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典型材料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流动党员管理典型材料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主要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民营企业中的人员、个体经营户等,这些人都属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范围。社区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他们的工作场所、住所、经济收入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要对城市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作者:杨群红

第2篇: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状况,分析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等对策,并探索创新型模式,即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流动学生党员 党员管理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这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立足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为此,本文试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状况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党员,就是指因某些原因而导致党组织关系没有随着党员的流动一同转移、被暂时保存在学校的学生党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流动学生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出顶岗实习或者是毕业实习的学生党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计划,时间长度有的是几周,有的是几个月,因此,部分学生党员在毕业之前,会进入工厂或者企事业单位实习,很多学生党员因此而变成流动党员。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这些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被暂时保留在学校。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党员实习的单位地域广且分散,无法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以至于后续的发展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学生党员出现思想状况不成熟、不稳定,无法正常参加“三会一课”的党组织生活,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牢。

(二)待就业学生党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由于所处环境或者家庭与学校距离遥远,待就业的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对于党性的教育与培养不到位。

(三)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有些高职院校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毕业后无法立刻转移组织关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从而导致这些流动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的生活,甚至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出现空缺现象。

(四)短期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的一些高校间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合作,高职院校中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党员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的学校进行阶段性的交换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由于国外没有相关的党组织可以接收,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部分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然需要保留在原来的学校,这类学生党员也属于流动管理的性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具有年龄偏低,就业群体多样化,整体素质较高,面临继续深造,但是党员意识较薄弱,可塑性强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由于学制短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部分专业教学设置也有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见习期。根据教学安排,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见习或实习,由于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一些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单位,对党员的管理和要求根本不重视,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面临困难。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口袋党员数量多。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由于缺少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正确引导,部分毕业生党员对党员身份不重视,往往出现毕业后不重视党组织关系落实新组织的现象,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在规定时间去办理,甚至出现长期存放在自己手中的现象,导致成为口袋党员。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他们也很难积极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这也导致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困难的现象。

(三)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党員管理特别是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甚至认为学生毕业了,应该归当地基层党组织管理,缺少与毕业学生党员的联系与沟通,或者是联系不上的情况,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处于学校与单位双向被动的局面,这些都带来较严重的管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可能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掌握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学生党员属于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任何单位和组织以及学习都应高度重视这块“流动的阵地”建设,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防止党员教育管理的边缘化问题的出现。

(一)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高职学生新入学的阶段,是党员意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应强化对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管理队伍。从实际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因此,必须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

(二)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规范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完善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和流动学生党员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学生党员党支部,建立一对一培养管理模式,更要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并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跟踪服务。应充分利用党课培训、“两课”教育、社会实践等平台强化理论教育,筑牢其思想防线,可适当向学生灌输“学校就是企业,上课就是上班”的理念,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人习惯,促使学生正确转换角色和身份,养成事前有动员、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好习惯,才能永葆流动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针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提升在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方法。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加强校企合作共赢,对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校企双方都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探索高职流动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四、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型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创新模式,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党员进行党建分类化管理。针对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就业区域分散的问题,根据相对集中的原则,有意识地选拔和成立临时三人以上的党小组。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请企业和单位党组织与学校党支部共同安排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对于没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可以联系企业和单位所在的社区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共建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指定党小组组长对流动学生党员开展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和活动,结合企业文化和工作,能够让学生党员联系实际更好地找出自身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载体,通过QQ、微信、微博、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等渠道和途径探索建立网络党小组的模式,开设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党课,利用平台增设签到区、讨论区、成果展示区、精彩一课、创先争优、三会一课、最佳党日等,定时跟流动学生党员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和手段,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学生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应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流动学生党員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2]赵敏.运用管理学原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周娅敏,林景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科教导刊,2017(6)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梁勤

第3篇:红山子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典型材料

红旗流动红心向党

——红山子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典型材料

近年来,红山子乡党委针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不断增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组织网络和服务网络,不断赋予党员教育管理新内容,引导广大流动党员自觉维护党员新形象,确保流动党员离乡离土不离党,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构建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红山子乡位于克旗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306.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3个村民组,2776户,8393人。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党员406人,其中,流动党员91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22.4%。

