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慕课教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慕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是开放和共享。慕课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模式,推行小班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慕课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慕课背景下小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阐述基于慕课背景下小班教学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第一篇:慕课教学论文

慕课混合教学:理论、形态、目标

摘要:慕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之一。文章以混合学习理论、媒介教学理论和多模态分析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慕课混合教学的形态,并提出慕课混合教学的教学目标应与面授教学和而不同,从整合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三方面探讨教学目标的建构,并以此引出教师在面对信息化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紧迫性。

关键词:混合学习;慕课混合教学;高等教育

一、引言

慕课作为新的教学形式,从其字面上分析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教学的特征,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互创生观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互适应观的结合,关键要素是线上活动结合短小视频、在线评价反馈与互动讨论,并与面授结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慕课教学的实践有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当前慕课开发与教学实施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慕课开发重视视频资源建设,轻视教学素材资源建设,导致多数慕课沦为视频课,丧失了信息技术的认知优势。其次,课程的传授方式依然是讲授式的教学,没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关联、分享、互动等信息加工活动融入教学,导致慕课教学流于形式。再次,课程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没有建立基于学情数据库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投入度评价和学习效能评价,对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教学支持服务明显欠缺。最后,高校针对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的课程制度环境尚未建立,慕课或翻转课堂的教学往往依靠教师个体或小团队的付出和尝试,难以保证有效的在线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信息化建设往往成为口号而缺乏行动。

二、慕课混合教学的理论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载体,线上与线下混合是推动教学创新的方式,二者的融合并不必然产生卓越的教学,但势必引起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慕课教学中新的教学构成要素的出现,即由传统的人人交互向人机交互的过渡,由纸笔工具向信息工具的转换,以及由线上与线下混合引起的教学生态的重构。

(一)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念旨在兼顾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课堂面授学习,发挥二者的互补优势,并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其核心概念包括理念、技术和制度环境三个层面。

1.理念层面。混合学习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其对学习信念、动机和有效性上比面授学习更卓越,即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充分发挥联结主义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形成一种“空间混合、时间混合、媒体混合和任务混合”的教学,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2.技术层面。混合学习是围绕设备、技术、工具、媒体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的学习匹配和教学设计过程。一方面,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混合学习可以侧重知识与技能的混合协同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安排和媒体混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从混合的程度和技术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以教为主的离线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在线学习,包括技能驱动、能力驱动、态度驱动等混合程度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过渡的方式。

3.制度层面。教学管理者将混合学习视为组织资源的再分配和教师人力资源的再培训,教师和学生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混合学习的方式,在混合学习中如何评价学习与教学也会直接影响混合学习的效果。因此,针对学校中的混合学习,教师的素养、高校的组织规则、硬件投入与支持、数字资源的建设等都与制度文化本身有关,也直接决定和形成不同的、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如教师与学生间自发形成的探索模式、学校层面的校本支持模式和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战略驱动模式等。

(二)媒介教学理论

在教学设计诸要素中,媒介(Medium)被认为是事物、工具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教学中的媒介一方面体现为教学组织和活动任务的中介,另一方面则体现辅助性教学工具的特征。从广义上讲,慕课教学是借助言语表达和信息技术作为媒介工具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反映媒介教学论的基本取向和价值。

工具性取向强调教学媒介的工具性,认为媒介是内容、事物、物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教学媒介的作用是使教学形式直观化、教学过程最佳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性取向指出媒介既是学习者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利用媒介工具参与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在符合自身认识和发展规律之上的内容与过程统一的活动。

技术性取向主张技术控制,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工具使教与学的过程最佳化和可操控化。

生态性取向侧重将教学过程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媒介和教育环境共同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媒介是各要素互动和合作的渠道,重视媒介的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

不论是工具性的唯技术论或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系统论,争论的核心无非是技术与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慕课教学不再是运用工具本身,而是将工具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对信息的获取、传播、加工、创新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慕课教学不应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单纯地利用数字资源或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而是将二者作为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凸显教学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生态。

(三)多模态分析理论

语言学和符号学认为媒介是语言传递的技术,模态(Modality)是有意义交流的渠道和技术,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和符号系统。多模态分析理论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社会符号和功能潜势的影响,认为多模态话语是对人类语言以外的可感知的、不同模态的交际过程的分析。传统的话语分析仅仅关注语言作为意义载体,借助语言的语法规则分析其体现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现实中语言通常与不同模态的信息表达构成混合模态,并形成情景化的社会符号系统。这与混合学习中通过不同媒介进行认知和情境创设表达交际意义的过程相吻合,相关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将语言、声音、图像等不同模态的符号系统进行关联,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内容形式、表达形式的层面进行整合分析,探讨其交际和意义表达功能。

