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重点专科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发展中医重点专科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科建设机遇和发展展望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深入,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中医护理发展相关文献结合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醫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进行解读,重新认识中医护理价值,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素质,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在此形势下,本文就大力推进中医护理,加强中医护理专科建设作以下分析。

【关键词】医改新形势中医护理专科建设发展展望

[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深入,在当今西医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对治疗、护理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护理服务领域提出新的高度,由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1】把“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作为指导思想,重新认识中医护理价值,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素质,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与西医并重、发展、融合原则,给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对中医专科护理的认识,探讨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科建设状况,以期更好的推动中医专科护理的发展及展望。

1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科建设状况

1.1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专科护理的学科定位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运用传统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其他人群施以护理的一门独立应用性学科【2】。然而中医护理专科缺乏明显的学科定位,张素秋等【3】对全国137所中医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学科定位不明确、科学研究不深入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医护理学自身缺乏规范和标准,在综合性医院里的中医专科护理更是受到西医的竞争和影响,制约了中医专科护理的进一步发展。自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4】,加快中医药振兴计划开展,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养生、健康保健、康复护理、末治病等领域发挥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中医药理论、辩证施护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促进健康,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专科护理及管理模式的规范

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并没有形成一个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在开展整体护理中没有一个规范的“中医护理程序”,没有配套的规章制度,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5】。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有其特点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是西医所不能否认的,因此我们需要医院领导层端正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营造有利于护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支持力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要求公立医院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原则,优化和完善护理管理体制【6】,提高中医护理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1.3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专科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搭建中医重点护理专科建设平台,发布了5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7-9】,用于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实施专科特色中医护理方案,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操作、中医康复保健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眯【10】。因此,在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指导下,以实用性、有效性、中医特色突出为前提,全面推动中医临床的规范化,通过护理难点的解决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据【11】,规范中医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发挥中医专科特色护理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新医改形势下推动和发挥中医专科护理技术优势

中医护理注重“末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可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指导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开展中医护王野查宜技术,并以开设中医护理专科门诊、中医特色病房为发展方向,为群众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健康指导,达到防治疾病传变、促进康复的目的【12】。新医改提出要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借助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肯定了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激发学习和工作热情,保障中医护理专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注重内涵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中医护理的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员,全国各地开展重点专科建设与国家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论证与应用,需各专科的高层级中医护士的参与【13】。这样高质量完成中医护理方案的论证与应用,有利于临床中医护理专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医护理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既要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综合发展,还要培养教研方面的精尖人才,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中医护理为特色,提高在职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高级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注重内涵建设从而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

2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科发展展望

2.1 加强询证护理推动中医护理学术科研研究蓬勃发展

杨文勇等【14】认为将现存研究资源、临床专家的研究和患者的愿望整合,作为指定患者卫生保健计划的最好证据。现代护理的临床实践需要的是更加可靠的依据,通过质性研究、询证方法及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建立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中医护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通过对中医护理科学研究推动中医护理学术科研蓬勃发展。

2.2 中医护理服务在老年病和社区外延扩展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服务模式应从技能服务转变为中医药防治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展到精神情志服务,从院内服务延伸社区、家庭服务。中医护理服务领域正逐步向家庭、社会延伸,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规划【15】。将在老年病。慢病管理、临终护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尚少梅【16】认为目前在社区老年护理的特点:护理服务要求连续性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在中医护理具有温和、持续的特点,并且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社区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中医护理专科发展与国际接轨

推动中医护理模式逐渐走向国际,中医护理专科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优势两者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更为注重价值性及科学性,中医护理的主要特色与优势也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认可。发展好中医护理专科,运用中医护理模式,加强开展与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相关工作,能够让国外护理工作者也加强对其相关认识,走向国际护理事业大舞台。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专科的发展要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定位及学科发展的工作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医护理价值,为病患提供更加安全、全面、科学的服务,促进中医护理的优势,全面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0.2.21)[2017-6-3].http://www.qstheory.cn/dd/2011/lkqyywstz/201111/

[2]徐桂华,李细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3]张素秋,周姣媚,陈丽丽,等.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调研分析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6):624-644.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EB/OL](2016.2.26)[2017-6-3].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6/content_5046727.

[5]李晓珠.新形势下中医医院护理工作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41-43.

[6]杨玄,王玉玲。白秀丽等.新医改形势下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田护理管理杂志,2016.8.(16):542-54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Z].2013-05-16.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Z].2014-03-27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胃疡等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Z].2015.09.08

[10]唐娅琴,边雪梅,华爱军等.中医专科特色护理方案的创建和管理[J].中国医院杂志.2017.3.21(3)52-53.

[1l]张素秋,陈丽丽,周姣媚等.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3.10.15(13)4-6

[12]赵瑜,万长秀.中医护理发展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杂志.2017.2.15(5).541-543.

[13]陳惠冰,温杏良,刘迎春等.护理重点专科建设中高层级中医护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M].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5.6.15(6)422-424.

[14]杨文勇,杨丽萍,范雪娇对中医护理切入点的探讨[J].甘肃中医,2011,24(4):64-66.

