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材料

2022-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培训交流材料

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110222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目 录

1.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 „„„„„„„„„„„„„„„„1 2. 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江西省人民政府 „„„„„„„„„„„„7 3. 实施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河南省人民政府„„„„13 4. 开展特色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 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 5. 强化培训管理 完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6 6. 突出职业能力建设

扎实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2 7. 有效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 持续给力新时期邮政转型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37 8.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引领吉利创新发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2 9. 突出办学特色 加快培养技能人才

成都市技师学院 „„„„„„„„„„„„„„„47 10.开放办学兴职教 服务民生创特色

济南市历城职业中专„„„„„„„„„„„„„„52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坚持围绕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努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09年以来,组织各类职业培训173.4万人次,其中在职职工99.7万人,农村劳动力24.4万人,失业人员10.1万人,其他各类人员39.2万人,共有46.1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6.9万人,比“十五”末增长31.2%,占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比例为26%。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完善培训促就业机制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动者素质就业

实施“蓝领双证”培训工程。在企业中采取技能培训课程与高自考互认衔接的办法,使在职技术工人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实施范围由制造业扩大到现代服务业、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针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特点,调整培训考核标准,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经过免费培训、就业指导仍未就业的,增加一次免费培训。 实施毕业生“双证”工程。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由职业院校扩大到普通高校,使高校毕业生在获得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实施创业培训工程。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区域性的创业培训机构。免费创业培训由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扩展到所有城乡劳动者。对成功创业的,可再享受一次“改善或扩大你的企业”免费培训,促进创业者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技能人才政策制度体系。围绕滨海新区发展定位、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市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等文件,出台了近20项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和要求,逐步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发动、企业行动以及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建立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我市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了表彰和奖励力度。2004年将技师、高级技师职务津贴分别提高到100元和200元;2007年开始,对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每人5万元、1万元、5000元的一次性政府奖励。每三年评选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技师100名,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政府津贴,并且已有10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通过一系列的评选表彰活动,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职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制定新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按照“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原则,建立了政府按社会需求程度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依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和职业资格等级,合理确定并每年调整培训补贴职业目录和补贴标准,有效调动了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形成。我市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分担,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入机制。明确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中应有60%以上用于技能劳动者培训,在此基础上,由市统筹安排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培训。我市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为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以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重点,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的主体。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与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一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模式。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社会化考评、企业评价、院校认证、技能竞赛选拔等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模式。二是积极开展在企业生产一线鉴定的方式。在大型骨干企业打破标准化考核鉴定方式,根据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岗位特性需求,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展鉴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考核。我们已在石油和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冶金、港口等行业的30多个职业实行生产过程鉴定的新办法,有效激发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企业欢迎。三是破格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对掌握高超技能、工作业绩突出的在岗技能劳动者,打破年龄、工龄、身份、等级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让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四是每年选择50—60个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企业急需、就业容量大、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评价、院校考核、社会化鉴定和技能竞赛等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既提升了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又引导了广大技能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四、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深入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发展 创新培训理念 促进青年成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变电检修工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近几年来,变电检修工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工区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实现了长周期的安全生产,圆满完成了武威电网检修维护的各项任务,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荣获了省公司和公司的多项荣誉,在此,我代表工区全体职工对给予我们帮助的公司领导、兄弟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何在变电检修工区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行之有效地开展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直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核心。以往,工区在对职工的培训中,主要是选择生产任务相对较少的时机,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然而,作为一线生产工区,由于近几年电网建设明显加快,设备维护任务日益繁重,人员学习培训和工区生产任务常常发生冲突,使全工区的培训工作一度受到制约。

开展培训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只是做几道题、听几节技术讲课、开展几次考试,更多的是需要将学习到的东西如何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培训后,在实际工作起到的效果进行评估。采用传统的集中讲课培训方式,学习时间刻板,使得职工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而且授课内容、方式、方法也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员工的需要,经常是“听的时候,感受不少;听完之后,忘记不少;用得时候,走样不少;实际效果,基本很小”。

变电检修工区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的经验,认为 “实际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检修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检修缺陷就是最好的考题”这一培训理念,采用 “全员讲课+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的方式,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全员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第

一、全员讲课,三人行,必有我师

实际上,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别人比不上的长处,可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以往的培训中,坐在讲台上的都是专家、技术员,但是现在,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师傅,都有机会在讲台谈一谈自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理解,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学习心得。通过交流和探讨,我们可以将他们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应用,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其他人重蹈覆辙。同时,上台讲课前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和制作课件对于每个员工来说本身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专业知识强化学习过程,在台上不管讲的水平如何,也不论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对于每个上过讲台的员工来说,从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方面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而在讲课过程中台上台下自由讨论,许多专业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越辩越明。2011年冬训中我们工区有十几位员工先后登上讲台,有参加工作两三年的80后,也有工作十多年班组长,还有临近退休的老师傅,职工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

二、实际操作,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为了帮助各班的青年员工尽快成长,工区利用变电站退役的旧设备,在工区建立了变电检修、继电保护、电气试验三个实训室,如继电保护实训室可开展110千伏线路保护装置故障查找、保护调试、断路器传动试验、二次端子箱接线等实训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可开展变压器、互感器、避雷器的圈套试验项目,变电检修实训室可开展隔离开关安装与调试、10千伏真空断路器检修与调试、高压电缆头制作等项目,实现了现场培训室内化,学用一体化,不但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实训的便利性。

