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国古典音乐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与辉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每况愈下,普及传统音乐教育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研究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明白其必要性,以及分析清楚它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出合适、有效的举措,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普及和传承。

第一篇:中国古典音乐论文

论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音乐能给人们更多美的体验,给人们带来更多心灵上的启迪。音乐是时代精神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是不同时代所流行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音乐形式是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由于人们接受程度不高,尚在小范围内流行。但古典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们带来更多艺术的享受。笔者结合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对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前景提出一些浅见,以为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古典音乐;当代中国;发展前景

古典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能有效营造更加安静和谐的艺术氛围,为人们带来安详沉静的心灵体验。当前,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不太理想,欣赏主体范围相对较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音乐厅,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但必须强调的是,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古典音乐相对专业,普通群众深入了解不够,艺术欣赏水平不够,这也影响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古典音乐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群众,才能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音乐,扩大古典音乐的受众范围,进而推动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状

音乐的发展必须要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较低,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属于较为冷门的音乐形式。当前,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蕴含西方文化的古典音乐,了解尤其不够深入。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文化底蕴本就不同,且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普通群众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欣赏古典音乐,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是纯粹喜爱。对于我国市面上古典音乐的一些音像制品,由于价格较高,普通群众往往望而却步,使古典音乐不能很好地走进群众。同时,古典音乐自身由于韵律不容易上口,情感表达不那么直接,无法像流行音乐那样给人们直观的体验,这些都限制了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近些年,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青年群体,他们接受能力较强,对西方艺术有一定的认同,加快了古典音乐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管弦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另外,一些国际级的古典音乐大师到中国开展音乐会,他们将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创新了古典音乐的形式,让更多中国群众开始接受、了解、学习古典音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典音乐必然能在我国打开更好的发展局面。

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

说到古典音乐就不可回避的要谈到与之相对的流行音乐,在人们的认知中,这二者是对立的。但从艺术本身来说,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艺术形式,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并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可知,古典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有的,在创作上,古典音乐结构要求严谨,手法要求规整,发展要连贯,在演唱过程中,表达要理性严谨,感性要与理性高度统一。另外,古典音乐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也经过多次洗礼,之所以能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当然,流行音乐自身也有明显的优势,就我國对流行音乐的界定来看,主要是当代流行的通俗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多与生活有关系。与古典音乐相比,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内容较为现代,情感表达直接,旋律容易上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受访群众都是从喜爱流行音乐,进而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好的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在感受到魅力之后,就会去追求更深刻、更美好的音乐。

三、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第一,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扩大受众。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发情感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音乐无疑是沟通世界的重要手段。音乐在本质上与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对美的认知,古典音乐就有这样的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群众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接受程度有限,为了加快古典音乐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推广古典音乐。首先,从政府层面应该做好推广部署,借助融媒体介绍古典音乐相关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古典音乐;其次,教育部门要做好音乐赏析等课程安排,从小学艺术教育开始,融入古典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德国青少年教育计划等成功案例;最后,要确保古典音乐深入人心,不能光在形式上加大推广力度,重要的还是要从作品创新、管理规范等多个环节,做好推广部署。

第二,创新古典音乐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近群众。上文分析到,古典音乐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古典音乐专业性强,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之感,人们总感觉欣赏古典音乐,都是西服领带的专业人士,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古典音乐推广受阻。从推广角度来说,如果一种事物一味尊重传统、不随时代发展,改变形式,只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可以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让人们感受古典音乐不那么“高冷”。其实古典音乐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多次的完善和发展,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马克西姆创造性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了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作品。在中国,可以考虑将古典音乐与喜剧元素相结合,打破人们对古典音乐“高冷”的认知,让人们感到古典音乐很亲近,很有趣。近些年,古典音乐开始与舞蹈等多种艺术相融合,让更多人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古典音乐,人们理解起来不更容易,同时,也有将古典音乐与动漫等艺术相结合的,这些都推动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借助互联网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2020年,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超过10亿人次,在这个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发展古典音乐,将是强有力的平台和抓手。将古典音乐的发展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古典音乐。当前,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这种新模式,如新浪网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为广大网名打开了古典音乐欣赏的大门。从互联网发展战略高度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看似高端,实则是将古典音乐推向群众,给普通群众带来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一些不了解古典音乐人,开始走进古典音乐,受众范围开始不断延伸。另外,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网络交往的手段,也可以借助微信等,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比如设置古典音乐专业模块,真正让古典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作为经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古典音乐决不能失去其应有的艺术魅力,更不能让它在当代中国失去发展动力。古典音乐虽然正规、严谨,但它正与时代相融合,散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始终面向全体群众,无论高低贵贱,不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古典音乐都能起到抚慰人心、净化人心的作用。因此,只要人们肯接受、肯尝试,就能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进而成为它的忠实听众。

