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口问题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现在成为普遍的。

第一篇:人口问题论文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在总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数据变化折射出的若干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老龄化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掌握本国人口资料的基本科学方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掌握人口资料对于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通过对人口资料的统计。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触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虽的基础数据,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并加以分析,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发展现状。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人,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从人口的城镇化方面来看。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人,增长81.03%。流动人口接近翻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隔绝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6.86进一步上升到2010年的118.06,上升了1.20个百分点,远远超出103-107的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

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进一步增加。201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200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

在人口年龄方面,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口的少子

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人口教育程度方面,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虽然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众多的国情并未改变

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欧洲国家趋近于0‰,发展中国家高达14‰。由于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生育政策,人口年均增长率正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众多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面临较大压力。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据估算我国总人口将在2033年达到15亿。据我国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2.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和加速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20%。欧洲国家用10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用60年时间达到的老龄化程度,中国将只用20年。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中国的老龄化又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目前中国家庭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每个家庭平均仅有3.1人。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步,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文明程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保水平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即“未富先老”。可以说中国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空巢化、“未富先老”等特点,未来10年我国将会越来越频繁出现各类老龄化引发的突出社会问题,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必然会更加迫切。

3.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

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曾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二是残疾人多。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三是智力低下人多。智力低下人占了一两千万。”达反映出我国人口无论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出生人口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当前,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达到4%到6%。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儿总量多,每年约80万-120万人,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亿-5000亿元。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虽然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代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竞争才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美国为什么能用3亿人口生产出远高于中国的13亿人口所生产的GDP?说到底就是美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他得以用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方式来创造财

富。比拼人口总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比拼才是国家竞争的实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口素质如能得到较快提升,将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人口比较优势。

4.人口流动迅猛,为社会和人口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与“五普”相比,“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多位人口学专家也连呼“意外”。在转型时期,世界各国都曾出现人口的迁移、流动。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摇摆、潮汐式流动,且其中40%都是年轻人,却是中国特有的。可以预计,中国人口的流动在未来仍将持续,城镇化浪潮还将继续。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外来人口高度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尤为突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如何让这些已经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如何谋划未来新增农村转移人口的制度安排和空间布局,使人口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合理,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5.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

根据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在102~107之间。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9。一直到1975年,这一比例也只有106.54。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1980年就突破正常值的上限达到107.11,此后一路上扬。1982年“三普”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四普”时为111.3,2000年“五普”时上升为116.9。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lO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且,“娶妻”的难易程度还依照着地区的贫富程度不同而变化。“男光棍”聚集程度的总体趋势是由东至西逐渐递增,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社会和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认清形势。国内人口形势异常严峻。改变人口问题只是数量问题的固有思维,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人口国情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变数,即是中国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发展稳定的脚下基石。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两手硬,增强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切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已成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一要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起,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从提高全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人口文化、技能、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继续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并延长公民受教育时间。要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城乡新增劳动力形成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层次。

3.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好“男女老少”问题,“男女”是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老少”是指积极应对老龄化。

(1)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首先,弄清造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第二,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我们国家还主要以家庭要老为主。农村独女户尚未真正老有所养,因此很难抑制人们养儿防老的意愿。第三,直接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B超的滥用导致了人们进行性别鉴定。其次,针对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几个原因,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第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使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第三。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提高妇女和女童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第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不管是从西欧发达国家还是从北美、大洋洲、日本等国陆续进入老龄社会的现实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要清楚:老年人过去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作为公正回报,社会应提供支持。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不应只把老年人看成病人和领取退休金的人,在这个社会里,老年人既是发展的参与者,也应是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传统地位应得到尊重,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可考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田园式养老方式。在城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密集型产业,发展适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我们也可以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像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在国际上很流行。如日本由于病床紧张,医护人员不足,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国民每年交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以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和无法自理的老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接受护理,提供24小时护理员派遣服务,还提供医生护士家访、老年日托、巡回浴车、轮椅借贷、友爱聊天等多项服务。

5.优化人口分布,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21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还会逐年增加。未来二三十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迁移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将有3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人城镇。以农民工为主的庞大流动人口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创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庞大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等难度加大,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挑战。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有序迁移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逐步消除针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其次,流入地要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第三,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和落实经费的同时,强化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的责任,推动齐抓共管和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刘军平)

作者:李硕雅

第二篇:当前中国和埃及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对比研究

摘 要: 中国和埃及同为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双方应对人口问题的措施也有所不同。相比较来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而埃及的人口政策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化或体系化的程度,存在一些计划生育的阻力,如宗教、文盲率、妇女地位等问题。

关键词: 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 生育率 老龄化 计划生育

一、引言

中国人口问题由来已久,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着手控制人口增长,1982年更是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人口政策自实施以来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但伴随着人口政策的实施,也出现了新的人口问题,比如老龄化、城乡人口比例失衡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相应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而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愈发凸显,失业率激增,文盲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可以说是2011年和2012年埃及两次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埃及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两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进行对比,对于了解两国的人口环境和了解埃及当前国情有很大帮助。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会发现,中国和埃及的人口状况虽然同样是基数大,但是实质上有很大区别,仿佛埃及正在走中国计划生育前的老路,生育率居高不下,其中当然也有宗教的原因。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而埃及青年所占比率高,导致失业率和文盲率增高,因为问题不同,自然处理方法也不同,两国政府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是很正常的。

二、当前中埃两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对比

(一)中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

1.关于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就业问题

据统计我国15~64岁的人口总量2000年约为7.8亿,2005年为8.4亿,2010年为8.8亿,2015年为9.2亿,2020年为9.6亿,从全国的劳动力资源来讲,其数据还要大一些,估计2000年为9.31亿,2005年为10.10亿,2010年为10.68亿,2015年为11.23亿,2020年为11.72亿①。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动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参与率高,2000年78.2%,2005年为76.3%,2010年为74.3%,2015年为73.3%,2020年为72.1%,在本世纪前20年以内,劳动力数量将持续保持一种较高的增长状态和水平②。所以,这对我国就业压力还会持续产生影响,同样这会对我国的改革、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找工作难,再就业难,这都是政府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2.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0年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估计2010年会超过1亿,2020年超过1.6亿,2030年超过2.2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05年左右超过10%,到2030年超过15%③。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导致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也使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3.出生性别比问题

根据统计,1980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2,1985年为111.2,1990年为111.7,1995年上升到117.4,2000年为117④。该比率远远高于国际标准105,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据报道,我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4120万人,比1997年增长10%⑤。而且增加的男性人口主要是青年人口,这必然导致婚龄人口比例失衡,导致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4.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据统计1999年我国城市有668个,建制镇18800个,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计算,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是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比1990年提高了9.86个百分点,一般认为这个数据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⑥。但这个水平比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比世界44%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发展中国家平均37%的平均水平都低,因此许多学者提出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但这同时导致城市泡沫,导致城乡不公平待遇政策和人口二元结构矛盾,我们需要使农转非进程从一开始就走上合理、规范的道路。