学用一体化的培训方法,既可以使培训人员在实验室面对现场实际设备,练习操作技能,减少实际工作时对现场设备的陌生性,还可以使员工将现场培训内容在教、学、用中同时进行,干中学,学中干,既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产秩序,又使人人都有机会争做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全面的员工。这种培训手段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一直以来培训工作与现场实际相脱节局面,加快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培训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培训的良性循环。 第三,技术比武,比学赶超,助青工成长成材

技能比武不只是一种技能的较量,更是素质的考验,工区一改以往各专业技术比武各自为战的方式,要求每人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实现员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为了比出好成绩,赛出高水平,青年员工们自发学习大量专业书籍,主动请教专业技术人员,请现场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帮助知道,纠正操作错误。

通过技术比武即带动了广大员工学技能、练技能的良好风气,又引导员工树立了“依靠技能生存、依靠技能发展、依靠技能创造价值”的学习理念,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青工真正感受到只有拥有好技术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形成了青年职工钻研技术、创优争先、矢志成才的热潮,不但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而且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实践证明,变电检修工区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较以往传统培训形式更能适应基层班组的培训需要,它充分调动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热情,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的更广阔的舞台,鼓励青年员工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提高了年青同志的现场作业水平,加快了青工成长的步伐,推动了工区整体生产工作水平的全面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开拓培训新思路,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真正实现通过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人才、保障安全、促进发展,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发现完毕,谢谢!篇三:教师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曲阜市教师培训中心

教务主任培训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曲阜市王庄镇蔡庄小学 李 扬

2011年4月

教务主任培训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近几个星期来,通过参加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教务主任教学管理培训学 习,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平时工作的一些做法 作简要汇报。

一、制度管理,事半功倍 教务管理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作为教务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只能是制

度,而非自己的威望、权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教务工作规律及时完善制度,并以各种规章制度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制定制度不能闭门造车,要运用好我们手中的基本队伍:教研组长。再开讨论会(让部分老教师参与),先民主,后集中,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制度,然后再严格执行制度,规范管理, 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人本管理,有序和谐

作为教务管理者,要了解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绝大部分教师想的是怎样把课上好,把工作做好,因为这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得到尊重,专业上得到发展,事业上有成就感。当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客观分析,帮助老师共同来找出问题所在,督促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不能一味责怪。因为教师的压力也很大,他们有来自于家庭的压力,有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有来自于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还有来自于主管部门评估的压力。有时候,我们对教师的一言一行,我们觉得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却很重要,我们要善于对教师换位思考。例如:排课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就非常重要,因为一张课表他们就要教一学期。当教务人员排好课表后,我们一定要审几遍,仔细审查有没有问题:教案是否相冲、课时是否过于集中,是否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好上午与下午的课时等等,所以我们既要靠制度管理,又要体现人性化一面,学校工作才能有序、和谐。

三、侧重管理,提高质量

作为教务主任,必须要有两个意识:质量意识和大局意识。

1、抓好抓实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务处要经常进行推门听课,尤其对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同时也要求教研组内每周都要相互听课,取长补短。要求教研组内定期开课,不同年级之间相互观摩、学习。倡导组织全体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到各班级听课,来共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形成教研组内示范、交流听课、中层干部调研听课的听课制度。

2、及时对各年级进行调研,定期检查备课笔记和听课记录, 及时了解各年级教师的教学总体情况,包括教学态度、备课情况、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堂教学过程和组织课堂教学能力;了解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效率、行为习惯、班风班纪;研究制定今后各年级的应对策略。

3、以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研究改革

学校结合“读、研、听、评”工程的实施,深入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材培训;确定了每周

二、四为校本教研日,以教研组为单位,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情况,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评说课、课型分析、问题会诊、对话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搞好校本教研。 (1)、抓研究,促进课改不断深入。 本学期,以学校教科研课题为导向,努力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所探索,使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① 合作探究,开放课堂。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解放学生的大脑,放开学生的嘴巴,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研讨,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角。

② 课内渗透,课外延伸。我们有目的地进行课内渗透,课外延伸。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探究,使课内课外有机地融为一体。

③ 弹性目标,答案多元。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实行弹性目标。教师要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学生研究问题时的途径和答案是多元的。

④ 渗透生活,形成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学校在教学研究上实行两个负责制:一是中层干部包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基本实施单位的备课组长领衔负责制,二是以教研组长为首的任课教师集体备课负责制。学校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周由一人轮流执教上一节研讨课。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人人都认真准备,轮流主讲,进行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的点评。 (3)、结合本校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学校以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强化远程教育网的使用,教师每天都及时到济宁教育网上浏览,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要求,获取新信息,给大脑充电。多数教师能熟练使用微机、能自制课件,使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使用。

4、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发现指导。在加强业务引导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历进修,为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引路搭台,促进了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四、几点体会。

通过多年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我有几点深刻体会:

1、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但要把教育教学当成是一项工作来干,更要把它当成是一项造福后代的事业来干。坚定的责任心和广博的爱心是每个合格教师必备的条件。

2、要教育好学生,或组织好学校的教学工作,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管理者自身要有表率、示范的意识和能力,要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

3、创新是现代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拓宽工作思路,才能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学校的领导班子和管理机制决定学校的一切。在课改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先进的理念、过硬的作风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为先导,学校是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务管理者,我将一如继往的做好本质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做一名发展型教师,紧紧依靠学校的坚强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大胆创新工作机制,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工作!