二、具体做法

(一)坚持组织先行,切实抓好‚四个一工程‛

‚一证‛证明党员身份。‚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由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不便,导致党员外出时怕麻烦,不办理相关手续一走了之,甚至长期脱离党组织。针对这一实际,印发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可凭‚证‛参与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从业地变动的,要及时报告所属党支部,对未办理登记手续外出达6个月以上、或从

业地变动未及时报告失去联系达6个月以上的,按党纪进行处理。目前,全乡91名流动党员全部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 ‚一站‛管理流动党员。‚一站‛,即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绝大部分为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集中。在从业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加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探索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2011年,红山子乡已在河北、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赤峰市、经棚镇等地设立了5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全乡91名流动党员,70%以上纳入了流动党组织的管理。

‚一册‛记载党员活动。‚一册‛,即《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为防止单独外出、流动性强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采取了‚散出散管‛的方式,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每人发放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参与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并填写活动情况。同时,建立了《手册》年检制度,所属党支部以《手册》为载体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每年底查验一次《手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奖惩党员的依据。

‚一库‛畅通信息渠道。‚一库‛,即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分别建立和完善了乡、村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及时搞好更新维护,建立了党员流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各村实行流动党员月报制,乡里根据月报及时维护信息库,从源头上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向。

(二)坚持管理创新,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形式多样性、外出流动结群性、流动地点分散性、从业领域集中性等特征,积极探索延伸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链条,着力推行‚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管理模式,构建了事有人管、责有人负、章有可循的管理体系,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三包‛,即‚先包、定包、联包‛。每个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基本单位,3名以内流动党员,党小组长‚先包‛;3名以上的每3名为一组,由党小组长指定本组有较高威信的党员‚定包‛;党支部书记对流动党员联系人和流动党员实行‚联包‛。通过‚三包‛举措,建立健全流动党员联系制度,确保联系沟通不断‚线‛。全乡91名流动党员,确定了31名党员包扶。

‚二联‛,即短信平台联系和电话联系(称之为‚红色电波‛)。以‚短信群发‛为平台,定期给流动党员传发党建信息和乡村时事;以电话联系为纽带,多唠嗑,多交心,让外出党员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变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加强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从而构建了完善的流动党员联系‚网‛。2011年,红山子‚乡务通‛短信平台共传发平台信息55条,电话联络流动党员65次。

‚一卡‛,即流动党员联系卡。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完善流动党员档案,全面登记并及时更新流动党员基本情

况、何时流入何地及所从事职业、联系人的主要情况和双方联系等内容,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完善,解决流动党员‚资料缺‛的问题,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 ‚一群‛,即红山子党建QQ群。成立‚流动党员之家‛,为流动党员之间、流动党员和党组织间搭建了快捷沟通的交流平台。

流动党员 ‚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的教育管理模式,深受广大流动党员的欢迎。乡水管站离岗职工李国义,在锡盟打工

6、7年,乡党委千方百计通过他的亲属与他取得联系,在收到第一条短信的时候,他很吃惊,在和乡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后,了解到乡党委对流动党员实行‚三包二联一卡一群‛管理模式,对这种尊重党员、关心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感触很深。宋有和、辛桂珍夫妇,随女儿到包头市定居,每年通过邮寄、托人等方式缴纳党费,通过电话、短信联系,老两口几次在电话里感慨道:‚来包头这些年,只有交党费的时候感觉和组织有联系,现在能听到组织的声音,了解家乡的信息,说明组织还没忘了我们呀!‛常年在河北打工的董连军,乡党委和他取得联系后,经常在电话里和他谈心,今年他回家,专门找到乡党委,主动缴纳党费,并向党组织汇报了思想,他说:‚我在外地这么多年,可组织一直惦记着我,就寻思着怎么也得把党费给交上,和组织念叨念叨这些年的想法。‛就是这一句句问候、