多模态话语组织教学,多模态话语的组织与混合学习的模态选择有关,主要受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的调节,其中话语范围决定教学内容选择,基调决定交际对象的特征和话语目的,话语方式决定传播途径。

多模态读写能力,也称为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旨在突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识读和写作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工具进行模态转化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功能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将慕课混合学习视为语言功能和目的的混合,为进一步理解混合学习的交际意义提供了思路,同时多元读写能力的提出为混合学习开拓了新的混合学习内容,提出了以符号识读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代表的能力培养,为进一步探讨混合学习目标提供新的思路。

三、慕课混合教学的形态

慕课教学的形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以慕课的教学理念、目的和主要方式为架构的宏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受众范围、混合程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硬件和软件需求等;其二指涉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和活动(任务)安排,教学的管理、完成的形式和反馈与评价方式等。

(一)宏观形态

慕课混合教学是建立在混合学习理念基础上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模式,在形态上属于bMOOC, 其主要特征是线上与线下教学之间的互动。根据信息技术与面授教学混合的深浅程度差异,Mehdi(2009)将混合学习模式分为能动模式、提高模式和转换模式,分别强调混合学习在学习便捷性、师生投入度和学业效果方面相较于面授学习不断增强的过渡过程。我国学者李克东和赵建华(2004)也从混合学习模式的内容和功能角度分析,认为混合模式的技能驱动模式应强调自主学习和教师在线指导、态度驱动模式强调在线合作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能力驱动模式强调互动和隐性知识的学习等。在参与的广度上,由于xMOOC大规模吸引众多参与者的同时,也暴露出低课程结课率、低学习投入度和选课学生层次不齐的弊端。因此,将选课人数由成千降低为上百,并主要针对水平和能力相近的在校生的私慕课(sMOOC)对慕课混合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慕课混合教学示意图如图1。

(二) 微观形态

对慕课混合教学的微观探讨涉及教学视频、教学管理和交互反馈三部分,因为无论是翻转课堂或慕课平台的混合教学,其核心都是借助数字化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1.慕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视频或微课。视频资源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决定混合教学的层次与质量,但相关研究并不多。有学者通过对edX平台的大量慕课视频资源分析和研究后认为,慕课视频资源目前主要包括PPT视频、电脑截屏影像、板书绘制视频、课堂录像、影棚录像、教师自拍视频等不同类型,该研究团队建议视频录制的时间长度应尽量控制在6分钟左右,应该有教师发言的画面穿插其中以增强交互性,在视频场景设置上应尽量生活化,教师在录制课程中应尽量保持视频录制的真实性。

2.慕课教学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其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趋于大数据化。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势的情况下,首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记录,即对资源的访问和学习进程的记录,包括登陆慕课学习的时间、次数、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其次对现有学习行为数据进行一定的趋势分析和群体学习行为分析,形成个人学习参与度和知识学习的有效预测性报告。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将学习者类型与学习行为研究相结合,期望对学习者本身和慕课教学活动设计发挥积极影响。

3.慕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依赖于一个可以自由发言、共享共建的互动交流平台,使教学的参与性在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中延伸。参与性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人人共享充分体现联结主义的本质;互动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即时反馈的在线指导能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的文本信息传递,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在论坛和讨论中的使用丰富了交际意义的表达和教学的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慕课在微观层面的设计和搭建直接决定慕课混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慕课视频、在线教学管理和互动反馈构成了慕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尽管目前尚未出现慕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技术标准和完备的混合教学设计方案,但慕课三大组成模块本身的功能完善和技术成熟度直接关系慕课混合教学的质量,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四、慕课混合教学的目标

慕课混合教学的核心是根据具体的数字信息教学情境和需求重新厘定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即通过混合实现整体教学设计的完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凸显混合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慕课混合教学的特殊性是建立在对教学媒介和教学模态重组基础上的教学生态系统建构,因此必须对教学系统进行重新的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教师素养、学习评价涵盖其中,否则就会导致面授教学与混合教学的目标混淆和教学实践的盲目。为此,慕课混合教学的目标应体现教学的整合性、混合的多样性和建构的创新性。