5.人口素质问题

我国文盲的90%分布在农村,而且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其中70%是女性文盲。我国目前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人,还有约240个县未普及小学,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才6年,而美国是16年⑦。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的问题日益突出。过去我们曾经认为可以通过普及教育、消除贫困提高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现在看来,贫困产生文盲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消除贫困、发展教育以阻止人口素质逆淘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对于这点不能掉以轻心。

(二)埃及最突出的人口问题

1.生育率居高不下

埃及人口增加得不到控制的主要原因就是生育率居高不下,妇女受教育率低是生育率高的一个原因。

2.青年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

埃及人口问题不仅表现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人口结构不均衡。由于较高的出生率,埃及人口中15岁以下人口比重占40%,增加埃及家庭成本,也给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

青年人口激增,从而带来一系列诸如教育、婚姻、住房尤其是就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埃及就业市场吸纳人数有限,再加上埃及七月革命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扩大公立学校的招生规模。人口不断激增,教育资源的落后、及就业的脱节及青年失业问题异常严重。

2006年,埃及29岁以下的青年人的失业率达到了80%,其中超过82%的人从未参加工作。到2007年,15-24岁年龄段的埃及青年的失业率高达24.5%,同期世界水平达11.9%⑧。

有关研究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埃及只有17.5万失业者,失业率仅为2.2%⑨。一直到70年代初,埃及的失业状况仍然比较轻微,但是到1976年,埃及国内失业率已上升到7.7%。80年代中期因遭遇国际经济危机,大批外出劳工回国,失业率猛增,1986年達到10.7%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字,2005年埃及失业率为10.9%。埃及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埃及2009年第一季度的失业人口为234.6万,失业率达9.4%。2010年失业率为9.2%{11}。埃及人口中青年比重较大,90%的失业者为29岁以下的青年。

3.人口城市化问题

埃及国土只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来说本来就不算大,而且大约95%的国土面积为无法居住的荒漠,目前能够居住的国土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此外,首都大开罗地区一地的人口就高达近2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开罗省,每平方公里46349人,其次是吉萨省每平方公里5902人,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每平方公里9.5人的西奈半岛南部数省,再次是苏伊士省东部每平方公里64.5人。

目前,埃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91.65%,这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提高,间接导致粮食危机。过多的城市人口给城市功能的发挥造成诸如城市拥挤、交通不畅、住房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4.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急剧增长,埃及的人口素质却在不断下降。政府大力扶持教育事业,公立大学的招生规模最年扩大,使得学校拥挤不堪,教学资源紧张,由于埃及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繁重,造成国内教师资源的大量流失,结果使得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素质低下,影响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埃及大多数妇女没有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早婚,多育成为传统女性的主要生活方式,从而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全国15岁以下的人口占到40%,人口呈年轻化,从长远角度看,高出生率给人们受教育、就业都造成巨大压力,进一步恶化家庭贫困,使贫困不得不代代相传。

尽管埃及政府付出很大的努力,采取许多措施加大教育的发展,但是埃及的文盲率居高不下,也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巨大障碍。

埃及在19世纪末开始普及初级教育,由于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实施,并采取法律的形式去推广,20世纪初,在民族革命领导人纳赛尔的支持下,于1944年颁布了第一部法律并与社会事务部来实施推广教育。1953年颁布了针对5岁~12岁儿童的义务教育法,并与1976年通过了扫盲法,使450万人口具有识字能力。尽管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埃及文盲的比例依然在持续增加,根据2006年联合国人口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埃及的文盲总人数达到1700万,占总人口的20%{12}。

2010年,埃及男性文盲率达到18.8%,而女性的文盲率则高达33.6%。同时,文盲率呈现地区差异,埃及南部地区的文盲所占的比重低于埃及北部,城市地区所占的比重低于农村地区。埃及北部地区女性青年文盲所占比重占到埃及同龄女性青年的一半,女性学龄儿童未入学率是男性的三倍,占15%。

女性文盲率上升,在埃及女性结婚较早,随之而来的就是较早生育孩子。埃及将女性的结婚年龄提高到20岁以便女性青年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在更适合的年龄生育。在妇女参与经济及政治生活上,我们发现妇女在议会中的比例不超过2%,同样在协商委员会的比例不超过4%,很大程度上来说,参与率微乎其微。

三、中埃两国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政策比较

(一)中国当前的人口政策

1.政策目标调整

早期的人口政策主要关注人口总量,因为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最显而易见的,经过多年发展,政策目标正在从适度人口到适度生育率转变。更科学的人口发展目标蕴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等说法中。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平衡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出台相应政策。

2.政策支持

(1)计划生育的持续推进

自从1982年起我国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并将其纳入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增加得到控制。20多年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少生人口3.38亿人,节约各种抚养等费用7.4万亿元,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整整4年时间{13}。

事实上由于多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已稳定多年并形成惯性,人口政策的重点逐步转向提高人口质量和优化人口结构。计划生育政策仍在持续,但随着新的人口问题的出现,政府正逐步对中国的人口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

(2)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

针对我国不断变化的人口状况,国家计生委每年颁布《计划生育条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不重合完善,力求解决不断出现的人口新问题。相继颁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衔接的通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着手解决人口新问题。

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这项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1.6,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三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3)减少文盲率的措施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扫盲大会上指出,中国政府始终把扫除文盲作为国家最基本的政策目标之一。政府采取很多措施来降低文盲率,如普及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文盲:2006—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到2010年努力使全国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成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教育部提出,中国今后的扫盲,将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国务院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发展功能性扫盲,向脱盲群众开展技術培训:目前,中国面向脱盲群众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还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积极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截至2006年年底,参加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有1000多万人获得相应证书,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典型。

(4)降低失业率的措施

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国新办于11月20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及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举措等方面情况,据介绍,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有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切实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近期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十项措施。

①稳定就业局势。一是努力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三是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办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和“一对一”就业援助,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等。

②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一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二是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③稳定劳动关系。一是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反应机制;二是妥善处理工资和工时问题。

④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一是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二是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妥善处理倒闭企业、裁员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把解决拖欠工资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14}。

3.完善职能机构

我国专门设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设主任办公室(总值班室)、综合处、研究室、文档处、政务信息处、秘书联络处、信访一处、信访二处等部门,专门进行计划生育工作。但随着国家人口情况的改变,职能机构也在逐步完善。比如,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我国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认真做好卫生计生委相关老龄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经研究决定,成立卫生计生老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赋予其贯彻精神、制订工作计划和组织活动等主要职能。

(二)埃及当前的人口政策

在阿拉伯国家中,埃及是第一个对人口问题采取积极措施的国家。埃及政府认为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达到发展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口问题。埃及政府采取的一般用于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埃及政府主要通过降低出生率和增加迁出人口减少人口增长

同时注重人口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埃及社会的多方发展。其中埃及降低出生率取得了一定成绩。埃及的年人口出生率曾从1960年的4.4%下降到1972年的3%,但到了1980年,这一数字又回升到4%,穆巴拉克出任总统后,对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1985年5月,他同数十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一起,签署了联合国一项赞成限制人口的声明{15}。

