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

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即质量监控的执行要贯穿到自始至终,涉及方方面面。它需要组织中每一层次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且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因而,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主体视角下省级监控构成的三要素

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可以看作是由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综合构成的系统。主体要素,即控制质量监控系统整体运行的主体;客体要素,包括运行的主要内容、运行的方式和效用反馈等。这两大要素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系统。

就主体构成要素来看,这一系统就包括了省级教育行政组织、独立的第三方社会主体和高等学校三方面的要素,需要调动三方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省级中观的视角来探讨其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整体操作。根据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复杂性和系统性,要灵活应对各种突现的问题,必须高屋建瓴,从省级教育行政组织、独立的第三方社会主体以及高等学校出发,统筹运作,构建多方位、立体的整体监控格局。从省级教育行政组织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运行的主体可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相关省级部门联合构成;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除了考虑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之外,还要兼顾高等学校学生以及与其有重要社会关系的相关责任人的利益需求,需构建社会的权威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从高等学校自身来看,则可构建完整的校际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系统,以确保高等学校自身的利益。

二、不同主体的质量监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主要为政府机构,它拥有独特的行政行为权利和强制力。“通过上级压力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缺乏对教育质量内在的自我约束”[1]。而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系统的复杂性也让多元监控成为必然。因此,不同主体的多元监控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第一层面是高等教育质量省立监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质量省立监控系统由省教育行政组织牵头的相关省级部门联合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组织组成。该监控机构的作用对象主要是该省行政范围内的各高等学校。“在教育行政的过程中,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成员对组织和管理者行使权力的接受程度。”[2]这一由政府主导的监控机构具有特殊的行政行为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强制作用,能够从外部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在行使监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行政取向”。它作为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监控机构,能够搭建微观的高等学校个体自我监控机构和更高一级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衔接平台,其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高一级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其监控对象自身的质量监控机构提供指导。

该监控系统通过科学设定相关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适当选取或综合运用现场和非现场的作业方法,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做出科学评定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就现场监控而言,该系统可定期分派系统内部管理人员对随机抽取的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质量监管。

第二层面是社会的权威教育质量监控机构及其运行机制。该机构由国家提供专款专项的资金支持,成员主要从省内外各学科的专家、海外各学科优秀学者以及国内外优秀教育质量监控专家等专业人士中选取、聘任,组成一个社会性的质量监控组织。该机构独立于省级政府之外,独立承担对内和对外的责任,也可与高等学校及其质量监控机构搭建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信息资源。但在监控过程中不能过分“排名化”而失去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优势。

第三层面是高等学校校际质量监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这一监控系统主要指省域内高等学校共同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委员会或有关组织机构。该委员会或机构由各高校抽调相关专家组成,如校长、教务管理部门和学校发展规划等部门的部分专家担任成员,同时引进专门优秀人才,构建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因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赖高等学校自身,高等学校是办学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际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融全程性、全员性、科学性、发展性于一体,是一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完整质量监控体系。

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生源监控、师资监控、过程监控、自我评价这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校际监控系统的主要内容。这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整改和稳定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在权威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框架之下,建立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负责向各高校及各学院收集、评估、公布高等学校包括具体学院的相关质量指标数据,提出改进要求,通过其内部的反馈系统进一步完善。

在以上三个不同主体、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整体运行中,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恰当处理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习惯或传统使然,在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操作中,人们倾向于技术、方法、工具或程序的更新,对于触及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智模式的问题,往往会选择性地回避。所以,三类监控机构不仅要重视对数据信息的获得和分析,而且要考虑加大对以上精神要素方面信息的关注,增加其获取和使用的效用。因为只有从观念入手,通过思想的深度转变,最终才能形成把全面质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形态。这样,质量监控才会真正实现其“不再需要监控”的目的。

三、省级监控的运行动力及保障

三个不同视角、不同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正如汽车的行驶需要引擎一样,要想高速运行更需要加大动力的推进。评估、竞争和激励便是这一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动力。

首先是评估。高等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判断,它要解决的是评估或评价的主体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或评价的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三类不同主体的监控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对包括院校和专业认证、大学排行、学位教育水平评价等多项评估项目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估过程是连续的。评估结果是作为整个质量监控过程的一部分而存在,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各自的信息渠道和共享的信息平台获取有效信息资源之后,各监控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适时评估,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评估报告。三类不同主体的评估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有着客观、科学的指导建议,让高等学校在自主和被动两个层面上都有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个质量监控系统积极发挥系统效用。经过一轮评估并不意味着结束,它将结合监控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决定是否进行新一轮的评估工作。

其次是竞争。高等教育质量各省级监控机构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做出评估,形成指导性建议之后,潜在的竞争压力会从外部施予,让高等学校在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之后,尽快按照评估指导性建议做出具体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其改进的效果则会在下一轮的三方评估工作中得到体现。其中,贯穿着强烈的竞争理念和行为。这种竞争意识、理念和行为的出现,是在外部形势的变化之下由被动衍化为主动调整,这是市场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这种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学校通过相机抉择,势必进行自我调整,对自身的教育质量做出符合预期的改进和提高。

再次是激励。高等教育质量省立监控机构通过公布名单、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等形式,对达到调整要求的高等学校进行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激励。同时,可对高等学校主要管理责任人和内部系统主要工作人员等个体进行奖励,激发其潜能和热情,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形成良好的推动力。独立于政府和高等学校之外的第三方权威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通过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吸引社会各方利益主体的关注,在获取反馈信息之后,再次向社会公开高等教育质量自我改进的结果,对教育质量提高明显的高等学校进行潜在的舆论造势,激励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改进工作。高等学校校际机构在获取反馈信息之后,可以通过会议表彰、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的形式对教育质量提高较快的学院学科进行鼓励支持。这三类主体的激励制度交错影响,形成合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了动力,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条件来确保系统有效运行。

其一是人员培养。三类不同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每位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从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操作目标、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的具体运作,到最终收集反馈信息,每一个流程都要求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可行性,这对整体管理人员和各流程的具体操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高等教育质量省立监控机构要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获取相关教育质量的最新动态信息,明确改进方向,对优秀的专业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不符合工作要求或通过“寻租”等方式进行不正当操作的工作人员做出惩处。高等学校校际教育质量监控机构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可从高等学校内部选拔,或从相关专业院所选聘,确保机构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选任中也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考核和培训。社会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在工作人员的选用上最为灵活,可从国内外和学科领域引进优秀人才。在任用期间,也要加强考核学习和培养,提高自身作为省内权威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其二是资金支持。经济基础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一旦缺乏资金来源和支持,各个质量监控机构就无法充分发挥效用,整个系统也就形同虚设。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投资力度与拨款政策影响高等学校对经费的总量和结构性需求,还可利用相关的经费资助措施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机会的正常提供以及教育成果的合理分配。其对资金的管理重点在于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加强内部资金监管和外部审计,杜绝资金滥用现象。同时,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配这一部分资金额度。高等学校校际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资金来源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一定补助支持,也可由高等学校拨款运营操作。独立于政府和高等学校之外的第三方权威质量监控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由国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根据不同地域高等学校的数量、规模、发展差异或是重点支持等情况,具体安排资金配置。

最后是技术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系统的完整运行必须保证每一环节的完善畅通,技术支撑在整个监控系统中的功效就愈加凸显。对三类不同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构而言,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完善对整个运行机制的构建和运行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创新力度,保证高质量信息的有效获取,同时开辟多种信息渠道,并确保整体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才能构建高效的信息系统。

当然,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仅依靠科学、理性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只能是一种由文化驱动的大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或由利润来驱动它,更不能用定量化的指标体系简单地判断它”[3]。所以,还需要提高质量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管理技术水平不能用简单的标准化指标来测量,要充分考虑灵活性和个体性。设计科学适宜的质量管理制度,不但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改进,而且要注重人文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中的政府与评估中介组织[J].大学教育科学,2005(02):11-14.

[3]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新审视——非营利性组织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1-4.