首先,教学的整合性指进行慕课混合教学的指导理念和顶层设计,涉及对教学的基本态度、发展原则和方向性的整体把握,使学生、教师融入慕课混合的教学情景,因此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效率、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形成整合的关键变量。个人发展维度,慕课混合教学应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学习自主性,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是对学习动机的一次解放。教学效率维度,慕课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最大帮助在于对学习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提升。即由人人交互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人机交互转变,由文字信息向图文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意义建构转换。教师教学由台前转向幕后,简单重复性的教学被各种在线教学任务和活动替代,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学校管理维度,慕课混合教学目前最受争议的质疑是对其平台的运营,学校对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教育服务的流程和质量尚未达成一致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方式,迎合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将现有的教学要求与混合教学的任务完成与证书发放相结合,以此形成新的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保证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制订符合慕课混合教学的合理的课程标准和技术规范,将为慕课混合教学的开展提供合法性依据。

其次,慕课混合教学的多样性应是评判其教学的关键性指标。但传统的教学有效性探讨往往将“有效”定义为教学效果好或是教学时间投入和效果的比率,此类研究的问题在于缺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所以,慕课混合教学的多样性应具有教学形态的多样性、教学模态的多样性。教学形态的多样性是指针对不同教学情境采用有针对性的慕课混合教学形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翻转课堂+在线讨论与慕课平台模式都是此类教学的具体实践。视频作为模态意义建构的一种主要方式应强调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性和不同模态的交互性生成,形成以信息解码、意义建构、模态使用和情景分析为基本框架的思辨能力。

最后,慕课混合教学将带动教学过程创生的实现和教学组织的重构,使批判、反思和建构成为教学的真正主题。所谓教学创生就是在教学过程的体验中不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在面授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而慕课混合教学降低了教学创生的专业化门槛,将有限的互动时间向课外延伸,将课程资源由以书本为主向以互联网信息和数据信息为主过渡,大大提升了教学创生的空间。慕课混合教学作为适应信息化教学情境的路径选择之一,应从教学生态的视角构建教学系统结构。系统的顶层设计应包含促进慕课混合教学的混合学习理念,始终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交际教学意义建构作为提升的主要目标。因此,必须围绕慕课混合教学形态的多样性,创新教学组织建设的制度环境,形成新的适应慕课混合的教学团队。

五、教师面临的挑战

对教师而言,具备基本的数字信息识读能力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当前教师开展慕课混合教学实践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学科教师自身数字信息素养和数字读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混合学习所需要具备的技术要求,尚不能实现将数字信息能力培养与具体教学目标相融合的目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在教师职前教育体系中培养教师的数字信息素养,而我国对教师的媒介教育、信息教育和多媒体教育尚显不足,显然在缺乏高素质师资的情况下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有效开展混合学习的实践是十分困难的,现有的所谓混合学习也很有可能沦为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者传统视频课教学的模式。其次,现有的以课堂师生互动、学院或学校提供课程的传统模式在数字信息时代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技术媒介为依托的混合学习体现为个性化、立体化和碎片化的特征,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日益受到挑战。因此,慕课混合的教学实践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使教师适应角色转换,从台前转向幕后,真正成为教学的设计者、资源的开发者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对学校而言,应努力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在体制机制上激励教师进行职业角色转变,在组织机构建设上创新专业教师与技术教师合作的形式与渠道,打造新的专业化组织和教学创新团队以适应新的慕课混合教学形态。再次,慕课混合教学是对传统的以信息不对称为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的巨大挑战,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非是教学理论的新生事物,但在数字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将进一步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数字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建构是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的前提和基础,也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总之,教学媒介的改变引起的教学形态转变是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过程。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将数字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慕课混合教学的核心能力,与相关学科课程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数字化混合教学生态体系,不断满足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纯槿,王红.混合学习与网上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7 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69-78.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 ,(1):19-26.