一条条信息,拨响了每一位流动党员的心弦,架起了一座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连心桥。

(三)优化活动载体,不断激发流动党员内生动力

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杂、开展活动难的实际,红山子乡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有效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一是注重培训,使流动党员的‚脑‛活起来。坚持学习一体化,通过邮寄转交、组建流动党员QQ群、电子邮箱等方式将学习资料送到党员手中,保证他们及时学习,使流动党员在任何地方都能及时接受学习教育、参加组织生活、享受应有权利。坚持培训一体化,坚持流动党员和本地党员同学习、同培训,通过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利用春节流动党员返乡的时机,开展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通过送一张光碟、看一次远程教育片、介绍一次工作、开一次谈心会等多种形式,对全乡50多名返乡流动党员进行了补课教育。坚持主题实践一体化,组织流动党员与本地党员一起参加‚争创‘三有一好’(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在实践中磨练党性、发挥作用,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二是注重服务,使流动党员的‚心‛静下来。主动加强联系纽带作用,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少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

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及技术培训服务,切实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广泛开展‚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温暖送到每个特困党员心中。2011年,切实为红山子乡10多名困难流动党员解决了春耕生产、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七一‛等重大节假日时期,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流动党员联系人等对流动党员的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

三是注重引导,让流动党员的‚身‛动起来。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外地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游兵散将‛建设为‚正规集团军‛。大力开展 ‚双向带动‛工程,鼓励部分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主动服务家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引导优秀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外出务工党员共为我乡提供致富和招商信息10余条,先后带动了200多人外出务工,有10多名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发展旅游、养殖和餐饮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红山子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4篇: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典型材料

流动人口现状

在我县,流动人口呈现出季节性流动、分散性分布和区域性居住的特点。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我县的季节,而入冬后又大量返乡。在城镇,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居住在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出租房屋内;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人事棉田管理及棉花采摘,只要有棉田的地方就会有流动人口;他们或是居住在农民家中,或

是居住在偏远的荒地农田边,居住相对较为分散,流动性大,人员复杂。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了我县流动人口逐年增多的现状。据统计2005年,我县共登记流动人口19068人,办理暂住证16575枚;2006年共登记流动人口20122人,办理暂住证17417人,而今年1-8月,我县登记流动人口就已达12634人,办证10618枚,去年同期登记5481人。从数据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已演化成了我县的一种新生社会群体,其流入量在逐年增大。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对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我县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2006年我县辖区共发各类刑事案件586起,破案257起,共受理治安案件818起,查处633起,在破获查处的所有案件中属流动人口作案的达52%。

管理模式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结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我县始终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之中,纳入各单位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实"一票否决"制。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尉犁县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计生、综治、公安、工商、税务、城建、水利、教育等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了协作运行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多渠道、多手段发放"流动人口暂住证催办单",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县综治委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为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综治委还制定出台了《尉犁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奖励办法》,规定各成员单位每发放1份催办单,而该流动人口主动持催办单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的,由县政府奖励该单位2-3元。

结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实施,我县划分了29个警务区,成立了17个警务室,县公安局各调配民警26人充实到各个警务区,从事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在对社区民警的量化细化任务中,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各派出所、综治办往年历史数据,结合当前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计算出本年度各派出所、综治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任务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倒查通报和奖惩制度。各派出所、综治办也根据以往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警务区为单位,将各社区民警的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任务进行了量化,将民警每月登记、办证、发函、上网比对等管理情况与公安局每月考核挂钩。县综治办、公安局每月通报各派出所、综治办流动人口管理进度,派出所、综治办对每位民警和成员单位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情况也分别进行统计,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和奖惩兑现,这就形成了逐级考核,逐级监督,奖惩分明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了民警登记、办证和成员单位发放流动人口暂住证催办单的积极性。

