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朗读者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园朗读者

从《朗读者》看小学语文的深度朗读教学

【摘要】由央视的《朗读者》审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解读和定位:朗读能让学生在文字中遇见美;朗读能让学生在声音中学会选择;朗读能让学生在“陪伴”中心灵温暖。将值得传承的文字和值得铭记的情感完美融合,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 遇见 选择 陪伴

“一个人,一段文。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央视名主持董卿倾情打造、倾心演绎的《朗读者》点燃了一把朗读的火,一个熟悉的词被一遍一遍重复的时候,我们不禁重新去审度它的意义,它的存在,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让我们对平常的朗读教学有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理解。一场关于《朗读者》的对话,一场关于朗读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解读和定位。

一、朗读,让学生文字中“遇见”美

《朗读者》中一段段动情的朗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着美的画面、美的心灵、美的思想。而朗读,正是让学生走进无声的文字,去“遇见”这样的“美”的最佳方式。

小学生各年级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朗读让文本的语言变得活跃生动,有立体感,能在学生的脑海形成鲜明的画面。《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于夕阳滑落时的景象描写尤其优美,夕阳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红灯笼”“孩童”“跳水员”,形象跃然于文字之中。“红灯笼”是温暖轻盈的,“孩童”是顽皮可爱的,而“跳水员”则是轻快敏捷的。教学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带着学生不断朗读,想象感悟,画面就在朗读声中呼之欲出。夕阳虽黄昏,依然无限美。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在朗读中淋漓尽显。

小学课文,除了写景的美文,还有许多写人物美好品德的。人物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透过文本学生能够感受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朗读方式来实现。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表现聂荣臻将军菩萨心肠的“喂饭”片段:“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读的时候,突出“拉”和“一口一口”,就能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真诚的关爱,菩萨心肠就在这“拉”和“一口”中流露出来。

无论写景还是写人的课文,有纯真情感的最动人。《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作者萧红在文章第一句就写道:“呼兰河边的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话看似简单,读一遍不会有什么感触。像这样饱含着作者深情却语言朴实的文字必须得通过朗读来感悟。师读一遍,生读一遍,再来一遍又一遍,每读一遍就会对祖父怀念多一点,就会明白在作者心里祖父是最重要的人,朴素的情感在朗读中静水流深。

朗读,让学生“遇见”唯美的画面,感受至美的品德,领略纯美的情感。

二、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学会“选择”

《朗读者》第三期开场白中说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小学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品德的重要养成期,汲取到什么样的营养就会长成什么样。用教师的朗读引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声音之中学会“选择”经典的文字,感受文字传播的温度,从而去过一种完整的朗读生活。

每天的早读课,总能听到学生们的琅琅书声。在最珍贵的早晨时光,我们读《日有所誦》《笠翁对韵》,我们读泰戈尔,读金子美玲。日不间断,持之以恒,用诗歌陪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加深,有效输入。我们无心背诵,却在每一天清晨的朗读中将那些美好的诗歌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长在了我们的心里。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更提升了学生的定力与静气。在每一个清晨,悦耳的童声诵读着诗文经典,笔者觉得仿佛听到了教育的天籁。这就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写到的朗读对于学生可能发生的奇迹吧。

经典的文字就是这样具有魔力,传播着温度。曾经教过一个三年级,笔者带着他们从“桥梁书”开始“读书之旅”,那是一场终生难忘的特别的旅程。笔者给学生们朗读的第一本书是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经典桥梁书系列中的一本——《名叫瞬间的鹦鹉》。学生们一下子就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对听笔者读书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和热情。接着,我们又陆续读了《追踪小绿人》《文身狗》《蛇和蜥蜴》等。就这样,每天中午的十分钟朗读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沉浸在温暖的故事中,沉醉在简单的朗读中,享受着精彩的故事,吸收成长的养分。记得他们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听老师给我们讲故事了。”“我在学校里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老师读书给我们听的时候。”这是故事的魅力,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朗读的魅力。

朗读时,学生的眼睛里注满情思,学生的口舌中书香四溢,学生的身体舒展而又蓬勃,笔者已经知道,他们学会了“选择”。选择朗读,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当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的生命就会像朗读一样掷地有声,精彩无限。朗读,在温暖的声音里帮助我们回归语文最朴素的起点。