[15]谢为梅,陈慧冰,温杏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139-142

[16]尚少梅,候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是思考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6(9):855

作者:黎建青

第2篇:通向重点专科之路

2010年12月,来自全国各地三级医院骨科、妇科、产科、儿科(重症)、麻醉科等专科的学科带头人聚集到北京,在寒冷的空气中焦急等待着参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现场答辩。这些专家的所在科室,或许早已取得了教育部、科技部,各级政府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建设项目,但参与申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建设项目,却是首次。

至今,这项从国家层面支持医院建设临床专科的项目,实施已有三年。专科服务能力突出及特色显著的医院,逐年不断在申报中披荆斩棘,不断将建设项目收入囊中。在斐然成绩的背后,是各大医院为建设专科长达数10年的布局。

《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通过走访各大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综合医院及专科三级医院,试图探寻各家医院学科、专科建设的特色之处。统筹全局

专科建设、学科发展,均无法离开医院的统筹与扶持,大型综合医院更面临着如何灵活分配资源、平衡全院发展的问题。此时分级管理学科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的规划里,医院的学科发展走的是“扶强、扶特、扶需”的道路。

“扶强”即扶持瑞金医院的固有优势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资源大量倾斜至这些学科所在科室。瑞金医院的血液科自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开始,就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长期占据较高学术地位。但血液科副主任李军民表示,虽然近10年来,医院不断试图为血液科增加病区,以满足不同治疗手段的硬件需求,但受限于医院规模及硬件,血液科至今仍面临着35名医生管理6个位于不同病房楼病区的困境。对此朱正纲提出,“上海地方政策鼓励医院在人均产出上做得更好,而不是扩大规模。因此对于优势学科的扶持,医院倾向于支持学科争取市级和全国荣誉,以及通过建立更高的科研平台帮助学科走得更远,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麻醉科作为公共技术平台,也是瑞金医院重点扶持的科室。用麻醉科科主任于布为的话来说,“1996年我初到医院时,麻醉科的设备少得可怜,二十余间手术室内仅有一半配备了麻醉机。”但随后3年,瑞金医院每年向麻醉科投入1000万元购置设备,迅速提升了装备水平。之后通过调整麻醉科医护比例、为科室增设研究生招生名额,瑞金医院改变了历史原因造成的护理人员占麻醉科专业人员比例过大的问题,为麻醉科搭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提速。“学科发展步上正轨后,医院对科室的支持,由硬件投入转向政策支持,事实也证明麻醉科的发展一直在向上走。”于布为表示。

刚于2012年取得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皮肤科,无疑是瑞金医院“扶特”战略里成长起的典型。扶特即扶持对学科中某些疾病诊治能力较强、有诊治特色的学科,且诊治该疾病的能力代表了学科的最高水平。就瑞金医院皮肤科而言,基础薄弱、医生少、科室规模小,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会议室可供医生开会讨论,但科主任郑捷找到了学科发展的特色,在大疱性皮肤病,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治上走出了创新性治疗方法。对于此类特色学科,瑞金医院会根据科室服务能力适当做大科室体量、增加实验用房面积及急需的仪器设备,鼓励学科继续发展。

被瑞金医院纳入“扶需”范围的,则是整体科研、人才水平与一流学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社会需求巨大的学科。朱正纲举例,“口腔科虽然不是医院的名牌科室,但每日患者量仍非常大。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最近口腔科主任要求增加用地面积和添置设备,医院也会为他们解决困难。但目前医院并不会强制要求口腔科在科研上做出成果,只要科室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就达到了我们扶需的目的。”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学科被分为已有历史优势的学科、具备发展空间的学科以及可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支持作用的平台学科三个层面。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表示,对于已有一定优势并成为国家重点专科的学科,医院倾向于为学科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给学科创新更长的积累时间,对于有上升空间的学科,医院则通过组织专家组帮助学科凝炼发展方向,并将医院有限的资源投入至潜力学科,助推其发展,而对于检验放射、基础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科室,医院将从顶层设计上做出统一规划。

重点突破

专科医院的学科发展同样需要平衡全局,但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下称“复旦儿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下称“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的专科建设轨迹来看,找到医院发展目标中的关键科室及学科发展的重要管理抓手,无疑可为学科快速发展注入催化剂。

复旦儿科医院的专科建设自20世纪50年代建院起,就在不断健全完备。lO年的时间内,除了开设有儿内、儿外、儿保等专科,复旦儿科医院还建立了中医门诊和病房、心血管专业病房以及肾炎、结核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专科门诊,医院的临床诊疗专科化之路极为超前,并在临床及科研上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在早期研究新生儿呼吸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基础上,复旦儿科医院于20世纪末提出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学科建设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新生儿科进行了大量临床技术研究,并在国内率先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膜病,运用且制定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全国通用治疗标准,实现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医院又提出建设中国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并将以往基础较薄弱的儿科重症医学作为专科建设的重点。复旦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表示,“儿科重症医学是医院的心脏,是其他科室的支撑。”2008年,随着医院搬迁入新址,核定床位由原来的330张扩大为600张,以往受限于规模的问题迎刃而解。复旦儿科医院首先将急救科从呼吸科中独立,为其建立单独的建制,并建立了包括院前急救、急诊、重症抢救为一体的儿科重症医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复旦儿科医院大力倾斜资源,以配备救护设备及新生儿转运箱的24小时待命转运小分队为基础,搭建了新生儿院院危重症转运网络。

步入“十二五”之后,复旦儿科医院又将建设亚洲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作为目标,鼓励专科化建设,并在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掌握学术技术制高点的专科。

