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研讨发言稿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于公共场所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的作用也愈加重大,那么你在撰写发言稿时是否感到迷茫?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流研讨发言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交流研讨发言稿

专家对话交流发言

问:延津农商银行“党建+金融”模式的创新点主要有哪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谷建全:第一,理念创新。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树立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考虑自身发展,现在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延津农商银行和延津县委县政府都树立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考虑自己的发展,还把客户、基层组织、地方政府都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发展模式方面进行很多创新。另一方面是经营理念的创新,把统筹协调、整合融合等经营理念融入到经营实践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第二,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模式创新。由过去单一的信贷服务转变为现在的综合服务,农村、农民需要什么,农商银行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二是共享理念创新。过去农村金融机构仅考虑自己的发展,不考虑地方的发展,与政府联系都比较少。现在不仅考虑自己的发展还与地方基层组织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共建共享,形成一种发展合力,赢得百姓尊重,在业务开展方面,解决了很多难点、痛点。三是获客方式创新。由过去开拓大企业客户转变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培育优质农户、商户客户。

第三,组织创新。围绕产业振兴和农户需求,延津农商银行将组织架构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同基层组织结合在一起,将大量营销人员下沉至服务“三农”一线。同时,通过开展双向挂职,对人员力量整合融合,农商行的党员干部、优秀客户经理担任各乡镇金融专员、各村支部书记助理,扶持指导产业的发展。部分优秀村委干部担任农商行的“三农”顾问,反馈农村发展的各项需求,便于农商行提供更切合农民需求实际的金融服务。整个组织体系更灵活,更适合新形势下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四,机制创新。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实践,要真正有效落地,关键还在于一个好的机制。延津农商银行为推进“党建+金融”工作,实行了一系列机制创新。比如,在分配机制方面,就体现了多劳多得。在用人机制方面就是能者上、庸者下,这样才能保证“党建+金融”模式有效运行。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一系列的创新决定了“党建+金融”发展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问:延津县“党建+金融”的实践创新,重要意义有哪些?

河南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处长胡兴旺:两年多来延津农商银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党建+金融”模式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意义更加重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论断的具体体现。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延津农商银行通过“党建+金融”模式,以农商银行党建引领推动乡(镇)、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模范先进作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實现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二是农商银行优势的体现。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有其独特优势,农商行与“三农”有着天然的感情,服务“三农”就是初心和使命,也是可靠的生存基础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延津农商银行坚持自身定位不动摇,以服务乡村振兴、服务脱贫攻坚、服务小微企业为己任,下大力气深耕本地市场,担负起支农、支小、支微的责任,不断谋求与地方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体现。延津通过党建金融联盟,积极探索党建与金融的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健全了农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提升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了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问:如何从两个高质量来看“党建+金融”?

河南省委党校校务委员赵士红: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以党建的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延津县“党建+金融”的实践体现了以党建的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来自一线的生动实践。

第一,“党建+金融”模式体现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各个方面,自然包括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把党建设强了,才能把党对金融的领导落到实处。

第二,党建的高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重要政治保障。通过“党建+金融”模式,把稳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群众着想。通过“党建+金融”模式,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党建+金融”模式,锻造了优良的作风。干部职工下沉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真心实意为群众搞好服务。

第三,“党建+金融”模式有效解决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而“党建+金融”模式却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展开,统领、引领业务工作,实现了党务业务双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实现了同频共振。

第四,党建高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延津农商银行通过“党建+金融”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贷款、存款和上缴利税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模式服务了农民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问: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有哪些重要机遇?

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刘俊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机遇: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机遇。这是最大的政治机遇,为“党建+金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党委部门可利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进行多种探索,为金融服务“三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金融业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筑牢金融工作的根和魂,并有效利用各方力量,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农商行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三农”和县域将会迎来新一轮投入、建设和发展,乡村发展进步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将为“党建+金融”巩固农村市场阵地、加快改革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三是扩大内需机遇。随着国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和城镇改善生活和扩大生产的需求潜能将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有利于拓宽“党建+金融”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

四是共同富裕机遇。国家将不断完善要素分配政策,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县域低收入群体收入将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将快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和财富数量将显著提升,为“党建+金融”下沉服务重心、拓展“三农”市场提供有力的客群支撑。

五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机遇。国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整治金融秩序,将为“党建+金融”坚持支农支小、惠农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解决好“两张皮”问题。请谈一下您对延津农商银行推进党建和金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看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一切了,为什么我们仍要做“党建+金融”?

党的领导不仅是领导一切,更是急人民群众所需。党的重要作用一定是在攻坚克难的时刻体现出来。“党建+金融”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延津农商银行在面对县域经济发展这样一个背景下,探索了一条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道路。

延津农商银行“党建+金融”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金融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在引领作用中,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发挥攻坚克难的作用,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解决好,只有将党建融入金融,才能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农村存在金融排斥问题?农村市场资金需求量小、风险大,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把资金投到农村去,延津农商银行面对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发展背景,将资金在存贷之间做好平衡,充分发挥党建的作用,将资金用到关键地方,既保证了农商行自身经济效益,又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这是一条共同发展的路子,值得大力推广。

问:您认为新阶段新要求下,更好地发挥“党建+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孙德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持现有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在困难时刻,保持这种实干的精神是比较容易的。一旦形成了固定模式就容易懈怠,那么如何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克服这种懈怠情绪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在“延津模式”中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合。一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提升即时个性化服务。在新的发展阶段,原有乡村的慢节奏变成了新时代的快节奏,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管理是否能跟上很重要。随着技术进步,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加强,各种外部因素瞬息万变,能否在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作出反应,将直接影响金融服务所面临的風险。二是如何避免数据资源的流失和滥用,是下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应提前认识到数据资源的使用边界、使用风险。三是关注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如何提升综合效益。随着资源整合力度的加大,相关风险也进一步加大,是否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将直接决定整合效益的高低。一旦单个要素出现风险,在其纳入整合过程后就将成为整体的风险。因此,在组合排列过程中,如何发挥效益、避免风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下一步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第2篇:“设计批评”主题研讨会发言纪要

编者按: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设计界,关注着中国设计界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体?什么是好的设计?为此,我们组织了我国设计界前沿的部分在京人士,以设计沙龙的形式,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意在提倡设计批评,促进我国设计的健康发展。

张夫也(《装饰》杂志主编)

今天是一个自发的、非官方性的聚会,或许过上若干年今天的会议会载入史册吧。会议的起因是我们感觉到中国设计界的现状,在一个非常乐观的背景之下,仍然有许多令人担忧的东西。步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设计上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优秀的东西的引进和出现,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相伴而来。在设计方面,有一种很明显的倾向:国内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设计大师也越来越多,而对作品,大家都在盲目地赞扬,我们似乎听不到反面的意见。如果说有批评,也仅存于私底下的议论,在正式的会议上几乎听不到什么批评的声音。这一点让我们非常忧虑。实际上,面对现实,我们很清楚,不管是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建筑物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很多方面都隐藏着问题。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我国设计界呼吁提倡设计批评。此外,我们还要加强设计审美的教育。设计批评和设计审美,这两点势在必行。

自从有了设计以来,设计批评在西方没有间断过。比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就有像罗斯金这样的设计评论家站出来,对设计进行批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一些很糟糕的设计作品,令人痛心疾首。由批评家领头展开批评,之后便掀起了一场运动。在这之后不少运动都是由设计批评家站出来,进行批评、进行引导的。今天的这个会议之所以重要,便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国设计前沿的领航人,不管是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在学校里的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出色的业绩,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因为这个聚会是非官方的,我想在座各位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也希望今天的谈话,落实为文字,在《装饰》杂志上发表,能够对全国的设计界产生影响,能够推进我国设计批评、设计审美领域的健康发展。

杭 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前段时间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主持的《美术观察》杂志做了一期“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前途”,请我去帮忙,其间我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有一个访谈。他的工作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美院,另一个阶段是在中央美院。当年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时候,从1993年起在美国呆了两年。他在美国本来是想考察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面的中国艺术还有没有前途,尤其是中国画还有没有前途。他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美术学院都停留了一段时间,看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但他却说,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对当代设计方面的认识。他说设计不存在纯美术学科的一些问题。所以他回国以后就任中国美院院长的时候,头一件事情就是把中国美院设计专业这块放大出来,把原来的一个工艺美术系分解成四个系,并且还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分院全部都是设计专业,采用股份制经营。当他谈到在中国美院五年政绩的时候,他觉得最值得谈的是设计发展。我问他到中央美院后有些什么想法呢?他说有两个想法:一个是中央美院按苏俄和法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美术方向继续发展,因为他觉得写实绘画技巧现在很重要,可以把它当作具有当代意义的现象放大;另外他觉得,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的规模还非常不够,但是它有长处。中央美院在设计方面的长处是什么呢?原来设计专业最早是由戴士和参与筹备的,现在的系主任是谭平。戴士和是个油画家,谭平是个版画家,谭平还曾留学德国。都是搞纯艺术出身,因此中央美院的设计系非常重视艺术趣味、品位,虽然从市场的角度,从甲方的角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中央美院的设计可能不一下子为人接受。但是既然中国的设计目前正在发展阶段,中央美院的设计由纯艺术影响下的构思和创意作为设计的一种文化积累,能够形成某种设计的新面貌,是很有意义的。潘公凯虽然没有明说原来那些老牌美术学院里的设计系和老牌设计学院的设计的程式化和商业化的局限性,但通过他对中央美院设计系这一点的肯定,我还是感觉得到的。我们原来的设计思路,除了多种原因,比如近亲繁殖,主要由于我们过分注重一种社会经济效应等等,确实导致了设计越来越匠气。这次在《美术观察》组稿中,有一篇文章,谈到国外的大学教育,在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因为像现在我们要在大学里完成的技术教育基本上已在别的阶段教育程序中完成了。对国外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学习应付就业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咱们的学生,就业还是大问题,因此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以应付就业为目的,技能教育就成为主要,而设计整体素质的培养就暂时顾不上了。发展中国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可能从教育的体制上就隐含着危机。我们的设计界,尤其是中国的平面设计,这两年水平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基本上进入了国际主流,但是设计在整个人文学科中间,还是比较寂寞的。社会群体,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只知道享受设计成果,而对于设计之于提升中国人生存质量的作用,则很少去想。设计文化方面的思考、理论方面的思考,则更为薄弱。

曾 辉(辉视设计公司总经理)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设计产业政策、设计教育、设计管理,以及设计批评等。这些都是我国设计界普遍比较薄弱,不为人重视的几个方面。最近中央美院邀请了澳大利亚一所设计学院的院长,准备合作开办一次设计管理培训。我在大连、浙江、上海、江苏、广州等地,都听到了一些声音,大家对设计思想和设计批评方面开始有了重视。有朋友想办一本杂志,刊名初定为《新设计》或者《设计思潮》,期望借此发起一个类似八五美术新潮那样的设计思想运动。这个讨论热潮,将会为中国设计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掀起一个新设计运动呢?还是矫枉过正地对中国设计的问题形成反思的力量?我们这次讨论的核心就是围绕着设计本体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过去谈论设计的问题,往往牵扯到设计本体问题以外的概念。比如当企业讨论设计问题的时候,请到的却是一些研究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有时候还有艺术家。虽然不同领域的人才对设计会提出不同层面的建议,但也说明了对于设计本体,我们设计界还缺乏理论的精神。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不仅为社会忽视,还经常被我们自己忽略。

严 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

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一些媒体希望大家提出建议,为了2008年的奥运,我们城市还需要什么?城市界面,工业设计中我们所说的城市界面,就是城市街头的公共设施:汽车站牌、垃圾桶、交通设施等。我们在此方面很欠缺,所以会造成生活当中的一些困难。以前去过美国和欧洲几次,觉得设计在一个国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设计的基本点,或者说至少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东西方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举一个例子:汽车站的站亭。我们的运作方式大致是由交通的管理部门把站牌的制作分发到某个广告公司。因为没有考虑到乘客的需要,许多汽车站台只是非常吝啬的提供了很小的座位——估计能坐得下两个比较瘦小的人,而大面积是广告位。这事很荒唐。站牌设计的视觉传达系统不明确,设计上并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站牌上的小字,乘客从车上根本看不见,除非下了车走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即使看清了字,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哪一站上。街头应有的公共基本设施很少,比如说地图。国外的不少站牌做得很简单,但视觉传达非常明确。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路边那些路标,包括高速公路的路标,说起来是按照国际标准做的。但实际上你如果驾车或者乘出租车就会发现,有时路标离路口非常近,驾车人看见路标时已来不及做出反应。出租车司机有时尚且如此,那么更别说对北京道路不熟的人了。实用,是设计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不是一个专业的人能够解决的。我们现在花很多钱去改造街道,结果改造以后却给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街道的设计,是以行人优先、还是以行车优先,在改造的时候还存在问题。所以我设想做一个抽象东西,代表整个现代北京交通状况。横七竖八的立交桥转来转去,立交桥夹缝当中是楼梯,以我们CBD为例。我觉得这不像是城市。我认为这其间有设计的问题,不管当中是否有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因素,但我觉得设计的实际功能没能解决。

还有一个例子是地铁。北京地铁是全世界最简单的,但你到了地铁无论是进站,还是出站,却搞不清东南西北。又是设计的问题。再比如前些天听说,北京出现了四星级厕所——这太荒唐了。厕所不需要星级,厕所需要的是卫生和方便,以及相对便宜,容易维护。如果一个厕所一个月的运行费是十万元的话,倒不如一个厕所一个月运行费是一千元。厕所里没必要摆沙发、设空调。

郑曙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我们搞设计的人都清楚,设计在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缺一不可,但就目前来说,还是停留在纯美术的一个概念。最简单一个例子是酒店。在国外三星级和四星级酒店80%以上的大堂都不大,但是方便、好用。而且它的客房特别好用,每一件家具摆放的位置,每一个尺寸,都设计得非常好。在近两年欧洲已逐步禁烟,好多酒店里都禁止吸烟。可是瘾君子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于是就在酒店里专门设计一个抽烟室。不过抽烟不让你坐着抽,就一根不锈钢柱架着一个平台,很小的一个吸烟室,足以满足需要,而且还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很细微的、甚至一个家庭化的功能进行设计,显然是从人们的需要来考虑的。我国的酒店却不大这样,它要的是大、气派,感觉很宏伟。这和国外酒店的概念是两回事,设计层次上还是比较低。

再比如,上次我参加朝阳区布置的一个设计任务,要让街道亮丽起来,至于好用不好用再说。盲人道到底能不能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没问题,冬天路面一结冰就成问题了。这是设计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设计注重好看不好看,而不是考虑到根本的实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筑批评相对其他专业是比较激烈的,但反应出来的也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老百姓的认识水平,从领导的认识水平,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水平,只满足表象的东西,最终设计的目的实现不了。同样,还有家具。像北京现在有一家公司从意大利直接进口家具,完全原装的,档次也很高,从表面看也没什么,但从细节上,包括门怎么拉开,衣服怎么挂起来,这些细节都非常好,关键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是设计本质的一个问题。而咱们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一到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室内设计有些人认为不过是美化家庭,装饰一下表面。设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表象上看,中国室内装修为什么这么热,它是怎么兴起的?和国外相比很接近:商业因素——因为要装饰,必须用大量材料,用材料越高档,赚头就越大。但从老百姓角度来看,添东西是不是一定就好,使用起来是不是一定就方便,因此设计就应运而生了。从设计专业来说,特别是从宣传力度说,说好的多,说坏的少,是社会原因。在社会层面对设计本质不知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为什么有时候不愿讲设计批评,如果你再不把自己包装起来,别人如何理解你。但另一方面设计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像西客站问题、世纪坛、国家大剧院,老百姓的评论最多,文艺界评论最多。关键是设计本身,根本没解决问题。假如解决的话,就不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批评了。我们说某一个设计专业必须置于一个可供表现的总体环境下,什么原因呢?从本质来说,现代城市化以后,城市的空间总量比原来狭小多了,越狭小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艺术设计单元光讲述自己的话,实际上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才提出要有这样一个环境概念。但认识到这一步,恐怕还有相当一个过程,首先要把设计本身的问题弄清楚。目前人们并不认为设计有多么重要,绝对不会想到有些火灾是因为设计而引起的。你看我们国家在建筑中发生火灾所引发的人员伤亡,几乎都是因为通道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但是没有一人来追究设计师的问题,或者设计的问题。

曾 辉:

批评并非单纯批判别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批评”的本意,包含有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平等、互动的交流。“批评”一词中的,“批”,是比较、互动、沟通,“评”是“言”、“平”,就是平等对话。设计批评是对设计的正面直视。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和设计的问题,通过批评解剖出来之后加以传播,让社会得以了解,让政府、让企业得以认知。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应该是一个产业。设计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里,目前的地位份量不够。我们现在很少去评估设计在市场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很难去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经由设计所创造的真正价值有多少?国家统计局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分析。日本、欧美国家把设计提高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层面。尤其英国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对设计的支持力度相当大。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对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对设计产业,几乎没有什么扶持。作为服务业,设计业等同于娱乐业的纳税方式。