为提高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的工作效率,今年,我县为各派出所警务区民警每人配发一部数码相机,一辆摩托车,各警务室配备了相应的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必需的办公用品。在工作中,民警可以随时随地为流动人口登记照像,及时采集人口信息,在开通的公安网络上进行比对核查,确定流动人口的身份情况,有效提升了我县对流动人口进行综合管理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为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我县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牢牢把握流动人口动态,实现了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1、依靠媒体,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流动人口对办证管理和懂法守法的知晓度。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甚少,为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工作,今年三月,我县在流动人口集中流入的月份,通过协调广播电视局,组织开展了警民相约活动,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进行流动人口管理相关规定的宣传。另外,我县还在客运站、城乡结合部、各主要交通要道等外来人员集中求职现场进行发放宣传单,面对面讲解法律法规,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2、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我县严格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县、乡、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要求各警务区民警要与辖区内的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流动人口

雇主签定《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目标责任》,并告知其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3、以"以房管人,入户访查"工作为载体,加大对居民区和商业网点的流动人口管理。自去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的"以房管人、入户访查"工作以来,我县已经基本摸清辖区内居民房屋的分布清楚,以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县进一步建立"以房管

人,入户访查"的长效机制,要求民警在深入警务区的同时,严格按照长效机制开展入户和走访工作,认真登记警务区内所有的流动人口,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入户的过程中,由于出租房屋内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要求每个警务区民警建立起自己的流动人口登记册。

4、对流动人口进行分层次管理。我县依据流动人口的职业、住址、经济来源及原籍调查情况,将其划分为四类,即:重点控制对象、注意调查对象、一般了解对象和收容遣送对象。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及有刑事犯罪嫌疑的列为重点人口,落实专人监控管理;对文化素质较低,生活困难,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人员注意调查,及时掌握接触关系及经济变化等情况;对属于"三投靠"及正常务工、经商人员做一般性了解;对无生活来源、沿街乞讨的"三无人员"及时遣返原籍。

5、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处所和其它"落脚点"的重点控制。

(1)关于建筑工地和企业内部的外来人口。我县及时与工地及企业内部负责人签订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书,要求工地现场的流动人口进行集中住宿,由各工地工头及企业内部保卫科进行集中登记,辖区民警要在工地开工一周内登记办证完毕。同时,要求工头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流动人口的流动情况,并将流动情况及时反映给辖区民警,以便民警及时登记、照像和办证。

(2)关于在农村居住务农的流动人口。我县主要采取与各乡镇、村及各雇主签订责任书,督促雇主主动上报流动人口的情况和带领流动人口到警务室或派出所主动登记办证。要求各警务区民警在下警务区的同时,要深入到到田间地头和居民家中进行实地查看,如有流动人口要及时进行登记,并为其办理暂住证。

(3)关于居住在出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由于出租房屋是流动人口居住的主要场所,警务区民警除按照治安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出租房屋档案,与房主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绘制房屋方位图,了解掌握房主的基本情况外,还要重点掌握单身租房户和无固定职业的租房户及居住在出租房屋内的疆内流动人口情况。警务区民警将居住在出租房屋单身独户、人际交往复杂的人;有前科劣迹或行踪可疑的人;同性一起租房,有工不做、经济来源不清、收支不正常的人纳入视线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针对逐年增多的南疆籍流动人口,我县对其实行两级管理,由各警务区民警对新疆籍流动人口进行初步比对审查后,定期将新疆籍流动人口信息上报给县局国保大队,再由他们进行深入审查。

(4)关于行业场所及饮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流动性大,接触关系复杂,无固定住所,我县在实际工作中,由各派出所和警务区与业主签定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以房管人"的要求对每一个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办证。在管理上仍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将业主的经常教育管理和民警的重点教育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业主、民警对从业人员的"双向"教育管理。

(5)、加强旅店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外来住宿的旅客进行严格管理。自去年我县开展旅店业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县内各旅店在完善各项登记管理制度和实现微机上报住宿旅客信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各警务区民警在工作中也加大了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要求从业人员对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上报,以便民警及时检查,从中发现案件线索或在逃人员信息。

6、落实教育、税务、工商、劳动、建设、计生、民政、卫生等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

