自然。也就是事物在早期阶段的自然状态和成熟阶段的所呈现出的自然性特征。这两种自然,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老子看到了事物在早期阶段和成熟阶段某些特征的一致性,但是过程性上,事物的发展却成了一个由起点回到起点的自然过程,造成了循环论与辩证否定观的对立。

老子肯定世界存在的现实性,把万物都看做是自然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相互依存。在老子二章中,提到了五种依存形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包含了自然界的五种对立统一形式。第二,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不仅相互依存,而且还处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如福与祸不仅处于一种对立统一当中,而且相互之间处于一种转化过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公与私:“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7章)。第三,反者道之动。从事物发展的过程上来看,事物的发展都要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有与无、生与死、柔弱与刚强等。其根本原因在于道作为最高的实体,是万物生成的根据,因此万物都要遵道而行,发展到最后,复归于道。而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万物来自于自然,最终复归于自然。

自然界与道是相一致的,人类与道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仍然体现在人的精神、行为及社会发展等各个层面。因此在人类世界,老子试图以自然的方式使人类达到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与道的一致。老子崇尚婴儿状态,因为婴儿虽然弱小,但是却是生命力最为旺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5章)婴儿状态是与道体相一致的状态。因此老子要求人类要像婴儿一样,时刻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些阻碍人们质朴之性的机巧就不会产生了:“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章)因此对于社会治理而言,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才会做到自然淳朴。

反映在社会历史层面,老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因为老子崇尚的是自然之道,而仁义礼智则属于人为制定,并且是背离了道之后,人类有了种种的机巧和智慧,也就产生了种种的欲望,才会用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加以节制。因此老子主张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才能恢复人与社会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状态。根据这种思路,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老子试图以原初自然取代成熟自然,使人类无论在知识上、在修养上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上,都回到自然状态,其实质是看到了人类自身及历史发展过程的肯定方面,但是却忽视了人类认识、人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自我否定性,导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论的矛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曲折性、上升性和周期性。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及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规律”[10]484。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周期性和上升性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到灭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内部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外在表现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多次否定。其中第一个阶段代表了事物的产生,第二个阶段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第一阶段的自我异化过程,第三个阶段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成熟,事物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实现自身的成熟。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一个阶段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第三个阶段包含了第一个阶段的内容,并且在形式上表现出一致性,但是在第三个阶段在内容上比第一个阶段更加成熟、丰富。因此恩格斯用麦粒-麦株-麦粒的过程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作为普遍性规律,不仅仅在自然界中起作用,而且还贯穿到人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成长要经过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及老年等不同階段,在老年阶段会有某些童年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比童年更加成熟和深刻。表现在人类社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就是人类的童年阶段,经过不断自我异化最后实现人类社会的成熟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阶段,也会表现出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如所有制、分配方式等,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程度上更加高级。因此马克思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11]25老子一方面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强调任何事物都要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并且看到了事物发展最后阶段与初始阶段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但是却把转化看做是消极的、违背自然的。如人类思维领域,老子试图以消解知识来达到对道的认识;在社会领域,把人类文明的出现看做是对自然的违背。所以老子向往的社会,就是一个无知无欲、自然无为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这恰恰是一种退步,是违反辩证法的结果。究其根源,就在于老子虽然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与高级阶段中的一致性,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看到了过程,却否定了过程,看到了异化,却试图以否定异化的方式来消除异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循环论和倒退论之中。因此,当代一些学者把老子的发展思想看做是“完全可以从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来理解这些表述。”[12]17是对老子思想的片面肯定。

四、结语

老子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老子毕竟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中,礼仪文明制度刚刚建立的时代,其思想不可避免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老子试图以道法自然的形式统一人与自然时,便出现了自然法则的绝对化和人的自觉性之间的矛盾,事物发展中原始自然与成熟自然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因此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我们要在辩证批判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和借鉴。