参考文献:

[1]贾晓伟.音乐十二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阿申.古典音乐一本通[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张文静

第二篇: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本原思想

摘 要:哲学的最高问题是追溯世界本原的问题,音乐与哲学有着共同的本质。学界关于中、西方音乐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关系已有较多的探讨,但是还很少涉及到“本原”哲学范畴与音乐关系的话题。本文论及中国古典音乐的哲学本原思想,主要内容:一是音乐反映原始人类的宇宙自然观;二是音乐与人体的自然节律相对应,三是“乐教”体现人与天地和乐的自然精神,四是音乐担负神道与政教合一的政治职能。

关键词: 古典音乐 自然本体 哲学本原

一、音乐的起源及神秘属性

“本原”是中国古代哲学自有的命题,它的源头早在先秦诸子哲学之前就已经孕育成熟,以“宇宙创生论”为其核心观念。《庄子·天下》篇讲述老聃、关尹的学说,认为他们都“以本为精,以物为粗。”这里的“物”是存在的客体,“本”是万物的根源。《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本根”是无形无状的存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基础。音乐蕴涵着哲学本原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乐论特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支配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不是商周以后的理性哲学,而是更为原始的本原哲学,以及由此形成的巫术文化。《山海经·大荒西经》:“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后开即夏启,传说他到天帝那里作客,带下来《九歌》和《九辩》的曲子,在广袤的原野上演奏。《山海经·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曰巴。”夏代的君主一般都身兼巫职,夏启当时即担当大祭师的身份。《九歌》和《九辩》属于巫乐,是当时巫师祭祀的祝语或颂歌,战国诗人屈原作《九歌》,也仍然是沿用古俗传承下来的巫音。《山海经》的记载虽然显得荒诞不经,但是其中能够让我们确认这样的信息,那就是音乐是神圣的,它是早期人类自然崇拜和古老宇宙论观念的产物。《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这里的“太一”,就是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古人解释“太一”常用到气、阴阳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都是相通的。

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艺术,它的音律能与天地自然相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对音乐的作用,往往并不看重它的审美愉悦性,而把通神致用的功能放在首位。《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楚国攻打郑国,晋平公在率兵救郑的时候对战局深感不安,他的乐师师旷“以琴卜之”,然后对平公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师旷依据《北风》乐声平和,《南风》乐声不扬且多有肃杀之声,以此推断不利于楚军。果然三天后郑国兵士来报,因连日大雨,山洪陡涨,楚军不堪其苦,只好撤兵而去。另有一则故事讲述音乐的神奇功能。《列子·汤问》篇记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来到北方,见其地冰寒不生五谷,于是便吹管律使天气回暖,于是禾苗得以生长。古今评论对这一类传说常常不予认同,认为其不符合科学道理,然而我们若从阴阳律学的角度看待它,其中的哲学意蕴就会显露出来。这种理念看似抽象,处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当中,但是在音乐的表现中则充满着一种原始郁勃的生命意态。我国古代音乐的曲式格调,常常都有“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的和美意境,取天地自然的象征意义。古琴曲中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配天,散音法地,按音如人,象征天、地、人“三才”的和合关系。由于音乐本于自然,因而音乐的至高境界也与自然天道相通,古代乐论涉及的音乐起源和音乐审美等问题,大都体现出辽远博大的宇宙意识,人们对音乐的鉴赏,也以把握这种形而上的思想意旨为最高境界。明代徐上赢《溪山琴况》在总结琴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四琴况”,这种音乐品评与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有些相似,揭示出来的是音乐表现上的各类艺境。“琴况”的这些品目也可以视为音乐的审美范畴,如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等,其中贯穿的美学追求可以用“中正和平”和“清远淡雅”来概括,注重圆和、清雅的韵味。这种风格气韵折射着古老的哲学意识,在历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的审美特征。

