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2022-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干部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教师干部教育交流材料

一、开展干部教师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年,*市全面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干部教师交流工作。市、县(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组,在市政府出台《*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广泛调研, 7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8月中旬召开了由教育、财政、编办等部门参加的全市中小学人事工作会议,对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与教师提前离岗、新教师招聘、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工作统筹考虑,全面部署,综合推进,9月份开学,全市2841名交流干部教师全部到岗。在交流过程中,本着“政策引导、以县统筹、因地制宜、合理流动”的原则,严格交流程序,加强过程管理。各县(区)根据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要求,结合学科结构、骨干教师比例以及干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认真制定交流方案,采取自愿申报和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交流人选,普遍实行“人走关系动”、“人走关系留”和“对口交流”三种形式,交流学校双方及时做好交流人员的聘用(聘任)和解聘等相关手续,认真做好交流人员的欢送、欢迎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性化管理等措施,确保了交流工作的稳妥高效有序进行。全市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教师共有9515人,实际交流2841人,占全市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29.9%,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9.2%。其中,交流干部512人,人走关系动380人,占干部交流的74.2%;交流教师2329人,人走关系动1832人,占教师交流的78.7%。中小学干部教师实行有序交流,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使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师的合理流动也为学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遇,为超编学校消了“肿”,为缺编学校补了“空”,部分城镇学校通过干部教师的交流,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现象。这项改革,对于进一步加强*市教师队伍建设,合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市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促进农村幼教健康发展

*市把建设乡镇中心园作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突破口,走出了独立加规范的路子,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心园已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窗口。具体做法:一是目标明确,政策倾斜。1997年,*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的意见》,明确“独立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明确乡镇中心园发展目标,要求3年内中心园必须全部实现独立办园。对于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实行三个“优先”的政策(优先分配公办幼儿教师,优先配备幼教物资,优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二是确立导向,科学评估。加大中心园独立工作在各乡镇年终教育工作评估中的权重,突出强调中心园工作,促进了中心园的规范发展。到1999年,乡镇中心园全部与小学脱钩,实现独立办园。三是加大支持,逐步规范。为确保独立后的中心园尽快步入规范发展的道路,先后选派出9名学历合格、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较强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公办幼儿教师担任中心园园长,先后分配了70多名教师进入公办幼儿园。四是体制灵活。目前,全市17所中心园中集体办园12所,公办民助园2所,民办公助园3所。实行灵活管理体制,保证保教质量不降低。五是规模办园,提升水平。乡镇中心园自实行独立办园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办园水平大大提高,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市在中心园接受教育的幼儿2400余名。幼儿人数达150人以上的中心园有10所。

三、*县全部解决寄宿制学校生活服务人员的工资

近年来,*县在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后,狠抓了寄宿制学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特色化管理机制。一是服务意识明显提升。2007年,以县统筹解决了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炊事人员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工资。*年县财政投资10万多元,给每所寄宿制学校配齐了冷柜、冰箱,同时将全县152名生活教师工资和254名炊事员工资以及学生的住宿费共279万多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发放。生活教师、炊事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工资每月增加到550元,做到了全部落实。二是管理绩效明显提升。首先,强化责任意识,实行校长问责,学校凡出现大小事故,无论是否造成影响,都要从校长开始,一查到底。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对饮食区、住宿区、学习区、活动区实行区域负责。特别是对小学中、低段年级生活教师严格实行《生活教师一日流程“双同”制》,真正做到人人有安全任务,个个负安全责任。其次,对生活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每年一次,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第三,严格监督检查。每年联合工商、卫生、防疫等部门定期对学校食堂卫生工作进行检查,不断强化安全目标责任制度的落实。第四,发挥典型作用。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生活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师节上隆重表彰奖励,同时以信息的形式对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第二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材料