我县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要求教育部门把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关,在学生入学时查验父母的户口,凡父母没有户口又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学生不予入学,并督促学生家长到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工商税务部门在办理工商税务相关手续时,一并要求流动人口出示本地暂住证方可办理;计生部门在走访入户时,对发现的流动人口情况要及时通报给所在地派出所,并督促其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劳动、建设、民改、卫生等部门在其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时也要审查流动人口的暂住证办理情况;综治、公安机关及派出所要积极配合,以便及时给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

7、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网络的作用,建立起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我县将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全部录入电脑,并与全国公安在逃人员信息库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报警。目前,各派出所等基层所队的公安四级网已经开通,通往警务室的五级网正在建设当中,在警务室的建设上我县各警务区民警已达到人手一台电脑。

服务措施

为切实达到以服务促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服务模式,我县在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措施。

一是建立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我县结合正在试点推行的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工作,把计生、派出所、社保、司法等职能部门进行充分整合,合署办公,初步形成一站式服务。可一次性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解决子女就学、民事调解、解决劳资纠纷等。同时,为流动人口及时提供职业招聘、爱心帮扶等服务,切实体现了高效、快捷、便民及人性化的特点。

二是在城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入村(社区)服务,配备常用的医疗器械,使流动人口可以小病不出村、急病急时处理。同时建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站,每年开展b超、乳透等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培训等。对他们有计划地作好计划免疫、计生管理等工作。

三是建立流动人口劳务市场。今年9月,针对流动人口涌入的高峰时节,为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和及时就业,我县协调公安、客运、交通、安监、城建和人事劳动等部门,建立了尉犁县第一个流动人口劳务市场。进一步完善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增强了系统功能,随时掌控流动人口动态信息。并及时向外来务工人员发布用工信息,开展就业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对用工工种、供需状况做出预测,使外来流动人口掌握用工动态,减少其盲目流动。同时,加强与流动人口输出地和雇主的沟通联系,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和输送,降低人口流动的无序性。

四是对企业和雇主的用工行为不断进行规范。由劳动监察部门督促企业和雇主严格执行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及时查处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按规定要求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要求等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

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我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正逐步走规范化和制度化,流动人口在我县的居住、生活、工作也逐步正常化和规律化。(

第5篇: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典型材料

流动人口现状在我县,流动人口呈现出季节性流动、分散性分布和区域性居住的特点。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我县的季节,而入冬后又大量返乡。在城镇,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居住在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出租房屋内;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人事棉田管理及棉花采摘,只要有棉田的地方就会有流动人口;他们或是居住在农民家中,或是居住在偏远的荒地农田边,居住相对较为分散,流动性大,人员复杂。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了我县流动人口逐年增多的现状。据统计20xx年,我县共登记流动人口19068人,办理暂住证16575枚;20xx年共登记流动人口20xx2人,办理暂住证17417人,而今年1-8月,我县登记流动人口就已达12634人,办证10618枚,去年同期登记5481人。从数据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已演化成了我县的一种新生社会群体,其流入量在逐年增大。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对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我县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20xx年我县辖区共发各类刑事案件586起,破案257起,共受理治安案件818起,查处633起,在破获查处的所有案件中属流动人口作案的达52%。 管理模式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结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我县始终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之中,纳入各单位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实"一票否决"制。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尉犁县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计生、综治、公安、工商、税务、城建、水利、教育等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了协作运行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多渠道、多手段发放"流动人口暂住证催办单",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县综治委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为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综治委还制定出台了《尉犁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奖励办法》,规定各成员单位每发放1份催办单,而该流动人口主动持催办单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的,由县政府奖励该单位2-3元。

结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实施,我县划分了29个警务区,成立了17个警务室,县公安局各调配民警26人充实到各个警务区,从事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在对社区民警的量化细化任务中,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各派出所、综治办往年历史数据,结合当前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计算出本各派出所、综治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任务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倒查通报和奖惩制度。各派出所、综治办也根据以往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警务区为单位,将各社区民警的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任务进行了量化,将民警每月登记、办证、发函、上网比对等管理情况与公安局每月考核挂钩。县综治办、公安局每月通报各派出所、综治办流动人口管理进度,派出所、综治办对每位民警和成员单位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情况也分别进行统计,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和奖惩兑现,这就形成了逐级考核,逐级监督,奖惩分明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了民警登记、办证和成员单位发放流动人口暂住证催办单的积极性。