设计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引擎。韩国有一个产业资源部,下设设计产业振兴院,作为支持整个设计产业的机构。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用五年时间投资七亿美金,用以扶持企业设计推进或相关设计产业机构。而我们的设计产业架构还不完善。多数设计机构,是作坊方式,各自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团队,没有形成共同的行业利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成为普遍现象,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我国也有一些设计协会或类似机构,但大都不具有权威性。行业价格没有设定统一的参考标准,而且即使设定了,也未见得能推行。由此可见,我们目前整个设计产业的生态环境不佳。在这种设计产业环境中最容易产生近利心态,导致整个设计价值无从提升,设计人的价值和地位单薄,只能从个体角度上宣传自己。从产业的细分化的角度来讲,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没有成熟到与其他社会经济链条环节均衡发展;从功能化的角度来讲,设计没有遵循品质均衡的原则来执行。要想让设计产业有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除了要重新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整个市场建立起对设计品质的认知模式。我们的市场对设计品质的评判没有标准,参与设计评判的决策者,是政府人员,是企业老板,而非设计专业人员。由非专业的人,特别是缺乏设计功能与审美意识的人来决定专业的价值和品质,自然容易导致设计产业处于低迷状态。现在企业和政府对待设计产业政策与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我们要通过设计批评的方式来倡导设计的价值,来发掘设计本体的本质性问题。只有这样,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让社会、企业对设计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今天设计思想的淡化,设计界对本身的关注都远远不够。不少设计师终日埋头苦干、挣钱糊口。如果设计师自己都不整理自己的花园,很难想象业外的人能对设计有多大的理解和关注。我们只有从行业内部觉醒,倡导设计批评,推动设计观念的进步,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发展打下理论的基础。无序、浮躁状态下的中国设计产业,靠消极观望、坐等没有希望。我们必须要通过自省的方式,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提高设计进步的加速度,为下一阶段的飞跃做好积累和准备。发展繁荣正常的设计批评,通过对设计本体问题的研究,让设计思想为设计产业提供一种指导性概念,提供一种推动力,这对中国设计发展将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何 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主任)

设计师,要有责任感,也就是说要树立职业道德观,对你的作品,对客户及受众,社会与生存的环境负责。美的传播者是高尚的,肩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是动力,不仅仅为功利所驱使。艺术设计空前繁荣,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表现出来的无序和造作,拿来和浮躁,值得大家深思。相互否定、自我炒做、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污染着设计事业及设计师健康成长的环境,今天提倡设计批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把“批评”看作是一面镜子,当然是两面的镜子,批评可以畅所欲言、品头论足,进而举一反三,大家唠唠叨叨为了一个目的-使你学会科学的看问题,顺耳的要听;使你学会冷静,逆耳的也要听,是对你的鞭策。当前急需倡导这样一种学术氛围,对黑白、曲直、丑美、旧新、是非,静下心来,通过思考,弄清我们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白发展的趋势,从而端正我们的心态,摆正我们的位置。批评不是简单的寻找一个答案,确定一个标准,而是为了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怎样思维,怎样创意,怎样将理念转化为符号,怎样使符号准确传达思维内容,从而怎样以美和个性的视觉语言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都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门已经打开,信息呈爆炸状,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个思潮,那个时尚,国内、国际、民族、地域,总之,解决这个问题十分需要“批评”。设计的观念、设计的目的、设计的方法、设计的价值,应在不断“批评”中加以逐步澄清。中国的设计师要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需要大家共同精心呵护“批评”。

吕敬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

我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了从七十年代至今的中国设计过程。与前些年相比,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设计了:家居、装修、形象美容、服饰配置、环境绿化等等,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中国设计文化历史悠久,故宫曾经办过一次清代包装展览,可以说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很精彩,大家为之感动。自古以来设计讲究以人为本,除美感之外,还非常注重功能。到底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赋予人一种诗意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令视觉愉悦,身体心灵得到享受。比如你坐一张椅子觉得舒服,看一个标志也觉得舒服,读一本书备感享受……能为人创造一个诗意的空间,就是设计。设计是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需求的进步而发展的;它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有序的生活环境,更有序的美感享受;设计本身就是为人所有。它应该人性化、人情化。

设计要有思想。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是为我们青年人赶上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能,少儿出版社为儿童提供培养求知和善良心灵的园地。书的设计要给人以美感,注重人性化。没有设计感的书籍、信息传达不畅的书籍大量积压,卖不出去,造成人力资源和纸张的浪费。书籍设计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桥梁,使这个载体更快捷、更有趣、更有序地传达信息,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书籍设计课题,包括信息传递形式、可读性、可视性,设计中注入时间、空间和事件等等。但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表面技巧的训练,而忽略设计和人的关系,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书籍设计人员一旦进入社会就负有对社会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不能只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社会公众要求。怎么通过我们的设计来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既保留传统又延伸传统,设计的责任是将传统与现代连结起来。从农业社会走到了半工业半农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去我们一味地只突出政治,一切为政治服务,人们不敢追求美,谈设计色变,老百姓对设计概念很麻木。如今政府还不能理解、支持设计的话,我们设计师再拼命干,也还会出现那些无环保概念的垃圾箱设计、不伦不类的车站建筑设计、无法辩认的公共指示标牌设计……。我想政府现在对设计批评已有所认同,就像这次国家大剧院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是件好事。人们对设计更多关心,政府也意识到设计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体制的改变是我国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使我们保留更多具有民族个性设计的前提,是更多的设计师走向市场的前提。设计不单是一个经济行为,更应该是一个创造行为,它使我们的自由竞争和设计空间更大,而竞争带来设计的繁荣局面,也带来了百花齐放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成果。因此政府行为的改变,设计批评的提倡,是我国的设计上台阶最为重要的保障。我们有些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太肤浅,奉行抄来主义,对国外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不研究,一概拿来主义。我觉得文艺理论探讨、设计批评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风气,一个自由的学术气氛,让设计界通过自由的交流,有一个取得共识的机会,而不是背后贬损他人,推动中国设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严 扬:

设计要考虑到用户的需要。丹麦有一套书——这套书是针对什么设计的呢?从丹麦到瑞典有一条高速的船,这套书就是为船上的乘客设计的。大小可以放在口袋里,内容正好能在从丹麦港口上船到瑞典下船的三个半小时内看完。行船有颠簸,运动状态中读书跟伏在书桌上看书是不一样的,光线始终在变化,字体的大小都须经过测试。这套书选题非常广泛,由于坐船的许多是商人,所以在港口大量出售的这套书,从选材、到开本、到厚度、到内容、到里边的版式,非常有针对性。这套书书皮很结实,书页纸张比较差,但实用性非常强,客人看完后都不带走,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比较高。另外内容也不那么严肃,通常没有太多的保留价值。这点也比较有意思,书也应有相对明确的时效性。

吴 勇(吴勇设计工作室总经理)

设计是大众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中的设计无处不在,甚至它能倡导或改变某种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素质和品位,直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形象。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软思维比硬经济稍显滞后。长期的封闭思想,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匮乏无力。设计的重要性还不为人广泛领略和接受。整个设计界鱼龙混杂,会操作电脑就可以自称为设计师,缺乏规范,混杂不堪。突出了设计的经济能力;忽略了其创造力,把它当作赚钱的手段,大批“行活”流行于世,模糊了人们的眼睛,以讹传讹。形成了你给了钱我就投其所好;我给了钱你设计就得听我的。失去了一个真正设计师的责任心。没有分析市场、引导客户、开拓新观念,把真正的创造力奉献出来。这是需要抗住短期效益做出牺牲的行为。这种局面在恶性循环,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大众的视觉,给真正的设计师或真正要做一番设计事业的人们造成了障碍,形成了压力。这样设计越做越掉价,越做越失去它本质的意义。所以在2000年我设计了一组海报“提倡设计”,目的在于倡导一种真正的良性设计运动,呼吁设计师的良心,把好的设计作品拿出来,只有良性循环起来,我们的创作环境才更有利,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设计带来的新意生活。

王燕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

我只能算个设计爱好者,我这爱好与《装饰》杂志分不开。大概在1982年,我在邮局看到《装饰》杂志。当时,没有其他设计方面的刊物,比如广告、平面,包括工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在当时《装饰》可能是惟一的杂志了。普通民众的观念、审美,当然需要培养、提高,民众可以从许多社会资源学习。比如前几年家庭装修都学港台的KTV包间和酒吧,现在呢,像宜家这样的地方,担当起设计审美培养的角色了。在宜家人们不仅在买家具,而且在学习设计观念。现在我们设计师的任务,是要提高国内的整体设计水平,向社会进行普及设计的思想。现在的社会环境对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界本身也负有责任。曾看到日本出过一些书,像《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样式》等,提炼了日本民族的一些优秀设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中国的传统设计?这样的书对普及设计理念很有帮助。

曾 辉:

过去文艺批评主要包括美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相对成熟,有时候甚至比较激烈,直捣思想层面。整个设计学分为史、论、评三部分。设计批评最本质的应是倡导设计思想。由于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设计批评并不建立在单纯文本之上,即不仅停留在理论表述的模式上。对设计批评产生的困惑是缘于对它的模糊认识。真正的设计批评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设计批评家从功能问题出发,从经济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设计批评家,设计批评更需要设计者自身也投入进来,使设计批评的基础更广泛,批评更具有社会意义。学术性的批评也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有争论,有冲突,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相,求得发展。也许设计批评更多关注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是设计的思维方式。

作者:庄 边

第3篇:叶炜小说创作研讨会发言实录

编者按:10月22日,“中华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学术论坛暨叶炜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作协系统的40余位评论家、作家齐聚孔子故里,从中华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一视角,对青年作家叶炜的创作尤其是他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青岛出版社出版)进行了充分研讨。本刊刊发本次研讨会发言实录,以飨读者。

黄发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尊敬的各位专家、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曲阜,因为我也曾在曲阜师范大学读过硕士,可谓是重游故地,所以心情非常激动。今天主要围绕从曲阜师范大学走出去的作家叶炜,围绕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讨论的空间也非常大。

这个会议在曲阜开,应该说是结合得更加巧妙。我们知道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信大家也有很多想法进行讨论。

我认识叶炜很早,因我在南大任教十年,他又在江苏,所以有着地缘之谊。我喜欢逛书店,最初看到他的随笔集,李新宇老师给他写过一些相关文字,我就特别关注了一下。后来听到他有作品不断发表,尤其是小说《后土》,我在江蘇参加紫金山文学评奖的时候看到过,印象深刻。趁这个机会,我学习了各位专家写的对叶炜作品的评论,然后结合自己的记忆谈几点看法。

“乡土中国三部曲”,比较熟的是前两部,并且看得非常仔细,后面一部看得没那么仔细,因为书出得也比较晚。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这是结合他自己特殊的生命体验,寄托了他的乡愁,写的鲁南麻庄的故事,非常具有符号性色彩:作品一方面通过麻庄为缩影对现当代历史上的一种转变进行一种概貌式、象征式的挖掘与表现;另外一方面作品塑造的人物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有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如麻姑、万仁义等等这些人物都是非常立体的。在表现的手法上有创新。围绕这些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展开讨论。

80年代以来,乡土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互动确实非常密切,虽然说都市文学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确实也越来越壮大,但是当代文学创作还是以乡土题材作为基础。从山东文学创作来讲,这种创作尤其明显。如最早的王润之,他的《鲁班的子孙》等等,都反应了山东的传统文化及区域色彩,对于山东本土特色文化和区域文学空间的构建有着一定意义。再比如张炜的《古船》,现代转型当中的文化渗透,以及现代人在传统的影响之下如何突破原来的模式等,都给山东乡土文学注入了力量,并且有着现代性色彩。还有日照的作家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等,在保持了乡土文学的品格的同时,为整个中国了解山东的农村生活提供了不同的窗口和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也能看出一种文脉的传承。这应该也是叶炜作为山东籍作家对土地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的表现,对于这样一种题材创作的了然于心。在这样一种基础上,他找到了自己新的突破口。

另外,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有一些作品我们也是绕不过去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比如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在《白鹿原》里都是有深刻的诠释。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不同省份、不同籍贯的作家虽然在构建自己的文学空间的过程中,利用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其所抒写的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相互参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谋而合的。这可以说是文学家创作的一种普遍规律,也是当代文学作品的一种可贵品格。季红真有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虽然她的研究有具体对象,但是我认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现代性文学作品中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主题,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

谈到儒家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关系,我还想到格非。格非先生的《江南三部曲》中有一个意象叫做“风雨长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三部曲。我们不由地想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热切的期望,也反应在格非先生在《江南三部曲》中所构建的乌托邦空间之中。

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但应该辩证地继承,甚至批判地继承。我们发现,凡是涉及古典文学素材和意象的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质量较高的,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最典型的例子是余华的《古典爱情》,这部小说是对古典传奇和戏剧中才子佳人故事模式的解构和反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中,有着太多的大团圆结局,情郎落魄时遭遇富家小姐,得到资助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回来迎娶,已经成了一种经典而又俗套的模式。这其中,作家的思维构建肯定也受到了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余华对《古典爱情》的处理很轻易地让我联想到鲁迅所说的“娜拉走后怎样”。鲁迅的发问的本质在于,如果女性失去了经济来源,那么会成为什么样?我们可能会想到沦为娼妓,但是余华直接植入了“菜人”意象,告诉我们这种乌托邦的真实结果是让鲜活的生命成为食物。

我们不由联想到,娜拉出走后命运肯定不济,但痴痴在家守候的富家小姐,一旦遇上天灾人祸,也很可能无力维持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与自由的冲突,就成了一个庸人自扰的问题。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参照就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们之间或许会有一个桥梁,但需要大量的作家、学者共同去探讨和营建。当我们看古典文学中的那些寂寞深闺,和现代文学中由自由到颓废的疯狂呐喊的时候,我们再思考鲁迅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包含经济、社会和传统文化多重因素的钳制在内。人的独立品格需要在思考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情境的情况下才能被真正的尊重。因此无论是区域文学空间的构建,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继续交锋,都是大势所趋。而我们所提及的上述作家,包括叶炜在内,所做的探索都是具体而可贵的。我们应该更耐心地去观察,期待更多的后来人加入这一征程。

刘大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我只看了前两本,影响最大也是最厚的《福地》还没有看完。就我目前看过的来讲,我觉得叶炜的小说有自己的一个比较宏大的想法与构思。昨天我跟治辰聊到今天会议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时候,就开玩笑地说我负责传统文化,他负责当代文学。我想接着刚才文苏占兵教授谈的“当代文化中的传统性”来先谈谈“传统”。

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有一个很明确的神话原型的结构,他几乎在每部作品里面都设置了对现代理性来说不可理喻的神秘的现象,比如麻姑、土地神、托梦,诸如此类。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性世界是一个祛魅的世界,但祛魅得可能只是在“大传统”上,或者说在世界的犄角旮旯和人心的幽微细处,总有那难以祛除的暗角。叶炜笔下着力书写的苏北鲁南地域,属于儒家思想为主导的齐鲁文化,即便在那样一个“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巨大传统中,还隐隐约约有着一个不能被工具理性和科学话语所扫除的“小传统”。这里显示出传统自身的多层面性,世界可能从来都不是语法单一的透明状态,而是包含了无数种认识的角度,麻庄所显示出来的只是传统多维度的冰山一角。

传统有其流动性。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传统始终是一个承传流变的东西,不是某种抽象的、概念化的、本质主义的、有着明显内涵和外延的东西。那我们谈论传统的时候,究竟在讲什么?其实任何一种传统都是一种所谓的“活鱼要在水中看”。传统总是因应社会的变迁做出自己的调适,经过大浪淘沙不断流传下来的东西。它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而核心比较稳定的东西,就像麻庄人的自然神学式的信仰,尽管经过了启蒙理性、革命、经济功利主义的持续性冲击,依然一息尚存,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所谓的“传统”。它是一个能够活动在当下文化建设当中的存在,参与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这个对话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说它是一个活着的传统,而不是被博物馆化的、供展示的存在。伽达默尔称之为效果的历史,这种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在现在发生了必然的转变,同时也作用于当下。

一般我们在各种话语中说到的“传统”,往往总是官方、精英的大传统与底层、民间的小传统彼此交相呼应、互相沟通,生发出文化活力的所在。叶炜的小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重要的价值,就是激活了那些曾经一度被主流话语压抑了的那些小传统。而“小传统”实际上是一直像草蛇灰线一样埋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

就阅读叶炜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发生线索而言,我觉得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的第一部应该是《福地》,因为从小说的时间线上来讲,这是一个横跨了整个二十世纪的笼罩性的时间,涵盖了一种整体的观察视角。第二部是《富矿》,表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社会大转型,读者能明显地感到,在《富矿》中充满着一种欲望的躁动,我不知道叶炜是有意还是无意,让整个小说形成了一种氛围,就像暴雨前的那种郁闷、压抑、喷薄欲出的感觉。第三部才是《后土》,这个小说的时间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的小人物、带头人,怎么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还涉及到他们的下一代想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已经日益凋敝却又充满生机的乡土。或许在三部曲的创作中,叶炜一开始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但是随着写作过程的深入,思路慢慢地明确起来,他意识到他有可能写出在苏北鲁南的这个小地域的整体性,从而让麻庄具有象征意味,进而希望以此来展现中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土变迁。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城镇化的进程,乡土中国的传统发生巨大裂变,生发出种种前所未有,堪称天翻地覆的新事物、新情感和新认识。

如果将叶炜放入到中国乡土文学或者说农村题材小说的脉络中看,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意义的。昨天我正好在北京的紫玉宾馆参加“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经验:从鲁迅到莫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提交了一个关于高晓声的论文,文章涉及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关于乡土中国的转型的核心命题。我认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根本性的思想命题,就是公与私的关系转变问题。从解放区的赵树理开始,到柳青的《创业史》等反映土改与合作化的小说,明确的有一个集体化的、组织化的、公有化的理念在背后。实际上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念下,试图对分散的小农经济、小农文化进行整合,希望通过一种“天下为公”的社会主义理念来重新梳理界定国家与分散的小农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中间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天下为公”的理念实际上是没有个体的,就是说在集体当中,个人随时可以退隐到集体背景当中去,个人和集体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必然带来理论与现实之间衔接的困难,事实上“一大二公”也确实伤害了小农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在各种教科书中都学到的东西,事实当然更复杂。比如,彼时对于农村、农业的损害,其实有着不得不为之的工业化和冷战的历史特定性。