作者:胡弼成 李盛幸

第2篇:沈阳与安徽及主要副省级城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内容提要〕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成熟稳健的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对经济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沈阳现有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并深入剖析了沈阳与安徽政策的异同点,得出沈阳在政策文件层次、透明度、聚集度、重大创新布局等方面与安徽存在差距,但在人才引进与培育培训、小微企业奖补等方面明显优于安徽。同时,本文也将沈阳与安徽及主要副省级城市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出台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清单、补齐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的短板、填补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的空白点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实体经济 政策 安徽 沈阳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是面向实体经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相关政策组合,政策交叉性强,覆盖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及其细分领域。2021年4月,安徽省“四送一服”办(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依据近年来安徽省印发的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文件,编拟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我们对2015年以来沈阳市出台的相关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与安徽省及相关副省级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总体情况

通过对2015年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出台的现行依然有效的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支持实体经济政策主要包涵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公共服务支撑政策等方面,除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发布的文件外,还有部分文件是执行国家、辽宁省的财政及公共政策。

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涵盖多个重点支持方向。其中科技创新政策重点支持创新人才、重大创新布局、科技服务、新兴产业等领域;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电子商务、金融及保险、税费减免、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公共服务支持政策重点支持营商环境提升、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减负增效等领域。

二、安徽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总体情况

(一)基本概况

2019年以来,安徽省持续滚动推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最新一期是2021年4月版,包括3个部分共241条(其中支持科技创新政策103条;财政奖补支持政策69条;公共服务支撑政策69条),分别出自2018年以来以省委、省政府及部门文件印发的政策文件。

(二)政策类型及重点支持方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方面。重点包涵支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兴产业、5G發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等支持方向。

财政奖补支持政策方面。重点包涵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引资、减负增效、灵活就业、农村电商、全域旅游、现代服务业、跨境电商等支持方向。

公共服务支撑政策方面。重点包涵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有效利用外资、养老服务、特色小镇、降低企业成本、农产品加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仿制药供应、“证照分离”改革、营商环境提升、公租房等支持方向。

三、沈阳与安徽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内容对比分析

(一)安徽政策优势

1.文件层级高。安徽2021年4月版政策清单共241项,其中以省委或省政府文件发布约占90%左右,以部门文件印发占比10%左右。

2.政策透明度高。安徽支持实体经济政策都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明确负责部门,易查询,有解读,并且滚动接续推出,方便企业了解掌握。

3.政策聚焦度高。安徽支持政策重点突出,特别是对科技战略布局、数字经济(含5G发展)、新兴产业、人才、营商环境、税费减免、降本增效、就业等方面支持力度较大。同时支持的领域更细分,对线上经济、招商引资、小微企业、特色小镇、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支持政策。

4.在重大创新布局方面支持力度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盯准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卡脖子”技术等的战略型布局,方向性明确,财税支持力度大。二是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科创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科创型企业。三是面向标志性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产出,建立“一事一议”的针对性激励机制。四是鼓励大院大所在省内开展的交流合作,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五是强调创新联合体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带动。

5.对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5G发展方面,着重在技术研发、配套产业、创新产品应用、研发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一是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单位,给予支持;二是鼓励5G配套产业发展,给予奖补;三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5G研发机构,并进行补助;四是对5G相关业务收入突破一定数额的企业给予奖励;五是着重壮大5G基础材料及元器件企业发展,鼓励搭建5G技术开发、合作平台,给予补助。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着重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国家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企业等给予资金奖补。

6.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大。安徽集中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现代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进行支持,支持政策数量多,方向集中。重点对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引进领军企业投资、高端产品、企业研发等方面给予奖补和资金支持。

(二)两地政策相似点

1.都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安徽侧重于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支持。沈阳侧重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体现在:一是建立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首次入库的企业,通过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券政策进行奖励补助;二是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对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四是大力扶持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安全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五是对小微企业获得授权的每件发明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件实用新型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等。

2.都注重加强对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面政策支持。安徽突出多领域特征。重点对跨境电子商务网购、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多式联运、跨境电子商务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等予以支持。沈阳更加重视跨境物流,重点对冷藏保鲜仓储设施、海外仓建设、高层次的电子商务园区、电商产业园区和电商示范企业发展、市“菜篮子”生产保供基地企业、邮政快递行业、跨境电商平台及配套企业利用航空运输、仓储和装卸配套设备设施等给予资金扶持。

3.都注重支持营商环境建设。沈阳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重点在实施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一网通办”、实行“多证合一”、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的套餐式服务、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压缩办结业务办理时限、实施“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压减合并工程项目办电环节等方面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安徽注重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成立安徽省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在涉企经营许可、实行告知承诺、推进涉企证照“1+N”办理、提供全流程“一门、一网、一次”服务、压缩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限、精简权责清单、企业注销程序、实行一网通办政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三)沈阳政策优势

1.注重在人才引进、培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沈阳市从2015年实施“盛京人才”战略以来,出台了多项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涉及高端外国专家、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军事科研人才等。从政策力度和数量上都优于安徽,主要包括给予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核心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两院院士”、国家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等给予资助和奖励。

2.注重对小微企业进行奖补。沈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奖补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担保、政府性担保机构、引导贷款向小微企业倾斜、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领域。安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只有2项,支持方向和力度相对有限。

四、重点城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比较

(一)北京、上海等综合型特大城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特点

北京、上海等综合型特大城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特别注重对创新能级提升的政策支持。

1.科技计划与经费类政策。北京政策聚焦于赋予鼓励和放权,使科研机构和人员有更大的自主权。上海政策具有精确性,主要以研发活动后补助方式推动创新积极性。

2.科技平臺与创新基地类政策。北京政策重点聚焦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上海政策聚焦于整合科技资源,做好成果转化,支持本市创新创业载体落实“减免企业房屋租金”。

3.科技人才类政策。北京政策以“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核心,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上海政策特点为完备性与多样性持续增强,“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并重。

4.科技金融类政策。北京政策聚焦于推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创新和应用等方面。上海政策集中于多元化信贷服务体系创新。

(二)合肥、武汉、南京等重点城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分领域比较

1.研发补贴政策方面。合肥在研发补贴方面更强调做深政策更新迭代,组成合肥“4.0版”政策。这些政策更加突出亲民、简洁、高效等特征,主要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设立专项资金,采取基金、金融创新产品、“借转补”、事后奖补等方式。

武汉的研发补贴政策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给予重点支持。

重庆在研发补贴方面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型企业入库,重点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需的研究开发、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同时将闲置在高校院所内的公共科技资源充分盘活利用起来。

成都主要集中三个维度实施研发补贴政策。首先,首次出台研发准备金奖补政策,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挂钩,实现了财政奖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互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梯度培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全链条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对企业研发创新实行全链条支持,构建成都市支持重点产业技术研发的项目体系。最后,出台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的政策利好。政策支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筑都市“知识创新类+技术创新类+创新服务类”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与成都市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呼应,有利于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

深圳研发补贴政策涵盖领域丰富。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初创企业扶持补贴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向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同时对于科创平台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管理服务支持、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扶持。

杭州研发补贴政策主要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从数量、结构、能力等方面推动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发展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发展,增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

南京研发补贴政策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度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集群。

相比而言,沈阳研发补贴政策主要结合现有基础,注重对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创业、示范性项目等领域研发的支持,对于数字经济、5G等新兴产业以及机器人等的研发支持目前需加强;对于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的补贴数额、产业专项补贴政策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精准。

2.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面。合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更注重平台布局的“加速跑”。注重发挥金融机构力量,加速布局平台转化机制,强调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全面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作用,构建转化服务体系,突破企研信息“不对称”瓶颈。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强调“大学+”的组合拳。深入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构建“大学——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推动企业、工业技术研究院将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围绕一批新兴产业和优势学科,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创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孵化器、创新创业街区、环大学创新带、小微科创园等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平台。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着重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奖励标准。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式,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此外,科技人员可以采取在职创业、离岗创业、项目合作、挂职或者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聚焦全链条发展。以区域合作和全球链接为路径,以全球创新服务资源空间集聚和信息集成为支撑,探究不同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接。

杭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突出释放“人才红利”的特点。围绕杭州市重点发展领域,将好的项目和人才引进来,促使专利成果走向市场;以科技产业化为主要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其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

相比而言,沈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多元化特征明显,涉及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融资渠道等。与合肥、武汉、深圳、杭州对比,政策精准性需进一步提升。

3.产业基金扶持政策方面。合肥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特点为整体性。按照“全面整合、高度聚焦”要求,将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资金和目标任务全面统筹整合,每年统筹市财政百亿规模资金,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持续发力,牵引各产业沿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加速前行。

武汉产业基金扶持政策聚焦天使基金形成“1+N”政策体系。以更详实的举措扶持天使投资人,建立健全引导基金+天使投资的模式,联合天使投资和社会资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领投、跟投等方式强化对天使投资的定向支持。