以小儿消化为例,医院长期在昂贵的儿童内镜设备上保持投入,支持医务人员掌握可适用于低龄儿童且具难度的内镜,尤其是小肠镜操作技术。事实证明,消化科医师的高超技术不仅为复旦儿科医院建立了小儿消化学科品牌,更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对于新生儿科,医院更是增加了科室病房面积,添置了如可模拟子宫环境且温度湿度更为稳定、可直接进行手术的进口暖箱等先进仪器设备,以硬件的支持帮助新生儿科继续提高患婴抢救率、降低死亡率。

1956年由复旦儿科医院分迁至渝建立的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可谓西南地区儿童医学的排头兵。作为建国以来少数持续招收儿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本科生的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拥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且医院综合实力强。但学科缺乏活力、专科特色不明显、领军人才及高新技术不突出,一直是困扰医院的难题。如何帮助重点专科脱颖而出,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在扶持小儿呼吸科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探索。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告诉记者,“医院的呼吸科以前就是普病科室,临床医疗水平尚可,但并没有专科特色。但小儿疾病中患儿死亡率最高的就是呼吸系统疾病,于是医院从战略布局角度,优先考虑全面提升呼吸科实力。”

医院首先为呼吸科添置了纤维支气管镜等设备,在人才的引进上则将目光瞄准了科研能力较强但当时仍在主攻免疫研究的医生刘恩梅,试图以科研带动呼吸科的临床诊疗水平。事实证明,十年前的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刘主任主攻呼吸道病原感染检测诊断,分析不同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病理并运用于临床,另一方面对难治性哮喘的诊断进行研究;科室另一位王主任则主攻临床,在两位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符洲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的呼吸科已经成了国家级的临床重点专科。”李廷玉对专科取得进步的甚为欣慰。

除了有针对性的扶持专科建设,李廷玉还通过目标管理的方法,将医院战略目标分解至全院科室,并通过院内重点学科评审,扶持科室成长。积累到一定基础后,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通过组织专家组,凝炼出四个全院研究方向,试图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医院走向多学科交叉、基础临床互相促进的发展道路。

项目助推

医疗立院,是众多医院的发展指导思想。进行科学研究、开发临床创新技术,则无疑是提升专科临床服务能力,带动学科发展最有力的工具。除了向全院明确提出医院总体规划目标,各大医院纷纷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及项目,为学科及专科发展提供保障及支持。

北医三院设立的科研专项基金可谓与其学科分层扶持计划相得益彰。乔杰表示,医院的“种子基金”、“中青年骨干基金”是专为鼓励尚未获得院内外课题资助的青年骨干开展初期研究设立的,通过评估与建设,可促使获得基金的个人及团体逐步具备申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能力。“临床重点项目”则是用于支持已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与团队,帮助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势,但并非所有优势学科均可获得支持,每年该项目的申报淘汰率都高达50%。

谈到医院已持续7年、每年拨出1000万元的临床重点项目基金,乔杰感触颇深,“前任院长陈仲强通过设立这项基金,以宽松的政策环境,给学科十年磨一剑的机会,帮助学科走得更好。医院能够在3年内得到17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也得益于此。”除了在资金上的支持,临床重点项目更重要的意义是,着重支持有临床应用前景但存在风险且无法迅速创造经济价值的项目,这是北医三院对技术创新的肯定和对相关风险的分担补偿。

乔杰举例表示,脊柱外科进行的脊柱肿瘤及侧弯手术均存在高风险,并且手术创新需要仪器设备支持和患者配合。科室通过使用医院基金,为患者提供部分免费手术、免费的术后CT、MRI复查项目以及特殊患者的往返路费,以感谢患者支持。“医院对基金的使用并没有方向限制,只要与项目相关、有利于学科发展,获得基金的团队可以自行分配。”

同样受益于北医三院临床重点项目支持的,还有妇产科及生殖医学中心。在产科,由于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带来了多胎率增加的问题。而双胎合并症中的单卵双胎输血综合征非常危险。为了探索治疗方法,科室在医院的资助下,购买了胎儿镜,用于胎儿官内手术。同时也是该学科带头人的乔杰表示,“这项技术风险和难度极高,但经济收益较低。如果科室自行购买设备,客观上会加重医生的压力。由医院出资,则减轻了医生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医生的积极性。”如今,北医三院产科的胎儿镜技术已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选择的是以临床医疗创新技术项目为抓手,将申请项目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为院长主抓,主要为在全国或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并由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申报人群、基金使用范围做出详细规定,重点项目则是由院科两级共建,主要为难度较大的手术,一般项目则为填补院内空白的新技术。除了对项目的进行给予资金支持,医院还对项目结题后的评估结果进行评级,做出额外奖励。

以2006年的重大项目儿童活体肝移植为例,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连续数年投入数百万元支持该项目建设,最后医院收获的不仅是外科技术的突破,更带动了影像、超声、放射以及麻醉科、免疫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翌年,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与免疫科共同完成了第一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又将医院的诊疗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李映良是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主管临床医疗创新技术申报实施的医务处处长。他向记者回忆,“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拟定了详细的新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但我还是全程参与了医院进行的前42例肝移植手术和前20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的术前讨论、患者谈话和手术过程,医务处的参与可以帮助调配院内资源,以应不时之需。”

2012年,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又将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列为重大项目,建立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评估、神经电生理的协作组共同进行研究。在攻克前瞻性创新技术的同时,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的重点项目则更偏重于提高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李映良表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小儿胃镜检查、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都属于开展成果较好的重点项目。