二、音乐暗合人的生理节律

音乐的本体不仅在于它的形而上属性,也在于人类生命体的内在规律。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构成音声的物质材料与人的听觉感知以及生理节律都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它暗合生命节律,是自然美的最高体现。在西方美学史上,处于自然哲学阶段的古希腊美学,关注的就是艺术的本原问题,其美学思想注重对事物的外在形式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量关系、数的原则去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认为世界万物最基本元素就是“数”,美的事物就是体现着适当的数量关系,事物本身都必须符合和谐的数的比例。在对待音乐美的认识上,毕达哥拉斯认为物质之间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代表宇宙和谐的原理,也符合人的欣赏规律,所以它能给人带来美感。与西方美学传统不同,在我国古代,声音之道被哲学家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范畴,古人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并把它同人体相对应来谈其养生意义,认为音乐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显现在乐音上的节奏、韵律、调式、速度、音频等特点,都与人体的运行规律相同,就连人的腹内五脏也与“五音”有对应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产生了“五脏相音”学说,认为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每音之下再分五个音,则为五五二十五音,依此与阴阳二十五型人相应。

“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作为宇宙自然的对应物,阴阳消息与人的心理结构会产生全息的感应,这在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描述中就能体现出对此的理解。《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朱襄氏制琴”的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音乐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实践需要,为的是疏导人体阴阳两气失调的现象,这表明古人对阴阳之气有自己的理解。“气”是我国哲学本原论的基始范畴,它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成份,古人认为音乐的产生也是宇宙自然气化的结果。《乐记·乐礼》对此有具体的描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乐记》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是探求文艺本原的问题,把音乐放在阴阳气感的哲学基础上来论列,认为天地阴阳激荡,四时之气相生,音乐踩合自然节律而兴,这种认识对文艺创作的“物感”说极有影响。《文心雕龙·物色》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虽然讲的是景物描写,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是主体“神与物冥”的观审活动,这是“天人合一”的诗性境界,即主体在与客体互感互动的直观活动中倾听自然的回响。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音乐能够深主人心,化感性情,在主体接受过程中,人的情感也在悄然地发生移情和愆化。《乐记·乐本》说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这里的“声”是物音,它只具有物理性而没有情感性,“音”则是按一定规律与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音声运动形态,它构成了一种表意的符号。古典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柔和舒缓,反映在艺术上即综合“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因素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这种音声美感“不仅具有乐律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音乐心理学的意义,无论古今中外,在音乐审美尺度的建立过程中,人们都执意追求音乐的谐和感。”①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优美和谐意境的传达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等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三、“乐治人心”与天地之和

关于音乐的作用,西周的统治者历来重视德治,注重以礼乐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音乐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治心”,即消除人的内在欲望和外在的诱惑,使之归于“礼”,这就把音乐的本原放在人的心性基础之上了。音乐能够为社会的道德教化而经治人心,这是由它的本原基点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功能,反映了音乐的宗旨是“美善相乐”,倡导人与天地和乐的人格美。② 《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里说的是人的自然本性。《郭店书简·性自命出》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代习而后定。”③ 人的天性出于自然,它的归宿则需由天理来引导。《孔子家语·五仪解》称人之圣者,都是“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人的情性需要秉持天道而成,故此,古人注重对人施加乐教。《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用音乐来教化和培养人,这应该是来自远古的遗风,《尧典》说虞舜时代就用乐舞来教习贵族子弟,让他们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这是音乐通于神灵所能达到的功效。古代音乐常以“乐象”来表现天地万物之节,用以比拟人间的“事行之序”,音乐能够体现天地秩序,自然也反映人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异质同构”的关系上,音乐建立起世界图式的表征意义。《国语·周语下》说:“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这里也说到音乐与“数”的关系,但并不是一种空间或数量的比例关系,而是人与天地自然整体对应关系。古代的乐官考量音律,要把天、地、人视为“三统”,将天施、地化、人事之纪视为万物之和的根本,自古传说“十二律吕”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史记·乐书》说到人接听音乐,“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我国的传统音乐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寓意,这实际关涉到音乐本体论的宗旨。《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也。”中国古代乐教具有成人造士的德教作用,音乐的移情作用也就是由乐教实现德教的联系机制。《中庸》提出“喜、怒、哀、乐皆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④所谓“中节”,就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天地之道与人间的礼乐相合才能具备“中和”之美。节奏和秩序是音乐的本体,但它们都源自于人的情感,古人论音乐美首先都强调音乐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艺术都须凭借主体的情感才得以走入它的本体。《乐记·乐象》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记》的音乐美学揭示出音乐所由自生的哲学本原思想,音由心生,乐由声感,音乐与人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最能体现人性之本真,在音乐的形式和音律节奏中,人的自然性情也会随之产生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矫治。

