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教案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粤教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粤教版教案

科学论证视角下人教版与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

摘 要:科学论证思维的培养是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文章基于科学论证视角,以《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为例,统计了现行人教版与粤教版物理教材科学论证的呈现频数,进而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为例,细化、对比了两版教材对科学论证结构要素的具体内容呈现。发现两版教材均存在对科学论证体现较少、论证型任务匮乏且单一、论证内容开放性不大的问题。因此,提出科学论证视角下的教材编写建议: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化,论证型案例的示范化,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和科学论证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论证;人教版教材;粤教版教材;牛顿运动定律;教材对比

我国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科学论证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论证教学研究在近二十年内均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我国尚处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教材是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材革新已拉开帷幕,但现有研究中缺乏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相关教材研究。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为例,基于科学论证视角对比我国人教版和粤教版两版高中物理教材,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和论证教学提供参考。

1 科学论证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中的整体体现

我国核心素养指出,科学论证能力包括:“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1]。在国际教育领域最早提出的是Toulmin论证模型,认为论证过程应包括资料、主张、论据、支持、条件限制和反驳六个基本结构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笔者以核心素养与Toulmin论证模型为基础,结合当前物理教育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调整,以主张、证据、推理、支持或反驳四个结构要素为基点,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科学论证的内涵界定和基于教材的可操作性定义[3]。

基于科学论证的内容界定及教材的可操作性定义,将现行人教版和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内容、特色栏目、例题及课后习题,对教材内容呈现的科学论证进行频数统计,如表2所示。

通过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主体部分,相对粤教版教材而言人教版教材体现科学论证的内容较多,而在特色栏目与例题、课后习题部分粤教版教材则呈现更多的科学论证要素。当然,这与粤教版教材编写的特色栏目与课后习题较多的客观事实密切相关。总体而言,两者对科学论证要素的呈现均较少。其次,聚焦到科学论证在各节的分布情况,发现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教材,科学论证更多呈现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部分以及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中。本文选取《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对科学论证的呈现过程进行细致的对比与分析。

2 科学论证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的体现

2.1 主体部分

对于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学史,人教版与粤教版教材均呈现了标准的科学论证模板。起源于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长达两千年的“思想错案”的质疑,因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进而设计理想实验、寻求证据并经过合理推理过程将证据与主张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从而论证了自己的主张,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两版教材在呈现过程中则各有优缺点,人教版教材在构建了力与运动认知冲突之后,呈现了伽利略提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则是摩擦阻力的猜想,进而通过实验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会运动得越远”的现象验证了该猜想,最后过渡到理想实验:“若没有摩擦阻力,球会永远运动下去”。粤教版教材在提出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质疑后,立马呈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环节,继而通过简单的设问进入推理环节,这样的编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思维上的跳跃,从这点来看人教版科学论证的思路相对来说更加严谨[4]。而另一方面,粤教版教材在“资料活页”栏目中又呈现了伽利略设计理想实验的思维来源——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提高了教材再现这段科学论证物理学史的完整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粤教版教材的呈现相对而言更为完整。

两版教材在巩固、强化规律或概念时也体现了科学论证。人教版教材举例了“冰球离开球杆后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直至它再次受到球杆的打击或碰到障碍物才会改变它的运动状态”的体育赛事中的物理现象,巩固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同时论证了牛顿第一定律虽是逻辑思维的合理外推,不能用实验验证,但是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也间接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粤教版教材举例了“汽车启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斜;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学生对于惯性概念的理解。两版教材的例子虽内容侧重点不同,但均是一种通过生活实例支持物理主张的论证行为。

2.2 特色栏目

人教版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粤教版教材的“讨论与交流”栏目均以问题提出与论证的形式引入惯性与质量的关系。人教版教材直接从“改变”的角度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换为“物体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进而直接提问,结合实例分析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而粤教版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更难停下来,推动一辆汽车比推动一辆自行车更加困难”为实例,说明不同物体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论证物体的惯性与其质量有什么关系。从提问方式来看,粤教版教材的提问从学生生活体验的实例出发说明物理原理,充分体现生活与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相比人教版教材辩证性地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从问题开放度的程度来看,人教版教材问题开放性更大,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环境。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可能是惯性与质量有关,或是学生容易误认为的惯性与速度有关,因而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收集证据证实自方观点或反駁对方观点,通过科学论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并解决自我的认知冲突,回归科学的知识认同,从而摈弃错误的前概念。而粤教版教材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而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尚未暴露解决。因此,从问题开放度和科学论证的视角可见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置更胜一筹,优化教材设问可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助力学生辨析物理概念。

2.3 课后习题

人教版与粤教版教材第一节的习题设置均体现了科学论证的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出主张、从题干中搜集有效证据、在证据和主张之间建立逻辑推理关系实现主张的论证过程,侧重于“推理”的结构要素;第三题和第四题均是考查学生收集有效的证据,形成论点进行反驳的论证行为,不同的是第三题侧重“反驳”的结构要素,而第四题侧重“证据”的结构要素。如图2所示,粤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出发,考查学生对论证的“事实证据”与“推理”两个要素的辨别,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人教版的前两道习题类似,侧重于推理和解释,第五题与人教版的第四题类似,侧重“证据”的结构要素。因此,从结构要素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習题对科学论证的渗透更充分,层次更分明。