机制创新

医院对学科发展、专科能力建设的扶持,不仅在于帮助科室增加业务用房、添置仪器设备,转变思维进行机制创新、鼓励学科利用外部资源,也有助学科发展提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石应康认为,以往的学科划分方式会割裂学科的联系,容易导致某个学科强,而其他学科发展受影响。“如何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我认为建立可供多个学科共享的平台是最好的资源分配方式。”

华西医院通过整合建立神经精神学科群、心肺血液学科群、消化系统学科群、创伤康复学科群、全科医学及支撑学科群,以一体化建设的方式共享相关学科及专科的资源,并鼓励以专病为基础的跨学科交叉诊疗学组。2010年,医院将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放射科,超声科以及护理血管通路学组整合形成血管中心,并完成了胸腹主动脉瘤杂交一期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等先进术式。整合让华西医院的学科进步呈现百花齐放,参与血管中心的七个临床专科最终均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在华西医院获得的24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传统意义的“辅助学科”占据着不小的比例。但在石应康心中,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病理科、实验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并不是辅助功能,而是医院应当重视并下大力气建设的学科。“这些学科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更有其他学科的医生。做好这些学科,他们所发挥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大于单纯建设某个临床学科。”

在复旦儿科医院,黄国英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为患者提供方便,并且利于学科持续发展的专科管理运行机制。“以病房门诊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串联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实验室及专科辅助检查与治疗,作为科研的基础资料。对患儿来说,则做到了诊治随访的系统管理。”

联合专病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专科多科例会,则是复旦儿科医院鼓励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实现渠道。

医院的儿童中医科是上海市最大且历史传承较好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即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治疗。自科室成立之初,中医科就建立了与肾脏科的合作,配合肾病治疗,减轻对激素的长期依赖以及激素对肾上腺轴的副作用。2006年,中医科更是与肾病风湿科合作,成立了上海市唯一的儿童中西医结合病区,延续了学科间的交叉合作。

而对于科室间收治疾病出现交叉的问题,医院则制定规则,以专病或会诊机制,组织多学科合作。黄国英表示,儿童性早熟治疗是中医科的特色,但儿童保健和内分泌科也具备治疗该疾病的能力,于是医院便提出青春期医学的概念,让科室间协同合作。与此类似的还有儿童自闭症的诊治,医院通过建立自闭症小组,组织儿童保健、心理科共同会诊,为患儿选择最佳治疗手段。

医研结合

大学附属医院与普通三级医院相比,总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及人力资源。善于整合医院与大学资源,往往可使医院学科及专科发展事半功倍。

在地理距离上,北医三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下称“北医”)仅有数百米之隔。专注疾病发病机制思考的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常常可在北医三院组织的恳谈会上,与对基础研究方法有很好理解的北医基础学科带头人碰撞出火花。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通过向整个北大系统开放临床学科项目申请,鼓励各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让北医三院可利用的科研平台延伸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等相关学科。其中,北医三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就与北医胚胎教研组及北大生科院保持长期合作。

随着生殖医学中心的研究逐渐转化至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产前诊断,北大新引进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谢晓亮的MALBAC(multiple armealing and loopill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专利技术,引起了乔杰的兴趣。通过合作,两个实验室成功将此项技术运用于人类胚胎植入女性子宫前的全基因组遗传筛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移植胚胎成活率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投入的校级课题,通常不接受纯基础和纯临床的申请,而是倾向于鼓励医院与学校教师双方共同申请。

朱正纲告诉记者,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在医工结合方向投入上百万元基金,且只面向结合项目招标,而瑞金医院几乎每年都能在附属医院中申请到最多的基金。他举例表示,“我所在的外科和交大生物医学学院合作研发了从降低患者胃肠肿瘤复发率出发的腹腔内温热化疗灌注仪,目前正在进行动物实验,未来将会报国家审批。在研发这台仪器的过程中,外科医生对仪器的作用,性能提出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则负责设计、调整控制技术参数等内容。”

复旦儿科医院则是通过院级层面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促成医院医生与医学院研究专家的合作。前期科教部会帮助专家寻找研究方向,能够成功通过学术委员会审批成立的创新团队,先期就可获得医院提供的30万元启动资金,以用于人才交流及业务联络。黄国英告诉记者,目前复旦儿科医院已建立了6个交叉创新团队,在心脏科以先心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干预研究为主要方向,在外科则以消化道畸形为主攻方向。

作者:顾曼轶

第3篇:建立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制度对接问题初探

摘要:国外专科医师制度已经推行了百余年,而我国内地迟至2004年才开始专科医师制度试点工作。本文对比国外专科医师制度和我国专科医师试点工作情况,结合中医临床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与我国专科医师制度(试点)对接且符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制度。

关键词:中医;专科医师制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03

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edical Specialist Physician System YAO Yuan1, ZHAO Hui-qing1, SHI Xue-feng1, HU Ling-juan1, WANG Yu-wei1, MEI Yang2, GUO Hua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2.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44,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ist physician system

专科医师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系统有效地运行了百余年,且实踐表明,专科医师制度在促进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原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课题研究,2004年开始逐步探索建立我国内地专科医师准入、培训等制度,推进我国建立专科医师制度的进程,并指出在条件成熟时开展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制度。中医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中医师的诊疗水平,保障中医医疗质量,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数据库和互联网信息,检索有关国外专科医师制度及其支撑体系、我国专科医师试点工作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国内外在专科医师制度上的联系和区别;结合中医临床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与我国专科医师制度(试点)对接且符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制度。