新时期以来直到当下正在书写的乡土文学作品,一直在清算这笔历史旧账,并且掉转了一个位置。“私”的观念被重新提炼出来,一直延续到黄发有老师刚才讲到的《白鹿原》这样的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把民族国家这个集体理念放在一边,或者将集体与个体对立起来,突出农民个体利益、家族本位或者乡贤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看到,公私之间的交织在几十年间发生的意味深长的变化,事实上晚近三十年代的农村与农民形象几乎已经窄化和固化,反倒丧失了现实感。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笔下的新一代农民子弟,大学毕业之后或者外出打工归来,再次投身到乡土建设当中,公与私连在了一起。这可能在他那里是不自觉的显现,人物刻画也许有某些粗疏和生硬的地方,却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在文学中重新弥合那已经在现代商业化进程中日益四分五裂的共同利益。因為只有将新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文学传统中对于乡土中国的不同书写重新加以整合、提炼,才有可能形成我们时代的乡土中国形象,这才是生生不息的“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准备把这三部曲好好读完之后再做思考,同时也期望叶炜在未来的写作中能进一步超越晚近乡土题材文学书写中的惯性观念。我就先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引言,各位请继续。

黄发有:大先的发言触及到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我也听出来他有一些话可能也没有说得很透,其实我也是这个感受。因为叶炜他有很大的一个雄心,但是可能有一些后面的写法,尤其是第三部那个是很不好写。还有就是,我对叶炜也是抱有这种很高的一个期待,就是说因为他现在这几年,确实是势头非常好,我也是希望他的新作能够在这个三部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那下面就请丛治辰老师来讲一讲。

丛治辰(中央党校文史部):在“中国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当代文学创作”的题目下讨论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我觉得极为合适。何况我们还身在曲阜。如果要在先秦诸子里找一个人最近于“小说”这一现代文体,我觉得就是孔子了。当然是《论语》里那个孔子,不是后来吃冷猪肉的万代文宗。他不写章法严整、逻辑森然的文章,而是带着一帮学生东奔西跑,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他的道理不是刻在木简上,而是在身体力行的生活当中。他有时候也说一些名言,但这些名言没那么坚固,往往随风飘散,换一个场合面对同一个话题,他可能说出的又是另外一套名言了。孔子的真理与教训都是活生生的,随物迁移,深谙道理的脆弱,和世界的复杂幽微。我以为这就是小说的精神。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叶炜的小说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这里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和孔子的真理与教训一样,都不是铿锵有力的训诫甚或不可更改一字的训令,而是以小说的方式呈现,是弥散在生活的丰富性中,弥散在小说的细节中的。我们在叶炜小说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里,都看到传统文化的流风余韵,正是这些弥散在生活细节中的传统文化,构成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费振钟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就谈什么是活的文化,什么是死的文化。他说有些江南的古镇,把原来的居民都搬出去,弄一些做买卖的人进来,尽管房子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这个文化是死的。真正的文化是在人的日常生活里,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用来过的日子,离开了那样一种活生生的生态系统,文化就不成其为文化了。我们今天说齐鲁是孔孟之乡,文化荟萃之地,不仅仅是因为两千多年前出过圣人,而是因为圣人的教训还以相当鲜活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生活细节当中,构成齐鲁地域独特的风貌。这个风貌,这个还在生生不息继续向前走的活的文化,平时我们生在其中毫无所感,也不觉得咱们的生活和别的地方的人有啥不同,但是叶炜把他凝聚起来,提炼出来,表现得深沉而饱满,这就是叶炜的小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我们讨论文化的时候,未必一定要谈《论语》,更不一定要提《弟子规》这种东西了,文化是如叶炜所写,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生活秩序里的。而前面已经说过,小说这种东西是很丰富的,不能用单一的规范去约束,尤其那些细节,难免歧义迭出。所以尽管我们身在曲阜,但也不可以简单就认为叶炜小说里的那种文化就是儒家。从生活和细节里来的文化是很驳杂的,有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也有齐地自古就有的巫祝方士的传统,极为丰富,不单是印证了,而且是补充了我们关于齐鲁文化甚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上是叶炜的小说与“传统”的第一重关系,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还呈现出第二种传统,那就是文学史的传统。正如黄发有老师此前谈到的,陈忠实、张炜都写过和《福地》类似的故事,这是向文学史的传统致敬,但这种致敬也让人心里非常紧张,有一种影响的焦虑:既然这样用个人小历史写国族大历史的故事已经被讲了那么多次,叶炜干嘛还要再写一个?那还有意义吗?在读《福地》的过程中,这种质疑和焦虑慢慢平复了,我以为叶炜还是写出了新东西的,他的新意很有趣,是用前面所说的那种地域文化传统,和文学史的叙事传统形成了某种抗衡。在前辈作家的类似书写如《古船》《家族》里,地域和乡土的传统在宏大历史的进程中是完全被现代国族叙事碾压粉碎的,传统的温情必然在现代的进程中消散,成为这些小说中基本的悲剧元素。但叶炜这样的七○后作者或许并不这么认识历史,他有一种前辈所不具有的信心。《福地》里有个细节,要批斗老万了,但是老万站在批斗台子上站得非常有尊严。面对那个显然组织得不太成功的农抗会时,老万说好哇,既然你们这么牛,下次鬼子来了的时候你们上?这一句话非常有力量,一下子就把大家都镇住了,这是一个传统乡绅固有的对于乡土的责任,责任落实为行动,做出了业绩,他不是依靠财富和势力,而是依靠这个业绩受到当地的认可,从而具有力量。这种传统的力量足以抗衡来自现代的压力。

叶炜的三部曲里当然还有别的文学史传统,比如《后土》里其实有共和国文学的传统,准确地说,是改革文学的传统。改革文学尽管是新时期的一股文学潮流,但根子上是共和国文学脉络里的。再比如《富矿》,我以为那里面有中国传统小说里世情小说的传统:大量的细节,建构出一个完整细腻的日常生活场景,小说的目的不在于推动叙事,而在于描绘一幅完整的风俗画卷。但恰恰在这里,我想提出点我的困惑,和叶炜商榷:小说是需要细节的,但是小说也需要推动力,而在某种程度上,小说的细节和动力是存在矛盾的。《富矿》的细节确实非常饱满、结实、漂亮,但细节可能恰恰压过了叙述的力量,使得小说缺乏必要的爆破力。

不过从我这一点不满足的地方出发,再看叶炜的这三部小说,又能发现叶炜小说的第三个传统,就是叶炜自己的传统。叶炜的三部曲,按照小说里的时间排序,应该是《福地》《后土》《富矿》,但是按照写作的顺序却恰恰相反,是《富矿》《后土》《福地》。《富矿》如我刚才所说,细节过于饱满,而叙事动力不足;到了《后土》里,叶炜已经找到了推动小说的办法,看上去小说的叙事仍然是不徐不疾,但是两个年轻干部对旧秩序的不满和对于新秩序的渴望,构成一种内在的暗力,推动着小说的速度;而在《福地》里,叶炜的叙述动力就相当强劲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看到叶炜三部小说当中的变化,那就是“情欲”。《富矿》中大量的细节都是情欲描写,当然《后土》和《福地》里也有大量的情欲,但是不一样,《富矿》中很多情欲是不必要的。我们当然知道叶炜是希望通过写这个,来表现乡土的颓废和傳统的衰败,但是不需要这么多,细节多得有点不节制。而到了后两部,对“情欲”细节的使用就控制得越来越好了。所以叶炜的第三个传统,就是他个人写作技艺的进步过程,这是他个人的小传统,却也预示着他未来光明的写作前景。叶炜是一个起点很高,但还能够不断进步的作家,这就让人对他格外充满期待。

黄发有:丛治辰讨论得非常细致深入,另外他也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说得非常真实。下面就请舒晋瑜来讲一讲。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作为关注文学领域的媒体人,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叶炜的创作,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近几年叶炜作品在中国文坛形成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等厚重的作品,也不只是他从鲁院到枣庄到曲阜一轮又一轮的研讨在文坛形成的影响,更重要的,叶炜的创作有一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体现在他的小说从小我不断地走向大我。

叶炜的《后土》出版后,曾提出大小说(人类学小说)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種总结,也为他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叶炜的小说起步自校园小说,他写过“校园系列”《大学.COM.羊》,也写过都市言情小说《糖果美不美》。从纯情小说到“乡土中国三部曲”,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叶炜,却是一种必然。

在阅读叶炜小说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回望,试图找到叶炜由小我至大我的变化轨迹和个中原因。他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其实写了中国乡村的很多小人物,但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有一种不可撼动的正能量。比如在《富矿》中,哪怕是被迫卖身的村姑,都在努力尽着供养家庭的责任;在《后土》中,即便是小小的村干部,也有着很大的抱负和理想;在《福地》中,虽说不过是小小的乡村知识分子,老万仍旧以仁义守护麻庄一辈子,保护村庄免受各种侵害。这些小人物建构起的故事,折射了整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叶炜小说中的“大”,不仅是小说的题材和创作手法,更主要的是指小说所展现出来的气象和社会作用。它反映的是大时代,大政治,大命运。在“乡土中国三部曲”,尤其是长篇小说《后土》创作过程中,叶炜有意识地让这部新乡土小说带上“大小说”的色彩。《福地》的创作中,他提出并尝试了超现实主义写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在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之间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对中国乡土文学的继承,更是超越。

叶炜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践行能力?追溯他的这种创作源头,实际上能够发现,他是把这种苏北和鲁南作为自己的文学地标。老家枣庄和他目前生活的徐州,共同构建起叶炜艺术创作的思想支撑,是叶炜创作资源的宝库和厚土,他的文学之根正是深扎于这方厚土地。有“根”的文学从来都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富矿》的艺术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一个是中国民间文化——不仅仅是《富矿》,包括《后土》和《福地》,叶炜都是在有意识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向中国伟大的白话小说传统致敬。

叶炜小说之大,还来自于他的视野开阔。他是中国首位创意写作学博士,曾到爱荷华国际写作营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与学习,使叶炜具有开阔多维的创作视野和非同一般的创作格局。

无论如何,写作者终究要回到故乡,回到内心,孤独地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人类的大悲悯、大感动、大气象。中国的乡土底色孕育了乡土文学的成熟和成就,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乡土文学作家。我曾经问过叶炜,面对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你的写作,是否会有压力?叶炜说,尽管中国乡土文学已经达到了顶峰,但是这个顶峰不是不可逾越。阅读叶炜作品之后,能够感觉到,他是有底气说这番话的。期待叶炜重新出发,不断抵达“大小说”的境界,期待他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更多的超越。

黄发有:舒晋瑜是记者出身,她对于当代文学做了很多工作。尤其跟很多作家的对话,应该说提供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她也在山东,所以对于山东文学她也是有这种莫大的一种支持。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刚才晋瑜老师也谈到了,就是叶炜在创作的文体上有相当自觉的追求,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文体,他有很多思考,比如他提出来的所谓“大小说”的概念,隐含着对“小说”和“大说”之间的辩证思考,这是很有启发的一个维度。《乡土三部曲》其实是叶炜的“大小说”的自觉实践。

我先说点不足吧。刚才治辰说到《白鹿原》,说到《古船》,我有同感,因为这些作品涉及的历史投影和细节在叶炜的小说里面都有呈现。我粗读的感觉是,三部曲里面的干货特别多,但干货特别多,有时就会成为一个平均的用力,小说表述的重心就有点含混。叶炜兄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个人是比较喜欢《福地》的,而我个人更喜欢《富矿》一些。因为,我觉得《福地》有特别清晰的追求和抱负,但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在理念的框架之下展开,而又不落入观念先行的刻板。小说开始,老万的四个孩子出生,他们的命运被青皮道士点出。从那一刻起我们都会有一个隐约的判断,而且小说接下来的走向也基本符合这个判断,他没有给读者的阅读期待提供太多的抗拒。这是我觉得有些遗憾的地方。

再来看叶炜兄文体实践的地方。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他实际上是试图致力于复活中国小说的某种秩序,而这个秩序也是近些年来我们讨论中国故事或者讨论传统小说诗学意义时会谈到的。古典小说的楔子部分,那些与主干无关的神性故事,不但是一个引子,还提供小说根本的内在的秩序。在叶炜的小说里边,大家也看到这种努力。在《后土》里边,它用的是二十四节气,在《福地》里边用的是天干地支,在《富矿》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无到无的叙事循环。当然,这个秩序它也会带来另外一个小问题,比如《福地》它是用所谓纪年的方式去写,因为是纪年的写作,就会让故事的这种起承转合分摊到每一个纪年的段落里面,它就会造成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平均用力的问题。但总体上,叶炜的实践很有意义,这是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是激活传统的工作。秩序和结构是长篇小说的关节性的问题,它们是小说托底的那个“底”。

还有一点就是叶炜兄还触及了一个很重要的书写方向,就是民俗。其实这也是我们讨论乡土小说里边绕不开去的一个问题。很多民俗的写作,我们会觉得隔靴挠痒,民俗好像成为镶嵌在小说中的装点性的装置,强制提醒人们注意其乡土的风味。但在叶炜的《乡土三部曲》里不是这样的,民俗通过乡谚、童谣、民歌和节庆风俗的形式点染在小说之中,它们有时是一种仪式化情感的表征,有时是人物心理外化的某种延伸,有时提供一种特别伤悼和悲情的气氛,有时在小说的关节之外构成一种别有风致的补充,它们不是为了民俗而民俗,而是活的,是与小说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当然,我想比如《后土》里的关于节气的民俗可以再丰富一点。

黄发有:谢谢马兵,他也是对这个作品读得很细,他说的那几点,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一个想法。还有叶炜还处在上升期,像马兵还有刚才治辰他们讲的这些,我就觉得对话确实很有价值。不像有一些研讨会纯粹就是在表扬,我想叶炜,因为他也是有更高的追求,所以说他也需要这样的对话空间的。

顾广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非常有幸来参加叶炜作品的讨论。这三部作品我也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看得还比较仓促。對于他写作的难度首先表达敬意,每一部的难度我觉得都很大,他在写作上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给自己挖的“坑”,然后自己要去克服,不断进行艺术攀援。拿《富矿》来讲,很显然它主要是女性视角,就是两个女性人物作为视点人物。作家把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连在一起写,并且把它和麻庄这样一个寓言性空间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了。《后土》难度在于什么呢?它是用两个人物,一个是曹东风,一个是刘青松来作为视点去写麻庄的,这个难度就是如何直面现实层面?他们的命运出路最终成为麻庄社会的蓝图。而到了《福地》,他放弃掉了女性视点,已经完全不作为主体视野在小说里呈现,建构起神秘的、超验的文学世界,比前两部更强,它的寓言性是这三部中最强的。

还有就是三部作品特点鲜明。《富矿》的命运感是我要强调的地方,《后土》是现实感特别强,《福地》是寓言感特别强。我觉得和刚才学者们有很多共同的感受,就是文本细读里面呈现出来某些共同的质素,比如刘大先君讲到的神话,在文本当中是一个重要原型、重要结构。我觉得这非常有创意,但是神话结构在三个文本中贯穿下来,能否比较好的支撑起“乡土中国三部曲”,能不能成立,我觉得有“感叹号”也有“问号”。为什么有“问号”,是说神话在文本的展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和马兵兄刚才谈到的一样,是作家自觉性很强,但恰恰是因为作家思考的理性较强,比如四个孩子四种命运的预先设计和预先给出,这种来自作家的预言,虽然给了读者们启发性,但也制约了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和审美意蕴的体悟。还有关于“民间”的部分表达,我觉得它会损伤文字审美的饱满、鲜活,会被压抑住。那么“感叹号”在于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力量感,神话结构的力量性表现在每一部。像《富矿》和《福地》中官婆、老槐树都有鲜明深刻的隐喻意义。可以说神话结构在文本中是有某种艺术“公式”可循的,都指向现实的灾难,并能找到消解灾难的人。官婆的后世形象麻姑,是一位在现实苦难中挣扎、成长的女性,文学的力量感就此传达出来。叶炜擅长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也就是中国乡土故事的苦难性在三部曲中贯穿起来。我觉得叶炜作为一个创作经验丰富并且非常注重文本经营的作家,没有规避这些苦难,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三部曲”里面有现代性的方案设计,也有作家依托的自由自在的民间文化的力量,能看出来作家思考的复杂性和深度。这是第二次见叶炜兄,感觉很亲切。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叙述语言能否再精细一些,避免一些表达上的粗糙。我觉得人物的语言还是好的语言,但叙述语言感觉来得太顺畅了,就写下来了,也就是语言的难度还不够,文本整体的难度还不够。是否能把更具审美感、文学性的语言带给我们。最后对叶炜兄的下一部大作非常期待。

黄发有:在叶炜的创作上面,刚才顾老师提了关于写作难度的问题。下面请赵月斌来讲一下,而且月斌跟叶炜是老乡,就请老乡给老乡提一下意见。

赵月斌(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这里只就长篇小说《后土》谈点感受。叶炜和我同是枣庄老乡,他写的有些地方我也曾去过,像小说里写到的西集羊肉汤我就喝过,所以读他的作品很感亲切。因为我也写小说,读他的小说时就常常会想,他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写这些要传递给我们什么?叶炜有个“大小说”的观点,他提出所谓“大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命名为“人类学小说”,它“涵盖了一个无尽的可能性系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开放体系”。《后土》大概就是他着意经营的一部“大小说”,他借助了一个小小村庄承载了一种以小搏大的艺术野心。总体来看,《后土》着力写了一个“变”字,写出了乡土社会由表及里的巨大变迁、变异。一是物质世界的变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所谓的时代之变。叶炜在这里写出了民生之变,写出了乡村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变化。再就是精神世界的变化。叶炜不仅写到了民风之变,人心之变,更写出了“神变”。村里的保护神土地爷不再是唯一的主神,有些人“在了主”,外来的神上帝成了他们的来神主宰,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之变。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叶炜的用心,他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现这个时代的巨大问题。当然我们对他的期待还是要看他到底是怎么去写这个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不是在表面贴一个标签就能搞定?所以我们更想看到《后土》是怎么写那种隐藏在种种变相之中的内在肌理,我们更想触及到那种实实在在的神经末梢。小说的形式别出心裁,用二十四节气作为章名称结构全书确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个结构的运用是一种创意,但是读过之后又感到它还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创意。这个节气到底怎样?与生活有什么具体联系?与人物、故事情节有何关系?节气的元素似乎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小说的肌体中,好像只是引用了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描述,并没有和小说情节形成互动,没有起到推动叙事的作用,只是在章节形式上起到了结构小说的作用。如果让小说更具有质感的话,节气本身就该用用足,让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叶炜的“大小说”很值得我们大加期待,希望他今后创作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用力,把“大小说”写得更加劲道有味。