三、朗读,让学生在“陪伴”中心灵温暖

大山若没有湖光的陪伴,就少了妩媚;蓝天若没有白云的陪伴,将缺了灵动。陪伴,一个平常的字眼,却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朗读者》的陪伴是一种温暖的存在,一种生存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各种陪伴,朗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了朗读的陪伴,学生们心灵会更加敏锐,更加柔软,更加温暖。

记得教学《槐乡五月》时,笔者让学生读“清香醇香浓香”时的情景,每读一遍,香气一阵,仿佛一阵清风徐来,教室里也飘过愈来愈浓的香气,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田。而教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笔者总要叫学生们找找最喜爱的句子。他们同笔者一样,总是会找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笔者让学生反复读,合作读,仿写后读,一个个脸上显示出神气,又一次发现文字让我们的心贴得很近。

有一年“三八”妇女节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为妈妈朗读一段文字。可以一个童话,一首小诗,也可以自己写的一段真心话。第二天笔者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妈妈很高兴,有的妈妈还回赠了一段文字;也有的妈妈淡淡的,没说什么,但笔者告诉他,你妈妈内心一定是幸福的。有了朗读的陪伴,学生的心柔软而温暖,亲情浓浓,弥漫在心间。

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这就是朗读,朗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朗读者》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我们要说,朗读是品茗文字,将值得传承的文字和值得铭记的情感完美融合,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作者:曹祎 杨红珍

第2篇:从《朗读者》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讀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教师能够借鉴当红节目《朗读者》来开展朗读教学,则另有一番天地。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学生语文素养欠缺的问题时指出,一部分学生语文素养欠缺的主因除了其自身未能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持续学习热情与投入度之外,还在于其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一些学生因未能领悟和掌握科学的语文素材阅读与朗读技巧,因而无法从其所阅读的语文素材之中感受到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在语文素材中所饱含的深意。这种情况的存在,使这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遭遇到困难与瓶颈。

从朗读活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效用来看,通过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语文素材所精心营造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同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依托对学生朗读技巧的传授,将大大降低授课难度,使学生能够在入情入境地语文素材朗读过程之中,体悟到其中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内容,进而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增进。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如何开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相对于其他教学内容而言,既可以说更难,又可以说更容易。前提是教师需要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对朗读教学加以创新。

第一,依托语文素材朗读目标的创设,达成语文素材朗读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科学把握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朗读目标,以此实现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逐级推进。通常认为,对于学生新接触到的语文素材,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活动达到下述效果:(1)对所朗读的语文素材中的文字和语句做到正确地认读;(2)在达到正确认读的基础之上,提升语文素材朗读的流利性;(3)在达到能够流利朗读的基础之上,将充沛的情感投入于其中;(4)对语文素材中的隽永语句加以识记,从而实现自身语文素材的积淀。根据这一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应当从朗读的正确率着手,即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生词与生字加以厘清,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文章内容的通读;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反复的文章自行朗读活动,实现对全文的流利朗读;再次,教师要通过范读的形式,使学生领会到如何带有感情地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最后,语文教师要让班级学生对文章之中的隽永语句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识记,以此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二,创新朗读的形式与内容,借鉴《朗读者》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者》同样是朗读,但是却受人瞩目,原因何在?首先,每一个朗读者都要与观众分享一段故事,或者是一段经历,亦或是一些心得。之后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需要将自己选定的文章片段送给某一个或者某一群人。这样的形式非常新颖,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来,想必也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在朗读过程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以此实现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升。

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有意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最后让学生在每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各自内心活动的词语。

学生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逼迫):“对……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住内心的狂喜,威胁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由于学生定格了对周瑜、诸葛亮神情、动作的想象,所以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周瑜、诸葛亮,进而将内心的情感自如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中心小学(342332)