重庆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特点为构建专项基金群。聚焦多领域构建多层次专项基金群,瞄准全市产业结构特点和改革方向,与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相匹配,投资领域覆盖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和旅游等六大产业的专项基金群。

成都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特点为营造产业基金扶持生态圈。设立1000亿规模的成都产业基金,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系统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各类基金支持新经济发展。鼓励和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为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人才提供服务,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

南京产业基金扶持政策更加精准。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运作,下设“产业发展基金”和“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及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促进产业导入、结构升级、创新发展,积极培植税源,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南京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深圳产业基金扶持政策聚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全社会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推动在前沿领域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高端发展,拓展金融支持手段,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杭州产业基金扶持政策聚焦转型升级。更加凸显基金在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作用。重点投资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科创板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创业早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沈阳产业基金扶持政策聚焦点为私募基金。相继设立了集成电路基金、中德产业投资基金、景秀源环保基金和沈阳经济区基金等专项基金。围绕“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创新服务,汇集多方优质资源,助力沈阳经济发展”目標,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但在5G产业、新兴产业及配套、数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

4.降本增效支持政策方面。合肥降本增效政策特点为“瘦身健体”。集中优势发展主业,推动企业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非主业,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一批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属企业。加大一般性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开支压降力度,严控“两金”规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尽快完成在肥央企、省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武汉降本增效政策聚焦灵活用工平台。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支持企业成长、保障企业用工、优化提升服务等5个方面,利用网络大数据,将企业的需求通过任务的形式发布出来,个人通过灵活用工平台承接任务来完成企业需求,并且取得属于自己的经营所得。

重庆降本增效政策特点为多元化“组合拳”。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担保抵押重组成本、用工成本、用能用地物流成本等8个方面着力,打出了降本增效的“组合拳”,助力实体经济企业轻装上阵。

成都降本增效政策聚焦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注重利用政策发展硬科技实现降本增效。充分发挥生命科技、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优势,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利用市场端的应用需求反推科技研发,加速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真正实现“技术普众”。

南京降本增效政策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增值税改革是南京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重头戏”,加快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应用链,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深圳降本增效政策特点为大力降低资源要素成本。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稳定工业用房价格、稳定用工成本、控制用能成本四项措施入手,探索设立市属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国际领先的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对征信评分良好的企业,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信用贷款提供支持,打造低成本、高效、多样化的融资环境。并通过加快建设工业保障房、以市场化方式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优化企业获得水电气营商环境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杭州降本增效政策聚焦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政策“组合拳”。建立健全“四张清单一张网”,巩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推进“零土地”技改,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着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推进去产能工作和企业提质增效,支持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或配套体系发展。

沈阳降本增效政策特点为精益管理。除了注重“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以及简化道路运输物流企业年审制度,实施货运挂车免综合性能检测,免除强制二级维护保养制度等政策以外,依托国资平台与国内知名精益管理培训机构,以股权投资方式组建了精益管理培训和咨询专业公司。在沈鼓集团、富创公司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精益管理研修基地并给予资金补贴支持等。

5.人才保障政策方面。合肥人才政策特点为“稳岗引才”,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对重点产业人才提高了补贴标准,取消了落户限制,降低了享受政策的门槛。加大稳岗力度,引导人才稳定就业,支持柔性引才,促进企业技术合作。

武汉人才政策特点是大力推行“人才公寓”。实行4大落户举措留住人才,为大学生提供租赁补贴,出台长租公寓、共有产权房开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修订武汉市人才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及时向社会公布长租公寓、共有产权房新增房源,定期公布人才承租长租公寓、购买共有产权房情况,积极降低人才生活成本。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开发。对于留汉大学生,武汉将作为优秀青年人才予以培养。

重庆人才政策特点为“塔尖”和“塔基”相结合。在集聚“塔尖”人才方面,以搭平台、建团队、促转化、强激励为主,鼓励优秀科学家在重庆开展科技创新。在集聚“塔基”人才方面,从科研项目、创业融资、待遇等维度予以支持,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围绕安家资助、项目支持、岗位津贴、科研经费、金融扶持、成果激励等方式集成奖补,大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成都人才政策特点为涉及领域数量最多。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多条具体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

深圳人才政策特点为“人才安居”。创新和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顶层设计,加大人才住房供应力度,建立健全人才住房工作保障机制,缓解深圳人才住房困难,改善人才居住条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人才住房与基本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调动各方建设筹集人才住房的积极性,建立人才住房“全市一盘棋”机制,企事业单位可利用自有用地和自筹资金建设人才住房。

杭州突出构建人才政策生态。一是系统性比较强。设定1个总政策、若干个操作细则,形成了“1+X”政策体系。二是精准度比较高。内容涵盖了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问题。三是创新性比较强。推进人才政策一体化,新政策标准提升、载体创新、方式完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四是体现市场化的要求。新政策特别注重市场化导向,进一步调动中介机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才创办的企业和项目。

五、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出台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清单

1.滚动出台政策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对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政策清单》,每年滚动更新,明确责任主体,集中发布。各政策实施部门及时跟进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制定实施细则,为企业获取政策支持提供帮助,确保政策兑现。

2.积极提升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层次。加大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层面出台的政策支持,提升政策层级和效力。聚焦5G、数字经济、新兴产业以及包括国家实验室、区域大科学中心在内的重大创新布局,大力提升政策支持对象的层次。同时注重提升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透明度和经济成效性。

(二)补齐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的短板

1.加大对5G、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定5G战略布局方案,出台5G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和财政奖补等专项政策,提升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区域性的有关机器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及细则。优化调整有关生物医药的支持政策,尽快出台先进材料发展的支持政策。

2.加大对高水平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设立高端人才创新专项政策。聚焦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前瞻前沿性工程项目的开发等,设立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政策。加强工程化短缺人才引育政策的支持力度。

3.加强科技计划专项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标安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强化科技计划专项政策的引领和示范能力。具体包括围绕沈阳市“五型经济”布局重点企业技术研发体系,设置重大科学研究、高水平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奖励性补助等专项。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专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意见或实施方案,支持培育科创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协同创新,设置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大创新资源引进、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智库建设等專项。

4.加强对于政策效益的跟踪与统计。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管理、跟踪及事中事后评价,加快政策落实效果跟踪体系建设。设置科学合理的政策绩效指标、标准和评价方法。重视政策效益评价专业队伍建设,关注政策效益跟踪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以及专家团队建设。

5.加大对重大攻关、重大转化、重大人才等领域的项目集中投入。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集中财力加强重大攻关、重大转化、重大人才项目建设,强优補短,对重大攻关、重大转化、重大人才等领域的项目加大奖补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协同创新,开通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建设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

6.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对重点企业的过程服务。针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政务服务需要,制定实用性强、适用性高的服务体系,扩展服务范围,提高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过程服务效率,提升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质量。

(三)填补沈阳市支持实体经济的空白点

1.加快制定出台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持政策。一是尽快出台支持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燃气轮机重大科研平台5大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专项政策及细则。二是加快制定出台对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大科学装置、高端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4大重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的专项支持政策。三是强化并完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增加支持“老、原、新”产业链发展政策。面向“老、原、新”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出台支持产业链发展专项政策,并针对重点产业链出台相关专项细则,主要包括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首台套奖补细则、面向机器人产业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奖补细则、面向航空产业链的重大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奖补细则、面向现代农业深加工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科技人才应用奖补细则、面向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链的高端智能装备发展的奖补细则等。

(作者单位:1.3.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4.沈阳工业大学)

作者:李春华 邹华 刘惠生 秦浩

第3篇:笔谈: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体系研究

编者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成为近年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国家和学校内部层面的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虽然在质量保障中日益发挥出特殊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管理与监控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此,本刊编辑部特从中撷取6篇文章,分别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监控体系的理想特征,监控的复杂系统模型,条件及保障等方面阐述,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国家监控;二是中观层面的省级监控;三是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监控。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和学校内部层面的质量监控,缺乏对省级中观层面质量监控的应有重视。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观层面的省级监控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办学、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过去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包揽一切的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其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到21世纪初的这一段时期,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和“划转”等形式,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完成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形成,为省级政府做强其行政区划内各类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责任和目标,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本省高等教育的权限和能力得到增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高等教育的区域特点,实现重心的下移,建立有效的省级监控与保障体系,实现政府监控、社会调节与高校自我监控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行。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且呈现地方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共有省级行政区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34个省级行政区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这三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较为发达;中部地区地理条件较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与此相对应,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为普通高校数量与办学水平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还由于“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受地方政治和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1]。而且,“在国家宏观经济控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正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各省也在逐步加快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呈现出地方化、区域化的特点。由于一定地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2]。正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且呈现地方化的特点,由中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根据统一的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就难免脱离地方实际,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效性,也不利于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生态的形成。