刘永春(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去年我跟叶炜做过一个访谈,后来写过一篇关于《乡土中国三部曲》的评论文章。我觉得三部曲总体上写的就是“乡土”这个总主题,对这三部曲的总体感觉是存在一个外在的评判者。三部曲纵横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的史诗结构。《福地》是一种家族的叙事角度,《富矿》从城乡的角度,《后土》是从乡村内部的政治关系展示乡土的文化精神。所以它其实是由城乡关系、乡村政治、家族历史三个维度组成的正四面体,是一个高度文体自觉的三部曲结构。但是这种结构是存在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是叙述者,三部曲的叙述者始终是一个外在的历史证言人或者判断者。整个的三部曲里面恰恰没有第一人称,这可能是巧合,但作者没有利用第一人称进入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我在读这个三部曲的时候有很多折页,折出来的这些页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丰富的细节,另外一种是对主题起提示作用的叙述或者议论。《富矿》,是三部曲里面我最喜欢的。我觉得麻姑(大洋马)是整个三部曲里面最生动的人物,作者真正进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度去塑造。但叶炜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也使用了很多议论性的语言,比如:“大家都会卷入这场制造城镇的运动,楼房越盖越高,做生意是越来越多,矿工们努力工作,然后到娱乐场所进行挥霍,而附近为他们提供挥霍资源。”接下来就从麻姑的角度阐述麻姑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议论与主题阐释我觉得属于作者,不属于人物。在阅读的实际过程当中,这些语言都显得较为粗疏,使得读者很快就从故事情节里面跳出来了,从而造成对人物塑造的诗学损伤。三部曲带领我们站在外在的视角来审视家族历史、城乡关系、政治生态所共同建构起来的乡土中国,却没有真正为我们提供一个能够进入到这个正四面体的孔道。人物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进进出出,特别是叙事当中的被叙述的人,有时候反而变成一个叙述的人。它的工具作用远远大于叙事作用。可能《后土》里面这种特点相对少一点,其他两部相对的要多一些。就是通过这样的视角、语言、结构,作者完成了对这个小说主题的预先设定,即表现百年乡土中国的发展过程。我个人对长篇小说的判断标准之一是人物与历史的关系,即看看是历史淹没人物,还是人物掩盖历史。最好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平衡。乡土中国三部曲本身纵向的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叶炜把纵向时间转换成横向的文化空间,通过三个角度最终完成建构,总体上完成了作者的写作设想,使得历史与人物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三部曲在叙事上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艺术上的小小遗憾。这是我对这三部曲的看法,请叶炜兄进行批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黄发有:谢谢刘永春,通过刘永春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扎实,一方面通过这个作品谈中国当代传统文化跟当代文学传统之间的历史互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叶炜这个三部曲的解读特别细致,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态度是很难得的。事实上我们看很多这种研讨会专家会对作品解读。上半场来看,这些发言的专家对作品的解读非常具体,具体到一些细节和字眼,我觉得很感动,叶炜能够在母校开一个这样的研讨会要很感谢师大能给我们一个畅谈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交流的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上半场就到这里结束,下面中场休息,谢谢大家。

刘传霞:各位专家,下半场我们就开始吧。下半场时间比较短,我们要发言的专家比较多,每个人控制时间大概在五六分钟左右吧,最后我们还要邀请刘老师再说几句话,那按照上半场的惯例,让不是本土但是比较近的老师先说吧,由建波老师先说。

张建波(山东政法学院教授):叶炜农村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情系乡土民间,以小标本作大象征,以小故事牵大历史,钩沉历史,直面现实,前瞻未来,力图恢复被遮蔽被淡漠的乡土本相,藉此引发对土地的依赖与眷恋,对人性精神的诘问与探索,对乡土历史的秉笔直书与文化重构。历史风云际会,细节凸显真实,苏北鲁南的麻庄中的小人物折射出乡土中国的大命运。

叶炜以浸润着体温的文字,为乡土中国作史,为底层农民立传,为农村妇女画像,从多元角色,多重视角,多层纬度立体化审视人伦精神的蜕变与信仰图腾的变异,谱写一曲道德救赎的咏叹调。三部曲中诸多女性命运轨迹隐显着乡土中国的发展脉胳,其遭遇之凄凉、命运之凄惨,令人不忍卒读。这与毁土掠地的生态恶化环境形成了互文关系。

《富矿》中麻姑无疑是官婆生命的顺延,神秘笼罩的外衣逐渐被现实之手揭下。麻姑由较真认死理的性格渐变为有着心计的成熟女人,最终沦为破罐子破摔的人尽可夫的大洋马,其人生遭际与肆意毁损的土地难道不是同一种命运?她与六小的麦秸垛的爱恋昙花一现,她与蒋飞通的婚姻麻木短暂,她与胡列的偷情放纵肉欲,她与陈尔多的苟合自甘堕落,这一人物悲情命运的展示更象是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无尽哀悼。另一女性人物笨妮为了到矿上娱乐厅而付出了代价,尽管这和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诱惑相比不算什么。知青花鼓成为疯子永久滞留农村的命运,知青医生肖芳因隐忍不幸遭遇最终自杀的结局,令人嘘唏。尽管这一女性群体有着昙花一现的幸福,但在被动性的生活苦难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大道不彰,人命如蚁。

《福地》指向过去,《富矿》直面当下,《后土》牵向未来。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与命运何尝不是土地象征与命运的缩影。土地以其贫瘠承载富饶,以其干涸呼唤丰饶,女性也以其苦难凸显崇高,以其屈辱警醒尊严,以其低贱映衬神圣。诸多女性形象终被历史风尘湮没,她们与现实的妥协和解,更象是一种隐忍后的宽容,一种豁达后的从容,一道苦难中的金光。《后土》中乡下进城的菊花,留守乡间的如意,《福地》中的乡绅女儿万喜,日本女人……成为历史褶皱处的鲜活的微观景观,在老槐树的守望之下,隐喻历史,昭示人性。

张清芳(鲁东大学教授):这三部小说,我最喜欢《福地》。我感觉比如《富矿》中有很多地方属于欲望化叙事,而《福地》就不是这个样子,第一个它是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还有一个就是使用补充性视角。

我觉得万仁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还是很生动的。我读了这个小说之后还是挺感动的,作者对我们中华民族还有村民的热爱是很多作家做不到的。

当然有一些缺点我们其他老师也提出来了,它有一种历史演义小说的痕迹。例如有一些民族大义的话就有些刻意。

李盛涛(滨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很高兴读到叶炜老师的作品,我读过五部,之前看过他的《山西煤老板》《糖果美不美》和《贵人》,最近又看了《福地》和《富矿》。我认为叶炜老师对文学“野心勃勃”,有梦想,既有对文学的宏大想法,又在文学中有所表现,他的内心有一种激情和创造力,这是非常好的。优点大家都说了,那我就给一些建议吧。我认为他的创作太快,故事性太强,我读作品的感觉是他的叙述节奏非常快,在马不停蹄地书写,该停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我认为作品的魅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有大的框架,比如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对局部的重要节点的把握和刻画。因为他的创作太快,所以未能很好地进行心理描写。我举个例子,《福地》中当万禄得知青皮投靠日本后,决定要枪杀青皮,然后就急匆匆找到青皮把他给枪毙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但他处理简单了。我们不妨设想这样处理:在万禄枪杀青皮之前,要让万禄有个内心的痛苦纠结过程,因为对万禄而言,青皮既是师父,又是父亲般的存在;青皮不是一般人物,要让他预知万禄的刺杀,青皮完全可以躲过万禄的刺杀,并有可能反杀万禄,但青皮因变节早生忏悔之意,他在万禄面前是故意引颈就戮,他是借万禄之手来惩罚自己,也是救赎自己;在萬禄成功刺杀青皮后,要让万禄知道青皮是有意死在自己枪下,让万禄再次处于痛苦的自责之中……这样写,故事就一波三折了,万禄和青皮两个形象也就有了复杂性,从而作品也就获得了艺术魅力。其实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缺乏一种这样的深度描写,比如说作为国民党的万禄和作为共产党的弟弟万寿,前文埋下伏笔要让两人兄弟相残,但在后面我们没有看到;还有,万喜她被迫嫁给了土匪刘老黑,也没有写出万喜的内心痛苦。我认为《福地》这部作品写得太快,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历史深度,但缺少了一种心理深度,或者说人性深度。此外我很赞同其他老师说到的神话意识,我叫做“通灵叙事”,作品中的“老槐树”就是通灵叙述人。虽然通灵叙述体现了叶炜具有很好的叙述人意识,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为:作品中叶炜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影响了通灵意识,即“老槐树”的通灵意识并没有贯穿始终。读作品《福地》的时候我想到了贾平凹的《秦腔》《古炉》中的通灵叙述,在他的作品中,通灵叙述能够到达任何一个细节和任何一个部分,但叶炜没有,在创作当中,叶炜的理性意识太强了,理性意识淹没了叶炜的通灵意识。我认为,像赵月斌老师说的,如果在《后土》中用“土地爷”做叙述人可能会更好一些。他在作品中植入了很多手法,像魔幻手法,但我认为这个手法有点做“过了”。在《福地》中,写老万和死去的妻子对话,而且不止一次地写到他们的对话,这样就缺乏了某种真实性。尽管魔幻性的事件具有非真实性,但它有着真实性的心理基础,生活中的做梦、幻觉等手法可让魔幻事件具有真实性的心理基础,而叶炜让活人和死人直接对话就不妥了。在《百年孤独》中可以有,但在《福地》中有些不妥,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心理。对于叙述语言方面,在这几部作品中,我认为《贵人》是最好的,作品中的女子总有一个贵人在帮助她,叶炜将这个谜点贯穿始终,有点像惊险小说。这个作品中的叙述人有一种女性意识,细腻敏感,具有当代意识。当然,叶炜作为男性作家,这种女性意识可以说是一种伪女性意识,这非常好。我认为《福地》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磨成一个好的作品,整个故事架构有了,再打磨一下叙述语言就好了。小说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如:雪“硬生生地砸在苏北鲁南广袤的土地上,发出嘭嘭的声响”,这句修辞很好,很有艺术魅力,但不妥的是他在作品开头用过,在中间又用了一次。其实一个好的用词,一个好的表达方式,在作品中不应该出现两次,应该规避掉。这是我提的几个建议。总之,我认为作者的创作可以慢一些,多打磨、多思考、注重节点,可能以后的作品更精彩。

刘新锁(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谢谢曲师大提供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感觉自己想到的、想说的基本上都谈到了,连没想到的大家也都说过了,其中好多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这里只能简单谈一下临时想到的一点粗浅的感受。因为时间关系,叶炜兄这厚重的三部曲,我只来得及读完了一本《后土》,直观感受就是可读性非常强,很“抓人”,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所以那天我一下读到了凌晨三点。在我看来,自现代文学至今,中国乡土文学始终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叙事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从故事到寓言,沈从文、萧红、端木蕻良直到当代新时期以来的张炜、贾平凹以及阎连科等人均是如此,叶炜的小说也可以视为这个传统的一环,叶炜小说的各个方面包括其题目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在努力为鲁西南乡土生活一些活色生香的故事、人物赋予一种象征色彩,从历史细节中抽象出一些隐喻性文化意义,这印证了叶炜所谓“小说大说”的自觉文学追求。但是就《厚土》的阅读感受而言,小说情节性很强,包括一些“标志性事件”矛盾冲突也很尖锐集中,一些人物的塑造也较为充分地反映出了人性的明暗驳杂,这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甚至有“剧本”的感觉,非常适合拍摄成影视剧,估计作为电视剧来上演的话一定会比赵本山的《乡村爱情》好玩得多。但我感觉叶炜的小说也有一些做得还不够完美的地方:首先,整体而言,小说由写实到写意的提升不够“天然”,甚至可以说有失生硬,换言之,就是一些象征性意义的赋予显得有些刻意或者说过于用力了一些,而不是自然而然从中生发或者说是浸润于其中而流露出来的;其次,有些地方出现了作者的一些议论比如“农民真苦”“我们农民如何如何”“我们底层人怎样怎样”等等,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或者感受,这使得作品的题旨显豁了不少,但对小说的浑融一体多多少少造成了伤害;最后,小说有些人物的性格没有能够充分展开,转变过于生硬了一些,尤其是小说中的“第二代”那两位标志着乡村未来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明显被“略写”了,造成小说“光明的尾巴”来得有些仓促和突然。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叶炜,谢谢大家。

陈夫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二十二年前,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路遥三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去年为了完成国家项目又分别重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小说(尤其是其中的侠义题材作品,我称之为“侠义乡土小说”),今年九月份开始,我认真阅读了“七○后”代表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感慨良多,不忍释卷。虽然这四位作家属于不同的时代,个性不同,风格相异,但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且给予我的感受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亲切、痛快、酣畅、深刻。如赤足走在开春时节的乡间土地上,发自泥土的气息和来自内心的悸动通过脚部传遍全身。

在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中,似乎看不到刻意求新的冲动,也找不出花样翻新的痕迹,他忠实于生他养他的热土,尤其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村庄,那片热土是鲁南苏北交界地带的苏鲁平原,那个小村庄就是由他的家乡置换出的“麻庄”。叶炜从他的精神原乡“麻庄”出发,在历史与现实交错抑或对接的时空隧道中对故土乡亲作以深情的回眸,充盈其间的不乏刻骨铭心的大爱和植根于大地民间的侠义情怀。他在用心聆听来自家乡的呼唤,尤其是来自故土的那种亲切的乡音,赤脚走在温润的土地上,真诚面对和眷恋故土的历史变迁、生存困境与人情世态,以原汁原味的来自故土民间的语言书写着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人性嬗变与挣扎奋斗,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生存逻辑中寻绎生命的哲理与人生的经验,文本深层散发出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历史的悲壮叹息和现实的危机意识与担当。历史上鲁南苏北是近邻,枣庄徐州是近亲,是兄弟。叶炜笔下的苏鲁平原及镶嵌其间的“麻庄”已经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义,如同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作品中的“马孔多”小镇和刘绍棠的精神原乡“鱼菱村”、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空间。这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力量在崛起。叶炜正在以他的智慧和勤奋在努力建构起一座属于他的文学地标,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学地理图景,并已经呈现出一种道路广阔的大气象。

我热切地盼望叶炜能够进一步动用其丰厚的历史储备和扎实的生活积累,写一写鲁南苏北大地上慷慨激昂、刚健勇武的历史面相和现实场景;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坚持原汁原味的本色创作,让区域性语言、地域历史、乡土生活和本真人性自身说话;在西方文化及其理论话语的强势迫压面前,坚守自我,防止文化转基因,真正发出山东声音,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一条辉映家乡特色、燭照鲁南苏北、蜚声中华大地的独特道路,为当下国人营构开拓出一片灵魂的“福地”。

康长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简单说两句,叶炜不仅自己创作,而且还开设了“创意写作”,创作与理论并举。作为叶炜大学的老师,赞美的话就不说了,对于他的作品提一点希望,在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我发现他在思想含量上更深刻一些,直观一些来说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大一样,因为你到三十岁写这个三部曲,很多是人到老年,中年之后才写的,所以生命体验还是有些不够。就像李老师说的,要慢,要认真地去深思熟虑,叶炜是给我们中文系争了光的,给咱们母校争了光的,我想他以后可以更好的作品继续为我们争光。

朱献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首先,作为一同毕业的校友,参加叶炜小说“乡土中国三部曲”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从《福地》《后土》《富矿》中学习了很多东西,看到了一个正在成长为优秀作家的年轻身影。另外,刚才也聆听了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也深受启发,每个人的分析都鞭辟入里,直指问题所在。正是基于此,我谈两点个人看法。一个就是“三部曲”在主题方面的创作表现,一个是他艺术上的一些追求,可能这两点对当下文学创作启发比较大的一些方面。

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叶炜创作的野心,或者说他创作的视野,认为三部曲的历史跨度大。我也认为三部曲的创作格局是相当开阔的,或者说带理想主义的,从晚清一直到新世纪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通过三部曲的方式来展示出来,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或者是乡土变革,这需要很大的气魄和力度。当前,一些作家,特别是部分七○后八○后作家的创作视野更多局限于私人空间或者个体感情生活,当然这样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总是感觉格局小了些。一个作家能够以一个较宽的历史视野和格局来审视自己的创作或生活题材,这也需要一定的气魄。叶炜就有一个像柳青写《创业史》一样的史诗追求。柳青写作《创业史》就是为当代中国历史转折留下文学的记录,这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一个崇尚史诗品格的作家,一定有他或她自身独特的经历和追求,他们在文学史诗化的实现程度有多大,我们可以去评价,但能够有这样一个格局与追求,就很令人敬佩。叶炜的三部曲能够通过展示近代中国一直到当代中国的这种转变,这是需要气魄的。我认为这对那些拘泥于身边生活甚至私人生活把文学写作日益往“小”里“推”的作家来说,应该是有惊醒意义的。