[4]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作者:王嘉铭 原昉

第二篇:小学语文慕课教学探索

摘 要 注重筛选丰富的慕课教学资源,并且更具备包容思维地调用各项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关键词 慕课;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1 前言

慕课实际上是一种形成具体规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依靠具备规模的线上教育资料库进行教学。这种资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并且最后转变当前课堂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慕课在任何教学阶段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应用,不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阶段的课程教学而言,仍然比较缺乏理论性的支持,特别是慕课紧密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究慕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慕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合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各项知识点的教学,但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堂知识兴趣上,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很多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积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已经引入非常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如电子幻灯片等,但是这些应用还是比较刻板的,很多学校在进行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上往往没有配合互联网资源。因此,慕课的引入,凭借自身在网络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转变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形式化、片面化的状况。慕课应该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而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契合点包含以下三个。

第一个契合点是应该注重对慕课包含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避免一部分课程资源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日常教学应用要求,从而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前类似慕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其中的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通过下载之后发现只是非常粗糙或者陈旧的教学资料,不能够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慕课应用成功与否,和慕课教学资源库的筛选有紧密联系。

第二个契合点是慕课对于课程内容的容量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慕课的应用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整合而来的,这种整合本身非常注重对于课程容量的拓展,所以当前慕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也需要不断提升教学容量,以此配合慕课资源库的多元包容性。

第三个契合点是慕课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与之结合。因為慕课本身就是基于多元网络资源库的教学手段,所以慕课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学资源的差异性进行调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慕课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率[1]。

3 小学语文慕课资源信息化筛选模式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慕课,首先应该考虑细致筛选的模式。小学语文开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具有非常广泛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抓住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就是教学资源的细致筛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应该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细致筛选各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慕课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应用,就需要教学研究团队对于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挑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可以使用一些教学资源管理软件,实施教学资源的编排管理制度,防止信息化教学资源陈旧或者粗糙,影响慕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摸查学生在语文课程上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更好地筛选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而系统地整合这些资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小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化。

细致筛选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管理上,可以采用Excel电子化表格录入等方式进行记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应该严格管理好下载的教学资源及文件名,在计算机上启用编号方式,对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以便于授课过程中的信息化筛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运用慕课,信息化筛选是小学语文教学备课的起始点,也是管理上的难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形成专门的教学资源筛选团队,为进一步应用慕课储备良好的管理技术[2]。

4 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慕课的信息化包容模式思考

慕课教学资源的包容性非常强,一旦建立一个基于慕课的教学资源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包容性。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演绎的方式非常抽象化,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学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在慕课系统管理技术支持下,将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幻灯片等,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以备调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中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就应该针对性地调整,以慕课引入形象化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生掌握各项修辞手法的过程中,对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能有一部分刚刚接触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通过慕课,能够让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教学更加形象化。比喻修辞手法和夸张修辞手法,其本身差别就在于是否贴近事物的特征进行形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动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区分比喻和夸张的差别。比如李白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瀑布的夸张修辞,很多学生对于瀑布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认知,只是从图片上认识了瀑布。教师可以依靠慕课,将瀑布的教学视频资源调出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瀑布;然后把银河的教学视频调出来,让学生通过二者对比,认识到银河是无比宽广的,而瀑布只是地球上的景观。因此,瀑布与银河相互结合,其本身也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3]。

5 结语

慕课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途径,比如在教学方式上,以视频和音频相互结合的方式,或者运用超链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链接认知等。实际上,这些应用不能仅仅依靠慕课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形成积累慕课教学资源的意识,更好地创新路径和方法,以此适应小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时代化、创新化的趋势。因此,慕课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学思维的革新,也是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慕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凤丽.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5(23):27.

[2]吴秀芹.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措施分析[J].学园,2014(21):135.

[3]梁瑞秋.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5.

作者:刘彬彬 雷娜

第三篇:基于慕课的小班教学制度改革

摘 要:慕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是开放和共享。慕课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模式,推行小班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慕课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慕课背景下小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阐述基于慕课背景下小班教学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慕课;小班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的新常态。慕课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新型课程形态,通过慕课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还为高职教学提供多元化的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慕课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基于高职教育新常态改革需要,就基于慕课小班教学制度的改革策略进行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慕课背景下小班教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慕课是当前高职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体现“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在高职教育新常态发展阶段,教学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小班化教学是近年来教育部门所推广的新型模式,通过实施小班化教学能够更加精准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学制度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基于慕课背景下开展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是开展慕课教学的必然选择。慕课是以精小的视频作为载体开展的新型课程形态,慕课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体现了差异化教学模式,例如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接受不同内容的慕课而学习。小班化教学是以相同层次的学生为群体开展教学,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慕课开展提供了保障,例如通过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可以实现慕课与小班化教学的融合,学生在观看慕课的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核心素养教育的新理念。