作者:邱炳发

第3篇:依托《朗读者》栏目的主题词式小学阅读教学

摘 要:《朗读者》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旨在通过挖掘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此为对文学、文化内容从根源上的剖析。而其开展形式则是以“主题词”为中心,围绕此引人引事,继而引文。教师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将《朗读者》内容深入与形式新颖并备的文学呈现方式引入学科教学之内,并依照其主题词、人物故事、朗读的环节链,加之对阅读思情的表达撰写,创造模式新型、效果加强与效率大幅提升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朗读者”;主题词式;小学阅读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文章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的结合排列,为《朗读者》栏目之下“主题词式”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实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主题词,串联单元文章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整合性、相互之间具有联系性的信息块,在避免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低效、低质后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从而让其获得在应试内容与技巧之外的、基于生活生命的文化思想、感情与素养。下面,我便从《朗读者》带来的文学启蒙与阅读教育引导出发,以“主题词式”的文本解读视角,通过主题词启智引思、采访式人物故事引入、个人朗读与思情表达四个环节,对小学阅读课堂建构进行详细阐述。

二、《朗读者》的文学启蒙与阅读教育引导

《朗读者》的立足和落脚点在于:充分发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即将文本文化与人真正相连。而其连接媒介亦在乎作为文学之始的人。通过存在于人人之间的主题词意义阐述、人的经历故事与基于由经历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朗读,复归文学产生的始末之途,真正让人看到、感觉到所谓基于人与生活生命的文学。

此无疑为现阶段字斟句酌、以文本分段、写作方式等基础文本知识讲解为中心的牵引式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以自主性整体感知为主的新型文本教学新方向。具体我们则可依托小学语文教材之以“主题”集结多篇文本的条件,而将文本讲解方式设计为《朗读者》所给予的上述文学启蒙之下的主题词、人物故事、朗读与思情表达四个环节。以大众熟知并喜闻乐见的《朗读者》为背景的课堂设计与其本身创新的阅读课堂模式将在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文学阅读指引,大大提升学生文学阅读、感受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的形成。

三、《朗读者》模式下的“主题词式”阅读

(一)主题词启智引思

《朗读者》以“主题词”切入,通过对其意义的讲解与其所对应的生活实例的列举,引导观众初步走进主题空间,并促其相关思想与感情记忆因子的萌动。此处用语恬淡简洁而意蕴深情广阔,无疑是文学及人文情感之美的一处所在。依照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亦可通过此种方式,摒弃花哨烦琐又低效的话题切入程序,还原语文本身简而不凡、雁过无痕式的话语情操,以寥寥数语简概、引出主题,以深远的意味和隐而不达的含蓄吸引学生驻足、聆听、遐想、感受。

例如,在包括《穷人》《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四篇文本在内的一组文章“主题词式”的讲解中,我将其中的“真情”作为主题词。并结合相关文章内容,在课堂导入主题介绍环节说道:“当我们作为行人,看到街上残疾的乞讨者时,我们会不忍他们的贫穷和不幸,而以几块钱的形式投以我们的同情与关怀;当我们作为学生,看到校园里有极爱上学却承担不起学费的孩子时,我们会以募捐的形式投以我们的关爱与帮助;当我们作为孩子,看到父母悄悄延伸到嘴角眉梢的皱纹时,我们会以一盏茶、一盆洗脚水的形式投以我们最真挚的爱与在乎。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流露,我们给予的、我们得到的,但我们或认为理所应当,或毫无察觉,以使它们的光辉、温暖和能够给予我们的快乐及促进我们向善的动力白白流失。因此,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真情投以最细致的关注,收获满满的善良与感动。”

(二)采访式人物故事引入——广泛灵活的资源利用

《朗读者》的成功关键点在于通过对文学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真实人物情感的挖掘,使静态的文字中呈现出真实动态的生命。实现此目标的方式便是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采访,以使在现场的观众能够近距离而最大限度地产生深入的关于真实的人的生命经历的思想认知。依据此,我们则可创造性地翻转传统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堂主体存在模式,而对广阔的多方资源进行充分、灵活的利用,引入采访形式下的人物故事,以在翻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促进学生基于文字背后真实人物生命经历与情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真情”主题下的包括《穷人》一文在内的阅读课堂设计中,我对身边的人事进行了相关调研,最后在学校一位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年约60的老人。他有一个抱养的女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被人丢弃被他捡来的女儿,但是现在她已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大学生。我将他邀请到课堂之上,面对学生们对他进行针对当时抱养画面的采访。在采访中,我问道:“当时您是在哪里发现您的女儿的,第一眼看到她并觉出她被人遗弃的可能性时,您是怎么想的”。老人在对那段记忆的调动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说道:“当时我家住的还是一个带院子的平房,那天晚上我出去走访邻居时,就听見外面有小孩微弱的哭声,一开始我以为是猫叫,没在意,但是正要走的时候,却听见了孩子哭声停止后的那种喃喃呓语。我心里一紧,赶忙循着哭声的线索寻找,最后在门外一个柴草垛旁边发现了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看样子应该是出生不久,因为身体还相当小。怎么办呢?院子外边黑咕隆咚的没有一个人,我就想到这个孩子肯定是弃婴。没办法就把她抱回了家里。我妻子当时是家庭主妇,我也是一名每个月只有微薄薪水的工人,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在和妻子商量后,准备第二天把她送到警察局。但是那个孩子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一直睁着她乌黑的圆圆的大眼睛说也似的朝我笑,好像在谢谢我救了她。我实在于心不忍把她送给陌生人,去过不确定的或好或坏的人生。所以就把她留下一直养育至今……”