史诗格局和历史大视野只是叶炜三部曲的一个方面,那么另一个就是他对历史变革与乡土命运纠葛的关注,体现着当代性和当担意识。我认为不论是《福地》还是《后土》《富矿》历史场景的展示都直击了我们当下很多问题。像在《福地》里面除了大部分展示近现代中国历史风云对乡土中国衰败的深刻影响,后半部分也直击了当代中国政治变革对乡村人伦和社会结构的冲击与破坏,虽然写得比较少,当也足见其锐利。对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变革,叶炜在《后土》和《富矿》中写得更多,作品能够直面历史秉笔直书,这是对现实的关注,是对现实主义传统批判性这一重要方面的传承。叶炜没有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作品中无论是齐鲁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得到较大幅度的透视和剖析。我们知道一个作家是通过人物来折射出他的一种情怀和对传统的担当意识,可以说叶炜是借助当下和历史在思考,在《富矿》里直击现实的这种力度是更强的,还有这里面涉及到农村的权力结构,其实就是当代中国权力结构的缩影。他写出了欲望、女人和钱财之间的关系,他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人在绝望和求生面前,道德的沦丧就会成为必然和自然。当然作品中很多情节也折射出人物文化性格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下中国,作品对“人性善”的发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就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个“拯救”的主题。当然,这个拯救的主题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点。

此外,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和写作特点,就是作品对环境的细腻描摹和对生活场景生动展示。新时期小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对环境细节刻画和对生活场景描写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兴致。我记得温儒敏先生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到这个问题,这种写作只重视人物心理剖析,或只是偏好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变化离奇,但是对环境艺术营造和描写已没有信心。这恐怕是当下文学创作一个弱项,也是文学场浮躁的一个表现。但在叶炜的“三部曲”里面,我读到了很多久违了的浸润着作者情感气息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段落,这是令人诧异和惊喜的,毕竟作者也是一个七○后作家,能有这样的沉着心气和耐心仔细凝视我们生活的时代和自然,实在少见。“乡土中国三部曲”中,不论是天气变化还是生活场景这些细节写得非常逼真,感觉非常生动,让人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可以停下脚步来看看这些花草的模样,品味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细节。

另外,“三部曲”对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大量展示,也让人大开眼界,如历其境。作者可能是有意識地把鲁南或者苏北的民俗大量的加入到作品里面去,因此作品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歌谣、各色品味的饮食、浓浓乡土生活印痕的节日等等,还有其他一些民俗传统,都增强了作品的厚重与文化趣味,也使得作品叙述上摇曳多姿。叶炜写作的语言也非常生活化,逼真地展示了鲁南的语言,有乡土的烟火气。

当然,在彰显肯定叶炜三部曲创作成就的同时,作为师兄,我给叶炜提出几点批评。一个就是他作品中的“拯救意识”的弱化和失当。如《福地》中老万显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但万家唯一留下的血脉却流落台湾,后来万禄虽然回归故里,但他带来的不过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大开发,这还被已成为老尼的万喜称赞为万禄“做了一件大好事”。其次,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如《后土》中王东周没有多少文化,却成长为一个非常精通投资理财的行家,这期间的转变,绝不是因为开了几天煤窑就能说明的。人物性格形成和转变必须有历史逻辑和现实生活作支撑。同样《后土》中的刘青松,性格也不完全符合一个农村干部的特点,更多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另外,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一定要注意斟酌,如《福地》中青皮道长口中不断出现的“无量天尊”,这种称呼在解放前是不存在的,显然作者是受了流行文化的误导。

张梅(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接到这套书比较晚,看得比较粗疏,所以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最好的是《福地》这本书,主角万仁义,名字的指向很清晰,就是用他的言行、他的一生来诠释仁义。其实读作品时我很担心“仁义”这个观念被架空。因为当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常常缺乏文化含量。背几句论语就是向传统文化致敬了。在很多情况下,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思想的碎片”“漂浮的观念”。如何用扎实的生活内容让“仁义”落实到实处、如何让万仁义这个核心人物着陆非常重要。我认为《福地》的着陆点选得很好,就是土地,也就是“福地”。远在台湾的万禄魂牵梦绕要回的是这片福地,在外做官的万寿最终也明白麻庄才是他的福地。万仁义守护着这片土地,因为挚爱这方水土,所以也爱着这方苦难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人们。土地和人民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同构性。我们都了解,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在五四时期都是被猛烈抨击的观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福地》如何表现“仁义”呢?万仁义仁义地对待有家族仇恨的陆小虎、有民族仇恨的香子,也仁义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儿子有不伦之恋。因为万仁义挚爱这片土地,所以他挚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麻庄上逾越伦常的人们在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动荡之后依然能有滋有味地活着。三纲五常不再是捆绑人们的精神枷锁。要是再用过去那种刻板化的三纲五常来审视,这些人的行为很可能都放不进这个论述框架内。我认为小说里非常出色的一点,就是叶炜老师没有把三纲五常刻板化和僵化,其实好多老师在上面都提到了这一点。“仁义”在小说中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调节,那么怎么变通呢?发乎本心,也就是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是着力点。孔子也说过“为仁由己”,“仁”不是由外人来决定的,而是自己,依着本性,“发乎情,止乎礼”来的。因而“仁义”没有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硬性缝合到万仁义的行为中,而是自然地渗透到小说的肌理中,渗透到麻庄人的文化记忆中。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我认为对“仁义”的描写是《福地》这本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卢衍鹏(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教授):叶炜第一部长篇小说《五月的爱情》最火的时候,我正在曲师大文学院读大一。下课的时候,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就围在西联教室的大树下读叶炜的小说,记得当时余秋雨的散文也在流行。2014年,枣庄文联给我寄了一部厚重的书,说是参评枣庄市首届榴花文艺奖的作品,正是叶炜的小说《后土》,这部书最后斩获了文学创作类的一等奖。我在枣庄工作十年,对叶炜写的一切感到特别亲切。乡土文学是一个中国文学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作为一种创作主题,还是作为一种创作底色,中国文学无法离开乡土这样一个背景。所以说,很多作家都在追随或想超越这个厚重的“乡土”。叶炜拥有作家、大学老师的身份,尤其具有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生的重要经历,我感觉这种多重身份对叶炜影响很大。我们知道,中国当前博士生的学术训练是非常残酷的,一个作家经过博士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和学术论文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家的精神折磨,包括宏大叙事、符号化等。因为经过了这种训练,作家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太懂了,反而想表达的东西过多,想实现的目标过大。这容易导致叶炜的创作容量很大,内容太满,尤其是在文学性、审美、语言等方面略显粗粝。好像我们北方人都不太擅长“精细”,也许这种“粗”在文化层面讲是种大气,但从文学美感或者文学阅读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讲,我们常常喜欢阅读一个比较好读的、美感比较突出的文本。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叶炜的小说非常适合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因为叶炜对于时代的把握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但是单纯从文学创作这个角度来讲,我感觉叶炜可以更多地表现出“柔”的一面。中国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柔,不是强人所难,而是以一种韧性、人性的力量取胜,是一种柔性的魅力。如果想超越原有的乡土文学,我认为应该提供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包括民族、风土、人情、方言、民俗等,这些要素能够成就一种差异化写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在研究儒学的时候有一个思路就是区域儒学,在学术资源等方面可能远不如北大、山大,但在区域儒学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所谓“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不同区域、千差万别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我感觉叶炜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别样的地方性知识,一种别样的乡土文学。

杨新刚(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谈一点儿粗浅的感受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来得及拜读了叶炜先生创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中的《福地》。在品读《福地》的过程中,“喜忧参半”是我的直觉感受。在阅读该作品的过程中就一直有一种惊喜,或者说有这样一种似曾相识的一种感觉:《福地》的情节与叙事,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又有一种隐忧,我有这样的一种忧虑,我在考虑是不是接受过系统的文学史教育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叶炜先生的创作,即创作技巧的方面的借鉴与独创关系的处理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直觉在借鉴的“度”的方面稍稍有点儿过。我一直有个评价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原则,就是在关注作品的立意的同时,亦关注其叙事技法的运用:有多少是借鉴继承,又有哪些方面是创作主体的独创。就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使用而言,莫言创作《红高粱》等作品的时代,他可以充分使用之,因为使用该手法的作家还不是太多;到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时代,也还尚可。但随着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成为一种创作的“惯例”之后,后来者再用的话,一定得考虑使用的“度”。我之所以这样的隐忧,是因为当批评者在谈到叙事中的矛盾、問题与情节如何构思与解决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戏不够,鬼神凑”。换句话说,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要谨慎。否则会影响到对作家及作品的评价。当然,对《福地》这部作品,我也没有来得及细读,只是从头到尾粗略地翻看了一下,所言或有不当之处,祈请原谅。瑕不掩瑜,相信叶炜先生的创作之路会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坚实有力。因为他的文学的“根据地”“麻庄”王国已经初具规模,其文学王国兵强马壮旌旗猎猎,叶炜先生开疆拓土之势已蓄势待发,期待叶炜先生有更大的收获!

张文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炜是从曲阜师大走出的学生,我作为在这里工作的老师,与有荣焉!阅读这几部作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叶炜在创作上的一种勃勃的野心,以及巨大的创作潜力。我很看好他。前面很多同行已经从各个角度谈了不少看法,因为时间关系,我再谈一点。因为一直在做社会性别研究,那么我在看叶炜的这几部作品的时候,更为关注他作为一个年轻的新锐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呈现出的女性观。叶炜在三部曲中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尤其是《富矿》更是将“麻姑”的命运作为观察乡土中国变迁的一个核心点。叶炜对女性的书写还是很有特点的,在他的笔下乡村女性拥有了对身体更多的支配权,很多时候能够让生命本能自然释放,从而具有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和更强烈的生命意识。当然,我们也能看到有时候这种欲望的释放失去节制,使人成为了情欲的奴隶。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书写写出了乡村的真实,包括真实的丑陋,或者说写出了乡村的衰败、失控、失序,我更关注他的这种书写对解读中国女性命运能提供什么样的线索。我感觉目前叶炜对女性人物命运的展示更多地还是出于解读乡村权力和政治结构的考虑,那么我想表达的一个期待是,希望叶炜在未来的作品中可以对女性进行一种更为真实更为独立的观照和书写。祝愿叶炜在创作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叶炜:实话说,在母校开这个研讨会一开始是非常忐忑的,我还没有写出非常满意的作品,在母校开作品的研讨批评,有风险,风险很大。我正在构思下一个作品,今后一定会拿出比这三部作品更有质地的作品,到时候希望再有机会开这个研讨会。最后,我还是要表达一下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好朋友,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时,大家再聚。

刘传霞:其实刚才有老师已经描述叶炜老师勃勃野心,其实这里头感觉到叶炜老师作为一个七○后的年轻人,他对梦想的追求,尤其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很多人把写作当成一种商品来对待。现在很多人用什么码字啊,写手啊来描述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七○后的年轻人有这样一种担当是让我们很敬佩的,所以在这里对叶炜老师表示感谢,为我们带来乡土文学更多的了解。另外感谢曲阜师大,给我们这样一个交流机会!

作者:黄发有 刘大先 丛治辰 舒晋瑜 马兵 顾广梅 赵月斌 刘传霞 刘永春 张建波 张清芳 李盛涛 刘新锁 陈夫龙 康长福 朱献贞 张梅 卢衍鹏 杨新刚 张文娟 叶炜

第4篇:初中物理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和交流研讨记录

作为成功的中学教师,教好书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学会如何命好题。中考命题是物理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的一环,好的题目是老师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老师心血的结晶!真正做好中考物理命题,使学生更贴近中考,还要靠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钻研好教材,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与尝试。

一、命题的基本原则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 和《中考纲要》确定考查范围、内容和要求。

2.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3.体现时代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社会。注重对初中教学实践的引导

功能。

4.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确

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5.试卷要体现教材和新课程的特点(图文并茂)

注意:

⑴紧扣课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

⑵ “注重基础、关注能力、严格标准、体现人文”

⑶难度系数控制在0.8左右

⑷试题难度结构是7:2:1(由易到难)

⑸对初中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命题的基本思路

1.注重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突显教材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

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显物理教育功能。

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境

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距离。

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 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到物理虽然是过去的,但物理可以服务现实。

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物理”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物理的意境和真美。

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

三、命题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整体构思,确立大专题

1.切合热点(重大现实事件、周年纪事等)素材,选择大专题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课改等)和必要的知识体系,选择大专题

3.大专题虽大,但问答并不要太难

注意:

⑴.回避近几年中考已考过的大专题(平时试题无所谓)

⑵.做到比重均衡,做到对教学的引导性

⑶对照中考指南的考点命题

第二步:整体构思,确立小专题

1.切合热点(重大现实事件、周年等)

2.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知识的联系性

3.有选择地选择典型

注意:

⑴尽可能回避近几年中考已考过的专题(平时试题无所谓)

⑵做到比重均衡

⑶对照中考指南的考点命题

第三步:整体构思,知识点覆盖面广

1.对照中考指南的考点命题,不超范围

2.做到知识点覆盖面广

3.做到比重均衡

四、命题的注意事项

1.不超范围(八年级可适当拓宽一点)

2.覆盖面广且不重复,难度系数符合要求

3.选择题题号尽可能按先后顺序(小专题除外)

4.问题设计要反复推敲,不产生歧义

5.非选择题中安排1-2分半开放性问题

6. 文本要规范。

第5篇:交流研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里与各位领导,同仁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借此机会,首先要感谢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正是由于你们,才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没有偏离航向,同时还要感谢小泉学区的广大家长,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支团队足够的信任,把聪明、活泼、可爱的宝贝交给我们,才使得我们的价值得以体现。最后,我还要感谢小泉学区全体教职工,正是由于我们这支团队的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奋力拼搏,才使得小泉学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次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下面,我就我学区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种影响教师和学生行为的过程,学校通过教师把学校文化传递给学生,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学校愿景的参与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成为学校的主人,因此,大到我们制定学校的远景规划、发展方向,小到我们每学期的计划,行事历等,我们都让老师全面广泛的参与,集思广益。这样,我们的工作措施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与支持,产生真正的绩效,这样的过程,转变了教师的理念,激励了教师,凝聚了人心,使我们的教师觉得在学校有价值,有实力、有用处,使我们的所有计划执行得力,落实到位。

(二)制度尽可能体现人性化。

学校管理中要塑造一支成功的团队,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不要忽视人的因素,只有约束而没有关怀的制度,会使管理失去人的支持,学校不可能发展,只重视人的因素,而没有制度的约束,使管理流于空洞,比如:在职称评聘方面,我们严格执行《中小学职称评聘办法》的同时,又结合我学区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召开教代会,全体教师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小泉学区关于教师职称评定的几项规定》,在这个规定里,我们明确了将50岁以下的教师和50岁以上的教师分别排序,依次推荐,体现了对老教师的照顾,对于各项制度的落实,我们尽量做到既要“理”治,也要“情”化,正是由于人性的管理,不断提高了我学区全体教师对制度的认识,形成了众望所归的良好的自我约束氛围。

(三)正确定位管理者的角色

作为管理者要严于律己,有示范引领的作用,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执行理念,更要有为广大教师服务的理念,在平时工作中,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比如:学区每月的检测考试,晚上加班阅卷,学区班子成员从不缺席,与教师一同工作,这样既从一个侧面掌握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又做到了与教师同甘共苦,融为一体。我们始终将解决教师的生活,工作上的困难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平时,不论是我们的教师,还是教师的父母,子女有了疾病,我们都会适时去探望,并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困难。学区建立了合理,适宜内部竞争的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教师对我们管理团队信任,教师能感觉到干得多和干得少不一样,干的好和干的差不一样。在教师岗位安排和工作分配时,我们充分考虑教师的学识、年龄、身体、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教学上。“用人长、容人短”,“让好事者为之”。

二、 教育教学工作

(一)抓细教学常规工作,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工作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管理出效益”,我们注重加强日常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学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全面落实“九字”要求。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质量要“高”。

(2)学区成员实行包校责任制,每两周对所包学校的工作检查一次,检查采用“查、听、看、评”方式,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别性问题要及时解决。每学期对教案备写、作业批阅情况进行展评。学期末对检查情况综合评比,以此促进教学常规工作的规范进行。

3.抓好教学工作的定期研讨、分析总结。结合月考、期中、期末检测,要求各任课教师撰写针对性、操作性、改进性强的试卷分析和教学工作总结。学期末每位教师要向学区上交1份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小论文,以此促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4.完善教学考核机制。每学期我们都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在常规管理中我们严格执行学区制订的教学常规检查督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过程考核细则》,重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切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教师考评工作。教学常规管理与考评逐步趋向合理,教学秩序有条不紊,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抓实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扎实做好减负增效,加强课堂研究,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立足课堂,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赏识的眼光关注后进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堂教学,人人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制度上保证和促进每一位教师自觉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重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在研究和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打造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把功夫用到课堂教学上,努力做到六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观念。二是优化教学目标。三是优化课堂结构。四是优化教学方法,五是优化教学环境,六是优化练习设计。

3.积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我们要求全体教师以满腔热情关心、呵护后进生,不歧视、侮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学习辅导工作,做到爱无差等。倡导教师实行分层教学,优化作业内容,改革批改作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教师及时总结,及时点评,以指导整体教学。在作业批改反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工作。

4.抓好毕业班教学管理。开学初学区就组织召开毕业班和准毕业班教师会议,针对毕业班的现状提出了要求和目标,与科任教师签订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定期组织毕业班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同时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引导师生正确对待毕业升学问题,确保毕业班的质量稳步上升

总之,我学区的各项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兄弟学校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大力开展教研教改,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促进我学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6篇:党性交流研讨发言稿

篇一:“三严三实”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专题研讨会发言稿 在县委中心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专题 研讨会上的发言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参加了邓真晓书记、梁永勤县长的专题教育党课,自己在平时也通过网络、微信、报纸自学了一些关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面资料,刚刚各位领导的发言又让我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体会。个人感觉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伸深化,是非常好的,是符合目前整顿党风政风的需要,是持续深入推进领导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下面,围绕“严于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展开发言:

一、应该怎样严于修身

个人感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修身正己最主要的就是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身份、牢记职责,对党忠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修身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修身于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从政多年之后已经把年轻时入党的誓言、从政的理想、奋斗目标和追求抛之脑后,在近期中央巡视调查处理干部过程中,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贪污贿赂等现象频发,就是因为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这就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重学党章,深学深悟,重塑坚定的理想信念。一要积极深 入阅研党史,认真参加每一次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方面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来督促、检验学习过程和效果。二要确立正确“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自对世界、个人、社会正确的认知。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有坚定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党员意识,要不断强化为民、务实、清廉、公正、公平、公开等一些意识,经常把自己的想法、行为给领导、给同事说出来,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帮助,不断使自己的价值取向更加正确、阳光。三要增强实地考察。不身临其境、不能身受同感。尽可能的深入到曾经决定共产党命运的红色基地,去感受、去探究,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最终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

二是修身于德。古人很注重修德,“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立身立业,必先养德。”一要通过以学修德,向优秀传统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做到“德”在学中修。二要通过以行修德,在与老百姓接触中、在下乡驻点中不断锤炼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三要通过以律修德,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地方该去什么地方不该去,不仅要清楚还要严格执行。 三是修身于志趣。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保持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一要有适当的爱好、追求和欲望,想得透、看得开,有诚实心、宽容心、善良心、感恩心;二要约束小节,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要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从落实

每一条规定、每一条禁令入手,从减少每一次铺张浪费、拒绝每一次公款吃喝、搞好每一次基层调研上,躬身践行、自检反省;三要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尽量参与一点体育活动,多参加一下文艺活动,多开展一些郊游旅游活动,多看一点书,这样生活就充实了,精气神就足了,志趣就更高尚了,不良嗜好就不容易近身。

二、个人查摆出的问题

个人对照严于修身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查摆自身不足: 党性观念方面:始终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为官信条,不管走到哪里都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努力把自己的分管工作干好、干出特色、干出成效。但在个别时候还会冒出个人小情绪,认为自己被组织遗忘了,在追求进步、更好的为民服务上有小失落。

理想信念方面:自己一直坚信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正确性、可行性的正确、准确认知,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共产党才真正是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负责、在担当、在奋斗的。但个别时候主观思想还是有点放松,偶尔出现言语上的失控。

宗旨意识方面:能坚持每尽可能的与群众心贴心、情交情,到群众家中攀谈、拉家常,谈的不深、谈的不透、没有了解到实情坚决不走,深入了解群众之所想、所盼,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指导协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存在对群众所提问题后续盯住不放的少、督促落实不够全面,特别是一些简单易办的事。比如说,询问政策方面的问题,只是让工作人员了解并解答,自己未亲自做回访解答 工作。

党性修养方面:始终坚信党性强了,责任感、使命感也就强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也就强了,在党忧党、思党、护党的意识就更强了。在党性修养上,基本上都能坚持党的原则、党的纪律、党的信条,但个别时候还是会把个人修德代替了党性锻炼和党性的修养。

生活情趣方面:基本上都是休闲的生活习惯,坚持每天锻炼,周末或去附近游玩或骑骑单车,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妻子和孩子也是严格要求。就是有点追求生活品质。比如空闲时间喜欢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籍,喜欢搜集学习老中医提出的养生知识等。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习书记提到的“总开关”问题,也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能把握控制好思想源头,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党员干部不好的作风状况和行为方式。 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应当自觉把严以修身作为为官做人的基本遵循,作为为官用权的警示箴言,作为干事创业的基本准则。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篇二: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专题研讨会发言稿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 行动的总开关专题研讨会发言稿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理论学习研讨会的安排,下面,由我结合近期“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的体会,围绕“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这一研讨主题,与大家共同研讨交流,有不对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严以修身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

“三严”首提“严以修身”,足见“严以修身”是为人处事的关键所在、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是“用权”“律己”的先决条件,修身“不严”则其他的“严与实”很难做到。“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修身立德的时候,引用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比较经典的语言或者说一些比较经典的提法来让全党在这方面进行思考。比如说,他引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两句话,要求共产党员遵纪守法、不碰底线;引用“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的是防微杜渐、不弃微末;还引用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可以说,习近平同志所引用的这些名言典故,为领导干部们崇德修身给出了生动的标注,要求领导干部从古代的经典、典故、名言里面吸取智慧来避免出现党性不纯的情况。

一是加强政治修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纯洁性。政治是一个大问题,加强政治修养自然也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大在什么地方?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根基、是灵魂,对于

领导干部来说,是政治生命,是从政前提。不加强政治修养,没有正确的政治修养,一切政治活动就无从谈起。第一,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以当前的群众路线活动、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专题辅导报告、讲党课说故事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第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学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真正解决思想入党问题。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为之奋斗终生。其次是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保障全县人民健康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是加强理论修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精神上的高尚与亮节,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的思想,其关键在于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许多党员干部在学习先进理论的时候会产生认识模糊、兴趣缺乏、学风浮躁、空谈理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多种形式:读书与辅导相结合、学习与调研相结合、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等。卫生、计生行业是业务操作性强的部门,不少工作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理论和卫计工作实际联系起来,同贯彻落实卫计工作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不断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只有理论透彻清晰了、目光才会长远,信念才会坚定。

三是加强作风修养,塑造良好的党员形象。“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看似个人问题,看似小节,实质上关乎党和政府形象。作风实,群众基础就好,就能赢得群众信赖,形象就好;作风不实,群众就不信任,形象就差。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

深刻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在思考问题、行使权力时,始终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按原则办事、按规矩办事。绝对不能因为手中的权力而骄傲自大,忘了自己是谁,更不能利用权力为己谋私、贪污受贿。其次是要讲责任讲奉献。领导干部要把奉献当作责任,始终牢记一个“干”字,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埋怨、不争论、不观望,要多干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有利于事业长远发展的事。领导干部讲谦诚包容就是要以谦和善良的态度对待同志,和同事做工作上密切配合的战友,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敞开胸怀,多和同志们深入交谈,乐于吸纳不同的意见,做到位高不自傲,功高不自居,坚决不能把所有成绩都记在个人头上。

二、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更是一个人进行各种行为的支撑和动力。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一个政党来说,倘若没有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就会丧失先进性和存在的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总书记曾经有个形象的比喻,他曾经谈,他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把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上的“钙”,这种形容非常准确,因为作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力量,能够站得稳,行得直,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整个人的机体,那是因为你有坚强的体制和坚硬的骨头,但如果我们缺了钙,身体就软下来了,骨头就发脆了,身体软了,骨头脆了,你怎么经风雨见世面呢,怎么承受压力呢,这人就垮了。那理想信念的作用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我们精神上的主心骨,是我们精神建设中的核心要素,缺了理想信念就像人的身体缺了钙一样, 身体垮下来,软弱下来,承受不了压力,那这个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习总书记就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个比喻、这个定位非常科学,也非常准确。

(一)部门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1. 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一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一些人淡漠、动摇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而且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缺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比如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的不当言语,以及我们日常工作中偶尔也会听到个别同志的牢骚和调侃,不少同志缺乏原则立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事不点头,坏事不摇头,这些都是丧失政治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 2.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淡化

多数党员干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把集体利益放到优先位臵,能为他人和集体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但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淡化为人民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造成了一些党群关系紧张和尴尬的局面,这些问题在医疗卫生服务、计生服务和教育中也较为突出。 3.部分党员干部道德缺失,缺乏号召力

多数党员干部道德情操高尚,具有道德人格力量,但有部分党员干部道德败坏、腐化堕落和人格扭曲。必须看到,现在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二)现实原因

党员领导干部不注意理论学习,或者学习理论不够深

入,未能学以致用。理论宣传与现实反差比较大,宣传手段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手段过于单一,侧重于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报告会等,而对新传媒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运用不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宣传侧重于说教,强调“理论灌输”,缺乏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的内容空泛,与日益丰富的现实之间存在不符的现象,侧重于对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内容的宣传上。

(三)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和形式创新 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进一步增强党员的理论素养。一是通过专题辅导、观看电教片、领导干部上党课、座谈讨论等形式,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继续加大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以征文、演讲比赛、集中学习交流会、自我剖析等形式,深入开展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三是开展“七一”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党史党情、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等内容开展主题党课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责任意识。四是开展党史教育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纪念馆、魏野畴烈士陵园等,感受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2.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我们过去的理想信念与教育:以正面宣传为主,进行灌输。这种方法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遗责、法律惩罚、反面教育不失为是正面教育的一个很好补充,譬如在去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各位党员干部自我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可以促使一些理想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猛醒、反思,起到警戒人心、惩恶扬善、巩固信念的作用。 3.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

理想信念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同样需要制度机制的促进与保障。一是完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及时了解、分析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员干部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有目的地做教育引导工作。二是激发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动力机制。教育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干部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信仰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三是健全以新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严肃党的纪律,增强以新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加大对违反党内法规制度的查处力度,真正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的思想和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党课讨论发言稿加强党性修养12 加强党性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发展是世界的潮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辉煌的建设成果,我们党的建设经验也在不断地丰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大学生党员则将是这支主力军的领导者。大学生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大同学就会对跟着他们的脚步前进,从而,带动周围大学生爱党爱国,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加强党性修养的行动指南。遵照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要“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指示,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发,加强党性修养就要把上述要求具体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

一、刻苦学习,修身律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大学生,接触党时间不长,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相对缺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够深刻,而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要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路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为加强党性修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所以,大学生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真正做到“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

二、与时俱进,敢为先锋 大学生党员是我们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自觉学习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同时,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受益者。大学生党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就要自觉接受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勇于抵制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敢于同有消极腐朽的思想者作斗争。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朗朗正气。这样,我们才能在提高、完善自己的同时,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向周围同学宣传先进文化,帮助他们辨别真伪,抵制垃圾文化,带动周围同学一起向党组织靠拢。

三、秉承太行精神,致知于行 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真正成为大学生队伍中的榜样和模范,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成熟,更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运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以身作则,踏实工作,这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 “做到学和用、知和行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认真刻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 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水平。

四、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的问题不仅是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的是实践,关键在行,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我们要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党性修养。一是在入党的过程中提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二是在党章的学习中进一步明确共产党员标准。三是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四是在党支部活动中加强党性修养。五是在实践中注意进行自己的党性分析。

总之,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贯穿党员终身的一项学习内容。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大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交通学院

篇四:“学讲话、转作风、强党性”学习讨论会

我校党组中心组举行“学讲话、转作风、强党性”学习讨论会 7月 日上午,我校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讨论会我校会议室举行。校领导王凯、周艳辉、陈双

九、魏娜、秦爱丽、刘朋阳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凯校长主持。 我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深入学习总书记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的基础上,围绕“学讲话、转作风、强党性”举行专题学习讨论会,就“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清正严明”这一主题以及如何开好民主生活会进行深入讨论。

党组书记王凯首先作了题为《率先垂范努力开好校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发言,他指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开启教育实践活动第二环节的金钥匙。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清除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效法宝。对怎样开好民主生活会,他指出,民主生活会要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的效果,会前就必须下足功夫,做好充分准备,拿出动真碰硬的决心,使民主生活会成为整治“四风”的一次集中“大检修”,实现思想和行动的“大提升”。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班子成员要真心换真心,坦诚赢坦诚,实现“团结--批评—团结”的良性循环。民主生活会要想开出高质量,必须着力“改”、落实于 “改”,拿出改的诚意、坚定改的决心、谋求改的成效,以作风建设的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接着,副校长周艳辉就开好高质量民主生活会作了发言,他说,一要做好谈心活动及会前准备工作。既要谈工作、谈问题、谈成绩,更要注意谈认识、谈意见。既要谈好个人方面不足、缺点,更要注意相互交换对“班子存在问题”的看法。二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好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要勇于自我批评,敢于相互批评。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找问题—达共识—改正不足”的会议。使个人达到真正觉悟提高,素养提高,精神充足,正能量上升。使班子达到凝聚力强,执政能力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强,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提升。

其他党员领导依次作了精彩的发言。每位校领导都作了认真的准备,就如何开好民主生活会、避免搞形式走过场进行深入讨论。

最后,党组书记王凯作了总结,她说,今天的专题研讨会开得非常好。一是会议组织缜密。会前及时把会议要求通知到各位领导,大家准备充分。二是党员校领导认识到位,态度诚恳,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五:“学英烈、忆传统、强党性、正作风”发言稿 “学英烈、忆传统、强党性、正作风” 大讨论发言稿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在镇委教育实践活动小组的悉心指导下,在校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师生党员的共同努力下,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师生为重点,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紧紧围绕“三关”(关心教师、关注课堂、关爱学生),认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工作,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有力夯实了建特色名校的基础。 根据镇党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学英烈、忆传统、强党性、正作风”大讨论,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将学英烈作为党员、干部思想的标杆,将忆传统作为党员、干部行为的标准,将强党性作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将正作风作为对党员、干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对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进一步强化。

一、学英烈、树标杆 通过书面学习、观看影片、党员谈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使我们对为共和国建立而献身的英烈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4月16日学校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影片告诉我们,作为共产党,要时刻 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但是我们部分党员自身缺乏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党性修养有差距,为学校服务做的不够深入,工作思路不开阔,对工作只要求过的去,不要求过的硬。 一个人思想和理想都容易建立,关键是你所拥有的这种思想、理想是为“小我”的自我满足,还是为实现“大我”的努力奋斗。通过学习英烈,在对他们事迹崇敬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在和平时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确定了自己远大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自己明确前行的方向,以英烈为楷模,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二、忆传统、立标准

我们党能够通过奋斗推翻了旧的社会,并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最富发展生机、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这与他所拥有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立党为公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实求是、艰苦朴素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正的能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法宝。通过此次大讨论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每个党员将这些传统作为修正前行道路中的标准和自己行为的准则,才能使自己与理想越走越近。

三、强党性、重服从

我们共产党员有始终与党中央决策保持一致的责任和义务。共产党人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推翻旧体制、旧社会,建立富强、繁荣的新中国,离不开全党人员的同心同德。历

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讲党性、不讲原则只会让一个党派或国家分崩离析--前苏联的解体、泰国的党派分争、埃及的内乱等等,给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都将是灾难。我们学校有些党员干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不到位,有的同志有私心杂念,奉献精神不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通过党员民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服从并认真执行党的政策、规定,做事讲党性、讲原则、比奉献,消除小利益、小圈子思想,只有“忘我”才能实现自我。

四、正作风、达目的

通过此次讨论,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重点解决存在于现实工作与生活中的“四风”问题,认真对这些问题进行查找、梳理并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通过学英烈、忆传统、强党性对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请别人给自己找问题、分析问题更进一步找到自己查找问题的“死角”,对待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在作风整顿中敷衍,不以口号作“假、大、空” ,真正求得实效,真正触及“灵魂”。 2014年4月28日

篇六:讲大气强党性发言稿 讲大气强党性 讲党性养大气

大气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行,是一种境界。对组工干部来说,讲大气强党性,讲党性养大气。组工干部讲大气,体现在目光高远、顾全大局识大体,体现在胸怀宽广、容人容言也容事,体现在厚德载物、看轻名利求淡泊。

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干事讲大气。组工干部谋划工作应站得高、看得远,有大视野、大方向、大格局,才不会囿于小目标、小圈子、小利益。组工干部干事讲大气,就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的科学发展意识,自觉把组织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置于时代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去谋划、把握、衡量和审视,使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助力器。联系江西实际,就是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配班子、带队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聚人才、用人才。牢固树立“穿旧鞋走新路不行、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行”的开拓创新意识,克服谨小慎微、亦步亦趋,既不点头又不摇头的惯性思维,居安思危、迎难而上、敢于突破、推陈出新。牢固树立“抓落实是硬功夫、不抓落实是没下功夫”的真抓实干意识,保持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一股一抓到底的干劲,多到干部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发现

问题、总结经验、破解难题,确保各项工作推得开、有亮点、出成效。 既容人容事又正气凛然,待人讲大气。组织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对组织部门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把党员积极性发挥好,把干部、人才使用好。对人要宽容不纵容。在发现干部和人才上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在使用干部和人才上用人所长、容人之短,把每个干部都放到最合适、最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但宽容应有度,特别是对跑官说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要坚决抵制,否则就会变成纵容。做事要补台不拆台。工作中多配合、不计较,多沟通、不挑剔,多说顺气的话、多说鼓劲的话、多说向上的话,求大同存小异,干事一条心,工作一个音,形成“一盘棋”。服务要和气不霸气。把别人的尊重和高看转化为一种工作责任、敬业精神,保持谦逊平和的品质,真诚为人、平等待人,做好组织部门“三个之家”的“服务员”。与干部群众说话要像拉家常,为干部群众办事要像对待亲人,对干部的思想状况多点留心,对干部的言行举止多些关注,对干部的工作生活多点关心、多送温暖,使党员干部人才都把组织部当“娘家”,有话愿意讲、想讲有处讲、讲了还管用。

既淡泊名利又奋发进取,对己讲大气。善于做好人生的“加减法”,责任重一分、名利轻一分,奉献多一分、索取少一分,工作要求高一分、生活标准低一分,常与工作努力、事业用心的同志比,与品德优秀、作风过硬的同志比,与信念坚定、思想进步的同志比,以王彦生、杜洪英等优秀组工干部为榜样,见贤思齐、见先思进,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自己最大的进步。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本领恐慌”意识,保持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危机感,勤学善思,养足底气,努力成为组工业务的行家里手和各项工作的多面手。认真把握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抓实每一项工作,不让承办工作因为自己拖延,不让差错纰漏因为自己发生,不让推诿扯皮因为自己出现,不让部门形象因为自己受损。

篇七:“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学习研讨发言稿_精品 “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专 题学习研讨发言稿

按照市委“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

际,就如何做到 “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修身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思想和

行动的“总开关”。修不好身就难以用好权、谋好事;修不好身就难以自律、难以做人;修不好身就不能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创造好业绩。只有修好身、严以修身才能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放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架子”亲民爱民,才能做出清廉务实、群众满意的好“样子”,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可以说,践行“三严三实”,重在“严以修身”。