为提高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的工作效率,今年,我县为各派出所警务区民警每人配发一部数码相机,一辆摩托车,各警务室配备了相应的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必需的办公用品。在工作中,民警可以随时随地为流动人口登记照像,及时采集人口信息,在开通的公安网络上进行比对核查,确定流动人口的身份情况,有效提升了我县对流动人口进行综合管理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为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我县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牢牢把握流动人口动态,实现了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1、依靠媒体,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流动人口对办证管理和懂法守法的知晓度。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甚少,为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工作,今年三月,我县在流动人口集中流入的月份,通过协调广播电视局,组织开展了警民相约活动,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进行流动人口管理相关规定的宣传。另外,我县还在客运站、城乡结合部、各主要交通要道等外来人员集中求职现场进行发放宣传单,面对面讲解法律法规,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2、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我县严格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县、乡、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

第6篇:鑫城社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均等化典型材料

社区物业共融共建同发展 卫生计生均等服务提质增效受好评

——同乐街道鑫城社区创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管理

同乐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在鑫城社区的班子建设中,结合社区管理与物业服务存在诸多服务内容的交织,有意把物业公司管理人员推选进入社区班子,形成服务人员的交织,按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的工作要求,构建社区→片区→楼幢→户→人的网格管理机制,创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平台,探索出一条“社企共融、机制创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互惠双赢”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均等化的新路子。

一、社区基本情况

鑫城社区地处陆良县城中心,辖区约1平方公里,现有12个居民小组,住宅83幢,住户3681户,居住人口11000人。其中有下岗失业家庭1274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13户1166人,已婚育龄妇女947名。有流动人口132人,其中:流入122人、流出10人,有流动已婚育龄妇女29人,其中放环17人,结扎4人。

二、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彰显活力

(一)摸清“家底”厘清“源头”:一是物管将业主入住信息共享给社区,以供更新完善流动人口全员信息和个案信息,为信息交换平台的使用运转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二是通过以房、以业、以证管人,力争做到区不漏户、房不漏人;三是按照 “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实名登记出租房屋房主责任制,与房主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协议59份,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 1 通过这些“源头性”信息,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和变动状况。

(二)网格管理夯实平台。结合流动人口集中在鑫城国际商业住宅区的实际,实行网格管理,将2045套住房制成对应网格,用不同颜色区分入住、空房、流动人口,每个网格按门牌号将楼内居住人员的基本信息明细到户、列表到人,进入微机和上墙管理。社区、物管不定时召开联席会议,抓好做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将卫生计生的基本服务广泛宣传;建立完善人口和计生信息动态管理系统;通过微信“鑫城群防群治群”、“鑫城社区党员群”、“兴安苑物业服务群”进行信息的通报、反馈和交流。

(三)协会自治透明服务。2014年8月,社区依法成立“鑫城社区计划生育协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等议事机构和会长、秘书长等协会领导,通过了《鑫城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同时,讨论通过《鑫城社区诚信计生协议书》,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社区与住户签订双向承诺保证,充分尊重维护群众避孕知情选择权、生殖健康权、奖励扶助权,落实政策宣传、环情、孕情医学检查等免费服务。将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纳入居务公开事项,接受群众监督,提升社区的公信度,树立人口计生工作良好形象。

(四)社企共建各司职责。社区建立健全了“卫生计生工作职责”、

“计划生育服务承诺制度”等10余个制度职责。物业建立“物业服务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业主投诉接待制度”等。把卫生计生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列入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物管处主管、计生宣传员、流动人口管理员、信息员等重要职责范围,并签订 2 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起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服务管理格局,做到社企计生服务场所、人员、职责、责任、考核“五到位”,年底据实考核奖惩兑现。