一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是我们在改造世界中的基本原则。规律性是客观性原则,也就是与自然性相一致的原则;目的性是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和意志,是价值性原则。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在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是在发展问题上,要正确看待发展与异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产生开始,经过不断的自我异化,最后实现自身的成熟。老子注重事物原始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一致性特征,却以事物发展的原始阶段来否定成熟阶段的丰富性,从而取消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所谓复归于道,实际上是复归原始之自然。因此我们辩证吸收老子自然思想,就要一方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也就是在原始阶段与成熟阶段的某种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上升性和周期性。如共产主义从社会形态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关系上,在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及社会地位当具有一致性,但是生产力水平在内涵和程度上,表现得更加发达和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時,需要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异化,通过不断地发展逐步消除各种异化现象,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

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3]具体到老子思想研究问题上,要使老子思想能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应当一方面在同情地了解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和客观批判,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子思想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文化内容,如道法自然与生态保护,无欲思想中的廉政价值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其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注释:

(1)本文所引老子《道德经》内容皆出自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下文索引只标注章节。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赵妙法.老子辩证法再认识与再评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0(4):14-18.

[13]习近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责任编辑:卢红学]

作者:王永灿

第4篇:自然之道读后感读后感之道

最近,我们学习了《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砍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砍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破坏,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然界真是奥秘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第5篇:《自然之道》读后感

第 1 页 共 1 页《自然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

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着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砸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砸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砸破,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

20 x 20 = 400

第 2 页 共 2 页 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蚊子被消灭后,蜘蛛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妙无穷啊!它是有一

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世界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保护环境和动物!

20 x 20 = 400

第6篇:自然之道优秀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经过这样的教训,我们知道了: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如果我是文章中的那个向导,我就会对他们说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会让那么多幼龟受到伤害了!其实,大自然就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人类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大自然的“身体”里,有许多像“自然之道”这样的字眼,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第7篇: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

上学期,我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文中“我们”保护海龟的言行,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然界一切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七个同伴跟着向导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黄昏时,“我们”发现了一只大龟巢,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一只朝鹰飞过来啄幼龟的头,“我们”求向导救救幼龟,向导及不情愿的把幼龟送往大海,却给幼龟群带来灭顶之灾。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引来了数十只肉鸟吃得饱饱的。“我们”低着头,从沙滩上慢慢地走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分,想到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也想到时我以前做过的一件蠢事。

小时候,我在一片花海中找到了一朵异常美丽的花邮寄费香气迷人,就像喷了香水似的。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朵一样的,只是还没开花。就在我沉醉地欣赏的时候,突然看见有好几只蜜蜂,我想:“蜜蜂的刺这么尖,可不能主它把花苞扎伤了。”我便立即把蜜蜂赶走。过了几天,我又来看花,还想着花没了蜜蜂的打扰,应该更漂亮了。可结果却令我大惊失色,那个花苞不但没的开花,反而还枯萎了。我这才想起,花朵要靠蜜蜂授粉才能生长,我一开始不应该破坏它的生长规律。

通过《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要遵行然之道,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越来越糟。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2

这几一天,我读了美国M。伯罗蒙尔写的《自然之道》。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旅行同伴、向导一起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看幼龟而害了一大群幼龟使它们成了食肉鸟美餐的事情。它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拔苗助长”也是这个意思。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做过的一件傻事。一天,我在外面逮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蚯蚓放在盒子里玩,我用棍子挑挑这、弄弄那,突然一不小心,把蚯蚓弄成了两段,看着蚯蚓在盒子时痛苦地翻滚着,我吓坏了,伤心得直想哭,可一想,哭有什么用,又不能让蚯蚓再好起来,还是给它做个手术吧。说干就干,我先用清水把它的伤口洗干净,用纸再擦干,然后涂上胶水,把它的伤口粘好,再用透明胶布把两端段粘好,还怕不结实,就又粘上了一层防水胶布,心想,这下,蚯蚓的伤该好了吧,可是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我一看,发现蚯蚓一动不动地在盒子里,我赶紧拿出来一年,身体硬硬的,死了!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我伤心极了,眼泪都掉了下来,我把一切都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蚯蚓断了,还会活,可是一把它们粘起来,复活的路被堵上了,还怎么活呀?”听了妈妈的话,我顿时呆住了;……