二、建国以来的质量管理实践为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质量监控和保障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质量保障的实际,可以把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一是1949~1966年:质量保障的初始时期;二是1966~1976年:“十年动乱”中的质量失控时期;三是1977~1985年:质量秩序的恢复重建时期;四是1985~998年:质量保障制度的建立时期;五是1999年以来: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时期[3]。这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其间不乏起伏波折,但却呈现总体向前的基本趋势,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特别是1999年以来,为有效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质量下滑,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是省级政府的质量监控进一步发展。一些省市建立与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标准,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评价与规范。如:2000年,湖南省教育厅依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坚持贯彻国家标准的共同原则和各高校不同状况的个性条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湖南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并制定了包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标准。同时,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职能不断扩大。如:省级政府可统筹管理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工作,制定高等教育评估标准、教学及教材建设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和指导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等。

二是质量工程有序推进。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质量形势,国家政府层面除了通过评估进行质量保障外,以项目推进方式实施各类质量工程也是这一时期政府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方面是实施以重点大学及学科建设为主的“211”、“985”工程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另一方面则是开始实施以全面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教学质量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同时也是地方和高校的“质量工程”。政府正是想通过“质量工程”这个抓手,形成学校、地方和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完整质量体系,引导和带动学校和地方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形成共同推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建立。为适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需要,各高校纷纷研究和建立起符合本校特点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4]。尽管目前各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具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包括:建立起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质量进行监控,包括了自学生入学注册、专业计划、学习培养直至毕业的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过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从教、学、管这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质量监控。如对教师教的质量管理上,主要从其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基本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管理等;以评估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与院系督导相结合,专家听课与学生评教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等。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积极性日益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在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活动中日益活跃,民间组织的大学排行的出现就是明证。在我国,目前至少有20家以上单位或团体发布了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个,即武书连榜(由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始于1993年)、网大榜(网大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始于1999年)、校友会榜(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始于2003年)、中评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始于2004年)。这些排行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它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所产生的作用却不可小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4.

[2] 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1.

[3] 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论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63.

[4] 肖文兴,等.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新探——以湖南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2):35-41.

作者:刘克利

第4篇:安徽省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申报资料

目录

一、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材料

1、关于申报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文件

2、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创建单位评价结果(JGJ/T77—2010)

3、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创建单位评价结果 (JGJ59—2011)

4、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申报表

二、创建单位申报材料

1、创建单位向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文件

2、创建单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文件

3、创建单位自评结果(JGJ/T77—2010)

4、创建单位对所建工程检查结果(JGJ59—2011)

5、创建单位对所建工程现场照片

6、创建单位所建工程现场管理人员任命和人员证书(复印件)

7、创建单位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三、创建工程申报材料

1、创建工程基建手续

2、工程开工报审表、开工报告、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

3、创建单位近几年效果说明(资料图片)

4、创建单位工程办理职工意外保险证明资料

5、创建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四项费用支付票据

6、创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

7、创建工程监理单位相关资料和现场人员证书(复印件)

四、创建工程监理单位资料

五、创建企业近见年荣誉资料

第5篇: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业建设类

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2 2.特色专业 ................................................ 4

(二)课程建设类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6 4.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 7 5.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 9

(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

6.教学研究项目 ........................................... 11 7.教学成果奖 ............................................. 16 8.教坛新秀 ............................................... 18 9.教学名师 ............................................... 19 10.教学团队 .............................................. 22 11.名师(大师)工作室 .................................... 25

(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类

1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 26 13.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 27 1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30

(五)卓越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类

15.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 32 1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34 17.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 35 18.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 .......................... 36

1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专业标准建设。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 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特色(品牌)专业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安徽人才培养品牌。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4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打造安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中的教育品牌。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

6 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

7 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8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提高优秀教师社会知名度。

2.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 建设内容

1.课程基于MOOC课程特性进行建设。MOOC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视频内容短而且模块化,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

2.MOOC课程建设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网络教学习惯。

3.课程团队应加深对MOOC的理解,做好充分准备。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人员应有配合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4.学校要加强整合、引导教师团队以专业(类)为核心,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课程群供省内外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5.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

6.由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牵头,试点开展在线课程学分校认定、认证工作,提供由相关学校认证的课程证书。

三、申报范围

9 申报立项建设的MOOC课程须为我省高校在职教师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的优质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基础课;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学生学习体验和评教好的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类)为核心的MOOC网络课程群。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发布的文本执行)。

10 教学研究项目(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一、建设目标

通过资助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资助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二、建设内容

1.遴选一批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管理者、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研判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矛盾,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科学研究主要领域、服务社会关键能力、文化传承核心要素,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科研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奖励激励政策、协同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等重点内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针对高校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身建设需要,重点扶持联盟高校间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跨校、跨区、跨专业联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评估与认证、学分互认、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3.为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

11 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承办省教育厅支持举办的A、B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单位或组织,可通过此项目申请给予承办项目的经费资助。承办受省教育厅委托的学科和技能竞赛所需经费由省教育厅适当补助,其中,财务隶属关系在省教育厅的高校承办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其他高校承办经费暂由省教育厅列入合肥学院预算,由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设在合肥学院)按规定统一管理使用。鼓励探索建立安徽特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联盟,开展全省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校际联赛。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2. 重大教改项目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由学校研究提出重大教改的题目,且申报项目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4.个人参加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得超过2项(最多主持1项)。当年申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不得同时申报质量工程中的教学研究项目。凡经查重超项的,涉及项目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取消申请资格。

5.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6、为体现重大教改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原则上此类项目牵头人应该具备正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申报限额

本科高校申报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5项、高职专科高校不超过2项。经批准设立的安徽省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合作和教学改革需要推荐申报,不超过2项。列入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开展的改革研究项目,按照学校综改方案内容,经专题报告,可以适当增加项目数。

2016年是 “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教育厅将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 13

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环境和相应条件,在人员、财力、政策上应有相应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3.申报项目应为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既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从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要有一定的推广性。

14 4.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校申报的重点项目数额原则上不超过本校申报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总数的25%。

6.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称。学校领导原则上不得申报此类项目。 15

教学成果奖

一、奖励内容

2016教学成果奖仅限于符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部分A、B类项目列表(2015年版)的通知》(教秘高„2015‟127号)等文件规定,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获得国家赛事第三等级奖励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且自2014年来未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的认定。

二、奖励等次和数量

申报一等奖应对应相应大赛全国最高级奖励,以此类推。申报人需提供当时获奖等级的证明文件。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淘汰率。

二、申请条件

1.申请学校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2.申请条件:

(1)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应为《安徽省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成果范围。

(2)同一类获奖项目必须合并申报,署名和排序必须经过申报人讨论一致后签字认可,经全校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推荐。申报材料应着重于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对赛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申报材料经评委评审达不到省级教学成果奖要求的,则不予授奖。简单以赛事名称和组织情况等申报成果奖的,不予授奖。

16 为保证成果主要完成人信息正确无误,请学校、申报人仔细核对,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 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 6.经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遴选排名前列。

教学名师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不再参加本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高校返聘教师,并由高校出具返聘证明。民办高校聘请的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该校任教两年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条件

(一)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

(二)本科院校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职称,不大于65周岁,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主持过省级重点以上级别教研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加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4.学术造诣高。主持或承担过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19 5.注重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三)高职高专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长期承担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专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2年以上,并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3.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先进,应用得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实训教学训练条件的建设,注重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以及相应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更新,并能有效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教学中,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及时编写高水平、具有高职特色的新版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

5.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并对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主持或承担有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获得有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专利。

20 6.重视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本专业教师,关注一线用人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21

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教学团队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应为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

22 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省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

(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 23 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4

名师(大师)工作室

一、建设目标

依托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成立工作室、国家级教学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省级教学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对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高尚师德,创新协作,治学严谨,诚信育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实现名师在教师培养中传帮带的作用。