蔡庄小学教务处 李扬 2011.4

第二篇:校本研修培训交流材料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依托校本研修,提升办学品味

黄麓镇中心学校本着“以规范求质量,以教研促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多年来立足学校自身特点,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规范工程”,提升师能,注重实效

1.编织校本教研网络,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组,统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明确学校、教研组、学科组、教师个人的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四级组织网络,使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得以有组织上的保证。切实有效督促并指导校本研究工作的开展,推动教学研究重点前移到教学一线,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一个学校、教研组、学科组、教师四级校本教研网。同时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了办学水平。

2.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研行为。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奖惩制度、实验课题管理、研究、成果推广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校科研管理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创新教研方式。每学年开始,校长室、教导处制定学校校本培训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做总体部署,在教研组制定计划的基础上,汇编成学期学校教育活动安排表,学校确立“半日教研”制度,六个教研组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每周安排半日(不少于2课时)集中开展教研活动。为了保证有效集中,开学初教导处在安排课程时,想方设法为同一教研组的教师留出时间,开展教研活动。为了使得教研更具针对性,学校根据年度校本培训的主题及上一学年教研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编教材,组织学习,以“定点爆破”的方式,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教研活动由教导处安排,教研组长负责召集,分工领导督查,保证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近年来学校利用网站,建立学科教师QQ群、开通个人空间,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

4.完善评价体系,积累有形成果。根据学校校本教研考核方案,教导处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活动资料搜集整理的同时,建立教师校本教研个人档案,每人一盒。内容包括: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公开课教案或经典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及分析;反思日记;个人优秀作品或指导学生优秀作品;竞赛获奖情况等。学校成立考核组,每学期分四次,通过“看、听、测、评”等手段,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聘任、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重视过程管理,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这个过程,既是教师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更是激发教师创造潜能的过程。通过整理归档,以有形促无形,引导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二)推行“青蓝工程”,同伴互助,齐头并进 1.开展“师徒结对”,实现相互帮扶。我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业务水平为目标的“青蓝工程”,有一般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更多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1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的是指教师间的相互帮扶、指导。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课程强调综合,教师间强调合作,教师在某一领域可能有所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会有缺失,因此教师间需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是“师傅”,也可能是“徒弟”,我们倡导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 2.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发挥集体优势。做到“四定”、“ 四统一”、“两步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落实每周的主备,教导处统筹安排各个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四统一”:授课进度、教学要求、校本作业、检测练习要统一。“两步走”: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两个步骤。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备课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电子稿发给组内成员讨论,同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使教师在活动组织中既汲取了他人的艺术精华,有交流了自我的不同领悟,共同提高组织课堂的综合能力。

3.认真组织听评课,营造宽容民主氛围。开学初,教导处根据教师特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评课标准。评价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评课立足“怎样设计更合理,教学怎样组织更科学”展开,评价时教师多用“如果是我,我会---”,既肯定长处,又指出不足,在真诚的交流中有所收获。

4.开展教学观摩,发挥示范辐射功能。依托学区教研活动的中心优势开展教研活动,每年进行多次学区活动,经常进行教学切磋,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由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引领课堂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三)抓实“提高工程”,着眼未来,科研兴师

1.抓好继续教育,突出研训结合。关心和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完成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任务。参加集中培训的教师,要认真撰写培训笔记,将培训体会、收获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交流;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分教研组进行线下研讨,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共享,实现“研训结合,以训促研,共同提高”。

2.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订单”培训。学校认真落实“定餐式”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个性化“菜单式”培训,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先后开展了课件制作技术培训、几何画板应用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晒课微课等内容的培训,既有面对教师的集中培训,也有教师间的切磋、探讨,使培训真正做到供其需、补其缺、投其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研修层次。有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先后组织20多位教师远赴洋思、杜郎口参观、学习;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名校开放日教学活动、省市骨干教师送教活动,近观学者和行家的教学风采,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实践新课改的积极性。请进来:学校在承担市级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与合肥四十七中学开展结对活动,采取“相互参与”的方式,促进交流,加强合作,互动提高,共同发展。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2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4.活动提升,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学校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每年组织开展全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成长。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珍惜每一次参赛机会,集群体智慧打造品牌,为教师壮胆鼓气,在级别不断上升的展示活动中,虚心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法学法,逐步实现“群策群力——独当一面——各具特色”的转变,使教师不拘泥于坐井观天,不沉迷于妄自菲薄,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四)实施课题带动,聚焦课堂,关注学生