为提升xxxx干部综合管理水平与工作执行力,提振xxxx干部精气神,为xxxx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xxxx县以坚持服务群众,按需施教;坚持分类分级,全员培训;坚持整合资源,学以致用,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坚持服务群众,按需施教。为了摸清学员的需求,不搞无准备的培训,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前,组织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同时发放《培训计划表》征求各单位意见建议,摸清广大学员最想学什么、最需要补什么,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照单下菜。使参训干部掌握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政策、惠民政策、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精准扶贫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科学工作方法,迅速找准工作切入点,掌握工作主动,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坚持分类分级,全员培训。按照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科级干部培训、普通干部培训、村级干部培训等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合理确定培训方式。推进分类培训,着重加强参训干部理论素养、服务意识、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实际,2015计划重点培训科级干部(后备干部)2100人次、一般干部(专业人才干部)和群众12800人次、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400人次、村级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800人次。同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退伍转业军人党员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坚持整合资源,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好全县300多个道德讲堂和发挥“德师”队伍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讲述道德模范、行业标兵、身边好人、“积德榜”上榜人物的感人事迹,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培训模式,依托广州市天河区对口帮扶资源优势,加大实地培训的力度。一是组织科级干部和部分优秀村干部走进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通过以理论学习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广州市天河区委、贵州省委和黔南州委等上级单位挂职学习锻炼,重在通过上挂学习拓宽干部视野,更新工作观念。二是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按照xxxx“一枢纽三基地”的发展定位,以更新思想观念和拓展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举办工业化、城镇化,物流园区规划等各类专题讲座,让他们熟悉当前的各项工作,使全县干部能够掌握新知识、适应新常,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着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三篇: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材料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必须结合部分工作实际,创新机制,激起动力,加强实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创新机制,选准人材培养方向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过量的规划超离平常工作范围的学习和培训内容,要在“范围适度、简便易行、评价公允”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用型人材的教育和培养,重点是做到“三不”。不好高鹜远而苛责备能人材。韩愈《师说》篇中说:“闻道有前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在行业领域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税务机关不是造就全能人材的大专院校,而是一个办理具体事务的单位,最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材,应当大力提倡税务干部立足岗位学专业、精业务,做到本职工作拣得起、钻得深、做得精。假如好高鹜远,苛求每名工作职员样样精通,都是全能人材,既不符合科学人材发展观,又不切合基层实际。不拔高基础往强求高尖人材。目前,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三高”人材培养规划,硬性规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材比例,这些规定的动身点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同道大多文化基础不高,大多数人参加工作时的第一学历只是高中或专科水平,要求这一批人成为高尖人材缺少基本条件。再从基层县(区)局的工作特点和人材需求来看,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人材,骏马虽力险,犁田不如牛,尽大多数同道都渴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题目,平常大部份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上,潜心研究尖端题目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要到达高尖人材的标准很远远、很困难。不偏离工作而纯求公关人材。一个机关能够具有更多的公关人材是好事,能够从一个则面反映出这个机关的形象,但是,在一个基层局完全没有必要为纯洁培养大批公关人材而煞费苦心。税务部分其实不从事外交调停工作,一切工作要靠实干才能干出来,靠“公关”是攻不出来的。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人人会讲普通话、个个精通外语、全员悉知国标礼节”等规定,仅仅作为一项提倡是可以的,假如要求“个个考试、人人过关”就偏离了主题,冲击了主流人材的培养方向,对工作的增进作用不大,乃至会影响正常工作的展开。

二、激起动力,进步干部学习爱好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劳动,长时间的心神劳累轻易令人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善环境、培养爱好、激起动力,减少学习厌倦感。一是要减压疏堵。一些基层税务机关总是把“高压促学、强迫灌输”作为首选武器,三天一发文,两天一买书,然后要求大家把文件和书本当可口的面包一样吞下往,很少斟酌不同人的口味和食量差异,也不论是否消化,只要“填鸭式”的强迫灌输完成以后,就在“通吃”与“增智长才”之间划等号,这类做法是不科学的,需要花大力气改进。还有一个题目,就是学习评议的分歧理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读《xx传》不算学习,读《xx文选》才算学习;在书页中作眉批、作点评、记感受不算学习,要白纸黑字写在笔记本上才算学习;凡是没有规定必读的书籍读得再多也不算学习,全年仅仅读了几篇规定要读的篇目就算学习„„。这些分歧理的评学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令人产生抵牾情绪,挫伤同道们宽泛学习各类知识的积极性。学习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愉快的心情,减压疏堵就是要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疏通堵在心头的学习郁结,要大力提倡和肯定多种学习方式和习惯并存,通过减轻情势上的压力,变堵为疏,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地进进学习状态。