从论证内容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的习题情境设置更丰富,既有水平运动的情境,又有竖直运动的情境。问题更具论证价值,如第一题的第二小问提出学生容易存在认知困难的问题,第二题融入了社会性问题,第四题明显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的论证能力要求更高。而粤教版教材的论证问题更注重学科知识,题目之间存在重叠交叉性(如第二题、第三题),对学生论证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不明显。

3 科学论证视角下的教材编写建议

3.1 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化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经历疑问、思考、解决、认同、求异的过程,教材论证型话语的引导则必不可少,而现行教材主体内容中对科学论证的体现甚少,只是将知识呈现出来而已,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痕迹不明显。教材编写者应精心设计论证型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例如,为什么你这么认为?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是否能提出其他合理的方案设计并论证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能否举出实例论证或反驳这一规律?创设科学论证的环境,引导学生的科学论证行为[5]。

3.2 论证型案例的示范化

教材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习得知识,而重要的高阶任务是让学生习得能力。教材中科学论证案例能为学生进行科学论证起到示范作用,而现行教材中这样的教学资源几乎没有,教材编写应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一些完整的论证型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论证模板。例如,物理学家对某个规律争辩与论证的物理学史,或者不囿于物理领域的经济学家对某个经济理论的论证过程,生态学家对某个环境保护制度的论证与评估,均可成为科学论证案例的素材来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开展科学论证,既能体现教学资源的育人功能,又能渗透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思想。

3.3 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

两版教材均表现出论证型任务的匮乏和单一化,教材论证型任务的丰富化为展开论证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提供充分的论证材料。论证型任务可以包括:

辨析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或规律。当前教材栏目更多呈现的是应用知识对特定情境问题的解决,而某些问题呈现出争议性不大,只是为了符合当前讲授的知识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没有充分了解。在教材特色栏目中应选择学生有认知困难的问题、较难辨析的概念或规律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证,将学生内隐的“相异构想”的原始认知外显,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展开科学论证过程,以自我冲突的形成或同伴教学的方式实现观念的转变或观点的自洽,形成科学认知,帮助学生修正偏差、重构认知,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监控和论证的能力。例如,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中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就学生认知困难的弹簧间相互作用力的辨析和拔河问题展开了讨论,问题的选项中隐含学生典型的错误理解[6],学生经历论证过程,亲自体验前概念和新理论的认知冲突,这样的问题论证价值更高,真正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障碍。

创新实验设计。现行教材的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提供了现成的装置、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而在实验后鲜有对教材实验的评价论证过程,教材编写论证型任务时可从创新实验设计出发,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以问题导向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创新,通过这个装置还能实现测量什么物理量?除了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以外,还能采用什么装置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一定保证M>>m吗?测量的手段能否更加精密?通过一个个问题实现由原型实验向创新变式的过渡,学生也能通过论证创新实验方案的过程培养科学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开放的定性习题。两版教材的习题多偏定量而少定性,限制了学生对定性问题的论证能力,教材编写应多注重定性问题的论证解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不是抽象为简单的模型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其次,习题的开放性不大也是现行两版教材均出现的问题,习题呈现往往是“非A即B”的问题情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就问题而言的开放性思维,而开放性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构建主张、开展论证活动的可能性。

课外研究型课题。现行教材的论证性问题更多呈现了通过对话来劝说和消除疑问的论证,而未体现解决未知问题的论证,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争议性更大,对学生的论证能力要求更高。例如,国际论证教学中大多选取社会性议题(SSI)的两难情境进行论证,在温室效应背景下增加二氧化碳税的价值[7]、能源的使用与开发、能源的安全性等议题[8],美国流行的《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中每一章章末习题中有一项科技写作的栏目设置,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下转第26页)(上接第22页)包括两个问题:研究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你认为他的三个运动定律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吗?请说明原因[9]。对牛顿第一定律作出评论、分析和批判,你能证明这个定律吗?我国的教材编写应考虑增加类似的课外研究型课题,甚至是当前热点的社会性议题,丰富论证型任务,为学生课外展开科学论证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Toulmin S.E.The use of argument[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3]秦文佩.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占晨达.“牛顿第一定律”概念建构中四重思维逻辑的内涵——兼对六种版本教材教学思路的对比[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5):16-18.

[5]郑颖,张军朋,张玉发.高中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表现——基于Rasch模型的测试评价[J].物理教师,2019,40(1):2-6.

[6]赵凯华,张维善.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7]Nussbaum,E.M.,Sinatra,G.M.,&Owens,M.C. The two faces of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Applicat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J].In M.S.Khine(Ed.),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Theory,practice and research.Dordecht:Sprin-ger,2012.

[8]潘瑶珍. 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美]保罗·齐泽维茨,等.钱振华,沈珊雄,徐在新,译.物理原理与问题(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0.