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有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皮格玛利翁理论说明学生在越受到教师关注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性就越高,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课堂学生人数少,因此学生被教师关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且國外高校小班化教学模式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所开设的课程81.6%采取课20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化的教学课程,从而为教学目的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实践证明在慕课背景下实施小班化教学对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小班化教学可以避免传统的大班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体现了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理念。

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材施教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举措。现代教学论强调,师生互动是教学课堂的基本形态,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则为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一方面小班化教学模式在人数上的减少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小班化教学借助慕课可以为学生与教师在空间上提供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开展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动思维。

2 基于慕课的高职小班教学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开展小班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应慕课新课程形态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社会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慕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目前高职院校小班教学制度改革还面临不少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制度改革的关键是理念,根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对待小班化教学模式上存在理念上的偏差:首先教师简单的认为小班化教学就是在人数上进行限制,而忽视了小班化教学的本质,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其次教师小班化授课理念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对慕课新课程的应用。例如在小班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而导致学生的主动地位仍然没有显现出来;最后教师对于慕课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很多教师对于慕课采取一刀切的对待方式例如课堂上播放慕课视频,而忽视教师的实时讲解。

(2)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实施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但是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投入上分析,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慕课形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需要高职院校购置相应的计算机设备,而且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加教师、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施基础的数量,对此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加资金投入,以此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二是软件投入有待提高。小班化教学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虽然在慕课形式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教师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根据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分析,教师在应用慕课上存在技能不足的缺陷,尤其是缺乏对优质课程资源的筛选能力。另外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不完善,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3)小班教学考核制度不完善。基于慕课背景下的小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考核制度上也必然出现新的变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的考核仍然偏重理论考试,而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一方面小班教学考核仍然是以对学生的理论成绩考核为主,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改革制度存在考核细则不清晰、考核主体不明确的缺陷。以慕课为基础的小班授课模式强调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偏重精细化教学,因此在具体的考核中除了发挥教师考核主体之外,还要将学生、企业以及家长引入到考核主体中。

3 优化小班教学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基于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小班教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小班教学模式运行的实际效果,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优化小班教学制度改革必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优化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基于慕课在高职院校的推广,优化小班教学制度改革必须要依托完善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小班教学化模式推动下: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小班化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以此为小班化教学制度改革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基于慕课的小班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其互联网思维不没有形成,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教师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小班化学习氛围

基于慕课背景的小班化制度改革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基于慕课形式的小班化教学除了要求学校配置相应的计算机设备之外,还需要准备足够的教室,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开展实践小班化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建设不同模板的实践基地,这样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增加资金投入等为学生创建不同的实训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学模式、手段改革实现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等举措为小班化教学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3.3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获取大学学习技能。新生研讨课是一种融学生学習方法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开课模式,面向大一学生,基于小班教学,课程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执教,采用“拼盘”开课和“老教师+新教师”的连带模式。新生研讨课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互动交流、方法为主、拓宽视野”的教学方法,师生近距离沟通,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生研讨课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了时间管理、对付压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沟通、交流与表达,学会做笔记、查阅资料,学会参与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获取了有效的学习技能;其次开展系列主题讲座和座谈会。慕课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因此高职院校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性的演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锻炼。高职院校在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强调社会实用性,偏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3.4 建立完善的小班教学考核制度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督导考核制度,学校高度重视小班化教学,学校领导每月听课3~8次,并亲自巡查课堂、实训室,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分院(部)领导、院校两级督导全面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其次要创新绩效考核模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实行教研活动成果认可制,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学校对于教研活动成果,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针对课堂教学中创新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学校每年汇编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入选论文按照课题计算工作量;每年举行“观摩课或示范课”活动,推选优秀教学模式、优秀学生课程评价方法、优秀作业布置与管理做法、优秀课件等等,并给予一定的成果认可或计入工作量。

总之,慕课新型课堂形态的发展带动了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因此在高职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小班教学制度改革,以此促进高职小班教学模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影,景秀眉. MOOC背景下高职《财务分析》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考试与评价.2017,(2).

[2]陈玲俐,周小燕.高职院校小班化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探析——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6,(06).

[3]阮晓文,易华.高职英语小班化教学对提升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4]张春平.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4,(06).

[5]于建明,侍寿永,朱静.高职核心课程分层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4,(11).