第四篇:干部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四个要素”提成效

力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干部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近期,我有幸参加第一期X干部专项培训计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班,从X月X日开始,在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X个月的学习,X月底又赴X大学X校区参加集中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授课、现场学习观摩,对抓好社会治理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路。X月X日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堵点、痛点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在组织、理念、体系、服务四大要素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收获汇报如下。

一、从“四大困境”破题,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一)组织困境

调研中,我发现基层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基层组织架构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2020年7月,X化纤将员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权限移交到社区,但是失去了原“国企包办”模式的硬性约束后,许多党员和居民开始与基层党组织、社区“脱钩”,社会治理对象由高组织化转向低组织化,导致组织无序。同时,在农村许多党支部呈现老年化和空心化,以X镇蔡湖村党支部为例,50岁以上党员超过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只有三成,仅有的一些年轻党员更是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党组织缺乏活力。此外,社会治理牵涉部门众多,由于缺乏组织的有效统领,各部门各自忙于条线任务,未能高效整合各条线力量,造成了执行和运作过程的碎片化。

(二)理念困境

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虚化。思维“人治化”。一方面,不少公职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去年山西洪洞县一村民家土灶被村委会用水泥封平的新闻曾引发舆论热议,村委会的乱作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的“人治”惯性。另一方面,群众法治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X镇信访科在接访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群众来访前习惯于先买一包“办事专用烟”,而非寻求法律帮助的情况,更有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反映出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自治“空壳化”。当前不少群众自治组织徒有虚名,这种现象在城镇老旧小区较为突出,如X某小区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公共意识,对自治组织漠不关心,难以实施自主治理。除此之外,不少基层单位“越俎代庖”,过多地插手自治组织事务,大部分镇(街道)对下属的村(社区)有严苛的考核管理,忽略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权。

(三)体系困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及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中,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一是权力边界模糊。推进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必然要求,其有效实施又依赖于公共权力的扩大,二者间天然存在矛盾。X镇就有群众要求公开本组村民的特殊人群信息,当事人则认为此事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提供,由此引发矛盾。二是参与主体单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倡政府积极作为,很多人却将此理解为“大包大揽”,比如当前一些乡镇敬老院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大多由政府开办,收费价格未能市场化,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不够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影响了治理效能。三是科技支撑无序。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网格平台app参差不齐,比如临近扬州的X市部分区用的平台不同,扬州市虽然统一运用省级平台,但是平台操作复杂,功能并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服务困境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以网格化为主要支撑,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然而基层事务繁多,工作人手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上的问题。网格设置较粗放。按照省政法委规定,城市社区网格按照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农村按照200-300户为基本单元。然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超过2000人的农村网格不在少数。巡办分离不到位。目前,X市网格员基本都由村干部兼任,在这种模式下不仅网格与村干部工作时间互相挤兑,更导致网格员同时负责事件的巡查发现和最终办结,促使村干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服务效能跟不上。由于网格员时间、精力有限,致使服务打了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及重点群体的诉求,X市六合区曾有一独居老人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就是网格走访不到位、不常态所导致的。

二、从“四大要素”着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落实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一是强骨干,突出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拔下派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社会治理培训,合理设定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最低年限,逐步提升相关待遇,营造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守阵地,全覆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打造领导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三是当表率,以党员为核心,积极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评比,以党员带动群众,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打破条线“壁垒”。今年,全市范围内推进的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是解决条线“壁垒”问题的一剂良方,应当深度推动各单位思想上融合、行政上整合、工作上磨合。一是整合治理力量。在改革中,原社会治理条线的综治、信访等部门被统一整合到社会治理局,但是市直属的司法、公安等部门依旧独立在外。因此,应加强属地管理,赋予镇(街道)对驻镇直属单位一定考核权限,并从上级层面加大部门之间联动,确保工作有力有效。二是整合网格力量。以X镇为例,原本城管、综治、安监、派出所等条线都设立了网格,应将其深度整合为依托村(社区)划分的综合网格,同步整合网格员队伍,统筹负责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三是整合执法力量。在机构改革中成立的综合执法局,承接了部分上级下放的执法权力,也承担了不少执法压力,可以在便于基层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放权力,提升执法实效。

(二)以理念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动德法并重、三治融合

1.强化自治基础。一方面,激发主体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拓宽参与渠道。进一步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作为社会治理重点,真正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实惠,同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