(栏目编辑 刘 荣)

作者:王丽 张军朋

第2篇:新人教版与新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

摘 要:文章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为例,从栏目设计、学业质量水平覆盖、插图设计及任务设置等方面对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习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新人教版教材有分层次、重基础、“变易”突破概念难点、强调过程和证据的特点,新粤教版教材有问题驱动教学、注重指向和开放性及强调学以致用等特点。

关键词:新教材;习题比较;核心素养

自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来,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满足2017版课标提出的要求,每个高中物理教材编写组都对实验版教材进行了修订[2]。不同版本的教材凝聚着编者的独特思路与不同视角,本文对新人教版与新粤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处理与使用教材。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通常认为教材的习题仅指课后练习,而课改实施后,新教材习题的布局、功能及情境创设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有学者认为“习题是指在课文前、课文中或课文后设置的要求学生回答、回忆、总结、深入思考等各种性质的问题。”[3]本文也采用这一定义,一方面可以避免狭隘地理解习题的功能,另一方面顺应教材编写者将课内外联通融合的思路,完整理解教材的问题体系。本文从习题的栏目设计、学业质量水平覆盖、插图设计、任务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版新教材的特点,供广大同行在教学使用时借鉴和参考。

1 两版教材的介绍

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选择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以下简称新人教版、新粤教版),教材编排对比如表1所示。

从编排看,两版教材的思路大致相同,均以较大篇幅建构核心概念,并沿袭老教材先构建理论体系,再实验验证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的是,新粤教版加了一节《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能守恒》,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2 两版教材的习题比较

2.1 栏目设计

两版教材习题栏目对比如表2所示。

课文中的习题栏目,新人教版只有“思考与讨论”栏目,与新粤教版“讨论与交流”栏目的形式、功能基本一致,意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合作学习。新粤教版中的“观察与思考”栏目主要是对课堂中的简单小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必须要动手实践和细心观察,结合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另外一个栏目“实践与拓展”则要求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或走访调查完成社会实践,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应用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章末的习题栏目,两版教材有较大区别。新人教版的章末“复习与提高”栏目分了A、B两组,A组习题的设问较多,且有层次,多角度,难度小,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总结本章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B组习题设问少,且梯度大,难度相对大,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新粤教版的章末则有“回顾与评价”和“习题”两个栏目,“回顾与评价”栏目主要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自身认知进行提炼、反思和评价;“习题”栏目则囊括了各种形式的题型,侧重复习和综合应用。

2.2 学业质量水平覆盖

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离不开习题的训练和巩固,因此,习题的设计需要考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的覆盖,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两个维度,也是教材习题设计的参考依据。对两版教材习题进行统计,新人教版的习题总量为70道,新粤教版共有86道(为方便统计,每道大题有多少小问则记为多少道题),对每道题所覆盖的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分析、统计,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是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不难发现,两版教材中考查物理觀念的习题均超过半数。在对科学思维的考查上,新人教版超过半数,新粤教版比重稍低,也超过40%,可见两版教材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对科学探究的考查,新粤教版有12道题,新人教版有4道,反映新粤教版在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的探索更为积极。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考查上,两版教材均涉及极少,仍有待挖掘。

图2是从学业质量水平的五个层级进行统计。对比两版教材,共同点是大部分习题层级在水平2,特别是新人教版的比例最重。从覆盖面来看,两版教材均至少覆盖了四个水平层级,新粤教版更是做到了全覆盖,而且习题数量不少。

2.3 插图设计

教材习题中的插图具有引发学生兴趣、解释抽象概念和过程等功能,因此,两版教材都很重视插图的设计。

如图3,对两版教材插图进行统计发现,新人教版共有23幅插图,新粤教版共有37幅插图,习题配图的比例分别为32.8%和43.0%。插图类型丰富多样,按照插图的形态可分为绘制图、照片图、表格图、函数图及漫画等类型,其中绘制图因对特殊场景展示、原理解释、受力和过程示意等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两版教材插图中均占比最大,分别占比约73.9%和67.5%。

如图4,按照插图的教学功能分为原理和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肖像图、实验图、知识和数据图表五种[4]。其中,新人教版中原理和模型示意图占比最高,约为69.5%,新粤教版中比重最大的为生产生活相关图,占比约为43.2%。另外,新人教版中实验图只有1幅,而新粤教版中实验图多达7幅,也反映了新粤教版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

2.4 任务设置

相比旧教材中的习题单纯求计算结果,两版新教材的习题在任务设置上均有明显变化,尤其是设问的关键词丰富多样,意义深远。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3 两版教材的习题特点对比

3.1 新人教版教材习题的特点

(1)习题栏目分工明确,层次梯度清晰

新人教版的习题栏目只有三个,其中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定位是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课后的“练习与应用”栏目是及时巩固和应用知识,章末的“复习与提高”栏目是复习强化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三个栏目各有分工,且情境复杂程度、难度均逐步上升,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感,符合学生认知接受的特点。

(2)学业质量水平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

“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必修教材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核心素养的基础目标。从图1和图2可以看到,新人教版的习题非常注重考查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并且质量水平大部分集中在水平2,非常契合课标要求,彰显了必修教材的基础性和普及性,教材定位非常清晰。

(3)以插图“变易”突破概念的难点

由图4可知,新人教版的习题插图大部分为原理和模型示意图,这些配图对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较难的概念、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模糊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第7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所配的三幅插图,问题情境基本相同,唯独角度不一样,这使学生能聚焦角度这一因素,从而对功的表达式W=Flcosθ中的θ角有更准确的理解。而这种通过插图“变易”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习题还有很多,对学生突破概念理解的难点有很好的帮助。

(4)任务设置注重过程,强调证据意识和质疑精神

传统的习题注重数据计算,唯结果论。而新人教版的许多习题在任务设置上变化明显,多次出现“说出理由”“为什么”“分别讨论”等关键词,说明习题更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除了用公式、方程等数学语言,还要会用文字语言精确描述,说理的过程强调要有证据支持,对问题要从不同角度质疑和思考,这种变化能积极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