二、建设内容

名师带领中青年教师,系统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研究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编写贴近企业行业实际、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及辅导用书;形成教学经验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总结推广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三、申报范围

已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

25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

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26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一、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省属普通高校,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共建100个左右实习实训中心,力争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辐射、带动全省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二、建设内容

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为: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实训教学观念。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与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的衔接、融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2.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校企合作,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能力,对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能够承担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

27 3.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培训和参与科研工作,鼓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团队。建立实验实训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

4.先进的仪器设备配臵思路和安全环境配臵条件。仪器设备配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依据学校、学科和行业、企业的特点,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理顺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训练、个性化学习的实验实训环境。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显著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实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实训创新成 28 果丰富。

8.鲜明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三、申报范围

已纳入“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原则上不再重复申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29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一、建设目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建设内容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任务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容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

建设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

30 享,满足多地区、多学校和多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建设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使用为目标,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申报范围

我省地方本科高校中列入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每校推荐限额为1个。已纳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不再重复申报。

31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建设目标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我省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引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质与模式改革,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面向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为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2 2.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

4.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6.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所涉及的工科类、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类、农林类专业以及部分文科类专业。

面向本科院校的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实施的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兼顾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我省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计划内容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三、申报范围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范围为省属本科院校。各校申报限额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数的3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自行确定申报数。

34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让大学生分享创意、完善创意、实现创意,使其成为高校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和交流的场所、技术积累的场所、创意产生、实现、交易的场所以及创业集散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二、计划内容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内容,包括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线上交互平台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分享创意、跨学科合作、展示推广的网络交流平台。线下实体实验室要能够提供研究开发的生产设备,并帮助学生实现产品规模化、市场化。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 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及硬件支持,能够提供场所、实验及研发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等,有高素质的创客指导和支持团队,若干校企合作的企业,为学生产品中试提供条件。指导教师团队应实践经验丰富,有企业家参与,能够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指导学生选定方向、合作开展多学科研发,并在生产、物流、管理、开拓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培养创客的经验成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创客实验基地。

35 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的通知》(皖办发【2015】61号)和《关于印发<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的通知》(质量品牌(2016)1号),立项建设一批高校质量品牌基地,推动高校集聚、整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提高办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计划内容

1.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质量品牌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2.高等教育质量品牌资源建设。鼓励高校将已经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如专业类、课程类、平台类等,升级为质量品牌类建设项目。

3.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质检中心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加强重大检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科研仪器等优质基础设备共享。支持高校围绕质量品牌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支持,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 36 “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已通过验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37

第6篇: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皖建质安[2005]21号

关于2005年二季度建设工程质量巡查情况的通报

各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根据今年全省工程质量巡查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建设部建质函[2005]130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2005年6月20日至6月27日,我站组织建设工程质量巡查组,对马鞍山、安庆二市进行了建设工程质量巡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巡查基本情况

巡查组通过听取介绍、察看现场和工程实体、调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对两市及所辖当涂县、宿松县的工程实体质量、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等进行了巡查,结合被查工程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情况进行了抽查,共巡查了22项工程,其中在建工程14项(含市政工程4项、省级创建工程2项),竣工工程8项。

从巡查情况看,马鞍山、安庆两市建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巡查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各部门给予积极配合;两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市区工程质量总体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马鞍山市质监站全面推行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针对用户普遍关心的现浇楼板裂缝质量通病,组织专家调研论证,出台了马鞍山市防治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的若干规定。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长期坚持业务学习,质监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多项工作具有创新和亮点;多数竣工工程竣工标识牌镶嵌醒目,格式统一,结构稳定,未发现屋面、墙面、卫生间等部位存在明显渗漏影响使用的情况,以及影响结构安全的隐患;安庆市创建“黄山杯”的安庆市财政审计大厦工程,创建目标明确,施工难点控制措施得力,过程控制严格,砼外观和实体质量控制较好。 在本次质量巡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工程特别是县域内工程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的问题。共查出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12项,其中在建工程10项、竣工工程2项。巡查组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或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工程签发了8份整改通知单,要求有关责任单位立即整改并依法予以处罚。对存在一般问题的工程签发了4份处理意见。

有关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详见附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工程质量和监管水平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巡查两县六项在建工程,有五项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存在违反强制性条文的严重质量问题,被巡查组责令整改。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施工、监理企业质量管理责任缺失的问题,也存在工程质量监管部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例如巡查县域工程施工现场普遍未见企业工艺标准;当涂县康都颐景城2#工程结构施工已至4层,中标施工企业有资质的项目经理至今未到过现场,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资格,主要工种操作人员多未经过技能培训和鉴定,未做到持证上岗;巡查2项宿松县在建房屋工程,施工图均未送有资质的图审机构进行审查,质量监督注册手续不完备,未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制定监督方案,未见监督抽查记录。工程质监站的监督员兼任工程总监,政府工程质量监督与监理混为一体,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2、部分工程监督注册手续尚不规范,市政工程未办理或未及时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情况较为突出。抽查宿松县3项在建工程的监督档案,质量监督注册资料均不符合规定,未按规定审查相关责任主体资格、施工图审查报告和批准书、监理合同等有关资料,监督档案内容缺失严重;在巡查的4项市政工程中,有2项工程未及时办理施工许可,还有2项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即擅自开工,其中1项市政工程施工单位无相应市政工程施工资质,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3、在建工程在砖砌体、纵向钢筋竖向焊接、楼梯踏步施工缝留置等方面违反规范标准情况较为集中普遍。主要表现在部分工程砖砌体普遍未按规定设置拉结筋,有些施工单位还存在故意减少拉结筋数量,缩短长度的弄虚作假行为,砂浆饱满度不符合要求,马牙槎留置方式不正确、预制门过梁搁置长度不足,个别工程砖砌体组砌方法混乱,纵横墙接槎不牢固,墙体出现严重的亮缝;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面积百分率普遍超过50%,部分电渣压力焊接头位移,焊包下翻、不饱满,经现场取样进行机械性能试验,试件不合格;楼梯施工缝留置形式及接缝处理普遍不符合规范要求,造成混凝土夹渣等外观缺陷。

4、部分监理单位及人员未能按监理规范履行监理职责。通过巡查发现,一些在建工程虽然委托了监理,但由于监理人员业务不熟,对监理规范的要求不明确,造成一些明显的工程质量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如:当涂县紫荆花园2#楼,总监代表无相应资质和岗位证书,对工程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当涂县康都颐景城2#工程,砖砌体存在较多问题,监理人员发现但未能纠正,仍在砖砌体检验批验收记录表中签字验收;由安庆天柱监理公司监理的宿松县电气厂职工住宅楼、宿松县东城百汇D7(A12)楼和宿松县孚玉东路配套工程A1标段等工程,监理人员不履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职责,对明显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监理资料严重缺乏。

5、施工图审查制度在宿松县未得到全面贯彻,少数工程存在严重结构安全隐患。巡查的宿松县在建工程,均由该县建筑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施工图审查,而该中心未取得相应施工图审查资质,图纸审查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东城百汇D7(A12)楼工程施工图结构受力体系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按巡查组要求设计图纸送审后,发现存在设计问题,至今未能通过图纸审查;加之施工图设计交底不明确,施工中存在较为严重质量问题,致使该工程存在严重结构安全隐患,已被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工。

三、意见和要求

1、县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结合监督执法检查和质监站考核,要加强对县级站的业务指导,加强对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管理,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能履行质量监督职责的人员,应调离监督岗位;县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按监督工作导则规定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缩小县市工程质量水平的差距,确保建设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2、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为、发挥监理作用。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结合建设部《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建质[2003]167号)和建设部《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建质函[2005]130号)的有关要求,注重发挥监理单位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对不能履行监理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重视抓好专项治理,努力消除质量通病。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巡查中发现的普遍性质量问题,制定消除质量通病措施,组织有关施工、监理人员到质量问题现场点评,同时到质量管理较好的施工现场(如部分省级创建工程)观摩、学习,引导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提高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继续督促有关单位,对巡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和处理。两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对巡查组提出的问题,能够高度重视,巡查后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多数问题已责成有关责任单位进行了整改。特别是马鞍山市整改措施力度大,落实到位,对检查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扩大范围检查,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当涂康都颐景城2#工程、紫荆花园2#楼进行了整层拆除。 宿松县孚玉东路配套工程A1标段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和宿松县东城百汇D7(A12)楼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及设计单位均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请宿松县建设局认真调查取证,依法对违法责任者进行行政处罚。