作者:景秀眉 陈影

第四篇:“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

摘 要针对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在应用中存在的困境,本文探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定义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制定出慕课课程与翻转课堂的推广策略,并从整合慕课资源、强化学科慕课服务、扩展慕课学习平台、丰富学校专题活动、增进师生交流互动五个方面探讨了互动推广的途径。为此,我们须要采取针对性的保障举措,以提升“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如完善相应数字化设备及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点及角色等。

关键词教学模式 融合创新 慕课学习 翻转课堂 推广策略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的课程教学模式正开展一系列变革,慕课和翻转课堂则成为这场变革的两个焦点。慕课与其他视频公开课相比,其定位实现了从以内容共享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的升级。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流程,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主要进行师生互动式答疑,实现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目前,国内有关慕课课程模式的应用研究成果已有很多,相关学者也针对慕课本土化[1]、慕课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2]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就“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策略及保障措施进行研究。

一、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网络和文化教育的进步,慕课课程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其教学发展形式也逐渐丰富多元,慕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慕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它自身具有先天不足,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上存在一些难以适应的问题。目前慕课正面临着六大现实困境:在线注册人数多,但完成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测试的人少;对教师要求高,任课教师压力大;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教育条件要求高;学生接受效果差,未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未能确保本人完成试卷的真实性,教學评价与测试难;否定班级授课制,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型[3]。此外,慕课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主动承担自身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是影响慕课学习的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因素。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目前翻转课堂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翻转课堂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翻转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扩展翻转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教学研究,微观研究较少,针对学科及课程教学的研究更少,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多从单一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较少;加强翻转课堂的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创新课程研究视角;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翻转课堂全过程的评价体系[4]。

二、“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和翻转课堂这两种学习模式都基于多平台教学和自主性教学的理念,所以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创新,以达到提高知识传递速度和知识运用效果。慕课学习的在线交流只完成了知识传递,还须借助课堂完成知识内化,所以翻转课堂就解决了知识传递到知识内化的过程,能有效实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衔接。慕课学习资源涉及范围广、种类多、层次高,能够把全球精品慕课课程和名师慕课课程带到校园,拥有比传统教育模式更高质量、低成本的教学资源。“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一方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一种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慕课学习与传统课堂的融合创新。

构建“慕课+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融合,使内容层次上有机衔接,组织形式上相互照应。教学主线的转变是学习模式改革的关键,从之前的老师教学为主线,转变成为如今的学生学习为主线,充分保证了学生在课堂外获取知识的自主能动性,知识的主动获取要比被动灌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

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计划和内容,制定相关的慕课教学课程,这个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和组织协助得以实现。教师要对慕课教学课程进行在线设计,除了整合资源、上传慕课视频之外,还须创建讨论组、发布作业测试和参加在线互动答疑等线上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慕课视频时,应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来录制视频,这样既分类归纳出教学课程,也方便学生的查找。此外,合理控制视频的时长,保证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注册成为慕课课程用户后,就能在课堂外观看教学视频、参加线上研讨活动、完成作业及测试,从而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获取。而课堂就成为师生答疑解惑和学生间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根据线上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知识梳理,以便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解答。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程度设计出课堂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讲授,力求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研究。学生们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及深度探索,比如利用PPT、情境演绎等展示前期研究成果,从而打破传统学习流程以达到更高效的教育效果。“慕课+翻转课堂”还能做到课后的多元评价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在下一阶段的慕课课程设计时更改教学方式或教学媒介,以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接受知识、更快乐地学习。展开多元评价,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课堂实践和数据研究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事物的综合能力。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积极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成果。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这也是“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三、“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摸式的推广路径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与现实教学相结合,逐渐发生形式改变与融合创新。但是在推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始终把握其教学模式核心,善于利用多元化模式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整合慕课资源,传播精品教学资源

慕课资源存在形式多元化,不同慕课平台上分布着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且无法资源共享,不同平台的注册方法及操作界面存在差异,学生去不同平台注册后再学习会影响学习效率。学校官网的慕课课堂对国内外主要慕课平台上的优秀慕课课程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学科专业或课程用途的不同进行资源分类,形成慕课专题数据库或建立资源导航,有效节省了学生查找教学资源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2.强化学科慕课服务,推动学科翻转课堂

推广慕课课程教学立足于各学科的发展,完善慕课平台上各类学科资源,积极与本校教师对接,为本校学生提供相关的定制慕课课程。教师要结合课堂进度,在线设置相对应的慕课课程学习信息,并按时提醒学生学习或交作业的时间节点。注重课前预习、课堂答疑、课后温习的三部曲,给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的课程学习资源库。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就如何使用教学资源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学校的平台优势。