3.2 新粤教版教材习题的特点

(1)注重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从表2可知,新粤教版的习题栏目多达6个,形式、功能丰富。每节的“讨论与交流”栏目平均有3个习题,以这些问题驱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如第1节对“功”的定义式,课文并不是直接给出推导过程,而是在80页的“讨论与交流”栏目中让学生先完成习题“如图4-1-3所示,力F的方向与物体位移s的方向之间存在夹角α。参考力的分解示意图,结合功的定义,讨论如何求出力F做的功。”学生通过习题的指引,结合思考和讨论得出功的定义式,紧接着又给出两个“讨论与交流”的习题,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比较功的大小,從而进一步深入、完整地理解概念,而这一过程也无形中促进了物理观念的形成。与课后“练习”和章末“习题”注重思维能力训练不同,新粤教版特有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拓展”及“回顾与评价”3个栏目摒弃了传统习题纸笔作答的局限,问题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调查实践才能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2)强调学以致用,形成实践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4可知,与新人教版不同,新粤教版中生产生活相关图的比重最大,这些插图取材广泛,经典鲜活,具有较好的教育价值。如摩擦缓冲器、风力发电机、深坑打夯机等插图展示了器件的结构原理,能极大地引发学生对工业机械的好奇心与兴趣;又如,水滑梯、闭门器、按压式圆珠笔、冰壶比赛等插图是学生常见甚至亲身体验过的场景,通过分析插图解决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3)任务设置具有指向性和开放性。

如表3所示,新粤教版习题的任务设置出现了“分析论证”“设计方案”“建构物理模型”“谈谈责任”等传统习题中不曾出现过的关键词,注重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且明确指向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使学生能迅速找到解题路径、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封闭的,这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小 结

通过对两版新教材习题的对比,可以发现新人教版的习题设计比较注重基础,延续传统又有所变化,而新粤教版则紧扣新课标精神,在习题设计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在教学中若能利用上述特点,挖掘两版教材习题的优势,合理搭配使用,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廖伯琴.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一)——基于2017版课标对高中物理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1-4.

[3]聂幼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3.

[4]杜爱慧.物理教材插图的分类与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0):73-75.

(栏目编辑 刘 荣)

作者:周浩

第3篇:基于HPS教育的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

摘 要:HPS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高度契合。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文章以“行星的运动”内容为例,对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教材HPS的呈现方式与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备课建议,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HPS;新人教版教材;新粤教版教材;行星的运动;教材对比

1 引 言

HPS是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的简称,这一教育理念是于1980年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1],是国际日益关注的一种教育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与社会等的关系[2]。HPS教育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将HPS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发展历程;通过科学哲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通过科学社会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正确评判科学的社会价值,意识到科学理论的发展受特定社会因素的影响。

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资源[3]。2018年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各个版本的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革新。本文以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章节中的第一节为例,即新人教版教材的《行星的运动》与新粤教版教材的《认识天体运动》(以下简称新人教版、新粤教版),基于HPS教育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备课建议,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HPS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2 两版教材HPS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2.1 正文主体

新人教版《行星的运动》这一节在正文部分首先简单地提出了古代存在“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并且直接得出经过长期斗争“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紧接着对天体是否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提出质疑,进而引出了开普勒的研究,对开普勒三大定律进行了详细的知识讲解。关于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科学史,新人教版教材在正文部分并没有提及,而是在正文结尾的“科学漫步”栏目进行了详细介绍。

新粤教版《认识天体运动》的正文部分则是按照科学史的逻辑线索,先详细介绍了“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过程,再对开普勒定律进行详细介绍。

从两版教材该节的正文主体内容的对比可以发现,新人教版的正文主体中HPS的相关内容呈现较少,而是侧重于开普勒定律的知识讲解。新粤教版则是在正文主体部分贯穿了HPS的相关内容。

2.2 特色欄目

新人教版在“科学漫步”栏目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对行星运动的认识,从托勒密的地心宇宙,到哥白尼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再介绍天才观测家第谷,最后是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渗透了HPS教育。

新粤教版则是在“实践与拓展”栏目提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思考他们的成就对天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让学生自主课后查阅资料,渗透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教育。新粤教版还在正文最后的“资料活页”栏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天象观测、仪器创制和立法编订三个方面的成就,启发学生继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人教版《行星的运动》这一节HPS相关内容绝大部分呈现在“科学漫步”的特色栏目中,正文的渗透较少;而新粤教版《认识天体运动》则是在正文主体部分和特色栏目均呈现了HPS的内容,分布较均衡。虽然两版教材在HPS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展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与革命性,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建立是在反常危机中不断重构,了解科学理论建立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3 两版教材HPS内容的比较研究

为了分析两版教材中HPS内容的具体呈现情况,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如表1所示的教材分析类目表[4-5]。基于HPS的子类目及教材的操作性定义,对《行星的运动》与《认识天体运动》两节进行细致的对比与分析。