一、以“学”为先,严以修身,坚定理想信念

修身,有很多方法,但最基础的还是学习。总书记指

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作为党员干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觉得有必要在理论学习和自身建设方面还要严格要求,坚持把学习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以学明志,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追求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崇高事业;以学立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学广才,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坚持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向同志们学,进一步拓展视野,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一是认真学习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时代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从思想上做到“想群众之所想”,从行动上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要 充分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家、自治区最新政策的学习,要深刻体会,自觉贯彻落实。三是要结合自己的分管工作和行业特点,认真学习城建规划等相关专业知识,注重城建与文化的结合,培养大局意识,掌握各种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力争成为行家里手。四是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学习他们不争名、不争利默默奉献的务实精神,把思想扎根在群众之中,把身影埋藏在群众之中,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

二、以“忠”为本,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

一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自觉笃行对党、对国家绝对忠诚

的政治品格,坚定信念信仰,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忠于党、忠于国家,这是共产党员的立德之基,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把讲党性时刻放在心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保持高度一

致,同市委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从政治上分清是非黑白,见微知著,洞察本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谋事业、谋创新、谋发展、谋提高”的良好作风,以求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分管领域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推进城镇化进程贡献力量。二是忠于人民,要坚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人民心中衡量党员干部的那杆秤越来越严格,作为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为人服务宗旨意识,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立足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民利、关注公平正义、致力安定和谐,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多办群众拥护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我所分管工作大部分都涉及到百姓住行问题,要经常深入到街道社区、苏木嘎查、棚改危改的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经常反省,严以修身,提高自身素质

要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坚持党性分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解剖自己,深挖思想根源,找出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时刻检点反省自己,对照严以修身“修”的要求和“严”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对自身进行全面查找和深刻剖析,对个别“修身不严”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及时整改。 一是学习不够扎实,有时学而不用。对政策理论和新知识掌

握不够,对党的政策理论、有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不系统、不深入,有的就是学习了,也未能学以致用,为学而学,学用游离,缺少针对性,重形式时多,重效果时少,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缺乏主动性,存在着很大惰性。还存在着上级要求什么就学什么、工作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遇到问题时随用随学、以干代学、为用

而学的问题,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及深度广度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是深入基层调研不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平时总感 觉是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到下边去,结果是接触干部多、接触

群众少,坐机关的时候多、接地气的时候少,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不够彻底。在分管的城市建设领域,对主城区建设和管理关注的多,深入街道、农村社区相对较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正设身处地倾听社情民意,直接听取居民的意见少,尽心尽力为百姓排忧解难做的还不够,特别是对一些信访问题,被动解决较多,主动化解较少。今后,要增强主动性,多与基层接触,多与群众接触,聆听广大市民干部的意见和心声。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欠缺,习惯于以传统思维推动工作。工作中、思想上、行动上很多东西都是“似曾相识”,习惯于用固有的程序和办法来做,变化不大的就照本宣科,情况相近的就是照抄照搬,老问题老办法,新问题凭经验,缺少调查和研究,缺少创新和主动。比如,城市环境卫生及城市管理工作,本来是件好事,由于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解释推动的不到位,没有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和安排工作,没有让群众看到长远效益、了解党委政府的良苦用心,这就需要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全面促进工 作。

修身必须下大力气、做苦功夫,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修好身”,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做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勤于修身,才能更好地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担当起带领群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只有保持自身清醒,才能始终管住自己,“挡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带好队伍,抓好业务,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履职尽责。

篇八:2015严以修身研讨会发言稿 2015严以修身研讨会发言稿

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委党组按照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整体安排,今天召开第一个专题的学习研讨会议,即“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总开关”。下面,结合我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王学军书记、李锦斌代省长的讲话以及最近本人的所学、所思、所悟,围绕本次会议严以修身的主题,从“为什么修、修什么、怎么修”三个方面,作一简要发言。 第一方面 为什么修—“严以修身”是从政之基、为官之道 委党组书记、主任牛弩韬同志在前不久的党课报告中强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新标杆、为官从政的新准则、预防腐败的新堤坝、推进工作的新引擎。严以修身为做人干事之根本,在“三严三实”中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它几个方面就无从谈起。

首先,严以修身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严以修身源于中国古代《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唯物辩证思想,认为人要效法于天地,像“仓天降下雨露,大地资生万物”一样,遵照客观规律和人生规律修身为本、修德做事、有德有才。同样,我国古代也流传着治国理政的经世之言,如“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把修身摆在了第一位,强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尚有如此高的认识和境界,我们作为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党员干部,没有理由不传承、不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没有理

由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修对党忠诚之身、修个人干净之身、修勇于担当之身。

其次,严以修身是不断巩固夯实党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建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关键靠的是优良的作风、靠的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所凝聚的强大“正能量”。反观过去我们的苏联“老大哥”,苏共在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法西斯,而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丢失了政权。从宏观上看是苏共党性的改变,从微观看则是党员干部不能“严以修身”,导致思想蜕变、党魂消散,最终上演了亡党亡国的悲剧。当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我们要从不断巩固夯实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严以修身”在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严以修身”内植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我们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三,严以修身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先决条件。严以修身,是从政之基、为官之本,是干部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党选拔干部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和个人品行。党员干部要具备组织和人民认可的思想品行、本领业绩,必须严以修身,正所谓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社会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横山法则”,意思是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约束,而是触发人内在的、自觉的自我控制约束。特别是在当

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遇到的纷扰是多重的,在道德品行上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如果不能做到严以修身,放弃了理想追求,放松了党性锻炼,放低了做人准则,就会在灯红酒绿间迷失方向、就会成为金钱美色“围猎”的对象。唯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以修身作为一生的必修课,切实养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修、勤修的高度自觉,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二方面 修什么—“严以修身”关键在于筑牢 “主心骨”、把牢“总开关” 在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严以修身,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第一,严以修身,根本在修理想信念之魂。理想上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上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钙”失则神散,“钙”足则志笃。严以修身,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员干部才能做到“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也”。新时期,我们党涌现出很多好干部,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他们心中无不有着不可动摇的信仰信念,展现着一个共产党人不可磨灭的精神光芒。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道路、制度、理论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国外很多智库都在研究“中国之谜”,

甚至连反对我们的政客都在研究我们的优势。作为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时刻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进一步增强“三个自信”,强化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杂音所扰,不做“墙头草”、“变色龙”,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反观十八大以来惩治的一批贪腐官员,都曾有过“光辉岁月”,都曾有过信誓旦旦,但随着信仰之泉的干涸,他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最终掉进了权钱色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二,严以修身,核心在修对党忠诚之心。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持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日常工作中,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能毫无原则的当“老好人”——见人三分笑,顺情说好话,不好也说好;在组织面前,要当一个“明白人”——守纪律、讲规矩,严要求、做表率,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当表里不一的“双面人”。 第三,严以修身,重点在修正心崇德之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德乃立身之本、为官之要,严以修身关键在于正心立德。对党员干部来说,没有高尚的道德、诚信的品行,难以赢得群众的信赖、组织的认可,更难以创伟业、干大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既明大德又拘小节,既

守公德又重私德,以良好的品德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改进作风30条;弘扬家庭美德,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为官从政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家庭美德,让家庭成为人生旅途的温馨港湾,干事创业的坚实后盾;修好个人品德,择善交友,培育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趣爱好。

第三方面 怎么修--苦修严修、求实求效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对党员干部而言,适应为官“新常态”,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一种修行,特别是在诱惑干扰更多、要求标准更高的情况下,党员干部不仅要“修”,而且要“苦”修、“严”修。

真学真信,入心入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努力在学习中锤炼党性的纯洁,锻造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要重点学习“三个方面的书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及委党组关于“三严三实”的要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坚定信仰,增强定力,确保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言论的鼓噪下不迷失方向。任何国家在政治问题上都是毫不含糊的,宣称“自由世界”的美国也是如此。中组部部长赵乐际部长举过一个案例—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移民规划局规定,在递交入籍申请之日前的10年内,

一直到入籍宣誓之日,凡是共产党员或者与共产党有联系的人,均不得加入美国国籍。学习中要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奔着问题去,在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要坚持系统学习,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研读,把握真谛、领会要义;三要坚持科学学习,特别是全面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把握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负责、不敢担当的问题;着力解决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不强的问题。 慎独慎微,自重自警。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开展决策的过程中,很容易成为一些人“围猎”、公关的对象,慎独慎微,自重自警尤为重要。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有没有人监督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管得住自己的心、管的住自己的手、管得住自己的腿;慎微,就是要做到小事当慎、小节当拘,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拿的东西不拿,坚持“每日三省吾身”,做到持思想不松防线、做事不碰红线、做人不越底线。在工作中做到“三惧”:一惧“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惧“得意而恐骄”,三惧“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在“三严三实”专题学习过程中做到“三个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把实际的思想和工作摆进去,见人见事见思想。 务实善用,推动工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拼速度发展工业的时代已经过去,靠智力、靠人才、靠创新、靠质量繁荣工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经信部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与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八大行动结合起来,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经信部门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服务“三个强省”建设的地位作用。下一步,结合本人分管工作,我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创新举措,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民营经济20条”及国家、省促进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创富创优创融创才六大行动”,深入推进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开展“网融e+、服务万家”、“全国知名民企皖江行”等重大活动,培育壮大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镇,建立健全为企业服务“一张网”,做到“一网揽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全面完成全年新增民营企业5万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 58%左右的目标。二是着力提升政策研究服务水平。围绕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大局,强化文稿、信息、调研、课题等综合服务,建设新型智库,充分发挥政研工作“聚智献策、以文辅政”的核心职能作用。三是着力提升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水平。严守财经纪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支程序,规范委资产管理,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创新拓宽思路,提高办

会、接待、餐饮和办公场所管理水平,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就是我对“严以修身”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下一步,我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委党组的安排部署,高标准、严要求,深入学,全面学,在实践中持续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篇九:三严三实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言

坚持严以律己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在“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

按照安排,结合前段专题学习以及自身实际,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一主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研讨交流。

“严于律己”作为“三严三实”要求的重要内容,是“严以修身”的升华和提升、是落实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一方面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解决内在自觉性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章,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向中央基准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严于律己”。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一项涉及党的建设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就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出了“五个必须”和“五个决不允许”的具体要求,这是我们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基本遵循。作为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如何守纪律、讲规矩,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我认为,关键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勤于学习,领会要义。思想觉悟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党性修养也不会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只有坚持不懈的深入学习党、研究党、认识党,才能理解党、紧跟党,才能 1 自觉提高党纪党规意识,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章。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先后带领党中央集体研究出台了系列重大决策,这些讲话和决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政治纲领、政治主张,都代表中央集体意见和国家意志。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必须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好这些精神要义,清楚党的纪律和党内规矩是党的生命线,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是从严治党的中心环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首先就是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5个必须、5个决不允许”要求,即: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作为州政府办的领导班子成员,更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把“5个必须、5个决不允许”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二要坚定信仰,对党忠诚。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才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持之 2 以恒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始终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时刻绷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放松,要按照“言行一致”的要求,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 。二要对党忠诚。始终对党忠诚,是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政治规矩。对党忠诚,就是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在原则立场和重大观点上,与党中央同频共振,站稳政治立场,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向;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决维护党组织权威,服从组织决定,不跟组织讨价还价,绝不端着共产党的碗、砸共产党的锅;对党忠诚,就是要自觉做到组织提倡的就坚决响应,组织决定的就坚决照办,组织禁止的就坚决杜绝,不打折扣、不打埋伏、不打个人小算盘;对党忠诚,就是要遇到问题主动找组织反映,依靠组织帮助解决,不搞私下交易、利益交换,特别是个人重大事项要如实向组织报告,不隐瞒、不欺骗,即使有错误、有问题,也要如实报告,并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三要锤炼党性。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真正使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身为党员,就必须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这是一个合格党员、合格干部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带根本性的检验标准。比如,对那些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报告的事项,究竟向不向组织报告,最终要看党员、干部的党的观念强不强、党性强不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漠视、破坏纪律和规矩开始的。强调守纪律、讲规矩,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 3 好干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要谨言慎行,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在纪律要求上,要比普通干部群众多一道“紧箍咒”, 其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具体来讲,什么能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说、什么不能做,都是有纪律要求的,决不能口无遮拦、乱发议论,必须心中要装着党、想着党,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站在党的立场说话做事,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以政治纪律为准绳,真正做到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一要坚决反对政治自由主义。始终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及领导人形象的言论;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参与各种非法、非科学的组织和活动;特别是对于网络上、社会上流传的一些空穴来风的消息、谣言;决不允许各行其是、以私废公;决不允许搞小团体行为,把自己管理部门,搞成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私人领地”。二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说话要谨慎,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对于党和国家的决定、决策,不擅自发表言论,更不能将内部讨论和组织决定当作谈资四处兜售炫耀、泄露机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时刻警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道德作风,不和那些可能引发不良争议的事情沾边,也不给外界留下猜疑和想象的空间。三要防微杜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好自身的道德作风关口,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抵制不正之气、不良之风,坚持防微杜渐,保持自 4 身的良好形象,这既是党员干部身份所需、责任所系,又体现出个人品质,更能体现出一种政治素养。

四要有令必行,敢于担当。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是维护党的集中统

一、完成党肩负重责大任的根本保证。一要以强烈的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中央命令,维护中央权威,绝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办公室党员干部要自觉与办公室党组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做到听党组招呼、讲政治规矩、守规章制度, 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决不能歪曲和变通,合意的就执行, 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始终站在党的事业全局考虑问题,从党的整体利益出发说话办事。二要以务实的作风提高执行能力。坚持有令必行,必须抓好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允许选择变通,不允许讨价还价。三是从细微处入手敢于担当。对本职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对党组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都要不折不扣,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亮点,交出一份有内容、有质量的成绩单。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最起码、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州政府办党组成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 5 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守纪律守规矩的意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加快脱贫、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第7篇:物理实验研讨交流发言稿

校尉中学:李金军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深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良好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自然就学得快而且牢固,也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说所有的物理课都有实验,绝大部分物理课都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特别难学,各种竞赛成绩不尽人意,究其缘由,其实与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缺乏紧密相关,许多物理教师都心知问题在哪儿,却有说不出的苦恼。据我了解,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验仪器老化,实验设施和设备不足;农村学校实验装备条件落后,仪器设备缺少,目前使用的还是“普九”时的配发的器材或者是别的学校淘汰下的器材,和新教材不配套,有些实验根本就开不起来,远远无法满足科学探究持续开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实验的开设率达不到要求,仪器的使用率不高;三是教师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只重视课本实验的教学,忽视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这些现象将严重地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搞好物理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再则,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参差不齐等客观不利因素,也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探究的实施。

我们在正视客观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较好地在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1、实验探究活动应着眼于低起点、迈小步。确定探究目标,从单个要素的部分探究逐渐过渡到内容较为完整的探究,从简易性、指导性探究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实验的过程不宜过于复杂,重在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渗透。有些探究课题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能力要求确实较高,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对探究的内容设计恰当、引导得法、分散难点,并且设置梯度,就可以化难为易,使

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发声体(如琴弦、皮鼓、声带等)的发声情况,感受发声过程之后,再利用电喇叭和纸屑进行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这一探究过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而且,这一探究中的实验器材就是生活用品,取材容易,效果显著。

2、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开展课堂实验探究。在充分利用实验室器材的基础上,发动教师自制实验仪器,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如自制土电话、量筒、弹簧测力计、照相机模型等。认真做好课堂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中,学校已有实验器材难以满足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的时候,就充分发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用来自生活的废旧物品来完成实验。在农村生活中引导探究。农村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农业生产,能够观察到很多城市学生所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问题。收获季节,农民都将农作物秸杆就地焚烧,我们就将农作物秸杆燃烧问题引入“能源和环保”等章节的教学里,引导学生把它当作课题来探究,让学生从中懂得了合理利用能源、自觉减少污染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倡导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探究的有力补充,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习不同于语、数、外,对这门学科如何去学学生还比较陌生,比较困惑,通过物理家庭实验,使学生由“怕学”向“愿学”转化。通过对物理家庭实验的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去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通过充分重视物理家庭实验研究方法的指导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我要学”的基础上,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在物理家庭实验中,通过重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善于学习”的发展。通过物理家庭实验,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例如:用饮料瓶和蚊香的烟雾制造烟雾环境,用激光手电筒作光源,探究光的传播;制作模型照相机;做“纸锅烧水”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制作小电动机,探究电动机的转向和转速与一些因素的关系;用杆秤、台秤和弹簧秤等仪器测量红

家庭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可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虚拟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补充手段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通,为农村初中利用动画课件和仿真实验室,进行虚拟探究实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于实验器材缺乏的农村中学来说,虚拟实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如在进行八年级物理电学的教学时,就可以使用“新课标实验室”和“中学电路虚拟实验室”等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进行虚拟探究。虚拟实验创造出了一个逼真的电学实验环境,而且能根据电路的连接情况自动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还能迅速识别电路连接方式并绘制出电路图。在这个虚拟实验室里,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实验探究。我们教师应克服客观因素的制约,坚持对科学探究的追求,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追求。

5、自制教具件;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完成学生探究实验;一些废旧物品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实验资源, 如废旧的纸盒、易拉罐、塑料瓶、旧弹簧、橡皮筋等,充分地利用他们,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习惯。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先在一个容量为2﹒5升的雪碧瓶里装满水,旋紧瓶盖,然后让一位力气小的女生手握雪碧瓶,将其举高,女生轻而易举的完成。接着在雪碧瓶外表面涂上洗洁剂,再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重复女生的动作,他使出全身力气,结果也没有把雪碧瓶举起来。通过这个对比实验,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学习了凸透镜后,要求学生课外收集身边的一些凸透镜,并用他们来观察身边的物体。学生们收集的凸透镜可谓五花八门:盛满水的玻璃杯、盛满水的透明气球、盛满水的饮料瓶 、盛满水的一次性塑料杯、盛满水的废旧灯泡、玻璃球(如跳棋),甚至还有自己磨制的冰块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观察的结果也很好奇。这样的课外小实验简单易做, 取材容易, 不受条件限制,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对学生的独创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设计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活动,我们应勇于克服困难,动脑筋想办法,结合农村中学实际,采用多种适宜的方式,积极挖掘可利用资源,促进科学探究的健康开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应有的培养。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少了实验就像是无源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正是缺少这种灵性与活力,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和乏味。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牺牲品,他们是被迫的学习,无兴趣而言,每天都只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我们农村中学每位物理教师和实验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实践证明,探究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2009-11-20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解读