2.强化法治保障。一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大讲堂等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村民法治意识,改善乡村法治环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3.强化德治引领。以X镇为例,积极弘扬正能量,利用好道德讲堂等载体,坚持开展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打造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引领文明新风尚。挖掘德治文化,充分挖掘家风等优秀德文化,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使德治成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以体系现代化为活力源泉,促进主体多元、协同共治

1.政府权责明界化。以维护民生权益为底线,以法律形式明确社会治理工作中公私领域的界限,合理缩小政府权力范围,防止政府越界。同时,为政府越界行为的矫正提供法律依据,明确相关补偿措施和标准。此外,应当在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创建一个沟通渠道和缓冲地带,引入更多治理主体,担负起政府权力退让后空缺的部分公共职能。

2.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域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指得是政府要在公共服务适度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职能。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群众迫切需要的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政府向其购买社会服务,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妇女儿童活动、老年人供养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信息公开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

3.智能技术高效化。在确保平台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尽量统一管理规范,简化操作手续,优化服务功能,整合公安、民政、司法等平台,真正实现“一网打尽”;并将平台推广到群众中,让平台成为群众反馈诉求、监督治理成效、畅通干群联系的桥梁。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平台数据了解群众诉求,分析社会热点,构建数据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以服务现代化为价值基石,落实民生为本、服务为先

1.精细管理增效能。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五统一”部署,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要求,精心划分网格。如目前X镇按照要求,将网格重新划分为X个,同步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开展全科社工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同时,精细开展工作,学习X市“社区特色品牌服务”工程,推广网格“微治理”,精确记录居民信息,梳理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特色先进网格。

2.巡办分离显作为。为确保巡查工作的专业度,可将网格员由县区统一招聘并分配,由镇级层面进行属地管理和考核,专职负责网格内事件办结以外的工作。在基层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可安排网格员兼职与社会治理条线无关的基层工作,但仍需以网格巡查工作为主,以保障问题前端发现能力。属地社会治理部门负责统一收集居民非警务类诉求,并分配到职能部门,督查问题办结情况。此外,探索将问题上报功能下放到居民手中,由网格员进行初审后交职能部门办结,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能力。

3.规范服务提水平。推动精细化网格治理、落实巡办分离模式,其目的归根结底是提升服务水平。当前网格服务除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外,包括弱势群体帮扶、特殊人群走访、网格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诸多方面,更应强化思想教育和推进服务规范化两手抓,提高网格工作质量。可参照X市江北新区做法,由镇(街道)一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可量化、可考核”的要求,规定每日网格服务提供数量,同时制定不同服务类型的每月最低服务次数。以X镇为例,可规定每名专职网格员每日需录入至少X条服务记录,每月弱势群体帮扶、特殊人群走访等记录不少于X条,矛盾纠纷调处记录不少于X条等。此外,由镇(街道)一级进行服务质量审核,由县区一级进行复核,从而确保网格工作质量,真正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三、从“四大建设”发力,提升X社会治理效能

对于乡镇来说,抓好基层社会治理迫在眉睫,也是必须之举。2021年,X镇将着眼组织、服务、法治、功能四大重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是组织建设实效化。提早谋划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选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干劲足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并着重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培训和历练,打造一支基层社会治理“铁军”。二是服务建设效能化。以“人民满意信访窗口”创建工作为抓手,着力提升农村网格中矛盾调处服务水平,同步细化网格积分奖励、巡办分离、信访联席会议等制度,提升综合服务效能。三是法治建设制度化。推进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完善业务用房规章制度,落实村每月法治培训制度,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功能建设实质化。深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实质化运行镇综合指挥调度中心、镇为民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充分衔接各职能部门,落实网上派单转办、专职坐席员等机制,系统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第五篇: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材料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机制,激发动力,加强实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创新机制,选准人才培养方向

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过多的规划超离日常工作范围的学习和培训内容,要在“范围适度、简便易行、评价公允”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重点是做到“三不”。

不好高鹜远而苛求全能人才。韩愈《师说》篇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在行业领域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税务机关不是造就全能人才的大专院校,而是一个办理具体事务的单位,最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应该大力倡导税务干部立足岗位学专业、精业务,做到本职工作拣得起、钻得深、做得精。如果好高鹜远,苛求每名工作人员样样精通,都是全能人才,既不符合科学人才发展观,又不切合基层实际。