这件事也是告诫我们,人类做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就会好心办成坏事。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3

最近,我们学完《自然之道》,我才明白:大自然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为的破坏这些规律就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自然之道》讲了“我”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岛,看太平洋绿龟离巢进入大海。“我们”找到一个龟巢,发现一只龟率先出巢,被嘲鹰盯上了,在向导的保护下,那只幼龟到达了海洋。结果成人是万物之灵群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吃了一大半,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因为那一次。

那天,风和日丽。白云慢悠悠的飘,风轻轻抚摸着花草树木,在这和谐安然的一天,一只雏鸡被我害死了。下午,我来到鸡圈,看见鸡窝里有一个鸡蛋。我走过去一看,咦?这个蛋上方怎么有个小孔呀?突然从孔里钻出一个橘黄橘黄的小小的“角锥体”。把我吓了一跳,我惊魂稍定,便想这东西是什么?蛋里的“角锥体”难不成是什么妖怪的嘴巴,说起嘴巴,鸡也有嘴巴,而且鸡的嘴是尖尖的,对了这就是雏鸡的嘴巴吧!看来我被吓傻了。不过,这雏鸡得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蛋壳敲碎?我来帮帮它,我用手把蛋壳剥开,哈哈!雏鸡出来了。可这雏鸡怎么软绵绵的?不管了,也许刚出生的雏鸡就是这样的。晚上吃饭时外公告诉我们:“在鸡窝旁死了一只雏鸡。”“我帮他从蛋壳里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为什么死了?”他们又好笑又好气的说:“它必须自己从蛋壳里出来,身体才有劲,不然他站都站不起来。我知道了不能违规自然界的规律”

我联系课文和现实,悟出一个道理:自然生物界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则人类应该遵循它们而不是去干涉,不然有时候是出于好心,也会办坏事。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4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首先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太阳东升西落;人的生老病死 ……这些都是最普遍的自然之道。其次,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在大自然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一旦破坏,就会违背自然之道,带来严重的后果。《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讲了游客强烈要求向导把一只打探的幼龟抱进大海,其他的海龟获得了错误信息被食肉鸟吞吃的事。表面看人们有同情心,实际人们违背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很多很多,还比如: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污染水资源,捕杀动物,导致绿色植被越来越少,土地松散,沙尘暴肆虐,这样人类也跟着受罪。土地松散,江河边没有树木,沙土流进江河,河床漫漫抬高,就会发生洪涝灾害。人们把污水,垃圾投入了江河湖海,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干净的水资源,大海里的生物可糟了殃。人们捕杀飞禽,虫子没有了“眼中钉肉中刺”的天敌,更加猖狂,陆地上本来就少的绿洲沙漠化。

地震、海啸、沙尘暴、龙卷风,这一个一个的自然灾害都逼向了人们,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所以人们切记,不能破坏自然之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5

前不久,我学习了《自然之道》这一篇文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去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时,从潮鹰嘴中救下一只幼龟,把幼龟送入了大海,让其他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纷纷出动,让许多幼龟受到了伤害,成为了食肉鸟的食物。这一件事。

读后,我知道了,向导来过这里,知道自然之道,从“极不情愿”,“若无其事”和“叼就叼去吧,自然知道就是这样。”……词和句中,就可以看出,向导虽然知道自然之道,但是不够坚定,最后还是去救 了幼龟 。

文中,有句话说:“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说的真对。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事,好心也会办坏事。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养花的一件事。

前不久,爸爸给我带回来了一盆菊花。看着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我高兴极了!天天都细心照料。

早上和晚上各浇一次水,天暖时,把它拿出去晒太阳,天凉时,又拿回屋子。但是,一次,我们出去旅游时,忘了把它拿回来,正巧,那几天十分冷,当我们回来时,花已经枯萎了。

现在,我知道了,就是因为我对花照顾的太好,让它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没有人照顾,它它就枯萎了。

我好心却办了坏事。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6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我”和“我”的同伴为了挽救一只海龟,致使众多海龟收到伤害的事。