2.制度化人口政策

埃及于1965年设立了全埃“家庭生育计划最高理事会”,“家庭生育计划最高理事会”是由政府总理领导的双重机构,各主要部门都有代表。1985年1月设立“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最高理事会”,取代了人口家庭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和支持家庭生育计划活动。近年来,埃及政府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掀起了具有全国规模的计划生育运动,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口号。

3.教育与民间普及方面

艾兹哈尔大学设立了计划生育研究會,专门研究伊斯兰教教义与控制人口的关系。

为了使计划生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埃及政府主管计划生育的专门机构加强了在电视、电台和报刊上的宣传,向全国各地派遣30个以上的宣传小组,使绝大部分的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

新闻总署下属单位通过举办群众论坛、对话、青年座谈会、知识普及会、文艺比赛、电影展播等活动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水平。埃及育龄妇女采用绝育措施避孕者的比例由2004年的58.2%增至2005年的63.3%,平均每家生育的子女数由2004年的3.1个减少到2005年的3.08个,人口增长率已经从1996年的2.1%下降为2005年的1.91%,但是人口高速增长仍是埃及经济面临的一大严峻问题。

4.生育率与家庭

国家干预政策是想通过改进妇幼健康条件,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率以降低生育率。其措施如下:搞好家庭生育计划、提高妇女地位、降低婴儿死亡率。家庭生育计划项目得到国家财力上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支持,仅1983年全国就有3,200个健康诊所为家庭生育计划提供长期服务。政府强调对家庭计划进行“积极诱导”,诸如:改善文化教育设施,奖励遵守国家人口政策的家庭。虽然政府重视避孕设备的隐私性,但还是源源不断地提供现代避孕工具和开展无偿服务咨询。节育不受任何限制但不得提倡,流产视为非法,除非要挽救妇女的生命。2000年埃及总和生育率目标为3.0。目前,埃及已开办了1,000多个计划生育训练班,在各地设有为数众多的负责公共健康的诊疗所,还为农村培训了大批医生,并组织城里的医生每月下乡一次,向农村提供节育药具,指导计划生育。政府还用外汇引进先进而又简易的节百技术。埃及引进了一种由芬兰发明的避孕药物。这种药物不仅长期有效,且采用简单的注射方式,2,000名埃及妇女在试用期间,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6}。埃及政府正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广。

5.国际迁移

根据埃及人力资源与对外移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建国之初的十年,埃及总共对外移民不到2万人。即使在60年代末期,政府鼓励年轻人出国留学,在1969年,政府收到的移民申请也只有28000份。然而这一局面随着埃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生彻底改变,如1982年,埃及对外永久和短暂移民的数字攀升到340万多。1998年,这一数字则上升到480万还多,到2005年埃及对外移民累计达到510万{17}。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埃及经历了“限制移民”、“组织移民”和“消除移民限制”三个阶段。埃及限制移民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67年,这一时期总的移民政策是限制人员出国。除少量人员可以出国学习交流外,埃及对外移民的数量很少。而60年代国有化运动开始后,有些埃及人永久移居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等发达国家。

从1967年到70年代中期是埃及政府近十年有组织的移民阶段,通过签署双边劳务合同尝试组织对外移民。70年代中期至今,埃及基本上取消了对外移民的各项限制,埃及对外移民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埃及人口迁移中,应该受到关注的是埃及国际劳工输出。在阿拉伯国家中,埃及是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埃及向其他阿拉伯国家输出的劳动力占埃及劳动力的10%。埃及暂时性人口迁移包括技术和非技术人员的迁移。暂时性移民包括科学家、技术人员及劳工。三十年多来,暂时迁往阿拉伯国家的埃及移民数量早已超过欧洲和北美的永久性移民。埃及暂时性移民接受国多为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利比亚、约旦及阿拉伯海湾国家(主要是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

6.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化

埃及半数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所以埃及急需改变城乡之间的平衡。埃及改变城乡之间平衡政策的目的在于建设新城镇和中心城市来吸收一部分城市居民,以缓和开罗和亚历山大两城市的人口膨胀。此外,扩大耕地面积也是一项主要政策。官方鼓励居民向新开发地迁移。

第一,埃及旨在实现人口在各地的最佳分布,限制开罗人口机械增长。埃及政府制订了有关人口政策的计划:南埃及国家开发计划。政府计划在1997—2017年投资3049亿埃镑开发南埃及地区,该计划完成时,将创造280万个就业机会,开垦耕地130万费丹(1费丹合613市亩),建立若干新的工业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和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从上埃及诸省向其他富裕地区尤其是开罗和亚历山大的移民潮。

乡村一体化国家开发计划。该计划1994年开始,到2017年完成,投资2670亿埃镑,目的在于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并通过就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减缓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新河谷运河计划。该计划始于1997年,预计2017年完成,设想从位于新河谷的纳赛尔湖引流到西部沙漠的巴里斯绿洲,新开辟耕地约40万公顷,吸引700万人到那里生活{18}。但是上述三项计划耗资颇大,而埃及经济严重依赖外援,外资能否到位,远非开罗所能左右,同时在埃及社会居主导地位的大城市既得利益集团为保护自身利益,千方百计地阻挠计划的实施{19}。

第二,向沙漠地区分散,减少耕地浪费。在开罗郊外修建卫星城,以吸引城市中心过剩的人口,从而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缓解城市病。埃及的新城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座新城为斋月十日城。现在大开罗及其周边地区有8座新城:斋月十日城、五月十五日城、十月六日城、圆月城、欧布尔城、谢赫扎耶德城、日出城、新开罗。新城为开罗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对缓解中心城市严重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1月埃及南部新河谷治沙造田工程启动后,埃及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东部和西部地区,并计划在2017年之前把这三个地区340万费丹(1费丹约合6.3亩)沙漠土地改造成农田,为实现使全国可居住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提高到25%的长远目标奠定基础{20}。

7.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埃及政府采取了妇女扫盲运动、立法保證妇女权力和提高妇女地位等办法以便降低出生率。然而,1979年和1985年相继两次出现男人得到第一位妻子同意后便可纳妾的规定,这个规定作为个人地位法的一部分旨在限制对多偶制的滥用。妇女最低法定结婚年龄为十六岁。

8.尽量减少埃及计划生育的阻力

埃及计划生育的最大阻力是来自宗教习俗的压力。因此,埃及的计划生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对伊斯兰教义的理解,以及如何摆脱传统习俗的束缚。在埃及享有权威的爱资哈尔大学宣布:以经济为借口来限制出生人数是违背伊斯兰教义的,但保护母亲和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爱资哈尔大学引用《古兰经》中“母奶必须喂养两年”的经文为据,认为这种方法本身就能约束女性的生育能力,并断言,节育既能促进家庭成员健康,又能使妻子对丈夫富有吸引力。这一结论对政府的计划生育运动是个有力支持。另外,提高妇女受教育率和妇女社会地位,会相应减少计划生育的阻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中埃两国由于国情有很大差别,所存在的人口问题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失业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结构不平衡等,而中埃两国对于解决人口问题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以法律及国策的形式出现的,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效果非常明显;而埃及并没有制度化或法律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只是一些口号或者号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埃及的大部分政策,包括新建新城,减轻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虽然使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毕竟治标不治本,要减少人口压力,还要从降低生育率等根本性问题上着手,从这方面说,埃及教育普及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更有限,这是计划生育的一大阻力。本文对中埃两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做了对比研究,但深入的思考还有所欠缺,希望对之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注释:

①②③郭继严,王永锡主编.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④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⑤熊树民.警惕重新扩大的性别鸿沟.人民政协报.北京:2002-03-20.