希望两市工程质量监管部门继续督促有关单位,对巡查中发现尚未得到整改和纠正的问题,进行全面认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宿松县东城百汇D7(A12)楼严重质量隐患问题尚未整改处理完结,请安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继续督促相关单位进行认真整改处理,并及时将处理情况告我站。

二OO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7篇: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文件

皖建质安[2006]9号

关于印发“满怀二情,大兴二风,为创建平安安徽,构建和

谐社会作贡献”的通知

各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现将“满怀二情,大兴二风,为创建平安安徽,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2006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传达到各县级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全体职工。

2005年,全省质监战线的同志们以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当好工程质量卫士为己任,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使全省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以迎接质监站复检考核为动力,狠抓自身建设,规范质监行为,推动各项工作;以加强薄弱环节监管、狠抓检测市场监管、制定质量管理办法为主线,带动全省工程质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加强调研,攻艰克难;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分类监管,力保平安”。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满怀二情,大兴二风”(满怀对质监工作的激情,满怀对质监队伍的感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互帮互学之风),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差别化管理,按“安全、合格、满意、精品”四个层次开展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加强市政工程和村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减少用户投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创新质量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强质监站自身建设、改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发展检测事业、规范检测行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希望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我省建设事业的“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附件:满怀二情,大兴二风,为创建平安安徽,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2006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报告)

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抄报:部质安司,省建设厅

抄送:各市建委,各市建管处(局)

满怀二情、大兴二风,为创建平安安徽、

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006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报告)

一、2005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情况

2005年,全省质监战线的同志们以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当好工程质量卫士为己任,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使全省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以迎接质监站复检考核为动力,狠抓自身建设,规范质监行为,推动各项工作;以加强薄弱环节监管、狠抓检测市场监管、制定质量管理办法为主线,带动全省工程质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005年,全省监督工程16836项,建筑面积7582.32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36.1 亿元;其中新办质量监督手续工程10076项,建筑面积4592.74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63.8亿元;竣工验收工程7395项,建筑面积2753.05 万平方米;办理竣工工程备案6376 项,建筑面积2658.08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40.7亿元。全省各市共受理质量投诉944起,省质安总站受理质量投诉8 起。从整体情况看,全省工程质量稳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未发生恶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主要工作如下:

1、狠抓住宅工程质量,提高住宅用户满意程度

住宅工程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工程质量问题,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我们在继续推动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开展用户满意工程创建活动的基础上,采取了3项新的举措。一是加大对质量投诉的受理力度,省总站和很多市质监站一把手站长亲自抓投诉受理工作。省总站还结合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的要求,直接组织人员到工程现场核实二起反复投诉的工程质量情况,耐心解释现行质量投诉处理政策,并给投诉户作了书面答复。二是根据建设部、财政部印发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规定社会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应委托项目所在市、县金融机构托管,金融机构在支付质量保证金时应经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书面同意。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时应该检查工程质量保证金落实情况。宿州、马鞍山、巢湖、宣城等市已经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这项新的制度。三是起草并由省建设厅于2005年8月印发了《关于改进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四项新的要求:第一是提倡住宅工程按栋逐套验收;第二是规定建设单位组织验收时,应当提前三天在待验工程明显部位张贴告示,公布验收时间和工程质量监督单位联系方式,欢迎购房户对工程质量提出意见,具备条件的邀请购房户参与工程竣工验收;第三是备案机构受理建设单位的备案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公示,并要求开发商在售楼处和竣工工程明显部位公示十天;第四是工程验收时不得留有安全隐患,如存在难以弥补的质量缺陷,必须与购房户协商赔偿方案。该通知印发后,受到购房户的欢迎和媒体的关注,马鞍山、巢湖、合肥、宣城、池州等市已在积极贯彻中。

2、重视幕墙工程监管,防范幕墙工程安全隐患

近几年,省厅多次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幕墙工程监管,开展在用幕墙工程检查,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幕墙工程质量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2005年4月,省质安监督总站组织人员到江苏、上海考察幕墙工程监管工作,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报请省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幕墙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管理的通知》,规定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使用和产权单位在幕墙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加强对在建和在用幕墙的监管;进一步强调幕墙工程要进行相容性和三性试验,要加强施工图审查和隐蔽工程验收。通知要求各地对在用幕墙工程进行普查,建立幕墙工程使用维护档案,努力消除幕墙安全隐患。滁州、蚌埠、淮南三市按规定对在用幕墙工程使用状况进行了普查,上报了在用幕墙工程普查情况材料;其他各市结合本地实际,对幕墙工程加强了监督管理。

3、关注村镇工程安全,推动村镇工程质量监管

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在我省召开的首次全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联络员会议精神,我站报请省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安徽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厅建管[2005]332号),明确了我省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分步骤推进的工作部署;确定了22个重点县、63个重点镇和市辖区管镇限额以上工程为近期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重点。2005年4月,我站在芜湖组织召开了全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座谈会,分析了村镇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鼓励大家积极探索监管方法。会后,22个重点县建设局(有的以县政府名义)陆续制定印发了本县加强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文件。为了推动村镇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我站还在“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技术网”上开辟了“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专题栏目,交流各地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经验。

4、研究检测市场形势、推动检测市场改革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省工程质量检测呈现以下基本格局:常规材料检测主要由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检测中心(试验室)承担,部分企业设有试验室承担本企业承包工程的试验工作,桩基检测主要由省内5—6家桩基检测单位承担;幕墙检测主要由江苏、上海的检测机构承揽。为了适应检测市场改革的形势,更好地了解我省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的问题,2005年9月,我站委托省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管理协会对我省工程质量检测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省检测市场划地为牢现象比较严重,现有检测能力尚不能适应检测市场需要,检测单位内部管理令人担忧,检测监管工作亟待加强。建设部141号令颁布后,我站积极研究贯彻意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二个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并报请省厅印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的通知”,通过召开检测网会议等形式积极宣贯部141号令和省厅文件,推动检测市场改革,进行检测单位资质受理的准备工作。

5、组织工程质量检查,纠正质量违规行为

2005年,我站按季度组织工程质量巡查,一些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得到了查处和纠正,一些违反质量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了处理。全年共巡查5个市51项工程,巡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工程28项,对2项存在严重结构安全隐患的工程已建议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停工处理,对12项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需局部暂缓施工并立即整改的工程,签发了《安徽省工程质量监督整改意见书》,对14项存在一般质量问题需整改的工程,签发了《安徽省工程质量监督巡查意见书》。为了促使有关单位加强质量管理,我站还制发了质量违规行为告知书,约请了几个监理单位进行谈话,要求违规单位提交加强内部管理的整改报告。

根据建设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全省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全省17个市共抽查工程1580项,查出有问题工程420项。05年9月,省建设厅发文布置全省开展建筑市场暨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省厅四位副厅长带队,组成四个督查组,对全省12个省辖市进行了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综合检查,共检查工程86项,签发了15份《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告知书》。检查表明,我省工程质量重大安全隐患尚未杜绝,招商引资工程、开发区工程、市政工程违规现象较多,各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单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存在,执法工作亟待加强。检查结束后,省厅和我站均发文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2005年11月,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检查组听取了我省质量工作情况汇报,并抽查了合肥市、芜湖市及南陵县的10项工程的实体质量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质量行为,检查组对我省工程质量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对进一步加强我省工程质量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6.起草质量管理办法,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在多年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我站提请省建设厅于2005年8月向省政府法制办正式报送了“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代拟稿),该办法结合我省工程质量工作实际,在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质量管理的新规定、新措施。省政府法制办已将该代拟稿印发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正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我站还修改起草了新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员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8月报请省建设厅审定。

7、开展质监机构考核,规范质量监督工作行为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我站报请省厅于05年8月发文布置开展全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复检考核工作。为做好此项考核工作,我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部、厅有关文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案。在考核方式上作了二个方面的改进:一是邀请省厅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考核工作,以便有关处室加深对质监工作的了解,并从各自角度对质监机构自身建设提出要求;二是增加了三个座谈会,分别听取质监机构内部职工、监督服务对象、监督机构主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和县级质监机构负责人对质监机构的工作意见;通过考核,促进了质监站的内部管理,加强了质监站自身建设,改善了质监工作的外部环境,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质监机构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维护一方平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对质监工作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8、重视科技进步工作,促进建筑科技水平提高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建筑业科技进步工作,积极宣贯“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积极推动各地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创建活动。2005年全省有12项工程通过“省级科技示范工程”验收,有4项工程被建设部确定为第五批创建“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截止2005年底,已有合肥、芜湖等11个市创建了“省级科技示范工程”。