四、“礼乐应天”的社会政治功用

我国先秦的乐论,一般以“乐”代指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在社会的运用中是指礼乐。谈到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为什么还会联系到哲学本原的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具体的途径是把社会现实的存在同天道自然联系到一起,把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政治规范相联系,从派生万物的本根上寻找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由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我国古代哲学十分注重对“本原”、“本根”性概念的阐释,并通过这些哲学概念将社会政治道德观念融注到其中。儒家学派注重“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把天道转化为社会礼仪规范,依此对人们的文艺活动加以约束。《乐记·乐情》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异,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记》的音乐理论为我国古代音乐哲学奠定了基石,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通政”的思想。《乐记》作者认为音乐与自然可以发生感应关系,这是由于音乐的根源在于自然之道。桓谭《新论·琴道》称:“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音乐具有属天的神秘性,古人作乐要配天地之情,通神明之德,这给音乐赋予了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汉末蔡邕《琴操·序》称古琴的规制“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清人周鲁封《五知斋琴谱》说到古琴,对这种思想加以进一步阐发,后世人们在观念上把君权政治内化到音乐的秩序之内,使它获得了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最高地位和品格。

儒家的礼乐是天、地、人三者间相互沟通的纽带,社会政治思想要通过乐教影响人心来加以实现。《礼记·乐记》云:“若夫礼乐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这是雅乐的根本功能,《诗经》中的《周颂》、《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都是这种祭祀音乐的典型代表。《毛诗序》论及音乐的社会作用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和”的观念推及到音乐的所有领域,荀子《乐论》提出“审一以定和”的命题,可视为对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的一种最高概括。荀子音乐教化思想之核心是“化性起伪”,这种思想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然而荀子主张人性恶,其目的是从人性现实中引出实施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其中也非常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总之,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正是由于看到了它“上接天道的形上根源,从而给予音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⑤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音乐的神秘起源和地位,也关系到如何认识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音乐移风易俗、陶冶性情等伦理教化功能。音乐禀于天地精神,它不仅作用于人,且能反作用于自然界。《乐记·乐情》说:“大人举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坼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尔。”把音乐和超自然的宇宙精神相比附,这样的观点是战国“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汉初的“谶纬”学说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人神之际的精神感应,音乐可以通之,音乐不仅有益于社会的德化风教,而且还可以假神灵之力取得定国安邦的政治功效。

注释:

①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②杨蕾.中国古代乐教的德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J].中州学刊,1998(4).

③涂宗流.郭店楚简平议.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④《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⑤蒋晓音.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文化精神[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王少良

第三篇: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与辉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每况愈下,普及传统音乐教育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研究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明白其必要性,以及分析清楚它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出合适、有效的举措,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普及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音乐;中小学课堂;普及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骨笛的出现,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向前推进了好几千年,中国传统音乐从那时起就在世界的舞台上拉开了帷幕。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西方现代音乐渐渐地在我国的音乐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音乐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因此,在文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续写往日的辉煌,就成了我们应该深思的問题。或许,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普及是我们传承、发展、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一、当前国内对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研究现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开始,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一原则,传统音乐就渐渐地在中小学中普及开来。

(一)学术层面的探讨

在“中国知网(CNKI)”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课堂”为主题词检索时发现,相关论文有很多。大多数是在讨论传统音乐进中小学存在的重要性、问题、解决方法。其中,有几篇比较有代表性,于涵《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贺青《浅议民间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何璐《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案例探析》等,这些论文对我们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实践性研究

本土音乐进课堂是各地践行传统音乐在中小学普及工作的第一步或首要选择,如云南民歌、葫芦丝进中小学课堂、福建省的泉州、厦门、莆田等地南音进中小学课堂等,这种形式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实施并取得成功。还有,倡导、改革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各种学术会议也办的有声有色,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品牌“千课万人”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杜亚雄老师到一所小学教传统音乐,虽然目前这种情况仅此一例,但是笔者认为这给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了表率作用,教師观念的转变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传统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上成功实施的关键。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将音乐、美术考试纳入中考”政策也将在秋季学期率先在江苏省实行,这是保证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强有利措施。