3.1 科学史内容的比较分析

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反映[6]。两版教材中科学史的呈现方式虽然有所差别,但科学史内容均比较完整。关于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科学史,其中主要科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的相关贡献,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均有提及;宇宙观理论的发展,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定律的发现,两版教材也均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是,在主要科学家介绍和相关理论的内容分布上有详略差异,总结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1)在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方面,新人教版提及了哥白尼的重要著作《天体运行论》,对第谷的贡献介绍更为详细,对开普勒的介绍中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了开普勒研究过程中的曲折性与开普勒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新粤教版则凸显了开普勒使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对物理学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2)在重要理论的发现及其演变过程方面,新人教版对人类认识行星运动规律的科学史的叙述更加完整,引导性更强。新粤教版在行星运动认识的科学史介绍相较新人教版不够全面,但是在“实践与拓展”栏目提出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科学史。

3.2 科学哲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科学哲学强调对科学本性的理性分析或是对科学概念、规律的哲学思辨,将科学哲学融入物理教学,增强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多元性或批判性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批判和怀疑的精神[1]。新人教版在叙述完“地心说”与“日心说”后提出问题: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古人都认为天体是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行星的运动真的是这样吗?新粤教版则是更进一步,在介绍了开普勒发现利用圆周运动模型描述火星运动时与第谷实际观测结果不符从而提出问题:是第谷观测存在误差,还是火星根本不绕圆形轨道运动?无论是直接提出问题,还是基于一定的证据再提出思考问题,都体现了通过问题唤起学生对行星做圆周运动观点的思考,富有趣味性和引导性。两版教材都通过科学史的介绍传递了科学本质观,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新规律,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公认的真理在未来也极有可能被新的理论所代替。

3.3 科学社会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情境的,并不是纯粹、客观的。科学社会学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评判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意识到科学理论在某一时代的发展程度反映那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受到特定社会因素的影响[4]。两版教材中科学社会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发现:

(1)两版教材均提及了人类探索行星运动规律过程中科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新粤教版《认识天体运动》详细介绍了“地心说”“日心说”的提出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新人教版《行星的运动》则是对“日心说”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

(2)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两版教材关于“地心说”科学社会学的内容叙述虽有提及,但内容不够全面。两版教材都没有对“地心说”提出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即“地心说”的提出实际上是受到当时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及宗教观念的影响。托勒密根据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运动与力的关系提出论证,如果地球自身在转动,那么空中的云朵及飞鸟必将相对地球往后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因此他认为地球必然是静止不动的。又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宇宙观测数据以及人所处的星球应该位于宇宙中心这种朴素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的观点。两版教材对“地心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历史意义也没有提及,学生容易产生“地心说”观点禁锢人们思想、阻止人们正确认识宇宙的错误观念,无法正确认识“地心说”在当时的社会价值,即“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致力于揭示行星运动规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

4 备课建议

4.1 整合教材资源,重视特色栏目,结合不同版本物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有所不同。例如,在《行星的运动》这一节,新人教版在正文部分并没有提及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没有关注“科学漫步”的相关内容,而是只侧重开普勒定律的学习,不仅会使得课堂单调乏味,还会使学生对其科学本质无法正确理解。教师备课过程可结合新粤教版《认识天体运动》的教学逻辑结构,在课堂中以科学史为线索进行教学,渗透HPS教育。同样,如果教师只参考新粤教版的《认识天体运动》一节,在教学中相关科学史的叙述容易有所缺失,结合新人教版教材进行备课可相互补充。可见,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备课,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分析,吸取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关注教材中特色栏目的内容,而不是将其简单地作为科普知识留给学生课后自己学习。

4.2 关注教材中的HPS内容,促进HPS教育理念融入物理教学

HPS教育既能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和规律,又通过再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及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7]。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只侧重“日心说”和开普勒定律的知识讲解,而忽视对其形成的过程、曲折的演变过程等的介绍,容易使得学生对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过程一知半解,误以为开普勒定律的建立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开普勒这样的天才才能发现规律,忽视了其他科学家的贡献。并且教材中关于科学哲学的表述比较隐晦,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敏锐地提取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哲学思想,并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哲学层面思考科学的发展过程。

4.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扩展HPS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两版教材都体现了HPS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HPS内容的呈现难以完整。例如,本文分析的“行星的运动”这一内容,两版教材关于科学社会学的内容不够全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适当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学时间,合理扩充HPS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5 结 语

通过对比研究新人教版《行星的运动》和新粤教版《认识天体运动》中HPS教育的渗透情况,发现两版教材均呈现了HPS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呈现方式和具体内容方面有所区别。在HPS的呈现方式方面,新人教版将HPS的相关内容集中在“科学漫步”的特色栏目中,而新粤教版在正文和特色栏目中均有呈现,分布均衡。在科学史的渗透方面,新人教版的叙述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在科学哲学方面,两版教材均引导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思辨;在科学社会学方面,两版教材均有提及,但由于篇幅限制,关于“地心说”理论的科学社会学内容不够全面。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备课建议,供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晶.HPS教育的五个主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1):92-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4-277.

[4]戴敏.中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HPS内容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趙思莹.基于HPS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教材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陶文娟. HPS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初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Ricardo Lopes Coelho. Could HPS Improve Problem-Solving[J]. Science & Education,2013,22(5):1043-1068.