⑦长江日报,2002-09-08(第2版).

⑧2010年埃及人类发展报告.

⑨齐前进.埃及的沉重包袱.世界知识,1989(22).

⑩杨灏城.徐根林,编著.列国志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

{11}安维华.埃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探析.西亚非洲.

{12}

{13}人民日报.2001-01-23.

{14}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1120/217871.shtml.

{15}{16}杜幼康.埃及的人口问题和埃及政府的对策.阿拉伯世界,1986(02).

{17}Egyptian Ministry of Manpower and Emigration,Emigration Sector,as Reported by CARIM 2008.

{18}{19}彭树智,主编.雷钰,苏瑞林,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6,商务印书馆,2003:368-370,370.

{20}车效梅.张亚云.开罗都市进程中的人口问题.西亚北非.2009(0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李竞能.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1998.

[3]人民日报,2001-01-23.

[4]郭继严,王永锡主编.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刘福垣.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经济日报,2002-05-23.

[6]中国人口信息中心.人口文摘,2001;1~12.

[7]课题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及对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熊树民.警惕重新扩大的性别鸿沟.人民政协报.北京:2002-03-20.

[9]人民政协报.北京:2002-03-04.

[10]谭克儉等.退耕还林中的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问题.第八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北京:2002-06.

[11]长江日报,2002-09-08(第2版).

[12]彭树智,主编;雷钰.苏瑞林,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6.商务印书馆,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14]Egyptian Ministry of Manpower and Emigration,Emigration Sector,as Reported by CARIM 2008。

[15]埃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16]

作者:沈允育

第三篇: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摘 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现在成为普遍的。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它导致中国新人口问题,例如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失独家庭问题、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十八届五中全会调整为,“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以应对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是生产力,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这是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遵循人口生产的规律,对人口生产进行生态设计,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学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生产力;人口生产的生态设计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人口生产力创造人才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伟大力量。人口快速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是,同工业文明的所有成就有负面问题一样,人口快速增长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这就是所谓“人口问题”,发达国家的学者称之为“人口炸弹”。为了这颗炸弹不在中国爆炸,政府把计划生育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这是人口生产的一种设计。十八大五中全会调整这种设计,改为“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生育法草案,提倡奖励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延长生育假奖励和其他福利待遇。这是调整人口政策以应对新的人口问题。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学分析

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它区别于农业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和产品非常有限,只能养育不多的人口。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工厂化、规模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商品化,生产和产品极大地丰富。它使人口生产出现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对人口生产提出要求;二是产品极大的丰富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这两种变化导致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马克思和恩格斯讴歌了工业文明的这一伟大成就,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伟大成就

渔猎时代,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 000万;农业文明时代,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至1800年,全世界人口达到10亿。这是农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最高成就。世界工业化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这个“法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它的人口学意义是,第一,所有这些事业的发展,要求大量劳动力,对增加人口提出迫切的要求;第二,工业和农业发展,生产了非常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造就了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伟大成就,1974年世界40亿人口,2014年增至77亿。

(二)“人口爆炸”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1956年,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发表《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他说:300年来,“实际上,世界人口就像氢弹爆炸一样骤然增长了若干倍”。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保罗·埃利希出版《人口炸弹》一书,直接以“人口炸弹”为书名,他警告说:“我们将会被我们自己的繁殖逐渐湮没。”接着,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提出“人类困境”概念,他认为,人类困境有种种表现,第一是人口爆炸。他绘制的“全球人口爆炸示意图”,是氢弹爆炸后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向四方扩散,形象地比喻全球性人口爆炸。他说:“人口爆炸和人类需求的爆炸,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是无比悲惨和不幸的源泉。”他把人口问题列为“现代人类衰落综合症”10个要素的首要因素,人口增长过快是“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是人类困境的头号问题,是“人类走向堕落的根源”。西方研究全球性问题的许多著名学者,把人口爆炸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1.什么是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的含义是,第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世界人口太多;第二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过快。所列举的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时间表是: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到20亿,1960年增至30亿,1974年增至40亿,1987年增至50亿, 1999年达到60亿, 2005年增至65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2014年达到77亿,人口学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这是人口爆炸的速度和规模。

2.人口不是炸弹

依据生态学观点,我们认为,人口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一人是生产者,在生产自身的同时生产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地生产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同时不断地生产着自身,即人口增长;二人是消费者,人消费物质资料才得以生存。人类生存是人的内在价值;发展经济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目标,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产品被消费掉,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它要求和促进人的消费,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双双不断增长。人口增长,社会物质生产增长,人类消费增长,所有增长是在自然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对自然和环境形成不断增长的压力。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发展,人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人口增长和人类消费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是,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的成就达到最高峰,随着它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同样,作为工业文明伟大成就的人口增长也达到最高峰,人口增长率达到人口史上的最高峰。有报道说,1965—197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2.11%,为增长率的最高峰,从此世界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2013年为1.3%。同时,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现出来,出现所谓“人口问题”,是这一伟大成就的负面影响。人口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二是人类消费增长过快。值得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主要是工业文明社会人口的过度消费造成的,人类过度消费的问题比人口数量增长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人口炸弹”理论,说人口增长过快是“炸弹”,会湮没人类自身;说它是“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是全球性问题的首要因素。这不是真的。他们的人口问题批判,主要方向和主要力度指向人口增长过快。但是,人口数量不是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人口的过度消费才是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人口批判,不是指向现代社会的过度消费,而且反复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继续促进过度消费。这是不全面的。

3.人口没有爆炸

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峰,发达国家的人口开始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继续增长,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按照人口生产固有的规律,人口增长在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以后,20世纪7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率达到峰值以后开始下降,2015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只有1.1%。

1997年8月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欧盟15国平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1.44个孩子,德国妇女平均生1.3个孩子,丹麦妇女平均生1.4个孩子,意大利1.22个,日本妇女平均生育1.41个孩子,北美生育率高一些,如美国和加拿大这个数字也只有1.8和1.7,已经低于人口更新的水平,从此,发达国家的人口一直负增长或零增长,无论怎样加大奖励力度,都不能扭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4.“二马”的人口思想