总的看来,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已经初具成效,不过,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和不断实践。

二、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的竞争就日益凸显出来,比如韩流、出国旅游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等,这最终都是教育的竞争。要想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存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积淀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智慧,我们只有认同和尊崇自身文化价值,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这样文化才有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中国人才更有底气。音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在许多自然民族中,各种音乐文化意象还承载着其自身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社交礼仪和生活常识等,它们在音乐中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因此,在中小学普及传统音乐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迫切要求。

(二)中小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中提到要具备人文底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教育的优劣往往可以决定人一生的道路与事业的成败,所以,让青少年从一开始就接受到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经典的东西,会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提高其整体的素质,为日后成才奠定基础。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对于孩子的发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习得传统音乐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传承的需要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向来都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被称为活体传承。然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低效率、小规模的口耳相传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大众对于音乐学习的渴求,同样,也会限制中国传统音乐的对外传播。那么,想要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寻找数量更多、面积更广的学习人和传承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群体应该是最合适的了。传统音乐在它们之中普及,就相当于普及到了祖国未来的每一个人身上。9年、每年将近34节音乐课,为传统音乐的推广、普及与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这还不包括部分学生读高中的三年。学生所使用的相应教材,对传统音乐相关资料的保存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虽然国家在对教育体制进行大力改革,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根深蒂固,暂且不提新教育体制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设备的配备要求,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这些都会得到解决。但是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接收知识的方式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得它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或者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只走形式,这依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仅仅是“上面的、表面的”体制改革,并不触及其本质,只是隔靴搔痒。

(二)教材中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缺失

综观各位前辈老师的研究,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教材是传统音乐在课堂上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老师上课没有一定的实施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不符合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也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大多都是以唱为主,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可能所得之形也未必是之根本,这种教学只能是一种试验。还有,在音乐课程有了新标准之后,音乐教科书虽做了改变,在里面加入了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曲目,但是,只涉及到传统音乐的一小部分,无重点、不全面、不系统。所以,标准、适用的教材是传统音乐进课堂最基本的保证和迫切需求。

(三)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非常庞大,对于承担着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传统音乐教学工作的基层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毕业于各大高等师范类院校,但由于高师学校本身的局限性,学生缺少对传统音乐的深度理解和体验,导致学生能力不足,影响其毕业后的教学工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老师的业务水平不足,必然会阻碍传统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普及和传播。再者,一般的中小学校里只有一两个音乐老师,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上课内容,备课数量和质量对于老师也是一个挑战。

(四)未树立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的缺乏。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也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但是反观多年之后的今天,发现传统音乐依旧曲高和寡,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其传承依旧是个大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传统音乐不重视不需要,甚至有偏见,怎么可能去学習、传承它呢。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个循序渐近的过程,老师、学生都要慢慢做出改变。

四、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举措

(一)建立一个长效的传统音乐教育机制

中国传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个功在当代,历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音乐教育不在于传授多少高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的培养与掌握,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音乐素养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个别地区、个别学校、个别师生努力就可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体制来引导、保障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同时,要把传统音乐当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实验,加强老师和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的重视。

(二)編写一套标准化的教材

在中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中,一套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由浅入深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所以,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编写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传统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上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何选编教材内容也是我们的一大难题。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符合音乐课程新标准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用编写语文或数学课本的方式来编写音乐课本,把中国传统音乐最基本的知识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由浅入深的编写,并适当的列举一些相对应的作品,使得每册课本中的知识点有衔接,级级递进,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学习。

(三)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老师开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近年来,虽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逐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老师依旧担任着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老师的传统音乐价值观树立起来了,学生就会受其影响,慢慢改变。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业务能力要强。现在,中小学生的传统音乐知识基础薄弱,日常生活中也缺少传统音乐氛围的熏陶,加上一些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影响,致使他们有时会不愿意去学习传统音乐。这时,就需要音乐老师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和音乐欣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体验感和接受度;二是教师的传统音乐知识要扎实。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需要老师先给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再教唱学生,并进行互动,以此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做到“让所有学生广泛学习,感兴趣的学生重点培养”。