1.依托课题研究,探索有效教学模式。2011年我校承担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学校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起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年的实践,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四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解疑、精读释疑)一定(以学定教)一训(当堂训练)”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全员跟进,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同时,倡导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听评课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本学校实际和学科教学实际,实施行动研究,解决教学问题。“问题即课题,反思及研究”,每学年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项校级课题立项研究。学校坚持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3.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我校从校情出发,开发、编写了多种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的《古诗赏析》、数学组的《趣味数学》、英语组的《英语写作》、理化组的《科技制作》、政史组的《安徽地方史》等,图文并茂,文练结合,是学生自由耕种的新天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成果在我校已初步显现。 教师校本教研之风进一步浓厚,教师教育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形成一批专业优秀、师德高尚,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2010年以来,学校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五名教师荣获“合肥市骨干教师”称号,一名教师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称号,一名教师荣获“居巢区首届优秀骨干教师”称号;五名教师在安徽省课堂教学评优中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三名教师在合肥市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奖,十名教师在巢湖市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奖; 教师论文获奖43篇,发表论文5篇。

学生特长得到发展。2010年、2012年、2013年学校分别获得“巢湖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三等奖。2010年以来,学校有11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比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3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赛中获奖;学生体育代表队队,多次获得巢湖市居巢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乡镇奖项。2014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合肥市校本教研特色校”的审批,2015年8月理化生教研组荣获合肥市先进教研组称号,这将更加激励我校坚定不移的走“依托校本研修,提升办学品味”的办学之路。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张文革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4

2015年8月

第三篇: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人事处及各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全省县(市、区)局局长培训班。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颇丰,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领导艺术、党性修养、政策水平、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我将本次的学习情况向在座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对于我个人而言,此次培训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必要。做为一名基层县局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多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地理论提升。这次能够坐回课堂里进行再次充电和提高,不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前瞻性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训以来,我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执行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培训班纪律,共听取了专题讲座和报告场(次),参加学员讨论次,并积极与各参训学员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努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是专家和领导多年的积淀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回气氛热烈的专题研讨、小组交流,都记载着学员们对所学理论以及实际工作深深地思考。各位授课专家、领导水平高超,信息量大,极大的开拓了我们学员的思路,课程安排内容充实,组织严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真学实练,成果丰富。达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的。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更加认真细致的研读了十八大报告精神,丰富了理论素养;二是增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政治素质;三是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下一步工作开展的思路;四是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战略思维能力;五是进一步增进了兄弟县、市、区局的友谊,为今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感谢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感谢各位导师的认真付出和悉心授业,更要感谢省局能够为我们搭建这样的加强学习和增进友谊的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此次学到的新知识,秉承“真干事、干真事;大干事、干大事”的工作理念,促进工商建设的新发展,为推进工商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第四篇:校本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2011上

我校以 “自主、合作、探究、支持”为指导思想,在以校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我们坚持每一学期向全体教师推荐一本必读书目,先后给每位教师下发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要求全校教职工对课程改革应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学习培训和实践反思。

2、积极有效地利用学科资源网、国培,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学校积极组织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们在教研活动时间收看学科资源网提供的课程内容。由于学科资源网教育内容很符合老师们的学习要求,老师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家学习后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对教学课例反映很好,认为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贴近教学的学习很适合我们。

3、以科研课题为先导,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培训的路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我们搞科研课题时注意让教师感到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不是上级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是“我想研究”、“我要研究”,真正做到通过探究,实现学习和培训的目的。因此,在教师接收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后,我们引导教师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去探究解决的办法,而从事课题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案。于是,学校鼓励教师们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探索。因为教师们是带着问题去研究,而这问题一旦解决了,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这几年我校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热情很高。

4、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

即以典型课为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研讨。我们对课例的研究采用的是:“公开上课、公开说课、集体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小结”这一模式。通过对某一典型课例的剖析,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一学期至少要组织老师进行一次反思性教学,从今年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完成这样一节课,并纳入到评优选先的考核范围。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反思性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提倡了“三个”倡导,即倡导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之间要广泛交流与互相帮助,倡导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5、通过师徒制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

面对我校青年教师在学校占主体地位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一直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师徒制”培训方法已在我校开展了很多年,已形成较好的管理模式,并显现出较好的培训效果。

学校精心挑选“师傅”,建立“师傅库”。“师傅”们必须是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他们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须具 1

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耐心、乐于助人等)和从事辅导的技能。学校一般将师徒二人安排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以便二人在日常工作中交往和学习。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多种辅导活动,加强对师徒制培训的管理。如:教学观摩——让新教师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观摩对象有老教师,也有新教师,并组织课后讨论;教学反馈——师傅进入新教师的课堂,进行观摩,并为新教师提供适当的反馈;小组讨论——每学期就某一主题或案例组织一次讨论,参加人员是备课组或年级组其他相关老师。另外,在每年的“教育教学活动月”,新教师须在全校上一节汇报课,这节课即是对新教师的考核,也是对师傅的考核。

6、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论坛”,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现在新的理念对教师思想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在接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困惑,但囿于工作烦忙,有些心结埋在心里得不到化解。为了给教师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机会,学校 “合作、成长、关怀、课改”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育教学论坛活动,分设了五个专题: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我看新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的成长和教师的生活。这种在教师之间开展的学术文化的交流与探讨,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浓厚了学校的研究氛围。

7、大力弘扬良好师德,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大力提倡“师德比水平更重要,能力比学识更重要,热情比才华更重要”的观念。学校开展了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开展了“学陶师陶,敬业爱生”为主题的德育年会,表彰、宣传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职业之魂。

8、学校为了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利用双休日在春秋二季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马钢球团厂品格训练基地进行品格训练。

几年校本培训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在实施新课改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以校为本的培训,更能从微观上,结合学校的情况,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需要实施培训,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关键是要把每项工作做细,做到实处。

第五篇:后备干部培训交流材料

创新办学管理 加速学校发展

——彰武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材料

满堂红九年制学校 2014年5月8日

创新办学管理 加速学校发展

各位领导下午好!大家下午好!