不拔高基础去强求高尖人才。目前,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三高”人才培养规划,硬性规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比例,这些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同志大多文化基础不高,大多数人参加工作时的第一学历只是高中或专科水平,要求这一批人成为高尖人才缺乏基本条件。再从基层县(区)局的工作特点和人才需求来看,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人才,骏马虽力险,犁田不如牛,绝大多数同志都渴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平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上,潜心研究尖端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要达到高尖人才的标准很遥远、很困难。

不偏离工作而纯求公关人才。一个机关能够拥有更多的公关人才是好事,能够从一个则面反映出这个机关的形象,但是,在一个基层局完全没有必要为纯粹培养大批公关人才而煞费苦心。税务部门并不从事外交斡旋工作,一切工作要靠实干才能干出来,靠“公关”是攻不出来的。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人人会讲普通话、个个精通外语、全员悉知国标礼仪”等规定,仅仅作为一项倡导是可以的,如果要求“个个考试、人人过关”就偏离了主题,冲击了主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甚至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激发动力,提高干部学习兴趣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劳动,长期的心神劳累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善环境、培养兴趣、激发动力,减少学习厌倦感。 一是要减压疏堵。一些基层税务机关总是把“高压促学、强制灌输”作为首选武器,三天一发文,两天一买书,然后要求大家把文件和书本当可口的面包一样吞下去,很少考虑不同人的口味和食量差异,也不管是否消化,只要“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完成以后,就在“通吃”与“增智长才”之间划等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需要花大力气改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评议的不合理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读《江泽民传》不算学习,读《江泽民文选》才算学习;在书页中作眉批、作点评、记感受不算学习,要白纸黑字写在笔记本上才算学习;凡是没有规定必读的书籍读得再多也不算学习,全年仅仅读了几篇规定要读的篇目就算学习……。这些不合理的评学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挫伤同志们宽泛学习各类知识的积极性。学习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愉快的心情,减压疏堵就是要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疏通堵在心头的学习郁结,要大力提倡和肯定多种学习方式和习惯并存,通过减轻形式上的压力,变堵为疏,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要静心抑浮。学有所成需要潜心而为,任何豪言壮语或虚拟做作都是无用的、有害的。钱学森、袁隆平、方永刚等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除了他们在学生时代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平淡的心态。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学习、学习先立德。在这个链条中,把立德放在学习之前,是因为学习需要有平静的心态,需要抑制浮躁的思绪,一个沉迷于交际应酬的人会流逝有限的学习时间,一个被功名利禄所羁绊的人会消磨学习意志。因此,组织者应该从意识形态入手,教育税务干部以平淡的心态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个内心少了“诱惑”的人,也就少了低级趣味,少了抱怨和指责,多了潜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能力。

三是要互动增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有伴随思考才有收获,思考需要互动才会促成,互动增趣应该成为激学的重要手段,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做得还很不够。上一堂理论课,照书直念称之为“学经典、读原著”,师者没念完,学者已看完;摘取书中的某些段落写在本子上称之为“做笔记”,抄得越多表明学习越好;写心得既不联系思想,也不联系工作,高谈阔论,套话、空话成堆,等等。这些做法形似真学,实则假学,看似扎实,实则肤浅。李瑞环哲学学得好,对问题思考深,与现实联系紧,读他的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机制,激发动力,加强实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创新机制,选准人才培养方向

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过多的规划超离日常工作范围的学习和培训内容,要在“范围适度、简便易行、评价公允”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重点是做到“三不”。

不好高鹜远而苛求全能人才。韩愈《师说》篇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在行业领域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税务机关不是造就全能人才的大专院校,而是一个办理具体事务的单位,最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应该大力倡导税务干部立足岗位学专业、精业务,做到本职工作拣得起、钻得深、做得精。如果好高鹜远,苛求每名工作人员样样精通,都是全能人才,既不符合科学人才发展观,又不切合基层实际。 不拔高基础去强求高尖人才。目前,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三高”人才培养规划,硬性规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比例,这些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同志大多文化基础不高,大多数人参加工作时的第一学历只是高中或专科水平,要求这一批人成为高尖人才缺乏基本条件。再从基层县(区)局的工作特点和人才需求来看,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人才,骏马虽力险,犁田不如牛,绝大多数同志都渴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平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上,潜心研究尖端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要达到高尖人才的标准很遥远、很困难。