三、优质服务促均等化

(一)实行定时服务。社区先后投入10余万元,制作了精美的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品。组织开展“逢周日”定时宣传服务活动,通过有效的个性化宣传,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关注流动人口呼声,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二)实行定点服务。在节假日流动人口家人团聚之际,社区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入户走访流动人口家庭,并发放《致外出务工已婚育龄妇女的一封信》,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在物业服务处定点设立药具、宣传资料展示领取柜,发放避孕套300只。社区投入10余万元,建设完善了“一家两室”(会员之家、计生宣传室、计生服务室),为流动人口开展生殖健康检查267人次,为符合政策规定的3对流动人口育龄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三)开展就业培训。社区积极联系本地用工企业,帮助9名流动人口解决就业;主动在县有关部门举行的“电工培训”、“厨师培训”、“月嫂培训”等活动中,为流动人口协调参训名额,增强其岗位技能。

(四)开展帮扶救助。一是帮助解决了流动人口在经商过程中出现的合同纠纷、经济纠纷,经营场所发生的意外伤害纠纷等5起纠纷;二是帮助解决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问题,为他们办理户口迁移人,实现子女正常入学8人;三是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因病致贫等问题,通过临时救助、节日“送温暖”、困难职工慰问等方式,对她们进行经济 3 上、物质上的帮扶。

四、创新观念,互惠双赢共发展

围绕社区强化服务功能,物管实现最优管理的目标,社区、物管齐思共建、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思想工作联抓、公益事业联做、文体活动联搞、道德教育联手、社会治安联防、困难群众联帮的常态工作机制。2014年,鑫城社区被陆良县委、县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2月,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年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2015年11月,鑫诚社区与物管“发挥优势、创新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均等化”的模式,在云南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工作培训会上交流。物业公司2014年加入云南房地产协会物业管理分会并成为理事单位;2015年被陆良县保安协会命名为“副会长单位”,一名保安被授予曲靖市保安协会“优秀保安”称号。社区、物管在共融共建同发展中实现了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受到居民及流动人口的一致好评。

同乐街道鑫城社区

2016年8月25日

第7篇:流动党员管理新途径经验材料

xx市xx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以经营塑钢建材为主,网点遍布全国的销售队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xx县共有707名流动党员在外务工经商,约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为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xx县从2001年9月第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xx镇党委驻上海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开始,先后建立了驻北京、上

海、无锡等1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和1个驻沪党总支,共接纳管理流出党员400多名,联系xx籍经商人员600多名,探索出一套以“双建互联共管”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一、主要做法

以“双建”模式,破解驻外党组织组建难题。xx县结合自身特色,针对流动党组织班子难配备、经费难保障等问题,把党组织建立在商会之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双建”模式。一是“党总支+商会”的组建模式。2006年9月,xx县委组织部利用组建上海市xx商会(xx)窗业分会的契机,成立1个驻沪党总支对辖属的7个驻沪党支部进行统一管理。在人员构成方面,党总支书记兼任商会会长,党总支委员与商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二是“党费+会费”的资金集约化使用模式。xx县委在驻沪党总支成立之前,先从党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配班子、租房子和挂牌子,为党总支的成立提供资金支持。xx窗业分会在驻沪党总支的领导下,按照《商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广泛吸纳会员,合理收取会费,将收取到的会费作为活动经费,用于为会员和会员中的党员服务,实现了经费的集约化使用。