这种面对学生们的引入真实的人物故事的采访,大大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伴随着老人深情的讲解,有的同学亦留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而这意味着老人的故事必然在其心底激起了相应的思想和感情。

(三)个人生命情感背景下的朗读——深化人文文学思想与感情

《朗读者》的真正中心环节为朗读,即在人物故事讲述之后,朗读者基于自己怀揣着的故事回归文本文字、利用其表达情感的过程,亦是观众在对人物故事的感动下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和价值、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真实生命的过程。借鉴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我们亦可采用此种形式,让故事的主人公现场或通过视频录制等为自己、为学生朗读一段文本选段,以让学生对文本和文学的理解超越传统课堂关注的分段、表达方式等局限,自然达到一个深入“文学的历史乃人的历史”的水平层次。

例如,在上述那位老人讲述完“抱养女儿”的故事以后,在我们之前的课堂安排下,我又邀请他在讲台上向同学们朗读《穷人》中从“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一段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的最后一段。老人伴随着自身的回忆在朗读,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声音颤抖,时而泣不成声。学生们在对老人故事的感受和想象中倾听着老人朗读,感受着他的难过、激动和欣喜,感受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真实的人生过往和生命情感。在朗讀之后,我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让学生们对老人的故事和经历进行提问交谈。其中一个学生便问道:“爷爷,在收养姐姐后,靠您一个人要养家里五口人,您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很想知道《穷人》一文里的渔夫在家庭多添两口人后是怎么维持生计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回答说:“孩子,只要心里有牵挂、有爱、有情,无论多难,你都会咬牙坚持。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里每顿晚饭每人只能吃四分之一个馒头,但是我不忍心孩子吃得少影响健康,就把我的那四分之一个馒头又分成三份给了三个孩子,但是孩子们相互看看,对我说:‘爸爸吃,爸爸肚子大,怎么能比我们吃的还少呢。’当时,我真的感谢命运能给我这三个孩子。孩子,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就算你失去了一切,或者腰缠万贯,也不能没有感受真情、给予真情的心。”

在这里,学生们对文学文本的认识和对真情的体会必会更加深入。

(四)阅读思情的表达撰写——以情促文

《朗读者》截至文本朗读,便算是一个完整文学导读过程的结束。但基于实际的语文课堂,基于对学生综合化语文能力的培育目标,我们还可利用学生真正得到内心启发的阅读契机,给学生适时地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所累积的思想和情感的平台——写作。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本为一体,一者为输入,一者为内化之后的输出,活学活用方可得真知。且写作的基础亦在思想情感动力的催发,有后者,前者便是水到渠成。

例如,在上述老人讲述“抱养女儿”的故事及《穷人》一文的朗读结束后,我则让学生们以“真情”为主题,自拟题目,将自己在这节课后产生的感受进行表达撰写。此时,学生们内心有可写的素材,便有想写的欲望,动笔亦便不再成难事。在第二节课呈交的结果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爷爷和她女儿的故事让我感动,他们是两个不能用语言进行坦诚交流的陌生人,但是却能在一夜之间的相处中从眼神、不自觉的感知中捕获真情,凝结出一辈子的父女缘分。我向往那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这样的爱比水还澄澈、纯洁、义无反顾。”这便是“主题式”的教育效果,学生们不再囿于对某一篇文章内的字词、表达方法的单调记忆和掌握,而是串联阅读与写作能力、串联对人与生活的理解的整体性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而此便是真正素质教育下应当具有的语文教学境界。

四、结语

依托《朗读者》栏目的主题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以其新颖的外部形式更新传统陈旧低效的、单纯针对课文进行讲解的阅读教学模式外,其对文学内里之人和生命的揭露将使其成为语文素质教育道路之上的领军而长久存在。

参考文献:

[1]覃荔嘉.朗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5.