不偏离工作而纯求公关人才。一个机关能够拥有更多的公关人才是好事,能够从一个则面反映出这个机关的形象,但是,在一个基层局完全没有必要为纯粹培养大批公关人才而煞费苦心。税务部门并不从事外交斡旋工作,一切工作要靠实干才能干出来,靠“公关”是攻不出来的。有些基层税务局提出“人人会讲普通话、个个精通外语、全员悉知国标礼仪”等规定,仅仅作为一项倡导是可以的,如果要求“个个考试、人人过关”就偏离了主题,冲击了主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甚至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激发动力,提高干部学习兴趣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劳动,长期的心神劳累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善环境、培养兴趣、激发动力,减少学习厌倦感。 一是要减压疏堵。一些基层税务机关总是把“高压促学、强制灌输”作为首选武器,三天一发文,两天一买书,然后要求大家把文件和书本当可口的面包一样吞下去,很少考虑不同人的口味和食量差异,也不管是否消化,只要“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完成以后,就在“通吃”与“增智长才”之间划等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需要花大力气改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评议的不合理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读《江泽民传》不算学习,读《江泽民文选》才算学习;在书页中作眉批、作点评、记感受不算学习,要白纸黑字写在笔记本上才算学习;凡是没有规定必读的书籍读得再多也不算学习,全年仅仅读了几篇规定要读的篇目就算学习……。这些不合理的评学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挫伤同志们宽泛学习各类知识的积极性。学习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愉快的心情,减压疏堵就是要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疏通堵在心头的学习郁结,要大力提倡和肯定多种学习方式和习惯并存,通过减轻形式上的压力,变堵为疏,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要静心抑浮。学有所成需要潜心而为,任何豪言壮语或虚拟做作都是无用的、有害的。钱学森、袁隆平、方永刚等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除了他们在学生时代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平淡的心态。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学习、学习先立德。在这个链条中,把立德放在学习之前,是因为学习需要有平静的心态,需要抑制浮躁的思绪,一个沉迷于交际应酬的人会流逝有限的学习时间,一个被功名利禄所羁绊的人会消磨学习意志。因此,组织者应该从意识形态入手,教育税务干部以平淡的心态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个内心少了“诱惑”的人,也就少了低级趣味,少了抱怨和指责,多了潜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能力。

三是要互动增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有伴随思考才有收获,思考需要互动才会促成,互动增趣应该成为激学的重要手段,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做得还很不够。上一堂理论课,照书直念称之为“学经典、读原著”,师者没念完,学者已看完;摘取书中的某些段落写在本子上称之为“做笔记”,抄得越多表明学习越好;写心得既不联系思想,也不联系工作,高谈阔论,套话、空话成堆,等等。这些做法形似真学,实则假学,看似扎实,实则肤浅。李瑞环哲学学得好,对问题思考深,与现实联系紧,读他的

哲学书籍是一种趣味;于丹对《论语》颇有研究,听她讲述《论语心得》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这些事例启示我们,只有增强学习趣味,才能引发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动力,才能使教育者乐在教中,让受教育者乐在学中,使学教双方都在快乐中体验收获。

三、学以致用,拓宽工作实践平台

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意思是说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要把握这个根本,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舞台不宽的问题。实践需要舞台,没有舞台任何技能都施展不了。《庄子·列御寇》记载: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故事说明了舞台的重要性。最近几年,基层同志在税收业务知识领域里的实践舞台有了很大的拓展,但是理论知识、才艺特长等方面的实践舞台还比较窄,有些税务机关很少开展才艺展示活动,有些税务机关把写理论文章视为理论付诸实践的舞台,使得知识才能与实践的结合总是处于一种无形的、虚幻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充分拓展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平台,尽可能地给广大干部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二是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让普通工作人员更多的参与到决策分析和问题探讨中去,使他们通过实践这个舞台检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县(区)局通过领导与下属互换角色,授权普通干部尝试性地解决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解决带动不够的问题。要展示强学本领,仅仅有了实践的舞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榜样带动。谁的榜样力量最大?是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广泛参与实践、充分展示自身的强学本领是带动整个团队学以致用的关键。目前,有三种不良倾向值得改进。一是要改进忽视实践基础的倾向。丰富的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之前,要针对实践的内容去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地增强知识积累。在这个问题上,中央领导树立了榜样,中央政治局自20xx年12月26日开始集体学习,4年多时间坚持不懈,平均40天就有一堂课,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有助于提高领导层的实践能力。二是要改进忽视实践过程的倾向。实践过程是整个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沉下心来调查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现象、查阅文件听汇报等,很难达到实践目的。市国税局提出的领导干部“五个一”的工作要求,为基层领导班子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三是要改进忽视实践结果的倾向。实践结果有好有坏,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可能现场全部解决,有些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根源没有完全铲除,有再次诱发的可能。因此,实践结束后,要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要制定长效机制或采取过硬措施来巩固实践成果。