好心也能办坏事。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他们都是出自好心,可是由于缺乏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事与愿违的后果。

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我四岁那年,妈妈给我买了几条金鱼。到了半夜,我起来解手,看着可爱的小金鱼,我想:它们饿不饿?冷不冷?我自问自答:“它们现在一定又饿又冷。”于是,我把鱼缸里的凉水换成了热水,又往里面倒了许多我爱吃的爆米花,巧克力,饼干……干完以后,我满意的回屋睡觉了。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看我的小金鱼。妈妈走过来,问我在干什么,我轻轻地对她说:“小声点!看,小金鱼在翻着肚皮睡大觉呢,别吵醒了它们!”妈妈听了哭笑不得:“这哪是睡觉啊,是死了!”“死了?”我一下子呆住了,然后哭了起来。

这些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恶果。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7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我们了许多启示,告诉我们不要肆意砍伐树木,会导致发大水、山洪;不要无耻的浪费水资源,会导致到处严重缺水,也不要肆意的捕杀动物,会导致很多生物灭绝,破坏生物链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自然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破坏。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巴岛观察太平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是,由于我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帮助了一只幼龟的“侦察兵”从嘲鹰口中脱生,而导致了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群结队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却成了海鸟们的口中美餐,尽管“我们”尽力解救,可还是无济于事……

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也明白了“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是啊,在自然生活中,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可能有时连人类都不曾发现,发现了,又急求帮助,而其实,有时不帮助才是对自然和动物们最好的帮助,因为,自然之道是不可破坏的。而当人们有时自己轻率逞能,妄下结论时,后果却是不堪设想的,那些幼龟就是被人们的自作聪明给害的,就好比一只正在茧里挣扎的蛹,你急于帮忙让他挣脱出来,却没想到给他更多的却是伤害,他再也不能变成一只

美丽的蝴蝶了。你自己可能都没想到吧,由于缺乏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人类总是处于好奇心或者无知干出傻事,导致了事与愿违的后果,我们也从中明白了,做事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大自然固有的平衡。倘若仅从人类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规律,最终,即使出于好心,也只会办坏事。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8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着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砸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砸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砸破,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蚊子被消灭后,蜘蛛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妙无穷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9

“自然,是一种不可以违背的强大力量。每个人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妈妈常常这样教导我,当时一直没有明白,而读了《自然之道》后,我茅塞顿开。

课文讲的是“我们”冒失地从嘲鸫口中救下幼龟的侦察兵,从而导致巢而出的幼龟大半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的故事。

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不可更改。然而渺小的人类中,竟有那么多人曾经或现在正在重蹈“我们”一行人的覆辙,干着一件又一件更加愚不可及的蠢事,违背着自然之道,人类的狂妄自大显露无遗。

最近,巴西政府正在对美丽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开恳,地球之肺不幸遇难。

黄河数千万年前来的自然条件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比。下游一带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十分适宜居住。而近20xx年来却凶猛暴烈,决口1500次,改道26次。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所以森林毁灭,草原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大量减产。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自然在不断地惩罚我们,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我行我素,似乎想气气这位无私的母亲。

我们祖国的少年儿童,应当遵守自然规律,不冒昧地抢夺。

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资源——我们要珍惜。

我们的树木给予我们绿色的环境——我们要呵护。

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要保持它的洁净。

自然之道,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0

“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途中,一只太平洋绿龟遭到了食肉鸟袭击,在我和同伴焦急地呼喊下,向导只好将这只太平洋绿龟放进了大海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举动竟然给其他的太平洋绿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是《自然之道》里的事件。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规则,否则一些野生动物,甚至是人类本身将会无法生存下去。

在某国的一个小村庄附近的大山上,生活着一些郊狼以及猴子,然后村庄里的名村民们则是大量的种植玉米,一开始郊狼以猴子为食,猴子的数量得到了控制,山上的一些也野蔬果,足以让它们顿顿都吃得很饱,所以从来没有发生过猴子偷吃玉米的事件。村民们一个个都生活得十分和谐。