受局党委指派,介绍一下满堂红九年制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历程,没什么可讲,只是和大家交流几点我们的做法。

满堂红九年制学校,位于彰武县西北部,与内蒙仅柳河之隔,地域比较偏僻。学校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94平方米,有27个教学班,学生1081人,教职工99人。

我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改善条件 ----规划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我们这届领导班子成立于2006年,当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布局调整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校园艺术化建设、设备设施装备等。

规划确定后,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

2009年合并了8所村小,在彰武县率先实现了一乡一校的布局调整目标。

2010年规划中的中学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住宅楼三座大楼先后动工,当年年底全部交付使用。至此满堂红九年制学校实现了楼房化,中学部、小学部和学生宿舍全部为独立楼房,同时80%的教师住进了自己的住宅大楼。

2011年又动工建设教师周转楼,当年投入使用。目前有18名教师入住,每人一个单元,设有卧室、厨房、洗手间。

美丽的校园:3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2011年至2012年开始装备专用室,其中装备了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体音美专用室、中学微机室、小学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中学多媒体教室、小学多媒体教室、纸质图书室、电子图书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等,各专用室按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类标准配齐了仪器设备、运动场配上了齐备的体育教学和健身器材,所有仪器设备、图书、电脑全部是新购置的。到2012年末,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已经达到彰武县一流水平。

从2010年到2012年3年时间内,全校基本建设和基本装备累计投资达到1200多万元。

先进的办学条件:6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先进的办学条件 2013年,经过争取我们又获得两笔计划外资金,用于学校发展。 一笔是中国福利彩票资金50万元,是民政扶贫项目。第二笔是中国福利彩票资金20万元,是装备少年宫项目。用这两笔资金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买了21部佳能品牌照相机和1台摄像机、装备了一个30台电子琴的琴室、一个书法室、一个舞蹈室、一个合唱室、2个乒乓球室,给全体教师更新了办公桌椅、给学生更换了课桌椅、添置了先进的办公设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一台台式电脑、一台打印机、学校有3台复印扫描打印一体机、有2台传真机。

专业教室:1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装备的专业教室

2014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包校单位彰武县县水利局将帮助我们装备多媒体录播室,预算资金28万元,现已完成立项程序。录播室装备完成后,将是阜新市第三家具备录播室的学校,办学条件将跨入阜新地区最先进行列,会对彰武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增加亮点。

二、立足校本,遵循规律,创新管理 ----管理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我们探索和完善了“三条主线、四个层面”的管理机制和“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

“三条主线”即:一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管理的教学工作;二是主管德育、安全的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管理的德育和安全工作;三是主管总务工作的副校长、总务主任管理的总务工作。校长、书记是各部门工作的指挥者和协调人。

“四个层面”即: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对下,一级管理一级;对上,一级对一级负责。

这种管理机制,确保了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实现了学校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校长半年不在岗位,学校能保证正常开展工作)

其次,我们创建了“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面对的是6到15周岁的学生,年龄跨度大,无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从教育还是教学上都有本质差别。所以我们实行了“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整”,就是不分中小学,把具有共性的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充分体现“一贯制”的基本要求。学校统筹发展规划,实行统一教师管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安排,实现资源共享。

“分”,就是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差别,分成小学部和初中部两大块,在德育和教学两条主线实行分别管理。这个分不是形式上的分,两个教学楼,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从副校长、中层干部到任课教师完全独立,所有专用室完全独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独立。

实践证明,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行“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效果良好。

辽宁省教育厅的领导来学校开展工作调研,对我们的管理理念大加赞赏,并专门撰写了一篇推介文章,刊登在《教育督导》期刊上。

我们有一个注重学习、善于管理、团结奋进、吃苦耐劳、勇于担当、非常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没有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将一事无成。

领导班子议事:1张图片 这是我们的班子在议事

三、明确思路,拓展空间,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学校的命脉

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我们的整体工作思路是:

围绕一个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爱岗乐业、学生全面发展、老百姓高度满意的学校。

推进五项工程: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工程,特色加名校建设工程。

五项工程,涵盖了学校的全面工作,为了实现五项工程目标,我们整整努力了八年,八年时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仅以“名师培养工程”介绍如下。

1、解决缺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五年前,我们还是个有29名代课教师的单位,为了解决缺编问题,一方面加强布局调整,另一方面加大争取分派新教师力度,短短几年内,分派新教师41名,到2009年代课教师全部被辞退,到2011年我校专任教师虽然没有达到100%的专业化,但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2、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基本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