以“互联”方式,拓展驻外党组织发展空间。xx县在流动党员管理中,逐步探索出“1+2”双向“互联”发展方式,实现了“1+2>3”的效果。一是通过“1联2”的方式,通过签订《党员—会员“互联”帮助自愿书》,让1名党员联系2名商会会员,引导商会会员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并把条件成熟的会员及时推荐给党组织,探索出“以党组织促服务,以服务强党组织”的良性发展之路。二是采取“2帮1”的方式,通过2名商会会员帮扶1户经营困难党员,利用商会会员在经商上的优势,解决党员的经济困难。截至目前,已有15名经营亏损的党员在会员的帮扶下,走出了经营困境。三是驻外党总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大力宣传xx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为全县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构建“回馈家乡”渠道。目前,通过流动党员的引介,xx县已成功引进项目10个,资金近亿元,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共管”方式,构建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2005年之前,xx县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一直是单独组建,与流入地缺乏有效配合,存在着流出地党组织“建后难管”、流入地“管时难接”的问题。为了争取到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形成对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合力,2006年9月xx县与张家港市组织部门密切配合,在组建张家港市杨舍镇流动党员党支部的过程中,探索流动党员党支部共建共管方式。xx县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等,确定由县直机关工委负责对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管理;张家港市则负责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党费的收缴,并把流动党员党支部纳入当地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员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共建共管,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增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效果。

二、主要成效

xx县将驻外党组织建设成为流动的战斗堡垒,有力地发挥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外出流动党员服务家乡发展搭建了新舞台。流动党员党支部以宣传xx发展战略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契机,在组织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的同时,对一些在外创业经营大户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回乡创业。2006年底,雄鹰实业、凤凰纱业等一大批企业落户xx县工业园区,呈现出“人回乡、厂回迁、钱回流”的良好局面。

二是为流入地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力量。流动党员党支部在积极协助流入地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把流动党员纳入当地的党员管理体系的同时,还主动参与流入地的平安社区、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争当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员、遵纪守法的监督员和处理纠纷的调解员,努力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是为外出流动党员干事创业增添了新动力。为了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xx县各流动党员党支部要求党员亮牌经营,并公布了向党支部投诉的电话。自从采取上述两项措施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三多”效果,即上门做生意的多,业务谈成的多,收入增加的多。如xx镇在上海的17名党员,自亮牌经营以来,业务明显增长,人均每月增收千元以上。

四是为

培养锻炼村组后备干部提供了新途径。流动党员党支部注重对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培养。通过对他们创业的扶持和帮助,提高“双带致富”能力,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争当农村“双带标兵”。目前,一大批通过外出经商开阔了视野、熟悉了市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青年进入了农村实用人才库和村组后备干部队伍,有39名

回乡创业青年担任了村“两委”干部;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109份,有13名同志加入了党组织,86位同志被确定为培养考察对象,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几点思考

一是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要摒弃视流动党员为管理包袱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流动党员党组织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流动党员党组织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党组织建在一定的组织载体特别是各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之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通过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而充分体现出来,在推动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了党组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是对流动党员必须坚持双向管理,将流出地管理和流入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身牵两头的特点。流出地或流入地任何一方党组织的单向管理,都有局限性。只有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构建有机衔接的双向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两个作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8篇:流动党员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模版)

××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诚心服务党员,对流动党员实行信息化管理。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内容不确定、活动地点不固定的特点。××市改变过去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上党课等过组织生活的方式,在《××市党建网》上开辟了一个流动党员专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网站上开办网上党课,

收集各类党课讲稿、党员先进性教育辅导材料、党的历史电教片等内容,供党员在网上随时随地接受党的教育;并设立××市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或信箱,让党员可以在网上向组织汇报思想。二是细心跟随党员,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结合流动党员角色变化、工作地点变化、联系方式变化的特点。市委组织部利用2007年春节流动党员回家过年的契机,对流动党员的人数进行了排查摸底,××市共有流动党员494人。并摸清了流动党员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在工作中将采取定人(定责任人)、定期(每月联系一次)、定内容(问学习问工作问生活送学习资料)的“三定”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三是热心文秘杂烩网对待党员,对流动党员实施双重管理。××市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要求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必须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接收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的表现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签注意见。党员回家时把 “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记录拿回来给原党组织汇报。对流入××市的流动党员,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不找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流入××市的流动党员。四是耐心帮助党员,对流动党员开展服务管理。××市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外来务工没有落实工作的外来党员,根据个人的特长,党组织帮他们推荐就业岗位;需要法律及政策咨询的,对他们进行指导。切实从一些细微处体现出对党员的关心。(

上一篇:中医全科医生培训考试下一篇:北方丧葬习俗