马尔萨斯和马寅初是两位伟大的人口科学思想家。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1798)提出著名的人口论。他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过多的人口增长将带来饥荒、瘟疫、战争和各种灾难,因而人类需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工业化早期,还没有出现人口爆炸,他提出这样的人口论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年,1979年重版)。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的提案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同年6月,他的提案以“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1957年7月5日)发表,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这是中国的人口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初期,虽然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但是并没有出现人口爆炸,他提出控制人口和人口有计划发展的思想,这是十分宝贵的。

二、 中国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我国人口1 350万,西汉(公元2年)5 959万,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峰。经过了1千多年稳定发展,清朝乾隆年间(1741年)首次突破1亿,达14 341万人,坚实了中国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地位。此后,人口持续增加,1762年,中国人口达2亿,1790年3亿,1835年达到4亿。经百年人口缓慢的波动式的增长,20世纪,1950年我国人口达到5亿5千万,1955年6亿,1965年7亿2千万,1969年达到8亿,1970年8亿2千万,1974年达到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为11亿,1995年12月16日,我国“12亿人口日”,我国人口迈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13亿6千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8.8%,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具有世界意义。

(一)“多子多福”,中国人口思想

中国人认为,“人丁兴旺”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因素,历来采取“重民”和“众民”的人口政策,突破1亿人口达到人口一个高峰,这是康熙和乾隆年代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民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至咸丰元年人口突破4.3亿。不断增殖人口,激发人口活力,这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

中国思想家主张“广土众民,子孙绵绵”。

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铸有“万寿无疆”、“子孙永昌”字样。历代思想家认为,“地大国富,人众民强”这是“霸王之本”。一来人口众多,二来子孙永续,传宗接代,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人口思想。

孔子说:“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他主张先要使民“庶”,然后使民“富”,把“庶”(人口众多)列为治国施政的第一件要紧事。他说:“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礼记·大学》)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孟子·尽心》)他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可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意思是说,据传说,舜娶唐女为妻,没有禀告父母,因为害怕父母不答应。舜不告而娶,这是怕绝后,是比禀告还要好,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墨子主张增加人口,鼓励通过早婚来使人口倍增,他提出人口是生产力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人口缺少,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就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增加。

秦汉以后,南朝周朗(425—460年)把人口增殖看作国家大事,宣称治国者“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宋书·周朗传》),战乱、急政严刑、天灾岁疫、长期服役等是当时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若要使人口迅速增加,必须消除天灾人祸,让人民安居乐业,夫妻团聚,并提倡早婚。他甚至主张强制推行早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明朝丘也极力主张增殖人口,声称一国人口的多少关系到国势的盛衰,“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大学衍义补·蕃民之生》)。天生万物都必须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劳动人口增长,财富才能增长;没有庶民则国不成国,君不成君,因此君主必须掌握户口数量,鼓励人口增殖。

孙中山先生认为,人口多是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巨大力量,一百多年来,中国受尽种种侵略和欺负但没有亡国,这是由于中国人多的缘故。他说:“各国人之所以一时不能来吞并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比较,还是太少。”他主张增殖人口,他说:“若他们逐日增多,我们中国却依然如故,或者甚至于减少。”这样,“如果美国人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现在,虽然情况有了变化,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仍然是中国强盛的一个重大因素,是我们的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思想家多主张人口是国家的巨大力量,不断增殖人口才不会亡国。

毛泽东继承这种人口思想。他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他的人口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和人定胜天,主张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他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中国古代“多子多福”的人口思想是正确的;孙中山先生主张增殖人口是正确的;毛泽东“人是第一宝贵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些人口思想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和遵从,是中国人口生产的占主导的思想。它创造了中国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西方学者“人口炸弹”的人口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人口炸弹”。

(二)中国人口太多和太少的“两颗炸弹”

遵循中国“重民、众民”的人口思想,创造了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7年共增加人口10 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 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13年新增加人口21 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 702万人;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6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 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 367万人。这被认为是一个人口太多的世界。1980年,中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1970年),下降到1.8(90年代以来)。30年时间,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中国少出生3亿多人。这是一个人口太少的世界。

1.中国人口的“两颗炸弹”

人口本来不是炸弹,鉴于“人口爆炸”思想的重要影响,我们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中,借用了这个概念。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记者梅冰《中国人面临的两颗“人口炸弹”——中国社科院学者余谋昌谈21世纪中国人口战略》一文。文章开头,记者的导语说:“20世纪是全球人口大爆炸的世纪。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过多被认为是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最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学者余谋昌先生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我国的人口问题不仅存在‘太多’的一方面,还存在‘太少’的一方面;到了该深入思考人口政策的时候了,记者特作访谈。”1

这次采访的内容是1999年夏、秋,我在海口的一个讲习班,以题为“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思考”的多次讲演所说的。第一个标题是“当今世界人口问题的特点,人口太多和太少的挑战”。第二个标题是“中国人口问题,同时存在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的双重挑战”。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因为‘独孩政策’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成为比人口数量更重要的问题”。

这时,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已经到低于人口更新的水平。它的严重性,我援引美国《未来学家》的文章说: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各个发达国家走向集体‘自杀’。这些国家的出生率低,老龄化赋闲人口的队伍日益庞大,赡养他们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超过了年轻人的承受能力。他们只能通过减少抚养关系来减轻负担。这意味着他们要少生或不生孩子,进一步促使人口出生率下降”。

我国人口生产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集体自杀”?而且,人口过多并不是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例如,如果人口过多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那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后,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负面影响。因而,如果要说“炸弹”的话,人口过多不是“炸弹”,人口太少才真是“炸弹”。人口太少的问题比人口过多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更难以解决。

2.中国放弃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

实行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中国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1970年至1980年10年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80年的11.87‰,2013年的1.18‰,成为全球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或者说,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很快下降并稳定在1.8左右,30年的时间,我国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全国少出生3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对世界人口控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这种贡献是以牺牲中国利益、以失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国家的地位为代价的。30年以后,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最多的地位。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1949年,中国人口5.41亿,占世界人口的22%,1990年,中国人口已达11.4亿,仍然保持在22%左右;现在中国人口约13.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为19%,但出生人口仅占世界出生人口的12%。联合国根据现有生育率预测,未来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30年以后中国就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100年,我国人口可能下降到只有世界人口的3.1%左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不仅是荣誉,而且是中国强大的重要表现。1999年,在海口关于人口问题的讲演中,在讲到孙中山先生“人口多是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巨大力量”的话时,我离开讲稿说了几句话,我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问题太重要,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你们要准备好回答你们的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会变成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0年,中国少生3亿人,人们说这是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不错,它为好几届政府减轻就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的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以制造了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为代价。解决新的人口问题,将增加以后好多届政府的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1999年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讲座和采访中,我提出“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但是,当时只讲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质量问题,其实有比这更加重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衍生的问题,“4-2-1”家庭衍生的问题。“4-2-1”家庭,这是中国特有的人口现象。它指由4位老人、2位有劳动能力的人、1位小孩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当社会的小孩只是独生子的时候,这样的家庭就成为普遍的了。大家知道,家庭在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国,国就是家,家就是国。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是个人生命开始的源头。家庭的要义,一是“保护”(安全);二是“延续”。“4-2-1”家庭,导致“保护”(安全)和“延续”都出了问题。这改变了中国家庭的性质,出现新的是人口问题。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在“家庭问题”上集中表现出来。30年严格控制生育,中国社会少子化、高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同时和同步出现,具有新的人口学意义,成为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老年人因为有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家庭和社会的富贵财富。现在,随着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 755万人;2015年, 60岁以上的人口为2.16亿,占总人口的16.7%,我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4-2-1”家庭普遍出现,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新的人口问题