[2]贾瑞欣.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与成功之道[J].今传媒(学术版),2017,25(11):112-113.

作者:项小燕

第4篇:关于校园朗读者的报道

品读经典,体悟文化,传承文明

-----关于举办“校园朗读者”的报道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部在11月22日下午在我院报告厅,举办了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学院“校园朗读者”展演活动。

本次活动面向我院全体学生,由于各系的积极配合和前期的宣传发动到位,所以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尤其朗读者们所选的篇目内容新颖,语言优美,主题突出,他们把个人的成长、情感的体验与经典名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价值,让倾听者和读者都体悟到以前所没有的感受,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展演时他们普通话标准,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朗读内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富有感召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反响良好,有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本次活动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简洁易懂使他们受益匪浅。院党委副书记建议这样的活动感染力强,学生受教育面广,意义大,希望以后能多组织和开展此类活动。语文组的老师们也表示,要认真总结,改进不足,在课外多给学生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我院的文化软实力。

第5篇:朗读的美妙,朗读者的力量,《朗读者》的精神

《朗读者》第六期

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特别感人朗读的美妙,朗读者的力量,《朗读者》的精神

董卿主持和制片的《朗读者》已经播出第六期了,期期精彩,每期都让人感动不已,收益无限。最近的第六期中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相信每一个人看过后,都会被深深地打动,都会止不住眼泪,可以说这是六期中最精彩的朗读。看一看斯琴高娃的朗读,就知道朗读,知晓朗读者,感受《朗读者》。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我们都阅读过,但从没有如此在斯琴高娃的朗读声中的那么美丽,母亲一词在我们的心中从没有那么深沉,直击每个人的心坎。 朗读,是多么平常,但朗读与阅读是不一样的!朗读是声情并茂阅读,是全身心地阅读,是用心灵去体会文字的美。朗读是最能使人心情绽放,坠入诗样的海洋,让思绪随着一字一词一语抑扬顿挫的浪花而漂洋,进入无法形容的境地,只有自己的心能知。只有去朗读了,心才会更融通作者的意境,更感觉文章的亮丽,更体会人生。——这就是朗读的美妙。 朗读者,是与“者”相关的,且不同的“者”是不一样的朗读!不同的朗读者有不同的经历故事,有不同的体会感受,更有与众不同的感人力量。看董卿的这档节目,我们往往是看朗读者,聆听朗读者自己的经历感受,会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加上他们的朗读,使整个节目光亮华彩。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正因为她与母亲肺腑的情感,正因为她的眼泪在为母亲的朗读之时而落,不同往常影视中的眼泪,格外动人,斯琴高娃是用心血在朗读,如泣如诉,如诗如歌,委婉的朗读,气贯长虹,叩击所有人的心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母亲。因此,朗读者要有平凡世界的不平凡,朗读者更是滔滔江河中的基石。——这就是朗读者的力量。 《朗读者》,是朗读加上朗读者的集合,有马路边朗读亭中万千人们的朗读之声,有朗朗之声中动人的故事,有金子般光泽的诵读,更有主持人精彩的对话和启迪,还有那动人的配乐和音乐大师的演唱。感谢节目组所有人的努力,奉献了如此平实而华丽的精神粮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不管朗读者是在马路边,不管朗读者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是捧着书读还是背着读,都是那么的平常和美丽。《朗读者》的节目太亮丽了,远远超出了综艺节目的意义,高出了其他所有的文艺类节目,发扬了无比的正能量。——这就是《朗读者》的精神。 点赞《朗读者》。

By Yitang

第6篇:《朗读者》——为爱朗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它就是一部情色片,所以我看了几十分钟就关掉了。后来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一篇关于它的影评,我发现我错的离谱。

那年米夏才15岁,因为生病认识了36岁的汉娜。米夏还是个初中生,而汉娜已是一位为生活奔波劳苦已久的中年妇女了。谁也不会想到,就这样两个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走到了一起。

汉娜喜欢躺在米夏的怀里听他朗读,她不识字。而年轻的米夏有着对性的狂热。就这样,他们一直维持着这段秘密的恋情。

直到汉娜突然消失......