3.借力新媒体传播,扩展慕课学习平台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鲜消息的涌入,从不同的应用平台上能够获取巨大的信息量。利用新媒体如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来推广慕课课程學习,这些平台可以定期选取一些有吸引力的慕课,教学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慕课来源可以是知名慕课或是慕课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慕课,与学生分享最受好评的名校免费在线课程。在新媒体平台上,学校可以发起关于慕课学习的体会分享、笔记展示和在线评论等有奖活动,营造积极学习慕课课程的氛围。

4.丰富学校专题活动,推荐相关慕课课程

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点及学校课程,学校定期组织慕课精品课程展。比如在举办文学历史类的活动时,进行文学欣赏与评论等慕课推荐。不同主题的慕课课程还有很多,分布在不同的平台上,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关注焦点来推介慕课课程,同时可结合这些不同主题的慕课推荐,挑选相关主题的书籍进行实体展览或进行书目推荐。

5.增进师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慕课氛围

开展以慕课学习为主题的座谈会,主要是邀请教师和慕课学员一起参加,教师之间能够沟通制作慕课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慕课制作的技巧与心得,给学生推荐精品慕课视频和相关书籍,解答学生的各类慕课课程学习的难点和困惑。学生们多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为主,可以是推荐实用的慕课学习小技巧,也可以向他人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小规模的研讨交流会,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慕课学习氛围。

四、实施“慕课+翻转课堂”的保障措施

1.完善相应数字化设备及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诞生的“慕课+翻转课堂”,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学特点。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畅通的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交互学习网络平台以及智能移动设备。在这些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或移动设备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贴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与老师探讨学术难题。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及学校逐步具备支持网络交互平台以及移动设备条件,能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设备,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翻转课堂”已经可以在该地区和学校进行推广。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实现“慕课+翻转课堂”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一些“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校,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对于课堂外的在线网络学习接触太少,故出现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的问题。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教学重点任务。学生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并积极开展线上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保证学习效果。慕课学习过程中缺少教师监督,这对学生的自觉性是一大考验,学生认真主动学习慕课课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学习的关键,给课堂学习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和应用性。

3.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点及角色

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转变师资队伍的教学观念、优化师资队伍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慕课+翻转课堂”实现的关键性难题。教师需要在学生之前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实战化工作的改进,包括精准地把握学科重点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短板进行不同方面的教学和指导,快速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与此同时,师资队伍之间可以积极进行交流探讨,对于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研讨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制作出课题组中最具水准的教学及测验资源,制定出课题组中最具水准的个性化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 闻亚兰,解薇.大学英语课程慕课化的文化阻抗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9).

[2]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6).

[3] 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8(04).

[4] 陈宝花.对当下国内实施“翻转课堂”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07).

[作者:龙屏风(1976-),女,湖南长沙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龙屏风

第五篇: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和实践热点。为了实施“教育心理学”慕课教学,文章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施慕课的优势;然后,研究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的六个方面的变革;最后,研究“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资源开发,包括知识体系、建设规范、资源内容、微课、移动学习等方面。研究结果的成功运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及慕课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慕课;在线教育; “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如何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慕课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慕课(MOOC,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提出的,是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传统的基于某个校园网或局域网的网络课程相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规模大等特点,将课堂教学活动搬到网上,真正地实现了“翻转课堂”和网络资源共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通过阐述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作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合格乃至优秀中小学师资、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过去很长时间,“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充分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影响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质量。将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实现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合,对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人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各高校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最后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巨大的进步,但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仍然具有局限性。慕课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1 慕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解决了受众人数少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师范类在校学生不但要学习这门课程,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以及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理解。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仅限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受众人数过少。慕课是集互联网、云服务、移动技术、数字教育资源于一体的云教育信息化平台,开放性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以往小范围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员不受个人身份限制,只要在网络注册,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获取教育资源。

2 慕课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解决了信息载量少的问题

目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辅以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信息量少,形式单一,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教育心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是广大教育工作都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都可以作为资源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慕课突破了一位教师的界限,可以是一所大学、多所大学、其他社会机构,甚至是更多个人直接上传视频、文本、音频来参与教育内容的提供并在全球分享;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普适性、生成性,实现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海量化。用户只需使用PC、IPAD、移动设备等各类终端接入网络,就可随时随地从教育云平台中的海量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3 慕课体现了教育人性化,解决了被动学习的问题