老人社会保障问题。高龄化人口快速大量增加,造成照护老人的社会成本支出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开支、退休金和医疗费用的大大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越来越少的就业人口为赡养越来越多的老人,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不堪重负。例如据报道,1978年全国退休金额17.3亿元,1987年为238.4亿元,1997年用于老年人的开支占工资总额的19.6%,到2030年将达工资总额的48%。2013年6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发布,该基金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 060.37亿元。养老成中国经济“绊脚石”。它会不会导致国家退休金危机,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空巢家庭”问题。传统中国家庭,老人有子女和儿孙陪伴,享受天伦之乐。现在,“少子化”家庭,为了赡养4位老人和1位孩子,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打工和就业,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所谓“空巢家庭”。现在城乡这样的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孤独的老人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照,没有亲情和天伦之乐,那有什么快乐、幸福和尊严?这已经是一个伦理问题。

一大把岁数已经到了享受天年的时候,空巢老人还要承担照顾、管理和教育孙儿的责任。这是难以完成的事,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寂寞艰难的生活,巨大的精神压力,纠结难耐的心理负担,许多人又疾病缠身,已经力不从心,做不好时常常责备自己,特别是疏于管教,如果孙儿出了一点事,心理更是难以平静。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心理生活,均处于极大的压力中。

未富先老的问题。中国老龄化同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 000至1万美元以上,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老人的快乐生活。但是,中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 000美元,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经济实力非常薄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人口结构,如何度过这个难关?这是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我国老年人持续增长,依据人口学预测,2030年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2100年,老年人口将高低于3.5亿人,2055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时候将接近4.5亿人。我们有能力应对这样的人口问题吗?

2.人口“少子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少我们的未来就要打折扣。生育率下降,幼年人口逐渐减少,人口学用人口出生率表示:出生率17.0‰~15.0‰时为正常,199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16.98,还是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999年出生率14.64,这是少子化开始;13.0‰~11.0‰,已经是严重少子化,2002年出生率12.86,严重少子化;2008年至今持续严重少子化。

中国社会已经老龄化,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社会又严重少子化,少子化速度超过老龄化。少子化表示人口结构重要变化,它带来一系列人口问题。(1)少子化的副作用是高龄化,是一个老人多、小孩少,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化的时代。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逐渐变少,造成人口不足,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少子化表示社会变老,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消失。(3)人口少子化加大失独家庭的系数。

严格的计划生育导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人口现象,还有一种被称为“边缘人”的人口现象。

3.失独家庭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失独家庭”是独生子女死亡,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已经失去再生育能力却又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独生子女是现代中国家庭最富贵的资产。中国传统家庭重视传宗接代。“中年丧子”,而且是唯一的独生子,这是最大的人生悲剧,不仅老了以后没有人赡养,而且家谱靠自己不能再连续。这是刻骨铭心之痛。

失独家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量的,因而成为重大的人口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已经无后的家庭有67万之多。2012年,失独家庭达100万。人口学统计,1915年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人,由于种种风险事件的突然发生造成死亡,它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而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失独及其后果引发严重的人口问题。

失独恶化空巢家庭规模。我国空巢老人,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失去独生子女的人,虽然现在不是老人,但老年人以后肯定是失独老人。严格控制人口后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陆续进入老年,没有子女赡养他们,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数以万计的老人,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失独导致严峻的经济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的人老年以后,支持一千万失独家庭的社会成本,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谁来支付这笔巨大的支出?

失独导致的伦理问题。“延续”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中国文化重视承传,中国家庭看重延续香火,中国人努力延续家谱,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失去独生子女,断了香火不能再延续家谱,责任不在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谁应承担这一伦理责任?

基因(DNA)多样性损失。失去独生子女,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而且是民族的不幸。他们的遗传基因消失,是中华民族基因多样性的损害。有人问“美国的校车为什么要做得这样结实这样高级?”回答说:“谁能保证车里的孩子未来不是美国总统?”这里讲的是基因多样性的问题。据报道说,拥有成吉思汗遗传基因的直系后代,在世界各地有约1 700万人,约占全球人口的0.5%,其中甚至包括了英国皇室等。

中国人的基因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富贵资产。失独家庭失去的不仅是宝贵的独生子女,而且是“失独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二人基因。它永远地没有了,是不可弥补的。这是中华民族基因多样性的损害。现在,我国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也就是说,1 000万户失独家庭,会有2 000千万人的遗传基因永远地消失。这是我上文说到的人类的“集体自杀”。

4.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中国13亿人有9亿劳动人口。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9亿中国劳动者,被誉为勤劳的“蓝蚂蚁”,创造了中国崛起的伟大奇迹。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到达峰值,为9.4亿,被认为是中国人口红利最大值。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值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被称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此后劳动人口数负增长,每年净减少3 000万,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预计到2020年大体上降至9.1亿。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0.1%下降到66.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缩水甚至消失,中国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大国"。这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5.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一个家庭,首先要有男人和女人,并从而有孩子才组成家。男人、女人、老人、中年、青年和小孩,按一定的比例组成有机和谐的整体,才得以待续发展,“家和万事兴”。如果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不能成为一个家庭。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男人,它同失独家庭一样是非常不幸的。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男女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这个数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是逐步扩大的。

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男女性别比高达118.58;2014我国人口达13.678 2亿人,男性人口70 079万人,女性人口64 703万人。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那么,中国男人比女人多5 376万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另一个人口学数据是:2006年0~26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 402万人。这是比较可靠的数字。

在没有严格生育控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生孩子进行调节。但是,严格实行“独孩政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由男人承传香火延续家谱,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保证有一个男人。这样就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这是人口结构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它不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男人比女人多3 000万,也就是说,有3 000万人找不到妻子,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这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带来严峻的挑战,是一个重大的人口和伦理问题。

只有男人不能组织家庭,没有家庭的“保护”和“延续”的功能,没有夫妻生活,这是不符合伦理的。它的人口学问题,类似“失独家庭”的问题,比如不能再延续家谱,比如遗传基因的损失,或者它甚于“失独家庭”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失独家庭、劳动力减少、男女比例失衡,这是我国新的人口问题。如果要说“人口炸弹”,那么,中国2亿多老年人,1千万个失独家庭,3千万光棍儿,这是真的人口炸弹。一二十年内,它就要爆炸,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吗?从人口学的角度,这是由“4-2-1”人口结构引起的。