八年过后,米夏成为了法律学院的学生,并参与了二战后对纳粹的审判。也许是命中注定吧,米夏遇见了汉娜。米夏的内心备受煎熬,因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的不是别人,正是汉娜。他爱着的汉娜。

这应该就是电影的高潮部分了:汉娜等六人面临被指控间接致死300人,而且另外五人为了减轻对自己的惩罚,谎称汉娜是他们的主管。而汉娜也许是因为良心的谴责,她没有否认。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的证词能使汉娜免遭终身监禁。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

一方面米夏和汉娜的感情或许不会被世人接受,另一方面汉娜也许渴望救赎。

汉娜被终身监禁,米夏心如刀割,他选择了逃避。但他始终没能骗过自己的内心。

米夏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后,他又开始了朗读。他用录音机录下来寄给汉娜。汉娜在监狱又一次听到米夏的朗读声时,她有点不知所措,慌忙的关掉了录音机。 后来几次汉娜去领米夏寄来的录音带时,管理员让她签字的时候,她总是拿着笔在白纸上胡乱的画下。

其实汉娜是文盲,她又怎么可能是主管呢......

尔后的几年里,汉娜通过米夏寄来的录音带学习,她能写简单的几句。她给米夏写信,让米夏多寄点爱情小说。

汉娜的监狱里的表现很好,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之后,她可以出狱了。但就在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自杀了。

她把自己存下来的钱交给了那次火灾中的幸存者。

我一直在想汉娜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她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米夏,还是无法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而内心备受煎熬,又或者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新的生活。

总之这一切没有了答案。

米夏在把汉娜留下的钱交给幸存者时,谈起了自己跟汉娜的感情。他眼里饱含泪水。

影片在最后,米夏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去了当年他和汉娜游玩过的教堂。

汉娜的墓就在旁边,他希望汉娜能一直听着朗诵声。

米夏一生都在朗读,为汉娜,为爱。

第7篇:电影《朗读者》

纪录片《普通法西斯》中,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是第三帝国各种宣誓里最简洁 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一切命令".旁白 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 譬如在一个泥土雕成的像前跪拜,或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宣誓.这和在 希特勒面前举起那个最著名的手势,没有本质差异.

作者:王

柏林街上,都是"普通法西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毛泽东.就如 古代犹太人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汉娜在法庭上,说被告席上的那些女看守,也和自己一样,参加了对被屠杀者的 筛选.法官很尖锐地追问,"说我们都有罪,比单单说我有罪,是不是让你舒服 一点"? 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只是文学和哲学议题,也是一

己交给一个特定的对象,你就再也无法把自 己的时间,思想和生命,交给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了. 己的时间,思想和生命,交给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了.是的,这就是汉娜的悲剧. 一个"普通法西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她既无法把自己交给集中营中那些 为她朗读的女孩子,交给那些被锁在教堂中活活烧死的犹太人,她也同样无法把 自己交给 15 岁的米歇尔.甚至经过半辈子的囚房,学会了阅读,她也无法把一个 清白的自己交给自己.最后,她将那些从图书馆借来的,关于大屠杀的书,一本 本地垫在椅子上,踩在上面,自杀了. 就像同情 32 岁之前的自己一样, 我也同情汉娜. 但这位奥斯维辛的女看 守,战后的公交车售票员,她引诱 15 岁的米歇尔,和他发生关系.叫米歇尔给她