基金项目:北京市共建项目(2014年)

通讯作者:郭华,E-mail:guohua852@126.com

1 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专科医师制度现状

1.1 管理方式

目前,国际上专科医师的管理主要采用协会、学校、行政3种管理方式[1]。

1.1.1 协会管理 临床医师必须成为某个协会会员才可申请专科医师。在德国,德国医学会是德国医学管理的中心机构,医师通过强制性成为地方医学协会的会员而自动成为德国医学会的会员。在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负责协调各个专业的医师协会进行专科医师系统管理,对专科医师进行评价并颁发专科医师证书,以维持并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1.1.2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种培训基地和培训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中国香港,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作为独立的法定机构,负责组织、监察及评审所有医学专科训练,并颁授有关资格证书。

1.1.3 行政管理 由政府部门主导专科医师的培训、考试和资格认定工作。典型代表为我国台湾地区,由台湾行政院卫生署负责专科医师的管理事务。

1.2 培训基地

高质量培训基地是实施专科医师培训重要保障。培训基地必须符合建设标准,具备培训相关专科的临床能力,配备必要的教学师资和设备,制订教学大纲,并通过管理机构的评估,才能获得培训基地的资格。

1.3 专科培养

实行专科医师制度的国家,对专科医师的培养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专科培养贯穿在毕业后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中。各国均在基础培训后开始专科培养,培养年限不统一。在美国,神经内科需在2~3年普内科培训基础上再培训2~4年,整形外科需在2~3年普外科培训基础上再培训5~6年[2]。具体时间可依据每个住院医师能力和所需的临床经验进行调整。有国家也会依据培训基地规模等客观因素确定培训时间,如德国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训练,根据病床数确定训练时间长短,1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训练时间为6~8年,在此期间要完成足够多的医疗文书工作和手术例数[3]。

1.4 考核和考试

临床医师在取得专科医师资格之前,必须通过培训基地定期考核和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定期考核内容包括临床技能、手术技能、基础知识、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等。临床医师在完成所有培训项目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由行业组织的专科医师准入考试。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分为口试和临床技能,考试合格后,才能申请专科医师资格。

1.5 资格认定和执业规则

临床医师获得专科培训证书后,申请取得所在专业的会员资格,进入专科医师名册,完成专科医师认定工作。专科医师证书仅代表医师符合相关专业的执业要求,并非具备的医师的执业资格。拥有医师执照才是开展医疗业务的必备要求。

1.6 资格再认定

获得专科医师资质只能表明该医生当前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而不能证明其永久胜任所在专科的临床工作,需要开展专科医师的资格再认定工作。国际上通用的资格再认定方式主要分为评估和考试2种,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并取得学分是再认定的前提。关于再认定周期,依据各自情况而定,美国为7~10年,中国台湾为3~6年,中国香港为3年。

2 我国专科医师试点工作逐步推进

2.1 课题立项

自2003年11月起,原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立项,组织国内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我国专科医师准入研究,旨在为推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2.2 制度定位

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是“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医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与医师执业注册范围不冲突,其定位与技术准入制度相衔接,对一些疑难复杂的临床技术,只有取得专科医师资格后方可独立开展。

2.3 扩大试点

2004年,原卫生部批准北京市卫生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工作试点。2009年3月,印发了《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分别开展口腔科、骨科、儿科、眼科的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2011年,将试点专业扩大到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儿科、眼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共9个专业,组长均为本专业的院士、主任委员和权威专家,为专科医师试点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试点医院扩大到全国范围。

2.4 管理机构

我国专科医师制度的管理类型属于行政委托型,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导专科医师资格考试和认定工作。

2.5 培训基地

在试点期间,试点地区及各试点专业组探索建立培训基地准入标准、师资建设、培训内容及方式、资格认证等工作。

2.6 专科培养

北京市试行“3+X”模式,即住院医师以培训学员身份进入培训基地接受普通专科的规范化培训,时间为3年。普通专科规范化培训后,在自愿、择优基础上再进行亚专科培训[4]。亞专科的培养时间不一刀切。

2.7 考核和考试

参加我国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报考。准入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计算机化选择题形式考查心血管内科专科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以面试形式考查临床综合技能。

2.8 资格认定

试点期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采取了直接认定和考试2种方式,即高年资专科医师资格认定(即“老人认定”)和一般专科医师培训考试(即“新人考试”)工作。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机构,组织开展专科医师老人认定工作,包括遴选试点专业、拟订认定标准、组织开展认定等。2010年6月,原卫生部同意授予试点医院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专家组成员专科医师资格,并举行了授证仪式,成为我国第一批获得专科医师准入资格的医师。2012年5月18-20日,原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实施的我国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在辽宁省、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4个省(市)设立的考试基地进行。通过本次心血管内科专科考试的医师,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考试获得专科医师资格的医师。

3 国内外专科医师制度异同

3.1 国内外专科医师制度相同点

在制度定位上,专科医师制度与医师执业准入不冲突,专科医师制度定位为技术准入制度,是诊治疑难重症疾病的准入条件,对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但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的医师并不影响其行医。在专科医师培养上,临床医师在具备专科医师资格之前,需要通过经认定的培训基地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培养年限根据各专科的特点确定。在专科医师考试制度上,均开设临床技能科目,注重对临床技能的考核。在资格再认定上,均认为需要对专科医师开展定期考核和再认定工作,确保专科医师能胜任临床工作。