(栏目编辑 刘 荣)

作者:黄晓娜 吴先球

第4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1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2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 “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 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3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 [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4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 [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5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5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要求 :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二、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四、赏析内容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三)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小结: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四)赏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五)赏析“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小结: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艺术特色

(一)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二)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三)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六、《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诗共同思想感情。

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七、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第6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是平音,

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第7篇:(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散文。本设计依据“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按照文本解读由“综合——分析——综合”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等板块。

教学过程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交流。教师将在对话中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见解中合理的地方,吸纳其精彩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各方观点做出判断。

张洁的这篇散文题材为学生熟悉,对他们有启示意义,故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准备一份宁静的心情,将张洁的《拣麦穗》朗读一到两遍。

一、整体感悟

1、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完后说说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作者在其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教师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迅速带领学生融情入文。)

2、师生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对话。话题设计如下:(投影)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它诗其它文章) (在此教师可与学生交换自己的感受,如可能会想起《小芳》等一些乡村怀旧的歌曲,想起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想起一幅月夜下的麦田图,想起一些恬淡宁静的乡村往事) ②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概括。)

(预测答案:写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③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预测答案: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说明:这部分的对话,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的综合的印象,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二、研读赏析

㈠赏析散文第一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1、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

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

(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二)赏析散文第二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教师指导从两方面入手:

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教师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

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同上

教师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

六、七十岁了,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小结:正因为“我”天真,“我”才有那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三)赏析散文第三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②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③“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怎么理解“真的,我常常想念他,„„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④“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教师理解: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地疼爱。”这种爱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所以我尽管“常常想念他”,但毕竟它已是一份过去的感情,再不如从前一般珍重,因此那个曾经寄托我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火柿子”象征着一种不现实的爱,或是我的梦想。在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以为我的感情、我的梦想可以如“小火柿子”一样顽强,“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但后来再看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却是那么刺目了,愈加反衬出它“孤零零”的可怜。

(预测:学生也可能认为“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对“我”的爱,或者象征着相互之间的爱,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能完全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可指导多读文章相关部分)

三、感悟回味

1、请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2、要求在四人小组内准备,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朗读。

3、推荐两到三个小组在全班朗读,教师做简要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

1、将全文朗读一遍;

2、对课文提出尚存的问题。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

1、学生提出的问题。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 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4、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 ——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

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2、上网搜索阅读张洁的其他散文作品,做读书卡片。

第8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 项 链 》 说 课 稿

《项链》这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高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它的基础是初中分散学习的小说知识,其近邻是本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知识和鉴赏知识,它的延伸是高中各册文学鉴赏单元。因此,教学本篇文章,一方面要在学习《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欣赏人物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学鉴赏单元打下基础。

(二) 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 、 知识目标

A 、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归纳各部分内容;

B 、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 、 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 、 能力目标

A 、 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

B 、 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 、 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执迷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及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跳出阶级论,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善良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的办法:

A 、 紧扣课文,抓住主要情节及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B 、 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体味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几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

二、 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 )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 )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的最终任务不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初步鉴赏小说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导入 1 、 以诗导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让学生考虑这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 、 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 莫泊桑俄国 契诃夫美国 欧?亨利 让学生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以问题导入,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 、“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完成知识目标 A ) 梳理情节,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围绕“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中有具体语句,请学生在文中用笔勾画下来,并说说这些情节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诵读描写非常精彩的句子。(完成知识目标 B )这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要结合语言和细节切忌脱离语言和细节架空分析。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要靠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切忌简单的定义人物。

3 、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去寻觅去探索,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

4 、 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完成能力目标 A )我将提供三种观点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有以下 2 个场景:(完成能力目标 B ) 1 、 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和男宾跳舞和时的对话。 2 、 玛蒂尔德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争价钱,受嘲骂的场景。 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心理,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1 、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服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这个作业题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篇小说不仅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构思也非常精巧。学生通过做这道作业题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精巧的构思。 2 、 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要求: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结 情节 人物借项链 错位丢项链 复位赔项链知项链 找到自我

五、 评价分析

本课书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 、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 、 注重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 教学过程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段和重点句分析人物,实现长课文短教,基本上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4 、 结合语言和细节分析人物,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教给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结合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回首页]

项链

莫泊桑

【学前导引】

我们初中学习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那么《项链》又展现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通过什么方法展开情节,刻画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呢?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丰富理论仓库,形成与高考的链接。 2.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谋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品味人物心理,掌握小说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莫泊桑( 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尾耐人寻味,以小见大地概括生活本质,蔑视嘲笑小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仰慕。

二、识记积累 1.字音识记

奢(sh ē)华

寒伧(chen)

惊骇(hài) 瘦削(xu ē) 自惭形秽(huì) 租赁(lìn) 契(q ì)约 债券(quàn) 佳肴(yáo) 2.辨形(括号内为错误写法)

兴高采(彩)烈

租赁(恁)

债券(卷)

契(挈)约 寒伧(伦) 黯(暗)淡 感慨(概) 誊(誉)写 怨天尤(优)人 端详(祥) 3.词语辨析

[毅然、决然]两个词语都有 “坚决地”“毫不犹豫”的意思,形容词。“决然”还有“必然”的意思,如: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宽敞、宽广]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 “宽敞”多指室内空间,用于房屋、庭院,表示面积宽、空间大,很舒畅。“宽广”多指面积和范围,用于自然环境或形容道路、桥面广阔。“宽广”还可形容人的气量大。

[黯淡、暗淡]两个词都有 “不光明、昏暗、不鲜艳”之意。黯淡也指神色。暗淡多指光线色彩,也引申指前景。

[压抑、压制] “压抑”主要用于人,可用于一时的冲动,也可用于积蓄了许多的情感力量。“压制”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产生或发展,“压抑”还可做形容词做定语。 4.成语识记