请进来。仅从2011年后,先后邀请县进修学校中教部、小教部的学科教研员等专家10批46人次来校指导过课堂教学改革,邀请阜新市名师工作室的3名专家教师来校指导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邀请市电教馆的5名专家来校对全校教师的电子白板使用进行过培训。

走出去。我们又先后选派部门领导和一线教师共21人次分别到广州、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内蒙古翁牛特旗、省教研培训中心、本溪桓仁、丹东东港、大连等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参加培训。先后3批53人次到阜新市第十六中学、阜新市铁路小学、彰武县三中几所课改先进校学习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经验。

加强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外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的教师,回校后一律进行二级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示范课展示、研究课案例分析等活动。 加强教育科研。为优化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仅“十二五”期间我们就立项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个,参与省级课题研究1个,共59人参与课题研究。

3、师德引领,施教献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单体现在学识、技能上,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特别在关爱学生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做学生的益友关心他们,在亲情上做学生的父母体贴他们。我校的教职工与97名单亲、留守、贫困、厌学等特殊学生一对一结成对子,在学习、生活、精神上帮助学生。此举不但在师德建设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控辍保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在其它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做法,有系列制度和考核细则,目前已经打造了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曾在阜新市师德师风建设表彰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先后获得县级和市级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

4、培养骨干,学科带头、名师名教显露锋芒

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了整体工作的开展,也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一批名师脱颖而出。计军被评为辽宁省农村“十佳”教师;于奎被评为彰武县“十佳”青年教师;王晓辉获阜新市“市长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农村组教学能手”;赵国辉、何艳艳、郑苗获“市长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选手”;李亚男获得“县长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郑苗、林雪莲两人获得“国家级优质课”。仅2013年内中小学8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至目前,全校有市级骨干教师15人,县级骨干教师13人,彰武县优秀专业人才1人,阜新市教学质量监测学科专家2人。

四、创新理念,优化教学,促进改革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大家都在问,又都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共识,就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家由上到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恰逢阜新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展,我校也投入到从课堂教学改革到全面办学改革之中。

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建章立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保证。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三是选准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阜新市统一主导下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根据满堂红九年制学校的教学实际,踏上了教学改革的旅程。

回想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我们遵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1、狠抓备课,打好基础

落实课标,用好教材。每学期初,教导处都要提出新学期的备课要求,各学科教师要通研课标,通研教材,使教师对本学期的整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心中有数,并制定个人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实施计划。

集体备课,用活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每周至少保证集体备课一次,统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倡导教师集体研究基础教学设计与个性设计相结合的备课方式,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体现个性特色,增强备课的实效性,为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强势推进,突出主题

自主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理论的掌握,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针对课堂教学,学校采取了听过关课、上达标课和示范引领课三种形式。每次听课后,听课人员都与授课教师一起研讨,共同提高。实践中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逐渐地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在养成,学习能力在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2013年我们邀请阜新市名师工作室的专家教师到我校指导课堂教学,借助我们七年级学生做课,课前没有任何准备,直接按市内学生的标准授课,课下专家教师高兴的表示,这学生的综合能力太高了、学生的素质太好了,没想到农村学校会有这样好的学生。

3、优化课堂,构建模式

根据阜新市自主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探索和构建适合我校校情的自主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位教师,既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又要力求规范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校基本形成了“一个思想,四个环节,七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框架。2013年我校郑苗老师,参加阜新市市长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按评委会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用自主高效教学模式,郑苗老师根据我校平时的教学模式上课,课上十几位专家评委当时打分,一节课下来,获得全阜新市个人课堂教学最高分。同时,仅2013年内我校就有8人次获得市级自主高效课堂优质课。

4、抓实三清,保证质量

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做到当堂的事情当堂完,通过课堂达标检测实现;当天的任务不留明天,通过当天作业反馈检验;当月的学习内容当月进行检测,通过每月质量监测实现。这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保证了质量。

教学改革,从学生的整体表现上,学生变得逐渐活泼开朗了、师生关系逐渐亲近了,学习逐渐轻松了,厌学情绪逐渐消失了,辍学逐渐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了。

省市县的教育专家,多次到我校开展课改情况调研,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课改活动:2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的课改活动

五、强化内涵,发展文化,彰显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为强化内涵,发展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我们打造了“六大平台”,开设了具有满堂红九年制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打造了“六大平台” :„„„„

1、打造“书香校园”。大力开展读书、诵诗、写诗活动,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琅琅读书声、散发浓浓书香的校园。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图书馆示范校”,“阜新市书香校园”。

2、打造“墨香校园”。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书法绘画活动。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书法绘画比赛和书画作品展。我们有了一个翰墨飘香的校园。县市历届书画大赛都有我们师生的作品获奖,2013年被评为“阜新市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全班学生写字比赛中,中小学分别获得

一、二等奖。

3、打造“歌声校园”。 开展班班有歌声,处处有歌声,人人学唱歌活动。学校广播定时播放校园歌曲,每学期一次歌咏大赛,每年一届校园艺术节,学校有合唱团,常年坚持合唱。创建了歌声回荡的校园。我校的音乐教研组获得了市级优秀教研组。2013年彰武县少儿歌曲大奖赛我校学生获得第一名。