朗读文学名著.他们一起去乡间,当着路人的面亲吻.但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 爱.在著名的纪录片《普通法西斯》中,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是第三帝国各种 在著名的纪录片《 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 在著名的纪录片 普通法西斯》 宣誓里最简洁的. 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 宣誓里最简洁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一切 命令" 旁白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 命令".旁白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 当年,汉娜报名加入了党卫队.她不是一个看上去穷凶极恶的人.就如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克曼》中说,尽管艾克曼亲手签发过上万张屠杀犹太人 的命令,但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魔鬼,而是一个平淡无奇,近乎乏味的普通人. 阿伦特说,这是一种"平庸无奇的恶"(the banality of evil). 汉娜身上充满的,就是这种平庸无奇的恶.强权下的秩序,命令和对元 首,国家的偶 像 崇拜,取代了任何具有道德内涵的信仰.希特勒说,对待群众, 希特勒说, 希特勒说 对待群众, 要像对待女人一样.打动她们最原始的情感,而不诉诸理性.汉娜对待米歇尔, 要像对待女人一样.打动她们最原始的情感,而不诉诸理性. 其实也一样.影片前半部,这两个人的关系,难受得令人呕吐.8 年后,读法学 院的米歇尔,在法庭上意外看见受审的汉娜.我这才体会作者的心意.在集中营, 汉娜在被关押者面前的强势,依靠的是纳 粹制服.当她成为售票员后,她可以依 靠的,只有年龄和身体.因此米歇尔必须是一个少年,汉娜才能在他们的性 关系 中继续处于强势. 法 西 斯不但毁掉了汉娜的道德观,更毁掉了爱的能力.汉娜与米歇尔 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法 西 斯的关系在一男一女中的重演.汉娜的爱欲在本质上 是集体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和法西斯式的.如果爱的意思是灵魂的委身.淫 乱 的意思,就

就是一切缺乏灵魂委身的性关系.那么这部电影不是描述爱,而是描述 淫 乱的.描述一个自我中心的法西斯幽灵,如何毁灭了人的爱. 也许老年的汉娜,真的希望去爱那个不断往监狱寄朗读磁带给她的米歇 尔.可是,不但是她,连米歇尔的一生,都因着那一场淫 乱,而丧失了爱的能力. 影片开头,米歇尔已离婚很久了.一个女人赤裸着起床,问他,我怎么不知道你 还有个女儿.当他女儿在餐桌上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你的沉默是我的错.他 说,傻孩子,我无法对任何人敞开,与你无关.几个细节,透露出汉娜对米歇尔 一生的伤害.他也一样,再也无法把自己交给谁了. 小说中,米歇尔探监,问汉娜怎么看当初的事.汉娜说,我认为没有人理 解我,不理解我的人,不能审判我.不能要求我说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她在 法庭上,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宁愿承认更严重的指控.作者想说,她没 有道德观,没有爱,却惟独在一个小秘密中,象征性地保存着自己的羞耻感.但 汉娜说,"只有死了的人可以理解我,也可以审判我.他们每天夜里都来找我". 如果世上真的一个义人都没有. 罪人可以爱上另一个罪人, 却不可能爱上 他(她)的罪.因为罪是不可爱的.因此米歇尔可以帮助她,却不能拯救她.不 要说汉娜,我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除非她越来越好,或者我自己越来越好, 不然我怎么可能对她越来越爱?除非有一种爱,先将一切的罪都承担了.然后去 爱,那就连爱一个汉娜这样的人,也越来越爱.

愿每个人的爱,都与这样的爱有关.不然每个家庭,都可能是一座奥斯 维辛.

第8篇:朗读者

《朗读者》可以说是描述了一个关于爱和性,接着是爱的背叛和爱之死的故事。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使人仿佛在屏气凝神的倾听,着了魔似的,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是凿破了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

战后德国人之间无可救药的关系象征实际上继续隐藏的纳粹时代。十五岁的米夏爱上了大他二十岁的隐瞒了双重秘密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米夏这个学生象征的是无辜的新一代,他们与父母在感情上不可分离,用海涅的话说这些父母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人们也许知道这些故事,却不愿意知道这些故事,与其回忆它们不如忘了它们。”

米夏在恋人汉娜神秘失踪和他在自己成年后,成了反叛的大学生,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诉纳粹一代人的罪责。可当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汉娜时,她成了集中营审判中的被告,米夏理论支撑的道德标准顿时化为乌有。他明白了,他的爱情故事的秘密和他恋人的过去的罪恶有着同一个原因---汉娜不识字,这是她极力隐瞒的。然而他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没有为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作者施林克没有这出主人公这么做对与不对,也没有指出承认无法修正的一生大谎算不算尊重了别人对命运的自主权。米夏从触摸到汉娜的身体开始,到几十岁后主人公与自杀的恋人告白结束,以汉娜的死来结束,汉娜不想重新回到社会中,这是滞漠多年的米夏才意识到和汉娜有无法割裂的关系。

在我看来,《朗读者》既是爱情故事诱使人思考道德边缘问题,也是一部德国人对罪责和罪行看法进行的一段闻所未闻的独白。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法律条文在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道德灾难问题时的束手无策。纳粹罪恶的遗留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不可挽回的方式,进入一个年轻男人——米夏的生活,使他把自己送上了内心道德的审判席,进行无休止的自我审判。

爱与罪恶的审判,谁有罪?