但是,渐渐地,渐渐地,不知道什么原因破坏了这和谐的场面,山上的郊狼居然下山来残害民村民,于是,村民就把山上的郊狼杀光了。郊狼死光了,猴子得到了大量繁殖,山上的食物变得不够吃了,他们只好下山来吃村民种植的玉米。村民们的食物越来越少,最后一个个都背井离乡……最终这个热闹的村庄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土地……

可见,生态失衡的后果,是有多么的严重啊!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1

在这个星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自然之道》。主要讲的是一群人去沙滩看小海龟。到了那里,他们发现有一只海龟 从龟巢里 伸出头来,一只食肉鸟飞过 去 想把他吃掉。小海龟一直在挣扎, 大家 都让向导去救小海龟。向导在无奈之下把小海龟抱出来。可是过了一会儿,一群小海龟倾巢而出。原来那只小海龟是“侦察兵”,一有危险,他就会回到巢中。而将小海龟抱出就让巢里的海龟收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没有危险,就会全部出来。结果一堆食肉鸟飞过来,啄食 了成群的 小海龟。

看到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几件性质相同的事件。在美国的一个镇上,那里的公民为了保护鹿,把狼全部杀了。结果,狼死了,鹿大量的繁殖,把那里的植物全吃光了,植物吃光了,鹿就再也没有食物,只能饿死了。

还有我国古代的《拔苗助长》,这里讲述了一个农夫想了一个自以为 是的 好办法。就是 每天 把苗全部拔高一点。地里的苗全部 被 拔高了,结果 过了几天 ,地里的苗全部都死 掉 了。

这几个故事都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有的人总是自作聪明 违反自然规律, 但他们不明白 是大自然养育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养育了大自然。当我们把 其他 动物全部杀光,全部的植物搞成转基因,世界上的一切都 是 工业化,如果真到那时候,人类就完了。因为我们过度的毁灭大自然,大自然同样也会给我们相应的惩罚。 到那时,一定是人类灭绝了,但是地球还在,又过了千万年一种新的高智商动物会在地球上出现,也许它们会对人类的灭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就像我们想不明白恐龙是怎么灭绝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2

自从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自然之道》主要讲了:“我”和同伴为了挽救一只海龟,使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的事情,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曾想,当时如果换作是我,我可能会犯和作者相似的错误,不,甚至更严重,当我看到一只幼龟探出头时,我会欢天喜地地跑上去抱住它,无论什么也阻止不了我放开它,更何况是一群幼龟鱼贯而出呢?

老师曾经在上这篇课文时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国家经常有狼出没来吃梅花鹿。本地的梅花鹿都非常漂亮,因此这个国家定了一个“灭狼计划”,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将所有的狼毁灭,而梅花鹿开始大量繁殖,所有的草地上都能见到梅花鹿的身影,因为梅花鹿太多,所以这些青草根本填不饱梅花鹿的肚子,导致大量的梅花鹿死亡,再加上流感病毒,梅花鹿的只数竞一下子从十万只变成了八千只,还因为梅花鹿的天敌——狼被毁灭了,梅花鹿开始变得懒惰、肥胖,没有强壮的身体,跑不起来。这个国家的总统万万没有想到,他精心策划的计划竞然会是这个结果。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按照自然之道办事!

什么是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万物的内在规律。有些人就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想干某些事情,结果与想象中的相反,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

有些人想把事情干好,可这其实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3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自然之道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如果改变了,对一切生物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它是怎样的就应该怎样。

《自然之道》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去了大海。他们刚上岛就发现了一个大龟巢,刚好有一只幼龟怕出来了,一只食肉鸟发现了它,准备吃它时,七个同伴中的一个把那只幼龟救了出来,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洞里其它的幼龟一只接一只地从巢穴里爬出来,他们才明白,原来那只幼龟是“情报员”,它只是为了引开敌人,而保护其它的兄弟姐妹们好离巢奔向大海。现在这么多幼龟一起出来引来了一大堆食肉鸟,虽然人类把帽子摘下来,将幼龟放进帽子里,可还是牺牲了几只幼龟。向导悲叹地说:“要不是我们改变了自然之道,那么也不会伤害更多的生命。”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改变了自然之道。就拿那些果农做例子吧,本来水果要自己慢慢生长,成熟,可是那些果农们为了早日赚到钱,就给果树上喷生长剂、催长剂、增甜剂等,然后人吃了就会吃出病来,慢慢地还会有变异基因的出现,真是太可怕了!