(四)把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中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对传统音乐进行适度宣传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新媒体、明星效应的利用。我们可以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小短片。也可以让一些有号召力的明星拍公益短片来进行宣传。或利用学校的广播系统,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可以分期的介绍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知识;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音乐比赛、请传统音乐人做讲座和教学、带学生深入到演出环境中亲身体验、组建兴趣小组等活动,让传统音乐在学生心目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结语

弘扬传统音乐,任重而道远,转变对它的传统价值观念最重要。因此,只要我们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传统音乐的种子,树立起传统音乐价值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生根、发芽、结果,让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成为世界音乐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柴世敏.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J].音乐时空,2014(23).

[3]张泉.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是文化自觉的根基——以民族音乐进课堂为例[J].艺术教育,2013(04).

[4]夏利爽.对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认识与思考[J].学周刊,2011(28).

[5]崔学荣,王耀华.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6]“价值观”的阐释来自搜狗百科.

[7]张耀.新课改理念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想法[J].大众文艺,2011(05).

作者简介:秦晶晶(1994—),女,汉族,山西长治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作者:秦晶晶

第四篇:高校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论略

[摘 要]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高校要根据时代需要选取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使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

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铸魂、打底色工程,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贯彻落实执行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1]。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要利用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立足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根据时代需要选取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路径,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使命,从而提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当前,我国无论是综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还是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绝大多数还是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标准,以十二平均律为基本,以西方管弦乐团的乐器为正宗,以学习意大利歌剧、芭蕾舞蹈为专业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所应当认为西方音乐是高级的,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守旧落后的[2]。据笔者调查: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如乐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基础理论课程,均以西方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很多高校将钢琴课规定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却没有此地位,即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程类型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也仅限于部分有器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学生如何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重任?

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以“欧洲中心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音乐教育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制和教学体系。当时中国传统音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纳入系统的教学范畴,其结果就是:导致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绝大部分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有限,对中国传统音乐不甚了解甚至是非常陌生。现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有丰富中国传统音乐舞台创作表演经验的老师更是寥寥可数。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3]。很多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把京剧、昆曲、豫剧以及地方花鼓戏等优秀传统剧种引进课堂,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授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唱段,由于教师在传统戏曲知识方面的欠缺,课堂上以西方音乐的模式进行教学,以钢琴伴奏花鼓戏,并自配丰富的西式和声,其效果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音乐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课程,用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标准的发音吐字唱出了民间小调的“四不像”,不同民族民间音乐变成了统一标准化的演唱模式。对此种种现象,笔者深感担忧,戏曲音乐、民族乐器、民间歌舞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如果真正走进高校课堂,谁来教?怎么教?

二、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化的策略

(一)重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201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时谈道:“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国的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只有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才能更加地自信和独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的音乐学院。作为高校领导层以及音乐教育者来说,音乐教育要重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高层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首先,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递或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教育学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做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揚者。其次,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层次,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4]。

(二)构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构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主线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构建出一个以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掌握为基础,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为两翼,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1.拓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

通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高校要拓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如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经典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以及中国书法、传统体育等课程。如: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秦篆汉隶写人生,唐诗宋词筑精神”口号,每年在全校举办语文素养大赛,比赛分“字字珠玑——汉字听写、追本溯源——成语能力、诗海撷英——诗词补充、文思泉涌——即兴作文”四个环节,同时还有书法、绘画和吟唱才能展示环节;我校依托焦作太极区域优势,开设陈氏太极拳课程,每年定期举办师生太极拳大赛等。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采取演出+比赛的形式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2.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两方面进行。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基础乐理,基本是以西方乐理为蓝本,使得学生对我们自己的乐理知识缺乏认识,该课程可加大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比重,如传统记谱法(琴谱、燕乐半字谱)、五声音阶、传统曲牌等知识的讲授;在视唱练耳课程,可增加中国民族元素,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视唱条目,熟练掌握传统音乐的调性感;在音乐欣赏课程,可增加中国戏曲、民族器乐、宫廷音乐等欣赏内容,从历史沿革、艺术风格、音乐特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同時可增设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高校音乐教育在器乐方向学习方面,可加大民族乐器的课程比重,如中国传统的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乐器的发展、乐器的分类以及乐器的演奏方法等知识。合唱方向的学习可尝试演唱《诗经》《论语》等经典篇目,用歌声传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内涵。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