( 1)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引申为感到自身的缺点或不足。 ( 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

( 3)面面相觑:互相看着显出惊惶或无可奈何的样子。 ( 4)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三、课文剖析

(一)结构分析及图示

小说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可将分行隔开的七板块按照内容的紧密联系分成四部分。 1.(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宝物跑了”)借项链。

2.(从“舞会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说的写了信”)失项链。 3.(从“过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赔项链。 4.(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发现项链是假的。

图示: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留给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二)《项链》别具匠心的情节布局

1.为了突出主题,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失意的婚姻使玛蒂尔德陷入逆境,但舞会的请帖为她打开了希望之门,继而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几乎使她成功,不料丢了项链,再次使她堕入逆境,这种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情节一波三折。

2.设计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情节。最明显地表现在三处:玛蒂尔德接到请柬不喜却怒,准备好舞服,不悦却愁,使情节出现波澜不呆板;丢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命运发生根本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又出人意料地在惊闻真相中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3.巧用暗示铺垫。出人意料的情节真实可信,得益于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开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是一处,为玛蒂尔德的最终悲剧进行铺垫;另一处就是为尾声中项链是假的进行铺垫,借项链时女友很大方,还项链时女友不开盒检查,而买项链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链与盒不是原配的。最后点明是赝品,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三)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揭示主题。 开篇对玛蒂尔德的 “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矛盾给她带来痛苦的描写是直接心理描写;对人物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狂热地搂抱女友”,舞会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玛蒂尔德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于这种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四)人物形象及主题

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五)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点拨: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将玛蒂尔德丢项链的事情看成 “细小的”、偶然的事,实际上这件事蕴涵着必然因素,是玛蒂尔德的虚荣性格造成的悲剧。她虚荣,所以她有了一系列的举动,借项链、舞会上的狂热、沉迷、忘乎所以以及担心被耻笑而“赶快逃走”,导致了丢项链,所以说偶然中存在必然。 2.路瓦栽夫人为还债辛苦十年,变成劳动妇女,是否值得同情?

点拨:( 1)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从这一点看,值得同情。

( 2)路瓦栽夫人表面像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而心灵深处仍向往资产阶级上流生活,所以对其思想进行讽刺、鞭挞也是有必要的。

【学习方法指导】

1.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的标准及方法 标准:( 1)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 ( 2)结构要为人物的性格发展服务。 ( 3)结构要完整统

一、和谐。

方法:( 1)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的变换。 ( 2)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排。 ( 3)识别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

( 4)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悬念法、矛盾冲突法、铺垫法、误会法、反衬法等。

2.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

( 1)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

( 2)从旁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梦想”与“痛苦”的描述。

( 3)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暗示心理。如《荷花淀》中“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这一细节暗示出水生嫂内心的震动。

( 4)用环境描写衬托心理。如“雪下得紧”,一个“紧”字将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内心世界衬托出来。

【知识拓展】

小说中起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1.悬念法。设悬念要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才能使读者有一种想看结果心急如焚的感觉。

( 1)倒叙设置悬念。选择有激情、有吸引力的高潮和结尾作为文章的开头,将读者一下子拉进文章去追根究源。

( 2)故弄玄虚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在人物语言或事件的谜团之处设下埋伏,吊读者的胃口。如《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的一句“等会儿你就会明白”,就引起读者的兴趣。

( 3)环境氛围设置法。《荷塘月色》开篇烘托一种淡淡的哀愁,但为何会有那么一股哀愁呢?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去精读文章。

( 4)激情赞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开头。开篇就疾呼称赞所写事物。如《绿》一开篇就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什么“惊诧”?这样自然吸引读者去感受。

2.矛盾冲突法。可以在情节的开端设置一对难以解决的尖锐矛盾,然后巧妙化解。《雍正王朝》便以矛盾开篇。康熙末年天灾人祸,百姓需要赈济,国库空虚,官府却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矛盾至此展开,这就需要一位明君扭转乾坤,雍正即位就水到渠成。

3.巧设伏笔法。预先对出现的情节进行暗示,然后照应,使读者体会构思之妙。在《项链》中有所体现。

4.误会法。情节误会连连,结尾真相大白,先抑后扬,引人入胜。 5.以反辅正法。即以动显静或以静显动;以喜衬悲或以悲衬喜;以抑寓扬或以扬寓抑;以正求反或以反求正,这样对比强烈,主旨鲜明。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差 (chà)错

湿 润 (rùn)

租 赁 (lìn)

扫 (sào)帚

B. 惆 (chóu)怅 瘦 削 (xiāo) 苫 (shān) 碑 贴 (tiē) C.赔 偿 (cánɡ) 契 (qì)约 请 帖 (tiē) 妥 贴 (tiē) D.债 券 (quàn) 亲 昵 (nì) 寻 (xún)思 呼 吁 (yù)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墙壁黯淡 客厅宽敞 举行秘谈 B.十分艳羡 惊慌失措 毫不费力 C.很不耐烦 誉写清楚 得意扬扬 D.歪风斜气 排解郁闷 身分不明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篇作品,只能说明一两个哲理,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论 作者原意是什么,但我们能受到教益,这也就够了。

B.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由于 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C.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 只是 喜欢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D.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 何止 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4.下列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 ____________,墙壁的____________,家具的____________,衣料的____________,都使她苦恼。

