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通报制度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多重耐药菌通报制度》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多重耐药菌通报制度

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 隔离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是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已经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常伴有较高的病死率[1]。多重耐药菌感染目前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其大[2]。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有了明确的规范,现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将社区护理在预防和控制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机制

1.1 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3]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抗感染各占50.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的仅占20.0%,而社区却占了80.0%,滥用率为20.0%~50.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0%,滥用率为40.0%~80.0%。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为,中国97.0%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0%~60.0%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结合、转导和转化,可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故耐药基因转移在多重耐药(MDR)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1.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方式

1.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特征

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点人群,经常住院或住院时间长,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感染。

1.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医护人员特点

①医护人员没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药;②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和诊疗用具是多重耐药菌在患者间传播的主要媒介;③通过接触从定植或感染者传播给其他人。

2 护理人员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在日常的护理、管理过程中,为防止多重耐药菌在病区甚至整个医院中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

2.1 隔离措施

患者使用的各类物品要专人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普通的医疗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应做到“一用一灭菌”;对于持续使用的吸氧装置,每24 h消毒、更换1次,消毒后的物品,应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备用的医疗用品要保持干燥,放置在便于消毒的容器中,以免保管过程中遭受污染,或使用一次性管道,防止交叉感染。对医疗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收集并严加管理,正确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1.1 必须进行接触隔离

在床尾、病员一览表和病历卡上粘贴隔离警示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患者原则上要求进行单间隔离,但由于条件所限,不能给患者设立单间,我们均采取了床旁隔离。在感染者床尾挂上隔离警示标识,相同感染病原体者可同住一间。当感染较多时,应重点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1.2 减少与感染或携带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为患者进行诊疗的是固定的护士和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2.1.3 进入患者房间的人员都必须戴清洁手套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如果将与患者或其环境(包括家具、床栏杆等)有大面积接触,或患者有大便失禁的情况,工作人员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和手消毒。

2.1.4 感染者每人专用一根体温表

体温表每次使用完毕后浸泡于2 000 mg/L的消毒灵溶液消毒30 min,清水冲净,干燥布备用于患者床旁。对于其他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 000 mg/L含氯消毒剂)。

2.1.5 加强床旁诊断仪器的消毒

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1.6 患者附近的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指导工勤员用1 000 mg/L的消毒灵液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在其他地方不能使用该房间使用过的抹布、拖布,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2.1.7 做好患者经过的其他部门的清洁消毒

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单位,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预防接触传播的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2.2 手卫生

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最重要的环节,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已得到国际的公认[4]。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工勤员、护工)必须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重视手卫生。

2.2.1 手卫生定义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①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病原菌的过程。②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③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2.2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①直接接触每例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手卫生的配备设备尤为重要,我中心配备了肘触式水龙头,并将洗手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以推广6步洗手法,在治疗车上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同时我们准备了一瓶手消毒液放于患者床头,并告知患者的陪护人员也应及时洗手、消毒。

2.3 生活用品的消毒

2.3.1 餐具消毒

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他人共用餐具。

2.3.2 被服消毒

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被服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2.3.3 垃圾处理

处理患者垃圾的工人应该戴手套、洗手并对每一次意外事故进行报告;禁止对这类垃圾进行废物回收;污染的衣物应该用防渗漏袋装好并放入垃圾回收箱;感染性废物的定义和处理遵照本中心制定的规范进行。

2.4 规范护理管理制度

①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在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暴发流行时,病房短期内禁用湿化器。②以病房为单位,向医生报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③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节约护理操作时间。④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 h)均未培养出MDR,方可解除隔离。⑤加强预防控制与监测,按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⑥严格探视制度。为切断通过患者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时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告知家属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的消毒。

2.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护士应该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及应用原则,正确配制、选择合适的溶酶,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使用前遵医嘱及时采样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抗菌药物的途径、次数、间隙时间及药物的半衰期,严格按医嘱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合理地进行抗生素治疗,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和输液速度,尽量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无药可用时,可使用1种接近耐药的低档抗生素药物连续24 h输注,使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达到100.0%。

2.6 加强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培训

工勤员的日常保洁工作以及护工的日常护理也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岗前、在岗培训管理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3 建立监督管理和处罚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全科医务人员包括工勤人员、护工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学习培训,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科室或个人违反制度或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等医院感染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对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进行严格隔离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科室内感染质控管理,各项操作都应体现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使感染率下降;同时又肩负着保护环境,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医院内感染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责任。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高无菌意识,并且经常开展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使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交叉感染。一旦发现感染患者,要迅速做好消毒隔离,使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感染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巩志业, 温宁, 王枢群. 多重耐药及其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8): 1022-1024.

[2] 戴自英. 多重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2): 103.

[3] 杨平满, 周建英.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12): 1434-1437.

[4] 李六亿. 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2): 65-67.

(收稿日期:2012-03-01)

作者:李玉琴

第2篇: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制定相应报告制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

以防扩散、流行。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和相关科室,同时上报院感科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

2、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主管医师及时填报医院感染上报卡。

3、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指导临床科室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第3篇:多重耐药菌管理报告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 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签写“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 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5、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临床医生下达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表。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 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 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1、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12、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第4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落实卫生部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科室应提高住院患者不同部位感染或疑似感染的分泌物、引流物、排泄物等标本的送检率,对长时间、多次反复住院或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定期留取标本送检,及时掌握本科耐药菌感染动态。

微生物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臵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臵尿管、放臵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每旬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橙色)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臵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臵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5、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或手消毒。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1000mg/L 含氯消毒剂)。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9、离开隔离室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以便及时作好感染控制措施。转科时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六)医疗废物管理

锐器臵入锐器盒,其余与患者接触的所有物品丢弃时均视为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时内层袋口向内翻折,外层常规封闭。臵入转运箱中,集中收集后送大地固废处臵中心无害化处理。

(七)培训宣教

1、医务人员:专题讲座如手卫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等。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病人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毒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院感科

第5篇: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制度和措施

一、病人应单独安置在隔离病室,必须进行接触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在床牌标贴接触隔离警示标识,提醒医务人员。

二、限制病人家属探视,如必须探视,每次1-2人,家属应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

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确保无菌操作。

四、病室空气新鲜,每天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有记录。

五、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若病人有大便失禁情况,应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还应戴口罩和防护面罩。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或手消毒。

六、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七、地面每日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用500-1000mg/L(0.05-0.1%)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拖擦。

八、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

九、血压计、听诊器不能共用,专人专用,每日保持清洁干净,终未消毒。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

十、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十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十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十三、病人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放入黄色垃圾袋。 2

第6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MDR(PDR)-AB〕、铜绿

多重耐药菌(MDRO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MDR(PDR)-AB〕、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等,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有关预防控制制度如下: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半年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如V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

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病员一览表有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包括护工和保洁工。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或卫生手消毒。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7、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9、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1、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2、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止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监督与考核

1、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临床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2、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7篇: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接到报告,应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患者的病床栏悬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监控医师和护士应积极配合。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污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应当有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②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③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④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

⑤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护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擦拭消毒。

⑥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解除隔离。 

(4)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录》,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循环治疗,抗菌药物干预,降阶梯策略,短程治疗。

加强环境清洁工作

(1)各临床科室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儿科病房要做好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床头柜、门把手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当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患者出院或转科对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置。 (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上一篇:护理人员晋升制度下一篇:锐意进取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