我们积极开展工法评审活动。2005年,有16项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其中5项工法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工法。

各市工程质监站高度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注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并注意防范和消除新技术带来的质量问题。

2005年,我们还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对我省建筑业科技进步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的情况将对我们下步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9、发挥质量积极因素,协力推进工程质量工作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2005年3月21日,安徽省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协会聚集了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检测骨干,并吸纳了一些热心工程质量工作的企业参加。协会团结了全省从事工程质量工作的同志,使他们在改进工程质监工作、维护检测行业利益、规范检测行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方面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我们积极发挥协会及会员作用,让他们在工作调研、起草文件、开展培训、工程创优、质量检查、出谋划策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取得新成效。合肥市建筑工程质监站发动职工设计站标,提升质监形象;阜阳市工程质监站坚持开展20个专项治理,引导施工企业用PVC管制作垫块控制钢筋保护层;池州市质监站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工程监管工作;巢湖市质监站将廉政建设内容纳入监督方案中;芜湖市质监站组织开展市政工程质量年活动,并规定参加工程阶段验收人员必须佩带胸卡,标明身份;蚌埠市建筑工程质监站对进入工地的黏土砖进行专项检查,将存在问题的产品通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其查处生产厂家;六安市质监站注重调查取证,配合市建委动真格查处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责任者;等等。

我们还积极支持和配合省建筑业协会开展“黄山杯”评选,省安装协会开展“安装之星”评选活动,配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经贸委开展建材市场专项治理活动。

我站还组织编写了《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白皮书》,及时发布工程质量信息,以供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及时了解工程质量工作,关注和支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二、“十一五”工程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与质监工作整体思路

“十一五”是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继续快速发展时期,是我省实施“东向战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房地产业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工程建设从追求速度向追求速度和质量并重转变,社会各界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时期,国家将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十一五”期间我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加强调研,攻艰克难;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分类监管,力保平安”。

1、加强调研,攻艰克难

当前是城乡建设事业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就我们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而言,要敢于正视困难和矛盾,认真研究质量监管工作中长期积累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质监工作的规律,提高质监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使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2、深化改革,整合资源

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方式要不断适应管理对象的变化,建设管理体制、方式也要不断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而改革。近几年,工程质量监督方式从实体监督向行为监督与实体监督并重转变,核验制改为备案制,但还要继续改革。一是要从项目监督向区域监督转变;二是要从被动的受理监督改为主动的巡查监督;三是要从统一要求改为区别对待;四是要从分割监管改为联动监管;五是要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非税收入改革的形势,将质量监督机构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为执法类行政机构。

要整合监管资源,实现市县监管机构一体化、跨市交流、信息共享、现场市场联动,将现在的安全监督、质量监督和执法监督整合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一支队伍,统一负责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和对施工阶段的执法检查。

3、分类监管,力保平安

要针对市政工程、招商引资工程、住宅工程、开发区工程、装修工程、村镇工程、重点工程等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安全、合格、满意、精品”四个不同层次的质量监管目标,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方式,以节约监管资源,实现监管效果最大化。

安全是质量监管的底线,各类工程都必须保证安全。对非政府投资的厂房工程和农民自建自用工程,我们监管的底线就是安全(含室内环境质量);对住宅工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工程,我们的监管底线应该是合格;我们应当引导一些住宅工程创建用户满意工程,引导一些市政工程创建市民满意工程;我们还应当引导一些公共建筑创建精品工程,以提升城市形象。

平安是创建“平安安徽”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需要。我省已连续八年多未因工程质量导致安全事故,未因工程质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力保“十一五”期间不因工程质量导致安全事故,不因工程质量影响社会稳定,是我们全省工程质量卫士的光荣使命。

三、2006年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任务

2006年,我们要“满怀二情,大兴二风”(满怀对质监工作的激情,满怀对质监队伍的感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互帮互学之风),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差别化管理,按“安全、合格、满意、精品”四个层次开展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加强市政工程和村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减少用户投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创新质量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强质监站自身建设、改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发展检测事业、规范检测行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持续提升住宅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程度

住宅工程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工程,是老百姓关注度最高的工程。住宅工程质量好坏是评价工程质量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我们要抓住当前住宅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重要时期,下大力气抓好住宅工程质量。

要切实贯彻2005年推出的住宅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和改进住宅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把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关,迫使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加强质量控制,杜绝不合格工程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住宅工程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有利于住宅质量、性能提高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时研究解决新技术应用中产生的问题,慎重应用未经其他类别工程检验可靠的新技术,限制应用难以保证工程使用性能的新技术。要针对当前住宅工程投诉较为集中的渗漏、开裂等质量问题,从设计、施工、合理使用等环节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多种针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要制定新的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受理与回访保修办法,加大建设、施工、监理与物业管理单位的售后服务责任,缩短质量投诉处理时间。

要对住宅小区配套工程进行监督,提高配套工程质量。

要在政策上引导开发、施工企业努力创建“用户满意工程”;要严肃查处和曝光有严重缺陷的住宅工程和不认真履行质量保修责任的单位和人员。

2、提高市政工程监督水平,努力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市政工程是公共工程、公益性工程,关系城市形象和品位,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工程建设,在财力、物力上投入很大,也明显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方便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城市形象。

但一些市政工程建设重速度,轻质量,违反科学规律和建设程序方面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有些市政工程质量粗糙,刚刚竣工就要维修,影响正常使用,降低了投资效益、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法律威严。

要认真研究市政工程质量监管中的问题,妥善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服从领导与依法监管的关系,健全市政工程监管制度,增强市政工程监管能力,努力将各类市政工程纳入质量监管范围,切实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3、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村镇工程受监率

我省有56个县、5个县级市,还有不少带村镇的市辖区,农村人口众多,村镇工程监管任务繁重,现有县级工程质量监督站大多数资金缺乏、监督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靠自身力量担负起辖区内村镇工程质量监督任务。

2005年,我厅提出了有重点分步骤推进村镇工程质量监管的总体思路,各地应当按此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尤其是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安庆、淮北等市,要率先抓好1-2个县(市、区)的村镇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马鞍山市与当涂县、铜陵市与铜陵县要积极整合市、县监管资源,尽快使县城工程质量水平达到市区工程质量水平。

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引导城市的骨干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送技术下乡,开展免费设计、技术咨询和保本监理、施工活动,以帮助提高村镇工程质量水平。

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村镇工程质量,给予政策、资金和宣传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村镇工程质量工作氛围,逐步提高村镇工程受监率。

4、狠抓建筑节能监管,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

要强化对建筑节能法规、规范的学习、宣传,使每个监督人员及时了解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在办理质量监督续时,要注意查节能规范、标准的落实情况,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通知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施工时,要监督节能设计是否得到实施;竣工验收时,要注意审查工程是否符合节能要求。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工程不得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不得通过竣工验收,不得给予竣工验收备案,不得参加工程评优。

要积极稳妥地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技术的应用不得损害工程质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引进外地成熟的节能经验,包括规章制度、规范标准、成熟产品、施工工艺、监理细则、监督要点等,迅速提升我省节能工程施工、监理、监督水平。

要鼓励省内有能力的检测机构抓紧开展节能检测工作,以满足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急需。

积极贯彻符合“四节”要求的新的国家标准,大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争取三年内各省辖市都有“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并创出更多的“全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

注意总结推广优秀施工企业与优质工程中好的工艺、做法,引导建筑企业加强工法研究,提升施工水平。

注意研究中铁四局集团、十七冶集团公司等建筑企业技术研发经验,引导我省建筑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工作。

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及时推广新材料、新构造、新工艺,努力消除质量通病。

积极推广运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有效监控工程质量。

抓紧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升我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水平。

5、强化检测市场监管,确保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部141号令规定,2006年,检测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一方面有利于检测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也会诱导一些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违规检测,甚至按委托人的要求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损害工程质量。

我们要按照部令和省厅有关文件要求,严格审查检测机构条件,大力加强日常监管,开展飞行检查和比对试验,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积极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管理协会在制定行业自律措施、协助维护检测行业秩序、提供技术支持方面的作用。