其实我也曾经改变过,我把鸟抓进鸟笼里,夺去它的自由,它每天只能从笼子里仰望天空,看到自己的同伴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当我明白后,我打开了鸟笼放走了它,让它重返蓝天,我很开心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谁也不能改变自然之道,改变了,那么我们人类我们的星球将会很快被毁灭。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4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登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砍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砍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破坏,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秘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希望大家牢记!

这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往往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500字15

有一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它就是我四年级下册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

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同伴们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四月份去哈巴拉哥岛的海边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事情。“我们”不懂自然之道,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成千上百只小幼龟。事后,我们十分后悔不该不听向导的话。

幼龟天生弱小,经不起食肉鸟的攻击。而“我们”却要“加害”于它们。故事中的“我们”真是愚蠢莫及,不知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不知道也就算了,还不听向导的劝告,反而骂向导“没良心”、“不是人”、“不会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小动物”等等等等。这些不说,还逼向导抱起“侦察兵”幼龟,你们不知道这只是幼龟的侦察兵,遇到危险会迅速返回龟巢,可向导知道啊!

表面上只有“我们”错了,可是其实向导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小错误。你是大人,“我们”是小孩,你应该抵抗的住吧!而且你也可以反驳他们,你是生物学家的向导啊!

高级动物——人类,虽然只做错了一件事,可你们知道这对幼龟的伤害可多大吗?它们本来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大海的,可遭受了食肉鸟的突然来袭,这叫它们受得了吗?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幼龟成功地进入大海,可除了侦察兵以外,它们每天都提心吊胆,过着不是正常幼龟过的生活。

上下五千年,有一本一直流传着的书,有一个连幼儿园的小豆豆都知道的经典故事——《拔苗助长》。他也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可这比起来,还是“我们”的过失大一点儿。

或许,这样的思想还会造成甚至我们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啊!善良啊!而去违反自然规律哦!

第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自然之道》读后感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M·伯罗蒙塞尔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行,因为这里有许多太平洋绿色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同时实地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

他们上岛后,天色已晚,他们忽然发现了一只大龟巢,有一只幼龟正在巢口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此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啄向幼龟的头,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M·伯罗蒙赛尔和同伴们看着眼前的一幕,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见惯不惊,仍旧若无其事,在他们不能见死不救的请求下,向导抱起幼龟,把它送进了大海。可就在此时,令人极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使他们知道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他们赶紧抓起几只幼龟奔向大海当做一种补救,尽管如此,但那几十只嘲鹰、海鸥、鲣鸟已经吃得饱饱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悟是: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们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后果是很严重的。

有一次,我的妈妈从外面弄回来一盆很好看的芦荟,把它放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当时,我并不知道芦荟怎么养护,我隔三差五给它浇一次水,差点儿把它淹死,原来芦荟是耐旱的植物,不能浇过多的水,幸亏它还扛得住。后来,到了冬天,我以为它也一定很冷,于是便接了一盆热水倒在了那盆芦荟的身上,看着被我浇过的芦荟,我还满意地笑了。谁知过了两天后再看它时,我发现它竟然死掉了!我伤心地问妈妈芦荟是怎么死的,妈妈也在纳闷,于是盘问我又给芦荟浇了什么水,等我把我的杰作告诉了妈妈时,妈妈才算明白过来,原来是我把芦荟用热水给浇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可见,人类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让这些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心中警钟长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9篇:自然之道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A案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

三、

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

三、

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③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4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③默读

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一课时

●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①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②悬疑读文: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自主识字。

a.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b.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c.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读课文。

a.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b.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①自主探读: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②心声吐露:

a.与同桌相互交流;

b.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①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a.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b.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c.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a.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b.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③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a.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①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②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上一篇:总务处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生态土鸡养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