4、打造“运动校园”。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把舞蹈、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篮球作为体育校本课程,人人置身于充满健康活力的运动校园。体育教研组获得了市级优秀教研组,学校获得阜新市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点校、冬季长跑先进学校、优秀大课间等。

5、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为给师生营造平安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学校曾在阜新市政府组织的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做学校安全管理经验介绍,先后获得“阜新市文明安全校园”,“辽宁省和谐校园”等荣誉。

6、打造“绿色、文化校园”。注重校园绿化、美化、艺术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室、楼道、校园文化品位和氛围。让校园花草葱茏,书声歌声缭绕,诗文、书画交映,使我们的绿色文化校园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校园艺术化建设先进学校”, “辽宁省绿色学校”,”辽宁省环境友好学校”。

为了赋予校园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彰显更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正在试行“满堂红九年制学校开放性课堂教学”,初步确定书法、绘画、舞蹈、声乐与合唱、电子琴、电脑制作、摄影摄像、乒乓球、小发明与手工制作为校本课程,目前9个大项,14个开放班,466名学生在开放性课堂上课学习。

所谓开放性课堂,即不分年级、不分年龄,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按不同专业,集中授课的课堂形式。这类教学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影响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利用下午的大课间时间,每班每周授课2课时,每课时40分钟。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开放性课堂教学改革,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了特长发展的机会,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

开放性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办学思路,开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校本教育,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改革应试教育,意义深远。

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7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满堂红九年制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办学条件先进,队伍建设强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浓郁,内涵发展和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学校先后获得彰武县先进单位、彰武县劳动模范集体、彰武县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辽宁省农村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及省市县40多项荣誉。

丰硕的办学成果:4张幻灯片 这是我们取得的办学成果 上边已经提到,省教育厅的领导,对满堂红九年制学校的发展变化专门撰写了一篇推介文章,刊载在《教育督导》期刊上。

《教育督导》期刊刊文:„„„„„

文中写到:“„„满堂红九年制学校领导班子不断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探索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短短几年内,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办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层次的办学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赢得了赞誉,现已成为彰武县、阜新市标准化农村九年制学校的典型示范学校”。

满堂红九年制学校,在教育局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近几年确实发展很快,虽然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缺乏自己的理论支撑,我们有信心继续创新办学管理,加速学校发展,办好百姓满意的教育。

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大家! 结束片

第六篇:干部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四个要素”提成效

力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干部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近期,我有幸参加第一期X干部专项培训计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班,从X月X日开始,在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X个月的学习,X月底又赴X大学X校区参加集中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授课、现场学习观摩,对抓好社会治理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路。X月X日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堵点、痛点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在组织、理念、体系、服务四大要素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收获汇报如下。

一、从“四大困境”破题,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一)组织困境

调研中,我发现基层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基层组织架构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2020年7月,X化纤将员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权限移交到社区,但是失去了原“国企包办”模式的硬性约束后,许多党员和居民开始与基层党组织、社区“脱钩”,社会治理对象由高组织化转向低组织化,导致组织无序。同时,在农村许多党支部呈现老年化和空心化,以X镇蔡湖村党支部为例,50岁以上党员超过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只有三成,仅有的一些年轻党员更是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党组织缺乏活力。此外,社会治理牵涉部门众多,由于缺乏组织的有效统领,各部门各自忙于条线任务,未能高效整合各条线力量,造成了执行和运作过程的碎片化。

(二)理念困境

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虚化。思维“人治化”。一方面,不少公职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去年山西洪洞县一村民家土灶被村委会用水泥封平的新闻曾引发舆论热议,村委会的乱作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的“人治”惯性。另一方面,群众法治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X镇信访科在接访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群众来访前习惯于先买一包“办事专用烟”,而非寻求法律帮助的情况,更有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反映出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自治“空壳化”。当前不少群众自治组织徒有虚名,这种现象在城镇老旧小区较为突出,如X某小区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公共意识,对自治组织漠不关心,难以实施自主治理。除此之外,不少基层单位“越俎代庖”,过多地插手自治组织事务,大部分镇(街道)对下属的村(社区)有严苛的考核管理,忽略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权。

(三)体系困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及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中,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一是权力边界模糊。推进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必然要求,其有效实施又依赖于公共权力的扩大,二者间天然存在矛盾。X镇就有群众要求公开本组村民的特殊人群信息,当事人则认为此事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提供,由此引发矛盾。二是参与主体单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倡政府积极作为,很多人却将此理解为“大包大揽”,比如当前一些乡镇敬老院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大多由政府开办,收费价格未能市场化,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不够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影响了治理效能。三是科技支撑无序。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网格平台app参差不齐,比如临近扬州的X市部分区用的平台不同,扬州市虽然统一运用省级平台,但是平台操作复杂,功能并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服务困境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以网格化为主要支撑,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然而基层事务繁多,工作人手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上的问题。网格设置较粗放。按照省政法委规定,城市社区网格按照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农村按照200-300户为基本单元。然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超过2000人的农村网格不在少数。巡办分离不到位。目前,X市网格员基本都由村干部兼任,在这种模式下不仅网格与村干部工作时间互相挤兑,更导致网格员同时负责事件的巡查发现和最终办结,促使村干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服务效能跟不上。由于网格员时间、精力有限,致使服务打了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及重点群体的诉求,X市六合区曾有一独居老人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就是网格走访不到位、不常态所导致的。