尽快制定我省检测管理规定,规范施工企业自检、监理平行检验和质量监督抽检行为。

6、加强质监机构自身建设,改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

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质监机构自身建设,很多质监机构改善了自身办公条件,提高了人员素质,增强了监督能力,使我省连续8年没有发生重大工程垮塌事故,没有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没有一人在质监岗位上因廉政问题受到追究。

但是,我省质监机构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我省大多数县级质监站经费困难,严重削弱质监工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县级经济不发达,工程量少;进人控制不严,人员过多;县级财政困难,挪用质量监督经费;乱开口子、随意减免质量监督收费。二是执法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我省有的质监机构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的质监机构被当作建管部门的内设科室对待,甚至有的质监机构未经编委批准。三是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四是有关方面对质监工作困难认识不足,对其重要性重视不够,对其工作支持不力。

我们要满怀对质监队伍的感情,切实研究解决质监工作中的困难。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认真研究自身工作中难以克服的困难,积极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质量监督机构反映,使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全省质监机构要大兴互帮互学之风,先进站帮助落后站,条件好的站帮助条件差的站,提倡站与站之间互派监督人员到对方单位短期工作,使监督人员得到锻炼,也使双方的长处优点得到发扬光大。

2006年,我们要通过质监站的复检考核,促进质监站内部管理,加强质监站自身建设,改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使质监站的符合性考核和检查性考核正常化,质监站的执法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市站全部有监督巡查车,县(区)站全部有电脑并上网,质监经费收支能更好地保证质监工作开展。

7、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方式,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我们要满怀对质量监督工作的激情,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方式。要针对不同类别工程,提出“安全、合格、满意、精品”四个不同层次的质量监管目标,实现最优的监管效果。

要认真研究各类工程的特点,针对市政工程、招商引资工程、住宅工程、开发区工程、装修工程、村镇工程、重点工程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方式。要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要注意加强对外地开发商引进的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信誉差的施工企业、以及城乡结合部工程、县域工程等薄弱环节的监管,以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要针对各地不同的条件,实行差别化指导,尽可能发挥当地的优势,使各地的工程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要改变单一的项目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区域化监管模式,采取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监管方式,有效使用监管资源。

8、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制定质量管理办法

当前质量工作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全省工程质量监督人员都要认真研究质量工作中的问题,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质量工作规律、提高质量工作主动性、有效性。

2005年,我们对幕墙工程、检测市场进行了专题调研,参加了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情况调研,布置了装修管理情况调研,并及时组织人员赴九江地震灾区考察震害情况。今年,我们要对村镇工程、开发区工程、招商引资工程监管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复检考核工作对质监站自身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要通过调研摸清情况,提出今后工作的新思路。

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都要结合我省或当地质量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调研工作,争取每个省辖市提交2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每个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监督人员编写一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案例。

今年我们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出台适合我省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的“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争取出台改进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办法以及加强质量检查员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8篇: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职成〔2015〕11号)和《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5〕525号),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各类项目。

第三条

项目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包括省级示范特色学校、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省级名师工作坊、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级技能大赛赛点等项目建设;目标是通过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四条

项目实施原则:

(一)整体规划,同步实施。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计划相衔接,与加快发展安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对接,与强化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相结合,统筹布局,一次规划,同步实施,分年建设。

(二)创新机制,改革推进。整合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在改革中推进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在建设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实施中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项目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市为主,强化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在职教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和各部门协同推进作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结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结构调整实际,以市为主统筹项目建设规划编制、统筹资源配置、统筹项目建设、统筹项目管理。

(四)过程管理,跟踪问效。实行项目中期考核、建成验收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的检查监督。对建设目标明确、实施方案科学、配套资金到位、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实施效益不佳的项目予以淘汰。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编制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3

第三章

申报与立项

第九条

项目申报学校应为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中应保留的,且在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等方面较为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

第十条

项目申报按照属地原则,采取学校组织申报、市级遴选推荐、省级确认立项的程序进行。

(一)学校组织申报。申报学校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将项目建设规划方案、项目建设申报书等材料报送至所在地的市或省直管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

(二)市级遴选推荐。各市、省直管县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及本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结构调整等需要,在省下达的指标限额内,组织专家对学校申报材料认真组织评审,遴选并等额推荐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三)省级确认立项。对各市遴选推荐的项目,经省级公示无异议后,进入省级项目库。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地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各类经费,用于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省级示范特色学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省

级名师工作坊项目建设,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级技能大赛赛点项目建设。

第十二条 项目学校应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安排,科学、规范、合理地编制本校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及分年度预算,并纳入学校总体预算。

第十三条 项目学校应严格按照项目建设任务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本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强资金核算和使用管理。

(一)专项资金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支付,纳入学校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并设置单独账簿进行明细核算,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二)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经过招投标、集中采购等规范程序后方可列支。

(三)项目学校应将年度项目收支情况纳入单位决算统一编报。

(四)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项目学校要及时将项目经费采购的资产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项目结束后,委托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

第十四条

项目学校应自觉接受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项目资金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对外投资、弥补其他项目资金缺口等,不得提取工作经费或管理经费。对于挤占、挪用、虚列、套取项- 6789 -

第9篇: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

关于印发《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 的通知

建质〔2010〕92号

各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城乡建委):

为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通知》(建质〔2009〕291号)的要求,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我厅在征求各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附件:

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

一、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以下简称分户验收),是指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等单位,在住宅工程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在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前,依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每户住宅及相关公共部位的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合格证明的活动。

二、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按户进行分户验收,安徽省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工作适用本细则。

三、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分户验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分户验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内分户验收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分户验收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的公司(分公司)质量技术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应参加分户验收,其他参加验收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由建设单位确定,并在分户验收方案中予以明确。如验

收内容涉及专业分包单位,分包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参加,已选定物业公司的,物业公司应当派人参加分户验收。

五、分户验收内容:

(一)地面、墙面和顶棚质量

(二)门窗质量

(三)栏杆、护栏质量

(四)防水工程质量

(五)室内主要空间尺寸

(六)给水排水系统安装质量

(七)室内电气工程安装质量

(八)建筑节能和采暖工程质量

(九)有关合同中规定的其他内容

六、分户验收依据为国家现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住宅建筑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屋面工程质量验收、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等标准规范,以及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七、分户验收前,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应根据住宅工程特点编制分户验收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

1、根据分户验收的内容和住宅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的每户检查部位、数量。每户的窗台高度、栏杆高度、开间净尺寸、室内净高的检查部位应在户型平面图中予以明确标注。

2、检查方法和需携带的检查测量工具。

3、参加分户验收的单位和人员名单。

4、验收时间、程序和步骤。

八、分户验收时,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应严格履行分户验收职责,每户窗台高度、栏杆高度、开间净尺寸、室内净高的实测结果应在检查部位明确标识,验收人员要如实填写《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附表4—9),对验收结论的真实性负责并签字确认。严禁在分户验收中弄虚作假、降低标准或将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

九、分户验收中发现不符合规范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的,应做好标记和记录,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返修,监理单位负责复查,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返工重做或更换器具、设备后符合要求的,应重新进行验收。

2、返修加固处理后改变外形尺寸或无法进行返修处理的质量缺陷,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可予以验收,造成的质量缺陷应书面告知住户和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3、经返修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严禁验收。

十、工程竣工验收时,验收人员应对分户验收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验收,未按要求开展分户验收工作或分户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十一、质监机构在监督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对分户验收资料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各方是否按验收方案和有关规定开展了分户验收工作,并对住宅单体工程不少于3户进行现场抽查,其中顶层、底层和靠西山墙的住户必须各抽查1户,抽查情况记入工程监督档案,抽查中如发现分户验收有弄虚作假情况的,应责令重新组织验收。

十二、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分户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方面认真整改,确保分户验收工作质量。对在分户验收中弄虚作假、降低标准或将不

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予以不良记录,并依法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处罚。

十三、分户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必须按户出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附表1),并作为《住宅质量保证书》的附件,一同交给住户。分户验收资料由建设单位保存,供有关部门和住户查阅,并纳入工程档案存档。其中,《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汇总表》(附表2)、《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问题记录表》(附表3)纳入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资料,报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机关。

十四、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和全面推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促进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附表1:《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

附表2:《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汇总表》

附表3:《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问题记录表》

附表4—9:《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

上一篇:英语语法学习顺口溜下一篇: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