3.2 国内外专科医师制度的区别

在资格认定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目前采取直接认定和考试2种方式,即高年资专科医师资格认定(即“老人认定”)和一般专科医师培训考试(即“新人考试”)工作。这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进专科医师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需要,当“老人认定”工作结束后,只有参加专科医师培训并通过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后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在定期考核中,国外除临床技能、手术技能、基础知识外,将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等也纳入考核范围,我国目前开展的考核侧重考察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

4 建议

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制度是我国专科医师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中医师毕业后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外专科医师制度、我国专科医师制度试点工作,针对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培养、准入、考试和认定周期工作,提出对接建议。

4.1 建立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培养年限应根据各科专业需要规定不同的时间,3~5年比较合适。培训内容应在专业经典学习基础上,着重学习与专业诊疗有关的临床知识,同时增加人格特征的培养。培训形式可采用集中课堂培训、网络视频培训、师承式培训、基地培训或进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4.2 建立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准入制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制定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准入管理办法,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于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准入可按照“老人老办法”和“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开展。对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执业中医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核合格后,可直接授予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资格。对中医类别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应通过统一的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考试之后,才能具备中医专科医师资格。

4.3 建立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考试制度

可实行全国统一的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准入考试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理论考试难度可与执业医师考试难度相当,题型为选择题,通过计算机答题;实践技能考试注重考察中医师的临床诊治技能。

4.4 建立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再认定制度

按照国际惯例,获得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资质只能表明该医生的当前专业水平,而不能证明其永久胜任工作,需要开展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再认定工作。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再认定工作可以通过评估或考试的方式开展,再认定周期宜3~5年,取得医学继续教育学分是参加再认定的必要条件。

4.5 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建立国家、省、市级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该基地应被授权发放与其级别对应的“中医类别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中医类别专科医师的培训须在经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审定及强化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贝文,李力达,胡善联.国外及港台地区专科医师制度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83-285.

[2] 孙景海.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1998, 18(6):57-59.

[3] 雷霆,Michael Buchfelder,裘法祖.现代科技与严格的专科医师训练的有机结合——德国现代神经外科發展的基础[J].德国医学,1999, 16(6):311.

[4] 金大鹏.建立专科医师制度的实践和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21(10):649-651.

(收稿日期:2014-02-15)

(修回日期:2014-03-24;编辑:梅智胜)

作者:姚园等

第4篇: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湘潭县中医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项目意义

我院目前有湖南省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科,湘潭市第三批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科、中风科、中医妇科。通过湘潭市重点中医专科项目实施,加强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医专科,打造全市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专科,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针对现有的四个重点中医专科的延期建设发展规划和拟创建药剂科为湘潭市第四批重点中医专科

(一)专科建设发展项目

- 1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90%,中医治疗率门诊>75%,病房>60%,专科优势病种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率≥95%。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3—4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1项/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积极申办和参与市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进一步完善充实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2种,专科门诊中医(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65%,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本科室处方总数的比例≥35%。

- 3

限地点,费用按相关政策实行实报实销。学科需要添置及更新高、精、尖诊断治疗设备,医院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全力支持。

4、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6、对开展临床科研,申报院内制剂,编写临床专著,撰写临床学术论文,医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成为湘潭市重点中医专科后,针对重点专科完成的论文、著作、科研等,医院解决相关的费用。

7、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给予重点推荐、宣传,对在重点专科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

三、实施步骤

(一)2014年

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完善,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骨伤科、针灸理疗科、脑病内科、中医妇科

按照计划完成专科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科建设经费。

- 5

目标: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社会效益明显。

具体措施:

1、制定计划,新住院大楼搬迁后,对照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药剂科达到预期目标。

3、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4、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步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建设。

5、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点专科在省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四、项目管理

医院成立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长:姜正其 副组长:刘新辉 何建明

员:范 侃 胡 艺 王洪林 杨 靖 杨德俊

刘红卫 李亚平 朱启谷 侯 健 刘红霞 陈挽澜

陈文星 周建军 徐立焰 石 欢 卢小庆 黎平男

谭玉冰 周艾飞

- 7

第5篇: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竹溪县中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根据《十堰市第四周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院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项目意义

通过市重点专科项目实施,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专科,成为全市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第四周期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2015年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妇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50万元,共需资金25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

2016年计划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8年计划申报中医肝胆病专科、神志病专科、肛肠科、麻醉科、儿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3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脑病专科、中医康复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2019年计划申报皮肤病专科、产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为市级甲类重点专科。计划每个科室投入60万元,共需资金24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市级甲类专科水平。同时申报中医骨伤病专科、中医肝胆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每个科室投入100万元,共需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三、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30,专病≥10),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市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月),积极选派专科优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90%,中医治疗率门诊>85%,病房>70%,专科门诊量>全院1/10,县域外患者比例>25%,出院患者≥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3—4个相关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1—2项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1项/年),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l项/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积极申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3种,专病>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l项/3 年,市地级>2项/3年;科研成果省级≥1项,市地级≥2项/年。全科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年。

12、力争本专科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上有新进展,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和经验方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研究。

13、提高重点专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室图书信息室,科内配备微机,并开通外网,掌握最新专科发展动态,加快知识更新。

14、加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杜绝收受红包、回扣现象。规范医疗行为,努力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减少平均住院日。