二、从“四大要素”着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落实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一是强骨干,突出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拔下派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社会治理培训,合理设定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最低年限,逐步提升相关待遇,营造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守阵地,全覆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打造领导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三是当表率,以党员为核心,积极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评比,以党员带动群众,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打破条线“壁垒”。今年,全市范围内推进的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是解决条线“壁垒”问题的一剂良方,应当深度推动各单位思想上融合、行政上整合、工作上磨合。一是整合治理力量。在改革中,原社会治理条线的综治、信访等部门被统一整合到社会治理局,但是市直属的司法、公安等部门依旧独立在外。因此,应加强属地管理,赋予镇(街道)对驻镇直属单位一定考核权限,并从上级层面加大部门之间联动,确保工作有力有效。二是整合网格力量。以X镇为例,原本城管、综治、安监、派出所等条线都设立了网格,应将其深度整合为依托村(社区)划分的综合网格,同步整合网格员队伍,统筹负责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三是整合执法力量。在机构改革中成立的综合执法局,承接了部分上级下放的执法权力,也承担了不少执法压力,可以在便于基层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放权力,提升执法实效。

(二)以理念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动德法并重、三治融合

1.强化自治基础。一方面,激发主体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拓宽参与渠道。进一步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作为社会治理重点,真正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实惠,同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

2.强化法治保障。一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大讲堂等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村民法治意识,改善乡村法治环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3.强化德治引领。以X镇为例,积极弘扬正能量,利用好道德讲堂等载体,坚持开展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打造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引领文明新风尚。挖掘德治文化,充分挖掘家风等优秀德文化,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使德治成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以体系现代化为活力源泉,促进主体多元、协同共治

1.政府权责明界化。以维护民生权益为底线,以法律形式明确社会治理工作中公私领域的界限,合理缩小政府权力范围,防止政府越界。同时,为政府越界行为的矫正提供法律依据,明确相关补偿措施和标准。此外,应当在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创建一个沟通渠道和缓冲地带,引入更多治理主体,担负起政府权力退让后空缺的部分公共职能。

2.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域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指得是政府要在公共服务适度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职能。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群众迫切需要的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政府向其购买社会服务,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妇女儿童活动、老年人供养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信息公开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

3.智能技术高效化。在确保平台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尽量统一管理规范,简化操作手续,优化服务功能,整合公安、民政、司法等平台,真正实现“一网打尽”;并将平台推广到群众中,让平台成为群众反馈诉求、监督治理成效、畅通干群联系的桥梁。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平台数据了解群众诉求,分析社会热点,构建数据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以服务现代化为价值基石,落实民生为本、服务为先

1.精细管理增效能。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五统一”部署,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要求,精心划分网格。如目前X镇按照要求,将网格重新划分为X个,同步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开展全科社工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同时,精细开展工作,学习X市“社区特色品牌服务”工程,推广网格“微治理”,精确记录居民信息,梳理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特色先进网格。

2.巡办分离显作为。为确保巡查工作的专业度,可将网格员由县区统一招聘并分配,由镇级层面进行属地管理和考核,专职负责网格内事件办结以外的工作。在基层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可安排网格员兼职与社会治理条线无关的基层工作,但仍需以网格巡查工作为主,以保障问题前端发现能力。属地社会治理部门负责统一收集居民非警务类诉求,并分配到职能部门,督查问题办结情况。此外,探索将问题上报功能下放到居民手中,由网格员进行初审后交职能部门办结,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能力。

3.规范服务提水平。推动精细化网格治理、落实巡办分离模式,其目的归根结底是提升服务水平。当前网格服务除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外,包括弱势群体帮扶、特殊人群走访、网格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诸多方面,更应强化思想教育和推进服务规范化两手抓,提高网格工作质量。可参照X市江北新区做法,由镇(街道)一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可量化、可考核”的要求,规定每日网格服务提供数量,同时制定不同服务类型的每月最低服务次数。以X镇为例,可规定每名专职网格员每日需录入至少X条服务记录,每月弱势群体帮扶、特殊人群走访等记录不少于X条,矛盾纠纷调处记录不少于X条等。此外,由镇(街道)一级进行服务质量审核,由县区一级进行复核,从而确保网格工作质量,真正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三、从“四大建设”发力,提升X社会治理效能

对于乡镇来说,抓好基层社会治理迫在眉睫,也是必须之举。2021年,X镇将着眼组织、服务、法治、功能四大重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是组织建设实效化。提早谋划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选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干劲足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并着重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培训和历练,打造一支基层社会治理“铁军”。二是服务建设效能化。以“人民满意信访窗口”创建工作为抓手,着力提升农村网格中矛盾调处服务水平,同步细化网格积分奖励、巡办分离、信访联席会议等制度,提升综合服务效能。三是法治建设制度化。推进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完善业务用房规章制度,落实村每月法治培训制度,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功能建设实质化。深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实质化运行镇综合指挥调度中心、镇为民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充分衔接各职能部门,落实网上派单转办、专职坐席员等机制,系统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上一篇:贫困学生帮扶工作计划下一篇:培训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