三、生态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设计

人口作为社会主体,是社会的基础。人口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它同其他物质生产一样是需要设计的。我们的目标是,依据生态整体性哲学,遵循人口发展的生态学规律,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世界。

(一)生态哲学——人口生产的理论基础

人口生产,或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首先需要把人口作为一种生产力,研究人口生产力以及它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以生态整体性观点看待人口生产和人口问题。生态哲学的自然价值论认为,世界的物质生产,有4种生产力,推动4种物质生产过程,它们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4种生产力(或生产力的四种因素)是:自然生产力(自然因素),人口生产力(人才因素),社会生产力(社会因素),智慧生产力(科学因素) ;它推动4种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发展的四种形态):自然物质生产(自然形态),人口生产(人才形态),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生产(科学形态);创造4四种经济价值:自然价值(生态资本),人才价值(人力资本),劳动价值(社会资本),智能价值(知识资本)。1

我们用图1表示:

1.人口生产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

人口是生产力,人口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分,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这应该是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人口爆炸”论者,主要从人口是消费者出发。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口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

人口问题的研究首先要超越这种观点,要超越现代哲学和经济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现代哲学和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只有一种,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是唯一创造价值的过程。《辞海》的生产力定义是:“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生产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辞典》对生产力的解释是:“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物质生产力。”这是经典哲学和经济学的结论,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定论。

生态哲学依据生态整体性观点认为,有4种生产力,推动4种物质生产,创造4种经济价值。图1表示,4种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自然物质生产是其他3种物质生产的基础,依次外圈是内圈的基础;生产力是不断进化的,自然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智慧生产力,它的进化路径表现生产力的层次性;同时,它表现生产力的历史性,最早自然生产力决定整个世界的进程;人在地球上产生,这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地球发展进入人类阶段,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参与地球物质运动,成为一种巨大地质力量,完全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人本身是巨大的财富,即人力资本;同时,它作为生产力的人才形态参与生产过程,又是创造商品和其他物质的基础;未来,智慧生产力成为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人口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和智慧生产力的基础,毛泽东说“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是人口理论的哲学基础。人口生产力主要表现,一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二是人作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两者都创造巨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是主要生产力,他说:“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1他又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2这是我们的人口问题生态思考的理论基础。

2.人口生产力的生态学分析

人口生产力是“主体生产力”。人参与生产过程,人本身成为主要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生产力的人才形态,马克思称为“主体生产力”,或“个人劳动生产力”。主体生产力,表现在自身生产上,是人口生产力;参与社会物质生产,是个人劳动生产力,即个人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体力、技能和智力的总和。人的体力,指人的自然能力和生理能力。这是人的简单的和初级的能力。人的技能,指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能力和技巧。这是人的中级能力。人的智能,指人的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人的高级能力。3

人口生产,包括人口数量的生产和人口质量的生产。这两方面的生产,在人类史上都沿上升曲线不断提高。但是,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连续下降,人口数量在未来将出现负增长。人口质量生产有两个趋势:一是人类平均寿命和人的知识水平等不断提高,表示人口质量提升;二是人的体能和人的生育能力等方面有下降的趋势,表示人口质量的下降。在严格的生育控制的情况下,人口素质的生产有两个问题:一是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差一些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计划生育列为国家基本国策时,主要政策指向是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影响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

现在,我国人口生产、人口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比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人口问题的本质方面,已经从数量控制转向提高质量。“中国妇女生育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要放开人口数量生产,要着力提高人口质量。

(二)遵循生态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我们从人口是生产力的观点思考人口问题,说明“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人口生产作为世界物质生产的一种形式,它遵循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使出现问题,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必然性,它会进行自动调节,人类行为可能起促进调节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改变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自然物质生产是世界物质运动过程,它由世界物质运动规律决定,是自然而然的,它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说“自然灾害”是一个问题,那是由人的利益定义的。“灾害”是自然物质运动过程,它推动自然物质进化,是自然物质运动和进化的一种形式。

人口生产、社会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在自然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它们是自然物质生产的进化和发展,或者说,它们是自然物质生产的不同层次的实现形式,知识生产是它的最高实现形式。这三种物质生产是在人主导下进行的,由人的意识、信念、思想、意志、知识和行为等决定,这种主观性的决定,可能会有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因而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人口问题,它是人口生产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1.马尔萨斯的人口生产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即人口发展的三个规律,马氏的人口三定理。它们是:(1)人口的制约原理,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存在一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人口的增殖原理,“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随着增加”。(3)人口的均衡原理, “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三个原理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的。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这是人口学家提出的规律。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规律。

2.遵循人口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我们关于中国新的人口问题的生态学分析,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得到人口生产规律的知识。

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人口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不符合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它来自“4-2-1”家庭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失独家庭、劳动力减少、男女比例失衡”这样的人口问题。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是1.18,2011年和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的生育率为1.04和1.26,已经在人口可替代可更替水平之下。1.4的生育率就意味着每一代人出生人口将减少36%,这还没有考虑未来十年生育旺盛期女性减少近半的效应。低于1.4,这种人口趋势显然不符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0年。这将是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将给中华民族带来难以估量且无法逆转的巨大损失。

据此我们认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生产的主要规律,或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的主要规律。具体地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两条重要原则:

(1)一对夫妻平均生育2.2个孩子的原则。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对夫妇需要平均生育2.2个孩子,人口才不会衰减,才能维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家庭的人口结构是“4-4-4”,或者“4-4-5”。也就是说,家庭的人口结构是:4位老人+4青壮年+4(5)位小孩。这是人口生产的重要规律。

(2)人口生产,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的原则。有了高素质的人口,即使出现人口问题,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现代社会人口生产的重要性,因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第一资源”。当下社会,是否具有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重视人力资本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人才生产,积累人力资本,对建设强大国家具有关键性作用。教育在人口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教育事业应列入人口生产范围,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应有妥善安排和高度重视,全面安排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投资和建设,创造更多高智慧的人才。

关于教育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性,牛文元教授指出,认知科学表明,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之间有一种量的关系: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获得,社会所要支付的代价比为1∶3∶9。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健全的体魄所支付的社会费用为1时,支付其同时获得技能的费用为3,支付其同时获得智能的费用为9,即社会支付成本为一列等比级数1∶3∶9。从人才价值,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角度,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比值为1∶10∶100。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体能的人,他所能创造的财富大约仅能维持他本人的生存;同时具有技能的人,可能创造其10倍的价值;同时具有智能的人,又可能创造其10倍的价值,即100倍于只具有体能的人所创造的财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为另一列等比级数1∶10∶100。他说:“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如果我们以文盲作为仅具有体能的人,以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以科学家工程师作为具有智能的人,可以列出‘人力资源能力方程式’。”按照这一方程式进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资,具有重大的投资回报率。

(责任编辑 朱凯)