解决鼓励不当的问题。部分基层税务机关的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利用实践舞台展示才干的积极性不高,与组织者鼓励不当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鼓励的范围偏窄。基层税务机构中,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应用的知识类别各不相同,凡是涉及每一个岗位工作的知识,都应该鼓励他们学习和实践,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无论是人才培养规划还是学习型机关建设方案,大多只对税收业务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提出鼓励措施,考试考评也只针对这两个内容进行,忽视了对监察工作、人事教育工作、党务工作、文秘工作、会统工作等知识的学习鼓励。二是把倡导与鼓励相混淆,鼓励的目标不明确。有个基层税务所,人人能背《征管法》,让人钦佩,值得倡导。仅就这件事情而言,倡导无可厚非,强求却大可不必,应该更多的鼓励同志们学以致用,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只是一种导向,是一个方向性的肯定,鼓励才有明确的目的、措施、标准和结果,有些税务机关以倡导替代鼓励,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实现不了强学展才的目标。三是以惩罚替代鼓励,鼓励的方法反向。鼓励是正面的、向上的,能够让人主动地接受它、感知它,惩罚则完全相反,它让人厌恶、反感、逃避,如果以惩罚替代鼓励,把同志们始终置于一个压抑的环境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鼓励实践的同时,要承认个体的差异,要联系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来评判实践结果,一个人只要主观努力了,即使与要求仍然存在差距,也要给予同样的肯定与鼓励,正面的鼓励要比反面的惩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六篇: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经验交流材料

XX县纪委监察局认真落实纪委常委同下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去年以来,共与新任领导干部谈话56人次,与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谈话192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谈话对象,保证谈话的全面性。在谈话对象上确定了三个重点:一是与下级党政“一把手”进行教育谈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与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谈话,提前打招呼,早打预防针;三是与有群众反映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警示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敲警钟。在谈话形式上坚持集中谈与随时谈相结合的方式,与下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选择适当时机集中谈话,与新提拔或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谈话。

二、确定谈话内容,提高谈话的针对性。一是与下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集中教育谈话,谈话内容注重做到“四个结合”:即,注重与全县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相结合,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注重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督促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注重与内上级廉洁自律新规定、新要求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坚决执行;注重与谈话对象所在部门、单位的工作情况相结合,及时提醒告诫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应注意的其他问题,防患于未然。二是与新提拔干部的任前谈话,以教育为主,有针对性地提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要求,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三是与群众有反映、经调查核实尚构不成党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的警示谈话,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帮助谈话对象从思想深处挖根源、找原因、论危害,制定自纠措施,并限时整改。

三、严格谈话程序,确保谈话的实效性。严格按六个步骤分步实施:一是合理分组。相对职权较大和群众反映的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县委书记、县纪委书记分组谈;乡镇和管理职能较大的部门主要负责人由县纪委副书记分组谈;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由县纪委其他常委分组谈。二是深入调研。谈话前,对谈话对象所在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章和党内法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谈话奠定基础。三是拟定提纲。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拟出谈话提纲,由县纪委分管副书记主持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修订完善,呈县委书记、县纪委书记审定后实施。四是进行交谈。谈话人根据谈话对象的个性特点,与谈话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五是结果运用。谈话中做好记录,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六是抓好落实。谈话结束后,通过座谈了解、个别走访等形式,掌握单位和领导干部对谈话中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所提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督促落实,责令限期整改。

上一篇:干部培训学习方案下一篇:干部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