15、努力提高科室诊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专科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省重点中医专科申报和建设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2、科室认真学习《十堰市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逐项落实,制定创建市重点中医专科的时间步骤。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专科建设情况,总结经验。

3、保证科室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学科带头人可参加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等,不限地点,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学科需要添置及更新高、精、尖诊断治疗设备,医院在考察论证的基础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全力支持。

4、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学科如兼职或指导工作。

5、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6、对开展临床科研,申报院内制剂,编写临床专著,撰写临床学术论文,医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成为重点中医专科后,针对重点专科完成的论文、著作、科研等,医院解决相关的费用。

7、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给予重点推荐、宣传,对在重点专科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

五、实施步骤

(一)2015年

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基本到位,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中医心病专科、中医针灸科、妇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按照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和建设项目,与专科建设学科签订目标责任书。

2、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科建设经费。

3、医院科室明确专科定位及发展方向,对目标、周期目标、建设进度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按照计划加快建设目标的实施。

4、对专科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分析发展现状,查找与周期目标存在差距,指导制定整改措施。

5、年底完成专科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二)2016年

目标:中医脾胃病专科、骨伤科、消渴病、风湿病、放射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积极申报中医心病科、中医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1、制定专科建设计划,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建设经费落实,设备全部到位。

2、学科带头人地位确立,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基本完成,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技术实力接近目标技术水平。

3、周期技术攻关任务完成8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并根据国内、省内发展态势积极跟进,专科特色显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建设显现成效。

4、加大专科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县区内相关专科患者外诊率明显下降,周边地区就医病人明显增加,专科效益显。

5、完成专科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三) 2017年

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社会效益明显。 目标:2017年计划申报中医脑病科、中医康复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专科达到周期目标。中医心病科、针灸科专科接近周期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同时申报中医脾胃病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专科必备设备、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人员、设备、环境设施设备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

具体措施:

l、制定计划,对于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的重点专科,对照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其他重点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力争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评审。

3、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来我院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提高我院专科技术水平,扩大医院知名度。

4、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5、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建设。

6、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点专科在省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7、年底,医院周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六、项目管理

医院成立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朱海政 副组长:郑传华 雷兆明 孙 波 黄盛香 梁宏文 成 员:严文军 李代勇 马秀华

黎 宇

敖 杰

王兴文 胡志全 雷 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由郑传华同志兼任。

领导小组职责是加强对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本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制订实施建设规划,组织督导、检查及考核评估。

竹溪县中医院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七日

第6篇: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精)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省、 市中医药大会精神, 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 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进一步加强我院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结合 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项目意义

通过省重点专科项目实施, 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 改善 专科基础设施, 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 发挥重点专科 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 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 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医专科, 成为全省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 专科,实施“三名” (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科建设发展项目

l 、以诊治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 中医专科——心脑血管病专科。

2、以诊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一 糖尿病专科(病 。

3、以诊治各种骨伤、骨病、颈、肩、腰、腿痛病为基础,创建 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病专科。

(二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 、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 20,专

病≥ 10 ,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省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 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 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 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 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 /月 ,积极选派专科优随访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 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 使用率 >90%,中医治疗率门诊 >85%,病房 >70%,专科门诊量 >全院 1/10,县域外患者比例 >25%,出院患者≥ 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 3— 4个相关 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 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 安全 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 1— 2项 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 法 (≥ 1项 /年 ,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 l 项 /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 广相关技术。 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积极申办省级或市级 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 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 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 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 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 剂品种专科 >3种,专病 >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 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 >l项 /3 年,市地级 >2项 /3年;科研成果省级≥ 1项,市地级≥ 2项 /年。全 科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 3篇 /年。

12、 力争本专科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上有新进展, 对本专业有代表 性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和经验方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 究,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研究。

13、提高重点专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室图书信息室,科 内配备微机,并开通外网,掌握最新专科发展动态,加快知识更新。

14、加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 “以病人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病人 服务,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杜绝收受红包、回 扣现象。规范医疗行为,努力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减少平均住院日。

15、 努力提高科室诊治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专科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省重点中医专科申报和建设小组。协调 与各级领导的关系, 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协调院内 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2、科室认真学习《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 , 逐项落实, 制定创建省重点中医专科的时间步骤。 定期向领导小组汇 报专科建设情况,总结经验。

3、保证科室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 交流,学科带头人可参加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等,不限地点, 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学科需要添置及更新高、精、尖诊断治疗设备, 医院在考察论证的基础给予重点倾斜政策,全力支持。

4、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学科如兼职或指导工作。

5、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 惠政策。

6、对开展临床科研,申报院内制剂,编写临床专著,撰写临床 学术论文,医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成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后, 针对重点专科完成的论文、著作、

科研等,医院解决相关的费用。

7、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给予重点推荐、宣传, 对在重点专科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

三、实施步骤 (一 2008年

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基本到位,专科 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糖 尿病专科初具规模, 接近或达到周期目标。 心脑血管病专科按照 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和建设项目,与专科建设学科签订目 标责任书。

2、医院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规划、 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年 度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 科建设经费。

3、医院科室明确专科定位及发展方向,对目标、周期目标、 建设进度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按照计划加快建设 目标的实施。

4、对专科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每季度进 行督导检查,分析发展现状,查找与周期目标存在差距,指导制定整 改措施。

5、年底完成专科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二 2009年

目标:糖尿病专科达到周期目标, 心脑血管病专科接近周期 目标,在我县区内的影响初步确立。

具体措施:

1、制定专科建设计划,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建设 经费落实,设备全部到位。

2、学科带头人地位确立,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基本完成,人才 梯队基本建立,技术实力接近目标技术水平。

3、周期技术攻关任务完成 8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 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并根据国内、省内发展态势积极跟进,专科 特色显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建设显现成效。

4、加大专科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县区内相关 专科患者外诊率明显下降, 周边地区就医病人明显增加, 专科效益显。

5、完成专科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三 2010 年 目标: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 社会效益明显。 具体措施: l、制定计划,对于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的重点专科,对照 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其他重点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 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省级重点建设专科骨病专科力争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评审。

3、通过聘请客座教授(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白 银市中医院) 来我院教学、 查房、 指导手术, 提高我院专科技术水平, 扩大医院知名度。

4、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5、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 力建设。

6、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 点专科在省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7、年底,医院周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四、项目管理 医院成立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 具体

成员如下: 组长:郭俊卫 副组长:宋学谦 成 员:周庆国 吕瑜斌 李明宏 刘彩民 张富兰 李玉惠 徐玉勋 李元鸿 马德平 李海海 杨明俊 高生垣 张宏亮 唐彦礼 白云翔 下设办公室,周庆国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是加强对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本 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制订实施建设规划,组织督导、检查及考核评估。

第7篇: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三年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桂卫中(2012)37号)以及《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重点专科项目建设三年实施计划考核指标合管理目标的通知》(桂卫忠(2010)45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对专科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中医骨伤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以中医理论具体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骨伤科技术,药物和必要的现代诊断技术及骨伤科手术技术开展骨伤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合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健全合完善我院中医药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通过3年的建设,在专科基本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技术能力建设、环境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中医特色更加突出,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完善、质量优良的中医骨伤医疗保健

(一)基本条件建设

1、病区床位达到≥20张。

2、完善门诊,病房,手术室设置,各区域按标准标准配置设施及设备。

3、制定骨伤科专科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并逐年总结、分析、优化

(二)人员队伍建设。

1、中医师占医生比例≥70%,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每年派一至二名医护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骨伤专科或三级甲等医院医院骨伤科进修半年含(半年)以上

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4、落实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及中药使用率绩效考核制度。

(三)服务技术建设

1、初步具备与专科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技术能力,较熟练开展和应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特色优势合中医药文化氛围逐步显现,增强专科服务能力。

2、制定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每年总结分析优化。

3、完善骨伤科病种特别是重点病种的的诊治和随访工作

4、进一步提炼全国名老中医韦贵康、李贵文的中医正骨理论体系并应用于临床。整理全国名老中医韦贵康的经验,探索中医骨伤科诊治的新理论

5、争取3年内发表相关论文1至2篇

6、每月第一周下午组织一次病历讨论并围绕讨论病历学习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并做好相关记录

7、建立专科数据库,建立专科人力资源信息库。

(四)环境形象建设

门诊走廊、候诊区及住院部走廊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的知识宣传,介绍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和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五)设备配置建设

按重点专科配备标准配备医疗器械,维持高使用率,保证运转良好。

三.具体措施

1、学习动员部署。根基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对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有关工作要求进行部署,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工作目标。

2、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成立以院长、副院长、项目科室主任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基层中医民族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为医务科,由医务科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项目的统一领导,出台相关的政策,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完成项目任务提供保障。

领导下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和评价细则,负责全过程的项目宏观指导、督查、考核和评价。

4、建设项目建设台账,收集整理档案材料。领导下组办公室、项目实施科室、财务科等要建立项目实施工作相应的记录本合台账、保存原始资料、建立项目数据档案。

5、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1)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特色建设工作制度合奖励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2)落实责任,将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责任到个人,确保各项工作内容的全面落实到位。

(3)领导小组办公室合项目科室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指导等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开展。

6、对照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要严格按照我院实施方案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学重点专科项目建设三年实施计划考核指标和管理目标》有关要求,逐条逐项对落实工作内容、完成指标任务的情况,定期(每季度一次)进行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有效推进特色重点专科建设。

2010年9月17日

第8篇:重点中医专科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落实情况

重点专科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及

人才培养落实情况

1、 进修情况

王培升,2010年在河北省中医院哮喘科进修一年 王世安,2011年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进修一年。

周永军,2011年在沧州市中西结合医院进修半年。 王锡华,2011年在沧州市中西结合医院进修半年。

2、技术合作情况

自2000年至今本科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专病研究所合作对哮喘病临床技术研究开展合作并成功研制出了专科新药“羚贝胶囊”本院被确认为“河北省沧县中医院哮喘病技术推广中心”。

2011年本院与该机构进行科技合作,开展了糖尿病专科制剂---玉液胶囊的临床应用的课题研究。

沧县中医院

2011年12月10日

第9篇:2011年中医重点专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资金投入情况总结

南充市中医医院大南街病区

2011中医重点专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工作总结进一步加强了病区中医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病区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工作总结如下:

1、我病区每月组织中医理论培训班,对医师队伍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参与率100%。

2、向医院申请安排临床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奖励潘朝国外出进修人员1825元。

3、对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进行评比奖励,并设立专门奖项。年终罗强主任一等奖2000元,李建国副主任二等奖1500元,王勇全医师三等奖1000元。

5、在临床治疗中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提高中医药在治疗中的参与率。

6、今特别奖励全年出勤奖,龚超800元,范小春800元。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上一篇:坏账处理申请书下一篇:电力班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