作者:余谋昌

第四篇:城市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各大城市在国家总体人口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得到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重心转移的幅度较大,随之产生的各项问题也日益显著。其中由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造成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基础设施拥挤不堪、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还包括城市管理方面的压力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人口作为经济系统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变量,它的分布和管理影响人地关系,人口管理问题作为各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采取怎样的调控手段和积极措施解决城市人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关键。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问题 城市人口管理

一、城市人口管理的特征

城市人口管理涵盖了城市内所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所进行的多是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情况,并且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具有涉及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由于城市人口管理工作需要城市内多个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协调合作,自上而下完成管理工作,所以参与部门众多;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像人口普查这样需要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料的工作,就必须以一个确定的时间来进行调查,时间性强;城市人口管理工作需要多种技术方面的支持;信息变化快,管理难度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等特征。

二、城市人口管理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多“归功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量的增多,其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增加了管理难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多对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增加,城市交通、电力、水气等需求压力大。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感较低,大多没有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关心自身经济效益的增加,对社区和公益活动态度冷漠,这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不公的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较缓,实际效果不明显,农业人口在城市很难获得与当地人平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并真正定居下来。最后,由于社会管理方式的粗放化,习惯于突击式和运动式的管理手段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不足。在城市人口管理的实际中,由于城市政府为公众提供参与的合法性资源不够充分,公众参与只是对政治过程中民主参与的模仿,并不等于直接的民主决策,行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依然很脆弱。公众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本应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工作中,这也是市民意识的体现,但由于多方原因,当前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较少,并未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及监督的全过程,属于低层次的参与,存在各种问题。

3.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与机制存在弊端。流动人口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也难以避免的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流动人口犯罪等,究其原因是现行管理制度和模式无法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使得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理念上的偏差,即相关部门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造成外来人口权益得不到保障现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协调不到位,使外来人口在行使相应社区自治与管理权利方面困难。最后,组织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信息的不及时,管理滞后现象明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4.政府管理存在缺位现象。城市建设虽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但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市民需求,当前城市人口管理不仅依靠专业化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指挥管理,还需要各部门间进行统合协调。但政府在管理中也面临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缺位现象。专业管理部门由于机构众多出现职责不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现象,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部门间易出现管理越位和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问题。政府缺位整体表现为,管理方式的相对落后和政策制度安排上缺乏可操作性。

三、完善城市人口管理的有效对策

1.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完善城市人口管理,首先在积极落实政策性迁户、技术技能和投资纳税迁户的现有渠道外,进一步拓宽现有入户渠道,可以根据流动人口在城市逗留时间的长短和不同群体对城市需求的差异,分阶段的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差别化、层次性服务和福利提供方式使其逐步融入到城市体系中。其次,要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社会关注的医疗保险待遇、教育均衡化发展等方面的公平问题上,是外来人口与城市当地人口和谐融洽的相处。最后,为保证人口信息的流通性和准确性,实现人口智能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来提高人口管理的服务水平。根据新型城市化要求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尤其是外来人口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参与管理权力的行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思路。

2. 建立参与式的城市治理框架。城市管理中建立参与式城市治理的框架目标就是促进管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解决城市公共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因此,一方面要从城市人口管理的多元化主体出发,结合合作形式、围绕具体问题、找到每一阶段设计的参与点,最终在实际管理层面达到政府与社会的融合。另一方面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流动人员参与式管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约束的功能,建立新型组织管理方式,增强社会稳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3.充分发挥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城市人口的规模由城市规模决定,如果城市人口规模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就会带来城市问题。城市人口管理的目标归根到底是有效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最终达到人口增长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人口问题本质上属于经济问题,人口调控战略必须实施重大改变,加强经济手段的指导与调控,逐步由过去以行政制约为主的直接控制向以利益导向为主的间接调控转变。具体做法可积极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来引导城市人口转移;通过有意识改变城市总体及各地生活与发展成本来减少市民的居住成本,引导城市人口合理流动。

4.完善城市政府作用。人们对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城市政府不仅提供基本的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通过寻求地方收益积极拉动城市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城市政府的作用有限,多是对城市事务的管理、仲裁和调解,在收入分配活动上难以起到真正作用,实际发展中城市在协调上存在矛盾。針对上述问题,要求城市政府从城市治理观点出发,合理界定与人口管理的界限,在保证政府指导与人口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前提下,从政策制度安排以及资金投入上推进城市人口管理。不断创新管理职能,不仅要继续承担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更要在新形势下承担如战略规划与管理和强化社会冲突管理等新职能,最终实现人口管理战略的服务化、法制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四、结语

城市人口问题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期间的必然现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在城市中从事着各项职业活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享受着城市提供的各项服务,城市人口的发展与管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客观分析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现状、了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通过有效对策及时创新地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春兰,杨上广.从上海看大城市人口政策调整[J].中国经济报告,2013(03):75-79.

[2]张圣友.以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市人口管理[J].学习月刊,2012(06):36-38.

[3]陈丰.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研究[J].求实,2008(12):43-45.

[4]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01):109-113.

作者简介:李新秀(1990.01—)女。民族:汉,山东省滨州市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新秀

第五篇:基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下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分析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构成复杂,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供了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思路,为制定我国人口政策提供依据,使人口结构的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人口政策;经济发展

[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内容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

两个假定:如果人口不受到抑制,将会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率增加。[1]

两个抑制:现实抑制,对已经出生的人口施加限制,增加死亡率,抑制人口增长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是指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措施来降低人口出生率,阻止人口增加。[2]

2.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预示了人口发展的方向,但没有考虑人口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口增长不受到抑制的例子,因此两个级数是否准确也无从考证,该理论仍具有很大的缺陷。

两个抑制作为平衡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增长的因素是合理的。而且,马尔萨斯所指出的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增加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是存在的。积极抑制和消极抑制从主客观两方面指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

二、我国人口的发展及对计划生育制度的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历程

1.人口增长不仅受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人口发展自身规律的作用,更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3]

1954年11月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大大超过中国人口数量为四万万五千万的固有观点。[4]马寅初在《新人口理论》中写道:从累计资金和加速累计资金的角度,从保证工业原料的供应、促进科学研究、保障粮食供应等等角度提出了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1971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被写入了我国宪法,为控制人口提供了法律保证。1980年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2.计划生育制度的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图1、图2对比显示了计划生育制度实施前后我国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0‰以上;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历一番波动后持续降低,并在1998年之后一直低于10‰。这些都说明计划生育制度对于人口的控制的作用明显,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缓和,国家对人口的调控作用明显。

3.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1)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01年——2009年工业在我国GDP中的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浮动,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而人口红利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新生人口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与之对应的人口红利也在减少。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比例失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大陆男女性别比为105.20:100,(以女性人口为100),人口比例的不协调也最终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三、结语

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处理我国的人口问题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与人口两者的关系,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祝和中译.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邬沧萍,谢楠.1980—2010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4]杜丽群.中国的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年鉴,1995、2010.

胡庆(1990.5.13—)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

作者:胡庆

上一篇:企业工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基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