校尉中学:李金军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8篇:书画创作交流研讨发言稿

在赫章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20日 李武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画界的前辈、各位书画爱好朋友们:上午好!今天与诸位幸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十分高兴!我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首先,感谢领导们的抬爱,让我有机会把近十几年来的绘画心得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友人们常开玩笑说,李武侠以“贩卖妇女”为业。当然,这是指我的绘画创作,因为我主要是画仕女。这,一开始就谈到题材问题了。创作过程中,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对画家来说是重要的。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以求得特定范围的精粹化。中国画尤其如此。我之所以钟情于人物画创作,不仅因为人物画是人物、山水、花鸟的大综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她能更好的体现时代的生活气息,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认知,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了。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多看优秀作品,多思考,多实践,有利于境界的提升。有人说画仕女画的人是“色目人”,当然不是元朝人的涵义,意在“好色”,其实我们在看的过程中谨记“非礼勿视”几个字,如马克思所说的培养“形式美的眼睛”。别人不理解,我们不解释„„

也许比选定题材更早的事情,还是绘画方式的摸索,这在开始的时候与师承有密切的关系。百度书画论家给我的中国画创作定位,有人说是“文人画”,有人说是“学院画”。最后给我作品一个新名词“李氏画法”,这是评论家给我的鼓励。其实“文人画”和“学院画”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我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如果要我自己定位的话,那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这也是我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之所以落脚在 “学院画”,是因为我是从西洋画的写生训练开始,与真正“文人画”的临摹进入方式,所以也难以摆脱“学院” 的烙印。不过,多年实践,也自觉有心得、有收获。其根本就是领略文人画的精神,运用学院画的基础。所谓文人画精神,首先是心灵的自由和文化意蕴的体现,然后是制作过程中的主体随意性与材料物质性的统一。这些,与我的个性很吻合,所以我很喜欢,乐于实践且有条件实现。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画”只是名词,“写”才是动词。古人画画不说“画”,而说“写”,“写真”、“写意”、“写生”,连后世引进的新样式也译成“速写”。真正的文人画是由一批不会画画的文人“写”出来的。从前中国人只要读书就会拿毛笔写字,这离画画就不远了。在创作过程中,我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在文人画中是没有的。画画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即有时一幅作品打动人的未必是因为它的题材重大,或者画幅巨大,而更多的是绘画的本体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是一个局部的用笔——如油画之笔触、如中国画之飞白,一小块色彩的点染——如油画之透明感、如中国书画之屋漏痕,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小道具的安排使人产生激动甚至震撼!这些,都有可能从经意或不经意中产生。这些,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扑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

天津一位收藏界友人说得很直白:“你的那些美女很特别,总觉得与别的画家的很不一样。非常性感,可惜就太胖了。”他每次取画都希望我下次为美女减肥,我也只能说当今营养好,一时减不下来„„这不是借口,而是理由。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就像唐朝,有以胖为美的说法,因为艺术,离不开时代功利,他们这些感受都是非常真实而准确的,很形象地反映了我的风格取向,同时也再次提起了美与漂亮的同异这个美学上的老问题。“成教化、助人伦”是她的义务。但从本质而言,她又是心灵自由的释放,是品格、灵性的对象化。她需要着意,更需要率意;需要感觉,更需要感悟;她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气;她需要内容的厚实,更需要形式的空灵;她需要法度上有源可寻,更需要效果上妙不可言。古人“气韵非师”、“在外物界寻回自我”等论述是精辟的。画“好”不容易,画有“格”就更困难了——那是一种个性、气质的下意识的流露,而她的底蕴则是整个人格和毕生的修养。

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取法于古,取意于今,也许是今后书画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西文化自然交融的空间里,在当今书画繁盛的群体中,对每个书画家来说,都需要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确立自我。书画艺术的生命,譬之人的生命,要保持生命活力,就得不断吸入新鲜空气,不然生命就会窒息;又要不断摄取营养,否则也难于生存。我们对书画的独到、超越性的审美反映,也要不断地吸入新鲜空气与经常地补充营养才行。这新鲜空气就是生活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的生活蕴含,这营养就是广博知识的不断接收、审美情趣的不断陶冶,和艺术动力的不断锤炼与增强。只有如此,才能使书画创作处于优化发展状态,使作品满载着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时代的鲜活感,真正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当然,以上烦言碎语,纯属一己之见,只是本人的创作习惯、方式,理想、追求。多好多差,当由观众评说,时间检验。谬误在所难免,企盼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艺术进步,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第9篇:年培训研讨交流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培训研讨交流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训研讨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 A811 班的欧阳一一,很高兴能够在这儿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习经验,由于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同学谈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所以我有什么说的不够清楚、或者说错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现在我就自己这一年多来的大学学习生活感悟和一些学习上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一下。在来学校之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有很多的期待,即使自己进的不是重点院校,还是期待大学生活多么多么地美好,当真正踏入大学这座象牙塔之后才感觉现实和想象太不一样了,倒是有种回到高中的感觉,一样要考试,一样要早晚自习,一样每天都要在教室待上好几个小时上课,可能你们现在开的课还不多,上课觉得挺轻松的,等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就更有这种感觉了,现在我感觉念大学比高中还累,因为高中只要学习好就万事 OK 了,可是大学不一样,不仅要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培养各种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重新塑造自我。而且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要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

现实的一切让我们有一些手足无措,“怎样过好我的大学生活”成为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考虑的问题。是崇尚“六十分万岁”呢,还是志向“zd 学院的各项荣耀”呢,或者是默默无闻,“藏于世外”。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在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是怎么选择的,而我的选择是第二项,当时这样的选择的确是有点功利心,也有点自大,这可能是源于我好强的性格吧!因为我记得当时系里为我们这些新生也专门开了像今天这样的学习交流会,会上很多学长、学姐的优秀表现激起了我学习的热情。当时我就想我也要向他们一样,明年,不行的话就下一个明年也坐在模拟法庭里讲述自己的感受、传授自己的经验。当时我真的没有把握,首先是因为自己处在相对比较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里,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不能快速的适应,再就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但是我心里就有那么一个信念,因为我选择了“要在学校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慢慢把这种自大,这种功利心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激情。

说到这里,我就归纳自己的四点学习经验和大家一起。刚才我已经谈到了第一个我非常信奉的学习方法——“要有目标,要有信念”,因为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有为之付出努力的不竭动力。当然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形容词——坚定,这个目标不是随意的,或者空想出来的,必须得坚定,在整个努力过程中不能动摇。正如我的座右铭所写坚持最初的梦想!在这我想解释一下我的座右铭,“坚持最初的梦想”是我进入高中那会儿定的,一直到现在,我的床头都贴有这个座右铭。在高中时我就想成为一名从事法律方面的人才,所以我选择了读文,经过努力我如愿考进我们九江学院,成为了 zd 学院 A811 班的一员,才有机会成为你们的学姐。现在我仍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相信我以后会一直为这个理想付出,不断的让它丰满起来。所以有个坚定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也是受益终生的。在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有个坚定

的目标,指导你们的大学学习和今后的人生之路。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但是仅有远大的目标是不够的,因为人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那么就要再给自己定一个个的短期目标,可以是每日的,一周的,一学期的亦或是一个学年的。这种短期目标是实现了一个再定一个的,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短期目标要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这个学期要求自己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下个学期再过六级,但是说不一定我今年连四级都过不了,那后面那个目标不就是白定了吗!所以现在还觉得大学无聊、空虚的同学,是不是该为自己定个目标了呢

除了目标,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就是认真听讲,首先申明一下我不是某些老师请来的说客,这点经验的确是根据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很多同学可能不信或者质疑“自己自学,照样名列前茅”。其实我很钦佩这样的同学,自学的确能够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这样的学生往往有很大的毅力,这是我钦佩他们的原因。但是在这我还是建议大家好好利用课堂 45 分钟,它不仅使大家学到更好的自学方法,更重要的我想是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除了期末学习强度高一点外,平时除了上课,自主学习的时间每天只有 3 个小时。但这并不是临时抱佛脚,因为我觉得考试的内容自己已经知道个大概,了解每门科目哪些知识要求理解;哪些知识要求识记;哪些内容基本可以不看,这样我要掌握的专业内容就大大缩减,可以空出大量的时间供自己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之前我也提到了,大学的学习不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还是其他素质的提高,学习做人、做事。这样的话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认真去听,去记,不要开小差,因为也许就在你开小差那会儿,老师就把重点难点讲过了。

当然,认真听课的另一个好处可能是自学的同学很难达到的, 那就是老师会着重涉及一些大家在考试或者在专业学习中容易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就决定了你这章内容或者这道题你能不能掌握。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是同学们自学时无法把握的,所以使得大家在专业水平或者各项考试中拉开了差距。

第二个因素谈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大家不管是为了节约课余时间还是真心想学好专业知识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今年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建设年,而学风是校风的重头戏,而一个学校学风的好坏,最能体现在课堂上,希望大家都能为我们九江学院的校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好每一堂课!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交流第三方面的学习经验。套用一句话“时间不是万能的,可不花时间是万万不能的”,在这,时间是指大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谈时间的重要性其实大家都明白,很多同学可能比我更清楚,曾几何时,因为自己那一次通宵达旦,英语考试终于过了。当然,这是玩笑了,如真有的话纯属巧合。不过我还是不相信这种巧合,英语考试如果能凭借一次通宵达旦通过,那我觉得新东方没有把你请去帮助英语求学者“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他们的损失。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当自我感觉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多安排点时间学习,万一哪天学习兴致一点都提不起来的时候,就去放松以下,要劳逸结合。很多勤奋好学的同学,渴望着成绩有直线式的上升,而整天闷在书海题海中。可为何最后效果并不大呢因为他们疲惫了,身体疲惫了,心灵也疲惫了,即使学也学不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适当的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去听听流行音乐啊,去上网了解一下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啊,甚至还可以玩一些游戏,来减轻压力,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古老的圈套之中。但是,这仅仅只能做为一种消遣,过度地沉迷,必定会影响到自

己的成绩,曾经的努力也会白费。学时认真学,玩时尽情玩,这也是老师和家长们经常在我们耳边唠叨的一句话了。

刘墉曾经说,成绩好的人往往比成绩差的人会玩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会学,所以他们拥有玩的资本,即使玩也会玩出花样来。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挤出时间来玩,来放松自我,然后再以最饱满的情绪,激情去继续学习。所以我在这儿强调,要会学也要会玩,当然了,违法乱纪的除外。

现在谈最后一个学习经验——是不是觉得我好罗嗦啊,再忍几分钟,我们马上就结束了,其实我也不自在,毕竟当着这么多同学讲自己的学习经验还是要有一定勇气的——言归正转,最后一个学习经验——竞争,这个词我本来不想用,感觉“火药味”很浓,但现实的确是这样,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竞争,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甚至自己在被别人当作竞争对手后还蒙在鼓里,静等别人超过自己。我在这里说的竞争就是要找一个强有力的对手,督促自己学习。找到一个好的竞争对手,可以使自己的战斗力成直线上升。在这方面我就有很多竞争对手,更准确的说是有很多学习的榜样。每个我接触的人,基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在这我感谢他们,可以说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学习的模版,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去试着超越他们。有时候翻看自己的成绩单,发现很多自己的弱势科目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应该有他们的功劳。当然,这个竞争对手,大家心理清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正式的准备好一封挑战书,然后偷偷的塞到别人的枕头底下,还不时刺激人家一下,乘其不备在其书本上写一句“这次你死定了!”,这个没有必要,知道的认为是挑战,不知道的还以为恐吓呢!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学习的范围可以更宽,不要只局限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还可以适当学习别人其他方面的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能力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东西。

刚刚谈的只涉及校内同学之间的竞争,其实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竞争,毕竟我们最后都要回归到社会中去。相比校内同学之间的竞争,跨校学生之间的竞争要更加激烈,有的时候可能是残酷的。这方面我们面临的竞争可能主要来自那些相对而言比较好的重点院校,毕竟他们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可能超越我们几倍,如果竞争同一个岗位,我们的确处于劣势,但是大家也没有必要灰心,什么事情都是两面的,一般院校的学生我觉得有更多的爆发力,也更加务实一些。只要我们能好好的利用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刻苦学习,增强竞争意识,同样会获得和他们一样的就业机会,有的时候可能更多一些。

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我们都已经念了十二三年的书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能说谁谁谁的学习方法好啊,谁的管用啊之类的,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拿来和你们一起,当然也希望我的学习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成绩需要很多人的扶持和支持,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自己。我们要让自己在成绩优秀,能力超众的同时,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

希望我们 zd 学子能够在九江学院这片知识净土上大丰收。

谢谢!

培训研讨交流发言稿

各位同任,大家好,请先允许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王静莉,三横一竖的王,安静的静,茉莉花的莉。我来至北碚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现从事缮发证件科副科长工作。

这次短短的五天培训,虽然现在只进行到第三天,但是这三天来的学习就象一场急时雨,使我的心灵和思想得到了洗礼与提高。不论是市局干部人事处陈处长的开班讲话,还是李爽教授的“政务礼仪”讲课,曾国平专家的“从责任走向优秀”,以及昨天下午市委党校周矩教授富有轻松、诙谐、思考性的“情商和压力管理”讲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责任、压力、服务”的重要性。“学习”,使我能找到自身不足,明确奋斗目标,知道怎样努力;“责任”,使我明白“责任重于泰山”的含义,只要有了责任心,就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如何能为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如何能让老百姓带着疑问来,揣着满意、微笑走。“压力”使我思考现在我们的登记工作与其它优秀单位存在怎样的差距。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我们只有加强学习,苦炼内功,用创新思维、科学人性化管理来缩短差距,做到更加优秀。“服务”使我思考怎样的服务才是真正意思上的一流服务。我们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现在登记办证部门是一个服务型的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思想转变了,才会意识到“服务”是我们现在工作的核心。“科学化、人性化、现代化、系统化”服务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次培训头一天就让我感受到“一新、二严、三认真”,新的培训体系内容,严格的考勤考试制度、认真的教授专家、老师和学员。以上是我这三天来的一些学习感受。

下面我将把我们单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第一方面,对于一些历史疑留问题、疑难案件、资料不齐等不好办的案件,现在我们采取通过“疑难案件汇审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会议纪要的方式进行解决。第二方面,关于房屋买卖双方身份证存在的真假,身份证号录入不正确不规范等情况,现在我们采取在每位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前配备一个身份证识别器,以提高身份证的真实性、准确性,只要房屋交易双方的身份证在识别器上轻轻一刷,就知道真假,个人信息就会在业务系统中体现出来,减少前台工作人员录入量,提高办事效率。第三方面,针对办结的房产证,购房人不能及时领取,及时缴费,影响单位全年收入问题,我们率先实现了各种登记业务收费前置。确保了收入的收缴率,也使老百姓第一时间、一次性知道办证费用,做到明明白白消费。以上就是我们单位在业务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最后提两点建议 1、业务方面 在办理针对 XX 年 12 月 1 日实行两证合一前的房屋买卖中,我们的工作人员常常会问到卖方婚姻问题。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但是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我们的隐私,你们没有权利问!”所以建议市局能否在“土地房屋办件收件须知”中将 XX 年 12 月 1 日以前的房屋买卖收取要件中涉及到婚姻的要件,更加的简化,或是不与审核。或是通过全市统一进行两件合一的换证工作来解决这个问题。2、培训方面 这次培训非常好,能使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认真提高,认真思考,查漏补缺,也能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更新、提升。所以建议这类培训能长期化、制度化、丰富化。最好每年一次,也可以进行一些专题培训、专项培训等等。

以上就是我要向大家交流的内容,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任批评指证,同时我也希望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学到好经验、新思想。“有缘才使我们相聚,成为同学和朋友,共同度过这五天的美好时光,所以真诚地邀请大家到北碚来做客,登登健身梯,爬爬缙云山,在天然的氧吧中享受健康与快乐!

谢谢大家!

培训研讨交流发言稿

借此次培训交流的机会,我又一次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使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有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衡量标尺,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党性分析要求以及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照检查,并深入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新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主题的确立,契合党的执政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大势,为全党同志奋勇前进提供了思想总指导。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学习领会,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党性分析要求和自身工作实际,我对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有四个方面的初步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永不动摇。坚定的政治立场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始终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把坚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自觉。要更加自觉地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初心不变、使命永记。二是必须始终保持赤胆忠心永不改变。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 95 周年大会上就深刻指出,我们要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二、查摆出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全面。一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干,被动地去学习,而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理解性地学习。二是在学习上存在实用主义的态度。整天忙于事务,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缺乏紧迫性,不连贯不系统。业务书籍看得多一些,理论和法律等知识学得少一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用得上的学得多一些,相关不紧密或目前用不到的学得少一些,存在“先用先学、急用急学、不用缓学”的现象,视野不宽阔,知识不全面,导致在工作中往往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总揽全县交管工作。

(二)党性修养没有持续锻炼。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自于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些年来,口头上也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实际上存在着重前者轻后者,以事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对自己要求放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得不够,深入基层解决

实际问题不够,精神状态和进取心也不够;考虑业务目标多了一些,考虑服务群众少了一些,考虑按部就班多了一些,考虑创新方式少了一些。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就不够强。

二、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照检查目的就是立查立改、见言见行,才能真正践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针对自己存在的上述问题,下一步,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把不断学习作为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实,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长期坚持学习。

(二)要注重学习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种意识”,把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到位,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在不断学习中实现自我“转型升级”努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分析检查和整改措施,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认真整改,今后努力把工作做好,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与期望。

谢谢大家!

上一篇:康复医学科人员职责下一篇:生产车间员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