3.培育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特色

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地方,体现优势,培育特色。如:我校地处河南焦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戏曲文化厚重,除豫剧之外,其他剧种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我校音乐学院将地方戏曲文化列入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音乐学院自2009年以来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怀梆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业选修课程朱载堉律学方法数据研究(朱载堉系河南焦作怀庆府河内县人)、覃怀音乐文化概述(河南焦作地区古称“覃怀”)、传统音乐(戏曲)概述等多门地方戏曲课程。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无疑为丰富当地区域的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探索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核心部分就是要立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把传统音乐文化贯穿到音乐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着眼于音乐表演技能的培养。我校音乐学院开设的传统戏曲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在这两门传统戏曲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理念。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教学在舞台上进行,在专业技能学习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让学生“学中演、演中学”,强调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考核+比赛”考核模式,即传统音乐课程的考核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安排专家现场提问和点评环节,手把手、面对面直接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准确、完美、自信地演绎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去切身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

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可以尝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首先,“请进来”: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专家、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全程参与传统音乐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其次,“走出去”:与校外实习实训单位签署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将课堂建立到企业一线,选拔优秀学生到企业上岗实践锻炼。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学习领会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我校音乐学院与河南省怀梆艺术团、河南省豫剧团深层次合作。在保证文化课程、专业课程顺利完成前提下,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剧团学习锻炼,在剧团许可范围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剧团的剧目创作、排练演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扎根于传统音乐土壤,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3.完善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机制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化,其目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高校传统音乐的教学,教学生会唱几段戏曲唱腔、会弹几首民族乐曲、会跳几部传统乐舞,这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一种学习。我们学习了传统音乐不等于就懂了传统文化,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智慧、神韵,只有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是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校音乐学院根据高低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低年级教学评价标准,以掌握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对传统音乐的说、唱、弹、跳技能培养为主;高年级学生,要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传统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做到理性思考并深入研究。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反馈统计表,对毕业生毕业后十年内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我国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首次。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个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参与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石纯,王惠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J].中国高等教育,2017(6).

[2]梁宝华.传统音乐在学校的传承:国际议题和挑战[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3]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2017.08.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汤洁

第五篇: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音乐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1.器乐音乐;2.戏曲音乐;3.说唱音乐;4.民歌;5.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情趣所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教育

在一个民族中,它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的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旁征博引,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性品格。笔者作为高校一名音乐欣赏课的老师通过教学实践,作了长期、深入有效地探索。

近年来,艺术素质课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音乐素质课程更是丰富多样,并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中取得很好的成果。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一直以来都只被专业音乐院校安排为必修内容,普通高校中很少设置该课程。我从中国传统音乐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方面论述了让传统音乐进入艺术素质课堂的必要性,呼吁普通高校开设“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这门课程。

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艺术素质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普通高等学校,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科类,开设艺术素质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年来,各高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根据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现状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对艺术素质教育之作用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开设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具有实际意义和重要作用的。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与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来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民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就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之一是“中和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提炼出了“以和为美”的原则,将其确立为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普遍准则和最高要求。早在《尚书》所记载的远古时代,就有“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思想萌芽。具体到音乐,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名珙,别署青山,生卒年不详)所著的《溪山琴况》中对中国古典艺术——古琴艺术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琴乐之“首重者”,就是“和”。《琴况》开首即写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论者认为,古圣贤制琴作乐的目的,就是陶冶“一身之性情”,进而影响天下人之性情并使之归于“和”。而当今国策之思想精髓便是“和谐”,学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不但能加强自身修养,还能逐渐领会“和谐”的丰富思想内容与厚重底蕴,从而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法》的日益完善,如提出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尤其要求受教育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国传统音乐应该进入高校艺术素质课堂,让广大学生细致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传统文化,更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因此,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可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保障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提供依据,发挥作用,以加速促使国际大联合,打开“世界大同”之门。

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悠远的历史。从《诗经》的西译与研究,到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以及唐诗宋词风靡世界的影响等等,中国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不仅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其深厚精萃的内质,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得以强大的精神之源。因此世界各国在总体上皆肯定我们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并争取进一步认识其精华之所在,以促使自己国家的繁荣进步与强大。这不但有利于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把握住正确方法和尺度。

作者:王宏宇

上一篇:医药化学论文下一篇:仪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