叶圣陶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心理学,更要重视教育的人性化功能,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对发展完整人的价值。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烈,以灌输或强制等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慕课的自主选择性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解除外来的强迫与控制,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慕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对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还可多次重复学习。

4 慕课加强了互动交流,解决了偏离教书育人本质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交流是学习对方长处、完善自己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课下忙于备课和收集案例材料,课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沟通交流的时间、精力较少。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建立起师生间亲密的关系,教育思想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讲授知识才容易被接受,才更容易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慕课减少了教师讲课、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有更多精力与学生面对面或网上交流,实现讲授为辅、交流讨论互动为主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优化“技艺传授”的过程。慕课还畅通了学员之间的交流渠道,满足了学员互相学习、情感交流的需要。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慕课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核心在于强调“学”。从根本上挑战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反映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实现由“授”到“学”之权利关系的转变。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使之与慕课相适应。

1 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

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统一性,教学模式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慕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目标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慕课的学习者除了部分为了获得证书和学分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较强的个人意愿,因此,要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广泛性。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深入发现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课堂教学由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转变

“慕课”与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明显特征是“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完成大部分知识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结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 教学活动由单一化向混合化转变

混合学习是将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进行混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程明凤针对“教育心理学”课程采用问卷方式对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达55.2%的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满意,44.8%的学生认为只有一点收获。以慕课为契机,学生更渴望教学活动混合化。

4 教师角色由传播者向引导者转变

在慕课视域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知识的传播者为主,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情境创设者、信息导航者。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目标任务引导、自主学习过程引导、拓展学习指导、集中面授辅导和个别指导等,真正实现以慕课资源为载体、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育者引导学习为前提的自主学习模式。

5 考核方式由最后考核为主向平时考核为主转变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能够检验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程度。“教育心理学”课程不像理工学科,没有严格的推理,前后章节没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为了与慕课相适应,必须形成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让教育评价标准回归到学习本身[7]。学习成绩由平时考核与最后考核两大部分构成,并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实现自动评价、教师评价、学员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改变过去“平时不学习,考前猛用功”的学习方式。

6 选择适合于教学的xMOOC类型

慕课按照教学服务理念分为两类:cMOOC为知识建构型,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自治与社会网络学习;xMOOC为知识传播型,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复制。本文研究的“教育心理学”慕课课程,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因此,适合xMOOC类型,结合传统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成熟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空间拓延,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 “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资源开发

慕课教学资源是实施慕课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慕课教学资源开发涉及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慕课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1 构建与慕课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多层次结构,一个上层由多个下层构成,上下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知识。知识体系构建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充分吸收其他教材和各种资源的优点。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学习安排等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8]。同时,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为了使“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便于推广,要考虑各种受众人群的需求,因此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涵盖宏观教育、微观教育、家庭教育和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

2 通过建设规范为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规范意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在建设初期要组织专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使整个开发过程规划合理、脉络清晰,按既定的标准进行操作,避免重复建设或无序开发。“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建设规范既要遵循通用的慕课建设技术规范,又要与自身的课程特点和规律相结合。通用的建设技术规范包括媒体格式要求、基本信息编码规则、制作过程及要求、资源存取及信息安全等方面。

3 通过内容的多元化完成不同过程的学习

慕课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需要提供与这两个部分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线上内容包括教师负责制作的部分和学生参与构建的部分,前者包括授课视频、课堂联系、课后测验、课后作业、教材讲义、考试题、知识扩展、虚拟实验室等,后者包括课程维基、问题讨论、交流互动等;线下内容包括线下答疑、学习社区、翻转课堂等。实现这些内容,需要使用“教育心理学”教材或相关研究者提供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等素材。

4 “微课”可作为慕课内容的有效补充

相对于慕课的大规模和内容多样化,“微课”具有内容精炼、形式生动、组织有序等特点,可作为慕课的内容形式之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大量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可利用“微时间”逐步消化,符合学习规律。“教育心理学”存在很多独立的小知识点,在不破坏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小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能够被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这些小知识点也适合不需要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全部内容的人员使用。

5 慕课资源适合于移动学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利用零碎时间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学习资源。慕课切合了学生需求,满足泛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必须满足移动学习才更有生命力。英国政府为拓展数字化学习,于2014年5月推出了首个手机慕课移动学习平台,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开发“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时,应结合微型学习理论,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作者:胡珊 邢涛

上一篇:开发技巧论文下一篇: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