A.破旧

黯淡

寒伧

粗陋 B.破旧 淡 陋 伧 C.寒伧 淡 旧 陋 D.寒伧 旧 淡 陋 5.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领奖台上,当领导把一等奖的奖旗送到他手里时,他感到 自惭形秽 。 B.书记发言后,与会者 面面相觑 ,沉默了好久。 C.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 莫衷一是 。 D.鼓风机和木风箱的效力不能 相提并论 。 6.对下列文学常识评说不当的一项是

A.莫泊桑,19世纪后期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成名作《羊脂球》,代表作《项链》。

B.都德,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也很有声誉。

C.雨果,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D.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C.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不下三十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

D.由于日本在对意识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正常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

8.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这画前半幅为山景,峦岫回旋,树木森郁;后半幅为江景,_________________,笔墨雄秀苍润,力透纸背。

( 2)对着那冷艳的脸,那脸上仿佛敷着一层洁光泛滥的晴雪,我恍惚漫游在雪后的荒山中,_________________。 ①白练平铺,遥峰隐约。 ②遥峰隐约,白练平铺。

③遗忘掉枯寂的心情,领悟到凄寥的静趣。 ④领悟到凄寥的静趣,遗忘掉枯寂的心情。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阅读理解 一枚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故乡。雷勃因为中了毒气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贫苦。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家里聚会,朱力斯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朱力斯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主人不客气地追问。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朱力斯问到。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门,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力斯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朱力斯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朱力斯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朱力斯的脸上。 “不,我那时确实是一个贼呀,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一顿啊!”

9.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10.小说的结尾安排非常巧妙,初读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抄身的。对此,小说前文作了伏笔,请指出两处伏笔,并加以具体解释。

11.小说第一段文字有两方面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将下面一个复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参考答案

一、 1.D(A.差chā B.削xuē 贴tiâ C.偿chánɡ 帖tiě) 2.B(A.秘—密 C.誉—誊 D.斜—邪)

3.C(A句中“不论”应为“不管”;B句中“由于”应为“由”;D句中的“何止”应为“何尝”)

4.C(此题考查近义词区分,注意从词义和适用对象上区分,因全来自课文,释义从略)

5.A(“自惭形秽”指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6.A(莫泊桑是法国人)

7.B(A.“由于”改为“由”;C句去掉“病害”属赘余;D.属于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可将“举措”改为“政策”)

8.B(本题考查语意的“连贯性”。句中紧承“江景”,应选“白练平铺”故选①,先遗忘,后领悟,符合认识规律,选③)

二、 9.不矛盾。雷勃是自尊自爱的,他之所以偷食品,是迫不得已,因为“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他只是“想让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 10.一处在小说开头,交代雷勃“中了毒气„„生活很贫苦”,雷勃偷食品是出于贫困。 一处写雷勃不愿搜身“狼狈”地退出去,说明做了“亏心事”,否则,文中不会用“狼狈”一词。 11.铺垫 有助于揭示主题

12.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揭露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 13.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成功的光荣、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以及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回首页]

第9篇: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拯救善良

作文:拯救善良

http:// 2004年11月07日16:20 兰州晨报

南非的沙漠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它们之所以成活,完全是因为团结的精神。

沙漠一年顶多下两三次像样的雨水,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只成年的沙龙兔不吃不喝地去寻找水源,找不到决不回去。它一般都会给同伴带回好消息,这时,沙龙兔的头领就会带大批沙龙兔急急忙忙往水源地赶,因为这些水源在一天内会完全蒸发!

到达目的地后,那只成年沙龙兔就会因为劳累而致死。可是当人类掌握这一规律的时候,便蓄意制造假水源,当大批沙龙兔到水源地发现水源没有了时会因为干渴、劳累而死亡。于是人类就坐收渔人之利,把沙龙兔装进袋子去兜售皮毛,以获取大量的金钱。

这则故事就像针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干的一件至今都让我有罪过感的事。

那年,我回到了故乡,在姑爷爷承包的水库边玩耍,恰好那时姑爷爷家的狗生了一窝小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然而我却产生了一个很荒诞的念头:狗不是会游泳吗,不如让一个狗崽子下水表演表演。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举手赞同。于是,我将一只狗崽子扔进了水库。

那小狗快一岁了,已经学会了游泳,它拼命地向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了岸边,浑身湿淋淋的,不知所措地望着我,那眼神使我心中的一根弦触动了。这时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说:“不是会游嘛,干脆让它游个痛快!

”说完拎起精疲力竭的小狗又扔了下去,水很深,也很清澈,我清楚地看见小狗那短小的四肢拼命地往岸边划,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声也笑不出来。

当小狗再一次游上岸后,却再一次被抛下去„„

我回过神来,向远处的小狗拼命招手,让它过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狗扭过头去,向另一个方向游去。实际上它已经游不动了,它只不过在原地打转,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过了不多时,小狗漂浮在了水面上„„

我看得见小狗的眼角都是水,那是小狗的泪,而此时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沉了下去。

我很懊悔,但我也感受到了此时人与动物的处境,动物活着只为了生存,感受阳光。人们却利用动物的习性去捕杀它们!

为什么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强大者给弱小者那么一丝平等的善良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明白。

老子曰:“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来源:兰州晨报)

上一篇:学习领导讲话心得下一篇:托班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