第9篇:《朗读者》名言

第一期【遇见】

01

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02

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03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04

如果美丽只是简单的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董卿

05

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张梓琳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06

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许渊冲

第二期【陪伴】

01

“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02

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郑渊洁

03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04

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 ——梭罗《瓦尔登湖》

第三期【选择】

01

有人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很享受这种若隐若现当中左右徘徊,这是我表演的语境,也是我的选择。——王千源

02

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真不次于在犯罪。——王千源

03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秦玥飞等朗读迟子建的《泥泞》

04

可以说脚踏大地,泥泞,我相信一定会磨砺他们的青春,让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华,这光华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董卿

05

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麦家

06

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奶奶的星星》

07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康震点评《陋室铭》

08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董卿

第四期【礼物】

01

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礼物》

02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额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03

她叮嘱我;“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倪萍朗读《姥姥语录》

04

其实,当一个人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也带不走的,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心底里存下来的那些记忆。——董卿

05

所说五大博物馆,就是包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冬宫(又名阿尔米塔什博物馆),正好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正好一个国家一座。

所以我开玩笑说:“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是不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单霁翔

06

这句话背后其实自有真意,没有一个强大的自信的文化,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的强国。——董卿

07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第五期【第一次】

01

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是升华,很多时候个人的第一次也带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国家的记忆,就让我们去感谢这些机遇,也感谢赋予了这些机遇的我们的伟大的时代。

02

有些东西你认定为能做的东西,要坚持,而坚持下去,我觉得就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王学圻

03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选自《平凡的世界》

04

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不后悔”,努力去做吧。——董卿

05

董卿:“许老师的这人生的第一场属于您的音乐会,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到您七十岁那年才……”

许镜清:“也不晚,我想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董卿:“对,只要开始去做了,永远为时不晚,而且也许在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候。”

06

说着说不着不在于话语量,而在于特别最根本的那一句话,这个是臧克家先生写的,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

其实书和电影都是为了让那些应该再活一回的人,重新在书和电影里,永远地活下去。——刘震云

07

我觉得京剧是乡音,既是故乡的声音也是祖国的声音。——王佩瑜

第六期【泪水】

01

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让人哭的,而且让人去想的。——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

02

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也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我希望在座的很多,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03

可能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我们可以不顾一切的、我们可以不顾虑任何的角色形象,把最真实的自己还原的那个人,还原在她的面前,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董卿

04

《生如夏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又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想只有非常旷达的,非常自如地来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的内还有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泰戈尔的这首《生如夏花》。——康震

05

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希望、勇气、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风华长存。我们也从一位科学家的眼泪当中,感受到了一个人,愿意为了理想奉献终身、矢志不渝的情怀。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董卿

第七期【告别】

01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02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03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04

有时候觉得人活一辈子,跟这些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联,然后你们每一次相遇,可能就像是一次告别。他们对你并无所图,只希望你好好的。——姚晨

05

我从不奢望,活在梦中那么长,从不沉溺在每个绮丽幻想,早已习惯痛苦,不再害怕忧伤,不过是换个衣箱换间房,那又怎么样。——《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

06

堂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定地相信,除他自身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普遍存在的,那是需要靠我们坚定地追求才能获取的。——董卿引杨绛先生序言

07

大自然就是这样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其实人类社会也一样;其实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什么,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曹文轩

08

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曹文轩

09

我记得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当中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它说,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董卿献给战士的母亲

第八期【勇气】

01

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02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03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04

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海桑《给我的孩子》

05

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李宁

06

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做一个战士》

07

勇气是让你能够走出家门,也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平安回来。——董卿

08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一位老人(樊锦诗),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

感谢这世界所有的勇气,正是这些勇气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奇迹!——董卿

09

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樊锦诗

上一篇:新时代新征程作文下一篇:滥用抗生素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